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人际交往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寄宿制 小初衔接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寄宿制“自立、自理、自律”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
1.1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道德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自尊
寄宿制学生每天和同伴、老师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最高权威规则在集体生活中被打破。他们必须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并出妥协。他们的道德观念会逐渐变得比较灵活,容易改变,能从小同的角度观察行为并区分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差别。集体生活的磨练使寄宿生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方法,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同情与帮助,接受指导与建议,最终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1.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是父母的两倍。教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在与学生打交道。师生间良好的关系离不开双方的情感交流,寄宿生到校后,教师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依赖父母的思想,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劳动和生活的技能。教师在学校以爱心感染学生,对寄宿生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必然会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1.3有利于增强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寄宿制学校要求寄宿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大减少了寄宿生对家庭的依赖,这就迫使他们要学会独立生活并适应学校的环境。寄宿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集体规则,使其行为符合集体标准。长期的集体生活必然会促进寄宿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
2寄宿制迫使学生生活环境改变,这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1缩小了寄宿生的生活圈子
寄宿生生活的范围被大大缩小,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他们的集体生活与外界大环境相对隔绝,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寄宿生每天面对的不是同学就是老师,这就缩小了寄宿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他们大多时候生活在同龄群体中,缺乏与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的人接触,缺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相对走读生来说丧失了一些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化的进程。
2.2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躁
一部分寄宿生因为小升初以前从未经历过寄宿生活,对家庭、父母过分地依赖,环境的突然改变让他们紧张焦躁、无所适从,往往因想家而抗拒寄宿生活,害怕与人交往。每学年初一新生入学,就有不少的寄宿生开学第一天的晚上就哭着闹着要回家。还有一部分寄宿生,一开始对寄宿生活充满期待,认为自己可以“真正独立”了。但是随着寄宿生活新鲜感的退去,大多数学生又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依赖父母的,想家的情绪也开始萌生。
2.3容易带来人际交往的压力
由于寄宿生建立友谊的选择性受学校寄宿安排的限制,使得寄宿生的友谊与非寄宿生相比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对人际交往经验相对缺乏的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寄宿生人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是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P系紧张,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孤独感。他们中大多数人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道怎样去做,容易导致宿舍同伴间发生较大的矛盾和其他不愉快事件。
3应对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度过小初衔接的适应期尤为重要。寄宿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学校方面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消除这些不利影响。
3.1“家校合作”――家庭、学校要高度重视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
初中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价值观,很容易做出一些缺乏理智的行为,给自身、家庭、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因而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正确引导子女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自我意识。家长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引导问题疏导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方能起到护根固基作用,使学生健康成长。
3.2“主题活动”――组织利用好每次活动
初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地成长,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校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首位,让他们从沉重的学业压力下解放出来,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给他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班主任更应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就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3.3“个别攻破”――具体指导人际交往的技巧
3.3.1提高学生的人际认知
贝克认为,个人的思想和信念是他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即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初中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大多是由其不良的人际认知所决定的。例如有个学生小A,她就坚信,她家庭的不幸应当成为她取得各种补助捐助和同学对她礼让三分的理由。这时教育者就应当指出其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告诉她要客观评价自身在班级中与人处事的缺点,学会换位思考教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其存在不足之处多次提醒,在交往中亦能有所收敛,我行我素现象有所好转。
3.3.2教给学生交往技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知之者而非践之者,人际交往问题说有所改善,只能是萌于内而未现于外。真正有成效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对他们进行多次的集体的或一对一式的交际技巧训练。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同志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和谐的人际交往问题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6日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大好时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阶段。青少年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与生活,都需要与人交往。否则,就会在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分开,进而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是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
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学生表现于人际交往活动过程中并影响其交往实际效果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总称。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内涵非常丰富。积极心理学家们在不同的场合曾提出过24种积极心理品质。积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①肯定的,正面的;②进取的,热心的。因此,本研究认为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所强调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有三种:肯定认同、主动热情、乐观进取。
首先,青少年学生对交往对象要有肯定认同的意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要想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就得肯定人的差异性,承认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并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
其次,青少年学生要以一种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对待交往对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对那些主动向自己示好的人往往会心存好感。因此,主动的心态往往能获得良好的交际局面。同时,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往往很容易融入一个新圈子,因为热情的人能把自己良性的情绪传染给别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接纳热情的人的融入。
最后,青少年学生对交往结果要持乐观进取的心态。现实中,很多青少年学生人际关系不好是因为他们害怕交往失败。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因此,对交往结果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有利于获得良好的交往效果。特别是当面临交往危机时,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主动解释,消除误解,对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二、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成因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2010年在北京、大连、长春、太原、贵阳、长沙等城市选取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生进行了人格状况调查,于2011年3月了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各年龄段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其中,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也害怕父母的批评和唠叨;75%的受访高中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55.5%的高中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可见,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堪忧。而缺少人际交往训练以及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是造成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当前的教育基本上来说还是以升学率为导向的,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奖金与升学率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是学习好,一好遮住一切问题。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活动或正常交往能力则缺少关切,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建立社会交往的训练和要求不多。而家长,包括学生自己,也都认为应当把学习放在首位,甚至将学习作为学生的全部生活。这使得青少年学生缺少人际交往的基本训练。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青少年摆脱不了信息洪流的包围,网络作为这些信息强大的载体,对孩子们的诱惑很大,他们很容易陷入其中。同时,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和手机功能的日趋完善,部分青少年对手机产生精神依赖。一项“中学生一般用手机做什么”的调查显示,除与家人联系外,中学生用手机主要是为发短信、玩游戏、上网、闲聊。很多学生,都是埋着头走路的“拇指族”。在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下,一种“宅”文化开始流行,一些青少年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的“社群”认同感,而面临现实人际交往的困难。
三、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培育对策
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主要应关注三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即对交往对象肯定认同的意识和主动热情的态度以及对交往结果乐观进取的心态。
1、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交往对象肯定认同的意识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人们的交往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怀着功利的目的去交往,一心想着对方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就很难对那些暂时不能帮助自己的人做到肯定认同。因此,应帮助青少年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对方作为交往的目的。
其次,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在教人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对人要求就不会苛求,容易产生宽容态度。如果时时处处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就可以减少误解,有豁达心胸,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最后,进行平等相容训练。将全班学生分为6~8人一组,每组在教师给定的时间内,就某个题目发表意见。题目要具体、可操作,可以是与团体有关的问题,或是生活、学习上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活动的规则是不评论他人意见正确与否,主意最多的小组获胜。
2、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交往对象主动热情的态度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名人传记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获得交往的乐趣,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交往意识,让他们勇于交往,善于交往,摆脱被动交往。
其次,传授主动交往的技巧。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记住别人名字,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关心别人,主动为别人排忧解难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让学生在与人交流中学会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引起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此外,主动不等于话多,不要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喋喋不休,要让学生尊重对方的话语权,学会倾听。
最后,让学生学会捧出自己的热忱。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热忱能给对方以莫大的激励和鼓舞,让对方倍感亲切,愿意交往。热忱源于兴趣,与人交谈要表现出对对方的兴趣,要经常和对方保持目光交流。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并用自然、真诚的表情来呼应对方的讲话。微笑传递热情,与人交流要经常给人以友善的微笑。
3、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交往结果乐观进取的心态。乐观是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大部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天性成分,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习得性乐观”。因此,教师应让青少年学生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保持乐观的交往心态,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良好的交往结果。比如,让学生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大家都喜欢跟我交往。”除言语暗示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暗示。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同时,乐观还包括对他人的乐观,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
此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人际交往困难或人际关系危机。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先仔细分析个中原因,自己想办法解决。面对自己的确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教师、专家请教。让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危机时,学会尽快采取积极的措施去缓解,包括向对方道歉,但态度一定要诚恳,让对方感到他在你心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坚信,只要自己付出真心、满怀诚意,就一定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李晓宏.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突出[N].人民日报,2010.3.16.
[3]张颐武.青少年人际交往恐惧症[N].天津日报,2011.7.3.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一、问题缘起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期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而这些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学生所参与的多方面的活动和交往,尤其是人际交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几个小时的睡眠外,其余时间的70%以上花在人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而七年级学生即将或已经开始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不喜欢家长过多的干涉,更关注与同龄人的交往,希望结交志趣相投的同伴,可是这个时期他们又是敏感而矛盾的,据调查,初中生中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约有22%,而七年级生能否顺利适应新环境,它将影响学生初中三年的健康成长。现在就本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交往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七年级生人际交往典型问题
1、处事依赖型
刚步入七年级,很多学生仍习惯事事依赖老师,不会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曾有一个男学生因常常被欺负而来告状,曾一度本人认为这是学生自己在人H交往中要学习摸索的与人相处之道,需要学生自己在生活体验中感悟,从中发展他们的心智。而实际上,学生刚进入初中,面对崭新的环境,适应是需要时间的,有时会很茫然,在不断接触后学生能自己摸索出道路来,也有可能一部分学生会迷失在这新环境中而阻碍其发展,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像黑暗中前行的亮光,同时给予前进的动力,让学生知道有人在关注他,在支持他,他不是孤立的,成长需要时间去摸索,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但摸索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传递适当的温暖和关怀。
2、脾气火爆型
这类型学生为人耿直,但比较自我,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遇事容易发脾气。曾有一男生在课堂上因作业未完成而和任课老师公然顶嘴,当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因为情绪原因,那节课会无法正常进行,本人把该生暂时带离教室,缓和矛盾。而学生很不服气,认为任课老师冤枉了他,这时如果班主任马上站在任课老师的立场处理问题,学生肯定会反弹,类似事件肯定还会发生,不如站在他的立场,听听他的想法,一方面学生的情绪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理解,他才能平心静气地去听取他人的建议,进而换位思考,以及学习如何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人更容易接受的交流技巧。
3、选择朋友困难型
班级里有这样几个女生,拥有一定学习基础和能力,但态度不积极,平时学习较随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日常生活中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想多交朋友,但不得法,变成喜欢和同学打打闹闹。这类学生其实对自己是有上进的要求,但缺乏自控力,学习目标又不明确。要促进她们成长,就要帮助她们选择好伙伴,尤其是榜样的力量,鼓励她们去努力达到目标;或者帮助寻找竞争对手型的同学,不断激励自己,提升行动力,促进学习和交友的良性循环。
4、学习困难型
有这样一个学生一看书就走神或犯困,作业难以完成,在课后辅导中也发现他学习尤其困难,他自己也没信心,几乎每科成绩都个位数,所幸该生平时较乐观,那么如何提升这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健康地与人交往,就需要我们用放大镜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后来发现他在卫生方面做得很好,经过观察,大胆任命他担任班级的卫生委员,那一刻好像看到了他被肯定的激动,但仍有些许的不自信,可是明显的变化发生了:他上课的状态马上有了较大的改变,责任感意识也提升,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但这肯定不能根本上解决他学习困难的难题,只是建立他自信心的第一步,让他也开始认识自己除学习外的其他方面能力。多给学生一个看到希望的机会,可能会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
三、引导学生科学地人际交往
1、营造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中常常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对立面,老师一来,学生就安静了,这种学生的改变是因为老师的权威,是学生的“害怕”,而不是学生真正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1]。老师的全心全意为学生,变成了学生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是站在同一边的,是向着同一个目标的。如果发现自己的某些言行引起了学生的对抗和焦虑,就要及时寻找新的教育方式[2]。比如班级常规如何管理问题,不能由老师说了算,否则学生可能不认同进而不遵守规则。其实班级管理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这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探讨,了解和关注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再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班级公约,如此学生更信服,公约对学生就更有制约力。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选择朋友。首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会欣赏自己,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当择友时,学生通常都比较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同学交往,但是这类朋友往往也和你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能多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更能满足自身全面成长的需要。其次要建立结交朋友的底线,不与怎样的人交往,比如说没有是非观念,不诚实可信的人等。
3、辅导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首先,鼓励学生多与人交流,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想法,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桥梁,从而促进彼此认识。尤其是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要多鼓励,让他慢慢来,先迈出第一步,愿意与人交谈,能参加集体活动等。其次,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与不同性格、身份的人交流肯定要选择适合的语言和语气,最关键的一点是交流的前提是真诚的。第三,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七年级生重视与同伴交往,但有时过于自我,就会造成交往问题,这就需要交往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集体中去,思考问题也会更全面。
4、重视感恩教育。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看问题不会只考虑自己,想法也不会那么狭隘,但往往这是七年级学生还很难做到的一点,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比如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内容,我们就要设计活动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新生命孕育的艰辛与不易,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反思平时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和对父母的态度等。老师还需时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开阔学生视野,尤其是一些正能量事件,比如最美妈妈事件等,让学生感受来自各方的温暖,引导学生对父母、师长、同伴的情感表达,珍惜友谊,珍爱生命等。
总之,人际交往是七年级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交往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摸索并调整,以及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在面对七年级生人际交往中的新旧问题时,本人也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实践,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思考与研究,如何科学地辅导这些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美)艾奎斯,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杨林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教师月刊.2013年第1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
一、研究缘由
1.两个高职单亲男孩
案例1:学生李某,男,穿着一般,稍显邋遢,但给人第一印象稳重、有礼。在班上担任班长。有时显得思想偏激,会在QQ、微博上一些消极的状态。性格有两面性,与老师交谈时显得积极、配合;私下对生活存有幻想与抱怨,不愿意完成答应老师的事情或按自己的想法完成任务。据了解,李某5岁起,失去了母亲,与父亲单独生活至今。
案例2:学生谢某,男,穿着干净、讲究,曾担任班上副班长。后因忙于个人业务(自己在校外开店)而出现逃学、旷课现象而多次被教育。思想活跃,能说会道,非常讨女孩子喜欢。很有主见,但缺少承担责任的意识。据了解,王某在中学时,父母离异,其跟随母亲共同生活至今。
以上两个案例是笔者在从教过程中遇到的,巧合的是,案例中的李某和王某在同一个班级。笔者在与二人接触了解其家庭背景后,关注到两者在穿着打扮和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上存在着不同,故激发了研究此课题的欲望。
2.我们的思考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导致家庭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人际关系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习得人际关系的地方。成长在一个完整、和睦、民主家庭的孩子,人际关系必然和谐;反之,一个生活在不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其体验到的家庭欢乐和良好沟通氛围相对更少,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会受到相应影响。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提高,单亲家庭孩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创伤无法在短时间内抚平,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可能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大量研究也表明:父母离异是威胁孩子最严重和最复杂的心理健康危机之一。
二、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笔者选取了某高职院校的102名单亲家庭学生填写了《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调查的数据加以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等编制的《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该量表共有28项,每项答案有“是”和“否”,选择“是”计l分,选择“否”计0分,28项之和为总分。总分为0~8分,表示无人际关系困扰;9~14分,表示有轻度人际关系困扰;15~28分,表示有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若总分超过20分,则有明显的人际关系障碍。本量表的a系数为0.801,表示具有较好内在信度。量表涉及四个维度:交谈方法、社会交际、待人接物、异往。
1.高职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分析
由图1可知,在施测分值的分布上可以看出,高职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不错,困扰较少。15~28分的比例占23%,代表着被试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其中有4%的单亲高职生总分超过20分,表示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很严重,性格孤僻,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总分为9~14分的比例占37%,代表着被试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与人相处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之中;总分为0~8分的比例占40%,表明被试在与人相处时困扰较少,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能够主动关心别人,生活比较充实、丰富多彩,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能够获得许多赞美。
2.高职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年级差异
由表2可知,各年级高职单亲学生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高职生人际关系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3可知,高职单亲男生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中的总得分显著高于高职单亲女生,存在显著差异;高职单亲男生在待人接物上的得分高于单亲女生,差异显著;高职单亲男生在异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女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交谈方法和社会交往维度上,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
高职院校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完整家庭的高职生相比,在成长经历、为人处事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的特点有:自卑,缺少自信,时常忧郁;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极端,或过于容忍,或过于激烈;非常敏感,尤其是对一些议论过于关注,容易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高职单亲学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自我认知方面
由于成长在单亲的环境里,且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善,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着自我认知不完善、不完整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状况。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事情时,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容易感情用事,缺少客观冷静的心态和理性思考的意识。甚至有时,他们知道对与错,但因为经历所造成的习惯性认知,会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容易使人际关系陷入僵局。
2.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的残缺是造成高职单亲家庭学生以上一系列行为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中国的家庭在破裂过程中和之后,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无法预想。家庭破裂过程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破裂后的家庭可能会出现三种方式教育孩子:第一种是父母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拖累和罪人,将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第二种是单亲家庭为了对孩子做出弥补而失去理性,把孩子“供”起来,对其听之任之;第三种是放任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的父母要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长期不能陪伴孩子,给孩子温暖和爱,把孩子寄放在学校,觉得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这些家庭教育方式都是导致孩子人际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
四、改善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
1.学校教育不可少
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职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学生的“软培养”,即加强对其身心的培养,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励志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改变其自卑、忧郁,消极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单亲学生的心理疏导,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熏陶与感染中,改变其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另外,要教会单亲家庭学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恩之心,学会了感恩,人际交往中才会有更多友善,更多快乐。
2.自我成长是根本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归根结底,高职院校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即通过不断主动学习,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单亲家庭学生要树立自信心,要有良好、积极的心态,要有主动求知的欲望,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梅林.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人际交往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陈博.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人格物质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陈婧.高职学院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如今,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缺陷引发的犯罪、自杀、危害家庭及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仍然频繁发生,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成熟及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快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步伐。本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我国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趋势
根据国内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在校学生作为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不仅存在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成长中的困惑,这是由学生矛盾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有关,个人因素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讲,在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时,出现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这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角色转化的适应及对学习的适应。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转变,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就会产生有关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更有一部分学习目的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由于不能正常地学习,引起行为混乱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是阻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是学生中常见的问题,由于学生并没有完全步入社会,因此学生为人处世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经常会引发矛盾和冲突,人际交往经验和技巧是学生缺乏的,再加上情绪及个性因素的影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不适感。这些人际关系严重失调及人际交往受阻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不能良好地控制自身情绪,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遇到问题时容易造成情绪波动,情感两极性及矛盾性的特点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缺乏决断能力的学生群体对社会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偏差导致学生不能客观地对事物做出准确的评判,意志力的薄弱导致不能抵抗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有关学生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考场上的不顺及老师的批评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形成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及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乎国家未来人才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的是,通过多年教育实践,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及探索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是一种超前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高效率地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满足学生心理状况的需要,另外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学生极端行为的一种心理学反思。总而言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学生的成才成长,还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关系校园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必须完成的工作。
第三,学校要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只有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要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教育工作者给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观念,这种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3.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也使得各种竞争激烈起来,因此,健康的心理是当今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心理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学生的成长才有十足的动力。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健全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存环境及人们良好的生存感觉和体验是基础,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同时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诱因;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1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它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一、初中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初中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我意识的障碍。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爱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论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2.人际关系的障碍。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顺利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异时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不容易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
3.学习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你是否喜欢学习”的调查,高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否定答案。可见,厌学已是一个普遍问题。刻板的学习方式、繁重的学习任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令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厌倦烦躁。
4.性认识的障碍。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如与异往不适应,在异性面前或过分拘谨、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无法以平常心大方地与异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产生早恋现象,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5.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二)初中生不良心理素质的诱因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提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2.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响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中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许多农村父母文化层次低,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他们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采用简单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许多农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也会使子女物质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
4.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忌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复杂,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二、加强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补充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一项工作。
(二) 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安闲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老师,我想对您说》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把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经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假如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
(四)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优点,激发他们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融洽,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五)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也就是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它与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性的谈心不同。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无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此项工作多由班主任承担。作为班主任,应具备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否则个别谈话的心理辅导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做到:一是要做到认真“倾听”;二是要做到理解、协商;三是要做到保密。?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的学生,教师不妨采取一些简单的心理治疗办法,如支持疗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疗法、强化疗法等,来纠正学生的某些较严重的不良行为。
(六)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在把握爱的尺度上,不能过分,但也不能忽略。?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在和谐、愉悦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会从家庭中获取安全感、幸福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遇事冷静、机智,待人热情大方、有度。相反,残缺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消极情绪,如焦虑、自卑、冷漠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及个性发展。另外,双亲不和的家庭对孩子影响比残缺家庭对孩子心理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1]许政援等.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5).
关键词:班主任;中学生;心理沟通技巧
引言
良好有秩序有规则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班级里的积极热情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班主任也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换过来,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从而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班主任日常的工作特征
首先,具有时代性。当前的初中生正好是“00后”的学生,他们在物质水平比较高的年代之下生长起来,接触到新鲜事物比较多,思想也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了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比较复杂,同时也具备非常典型的时代特性;其次,具有全面性。主要就是目前的 教育体系所产生的影响,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初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满足时代的发展;最后,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化都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考虑到学生的 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班主任与中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
(一)利用微信、QQ等多种社交媒体辅助班级管理
现如今,微信和QQ已经成为人们线上交流互动之间最基本最便捷的社交平台,教师、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微信和QQ账号,教师可以充分的借助微信、QQ平台进行班级管理的工作,可以创建自己班级的微信群和QQ群,定时的在群里分享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学生 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记录来总结这段时间里的学习成果,并根据记录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素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班级的公众号,在公众号平台上每次班会总结或者班级活动的图片、视频和 文字记录,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班级和教师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制作一个信箱网站,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心理或学习上的问题时可以匿名投稿,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匿名稿件进行分析,以网络的形式再回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 主地解决问题,开导学生的思想,从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家校沟通的内容
一般来说,初中的班主任会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议,希望家长能够借此参与到家校联动育人的平台中,共同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形成一股合力。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该把每一次家长会视作家庭教育培训的机会和家庭教 育大计的交流平台,让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渗透给每一名家长,或者邀请广大家长结合学生的真实案例来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班主任教师可以让班级内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成绩优异、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的家长作为典型,请他们阐述应该从何等角度开展家庭教育方能更 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供广大家长吸取经验。此外,由于多数学生家长的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可能存在家长会缺席的状况。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增加沟通频次、举办家长主题沙龙,为家校联动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班主任要学会理解和信任学生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信任。师生间的沟通,也要建立理解与信任。要建立这种关系,主要在于教师。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绝对的信任,给予足够的理解,形成了有效的沟通,这样就能够获得彼此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找到犯错的根源及解决的办法。比如,刚 刚步入初中的时候,学生所面对的困惑是人际交往和独立性的培养;到了初二,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步入初三,又面临即将到来的中考,对前途产生迷茫和恐惧。这就要求班主任对每个学生都要细心观察,时刻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像早恋问题,有早恋问题的学生基本 上都是由于家庭关爱缺失造成的。班主任要解决这类学生的情感问题,应从家庭入手,不要指责,不要干预,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表示理解,只要家校合作,给这些学生足够的关爱,相信他们就会从情感困惑中走出来。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给予充分的理解, 精神上的肯定,心灵上的劝导和安慰,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的工作量比较繁重,需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这是非常关键的,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必要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
充分发扬优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生和生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春艳.初中班级师生沟通艺术探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0-21.
论文摘要: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给中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学校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及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中父母的过高期望及不当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使中学生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的迅速变化,给他们的适应带来很大困扰,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出现诸如焦虑、自卑、孤独、固执、偏激以及离家出走、自杀等心理或行为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中学教育的音乐教师在本文谈谈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智慧潜能,排除阻碍智力开发 的心理障碍与不良习惯。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有创造欲望和崇高信念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其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极好地克服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和学习不适应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舞蹈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这么多的优势,我们教育者该如何实施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呢?笔者就自己的心得谈谈体会:
一、掌握心理,明确授课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由于他们处于由依赖转向独立的起点,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弱使他们的挫折感比成年人更强,焦虑体验范围更广。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初中学科增多,知识内容加深,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产生这种现象,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由此又产生自责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弄的整日精神萎靡、神请恍惚,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教师要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稳定性及可塑性等。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之多,作为中学生的老师,都应在自己教学的领域实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通过努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和呵护下快乐充实地走过这困难重重的“青春期”。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快乐充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投其所好,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教育对象目前正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叛逆”“自我”等所谓的“不良”历程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可,接受他们的这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并且要抓住这些“不良”加以利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宽容、积极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上,我就抓住初中生爱表现自己的这一心理特征,用他们喜欢,感兴趣的舞种来吸引他们。从而赢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所以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我放弃了传统的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而是选择了目前在青少年中非常盛行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街舞之所以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种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街舞的随意性、挑战性、娱乐性, 表达并满足了年轻一代勇于挑战自我、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崇尚自由的一种心理。所以,表达自我,创造人所不能,勇于接受挑战,这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街舞,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喜爱,并且他们乐意相互交流,推广传博。
三、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一)街舞的特点和种类:
街舞是以身体各部分的绕环、屈伸、跳跃、展体等动作为手段,把姿态、造型、表现力等因素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增强心智,强健体魄的有氧运动。大体上来说街舞可分为;健身街舞、竞技街舞、和表演街舞。
1、健身街舞
健身街舞是以街舞动作为基础,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素质和技巧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健身街舞的成套动作设计和编排注重简单、活泼、流畅,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健身强体、防病减脂有明显作用。
2、竞技街舞
竞技街舞是以竞技为目的,是根据街舞特定的风格特征和特殊要求编排的一套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比赛的形式来体现水平高低的竞技套路。
3、表演街舞
表演街舞是为了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出活动。它的形式多样.没有严格的规定,强度可大可小,技巧可高可低,时间可长可短,一切都不拘于形式。能够使大家赏心悦目的、满意且喜欢的,就是一段好的街舞表演。
由于街舞形式随意,有些动作要求技巧性较强。如果练习不当,对于身体某些部位可能造成伤害,为了达到科学安全的效果,目前国内的普及街舞课程一般选择健身街舞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健身街舞避免了高难度动作,突出的是健身性与娱乐性,还有对舞蹈的欣赏性。
(二)街舞教学的注意事项:
1、充分准备:健身街舞是一项小肌肉、小关节运动为主的舞蹈,它强调全身协调尤其是头、胸、腰、髓、膝及手臂等部位小动作的配合,既注意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各部分的独立运动。其动作张弛自如、快慢有度、流畅中有停顿、身体弹动中有节奏。从而非常强调身体的爆发力和控制力,所以在街舞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以免跳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循序渐进:在练习当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必一味追求动作的高难度和高技巧,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应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街舞的基本步伐:踏步、侧并步、侧交叉步、开合跳等动作;基本身体动作:肩、胸、腰、臂、髋、膝等部位的动作及手臂与身体的波浪练习,大致接触地面技巧动作(地面技巧简单动作,如头手倒立、手倒立等)。
3、能力培养:街舞的动作变化极为丰富,连贯动作的节奏非常的快,充分显示了对身体全面的协调配合能力的锻炼,极大地体现出身体动作的均衡性、协调性和灵敏性。故经常参加适量的街舞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另外,街舞是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种积极手段。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大胆创新,只要符合音乐节奏,可以任意组合动作,或是即兴想象发挥,长期坚持必然会对参与个体的智力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结语:舞蹈是肢体的语言,是有形的音乐。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人们的耐受力,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中学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心智和体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度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已成为学校音乐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文艺活动 ,不仅不妨碍学习 ,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多方面才能 ,让他们能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其有益。在中学实施舞蹈教育,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教育者一定要做到使舞蹈教育既是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
[1]余红盈.试论街舞运动的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2008(10)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创新
教师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作为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载体,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将教学内容渗透在不同主题中,单元主题与课题的确定源于并体现着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编排教材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引领着思想品德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谈谈本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参与自主合作,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学生有足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使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消化和思考的空间。自主合作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围成一桌,追求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甚至是用来做公开课表演的"道具","走形"与"扭曲"自主合作,这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其次,要关注过程,立足教材,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例如,在教学"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思想品德》鲁教版七年级下)这一主题后,我设计了"集思广益"的活动,向学生提供了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校外遭人勒索、网友约见等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法律助我成长"(同上)时,我设计了"请你当法官"活动,提供教室安装摄像头、在书店买了劣质图书、社区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案例,让学生通过有争议的合作活动进一步明确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
再次,创设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活动中充分展开互动,既充满温情和需要,又相互关心,获得满足感。二、倡导交流探究,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课标要求在学法上贯彻合作探究,在教法上实施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在这一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当代初中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与见识,对社会关系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对于新知识有强烈的需求,但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仍然知识片面、经验匮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如果能在尊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运用自己的权威,那么,不仅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而且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中提升知识与能力。这样,教师便可以从传统的讲授、灌输中解脱出来,与学生轻松愉快地展开教学对话互动,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权益"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学校禁止学生留长发表声明、安排学生值日及参加植树等劳动,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依据是什么?学生是不是可以有权不交作业,教师也没有权利催你完成作业?找出法律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深刻领悟到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由此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亲身体验实践,延伸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