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

第1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分层教学 实际教学 因材施教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到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然而在当前的义务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事实上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层次不齐,特别是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不可忽视,显而易见,“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受益、普遍提高,必须实施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是根据受教育者在一定阶段内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发展潜能、兴趣爱好、抱负志向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性,在尊重主题意志的前提下,学校依据资源配置条件而实施的教学形式,其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程度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随着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和个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教师需要面向群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个个都能获得成功,个个都有所收获。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学生往往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不齐,若按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呢个发挥某些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会更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我的学生(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又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第2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如何让农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本人经过几年的实践有几点体会与大家探讨:

一、 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更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 必须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 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优化教学环境,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是学生愉快学习的良好开端。每一堂课,如果平铺直叙地进入,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课程的深入。因此有些课程要想方设法创设有趣的情景,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

2、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彩。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 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4、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想等方面的能力。 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 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 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三、数学实验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

第3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心得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25-01

数学是一门具有特别强的逻辑性,并要求很强的归纳演绎思维方法的学科,它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可以很大胆的说,任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数学问题。因此,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关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心得与体会。

一、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因为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自由与思考的空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和谐美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活动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环境的建立和维持。教师如果想要改善师生关系,就应该走出办公室,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多创造机会和条件,接近学生,与学生共同交流,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个别的年轻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一贯按照自己制定好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基本上是零互动,从根本上并不清楚学生们的强项、薄弱环节和心理感受,结果导致在很多简单的数学版块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对于学生切实需要多讲解的知识点却并未分配足够的时间。毋庸置疑,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佳的、身心也是最愉悦的。因此,教师们应该主动接近学生、真诚关怀学生以打造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教师只有用真实、丰富的爱去感动学生,科学、民主、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完全是教师通过课堂这一平台教授给学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学习的主体借助一定的客体的帮助,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技能,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而获得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有着深厚的学习发展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让学生在探究创新和合住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这时我想学生设置了如何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转化为一个个三角形的计算、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何进行等问题情境。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纷纷开始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同学之间开始小声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开始在纸上动笔画起图形,不一会儿,学生们得出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和多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已有的知识,还活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创新探索的求知能力。

五、重视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4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效果。

一、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尖子生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009年至 2012学年,我担任我校091、096两个数学基础相差很大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096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091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以下是我的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

2.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091班C,D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 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3.对学生的引导由少到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1/2(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 数,B层次的多数,C,D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和D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我再作引导4: 如图(上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D层次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D层次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M≌BEM. 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D层次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B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D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和D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接着,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教学效果对比:(1)就教学进度来说,进行分层教学的091班要比用传统教学法的096班快。因为在096班有些数学课有较多学生掌握得不够好要经常补课和增加练习课,而在091班则较少需要这样做。

(2)两班年终考数学成绩对比:

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因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莉 (2002年第7期)

第6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关键词】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益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要使数学课变得有趣,因此老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将数学融入生活中,创设出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与自己生活熟悉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是任何有创设情境的问题,必须要与数学活动联系起来,千万不能为了提高兴趣而偏离主题。例如,学习《图形的平移》时,我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有没有坐过游乐场内的“小火车”和“摩天轮”?在这两项运动中,哪项运动属于物体的平移? 哪项运动属于物体旋转?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大家都积极的思考,有的在互相讨论,有的忙着举手回答。这样的设计无疑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数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深思,诱发他们的思维活跃。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式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有的学生知道问题有别人回答了,就不思考了,也不主动参与到其中了,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长久以后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教师很辛苦,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理想。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平移过程中的不变因素,让学生发现、归纳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活泼有兴趣,自动自觉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抓好数学课的课前预习工作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学好习,必须要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习数学,也同样如此。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抓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要认真的把课本内容阅读一遍,并且要完成书上练习部分的习题。让学生要在课前知道上课要讲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要解决哪些问题,重点、难点在哪里等等。要做到心里有数。不懂的地方,要用笔标出来,做到“读、划、查、思、联”。上课时不懂的地方要认真听,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会听的更加认真。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主学习。要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学的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教学方法就不同。例如“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因式分解”两课所用的教学方法就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活动中,此活动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欣赏图案,;第二是收集图案;第三是创作图案。在活动一中,除了课本上应有的一副图案外,还应再准备一些图案供学生赏析,并引导学生分析图案是有哪些“基本图案”平移得到的。活动二 收集图案。与同学合作,收集几幅利用图形平移所形成的美丽图案,并在全班交流活动,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三 创作图案 通过创作图案,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做出全新的创造。而在“因式分解”中,可以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提公因式分解因事、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可给出知识结构图。学生要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教师要给出每种方法的想对应的例题,清晰的板书,学生掌握了每种方法,解题时才不易出错。可见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也要有不同的教法。有的学生错的少是因为天赋好,基础好,但是也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不要马虎,以免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错的多的学生,要鼓励,让他多努力,即使基础差,只要努力了,成绩也会有所提高。千万不要训斥、挖苦,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对待不同资质、不同状态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总之不管用何种教学方法,目地就是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对学习要有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科学的处理教材中的数学推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的老师教育教学的平衡不一、有的老师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有的老师对数学思想和学法缺乏足够的经验、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细节把握处理的还不够精确,还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容量大等方面,基于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要科学的处理教材中的数学推理。第一:在数学课堂中要运用类比思想挖掘数学教材。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种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法。类比可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进行类比或推广。可由“数”和“形”的结构相似类比。可由解决问题的相似形式进行类比。如: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相似,类比一次函数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等等。 第二:要让学生加强练习归纳思维能力。如:有理数的加减法等法则,三角形的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及多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用归纳的方法。第三:运用转化的方法,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时,有的学生一时很难掌握,老师将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还有分式方程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几何中的复杂图形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基本图形。数学要灵活运用,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掌握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认真解决问题。要注重数学科学推理,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六、认真备课、充分准备

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根据活动来备课,教师给予指导。而教师要认真备课。备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备要充分。现在提倡集体备课,要求老师要进行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工作认真,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往往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从内心处肯定老师,喜欢老师,尊重老师,这样以来老师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很好。

七、精讲多练

第7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

一、创设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线段、射线、直线时,再讲直线的性质时,若引入:孩子在帮父母种植包谷时要提前插两根桩拉线,那是为什么呢?在九年级的概率的问题时,问学生你们再街上玩弹球的游戏时,赢得多,还是输的多呢?那是为什么?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并能产生积极的思维共鸣。

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应明确教学效率与目标

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数学情境创设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习实际,从中找寻学习素材。如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考虑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感受情境的亲切、实际和生动;结合学生感兴趣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自身有关事例和学习结合,使学生感受情境的亲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课堂的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策略,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策略,都可以在课堂上展现。教师要在课堂上接收各种不同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更加集中,对问题的深刻性更加突出,使情境对问题更具有发展性。

(3)应采取措施确保情境的数学性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情境既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必须使情境有数学价值,能与教学目标水融: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能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数学本质;能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运用知识的类比创设情境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课,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运用类比引入法,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领会更加全面。例如,在学习八年级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学生听到这里,就会有了探索的方向。

四、创设情境要注意发展性、教育性

1.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2.渗透教育性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数学情境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能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情境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常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就是连差生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逐步爱上数学,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同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洁.《谈创设情境对教学的重要性》

第8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结合本人二十年来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感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热情对待学生

快乐的心情,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心;使学困生由厌学转化为爱学、乐学,从而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

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

在数学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可以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预习,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的,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课后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我改变了以前的题海战术,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把所教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做不同的作业,精选习题,做到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充分发挥练习的效益。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习非常轻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重视。

1、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且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验收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2、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初中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部分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好数学笔记。

3、语言习惯

数学语言是描述数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在讲课时努力做到数学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习惯。

4、合作交流习惯

合作交流,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每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每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每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然后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再用规范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四、注重数学教学联系实际

新课标上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从生活周围捕捉数学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学习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讲解了利用垂径定理找圆心后,我引导学生完成了这样的问题“已知残缺花园的一部分,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修复花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

又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作了这样的处理:从确定教室里面学生座位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比如确定学校图书馆和学校操场的位置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数学,更要教会学生“会学”数学,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我们山区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怎样预习的方法。

第一要给学生指明预习任务。

第二,给学生布置适量的预习作业。

第三,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检查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

2、教会学生听课。

第一,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

第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做笔记。

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

第四,积极主动回答老师上课的提问。

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把所学知识争取当堂巩固,当堂掌握。

3、教会学生提问。

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4、教会学生复习归纳的方法。

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问,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把数学知识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5、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包括认真审题、认真思考、规范书写、检验、回顾与总结等良好习惯。

6、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

第9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境。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现了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地投入到了学习中。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进行发现学习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譬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这些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如椭圆、抛物线概念等等。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