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企业价值取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价值取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价值取向

第1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关键词 专利战略 嵌套选择 专利组合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形形的专利现象

在当前,“专利”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词汇,各种专利产品的广告层出不穷,各种版本的专利诉讼也此起彼伏,经常能听到各种有关“专利侵权”、“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词汇。在这些形形的专利现象中,有我们容易理解的专利许可、转让,专利侵权、诉讼、无效、和解,以及交叉许可;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专利联盟、专利池、专利流氓、泡沫专利、非正常申请;甚至还有一些让我们困惑不解的现象,比如文献公开、免费开放、故意搁置等。

然而“存在即合理”,上述种种专利现象都是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选择的不同专利策略,不管出于主动或者被动,它们都需符合当前企业的整体商业目的。换言之,根据企业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

二 各种专利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基于隔离竞争对手、构筑技术壁垒的考量。

这一般是当企业处于行业的强势地位时所采取的策略,企业为了维持其在本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经常需要通过申请专利,取得知识产权的方式来获得对技术的控制、构筑技术壁垒。在保护组织资源不被竞争者模仿方面,专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隔离机制”,以阻断来自竞争对手的侵权(模仿或反向工程)风险。企业利用专利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率先确立产品的技术标准,凭借垄断地位构筑市场准入壁垒,从而使得其它企业无法跨越技术屏障而被“隔离”。这种隔离机制超越了技术本身对企业的回报,给专利权人带来排他性的价值和机会。

(二)基于规避技术壁垒、破除阻碍的考量。

在开放式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来源于高效使用别人的发明创造。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企业在披露自身发明创造的同时,倾向于利用专利权加以保护,这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就构成了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技术壁垒,最直接的应对手段当然是向专利复审委提起无效请求,但这种方式直接把竞争双方置于对立状态,且结果难以预测,所以一般只是作为对方提起己方侵权时的应对措施。对于多个竞争对手在本技术领域上都有一定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交叉许可或者建立专利池、实行一揽子许可的方式,如此,在竞争企业之间就可以清除障碍性专利,减少专利纠纷和降低诉讼成本,对外则能极大地减少专利权的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转移。

(三)基于战略防御的考量。

美国思科公司的Robert Barr认为:“为了对付有意无意的和有时不可避免的侵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年自己申请成百上千的专利,以至于我们能够将其作为交易筹码带上谈判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利作为战略防御的价值愈发重要,因为它们总是面临本行业优势地位企业在技术上实行的各种限制和打压。这种策略在具有累进型技术特点的电子及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更为普遍,因为这种行业的技术累积性特点,从而使产品生产或技术商业化会遇到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权重叠交叉的现象。这些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套牢”的局面,如果面临其它企业的诉讼威胁,它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关专利进行反诉,从而对潜在的入侵者起到威慑作用。

(四)基于技术推广的考量。

企业在发明了一种当前产品或技术的替代产品或技术,并取得了专利权后,出于技术推广或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需要,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该种产品或技术。有的企业在明知其他企业侵权的情况下一开始常常故作不知,任其做大,更有甚者,甚至直接免费开放该专利产品或技术,以挤占老产品的市场份额,使新产品和技术获得更好的推广。一旦该产品被广泛认可,或者该技术成为了事实上的技术标准,专利权人就可以收取专利使用费,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五)基于回笼资金、获取直接经济利益的考量。

企业利用专利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战略需要,达到其商业上的目的,从经济上直接获取利益自然是其专利策略的重要方面。企业进行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在前期有大量投入,有时需要迅速回笼资金,获取经济上的回报。企业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权质押、技术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或减少支出,都可以实现知识产权向资金的迅速流转。

(六)基于良好声誉和提高知名度的考量。

当前中国由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开展,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也越发重视。专利、特别是核心专利的持有量对企业而言不仅涉及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本身,也是关乎企业声誉和知名度的形象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技术型企业,经常通过持续的专利申请活动来显示其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向外展示其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获得良好的声誉,还能通过这些专利向投资人证明其业绩,获取融资。

(七)其他。

除了以上讨论的种种,还有许多非常规的考虑。例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得谈判筹码或者显示实力、获得政策支持,申请大量的质量低劣的“垃圾专利”;有些企业在获取了专利权后,即使该项技术已经先进成熟,却出于种种考虑(比如战略储备、原有技术尚有竞争力),选择将该项技术故意搁置;还有些企业则积极购买专利构建专利资产池,但自身却不从事任何实际产品的生产,而是对其他企业以诉讼或诉讼威胁的方式开展业务,由于其“好讼”的恶名,常被称之为“专利流氓”等等。

三、对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启示

一个好的专利战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利用最小的代价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者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突破竞争对手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着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利战略之前,我们首先应当了解企业专利战略可以看成由一系列嵌套选择事件组成。例如是否申请专利,是否将专利许可出去,是否,如果的话选择何时、何地、对谁等等,上述事件包含若干层嵌套组,从而组成一个“嵌套选择集合”。在上述选择的多极嵌套中,存在着优先权排队的问题,每一次选择在带来一些机会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另一些机会,例如一项专利若被授权,则表示它将不可能作为商业秘密来保护。同样地,一项专利若被选择成为专利许可的对象,专利权人的行为也要受到许可协议的约束。这种选择的嵌套模式渗透到企业专利战略的每一个方面。

因此,企业在选择自身的专利战略时,应当做好规划,在作出抉择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然后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实现自身商业目的、价值最大化的专利策略。

(一)找好自身企业的定位。

“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买东西如此,选择专利战略也是如此。企业只有充分了解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做好自己专利战略的部署。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例如是属于新兴产业还是已经进入衰退期的产业,属于技术累进型产业还是对当前技术依赖性不那么强的产业,都对专利战略的选择影响巨大。另外,本企业在该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例如是强势还是弱势,属于领军企业还是跟随企业,其企业形象如何也直接影响其专利策略的选择。

(二)专利权的获取和专利管理。

专利权的获取是企业运用专利工具的前提,是企业专利战略的基础。企业一般通过技术创新来申请专利进而获得专利权,但获取专利并非技术保护的唯一途径。技术创新还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当企业开发一项新技术,在决定是否提交专利申请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技术的可专利性,还要考虑该技术的被仿制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研究进展、剩余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等。若企业开发的某种新产品不易被模仿,竞争对手在一段时间内也难以研制出来,就可以采取商业秘密途径进行保护,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可口可乐配方。和上述可口可乐的情况相反,如果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是他人通过反向技术可以容易得到的,那么在其产品进入市场前就一定要首先申请专利。

在获取一定数目的专利后,为了最大化其利用价值,还需对专利进行有效管理。专利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管理,因为随着市场需求,专利权剩余寿命期的变化,专利的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对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权的保护和运用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专利可以通过放弃或转让来节省开支,而一些有潜力的专利则可以通过专利组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价值,这是因为,通过有效组合,作为一个集合体,专利组合价值将大于专利组合中单个专利价值的总和。企业通过对专利进行动态组合并积极进行市场技术布局,可以降低专利的管理成本,提高专利的资产可利用性,从而实现专利对企业资产或者企业价值的贡献最大化。

(三)专利的运用策略。

企业在对自身有良好的定位,并有一定的专利储备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由于企业专利战略的嵌套选择特点,企业在选择专利战略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例如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企业专利最直接的战略目标是有效的遏制竞争对手,有效的保持技术进步的主导权,使企业得以持久长久发展。在上述过程中,企业应密切注意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例如专利技术标准化的趋势,如果能将自身的专利上升为行业标准,或者把自己的专利纳入标准内,就意味着专利这种“私权”搭上了标准的“公车”,为企业实现了从技术领域提前抢占利润空间提供保障,并且可以通过收取专利费的方式在获取高额回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排挤直接竞争对手、控制市场规模。

对于中小型企业,其急切的目标也许在于获得设计介入权,此时企业可以利用所持有的专利吓阻优势竞争对手可能对己企业提出的潜在专利诉讼,并最终以获得交叉许可协议的方式介入特定市场。

另外,还有一些新兴企业专门从事专利经营,如专利许可公司、专利流氓等。这类公司并不从事实际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是在创新价值链中选择自己专注的某些环节,并将“汇集分散专利集中管理以获取竞争收益”确定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典型的如法国的汤姆逊公司,其每年的专利许可费高达数亿欧元。

当然,企业还可以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考虑,例如需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声誉和知名度,需要融资以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获得政策支持等等。为实现上述目标,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技术独占”手段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巨大价值,使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获取市场有利的竞争地位。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袁晓东、孟奇勋.专利集中战略:一种新的战略类型.中国科技论坛 2011(3):88-94

[2]黎薇.企业专利诉讼战略:国外研究评述.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156-159

[3]王胜利.一个攻守兼备的策略--专利池的解读与启示.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40-342

[4]袁真富.专利反向运用策略及其风险评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10):44-47

[5]刘燕燕.论专利技术标准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6):86-89

[6]黄德海.专利组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集:621-632

第2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关键词]择业;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05-03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工作选择、职业定位有着直接性与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所持的价值取向也必将深远地影响到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表现特点

课题组历时3个月,奔赴海南省内8所高校,通过对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向在校大学生发放800份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调查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行为倾向,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自主性强,重视实现自我价值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具有独生子女自我、利己的特点,表现在择业价值取向上就是一切唯我、利益至上。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让你向用人单位提问,你会提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关于“发展平台和收入”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较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普遍重视自我的发展,渴望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偏重于对自我的关注、个人发展的因素比较强。在回答“就业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28.1%的大学生认为是“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30%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养家糊口的需要”、26.3%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5.6%的大学生认为是“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的需求和个人利益择业价值取向的主导下,较重视个人兴趣和爱好,缺乏端正的择业理想,以自我为本位的思想严重,具体表现出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择业价值倾向。

(二)社会责任感不强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建设等急需人才,大学生普遍承认政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意义特别重大,并对于这一就业导向表示认同,但对于“是否会考虑去西部或农村基层工作”这个问题,40.5%的学生认为“内地找不到工作会考虑到西部或基层工作”,有43.6%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考虑去”。对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最看重什么条件”的调查,56.2%的大学生认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好”,34%的大学生认为“单位发展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大”。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更注重个体需要,较少考虑社会需要,体现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在择业目标把物质利益或个人安逸舒适作为首要考虑条件,重视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

(三)注重物质条件和待遇,专业价值感淡化

大学生把工作单位地点的选择锁定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大城市,普遍看重工作条件好、生活条件优越、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等因素。据调查,43.9%的毕业生表示,只要新的工作单位“待遇高,条件好”,他们可以违反已经和其他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甚至放弃户口;而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优越,他们可以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择业过程中,“先就业后择业”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对于“您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67.6%的学生选择“先找份工作以后再找机会向专业方面发展”,21.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专业对口不对口,重要的是能找到一份工作”,两项的百分比高达89.1%,这些数据显示了迫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专业是否对口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只对是否能够就业的实际结果比较重视。

(四)择业期望值偏高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现实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偏高,甚至有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存在。在调研中,关于大学生择业工资要求的问题,3000元以上的占35%,2000-3000元之间的占55%,2000元以下的占10%。从择业单位的性质取向上看,希望到政府机关就业的占47.2%,希望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就业的占44.3%,希望到外资企业就业的占5.6%,希望到私营企业的不到3%。这反映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仍然偏高,他们把工资是否丰厚,待遇是否优越,工作是否稳定作为择业标准,希望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稳定性高,收入待遇有保障的工作单位,相比之下,民营性质的企业却少有人中意。更不愿意投身于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的西部落后地区或基层,认为只有留在起点较高的职业氛围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未来发展存在较多的想象成分,因而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造成了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偏高,这也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来的不切实际,理想色彩过浓以及对社会的了解不足的现实状况。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一方面折射现时代社会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解读与认知所形成的关于职业甚至生活的取向或理想。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长环境造成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一方面,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饱受家庭的宠爱,在物质占有上“舍我其谁”,他们的父母多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与90后的生活模式差异巨大,父母一代内心的缺失的弥补方式一般是以物质条件的改善或社会地位的提升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在教育孩子时惯用金钱奖励的手段,这给90后埋下了拜金主义的种子。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宽松,绝少收到约束,是在弹性文化的社会氛围中成长的,所塑造的是自律人格,因此他们是张扬个性的一代。“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社会经验的理想化。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特征,自我认知是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开放程度增加,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使原有的价值取向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大学生尚未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缺乏辩证思考和合理扬弃的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简单照搬,在价值认识上感情因素多于理性思考,价值认同上易出现被动性和易变性。在面对形形的文化和思想时,没有足够的理性去分析判断。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从由理想信念为指导变成了以经济价值为主导,产生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这些思想的产生对他们的就业预期又产生了消极作用,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仅仅满足于个人幸福和欲望的实现。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015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超过8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中,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思潮和大众文化的勃兴,90后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新媒体延伸了大学生就业工作推进的平台,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成为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网络招聘的新平台。但是,新媒体也给大学生择业带来不利的因素。大学生还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在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甚至有人因此践踏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三、对改善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普遍偏向于追求经济利益,功利心较强。如何使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价值取向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认识你自己”是最困难的事情,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是走向成功的前提和保障。高校的择业教育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等方面。在这个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社会,高校更应积极开展择业指导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水平和特点,把个人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确立积极、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合理调整期望值

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认识社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意识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学生对社会用人、用工制度等现实状况的了解,清楚理解社会的用人机制和职业岗位体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理性地审视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比如,邀请企业人事管理人员开展择业指导的专场讲座,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分析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走访人才市场或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参观考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到社会上开展学雷锋爱心服务群众活动。

(三)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并参考相关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正确择业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影响深远的,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同时,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与政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了解匮乏,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的择业价值观与现实社会产生偏差。应该将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来感召他们。同时,加大就业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挥其积极性和引导作用,使大学毕业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择业价值观。

第3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Fei Weina; Jiang Xinpeng

(①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 710071,China;②Huangl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Yan'an 727300,China)

摘要: 本文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价值取向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value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88-02

0引言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和决定着体育教育的质量。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主观的因素影响,又有客观的外部条件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1]。

1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1.1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体育教师以学生和体育教学问题为关联,接受体育教育教学专业培训,获得专业资格,持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2]。佩里[3]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1.2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及内涵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体育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4]。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1.3 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个体的发展对专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其个体发展影响专业发展。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5]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因素为:个人主观因素(职业阶段、业务能力等)、高校职称评审制度、高校岗位聘任制度、高校评价激励机制、高校科研奖励制度及高校外部环境建设,分别占41.2%、25.7%、23.5%、22.1%、21.3%。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的排序为:教师业务能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职务评聘制度、办学规模的扩大或减小、高校新增专业的多少、职业发展阶段,分别占44.9%、42.6%、31.6%、23.5%、17.6%、7.4%。由此得出阻碍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人主观因素(业务能力、职业阶段等),并且得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自身专业素质的养成和发展、与组织环境、激励措施等密切相关。段国萍[6]提出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是指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的自我认识,教师的信念、价值观,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知识技能等)。外部因素是社会管理层,社会的机制体制,社会和家长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他在本文中指出各级教育职能部门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对体育教师的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做法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社会和家长对体育教师期望值过高,他们希望体育教师能把自己孩子培养成国家级运动员或优秀运动员,他们对体育教学的宗旨有着错误理解,且由于现阶段社会体制、机制的限制,体育教师想在课堂搞创新,往往会被认为是另类,往往会破坏学校的教学常规,这种情况不但会制约个人发展且对整体发展有很大程度上影响。

2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由体育教材、自身体育专业技能、教师个人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师生互动与协作学习四个方面内容组成。新体育课程改革了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单边教学形式,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师生互动与协作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亮点。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原来“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将失去,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做为教师知识传授不再是其唯一的角色。

作为教育者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牢固的体育理论知识、娴熟的运动技能、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专长并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过程中产生知识、启发思考、指导深究、促进发展。此价值取向要求体育教师终身学习,防止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和教法退化[7]。

2.1 创设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新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体育教育培训有关。目前的体育教育培训以理论讲授为主,每次培训主题不一,培训内容上缺乏衔接。培训形式以满堂灌的居多,案例分析、情景讨论的方式很少,培训目标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此种培训模式制约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高等体育院校应去除旧的体育教育培训模式,建立适应学校教师发展需要的培训工作机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注重能力培养。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逐年稳定增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逐步做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2%~3%,建立有效经费保障机制[8]。

2.2 “教学知能”应为体育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这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就体育教师职业而言,运动技能技术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否则优秀运动员就是最好的体育教师。教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以“‘怎么教’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体育课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怎么教’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教”的知能正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9]。因此“教学知能”应为体育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

2.3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追求个性平等发展的价值取向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众所周知,由于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差异,学生的体育教学本应注重学生个体的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追求个性平等发展的价值取向。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锁定在执行大纲、钻研教材、示范动作、讲解技术,教师的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特长基本上泯灭。我们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悟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的可贵资源,它成就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应该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学习目标,安排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和采用多元评价手段,以促进不同个体的发展。目前新的课改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级课程管理体制,这3级管理体制解放了教师的教育思想,真正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平等追求更加充分和自由。新课程的多级化必然导致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教师专业化的个性平等发展[10]。

2.4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需要构建同伴互助学习的共同体体育教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上的信息交换以及知识和经验的共同分享,创建立体的、多元的、交叉的教研氛围,进而形成一种教师之间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多赢格局。教师共同体(同伴互助学习的共同体)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心血的集合,协作互助的学习形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思想智慧,教师专业共同体中每一主体的视界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教师互助体之间的知识共享能突破和克服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与盲点,可以促进互助体成员共同学习和进步。此种模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走进小组进行内容交流在别的同事的帮助下离开小组(带着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依据行动方案加以实施根据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再次来到小组由同事对行动结果诊断(形成新的改进方案)再次回到实践中去实施改进方案,此种模式可以摆脱个人困境,实现自我超越和整个团体共同进步,可以为每个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11-12]。

2.5 拓宽高校体育专业知识来源,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需要教师专业知识在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发展,拓展专业知识的来源,注重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可通过攻读更高学位,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修、业务培训以及同行进行交流合作等渠道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而达到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攻读高学位不仅可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业务能力,也可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群体的学历结构和层次;高校体育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是教学,而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又与专业发展中的科研能力直接挂钩,因此,以教学促进科研也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44-48.

[2]蒋丰,张艳群.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5,(3):121-124.

[3]张亚平,程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涵特点.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张文娟.改革我国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福建体育科技,2005年.

[5]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44-48.

[6]段国萍.浅析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9):141.

[7]孙荣辉.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专业化探析[J].科技信息,2009,7:576.

[8]孙荣辉.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9,9:112.

[9]王选琪.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01-105.

[10]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1]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摘要: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部分。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大气评价方法中可以看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在工业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结合某工业园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环境评价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park the environment impact appraisal is part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e can be seen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industrial zone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article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ndustrial park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Air pollu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识别和预测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事先制定出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在我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数法和概率统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聚类法。而应用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方法有:标识法、环流形势分型法、物元分析法、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性相似优先比法等;其评价模式及理念也有所发展,也有以工业园区作为实例进行研究的。在评价方法中,结合污染综合指数分级标准、评价区域环境污染程度看,其缺点是分级标准概念不准确,无法评价区域质量的级别,缺乏区域质量的综合评价;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较低或过于分散时,计算过程中遗失的信息较多,难以准确反映质量状况。而相对区域大气环境评价的研究也较少,缺乏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也没有较多的实例可供借鉴。因此,本文以某工业园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例研究中,将评价与预测结合,在计算环境容量基础上,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1 评价因子的确定

1.1 评价等级的划分

根据工业园区的定位和规划,工业园区主要分为饮料、食品加工等。各项目进园将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内主要燃料以天然气和电为主,少数企业使用煤。项目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烟尘、粉尘、SO2。经初步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烟粉尘:0.417t/h、SO2:0.12t/h。

根据等标排放量计算公式,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1)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大气环境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采用《GB3095-1996》中的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Ⅱ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其中:TSP日平均值为0.3mg/m3;SO2小时平均值为0.5mg/m3。

根据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标准计算得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为:

PTSP=1.39×108m3/h、PSO2=0.024×107m3/h;PTSP和PSO2均<2.5×108m3/h;

项目区周围地形特征为丘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规定,确定本项目区域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Ⅲ级。

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按照《环评法》规定,评价因子为:现状评价因子:SO2、NO2、TSP;影响预测因子:SO2、TSP;总量控制因子:SO2、烟(粉)尘。

3 评价方法及模型

3.1 评价区概况

某工业园用地形状呈狭长的梯形,总规划用地面积134.01hm2。工业园区用地性质为I、II类工业区,以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主,设立高新科技园,并规划建设相应的配套工程。

3.2 现状评价方法

1)监测方案

①监测点位布置。总共设置4个大气监测点。

②监测频率。SO2、NO2:每天监测4次,每次监测时间为1小时,各小时采样频率为:7:00~8:00、13:00~14:00、17:00~18:00、21:00~22:00。

TSP:连续5天作日平均值监测,每日两次,频率为7:00~14:00、14:00~22:00。

③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监测分析方法执行。

2)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算法简单,精度较高,效果更好。其数学模式为:

(2)

式中:Ii—i种污染物的单项指数;Ci—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Si—i种污染物评价标准(mg/m3)

3.3 预测模型简介

1)气象因子

根据气象站多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风速1.9m/s,实测最大风速19.8m/s,盛行风多年平均频率:静风24%,西北偏北风16.1%,北风11%,西北风10%。

2)预测模型

由于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及种类复杂,每个排放点的源强也难以确定。为此,本评价采用箱式大气质量模型。

这种模型考虑多源对整个区域影响,箱式模型主要用于宏观预测区域开发活动对大气的环境影响。这里的“多源”包括污染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因素及污染物的衰减等;也对区域不同高程的大气状况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实际污染情况更相近,相比其他预测模型,更能客观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3)

当式中t很大时,箱内的污染物浓度c随时间的变化趋于稳定状态,这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平衡浓度cp,由上式可得:

(4)

式中:l—箱体的边长(m);h—箱的高度(混合层高度m);c0—初始条件mg/m3;K—污染物的衰减速度常数;Q—污染物的源强(mg/s);u—平均风速(m/s);c—箱内的污染物浓度mg/m3;t—时间坐标。如果不考虑污染物的衰减,即K=0,当污染物稳定排放时,由上式可得:

(5)

4 预测结果与分析

工业园内主要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少数企业有可能使用燃煤,根据污染源分析结果,区域SO2排放量为169.9t/a,TSP排放量为59.93t/a。

根据箱式模式,工业园区箱体的长度l取1.15km(1150m);箱的高度h取中性平均风速混合层高度高782m;平均风速u取2.0m/s;污染物的源强Q;初始条件,选取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值作为计算依据,SO2:0.0453mg/m3,TSP:0.130μm。

预测的工业园区污染物浓度见表1:

表1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预测

从表1中的预测结果看,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燃烧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小。

4.3 环境容量的确定

对大气污染物而言,区域排放总量限值可依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T13201-91)推荐的A值法确定。

(6)

式中: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万t);Si—第i功能区面积(km2);n—总量控制区中功能区总数;Cki—GB3095等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mg/m3);C0—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年日平均浓度;A—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104km2/a)。

在按(GB/T13209-91)推荐A值(2.8)及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规定C0取值后,由此计算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SO2和TSP允许排放量,见表2。

表2 SO2和TSP 允许排放量

由于工业园区排放源以低矮源为主,排放源低于15m,故SO2环境容量按低矮排放源计算结果设定:SO2按其计算值95%计,为284t/a。综上,按照本模式计算得到的工业园区SO2的大气环境容量为:284t/a,TSP为:950.2t/a。

5 污染物控制措施及建议

为避免区域开发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园区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控制措施,即“源头把关+末端治理+跟踪监测”的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严格执行政策总量控制,严把企业“入园”关口。严格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合理分配区域环境容量,严把入区项目环境门槛关,入区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促使区域内现有大气污染企业整改污染治理措施,达标排放;对于新入园的企业,不能超过园区限定的总量,符合区域大气环境容量要求的方可入园。

(2)优化能源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对于工业区内现有以煤为燃料的企业,鼓励其进行“煤改气”工程;对于新入园企业,应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以及以煤为能源的项目。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在宏观管理应考虑企业的环境效益,对采用先进清洁工艺,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应有鼓励的办法和措施,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应重罚直至关停。

(3)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经济总量时,要重视生活质量,讲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健全企业的环保管理和监督,有计划进行监测和不定期检查且在工业园区及相关部门一定范围内通报检查结果。

(4)加强评价后跟踪监测,督促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大气污染物监管和治理,现有除尘等环保设备必须正常运行,除尘效率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强化生产废气的治理,达标排放。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并督促环保措施的落实,跟踪监测环境质量,随时提出补充及环境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价值取向 实证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当前错杂复杂的经济形势,总理强调“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于自身能否成功就业、人生价值观形成及社会核心价值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社会政经形势正发生深刻变革,处于时代洪流中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又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值得探究,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重庆某高校2011年-2015年连续五年针对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的调查研究,力求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进行梳理,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进行一些探索。

一、数据来源的描述性分析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看法、行为及心态等,包括就业前的准备阶段,此时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基于之前学生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经历的实践、家庭的影响及自己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主观意识较强烈,对就业行为的指导性较强。就业过程中的就业价值取向因为受到毕业生在就业实践不断碰撞、与用人单位不断博弈、社会资本(主要为父母等亲朋好友)持续作用的影响,会处在动态调适的过程中,从而较难进行定量测量分析。而就业完成后的就业价值取向则是对就业前序行为的总结和梳理,其更多的是职业观的前身和雏形,对于分析解释就业行为作用偏弱。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即将进入就业季实战的“准”应届毕业生,力求通过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对价值取向变化趋势的定量梳理。

本次调查自2013年开始,连续3年对重庆交通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学生进行“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及回收样本数如下表:

表 问卷样本回收情况

问卷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解为若干显性维度的表达,主要核心包括地域、薪酬、单位性质、影响择业的因素、自身对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变化趋势。

对就业方式的意愿(见图1)调查结果显示,整体看毕业生就业方式的选择比较务实,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较为严峻的态势下,毕业生选择“在毕业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比例近三年来一直保持60%左右的比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的方式,这反映了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的特征。而在2015届毕业生中间,选择“若无理想单位,则暂不就业”的比例达9.47%,较前两年有明显增长,可见随着“90后”逐渐成为毕业生主力,就业中的理想诉求被重视,这个现象值得重视。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和“一直考研并放弃找工作”两个选项的同学均超过了20%,这部分学生其实均将考研列为首要选项,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考研决心尚不够坚定,现实中因为这种想法而先签单位后违约的也不在少数,而一直考研的学生在失败后也会继续“二战”。“自主创业/出国/其他”选项在2015届毕业生中出现增长,根据调查,主要来自于学校创业学生人数逐年增长。

图1 毕业生就业方式选择情况

(二)择业时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表明(见图2),近三年来,毕业生在对自身的工作待遇越来越重视的同时,对于个人的发展机会也是愈发重视。将“个人发展机会”列为择业考虑前①三位因素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在2015届超过60%,并在2013届和2014届学生中选择此项的学生比例最高,可见个人发展仍然是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调查展示,工作地点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而薪金与福利则成为2015届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学生择业的考虑因素更务实。

图2 毕业生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情况

(三)就业地域选择分析。

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情况显示(如图3),重庆地区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且人数比例逐年增长。一方面,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吸附力逐年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校毕业生就业本土化倾向日益明显,给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多元化带来挑战。除重庆外,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仍往学生就业选择的前三甲,可见传统的经济发展高地仍然对毕业生有较强吸的引力,而这与来我校招聘企业结构有很大关系。我校主干专业同学就业的主渠道主要是国有大型工程单位,这些单位的布局以上述三个地区为主。同时我们发现选择西部地区的比例稳重有升,展现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

图3 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情况②

(四)薪酬待遇的分析。

从连续三年的调查情况分析,毕业生对于毕业起薪的期望值近年来逐年提高,这与经济发展趋势也较为吻合。从图中可以看出,起薪期望值3000元以上的毕业生在2015年超过了毕业生整体人数的一半,这与学校以工科为主,近年来国家基础投资建设热点层出不穷有直接关系。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学生起薪期望值起到了助推作用,而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是学生起薪期望值逐年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调查显示能够接受低位值1000元~1500元起薪的学生比例由2013年的6.46%下降到0.88%,学生起薪期望值更趋于理性现实,完全忽视报酬的情况几乎不再成为毕业生的选择,付出和收获相对合理的匹配水平成为大家的共识。

图4 毕业生期望起薪情况

(五)单位性质的选择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5),我校近三年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企业性质的要求呈现了由国企向民企的转变过程,2013届毕业生中首选企业性质仍然为国有企业,但在2014届、2015届毕业生中首选的企业性质已经转为民营企业,体现毕业生择业观念的积极转变。同时由于我校专业特色及行业背景,20%左右的毕业生每年还是选择事业单位,还有10%左右的毕业生每年选择的仍然是科研设计单位。但是,随着此种类型单位人才招聘标准的逐年提高,将对他们的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图5 毕业生单位性质选择情况

(六)对自身就业影响的因素分析。

关于自身因素对于就业时的影响(见图6),认为个人能力最重要的同学比例逐年增长,并在2015届毕业生中达到了峰值,这凸显了多数毕业生相信就业成功的关键仍然是个人内因。学习成绩则成为毕业生认为重要性下降最明显的因素,体现了学生对于个人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不再一味追求成绩优异而转向综合发展。专业的因素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学生对专业在就业中的作用是保持者统一的认识。

图6 毕业生自身因素对就业影响的认知情况

三、就业价值变化的趋势及建议

(一)就业价值取向整体趋于务实,“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特征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务实,毕业生更加看重个人发展机会、工资与福利等,对于个体利益的诉求日趋显著,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群体就业利益诉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愈加紧密的显示,又是毕业生群体及家长对教育投资后收益期待的表达。然而,“90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念也呈现出显著特点:一是个体逐利性与职业稳定性的求职矛盾。在职业回报中工作稳定性往往与工作收入成反比,然而“90后”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希望这两者兼得,虽然也有成功者,但绝大多数就业毕业生最后只能舍弃其中的某一点,这也导致了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毕业生的幸福指数不高,甚至还有部分毕业生因此而就业失败;二是信息收集全面与使用效率低下的矛盾。一方面,处于当下的信息时代,毕业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在面临就业时,大多数毕业生对相关的就业信息收集比较重视,收集的信息内容繁多而全面。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完之后,却很少去使用这些信息,或者错误地使用信息,如用人单位在企业网站公布招聘信息之后很多毕业生也关注到了,但是持续跟踪使用的却很少,而这与企业越来越重视网络招聘的趋势正好相悖。三是城市打拼与乡村发展的摇摆不定。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不少鼓励毕业生到乡村就业任职的配套政策,其优惠力度对求职中的大学生群体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城镇化速度加快、大城市综合优势不断加强,城镇就业虽然竞争较大但仍然让更多的毕业生向往,在这个中间毕业生的择业去向仍然面临考验。四是自主创业知易行难。当前创新创业群起潮涌,大学生成为创新热潮中的主力军,然而虽然绝对人数较多,但相对整个大学生群体选择创业的学生人数比例仍然较少,多数毕业生仍然是有创业愿望而没有付诸实践。

(二)着力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行动特质,努力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科学合理的内生动力。

当前大学生思想行动的特质可以归纳为:思想上开放活跃,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易受外界压力所强迫改变;在行动上敢说敢做,但与思想有差距,知易行难的特点尤为突出。鉴于此,需要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形成就业价值取向趋好变化的内生动力:首先要将当前就业形势的利弊以客观准确的多种形式告知大学生,这中间既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汇总和分析,让大学生首先对就业有准确的认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载体和渠道,让学生乐意接纳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思考;其次,要有让大学生感知就业、深度接触就业的渠道和机制,从而使得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反促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让大学生真正地参与就业实践,感知将来可能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于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形成才能有更现实的帮助;第三,着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硬实力。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高低息息相关,整体上呈正比关系。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及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三)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外部机制,形成塑成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良性循环。

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除了需要毕业生自身不断的努力之外,更需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组合而成的外部大环境有机联动,形成促进就业价值取向趋良发展的合力。首先,学校要担负起对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出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生成的内生需求。其次,由于大学生活的特征,家庭已经不是毕业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大学毕业生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判断尚未定型,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往往承袭了家长们的就业价值,如当前不少毕业生仍然认定企业是否国有性质的观点,多数就是沿袭家长的传统理念。因此,家庭应加深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进而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并传递给毕业生。社会和政府可以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他们都是毕业生就业整体大环境的塑造者,社会舆论虽然不能在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中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会润物细无声,如各个不同阶段社会会树立起不同身份的英雄,而这种舆论的引导往往对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起到重要作用,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和制度,也对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社会舆论要充分发挥正能量的激励作用,多用典型力量弘扬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因势利导,在毕业生个体追求和政府倡导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务实的举措引导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

注释:

①因择业影响因素较多,此处只列出毕业生选择较多的前三位因素.

②生源地指非前列地域的生源地.

参考文献:

[1]何露霞.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动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8(9):78-79.

[2]盖世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62-64.

[3]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23-125.

[4]杨集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引导[J].继续教育研究,2016(2):110-112.

第6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实践性;统一

当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功利性与公益性、合理性与合目的性、职业性与教育性、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等现实实践与理想追求的失衡与冲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对其理想性和实践性进行反思,以期实现价值取向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

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2]。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或个体基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在面对和处理职业教育内部矛盾及外部关系时,对教育价值的内容及其实现手段不断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意向或倾向。由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义可知,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价值主体既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不同社会历史条件,还包括价值主体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因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实践性。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指职业教育价值主体基于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着眼对未来的追寻,从主体需要出发的要求和希冀来建构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追寻价值理想。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理想的人,这种目的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理想性。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离开实践根基、脱离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就无从谈起对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有效的指导和引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是由职业教育职业特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是指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围绕职业活动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情境性和操作性。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与实践性的背离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对其实践性的背反和超越。实践性要求职业教育立足实践,面向实践,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实践性依据工具理性;理想性超越实践,指向未来,直面人的需求和希冀,理想性追求价值理性。不同的哲学基础决定着理想性和实践性总是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二者不断地背离与趋近的过程中,实现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解构与建构。具体来说,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就是不同价值主体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依据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在职业教育理想与实践之间不断斗争的过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多元主体不断斗争的结果,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斗争性。其多元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是政府和受教育者,还包括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家长及职业教育机构及教育者等,在价值主体上是多元的;同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和希冀不同,即使是同一价值主体,由于对职业教育功能价值认识水平的改变,其价值取向的目标和内容也会不断地改变,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目标和内容是多元的;即使同一主体的特定价值取向目标和内容,其价值实现方式也会随着由于时空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其斗争性是指不同价值主体之间、不同价值目标和内容之间、不同的价值实现方式之间,随着时空条件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矛盾冲突,并在矛盾冲突过程中不断地妥协和调和,价值取向处在不断地解构和建构过程中。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与实践性的分野和冲突不仅体现在多元的价值主体之间和不同的价值的目标及内容之间,还体现在不同的价值实现方式之间,其理想性和实践性总是处在不断地背离和回归统一的过程中。

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与实践性的背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主体上,理想性强调个人本位,实践性主张社会本位。理想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个人优先于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实现是终极目标,社会发展只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社会为个人价值实现提供条件保障。实践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社会优先于个人,强调社会发展目标,强调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定性,个人发展不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个人发展只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二是价值目标上,理想性强调公益性,追求根本目标达成;实践性以市场功利为导向,关注现实具体目标实现。理想性总是追求长远的、整体的、根本的目标的实现,理想性总是基于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所有的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所有的教育活动必须回归本质。而实践性总是立足于实践,认为目标不仅是建立在想像和愿景的基础上,目标还应当回归现实,即根本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实现的,因此,仅强调长远的、整体的、根本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根本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成阶段的目标、具体的目标、可行的目标,在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目标的实现是市场的,功利的。三是价值内容上,理想性追求合目的性,希冀目的实现,以人本发展为标准,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强调教育性和发展需要;而实践性立足于合理性,依据理性的指引,强调多元主体的斗争与妥协,注重职业性和生存需要。理想性是社会或个人基于自己发展历史、自身需要的类型和层次、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基础等,通过对现实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提出目的,并努力追求目的达到。这种目的强调教育性和发展需要,加入了自己的希冀和情感,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实践性强调社会和个人所有的价值追求立足于实践、面向社会实践,从实践出发,遵循实践理性的要求,强调实践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引。这种理性重视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基于利益各方的博弈,注重职业性和生存需要,剔除不切实际的浪漫想像。

综上,职业教育取向具有理想性和实践性,不同的哲学基础决定了二者的多元斗争性,理想性指出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多重可能性,实践性强调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可行性。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不断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理想性和实践性不断地实现着背离和统一。

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指向理想,对未来充满希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理想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实践教育价值取向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了有效指导,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立足于实践同时又超越实践,对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源于对职业教育理想的追寻,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途径、动力机制和发展追求。

首先,一致的培养目标。基于对默会知识和动作智能的肯定,通过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共同的培养目标。即理想价值取向追求人的本真存在,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践价值取向立足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现实,但在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上理想价值取向和实践价值取向是统一的。原因如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也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这体现了教育根本宗旨的要求,离开了培养人才,职业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进而,真正搞好职业教育,关键是明确培养什么人才,即职业教育要明确定位。在明确定位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既要追寻理想,又要立足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所有的人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不论其天赋如何,当然包括动作技能见长的人。而技能型人才必须在立足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技能学习只是全面发展的手段或某个阶段。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是大批中学阶段后再没有机会继续学业,或者有机会接受普通教育却面临不能就业的尴尬,一方面是技术工人的短缺,因此,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既实现了人人有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理想,又解决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

其次,共同的实现途径。通过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实现的,即社会服务是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实现途径,理想价值取向和实践价值取向在实现途径上是统一的。职业教育只有通过人才培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作为一个组织在社会大系统中立足,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实现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得到生存发展的各种必备资源。职业教育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受教育的机会,才能实现人人全面发展自己;只有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知识应用的过程,扩展知识的价值,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想。职业教育只有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有在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中,才能调整各种需要的层次和类型,检验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即职业教育质量需要其受教育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来体现;职业教育只有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实践主体的发展状况并依据主体的变化,实现价值取向的不断变革。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实现途径。

再次,共同的发展动力。提高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是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动力,即理想价值取向与实践价值取向均以实现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动力。不断提高职业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是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不断提高主体的生活质量的过程,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过程,也就是价值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不断提高主体的生活质量的过程,就是职业教育立足实践,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地呼应其实践主体发展的需要,改善其利益相关者的生存状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才能统一理想和实践,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最后,一致的发展追求。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的一致追求,即理想价值取向和实践价值取向均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完成职业教育理想与职业教育实践的循环,因为只有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相关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只有职业教育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了相关者的生活质量,才能完成与社会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理想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实践价值取向均充分尊重和发展个体的智能类型,共同追求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二者统一于共同的培养目标。由此,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理想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实现途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理想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动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共同追求。

四、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实现

既然职业教育理想价值取向和实践价值取向有一致的培养目标、共同的实现途径和发展动力,在发展追求上也是一致的,那么理想价值取向和实践价值取向就具有了统一的基础和可能。但是又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呢?即现实的统一的可行性又是什么呢?在现实条件下又需要具体做些什么呢?

首先,正确处理人的社会规定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现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赢。价值取向有不同的维度,不同主体、不同内容、不同实现方式、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维度。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在现阶段主要表现在政府追求就业和稳定、企业追求竞争优势、个体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实践中他们三者之间总是面临着冲突,在价值取向冲突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三者关系,实现共赢的理想状态。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最高理想,但个人的发展应该主动适应当前现实社会条件,当前的理想状态就是以就业和竞争为手段,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实践;同时不能为就业而就业,仅仅为了就业和竞争而压抑人的长远的根本的发展,在二者的协调与冲突中既受理想指引,又适应实践现状,不断实现三方共赢。

其次,正确认识可能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节奏,科学区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发展变革的各个过渡阶段。根据理想追求与现实条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历史的维度、现实实践的维度、发展过渡阶段维度、理想的维度。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协调就是立足于历史传统,从现实实践出发,准确把握过渡阶段不断变化,直至达到理想,同时以理想来审视历史、现实和发展阶段,不断修正价值取向的变革的方向、内容、重点。由于价值取向的不断发展变化,职业教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历史价值取向是生存价值取向,职业教育以技术传承、固化社会分层(技能型劳动力培养)、生存作为其价值追求;现实价值取向是竞争的价值取向,职业教育以促进社会稳定、就业、培养创新型组织为价值追求,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竞争能力;理想的价值取向是发展的自由的价值取向,职业教育以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身可持续发展、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理想实现等为价值追求。在价值取向冲突协调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协调处理好生存、竞争与自由的关系,既追求生存与竞争的实践需求,又不断向着自由的方向迈进。

最后,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层次类型及其限定性,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动态解构与建构。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融于价值取向演进的全部历史过程中,任何具体的价值取向都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总是处在不断地生成过程中,因此任何具体的价值取向都有其限定性和超越性。不同的价值主体,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价值内容,构成不同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层次和类型。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层次和类型的内涵,对任何具体层次和类型的限定性和超越性时刻保持清醒,是建构合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结构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立足实践,依据价值取向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进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初步建构;同时,通过对实践的背反和超越,依据社会及个体的需要、目的和对未来的希冀去追寻理想,不断扩展价值取向的可能性,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再构;不仅如此,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改变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及对不断改变的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背反和超越,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动态解构和建构,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科学性与有效性、可行性和可能性的统一。

第7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10-04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从教育学上讲,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1]。从哲学上讲,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2]。由此可知,价值取向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倾向,又是一种人格倾向,即价值取向可以有不同的主体,主体既可以是社会、群体,也可以是个体;价值取向是选择的结果,其需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需要和存在之间的各种价值关系中不断选择;价值取向有应然和实然之分,应然价值取向指应该满足价值主体哪些需要,实然价值取向指实际满足了价值主体哪些需要。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价值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这种价值设定、价值预期的实质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即在教育价值主体自身与教育客体之间所具备的若干价值关系中,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方案,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教育需要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主体和作为主体的教育在其实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他们和他们的活动结果中所实际遵循、指向、建构和实现的价值关系[3]。

当前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职业性价值取向和教育性价值取向[4];社会取向、个人取向、企业取向、学校取向[5];市场性取向、公益性取向[6];实利主义取向、实用主义取向、生利主义取向[7]。总体来看,目前学者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探析在研究视角上多是从价值主体、价值类型等静态角度进行,而没有从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角度来探讨,尤其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关注不足,缺乏从实施可行性角度对价值取向实现途径的探讨,使得价值取向缺乏现实根基和可行性,导致价值取向脱离实际,失去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此,需要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或个体基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在面对和处理职业教育内部矛盾及外部关系时,对教育价值的内容及其实现手段不断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意向或倾向。由此可知,分析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角度把握职业教育价值的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主体的需要及其对职业教育的理想来把握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容及内容的选择;三是针对不同时空条件下职业教育内部的特殊矛盾来分析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然和应然状态;四是从不同时空条件下特殊矛盾的变化来反思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来探寻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的内涵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指职业教育价值主体基于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着眼对未来的追寻,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希冀来建构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通过对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追寻价值理想。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理想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目的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育者对教育活动充满希冀和向往,这种希冀和向往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实践活动的动力,为人们的努力指引方向、决定行为取舍,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总是指向未来的,指向理想的;同时,教育活动的长周期性、教育结果的多因性和迟效性等特点也要求其必须面向未来,不能跟在实践后面亦步亦趋;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加快,职业产生和消亡速度加快,更应着眼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新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具有理想性。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的表现形式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在教育对象上,要求职业教育把全体社会成员纳入教育视野,追求人人公平地接受其所需要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教育内容上,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追求显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更把知识由显性知识扩展到隐性知识,由知识生产延展到知识应用,提高了知识的价值,扩大了知识的功能;在教育目的上,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最终回归教育的本质,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在教育对象上,体现在为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创造接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共有七种智能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类型[8]。普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较单一,仅仅关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没有针对不同智能类型而设计不同标准,这对具有其他智能类型优势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职业教育面向所有智能优势类型的人,尤其是普通学校教育不重视的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智能类型的人,为不同智能类型优势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8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关键词】破产法;经济法价值取向

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在法的诸多价值目标中,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当是效率和公平。其中,经济法的效益价值取向应当是社会整体效益价值取向;公平是以社会本位为基础,是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取向。所以,经济法应当以社会整体效益和实质公平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一)社会整体效益。经济法对社会整体效益价值的追求,要求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不是追求每个市场竞争主体的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是侧重于促进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益、调控个别、微观经济效益以取得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优,经济法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补充民商法之不足。i

(二)实质公平。公平是实现正义这个终极目标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经济公平是指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目标的活动中,都能够在同等的法律条件下,实现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利益平衡。ii经济公平不仅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要求。

二、破产法经济法价值取向的表现

(一)管理人制度的引入。管理人制度的设立使得破产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将破产关系仅仅局限于破产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视野。管理人从组织上和利益上都是既独立于破产债务人,又独立于债权人。新破产法规定“本法所称管理人是指依照本法规定,在重整和破产清算程序中负责债务人管理和其他事项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其产生由“人民法院指定,可以由债权人会议确认或者另行选任”。“管理人执行职务应当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的监督”。管理人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要兼顾债务人的利益,实际上管理人超越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具体利益,其站在社会的高度来尽量避免因破产行为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不利影响。管理人制度的引入,使得原本二元的存在于破产债务人和破产债权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了一种三元架构,在二元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设立一个超越二元双方利益的独立实体,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这无疑是经济法价值在破产法中的重要体现。

(二)重整制度的设立。重整是指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审判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具有重整原因和重整能力的债务人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和债权债务关系上的清理,使其摆脱财务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特殊法律程序,在本质上是破产预防程序的组成部分。iii

新的破产法通过适当放宽申请重整申请的条件,即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或企业法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均可申请破产重整,不仅有利于提高重整成功的可能性,鼓励债务人、债权人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尽早寻求重整保护,使企业摆脱困境,恢复生机,而且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企业破产索引发的连锁效应,更有利于社会整体效益的维护。

(三)劳动债权的优先受偿。劳动债权优先权是指在企业破产程序中,享有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以及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等请求给付请求权的债权人就债务人的财产先于无担保债权人甚至在特定情况下优先于有担保债权人优先受偿的权利。新的破产法充分考虑到了弱势的劳动者群体,通过对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确认来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是一种对实质公平与正义追求的有力彰显。新破产法还详细规定了劳动债权保护制度,通过劳动债权保护范围、劳动债权保护原则等界定,从实质上保障了劳动者和其他破产厉害关系人之间的公平,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整体效益的实现。劳动者对债权内容有异议的,必须先行要求管理人予以更正,后者不予更正的,劳动者才能向法院,这既保证了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减轻了法院的诉讼压力,节约了司法资源,也增加了劳动债权保护的权利救济途径,树立了司法裁决的权威性。

三、破产法经济法价值取向的原因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破产不仅仅影响到债权人等个人的利益,它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利益。当破产经济关系突破了其本原性的私的经济关系后,其规制方法和调整手段也必然要有相应的突破。新破产法一个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它把这种变化纳入了调整的视野,具有维护社会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经济法是社会本位的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关系。因此,我们把新破产法的这种变化称为新破产法的经济法价值取向。所以,新破产法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经济基础在于生产社会化。

新破产法的经济法价值取向的深层原因在于原有经济秩序被“打乱”,而这种被打乱则是由公司法人制度造成的。法人作为一个拟制的法律主体,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福音。“有限责任公司是当代最伟大的发明,其产生的意义甚至超过了蒸汽机和电的发明”。iv既然立法者创立了有限责任制度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立法者也就必须创立相应的制度来保护债权人利益。因此,新破产法对破产企业的类型、破产原因、破产启动程序和破产终结都增加了强制性规定,并且引入了管理人制度、增加了破产重整程序和对破产免责制度的限制性规定。所以,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新破产法经济法价值取向的制度上原因。

小 结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法被赋予了新的活力,立法者越来越重视经济法的价值。新破产法凸显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但并不能否认破产法属于私法的本质属性,破产关系本质上还是破产债务人和破产债权人之间的私的经济关系。我们必须坚持意思自治和私权神圣的理念,在追求实质公平与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法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我们的新破产法。

注释:

i田檬檬.经济法价值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37.

ii李昌麒.经济法学(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9:81.

iii汤维建.破产程序与破产立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374.

iv Tony0rhnial edited,Limited Liabilityandthe Corporation,Croom Hclm,London Comberra,1982:42

【参考文献】

[1]李晓安.经济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16.

[2]杨紫.经济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0,37-70.

[3]巩居贤.破产管理人制度比较研究[D].对外经贸大学,2005:65-66.

[4]刘建仓.论劳动债权的优先性[D].西北人学,2005:2-6,97-107.

第9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关键词]价值分析 品牌价值取向 品牌价值

一、本土企业品牌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要做一个品牌至少包括三步:发现价值、实现价值、传播价值。这就是以“价值”为导向的品牌建设理论。而我国许多企业却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传播价值”方面;认为只要传播到位了,品牌自然就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企业的品牌就树立起来了。这恰恰就是我们品牌建设中最大的误区。

中国大约只有2%-3%的公司能够不断成长,最后销售额突破一个亿,成为著名企业;很多销售额在五千万以下的公司则占97%以上。占绝大多数的企业之所以无法成长起来,其中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不能排除这样的事实:有些企业在价值取向上存在问题,即在“发现价值”这一关键环节已经出了一些纰漏,而它们在“传播价值”环节上还在大费周章,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白白浪费企业有限的资源。

我国著名管理实践者张瑞敏曾经说,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每一个企业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对于品牌塑造来说,只有品牌的价值取向对了,才会达到把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的目标。

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于品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品牌管理上的知识还是比较贫乏,对品牌管理究竟具体做哪些工作,不了解或了解不深、不完整,甚至不少销售额几十亿、上百亿的企业的营销高层人士都无法清晰地回答创建一个强势品牌的关键要素所在。

另外,除了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存在着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外,品牌营运中还存在着营销工具功能过剩与投入成本居高问题,必须树立并运用价值分析思维理念,这一点在零售企业品牌打造过程中更有其必要性。

二、本土企业品牌打造中的价值分析

(一)价值分析

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VA),是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技术,1947年由美国人L・D・迈尔斯首创。价值工程着重于功能分析,力求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很显然,这里所指的价值,就是评价某一事物的功能与实现它的耗费相比合理程度的尺度。

事物的功能,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功用、效用、作用、用途或能力等。而用户所要求的功能是必要功能。一般用5W与2H提问法来了解和掌握必要功能的全部条件,即:

What――这物品的功能是什么?

Why――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

Where――在何处,什么环境下使用?

When――在什么时间使用?

Who――由谁来使用?

How to――它的功能如何实现?采用什么方式、手段来实现?

How much――它的功能有多少?即功能有哪些技术指标要求?

价值公式可表示为:V=F/C

式中:V――产品的价值;

F――产品必须具有的功能;

C――购置和使用产品的成本费用。

价值的定义和经济效益的定义是相吻合的。价值分析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价值,也就是提高其经济效益。在企业品牌运营中,由于行业特点所决定,品牌打造需要更多的营销费用,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策划等营销管理活动,因此,必须注意对每一个营销工具的费用与功能逐一进行价值分析,力图发挥每一种营销手段的最大价值,尽量降低成本,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品牌价值分析中的关键――以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为导向

品牌价值是企业品牌运营的基础。每一个企业品牌追求的是知名,其前提条件是品牌要成长,因而企业的价值取向对品牌能否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价值观――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的销售收入。

客户的价值观――购买的商品,不但求其性能好、可靠、耐用、美观,而且求其价钱便宜,即要求“物美价廉”,就是要追求高的价值。

对于建设企业品牌来说,品牌的深层次含义――最重要的是你到底能不能抓住“客户价值”或创造“客户价值”,进而实现“客户价值”。品牌价值最终的大与小,取决于企业价值取向,它又是以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为导向的。

品牌寿命是检验企业品牌价值取向的试金石。有这样一种说法,能够称得上品牌的一定要至少经过二十年以上的历练,大家才认可其为品牌,否则充其量是一个名牌而已。世界500强企业大概平均寿命是40年,超过60年的企业约占30%,真正世界级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是短暂的,而其品牌可以“长生不老”。中国超过5亿元以上的企业总数不过1%;而任何一个具有2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其中都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都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挫折与考验,但他们能够始终不断抓住客户价值,实现价值,这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持续性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一个企业在成立伊始,其品牌运作就随之运行,只不过有的企业是在做加法,有的是在做减法――“胜者为王,败者寇”。有的企业通过百年的不懈努力,成就了称作“百年老店”品牌,像我国的青岛海尔,外国的通用等等。

品牌表面上是代表企业或产品的一种视觉的、感性的和文化的形象,实质上它是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代表企业全部内容的一种品质,不仅是商品或者企业的标志,更是信誉标志,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在消费者心目中,产品和服务项目可以相同,但一样的产品和服务却能被理解和感受到不同的品位。

造就不同感觉的原因是蕴涵于企业品牌的价值取向,它如同人的品格一样,具有不变的个性。这种内涵和价值取向表现为品牌文化,实质上千差万别的企业文化造就了大小不同的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品牌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的独特的、尊贵的位置,不仅仅是市场或者是广告商为企业所塑造的形象;它是所有顾客期望的综合,是企业提供,并由顾客受用的产品、服务以及感受三者综合的结果。

三、湖州本土企业品牌价值营运措施

中国许多企业尚停留在品牌认知的层面上,处在一种浅层次的认知层面,认为品牌是基于形象层面,而不重视它内在的逻辑层面。

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传统营销和管理,是在价值链上寻找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它主要寻求企业竞争的差异化,进而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可是当达到相当的水准时,企业若想再在价值链上取得进一步突破,往往难度较大。

湖州本土企业中的佼佼者――浙北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就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即从价值链发展到为价值网,实施对“浙北大厦”这一企业品牌的全方位的运营与锻造。

首先,他们认为“浙北大厦”的品牌价值实际上是浙北大厦商业模式和运营系统的价值总和,那些成功的企业品牌表面上只是规模很大,或者产品或服务知名,但就其实质而言,其强大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系统是其坚实的基础。其次,他们意识到“浙北大厦”之品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动态的经营管理过程,是贯穿企业生命的始终;从“浙北大厦”诞生的那一刻,就是在运作一个品牌,不是找几个卖点,打几个广告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只有给广大本土的顾客创造价值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再次,“浙北大厦”品牌是浙北大厦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价值的一个凝结点,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集中反映。浙北大厦不断地通过创造客户价值来体现“浙北大厦”这一品牌价值,进而体现企业自身价值。所以说,真正的企业品牌就是由后面看不见的99%的艰苦换来前面看得见的1%的知名,这点很重要。

虽然营销在“浙北大厦”品牌的概念里占的成分比较大,但是品牌不独属于营销,它们不是一个对等的关系。“浙北大厦”品牌涵盖营销的概念,包含营销而高于营销。“浙北大厦”品牌决不是营销的结果,而是经营的结果;“浙北大厦”品牌是靠长期努力做出来的,而不是广告“吹出来”的,更不是搞“轰动效应”能持久维持的。

同时,“浙北大厦”品牌价值建设的理念中融入了“理性价值+感性价值”。所谓感性价值,强调的更多的是认知和感受,所有产品都有感性价值,只是不同的产品的感性价值大小不一样而已。理性价值,则更多强调的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具体来说,浙北人塑造“浙北大厦”品牌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浙北大厦”品牌调研与诊断,提炼高度差异化、清晰明确、易感知、有包容性和能触动消费者需求的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

(2)建立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浙北大厦”品牌运作系统,努力使企业的核心价值具体化、生动化,使企业品牌建设融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这是“浙北大厦”品牌价值塑造落实的关键。

企业表象上的价格战也好,现金“返还”也罢,只是一种手段之一。而从长远的竞争来说,应该是服务的竞争,这才是永恒的主题。重视顾客服务,应该从最基本的,最细的地方去来探讨顾客的服务。这是一个整体的运作,顾客服务是整个“浙北大厦”品牌建设的关键的部位,竞争最根本的是把顾客价值取向作为品牌价值取向――真诚的服务。

企业就是要关注细节,长期不懈地了解顾客的需求。法国家乐福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鹤能曾经举过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能说明细节的重要性,“顾客在进入卖场的时候,空气的新鲜度就是给顾客的一个感觉。如果一个商场做得不细致,空气不新鲜,顾客的感觉不会很好。”如果我们事事注意每一个细节,自然能赢得消费者的心。例如,在浙北大厦购物中心的每个楼层的专柜都有类似的布置,各款衣服看似随意的搭在茶几上,旁边有几个舒适的靠椅或沙发,果盘中有糖果、书架上摆着时尚杂志。顾客走累了,随意坐下休息一会儿,翻翻书,带着孩子的吃块糖,一个家的氛围就这样留在顾客心中。

(3)精确计算每次以“浙北大厦”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的价值,使每一次营销传播活动既能演绎传达出“浙北大厦”品牌的核心价值、精神与追求,同时又确保使企业的每一份营销广告做活,其投入都为品牌做加法,都为提升品牌资产作累积,而所花成本最低。例如,浙北大厦购物中心在地下停车场安装了最新监控指示系统,车辆出入方便快捷。在停车高峰时,广场还专门联系了西邻的新天地广场的地下停车场;旺季来临之际,又申请公安机关专门在购物中心的显著位置设置报警点,全天有民警值班,购物中心周边环境整洁、通畅,安全,给消费者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这些投入的费用很有限,可是效果恰到好处。

(4)制定明确的“浙北大厦”品牌价值建设的目标――品牌资产提升的目标体系。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它代表了一个品牌最居中心位置、且最不具时间性的要素。专家翁向东曾指出:“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营销战略经常受战术目标的左右而偏离对核心价值的追求,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成了信天游。尽管大量的营销广告投入,多少也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发现品牌资产、整体价值与品牌威望并没有得到提升。”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中,目前许多企业普遍缺乏整体价值理念,往往忽视对品牌创建的管理,品牌资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恰恰相反,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浙北大厦始终以“品牌化经营”、“诚信经营”、“文化服务”为主线,成功的凝结了“浙北大厦”品牌的核心价值。

四、湖州本土企业品牌价值分析的进一步思考

由于行业的因素,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在湖州本土乃至全省全国,整个社会中,制造商品牌依旧是主流,中间商品牌往往只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部分,绝不可能“喧宾夺主”。那么,企业仅仅只能控制着品牌的渠道,却无法控制品牌的权益么?湖州本土的企业又应当怎样运作来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呢?

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宜家(IKEA)的模式。该企业赢得了2001年由Interbrand的TOP100全球最有价值品牌中排名第44位的荣誉。可以说,IKEA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既进行渠道经营又进行产品经营并且取得了成功的企业。

虽然该企业控制着全球最大的家居产品渠道,但它的目标是“以自己的品牌以及自己的专利产品能够最终覆盖全球”。基于此种理念,IKEA一直坚持由自己亲自设计所有产品并拥有其专利,从而减少了对“上游制造商”的依赖,拓展了生存空间。

IKEA发明了“模块”式家具设计方法,这样不仅设计的成本得以降低,而且产品的总体成本也能得到降低。

宜家模式为湖州本土企业提升品牌价值,降低品牌成本提供了一个楷模。从这个成功案例当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即:进行价值的分析和提升价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品牌塑造。

五、结束语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品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明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整个系统坚持不懈地抓住“客户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最终实现“客户价值”。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米贵琪等.科学构筑企业品牌结构[J].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