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写作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写作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写作教案

第1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教材;教学规划;教学手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相关规定:课文课堂要融合典范性、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样性等特征于一体,富有文化内涵与人文气息。语文课堂要以教材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开拓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教材

1.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教材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其意思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应该明白,现在开展教学活动,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地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之处,此时教师就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学习技巧。

2.语文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内容

合理地安排与规划教学程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倘若教学规划缺乏科学、有效性,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针对同一本教案展开的教学活动,如果授课顺序不一致,那么最后的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规划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鲁迅的小说――《药》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去掉描述康大叔的动作、语言的内容,组织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与对比,学生在参与填写与对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鲁迅语言中的精彩部分。如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就显得尤为重要。

3.语文教师应采取科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

倘若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对写作课程进行科学化的设计,引导学生形成写作意识,那么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近些年来,我国很多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开始致力于作文教学有序化研究工作,并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写作技能训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定一个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展开技能训练活动。此类训练活动,要想取得不错的效果,需要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写作训练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减少教师评价,增加学生议论的环节

语文教育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文性特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学生看成是富有情感的人,而不能将他们视为获取科学知识的机器。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深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行灌输给学生,这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对语文的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新形势面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

2.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应该减少评价环节,增加学生议论的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降低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师只需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仍然需要发挥指导作用。对此,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3.教材与教辅读本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可利用的主要资源,但有限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时展对语文学习活动提出的新要求。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有效利用教辅读本,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雷雨》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辅读本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总之,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利用好教材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规划教学步骤,组织学生展开科学的写作训练,同时借助教材与教辅读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教学活动效果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素养教育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更重要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传授。所以说,不断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地学习,提升语文素养。其实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够做一个积极的引导,从各个方面感受语文素养的魅力。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研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语文深阅读被边缘化

伴随互联网以及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学生都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他们身上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以致于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电子阅读、网络交流等已经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纸质的阅读逐渐被电子阅读所取代,学生通常喜欢通过网络的方式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而对于纸质的阅读则逐渐失去了兴趣。电子阅读催生了学生浏览式的阅读,这种方式的快速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处于浅阅读层次,不利于学生从电子阅读中获取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影响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利于学生以后语文学习技能的提升。

(二)受高考的影响,教学重分数轻语文素养的提升

高考是人生第一大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重视考试分数的提升,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以高考为导向组织语文教学,让学生围绕考试的标准和范围进行学习,考试有的内容必须学,没有的也要了解,一切围绕分数的提升展开,自然就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只会纸面上的做题,所有的语文知识只能通过试卷来体现,无形之中弱化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成功的交往和交际。

(三)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很多的学生由于高中学业压力的加重,在语文的学习上没有注重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发展,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指定的内容。以致于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出现语言层次逻辑混乱,论述没有重心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将自己学习的语文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语言表达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高中语文的学习在获取语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例如在鉴赏李商隐《锦瑟》的教学中,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知识,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在诗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意象,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这些意象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却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很难理解诗的意境。

二、新课标下提升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质

要想更好的开展高中的语文素养教育工作,首先就需要高中的语文教师能够具备专业的语文素养,并且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同时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准确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标准。此外教师还应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分析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好教案的编写工作,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合理的运用当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将语文素养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当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应该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教学工作真正的走进生活。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需要长期积累的课程,要想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在课堂之外积极的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积累知识,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作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教育策略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素材,抒发真实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周记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一些遭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发现,身边同学的趣闻、女生与闺蜜之间的点滴琐事、寄宿生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等等诸多问题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在语文素养教育过程中从字词入手,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能力进行规范,进而通过改良阅读写作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素养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标 革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由《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来代替《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并不仅仅是文本上的改变,而是在教学范式上的一场重大的革命。虽然传统的教学范式在语文教育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在出台后所带来的变革,定然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从有形无意到形意兼备的语言教学

我国在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时,在语言教学方面更注重的是对静态语法的分析,尤其是在将学者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体系都搬进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后,这种在静态语法上的强调就更甚了。如教师在讲解“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这两句时,所强调的是推和敲都是动词,都能够做谓语,两个词都可以用在诗中,却并不注重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与所用之妙。在进行文言文讲解时,教师强调的是稳重虚词和实词的用法与关系,对于语境义却很少涉及。过去人们强调的更多是对语言进行理性的分析,却忽视了语言是因情感而存在的。

而在高中新课标中强调的却是,让学生在掌握用语言交流的基本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语言符号化,要在讲课时将语言的外形和内在的含义结合在一起,共同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在明其形时还能得其意,在语言的学习上做到形意兼备。

二、从单一化理解到多元化理解的阅读教学

中国在阅读教学方面,向来强调的是悟,这主要是因为读者的经历不同,个人文化修养不同,所以会在理解上出现差异。但是在过去,这种差异,这种悟的范围却被人们潜意识的给缩小了。在过去,人们认为阅读就是为了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就是为了对作者的心情进行了解。这种接受阅读的论调在国内存在了很长时间,全国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参也是统一的,就连教案都是统一的,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文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而无权对文章的价值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而在高中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却是个人的理解,它要求教师在讲解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解上的引导,而不是将某个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它要求学生对作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被动的,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作品进行解读与再塑造,这样才能与读者的自主性和认知规律相符。

三、从为文酿情到以情酿文的写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向来是一个难过的坎,虽然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但是写作教学耗时多、效果差却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们每次在讲文章的写作特点时,总是会强调记叙文的六要素、论文的三要素、结构的三环节、说明文的顺序等等,学生能记住的永远都只是这些“形”。除此之外,我们还总是在强调写作的“立意”,即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主题,要求这个“立意”一定要是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能反映时代与社会特点的。时间久了,学生们在写文章时就有了套路,文章一律体现时代主旋律,创作出来的东西,故事雷同、观点相似,在高考时为了写“坚韧”,有一半的学生会制造出各种家庭悲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充斥的都是虚情假意,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

而高中新课标在写作方面则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感悟与经历,要求写作的真实性与创新性。在教学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要帮助学生们学会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写作中,要学会有“感”而发,要学会以情酿文。

四、从封闭到开放的学科教学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都处在科学主义的一项之下,所追求的也是科学化的语言体系,语文学科的范围不断地被缩小,它所涵盖的已经不再是全民族文化的所有了,而仅仅只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隅,“大语文”被认为的变成了“小语文”。语文教学范围的缩小也直接导致了教学的封闭,语言向来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是语言学的研究体系,而非其他。但是我们曾经所做的却是不断追求语言的科学化,而越是追求科学化,语文学科就变得越封闭。

但是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却打破了这种现状。它所强调的不再是所谓的科学性,而是要想生活学习语文、向文化学习语文、向语文学习语文,我们要做的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科学化,而是学科间的开放与融合。学科的开放已经成了代替学科封闭的必然趋势。

五、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的学科课程

虽然每个人都明白,语文的存在应该是让学生认识生活,然而人们却集体的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的目标被定为学习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被定为升学和考试。对材内容的统一学习,统一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只是一个有一个知识点,和被理想化、高度抽象化的生活,导致学生对真实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理解偏差。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模式,语文不再只有必修课,它还有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的选修课,这其中有诗歌散文、有新闻传记、有戏剧小说以及语言的表达应用,葛洪在那个课程的交叉教学,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对语文有着更加生活化的理解,而语文学科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能力也将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第4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44

2001年国家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浪潮,基础教育在转变课程观念、结构、理念的同时,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革新,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更好地适应知识和时代的快速变化。而高中语文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前都是按部就班,没有创新和灵活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本靠机械记忆或者接受式学习,难以获得较高的学习能力,以下笔者从两种新的学习方式出发,谈一下如何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能力

自主就是相对于依赖和被动来说的,以前学生学习都是受教师支配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自己的安排和计划,难以实现自己的需要,但是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独立掌控和设计的学习,符合个体需求,切合实际水平,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呢?

(一)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留余地

以前教师备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案上基本都是教师怎么说,教师怎么做,但是现在教案的写作要以学生的可能反应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核心,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难题,可能遭遇的困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激发其主体性。例如,在设计《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的时候,这篇古文散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还是按照以前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来上课,学生十分被动,难以实现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如果在教案设计上以几个连锁的核心问题为导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产生“我要学”的想法,自己主动思考为每一段落的大意和文章的整体结构与思想,就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产生。

(二)自主学习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但是教师不能批评,只要学生认真参与,专心思考,努力付出了,教师要给予高度评价,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避免学生产生无助感,因此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有效实现自主学习,既不会受挫,又不会产生消极态度。例如,在学习古文《赤壁战》的时候,里面很多陌生词汇和复杂的句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很多定语后置句,形式相同,只要稍加点化学生就能自主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增强其自信心。总之,自主学习对学生今后的自主独立发展有极大帮助,教师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发掘潜能。

二、探究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探究为依托的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教师为主导的传递―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言的,但是探究学习并不是完全抛弃接受式学习,而是侧重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获得知识,总结知识点,最终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发展探究和实践能力。高中语文的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置问题

问题阶段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支撑。学生只有会问问题,愿意问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鲁迅先生的作品一般都比较难以理解,思想深度和高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如果直接提出学习要求和任务,学生一定会产生排斥感,甚至觉得自己难以解决。但是让学生自己问问题,就有助于下一步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当时其他作家或革命人士关于刘和珍遇难事件的一些记录和评论,然后和鲁迅的相比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刘和珍遇难事件意义的理解,又促进他们对这篇课文情感的把握,但是鲁迅先生的情感究竟何别人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比较进行初步揣摩,然后阅读课文,详细深入学习,获得解答。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鲁迅先生一会说自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一会又说觉得自己该写点东西记念刘和珍君了,前后是不是很矛盾,学生就会想一探究竟。可见,问题的设置对探究学习极为重要。

(二)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进行计划、研究、解释

既然有了问题,就要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和步骤的安排、设计、组织、思考等,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前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者容易产生的偏差,对学生M行指导,防止探究活动中止。例如,在探究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情感的时候,学生一般都比较关注第五和第六部分,但是前面的及部分就不太注重,因为前面直接提到刘和珍的地方比较少,但是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存在就有必要的存在意义,教师可以在前四部分比较难的地方和学生一起探究,启发学生理解个别深奥的句子,促进探究学习的成功。

(三)探究学习活动还需要学生最后进行反思

反思阶段是探究学习方式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没有反思,就像背课文没有巩固一样,那么探究的过程就会失去意义,学生反思自己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教师也及时提供反馈,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长善救失,不断提高,完善探究学习方式。

(四)探究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

第5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五个系列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多,所给的教学时间少,需要语文老师动脑筋、巧实践,让每个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中有所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目的。近年来,笔者根据本人的教学专长和兴趣爱好,选取“诗歌与散文”系列,在对选修课和必修课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总结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相同之处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大体也相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三点是选修课和必修课这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但从本质上说,这些系列不管如何区分,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语文课的一部分。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不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它,也不能让所谓的新的方法左右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例如《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就一定要和必修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吗?没有这样的必要,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可能,因为文言文的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是必须遵循的,该学习的实词虚词等一个也不能少,不能因为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课中就可以无视这样的基本规律。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不同之处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基础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更侧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必修课突出的是课程基础性与均衡性,它由五个模块组成,它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文化修养的形成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强,使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在体现课程基础性的同时,则更注重了学生特长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它由五个 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使学生选择的灵活性更大,选择的空间更广阔。新课标提出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相比必修的“基础性、均衡性”特点,选修的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因为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不同,它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教学,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教学的要求理所当然更高一点。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考虑学生参加高考的实际。正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选修课的教学容量与必修课可以适当加大,教学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文本的处理,更不可面面倶到、按部就班,应该精心整合、大胆取舍,而且它要求活动多一点,为学生的自主研习和探究留下更大的空间。尽管不同的选修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和必修课相比都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式学习,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程都是一种专题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大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教学中应该加强专题意识,以更好地营造教学情景,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共同基础,多样选择”,是新课标设计选修课程的基本理念。就目前所见到的选修教材,容量准备都超过其预设的学分所规定的教学时间。选中再选,将是选修教学的共同特点,即在所选择的模块中仍可以或者说仍必须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选修课给学生更多一点自主,让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一般说对所选择的内容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以更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和前提,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和提高。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相辅相成的、互补的关系。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议题集中、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的功能,理论性较强,但它不是课堂中的一个局部环节或随意性、添加性的教学活动,需要较周密的计划与一定的组织、准备工作,时间要求也较高,在实践中有时需要一节课甚至几节课来完成。

上这种类型的课时,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形式丰富一些。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此类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例如,在《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中,用专题探讨教学指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教师给出书目《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让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散文”进行专题探讨。弄清楚“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并在此讨论上继续延续专题式探讨,品味余秋雨独特的语言风格,进而探讨余秋雨的散文风格。

〔教学案例〕选修一第三单元“漫步宋词”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通过专题总结,让学生对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有清晰认识。从而对她的所有诗词有非常准确的解读。

教学过程:一、诵读《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和永遇乐(落日熔金)

二、下发当代散文家梁衡《乱世中的女神》全文,快速通读

1.在了解她生平的基础上,回顾《声声慢》。请学生从生平遭遇的角度分析她的创作心绪。

2.指导学生从生平看其写作特色,找出分水岭。

3.指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意境和写作手法,引导他们自己说出来。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文学的形象性、以及文学欣赏的想象性和创造性,用比较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很多教师都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甚至理性的总结。的确,语文教材里选编无不是经典,它们自与其他名家名篇,包括有关的文献或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自然给我们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上此类型的课时,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版块为例,我尝试让学生去体验自己进行教学的乐趣。第二单元有6首诗歌,我把学生分成6组,要求每组学生尝试讲解一首诗歌。我在简要讲述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写教案的基 本要点后,让学生进行准备,从查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到讲课等,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在诗歌主题、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的自学,我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也不错。在以后的宋词教学中,我也陆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比较教学中,教师不用说太多,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两首背景故事一样的诗歌进行鉴赏,其过程有趣而丰富。此时,教师将几个高考考点(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巧妙贯穿进去,效果好又不死板。

(三)角色扮演教学强调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其特点是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的效果。观察者与扮演者应轮流互换,这样就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使实现学生爱好和特长的自我组合,因此我们要强调因材施教。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传记选读》第三单元的读排演教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传记选读》第三单元有六篇古文,任务很重,我们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心仪的一位历史人物,查找他的有关资料,用舞台剧的形式再现他的人生经历。

设计目的: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

2.通过活动带动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排演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3.通过让学生亲自表演、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对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方案:

以全班学生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组织,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搡作步骤如下:

1.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全员参与申请,每位学生都要写出书面申请材料,内容包括怎么确定演员人选,如何进行排演,有什么创新性的设计等等问题。通过此项活动,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研度文本,同时学习如何化阅读文本为舞台剧本作品。

2.选拔若干名演员。同样是要求全员参与,每人写出一份篇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你愿意扮演哪一个角色,并说明理由,你为什么不想扮演其他的角色等等问题。通过本项活动,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研讨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给出一定的评价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以上两轮选拔中积累的文字内容为学生上讲台宣读和介绍自己写的书面材料,师生共同评判,最终确定一名导演和若干名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观看和评价后,再推选出一名最佳演员,颁发“最佳演员奖”给以表扬鼓励。

4.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目的是引导学生不仅要会背诵原文,而且还要会翻译课文,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第6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唐代散文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能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单纯的“授业”者,知识的灌输者,我们的语文教育正在越来越少地去触碰人们的灵魂,语文课堂完全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

一、改进备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提高

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备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共同达成目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如高三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考虑到高考的命题方向,重点难点的确定要以高考为导航,字词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篇章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树立高考意识,深入探索高考的命题规律,既要让学生有思考探究的空间,要给学生以答题的信心和兴趣,又要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掌握答题的技巧。这样,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关注意外生成,启发学生心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作为90后的他们受到当今社会的影响,思想成熟,思维跳跃性也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注意教学的意外生成,教学内容应能启人心智。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在拓展思维板块里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们讨论:作品的结尾采用了开放式结构,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边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作结,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无数的读者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这时就可以问学生:你喜欢这个结尾吗?说说它的妙处。

不少同学都会说喜欢,因为结尾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或这样的结尾具有遗憾美,抑或这是一种美丽的忧愁。我很满意他们的回答。只有一个叫朱正义的学生,站起来表情很沉痛地回答:我喜欢这样的结尾,它告诉我一个道理——我们中学生千万不要早恋,早恋是没有好结果的!他的话笑倒了全班同学。他的回答确实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我表扬了他的勇敢表达,正好也借此拓展探讨了中学生应不应该早恋的话题,对他们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教育。

三、紧密联系生活,关注热点话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

四、强化目标检测意识,让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成就感

现在的语文学习,很难找到成就感是压抑学生学习语文激情的关键。我认为强化目标意识,细化目标,让学生学会检测自己学习的效果可以让语文学习充满成就感。

强化高中生的目标意识,老师要把阅读课,作文课等不类型的课堂学习目标具体细化,并让学生明确。如针对阅读文中的语言欣赏,可以拟订以下问题:①我读懂全文了吗?主旨是什么?②我是否考虑过这个阅读题与做过的哪些题类型相同?该用哪种策略?③我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了吗?④我总结评价我的策略运用了吗?通过自我的提问,既可以明确目标,又可以监控自己学习的效果。当学生能监控到自己的学习效果时,他们就会充满成就感。在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时,他们会自信地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便可取得高效了。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肩负着升学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进行深厚的知识积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较强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勤于钻研,愿我们的工作常做常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案.南京出版社,1991.

杨丽华.中学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浅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7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 阅读教学 现状与问题

海明威的小说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笔者以其作品《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范本。笔者搜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教学设计4则、教案3则、课堂实录2则、导学案3则),对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并探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1]经过整理分析,《老人与海(节选)》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1.认知类目标。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文学常识。2.技能类目标。梳理小说脉络,赏析桑地亚哥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小说主题。3.情感类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直面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上述12则课例都能明确小说这一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但课例3和11认知类目标缺失,整个教学目标都未涉及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这未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注重小说阅读教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大部分课例教师多元解读文本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带领学生从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叙事写作手法的多变性,和小说语言的独特性等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文本。相比较而言,课例1、2、4、9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符合多元解读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教师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九个方面: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11个课例);2.理清小说情节(10个课例);3.感受“硬汉”人物形象(9个课例);4.体会象征的潜在内涵(9个课例);5.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题(9个课例);6.“冰山原理”与作品的讨论(3个课例);7.剖析内心独白(6个课例);8.品味电报式语言(6个课例);9.桑地亚哥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之辩(10个课例)。

王荣生教授说:“依据学生的小说阅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对小说文本阅读的已有经验是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对象(文本)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经验。”[3]这部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比较单一,容易读懂。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就课文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山理论”的原则。2.赏析“电报式”的语言和主要人物形象。课例1、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马林鱼、鲨鱼、狮子、大海”等背后的深层含义。课例5、9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品味独特的形容词,这四则课例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是较好的课例。而课例3、4、6、7、8、11、12这些课例中的感受“硬汉子”形象过于简单,可知对文本解读力度不够,这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4]12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通过品味电报式的语言、剖析内心独白、“冰山理论”等来赏析“硬汉”形象。(2)通过人物形象来探究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分角色朗读法、旁批鉴赏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分角色朗读法,不适用于教授情节单一、人物内心独白较多的小说。课例1和2的启发式教学法做的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分析到位,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揭示小说主题。课例7的旁批鉴赏法是一个创新,旁批对于鉴赏小说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讨论法的运用就值得商榷了,如课例5,对主题的讨论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课例11,教师为落实“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观念,讨论流于形式,很少涉及文本实质。

四、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笔者选择的12则课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一线优秀教师,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实地反映了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课程内容中的外国文学知识陈旧,外国现代小说知识也不够完善。课程目标中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的解说不够透彻,以至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外国小说中的异质性。语文课程内容中应增加外国小说知识,并对外国现代小说流派和风格等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外国小说体式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

语文教师执教外国小说时,不知道对文本解读的内容“做减法”。教师要以已有的经验作为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对备课时预设的大量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留下学生最读不懂的方面以及本部小说最该读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合宜教学内容。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荣生,宋东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保世华.《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5,(8).

[2]徐文中.《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08,(5).

[3]吴云辉.《老人与海》创新设计与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4,(9).

[4]赵君雄.《老人与海》导学案[J].新课程,2013,(4).

[5]雷江红.《老人与海》教学与关注社会问题[J].语文教学,2009,(7).

[6]张宝童.“硬汉”的孤独与抗争――《老人与海》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7]阮红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个前提――以《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现代语文,2014,(11).

[8]江正刚.硬汉如此多“骄” 风景这边独好――《老人与海》教学方案[J].中学语文,2014,(2).

[9]张广录.“冰山理论”:开启《老人与海》的一把钥匙――兼《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10]肖丽丽,胡循杰.《老人与海》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11]刘耀明.做有生命的教育――《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新课程,2012,(10).

第8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具体做法

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中心课题。作为既具创新意识,又能展示中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学习欲望,大受中学生欢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目前正在各地中学普遍采用,某些学校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此,我结合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谈谈感想。

一、要建立科学的语文合作小组

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建立起科学的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可以这样说,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建得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基于此,我按照全班学生语文水平总体平衡(还考虑到性别、气质、性格、能力倾向等因素)的原则,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按1∶2∶1的比例分成若干小组,前后四桌(单人单桌)四人为一小组,并进行编号或起个组名,如:“飞鹰组”、“起航组”等。四人同桌共凳,面对面,无距离,这样在学习中就可以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竞争,互相监督。每个小组选一名能力较强的当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并及时跟语文老师汇报与联系。小组成员之间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合作学习:

1.共同讨论。

共同讨论和研究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并作出相应记录。

2.互相促进。

小组内互相督促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语文作业,尤其是背诵。同时对完成的语文练习和作文自觉进行批改评价。

3.合作课题。

小组四人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群策群力,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研究性课题。

二、要选择和确定开放性的语文研究性课题

有了科学而和谐的合作学习形式,还必须设计明确的研究性课题,而且这个课题对学生来说具有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易流于形式。同时,研究性课题的确定必须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同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及操作的可行性,比如高中语文新课标有专门的一些研究课题,可以以此为基点,让学生探索研究。自然,这样的课堂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有很多形式。

1.组成小组集体备课。

教师先以讲读课示范,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课文的学习重点,如何突破难点,探索学习方法,然后将教材中比较浅显通俗的课文分配给小组。教师略作要点提示,要求学生自己备课,查阅参考书、工具书,甚至参考网络资源,小组内合作,展开讨论,并扮演教师角色写出教案,准备教具(教师可做适当辅导),最后推荐学生上台讲课。课毕由老师指出其优劣及注意事项,还可让学生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明白教师备课的辛苦,又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更摸索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开拓思维,提高语文能力,老师也了解学情,真是一举两得。

2.创设情境,或角色朗读,或讲演,或辩论。

在上散文单元时,可让学生扮演作者,在深刻理解课文背景及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朗读,如对《荷塘月色》朗读,可以配乐。另外对演讲和辩论,师生共同合作,创设教学情境,共同参与,使之更贴近作品实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创造和排练课本剧。

在上小说和戏剧单元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剧本。集体创作排练中,可以分工,分成导演、道具、服饰、场景、舞美、灯火、音响等部分,既各司其职,又统一协调,最后可以在全班,甚至全年级表演。比如对戏剧《雷雨》最精彩部分的表演。这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示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既能涵养性情,又能增长见识,丰富经历,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撰写小论文。

读写结合是语文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学鉴赏活动当然要阅读,但还要借助“写”,写批注点评笔记,写评感批评文章,写鉴赏短文,写文学作品读后感和文学作品短评等,以至于引导学生撰写文学小论文,最后由教师全班评读。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更好地把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作品读后感和文学短评。

5.办语文手抄报或板报。

第9篇:高中语文写作教案范文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的倡导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育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不少教育界的同仁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目的,从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动态化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建议,也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及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握手、一阵热烈的掌声… …以此激起学生再次创新的欲望,这样有感情的评价,让学生兴奋、让学生激动,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笔者认为评价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数据上及荣誉上,对学生肯定评价的方式可以再大胆一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赋予他更多的责任,也许是对他最大的肯定。笔者在这方面,尤其是肯定评价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重帮扶

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帮助学生修改作文,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的写作一旦有亮点,就及时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的说教,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尝试面批面改学生作文,对于学生写出的文章我尽量发掘他的优点,逐个鼓励,给他们指导,帮扶,并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帮助他们修改,此时,老师的热情付出便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和鼓励。我发现好多学生的优秀作品以范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时改写了已不下五遍。教师的行为已成为了一种激励,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老师的热情激励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写作训练过程中。

二、重体验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承担课堂教学的责任。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步骤的训练。首先,我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讲授示范,让学生有课堂结构的意识;第二步,我选择成绩优异、态度活跃的部分学生,鼓励并配合他们进行语文阅读备课以及课堂教学。(这项工作要在学生授课一个月之前进行准备)。教师加入学生的课堂听课过程中,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虽然没有过多运用赞美性的语言,但同学们热情认真的听课行为,已让这些走上讲台的同学获得了自尊,重塑了自信,从此他们大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第三步,我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分成若干知识点,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至少选择一个知识点作为自己研究的内容,给他一个月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在老师的配合下准备教案以及训练材料。在每个同学充分吃透该知识点并做好授课准备后,让这些同学依次走上讲台。由于这些同学上讲台之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简直就是以一个专家的身份进行课堂讲座,所以听课的同学都能够感受到主讲同学的进步和自己的不足,他们听得认真,记得认真;讲课的同学收获了听众,收获了成功,收获了自信,更收获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这样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自己的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不用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明确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弱势,促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