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报名社会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源分析;生存发展;内涵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生源是学校的基础,就业是关键,教学质量是保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生源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解决生源问题的关键又是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而解决毕业生出路的关键是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在这里,我们就山东省民办高校的生源及生存发展做一下分析和思考。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生源是一切的基础,是民办高校的命脉。民办高校的举办者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的形势,要通过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来吸引考生,通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来打动社会,以良好的社会信誉赢得良好的生源,这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最终也是惟一出路。
二、民办高校生源分析
民办高校生源主要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学生数量的减少,二是学生整体质量普遍下降。
(一)生源数量分析
根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数据表明,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300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505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21.9%。另外在2012年12月山东省举办的首届民办教育高峰论坛上数据显示,全省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9所,招生9.88万人,在校生30.53万人,山东民办高校数量及在校生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各公办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日趋减少,民办高校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在逐年降低,特别是山东省的部分民办高校,从2013年开始已经把大量统招计划放到省外,以求生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日趋减少,高校在生源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根据新浪教育网对2008-2013年全国31个省市高考人数调查统计来看,如图所示,从2008年的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1035.91万人锐减至2013年的868.64万人,六年时间高考报名总人数减少了近168万人。特别是全国生源大户广东、河南、四川、安徽、山东、江苏等六个省份,高考报名人数从2008年的395万人减至2013年的345万人。尤其是山东省最为明显,全省高考报名人数从2008年到2013年,6年内总人数锐减近30万。
在国家政策长期调控和大学生就业难大环境下,高考人数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是适龄人口在减少,另外很多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而直接就业。此外,高考人数下降的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外出留学。
在2011年和2012年高考录取中都曾出现过部分民办高校“无人问津”的惨状,特别是过去两年的专科批次录取中,尽管山东省招考院公布的征集计划有数万个,但填报志愿参与录取的考生寥寥无几。2013年的高考在本科一批投档结束后,99%的高校完成了招生计划,而在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结束后,近半高校没有吃饱,在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比较集中的投档表中甚至出现了大篇幅的空白,近200所高校遭遇了零投档。
(二)生源质量分析
还是以山东省为例,自从2011年山东省将原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之后,在新的本科二批高校中公办院校有着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学费优势。往年一志愿只能选择一所院校志愿时,考生担心一志愿落空,读公办院校把握不大的考生会一志愿选择独立学院或者民办高校,如今2013年山东省实行平行志愿之后,考生的首选院校肯定是学费较低的公办院校。根据考生填报高考志愿表分析来看,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在考生的志愿表上都处于第5、6的位置,而排在第1、2位置上的学校才是他们最想去的学校。民办高校囿于招生录取中的最后录取批次,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保证生源质量,这对遭受生存危机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生存危机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
我们再进一步从高考录取分数方面做一下分析。2013年山东省首次实行平行志愿,对民办高校来说意味着他们招到的学生将再次被压缩在分数段的最末端。分数较高的学生大都是被公办高校录取,民办高校录取的考生在线上20分的聊聊无几,基本都是在线上10分左右,即使这样,山东省多所民办高校仍未完成高招名额,只能向二本线下未录取考生重新征集志愿。学生的基本素质就是这种情况,民办高校即使再加大投资,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成效能有多少?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大幅度提高吗?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的逐年降低,无疑会让民办高校陷入恶性循环中。
三、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思考
在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失去生源的民办高校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存与发展是每个民办高校所要面对的新挑战,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分析,我们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还特别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师生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等等。但在现实层面上,可以说我国的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长期处于不公平竞争的状态,有关部门一方面鼓励民办高校发展,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另一方面却又设置很多障碍,很多公办高校享受的优惠政策民办高校却享受不到,反而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却被无限放大,这不利于教育多元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政府应为民办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扩大民办高校招生自,放开专业设置,让民办高校主动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在市场机制下平等竞争,让市场检验一切,使民办教育逐步脱离“以学养学”的困境,增强办学的公益性。另外我国已经在2012年历史性的实现了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希望教育经费分配政策能够适度倾斜支持一下这个弱势群体。
因此,作为民办高校来说,一定要要群策群力,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共同推动出台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相配套的有关政策,使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享受公办高校同等的待遇,争取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二)民办高校要注重内涵发展,寻找自身特色
作为民办高校来说,从师资队伍、科研经费、资金渠道、生源质量等诸多因素分析,确实与一本甚至是二本的公办院校有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只有加强内涵建设,找准定位,注重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规范管理,学校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赢得社会信誉。特别是新转制的独立学院,刚刚失去“母体学校”的光环,这些“新面孔”的知名度还不高,势必面临转型和优胜劣汰的考验。寻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特色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
1.切准办学定位。
民办高校拥有公办高校不能比拟的办学自。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适应市场变化,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要自主调整自身专业和学科设置,增设社会急需专业,特别是要面向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灵活机动地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来确立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吸引更多的生源。
2.规范管理。
首先,民办高校的决策层特别是举办者要切实清醒的做好对学校自身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千万不可朝令夕改,更不可脱离社会大环境去追求什么标新立异,将学校作为试验品。其次,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执校能力,建立全面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再次,要落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要做到诚信招生,依法合理收费,要严格依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行事,取信于市场,让学生学有所用,以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声誉。
3.注重特色培育和发展
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的资源,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稳、打得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办“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必须坚持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的应景之为,也不是什么标新立异,应是围绕培养目标的长期发展,更是要符合社会区域大环境和学校自身情况下的长期培育,要端正心态,准确定位,以完善的、长远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形成区域特色;民办高校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增设社会急需学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专业特色;与同类院校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探索专业学科建设新路,强化特色。可以说,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也就不会有生命力。
四、结语
诚然,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办学实力雄厚、就业出路好的民办高校自然口碑好,会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想当然的学生报考的也就会多,与此相反的是办学质量差的高校被逐渐淘汰是一种正常现象。话可以这样说,但任何一所民办高校的倒闭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社会来说都是一场劫难,最后受伤害的都是学生。所以也呼吁社会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支持,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带着放大镜去无限扩大化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希望民办高校要主动寻求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学校的实力,高校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定期举办诸如民办教育高峰论坛等研讨会方式分享好的经验与模式;也期盼全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民办高校的举办者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形势,群策群力,将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丁小谷.民办大学:在尴尬中求生存[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0,09:27- 29.
学校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6个,有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16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教学团队2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3人,教学名师1人。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被评为“2012-2013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始建于1965年。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0人、讲师27人,硕士生导师9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38人,博士学位3人。学院下设服装系、表演系、装潢系、环艺系、动画系。有四个本科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院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级时装设计、服装动态展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环境设计艺术。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1000余人。
学院在教学上紧紧围绕学校突出“一实两创”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
2000年至今,学院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国家及省级专业赛事中获奖三百余项。其中,获及以上金奖30项,获省部级金奖76项。在教师和学生屡获佳绩的同时,学院也取得了诸多殊荣,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2001、2002年分别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服装设计师生作品大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第一名。多次进入中国服装十大院校排行榜。先后六次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学院“育人奖”。服装表演专业分别在中国CCTV电视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十佳,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国选拔赛获金奖的好成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2009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铜奖。2010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奖赛获金奖。环境设计专业与动画专业分别在2008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获专业组铜奖、2010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爱特恩杯”现场总决赛获银奖、2013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数字建筑BIM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二等奖。
东北电力大学媒体技术与传播系,始建于2002年,为校直属系,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影视技术与现代传媒技术两个培养方向)。
媒体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现有非线性编辑网络实验室、电视演播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以及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
自建系以来,媒体系注重培养适应影视等媒体传播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了独特的专业特色。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他们创作的多部影视作品在一些全国性影视DV大赛中频获大奖。同时,媒体系学生在省市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屡获佳绩。
一、招生专业:
1、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2、环境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3、动画本科(学制四年)
4、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两个培养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5、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现代传媒技术两个培养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二、招生范围及人数:见附表
三、学费: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5900元/人.年;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820元/人.年。
四、考生专业考试报名条件:
符合生源所在省高考报名条件,所学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艺术文科和艺术理科考生,可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简称校考),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的考生年龄需在22周岁以下,男生身高在1.80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8米以上。
五、考生专业考试报名办法:
1、根据报考专业的不同,报名时需持证件不同:
(1)、考生所在省份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若组织报考专业的统考,报名时需提供艺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
(2)、考生所在省份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若不组织报考专业的统考,报名时需提供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
2、凡是报名参加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4个专业校考的考生按美术类考试并发放美术类校考合格证。美术类校考合格的考生在高考报名时可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4个专业进行报考。
3、报名、考试时间:见附表
省份
拟招生数
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辽宁
41
鲁美附中(美术):沈阳市大东区望花中路146号;辽宁大学(非美):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辽大)广电、表演1月10-11日;(鲁美)美术1月15-16日
(辽大)广电编导、服装表演:1月12日;鲁美)美术1月17日
黑龙江
42
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31号
1月20-21日
1月22日
江苏
32
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市建邺区北圩路41号(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
1月25-26日
1月27日
河北
50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工路18号(南校区)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江道39号(北校区)
2月6-7日
美术、服装表演:2月9日考试;广电编导:2月8-9日考试
山东
75
潍坊招办(富华会展中心):潍坊市东风街189号
2月12-13日
2月15日
吉林
75
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新校区:服装表演;老校区:广播电视编导
2月20日
2月21日
六、专业考试科目:
1、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考试科目:①素描(黑铅笔)100分;②色彩(水粉)100分。总分200分。请考生自备画具
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考试科目:
①量体;②走台(泳装、休闲装,服装自备);③语言表达能力;④才艺表演。总分100分。(吉林省考生200分)。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科目
(1)面试:(60分,时间2分钟,要求五官端正,无残疾,无色盲色弱)
语言表达(20分):自我介绍,基本素质考察,时间30秒。
特长展示(40分):考生可在声乐、器乐、美术、舞蹈、朗诵、曲艺、小品等艺术类特长中任选一项。
(2)笔试:(140分,观看短片及写作,时间150分钟)
影视作品分析(80分):观看影视作品并撰写影视评论,字数在800字以上。
命题创作(60分):根据给定题目编写影视故事,500字以上。
七、吉林省考生录取原则:
1、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按照文化课成绩×60%+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在录取过程中,如考生的总成绩相同,以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如考生的专业课成绩也相同,以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以身高优先录取)。
2、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现代传媒技术培养方向)专业考生录取原则:按照文化课×70%
+专业课成绩×30%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八、外省考生录取原则:
1、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专业考生的录取原则:按照文化课成绩×20%+专业课成绩×80%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在录取过程中,如考生的总成绩相同,以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如考生的专业课成绩也相同,以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2、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考生的录取原则: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的最低控制线,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在录取过程中,如考生的专业考试成绩相同,以文化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如文化课成绩也相同,以身高优先录取。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技术、现代传媒技术培养方向)的考生录取原则:按照文化课成绩×70%+专业课成绩×30%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如总成绩相同,以校考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如校考成绩也相同,以面试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4、我校录取艺术类考生时对考生的英语、数学成绩没有特殊要求。
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我校将发给其《东北电力大学2014年艺术类专业测试合格证》,考生凭此证,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方可报考我校。(专业考试成绩可通过我校网站查询)
招生咨询及电话:
我校咨询电话:(0432)64806749电子邮件地址:zsb@mail.nedu.edu.cn
一、高考氛围的营造。
鼓励学生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培养学生勤奋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耐得住寂寞、抵制住诱惑的心态。使学生明白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成功。
1。举行家长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齐心迎战。
2、举行百日冲刺宣誓主题班会,部署最后100天的复习要求。
3、通过主题班会、讲座,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高考形势和动态,
4、将“抓两头,带中间”进行到底。
5、通过主题班会和高考理想的规划,激发学生对理想追求的欲望和缩短与高校的距离。
二、做好服务。
1、督促学生做好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2、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除了联合科任教师及家长外,还及时请心理辅导老师,让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3、针对学生每一次月考成绩,总分名次来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比较,找差距、找原因、以求得在下一次考试中实现突破。
4、关心学生身体状况。
5、勤抓常管多督促严要求。
6、一个不能少。越到后期越要关注后进生。
7、多陪他们,做“板凳班主任”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发挥团队优势,齐抓共管
经常与本班科任教师保持联系,负责协调本班科任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了解本班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协调各科作业负担以及课内外出现的问题,必要时召开本班科任教师会,共同研究,设法解决。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召开家长会,通过电话短信等各种途径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并做好家长的思想疏通工作。
五、日常工作
1、开好每周班会,加强学生教育。
2、综合素质评价。
3、做好皖八联考、宣城一摸、二模考试及高考工作。
4、做好学生高考体检工作。
5、加强与家长联系。
6、协作各课任教师工作。
7、高考动态信息公布。
8、考试技巧与策略辅导。
9、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10、高考报名工作。
11、整理好学生的各项档案资料。
12、加强学生考前心理辅导。
13、高考前准备工作
14、填报志愿指导,填好志愿(二个阶段)。
高三班主任下学期工作计划(二)本学期是高三第二学期,还有100多天就到高考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成绩相应的有所提高,但离高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难度和管理难度还都比较大,这一学期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又非常关键,作为班主任应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为提高学生成绩,让班级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认清形势,做好班级稳定工作。
从思想上给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高考的严峻形势。一要抓好立志教育,立志立大志,立坚韧不拔之志;二要培养学生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三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明白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奋力拼搏不尽就一定能够成功。
二、以抓学习为重头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力争要让学生在本学期有跨越式的进步。
“抓两头,带中间”这是常规的方法。通过对优生个别谈心,为他们指出学习的光明之路,明白所处的位置,鼓足信心,争分夺秒,为班级带头,做好榜样。在学习上既要在全班争上游,又要在学校争先。对后进的一些同学个别谈心,让他们树立信心,看到前途的光明,通过今年和今后高考形势的分析,向他们指出,只要努力拼搏,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只要抓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全班工作定会出现好的局面。
三、做好各方面的保证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1、选好班委,维持好上课、课间、早晚自修纪律。将班级卫生和公共场地卫生的保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2、勤抓常管多督促严要求及时进行班风校纪的教育及各项安全教育,以常规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制度班级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的各项管理要求,重申学校及德育处的各方面的要求,防患未然。
3、指导每位学生制订好学习计划,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通过经常检查学生的作业、笔记、课堂纪律和考试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通过班会课、个别教育和榜样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4、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每次考试结束要求每一位学生写出考试的得与失,查找经验与不足,并列出整改计划和下次考试的目标。
5、结合本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摆正学生的同学交往观念,锻炼过硬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从容的面对高考,确保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6、经常进行班级工作的总结和各项计划的调整以更好的做好班级各项工作,使班级各项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
一、报名资格
凡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条件,且具有一定艺术专长者均可报名。
二、计划编制
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按照历史等科目类、物理等科目类分别编制。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生源情况,按照教育部和我省有关计划编制原则和要求编制招生来源计划。
三、考试招生工作方案
在苏招生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江苏省有关规定,统筹考虑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科学制订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方案和招生办法,包括招生专业、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方式、考试科目、防疫措施、招生计划、录取规则等要求。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方案和招生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审定,报属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向社会公布。
四、文化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
1.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考试科目以及考生选择的3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生首先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择2门。
高考总分值为750分。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以每门150分计入总分,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考试30分。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均为100分,其中物理、历史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余科目以等级分计入总分。
2.综合素质评价围绕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等六个方面进行写实记录,建立个人档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学生高中毕业前,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以统一格式提供给高校。
高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五、专业考试
江苏省2021年对美术与设计类(以下简称“美术类”)、音乐类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行全省统一专业考试(以下简称“省统考”),其他艺术类专业由有关招生高校自行组织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
(一)省统考
省统考采取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面试评分)的形式,考试科目和分值等要求按《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考试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教考命〔2020〕3号)执行。
省统考涵盖专业范围按《省教育考试院关于调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省统考涵盖专业范围的通知》(苏教考招〔2019〕17号)和《省教育考试院关于补充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省统考涵盖专业范围等事项的通知》(苏教考招〔2020〕6号)执行。
(二)校考
根据教育部及江苏省有关规定,省级统考已涵盖的专业,高校一般应直接使用省统考成绩作为考生的专业考试成绩。确有必要补充考核的艺术类本科专业,高校应面向省级统考合格生源组织校考,并须将考试工作方案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省级统考未涵盖的艺术类专业,高校可组织校考。对于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高校不再组织校考。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及所有高校的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如与省统考专业相同或相近,须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
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原则上在学校所在地组织。确有必要在异地设立考点的,须经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且校外考点数量最多不得超过5个。高校应加强校内外考点管理,确保校内外考点的组考工作标准一致、程序一致、监管一致。有关高校要认真总结2020年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线上考试工作方案,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方式。高校部分艺术类专业确需组织现场考试的,应使用相关专业省级统考成绩或采取线上考试等方式对考生进行初选,对通过初选的考生再组织现场校考,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鼓励高校在初选时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养考核。有关高校现场校考规模及其他考务安排要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
1.省内高校的校考
省内有关院校招收非省统考专业,其专业考试由招生高校自行组织或采用委托考试的方式进行。
当招生高校采用委托考试方式时,委托高校须向被委托高校提出委托考试申请,双方协商一致后,由被委托高校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在考生报名前,委托高校与被委托高校均须向考生公布委托考试相关专业、要求、考试安排、合格证发放等事项。
2.省外高校的校考
省外高校在江苏省设立校考考点及有关考试管理工作,按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其中,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及高职(专科)院校原则上只能在院校所在地组织专业校考。
(1)按院校招生专业大类设置,在我省安排招生计划数达20人及以上的院校,方可在我省设点校考。
(2)艺术类专业点设立不足四年的高校,凡省统考涉及的专业,一律不得组织校考,应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
(3)招生院校在我省设点考试的专业,只能在我省指定的考点对我省考生进行专业校考,在院校所在地和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考点不得再接受我省考生参加所涉及专业的校考,否则考生的专业考试成绩我省不予认可,由此产生的遗留问题由招生院校负责处理。
(4)在我省设点校考的院校须使用统一平台进行校考报名和缴费。非我省高考报名的考生,不得在我省校考考点参加院校校考。
3.专业校考合格考生的确定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实行专业校考的招生院校必须严格坚持专业选拔标准。
(1)凡报考有关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考生,如其所报考专业是省统考涵盖专业,须根据江苏省及招生高校的要求,参加相关专业省统考且省统考成绩合格(合格线在考生省统考成绩时划定并公布),方能按招生院校的录取规则参加录取。高校在组织专业校考时须严格审核考生资格。省统考未涵盖的其他艺术类专业,考生可不参加江苏省组织的专业省统考,且不受省统考合格线限制,如院校要求考生须参加相关专业省统考且合格的,考生须按照院校的要求执行。
(2)高校应严格控制校考合格证发放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去年比例,各专业校考合格人数不得超过该专业上一年度录取人数的4倍。专业考试成绩信息由招生院校及时告知考生。
(3)有关招生院校须按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和方式报送校考合格名单。江苏省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如招生院校确定的专业合格人数超过规定的标准,对超出部分的低分考生,我省不予认可,由此产生的遗留问题由有关招生院校负责处理。
(三)考试违规考生处理办法
对在艺术类专业考试(含省统考、校考,下同)中被认定为违规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进行处理。其中,对在艺术类专业考试中被认定为作弊的考生,取消其当年参加高考报名的各科、各阶段成绩(含高考文化考试成绩和所有艺术专业考试成绩),并将考生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已被录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由相关高等学校取消其学籍。《刑法》规定,凡组织作弊、替考或帮助他人作弊,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凡在校考中被认定为作弊的考生,有关招生高校须及时将其作弊情况书面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六、录取批次设置
录取工作分批次依次进行,录取批次设置为本科提前批次和专科批次,其中,艺术类提前录取本科院校分3个小批依次录取。
第1小批: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和原“211工程”院校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非美术类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
第2小批: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省内外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
第3小批:除第1小批以外的其他院校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
艺术类专科院校在普通类批量投档前完成录取。
七、划线办法
艺术类本、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艺术类(历史等科目类)、艺术类(物理等科目类)以及不同专业类别(美术类省统考、音乐类<声乐、器乐>省统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省统考、艺术类专业校考)本科和专科层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并结合考生文化分、专业分等因素分别划定。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可自行划定本校艺术类本科专业的文化和专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并在录取前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备案。
八、填报志愿
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专业(类)”模式。院校专业组由院校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类)的人才培养需要和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是志愿填报的基本单位。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类)。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类)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同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也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考生的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须符合报考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方可报考相关志愿。
艺术类设置传统(顺序)志愿、平行志愿两种方式。本科提前批次中,第1小批和第3小批实行传统(顺序)志愿,第2小批实行平行志愿。专科批次中,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传统(顺序)志愿,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平行志愿,填报专科批次志愿的艺术类考生只能在传统(顺序)志愿或平行志愿中选择其一填报。传统(顺序)志愿设置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包括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平行志愿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各批次志愿录取结束后,设置征求志愿,征求志愿设置与相应批次志愿设置一致。填报征求志愿时,考生只能在传统志愿或平行志愿中选择其一填报。
参加全省专业统考且成绩达到规定要求的考生,可以填报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高校的志愿;参加专业校考且成绩合格的考生,只能填报取得校考合格高校的志愿,其专业考试成绩只适用相关校考合格高校。
艺术类考生不得兼报同批次体育类、定向培养士官的志愿;艺术类使用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的美术类、音乐类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批次之间不得同时填报。
九、录取
各招生院校的录取原则、办法须报院校主管部门核准并以《招生章程》的形式向考生和社会公布。
(一)投档规则
根据专业考试方式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投档规则。使用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按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投档;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按传统院校志愿的投档规则投档。
平行志愿投档原则:对于高考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到相应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考生的投档分由高考文化分和专业分按一定比例构成。当投档分相同时,依次按高考文化分、语文数学两科之和、语文或数学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首选科目单科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最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投档;如仍相同,比较考生志愿顺序,顺序在前者优先投档,志愿顺序相同则全部投档。
1.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
美术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投档分=[(高考文化分÷文化满分)×0.6+(专业分÷专业满分)×0.4]×750,结果四舍五入取整。
音乐类:投档分为专业分。
2.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
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对文化分、专业分均达到相关招生高校自行划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院校要求投档给院校。
其他校考高校,对文化分达省录取控制分数线且专业合格的考生,按院校要求投档给院校。
艺术提前本科第1小批录取院校,需通过江苏省艺术类专业考试管理系统,下载报考本校的考生信息。正式录取一律以网上录取系统下载的考生电子档案为准。
(二)录取办法
高校对进档考生,根据本校《招生章程》中公布的录取规则和标准以及有关招生政策,自主、择优录取。
十、加强组织领导
省统考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
院校校考由招生高校自行组织。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严格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校考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9〕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13号)执行。高校是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有关工作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校内党政部门工作责任,坚决杜绝简单下放、层层转交。各高校特殊类型考试工作方案和招生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审定。要健全校内自我约束、监督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保障招生政策、纪律的执行。要严格执行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程序,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会议记录须存档备查。各有关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保密工作规定和教育部关于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组织有关工作要求,参照高考考务管理规定,细化完善安全保密、命题制卷、考试组织、阅卷评分、监督管理等办法,确保试题试卷的绝对安全,确保考试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高校招生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研究制订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资格审核、考试评价及录取的办法,统一组织考试及选聘本校教师及校外专家参加相关评判工作,统一公示合格名单及录取结果。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监督,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建立起分工明确、高效有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严禁高校将审核、考试、选拔等工作下放至学校内设学院或部门独立负责;严禁高校通过各种虚假专业考试方式来圈定合格生源。
高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及江苏省艺术类考试招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严禁举办任何形式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应试培训和推广活动;严禁高校教职工组织或参与上述活动;严禁各级各类学校为各种艺术专业应试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场所或设施。各有关高校要严格执行,自查自纠,已开办艺术类专业考试辅导班的,立即停办;教师参与专业考试相关辅导活动的,立即停止;为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场所或设施的,立即清理。违反规定的,将取消有关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资格,相关教师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其他未尽事宜,按江苏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意见执行。教育部如有新的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附件:1.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及参照执行院校名单
2.2021年省外高校在江苏省设点组织艺术类专业校
考工作程序
附件1
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及参照执行院校名单
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名单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解放军艺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二、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的院校名单
清华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东华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江南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仅限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绘画等本科专业)
苏州大学(仅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
浙江传媒学院(仅限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录音艺术等4个本科专业)
浙江理工大学(仅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
内蒙古大学(仅限音乐表演、表演、音乐学等3个本科专业)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仅限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个本科专业)
浙江音乐学院(仅限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艺术与科技8个本科专业)
哈尔滨音乐学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电影学院、音乐学院)
以上名单以教育部最新公布为准。
附件2
2021年省外高校在江苏省设点组织艺术类
专业校考工作程序
为规范省外高校在我省组织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程序。
一、考点设置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3个考点负责承担省外高校在我省设点校考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二、设点申请
设点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方案和招生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审定、属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设点院校须于2021年2月5日前登录江苏省艺术类专业考试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校考管理系统”),填报相关专业考试信息,并提供有关材料。
设点院校应与考点签订协议。协议内容须包含考生信息安全、试卷安全保密及考风考纪等方面的内容。具体事宜由设点院校与考点共同商定。协议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存档一份。
三、报名与考试
在我省设点校考院校须使用统一的校考管理系统实施校考管理工作,考生报名、准考证打印、考场编排、考生信息下载、缴费等工作均通过该系统完成。考前一周左右接受考生网上报名和缴费。
考点应积极配合设点院校做好各项考试工作,并根据教育部及我省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本考点的专业考试组织实施工作。
1.考点须成立校考工作考试委员会,负责本考点考试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实施。设点院校代表要参与相关职能组的工作。
2.考点负责设点院校在本考点的有关考务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做好设点院校和考生所需的信息、政策咨询和后勤保障服务等工作。
3.校考试答卷的安全保密工作由设点院校负责,考点须按照院校要求提供试答卷保密室或必要的保障设备。
4.考点要强化考风考纪建设,考点考试委员会要加强对监考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培训,严厉打击违纪舞弊行为,坚决杜绝群体性舞弊事件发生,并按规定收集相关违规材料和证据。
5.有直系亲属参加2021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的人员均不得参与相关考试工作。
6.设点院校进行视唱、演奏、表演等面试科目测试并当场予以评分的,须由不少于5人的专家评委进行测评并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7.校考成绩由招生院校及时发放给考生本人,并按教育部有关要求及时报送校考数据。
四、违规处理
对在校考中违纪舞弊的工作人员,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的规定严肃处理。
对在校考中被认定为违纪的考生,由招生院校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对在专业考试中被认定为作弊的考生,各考点和招生院校应及时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通报有关作弊考生信息,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并将作弊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对在专业考试组织中出现违反规定或重大疏漏而造成恶劣影响的招生院校,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在我省组织校考的资格,并建议相关单位(院校)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对在组织专业考试中出现违反规定或重大疏漏造成恶劣影响的考点,一经查实,将取消其考点资格,并建议相关单位(院校)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对在校考中被认定为实施组织或参与组织考试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应移交司法机关,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收费
根据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高校收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苏价费〔2007〕423号、苏财综〔2007〕92号、苏教财〔2007〕89号)规定,在我省设点考试院校的收费标准为考试费每科60元。
设点考试院校应按与考点签订的协议向考点支付相关费用,该费用主要用于考场及相关设施的更新改造,考试组织管理,专家评委及考务人员的加班、食宿、劳务费等。设点院校应按每考生5元标准上缴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作为招生宣传、系统平台开发与维护、考点建设与管理等支出费用。此外,网上报名过程中所产生的网上支付手续费由设点院校承担,直接由网上支付平台收取。上述费用不得再另行向考生收取。
关键词:招生宣传;队伍建设;探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334-02
12008、2009两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
1.1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深入探析高校招生宣传现状,于2010年5月对2008、2009级生源地为浙江省内学生所做的问卷进行了分析汇总。在2008级新生中抽样调查表375份,在2009级新生中抽样调查表476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调查表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获取高校招生信息的途径、报考我校原因等方面内容。
1.2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1.2.1调查对象入学前了解高校信息的途径
分析和认识各种招生宣传形式在考生中的覆盖和使用范围,是准确把握招生宣传工作规律的重要前提。调查表明,2008级和2009级调查对象入学前了解高校的主要途径前五位依次为:
(1)招生手册:占76.00%和59.24%;
(2)学校网站、电话咨询:占45.33%和47.69%;
(3)学校简章等宣传资料:占21.87和19.75%;
(4)亲朋好友介绍:占20.27%和16.39%;
(5)电视报纸等媒体:占12.53%和8.61%。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各种媒体在招生宣传的各阶段所发挥的效能不同,但两届调查对象入学前了解高校的途径是基本吻合的,《招生手册》始终被作为考生了解高校招生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考生平时学习紧张,无暇顾及了解高校,大多数考生都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期间才去关注、了解高校信息的。此时印有当年度招生计划的《招生手册》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考生对宣传的内容可信度高、发行数量大、覆盖范围广,不失为招生宣传的较优途径。此外,电话咨询作为直接、便捷、互动的信息了解方式,是考生比较喜欢采取的。学校网站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详实,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成了考生进一步深入了解高校信息的较好选择,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话、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而没有条件从网站获得信息的考生,查看学校简章等宣传资料,也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信息了解途径。
1.2.2调查对象认为吸引考生报考我校的因素
在2008年调查数据中,吸引考生报考我校的前三位因素是“报考分数限制”、“处于浙江省内、距离家近”和“专业多样、特色鲜明、满足自身要求”,分别占总人次的35.47%、34.67%和30.13%。在2009年调查数据中,吸引考生报考我校前三位因素是“校舍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专业多样、特色鲜明、满足自身要求”和“百年校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分别占总人次的31.51%、28.99%和23.74%。
统计结果表明,在2009级新生调查中,“报考分数限制”的条件因素以及“距离家近”的区位因素明显降低,“校舍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百年校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然成为考生在众多高校中毅然选择我校的重要原因。这表明,我校历年招生宣传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提高了在各生源地的知名度,获得了广大考生的青睐。考生已经不再因为分数限制、家庭距离等硬性因素报考我校,更多的是关注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多样、特色鲜明、满足自身要求”始终是考生报考我校的鲜明优势。因此,要吸引考生报考,高校一定要将自身亮点和基本情况尽可能地挖掘并以恰当的形式突出展现。当然招生宣传形式的完美是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基础的,弄虚作假只能是适得其反。
2形式多样,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争取招生宣传的全覆盖
2.1内容翔实的资料宣传
为配合招生宣传的有效进行,高校制定招生简章、招生专刊、报考指南等方面的常规宣传手册,通过邮寄或发放至中学、考生、家长等方式让考生了解学校及相关招生政策。这种方式宣传的面广,但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免宣传资料的流失。同时,高校可针对需要宣传的重点,制作PPT、宣传单等材料进入中学进行宣传,宣传重点可涵盖学校基本情况、特色专业、奖学金、招生录取政策、人才培养特色、国际交流合作等学生感觉兴趣的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另外,也可将具有高校特色的书签、环保袋、学习用具等作为招生宣传的辅助资料。
2.2方便快捷的网络宣传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关注程度高等特点,成为高校各种招生信息的重要渠道和与考生相互交流的平台。高校招生网是吸引考生报考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要加强高校招生网络的建设,公布历年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录取政策等与高考相关的信息,同时要强化学校的特色学科、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文化内涵等考生关注的内容。此外,尽可能在考生关注程度高的其他网络如:阳光高考、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的网站、新浪网、腾迅网等上各类招生信息,扩大信息的覆盖面。
除信息外,开通网上咨询平台、建立考生咨询QQ群以及网络视频咨询也是非常重要的宣传方式。一般高校采用论坛、留言板等形式进行常规问答,集中宣传时期本校的招生论坛、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各省招生主管部门推出的各类咨询平台都非常值得关注,准确有效的咨询、及时回答考生的问题都能为学校赢得信誉,吸引考生报考。
2.3有的放矢的媒体宣传
这里所说的媒体,指的是实体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纸等。现在的主流媒体非常之多,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次都在做招生宣传,很多媒体也是采取收费的办法进行宣传,各媒体也之间的影响力差距也很大。因此对媒体的选择应格外慎重,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选择宣传媒体,有效切入相关栏目加大覆盖面和频率,尽量多以新闻或招生访谈的形式引起媒体关注报道,少以招生广告的形式宣传,以达到既节约经费,又有效果的目的。
3全面直观的面对面宣传
对于考生来说,面对面的招生咨询更加直观,内容更加丰富,指导的效果更明显,是招生宣传的重要的手段。面对面的宣传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
3.1参加招生咨询会
为更好地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多场咨询会,考生及家长的参与度都比较高,参加人数较多,有利于分发宣传资料,指导到位。
3.2举办校园开放日
在指定的日期接待考生及家长来校参观和咨询,更有利于考生全面了解高校的方方面面,感受良好的校园氛围。
3.3设立地方宣传点
考生填报志愿期间在考生集中地设点接待考生及家长咨询,贴心服务解除考生与家长奔波之苦。
3.4深入中学宣传
深入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能与考生直接面对面交流,宣传效果好,因此历来是各高校招生宣传的必争之地。中学宣传若只在填报志愿期间作政策解答效果比较差,多用于合适生源不多的高中。对重点生源中学宣传以循序渐进效果最好,具体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与中学建立联系。中学作为直接高校生源的提供者,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可组织学生活动进入中学,拉近高校与中学的距离。例如:在假期可选派大学生进入中学开展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冬令营或社会实践活动,让高中学生在了解大学生活的同时增长见识;还可选派本校毕业的学生回访母校,联络感情。
第二步:与中学建立合作关系。高校优良的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校园文化等资源都可以在多方面与高中展开合作和交流,立足实际为高中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在高一阶段开始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希望从事的事业;高二阶段进行励志教育,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考入理想的学校;高三阶段介入心理辅导讲座,为考生解压,调整好心态迎接高考等。
第三步:建立生源基地。通过前两步,高中的学生对宣传高校了解比较透彻,在此基础上可介入招生宣传,着重宣传学校的招生政策和志愿填报技巧,鼓励学生报考。同时与高中建立生源基地,将更多优秀的学生选拔上来。
4以人为本,层层推进,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强、效率高的招生宣传队伍
招生宣传安排下来所有的工作,最终都需要人员去落实。因此招生宣传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招生宣传的效果,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强、效率高的宣传队伍能使招生宣传工作事半功倍。
4.1充分整合,增强队伍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招生宣传工作是全校师生的一件大事,因此要充分调动学校里每一位学生和老师,让他们参与到招生宣传工作中来。就算对招生政策不一定宣传熟悉,至少也要一旦有考生咨询,能知道学校的咨询电话等常规宣传途径。
然而,宣传队伍的组建并不完全是大面积的培训和动员,而是着力队伍整合,以点带面,重点组织。首先应建立资深团队宣传中心,主要由业务能力非常强的教师担当,能准确把握当前招生形势,对学校和招生工作非常熟悉和了解,负责各类媒体的宣传;其次应建立重点团队宣传站,主要由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熟知学校整体情况,掌握相关招生政策,负责各个地区或各个重点中学的宣传工作;最后是建立教师、学生团队宣传单元,让具有一定社会资源的老师和学生进入各地市和中学进行大面积的宣传,或进入中学驻点,发放宣传资料,或参与学校电话和网络咨询,回答考生提问,指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
4.2强化培训,提升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招生宣传人员直接面对考生和家长的提问,其一言一行均代表学校,因此,在培训中除业务知识的培训外,特别要注重围绕以下“五心”开展工作。
爱校爱生的爱心。招生宣传工作,既是对学校招生工作的贡献,也是一项服务考生的工作。因此,招生宣传人员首先要爱校,只有爱自己的学校才能更好地宣传学校,所讲的言语才能被考生接受,使考生信服。同时,在进行招生宣传的时候要将“爱心”奉献给考生,树立服务意识和以考生为本的思想,切实帮助考生解答疑问。
有问必答的耐心。招生宣传多采用的是问答的方式,宣传人员每天要面对不同的考生千万遍地回答同样的问题,一些人会出现心理急躁,不耐烦考生的问题。“不耐烦”是招生宣传的“致命伤”,考生的承受力比较弱,碰到这样的宣传人员,最终将弃校而去。因此,宣传人员在集中宣传期间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哪怕考生问的问题与学校无关,也不要随意搪塞。
积极主动的热心。招生宣传人员的态度、语言将直接影响到考生填报志愿的心理。面对考生来问,要热情接待,努力化解考生的陌生感,拉近距离;热情回答考生、家长的每个问题,详细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实力、专业特色、招生计划等问题,主动询问考生的想法,合理、真诚地向考生提出建议。
严密周到的细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招生工作原则性很强,考生和家长有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若招生宣传人员回答不当或者回答不实,不仅误导考生,还会损害高校的形象。比如在专业的选择上,一些学校的某些专业会设置一定的“门槛”,单科成绩要求或身体健康要求等,这些要仔细弄清楚,以免回答失误造成考生无法录取。
实事求是的责任心。宣传的目的是为考生提供可以参考的学校信息,指导考生更好地填报志愿。招生人员在宣传中要实事求是,既要给考生信心,鼓励考生报考学校,又不大包大揽承诺考生,切忌信口开河,胡乱许诺。招生人员应该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为考生服务,但绝不能热情过了头,最后志愿的填报仍应由考生自己决策。
参考文献
一、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为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教育局《关于机关干部深入学校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服务的安排意见》
(津丽教[2009]7号)要求,中教科主要负责小东庄中学和钢管公司中学两所学校。我们每周电话询问进展情况,并分别先后四次深入学校,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整改措施,两所学校按照教育局要求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创新学校管理等方面入手,突破关键环节,把握推进节奏,有计划地开展达标工作。
2.根据《关于教育局机关科室、直属单位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的意见》(津丽教[2009]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中教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落实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保证活动课程的课时和质量。学期初,根据课程要求逐一核对学校上交课表,及时反馈给各学校,并指导学校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按课程计划要求调整学校课程,开足开齐课程。
二是制定了《xx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从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18个要素,54个关键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目的,使评价与学业考试有机结合,与“指标到校推荐”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针对初中校巩固率提高难的问题,实行学校月报制度,学校每月12日汇报在校生情况;学校制定防辍控辍的措施,制定目标责任制;召开防辍控辍工作交流会;表彰义务教育完成率高的先进单位钢中和xx中学。现在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学业考查报名情况看报考率达99.4%。
四是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召开由十五所初中学校一把校长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会上表彰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较高的三个先进单位,通过树立典型激发了各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意识。
五是落实市教委《2009年天津市初中招生指导意见》精神,正在制定我区初招具体实施意见。推进就近入学,对小学毕业学生进行全面摸底统计,规范招生行为。
二、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初中校理科实验教学水平工程
1.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理科实验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并召开初中学校教务主任会议,进行培训指导,联合教研室下校指导。
2. 完善区级理化生实验考查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学校制定并上交理化生实验考核方案,完成了八年级学生生物实验考核,九年级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考核。
3.中教科制定并下发《初中学生理化生实验竞赛方案》,现各学校正在积极报名,中教科和教研室正在积极筹备5月16日的学生实验竞赛。
4. 制定并下发《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培训方案》、《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考核方案》,现正在整理相关信息,暑期进行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培训和考核。
(二)加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召开高中学校通用技术教师座谈会,了解学校开设课程情况以及上课情况,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2.根据考察、调研情况和现实存在问题,按照课程标准建设,为国办高中配备通用技术设施。(方案已交财务科、教学装备站)。
3.制定并下发了《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方案》,5月中旬进行全员培训。
三、按照市考试院中招处的工作部署,做好初中市级学业考查、学业考查准备工作
1.改革招生制度,促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的改革。前期经过大量的调研,制定了《xx区2009年市重点高中指标定向分配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促进高中招生向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方向发展,转变以中考成绩简单相加为高中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
2.按照市中招处的部署,先后召开教务主任会进行培训,完成艺体类招生报名、体检工作,完成并上报了区级学业考查、理化生实验考查成绩,完成了八、九年级学业考查信息采集和报名工作,完成了学业考查考点安排、考场编排上报工作,现正在进行学业考试报名、加分工作审核报送等工作。
四、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1.加强毕业班工作,努力提高升学率
坚持下校对毕业班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学校及时召开毕业班教学分析会,全面提高毕业班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
一是及时转发市教委《关于蓝印户口学生在我是入学就读及参加普通高考报名资格的通知》(津教委中[2009]6号),并及时召开高中主管教学校长会,进行解读。
二是针对普
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并下发《xx区普通高中接收转学学生实施办法(试行)》(津丽教中[2009]13号)今年5月1日实行。
三是针对初中学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召开初中教务主任会议,对有双学籍的学生逐一落实,及时清理。
3.继续做好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加强质量分析,在进一步完善《初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加强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制定并下发《天津市xx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津丽教中[2009]2号),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引导各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目标,全面提高我区
整体教学水平。
4.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抓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一是指导南孙庄中学、军二中、小东庄中学、民族中学成功的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日,深入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深入课程改革。
二是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磨练,制定并下发了《天津市xx区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
三是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钢管公司中学学习课题获“天津市首届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二等奖。
四是加强校本教研,参加市教委召开的新课改总结推动会,推选鉴开中学代表我区作《创新机制 提高校本教研的时效性》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广泛好评。
5.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校办学行为
一是全面实行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建立风险保证机制。现已开户,五月份收取。
二是依法对2008年年检不合格的观璎戏校、年检为基本合格的水浒文武学校进行复检,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三是深入新越中学进行前期调研,解决停止招生后的学生安置管理问题。
四是深入翔东高中,解决光华学校毕业班师生的安置及稳定工作。
五是为规范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深入到部分非学历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并对民办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完成丽华培训中心等单位年检收尾的相关工作,拟写了合格单位的通知并予以公布。
6.加强成人教育工作,积极促进乡成校上台阶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市高中教育教学经验,部署20*年高中新课改任务,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我市高中教育简要回顾及基本估价
十五期间,市人民政府坚持保中间促两头的原则,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有效地扩充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了高中“择校热”的矛盾。市教育局连续三年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就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探讨和部署,推动了全市高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大幅度提高。20*年,我市现有普通高中18所,在校生22168人。共有普通初中毕业生16864人,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15240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38%,跟2001年相比,将近提高了20个百分点,基本普及了十五年教育。二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充。十五期间,我市新建成*中学、市第三中学、安阳高级中学、市第十中学。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共投入3.9418亿,占全市学校建设总投入的4/7。目前我市拥有省一级重点中学1所,省二级重点中学1所,省三级重点中学4所,*市级重点中学2所。三是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市积极探索高中学科中心组建设、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教学案例、优质课等各类评比活动、输送*市学科研修班学员等师资建设渠道,打造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努力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现有高级教师5名,享受教授津贴的教师2人,*市级以上教坛新秀100多人,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2人,*市级以上优质课获奖50余人,输送*市研修班学院50多人。20*年,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市级获奖的37篇,省级获奖论文3篇,在省级以上的公开刊物发表24篇。*中学、隆山高中被评为*市级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中学物理教研组、隆山高中生化教研组被评为*市级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十中连续六年获*市重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四是建立健全教研员学科校本教研联系制度,教研组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我市以课堂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点,基本建成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科研活动、教研组建设、联片教研的互动体系。五是加强高三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高考质量。组织100多名高三教师参加20*年杭州高考备考研讨会。各学科先后召开高三复习课教学研讨会,全市300来名高三教师参加交流讨论,先后邀请*教科院院长、生物学科命题组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讲座,提高了高三教师的复习教学水平。召开高考备考研讨会,对*市二次模拟考试成绩数据统计分析。二模后,曾定煜副局长亲自带队到我市高中学校调研并指导备战高考。
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需要普通高中去拉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普通高中提供生源并保证生源质量。普通高中的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高中教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但是,目前,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在量上我们有了重大突破,但要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0*年,我局制定《*市*教育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印发到各直属学校。我们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争取达到95%,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5年。要达成这个指标,任务很重。
二、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应该说,十五期间,我市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是快的,成绩是明显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一)学校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我市现有普通高中18所,其中省三级以上重点中学6所,农村高中和民办高中12所,根据*市五个层次学校的划分,*中学属于第一层次学校,三中、四中、五中、十中属于第二层次学校,第三层次学校只有隆山高中,只占*市的1/24,第四层次的学校8所,占*市级的8/35,第五层次的学校3所,安阳高中未列为层次划分;瑞阳、21中、31中未作为独立学校划分层次,农村高中、民办高中部分规模较小,教学质量偏低,难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教育强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中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高考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20*年,*中学重点率创历史新高,高居*市前列,市四中前三本全面提高,人数突破62人,创历史之最。瑞中重点率,四中重点、二本、三本,三中的二、三本率,五中的重点率、二本率、电大率,云江高中二本、三本、专科、电大率,玉海高中重点、二本、三本、电大率均比往年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但从第四第五批次的录取率来看,却呈现减弱的趋势。低层次水平的质量下降比较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影响。全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3.8万,招生录取人数未增加。我市比去年报考人数增加211人,增加人数属扩招对象,入口成绩水平较低。今年各档次划线分数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去年约为20%,今年约为10%,投档分数线提高,该档入围的学生数量减少。市外招生的优惠政策导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外流较多,好的学生留外地考,差的学生回本市考。二是专科人数掉入电大线明显增多,组档线掉入未上线档人数明显增多,说明不读书的学生增加,基础题失分较大,部分第五层次水平的学校质量较差。三是高中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填压式教学、以练代教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研究不够,复习中盲点未关注,知识点复习不全面,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四是学校管理不科学。质量不理想的学校缺乏团队精神,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习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学校搬迁、校长离岗培训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得不到加强
(三)教科研队伍实力不强,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需求。
目前,全市在职高中教师1000余人,只能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人数缺乏,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课题研究任务,反思教学的能力较低,实践课改的经验相对不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得不到有效提高。十五期间,我市为了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教育在量上有大幅度的扩展,但在内涵发展上,却尚未得以突破。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教育基础性的建设,*期间将是高中教育攻坚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大面积地提高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急待我们同心协力,同舟共济。
三、紧紧抓住高中新课改的契机,扎实提高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一)扎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市从今秋开始在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各校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我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与现行课程体系相比,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体系向素质教育体系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完善课程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国际相对成熟的基础教育课程相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课程结构还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首先,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课程类型的单一性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在所难免。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语文数理化英语等传统优势科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三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长期以来为繁难偏旧所困扰。基于上述问题,新课程改革将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比重科目均衡化和课程内容精细化作为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从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均衡的科目结构、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等三个层面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既体现时代性,又反映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新课程有两大亮点:一是学生选课;二是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新增了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三门课程,学生高中三年总学分必须达到144个最低学分方可毕业。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而课改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20*年秋季启动的普通高中新课改,同志们必须高度重视。一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立足我市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力求在改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现方式、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管理制度这5方面取得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20*]60号)文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改革设置意见》([20*]135号)及《学科实施意见》([20*]136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4号)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局印发的关于《*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意见》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二是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创造条件开好选修课程,逐步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认真执行国家和省课程政策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选课指导和学分管理的探索,确保课改顺利实施。三要引导教师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倡导的教法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不同表述方式,这一理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四是新课程实验校本学校要积极借鉴省市二级校本学校的经验,认真做好研究和经验积累工作,及时推广交流取得的研究成绩。*市普通高中课改重点难点项目,学校要落实重点承担研究一个项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五是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培训和业务培训,除按要求参加各级培训外,重点通过校本教研、走研训结合的路子,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在课改、校本教研、评价和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开发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并做好其经验的总结和成果的推广。课改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课堂是主阵地,学校是主战场,改革是主旋律。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改革全面抓,负总责。分管局长和高中教研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改上,搞重点突破,要把抓课改作为全年深入基层的主要任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组长、段长都要率先垂范,具体分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所有教师都要进入新课改,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与旧教材的整合,不能新课标、旧观念,新教材、旧教法,穿新鞋、走老路。学年末各校都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课型的集体展示,都要总结并推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经验材料。市教育局将适时举行新课改课堂教学精品模式展示活动。
(二)坚持量质并举,走高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道路。
在新的形势下,校长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而且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学校的办学规模要适度,要有节约意识和成本意识,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以校舍、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作为学校建设的目标,以适用、安全、高效为首要原则,使学校建设既符合教育功能的要求,又注重文化氛围,体现学校特色。教育局相关科室要继续抓好各级各类名优教师的评比,研究骨干教师培训的有效形式,为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民主平等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校本教研建设,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培训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教育科学化的过程,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先导,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抓好教学基本建设,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促进教学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要处理好学校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问题。校长要鼓励、支持更多的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要切实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做法,努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巩固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师生读书活动,大力构建学习型学校。市教育局将组织开展校长沙龙、校本教研特色校评选和活动。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反对轻负担低质量,重负担低质量,无负担无质量的教学行为,努力克服偏难繁重的现象。各相关科室、教研室要举办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各类活动。各学校要积极做好学科竞赛的辅导,开展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考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考改革、命题趋势,逐渐与课程改革同步。高中新课改了,高考也必将相应地进行改革。今年,省教育厅已经开始启动2009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方案的研究,年底将形成初步的框架,20*年初将出台2009年新的高考和招生方案。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各高中学校一定要密切关注高考改革的动态,切实根据新课改目标和精神,改革教育教学行为,将高考工作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研究。下午我们还要专门就高考工作和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分组举行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关于20*学年的高考工作,我先谈几点看法。一是高考工作要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不同层次的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高考质量目标,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从抓学科教学的基础入手和“以会考促高考”的思路指导教学工作。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实施分层教学。积极做好增优补差工作,在大面积提高会考质量的基础上,促进高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各学校特别是教导处一定要专门组织高三学科教师认真研究*年高考质量,试题特点,考卷答题情况。结合新课程改革,对高三教学提出新要求,认清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命题特点,把握高考改革的变化趋势。三是学校要结合实际,准确定位,制定升学预期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研究高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四是要加强高三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研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探索融会贯通知识体系的方法。学科教师要按照课堂备考复习教学目标达成度100%,复习时间利用率100%,学生学习参与率100%的三个100%要求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效率。五是各高中教研员要组织好高考复习研讨会,及时做好*市二次模拟考组织实施、成绩分析和命题特点分析工作,为改进模拟考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材料。六要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高中学校在教学研究中取得经验要及时交流,不能搞窝里斗,不能搞信息自我封闭,主张在积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实现全市高考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结婚 法律认定 权利认可 管理机制
一、大学生结婚的现象产生及现状
从法律上来界定,什么事结婚。结婚是指男女双方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条件以及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不难开出,缔结夫妻关系的双方将由此产生权利、义务以及相对责任婚姻法第五条至第十条作出了如下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当前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涉及在校生婚育以及婚育退学的规定予以删除,这无疑是趋向于与目前的国家的基本法律相一致,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在结婚问题上的进一步放宽,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已经也不在要求结婚登记时需要有关单位的,教育部更是放弃了原来高考的结婚限制以及年龄限制。笔者认为,教育部径直做出取消禁止在校本科生结婚的决定仍有不妥善之处,其更应该对于在校本科生的结婚行为略作限制。诸如是否拥有相关财产来源,是否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素质。而作为大学本科生所在的大学(其对大学生的了解程度甚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不仅在大学生进行结婚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劝、提醒义务,更应该承担相应的审核义务。即具体审核大学生具有相应的财产来源以及是否达到一定的思想觉悟。这两项义务,在我看来,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这是,为相关大学生从事结婚行为避免出现有关基于一时冲动导致后悔终生的类似现象的有力举措。
笔者综合几份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大学生结婚的现象在各地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有向上增长之趋势。就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结婚之态度而言,其普遍采取不予支持的态度。尤其,有一个问题及其回答值得关注,即大学生结婚又离婚,其复合的概率。从调查问卷中,没有复合成功的例子。这至少说明,结婚双方在结婚时候并没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在结婚而又离婚的时候,能够较为清楚地认为到自己对于婚姻所真正的需求。才能认识到:恋爱是浪漫的,而婚姻是现实的。你必须有勇气面对婚姻生活里的各种问题.理解到“相爱容易相处难”的生活哲学之后,再走进婚姻的殿堂。
就民众对于大学生结婚之态度而言,其依旧普遍采取不予支持的态度。这也可以说明,民众认为大学生结婚双方在结婚时候是一种有欠妥当的行为,同时,民众也比较理性地看到,大学生结婚,对于自身学业,还是家庭来说,都必将是沉重的负担。在校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压力的加大,他们的心理、生理、观念才会趋于成熟,对自己的身份以及能力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大学生结婚的社会影响
如上文已经论述,从法律角度上来说,大学本科生结婚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从现实来说,大学本科生是否应该、能够成为负担结婚义务的主体就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事实上,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法律上的界定和权力上的认可,而并非现实的迫切需要。即真正想结婚的大学生并不多,他们在乎的只是结婚的权利——结不结婚是一回事,能不能结婚是另一回事。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上或者能力上的无准备,酿就了很多大学生结婚后婚姻生活的不幸福乃至造成离婚的惨剧。毋庸置疑,在校大学生结婚,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说是很紧张的,要
想完成好学业,就应当全身心投入,如果把精力用在恋爱、婚姻、家庭中,这对学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影响。在校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应当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光阴才对,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种感觉,也许在校的时候是难以体会到的,但当走向社会以后,再想学习,不是说不可以,但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会让人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更不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有一点,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错过了学习的机会,等到感觉所学的知识太少时,为时已晚。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
其次,在校大学生结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管是爱情还是婚姻、家庭,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在校大学生经济未独立,结婚首先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例如婚后解决夫妻住宿问题要增加开支;若婚后生育后代则产生子女抚养问题等,更需要物质基础作保证。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婚后生活矛盾,从而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好证明。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学生完成学业,学习费用是需要家庭承担的,即使有的学生在不断地学着自立,边打工边上学,用来补贴学习费用,但也难以完全自理,能够自已解决学费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本来,供一个大学生上学,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高额的费用就是难以承受的,更有许多学生是凭借贷款完成学业的,如果再要承担恋爱、婚姻、家庭的费用,对于家庭来说就是更大的经济负担,可以说大多数家庭是根本无法承受的,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因而大学生不易在校结婚。
再次,在校大学生结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结婚,要经过恋爱,然后走向婚姻,组成家庭以后,会有许多需要做的事,要承担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学生能不能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就成了一个大的疑问,这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然,自2001年高考报名取消年龄25周岁的限制和2003年新婚姻法颁布结婚登记不需要单位证明以后,许多高校已取消了对学生结婚的限制,学校不干预和不禁止,但并不等于教育部门提倡在校学生结婚。更为现实的是,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学校没有义务给大学生提供完成婚姻以及实现家庭的一些诸如住房之类的物质保证,因此许多结婚大学生势必在校外租房生活,这与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大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的管理规定相矛盾。即使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生活,随之会带来一些社会治安问题。
另外,从情感角度来说,多数大学生结婚是基于双方恋爱的结果。爱情是人类美好而神圣的情感。但是,这份情感以何种标准进行界定并判断其是否能够成为结婚的根基,这个社会并没有也根本没办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评判体系。众所周知,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在思想意识上处于空虚的状态,很多的同学沉溺于玩游戏、上网或者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恋爱这种既时尚,又浪漫的“消遣方式”无疑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首选目标。殊不见,更多的已谈恋爱的大学生,在一段恋情的惨淡收场后,没来得及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行为恰当与否。便已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另一端风风火火、“惊天动地”的恋情。无疑,爱情对于很多应该奋斗的大学本科生来说,是一种难以戒除的精神鸦片。在这样一种以自我排泄,自我满足乃至自我解脱为中心的恋爱过程中,我们诉求那些责任意识淡薄的大学生能够顾虑结婚后将面对的各种现实难题,诸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极度不现实的。简单地来说,他们既然不能在恋爱过程中体现粗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的优秀品质,那么也无法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出他尊、他爱、他重的情感因素,因此就更无法体积对家庭、社会乃至婚后对方的责任意识。当然,我们不排除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群体。即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互容、互助、互扶。在恋爱因素的冲击下同时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分析彼此将来应该循于的人生道路、方向。当时,恋爱毕竟和结婚处于很大的不同。一位已婚女大学生就说出了这样一句戏言:结婚之前,感觉找到一位能够结婚的男士好难好难;结婚之后,感觉找到一位适合结婚的男士好多好多。这说明,恋爱和婚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不可能将结婚所处于的高度激情时刻运用于婚后平淡的生活过程中。因此,恋爱双方的思想认识能否达成统一,即在能否或者意愿成为“患难夫妻”以及共同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上达成高度统一,以及双方的经济条件能否支撑双方或者单方顺利完成学业并保证婚后生活的井然有序。这是当事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