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的科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第1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新的《地理课程教学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观念。它表明地理课程必将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用到“生活世界”,在培养“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它能够从一个空间的视角理解人类、区域和环境,能够重视、欣赏我们所居住的不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也只有学了有用的知识,学生才会真心想学。教师必须充分联系实际,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原来是实践的总结,是他们实际生活感受的提炼和升华。学生才会有一种亲切感,愿意学。

一、 生活地理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不少学生学了几年地理不会辨别方向、不会阅读地图、不会绘制图表、不会收看天气预报、不会初步分析生活环境质量,这些不能不说是地理教育的悲哀。那么我们应该挖掘哪些方面的生活地理资源呢?

1.使用指南针、地图、北极星、植物的枝干繁茂程度等等在野外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向、估算距离、判断地形;

2.学会看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

3.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地的区位,并根据本地的土壤、地形、植被、交通等区位选择本地应该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作物的种类和发展的工业类型;

4.对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的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尤其应该掌握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防御:春季低温冷害(倒春寒)、赤潮、台风、地震、海啸、火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正确防御。能自觉宣传,将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5.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媒体新闻报道,了解重大地理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位置、民族、宗教、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必须对新闻进行及时的评论和预测;

6.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合理的线路和地理环境来进行休闲活动;

7.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评价生产中的资源与环境代价,采用科学的“绿色评价体系”;

8.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异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增强人际交往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教科书应注意生活的应用性和教学价值取向,把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职业生活的内容编入教材。如:垃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人们的生活与环境,等等。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地理内容,都应以适用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二、 开放地理教学,引入生活化的地理知识

地理课程不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都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缺少的教材资源。教师最好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和事物入手,变课本语言为生活语言,拉近地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了就有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好地理的热情。

那么,如何构筑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呢?

1.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它不是唯一的资源。将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在讲“文化景观反映地理环境”时,讲解藏袍是适应高寒气候的产物,它一可保暖,白天当衣服,夜间做睡袋;二可适应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夜间严寒时,双手藏于袖中,晨昏稍热时,右袖脱下,搭于两肩,便于劳作,中午炎热时,双袖脱下,围在腰间,若将长袍提起,腰部扎紧,还可当作旅行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反映了东北漫长的冬季,缺少新鲜蔬菜,腌制的酸菜作冬半年的当家菜。“房子半边盖”是陕西十大怪之一,它反映了气候干旱、黄土深厚的地区,人们节省稀缺的木材资源而独创的建筑风格。总之,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2.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人类生活源于地理环境,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人类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均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比拟。教师必须打通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地理教学的某些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这些实际生活的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在地理生活化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突破地理学习内容。例如在讲“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性质”时,对于“变质岩是由于沉积岩等已形成的岩石接触到炽热的岩浆变质而成,其硬度较大,常作为建筑材料”不易理解。可以举例说明:泥土是一种固结还不紧密的沉积岩,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者陶瓷,硬度加大了,还可举例“我国大理岩这种变质岩为何尤其集中于云南省西部的横断山区?”那是因为云贵高原为沉积的石灰岩,但由于横断山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那里岩浆活动频繁,易使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不仅可以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为生活所用。因此,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将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实践中得出更贴近时代的结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地理知识不断向前发展。

第2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物理知识 生活生产 应用

物理知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有些物理知识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积累出来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反过来又丰富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与现实生活联系极为密切。因此要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更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就物理知识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力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力的应用随处可见,如农村盖房砌墙壁时,测试墙壁是否垂直,经常要用到重锤线;做踢毽子活动用的毽子时,往往栓几枚铜钱之类的金属器件,是为了加快毽子下落的速度,控制下落的方向;农村盖房子前,夯实地基需要重力。如果没有重力,无法想象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喝水时,水倒不进嘴里;飞起的垃圾不能回落到地面,将永远飘浮在空气中;树叶和果实也不会落到地上,而是像失重一样飘在空中。教学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这些常见的实例进行讨论,再举出类似的实例,体验重力的应用。

摩擦力的应用更是随处可见。皮带运输机运输传送物品利用的是物品和皮带之间的静摩擦力。摩擦力既有有利于我们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如人步行靠的是鞋与地面的摩擦力,光滑的表面上行走是非常困难的,如在泥泞的路上行走容易摔跤,就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力太小的原因;汽车在雪地上行进时容易打滑,也是因为雪地光滑,摩擦力小的缘故;轮胎表面和鞋底常常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是为了增加接触地面的粗糙程度加大摩擦力而顺利地通行;机械零件运转都要加一定的油是为了降低组件间的摩擦,有利于机器良好地工作;生产生活中要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对不利于我们的摩擦力,应尽量想方设法减少。

杠杆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杆秤、撬杠、铡刀、跷跷板等都是杠杆原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到的剪刀、钳子、筷子、镊子等也是杠杆原理的简单利用。在利用这些工具工作时,结合杠杆的工作原理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实现省力和提高工作效率两个目标。

压强的应用极其广泛。如履带式拖拉机靠着它宽宽的履带,可以很容易地在松软的田地里耕作;滑雪板做的又宽又长是减小对雪地的压强等。抽水灌溉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涵洞和虹吸现象是利用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原理应用,等等。

二、热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热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吃喝拉撒睡都离不开大量的热学物理知识。如我们的一日三餐,美味佳肴,饭菜的加热与烹饪都离不开热学物理知识;冬季取暖更离不开热学物理知识;家家户户用的太阳能和热水袋也包含着许多热学知识和原理;柴油发动机工作时,水箱严禁缺水;家用电器的外壳都有散热孔等都是热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例子。在农业生产中,冬季温室大棚要用草甸子进行保暖;冬季许多花草都要移入室内或避风向阳的地方养殖;有的还要给小树穿上“棉衣”系上草绳或绑上稻草,日常生活用品中,如暖水瓶的保温技术原理,暖水袋的使用,土暖气的热传导,保温桶的使用等都是常见的热学原理的应用。随着人们热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最近盖房子都要对房体和房子的房顶用泡沫板材进行保温处理,大大增强了隔热和保暖的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经常见到的,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学生随时都能体验到的。

三、光、声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光与人类息息相关。白天需要阳光,夜晚需要灯光。电影电视、照相录像都是光学原理;穿衣镜、望远镜、眼镜的配戴内含着光学原理;红蓝白等各种颜色的光谱不同形成了雨后彩虹;海上光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独特的海市蜃楼奇观;日月食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自然现象;另外,根据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不同要求,可选择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彩灯、霓虹灯;车辆根据不同需求也设计了远光灯、近光灯、示宽灯、雾灯、报警灯等各种灯光,并根据光学原理对各种灯光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作了相关规定。手电筒聚光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灯泡发出的光照在反光环上,并反射至前方,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通过调节入射角大小来完成聚光。

四、电学知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3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1、通过《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的精髓。我个人认为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3、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感谢老师的认真讲解。 《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学习,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使科学教学走向 “生活化”。

一、“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无字书。学生通过无字书潜移默化的认识了自然和社会。科学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科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性学习和在境中认知,他们认为学校常常在人工环境而非自然环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实际上这种将知与行分开的做法是错误的。知识只有适应了它所应用的环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活动性学习,促进知与行的结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性的学习达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

科学走进生活,科学教学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人、事、物,学生不再感到所学知识的神秘,故而可以轻松大胆地去触摸,去感知,去应用。科学教学“生活化”注重应用,学生会到学有所用,从而认清自身与知识的价值,可以获得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农村初中科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前比较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引导、启发、探究、帮助、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认真听讲,认真做实验转变为细致的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与探究。探究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合作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提高。但由于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分数衡量教师。随群众期望值的不断增强和优质生源的锐减,学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1.教师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讲授得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教师讲解分析得多,学生自由活动少;教师问学生答得多,学生自主地向教师发问得少;课堂缺少“生活化”。

(2)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环节习惯于在学科知识的范围中规划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我们往往不予充分关注,这势必使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使科学知识失去应有的活性。

(3)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不够重视,缺乏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大多数教师虽有“生活化”策略,在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但是到底怎样运用,在什么时候运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最大还不明确。

2.学生学习现状

学生不感兴趣根本原因:一是教师讲解太多;二是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三是科学概念太抽象;四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如果我们能通过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科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用生活,不断渗透应用科学的意识。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生活问题,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农村初中科学“生活化” 教学的资源

1.农村特色的自然资源

农村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而这些农村学生司空见惯的东西,可以展示具体、形象、生动的认识内容,远远比课堂上的标本、直观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更能让他们感兴趣,这些自然资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农村饲养的家禽、家畜、甚至鱼类等,通过对它们的观察和了解,并进行科学探究。

2.农村学生生活中的资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科学。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事物最容易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农村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素材。他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如:食物腐败,钢铁生锈等;农村中的一些生活经验如:冬天,天气寒冷,玻璃瓶盖往往拧不开,怎么用力也不能奏效,有经验的人只要把瓶盖放在火上烤烤就能轻而易举的拧开。当老人家穿针费力时,她就把针放在头发上擦擦,就能很容易的穿针了,激发学生的问题能力。利用学生家庭中的一些废旧物资(饮料罐等)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学生通过体验,既有利于理解知识,体验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进行了德育教育。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引进”生活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科学问题,逐步把生活常识科学化;又让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农村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情境设置“生活化”,激发学习积极性

科学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促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从日常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独立发现或经过启发后,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农村里有很多小贩用杆秤收购农产品,有些小贩称出的数量比实际要少。他们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短斤缺两赚黑心钱的目的。你知道问题在哪?活跃学生的思维,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在学习杠杆平衡时,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学了内容后,还主动去解决问题。把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让科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同时,我们也应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科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生活实例配合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科学的存在,用科学可以解释生活现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3.教学过程”生活化”,提升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促进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在燃烧与灭火这一教学中,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

4.探究“生活化”, 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科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又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布置作业“生活化”,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学生学习科学需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以致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作业时可以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评价“生活化”,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以新课改的精神来把握教学,牢记科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得高分,而是通过科学学习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更好的生活的能力。因此,作为科学老师应该着眼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应用科学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体现STS教育精神,使科学教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更好的推进科学教学。

五、初中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的意义

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和创造未来有机结合,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能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新生活,能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经过独立或合作探究获得检验和新知识,完成知识的新整合和新建构,能让我们的课堂变新、变大、变活;让学校成为知识的殿堂、温馨的家园。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生对生活更关注了,更热爱了,更有责任感了。

参考文献:

[1]常汝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院社,2001年7月第1版

第5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实践能力;感性材料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物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通过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在设计《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时,适时恰当地挖掘了生活中的很多元素成为这节课的课程资源,使每名学生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回到生活中去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能使他们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思考

细菌和真菌分布非常广泛,但是大部分非常微小,如何感知它们和我们关系如此密切呢?我设计了很生活化的导入情境,我让学生读了一段短文,从中找出哪些内容与细菌和真菌有关:“……周末,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着一家四口的晚餐。正在柴、米、油、盐、酱、醋中,手来手往之间,不小心却切到了手,于是拿了一些消炎杀菌的药膏涂抹后继续做泡菜。做完后,妈妈又开始做起面包,当作明天的早点。爸爸坐在客厅一边看报一边抠着有脚气的脚趾,我在房间里喝着酸奶玩着游戏。姐姐的扁桃体正在发炎,所以只能躺在自己的房间里休息。突然厨房传来妈妈的大叫声,爸爸冲过去一看,原来是只蟑螂,于是回客厅拿蟑螂药给妈妈对付蟑螂用……”于是学生努力找出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内容,同时感到细菌和真菌和我们人类太密切了,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们,更加激发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利用生物技术,培养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是细菌和真菌与食品制作,学生们带来了许多食品,如,馒头、面包、大酱、味素、苹果醋、酱油、红方、啤酒等,还有亲自动手做了发酵实验,知道了酵母菌的作用是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环境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验证了二氧化碳气体和闻到了酒味。在理解发酵原理后,初步掌握了制作酸奶、泡菜和甜酒的方法,建议学生课后尝试制作食品,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列举感性材料,理解原理应用

对于食品的保存这个问题,学生也结合了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理解原理。例如,对于罐头的保存方法,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罐头,总结出先将食品进行高温灭菌,再密封不与外界的细菌和真菌接触的保存方法。学生带着腊肉、香肠、蘑菇、牛奶、果脯和一些带包装的食品,讲解每一种食品的保存方法和原因,能够深入理解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总结出保存食品的目的是杀菌或抑菌。总之,列举感性材料,理解原理应用,既能培养学生合作互学的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反映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学习,能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还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还有,我认为生物学科的本质在这节课体现得很好,是生活中的诸多鲜活的实例激活了课堂教学,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课堂。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生活;运用;重要性

一、高中生物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一)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高中时所学的生物知识大多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说生物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在生活中的一门学科。生物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生物知识如果没有在实际生活中所体现,就成了一纸空谈。而生活如果没有生物知识的指引,则会出现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所以只有在学习好生物知识的前提下,将生物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物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物知识则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上医学家通过对生物知识的不断研究,研制出各种特效药来抵御疾病;农学上则通过对生物原理的有效利用,用各种生物方法增加粮食的产量;自然环境上更是通过生物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这些都表明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物知识,生物知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二、高中生物只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一)在蔬果培育方面的运用

生物知识在蔬果培育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温室大棚种植和多倍体培育果实都是运用生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温室大棚是一种通过透光、保湿的原理来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的设施。其运用高中生物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温室的采光和保温来平衡热量,使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保证蔬果即使在反季节也能照常生长并保持其品质;多倍体培育果实则是利用高中生物学中染色体的有关知识,通过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加倍来获取多倍体育种材料,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优良品种。经过多倍体体培育后的种子长大后茎杆粗壮,果实饱满,其果实中所包含的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相对普通果实含量也比较多。不仅如此,通过多倍体培育的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其对抗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高于普通的品种。

(二)在遗传学方面的运用

遗传学作为高中生物学的重要部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遗传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及其变异规律的科学。其在改善人类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和创造新品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改善人类素质方面,生物学家通过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和基因治疗的广泛运用,能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检测人们的遗传病类型并进行更好的治疗。不仅如此,这一技术还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使人们实现健康长寿和优生优育的目标。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生物学家预计到21世纪中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将会突破80大关,长命百岁将不再成为奢望。在创造新品种的尝试上,生物学家研制出了划时代的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就是通过将一段特定的DNA引入到某些细胞或生物体内,再成长为新个体。这样的生物能将其他品种的优点同自身的优点相结合,成为优良品种,这对农业育种和创造新品种有着重要意义。

(三)在医药学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我国的医药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糖尿病是一种由体内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代谢型疾病。血糖过高则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其生物功能受到损伤所引起的现象。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体内长期存在高血糖,这对人体内的各种器官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对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损害特别严重,长期患病会造成这些器官的慢性损害甚至造成其功能障碍。更糟糕的是糖尿病暂时没有根治的方法,这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针对这一问题,生物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制成了能有效抑制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物原理就是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来降低血糖。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快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其还通过促进脂肪的代谢作用,减少脂肪分解。通过这些过程来增快细胞的合成和代谢过程,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通过按时注射的方法将胰岛素吸收到机体中,就可以使糖尿病得到很大缓解。

(四)在自然学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些大工业化国家为了提升生产力,提高自己国家经济水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范围建造如化工厂等对环境危害十分大的工业设施。而且,当时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十分浅薄,基本没有环境保护的设施。渐渐的,出现了像酸雨、抽样层空洞、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温上升等环境问题。这给不珍视环境保护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工业发展时期人们大肆砍伐热带雨林,破坏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空气的大量二氧化碳无法得到转化,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三、结论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蕴含着生物学的道理,所以我们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生活,珍惜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更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物知识充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我们更好的生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常郁欣.浅谈高中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

第7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一、加强废物利用,提升实验效果

科学实验需要有基本的实验器材与设备作为必要保障,学校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是有限的,且一些设备不便于课堂展示,因此,学生周围的物品也可以成为实验器材的最佳选择。利用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所用的物品进行实验,不仅操作简单、直观,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节省实验成本,有着无限的优越性。在对低成本实验进行设计时,一般要遵循三条原则:首先实验材料的制作必须成本低廉;其次制作过程简单易操作,且花钱少;最后要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比如,在学习《地球与宇宙》这一章节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对地球的基本形状与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采用纸带与铅笔设计出地球的模型,将纸带缠绕成椭圆球体,然后为学生展示并讲解地球两级的基本体征。再如,学习《物质的形成》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形态物质的差异性,可以用针筒抽取5ml的空气,然后堵塞针孔,推动针筒活塞,观察空气能够压缩到多少毫升。然后再将空气换为水,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压缩,观察能够压缩的程度。经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对气体、固体的分子间隙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该实验不仅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不同状态物质的分子特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二、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低成本实验能够使学生普遍参与到实验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边的具体事物,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理与兴趣爱好的实验,使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基本现象、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了解。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或电视节目中,学生经常会看到胸口碎大石等魔术,对此充满了好奇,教师可对该原理进行实验展示,实验器材很简单,两只高脚杯、一把铁锤与一块粗细均匀的模板,将高脚杯置于木板上,然后用锤子敲击木板,让学生预测可能会出现的现象,然后再进行展示,得出结论,使学生明白这是利用了压力与压强的关系。学生的注意力将会集中于整个实验,学习兴趣高涨,而且能够从实验中学到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物理现象,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观察与创新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三、将生活物品应用于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了解某一个原理,因此,只要能够对实验原理进行有效地揭示都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五花八门,都可以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于科学实验中。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缺乏的学校来说,对生活物品的利用能够有效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科学实验中运用到的生活物品都是比较常见的,能够使每个学生普遍参与到实验当中,享受实验操作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内燃机的运作原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主要有食品包装盒、铁钉、打火机的电子点火器,往包装盒内滴适量的酒精,然后封闭,对包装盒的表面进行反复摩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按电子点火器,这样整个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就清晰地展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且这些实验器材可以反复使用。诸如食品包装盒、电点火器等这些器材都是平时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做到人手一套,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课堂实验效果极佳。

四、对自然现象的实验探究

第8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生活与化学 学以致用 科学生活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120-02

为什么充满氢气的气球能在天上飘,而换成嘴吹的就下沉呢?为什么小孩成长阶段要多喝牛奶?为什么葡萄密封会变成葡萄酒?为什么大多数易拉罐要用铝而不是铁和铜制作……这一切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衣、食、住、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广泛的作用。但是“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塑化剂……”又让人谈“化”色变。化学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又可危害社会。因此,“化学与生活”作为教学内容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且其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一、“化学与生活”对学生的影响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多学生接触化学课后,觉得化学反应式、化学品的特性和原理使人感到十分抽象,难以理解。通过“化学与生活”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化学。我们的生活用品、陶瓷、塑料、化纤、纸张、金属、酒醋、衣物等等,都是化学研究的成果,这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应用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生活中。同时它也是一门神奇的科学,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废物为宝物,如从流星陨落的陨石中提取金属铁;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气做饭、照明……化学之美,不仅在于它本身比如化学反应的精彩,而更在于它对生活的改变,就像糖让生活更甜蜜、盐让菜肴更可口一样。正是化学的广泛应用,让生活拥有了更多的精彩。“化学与生活”的奥妙,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化学与生活”主要是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它既体现了生活化,又从化学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分析问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事实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通过“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学生面对生活中各种现象,采用化学手段加以解释,这本身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水壶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水垢,就得分析水垢是什么,其形成原因及有效去除方法;金属制品容易生锈,就得分析生锈原理及防锈措施等等,通过这个过程给学生灌输了一种科学处理问题的思想,培养了学以致用、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通过“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可以获得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如酒精易燃烧,食品干燥剂(生石灰)易放热,小苏打易分解等。同时可以获得与化学相关的生活知识,如根据衣物纤维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和洗涤方法,豆腐不可与菠菜一起煮,炒菜时不宜把油烧得冒烟等等。了解生活中化学知识与一些生活常识,有利于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并转变生活态度和观念,提出科学的生活建议。

二、“化学与生活”的教学方式

1.课内渗透“化学与生活”的知识

新课改后,中学化学教材中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相对增加,但比例还是偏少。教师在“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中应根据生活现象,充分挖掘其中的化学原理,避免泛泛地讲解,尤其要发挥案例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习新知识时从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多注重生活化设计。如:①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分析煤气如何中毒;②学习化学元素时,从补铁、锌、钙等广告引入,导出元素概念,这样学生更易接受。课内渗透“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将生活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思路,让学生接受化学新知识的同时增加生活常识。

2.开展“化学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生活紧密相联。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并锻炼动手能力。如:肥皂的制取、雨水pH值测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等,一系列的实验,加深对“化学与生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开展“化学与生活”的活动

在学校举办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如化学魔术(“棉线烧不断”“白纸突现血印”等)、化学小品(“铜锌合金冒充黄金”“捉鬼”现形记等)、化学知识抢答(食盐主要成分、胃液中的酸、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和人体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等)……这一系列活泼、生动的文艺娱乐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此外,针对“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开展大讨论活动,如怎样选择装饰材料,怎样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废弃物是否应该回收利用等等。面对一些生活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化学与生活”的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其教学方式应该活泼、生动、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探索发现丛书编委会. 化学发现之旅[M]. 四川: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第9篇: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一、该实验原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因为贴近生活,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实验的原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诸多的体现。例如,石灰墙的粉刷: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碳酸钙和水,“冒汗”后更加坚硬;再如,石笋林、钟乳石等的形成:碳酸钙吸收空气中CO2和H2O后生成碳酸氢钙而使石灰石溶解等。教学中如果能将本实验的知识原理的生长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势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化学实验源于生活,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藉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该反应在初中教材中的体现、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在沪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中有大量的呈现。从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呈现频率和呈现方式不难看出,本实验的知识原理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段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恰好本实验的知识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若能加以充分利用,足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实验的知识原理必将根植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脑海中,对今后继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该反应的原理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意义

在高中教材中“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又是怎样体现的呢·该反应的原理又有哪些深入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呢·首先,在高中教材苏教版化学1第四页中有“CO2、SO2等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通常称为酸性氧化物。”紧接着,在“问题解决”中出现了以下题目“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已经引入了多元酸或多元酸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通性——“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以及此类的典型反应过量问题的方程式的书写。其次,对该反应的深入研究,从初中粗浅实验现象的观察到高中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让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必须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科学的认识发展观。再次,从初中的定性实验进一步深入到高中的定量实验问题。进入高中后,该实验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有关过量和定量的问题。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即把学生从初中的定性实验引入到高中阶段的定量实验,必然对学生在能力上有进一步的要求。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加上学生对已有实验的现象已经有所认识,前后现象的对比,也势必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更深的印象。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每当我们提起这一实验,学生印象深刻。所以该过量和定量的典型反应实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让学生亲历实验,充分发挥教材实验功能

化学的知识原理对九年级化学课来讲,无法探究得非常清楚。但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探究,这也完全符合科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九年级课本中对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实验的探究,几乎都停留于“石灰水变浑浊”。高中阶段,对于反应或知识的原理我们必须做进一步的探究。逐步的总结、归纳规律性和差异性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大重点。此时,为了完成“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有必要归纳总结“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反应规律。因此,回顾实验“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并进一步的探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化学1第四页中即出现了“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同时将CO2和SO2作为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并要求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若单纯给予学生“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的结论,恐怕课后多数学生很容易遗忘。鉴于这一实验原理在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重要的意义,所以有给予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必要。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功能,我们选择了分组实验:

实验试剂、仪器:澄清石灰水、长饮料吸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1)试管中加入1/3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2)试管内插入长饮料吸管,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即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有白色的不溶性物质生成】

(3)继续向试管中吹吹气(即二氧化碳);【混浊的溶液又变澄清了】

(4)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澄清溶液复变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