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and logistics capabilities (LA)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s of GSCM on LA are measured. By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SCM includes green purchasing (GS), green manufacturing (GM), green selling (GS) and green recycling (GR); LA includes process capability, flexibility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GP,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process capability,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flexibility; GS and GR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capability and flexibility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artially mediate the effect of SCI on firm performanc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关键词: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企业绩效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firms;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logistics capabilities;firm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14-04
0 引言
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开始要求企业重视其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促使供应链企业开始逐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制造企业是中国工业优势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传统的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构成的重要因素,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期望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并因此得到相应的管理启示。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1.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中的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将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Walton(1998)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核心就是集成管理的思想在绿色供应链上的应用,例如可以考虑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环境战略中[1]。国内学者但斌,刘飞(2000)也提出类似的概念[2]。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同时,将环境因素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效益、供应链绩效和社会环境效应的和谐统一。
1.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早期的学者主要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如Nagel(2000)[3],Markley和Davis(2007)[4]等。后期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Canning和Hanmer-Lloyd(2007)分析了在供应商与客户关系中涉及环境因素时,关系中的信任和调整会发生的变化[5];Shukla、Deshmukh和Kanda(2009)通过对印度汽车行业的经验研究分析了其环境响应能力[6]。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看,主要包括以下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内容的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绿色度的评价研究[7];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效绩的关系的实证研究[8];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研究[9]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角度不同,所得结论也不统一。目前,许多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外的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研究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流能力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物流能力的相关研究 企业物流能力反映出企业物流系统利用企业内外物流资源,提供物流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绩效。尽管有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物流能力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10-15],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以西方国家企业为背景的,针对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物流能力分为流程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分析物流能力的不同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物流能力不同维度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认识自身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及其对物流能力提高的作用,并进一步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文献,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H1):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2(H2):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3(H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4(H4):物流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上述的理论假设是用于检验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在应用上的有效性。下面,首先开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测量以及评价;其次,检验多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多维度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效力。
2 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结构
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将企业物流能力分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问卷调查时间从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0份。问卷通过实地形式或者邮件形式发放。样本企业来自某大型咨询公司全国的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在前期经过企业访谈或邮件咨询,并且这些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成效。在问卷填写前,我们都要通过面谈或者信件方式,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确保问卷回答者对问卷内容有所了解。本文运用SPSS19.0和LISREL8.70进行因子分析和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测项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引用国内外文献中出现,且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的衡量项目;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及中国制造企业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访谈后,进行修改的衡量题项;③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获得的衡量题项。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构成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考查,结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量值达到0.9以上;Bar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表明,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上述结果表示,所选指标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共提取了4个因子,表1表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结果保留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量表的24个题项,删除了3个题项。共提取了4个因子,因子一命名为绿色采购(GP),因子二命名为绿色制造(GM),因子三命名为绿色销售(GS),因子四命名为绿色回收(GR)。各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显示很好的收敛度。同时,这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8.585%,说明本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测量是有效的。
2.2 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中,所有测项CITC系数都大于0.4,保留全部1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84,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此外,在“企业绩效”量表中,保留全部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06,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接下来,将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作用,以揭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驱动方式。
首先需要确定模型中应该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维度来进行验证的有效性。因此,对以下理论模型进行比较:①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都合并为一个因子;②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并为一个因子,“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③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物流能力”合并为一个因子;④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将“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从各模型拟合指标来看,模型4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都比其他模型好,因此,可以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因子的模型优于其作为单因子或多因子的模型。
3.1 测量模型检验结果 本研究以LISREL8.71来检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的相关假设。测量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优度,卡方自由度比χ2/df
因此,可以总结假设检验结果。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部分成立。
3.2 中介变量的检验 对于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的验证,本文根据Baron & Kenny提出的三步骤分析法[17]。表1显示中介变量检验结果,在绿色采购与企业绩效、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流程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柔性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假设4部分成立。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1.1 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构成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四个因子,即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构成。这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维度,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还证实,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由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构成。这一结论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除体现物流流程的重要性,还突出柔性和信息能力的价值,为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构建提供参考。
4.1.2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及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
①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企业与绿色销售都对物流流程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11=0.429,p
绿色制造和绿色销售对物流柔性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317,p
只有绿色销售对物流信息整合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272,p
②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显示,绿色销售和绿色回收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γ41=0.142,p
③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还揭示物流能力不同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β41=0.226,p
4.2 管理启示
4.2.1 在供应链竞争时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企业应该跟随全球化竞争的步伐,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绩效。
4.2.2 从研究结论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在市场的行为处在较低端的水平,在以顾客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时代,将给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绿色采购和绿色回收方面,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
4.2.3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对物流流程能力的建设比较重视,并且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从长远发展来看,制造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物流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
本文初步验证了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预测力。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本文建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结构,需要以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看,本文的调查对象限定在制造企业,因此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另外,本文探讨的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Steven V. Walton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 4: 2-10.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1232-1234.
[3]Nagel M H.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 [J].IEEE, 2000.13(3):219-224.
[4]Melissa J. Markley and Lenita Davis. Exploring futu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 9(37):763-774.
[5]Louise Canning and Stuart Hanmer-Lloyd. Trust in the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challenge of environmental(green) adap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7,41:9-10.
[6]Apratul Chandra Shukla, S.G.Deshmukh and Arun Kanda.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Supply chains learning from the Indian auto sector[J]:Journal of Advanc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J]: 2009, 6(2):154-171.
[7]刘笑.面向珠三角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朱庆华等.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12(3):81-85.
[9]李静芳,徐松和黄芳.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89-91.
[10]Zhao M, Dr?魻ge C and Stank T. The effect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customer-focused versus information-focused capabiliti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 22(2): 91-107.
[11]Lynch D, Keller S and Ozment J . The effect 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 2000 ,21 (2) :47 - 67.
[12]Shang K and Marlow P. Logistics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aiwan’s major manufacturing firm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5, 41: 217-234.
[13]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3):301-307.
[14]Narasimhan R., Kim S W. 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20(3):303-323.
[15]Rosenzweig E D., Roth A.V. and Dean J.W.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on Intensit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 21(4): 437-456.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管理环境
伴随着先进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竞争的加剧,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思想不断发展变革,一些企业逐步开始运用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一体化管理,来达成企业内外环境的协同,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的满意度。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研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对于正确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特点与地位,提高供应链管理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内涵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购买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链接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企业带来了利润。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所实施的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控制功能及物流计划,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销售等职能作为一个统一发展的有机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物料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1)供应链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需求和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共享的概念。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占有份额和供应链的成本,因此它也是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供应链运作的基本原理是战略同盟,所以,供应链管理非常强调和重视战略管理。
(2)供应链管理是集成化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它将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相关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扩散、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实现经营一体化。
(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顾客价值。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管理目标不局限于降低交易成本,还通过改善服务水平来提高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已给定服务或产品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包括人员价值、产品价值和形象价值等。拉动供应链的原动力是顾客的需求,通过供应链从下游企业至上游企业传递,只有生产出具有较高顾客价值的产品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维持供应链的运转、稳定和发展。
二、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1.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物流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指的是物资的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活动,它是企业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还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被人们看作为物流管理,二者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角度、管理范围、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供应链管理源自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能否有效取决于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运作状况。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2.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发展延伸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流管理,但又超越了物流管理,是一体化、拓展的物流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局限在一家企业中,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效益。供应链管理是从物流全过程的角度,统一考虑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连贯、统一问题,将割裂的物流活动集中起来加以统一协调和管理。就是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调发挥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1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与功能。(1)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目标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交付恰当的产品。该目标要求物流管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服务等级效率水平及需求的产品等级效率水平。(2)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①订购过程管理。包括订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商管理,企业可以利用配销单据对整个补充网络作计划,并向供应商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双方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订购单管理,检查订购数量,及时对已接受货物进行支付,取得供应商的充分信赖。②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就是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降低库存管理水平,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2. 案例分析
美国零售业巨擘―沃尔玛很早就采取了快速有效的现代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调控,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把分销商、供应商、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以便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目前,沃尔玛85%以上的商品都是由公司的配送中心供应的,而其竞争对手仅达到50%的水平。由于采用了现代供应链管理,沃尔玛2009年的配送成本降至销售额的3%,而其竞争对手则高达6%。沃尔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使用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进行物流管理,不但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为顾客提供了优良的服务和产品,达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和方法,它对传统的物流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应充分领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新方法和新思想,从战略高度重新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医院物流和采购 财务整合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中所涉及的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而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的管理思想要求企业从上游的材料供应商、自身内部的生产流程到下游的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环节的全过程整体规划,目的是使企业整体流程达到最优,而不是局部的优化而导致整体成本的增加。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层面的管理,它影响和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度。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协调合作关系达到高水平的服务,其关键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应用系统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节点企业资源的简单连接。相反它应该突破企业的界限束缚,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涵盖整个物流过程,包括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而传统的物流体制是以“效率化”为支柱的。比如说传统的物流注重提高保管效率、装载效率、作业效率等,也就是说物流本身处在只满足于生产、采购、营销等活动结果所连带的派生位置。处于这种位置的物流是以企业内部其他活动的结果所连带的业务活动为前提的,所以说能够做到的也只是设法提高效率,仅限于满足自身企业需求就是传统物流的实际状况。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不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
二、医院的供应链管理
医院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将医院内医疗物资物流的管理供应一体化式,也就是说将医疗物品的供应、库存、加工等流程集中管理或者外包管理的一种方法,和外包供应商建立一种战略合作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并借助他们专业的力量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的管理模式。相对于医院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供应商仅就负责将货物运送到医院库房,后续的入库、验收、领用、销售方面的各种流程管理都是由医院自身来完成,这就加重了医院在物流方面的管理压力和运营成本。而供应链管理则打破这种传统物流管理的模式,通过外包的形式将医院的物流管理转移给外包供应商,将本该在医院环节的入库、验收、领用管理委托外包供应商来管理,医院通过信息化系统控制消耗量来与外包供应商结算成本,从而降低自身的管理压力和运营成本,对于外包供应商来说,也可以通过这种与医院协作的关系,控制上游供应商,扩大销售额并提高行业影响度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另外,医院的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会卖不如会买,已成为一种共识。一般来说,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医院成本的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物资采购实现对整个医院物资供应,有三个基本目标:适时适量、保证质量和费用最省。在供应链环境下,可以采用JIT的方法来实现上述的企业采购的三个目标。JIT是Just-In-Time的简称,意即准时化,是实现零库存的方法。JIT采购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医院采购环节中的浪费,消除医用耗材和药品库存。实现医院的零库存管理,不仅取决于医院内部,而且取决于外包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物资管理水平。只有当医院需要什么样的物资,外包供应商就能供给什么样的物资,什么时间要就能什么时间供应,需要多少就能供给多少时,医院的医用耗材和药品库存才能降到最低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医院物资的采购和供应才具有真正的柔性。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医院采用JIT采购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库存,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并且还可以将供应商筛选和制定严格的采购计划等采购管理压力交给外包供应商承担。
三、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
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筹集、使用和分配资金,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而所谓的供应链则是指从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或服务,以及将它们传送给顾客的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料和服务供应商相互之间的一系列联系。在这一系列联系中,不仅包括物流、信息流,还包括资金流。在实际中,资金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把财务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将资金流同信息流和物流进行整合,以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给库存水平、周期时间、作业流程和最终客户的服务水平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整合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财务管理还能进一步挖掘成本缩减的潜力。因此,财务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就此而言,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会对医院的财务状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医院管理者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材料的成本取决于供应商的财务安排,而物流成本则是内部供应链的设计和实施的结果。因此,通过财务衡量指标如资产回报率(净收益/总资产)来反映医院供应链管理的有效程度。库存占用的资金往往在医院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降低库存成本正是供应链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减少了库存总投资相应地就会减少医院总资产,所以资产回报率也就提高了。另外,对于医院供应链管理来说,不能仅关注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的降低,还应考虑供应链资金流动所带来的成本缩减机会。库存成本包括持有成本、订货成本、缺货成本等。
因此,医院在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应考虑将财务管理整合进供应链管理。例如,考虑由外包供应商提供以下财务管理服务来降低财务成本:以电子形式提品发票以减少人工核对发票的时间,简化交易流程,并消除货品计价不准确而带来的支付阻碍,从而降低资金占用的财务成本;通过外包供应商实现财务服务与物流及信息流的无缝整合,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业务的协同和信息的共享,从而消除信息障碍和缺乏协调所带来的财务成本的增加。
四、总结
【关键词】供应链 集中管理 整合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的提出,体现了企业功能的扩展和延伸。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他们都是供应链上的一环,都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影响着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消费整个活动的进行。
供应链管理模式经历了从集中式管理到分布式管理、又回到集中式管理的螺旋上升发展道路。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企业规模有限,机构单一,地理位置固定,供应链管理系统满足了企业实时集中管理的要求。然而进入信息时代后,企业规模及其发展速度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同时期信息技术所能支持的程度。以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别从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这三个层面探讨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供应链集中管理的方法和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整合
供应链的起始端是原材料的产出,随后原材料经过运输环节流向加工企业,在加工企业内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内部生产物流活动后,以库存商品的形式存储在工业企业内,再以商品的形式经运输环节流向商业企业,在商业企业内经过存储、分拣等内部物流活动后,最后流向消费者市场。总之,从物流的层面来看,产品的流向是由上游企业流向下游企业的。在供应链系统中, 核心制造企业需要重点优化的物流环节在于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供应环节和产成品出产分销环节。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专业化生产能够更加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业务外包策略可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资源的效率,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更多的竞争优势, 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目前全世界年收入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普遍开展了业务外包,而且业务外包的开支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往往涉及到大量的采购与供应,传统的做法是寻找大量的供应商,由此带来较高的寻资费用和低效率。将采购和供应业务以及分销配送业务等进行外包可以减少费用和提高供应链效率。而且,从国外一些大公司实施供应链整合过程中物流网络布局的情况看来,一般都是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撑下,一是沿供应链 “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设置物流服务提供商( LSP)――转运中心;二是沿供应链 “顺流而下”, 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设置物流服务提供商――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在此,把这种供应环节的转运中心和分销环节的配送中心统一称为 “集配中心”或者 “集配商”。根据实际需要, 还可以设置区域转运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 在制造环节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的情况下, 作为供应链核心主体的制造商通过整合优化其供应物流和分销物流网络, 基于供应转运中心和分销配送中心的 “集配”功能, 能有效增强供应链系统运作的稳定可靠性, 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物流同步化运作。不仅如此, 通过合理规划转运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运输计划和配送计划, 实现合并运输、统一满载、资源共享, 还有助于降低供应链运输成本, 加快物流和周转速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库存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与信息流管理的整合
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会产生一定的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会从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接收到一定的信息。对于生产复杂产品的企业而言,其所在的供应链常常是由多层独立的企业构成的复杂网络.在供应链中,具有直接的上下游关系的企业间,由于存在直接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易关系,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是可见与明显的.因此,信息流历来被企业的管理者重视,是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重点之一。
目前实现供应链上的信息流整合的具体方法,主要存在IT技术整合和组织整合两大渠道.在IT技术整合方面,IT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在数据采集、快速反应、电子订货和MIS系统的集成等方面。早在1987年,沃尔玛就建立了基于GPS的库存与订货信息计算机交换系统,并不断地完善与升级系统。该系统可以将所属商店商品销售量和库存量、集团各地区配送中心的库存量、供货制造厂商的交货量等信息整合一体,及时准确地传送到集团的管理者手中,保证了管理者进行采购与扩张决策时的有据可依,大大提高了决策速度与质量。配合其它的管理手段,沃尔玛在2001年一举登上世界500强的头把交椅。
除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信息整合,许多企业还采用更加有效的组织整合手段强化对供应链上信息的整合强度.最为彻底的组织整合是采用兼并与合并形成的新组织,相对松散一点的组织整合形式是采用战略联盟.常见的战略联盟形式包括第三方物流、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和经销商一体化。无论是基于技术的整合,还是运用组织方式的整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供应链中的信息,为制定更加科学的决策提供了可能。
三、供应链管理与资金流管理的整合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资金流是伴随着商流而出现的。比如,零售户采购商品,资金由零售户流向商业企业,商业企业向工业企业订购产品,资金由商业企业流向工业企业,同样,工业企业向原材料供应方购买原材料,资金由工业企业流向原料供应方。总之,资金流在供应链上的流向是从下游节点企业流向上游节点企业的。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关注物流成本的降低,如运输成本与库存成本的降低,很少考虑资金流,而用于推动产品沿着供应链移动的财务成本却被忽略,从而丧失了供应链资金流动所带来的成本缩减机会。以致通过最小化库存带来的成本节约很容易被持有库存的财务成本所抵消。库存持有成本不仅包括财务成本,而且包括承担销售信用的风险成本、支持交易信用和购买保险所产生的成本。识别物流活动所推动的财务成本并不是财务部门的一项孤立任务,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以整合供应链管理中的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一项孤立任务,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以整合供应链管理中的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
供应链管理这种跨组织的管理之中,财务因素是一个不可忽略方面,供应链管理必然包括财务管理,但这在当前供应链管理中却普遍忽视。例如,当前人们普遍采用:供应链分析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的流程来寻找成本缩减的机会,不可否认在成本的缩减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避免供应链某个环节的变化导致的整个价值链成本增加、效率下降。但反复运用该成本分析流程以及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工具,成本缩减的潜力的已无多大的空间,而整合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的财务管理却能进一步挖掘成本缩减的潜力。将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整合,并不是整合出什么新事物,并不是“超越供应链管理”,而是把财务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供应链管理中将资金流同信息流和物流进行整合,以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给库存水平、周期时间、作业流程和最终客户的服务水平带来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是区别于流行的作业成本分析,进行供应链成本缩减和控制的一个新的途径。
总而言之,理想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实时的。企业及其供应链处于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但要保证生存,还要求实现快速增长。如果在企业扩张过程中无法保证供应链管理的实时性和高效率,保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通畅,那么必然是扩张得越快死亡得越快。而三流畅通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须实时地掌握准确、全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这些信息能进行实时快速的处理和分析,在最短时间内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甚至建议。任何现代企业都处于产业链中,因此仅仅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反应是不够的,必须与上下游伙伴企业协同运作。只有实现了与自己产业链上所有伙伴的实时信息共享和战略合作,以一个整体去服务最终客户,才能成为真正的所谓“实时型”企业。
参考文献:
[1]江宏.烟草商业物流系统建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2).
[2]戴蕾.基于供应链的集中式战略采购研究[J].物流科技,
2006,(9).
[3]郜振廷.海尔物流创新模式[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02).
[4]陈建华,马士华.基于集配中心的供应链物流整合方式[J].
当代经济管理,2006,(8).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113-03
[作者简介] 曹定晖,杭州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胡俊杰,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工程师,浙江大学MBA,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系统集成、企业商务网 站建设等。(浙江 杭州 310012)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强调战略伙伴协同、信息资源集成、快速市场响应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等。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于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基于纸张、传真的供应链难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目前虽然一些制造企业采用了MRPII、ERP、CRM、SCM等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在线的电子联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形成了一些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不能充分支持和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势和系统特征。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同时,电子商务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e-SCM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当前,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结合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有一些杂志和学术会议设立了相关的专题。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如ERP与CRM的集成,接口与标准、EDI的战略应用及其对伙伴商务关系、权力平衡等的影响、电子商务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等,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e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已相当广泛。许多大公司已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如Cisco,Dell,GM, Ford等公司;另有一些公司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解决方案,如i2,Manugistics, Agile Software等。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没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缺乏实用性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取得实效的主要障碍。从电子商务的企业应用研究来看,介绍性内容多,电子商务局部应用研究多,如电子商务在采购过程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等。而在电子商务中结合先进的管理模式,系统探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分析电子商务战略应用的关键切入点上,结合汽车行业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也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般建立在私有专用网络上,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只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自己的供应链建设,并且这种供应链缺乏柔性。而电子商务使供应链可以共享全球化网络,使中小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全球化供应链中。
从通讯的角度看,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使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变得切实可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可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区分为两大类:(1)区域性因素:包含采购/供应、生产/计划、需求/分销三要素。(2)流动性因素:包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基本六元素的区域性和流动性,可形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矩阵分析模型,见图2。
借助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理者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矩阵的角度,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系统地认识和分析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切入点,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战略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汽车行业为例
汽车工业按照本身的生产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其行业的体系结构具有一个基本模式,即汽车工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汽车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到汽车分销乃至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供应―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该结构如图3所示。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汽车工业市场的全球化与制造的全球化,包括原有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技术转移、全球化的生产加工和材料采购、世界范围的分销渠道,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直接并强烈地驱动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注重客户对产品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已突破了单一企业的范围,将客户、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等的相关资源纳入了管理的范围,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公司的扩展供应链,即全球网络供应链的集成管理,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同步的控制,从而保证“增值”的实现。分散的、单一企业的MRPⅡ/ERP系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满足如上需求,成为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如图4)。此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1、汽车制造商为了实现全球的广域网络采购(iProcurement),要分离许多零部件生产协作配套厂,使它们成为供应商,从而减少低利润的企业,精简公司的投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汽车部件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将组成一个有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汽车制造商将致力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几乎不生产汽车部件的企业,将供应商送来的汽车部件进行最后组装,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福特已经走在其他汽车公司的前面。通用汽车公司也有所动作,它已经将庞大的德尔福(Delphi)汽车部件生产系统公司分拆出去。
2.当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保密,认证体系非常完善,网络用户数量很大,大量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汽车制造商的CRM系统快速形成“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已形成的“定制批量”定单触发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拉动其“批量生产”。CRM对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市场活动、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
3.原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汽车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信息流为:上游供应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汽车制造商的iProcurement,汽车制造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客户需求。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整个商品运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从而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定位于企业内部资金流与物流的全程一体化管理,即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主要目标仍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计划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分销商和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Internet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与CRM集成一体化运行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5.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健康的经济体系,它无情打击低效率和浪费,自动攻击不合理的利润与迫害性的垄断。网络经济中不存中间人和中间人的抽成(disintermediation)情况,中间人就是一种低效率,网络将使他们绝迹。现有汽车分销商所扮演的就是中间人角色,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分销商经销渠道逐步萎缩,其汽车销售功能由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替代,信息收集、反馈、和处理由汽车制造商的CRM完成,物流配送功能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上述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我国汽车行业现有发展水平下,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追求实现理想模式,而要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汽车行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展开。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起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同时,电子商务应用改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影响范围,也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上信息逐级传递的方式,为创建更为动态、广泛的供应网(Supply web)关系提供了基础,使许多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供应链联盟中。汽车行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使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得以创新,并赋予供应链更高的柔性。
参考文献:
[1]Douglas M. Lambert, Martha C. Cooper.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
[2]Houston H.Carr.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linkages.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1999,16,(1):32-39.
[3]Aynur Unal.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multi-enter-prise supply/value/business chains. Information Sciences,2000,127:63-68.
[4]Rainer Alt, et.al. . Interac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The Swatch Group'. Proceeding of the 33rd Anny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s (HICSS), January, 2000.
[5]Frederick Kaefer,Elliot Bendoly .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 model and practical tool for man-ager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0, 30: 23-32.
[关键词] 钢铁 供应链 物流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钢铁产业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但产能规模年年扩大,而且出口额也在激增。但是,我国钢铁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当落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钢铁物流明显滞后于钢铁生产,客观地说,我国钢铁物流水平依然很低,不能适应钢铁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物流管理若仍保持现状,必然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会表现出与企业要求的发展规模明显的不适应,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重视物流管理。二是企业管理者看到了在当前的原料供应条件下、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降低物流成本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产品总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亮点,所以需要强化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物流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EDI/Internet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
二、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思想的提出
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多渠道的大宗原燃料、冶金辅料及备品备件的采购特征和大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多级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物流管理体系,其运作模式和管理思想更加符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与此同时,国内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病,其效率和效果均落后于诸如IBM、DELL等跨国集团和国内的海尔集团。因此,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应提倡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管理思想,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IT技术资源优势和外部资源,对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整合;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构筑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以本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并且,采购/销售物流不仅是单阶段的物流(如供应商到制造商、制造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而且包括供应链渠道内成员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客户产品分销整个过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
供应链物流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Collaboration),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最终达到供应链成员整体获益的目的。
三、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研究
钢铁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将上端钢厂、钢铁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体系、下端客户和供应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联动,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钢铁行业从钢厂到终端用户的整个体系中业务的统一流程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工作效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与钢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完美结合。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运输网络, 配备运输车辆, 服务大多以企业所在地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及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运输, 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还不适应现代物流采用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要求。因此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战略应该从涉及信息系统和内、外部网络的基础性战略出发。
按照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思想,对于国内钢铁企业来讲,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打造全球性的物流供应链,多角度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经营,拓宽企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外销渠道;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内物流供应链,并加强企业进厂物流、厂内物流、出厂物流的运输调度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流程,并充分利用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运输的计划性和可控性;三是强化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四、案例分析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上海,上海钢铁在宝山”。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钢铁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单从钢铁交易量来说,上海已经达到了龙头地位,宝山作为上海市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造船基地、为高级轿车配套的冷轧板、不锈钢基地,钢铁生产及贸易量急剧放大。宝钢从1985 年投产至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渐从钢坯、热轧产品向冷轧、电工钢等高附加值精品钢调整。钢铁产品物流特性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对产品在包装、仓储、运输、吊装、配送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距长、集批、联运方式复杂、量大、装卸、搬运成本高等物流特征,使得钢铁物流管理难度超乎人们想象。所以宝钢面临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技术之争,而是以客户为核心,围绕客户需求渗透到供应链各环节深层次的服务之争。结合宝山的布局规划和钢铁物流企业现状,宝钢需要在原料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物流网络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整合行动,以增强宝钢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整合现有的这些钢材物流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的钢材加工与配送中心。宝山目前有12家钢材交易市场,近50家一定规模的钢材仓库,几千家的钢铁贸易企业,钢材加工与配送企业主要分布在靠近宝钢的月浦、杨行工业园区,由于这些企业分散运作,对宝山的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难以发挥区域货运干道系统的作用,也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规划设想在月浦工业园区和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与钢材交易中心,建成集钢材剪切加工、仓储、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
二是在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上海宝山国际钢铁物流服务业基地,形成全球性的钢铁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价格发现中心和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具体措施:
1.建立钢铁电子信息平台
电子信息平台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权威、信息量最大、内容最丰富、企业会员最广阔的平台。内容包括:商流信息板块、物流服务板块(资源信息、产业信息、仓储信息、用户信息、价格发现与系统、产品资源市场、供求预测系统)。
2.建立钢铁电子商务平台
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是基于电子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从电子信息收集、配比、交易、物流配送到资金结算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是实现钢领信息交易中心的核心部分,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流程:产品采纳―资源―价格―供需对接―仓储―加工―配送―货款支付―深化保障―订单下单。
3.建立钢铁物流分拨中心
针对宝山地区仓储物流企业众多,信息不畅,业务拓展不顺,资源浪费的特点,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做好钢铁物流分拨的电子化。在钢铁电子信息交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钢铁物流分拨系统,通过系统解决物流分拨、加工、配送、信息反馈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使“钢领”在钢铁物流上真正发挥综合协调、货物监管、质量保障、信息互动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的钢铁仓储、加工、配送资源,减少重复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4.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的国际市场,实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务体系,以保证物流畅通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建立全球化合作关系网,提高物流效率
由于全球供应链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物流过程要经过海关、机场、港口等,运输过程十分复杂,有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还有不同国家的管理与地区性政策等都将会导致物流过程的效率变低。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建立全球化的合作关系网,通过和当地的物流部门进行合作,把部分业务外包给当地企业,如销售、运输、库存管理等,或建立联合经营体,如地区分销中心等,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五、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国内钢铁企业要全面做好供应链物流管理还任重而道远,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颖:钢铁服务业的“钢领”路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第22期,33-35
[2]高自友孙会君: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5月,396-399
[3]刘玉瀛余英武王晔:浅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钢铁企业的物流整合.物流技术,2004年第11期,20-23
[4]高智高雪梅:宝钢探索销售供应链运作新模式.上海信息化,2006年2月,66-70
[5]冯富宽:论钢铁业供应链管理.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0月,86-88
[6]张远贵易树平等:钢铁企业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战略研究.价值工程,2007年第4期,63-6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高校餐饮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1.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1.1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地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它是为把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相连接进行的协同合作,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此达到各方面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种管理理念和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是一种新的市场竞争力量。
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实践都与物流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更高级的形态。从物流管理发展的历史来观察,经历了五个阶段: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物流功能系统化管理阶段,物流管理领域扩大化阶段,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可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发展过程中顺应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物流管理进人更高级的阶段,从作业功能的整合到渠道关系的整合,使物流从战术的层次提升到战略高度,是传统物流管理的逻辑延伸。
1.2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是协商的机制,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的机制。物流管理中,主导企业通常是制造商力图通过一个计划来控制产品和信息的流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本质上是追求利益的买卖关系,常常导致存货向上游企业的转移或成本的转移。供应链管理同样制定计划,但目的是为了谋求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动和协调。
供应链管理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物流管理主要是关注组织内部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管理是指把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交付,对企业物流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即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供应链管理认为只有组织内部的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高度互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同步考虑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成本效益权衡,实施一体化管理后所获得的整体效益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分配等。
供应链管理对共同价值有着更大的依赖。物流管理是通过对存货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定位来创造价值,通过对订单管理、库存、运输、仓储管理、物料处理以及包装管理等活动的有效控制,以廉价高效的方式寻求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和客户的价值增值。供应链的价值主要来自于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之间在五个主要流程上的协同合作,这五个流程包括: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以及知识流。物流是供应链模式中产品流和服务流的主要运输导管,如果说物流的运作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客户可得性的话,那么供应链管理则是首先解决在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可靠性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是“外源”整合组织,物流管理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或不同物流功能的整合。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基础上,通过协作整合外部资源来获得最佳的总体运作效果,除了核心业务以外,几乎每件事情都是“外源”的,即从企业外部获得。所以供应链管理是资源配置的更优先的方法。
2.现代物流管理的特点
2.1 物流过程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供应链(SupplyChain)概念的出现。供应链把物流系统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过程和货物配送到达用户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现代物流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为基本单位,而不再是单个的功能部门。在采用供应链管理时,世界级的公司力图通过增加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的方法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其竞争不再仅仅是单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上升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2.2 物流技术专业化
表现为现代技术在物流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EDI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和柔性化技术等等。运输、装卸、仓储等也普遍采用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些现代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扩大了物流活动的领域。
2.3 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必然需求。现代物流高度依赖于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即时更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客户资料取得和定单处理的数据库化、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到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渗透至物流的每一个领域。现代物流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
2.4 物流服务社会化
突出表现为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中心的迅猛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复杂,生产经营对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多工商企业逐渐认识到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它们更倾向于采用资源外取的方式,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据美国东北大学1998年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正在研究以后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10%。专业的物流部门由于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物流合理化一一产品从供方到需方全过程中,达到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路程最短、费用最省。
2.5 物流活动国际化
在产业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原材料、零部件的来源,选择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因此,其物流的选择和配置也超出国界,着眼于全球大市场。大型跨国公司普遍的做法是选择一个适应全球分配的分配中心以及关键供应物的集散仓库;在获得原材料以及分配新产品时使用当地现存的物流网络,并且把这种先进的物流技术推广到新的地区市场。例如耐克公司,他们通过全球招标采购原材料,然后在台湾或东南亚生产(大陆也有生产企业),再将产品分别运送到欧洲、亚洲的几个中心仓库,然后就近销售。同样,全球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已经大大降低了汽车的成本,改变了汽车生产线的位置。
3.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战略
3.1供应链物流精益化战略
按照精益思想的5项基本原则,精益物流的本质就是不断改进,追求完善。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精”和“益”。“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益"体现在成本上,追求成本最小化。“精益"追求的是质量与成本的最佳匹配,即用最低的成本创造顾客最满意的质量。精益物流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二者的根本点都在于消除任何浪费。为此,精益物流也相应地提出了5项基本原则,其核心就是要正确地确定和识别企业价值流活动,并使之按顾客的需求顺畅流动,为企业和顾客创造价值,并且只有当价值链由顾客需求来拉动时,才能不断地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暴露出价值链中隐藏的浪费,价值流动越快,就越容易消除浪费。供应链物流精益化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供应链中的整体需求为中心。从整个供应链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仅从单个企业或部门的立场或一个功能系统的立场出发,来确定什么环节创造价值、什么环节不创造价值,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规范价值链中的浪费。对价值链中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共同的消除浪费准则,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
2) 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共同认可的价值流增值的行动方案。
3) 及时创造仅由顾客驱动的价值。由顾客需求拉动价值创造过程,有需求才生产,消除无效劳动。
4) 合理匹配供应链物流能力。与精益生产系统联系起来,实现采购、配送、生产、销售等的精益组织与管理。
5) 努力追求完美。一且发现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并尽量增加高价值的业务环节,减少或消除低价值或无价值的业务环节。
3.2 供应链物流敏捷化战略
与精益生产相同,敏捷制造同样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敏捷强调的是整个过程能够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强调对过程的快速重构,从而抓住各种有利的市场机会来获取利润。在竞争加速、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今天,保持供应链物流较高水平的快速反应能力,即敏捷性(Agility),已变得异常重要。敏捷物流是支撑敏捷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基础,同普通的供应链物流相比,敏捷供应链物流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
1) 供应链趋于同步化。在供应链物流的敏捷化运作中,虚拟组织、动态联盟、集成一体化都可以是供应链再造的组织形式。它们基于共同的核心利益观,为统一的利润源(项目、产品或服务)在规范化的行动准则下进行集成互动,它们将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稳定组织模式改变为适当范围内的动态组织模式。
2) 延迟(Postponement)策略。延迟策略的核心在于产品的外观、形状确定或生产、组装、配送等活动应尽可能推迟到接受顾客订单后再确定,以尽可能接近顾客的方式来缩短物流反应时间作为敏捷物流管理的突破口。延迟策略类似于精益物流按需生产的思想。
3) 外包策略与市场敏感性。通过将全部或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的物流服务商,保持以高度的市场敏感性从最终市场获取实际需求信息并对其做出迅速反应,并及时调整物流方案。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