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17-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前几分钟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能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没有兴趣跟老师一起愉快地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同时也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课堂教学效率,我对课堂导入的方法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下面是自己不断尝试改进后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借助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先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再层层推进,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我在教授《同类项》一课时是这样设置的:
1、小姨一家三口到小颖家做客,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来不及做饭,下班后一家三口到超市买食品招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准备买下列食品:苹果、西红柿、红烧肉、草莓、清蒸鸡、红萝卜、西瓜、白菜、炖牛排。请你帮忙设计一下,他们如何快速地买到这些食品?(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2、你能把下列各式放到两间屋子里吗?
15、-3X、-48、9m
3、你能把下列各式放到4间屋子里吗?
-2n、 、 、 、 、 、 、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问题1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它的设置很快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上,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跟着老师的问题走;问题2逐渐把学生的思维从生活问题过渡到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解决这个问题;问题3提高了难度,极大地激发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二、借助游戏规则的问题情景导入课程内容,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置的:
给四个数,每个数必须用一次,用“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得出24,看哪组最快。
(1)3、7、-5、9
(2)7、3、3、7
(3)-2、3、-8、5
(4)1、-2、2、3
第一组数只用加和乘即可运算出结果,学生能快速得出结果,因此可以吸引全体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3+9)×(-5+7);第二组数需要运用到除法,在无法简单得出结论的情况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开展讨论,参与兴趣也会比较高,7×(3+3÷7);第三组需要增加乘方的运算,难度的增加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学生在讨论不出结果时会邀请老师加入一起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2)3×(-8+5);有了第三组做铺垫,第四组数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讨论之后依然能得出结论,(-2-3)2-1。
三、借助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导入课程内容,通过动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
这类导入法在教授几何课内容时比较常用,例如教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课前4人一组每组准备如下长度的小木棒:
(1)13cm 5cm 9cm
(2)7cm 4cm 12cm
(3)8cm 8cm 14cm
(4)7cm 7cm 16cm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自己准备的木棒搭三角形,四个同学观察自己组内搭出什么样的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都是三根木棒,有的就不能搭成三角形,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渴望去学习课文内容的动力,而且他们对学习的结果会刻骨铭心。
四、借助开放性问题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放飞思维,发挥想象
例如教授《平行线》的小结复习课时,可以这样设置:
1、下列图形中,添加哪些线段可以使DE//BC
这样的设置答案不唯一,可以借助问题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都复习一遍。
【关 键 词】文献学;书法文献学;史料;分类。
【作者简介】朱天曙,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法篆刻史、明清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
书法学是研究中国书法的历史表现和书写技法的新学科,现在已经拥有书法史学、书法理论、书法文化、书法美学、书法教育等学科分支。这些分支随着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和相关艺术的关系、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和完善。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已由以品鉴和技法为主要内容的书法研究开始转向适应现代学术发展的新动向。目前的书法学,除了其自身发展的内部要求外,它从学术发展的整体态势中接受了科学化和整合化要求。
针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经验性和非理性的特征,在这些学科中产生的深入探寻内部逻辑的趋势,即科学化的研究。这一趋势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如:历史学研究中,要求研究历史的深层结构、普通人的生活、器具、心态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对重复性、长期性的现象如对一个人、一个地区日常生活的研究,要求用新的分析方法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讨论,而不是旧的叙事法来组织材料、撰写历史。又如:文学研究在经历了“新方法”运动后,又引进了系统论、控制论、接受主义、原型批评等西方方法进行批评和分析。尽管这些方法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寻找内部逻辑与外部规律在历史上的契合做了有益的探讨。
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学科分界,综合多种学科手段来探讨中华民族的精神个性及其历史表现,这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走向“整合”的特点。如历史学界关注文化史、风俗史、社会史的研究,哲学界重视宗教哲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出现了文化地理的研究,语言学界把方言研究同人群迁徙史研究相结合。此外,民族学、区域文化学的勃兴,文学研究同艺术研究、制度研究、宗教研究、社会阶层研究的结合,艺术史研究同社会学、图像学、符号学研究以及诗画图卷、赞助人研究相结合也都体现了学术研究中的“整合”趋势,这反映了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新思考。这些研究表明:研究者不仅要描写和解释研究对象,而且要扩大视野,重新组合学科,从本专业的特有角度探讨人类的心智和行为。
从研究的角度看,书法学拥有比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更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书法理论一直受到历代的重视。如:汉代崔瑗传世的《草书势》为现今可见的最早书论文字,指出了草书的审美特征,“入逸生奇”“志在飞移”所提出的“势”及其意义对草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此书既阐述了草书兴起的原因,又描述了草书的审美特征,并以各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草书艺术,辩证地阐述了“势”的意义。后来的蔡邕作《篆势》、卫恒作《字势》《隶势》,皆仿《草书势》,合称《四体书势》。《草书势》还将作者创作体会和欣赏与人的情感体验结合,这种联系方法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理论都有积极的影响。又如,南朝时期书法的艺术批评和鉴赏已蔚然成风,是书法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批文人的介入促成了书法技法的成熟与审美标准的确立。同时期文学上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绘画上谢赫的《古画品录》等文艺评论著作的出现,与书法品评相互影响。又如,刘宋王的《文字志》,摭采前代书家生平事迹及书体史料甚富,对后世著述体例亦有影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书史和品鉴著作。流传至今的除南朝羊欣、王僧虔、萧衍、陶弘景的著作外,还有北魏江式的《论书表》、虞的《论书表》、袁昂的《古今书评》、庾肩吾的《书品》等。这些书论文字反映出当时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审美范畴的建立,确认中国古代最初的书法批评标准,如“神采论”“天然论”“骨气论”等,不仅对当时的书法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书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书法学本身有一套术语,包括书法典故、品评、学用、考证、款识、椎拓、鉴藏、装池等方面。如:“欧阳赚兰亭”“闻江声悟笔法”“书裙”“书画船”等属于典故术语;“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等属于品评术语;“一波三折”“力透纸背”等属于学用术语等等。这些成熟而稳定的语汇和专门语言有利于构建富于特色的语言体系。
第三,从事书法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一般都有过书写经验和创作的实践,能够比较深切地了解书法的本质,善于从技术角度如书写速度、材料运用、用笔方法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免去游谈无根或隔靴搔痒的弊端。
由于这些条件,书法学应建立自己的文献传统,形成自己的语汇和特色。在传统史学领域中,文物的研究属于考古学,对文献的研究属于文献学或传统史学,其间有个资料相互割裂的问题,而在书法学中,考古学、文献学和书法史学,常常贯彻到具体书家、作品以及流派的研究中。如关于“兰亭序”的研究,既有关于书法学的内容,又有文化史、社会史的内容,内容十分丰富,近十多年研究成果丰硕,已出版有《兰亭论辨》《兰亭论集》等著作,进而发展为专门研究兰亭文本和兰亭文化的“兰亭学”。我们可以乐观的认为:其他学科所提出的一些设想,在书法学研究中一定程度可以得到较好的运用和拓展。此外,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载体,它运用中国文字进行创造,成为人们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种艺术。它拥有丰富细致的表现方法,有毛笔――这一特有的表现工具,产生了丰富的笔法系统,为风格传承提供了稳定的保证。历代书法作品的著录,也为考察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文化课题提供了依据。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书法学作为最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学科,产生了一套有自己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路,并能提供一批特殊的资料,引导中国文化研究走向新的境界。
然而,相对于传统学科来说,书法学的研究起步较慢。它的研究队伍相对较小,过去学者在书法研究领域中建立的文献学和资料的积累基础并不深厚。面对现代学术发展的要求,书法学应当在加强自己的学科建设上首先要做的是书法文献学的工作。现有的书法文献做了基础性的资料工作,但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尽管我们强调对研究方法进行革新,方法只是处理资料的手段,资料本身才是学术工作进行的前提。方法的运用完全取决于资料的品质。因此,书法学的局限主要来源于资料方面。随着古代书法论著的整理、大量书法文献的整理、汇编等工作的推进,书法文献的基础工作才能完成。
在书法日益“美术化”的时代,必须重提中国学术的文献学传统。中国文献学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学科,重视存古,重视学术源流,以史料考据为主要内容,重视目录学方法的运用等。根据历代学者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书法文献工作的需要,我们可以继承中国文献学强调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这些学科分支在实际中的结合,重视目录学的史学功能及其在学术上的指导性,使后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1]。同时重视史源,即在进行文献整理时,注意追寻史料的来源,以求得客观的记述[2]。传统文献学以“求真”为文献原则,强调“实事求是”,即古本之真和事实之真的结合。在校勘中,求真原则体现为多闻阙疑,提出具体的方法来保证求真原则的贯彻,如明确“校”“改”的界限及其适用范围,强调广泛搜集备用材料、确定校勘对象的写作体例、引举群籍中的相类资料举证的“采证”“定例”“举类”相结合的原则。近代学者陈垣还提出了“校法四例”[3],指明了校勘方法须同资料条件互相结合的规则。
随着学术视野的扩大,中国文献学也有了日益丰富的内容。本世纪学者王国维曾依据殷墟卜辞、西北简牍、敦煌写卷、内阁档案、四裔碑铭等五批资料,提出了新的学说,又以甲骨契文同古史互证的方法,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方向,这意味着对文献学范围的扩大和对文献学方法的改进。此后,陈寅恪把西方比较语言方法引入中国学术,在中国文献学中增加了以多民族的文字资料相比勘的内容。陈垣则以他关于年代学、避讳学、宗教史的工具书著作,加强了文献学成果的应用性。这些学者使得中国文献学显示了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有着自己独特描述和表达与理解的方式,这一批资料在古代历史文献当中亟待挖掘和整理。中国书法的研究者应意识到自己的学术使命,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书法学的科学系统,并以此推进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学术发展。尽管书法界有学者提出建立书法学学科的口号,但要完成这个使命,还必须吸收中国文献学的方法,以巩固学科发展的基础。中国文献为书法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了许多可资遵循的法度、原则和典范作品,为书法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了一大批可资利用的学术成果,也为书学研究者指示了治学的方法和搜集资料的途径。不仅如此,传统文献学的诸多内容,本身就是书法学要研究的。比如说,文献的载体甲骨、金文、印章、石刻、竹帛等也是书法要研究的内容;纸质文献的装订形式如卷子、经折装、蝴蝶装等也是书法装潢要研究的内容;版本鉴定中看序跋、考刻工、看字体等内容也是书法鉴定中要用的基本方法。总之,书法的文献学研究将为书法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保证,能够再现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现在已有不少书法文献汇编的著作,为书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如:黄宾虹、邓实主编的《美术丛书》四十辑,书中所辑有书画、雕刻、摹印、玉石等类共二百八十一种,以论画居多。论书著作有近六十种。这部书收录或秘本,或珍本,或不易见者。上海书画出版社选编的《历代书法论文选》收录历代书法著名论著九十五篇,包括书史、书法理论及书法题跋等,每篇按时代收录,并有作者介绍及著作解题,汇集了中国古代最基础的书法论著,是了解古代书学最常用的书。崔尔平选编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在《历代书法论文选》基础上广搜博取,补辑自东汉至近现代四十三家重要书论、书评四十五篇,以作者出生先后编次,并有作者介绍及著作解题。这部书是《历代书法论文选》的补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崔尔平在《历代书法论文选》和《历代书法论文续选》的基础上,还选编了《明清书法论文选》,收录明清五十五家重要书论、书评六十二篇,以作者出生先后编次,并有作者介绍及著作解题。这部书对了解明清书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华人德主编的《历记书论汇编》对历记中论笔墨技法、剖析结构布白、品味气韵格调、评论书家得失、考辨碑帖优劣、厘正书体名称和文字源流等都做了收录,所选笔记有百余种,以取自明清笔记为多,可供研究书论检索。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十四册,用完整收录的方式汇编了从晋唐到清代曾单独成书的书画史、书画论、技法、著录等重要书画著作,各分册以时代为序排列,所据底本,博采慎择,多选自初刻本、手稿本、精刻精校本。其中关于书法者如《法书要录》《书史》《翰墨志》《宣和书谱》等多种。与此书相配有《中国书画文献索引》方便检索。然此书排印和断句多有错误。
上述资料为书法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研究中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我们认为,结合书法自身的特征,书法文献学的分类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书法古籍整理。(1)历代史籍(正史、别史等)书法资料汇释。如《晋书》中关于东晋书法的史料;《元史》中关于元代少数民族书家的史料等。(2)历代书法专著校释、书史辑佚与校录。历代书法专著校释如马国权《书谱译注》、金学智《书概译注》等。书史辑佚与校录如黄苗子等《法书要录》、金文明《金石录校证》等。
第二,书法史料汇集。(1)断代书法史料汇集。现江苏教育出版社已出版了《中国书法史》的断代书法史,包括先秦秦代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代卷、宋代卷、元明卷、清代卷。在此基础上,可增加近现代卷,广泛收集资料,编成断代书法史料汇集。(2)专题书法史料汇集。如近代容庚编《丛帖目》二十卷,以丛帖为主,分历代、断代、个人、杂类、附录五类,录目共三百一十种,略涉近代珂罗版、石刻画像、印谱及石印本。书后附有未见书帖存目待考一类。书中择要加入各家题跋,并为丛帖摹刻者作传。这部书考订精当,目录分明,为历代丛帖著录书中最为精详的著作,也是研究帖学的基本参考书。又如朱家主编《历代著录法书目》,通过这部书可以了解历代著录法书的全面情况,对重要作品的流传也有据可依,也有利于古代书法的鉴定和研究。这些都是专题书法史料的汇集。(3)书家史传和书法史料汇集。如清代书法史传著作如《玉台书史》《国朝书人辑略》《皇清书史》《式古堂朱墨书画记》《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迟鸿轩所见书画录》等,应进行整理和研究。书家史料汇集如水赉佑宋代书家史料系列《蔡襄书法史料集》《黄庭坚书法史料集》《米芾书法史料集》等。(4)文房器具史料汇集。包括各类纸张、砚台、墨、笔、印石、镇纸、印泥等内容。
第三,中国书法学工具书。当代香港梁披云曾主编一部综合性的书学辞典《中国书法大辞典》,分书体、术语、书家、书迹、论著、器具六个部分,后附有中国书法史事年表、书法技法术语系统表。这部书搜罗广博、体例完备,系统介绍了前人书法研究的成果,在书法类工具书中,这部书规模最大,内容也较可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类编撰以下内容:(1)中国书法术语辞典,包括术语典故、品评、考证、学用、款识、装池、风格流派等内容。(2)中国历代书法家辞典,包括从上古到近现代书家。(3)中国书法史大事编年,列举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作品、书家和重要事件,展示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4)中国书论著述提要。近代余绍宋撰《书画书录解题》十二卷是一部书画论著书目提要专著,著录自东汉至近代著作八百六十多种(别见和附见除外),包括了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和理论的重要著作,其中书法类著作约四百八十种(含书画合集)。全书设史传、作法、论述、品藻、题赞、著录、杂识、丛辑、伪托、散佚十类,四十目,并列“未见”于十类后。序列对其分类的原则、各类的范围、定义、性质做了说明。这部书提要精当,注重考订,提要之后采用辑录方式收录原书序跋、诸家书目及各类成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书论著述提要的写作可做参考。
此外,书法文献学还应增加中国书法史料学的建设。在中国哲学、史学等学科中,曾出现学科史料学的著作,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等编著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中国书法学史料学内容可包括:中国书法的史料史;中国书法史的分期及每一时期的史料概况;提炼每一阶段书法学的主要课题,把对典籍的评述和对课题史料的评述结合;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书家、书体、书论、书迹史料等作系统讨论,对主要典籍的作者、资料来源、版本、卷数、分类情况、各类内容、编写体例以及相关的文献学成果做介绍,这种对典籍的分类叙述将构成中国书法史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日本、朝鲜等国外典籍中,也保存了大批的中国书法史料,也应予以介绍。最近出版的《书学史料学》对书学研究中的文献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还对现当代书学著作和咏书文学、版刻书法等做了介绍,丰富了书法史料学的内容[4]。以上只是关于书法文献学的一些初步设想,还不包括金石篆刻和与绘画与书法联系在一起等内容。相信经过学者的努力,中国书法文献学和学科建设会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清代书学文献叙录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C760109)
注释:
[1]目录学体制包括:一是只著书名,不作小序、解题的目录书体例,《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属此。这种目录强调类例分明,通过书目的类别条理见出学术源流沿袭;二是有分类小序而无书籍解题的体例,《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属此。这类目录除以书目分类显示学术源流外,还用小序的形式对之做出系统总结;三是部类之前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的目录体例,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属此,这是功能最完整的一种目录,包括辨伪、校勘、年代确认、作者考证、内容辨析等多方面的成果。
[2]陈垣先生曾提出“考寻史源”,指出历史研究法的史源学大概分四项:一是见闻,二是传说,三是记载,四是遗迹。今所谓“史源学实习”,专指记载。参见陈智超编:《陈垣史源学杂文》第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关键词:激发兴趣 驱动教学 协作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这时老师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相互传授了解更多的内容,也激发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三、协作教学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习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玉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经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1.上好数学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课,是开启数学兴趣之门的关键。我在讲初中数学八年级第一节课时,能避开教科书,精心备课,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而又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如农村的人字木房架、古埃及的金字塔、城市里的屋顶钢架、钢架桥梁、起重机、微小的分子结构及学生身边的三角板等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我叫学生拿出三角板,在板上的角处标上字母A,B,C,然后问三角板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学生都能答对。然后又叫学生画出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再画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画完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到三角形分两类:等腰三角形和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我将准备好的三角形拆开演示,学生很快就明确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数学好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小王去小张家看他,当时小张刚好做完一道“已知长方形的长、宽、高,求做成圆柱体的体积”一题,小王一看就告诉小张此题错了,小张非常惊讶,并说我反复验证过没有错。你想知道小王的“判断秘法”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知道了小张的错误,并提高了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兴趣。
3.关爱每一位学生,进行情感激发。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情感的投入可以扭转差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强,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对成绩差的学生,应面对现实,不责备,及时发现其优点,并利用优点让其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语言方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要多用鼓励的语言与其交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提出的质疑,因为能提问质疑本身就是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体现。我们关爱学生,拉近学生的情感,学生就愿听我们所教的课,对所教课程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教学成绩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4.抓住双基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数学教学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预习、自学、探究、尝试、质疑、猜想、讨论、归纳、练习,在重点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坚持启导,在解题思路分析、方法过程中耐心引导,在知识系统化、概括规律过程中诱导,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疏导,以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标、分类指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弄清例题、练习题、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教学结构与教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感知、理解、尝试、概括、应变、创新,以达到学生双基扎实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在培养中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常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恰恰由于过度的重视,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深、越来越枯燥,不仅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反倒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的教学环境和背景下,初中数学在认识到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教学。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法必要性分析
所谓的创新课堂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同时还包含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精神等等。众所周知,数学的定律、知识被科学家研究定义后,就一直流传至今,变化几乎很少,但是创新的方法是可以随机应变的,可以在创新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转变能力、创新能力,否则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就会被淘汰出局。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受用终身的事情,是长久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创新课堂是非常必要以及重要的,这也是一种非常受广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唱独角戏的演员角色,学生只是无互动权利的观众。教师只是一味自我的讲述自己提前安排的内容,内容枯燥无味,形式单一,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有的教师甚至多年来一直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于培养人才的要求,作为教师,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得到创新,构建创新课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课堂。
二、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措施
1、使数学教学课堂开放与和谐并存。开放性是创新教学课堂的特征,课堂应该让学生扮演主角,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特长,积极踊跃地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教师只是配角,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辅助与引导,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得每个学生充分抓住课堂的每次机会,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制定,而是让学生参入与教师共同制定,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的权利,培养他们的独立创新思维能力。想要有个创新、完美的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即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教学课堂更加和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释放思维空间的前提,同时,开放、和谐的教学课堂是开拓学生数学思考空间的基础条件。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堂组织形式需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待提高。很多学校,墨守成规亘古不变地使用一套教学方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外加一块黑板就是他们百用而不厌的秘密武器,对于创新总是畏手畏脚,因为害怕改革后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一旦学生成绩下降,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资薪水,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因为在大部分学校里,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薪资与职称直接挂钩。这种用学生成绩来激励教师的办法恰恰束缚了老师变革教学方法的思维与手脚,使得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创新。课堂组织形式长时间只有一种单一的形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在下面听,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应付地服从任务。这种单一被动的组织形式严重阻碍了新时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势在必行。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相比,新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例如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机会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按照班级的分数来划分组数,一般组数的人员不能够太多,要应用公平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这样使每个组都有一定的竞争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组织合作能力。比传统方法更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创新培养学生的目的,提高学习的内涵式。培养学生的目的第一方面是使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进而有能力进入下一个阶段继续学习知识,这是培养学生的表面式的发展模式。第二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能学好知识。能够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相对于第一方面,这种内涵式的方法更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新时期,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所以创新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的主要体现。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一样。中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差,且年龄在16~17岁之间,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但他们一旦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感兴趣,他们就会全力投入,集中精力去把握所学的知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个特点,教师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教程中,第一节课一般都是讲绪论,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如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基本定律等。但面对基础比较差中职学生,对电路的概念还非常生疏,突然去讲电路的性质、任务、重要定律等,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非常沉醉,学生却一头雾水,满脸茫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在绪论课上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结合电子产品的精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过程讲电子技术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电子技术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面临的是以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其次,我们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收音机、彩电、音响、VCD、DVD、电子手表、数码相机、航天飞机等。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现在生活在电子世界中,一天也离不开它,国家的兴旺更是需要靠科技的发展,从而使中职生树立一种科学意识,努力学习电子技术知识。
最后,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用稳压器、充电器、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部结构,从中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联结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知识概要,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在第一节课,教师如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到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专业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就业方面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大大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其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采用“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
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例如,在讲“晶体管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一节时,由于“晶体管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基础》中的重点内容,它的基本概念、分析计算和应用方法是学生学习掌握一般电子电路的重要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对初中起点的中职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必须要求他们理解掌握。为此教学中我在EWB机房采用“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如:放大电路中各元器件对三极管工作状态的影响;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特性;电路结构、动态参数与放大器主要指标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电路获得最大的放大倍数等)放到课堂活动中,围绕“提出任务――个人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讨论应用方法、经验分享――改进完善――总结应用原则、方法和技巧”这条主线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其设计分为两部分:
1.理论教学
(1)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共射极基本放大仿真电路图,讲解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电路接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操作仿真实验电路,以学生活动带动理论概念的学习。每个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在仿真电路上逐一改变电路中各元器件参数的数值或型号,用仿真示波器观测其对电路输出电压uo的影响,并填写好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原因,认识电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教师做归纳总结。
(2)教师讲解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然后进行电路排障训练:给出多个错误接法的电路,由学生自主讨论,寻错纠错,改正后用EWB仿真软件验证结果
(3)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知识要点。
2.实践活动
(1)教师演示放大器仿真电路,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电路元件的参数对电路放大倍数A的影响,使学生具备感性认知。
(2)学生开始探究学习:由老师给出设问,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探究其工作原理。设问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提升问题难度,以达到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业布置。学生根据所给放大电路的技术参数,应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完成对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教师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电路元件参数,收集处理信息,探究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设计课题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演示,自评、他评、互评、经验交流,并认真填写自我评价问卷和实践学习活动总结等。
“课堂探究式教学”改变过去“理论讲解+实验验证”的授课方式,使师生共同感受到了教与学的乐趣,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活动使他们开拓了思路、锻炼了能力,展露了才华,同时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三、现场教学,讲练结合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将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合理结合,给学生创设各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如讲述“功放电路的制作――单管低频放大电路的制作与测试”就可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讲边练:首先用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 2001)仿真单管低频放大电路,演示如下内容:1、电路组成及各元件作用;2、静态工作点的影响;3、电压放大作用;4、改变电路参数(Rb1)使输出波形失真,从而提出了静态工作点必须设置恰当。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别计算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时的静态工作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针对不同的基础采取自由讨论与自行解决相结合。讲练结合则是由学生根据功放电路图在万能板上焊接电路和测试电路,要求学生在焊接中分工协作,注意电解电容器极性、三极管管脚的焊接,注意电路板中各元器件的布局,力求整齐美观。而后由教师和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将教学过程放在实验、实训中,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过渡,在边学边练中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既掌握了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又提高了学生焊接、仪器仪表使用等实际操作能力。
四、利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作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方法。在教学中可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利用类比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讲授分压式偏置电路的计算时,笔者通过比较分压式偏置电路与基本放大电路交流通路,得到两者的电路形式和原理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交流信号来说,两者几乎完全一致,从而直接得出分压式偏置电路的放大倍数Av、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的计算公式。
五、反复练习,进行章节测试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去解同类练习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能技巧,找出教学薄弱环节的目的。反复练习做过并做错的题目,把错误的题目重新复习巩固一遍,还能使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在进行章节测试时,可采用“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如静态题占60%,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动态题占40%,主要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当然视课程情况可适当增加动态题的比例。测试的形式可以灵活些,可使用闭卷也可以开卷考试,可使用笔试也可以使用口试或实际操作。
六、善于总结,巩固知识
每一章节讲完之后,对该章节的内容要善于做一个归纳总结。总结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梳理和加工的过程。力求形式多样、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和总结,努力做到在复习的同时又有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总结既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针对某些章节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方法,把提纲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组织内容,自己完成教学内容,然后通过讨论,综合归纳内容。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南平、陈鹏、李新.模拟电子电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改;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实施、深入开展,离不开适宜、融洽、典型、生动的教学情境进行“帮衬”. 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相长、教学合一,是建立在良好教学活动氛围之中. 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数学学科内在特性,营造和创设紧扣教学目标要义、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展现数学内涵要义、增强能动学习情感的生动情景和浓厚氛围. 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氛围的营造,学习对象有意注意、能动情感得不到增强,教与学互动不够深入,教学效能未能有效提升. 而初中数学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情景的设置,注重学习对象情感的激发. 鉴于上述认知,本人现简单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开展.
一、利用数学现实意义,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知识科学,它不仅与其他基础学科有着深刻联系,同时还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生产、销售管理、经济财政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在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踪迹”. 生活应用特性,是数学学科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在激发学习对象学习主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情境设置时,就应该利用数学学科知识应用特性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设置出贴切教材、贴近学生的真实案例、生活情景,以此提振初中生学习数学、探知数学的积极情感.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设置“某县电视台准备在7:00-9:00之间的黄金时间段内,播放2分钟的广告内容,现计划播长度为10秒和20秒的两种广告,已知10秒广告播出一次费用为0.6万元,20秒广告播出一次费用为1万元,如果现在要求这两种广告播放最少不低于2次,试问播放这两种广告的次数有几种?”生活案例,体验数学内容的应用意义,激发其主动探知情感. 又如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习中,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脸庞、天空中的飞机、放飞的风筝以及四合院的长方形铁栅栏”等事物所具有的轴对称特征,利用多媒体器材展示其生动直观画面,为学生营造逼真、直观的教学画面,以此增强学生探析主动性.
二、抓住主体认知冲突,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对象在数学知识内容的认知和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知活动中,由于受认知水平、学习经验、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产生认知理解上的“冲突”,从而带着疑惑、带着问题,更加深入地学习探知数学学科内容. 教师在教学情境设置中,应抓住学生主体认知上的“不对称”,有意识地设置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相矛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不解、带着疑虑进入课堂,进入教材.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探究力,采用矛盾性教学情境,设计如下过程:
师:提问,我们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内容的学习,可以知道,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生:答,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呢?
生:陷入沉思. 得出肯定和否定两种不同答案.
师:请同学们动手探、动脑思,判断这个命题的真伪性.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矛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不解”更加深入思考、深刻探析.
又如在“圆的切线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经常忽视圆与直线或其他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导致分析解答问题不够严密和周全. 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师采用电子白板教学器材,向学生展示“已知有两个圆,分别是半径为10的O1和半径为15的O2,现在这两个圆相交于点A和点B,并且知道AB的长度为16,试求出两个圆的圆心距是多少?”案例,在学生解题基础上,展示其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开展对比分析. 有不少学生个体对比解题过程后发现,自身其解题过程与教师的展示过程之间存在误差,这时初中生内心升腾起解题过程为何具有差异的“疑问”,更加深入的思考、分析存在差异之处,推进了教学活动进程.
三、借助案例典型意义,设置案例性教学情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学习兴趣;有效途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忱,可以使学生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与自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有趣的、新颖的事物或形式吸引学生,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的心理,喜欢教师并按照教师的指导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提出合适的有价值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教师精心地设置疑难问题,问题难度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亲切与熟悉,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等学生全神贯注听课的时候,教师再讲授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吸收。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任务的时候,就会开动大脑,积极地进行思考或者与他人交流,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通过实践调动学生兴趣
实践可以证明一切,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可以听见的、看见的,可以得到证实的。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设计制作长方形状的包装纸盒”,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通过亲身动手认识数学知识的内涵,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学生存在的误区,并给予合理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韧劲,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与经验。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标准指导的帮助下,教师找到了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合理的设疑,再结合实践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感受学习很快乐,并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下,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有效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初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发展人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应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创新教学方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已是广大教师所达成的共识。确实,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教育家将兴趣作为教学法的中心,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来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作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来具体制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其积极自主地寻求答案,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表扬,促使其不断地进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简单对相关知识作了讲解后,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应用,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变换过位置,或者修改桌面背景等等,并让学得快的学生向其他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能促进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更为有效的是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将教学演示与操作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
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中学教学点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 网络 ,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也迫使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付 强.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09(14).
[2] 张健利.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研究(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