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音乐;审美;快乐
一、“审美与快乐”音乐教育的含义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审美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审美特征的感受、体验、鉴别、判断、评价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经过分析、判断、综合到想象、联想、感情的心理活动,其存在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系。以音乐为载体,在幼儿教育中融入审美与快乐则构成了“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
审美与快乐是幼儿音乐教育发展为核心,用美的、快乐的音乐浇灌孩子的心灵,来启发他们的智慧和增强他们体验、领悟音乐情感的能力,并让幼儿与音乐一同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即满足幼儿活动和幼儿之间及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需求,也获得应有的自我偷悦与审美享受。
二、“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的特征
1.以创造为目的的“创造性”教育
教育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则就是“老师带,学生跟”的模仿音乐教育模式,偏重于音乐艺术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输,强调幼儿的模仿,以模仿的相似度为标准,致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无法发挥出其创造性的潜能。“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幼儿创造性为目的的教育。保持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通过教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为幼儿提供无限想象的空间,提高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2.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以注重教授单一音乐知识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这种音乐教育它重认识、轻情感,重专业、轻艺术,模式过于机械化,容易使儿童性格呆板、思维局限。“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把音乐美融为甘露,浇灌孩子们,让他们充分体会音乐中美的元素和力量,开发幼儿对音乐进行审美式的体验、探究、表现和创造。音乐教育的认知与教育功能,是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抛弃原来模式,放弃对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而是使两者相结合,在了解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深一步挖掘音乐的情感和美。既使幼儿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又能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在美的体会感悟和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
3.以幼儿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就不能够把握学生的兴趣,只是为了让孩子学唱歌曲、跳几段舞蹈、演奏一些简单乐器,是一种被动式的教学,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灌输过程,也是单纯为完成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所谓主体性是指儿童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点,而“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就充分强调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兴趣和自身需要,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理念,提倡完善教学设备创设各种条件,以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三、“审美与快乐”音乐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体验性策略
幼儿只有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教育者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想象他们所想象的,体验他们所体验的,真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创造贴近幼儿心态的教学过程,精心准备生动性、可操作性、探索性的学具。例如,在欣赏、学习有关冬天的歌曲、乐曲、或舞蹈时,可以雪白色为基色调,在活动室四周装点一些雪花、梅花、雪人等,将活动室布置得具有冬天的意境。
2.生活型策略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幼儿音乐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幼儿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细节,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切合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教师选择素材也非常重要,教师应注重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音响与节奏,把生活经验音乐化,把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培养幼儿高尚的审美情趣,达到育人的目标,为幼儿营造自在、有趣、丰富的的音乐环境。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良好音乐环境的“浸润”。
3.游戏型策略
音乐游戏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从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音乐游戏集中体现音乐的艺术性、技术性、抽象性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是根据幼儿的好动、好奇、好玩、模仿性强、持久性差等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所安排的的活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爱玩的特点,有目的地运用音乐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能训练和音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玩”中学,并及时利用,时时注意保持“玩”的兴趣,做到学中玩,针对不同学的可不断变化游戏的内容、方法、要求、规则,使音乐游戏更具有诱惑力。
四、结语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想象力、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以审美与快乐为核心,通过音乐教学、游戏与音乐互动等方法,实现幼儿自我偷悦与审美享受,从而实现熏陶心灵世界的美的目的。无论在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还是在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幼儿始终都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孩子们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大胆踊跃地上台表演。同时对于音乐的想象也颇为大胆丰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对幼儿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用音乐教育幼儿,能陶冶性格、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李文馥.《新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中国人民出
版社,1992年
[2]王承艳.《幼儿音乐教育与音乐兴趣的培养》 黑河教
育,2004年 第02期
[3]刘世音.《幼儿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引导策略》北方音
乐,2009年 第11期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05-02
目前,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尚在探索阶段,部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要求孩子音乐技能的提高,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自20世纪80年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传入我国,这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乐教”是相通的,同时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法在我国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意义深远。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阐述
奥尔夫提倡“原本性”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原本的音乐应是最为接近自然的,是无需刻意记住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而“原本性”主要指人们均可通过语言、舞蹈以及动作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欲望。由此,奥尔夫教育观念更加赞同教师通过启发、鼓励等方式对人的本能进行开发,使音乐教育方法多样化。奥尔夫认为音乐是让幼儿在娱乐中进行享受和感悟,而不是对幼儿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导致幼儿丧失学习的乐趣。其中《奥尔夫传》[1]曾指出幼儿通过说话、游戏以及发出的动作等均是对自我以及世界的定位,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社会交际经验的主要方法。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原本性”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其主张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的主要观点
(一)综合性。奥尔夫认为不能通过单一的方式对人性本能进行挖掘,该方法无法发现学生的潜力,且扼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因此应采取综合的方法;他认为音乐和动作是同时存在的,是必不可分的。在此观念下,奥尔夫自行创立了“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该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他也认为,语言、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美妙音乐的结合,其本就有自身的旋律;这种思想应用在唱歌、游戏、舞蹈等于一体的教学中。
(二)参与性。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是需要参与的,而不是被动地倾听,每个人都是演奏者;这种思想与以往的音乐观念迥然不同,他认为音乐必须要由自身去参与,去演奏,而不只是传授音乐技能,将游戏和音乐分离开来;奥尔夫音乐教育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去感受音乐、发现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对学习的成果并不重视,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三)即兴性。奥尔夫曾说“一切都是幻想……所有的音乐教育应当从游戏入手[2]。”在教学中,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即兴性发挥,并将其作为启发幼儿的出发点,在对幼儿即兴创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供给幼儿展示的舞台。即兴性与以往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不同,它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解放,让儿童自由地发挥想象,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社会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和理解音乐,因此即兴性音乐教育是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也是奥尔夫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本性。在1931年奥尔夫就曾发现[3]音乐来源于人本身,是人表达自我情感的方法;因此他鼓励音乐教育应先从人性发展的初端开始教育。奥尔夫教育认为从人性发展的开端实施教育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通过启发儿童对音乐艺术的幻想、感受、探知、理解等方式,进而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创新性、表现力等均得以有所提高;同时还能净化儿童的心灵,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一)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乐趣。奥尔夫教育思想提倡儿童应该主动参与到音乐中去,做音乐的主人,去主动感受音乐的节奏;他认为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融入到音乐中,可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该教育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比更加适合幼儿心理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是使学生机械性记忆,而奥尔夫教育主张在娱乐中教学的方法。奥尔夫教育给予学生“零压力”的学习模式,让孩子发现音乐的美妙之处,可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充分发挥。在人生成长的阶段中,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时期的孩子处于极高的好奇心理状态中,他们需要对世界加以探索以满足自身需要,且该阶段处于懵懂时期,较多的意识是在此阶段形成的,若是机械的学习模式则会使孩子形成厌学心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在实施幼儿音乐教育中应利用游戏的方法,可使幼儿的生理发展得以满足;同时在做游戏中,更提高幼儿的语言以及动手能力。
(二)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各方面的感官协作方可完成审美感知。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提倡将唱、说、跳、演等方式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可使幼儿的感知更加客观化,更能使孩子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进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能力。在音乐教育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能使幼儿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孩子的欣赏力。
(三)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使幼儿教学理念得到补充和发展,也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转为参与者、协助者、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将抽象的知识用直观化的事物表达出来,如教师写出la时,学生认为是天线或者钓鱼竿;而有的学生认为mi是小猫,Sol认为是按钮;针对孩子们天真的想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奖励,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详细的表达出来。
由于幼儿的思维并未固定化,也未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因此他们具有极大的创造力;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幼儿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让幼儿在幻想的世界遨游。另外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大的,他们可能处在幻想中思考,并提出比较幼稚甚至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并引导其发挥想象,提高幼儿探索的欲望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奥尔夫主张的“原本性”与目前社会提倡的人格和谐发展的观念具有一致性,这也与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极大地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其教育理念更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感受,并给予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使学生发挥极大的主动性。我国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4]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意义与主体,并强调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其自行尝试演奏,采用游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艺术的美,以能使幼儿形成正确价值观。
四、结束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开启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篇章,对幼儿智力的启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音乐教育史上的极大进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实施实际化的教育,让幼儿通过读、唱、跳等方式,使孩子逐渐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此外,可通过一些幼儿较易理解的、经典的以及特色性的音乐让幼儿表演,使幼儿能够从开蒙的起点便接受到较好的音乐教育,进而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有效的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原本性”得以发挥,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翟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索[D].云南大学,2015,14(09):891-892.
[2]金美琳.试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4,(09):156+06(04):40-41.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幼儿生理特点;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感的方式。用音乐愉悦生活,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集中注意﹑激发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像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能给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音乐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对幼儿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新型课题。“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任教内容和任教方法这两个方面:
一、任教内容方面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侧重于对幼儿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技能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需要突出如何让幼儿在潜在的美感中体会到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以及乐曲的整体结构。培养他们把美感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审美素质。例如:演奏《泉水叮咚响》时,一般来讲教师主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唱好这首歌曲,而没有依靠让孩子体会曲目的音调、节奏来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我则用一个水壶装上水放到教桌上,再用吸管吸上水,从很高的位置往水壶里滴水。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去聆听水壶里发出的”叮咚”声,引导他们去想像这个声音发出时歌曲里面的环境,声音之间的和音符,然后再叫他们去模仿这个声音,去幻想在这个幽静的环境之下音乐所辐射出的内涵和潜在的微妙感觉……这样会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得体。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模仿性成分太多﹑教具的陈旧﹑教材内容呆板等问题上。
1.模仿性成分太多。包括音乐题材,表演的动作,游戏的主体内容等。很多教师都是复制原有的音乐游戏,而且在教导的方法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开展。比如按照教材里的所有内容原本的予以辅导或者大量模仿别人的教材,这样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2.教具的陈旧。教具就像教师手里的魔术棒。如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具有生动、新颖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将对音乐教育的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呆板。幼儿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如果教材内容呆板,孩子们会表现出的漠不关心的样子和淡然情绪。这种模式会削弱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性和创作性。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下功夫也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针对现在音乐教育的状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探索、实践和经验,大胆思考、改变教育思维与模式,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他们的启蒙思维。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灵魂。那么,幼儿有什么样生理特点?我们又该如何针对幼儿的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这是开展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内容.根据幼儿的的生理特点和个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见解,综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剖析如下:
(一)以幼儿对新生事物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采取“以趣引趣”的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幼儿从事活动的内在力量。因此,我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及动力。主要在体现于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三个方面:
1.教材趣味化。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如歌词“汽车”演变成“汽车,嘟嘟嘟”;“流水”演变成“流水,哗哗哗”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小白兔跳的生活特点;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渐减弱,表现小花猫的生活习性。这样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2.设计趣味化。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而且让孩子表现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我自己充当孩子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充当歌曲里的那个孩子,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用双臂去和孩子们拥抱……把亲情和故事的情节化为一体,把这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根据故事的气氛引导孩子的表情,从而把教材设计得趣味化、条理化、结构化。
3.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维去对”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我利用这两个特征抓住幼儿的心理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充满艺术色彩。我把同样的题材“趣味”化之后变得引人入胜,新奇和形象﹑生动。幼儿便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我对这个方法体会尤为深刻。比如教孩子们做“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我用相应的乐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猫和老鼠,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内容,让孩子去想老鼠本来怕猫的,为什么猫老是被老鼠弄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去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用自己的形象来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把音乐游戏推向一个新的。
(二)以幼儿情感化为特点,采取“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
达尔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么利用音乐感受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呢?我得出的经验是由“情”转变成“爱”。只有用“情”去打动幼儿;以“爱”去温暖孩子;用强大的感染力去体贴他们;用微笑去抚慰他们,他们才会在“爱”的情感氛围下茁壮成长。
另外还应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情感、气质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感表现出感染力。另外教师对音乐也要有敏感性,具有善于发现、捕捉、审美的能力。教师加强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采用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我让孩子意识到眼前就是一片花丛,然后再引导孩子们一起表现出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花的香味,也想去摘美丽的花朵,又怕别人看见的表情。但又要让孩子们知道假如去摘花的话则是损坏自然的一种不良行为。让幼儿从心里变化中和老师一起去体会、寻找、去看、去闻、去摘然而又没有去摘等一系列动作化情感。同时在语言、体会、表现都恰到好处时结合题材,把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幼儿在情感的底蕴中去领会每个动作的情感内涵。
还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让幼儿和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乐的牧童》,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去体验牧童欢乐的心情与感受,还要让他们联想到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引导幼儿去体会和感受草原的美丽。描述时要有激情,形象的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的表达会逐步的变得细腻、深刻。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又一特点,采取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有娱乐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乐娱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体验生活。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之中受到教育。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采用“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教师是幼儿创造力的挖掘者。因此,?音乐形象。比如改变歌曲的格调。本来用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我用钢琴来演奏。改变了原有的格调,再结合教具,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发掘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潜在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和孩子们做《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时,我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用简短的歌词和轻快、明亮的的歌调编写成一首儿歌。再用相应的教具来让孩子加入到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去,根据这个故事的构思引导他们去表演,使孩子们在轻松而快乐和充满稚气的童声环境中动动脑筋,开发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也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他们自己去唱,去演。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善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们如何去创新。以”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针对幼儿的个性和优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
每个幼儿会因成长的环境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幼儿对音乐的领会和敏感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针对个性不同的幼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它们的艺术潜能。而且不可以整齐划一。
3.积极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情感
音乐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能够熏陶我们的人生品性,带给我们一种快乐和美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能学到的技能。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其中的内涵之一就是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都要均衡发展。所以,想要让人的认知结构和人性结构更完整的话,理性和感性一定要统一协调发展,缺一不可。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幼儿感知、情感等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并能大大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理论基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世界上涌现出不少的教育改革者,主要是受到了科技革命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挤压,他们主张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必须加强,由此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教育思想以及实践模式。如,英国麦克费尔主张的“体谅教育”,美国费洛姆主张的“爱的能力”,再到后期的加德纳主张的“人格智能(体察他人和自己的情绪)”,这些教育家们的实践说明了教学应该以人的感性为出发点。世界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趋势,也就是用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替换原来的以知识为中心,从而实现感性与理性相协调的教育方式。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都认为情感和人性构成了人的道德人格。所以说,我们应该帮助和引导人们从真、善、美的角度来教育人,从而让受教育者形成比较高尚的人格,这就是在真、善、美价值选择的基础上,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要以学生本人为中心,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在此基础上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对他们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虽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满足他们对美好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很多创新性的教育,如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模式,无不以学生情感和人格为中心进行教育创新。基于以上观点,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其人文性的特点正好能满足学生内心对美好情感的需求,所以这门学科可以作为情感教学的载体。通过音乐教学,充分利用音乐中含有的情感,不但能让学生学会基本的音乐知识,更能引发学生心理的共鸣,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这些不管是对学习还是对人格的形成都是大有好处的。
2.音乐学和美学理论基础
从古到近,有关音乐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就一直被关注,音乐始终被视为情感的载体。音乐一方面饱含情感,另一方面又具有严格的法则,即理性化。所以说,它结合了严格的理性规律和丰富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能提高了人们的情感,使情感理性化,让人能够在理性化的基础上,使情感自由流露。所以,音乐之所以有它的价值,就是因为人的审美观,人需要音乐。换句话说,音乐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幼儿能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进而将这种情感提升到生理层次、理性层次以及社会文化层次,无形中内化幼儿的品格,这比传统教育的过程更有效果。
3.情绪心理学基础
情绪心理学相关理论认为,情绪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以及情意过程。认知过程是情意过程的基础,所以说,情感是随着认识的提高而提高的。而情感又是认知的体验,因为在认识过程中人会带着情感去思考、去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认识更加深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力量,让其促进认知的发展,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互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参与体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快乐宽松的教学环境,坚决杜绝一味追求知识化及理性化,真正使教育学及心理学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心境、激情以及热情这三种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人的智力活动,这说明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启动、维持并调节智力活动的运行过程。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思考
1.情感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虽然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在倡议实施情感教育、素质教育,但是音乐教育方面仍然是偏重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幼儿音乐教育也一样,并没有把音乐带来的情感引入教学中。因此,在实际的幼儿音乐教育中,要尽量避免仅重视技能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及态度变化,真正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幼儿在此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2.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的确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对幼儿也是如此,这门艺术能够培养幼儿的情感,必然也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对日后幼儿的成长及长大后的审美水平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3.综合素质培养功能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还能显著影响幼儿的非智力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幼儿的智力成长是不可缺少的。比如,程英就认为,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快乐感、主动性、专注性、胆量、合作感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能促进幼儿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张波.论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程英.“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0.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创造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4-02
创造力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创造性人才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本。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需要,音乐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幼儿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1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含义
《辞海》对创造力的解释是:“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创造力是创新过程中最核心的能力,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同时,创造力也是创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认为,创造力是创造过程的前进动力,也是创造过程的奠基。本文的幼儿音乐创造力可以理解为为了有效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运用一切的已知的幼儿音乐信息,产生处新颖、独特、有社会或者个人价值的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具有独特性;二是幼儿皆有的一种能力;三是能力根据幼儿个体不同,有高低之分。
2 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目标和意义
2.1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目标
幼儿音乐创作力有明确的目标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引起幼儿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创作能使幼儿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能有效激起幼儿进行再创作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对音乐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兴趣;二是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创作过程。幼儿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在音乐的渲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音乐创作来理解音乐艺术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三是鼓励幼儿理解音乐。幼儿音乐教育为幼儿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提供了机会,幼儿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能更加理解音乐知识,并且能有效并且无形中将这些知识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去,在加深理解音乐的同时完成创作;四是鼓励幼儿进行最简单的音乐创作进而发展其创作力。幼儿尝试用最简单的音乐元素无规则的创作乐曲,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一种主动、创新的精神,推成出新的勇气。
2.2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义:
(1)增强幼儿对基本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开阔幼儿的视野;(2)启蒙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创造力;(3)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部分,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的开拓精神;(4)促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幼儿综合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旨在于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能。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
3.1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低,暂不需要学习专业化的、高技能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是基本的音乐知识进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的过程中,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必须给幼儿传授一定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扎实幼儿创作的基本功和丰富幼儿创作的素材。
幼儿教师要对不同的音乐作品才有不同的教学分析,要引导幼儿随着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以及速度等特点,体会音乐的美,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从中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表演能力。例如在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使其在愉快的情绪中说说、跳跳、唱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在感知、欣赏、表现、交流中提高艺术能力。
3.2配置和谐的教学环境
3.2.1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造安全的教学环境,让幼儿能自由地学习;尊重保护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提高创新力。努力营造平等、轻松、自主、安全、愉快、和谐的气氛,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而刚入园的幼儿对于陌生的环境以及教师会心里产生距离,但是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让他们愉快、轻松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能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和关怀。例如幼儿入园时,播放愉快轻松的音乐,热情地迎接他们;幼儿午睡时,教师轻声哼唱《摇篮曲》,让幼儿放心安睡;幼儿放学时,放抒情的音乐,让他们产生留恋之情,让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音乐声,让幼儿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中,提升音乐创造力。
3.2.2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的最佳奠基。在课堂学习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激发兴趣,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也形成合适的利用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情境的良性循环。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一线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幼儿教育的需求,教师要为幼儿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技能与创造表现是和谐统一的。在支持、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幼儿也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3.3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
应从培养创造意识、培养创造个性、培养创造兴趣三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一是引导创造兴趣。引导创造兴趣是培育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基础,兴趣可以说是创造力的萌芽,保护激发兴趣就是保护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创造意识。幼儿的创造力不是要求幼儿去实实在在创造出一项新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具体的产品,而是指在幼儿的日常学生生活中产生的独特新颖的新观念、新方法或者新的假设。也就是说不是指强制让幼儿发明出小制作、小发明,而是形成幼儿新颖独特的心理意义。三是培育创造个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爱护幼儿的创造热情,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通过引导、调节、监督、协调的过程来培育和发挥幼儿的创造个性。具有创造个性的幼儿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培育幼儿的创新性。
总之,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配置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幼儿音乐创造力,使得幼儿能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兴趣,培养有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国际化旅游管理(专升本)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与培养路径分析 旅游会展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生文化创造力培养路径分析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路径分析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中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分析 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 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浙江渔船船员素质培养路径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http:///article/2008/10/20/114101.5.htm.
[7]薛伟伟.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今日科苑,2010(5).
[8]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9]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大洋网——现代育儿报:http:///article/2008/10/12/66836.htm.
一、学前教育中早期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
(一)学前音乐中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学前音乐教育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在《对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探索》《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重要性的探讨》了解到,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获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三)学前音乐教育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四)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
在《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表明从幼儿时期便开始学习器乐的孩子一般都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孩子们通过器乐的学习可以发展出活跃的智能并形成优良的性格,而这些品质对于他们吸收其他事物以及长大后进行学术研究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将来无论他们进入哪一个领域都将展示出他们的才华。
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二、改变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一)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
在目前社会教育机构中进行的集体音乐教育实践,还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一些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儿童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割裂、对立起来;将少数表演出现超常发展倾向的儿童的音乐教育与大多数儿童的音乐教育相互割裂、对立起来;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学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割裂、对立起来。这些观念和由这些观念支持的音乐教育行动,将导致音乐教育投入提高,消耗增大,甚至还会给音乐、社会、儿童发展带来无法预计和估量的损失。所以,在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深层理解之后,需要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
(二)创造良好的幼儿音乐教育环境
1.幼儿园环境:在园内,我们要注意创造出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在家中度过的,为使幼儿园的教育得到持续,我们可以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倾听。
3.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树立关心儿童、保护下一代的意识的背景下,一切涉及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都应是高标准、高质量。当代的作曲家们应该创作出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优秀作品。
(三)结合游戏,提高学前音乐教育有效性
游戏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由儿童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的游戏也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充分自在的、有兴趣和愿望相随的学习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而且也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关键词]音乐审美 ;听;唱;舞
在幼儿师范的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将这种活动作为音乐审美体验的根本方式。孩子如果在幼儿时期错过了进行审美教学的最佳时期,那么到了年少时期就很难再找回来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师范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迫切性。以笔者多年的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经验来看,我认为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中“听”、“唱”、“舞”三个字非常重要。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那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那种美感,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听”的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形式,良好的听觉体验是我们享受音乐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练耳一直都是音乐教育的一大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也关系着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在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室外以及室内这两种练耳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听觉。所谓的室外练耳方式,就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用心去领略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让她们仔细聆听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流水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等等纯天然的声音,然后让她们尽量地去模仿,让她们用心去感受自然音乐的美妙。所谓的室内练耳方式,就是让学生反复练习音乐,增强对音乐的感觉。不能只是单纯地追求音准和节奏,而应该认真地用全部身心去聆听每一个音符,尽情地体会音乐中表达的感情。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唱”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中“唱”字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字的读音要准确,二是在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要到位。幼儿园作为孩子们练习发音的关键时期,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吐字发音的培养工作很有必要。幼儿音乐教师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要做到字正腔圆,字正与腔圆相互协调、彼此融合,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所谓“字正”就是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做到“字准”、“字真”、“字纯”,所谓“腔圆”就是说,声音要圆润、腔调要婉转。所以教师在实际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字正腔圆”的培养。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唱出来的歌曲才是美丽动听的,也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我们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用心演唱、演奏以及表演的能力,努力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以及创造潜能,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利用用音乐这一美妙的形式来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并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中既可以使学生聆听到美妙的音乐收获美好的心情,又能陶冶情操。
三、“舞”的审美教育
顾名思义“舞”就是指舞蹈。审美教育中“舞”字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美妙的旋律一响起,数月的孩童也会手舞足蹈,可见舞蹈是人类的一种天性。音乐这种艺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对于音乐这种美感的感受,只能从他们自身的音乐实践活动当中去获得,所以,我引导学生去参加各种类型的音乐实践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让她们更好的掌握音乐之美,在掌握了基本的旋律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编舞蹈,或者用舞剧的形式来展现音乐要表达的思想,以舞蹈来更好的展现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生们演唱儿歌《蜗牛和黄鹂鸟》的时候,可以让她们分别进行演唱,演唱之后,我们可以把学生分组,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的思想感情。在小组成员的努力编排下,《蜗牛和黄鹂鸟》有时成了备受欢迎的现代舞剧,有时成了吸引眼球的芭蕾舞剧。这样一来,不论是台下欣赏舞剧的人们,还是台上表演舞剧的人,舞蹈都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加深了对于音乐的理解。学生们在进行这样的编舞活动的时候,审美联想能力以及审美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音乐是人类在幼儿时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首动人的乐曲可以激发幼儿感受美的情趣,有利于孩子良好审美观的形成。此外,根据儿童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那些歌、舞等形式是最容易让他们感兴趣的,也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结语: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音乐是孩子们发展的一种需要,是幼儿在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师范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芳.浅谈审美教育在幼儿音乐教育中 应用.[J].音乐大观.2012,(13).
一、教师的音乐素质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教师的素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教师的音乐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技能、完善的理论知识、充分的教学实施能力。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音乐教育对人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其人格情操、艺术鉴赏力。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是享有君、父、师“三尊”并列的一种崇高的称谓,负责的是缔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以身立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寓教于无形”,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操、艺术鉴赏力,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
(二)过硬的专业技能
音乐教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活动,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范唱的技能、指挥的技能、伴琴的技能。
幼儿有很强的观察力,善于模仿学习,幼儿的言行举止以及习惯的养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良好的模仿行为会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益处。模仿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包含了姿势、声调、情感等因素,教师通过范唱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准确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情感、听觉和语言艺术的整体表现。范唱在唱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了唱歌教学的成败,教师范唱技能的提高?τ诔?歌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
教师的指挥技能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幼儿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都离不开合唱教学,合唱已经成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是合唱队的灵魂,需要基本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鉴赏力,教师通过“手、眼、肢体动作、表情”来指挥,指挥的基本技能包括掌握基本的击拍方法、指挥手段、手势动作。常见的指挥手势包括二拍子、三拍子、四拍五拍子等,教师通过手、眼、表情、动作等指挥手段,准确给出准确的起拍、收拍、声部的进出、语气和手势动作,引导学生对歌曲的表现。
教师的配琴技能是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进行范唱或指挥时,配琴教师能够对每一个声部进行弹奏,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声部和三声部弹奏,是培养幼儿声部思维和多声听觉的很好的方法。教师通过配琴,可以更好地表现歌曲、范唱和孩子们的唱歌效果,教师配琴技能是21世纪新型教师能力与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幼儿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唱、跳、弹、奏的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师音乐情感素质和教学机智。
(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学的核心
201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的能力。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征,可以将教育活动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三类。【1】由此可见,组织好教学活动是幼儿音乐教学的核心,组织好一次音乐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捕捉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确定音乐教学活动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教学活动具有教育性。
2.选择合适教材的能力
选择幼儿音乐教材时应注意其低龄特征,教材中音乐作品选择要适宜,年龄越小,教材作品选择应越贴近生活,并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另外,选曲要结合当地风土文化风情,要符合音乐教学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开展幼儿唱歌教学的方法包括:游戏法、直观形象法、打击乐器和奏法、分而治之法。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的低龄特点,决定了其对游戏的热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情绪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是教学实施的最佳状态。所以,唱歌教学也应该引入游戏进行教学训练。如,我们可以将幼儿分组角色扮演,然后练习发音,在学习高音iii和低音333时,可以让幼儿学小鸡叫和小鸭叫,还可以用各种发音字母如“a”等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教师须有能力捕捉到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并结合其年龄特征制定出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行教学。
唱歌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幼儿多接触乐器,多找机会让幼儿自己去感受音乐,有助于幼儿自己树立良好的听力和音乐感觉。大家都知道一首歌曲通常都是主旋律容易被幼儿记住,副旋律很难被唱准,这也是唱歌教学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合理安排主旋律和副旋律的学习,树立声部意识,唱准旋律。
幼儿唱歌教学的主体是幼儿学习,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目的都是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全面发展。
(二)教师音乐情感素质是教学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音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把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音乐情感体验中领悟知识,形成积极的认识体验。音乐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音乐素质提高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幼儿音乐教育偏重理性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认知和情感培养,造成学生出现一系列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教师的情感素质。
教师的情感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它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2】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能善于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师的音乐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积极的情感去影响、感动和教育学生,可以促进师生双方的良好互动,促进音乐教育活动。
(三)教师对教学机智的运用是促进音乐教学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