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

第1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关键词:双钻石模型,跨国并购,国家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概述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的企业A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方式,购买另一国的企业B的股权或资产,以实现其企业发展目标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类型之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几年,伴随着国外资本市场的恶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扩张计划。据统计,2006至2009年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由17起增至33起,并购交易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56亿元增至667亿元①。

虽然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但是,仍有众多企业加入这一行列,主要是因为跨国并购有以下几个优势:1)迅速进入他国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2)获得目标企业的资源、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3)以较低价格并购高价值的企业,从而获得经济价值;4)降低进入新市场或新行业的壁垒和风险;5)优化产业链,获得协同效应。

本文从跨国并购对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角度出发,采用双钻石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因素。第二部分为钻石模型理论介绍,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及结果分析。

二、钻石模型理论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在其专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价值。该模型的基本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政府和机会。

此后,钻石模型理论不断发展演变。其中著名的理论主要有:(1)国际化钻石模型:Dunning(1993)认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影响应作为除政府和机会之外的第三个变量,因为这一因素会对钻石模型的各关键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弥补了波特的钻石模型的一个缺陷。(2)双钻石模型:Rugman和Cruz(1993)在对加拿大这一开放性贸易经济国家研究中发现,美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和企业对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钻石模型并不能体现出这一点,因此他们提出了双钻石模型来阐述加拿大的国家竞争力来源。(3)一般化双钻石模型:Moon, Rugman和Verbeke(1998)对此前提出的双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将传统的“钻石”分为了“国内钻石”、“全球钻石”和 “国际钻石”。其中,“国内钻石”由本国的大小和实力决定,“全球钻石”代表该国完全进入全球经济时的竞争力,而“国际钻石”则代表了加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后的竞争力。该模型解决了波特的钻石模型不适用于小国经济的问题。(4)九因素模型:Cho, D Sung (1994)在研究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后提出了该模型。他将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为九个:物质资源、商业环境、国内需求、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家、政治家和官僚、工人、职业经理和工程师以及机会。这一模型的特点是: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

三、用双钻石模型进行案例分析

本文采用Moon, Rugman和Verbeke(1998)提出的一般化双钻石模型来分析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并考虑跨国并购这一活动中的特有因素,如生产要素中的寻求战略资源,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中的并购战略目标,需求条件中的开拓新市场,以及相关支持性产业中的并购协同效应等,如图1所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真正动因,因此在用该钻石模型研究跨国并购活动时,这些动因将作为主要因素进行处理。通过对各行业的典型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将对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

图1:一般化双钻石模型

本文研究的样本是发生在2006~2009年间的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案例。根据时间将样本分成两组,每组五个案例,选取标准是:1)仅限中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并购;2)所选案例企业来自于制造业、生物制药业、金融行业以及服装业等不同行业;3)并购案例在所属行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影响巨大;4)所选案例的信息披露程度较高。如下表所示:

表1:2006~2007年间跨国并购

表2:2008~2009年间跨国并购

将跨国并购的因素归入钻石模型的四个要素中,通过表1和表2的梳理,我们可以用图2的钻石模型将跨国并购对我国的影响清晰的表现出来。

图2: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

图2中的虚线是2006~2007年间钻石,实线是2008~2009年间钻石。由虚线钻石可以看出,由于在生产设备、专利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缺乏,我国企业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都希望通过跨国并购这一活动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并购进入新的市场,布局全球也是并购的另一动因。然而《中国产业集群蓝皮书2008-2009》揭示,我国产业集群度相对较低,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并购企业所在产业群不能较好地为被并购企业提供有效的相关性的支持,而是更多依赖当地管理人员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图2中的实线钻石表明,我国的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实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试图用手中资金换取更大的筹码。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自然资源等更加渴求,也希望能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特别是在几个成功并购案例的影响下,跨国并购更像是“龙门”一般,很多企业期待跳过之后华丽变身。

图2显示,两个钻石相比,实线钻石明显更大些,说明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在逐渐加大,因此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同时,我国企业也要抓住发展机遇,在制定长期战略时将海外并购纳入考虑范围。

该钻石模型也揭示出了由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力量不足,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更关注于获得生产要素和新的市场需求,在相关性支持性产业方面得不到国内较好的支持。所以,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关性支持的能力。

本文通过一般化钻石模型,在对2006至2009年间的典型跨国并购案例分析后,肯定了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深远影响,但也揭示出我国国家竞争力相对较低的原因。由于我国海外并购数量相对较少,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来提高准确性。又因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涉及到长期的管理和后续的投资,因此并未列入考虑范畴。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10》

参考文献:

[1]张金鑫,等.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10[Z].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

[2]Moon, Hwy-Chang, Alan M. Rugman, and Alain Verbeke, A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Korea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ol.7,1998, P.135-150

第2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关键词:并购;动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并购战略,在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性的并购浪潮逐渐蔓延。我国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加入了并购大军,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国家化发展。如火如荼的并购热潮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二、相关文献回顾

1.企业实施并购的动机

并购作为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企业实施并购行为呢?纵观众多学者的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管理层自大驱动。Roll (1986)首次提出管理者自大理论,认为管理层过度自信就会过高的估计企业的并购绩效,而外部投资者则会低估该公司,在满足并购资金的条件下,管理层就会实施并购行为。Heaton (2002)通过建立模型,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在现金流作用下会出现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状况;Malmendier and Tate(2003)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越倾向于实施并购。我国的陆正飞(2009)等人经研究也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规模。

(2)追求协同效益。该观点能够被大多数学者和实务界接受。企业并购的实施,直观上企业规模的扩大,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具体而言包括财务协同、经营协同和管理协同。

2.企业并购绩效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并购成为众多企业迅速获得规模经济,实现战略发展的首选方式。实施并购以后的绩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一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把并购绩效按照所属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并购方、被并购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绩效。

(1)并购方绩效。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并购公司的股东是否在并购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股利。Jensen and Ruback (1983)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竞价企业获得了超额收益,而兼并收购则为零。Loderer and Martin (1992)年通过研究对美国证券交易所发生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发,发现并购公司在短期内获得超额收益,但长期来看却逐步下降至零;随后Sarab Moeller (2005)、张宗新、季雷(2003)均得出同样的结论,李善民、陈玉罡(2002)利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1999-2001年发生的并购案例,发现并购方的股东会在窗口期获得超额收益,但是目标公司的股东并没有获得显著的收益。

(2)被并购方绩效。关于这一类绩效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被并购方的股东能顾获得并购所带来的超额收益。Jensen and Ruback (1983)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发现无论是兼并还是收购都能给被并购方股东带来超额收益,前者稍微少于后者。陈信元、陈东华(2000)研究了清华同方合并吸收鲁颖电子的案例,发现并购双方都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张新(2003)年研究了我国1993―2002年发生的1216起案例,发现并购重组为被并购公司带来了收益,但是并购公司却发生了亏损。

(3)其他利益相关者绩效。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的文献比较少,理论上,学者认为并购中的债券持有人会因为联合保险的存在获得财富效应。但是Dennis and MeCinnell (1986)确认为并购公司的债权人获得是显著地负效应。Billett ,King and Mauer (2004) 则加入了债券评级因素的考虑,发现并购公司的效益是下降的,被并购公司却获得了显著为正的效益。

3.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同样实施并购战略,为什么有的企业获得了显著的并购效益,但是有的企业却会走向下坡路?究竟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企业的并购绩效?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支付方式。在并购中,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以及股票支付两种,但是不同的支付方式会给并购企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Gordon and Yagil (1981)、Travlos (1987)、Prank。Hards and Mayer (1987)研究发现,采用现金方式进行并购的公司会在并购以后获得较多的超额收益。但Lousi(2002),Woodliff(2003)等人研究发现股票支付能够带来显著的超常收益。

(2)行业相关性。根据并购双方之间所在行业的不同,并购可以划分为相关并购和非相关并购。根据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相关行业并购往往会因为相似的经营环境或者生产技术而更加容易获得并购效益,但也有一部分结论认为非相关的多元并购能够更利于企业的扩张,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盈余管理。Erickson and Wang (1999)年研究了美国1985-1990年之间发生的50个并购案例,发现并购公司在并购前会操纵应计项目,我国的黄建新(2007)研究了2003年我国发生的并购样本公司,发现上市公司在并购前一年会发生明显的调减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行为,并购当年会有所减少。

三、基本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浪潮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并购行为还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

(1)并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整个市场环境相联系,如果企业产权不清,并购双方地位不平等,缺乏公平的谈判机制,是不利于市场化的产权交易的。我国实施的很多并购,或多或少会受到政府的干预,影响企业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阻碍企业并购价值的创造。

(2)企业的并购实力也是取得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实施并购战略,往往要以强大的资金成本做后盾,企业不仅要在保持企业原有规模的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拿出资金进行并购,但是大部分企业是需要通过外部渠道进行融资的。已有研究表明,融资约束问题是我国企业实施并购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B.爱斯潘・埃克布著,杨丹译.公司财务实证研究,2011年8月版.

第3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并购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全球范围内,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到一半,中国企业有三分之二的并购案例是不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不成功,在很多时候仅代表着并购没有达到原先预期的战略目标。

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并购交易的数量和每宗交易的金额都在下降,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回升态势。

在交易放大的趋势下,如何寻找战略并购的对象、在谈判的前期中期如何甄别风险、合并后如何整合,都是迈向海外的中国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如何甄别风险?当企业面对这么大的市场时,不同的国家、地域、行业有不同的风险。平时谈得比较多的是第一类风险――政治风险。

在大范围下,人们都愿意谈自由经济,但具体到某个国家、某个案例的时候,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投资保护主义成为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家对中国以及企业本身并不了解,尤其是主要的西方国家还没有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风险就是首先要规避的。

以最近的华为案为例,这个在美国仅涉及到区区200万美元、10个员工的案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却受到5个国会议员和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直接干预,最后还可能会上升到奥巴马拍板的层面。这些就是非市场、非经济的因素,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中石油收购优尼科。

第二类是法律风险。各国针对外国投资的法律、审查、监管制度差别很大。比如,每个国家都有反托拉斯法,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在审查程序上差别就很大。若这方面处理不当,导致谈判成本升高、交易时间拉长,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

财务风险也会经常遇到,也是中国企业最应该关注的地方。这种风险类型很多,第一种是买错了,收购方买了不需要或不该买的东西,这时并购成为一种冲动。2007年的金融风暴使美国很多公司市值下滑,中国企业看到便宜就去海外收购,但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企业如何与自己长期的经营发展战略相契合。国内有一家主营业务为瞄准器和望远镜镜头的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收购了一家德国生产手机镜头的企业。两家企业的业务完全不相关,收购方完全没有思考过拿下这家欧洲企业让其发挥什么作用,也没有想过产品以后卖给谁?这就是受到趋势影响并购的典型案例。

其次是买贵的风险。在谈判中设置条款,通过估值的方式将风险排除,否则交割时会出现附加的交易成本。税务是很重要的部分,企业如果对投资架构进行税务筹划将能降低利润分回、融资等涉及的实际税负。这些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做。

最后要注意整合的风险,收购方应该在谈判的前期和中期就考虑“并购后该怎么整合”,然而,很多企业往往直到交割之日,才开始公司的文化习惯、经营战略的合并,但为时已晚,上汽韩国双龙并购失败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第4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关键词】能源及矿产并购绩效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并购已成为企业优化资源和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的并购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的并购规模却逐渐庞大,在2013年发生的并购中,并购案例数与涉及的交易金额双双达到历史最高点,开辟了中国并购史的新纪元。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14年初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 232起,较2012年的991起增长24.3%;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 145起,涉及交易金额共932.03亿美元,同比涨幅为83.6%。从数据中心显示的行业排名来看,本年度能源及矿产行业并购最为活跃,共有152起案例,占并购总案例数的12.3%;由于能源及矿产行业重资产的属性,并购披露金额仍然稳居第一。具体行业分布见表1。

毫无疑问我国企业的并购数量和并购规模屡创新高,并购是促使企业发展壮大,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2016年随着注册制逐步落地,供给例改革规划逐渐实施,加速央企、国企通过并购改造传统过剩行业,2016年并购市场仍将火爆,大范围的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将发生,2016,在国家政策和市场推动下,并购仍将是企业资本运作的极佳手段之一。

能源及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购重组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用矿管理,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去产能、去库存”的重要手段,其并购数量与金额也居高不下,但是能源及矿产行业的并购能否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需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及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是在并购事件发生时对股价的影响以及是否能够产生超额收益。Jensen与Ruback(1983)、Mandelker(1974)、等指出,企业并购能够为被收购方股东创造价值。Singh(1971)用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了1954~1960年英国发生并购的公司,发现收购方在收购后业绩明显下滑。Bruner(2002)运用事件研究法对44家样本公司的绩效水平进行研究,研究发现31%的并购公司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累计超常收益,而30%的并购公司则遭受了显著的损失,其余31%的并购效果并不显著。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对45期发生并购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并购之后的超常收益并不显著。朱滔(2006)通过对收购方短期和长期的股价表现,发现并购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了累计超常收益,但长期来看却使股东价值下降。

会计研究法是以各项财务指标为评价依据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研究,对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进行对比分析。Ravenscraft和Scherer用FTC1975~1977年间的数据来分析企业并购9年后的绩效,结果表明并购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企业绩效。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了1994~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认为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整体上存在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张翼、乔元波与何小锋(2015)以2003~2008年沪、深股市发生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表明并购短期内缓解了原有的业绩下降,但长期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效率较低。张洽(2013)通过因子分析检验了我国2002~2011年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结论显示我国企业并购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均取得了不太明显的财务绩效。张新(2003)用三个会计指标来检验在中国并购市场中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得出并购对经营绩效的改善不具有持续性及社会综合效应不显著的结论。叶璋礼(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并购从长期发展趋势看,确实能够提升公司的业绩。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清科研究中心及和讯网搜集整理得到,样本数据选取2013年深证A股能源及矿产行业发生的并购事件,为进行绩效对比同时选取了并购前一年(2012年)及后两年(2014、2015年)的数据。能源及矿产类上市公司包括了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采矿业、制造业下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筛选数据时剔除了ST公司、在样本期间退市的、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共搜集到了63家公司252个子样本。数据处理主要采用SPSS21.0及EXCEL2007。

(二)相关指标设计

对并购绩效的分析可选择单一财务指标,也可选择多个财务指标,但单个指标存在并购企业对利润进行操纵的可能性,而且无法从整体上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不具有代表性。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有效降低变量维数,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通过构建综合业绩得分函数来评价上市公司并购前后业绩的变化。主要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五个方面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指标选取如表2所示。

(三)实证分析

1.财务数据的适用性检验

本文以2012年的财务数据为例进行因子绩效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的步骤,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去除量纲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然后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降维处理,通过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得到KMO检验值为0.642,大于0.5,巴特利特球度检验中近似卡方为963.001,且其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即认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表明所选择的原有数据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的提取与命名解释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然后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以特征根大于1,且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大于0.5且不能出现跨因子负荷现象为标准,旋转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共提取了四个因子,并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3.950%,表明这4个因子可以较好的解释原有13个变量的变异。从表中可以看出,第1个公因子对总资产净利润率、基本每股收益、营业净利率的贡献度最高,故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第2因子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上的载荷量最大,反映了偿债能力;第3因子对营业收入增长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的贡献最大,可命名为发展能力因子;第4因子在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可解释企业的营运能力状况。

3.计算因子得分,分析综合得分变动

采用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计算并购前一年即2012年四个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

F1=0.198X1-0.267X2-0.244X3+0.232X4-0.074X5- 0.075X6- 0.009X7- 0.167X8 + 0.020X9 + 0.030X10-0.020X11+0.145X12-0.023X13

F2=0.005X1- 0.076X2 + 0.081X3- 0.060X4 + 0.449X5 + 0.447X6 + 0.150X7- 0.153X8 + 0.047X9 + 0.032X10+0.021X11-0.039X12+0.021X13

F3=- 0.024X1- 0.051X2 + 0.093X3 + 0.078X4 + 0.040X5 + 0.042X6- 0.043X7 + 0.051X8 + 0.038X9 + 0.009X10+0.481X11+0.056X12+0.482X13

F4=- 0.170X1- 0.008X2- 0.220X3- 0.021X4 + 0.088X5 + 0.046X6- 0.235X7- 0.106X8 + 0.535X9 + 0.609X10+0.035X11-0.053X12+0.040X13

根据表6的因子提取情况,以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相乘累加可以得到2012年即并购前一年的综合绩效得分函数:

并购前一年:Z12=(0.29957F1 + 0.18195F2 + 0.16029F3+0.09768F4)/0.73950

根据以上步骤,可以依次得到其他几年的综合绩效得分函数:

并购当年:Z13=(0.22876F1 + 0.21854F2 + 0.15043F3+0.10386F4)/0.70160

并购后一年: Z14=(0.26385F1 + 0.23246F2 + 0.12074F3+0.09816F4)/0.71522

并购后两年: Z15=(0.28223F1 + 0.24744F2 + 0.10975F3+0.09065F4)/0.73007

将SPSS中自动计算出的因子得分带入各得分函数中,便可得到各年的综合绩效得分,最后对各个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表7中的各个描述性统计量。并购前后各年的绩效均值变化趋势如图2。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深证A股能源及矿产行业发生的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后,从图2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并购当年公司业绩与并购前一年相比有所提升,但在并购后的第一年则出现急速下跌,随后在并购后的第二年公司的整体业绩仍在下滑,并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说明长期而言我国能源及矿产行业大规模的并购是无效率的,并购双方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并且近几年我国能源矿业市场不景气,公司利润缩水,有的甚至破产,未来中国能源及矿产业进行并购投资时更应重视并购的质量和价值。

针对以上结论,并结合我国能源及矿产行业的并购现状,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第一,并购前做规划,避风险。目前我国能源矿产业正在加速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传统能源产业也正在向新兴能源过渡,而该行业又属重资产、规模大的特殊行业,其并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在并购前首先要了解并购的目的,资源的匹配性等,从而对并购对价制定出合理的估价区间。另外还要了解被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及当地的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

第二,并购后加强整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并购失败多数发生在“大鱼吃小鱼”的案例中,企业在具备充裕的融资能力和大规模的资本的优势下,应当注重双方的整合问题,包括在战略、经营管理、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

第三,中国的能源及矿产企业多属于国有企业,“财大气粗”是其对待并购的惯有姿态,并购企业应当转变投资方式,不能一昧地倾向于控股并购,而应当把更多的资金转放到初级项目的投资上,从初期实现降低投资成本的目的,由控股转向参股,合理运用资金的同时也以低风险整合了资源。

第四,正确发挥政府作用。能源及矿产是各政府十分重视的行业,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并购市场上,政府应当正确引导企业而不是过多进行干预,对于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当给予政策上支持,促进并购市场的有序进行,为企业进行成功并购降低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9).

[2]朱滔.上市公司并购的短期和长期股价表现[J].当代经济科学,2006,28(3):31-39.

[3]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1):54-61.

[4]张翼,乔元波,何小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验与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1):60-66.。

[5]张洽.关于我国企业并购财务绩效的因子分析[J].财会月刊,2013,(14):14-17.

[6]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 20-29.

[7]叶璋礼.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07): 165-168.

[8]2013年中国并购大年TMT生技健康等新兴行业惹眼-创投频道-和讯网-《网络(http:///)》

[9]Jensen, M.C. and Ruback, R. S.The Market f 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tific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1983.

[10]Blazenko,G.Managerial Preference,Asymmetric Information,andFinancialStructure[J].Journalof Finance, Vol.42,September1987.

[11]Cam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12]Bruner.Does M&A pay?A survey of Evidence of the Decision Maker[J].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 2002.

第5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大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近年来,坚持把“走出去”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最核心的内容、最重要的标志来抓。2009年大连市出台《推进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工作方案》,鼓励企业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装备制造、精细化工、船舶配套、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领域,以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并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一、大连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现状

(一)数量显著增加,规模逐步扩大

后金融危机时期,大连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呈增长态势,见表1。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08年至今,大连企业共实施了120个海外并购,截至2013年4月底已完成54项,并购投资总额6.1亿美元。

(二)海外并购区位以亚欧美为主

在大连的海外并购项目中,亚洲、欧洲和北美这3个区域的并购项目占到总数的近九成,是大连海外并购的重点区域。由于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进入门槛低,具备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可以降低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投资风险,大连企业的并购成功率一般比较高。近几年,大连企业对欧美地区的海外并购也呈现增长态势。例如,2009年大连远东工具集团公司以2900万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一大工业级钻头企业—美国格林菲尔德切削工具公司,获得了8个国际品牌和5亿美元的北美市场份额。2012年7月,远东集团又收购了世界排名前三的锯业制造商——美国迪斯锯业公司。累计通过25次海外并购,借助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销售渠道,融合国内的成本和产能优势,远东集团现已成为全球高速钢工具行业的领军企业,占全球高速钢工业级钻头市场的40%,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技术跨越了15年,在国际刀具市场上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三) 跨国并购更多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大连企业并购的对象大多是科技型企业,近几年时间,大连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国际先进技术5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20余项,国内领先技术20余项。此外,大连企业还获得了国际知名品牌40余个,有力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进一步拓宽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形成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大连除了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技术能力外,在服务外包领域也有大连企业做得很成功。例如,大连东软集团在并购欧美三家企业后,在欧、美、日以及国内组建了人数超过两千人的国际研发团队,建立了嵌入式软件最关键的技术能力和交付体系,其服务外包产品基本实现了全价值链、全行业的覆盖。东软5次入围“全球IT服务100强”企业,多次位居“亚洲新兴外包10强”的榜首。现已成为诺基亚全球最大的手机软件供应商。

(四)并购主体结构多元化

就并购的主体而言,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然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近几年呈快速增长势头。自2010年大连达伦特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启大连市民营企业成功实施海外并购第一案以来,大连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案例。著名的除了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视公司外,还有大连赫格雷制药有限公司并购加拿大URO科技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主要力量。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海外并购之所以快速增长是因为海外并购不仅可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获得一些国际前沿技术,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从容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可以预期,大连高科技民营企业将日益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将来会出现更多、交易金额更大的跨国并购案件。

二、大连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产生的技术效应

(一)强化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

在大连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建立技术优势是重要的战略基础,因而有很多企业的对外并购目标,瞄准那些拥有某些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并购与整合,将收购企业的技术优势及研发基础纳入自己的技术体系,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实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跨越。同时,还有部分并购属于强强联合型,并购后整合双方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与协同效应,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例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橡塑)是我国橡胶塑料机械行业规模最大、研发和制造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多项产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但在技术创新、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已经成功并购的加拿大麦克罗公司和捷克布祖卢克公司都是塑机及橡机行业的技术含量颇高的企业实体,麦克罗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相对薄弱的生产能力正好与大橡塑强大的制造能力形成互补,通过对这两个公司的研发、制造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完善了大橡塑的塑料加工设备的技术体系;布祖卢克公司拥有橡胶机械产品先进技术和较强的设备加工能力,公司的研发团队、先进产品和专有技术、CE认证等,也为大橡塑实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了跳板,实现了国际化跨越发展。

(二)获取了更多核心专利技术

目前大连市每年都出口大量的商品,但大多都技术含量不高,核心技术大多都掌握在外方手里,因而企业在技术上仍然缺乏竞争优势。外国政府和企业对技术转让都十分谨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很严密,即使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核心技术还也很难做到。而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将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而获得更多核心专利技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大连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并购了核心技术为单芯片多核技术的日本AITACA株式会社和在嵌入式领域有着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NIC日本株式会社。亿达信息有限公司实施的这两次海外并购使我国成为可见光通讯技术的国际领先者,随着单芯片多核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国产电子产品性价,在国际市场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也为国内IT企业并购国际公司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

(三)扩大了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

据统计,大连约30%的企业跨国并购是为了开拓国外市场,这类并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家电、机械等制造业,并购对象一般是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随着大连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一些低技术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形,对外投资对这些产业显得日趋重要。一方面,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的品牌效应、销售渠道和技术力量,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被并购企业的分销渠道以及其同当地客户、供应商建立的信用,使大连企业的产品迅速占有当地市场。2013年,大连大耐泵业有限公司融资300万美元并购了加拿大TOP公司60%的股份,获得了TOP公司国际化的设计思路和完善的研发系统,扩充和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系列,并购后企业产品符合API610国际标准,进一步拉升了产品的利润空间,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企业的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旨在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企业兼并重组的动力,该意见的实施将有助于大连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提升了技术人才的研发能力

大连企业还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了被并购企业的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为构建企业全球研发网络奠定坚实基础。大连机床集团通过四次完美的跨国并购,初步建成了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网络,形成了4个研究所、1个中试基地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至2013年,主导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项近60项;拥有有效专利216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拥有“直线导轨机械滑台”、“矩规导轨机械滑台”、“十字滑台”等168项专有技术。现在,大连机床正在建设国家数控机床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水平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和高起点大批量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大连机床集团国际化的实践,是大连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的绝好范例。

三、通过跨国并购提升大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企业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技术目标要明确

企业并购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把握本企业所属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明确本企业的技术差距及技术需求,调查目标企业的技术、战略发展状况,是否为本企业所需要,把握并购时机,合适的时机主要取决于目标企业的情况,一方面要看目标企业能否为本企业提供核心技术等竞争要素,另一方面要看目标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环境,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并购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获得更大效益。

第二,并购中以获取对方核心技术为主要目的

在并购协议中要明确专利、专有技术所有权的归属以及使用的权限和期限等,国外一些传统的优势企业虽然被迫转让,但是仍然很重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并购中经常采取隐秘的手段进行剥离,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在并购后才会发现所获取的资产与并购时的目标相差甚远。目前来看,一些企业在并购中存在并购方案不够系统、科学,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经验等问题,缺乏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有待提高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不够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情况,在掌握、使用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缺乏有效的设计和安排,导致企业在获取国际创新资源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企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对跨国并购中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尽早了解和掌握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价值。

第三,并购后有效整合是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关键

并购的完成并不说明已经掌握了对方的技术,只有在并购后通过技术学习、吸收、消化、创新,真正实现技术的跨国转移,才能达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因此,并购后要留住对方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保留原有技术能力并使其愿意转移、传授技术,同时要保证被并购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在技术水平上继续发展、创新,为并购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泉。

第四,有效的技术学习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最重要环节

第6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借壳上市 绩效

并购是企业为了实现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手段。企业并购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策略、经营状况甚至企业文化产生影响。借壳上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并购方式,是众多企业为了避开IPO上市的众多门槛所选择的上市方式。其中,房地产企业一直是借壳上市中热潮中的主力军。房地产企业近年来高速的发展使得国家证监会出台了多项限制房地产企业IPO上市的措施,加上房地产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使得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热潮从未消退。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了新国五条,释放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力度不放松的强烈信号。在这种压制楼市上涨的形势下,通过对比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前后的财务绩效,评价房地产企业迅速扩张的利与弊,对于引导房地产企业提高借壳上市业绩有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

国内有学者对借壳上市绩效进行了研究。李博雯、郑韵楚(2012)以ST兴业被借壳上市为例,研究得出ST兴业在被借壳上市以后虽然在几年内业绩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来说,其偿债能力、获取现金能力和营运能力都比较差,财务绩效水平有待提高。张睿、师萍(2011)选取了2009年沪深两市发生股权并购的15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并购绩效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并购后财务绩效并没有明显提高。刘贵文、冯捷(2010)选用了两篇论文来说明2009年房地产行业买壳上市的背景及动因,讨论了买壳上市的效应,得出结论借壳上市的总体状况不佳,大多数公司绩效没有得到提升,并且跨行业与同行业借壳上市对比,跨行业借壳上市的绩效增加更为显著。

从借壳上市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是研究2006年以前的并购绩效,对近几年发生的借壳上市事件却很少涉及。已有的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借壳上市的绩效并不乐观。作为借壳上市的主力军,表面上高速增长的房地产行业背后,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到底如何,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

二、 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研究并购及借壳上市绩效的常用方法是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将众多相关、重叠的信息进行合并和综合,将原始的多个变量和指标变成较少的几个综合变量和综合指标,以利于分析判定,常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企业绩效评价是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评价内容重点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方面,以能准确反映上述内容的各项定量和定性指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本文为研究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绩效,从研究企业借壳上市以后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发展能力的角度,选择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九个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深交所、上交所以及和讯财经所公告的2009年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具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通过查询房地产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0年间公告,选择拟借壳上市的35家房地产企业,剔除未于2009年完成借壳上市的企业,得到19个股权发生变动并成功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样本(如表1),并获取了样本企业2008―2012年度的财务评价指标。

(三)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各个企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中提取可以代表各指标的公共因子,然后计算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三、 实证结果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19家样本企业2008年―2012年的综合得分,再计算出每年的平均得分,并作出以下变化趋势图:

图1表示 19家样本企业借壳上市前一年,借壳上市当年和借壳上市后三年的综合业绩变化趋势,直观的反映出其在借壳上市前后的综合业绩变化。由图可知,企业样本借壳上市前后综合业绩并没有多大改善,虽然2011年综合业绩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2012年样本企业的综合业绩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综合得分低于2008年水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这和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本文进行了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方法对企业各年综合得分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也表明企业借壳上市前后几年的综合业绩没有显著差别。

四、 结论与思考

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结论:2009年借壳上市的房地产样本企业近几年的综合业绩并没有多大改善。

借壳上市作为一种流行的融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利有弊。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在短期内,借壳上市的确能够起到为房地产企业充分融资、快速扭亏为盈的效果。但从长期看,借壳上市逐渐显现了其弊端,对于房地产这一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的特殊行业来说,这一弊端更加明显。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后综合绩效提高不明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不良壳公司加重企业负担

被非上市企业青睐的ST壳公司大多是经营状况不好、前景不明的劣质企业,吸收合并这种企业,无疑给本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管理负担。在借壳后的一两年内,借壳上市的企业需要花费相当一部分成本整合资源和对壳公司进行运筹改造,给本企业增加一定的负担。

(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约

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抑制,使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资金紧张。虽然通过借壳上市能够在短期内缓解资金紧张,但是房地产企业内在发展规律和国家紧缩性调控政策使得本身经营状况就差强人意的房地产企业借壳后业绩并没有很大改善。

(三)借壳的短期投机动机

从房地产行业借壳上市的动机来看,资金紧张的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主要是为了融资以缓解缺钱的燃眉之急,这种短期投机的借壳动机决定了这些企业忽略了企业的长期效益,造成了借壳上市后综合业绩没有显著提高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博雯,郑韵楚.*ST兴业被借壳上市后的成效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2(5):45-46

[2]张睿,师萍.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并购绩效研究[J].财会研究,2011(10)

第7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一、趋势

1、投资来源、投资流向全球化--全球FDI流动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流动为主,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向式全球流动。

首先,由于跨国并购的大量发生,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占据了全球FDI的绝对比重。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核心的三个地区,集中了全球FDI的80%左右,说明国际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进入新世纪,虽然跨国并购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而急剧减少,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继续大规模的相互并购、相互投资并在全球FDI流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

其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FDI流动仍保持一定增长。整个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以年平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265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的FDI流入来自发达国家。尽管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影响,全球FDI流量急剧下降,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是全球FDI流向的主流。2001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从上年度的2438美元下降到2050亿美元,净资本流入约15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由于受中国及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发达国家FDI流入持续增长的带动,发展中国家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流入还是略有增长的。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转移,外商对中国、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领域进一步拓宽,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投资界普遍认为这种势头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下去。

第三,也是进入进世纪以来全球FDI全球化趋势中不能不引起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FDI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已经悄然兴起。据统计,在两年多来全球FDI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发展势头。仅亚洲发展中国家2001年的对外投资就高达850亿美元。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也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据国家商务部统计,载至2002年年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近700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约90亿美元,实际上未经批准的对外投资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今年一季度,我国海外投资又比去年增长了约60%。

2、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多样化—跨国并购已经取代传统的绿地投资(或称新建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由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扩大到包括农业和各类服务业在内的所有领域

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逐渐成为全球FDI的最主要方式,并在2000年达到顶峰。尽管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仅为5940亿美元,较上年度下降一半,并购的数量也从上年的7800件下降到不足6000件,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仍是吸收外资的主要手段。即便在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已从绿地投资为主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0亿美元,占本地区对外投资总额的约80%。当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方式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绿地投资等其他方式,全球FDI投资方式仍然是多样化的趋势。最近,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司经调查后也认为,未来几年,“绿地投资”将重新赢得各国的青睐。

从近几年全球FDI流向的行业构成看,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总体上看,服务业的比重在逐渐提高,并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据《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美国吸收的FDI有三分之一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FDI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从全球范围看,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和电讯业是最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

3、投资决策、投资增长理性化—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急剧增长,在2000年达到顶峰后,全球FDI流量近两年持续下降,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总体上看是理性的,是为了下一波的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

首先,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之累,在2000年出现创纪录的高水平后,2001年全球FDI流量出现了十年来第一次大幅度下降,流入量从上年的12000亿美元猛跌51%,降到7350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又下降27%,仅为5400亿美元。由于这种下降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并购投资的减少所造成,而且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后期带有一定泡沫色彩的疯狂并购热之后,跨国公司在并购决策上普遍更加谨慎,因此这种下降也可看作是一种理性的下降。

其次,从地区结构上看,全球FDI流入的下降程度不平衡,并非全盘下降,而是有升有降。发达国家下降幅度最大,发展中国家下降幅度较小,而亚太地区FDI流入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仍然一枝独秀,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发达国家间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收缩了59%,而发展中国家只缩减了14%。2002年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入又下降了40%,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今年以来,由于受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以及SARS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爆发等因素影响,全球FDI的流动仍然呈疲态,如无特殊情况,今年的全球FDI流量很有可能继续下降。只有中国例外,去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实际引资达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今年又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今年1-4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资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4%,合同增长了5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1%。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驱动因素看,投资方看重的是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引资方要的已不仅仅是资金,说明投资方与吸收方都更趋向理性。

第三,尽管跨国并购交易大量减少,跨国公司全球扩张计划并未改变,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亦呈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1年5月和11月份对12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主要跨国公司在未来三年里还将继续推行他们的全球扩张计划。在发达国家扩张的主要方式是跨国并购,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日本制造业的501家跨国公司所做的调查,72%的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打算加强和扩张它们的对外业务,这个数字比上年增加了55%。与此同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面对全球化潮流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战略,只能迎头赶上,其对外投资的领域和增势,甚至超过了前者。以中国为例,这几年台港澳地区来内地投资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而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步伐,与之生产配套的来自欧美日本的中小企业也逐年加大了对华投资的力度。

二、策略

从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由于国情特殊等原因,我国吸收FDI的增长趋势往往与全球FDI的增长趋势出现反方向变化。因此,面对全球FDI流动新趋势,我们应冷静观察,处变不惊,继续完善各项引资配套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抓住机会提高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应居安思危,趋利避害,研究新的、更加理性、更加主动的引资策略,不能满足于既有的引资现状和成果。

1、“法律环境优先”策略,即把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第一要务

从这些年外商对华投资的增长态势看,我国的吸引外资的因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尚未集中到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上。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制度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临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

当前,应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坚决制止外商反映最强烈的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完善且宽松的投资环境无疑会提高外商扩大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尤其有助于吸引那些较重视投资软环境的中小企业安心来华投资。

此外,对于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采〉囊恍荚诩哟蠖酝馍淘诨蹲嗜ㄒ娴谋;ず透纳仆馍掏蹲史苫肪车牧⒎ɑ蛐薅傻木俅耄ɡ纾薅吨魅ǚā贰ⅰ渡瘫攴ā贰ⅰ蹲ɡā返榷喔龇煞ü妫忧苛硕灾恫ǖ谋;さ龋哟笮牧Χ取?nbsp;

2、“大力促进并购”策略,即把大力促进外资并购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作为重要的引资增长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我国政策导向和投资环境的原因,外商对华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如前所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企业并购这一跨国投资形式在全球发展很快。世界跨国并购额1987年仅为1000亿美元,到1999年已增至720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83%,国际间的跨国并购成为全球FDI流动的最主要方式。但我国由于原来在指导思想上对外商并购国内企业特别是并购国有企业,一直持谨慎态度,有关政策法律严重欠缺,因此前几年外商以并购方式对华投资的案例很鲜见。近两年,外商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开始有所增加,经批准或正在申请批准的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案例逐步增多,个案规模已达数亿美元。外资通过控股、参股等进入国内上市公司的投资总额也在逐年增长。

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应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并购这一国际资本重要流动形式,有必要尽早制定相应法律与实施细则,跟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这不仅对新世纪我国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和提高引资水平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改组改造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最佳途径之一。可喜的是,去年年底以来,已有《关于向外商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多项与向外资转让国有资产有关的政策法规出台。但这些政策法规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仍未成体系,二是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诸多的不配套、不协调,三是开放度有限,离真正的“促进”、“鼓励”还有相当距离。

因此,笔者主张在并购问题上,要更多地从并购之有利于强化市场功能、引进先进投资理念、规范市场投资行为、吸引中长期投资出发,采取更加开放、主动的策略。特别是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别国有经济在不同领域分布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大力鼓励外商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组和改革。比如,在有步骤并确保可监管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快制定法规,允许外商以证券投资方式投资国内A股市场。

3、“以我为主”策略,即主动加快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步伐,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引资的比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分析,目前服务业FDI的流动已占全球FDI流量的一半以上,2001和2002年都约占年流量的50-55%,其中70%以上投向金融业、保险业和销售业。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服务业市场。

多年来,我国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服务业全方位对外资的开放还是近几年的事。从理论上考察,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既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要求,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等方面,也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积极、稳妥、有序地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由于涉及到一些部门的本位利益,实际上在服务业每一个领域的开放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自觉不自觉的阻力。本来,加入WTO后服务业引资有望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金融、电讯、流通等服务贸易领域可望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新的热点。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看,这些领域的开放步伐仍然较慢,我国服务业的引资热潮尚未真正到来。据统计,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中,投向服务业的一直介于25-30%的较低比重之间。2001年外商在中国服务领域的投资大约仅在140亿美元左右,其中房地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上,确实有个转变观念与调整策略的问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主动开放好,还是被动开放好?是早开放好,还是迟开放好?对这些问题有关方面一直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从全局而言,服务业的开放现在不是快了,而是慢了;是被动了,而不是主动了。放在全局的视野来看,在目前国际资本急于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正是我们主动开放,扩大开放的大好时机。原因至少有三:

第一,由于是主动开放,而不囿于入世谈判中的承诺,因而可以采取“以我为主”的策略,不必受制于人。我们可以根据这几年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选择最有利于开放的行业和地区进行扩大开放的试点。例如,可以考虑对港澳地区服务业的进入专门制定一个更加开放、门槛大大降低的政策。这既有利于为香港众多面临困难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找到出路,助其走出困境,又可为今后与跨国公司更大规模的合作积累经验。港澳地区服务业企业众多,且相对于内地来讲在管理、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优势。对港澳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既体现中央政府的支持,又不至于引起国际上“非歧视性”的异议。

第二,在主动加快开放的过程中,必然要加快完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范,健全统一规范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重点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化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这既有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又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入制造业。例如,加大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开放,与世界著名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加快发展中外合资的会计、律师、投资咨询等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业,将有利于引进国外现代化的管理经验、管理科学和先进技术,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资本运作方式的专门人才。

第三,只要政策得当,适当放宽准入条件,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绝对值和比率将明显提高,可望拉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较大增加。

4、“西部大优惠”策略,即推出以所得税优惠为核内容的更加优惠的西部引资政策虽然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已逐步向产业倾斜,但是在对外开放中落伍的中西部地区随着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势必加大对外资的需求,对这一地区优惠政策的倾斜仍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不能总是走极端。以往过份强调从沿海向内地的逐级梯度开放,忽略了产业政策。现在一讲产业政策,又似乎不能再有地区间的政策差别。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农牧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硬件设施明显改观,投资环境趋于改善,生态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特色经济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外商到中西部投资正面临崭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潜力很大,当前,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对外资有吸引力的鼓励政策。中西部地区除基础设施、国企改造对跨国公司有吸引力外,其他领域在短时期内还缺乏与沿海地区的竞争条件。因此,一方面,西部地区自身要更加努力。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要对那些有资源优势、竞争优势的产业应专门制定更加优惠的合资或并购条件,加大引资力度,特别是要大力鼓励外商投资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发挥老工业基地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国家要在税收减免特别是所得税方面出台一些对中西部地区特别优惠的政策。这两年中央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各类企业到中西部投资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尚不能弥补中西部地区因投资硬环境较差所抵消的吸引力,在吸引外资方面见效并不特别明显。因此,笔者建议参照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对特区采取的政策和一些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做法,对在中西部(或仅限西部)省份注册的企业实行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从国际上和我国沿海地区以往成功的经验看,这种地区倾斜政策还是有很大的政策效应的,只要能够做到由国家统一制定政策,对内资外资等各类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既不违反WTO的规则,也不会对中央财力和国内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太大冲击。

5、“两头抓”策略,即既要重视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也要重视吸引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来华投资;既要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引资力度,也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引资力度重视吸引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企业来华投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快速增长,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比重也有所提高,这既有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等客观原因,也是各地高度重视主观努力的结果。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不顾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一味“抓大放小”,对引进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投资重视的程度明显不够,以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普遍。

其实,根据原外经贸部的外资统计,目前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力仍然是中小企业。2001年,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约占全年引资总额的28%,2002年比重略有提高,也仅占不到30%。虽然近些年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并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但截至2002年年底,其投资额也仅仅占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的很小比重。这与我国外资来源地大量来自台港澳地区,以及这些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投资项目有很大关系。这是我国区别于一些发展中新兴国家引资特点的一个显著不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资实践情况分析,下面几个情况更能说明问题。

一是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来的投资项目总是“由小到大”,亦即一开始是一些小企业、小项目先进来(大部分是“三来一补”的出口型项目),之后大的企业才陆续前来投资,但中小企业始终是主力。

二是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是“由大到小”,先是跨国公司、大企业进来,现在则是与跨国公司生产配套的中小企业跟进的时候了。以日本为例。2002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比上年增长约36%;而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则比上年有所减少,这说明,随着日本大型企业在华设立生产基地,与之配套的关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小规模投资大大增多了。

第8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国并购 直接并购 换股并购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始,第五次并购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在2000年,跨国并购达到顶峰,全球跨国并购总额达到11,438亿美元,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的82%;2003年, 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仅为2,969亿美元,但仍然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的53%。据统计,2005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金额突破140亿美元。然而日趋成熟的并购环境将促进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200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并购的主战场之一。

在“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不少中国企业把跨国并购当成了企业国际化的快速通道,掀起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 世纪80 年代,当时的跨国并购具有规模小、次数较少、目标地区小、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和参加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新阶段,具有规模增大、数量增多的趋势、目标地区扩大、行业趋向分散和参加主体多元化等特点。

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综述

凯夫斯(Caves,1982)是较早研究跨国并购现象的学者,他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一种低风险、低收益的海外市场进入通道。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企业并购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资产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等。

企业并购理论是将企业并购理论跨越国界来解释跨国并购现象,企业并购理论主要是对于企业对外并购动机的归纳。施蒂格勒(G•J•Stigler,1950)认为,现代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并购提供了经济土壤,便于通过企业并购活动将企业所有权转移到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的所有者手中。Hennart和Park(1993)认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进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从两个不同市场上获取相关投入的不同成本,如果可以在企业市场上套利,则选择并购投资;如果可以在要素市场上套利,则选择绿地投资。

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并购的经典理论工具,从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来研究企业在产业中的定位。克鲁格曼和奥泊斯法尔德(1998)从两国模型的垄断竞争产业特征出发,研究两国市场进入壁垒降低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并推导出均衡状态下,一体化市场内的汽车生产企业数目低于一体化前两国各自的汽车生产厂商数目之总和。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2000》对战略资产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和海外市场先机可以解释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取速度经济和战略资产。而Norback和Perrson(2002)则建立了一个在战略资产跨国并购基础上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内部化理论国际FDI理论的主流学派,是交易成本理论在国际FDI理论当中的运用。Hennart和Park(1993)认为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可以在东道国较好地复制母公司的优势,而当企业进入自身不具备优势的其他行业时则倾向于采用并购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而Buckley和Casson(1998)市场成本(Marketing Costs)、适应成本(Adapt Costs)和信任成本(Costs of Building Trust)角度比较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的成本差异,建立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综合模型。

对跨国并购方法的实证研究

样本选取

为了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本文收集了19家中国企业的29件跨国并购案作为样本,从操作手法上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从表1中可以发现,石油行业由于其固有的产业特征,其跨国并购交易金额及交易次数都高居榜首,家电和电子通信业也初具规模,而其它行业的境外交易规模较小,“走出去”的步伐还较慢。总体而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具有很大的潜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法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五类:

直接并购是企业直接和被并购方谈判,使用现金作为支付手段,购买被并购方的股份,从而获得对方的资产。可以从表1中看出,直接并购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际案例的一半以上,因而直接并购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重要的手段。在直接并购中,由于涉及到企业外汇存量和外汇管制的问题,本文把涉及的中国企业分为两类,大型国企和一般企业。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一般企业如合金投资、新大陆和秦川发展等股份企业。

大型国企跨国并购的操作特点在于:大型国企在直接并购之前常常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一般企业在直接并购中的操作特点为通过长期合作结成良好关系,像合金投资和缪勒公司的战略联盟结合;外汇成为操作中的难点,新大陆并购案历时两年零三个月;交易金额小,秦川发展并购美国UAI公司的交易金额仅为195万美元。

成立合资公司是指并购双方设立一个新的合资公司,将并购方的部分资产和被并购方的资产合并到新的公司中,从而完成并购。在成立合资公司的操作方式中,和普通合资公司的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该种类的并购中被并购方的目的是获取并购方的母公司的部分股权。

新设控股公司并购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对目标公司的并购而专门成立一个控股公司来进行运作,由该控股公司出面进行并购。新设控股公司并购的主要特点为:能够增强企业实力,降低并购风险。并购方在成立控股公司的时候常常和其它实力强大的战略投资者达成战略联盟,这样不仅仅使得新设的控股公司的实力增强,而且也使得在并购失败的情况下己方的损失大幅降低。如中国网通并购亚洲环球电讯,就有美国新桥投资、软银亚洲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

境外子公司并购是指通过母公司在境外已经设立好的子公司进行并购,整个操作过程都由子公司实施,母公司只是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帮助。境外子公司并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母公司在海外已经设有子公司。像万向美国公司是万向集团的全资海外公司,有着成熟的管理体制,所以为收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避开外汇管理壁垒。

换股并购即以股票作为并购的支付手段。换股并购的特点主要有:换股并购使得并购不受并购规模的限制。换股并购常常可以使自有资金不多的企业进行规模较大的并购活动,这是它的主要优点。上工股份并购FAG子公司就是成功的换股并购案例;换股并购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一般由并购方增资发新股,并用其新股与目标企业换股。

样本分析

本文在研究中采用表格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的操作手段上主要以直接并购为主,但成立合作公司、新设控股公司并购、境外子公司并购和换股并购等也均有涉及。由于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而且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比在国内市场大的多,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更应该对各种操作手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从而在面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时能够选择有利于企业的操作手段,加大并购成功的可能性。

跨国并购的操作方法对于并购是否能够顺利实施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应该对此有清晰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运作,进而保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一帆风顺。关于跨国并购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并购企业的操作方面,更应该关注并购企业在并购后整合的操作,在将来的研究中,关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整合操作方面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第9篇:近几年并购的公司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 国际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作为一种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现在并购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并购不仅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新问题。自从加入WTO以来,全球之间的竞争和兼并深深改变我国的产业组织结构,使中国企业加速了对海外的投资,尤其是跨国并购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了21世纪,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出现了高峰,尤其是2002年,该年被称为是“中国并购元年”。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继续发展,其中重大并购案有:京东方收购韩国液晶显示器企业,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TCL收购阿尔卡特,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部。纵观过去,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地区由美国、印度扩展到欧洲等地区,并购国家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虽然如此,中国企业出手海外仅仅才刚刚开始,在全球并购案例中的比例并不高。据统计,2004年全球并购案例总额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跨国交易额约为390亿美元左右,比重不到0.4%。不过从未来中国企业发展来看,跨国并购仍然是中国企业跨国战略投资的重要方式,但众多图谋海外的中国企业,在最近三年跨国并购的速度突然加快,而且并购涉及的资金越来越大。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外投资方式选择并购呢?动机是前提,效应是结果,动机引起效应,效应刺激动机,两者之间是互相循环的,任何兼并的效应分析是建立在动机分析基础上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主要如下。

一、受战略性资源储备的驱动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能源需求开始大幅上升,而我国人均能源的贫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能源短缺的危机在我国逐渐凸现出来,构筑国家能源安全线已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的三大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加剧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大力收购国际能源资源正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走出去、多途径的具体步骤。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而大型国企的重组与并购动作紧密维系着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他们的成败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中海油的海外并购不但提高了油气存量,还获得了资本市场。中海油在上市不到3个月就以较大的比重进入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指数,上市不到5个月就被破格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这些都为以后的战略发展和进一步海外并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受“企业成就”的驱动

中国企业家素来把企业做强,做大,并且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这种驱动也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之一。这种企业有海尔,TCL等,他们在国际化的路上受到不少的挫折,其中各国进入壁垒就是这些大型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而并购东道国的一个企业就可以很轻易地绕过这些壁垒,促使企业走向国际。更何况现在挤进“500强”的企业都是大型的受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而其他企业尤其是海尔,已经离“500强”很近了,海外并购对它来说,是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和快速进入他国市场非常快速和有效的方式。

三、受技术快速提升的驱动

随着WTO的进入和IT产业的低谷期的到来,中国的IT企业、家电企业大多已经走到了国际化的关口,而阻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绊脚石是中国企业未能完全掌握相关产业的核心技术。现实已经证明,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即使再过若干年,中国的企业能够在国内市场做到份额第一,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也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在这一严酷的形势下,海外收购被一批中国企业认为是获取核心技术采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TCL相继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电视公司;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直接获得了第五代液晶生产技术,取得了直接进入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的通道;盛大网络收购韩国Actoz公司,获得网游版权及研发平台;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获得IBM在PC及笔记本制造上的领先技术等,这些企业的海外收购更多基于对技术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并购方式,占领相关产业的制造和研发等核心竞争能力的制高点,再以自己的成本优势以及一定的营销能力同被并购方实行优势互补,直接打入世界市场,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受市场和竞争的驱动

现在中国的家电、通信行业市场竞争到白热化,企业利润逐年下降,部分企业产品还严重过剩。这些中国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要真正成为国际大企业,必须为企业找到可持续的增长点。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每个行业的可能答案都是来自国际市场。更何况,随着外国厂商的完全进入,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将逐渐失去,即使中国企业不出去,也躲不开与外国公司的竞争,随着跨国公司正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都将是国际化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和出路,而通过海外并购是迅速扩大国际市场的最直接手段。TCL通过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部,不仅获取了其所有的相关技术和整个研发团队,还获得了其品牌和在欧洲的市场渠道,为TCL打入欧洲市场铺平了道路;海尔如果成功并购美泰克,将会获得美国家电市场16%的市场份额,这是任何一家公司在短期之内无法完成的,很遗憾,海尔的这次收购活动没有成功。

五、受获取国际化通行证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