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面临的良好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能源需求为工程技术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西部特别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为工程技术部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条件;三是油田的支持为工程技术部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公司实力的提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生产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技术和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三是经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四是公司自身在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核心技术不成规模,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还有自身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在企业持续重组的情况下,工程技术部如何能得到持续优质高效的发展是面临的一个课题。版权所有

2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2.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指在向最终用户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等相关实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为了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对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作业,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供应链各成员效率和效益最优的目标。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

2.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可以从存货管理的方式、货物流、信息流、风险、计划及组织方向的关系方面来讨论。

从存货管理与物流角度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存货水平在供应链成员中协调,以使存化投资与成本最小。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把存货向前推或向后延,其结果是造成某个或某些节点企业存货投资增大和成本增加,影响节点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从对成本管理的概念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是通过注重产品最终成本来优化供应链。传统管理中节点企业一般只注重本公司发生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不太意识到它们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成本。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需要风险共担才能实现;从计划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计划表现为上、下游节点企业在计划中的参与性和协调性要明显于传统管理;从组织形式角度来看,供应链组织形式出现了战略联盟与合作。

2.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1)目标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供应链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供应链物流的其它成本费用,各成本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就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总成本最小化目标不是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库存的转移,而是使整个社会库存总量减少。这就需要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服务、缩短时间、提高品质与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

(2)作用

一是可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关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二是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动因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应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则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越需要现代化。三是可降低节点企业库存成本和供应链的流通费用。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库存量,减少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通过各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简便的流通渠道,大大缩短流通路线,有效降低流通费用。

(3)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其在市场竞争的重要后盾。供应链管理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一切均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扩大客户需求。三是实现多赢。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走出了自身的范围来看待供应链网链上本是竞争对手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名企业形成了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他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般应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或归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与整合。

3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采购管理方面。工程技术部目前基本定位为油田生产保障型后勤生产服务单位,主要表现为投资审批周期长,采购运行环节多,供应厂商战略联盟体系未形成,造成同一时期内相同业务都要按相同程序完全运行一次,造成内部运行成本增加、外部厂商不确定性增加,不容易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行。

在组织机构方面。工程技术部业务流程基本上处于工厂调度、科室管理的模式下运作,还未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各用户来工程技术部办理业务单据,要到多个部门办理一个项目的业务,客户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受制于资源状况。在生产计划与组织中,由于本部与前线服务点的生产能力未认真进行优化调配和设计,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当服务和产品在现场使用时,也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职能界定,易造成利益冲突。信息流在工程技术部与客户之间不完整、不对称,未形成融合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关系。

在标准化方面。对于产品的订货技术条件已初步形成了系列技术规范或标准,但在该系列标准是否完全适应××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要求,以及该系列标准是否做到了先进性与经济性匹配等两个方面未深入科学的进行研究。在推行环节中,基本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但对新工艺、新技术吸收消化方面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场使用环节中,钻具业务、井控业务有一部分标准,但工具业务、泥浆技术服务业务未上升到标准层次;同时,已有的标准适用性不强,钻具业务的相关标准就未得到有效执行。

在人才与观念方面。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员观念的影响,对开放式的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需要许多综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准备。

在与供应厂商的合作方面。由于受投资管理和采购管理体制的影响,虽然公司主要产品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厂商,但在供应厂商的选择、评估及合作的紧密度和合作的方式两方面来看,都是在临时性与纯粹的商务层面进行,还未深入到合作联盟等供应链体系要求的紧密关系。

4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设想

4.1与供应厂商的合作研究

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体系,甲方承诺市场,乙方承诺服务,信息共亨,风险共担,双赢双利。二是,以参股或控股某生产厂家,或购买某厂家的某产品生产线经营权等方式进行资本合作。三是,以期货方式购买某产品进行贸易合作,该形式主要是基于油田内普遍存在投资决策同期长而市场变化快的情况,先以期货拥有市场可能紧俏的某项或几项产品,当其它油田有需求时便可出手,实现既可租赁也可销售。工程技术部在该项目合作中拥有的优势主要是对产品在现场应用的适宜性有第一手资料,只要加强与科研究所的合作深入研究,就可以上升到指导产品研发及生产的技术标准。“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专利,一类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在当今国际社会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标准的掌握,运用紧密的合作方式,以长期分批的订单确保要供应厂商及时生产,及时供应。

4.2区域内竞争对手合作方面研究

在××区域市场内,工程技术部可作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的领先者或领跑者的地位,应不断强化这种地位,并要发挥这种优势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深井超深井管材工具标准、维修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等标准系列,不仅引导并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提高进入者门槛值和已进入的成本消耗,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选择或淘汰竞争者中小规模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以“双赢”思想为理念,以共同利益为础,通过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组建区域性的服务公司或联合体,快速做大做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

4.3与油田用户的新服务项目合作研究

在项目选择上,要跟踪世界前沿钻井技术,结合××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技术难点进行筛选和推广,并以解决钻井工艺的难度、降低钻井成本、给油田创造价值为原则,重点项目包括欠平衡及空气钻井工艺及技术、打捞工艺及技术、泥浆技术等。在项目推广时机上,要按照超前储备的原则,准备油田未想到或正在想的而又需要的项目,要实现这种时机上策略,仅靠工程技术部现有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机制,具体办法是:聘请或聘用国内甚至国际的专家,组建专家队伍体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西安管材研究所、华北钻井研究院版权所有等签订年度合作或项目合作协议,组建技术研发支持体系;整合油田工程技术力量,组建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和组织体系。在项目运行策略上,以掌握核心技术占有市场为主要策略,以国际有实力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以雇佣、租赁、合作的形式掌握工程技术队伍为主要办法,解决我们工程技术服务中施工队伍、技术支持、日常运作、争夺市场等环节的问题。

4.4实施隔合型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

1)改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和物资配送系统。第一,生产管理系统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工程技术部内部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以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的形式分别下达,监督各部门计划是否正在得到有效的执行。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不断调整完好物资的库存结构,使库存能准时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二,完善物资配送系统。一方面,完善物资配送系统的选址调配工作,在本部基地和前线三个支撑点之间确定各自的配送能力。库尔勒基地以高技术含量、全面的生产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轮南基地以小钻杆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库车基地可以大钻具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塔中基地以应急保障和现场技术服务为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物资配送系统,把各点的配送计划和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把各自配送的物资状态处于有效监控之下。第三,建立以单井服务档案为主要手段的配送跟踪系统。以现场技术服务、物资配送为主要内容进行记录,加强对配送在用物资的跟踪,加强现场技术服务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2)创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方法,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用户的意见,了解业务发展,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通过服务质量回访、服务质量座谈会、问题调查、与用户技术座谈、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收集各方信息,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租赁业务计算机管理、无损检测数据网络化管理、井控装备和井下工具技术数据电子化统计等方式,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

3)创新服务方式。首先,推行靠前服务,现场解决客户需求。一方面,制定《钻具现场管理规定》、《井控现场服务工作细则》、《钻具现场探伤周期》等现场服务办法和规范。另一方面,增加前线点服务功能,补充现场服务人员,实现租赁物资现场交接,开展巡回检查服务和跟踪技术服务。其次,推行精细的人性化服务。对井控装备、工具在送井前都进行清洗、喷漆、做标记的工作,并随设备配送使用说明书、试压合格证、跟踪卡,对送井钻具配送资料包,便于用户了解相关数据和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于细微处见真诚,人性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再次,发挥技术优势,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主动跟踪油田生产进度,及时收集用户生产需求,主动联络、主动上门提供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生产难题。

5结论

一、在运行机制、人员、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做好准备和完善,以利于深入推广供应链管理。

二、在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以筛选、评估优秀供应厂商为主要方法,建立起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供应商团队。

三、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对流动资产以加强生产计划和控制为主要手段,提高物资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对零配件以代储代销、确定库存临界点为主要手段,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以合理分配生产能力为手段,调配好基地与前线站点的布局。

四、在供应链物资配送管理中,对现有的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配送效率。

五、要以差异化战略为思路,以虚拟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不断形成新项目、新技术,提供新服务。

六、在供应链管理中,应重点研究4个要素,即价格、质量、技术和配送时间。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并行工程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绿色供应链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环节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它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但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充分考虑在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等,而这些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应具备的功能。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的数据。供应商、制造商和回收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数据流动是双向互动通过网络来支撑的。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闭环运作

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作为原材料再利用或重新销售时,绿色供应链就没有终止点。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

绿色供应链管理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实际上是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并行工程要求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下游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考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尽量避免在某一设计阶段完成后才意识到因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该阶段甚至整个设计方案的更改。因此应用并行工程的思想,使材料生产、产品制造全过程与回收再利用并行考虑。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利用网络完成产品设计、制造,寻找合适的产品生产合作伙伴,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节约资源;通过电子商务搜寻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减少销售渠道;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中资源配送,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其体系如图1所示。

(一)绿色设计

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由设计阶段决定。而设计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因此,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拆卸和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1、标准化设计使零件的结构形式相对固定,减少加工难度和能量的消耗,减少工艺装备和拆卸的复杂性。2、模块化设计满足绿色产品的快速开发要求,其产品结构便于装卸、维护,有利回收和再利用。3、可拆卸设计指零件结构设计布局合理,易于接近并分离的联结结构,便于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环境染。4、可回收设计指产品在寿命周期内达到最大零部件重复利用率,减少最终处理量。

(二)绿色材料

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必须严格控制源头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加工形成零件,同时产生废料和污染,这些副产品一部分被回收处理,一部分回到大自然。零件装配后成为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维修再使用,直至生命周期终止而将其报废。产品报废后经过拆卸,一部分零件被回收直接用于产品的装配,一部分零件经过加工形成新零件。剩下部分废物处理后,一部分形成原材料,一部分返回大自然,经大自然的降解再生,形成新的资源,通过开采又成为原料。

(三)绿色供应过程

供应过程是制造商向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以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1、绿色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品种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积极的供货方把目光聚焦对环境过程的提高,对供货产品有绿色性的要求,目的是降低材耗,减少废物产生。2、绿色物流。物流指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评价指标:①运输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气体排放、噪音污染等。②保管过程中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③搬运过程中是否噪音污染,因搬运不当破坏商品实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④在包装作业中,是否使用不易降解、不可再生或有毒的材料,造成环境污染。

(四)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是为了获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状而施加于原材料上的机械、物理、化学等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检验等环节。需综合考虑零件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1、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和切削液的选择,尽量根据车间资源信息,生成具有可选择的多工艺路线,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消耗,降低工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2、生产资源。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尽量减少加工余量,便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下脚料的处理。3、生产设备指选择考核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情况。零部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维修或保养时间合理,费用适宜;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不太大等。4、提高绿色产品制造中的宜人性,通过改善生产环境,调整工作时间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5、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不产生或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五)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

1、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①企业根据产品和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②选用中间商时,应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③开展网上销售。④在促销方式上,企业一方面要选择最有经济和环保效益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2、绿色包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包装一般没有用途,任意丢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材料。3、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运输路径的规划。4、在产品使用阶段主要评价其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使用寿命指延长产品寿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六)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工业技术的改进使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品。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能源,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三、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由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状况,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见效快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强化环保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对环保的重视。

(二)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是形成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再次,供应链成员要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有利于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三)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可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能民等.系统工程,绿色制造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2001(10).

2、Guangxing Tan Jian Pan.Habitual Domain A nalysis Based on the Rough Set Theo ry[J].A dvances in System s Scienceand App lications,2000(2).

3、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物流 信息技术 供应链

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

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大约一半。但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主要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因是多选题,超过10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但相对于2001年、2002年正呈现出增长势头。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则集中在内部资源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调查结果显示,已建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所占比例依次为56.4%、43.6%、41%、41%。由于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与用户的关系、对客户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急需迎头赶上,在调查的企业中,其应用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35.9%)。这也是新建信息化项目的物流企业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

中小型物流企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但不少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至少在10万元到30万元左右,他们认为投入风险太大,真正适合的产品太少。另一方面,物流软件供应商过多关注高端客户群,忽略了中小型物流企业这块市场,这也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整合物流功能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还有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中转与装卸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协调供应链各环节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记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改善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快速匹配,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信息化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

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

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物流企业信息化

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KPI)监测、管理报告等,将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本内容。

物流企业在客户的数据管理方面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格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较大投入,而且还需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所以对技术、人才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已成为物流企业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将出现了基于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4PL)。

物流信息服务业

软件提供商 软件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提供WMS、TMS等物流功能管理的软件商;二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计划与执行系统(SCP、SCE)的软件商;三是在提供ERP的基础上向上下游扩展到企业资源管理(ERM)的软件商。这些软件商将行业标准、优化的流程和商业智能融入在软件系统,客户既可以选择成套的行业解决方案,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上一部分模块。

信息中间商(Informediary) 主要提高专门的信息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商要和客户之间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又无法自己做大信息平台,因此才通过信息中间商来进行这样的服务。信息中间商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把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都放到上面。通过这个平台,大家来交换数据,完成国际物流服务。

网上市场(E-Marketplace)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交易不断涌现,其中物流网上交易将日益活跃。

参考文献: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物流战略;战略联盟;Schenker物流;供应链评估改善

一、物流企业管理

(一)物流的涵义[3]

物流英文为“logistics”,它涵盖了从原材料的最初供应者到产品生产者――进入了生产过程、从产品的生产者到最终用户--进入了消费过程,以及其间所包含的流通过程在内的全部物品(产品、商品)的运动过程。按照目前被全球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所下的最新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就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最终目的,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完成原材料的采购,优化库存管理以减少营运资金占用,合理规划配送路线以降低运输费用,利用先进的运输方式以减少商品转移过程中的消耗,从而在整体上优化企业的供应链,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创造新利润。

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二)物流管理的定义

物流管理[4](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为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1)物流管理既要实现最低化的成本管理,又要确保客户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满意,可见,成本和服务是物流管理的侧重点。(2)物流管理不仅仅是对单个构成要素的管理,而是一个动态的、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3)物流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合理地组织各种要素的搭配,实现整体最优。

在物流战略管理过程中,制定物流系统战略目标主要包括:服务水平目标、物流费用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等内容。

(三)物流管理的目标

(1)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这里的客户不仅指物品的需求方,还包括物流服务的接受方,即物流业务的委托方。客户满意是一个综合指标,具体包括效率、质量、速度、成本、安全等等。

(2)现代物流管理以整体最优为目的,这里的整体最优表现为对运输、储存、装卸、库存、配送、信息等基本功能要素实施优化管理,处理好物流各要素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在保证物流系统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3)现代物流管理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即在确保整体最优的基础上充分重视环保、公害、交通等因素,积极发展符合21世纪发展潮流的绿色物流。

(四)物流管理的原则

(1)在总体上,坚持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就是在兼顾成本与服务的前提下,对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

(2)在宏观上,除了完善支撑要素建设外,还需要政府以及有关专业组织的规划和指导。

(3)在微观上,除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管理目标外,还要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和增值化。现代物流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成本和服务,即在努力削减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物流增值。

(五)物流战略管理目标的确立标准[5]

(1)成本最小。成本最小,是指降低可变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和仓储成本,例如物流网络系统的仓库选址、运输方式的选择等。面对诸多竞争者,公司应达到何种服务水平是早已确定的事情,成本最小就是在保持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选出成本最小的方案。当然,利润最大一般是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标。

(2)投资最少。投资最少,是指对物流系统的直接硬件投资最小化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在保持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降低企业的投资,例如,不设库存而将产品直接送交客户,选择使用公共而非自建仓库,运用JIT策略来避免库存,或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等。显然,这些措施会导致可变成本的上升,但只要其上升值小于投资的减少则这些方法均不妨一用。

(3)服务改善。服务改善,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随着市场的完善和竞争的激烈,顾客在选择公司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及时准确的到货也越来越成为公司的有力的筹码。当然高的服务水平要有高成本来保证,因此权衡综合利弊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服务改善的指标值通常是用顾客需求的满足率来评价,但最终的评价指标是企业的年收入。

二、物流企业战略

(一)物流企业战略

什么是战略?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所采用的谋略叫做战略。大多数组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可以有若干种选择,战略就与决定选用何种方案有关。战略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

(二)物流战略管理

物流战略管理(logistics strategy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物流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企业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物流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企业的物流活动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物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物流战略的基本内容

物流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宗旨(使命)、物流战略目标、物流战略导向、物流战略优势、物流战略类型、物流战略态势,以及物流战略措施和物流战略步骤等内容,其中物流战略导向、物流战略优势、物流战略类型和物流战略态势又称为物流战略的基本要点。物流系统的战略目标是由物流系统宗旨引导、表现为物流系统目的并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量化成果或期望值。物流系统战略目标对物流战略基本要点的设计与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物流战略规划中的各种专项策略制定的基本依据。

(四)物流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一般由四种要素构成,即产品与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安索夫认为这四种要素可以产生合力,成为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有了这条经营主线,企业内外的人员都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的方向和产生作用的力量,从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服务与市场范围

它说明物流企业属于什么特定的服务领域,因为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其产品就是物流服务。按照物流企业服务的功能领域可以划分为:国际物流服务、区域物流服务和市域物流服务。按照其核心业务能力大致可以分为:综合物流管理服务、商品配送服务、区域性时效性运输、快递服务、现代仓储、传统物流服务以及其他物流服务。

(2)成长方向

它说明物流企业从现有服务与市场相结合向未来服务与市场组合移动的方向,即企业经营运行的方向,而不涉及企业目前产品与市场的态势。市场渗透是通过目前的物流服务与市场的市场份额增长达到企业成长的目的。市场开发是为企业物流服务寻找新的消费群,使物流服务承担新的使命,以此作为企业成长的方向。服务创新是创造新的物流服务项目,包括一些物流增值服务等,以逐步提升或替代现有的物流服务,从而保持企业成长的态势。多种经营则独具特色,对于物流企业来讲,它的服务与使命都是新的,换言之,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在前三种选择中,其共同经营主线是明晰的和清楚的,或是开发新的市场营销技能,或是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但是在多种经营中,共同经营主线就显得不够清楚了。应当看到,增长向量指出了物流企业在一个行业里的方向,而且指出企业计划跨越行业界线的方向,以这种方式描述共同的经营主线是对以服务与市场范围来描述主线的一种补充。

(3)竞争优势[6]

竞争优势说明了企业所寻求的、表明企业某一服务类型与市场组合的特殊属性,凭借这种属性可以给物流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地位。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或寻求兼并,谋求在新的服务领域或原服务领域中获得重要地位;或设置防止竞争对手进入的障碍与壁垒;或进行新技术开发,产生具有突破性的增值服务,以替代旧服务。

(4)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指明了一种联合作用的效果。安索夫指出,协同作用涉及企业与其新产品和市场项目相配合所需要的特征。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协同作用意味着物流链各环节的协同一致和整体性,也就是追求整体的最优性。这种协同作用通常又被描述为1+1>2的效果,也就是说企业内各经营单位联合起来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各个经营单位各自努力所创造的效益总和,这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共同化趋势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作为体现协同作用的一个实例就是第三方物流的兴起。第三方物流通常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物流服务的各个功能环节能够协同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协同作用是衡量物流企业新服务与市场项目的一种变量。如果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是进攻型的,该项目则应运用于企业最重要的要素,如物流服务网络、物流技术等;如果经营主线是防御型的,该新项目则要提供企业所缺少的关键要素。同时,协同作用在选择多种经营战略上也是一个关键的变量,它可以使各种经营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以上四个要素是相辅相成、互不排斥的,共同构成了物流企业战略的内核[7]。服务与市场范围指出寻求获利能力的范围,增长向量指出这种范围扩展的方向,竞争优势指出企业最佳机会的特征,而协同作用则挖掘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潜力,提高了企业获得成功的能力。

(五)物流战略要点

物流战略要点是物流战略系统基本方面的设计与选择,对道路运输企业(集团)而言,重点内容是要将传统概念上的两点(城市、货运站、运输枢纽等)之间的货物位移与两端点上的延伸服务(如订货、取货、分拣、包装、仓储、装卸、配送、咨询及信息服务等)紧密

结合为一体,使货物(物品)从最初供应者到最终用户间各个物流环节成为完整的物流链管理。在此基本思想指导下,道路运输企业(集团)的物流战略要点主要包括在物流战略导向、物流战略优势、物流战略类型和物流战略态势之中。

(1)物流战略导向

物流战略导向指的是物流系统生存、成长与发展的主导方向。物流战略活动领域中的服务、市场、技术、规模、资源、组织、文化等方面都可能成为道路运输企业(集团)经营的物流系统生存、成长与发展的某一主导方向。

(2)物流战略优势

物流战略优势是指物流系统能够在战略上形成的有利形势和地位。构成物流系统战略优势的主要方面有: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技术优势、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道路运输企业(集团)研究物流战略优势,关键是要在物流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上形成差异优势或相对优势,这是取得物流战略优势经济有效的方式,当然也要注意发掘潜在优势,关注未来优势的建立。

(3)物流战略态势

物流战略态势是指物流系统的服务能力、营销能力、市场规模在当前的有效方位及沿战略逻辑过程的不断演变过程和推进趋势。它反应了道路运输企业(集团)参与社会物流系统运作时,在客观上的物资、人力资源表现的竞争能力积聚与实力,以及在主观上智慧谋略表现的动态组合运作状况。

(4)物流战略类型

物流战略类型是指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流战略作的划分,以更深刻的认识物流战略的基本特点,进一步完善物流战略规划方案。物流战略类型的基本划分,划分依据物流战略类型服务项目准时货运集散战略、快速货运集散战略、整车货运集散战略、成组货运集散战略、专项货运集散战略、国际货运集散战略等发展方向物流服务导向战略、市场需求导向战略、专有技术导向战略、规模经营导向战略、资源优化导向战略等战略行为扩张型物流战略、稳定型物流战略、收缩型物流战略等战略重点物流系统生存战略、经营战略、发展战略等。

三、现代物流企业战略

现代物流的精髓就是客户服务。物流企业是为目标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支持的。物流企业在微观层面上的客户服务必须以真实物流需求为依据。同样,物流企业在宏观层面上的发展战略也必须以客户的物流战略调整为依据。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和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集中经营战略――确定服务与市场领域增强核心业务能力;多样化经营战略――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增强竞争能力;企业协同战略――快速形成服务网络和经营网络;信息化战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现代物流人才战略――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现代物流企业可选择的具体的发展战略有:

(一)培养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核心竞争力主要满足以下条件:①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核心专长必须能够实现用户价值,它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核心的。②具有独特性。公司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就长远来说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企业的上帝――顾客来评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③具有延展性。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真正的核心专长,必须能够为企业向未来新领域拓展作好准备,具备延伸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能力。企业通过培养核心专长,获得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整合作用,它可以把企业的内部及外部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积聚到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服务的形成上来;同时,增长极又具有扩散作用,它能够把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以及外部进行有效扩散,带动其他专长或其他企业发展。

(二)即时物流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向精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其中即时制管理(Just-In-Time)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必要的时间、对必要的产品从事必要量的生产或经营”,因而不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浪费和造成成本上升的库存,即所谓的零库存。即时制管理是即时生产、即时物流的整合体。即时化的物流战略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即时采购。即时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或商品调达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它是从平准化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的结果。平准化生产是为了及时对应市场变化而组织的一种以小批量、多品种为生产特点的敏捷作业管理体制,其特点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在生产线上同时加工由多个品种组成的生产批量;在生产计划上,以天为单位制定每个品种的生产计划,而且允许生产计划的随时变更;在生产工程上,各种零部件被放置在生产线旁的规定位置,不同的零部件以小批量的方式混合装载搬运。显然,平准化生产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物料或上端产品的采购必须是即时化的,亦即采购部门根据生产经营的情况形成订单时,供应商立刻着手准备作业,与此同时,在详细采购计划编制的过程中,生产部门开始调整生产线,做到敏捷生产,在订单交给供应商的时候,上游厂商以最短的时间将最优的产品交付给用户。所以,即时采购是整个即时制生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即时销售。对于生产企业而言,物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机能就是销售物流。在构筑企业自身的物流系统、确立即时销售过程中,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推行即时销售一个最明显的措施是实行厂商物流中心的集约化,即将原来分散在各分公司或中小型物流中心的库存集中到大型物流中心,通过数字化备货(DIgital Packing)或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实现进货、保管、在库管理、发货管理等等物流活动的效率化、省力化和智能化,原来的中小批发商或销售部以转为厂商销售公司的形式专职从事销售促进、零售支持或订货等商流业务,从而提高销售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以及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而在零售企业当中,物流中心有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即物流系统的设立应充分对应一定商圈内店铺运营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商品配送、流通加工的效率,减少销售中的损失,同时也使物流服务的速度迅速提高。当然,还应当看到的是,即时销售体制的建立除了通常所说的物流系统的构建外,信息系统的构筑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很多企业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的销售物流效率(如POS系统、数字库存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EOS、EDI等在生产企业与批发企业或零售企业之间实现订、发货自动化,真正做到销售的在线化、正确化和即时化。

(三)物流企业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资源整合就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虽然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议联盟、租赁托管、建立信息共享或交易平台等均是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手段,但资源整合的目的无外乎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所以,尽管不同的物流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畴需要纳入物流企业的视野。它们是客户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其方法目前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类,横向整合以功能为主,纵向整合以规模扩张和网络化为主。从整个物流系统出发,可以知道物流整合力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合一,是物流企业对市场发展所具有的适应力、协调力和综合力的总和。物流整合力=物流设施×营销能力。具体到资源整合的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物流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另一种是物流企业内外资源整合,包括物流企业及其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以及物流企业与外部企业的资源整合。目前,在中国物流行业,与物流有关的资源整合有以下几种情况:物流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非物流企业将物流作为核心业务的资源整合;在企业资源整合中引入物流概念;物流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物流企业与非物流企业之间资源整合;非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总之,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把握,物流企业的决策层在实施资源整合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住两点: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是利益的调整,对企业外部资源整合是价值的交换。

(四)物流供应链管理

伴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认识的逐步加深,些学者从理论上对物流管理进行了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企业为有效完成物流活动,提高自我竞争优势,必须引入供应链思想,与供应商及顾客合作形成整合式管理。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管理”进行了重新定义[8],将物流作为“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之后,Bowersox DJ和Closs DJ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书中进一步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一体化物流的观念,认为一体化物流的功效在于,它与供应链保持同步,把供应链连接成为一个全程的、完整连续的运作过程,是供应链有效衔接的基础[9]。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系统的角度看,供应链物流管理是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彼此合作,信息共享,实现库存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合理配置,提高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10]。供应链物流管理意味着物流管理整合的范围已经由局限在个别企业扩展到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范围也扩展到流通的全过程。零售业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最大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关键是核心企业如何管理好彼此企业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共同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对最终消费者需求期望的满足,而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和共同的技术标准则是企业间合作和联系的纽带,因为,只有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和技术标准,才能降低彼此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我国物流理论与发展相对落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引入是近几年的事。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物流理论与实践有了很大发展。供应链管理是随着当今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下产生,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理念来来看。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即行使正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来达到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增强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达到高水平的服务,强调根据客户的状况和需求,决定服务方式和水平。在供应链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环节,供应链成本包括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为支撑供应链运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供应链管理方法,也是有效管理供应链的一种新思路。

(五)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关系模式开始向物流模式关系转化。为达到生产的均衡化和物流的同步化,企业各部门间及企业之间开始合作与沟通。但这种基于物流关系的合作,仅仅处于运作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企业之间的合作,于是就产生了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式。未来的竞争,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更多的将发生在联盟之间。企业经营业绩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好坏和行业平均利润的函数,而且主要是企业所在联盟管理好坏的函数。合作不再局限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而且扩展到竞争者之间,以及所有企业之间。竞争也不仅仅被看做是产品与产品、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主要是联盟内部或者整个企业系统中为取得中心地位而进行的竞争。物流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一方面可以向供应链中的顾客和供应商延伸,共同合作,确立实现最大价值的最佳模式;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还可以与其他资源互补的物流企业合作,建立行业内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企业要努力使自己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强化同主导客户、重要供应商和主渠道的关系,增强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一个物流企业与战略联盟,如果具有特异化的能力,能为顾客提供最大的附加价值,同时,还能帮助合作伙伴参与到新的市场中去,那么,它就会成为联盟的中心。许多物流企业在与供应商和客户缔结联盟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己的核心专长,就成为双方面的附庸,没有主动权,也没有获利的潜力。

(六)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运用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那么,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化的来临导致了物流功能的改变,物流不再仅仅传输工业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各种信息被聚集在物流中心,经过加工、处理,再传播出去。信息社会使物流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化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至于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公司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理论和技术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同等重要。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物流企业,特别是从事全球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运作过程中环节众多、信息量大、信息动态特性和准实时特性突出,信息化十分必要。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物流企业必须及时掌握货物运输的过程、库存的确切数量、资金的使用状况,合理地调配和使用运输工具、库房、人员、资金等资源,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供准实时的信息查询,以及提供各种有关的标准或非标准指标数据。信息技术为物流信息化提供了最佳条件,为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与战略伙伴之间、与上下游客户之间、与其他社会资源之间的准实时信息交换提供了方便。物流信息管理网络化,是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活动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我国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步伐,在各个层次上都要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物流一体化管理。

(七)全球物流战略

当今,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经营不断延伸,出现了一大批立足于全球生产、全球经营和全球销售的大型全球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不仅使世界上都在经营、消费相同品牌的产品,而且产品的核心部件和主体部分也趋向于标准化。在这种状况下,全球型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获取超额利润,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利用资源,通过采购、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全球化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11]。但是,在此过程中,有两点是必须加以关注的,一是全球市场的异质性或多样性,决定了企业“从外到内”的思维方式,即企业不仅要考虑通过规模经济的实现来降低成本,而且更要考虑积极发挥范围经济,既满足多样化的要求,又能有效降低费用;二是当一个企业服务全球市场时,物流系统会变得更昂贵、更复杂,结果导致前置时间延长和库存水平上升。因此,综合上述两个问题,企业在实施全球化物流时必须处理好集中化与分散化物流的关系,否则将无法确立全球化的竞争优势。

四、结论

国内市场对物流配送的需求十分旺盛,物流配送正在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这一形势,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改变多个部门管理物流配送的不统一、不协调、不明确的现状,打破行业垄断,加强物流配送的市场宏观调控。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权威管理机构,负责规划管理物流配送业和相关市场,增强物流配送业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在保证和促进物流发展的同时,保证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物流配送企业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契机,积极组织和参与供应链管理过程的物流活动或者向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要急于求成,要有步骤、有层次的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清泰,谢伏瞻.现代物流发展的国际趋势[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4-30.

[2]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纪要[R].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7-1-12.

[3]2002年美中物流研讨洽谈会招商材料[R].2002.

[4]王健.现代物流概念――现代物流理论与实物丛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5]邹东涛.哈佛模式*物流管理国际通用执行标准[C].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6]中国物流企业战略营销发展研究报告[R].2007.

[7]兰洪杰.物流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8]Bowersox DJ.Closs DJ.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

[9]Bowersox DJ.Closs DJ.供应链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1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11]夏文汇.物流战略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

[13]哈里森.物流管理与战略[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08).

[14]佛莱哲利.物流战略咨询:供应链一体化的方法论、工具和实践――财经易文供应链物流系列经典译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09).

[15]金润圭.现代物流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04).

[16]梁晨.如何进行物流服务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1).

[17]白世贞.现代物流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03).

[18]牛鱼龙.日本物流经典案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

[19]甘卫华,尹春建.现代物流基础――21世纪本科应用型经管规划教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5).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1我国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观察和理解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新的视角。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1997年!1998年以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1999年!2000年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从2001年开始进入以企业应用为主体的第三阶段。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大致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认识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概括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旨在认清电子商务组织管理的内涵和规范要求。第三部分是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从宏观上研究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从微观上研究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集成人、财、物、信息、时间、环境等要素系统,构建电子商务的完整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只是解决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有与无的问题,但缺乏系统性。

2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应从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电子商务管理的内容、电子商务管理的方法三大方面来构建。即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应包括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篇、电子商务管理内容篇和电子商务管理方法篇。

2.1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研究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主要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对象、职能、构成与定义来探讨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认清电子商务组织管理的内涵和规范要求。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篇应包括如下内容。

(1)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与职能。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与职能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管理的构成、电子商务活动组织、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范围与任务、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电子商务管理的职能等内容。

(2)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体制。在电子商务管理组织的基础上,分析电子商务组织管理体制与传统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的联系与区别,确立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以及与管理机制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关系、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意义、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优化标准;电子商务的趋势变革、电子商务组织结构的设计思想、电子商务组织结构模式与组织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电子商务的人事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生产与物流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营销管理制度等内容。

(3)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是电子商务活动的组织规则。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系统结构,来研究其活动组织要素及其组织设计原理。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活动系统结构、电子商务系统模型、电子商务系统与社会电子商务系统的连接工具、电子商务系统内部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系统外部的运营与连接、电子商务系统分散网络化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系统运营方案等内容。

(4)电子商务运作流程。电子商务运作流程是电子商务活动的程序规范。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来探讨各环节中的运行平台、操作技巧,实现运行管理的科学规范要求。电子商务运作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流网络平台、知识流网络平台、资金流网络平台、物流网络平台、契约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外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内模式、企业流程重组含义及其内容等内容。

2.2电子商务管理内容研究电子商务管理内容是电子商务管理研究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与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组织有关的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环境、客户等要素系统组成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资源管理等内容[2]。电子商务管理的内容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宏观层面,要认识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行动的管理地位,从而实现管理战略素质的培养。电子商务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经营战略分析、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环境、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方法等内容。

(2)电子商务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离不开资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的构成及其利用,来认识各类资源的特征,各类资源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物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无形资产管理、电子商务运营资本含义与特征、企业资本运营原则与方式、企业资本运营案例分析等内容。

(3)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血液,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要从认识信息源的形成,来探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检索、利用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目标、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的属性、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系统、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等内容。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是支撑电子商务活动的运动基础,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认识物流的组成与功用,了解物流的运动过程,学习物流运动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的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第三方物流业、企业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企业物流运作内容与原则、企业物流运作理念与目标、企业物流运作的主要方法等内容。

(5)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资金是企业生产与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柱。对资金的综合管理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要从认识资金流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来探讨资金流的运行过程及网上运行形式和资金流的运行程序及规范。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流的构成、网络经济对资金流管理的影响、企业资金流管理体系建设、现代资金流管理系统的发展、MRP系统的资金流管理、ERP系统的资金管理等内容。

2.3电子商务管理方法研究电子商务管理方法是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因此,我们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来探讨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方法,从资源管理角度来认识和运用ERP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来认识和运用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来认识和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整体评价电子商务活动成效,以达到深化电子商务活动组织管理的目的。电子商务管理的方法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ERP系统方法。ERP是一种科学管理思想的计算机实现,它强调对产品研发与设计、作业控制、生产计划、产品采购、市场营销、销售、库存(投入品、半成品、成品)、财务和人事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的管理[3]。ERP系统方法主要包括ERP系统方法的形成与发展、ERP的模块结构、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ERP的功能与局限等内容。

(2)供应链管理(SCM)方法。供应链管理(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是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的管理[4]。对公司内和公司间的商品、信息、资金的流动进行协调和集成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SCM)方法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组成、供应链的特点与功用、供应链管理(SCM)含义、供应链管理(SCM)层次、供应链管理(SCM)原则、供应链管理(SCM)步骤与技术支持等内容。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内容摘要:物流信息化整合了物流资源中的信息资源,促进现代物流业的进步和发展。阐述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

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

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大约一半。但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主要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因是多选题,超过10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但相对于2001年、2002年正呈现出增长势头。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则集中在内部资源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调查结果显示,已建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所占比例依次为56.4%、43.6%、41%、41%。由于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与用户的关系、对客户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急需迎头赶上,在调查的企业中,其应用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35.9%)。这也是新建信息化项目的物流企业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

中小型物流企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但不少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至少在10万元到30万元左右,他们认为投入风险太大,真正适合的产品太少。另一方面,物流软件供应商过多关注高端客户群,忽略了中小型物流企业这块市场,这也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整合物流功能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还有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中转与装卸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协调供应链各环节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记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改善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快速匹配,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信息化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

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

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物流企业信息化

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KPI)监测、管理报告等,将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本内容。

物流企业在客户的数据管理方面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格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较大投入,而且还需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所以对技术、人才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已成为物流企业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将出现了基于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4PL)。

物流信息服务业

软件提供商软件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提供WMS、TMS等物流功能管理的软件商;二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计划与执行系统(SCP、SCE)的软件商;三是在提供ERP的基础上向上下游扩展到企业资源管理(ERM)的软件商。这些软件商将行业标准、优化的流程和商业智能融入在软件系统,客户既可以选择成套的行业解决方案,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上一部分模块。

信息中间商(Informediary)主要提高专门的信息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商要和客户之间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又无法自己做大信息平台,因此才通过信息中间商来进行这样的服务。信息中间商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把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都放到上面。通过这个平台,大家来交换数据,完成国际物流服务。

网上市场(E-Marketplace)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交易不断涌现,其中物流网上交易将日益活跃。

参考文献:

1.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物流;途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做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必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举足轻重,一直是我国三大产业中发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大量行业,制造业物流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物流发展提出了需求。但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高浪费、低效益一直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其在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产品制造过程及使用处理过程中消耗掉了大量人类社会有限的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国家对碳排放控制的加强,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制造业低碳物流也必将快速发展,构建制造业低碳物流体系势在必行。

2、制造业低碳物流内涵分析

低碳物流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绿色环保,减少碳排放;二是对物流系统的优化,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这两个基本内容出发,我们可以定义制造业低碳物流为:在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分销的运输、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物流过程的碳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制造业低碳物流的内涵可以用“5R”来进行概括:即研究(Research),将高效和绿色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低碳物流对策,提出具体和恰当的碳排放指标;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降低生产物流成本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及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对物流流程进行再设计,整合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循环(Recycle),重视对废旧物流设施设备、废旧包装的回收处理与二次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制造企业所处地区的低碳化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低碳宣传,树立低碳企业形象。

3、制造业低碳物流的特征

随着制造企业外部经济技术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的制造企业发展阶段,其低碳物流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制造业低碳物流除具有一般企业物流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交叉性特征

制造业低碳物流的实现,需要灵活应用物流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工业工程、环境科学及生态经济学等多个知识范畴的理论和方法,并形成有效的综合与交叉,以实现对制造及分销物流系统的管理、控制和决策,其研究方法复杂,研究内容广泛,边缘性性强。这对制造企业物流相关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多目标性特征

制造业低碳物流的多目标性体现在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即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消费者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四个目标的统一。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些目标之间通常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个目标的增长将以另一个或几个目标的下降为代价,如何取得多目标之间的平衡,这是制造业低碳物流要解决关键问题。

3)多层次性特征

从物流活动不同层次的角度,制造业低碳物流可分为物流作业层次和物流管理层次,其中,物流作业层次主要包括低碳运输、低碳包装、低碳仓储、低碳配送等;物流管理层次主要从节能减排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完善物流信息系统,促进供应链物流的低碳化。而从低碳物流的管理控制主体角度,制造业低碳物流又可分为社会决策层、制造企业管理层和生产作业管理层三个层次。

4)时域性和地域性特征

时域性指的是低碳物流管理活动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内部生产物流,产成品的分销运输,直至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而地域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制造业的物流活动早就突破了地域限制,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发展趋势,相应地,对物流活动低碳化的管理也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的特性;二是指低碳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制造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车间或者企业所处在的供应链上企业的参与和响应,这些成员很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

4、制造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途径

1)基于低碳物流的产品设计

一般而言,设计人员更多的是关心产品的性能,但是在满足产品本身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考虑针对物流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需求问题。如可以设计与运输车辆车厢尺寸配套的产品规格,从而提高装载的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运输效率。这种思想可以一直延续到对托盘、集装箱、装卸搬运设备的一致性。另外,应强调在产品设计时选用轻质材料,而当环境影响和碳排放不可避免时,要优先考虑形成产品标准件,及其多次重用和易于回收、易拆解的特性。

2)实施低碳绿色包装

对制造业来说,在现有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要实现低碳物流,改善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十分重要和可行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考虑:一是对产品进行必要尺寸的有限包装,减少包装的内部空间,相反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会给运输带来麻烦;同时,环境友好的包装也可以作为产品的一个营销的创意点。二是强调包装的可回收和可重用性,尽量使用标准包装,提高标准瓶、纸箱、容器的回收率,同时使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企业共用。如施乐公司就改变了它的包装,并在英国和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包装回收中心。

3)积极发展低碳运输

制造业低碳运输的实现,首先是要对运输线路进行优化,合理布局物流节点与运输调度,推广共同配送,从而尽量缩短运输路线和环节,提高运输满载率,减少回程空驶率;其次应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优势及各自的比较优势,在购买和更新车辆时选择耗能低、污染小的节能环保车型,如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生物能源车等;第三要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尤其是海铁联运和公铁联运,以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越性,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供应链管理。

4)仓储环节的低碳化

制造企业在仓储环节的低碳问题并不突出,主要的碳排放集中在仓库中的装卸搬运和分拣活动,要减少这两种活动的碳排放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仓库布局,变革出入库流程的方式,减少叉车等设施的仓库内行走距离和装卸次数;另一方面应根据产品的物流特性选择合理的拣选方式,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与出入库活动衔接,以提高仓储的效率,实现仓储低碳化。必须注意的是,相比运输环节,仓储环节本身虽然并不会产生大的碳排放量,但仓储环节和运输配送环节是紧密相关的,物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仓储环节子系统的运作会对运输和配送子系统的效率成本造成较大影响。例如,不合理的仓库选址将大大提高运输成本,不利于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碳排放控制。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低碳物流过程中,仓储环节的低碳化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从物流系统整体的角度来优化控制。

5)建立有效的低碳物流评价体系

通过低碳物流绩效评价,不仅可以分析出影响低碳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瓶颈,为降低整体运作成本、提升客户价值提供依据,而且评价体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目标导向与约束,可以使企业各个层面的物流经营活动自觉向环保和低碳方向发展。比如在生产车间建立有关的评价指标用于考核物流效率,引导车间物流的低碳化改进。另外,从企业外部来看,也可以通过建立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来激励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重视环境问题。如对供应商进行低碳评价与分级,通过环保导向的采购政策来影响其环境行为和获利能力,实现供应链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

6)合理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效率优化至关重要。目前,通过条形码、EDI、GIS、GPS等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在制造企业已较为普及,下一步应重点推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与低碳物流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其关键技术诸如物体标识及标识追踪、无线定位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实现物流的智能调度管理、整合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加强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降低物流消耗,从根本上减少人为的交通运输行为及其碳排量,以至直接减少生产流程所需的人力和设备投入,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流通费用。

7)强化基于低碳物流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供应链管理

从内部供应链来看,为实现低碳物流,制造企业应通过重新设计旧有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物流业务流程,减少生产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外部供应链的重建是更重要的方面,对企业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到下游分销、消费环节,都应该进行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进行供应链优化。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由于上游供应商在环境上的改善和成本上的节约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个链条的物流效率。另外,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将部分或全部供应链物流外包给第四方物流,充分利用专业物流公司的规模效益及管理、技术优势,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能使制造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5、结语

尽管在整个社会环境中低碳物流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从组织战略的高度上看,调动整个生产物流链上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仍是较难实现的,在一定范围内,整个供应链上成员的目标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不仅需要恰当平衡各方面的利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流程创新,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制造业物流的低碳化已成为一种必然,我国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提高效益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使之融入到整个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有效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霍顿.全球变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53-70.

[2] 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24-25.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字: 物流信息化 信息化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流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发展命脉和核心竞争力。虽然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其物流业务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正日益渗透到现代的经济活动中,因此,我国钢铁行业的物流发展仍然面临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2、我国钢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虽然我国钢铁企业现有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己经解决了物流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企业全面实施物流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经初步调研发现,目前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日益复杂多变的物流管理要求普遍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绝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我国很多钢铁冶金企业仍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调查,公司网站多是用于企业宣传、信息服务、内部通讯,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是利用网络技术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企业最重视的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小部分基础较好的企业对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有一定需求,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优化方案等。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需求市场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至于利用信息系统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传输、反馈,从供应链的高度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还比较少见。

2.2 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供应链管理系统极为罕见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征集的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案例中,8O%的企业都有新型管理信息系统或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以有效杜绝“信息贪污”,可以使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更灵敏,使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和提高运行效率,尤其是采用科学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和效益分摊至各物流环节,通过系统分析,为改善物流流程提供施策数据,使物流系统的运作和总体物流效益逐步趋向最优化。l5%到2O%的企业物流信息化以流程改造为主,具有较强的操作优化功能。突出表现在集中采购、集中库存、优化运输管理等环节。一般来说物流改造必然会涉及到企业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度比较大,所以经常是一个个环节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如河钢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经过设立专门流程改造,确定了部分资源集中采购新模式,成立集团采购公司,经过实践运行,这套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武钢开发的整体仓储电子管理项目,则是根据优化理论, 建立一套数学模型, 可以在仓储集中管理等多项约束下进行仓储方案的优化,确保每天的运行都在高效率、低成本的状态。

在国外物流企业中普遍采用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的物流企业中可谓少之又少。严格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收集的案例中不超过5%。但是供应链管理思想正在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种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去, 比如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来协同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使整个供应链都能受益。衡水板业有限公司物流管理系统就是供应链建立的一个例子,钢铁流通的链条涉及原料(生产者)、管理机构(调运)、银行(信贷)、财政部门(补贴)等环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物流管理系统,还是以产供销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得关注这样一些特点:现在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多半是ERP 的某种延伸,说明制造业的物流外包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发展很快,国内主流的观点仍然认为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是ERP。连锁分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柱。

2.3 各销售网点与物流部门之间没有进行信息共享与集成

集团公司各销售网点不能将销售、成品库存信息快速准确地反馈给各物流部门,也无法实时查询集团总部的库存情况,而物流部门对销售点的库存情况也不得而知,妨碍了物资调运,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2.4 缺乏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统一规划

目前,大多企业没有从整体上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划,物流各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物流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工作,没有考虑与其它部门信息系统的集成,更没有考虑今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公司规模的壮大,物流管理系统如何与公司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如财务系统、生产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进行集成,如何满足公司将来物流管理的远程控制需要。

3、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目前,有关现代物流发展中信息化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广为接受。但是中国现阶段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就如何有效地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出个人看法:

3.1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建设信息系统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对于信息的依赖可能是其他行业难以相比的,而信息技术毫无疑问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物流信息化的进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信息技术只有在存在需求的时候才有可能起到推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在进行信息化的全过程中,应注意人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和态度,这就要求物流提供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跟客户的需求要保持同步增长。要真正实现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须紧紧抓住需求这根主线,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3.2 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实效性

在企业信息化实践的层面上,我们的设计目标和实施方案需要客观、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是通过无数个个体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壮大实现的,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实效性。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ERP、CRM (客户关系管理)、SCM (供应链管理)、BPR(业务流程重组)等技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应该客观准确地寻找自己的定位,不可盲从。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的企业ERP改造,实施难度大,风险高。目前,中国的软件行业普遍缺乏传统行业业务操作和实际管理经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既难全面、准确地把握国外的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的精髓,也难深刻地了解中国物流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所以早期实施ERP管理改造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步子迈得越大, 改造的范围越广,教训通常也越深刻。对于广大的中、小规模的物流企业,由于ERP管理与现有业务流程的严重脱节,相关系统的产业化推广困难重重。

3.3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监控

现代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最重要的应用,应该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射频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分布在约2万公里高空的多颗卫星对地面目标的状况进行精确测定以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主要用于船舶和飞机导航、对地面目标的精确定时和精密定位、地面及空中交通管制、空间与地面灾害监测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集中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陆地救援,运用内河及远洋船队最佳航程和安全航线的测定、航向的实时调度、监测及水上救援,用于空中交通管理、精密进场着陆、航路导航和监视。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GIS的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人)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主要是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C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射频技术(RF)系统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和有智能等。我国铁路系统使用RF记录货车车厢编号的试点已运行了一段时间。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射频技术,能够对物流实体在时空上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和进行单证的图像及数据传输,从而更快和更广泛地提高物流的功能。

3.4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信息化管理队伍

钢铁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需要一批具有全新的现代物流理念、现代物流系统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技能的人才,他们不仅应具有“顾客导向”观念和服务意识,精通物流管理,还应该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他们的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优秀的管理人员、合格的网络维护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

4、钢铁物流企业信息化价值

信息化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对于钢铁物流企业而言,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1)规范内部管理,固化运作流程,实现对经营流程各环节的优化和控制,提高企业管控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2搭建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钢材采购、销售、仓储、配送、技术开发、质量、计量检斤、加工的集成管理和数据共享,帮助企业科学制定销售、采购、加工和配送计划,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能观性和能控性。。

(3)财务数据从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业务一体化,提高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资金周转效率。

(4)建立科学、实时、准确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满足经营分析、绩效考核和管理决策需要

(5)实现全过程的客户关系管理,密切顾客联系,科学进行顾客需求和行为分析,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6)实现与供应商流程、数据集成,密切供应商联系,及时掌握资金和订货动态。

(7)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网上销售、竞价、状态查询、资金结算。

(8)全面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现数据,支持管理决策。

5 结束语

传统物流只有融合信息技术才能称之为现代物流,钢铁企业物流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降低成本,实现快速反应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实现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过程的安全;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商业机会的增加、资金周转迅速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利于实现物流产业经营运作的规范、行业环境诚信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体流通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供和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万强,王 博 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电子物流,2006(29)49-50

[2]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DB/OL].(2005-O2-16)

[3]陈章跃,阔师鹏,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7-22.

[4]严新平,朱汉民,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现代物流标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25-28.

[5]吴青,基于条码技术的信息流、实物流的同步融合架构[J].物流技术,2002(5):15―18.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物流

物流成本学说权威、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物流成本理论的核心——“物流冰山说”。他指出:企业外包物流成本是浮在水面上的,即为可知;内部物流成本则是水面下的冰山,相互交错,不宜归集。当作为“第一利润源”的生产和“第二利润源”的销售达到一定极限时,人们开始关注“第三利润源”——物流[1].物流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构筑企业供应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和作用体现在:保证商品的质量和数量,使其在到达客户前使用价值不变;节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克服时间、空间和人的间隔[2].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规定,物流是物品在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3].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成部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将企业物流定义为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单个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是一个采购——制造——产成品(——中间商)——客户的全过程。

随着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使得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3PL)服务市场逐步形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包括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

(二)物流管理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二者是不同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方式,而物流管理是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支持服务的。企业可以没有供应链管理,但只要采取供应链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就需要物流管理的支持。《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3].

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企业内外部一系列运输和仓储状态转换过程的管理,所有其它的物流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运输和仓储的转换效率而展开的。这些活动经过抽象和提炼,共同构成物流管理理念的外延,即围绕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和仓储综合管理活动。因此,物流管理涉及到物流成本水平和服务质量水平两个方面[2].正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双重性特点,即由企业内部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的跨边界性和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开放性,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管理有关——实现产品价值的场所,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求客户满意。

二、物流管理会计

(一)现状

纵观我国物流成本的现状,主要症结在于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不清,以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缺乏相对权威的行业数据。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成本按照人工和产品来分摊,不设单独的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相关成本都列在费用栏中,所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在财务预、决算表中,物流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管理费用,对于企业内部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税费等包含在其它经营管理费用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

(二)物流管理会计

国内外会计界已经发现,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与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技术冲突: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不利于企业发现物流问题和寻找合理的物流方案,进而难以进行积极、有效的物流管理。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详尽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考核物流业绩、控制物流成本,这就是物流管理会计。

物流管理会计是一个以物流成本为中心,通过对物流成本的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管理会计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习性的研究、费用水平的推测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较,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服务,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它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体现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3].

三、物流成本核算

(一)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财、物的总和。现代物流研究的核心围绕着物流成本展开,所有物流合理化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以最少的物流成本实现预期的物流服务水平,或者以一定的物流成本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对于企业而言,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关键在于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必须以企业整体为对象。

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大致有三种:1.按物流活动可划分为:情报流通成本、物流环节成本、物流管理成本;2.按物流范围可划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3.按费用支出形式可划分为:直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包括人工费、燃料动力费、管理费、折旧费、利息支出及其它。委托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仓储费、保管费及其它[2].

(二)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

企业自产生即发生物流成本,在不同阶段涉及不同的物流活动:1.投资阶段:合理选择厂址、合理设计物流系统布局以及优化物流设备的购置;2.产品设计阶段:产品形态多样化、体积小型化、产品批量的合理化和产品包装的标准化;3.供应阶段:优选供应商、运用现代化的采购管理方式、控制采购批量和再订货点、供应物流作业的效率化、采购途中消耗的最省化以及工效物流的交叉化;4.生产阶段: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安排生产进程;5.销售阶段:订单管理、销售物流大量化、商流和物流的分离、增强销售物流的计划性、实行差别化管理以及物流的共同化。

(三)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管理会计的基础,可分为传统会计方式下物流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法下物流成本核算。

1.传统会计方式下物流成本核算,通过凭证、账户、报表的完整体系,对企业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

(1)独立物流成本核算:1)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按物流范围设置二级科目,按成本支付形式设置三级科目;2)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科目的物流成本,登记相关的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其明细账,进行账外的物流成本核算;3)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没有包括但应计人物流成本的费用,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核算,并单独设置台账反映;4)期末根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汇总编制物流成本报表。

(2)综合物流成本核算:与独立物流成本核算不同,综合物流成本核算是不增设辅助账户,以现有会计科目为基础,按物流范围设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不再设置三级科目。如,管理费用——供应物流成本、管理费用——销售物流成本、财务费用——供应物流成本、制造费用——生产物流成本等。期末再根据物流成本的支出形式对二级科目汇总编制物流成本核算表。

2.物流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库伯和开普兰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ABC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与传统成本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精确化。

当前,在西方物流发达国家,ABC被认为是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法适应物流服务的构成特点,弥补了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这种方法的有效使用有两个前提: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构成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原理,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法可分为如下四步:(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涉及的各项活动,典型分析单位有客户订单、渠道、产品和增值服务活动等。(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涉及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各方面的消耗。(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ABC在整个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充当着去除无效成本以及流程再造的角色。这种方法从理论上为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实际应用离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四、物流预算控制和绩效管理

(一)物流预算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拥有的物流资源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要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物流效果,在进行物流活动时就必须做好物流计划工作。物流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形式反映出来就叫做物流预算。为了合理地组织、管理物流,就必须对影响企业物流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合适的物流预算,把企业的人、财、物及各项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物流活动与其它经济活动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企业总目标。目前,我国企业预算体系中没有完整的物流预算子系统。但物流预算仍然存在,只是没有以一个体系独立存在,而是分散在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原材料预算、人工预算、财务预算中。因此,为了加强物流管理,有必要将上述分散的物流预算部分抽出、汇总,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物流预算体系。

(二)物流控制

在物流管理活动中,企业必须控制物流计划的执行情况,把实际数据同原定的目标、计划、预算、标准、定额进行对比,找出偏差,从中发现问题或潜力,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或修订计划,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控制的重点。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物流支出按预定的目标发生,从而使人、物、财得到合理利用,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标准成本分析。物流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所应有的物流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物流成本与标准物流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三)物流绩效管理

实施物流责任会计是物流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

建立物流责任会计,就是要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去监督、控制内部物流活动,并将物流活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部门和环节为实现企业总目标担负起各自应负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的信息反馈,使企业物流部门和决策机关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物流责任会计首先要明确物流责任的划分,然后以各个物流责任中心为对象,搜集和报告它们的计划数据和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并加以控制、分析和评价,以促使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相互作用。物流责任中心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控制的物流活动范围,它是指由一个主管人员负责,承担着规定责任并具有相应权利的内部物流单位。通常可分为三大类:物流成本中心、物流利润中心、物流投资中心。

物流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1.事前编制责任预算,将总预算按各责任中心分别落实、重新编制,使各责任中心的负责人了解其在预算过程中所应完成的任务和应控制的事项。2.在责任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对各层次日常业务进行控制,及时予以纠正,保证预算的实现。3.责任预算执行完毕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编制预算报告。

「参考文献

[1](日)菊池康也。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