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管理与运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第1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组织变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组织变革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手段,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低廉的费用和最准确的结果去处理和传递大量复杂的信息。企业信息化管理因其能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等诸多优势,逐渐走入现在化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可将邮件信息化、文件信息化,企业也将信息化融入其中,帮助企业完成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的地位发生逆转,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信息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面对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时,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多样化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反应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就是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将这些资源转换成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企业在生产运作中使用,加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二、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和其他一些管理问题一样出现同样的情况,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好它,可以挽救一个企业;但如果有人认为它是天衣无缝,是企业的尚方宝剑,也可能使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环节上输得一败涂地。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管理既是对管理人员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企业员工的一次考验。要求企业员工注重从上到下一致的配合。有些企业夸大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并将以往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的套用调整,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员工对信息化管理软件不熟悉、管理程序摸不着头脑、与其他部门不能很好的配合、软件没有很好的利用,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企业整体运作失败,不能使企业正常运转。

2、员工对信息化管理认识程度不到位。信息化管理出现后,对企业运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也对员工主观认识进行了冲击。部分中上层员工沉醉于长期管理实践经验,不愿意主动分析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威胁,使系统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影响了总体效益。部分底层员工由于自身能力和思想抵触行为对信息化管理接受程度不高,致使一些生产运作环节脱节,导致总任务进度迟缓、甚至无法完成。

3、员工培训程度不到位。一项新生事物出现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在这里员工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接受程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员工在态度上认识不足、培训不到位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软件供应商和企业人力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有软件供应商销售完软件后培训服务不按时、不全面,员工未能完全掌握软件操作流程,导致系统一正式运作就问题重重,使企业找不到方向。

4、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生成运作不能完全融合。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就目前来说较为混乱,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的话,可以发现有很多管理软件的名字和软件供应商,软件价格相对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软件供应商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可能出现企业因为要购买某软件的某一个环节而购买一整套系统,这对于那些有规模的企业来说相对难度要小一些,可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只能望而却步了,而且一些软件供应商为适应大型企业要求或是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设计,致使一些软件与企业生产运作不能完全相融,对于企业实施者来说,就是花钱买问题了。

5、信息化管理数据安全性存在隐患。数据安全在信息化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安全性存在的隐患使信息化管理存在巨大硬伤。如果企业信息资源丢失或混乱,会造成企业无法运转,日常管理功能无法实现,财务报表无法处理等情况。企业在日常使用软件时因为病毒感染或他人恶意攻击,出现小到某个员工个人数据丢失,大至网络服务器瘫痪,都会给企业带来恶劣的影响。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

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目的是抓住问题的关键,以便日后能够清楚地认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里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改变领导方式,处理好内外关系。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完成,它使企业迎接新经济的挑战,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数以万计的小型企业,对信息社会的回避、熟视无睹都必然给企业发展带来阻力。因此,把信息社会的思维管理理念嫁接到传统企业,需要处理好内外关系,不要迷信电子商务、网络化和信息化。企业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驶上信息化管理的快车道。在组织出现变革时,需要上层领导足够重视,深入每一个环节,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全员参与、责任分明、层层落实才行。重视企业组织的重新设计与适应性的关系,不可以生搬硬套。注重每个业务处理流程,每道工序数字化工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2、改变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需要全员渗透,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入初期将业务的优点以及最实惠的日常工作流程传授给员工,让所有员工感受到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益处,而且益处不仅是对企业的,还有对员工个人的。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不能胜任的员工需要加强培训或进行岗位调换。

3、加强员工培训,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将员工培训视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进程,在培训之初建立培训体系,培训机构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考核制度,对员工分层次培训。与软件培训机构在购买之初达成培训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双方严格控制培训流程,防止软件培训机构偷奸耍滑,被培训员工消极怠工,付出时间却没有成效。在培训开展时应由专门部门负责培训流程,监督和管理软件培训人员与企业员工,对考核过程进行严格监控,防止考核人员碍于情面出现漏网之鱼。

4、注重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购买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现在市场上信息化管理软件颇多,层次不同、价格不一,这就需要企业认真斟酌,要花精力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取上,企业需挑选既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又懂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人才共同完成此任务。若企业内部在建立初期没有此类人才,那就需要企业从长计议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一些软件供应商为吸引顾客,他们采取了试用、租用等形式,企业为减少成本和风险可以一试。一些有资力的公司可以在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前期参与设计或在软件成品之后为适应企业管理流程要求对各别模块进行修改。以上这些都可以解决信息化管理软件在企业生产运作中的适用性问题。

5、加强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和核心。随着计算机用户的范围和访问计算机资源的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保证信息安全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信息化进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威胁,但要尽最大努力防止信息数据丢失或泄露。在加强信息化管理中,数据安全问题可以采取成立专门的网络中心,保证企业内部网络安全和防止外部网络攻击,采用相应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在网络操作中,对员工进行权限设置,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及时备份,等等。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条例,不允许员工非法操作,并制定相应严格的惩罚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探讨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目的是让更多的企业认清信息化管理,它并不是一项高新技术,也不是普通的管理方法,需要企业正视信息化管理问题,它是企业不断改造和升级的过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单靠以往的产品质量、价格、功能等传统因素已无法完全确保其竞争优势,需通过一种途径以确保在市场反应速度、决策的正确程度、创新能力、运作效率等方面占有一定的先机。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希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学会从外部准确而及时地获取信息,迅速调整企业结构,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1.新疆财经大学;2.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雪飞.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7.

第2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发展的总体方针均可由其提供参考和指导进而自定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经营计划。该框架涵盖的内容较多:战略性管理、规划管理、运营管理、需求管理、业务活动管理、财务支付管理等,尤其是战略性管理从企业发展的整体高度指导企业的发展,制定着企业发展的蓝图;规划管理指的只是对经营业务的管理、需求管理指的是围绕企业发展的目标或者发展的内部与外部需求而制定的业务规划;业务活动管理顾名思义指的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管理措施;经营管理指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的管理措施与制度等,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度设计、员工职责与激烈措施制定等;支付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费用管理。

2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处于同步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日益充分之后,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竞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备重要的意义。因此,在21世纪任何企业多不可能脱离信息化而生存,而应不断强化信息建设和管理模型的构建。参照美国管理系统协会给出的企业集成成熟度模型,本文给出了一个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按照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低到高分成五个级别。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可以供企业对比其当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找出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差距,为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方向上的指导。

2.1级别1:无管理

主要特征:无信息化应用系统;无信息化规划;无信息化管理部门,处于这个级别的企业是没有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企业。

2.2级别2:单机级管理

主要特征:面向事务处理功能的部门级信息化应用系统;IT系统间未集成;无信息化规划;有系统管理员,无独立的网络/信息中心;业务和IT脱节。采用该级别进行管理说明企业尚处于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建设都不完善但是已经制定了面向了各个部门的管理和应用系统,初步发挥出了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2.3级别3:技术系统级管理

主要特征:支持业务运作的部门/企业级信息化应用系统;IT系统初步实现集成;有独立于企业业务战、略的信息系统规划;业务运作需求驱动信、息系统实施,但业务需求与IT应用间依然存在脱节;有独立网络/信息技术中心,仅负责信息系统实施维护;未考虑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这个级别的企业处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级阶段,其信息系统的实施不仅支持个人工作业务效率的提高,也包含了支持企业核心业务运作的功能。其信息系统也初步实现了集成化的运行,但是信息系统的集成方式还停留在接口型的初级集成方式上。

2.4级别4:IT服务级管理

主要特征:支持企业战略业务目标的企业级/跨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纤;IT系统全面集成;有服务于企业业务战略的信息化规划;企业战略需求驱动信息系统实施;有独立网络/信息技术中心,但依然是一个IT技术服务部门;有CIO,建立SIT服务管理体系;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在该阶段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步入了高级水平阶段,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建设与切眼发展战略目标实施之间开始挂钩,前者对后者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信息化水平的集成度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此外,在该阶段中企业的战略需求成为了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同时企业认识到了CIO职位的重要性并设置了专业的职位以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运用。

2.5级别5:战略撼定性管理

主要特征:支持企业战略业务目标的企业级/跨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有全面细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并与企业业务战略规划具有一致性;信息化发展战略成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业务与IT全面融合,共同驱动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信息系统实施;信息资源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其管理和应用得到高度的重视;有信息化管理部门,不仅负责IT技术,同时也负责企业运作管理;有效的工T服务管理体系;CIO成为企业的重要高层管理者。该阶段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的最高阶段,跨企业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得以建立,信息化水平大为提升。信息化规划更具有全面性并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之间保持一致性,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时,信息化管理战略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与企业业务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两者之间已经是实现了相互融合,形成了业务发展与技术支持的双系统。此阶段的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得以体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CIO是企业管理层中的核心职务。

3结语

第3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一、落实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信息资源网络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信息资源突破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数量较少和内容单一的问题,已发展为信息存储量大、内容涵盖面广的基本现状。这样引起更多的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查找、存档和备案等,已转化为对信息化资源的全方面的综合需求。要想实现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企业发展服务,势必需要采取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已根本不能满足于企业发展的需求,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必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档案管理难以突破工作环节以及工作步骤的束缚,使档案管理单纯地停留在以业务活动为主的固化式工作流程,导致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而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深化和创新,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依托,加快文档一体化的进程,能极大地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业务流程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件是信息化系统运作中重要的信息基础,应将两个流程系统有机地融于一起,也就是在文件信息中将业务信息得以体现,亦或将业务信息直接嵌入文件信息中,最终达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实现。

二、目前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传统观念使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受到局限

基于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的束缚,使企业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可以短期内比较显性地实现预期效益。在过去传统管理观念的指引下,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重产出轻投入,由于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认知,而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重脱离,导致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处于岌岌可危的发展境地。

(二)信息化管理软件已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仍不能完全满足于各种性质、职能不同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目前还未开发和应用完全适用于各企业发展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软件。在实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由于各企业独立开发的软件系统具有不规范的数据接口,不能实现共用和互用,使文件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资源在不同阶段得不到互换和共享,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成果全方位的互通。

(三)基础工作缺乏规范性,制约了档案信息化进程

档案信息化管理涵盖了档案工作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其中主要是档案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目前在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仍存在档案标准和规范相对滞后的现象,档案信息化系统严重脱离于网络化建设的形式,使信息化资源达不到层次的统一、规范,导致服务性和共享性较差,尤其是各种类型的档案细则缺乏足够的相容性,严重制约了企业档案信息化进程。

(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与企业体制改革、创新缺乏协调性

很多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运作的,由于企业人事管理部门缺乏先进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观念,尤其是缺乏与企业体制改革、创新协调一致的思想意识,使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能与体制改革、创新保持同步,严重影响了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五)企业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长远规划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长远规划是企业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而做出的战略性规划方针和政策,由于目前很多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方案都停留于技术规划的角度,没有与企业核心竞争战略做到切实有效地结合,使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三、强化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摒弃传统观念,追求档案工作的创新

档案工作的创新就是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拓适合时代要求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一般来讲,主要包含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加强和实践创新有机的结合,最终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档案工作的创新,应遵循档案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分析档案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严格遵守国家对于档案工作制定的规程和规范,不能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产生严重的偏离。创新需要企业进行反复的研究和验证,创新成果必须经得起实践的切实检验,确保符合企业自身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建立和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企业档案信息化主要是通过技术、制度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档案管理要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的新思路和新模式,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手段,积极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制度的管理和创新。建立和健全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确保企业档案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一,建立企业文件材料管理制度,完善文件的电子化归档方法,使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较强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信息资料。第二,扩展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收集范围,依据企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档案信息的接收范围,尤其要确保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第三,建立和健全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严格电子档案信息的数据安全和存储安全的相关规定。将企业档案工作和信息化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衔接,加强对各种类型文件信息资料的有效监控,以确保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一致性。

(三)建立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很多高科技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应迎合时展的需求,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得以科学的应用。第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比如,档案馆管理系统和小型档案室管理系统等,以确保信息资源整理和归档的实现。第二,缩微技术的应用。通过各种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具有潜在价值的文件档案资料,进行微缩处理和编辑。能有效节约人力和储存空间,且能确保长期保存。第三,光盘存储技术的应用。基于光盘本身存储量大和信息处理便捷的特点,完全适用于档案信息的检、参考和查询等各种综合服务。第四,现代网络、通讯和视听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化技术,各种通讯技术,广播、电视等视听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将档案信息资源得以,以实现使用者在不同地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完善的档案管理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这是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习和技术培训以及企业间进行经验交流等手段,加强业务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改进,这样才能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引起档案删除或丢失的现象。应加强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中的得以实施,不断积累综合的实践技能。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培训方式是提高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培训,并严格档案管理系统的熟练使用,以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健康、平稳的运行。

(五)档案信息进行网上开发,并确保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

配置现代化的各种办公设备,积极开发和应用符合行业性质特征的档案管理软件,并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通过网络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将各种类型文件、档案资料等以文字、数据和图表等载体形式传输入网,并制定访问和检索的权限,以及文件浏览和借阅利用等功能,让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员工都能通过网络获取参考信息,也能进行各类载体文件的归档,构建信息网络化高速运作系统。另外,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系统仅供内部人员被授予权限的情况下使用,建网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机制,以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积极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将档案信息网络设置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等,并对主机采取高科技的防护措施。同时,应实现级别控制,将用户访问权限进行级别确认设置,依据级别的不同规范档案信息查阅的具体规定范围,以防止未授权者的违规违章操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上的重大突破和技术创新,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加强思想和行动上有效的配合,积极采取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加强企业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性。我们要切实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迎合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将档案管理工作做的更加完善和具体,以期为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春波, 孙颖. 省管企业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档案, 2008,(05).

[2] 李燕芬. 浅析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4).

[3] 李连恒,王旭. 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的思考[J]. 中国档案, 2011,(08).

[4] 张艳玲. 关于物业供热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 黑龙江档案, 2011,(01).

第4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内涵论述

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培养和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作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使其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并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出现,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达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进而使人所潜在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使人的行为、管理决策都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现代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深入落实才能满足时展需求。从现代企业经营经营管理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质就是指企业从自身发展实际为基础,以优化企业财会管理流程和财会部门管理架构为目的,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管理手段的一项综合活动的总称。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不仅能促进财会部门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帮助企业革新财会管理理念,增强财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优化了管理模式

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有力地改善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工做账和核算的繁琐工作,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能够准时开展财务数据录入工作,而且在财务数据录入信息系统后,还能进行多次更改;同时,会计人员还能通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便捷地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制定各种财务信息报表等。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模式,不仅优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还进一步降低了工作中的出错率,大大提升了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对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优化作用。

(二)加强了成本控制

一间企业要想全面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就必须要从成本入手,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可见,成本控制工作是企业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更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前提基础和重心。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支持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财会部门不仅能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各项大金额成本支出的情况,包括请购、采购、库存、审批等方面,而且还能做好成本支出的各项记录工作,加强成本支出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使企业的成本总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严格控制资金

财会部门所设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监控了整个企业的资金流转情况,能够对企业资金的流转做出规划和预测,缩短了企业采购工作和财务资金交接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财会人员能够使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采购工作的各种资金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按时做好资金凑集工作和付款规划,减少了资金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完善了财会资料

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涉及到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两大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广泛,通常具备信息量大、周期长等特点,在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难度,倘若在资料收集的某一环节出现错误或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重要财会数据信息遗失,进而给企业带来损失。通过加强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广泛推广和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展现了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功能价值,以及最优化的系统管理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财会信息查阅、传递和记录的效率,便于信息资料更加完整和全面地得以收集和保存。

三、信息化建设对财务会计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对内部组织结构带来的影响

从企业财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后,一方面可以将财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打乱,使得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能在相互独立的节点上形成一个有机结构,进而形成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脱离了传统财会部门管理模式的禁锢,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让财会部门的内部管理结构向有机化、科学化方向转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信息化对财会管理理念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财会管理中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财会管理理念得以更新,在管理技术日益创新的大环境背景下,各大企业开始加大对人才在管理技术方面的关注力度,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技术方面的能力。企业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的同时,开始加大对财会管理人员信息化教育的投入,经常组织财会管理人员参加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着手培养基础好、管理技能突出、有责任心的专业管理人才,增强财会管理信息化力量,促进财会管理队伍向高层次、信息化迈进,让信息化技术成为推动财会管理工作革新的核心量。

(三)信息化对财会管理人员的影响

信息化在财会管理工作中的开展,对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财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创新意识淡薄,他们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性质存在怀疑,他们认为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管理工作不切实际,并没有从实质上去理解和支持财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以致在实际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缺乏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提高我国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流成为各大行业的管理主流,在信息管理技术性能和功能方面,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有效实现科技与管理的融合,是实现财会管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以下就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展开分析:

(一)正确认识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谁能够快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优势,信息化管理技术成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活动中的核心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化是现代型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能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落实提供技术支持,是企业制定发展计划的必要依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去改善企业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财会管理模式,以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资金运作,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案例分析:中铁二局财会管理信息化之路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二局,是国内的特大型综合施工企业,其以建筑施工为主,年营业额高达百亿以上,是中国建筑工业企业的“领头羊”。然而,中铁二局作为一所集团型企业,其在财会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如:财会信息失真、滞后、不充分,财会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资金管理散乱等等。针对上述问题,中铁二局开始不断探索优化财会管理工作的途径,2004年,中铁二局就提出了实现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并引起了集团管理层的重视。经过企业管理层的深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二铁二局在2005正式下达文件,把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了企业规范内容。财会管理信息化技术开始在财务、会计报表、成本控制工作中得到应用,不仅减少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以及财会信息的交流费用,还实现了“一套帐”的信息化办公模式,帮助中铁二局集团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而易见,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财会管理工作的优化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通过把信息化技术融入到财会管理工作中,对其所涉及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避免人工操作错误的产生,进而创造信息化管理优势。

(二)树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信息化管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活动。一直以来,财会管理工作都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这是由于财会管理工作所具备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精确性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决策依据。要想全面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财会管理理念,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做好财会管理和资金运作工作,进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财会部门可以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和切入点,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财会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财会信息和资金的统筹工作。另一方面,财会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加强财会管理制度约束力,防范资金风险,减少资金流失漏洞、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三)科学规范财会信息化管理运作模式

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会计电算化只是实现单纯的技术管理问题。然而,建立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全面实现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监控为目的,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会管理体制为基础,并以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集中管理为条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此活动的开展,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到整个内部财会系统管理运作模式、人员架构等因素。故此,要想把该活动落实到实处,企业就必须对原有的财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建构,对原有的管理运作模式进行改革,对现行的管理手段和财会制度进行科学规划。归根究底,其实质就是对现有的财会管理体制进行全面革新,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管理运作模式。

(四)努力更新财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一间现代型企业必须依靠具备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才能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可见建立一支高水平、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是信息化企业管理环境下做好财会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大对财会管理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业务素质,使其能尽快掌握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技能、主动适应工作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财会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财会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提高工作效率,顺应时展的潮流。故此,财会管理人员自身要学会自觉学习,通过个人自学,加深对现代财会管理知识的灵活应用,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结语

第5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过程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前 言

我国的项目过程建设具有规模大、任务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阴齿对于当前的项目管理是极为严峻的环节,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其充分的运用到当代的项目工程建设中,成为项目运作环节中重要运作手段。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大型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管理特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项目工程的信息化越来越深入,其不加快了我国项目工程的总体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项目工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在建立项目管理体系使要优化这三大特点,项目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嫩有效运行。我国信息化工程项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项目的触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对监管、实施、检查等多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其二,任务量大。其主要是体现在对人力和财力的组织管理缓解中体现,例如对管理部门的信息采集方式。信息管理方式、采集人员规划、监管人员规划等等方面。其三,巨大信息量。其主要是对工程鱼你做的哥哥缓解的信息的采集,包括从监管部分到财务部分,从业主到承包商等等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二、当下形式中,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弊端

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我国项目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它的关键核心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其主要体现是对于软件部分的主要运用。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产生许多项目工程的管理软件,但是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弊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笔者统计了以往的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分析。其一,简洁的办公软件,例如微软就是其中体现。此种软件体系仅仅能对项目的运作现场进行简单分析和整理,不能与现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此中软件的应用率较小,不符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性要求。其二,与工程体系相联系的软件,例如人员编制的软件等等。此类别的软件体系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软件单一性较强,导致工程管理不能站在整体的刚想出发,造成信息一区的不全面,无法结合全面的管理目标进行管理。其次就是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管理软件。但是其中一些软件不能狗语,网络体系建立紧密联系,因导致项目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对项目施工进展无法监管[1]。

三、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

由于项目过程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作,因此具有信息量较大的特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利于对项目工程的信息掌握和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质,首先要建立在项目过程的整体出发点,对于项目过程中的信息、户主、管控体系、承包人员、地基体系、工程计划、装修装饰等等环节整合考虑。因为项目过程的运作不是单一的活动,它是各部门、各领域[2]。各阶段彼此联系的运作任务,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全方位,多样化的管理体系。促建工程的整体运作效率。

(二)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符合当展的信息化技术软件体系

在当前发展形式下,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部分的构建还不够完善,设计的软件比较单一化,其中针对项目工程整体的软件体系较少,部分软件知识应用于,某一领域,因此不能满足项目工程的整体性发展。其次在不断应用这些软应用过程中,急需要一个信息的整合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整合信息的采集,进行有效管理。整合平台的建林主要是建立在工程运作的各个缓解基础上,包括对人力资源信息、档案信息、财务信息、质量监管、工程监控等等方面[3]。

(三)建立独具时代性的工程管理理念和体系

我国当前的工程管理体系是依据与西方先进的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其实经过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发展而成,因此具有时代纪念意义。但是我过当前的工程管理的法律不完善,一直是制约工程管理的一大因素。导致一些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工程活动中,实际应用性较低。其次,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弊端,导致对于这些不完善的法律造成理解偏差,进而实际应用起来意义不大。面对此中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管理体系极为重要[4]。

(四)增强项目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由于当前的项目管理的体系是有企业来进行运作,然而一些公司具体的管理经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无法对项目的背景管理、软件开发、管控程序进行良好的掌控。仅是通过与客户的简短交流就去运作,其中甚至部分客户也不能明确自身的管控要求。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研发出来的信息体系不能整合好整个项目工程,软件也没有实际操作性。部分客户对于软件不能便捷操作,需要经过培训才嫩个实际应用。因此,培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极为重要,他可以促进项目工程的有效运作,完善项目工程的管理体系,增加项目工程运作的有效相性[5]。

结 论

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是我国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它开辟了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在我国,有效的实施信息化项目管理,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促建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进程。

作者简介:沈格(1969.1-),男,汉族,江苏苏州人,1995年7月毕业于苏州职工业余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现供职于苏州市易通信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项目咨询管理及监理。

参考文献:

[1]傅聪,雷琦,刘飞.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研究及应用[J]. 工业工程,2008,01:57-61.

[2]谭康. 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设想[J]. 鸡西大学学报,2015,01:54-56.

[3]包锐.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12,06:70-74.

第6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应用;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满足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需求,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应用计算机技术转变。其中,信息化管理指以信息化技术为指导实现企业管理工业化及现代化的过程[1]。相较于其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显著,将现代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改变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经营方式及生产方式,合理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行业竞争力。鉴于此,本文针对应用计算机对企业信息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1.1信息准确及时

企业运转流程复杂,涉及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方面内容,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不仅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还为企业决策发挥辅助作用[2]。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以计算机技术为切入点,不仅能准确及时获取企业的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内容,还能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现自动化数据管理,进一步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辅助,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1.2优化管理流程

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帮助企业优化管理流程,涵盖优化人员结构及优化办公流程两个方面内容。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一部分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法单一,管理效率低下,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不仅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还浪费企业资源,加大企业运行成本[3]。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定岗定责,便于组织一系列在岗培训,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并且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实现办公自动化,进一步简化办公流程,满足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求,确保工作效率及质量。

1.3增强员工素质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还能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能保证员工明确岗位职责,树立岗位责任意识,有利于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其次,企业运转离不开竞争机制,员工主动转变传统理念,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引进科学的工作理念及成果,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企业间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便于员工开展内外交流,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企业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措施

2.1生产过程信息化

作为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生产过程的要求严格,例如:技术参数等。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主动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切入点,将模拟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实现全面监测、控制及调整生产过程,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4]。同时,信息化管理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为质量检验、车间现场管理、生产流程及产品开发等,例如: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工艺设计、复杂工程结构设计、辅助制造及辅助设计技术等。

2.2内部流程信息化

作为企业运作的主要环节,信息化管理内部流程的难度大,涉及环节复杂,涉及范围广,是建设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立足点,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好基础工作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业务环节,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整合、组织、加工及收集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内容,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决策发挥数据辅助作用,例如: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重大事务处理系统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目标,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概况,选择适宜的应用领域。

2.3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局面日益严峻,企业生产不再处于孤立及封闭的条件。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突破点,实现供应链管理,做好客户、第三方服务商、供应商与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企业局域网技术间的协调工作,促使企业内外部的服务环节、销售环节及供应环节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供应链指原材料、原设备及零部件的销售环节、加工环节、制造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采购环节所形成由销售客户、第三方服务商、生产方、供应方共同组成最终服务于客户的链式结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过程直接影响及阻碍企业生产及管理环节。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变革,综述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分析应用计算机计算对企业信息化的隐性,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4,06:151.

[2]昌文鑫.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3:211-212.

第7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引言

信息化管理是指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管理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转变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管理与组织方式及业务流程等,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1]从广义上讲,企业在管理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属于信息化管理的范畴,但是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20世纪80年代所指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它是对以往单一职能或者多种职能的信息系统的综合概括,其本质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有机整合。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企业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还必须具备一流的捕捉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管理因此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并不乐观。来自外部和企业内部的多种因素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讨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提供在企业中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推广,企业信息化管理正在由点向面逐步实施,已经形成一支推进信息化管理的中坚力量等。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企业间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许多企业领导仍然把信息化管理等同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财务会计电算化等一般工程技术项目。部分企业领导虽然能正确区分这一点,但他们对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也有部分企业对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主要依靠的是硬件,事实上软件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由此可见,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水平大相径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间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的不平衡。这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具备早期单一职能信息化基础、信息化队伍较强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本土企业。[2]

第二,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投入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对企业领导层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不足,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的培训不足,对社会上大量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推广、监督不足等方面。

第三,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例如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与企业生产动作不兼容,目前企业可以选择的用于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数量众多,价格较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这超出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部分软件供应商在设计软件时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测试,使得这些软件与企业生产经营完全不兼容,对于企业来说,这样不仅不能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反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还暴露了数据安全问题。如果企业使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感染病毒或遭恶意攻击,就会出现企业信息数据丢失、网络服务器崩溃、财务报表无法处理等一系列数据安全问题。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实现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涉及企业生产运作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升级、不断完善的原则和规律,要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引导与服务。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领导层需要突出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员工则需要适应信息化管理与日常工作的频繁衔接。

2.加强信息化管理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中介团体在交流成功信息化管理案例、推介先进信息化管理软件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项目进行有效的咨询、指导和评价。因此,要扶持建立一批服务于流程改造、管理诊断、软件实施和项目监理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环节的社会化中介机构。此外,还要制定对相关信息化管理应用软件的供应商、监理商、实施商的评价和认定的规范,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重视公共网络安全认证、网上支付、信用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3.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没有相应的人才队伍,企业将很难实施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操作能力。企业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还必须有相应的IT机构和企业信息主管。企业要采用引进和培养同时进行的策略,培养有力的信息化管理机构。

4.注重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兼容

企业还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择,坚持结合本企业实际,通过反复比较、关注软件供应商成功案例、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评估软件供应商及其提供的软件,选择经济、适用、与日常生产经营相兼容的信息管理软件。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的提高。企业在其内部构成企业内部网,致力信息共享,使得企业高效快速运行。另外,企业不断挖掘外部信息网络,形成了庞大互联网的一部分,由此企业就必须加大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敏捷化、全球化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住信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准确、有效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使得信息化成为优先级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当前企业管理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8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101-03

1 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建设的内涵

地质工作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是社会发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推荐我国地质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使其发挥出促进经济建设的高质量服务性作用,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出巨大的力量。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是未来地质建设的发展重点,为地质工作的全方位提升带来巨大影响。

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开展地理工作的时候,会将自身在实践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这个记录就是地质档案资料。地质档案资料对于地质工作的进展具有相当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为当前的地质工作提供系统化的总结规划,使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有序开展,合理进行[ 1 ]。其次,地质档案资料是未来地质工作继续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具有地质工作发展史的作用,可以为未来的地质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对我国新时期的地质工作而言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是新时期地质档案工作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促进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的科学化、完善化,提高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实现我国地质工作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在我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我国地理资料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重点。

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是信息技术与地质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提高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使地质资料档案的完整性、体系性更加完整,为我国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所难以实现的高质高效。

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者在进行一系列地质工作和矿产挖掘勘察所激励的重要资料系统,是地质工作在一个特定时期所能取得的一切宝贵成果的综合体现。地质资料档案的存储形式不仅仅有文字,还可以是图表、音像以及其它电磁介质的多媒体资料形式,当然还包括很多标本或样本的实物资料形式,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各方面内容均有涉及,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工作。地质资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铜鼓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高科技设备,对地质资料档案等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收录、编辑、统计、归档、检索等工作环节,为地质资料的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一个科学化、系统化、高效化、精确化的管理方法[5]。信息化管理方法不仅仅有助于地质资料档案的保存和查阅,它的运用还未地质档案资料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一个高速便捷的网络分享平台,可以体现地理资料档案管理的网络传输和在线查询,提高了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加快我国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改革发展进程,并逐渐实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社会服务模式,突破了传统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局限性。

地质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实现了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职能转变,传统的管理重心已经逐渐被现在的服务性重心取代,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以往的档案保管、提取和查阅向着当下社会化共享服务模式转变。地质资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降低地质工作成本、节约地质工作时间、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在信息化模式下,地质工作的开展可以对所需资源进行快速检索、精确定位、安全提取、前面利用,对我国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能够提高资料的利用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质资料应用潜质的二次开发,从更深层次对地质资料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并促进地质资料档案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事实证明,我国很多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挖掘,都是建立在对以往的地质资料档案的再次研究利用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信息化,就很难实现这一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信息管理应用的时空局限,实现了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为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全天候的开放平台。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的诸多弊端,例如安全隐患的问题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以后大大降低,自然灾害或人为意外等不会造成地质资料档案的丢失或损毁。

2 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都相当可观,但是并不意味着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问题,事实上,我国当前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还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去摸索完善。

地理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都欠缺一定的规范性[3]。当前我国一些地质工作部门的档案管理出现分裂装填,条块之间的管理彼此孤立,缺乏协调一致性,缺乏统一的领导机制,各自保管条块的内部资料。难以实现整合共享,从而阻碍了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进程。

地质资料档案的内在价值挖掘不到位,很多有意义的信息没有被合理利用,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更多资料的利用仅仅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对于资料档案的深层次内容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与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利用情况相比较没有大的突破,进步较小,没有体现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优势水平,对信息化的利用不彻底,很多资源应用一次后就被长久废弃搁置,二次利用的情况很少。

我国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因信息化设备本身落后所导致的发展问题。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化高技术管理方法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它的应用必然伴随着高投入,需要一定的物质和设施支出,但是信息化高技术管理模式的运用在综合效益的提升是巨大的,很多地质工作部门对信息化的优势认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资态度有些消极,因此导致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缓慢,技术设备陈旧,缺乏应用价值,或者对于投资没有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技术设备的利用率不高,设备更新不及时。

地质资料档案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国家和法律规定的保密内容,是与公开平台上可以通过查阅分享利用的资料相对应的需要加强保护,严格防范的重要管理模块。在这部分档案的额管理工作中就涉及到了资料的安全隐含问题,该问题随着信息化的运用而升级[ 1 ],很多资料档案的保密工作在信息化平台山出现新的安全隐患,传统的机密档案通过密级、解密和降密等相关管理方法得意保护,但是管理过程更加繁琐的信息化平台上,迫切需要建设一套科学完善、有实用价值的安全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障碍。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中存在大量珍贵资源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这部分资源多以纸质形式保存在传统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体系中,是我国自建国至今,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工作记录,其中包括矿产资源、水文资料、物探、化控、遥感等多方面内容,这些资料对于我国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针对这些资料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难题,诸如查找方式繁琐、资料利用率低下,甚至有些资料已经成为死资料失去应有价值。对于这部分资料的整理与数字化过程是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大难题。

3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是一个综合性的立体工程,它不仅仅关系着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还从一定程度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系统和经济命脉,是国家对重点资源保护战略的制定依据。因此,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要从全局上、整体上和长期上考虑,按需建设,循序渐进,结合实际,从制约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的瓶颈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定确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从根源上解决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散乱、条块分裂的现象。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对地质资料答案的管理负起领导监督的责任,成为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带头人,并与有关部门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统筹规划力度,力求建立一个上下互动,内外互联的高效运作的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2 ]。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工作行为,加强对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绩效管理和规范,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管理的各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监督力度要到位,监督范围要全面,增强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的执行力,使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健康运行,有的放矢。

加强对现存地质资料档案的利用效率,是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不能深入挖掘现有地质资料档案中的利用价值,那么建立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与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效果无明显差异。因此,发挥出信息化对于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价值与发挥出地质资料档案的二次利用价值在是当下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向,要想建立一个高效优质的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针对现存地质资料档案的利用价值进行再次挖掘研究,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有计划与秩序的将原有地质资源中的地矿信息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筛选,深入研究考察,大胆发现创新,将老资料的新价值赋予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使地质资料档案中无人问津的符号记录转化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力效益。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地质资源的二次开发,应该不仅仅定位于地质价值的研究,更应该综合考虑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全方位价值标准,赋予老旧的地质资料档案以全新的信息观念[ 4 ],将前辈们的工作成果的价值在当下的建设背景下发挥到最大限度,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运用新的成矿、找矿理论对地质档案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地质资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其中一大问题就是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这是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两大基本支柱,如果资金紧缺、技术落后,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面临严峻考验,甚至会长时间停滞不前。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大力投资,因为技术的支持需要大量先进设备的运用,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前沿的信息技术,这就需要在管理系统内部配备高质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设备体系能够高效运作,彼此协调、整合统一。另外,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资金投入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例如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资金的后续投入停滞问题是导致地理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很多问题的根源。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久工程,它的建设意义是我国甚至世界的永久财富,因此对于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持续性和超前性的资金运作机制,确保资金的及时供应,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同时还需要建立管理监督机制,对资金和技术等相关事宜做出科学规划,严格监管,确保资金的投入进入正常运作的轨道,确保资金有效利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技术支出,做到大力投资,绝不浪费,平稳推进、综合提高。

针对地质资料档案中的保密资源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方式,要将公开资料档案与保密资料档案区别开来,按照不同的资料级别设置不同的管理系统[ 1 ]。对于开放资源要加强分享利用,信息系统确保其开放性、共享性和普及性,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再利用的巨大促进作用,保证数据库的全面、科学和优质,在查询方面,要力求快捷简单,高效运作,提高远程查询档案的有效性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向。针对保密级别的档案资料管理要严格遵照国家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严格加密监管,在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内部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子系统,对于保密资料档案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加密处理,加密系统的设置一定要科学有效,要聘请信息系统的高级加密管理人员开展加密工作,确保保密级别资料档案的安全性系数达到最高,确保万无一失,使加密资料文档在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中比在传统的非数字化管理环境下还要安全,发挥出信息技术在管理地质机密资料档案中的优越性,促进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加密系统内部的重要资料档案应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地质管理部门要针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安排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都受到严格考核培训的人才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不仅仅是针对加密资料库中的资料档案进行维护,还要定期根据有关规定,对于降密的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化处理,对于解密的资料档案则要及时公开化,与公开分享平台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协调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开与加密工作。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系统中保存了建国以来甚至更久远的珍贵资料,对于这部分资料必须予以重视,不能因为它们的管理难度大,信息化程度不高就漠然视之或置之不理[3]。加快针对传统地质资料档案中的珍贵文献的数字化工作进程是当前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展开对这些资源的信息化录入则是工作中的难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技术的直接载体,是技术的直接运用者,对于旧资料的数字化这项工作则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因此地质资料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针对自身内部的资料情况单独组建一支整理开发团队,这个团队的工作人员的要求要相对提高,既要懂得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又要具备很高的地质专业知识和地质档案管理知识,通过长时间的整理挖掘,将传统地质资料档案库中的珍贵文献数字信息化并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使是这部门资料的价值转化为促进我国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顾勤勤.浅析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3(11):154-155.

[2]田莉莉.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5(1):47,52.

[3]相小英.新形势下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5(9):38-39.

第9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体系 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企业发展得各个部分,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依据和可信赖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由制度、方法、信息、资源、活动、职责、组织结构等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律为目的建立的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标准,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严格按照运作程序来具体实施,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其内容普遍涵盖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既包括信息化建设从策划、实施和完成的整个阶段的建设,还包括如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等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它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严格依据其运行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是体现其标准化的形式。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模式,它将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严格遵循PDCA循环,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管理体系被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添加的内容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个这样开放的管理模式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l、管理职责。主要内容有: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重点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等内容。职责策划管理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系文件的制定,它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和信赖的依据。2、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人力、资金、工作环境、信息数据和与其有关的一切设备,它是促进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不能忽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地实施过程是以信息系统的实现为重点,最终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包括业务的监测和优化处理、革新管理模式和知识的管理。4、测量和改进的过程。测量和改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它的内容就是测量过程和改进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审核,评价其运行的绩效水平和可靠性,促进企业改革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1、体系策划阶段。企业为了更好地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领导带头,相关的部门共同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具体步骤有企业的战略规划、信息化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识别、建立总体结构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文件。2、体系运行阶段。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者以此为前提对企业发展提出规划。其运行步骤包括思想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中组织的调整、信息系统的实施。3、体系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其内容包括系统内部审核、信息化体系过程监测、信息化实施的绩效评估、应急措施和反应。4、体系改进阶段。根据体系评价阶段得到的评价结果,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