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信息管理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机制旅游服务
一、研究综述
旅游服务供应链则是服务供应链的分支。国外专家学者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旅游服务的存在问题,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国内学者张英姿(2005)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初探,指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是面对旅游者的、在时间纬度上不能间断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夏爽(2008)等对利用委托模型分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委托现象;张晓明(2008)等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就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若干环节的协调进行讨论并给出对策,指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本质,是整合所有的旅游服务资源来共同创造顾客价值,或者说将各类旅游服务供应商有效结合在一起来共同创造顾客价值。吴春尚(2009)等利用委托模型分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的协作问题;陈莹(2009)等从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管理和旅游交通的协同设计几个方面,阐述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营,认为旅游服务链是以客户为核心,是客户从出发地(客源地)出发至目的地、最后回到出发地的全过程中,由旅游功能型服务提供商和旅游服务集成商的共同合作,责任共担,对交通、住宿、餐饮、景点以及各种配套设施等资源进行协同整合互利共赢,以达到增值目的的有机结合体。
综上述可知,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了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解,但并没有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及运营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对旅游服务供应链基础概念、内涵、特征等的研究初探,以及对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若干环节的协调、内部关系的研究。其中,何谓旅游服务供应链,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二、旅游服务供应链构建要素分析
1.服务人员管理
服务人员管理包括的主要对象有导游人员服务、旅游交通人员服务、旅游景区(点)人员服务、旅游购物人员服务、旅游食宿人员服务五个方面。其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是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的基础,并贯穿整个旅游服务供应链始终。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最先与之开展交流的是服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的“首因效应”导致旅游者对其感知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质量的好坏。同时,由于旅游者旅游动机和个人喜好、习惯等因素,对开展的旅游活动赋予了更高的期望,这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个人素养。随着旅游者地位的提升和旅游业供给的转型升级,旅游者对旅游的期望用“满意度”作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评价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努力使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产生“幸福感”才是旅游服务供应链发展的目的。
2.服务信息管理
旅游服务信息管理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载体,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始终。服务信息管理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职责是使各旅游节点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旅游者需求与旅游服务供给信息的对称,以及服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服务信息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需求获取、信息关系传递和信息路径设计。服务信息管理需要旅游者的参与,旅游者参与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需求的满足。间接服务供应商将供给的服务传递给直接服务供应商,然后直接服务供应商根据整合要素将整合服务传递给旅游者。旅游者再根据自身需求,对获取的旅游信息进行整合设计,设计出满足自己喜好的旅游线路。此外,在旅游服务信息管理中,服务关系传递管理尤为重要,各节点的服务传递和汇集都依赖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这不仅能够有效协调各节点间的竞合关系,还可以使各参与方都能够在整个供应链获益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3.服务流程管理
服务流程管理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交通线,贯穿于服务信息管理的始终。对旅游信息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旅游服务供应链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实现良好的配合,使旅游服务供应链得到良性运转。服务流程管理的职责是对旅游服务信息进行运输,并对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协同,保持信息传送与信息接受的畅通。服务流程管理能够协调服务节点间的矛盾,提高供应链的运行绩效和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磨合成本;降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风险,维护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合作关系;能够增强旅游服务供应链各服务节点间的凝聚力,把服务节点的利益和整条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和协调各服务节点积极为游客提供各项优质服务。这不仅能促使服务节点实现各自目标,又能实现服务流程的科学管理。
4.服务监督管理
服务监督管理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新闻媒体等通过监督手段或渠道对旅游服务人员管理、旅游服务信息管理、旅游服务流程管理进行合理的监督,使旅游服务供应链得到良性发展。有利于保障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的质量控制和运营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5.服务反馈管理
服务反馈管理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支持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节点、旅游服务供应链二者间的双向服务反馈方面。旅游者根据旅游服务节点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整体的感知,能够判断服务节点或服务供应链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自身需求,进而是否能够让自身萌生幸福感;此外,服务节点、服务供应链也能够对旅游者的行为举止进行反馈。因此,服务反馈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旅游者的旅行行为与服务节点、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质量的改进。
三、模型构建及解析
旅游服务供应链是旅游者通过旅游服务供应渠道,依托旅游信息流,整合旅游资源要素,满足旅游者预期期望值,体验和享受旅游节点带来的一系列有序的双向线式增值服务,实现价值配置。其中,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是人员服务,它包括导游人员服务、旅游交通人员服务、旅游景区(点)人员服务、旅游购物人员服务、旅游食宿人员服务。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载体是旅游信息,旅游信息贯穿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营全程,是旅游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证。高效及时的旅游信息影响旅游需求者与旅游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同时,又能使供应链内部各服务节点有效衔接,从而保障旅游服务流程管理和旅游流的畅通性,最终促进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高效、稳定运行,实现服务产品个性化、科学集成化的设计,给服务产品带来应有的增值效应。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本质是整合服务,就是整合可配置的旅游服务资源(餐饮、住宿、交通、景区、购物、娱乐)为旅游需求者提供服务。在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现阶段我国旅游服务供给的整合包括二条路径:一是发挥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职能。旅行社从利益最优化目标出发,依靠契约关系来引导服务供应链的上下游供应商,通过合理组织成为服务集成商,在整条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使供应商与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二是旅游者本体,也就是常说的“散客”,散客根据自身需求,对各旅游服务供应商进行按需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散客依靠旅游服务信息,以时间为顺序,以出游动机和个人喜好为出发点,对各旅游节点上的旅游供应商进行协调、管理和集成。也就是说,在该路径中,散客不仅是旅游服务体验者,也是旅游服务集成商。
旅游服务供应链构建的关键是协同度。旅游服务供应链是由各旅游节点的服务供应商整合而成的,需要各节点之间按照一定的程序将“信码”进行解码,实现服务信息的运输,并在此基础上对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供给进行衔接,达到服务生产,完成服务流程管理。
旅游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目的是为旅游者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使之产生优越的幸福感,维持旅游者、服务供应商、服务人员三者间和谐发展的“服务生态”,即旅游者被服务人员感动,服务人员对服务管理者感恩,管理者对旅游者表示感谢。幸福感是来自旅游者的内心被提供的服务而感动。在旅游活动中,而不应该用“满意度”来作为衡量服务质量好坏的评价指标,旅游服务顾客满意程度是由服务公平性和顾客的消费情感决定的,并不能衡量服务质量的品位以及旅游者内心的愉悦,满意度是幸福感的基础。
旅游服务供应链驱动机制组成部分包括服务人员管理、服务信息管理、服务流程管理;而服务监督管理、服务反馈管理则是服务供应链约束机制组成部分,对驱动机制产生的问题和运行状况等变量进行反馈和控制。
四、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机制探析
1.获取资源匹配
旅游服务供应链是以旅游者所需服务为核心构建的,获取正确的资源进行合理匹配是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的第一步。这里的“资源”是指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节点。因此,要根据旅游者的爱好、品位等特点积极寻找与其相匹配的旅游服务节点。此外,由于旅游者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旅游者的需求可以转化成为潜在需求不确定性。服务对象的需求不确定性将导致旅游服务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所以,这要求旅游服务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旅游者从服务信息源获取旅游信息后,旅游者需及时传递给旅游服务节点。同时,旅游服务供应商应建立健全的旅游服务应急机制应对需求不确定性。
2.运营流程
(1)动力机制。旅游服务供应链动力机制的驱动要素主要是人员、信息和服务设施。动力机制的驱动力是旅游服务供应链得以运营的引擎,是旅游服务信息从信码到解码的全过程(如图3)。当旅游服务供应链有旅行社的参与时,旅游者从服务信息源获取旅游信息,将需求信息传递给旅行社。旅行社则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运输”给各旅游供应商。旅行社将各旅游供应商供给的服务进行协同,实现服务生产,然后进行整合出售给旅游者,完成旅游服务消费;当没有旅行社参与旅游服务供应链时,即旅游者自身充当旅游服务集成商。旅游者从服务信息源获取旅游信息,按照自身需求和可支配时间对旅游服务节点进行整合,并将整合的服务需求传递给旅游供给服务节点,完成旅游服务消费。以散客为主体的旅游服务供应链大大缩减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长度,减少了服务流程管理。
(2)约束机制。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服务流程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旅游服务体验者与旅游服务供应者之间的双向反馈,以及外在媒介对旅游活动开展的监督,目的是保障旅游服务质量和规范旅游者行为。约束机制能够积极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减少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损失,同时,对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够避免旅游资源因人为因素而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其能够对旅游服务供应商进行监督,使其诚信经营、合法经营。
参考文献:
[1]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22-24
[2]夏爽,甘筱青,谌贻庆.科技广场.2008.4:18-19
[关键词] H&M;供应链管理;服装零售
[abstract] H&M as Europe's clothing retail giant, its operation mode with the success of the g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inseparable. H&M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lies mainly in its seek efficiency and cos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alance double production outsourcing and supplier management three aspects, another I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is to guarantee the supply chain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H&M flexibility. This paper aimed to discuss from practice the importanc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key words] H&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lothing retail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时代,竞争已进入全新的时期,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日显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速度成为竞争中的关键要素。H&M的成功离不开其出色的供应链管理,从而使利润在成本与效率之间达到一个均衡点。本文以瑞典H&M服装公司为例,分析了其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讨论了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帮助,并针对目前H&M供应链提出了建议。
一、H&M的市场地位和现状
H&M服装零售连锁企业1947年创立于瑞典,现在分布在全世界22个国家,一共拥有2206家店,已经发展成为大型跨国企业。2010年,H&M的营业额为108亿美元,纯利润 18.68亿美元,仅在2010年就新增加了218家店。H&M迅速在欧洲发展成为头号服装零售业巨子,这主要归功于其低廉的销售价格和时尚的款式。H&M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产品的新颖、低廉的价格、对库存动态管理以及快速周转。
二、H&M的供应链模式
H&M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其特色鲜明的供应链管理,这其中存在着复杂、巨大的产品流和信息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供应链管理。
H&M的供应链集成主要表现在它的双供应链思想,H&M的双供应链思想是指:在亚洲主要运用高效供应链,在欧洲则运用快速响应供应链。一般而言,在亚洲主要生产童装和常规款式的时装,不仅要满足产品,而且要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在欧洲则主要生产那些时尚感强的服装,通过快速响应供应链的灵活性来满足市场需求。H&M的双供应链中,一个体现了效率型供应链思想,一个体现了快速反应型供应链思想,两者的结合演绎了H&M在成本和效率之间寻求利润均衡点的思想。双供应链将不同产品分类,根据产品时尚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生产方法和销售预测,这使原本巨大的信息流、产品流更加复杂,对H&M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更高的挑战。
第二,生产外包策略。
H&M 的生产制造都采用全球采购这种外包模式,本身没有任何工厂。通过不断开发创新性的管理方式,H&M对供应链的各个部分不断进行优化设计, 从而建立起成本更低但效率更高的供应链体系。 H&M认为价格和时间同等重要,为了取得成本优势,H&M总是向拥有高质量生产、优良劳动力和低廉工资的地区转移产地。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在北欧、南欧和东亚等国家,H&M陆续设立了生产地,但它将全部生产外包给700家独立生产商,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工厂,这些生产商分布在欧亚22个国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H&M并没有忽视其快速反应能力,如何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生产商保持密切联系?H&M通过在生产地建立生产办事处来协调各合作生产商与公司的关系。H&M大量使用外包策略,使得其产品分布更加分散,信息流也更错综复杂。
第三,多供应商管理。
多供应商管理有助于减少对少数供应商的依赖性,降低风险,同时由于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也使公司在采购上更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为了使采购价格保持最低水平,公司对供应商精挑细选, 这些供应商分布于全世界各个地方,H&M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验收H&M供应商是否满足其合作规范要求。如今H&M一共有22个生产办公室,他们专门负责与将近700 家独立供应商保持沟通,与供应商的管理层及各级员工进行面谈, 监测所有工厂并核对考勤卡及工资发放单等文件资料。多供应商策略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冗长复杂。
三、信息技术对H&M供应链的帮助
H&M 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名为ICT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的信息交流平台, 使得采购计划、生产能力、销售和库存等信息在全公司都可以分享。这个信息管理平台使物流效率大大提高,为H&M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为灵活快速采购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ICT信息平台上,H&M公司的销售部和采购部可以保持紧密联系,全世界所有零售店都能在ICT上了解彼此的库存和销售状况,有利于及时进行货物调拨。同时,物流和采购部门通过掌握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可以追踪每款产品的库存和销售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ICT信息平台,H&M加快了对市场的反应,可以在流行时尚趋势刚处于萌芽状态时, 就准确识别并快速推出对应的服装款式, 快速响应时尚潮流,让自身设计与国际潮流完全同步,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库存风险, 而且可以大大缩短酝酿期, 从而确保提供的商品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相符。ICT平台将存货量降到最低水平,避免了积压大量商品,而且使新货源源不绝。ICT为H&M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网络和反馈机制,使得采购计划、生产能力、销售和库存的信息完全处于透明状态。
四、减少供应链中过程费用等方面的建议
一方面,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H&M供应链的一个特点就是多供应商管理,这虽然可以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性,降低风险,却使得供应链的信息流、产品流更加复杂。H&M应该与那些实力强大、信用度好的供应商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合作机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以降低彼此间的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减少生产外包的程度。H&M的所有生产都采用外包模式,这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物流成本,降低了灵活度。H&M应该根据产品时尚度的不同,适当进行供应链的一体化整合。把与流行时尚关联比较小的工作外包,而把流行感较强的、对时尚高度敏感的服装自己掌控进行集中生产。这样使供应链不仅符合产品供给,而且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当今市场瞬息万变,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市场趋势,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而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决定其外包程度,不仅使产品生产更加灵活,而且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以上两点建议都降低了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流的复杂度,进一步降低了总成本。
五、小结
H&M运作模式的成功与其出色的供应链管理密不可分,本文首先通过双供应链管理、生产外包、多供应商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H&M供应链中复杂的信息流和产品流。接下来介绍了H&M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它对企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管理与控制。最后,本文还针对H&M的供应链提出了建议,一方面要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减少生产外包的程度,从而简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产品流,最终降低总成本。
参考文献
[1]黄浩,H&M的时尚供应学术[J],中国信息化,2010(9).
[2]韩睿, H&M的创新供应链管理[J],商业研究,2009(8).
[3]红英,H&M与ZARA如何定制供应链[J],物流时代,2009(3).
[4]李黎,时装巨头H&M和ZARA的供应链对决[J],中外物流,2007(7).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45.03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农产品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状况给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影响到了我国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规范和净化农产品采购市场,保证市场上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正常供应,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
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加快,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用户的管理行为日趋复杂,对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为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很多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地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注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先进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4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企业管理已经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转向了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竞争也由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和实施的竞争。一些先进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像VMI、JMI、CPFR等,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2 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机制逐步加强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合作机制逐步增强。其重要原因是不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此外,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连接机制上,逐步形成按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实施办法,贸工商一条链管到底,以销促产的机制。
1.3 物流管理逐步完善
物流环节是生鲜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的销费特征,强调新鲜和及时,其生鲜农产品的采购特点是数量少频率高,使得相应的物流技术特别是保鲜技术要求先进,而且管理精细化,近年来,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逐步被引进并加以实施。
1.4 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
2014年,随着我国对农产品中的供应链管理观念的增强,相应的信息支撑体系得到逐步的建立。信息支撑体系最重要的特点是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和信息平台。不仅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而且可实行对外Web 站点,客户通过浏览器能与服务器进行通信,提供动态的信息交互和信息服务。
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农产品质量问题,屡见于媒体网络,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显示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完善性。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通不畅,信息支撑技术应用不足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比较缓慢,造成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生产加工成本等无形中被加大。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需求,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2.2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漏洞较多,安全体系不够完善
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参与者多,不可控因素多,每个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农产品的最终质量。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够完善健全,参与者也只是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严重脱节,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
2.3 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过程中损耗严重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自营方式,第三方物流组织还不多;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为主,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保鲜技术缺乏,农产品损耗大。很多企业因缺乏专业化运作意识,加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农产品流通中损耗量大,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
2.4 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实力弱,供应链组织困难
我国农业核心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因此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新构建供应链。虽然中国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在市场的影响力、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服务上尚有较大差距。且加工企业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与价格接受能力的信息了解不够,使得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产品积压、库存周转率低、库存占用资金量大。
3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3.1 大力发展核心企业,促进供应链主体间的互相协作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培育农产品核心企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重点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管理组织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来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龙头作用,有效衔接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的各组织,进行策略的制定、推行和协调工作。
3.2 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能力
新鲜是生鲜农产品的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构建基础设施设备标准化体系,进一步规划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此外,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3.3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同时,农产品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等信息平台,对农产品加工过程、市场准入、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控,并可以从信息平台上农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来指导生产。
3.4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从源头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同时,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问题的追溯强化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责任,以保障农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水平。
3.5 协调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益,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市场要为农户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产意见,逐步引导其供应链思想的形成;其次,要为加工厂家提供市场信息,联系供应商,加强加工厂家与供应商的进一步联系。此外,我国应借鉴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经验,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物流人才,提高整体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对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耀燕.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和建议[J].企业导报,2013(9):31-32.
[2]刘聘,谢铁军.随机产出与需求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物流技术,2013(7):281-284.
[3]陆长松.农产品供应链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32-35.
关键词:新技术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
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管理包含多个层次,基于供应链的视角,从供应链上端至下端,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管理可以归纳为采购管理、仓库管理、运输配送管理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具体而言,采购管理是对产品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从采购计划下达开始,采购部门就要对采购计划进行落实,直至货品检验入库,期间还会生成各种单据和发票,都需要进行整理和保存。仓库管理连接了物流供应链的上下两端,贯穿了进货交接、库存管理和出货的全过程。当消费者或者分销商需要产品时,商贸流通企业就要及时出货,保证供货效率,这就是运输配送管理需要负责的部分。运输配送成本占了物流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最下端。
商贸流通企业结合新技术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物流系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化的系统。但是,也有很多因素直接制约了物流系统的发展,主要包括:在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情况以及环境条件、商品的配送环节;物流花费的成本、对仓库存货的控制情况等。在供应链的管理中,有一种特殊思想,那就是业务流程重组思想,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业流程的重组能力,使得物流系统更加快速敏捷,同时也保证了运作的精确程度。如果企业没有能够构建形成供应链系统,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那么必然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供应链的环节有很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和完善对于商贸流通企业来说尤为关键。因此,新技术条件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构建物流管理机制,对于商贸流通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管理以生产商为中心
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往往是将生产制造商作为主要的驱动力量。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生产商作为物流供应链的上端,是其物流采购主要作用的一方,具有关键作用,物流采购主要围绕生产商的产品特性和生产力开展。因此生产商可以被视为是整个供应链的中心,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都是在生产商的带动下进行的。但是,生产供应商所生产的产品特性和数量往往与消费者需求的產品特性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生产供应商与消费者各自属于物流供应链的最上端和最下端,在物流供应链上是不直接对接的,所以,生产供应商不可能得到很充足的反馈信息,无法正确的把握市场需求,从而无法在生产产品的特性和数量上很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仓库库存管理模式落后
仓储是整个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保证进货数量的准确性、库存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发货的及时性,不仅会导致产品管理费用的增加,而且会使得物流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传统简单、静态的仓库管理模式已无法保证企业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物流供应链上的商贸流通企业一定要确保库存的商品数量,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缺货的现象,但是,这也会造成将客户需求逐渐放大,造成严重的“牛鞭效应”,从而提升库存积压的风险。
(三)物流运输管理信息对接不及时
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运输的供应链管理包括包装、出货、运输等多个环节,如果涉及进出口业务,还有报关环节。在物流运输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商贸流通企业需要与下端经销公司进行对接,或者直接跟消费者进行对接,保证仓库、运输公司、下端经销公司或者消费者的信息共享,确保三方能够及时了解产品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环节的衔接都非常顺畅,将产品及时送达,保证运输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最大化缩短运输时间,节省运输成本。如果有进出口业务,就还要及时向运输公司传达报关进度,保证运输公司能够及时出车,及时安排产品装车。
(四)物流管理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
采用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商贸流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只能够向客户提供单一种类的物流配送服务,缺少具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商贸流通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这就导致商贸流通企业难以在物流管理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构建品牌优势、拓展品牌价值。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还受到同行业和上下端企业的挤压,导致物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只有从功能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和延伸,寻找新的利润点,才能够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时代需求。
新技术条件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策略
(一)构建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商贸流通企业与产品的生产方、购买方直接接触。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商贸流通企业的部分功能被专业物流所替代。商贸流通企业要想维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就要将企业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进而为企业的上下端提供具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与传统的材料批发行业相比较,最大的批发形式就是物流配送,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批发模式。传统的商贸流通企业可以将一些原有的仓库以及设备进行改造,通过重新建设专业的设备,进一步发展功能齐全、设备和功能都集中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物流配送中心,更好的为企业上下游的企业提供服务,使得各种环节的服务都更加优质。
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采购管理思路。新技术背景下,采购管理更多的从供应链和信息管理方面体现出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商贸流通企业要紧跟市场的变化方向,转变传统的以生产供货商为中心的采购管理思路,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采购管理思路,基于自身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便利,来统计、分析客户的需求,并基于此做出下一期的产品特性和数量的需求,并将这个信息资料传达给生产供货商。只有商贸流通企业成为连接生产供货商和消费者信息的桥梁,才能够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度匹配,从而使得商贸流通企业的采购管理更加高效。只有实现了供给和需求的高度匹配,才能够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销售量,结合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就能够真正实现商贸流通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最大化地控制仓库管理方面的物流成本。
完善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是支撑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完善和更新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才能够为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将物流信息共享的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首先,商贸流通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和组织结构特征,引进与自身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先进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每一件入库产品进行扫描追踪。对于进出口的产品,也能够随时追踪报关进度,为开展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提供信息支持。这样,运输公司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发货信息,从而能够灵活应对突发状况。不仅如此,商贸流通企业和运输公司还能够在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到第二天的发货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真正实现无缝衔接。其次,商贸流通企业还要构建大数据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多方位对接,不仅仅要对接运输公司,还要与金融机构、供货商实现远程对接,这样才能够在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保证物流运输管理顺利开展的同时,实现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为金融机构、供货商、运输公司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自身来说,也能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来搜集和分析自身的物流数据,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综合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综合决策的正确性和即时性。总体来说,新技术条件下,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应该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系统的基础支持层,这个层次就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为上面两个层次提供技术支持和进行数据处理。第二个层次是系统的作业服务层,这个层次就是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信息化的系统支持,而这个层次的系统需要与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匹配。第三个层次就是公共服务层,这个层次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由于需要适应除了商贸流通企业以外的企业和部门,因此要体现出这个系统异构性的特征,要构建与不同企业和部门的对接窗口。
(二)提供信息服务并实现价值延伸
拓展物流共享平台的商业价值。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信息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能够为一些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基于此,商贸流通企业可以对某些物流信息的共享收取一些费用,提供有偿的信息共享,或者与其他企业达成一致,进行信息资源的互换,这样就能够将物流信息和物流共享平台的商业价值转化为现实利益。此外,商贸流通企业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物流共享平台的功能,开发出物流共享平台的在线洽谈功能,洽谈成功之后,直接在线上签订合同,处理相关手续。例如,供货商一旦通过物流共享平台看到商贸流通企业缺货,就可以通过物流共享平台与商贸流通企业联系,洽谈供货业务。通过这种方式,商贸流通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而物流共享平台的价值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延伸。
基于信息服务技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物流信息进行了记录,而这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客户信息,只有采用处理海量信息的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找出商贸流通企业的客户信息的规律。数据挖掘技术不仅能够通过客户信息,分析出真正客戶,还能够分析出产品的潜在客户和历史客户,并分析出潜在客户的特征和历史客户流失的原因。而商贸流通企业一旦构建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物流共享平台,掌握了数据挖掘技术,那么,商贸流通企业不仅仅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为自身企业的综合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为其他企业和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首先,商贸流通企业应在物流共享平台的公共服务层物流相关的政策动态和各种运输方式的价格查询等信息,提升各企业和部门对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共享平台的关注度。其次,商贸流通企业应在数据挖掘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服务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物流共享平台的异构性功能,实现多个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互换,还能够为其他企业和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如商贸流通企业能够对客户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出客户的消费偏好,从而为供货商提供客户的消费偏好的分析,帮助供货商做出更加准确的设计和生产的决策。此外,商贸流通企业还能够基于其他企业的客户信息,分析其他企业的客户特征,从而为其他企业充分挖掘客户价值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网络渠道
拥有终端的人,才能够拥有市场。因此,传统的商贸流通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物流配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向终端靠近,最终实现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这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优势。要想对网络渠道进行完善和发展,商贸流通企业从两个具体的方面进行,第一,建设可以进行零售的网点,实现连锁式的经营模式。连锁经营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企业的规模,降低经营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促使运营管理不断趋于规范化。基于信息技术,对各个连锁店进行联网,供货中心和各个连锁店可以通过系统网络了解各个店的产品销售情况,及时进行调货和补货,从而加快产品销售的速度,同时减少产品存货积压的问题。第二,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业的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辐射能力。企业通过建立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深入挖掘和拓展市场,这样的方式,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同时也使商贸流通企业的商业模式成为上下游企业发展的一个中心环节。
(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物流
商贸流通企业要认识到电商的前景,主动入驻电商平台,拓展网络的营销渠道。网上销售具有成本低、服务时间长的特点,是一种很便捷的交易渠道,有利于扩大实体店的规模。在进行具体的发展中,商贸流通企业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大力发展网上的零售业务系统;第二,可以在网上将一些材料和商品进行批发销售;第三,既要有网上的商品交易,也要有网下的实际商品交易。网上的交易模式,使得商贸流通企业可以利用网上的销售促进实体店的经营。而与此同时,实体店的销售也是不可取代的,实体店更多的是客户体验店,客户到实体店能够看到产品实物,与销售人员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产品的情况。新技术条件下,商贸流通企业要采取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物流。一方面,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物流,使得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的产品信息能够共享,从而实现各个销售网点的快速调货和补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物流,能够实现产品的快速配送,网上销售渠道可以通知距离产品配送目的地最近的物流配送中心,在第一时间进行产品的配送,使得产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产品配送目的地,从而提升客户的消费体验。
结论
在新技术条件下,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不断扩大,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结合新技术的时代背景和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商贸流通企业应形成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思路,构建现代化物流中心和物流体系,完善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网络渠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物流,进一步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促进物流供应链的上下端的协同性发展,延伸物流管理价值链。
参考文献:
1.苏日娜.我国流通业的影响力演变历程及发展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2.高志飞.浅谈沃尔玛的采购管理对我国大型零售业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3(4)
3.康玉兰.浅析苏宁供应链管理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7)
4.王义龙.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 (1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需求链 羁绊 创新
进入21世纪,供应链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显现出成本优势、交易费用优势和顾客让渡价值优势。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管理创新,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然而,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面临顾客需求管理不善、需求链职能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需求管理的绩效。正确认识顾客需求左右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努力适应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是现代企业的现实选择。
供应链与需求链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网链结构。它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在其运作过程中,用户需求是信息流、商品流和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新经济时代,左右竞争的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都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作为供应链的目标,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供应链管理工作并非供方推动,而是需方拉动的。因此,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彻底超越过去制造商与制造商、分销商与分销商、零售商与零售商竞争的舞台,从而扩展了供应链的概念。
(一)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围绕其信息流、物流及高质量的服务等所做的规划、操作和控制,包括产品实体和信息双向流动以及相关活动和商业过程的管理。由于供应链是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为顾客创造和提供附加价值,创造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二)需求链的职能
需求链寻求使消费者满意并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共同目标,把渠道成员联合起来,其具体职能有:收集分析关于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信息;发现能够执行需求链所需职能的伙伴;与链中其他成员分享有关消费者和客户、可利用的技术以及物流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信息;开发解决顾客问题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开发并执行最优的物流、运输和配送方法,以消费者期望的形式交付产品和服务。
在“顾客至上”时代,消费者可以得到无数的产品和选择众多的分销渠道,来自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的共同呼声是“营销”。这使得市场调研、供应链管理、营销战略和市场执行的同步比过去更为重要。当渠道成员一起加入到需求链,分享着同样的长期战略意图时,可以比竞争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价值。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链在市场上的出色绩效会提高消费者信赖度,增加所有伙伴的潜在利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主要障碍
顾客需求管理不善。顾客需求管理涉及市场调研、信息沟通和顾客服务等主要内容。大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在寻求整个物流与服务流管理的新的合作方式,以满足变化的消费需求。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市场调研缺失、信息沟通滞乱和顾客满意度低劣,严重制约了需求管理的绩效,表现在脱离市场需求的跟风经营与重复建设严重、信息透明度差与虚假沟通普遍,以及长期积淀的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的问题。
合作伙伴关系支撑不力。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合作与信任。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下游企业交易中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无缝连接与合作,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架构的基础。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能同享利,却不能“共患难”,极易造成供应链断落或缺损。
贸易协作阻隔。在现有企业内部,每个人都习惯于关注系统中单一组件的效率,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效益。例如,运输部门追求低运输费用,采购部门愿意增加订购量以降低单价,销售部门希望高库存以减少缺货损失。这些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常发生冲突。在企业之间,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
物流配送瓶颈。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纵观国内外的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的功能完善与技术先进均已成为强有力的支撑系统。而我国物流配送的滞后却成为供应链效能发挥的瓶颈,表现在:配送中心徒有虚名,甚至连储存与运输的基本功能都不能保证;物流配送的设施薄弱,配送分拣设备、流通再加工和包装成为奢谈;物流配送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规模效应、资源整合理念虚空等。
交互信息管理的局限。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实践证明,离开信息技术支持,供应链将无法运行。由于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企业信息化认识滞后,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有限,多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未被重视,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条形码印制系统(BCP)等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这就使得信息共享、与社会信息网络兼容接口等成为难题。
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把需求放进供应链管理中
传统供应链上,决定产品通过供应链移动的是那些远离消费市场的制造商。更普遍的,产品的生产并非源于市场需求特点或消费者偏好,而来自制造商实力背景、资源和营销能力。即使渠道成员之间有更密切的协作,供应链仍然是一个线性的、从左至右的序列,消费者被动地位于接受的末端。因此,传统的供应链无力向最终用户传递他们确实需要且会实际购买的产品。
供应链的需求拉动,使顾客服务成为其发展的“发动机”和终极目标。从战略管理看,顾客服务是一种公司哲学。供应链的扩张与成长,必须建立在为顾客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水平,达到顾客的满意要求,从而培植顾客忠诚的基础上。为此,供应链管理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突破:突破“跟着感觉走”的经营意识,切实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摸清市场的需求态势,注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突破单纯的价格竞争意识,价格竞争与价值竞争并重,以价值竞争为主,努力提升顾客服务的附加价值;突破以顾客为对手的取胜意识,视顾客为伙伴,以“让顾客满意”为首要目标,营造“双赢”的发展氛围。
(二)提高顾客订购管理绩效
1.删除无增加价值的环节。价值指顾客价值,即对产品的利益或通过顾客的感知,使之愿意付款的这样一种效益。对现行的订购管理系统、每条链和链中的每个要素都应批判地检查,以确定其价值与增加的费用。传统服务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很大比例是无价值增加的时间。必须认识到,满足顾客需求的时间消耗不能是多余的,要通过增加配送服务的一致性及可靠性,从而增加顾客价值。
2.建立订购履行小组。订购履行小组包括商业或销售、信用控制、会计、产品安排、运输安排等人员,每个人都处于把订购转为资金的商业过程。订购履行小组的建立,把订购履行过程中所有的关键人物聚在一起,联系在订购的周围,使之更能分清问题、消除瓶颈、减少订购循环的时间。订购履行小组就如同橄榄球团队,一个紧密集成在一起的团队,部门内的团队工作,可删除更多的无增加价值的时间,迅速解决顾客服务问题,减少订购过程中的前置时间。很显然,这样能加快服务过程中的订购履行过程,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竞争优势。
(三)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
1.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与技术。为达到快速反映市场的要求,必须引入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有JIT(及时服务)、QR(快速反应)、ECR(快速客户反应)、ERP等。在引进管理体系及策略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支持技术,并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是指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形成同步的网络体系,使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建立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其实质在于企业与其相关企业形成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供应链的集成,改变了过去仅仅在供应链中将费用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的做法,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的执行,能给最终客户提供最优的价值。
3.建立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建立优化的供应链,关键还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它必须能够对每个贸易伙伴、每个职能部门在供应链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优化供应链带来的利益。所以,新的评估系统必须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正确的分配制度,能促进贸易伙伴间的亲密合作,达到整个供应链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发展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供应链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基于企业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使得简单的向上游或下游企业转移成本并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为此,应本着以下几项原则:
1.合作性原则。应按照追求长期而稳定合作的精神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宁缺勿滥。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透明是关键。只有供应商和用户都有较好的合作精神,诚信自律,相互提携,才能相互维系较好的合作。
2.互惠原则。供应链是一种“双赢”管理模式,是一种利益协调,考虑问题的重点不是成本的如何分配或谁来支付,而是如何减少成本。因此,总体成本或各方成本的减少成为合作的目标。
3.目标协同原则。合作各方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求各方都明确自己的责任,观念上达成协同一致的目标,在具体实务操作环节达成共识,并体现在框架协议中。
4.可持续发展原则。合作伙伴的选择存在分步骤、不断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连续改进,逐步增进各方的共享利益,努力消除浪费与损失,以合作的有效性承载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物流配送的创新
1.按社会化需要整合与改造传统物流。一方面,企业供应链的物流可以依托核心企业的物流资产,通过改造与更新“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发展业务外包,靠第三方物流“借船出海”。
2.用活用好物流产业发展政策。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些引导和扶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优惠土地、贷款、税收等基础性政策、综合运输发展政策等。供应链管理应注重政策研究,谋求政策效益。
3.积极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从服务于企业供应链出发,从完善功能入手,打造一批配送中心。其一,配送中心应同时具备保管职能、包装职能、加工与装卸职能、配送职能及信息管理职能;其二,要逐步实现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提高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供应链;条码;物联网;信息系统;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28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042- 03
1 前 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广泛使用,条形码技术在物流、金融、交通中运用日益广泛,而供应链作为企业从生产、销售到售后的一条产业链线,其管理效率对企业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1]。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表达信息的标记。目前主要的条码应用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一维条码的特点是:具有垂直冗余度、可重复扫描、提供多个扫描路径等。一维条码主要应用于工业、储运、零售、设备标识等场合。二维条码的特点是:具有冗余编码、信息容量大、容错能力强、可表示图像等多种文字信息、可引入加密机制等。二维条码可对文字、二进制数、声音、指纹、签名、照片等信息进行编码,可应用于身份认证、门禁系统、工业、物流运输等场合。二维条码识读可集成到手机上,使得物与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牛小娟 等通过无线条码数据采集设备和条形码技术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和简化实验室管理工作,节省人力,同时可以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传送,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统一管理[2]。邢彤 等提出基于条形码技术的样品登记管理系统,通过条形码技术对实验室样品进行接收、标识、查询,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优化改进基层检验站的样品工作管理流程[3]。另一方面,条码作为商品的唯一标识在供应链中流通,对商品在供应链流通过程中的情况反馈意义重大。李建辉 等提出供应链物流和商品条码技术的重要作用[4]。条码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也具意义[5-6]。randall t.hayden等通过分析条码在减少临床实验室样品检测错误中的机制,为医院样品检测提供有力手段[6],供应链的管理模型以及如何评价供应链管理效率高低,也是研究的重点。如邵伟 等设计了基于条码技术的库存管理系统,以周期性带约束条件允许缺货的有限供货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以总的平均费用最少为目标的生产方案[7],为库存供应链模型提供有效的定性分析,旨在提高供应链效率。
由于工厂地域范围小、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条码技术包括编码技术、解码技术、印刷技术、检测技术、扫描识别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根据条码技术的特点,以及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的应用场合,将条码技术应用于工厂供应链管理中,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准确度和效率。
2 系统需求与分析
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设计基于条码技术的工厂供应链管理系统,目的在于加快供应链各环节中货物出入库的速度,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系统需求和分析部分主要为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系统流程图。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为订单管理、原材料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产品管理、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流程图主要描述系统分析和处理业务的过程。
2.1 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模块分为订单管理、原材料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产品管理、设备管理、系统管理。订单管理主要为销售订单和发货订单;原材料采购管理主要为原材料采购后的条码扫描入库,以及领用原材料后的出库扫描;库存管理主要为原材料库存和成品库存;成品管理主要为成品的订单情况以及库存情况;设备管理主要为终端设备和无线设备的管理;系统管理主要为系统的配置以及权限分配等。
2.2 系统流程图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1.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这使得全球的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早在20世纪50年代,企业就开始广泛地应用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更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今,IT的发展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新都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变化的主要途径,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电子数据交换(EDI)等都已经被企业广为接受,信息管理技术已经从模拟系统逐步向专家系统,决策系统和智能系统过渡,IT已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
2.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究竟供应链管理中用到多少种信息技术,目前无法统计。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发展过程,包括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的体系。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需要大量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供应链管理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产品(服务)设计、生产、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物流供应等。它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通过采用各种不同信息技术来提高这些领域的运作绩效。
图1 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支撑
2.1 EDI和XML技术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以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它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
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中,EDI是供应链企业信息集成的一种重要工具,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一方面,采用EDI可以将供应链中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改善和规范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供应链的时间。另一方面,通过EDI可以快速地获得信息,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纸面作业,更好地沟通和通信,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善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对客户的响应,缩短事务处理周期,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为了适应Internet的快速发展而最适合于WEB开发的信息标准化技术,为Web数据带来了结构化、智能化与互操作性,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管理与交换成本,能以更好的成本效益与灵活性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处理。与HTML类似,XML也是一种标记语言,它通过在数据中加入附加信息的方式来描述结构化数据。不过XML不像HTML那样,只提供一组事先已经定义好的标记。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元语言,允许程序开发人员根据它所提供的规则,制定各种各样的标记语言。
2.2 条形码技术(BAR CODE)
条形码技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大量、快速的信息采集技术。条形码技术不仅在国际范围内为商品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代码标识体系,而且为产、供、销等生产及贸易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代码标识技术,为实现商业数据的自动采集和EDI奠定了基础。条形码技术包括条形码的编码技术、条形符号设计技术、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是实现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缺少的开端技术。在供应链的物流系统中,物流具有大量化和高速化特点,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能大幅度提高物流效率,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3 射频识别技术(RFID)
射频识别系统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识别和交换数据。与传统的诸项识别技术相比较,RFID技术可以非接触识读,具有快速扫描的特点,RFID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RFID标签,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具有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等特点。在供应链管理的中,被广泛用于运输工具的自动识别(AVI)、物品的跟踪与监视、店铺防盗系统、高速公路收费及智能交通系统(ITS)、生产线的自动化及过程控制等方面。
与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标签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由于RFID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正是由于这些特点,RFID技术备受瞩目,分别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它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大幅提高货物、信息管理的效率,还可以让销售企业和制造企业互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接收反馈信息,控制需求信息,优化整个供应链。
2.4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GPS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使地球上的任何用户都能确定自己所处的方位。GPS是一项高科技,在供应链管理中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会越来越普遍应用到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方面应用: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陆地救援;用于内河及远洋船队最佳航程和安全航线的测定、航向的实时调度、监测及水上救援;用于空中交通管理、精密进场着陆、航路导航和监视;用于铁路运输管理等。
2.5 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技术
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不必要的冗余,能为多种应用服务。这些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数据库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在供应链管理中,数据库技术能更好地管理库存信息、客户资料,能支持企业有效地进行经营规划、成本分析和决策。数据仓库就是从不同的源数据中抽取数据,将其整理转换成新的存储格式,为决策目的将数据聚合在一种特殊的格式中,这种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的数据聚合称为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数据仓库技术解决了数据库技术很难解决商业活动的新问题,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它注重异构数据库的整合以及数据挖掘工作,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智能化决策信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称数据开采,就是从大量的、不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提取的知识表现为概念(Concepts)、规则(Rules)、规律模式约束等形式;OLAP即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也称多维分析,它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完成基于某种数据存储的数据分析功能。
3.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供应链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它们为供应链的重构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下,企业间及企业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更方便;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客户响应速度得到明显提高,为了适应客户驱动生产和供应链中企业联盟的需要,分销商、零售商的作用将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作为广义的企业——供应链,也向“扁平化”发展,即制造商直接与用户连接,实行更好的信息交互,能够较好地掌握用户需求,能很好地消除传统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的运营和管理[2]。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了从供应商直到顾客的整条供应链双向的、及时的、完整的信息交流,成为企业获得顾客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有效途径。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企业的业务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开展虚拟经营,建立虚拟的销售网络。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与它的经销商协作建立零售商的订货和库存系统,进行连续库存补充和销售指导,从而与零售商一起改进营销渠道的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六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新型的顾客关系。第二、及时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第三、有效整合分布在各地的仓储设备,形成虚拟仓库,有利于拓宽和开发高效率的营销渠道。第四、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第五、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和流通方式。第六、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批作业能力。
4.结语
随着全球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运作模式会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它每一次与企业的结合都能使企业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使用成本的日趋降低,我们有理由相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供应链这种新兴的管理理念的结合也必将创造一次更加辉煌的管理变革,使得21世纪的现代企业能够把全球范围内的不同优势和资源整合起来结成单一的经济实体,共同面对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信息失真是指主体在信息活动中,由于处理不当或维护不力,致使获得的信息出现了错误的情况。由于供应链中的信息涉及不同的企业与部门、信息更新速度快以及信息源头的多样化,使得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信息失真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信息失真现象主要表现为“牛鞭效应”。“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又称为需求放大效应,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供应链上的需求被变异放大的现象,是信息从客户端向供货商端传递时,需求信息被扭曲而逐级放大,致使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尾部,下游的客户比作根部,当根部发生波动时,传递到尾部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表现在图形上很像一根甩起的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
2.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危害
“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是有害的,它会造成批发、零售商的订单和生产商的产量高于实际客户的需求量,从而陷入产品积压、占用资金的不利境地,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变得低下。
2.1增加了成本。
公司及其供应商为了完成由于“牛鞭效应”而产生的被变异放大的订单流,公司要么扩大生产生产能力,要么增加库存量;由于订单的变化,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对劳动力需求也会出现与之相似的变化。这些变动增加了生产成本、库存以及劳动力成本。
2.2延长了补给供货期。
由于扭曲的需求变动性,公司及其供应商在安排计划时出现了困难,很容易造成生产量和库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状况,从而延长了公司及供应商的补给供货期。
2.3降低了产品的供给水平,使得更多的货物供应不足。
公司无法及时对订单的变异性波动作出反应,使得公司对分销商和零售商的供货出现不足,供应链的销售额减少。
2.4降低了服务水平。
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提高为客户的服务水平,从而组建起整个供应链。但“牛鞭效应”违背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资金与人员成本的增加使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成为了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障碍。
3.电子商务环境下解决供应链“牛鞭效应”的策略
3.1利用信息共享降低供应链“牛鞭效应”。
信息共享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牛鞭效应”。信息共享的作用范围越广,“牛鞭效应”潜在的危害就越小。在一条理想的供应链上,所有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应该是透明的,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像EDI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XML技术等。
3.2消除短期博弈行为。
在面对供应不足时,供应商可以将客户以往的销售记录来代替客户订购的数量作为供应的依据,这样可以有效限制客户夸大的订购量。在供不应求时,由于客户对供应商的供应情况不了解,从而很容易出现博弈行为。将生产能力与库存状况的相关信息与客户进行共享,能够消除客户不必要的忧虑,从而减少他们参与博弈。
3.3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外,还能够改变库存管理的方式。例如,在多种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供应商管理库存能使供应商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与零售商存货信息,能够有效地避免“牛鞭效应”现象的发生。
4结论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文章介绍了网络技术和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并阐述了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中的联系及意义。
关键词:
网络技术;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
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含义
1.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即上游的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即链下游价值链。因此可以认为汽车物流是集原料的配送、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产品、包装产品、产品流通和物流信息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这是现今的汽车物流概念及现行摸式。供应链是将所进行的项目活动或服务活动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的综合一体化可以使消费者接受到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务。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上下游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过程。而汽车供应链管理就是指人们在了解并掌握了供应链之间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后所总结出的,其利用管理的目的筹划、组织、指挥、相互协调、控制和激励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协调流通过程中的所涉及到的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之间的合理的调控来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合理的发展,用来达到最佳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获得小成本所叠加的附加值来赚钱取最大的利益。
1.2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型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如百货业、IT工业、船舶工业以及汽车制造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汽车制造业在科技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下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购买、运输、储存、调配、安装、整合以及到最后的售后服务,其复杂零散的部件、繁复的程序、复杂的结构,都需要合理有效的调配。那么供应链中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被高速运转的市场所淘汰。这种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迎合新兴的市场经济。网络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汽车厂家和提供商两者的长期持久高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更快更有效地分享设计思路,制定更有效的双方获利服务。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双边合作关系更进一步的发展。
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2.1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
在早期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的生产发展过程中,汽车行业供应链是由不同生产厂家以不同的车间流水线的方式构成,部分生产并安装成整车,是由局部到整体的生产方式,其包括售前、售时、售后服务维修全权负责。对于传统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一家厂商所负责的工程量巨大,与此同时所存在的系统漏洞也会有着较大的体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了汽车市场供应链获得更高的利益,其供应链内部关系就必须有所调整。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业务流内部关系调整应该更加细化与复杂,明细的分工有利于生产的便利。业务流可分为多级供应商,当今市场大致分为四级供应商售时以及售后的服务商当然必不可少。那么它们的职能大致这样分配:一级供应商的职能是提供传动系统和内饰系统等整套的系统,二级供应商的职能是进行系统组装与市场供应,三级供应商的职能主要是为二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四级供应商则是为三级供应商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和基本辅料的供应商,当然还有售卖商、售后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
2.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首先,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供应链系统主要的核心。汽车制造业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大都为整车配置为调度,信息的交流共享,整车的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等方面拥有着较大的前景,是协调产、售、售后的重要关系枢纽。汽车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汽车供应链的重点在于制定、协调打造优质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整合、调配,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供应链系统的管理要不断的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供应商与分销商的相互协调与管理,促进生产、供应,销售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等;再次,供应链上各个产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十分密切并有所协调。汽车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共同开发产品的组织,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双边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持久的合作有利于设计思路,制作过程的发展。然后,物流配送功能的专业化,采购和生产的全球化。通过从订单计划环节到销售环节的集成管理,汽车生产与市场形成较为良好的关系,双方基本能保持一致。物流配送更加快捷专业;最后,汽车的零部件为汽车的主要成本,其采购的全球化有利于降低汽车成本,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大重大改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策划汽车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各种商务信息平台,促进各个商务链中的成员更加有效地了解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3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Intranet/Intranet技术及Extranet技术
企业内部网是Intranet/Intranet技术的别名,又叫内部网、内联网、内网。顾名思义,Intranet技术是企业运行的内联网站,它最核心科技则是基于Web的计算再次重新整合的科技。它通常建立于企业各成员或组织内部成员并为其成员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和文件传输平台,例如内部的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建立内部防火墙,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体系。在供应链中Intranet/Intranet技术可以保护供应链内部的文件使各成员更加放心的信息交流。Extranet——外联网其具体定义还在讨论中,但人们大都能接受的定义是:Extranet是一个使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使各企业成员与各企业成员的客户和其他企业相连来完成其共同目标的合作网络。如果说Intranet技术是内部联系网站,那么Extranet技术则是外部相互交流联系的网站。这种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和谐共赢加快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3.2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应用
图1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上的应用(说明:⇅物流→信息流)在21世纪网络信息化快速变革的时代里,Internet/Intranet技术与Extranet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汽车供应链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供应商提供零部件的硬件设备和设计思路的软件设备。制造商是将提供商所提供的零部件按照既定的设计思路整合并保管运输至销售商。在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中汽车制造商占领着核心地位,掌握着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为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即冲压、焊接、总装和涂装。在这整个的流程中Internet/Intranet技术则负责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上游到下游之间的联系交流与资源信息共享。而Extranet技术则是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交流。通过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Extranet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各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更加稳固的持久性,各企业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交流互通的合作平台,如图1所示。
3.3“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及实例
“大数据”在对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与“云计算”密不可分,应用“大数据”对在汽车行业供应链进行精准的评估与营销,分析链条中的故障,并及时地分析解决,为行业节约大量成本。如今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相结合,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而以上的技术正在使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实例,例如采用了Z2EE技术手段和数据库技术手段,就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技术新型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系统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市场。新型汽车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包括系统信息的管理、各会员的信息管理即各企业的信息管理、产品信息的管理、供应信息平台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共享与监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新型汽车产业供应链。如图2所示:
4结语
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促进汽车行业的系统化的发展,使汽车行业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化社会。网络技术有利于其成员内部的共同协作,同时也促进与外部成员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管理成本。该研究为汽车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柯航.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管理,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