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工作履职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人履职情况
2020年我任职社区委员、主管科教文卫等工作。我在去年的“科教文卫”的突击性工作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效获得河南省文明社区荣誉称号。正是有上级领导的关怀与协助,使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因为有上级领导的帮助,才能让我社区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在工作上,围绕社区的中心工作,并对照相关目标,严以律己,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体育工作
为把社区体育健身工程落到实处,今年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组织下我社区组织参加了办事处的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此期间,我社区按照办事处的统一安排组织,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体育赛事,并且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好成绩。在多方部门的协调下准备对清余家巷街进行安装健身器材,截至目前社区已建成体育健身场所3处,从而更好的丰富居民的健身活动。
一、认真学习,提升修养强素质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社居委主任,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我始终把学习贯穿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全过程。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学习,着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时,带头深入贯彻学习镇人代会决议、决定,提高依法行使代表职权能力,增强当好人民代表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光荣感,坚定了做好代表工作的信心;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学习、会议和代表活动,使自身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思考,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身体力行,履职尽责促推进
作为代表就应该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努力为民负责,为政府排忧,协助政府推行工作。日常工作中,我坚持深入群众听取反映,密切联系广大选民,做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会议期间,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对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都进行了认真讨论,积极发表意见、看法,明确表明了意愿、立场和态度。去年以来,结合镇人大开展的“12345”工程,积极参加代表小组会议;认真撰写学习心得;每年联系和帮扶3个贫困户;参加了镇人大组织的岗农业示范园视察、复建楼建设视察等一系列视察活动;每年给政府提5条建议或意见,得到了镇人大的重视和认可。
三、立足本职,注重实效促发展
立足本职工作。一是抓社区工作机制创新。围绕重激励、严考核、高保障,改进和完善了领导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激发了社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认真落实社区经济工作措施,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实现稳步增长。全力做好樊洼路(卫楼段)征拆、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复建楼等重点项目建设及水电改造、房产证办理、小区内涝等重点遗留问题整改的协调、配合、服务工作;三是抓社区资源整合,促社区发展。扎实抓好综治、计生、社保等日常性管理服务工作,认真部署落实铲雪除冰、预防手足口病、抗震救灾等突发性工作,社区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进展。
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利益
四、勤勉奉公,清正廉洁作表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总目标,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突出作风转变,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优化政府运行机制,提高作风效能和履职尽责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二、巡查原则
1、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以村(社区)为主体,以机关各部门工作为抓手,结合条线工作组织实施。
2、源头控制、预防在先:从源头上把问题、矛盾控制在一线,控制在基层,预防为主,建立长效预警管理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要紧紧抓住那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加以解决。兼顾一般日常工作的原则。
4、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加强业务指导,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协调各方,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巡查内容
以村(社区)为单元网格,涉及社会管理的各项事务。
1、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主要包括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考核指标阶段性进展情况。
2、防汛、抗旱、防火、重大疫情防治、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重大责任落实情况。
3、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打非治违、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维护稳定等重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4、干部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5、其他需要巡查的工作。
四、巡查方式
(一)党工委书记或办事处主任,每月深入各村(社区)、重点骨干企业巡查一次以上。巡查工作采取集中巡查与随机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党工委、办事处中心工作及阶段性重点工作进行巡查。同时,结合平时工作和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随机巡查。通过听取汇报、召集会议、个别谈话和座谈走访等方式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分管领导对条线分管工作和包村领导对所包的村(社区)应当每两周巡查一次以上。要主动帮助村(社区)等一线基层单位协调处理机关部门与基层的工作。同时主动巡查以下方面:
1.在岗在位情况。是否存在无故迟到、早退、离岗和上班时间办私事的现象;是否存在上班时间炒股、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和串岗闲聊的现象。
2.值班值勤情况。各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值班制和报告制,重大节假日和特殊防护期是否坚持24小时值班制,对重大情况和突发事件是否做到及时发现处置、上报。安排晚上值班的,晚上是否有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并保持通讯畅通;各村社区工作人员是否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以方便群众办事和解决问题。
3.工作完成情况。党工委、办事处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是否按进度完成;发展或服务发展项目是否推进有力;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等中心工作是否进展顺利;防汛、抗旱、防火、重大疫情、食品安全防治等重大任务是否责任落实;计划生育、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有无重大问题。
4.联系群众情况。村(社区)干部是否经常深入各自的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定,是否充分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是否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特别是上级机关要求反馈结果的案件,是否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了办理结果。
5.其它工作作风方面的情况。
(三)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对所在村(社区)自然村应当每周巡查一次以上。同时落实从行政村到自然村、组、小区等为单位的网格责任,依托建立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公开受理本村(社区)居民投诉的各类问题,公开服务热线,实行村(社区)干部每周窗口公开接待制度。
(四)机关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和包村情况,每周对辖区内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工作服务和指导。主动联系,配合村(社区)开展工作。特别是环保、安监、食品、药品卫生等责任部门,要对辖区进行每周的巡查,督促村(社区)、企业完善制度,明确责任,确保不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五、巡查情况处置
1、各村(社区)在巡查过程中,如属于村里应自行处理的问题,应当及时在一线解决。如属于条线部门管辖的事项,要及时向条线部门及包村领导汇报,条线部门、各包村领导要及时予以解决。
2、机关各部门在巡查过程中,如发现属于自己监管职责范围内的事件,要及时处置,超出自己监管职责范围需上级职能部门处置的,一律实行书面报告制度。对企业和群众所提出的服务要求,超出街道办事处办理权限的,要负责告知上级办理单位名称、地点、联系电话,必要时,要亲自陪同协调办理。
3、班子领导在巡查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帮助村(社区)协调处理好问题。如发现被巡查单位没有及时整改到位时,可以向被巡查单位主要负责人下发督查单,并要求及时整改。被督查单位要在收到督查单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及相关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党工委督查室。
4、如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重大不稳定苗头或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应第一时间向街道主要领导汇报。
六、有关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全街道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深刻把握开展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质,强化全街道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
2、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负责、各方配合”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落实网格责任:各村(社区)要以村、村、组、小区为单元,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巡查工作责任制,将各项巡查工作分解细化、层层落实,做到任务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
一、我区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的基本情况
根据十七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任务,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进政府实事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实施,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级,在推进和谐城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两年民生经费投入的概况。
年我区直接投入民生资金13.32亿元,年经人代会审批通过的预算为21.07亿元,同比增加7.75亿元,增幅为58.18%。
1、区、街两级投入情况。年,区级层面投入10.31亿元,占77.40%,街道层面投入3.01亿元,占22.60%;年,区级层面投入14.22亿元,占67.49%,街道层面投入6.85亿元,占32.51%。随着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层面的投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2、资金来源情况。民生经费的资金来源主要分四类,区级层面的投入包括预算内和其他财政性资金两类,街道层面的投入包括街道出资和转移支付两类。明细详见下表:
区级预算内投入、两年大致持平,民生经费投入总量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其他财政性资金和街道投入的增加,转移支付则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旧住房综合改造等政策性领域的补贴。
3、民生经费投入结构。我区的民生投入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事业、社区事务、公共安全、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两年的经费投入结构详见图表一、二。
与年相比,年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即占民生经费投入总额的比重)均有明显增幅,体现了民生投入向重点领域的进一步倾斜,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民生支出,绝对量也显著增加,共同构成了58.18%的民生经费投入增幅。对比情况详见图表三。
注:图表中各支出大类的数据均仅指民生口径范围内的支出,不包括其他用途的经费(例如科技类支出不包括科技创新资金等)。
4、年上半年民生经费的执行情况。年上半年共直接投入民生资金7.97亿元,占全年预算的37.83%。其中,区级层面预算14.22亿,已执行6.43亿,执行率45.22%,进度较为正常;街道层面预算6.85亿,已执行1.54亿,执行率22.48%,进度偏低,主要是由于部分项目的确定或任务分解至街道的时间相对较晚,以及社区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等原因造成。下半年需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完成年初人代会批准的民生预算,实现全年民生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和实效。
1、统筹财力,公共财政倾斜民生。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10方面36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财政预决算报告确定了21.07亿元的民生资金,使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走上了制度化、公开化、项目化的轨道。在调研确定民生口径的基础上,统筹财力,综合运用当年财政收入、历年结余、转移支付及各类其他财政性资金,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倾斜力度,使年民生经费投入同比增幅达到了58.18%。建立街道财力保障机制,通过转移支付确保每个街道至少5000万元的托底保障资金,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南片地区也有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社区居民。
2、聚焦重点,政府实事惠及百姓。聚焦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涉及困难群体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年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10万平方米,年计划改造120万平方米,同时,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年预算0.55亿元,保障租金配租、试点实物配租,努力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大帮困救助力度,通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区市民综合帮扶资金、街道社区帮困等多种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探索财政资金与社会保险的有机结合,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激励就业、鼓励创业为目标,年预算安排促进就业、万人就业两项专项资金合计1.16亿元,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此外,积极推进社区“三中心”建设,以便民利民为目标,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能级;加快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为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完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居民求学求医成本,促进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调研中人大代表、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区政府以促进区域和谐安康为己任,在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务求实效,普惠居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因地制宜,社区工作彰显特色。社区是民生工作的第一线,区政府充分发挥区与街镇、条与块的积极性,鼓励街道、镇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地选好“自选动作”,彰显社区特色。湖南街道为解决辖区内旧住房多、居民生活不便的突出问题,积极协调区相关部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研究家庭卫生设施改造的个性化方案,每户近万元的投资居民只需自负100元,纪录片《牵挂》真实反映了政府部门细致的工作和居民得实惠后的感激之情;徐家汇街道首创养老特需服务,每日派专人上门看望独居老人,并提供配药、购物等服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称赞;康健街道倡导社区安全的理念,以老年人居家安全、学校安全、运动场所安全等伤害防御为重点,成功创建成为国际安全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各街道、镇在民生特色工作上积极探索,实实在在地让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4、规范程序,财政资金投管并重。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在公用经费定额继续节减10%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了以年为基数,2009年常规性业务费压缩5%的要求,从严控制机构运转成本,提高民生领域的可用财力。加强条块联动,完善条与块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规范预算资金的报批审核流程,确保民生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开展“12+1”业务费支出标准调研,规范街道业务费的项目内容,探索项目支出标准的相对统一,努力均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对于民生领域经费支出的使用范围、标准、效益进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与效益。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再加上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势必面临很多探索中的曲折和矛盾。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以下六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有限财力与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
政府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毕竟增长有限。徐汇区财政收入总量虽居全市中心城区前列,但地域面积大、人口导入多,人均、地均水平相对较低,且近几年世博配套、旧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区政府始终坚持将有限的财力优先保障民生改善,但具体工作中也面临着居民期望值不断上升,要求免费项目、过高标准的趋势有所显现等问题,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增大。以旧住房综合改造为例,既定标准是区级层面和街道层面各承担30%,业主和产权单位承担40%,但操作中部分业主和产权单位改造愿望迫切,要求标准提高,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却迟迟不到位,完全寄望于政府补贴,给工程进展了带来困难。
(二)实事项目与百姓认同之间的差异。
政府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力求全方位推进民生工作,但现行体制下,实事项目的确定仍然以政府思维为主导,听取群众意见不充分,社区居民参与度有限。一旦具体到项目化,政府官员与居民对项目重要性、紧迫性的认知,以及对效果的评价,往往有距离,大多数民生工作确实成效显著,但也客观存在少数工作居民认同感不强的问题。例如平安建设中小区一些防盗设施的选择,政府强调规范、统一,但也有居民反映有的防盗设施不符合小区实际情况。又如群众文化活动,政府投入较多精力和财力,但受居民素质及文化层次所限,受益面相对较小,认同感不够普遍。
(三)个性方案与地区均衡之间的平衡。
街道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财力差异较大,决定了民生投入的力度不尽相同,5000万元的托底保障资金只能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所需。与此相对应的是,财力较差的南片地区居民密集,基础设施薄弱,困难群体较多,对于加大民生投入的愿望较诸北片地区尤为强烈。例如经济发达的徐家汇街道有能力投资数百万元改善某个小区的外环境,但枫林、长桥、凌云等街道却面临旧住房多,改造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又如街道社区帮困经费,以前一直缺乏统一的管理及使用要求,街道领导认为只要将钱用在百姓身上肯定不错,各街道之间做法不同、差异悬殊,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负面效应。
(四)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
长期计划体制所形成的“大政府,小市场”的特点,在民生领域也十分明显。政府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一大进步,但是大包大揽,行政主导色彩浓厚,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动作机制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方面是难以满足居民的全部需求,另一方面是政府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现状也带来体制机制及社会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矛盾的处理与协调。例如解决老人日间用餐问题,街道办食堂既缺经验又无抓手,但又出于诸多顾虑不敢市场化运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完全通过行政手段推进,缺乏市场化的管理及退出机制,推进阻力重重。
(五)倾斜弱势与公平公正之间的考量。
人口综合信息平台不够完善,帮困救助政策的把关主要依靠社区干部,难度较大。政策对于居民的私有财产与当前收入,显性收入与隐性收入的界定不够完善,地区掌握更不清晰,有时出于稳定工作的考虑,难以严分维稳与帮困的界限,多少是满足了少数人群的不合理要求。此外,偏重强调倾斜弱势,对于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未能充分兼顾。调研中居委干部谈到,居民不怕生大病重病,只怕生慢性病,政策对这部分因特殊原因而致贫致困群体的倾斜力度仍显不足。也有个别居民钻政策空子,明明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工作,在家享受低保,还以自己是弱势群体为由向政府要政策、要补助,破坏了社会公平。
(六)资金投入与评估机制之间的衔接。
近年来,我区民生经费投入的范围与数量均快速提升,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民生资金投入的效益着重体现在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上,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且部门领导往往认为只要将资金用于民生就是好事,至于资金用多用少、是否有节省的空间、效果是否已经达到最佳,则不会过多地予以关注。例如现有的绩效评估办法,只是针对部分项目,且分值设计上也侧重于领导满意、部门认同,经费使用的考核局限于预算执行率,对于民生资金是否完全用在了百姓身上,是否切实改善了百姓生活,居民群众是否满意等方面,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三、几点建议
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又需协调部门、单位、居民等各方关系,任务艰巨繁重,必须加强调研,统盘思考,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和完善。现提出以下六方面建议:
(一)以优先保障为原则,加大倾斜力度。
结合预算编审,吸纳区府办等综合部门提前介入,研究重点项目和重点投向,完善民生项目与民生预算的对接机制,扩大社会基本保障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对于已明确的政府重点实事项目,研究完善区、街道、企业、居民的资金分级负担机制,对旧住房综合改造等资金筹措有实际困难的项目,可考虑适当提高政府的投入比重,同时制订街道的分类分级负担机制,对财力相对困难的南片地区提高区级财政或转移支付的承担比例,确保民生工作的资金落实到位。
(二)以居民满意为前提,确定实事项目。
财政资金关注民生,应当以居民满意为前提,首先解决好“三最”问题,要正确处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突出重点,显现亮点,发挥效应,并建立巩固长效机制。民生财政,必须首先问计于民,民生项目在确定前和实施中,应尽可能地深入社区开展调研,通过类似参与式预算等形式,了解掌握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迫切愿望,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面,从而提高政府实事项目与百姓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民生工作实效与居民满意的吻合度,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以地区均衡为目标,统一基本标准。
加大区级层面的调控力度,均衡街道财力,进一步完善财力保障机制,适度提高南片地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水平。深化条块联动机制,职能部门尤其要加强业务政策的研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一民生的基本标准,使帮困救助等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投入标准实现相对均衡。财力充裕的街道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把握尺度,适当考虑地区均衡,实事项目要尽力而为,但也必须量力而行,不宜过度提高标准,要突出适度理念,节约财力办大事、办实事。
(四)以社会参与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
关注民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区分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性质,在职业教育、促进就业、为老服务等社会化领域,打破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和体制障碍,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政府主要扮演“引导员”、“裁判员”的角色,搭建平台,制订规则,具体运作则尽可能地以社会参与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通过研究制订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考核监督措施,加以鼓励和规范,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化运作的良性格局,全社会形成全力,共同推进民生工作的开展。
(五)以公平公正为基础,规范受益范围。
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对接和共享,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修订相应的法规政策,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的普惠共享。在倾斜弱势的同时,也要正确区分合理期望与过分要求,通过正面宣传引导,鼓励利益主体自律、自强,通过社区公众信息查询和举报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规范法制机制,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从而确保受益人群与受益水平的相对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009年3月,我们曾对当时在南京市委党校接受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与工作状况,并形成了一份较为详实的调研报告。如今,这些大学生村官“履职”已满3年,他们3年来情况如何?他们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农村又改变了他们多少?
最近,我们对当年参加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电话回访,共回访153人,其中34人未联系上或未接受深入访谈,119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有效回访率占77.8%,从我们的追踪调查中,反映出推动大学生担任村官几年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他们为何愿意留在最基层?
在接受我们访谈调查的11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98名大学生村官仍在职,占调查总数的82.35%。已不在岗的21位大学生村官中,有15人考取了公务员、2人考入事业单位,占流失大学生村官的80.95%,另4人进入企业单位。这说明大学生村官队伍总体上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面积流失的现象。
这21位不再担任村官的大学生,有20人担任了2到3年的村官,基本上完成了一个任期。而且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流向,也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鼓励使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为有关部门输送了具有一定基层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也是实施大学生村官的目的之一。
在继续留任的98人中,有69人选择在合同期满后续签合同,21人选择“报考公务员”、2人选择“自主创业”、6人选择“其他”。这反映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很高。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愿意长期留任农村担当村官。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平稳,收入也相对稳定,尤其对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村官有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近年来社会上“就业难”的现实,也对村官们另谋出路产生了影响;三是工作3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农村工作的熟悉,产生了一定的工作依赖,再加上工资和福利待遇逐步提高,诸多因素综合促成大部分村官不愿意离开目前的工作环境。
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目前有这样几种工作情况:一是通过竞争性考选,调动到区里的其它部门工作,但身份不变;二是部分区县对服务满3年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者调整到街道做社区工作;三是被临时借调到区、镇或街道内的党政部门工作;四是继续留在原岗位工作。
目前仍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在回答“合同期满后,如果您选择继续在农村工作,您最愿意从事什么工作”时,有45人选择“通过一定程序担任村级领导职位”,占45.92%,有10人选择“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占10.20%,两者共占56.12%。还有10余人分别选择“利用自身优势在农村创业”、“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其他”。这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在职大学生村官,愿意继续留在最基层。
另外,有17人选择“到乡镇机关工作”、14人选择“充实到乡镇、学校等事业单位”,分别占17.35%和14.29%,两者共计31.64%。这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村官虽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但希望改变就业身份,达到“离土不离乡”的状态。
初步找到工作成就感
为了比较大学生村官3年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况的变化,我们在调查中有意识地问到一些上一次调查时曾经问过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我们再次提到“您选择担任村官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有71人选择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想为农村做贡献”,占59.66%;22人选择“积累经验便于以后找工作”,占18.49%;19人选择“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或考研究生有优先政策”,占15.97;7人选择“作为过渡,先解决就业”,占5.88%。
这一比例与第一次问卷调查中的结果十分相近,再次反映了多数大学生是满怀理想和抱负选择到农村去的,因此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一定要加以爱护和鼓励,同时也应看到相当部分大学生选择做村官动机的多样性,也需要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一段时间后的多种流向。
在回答“根据您的感受,您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否受村民欢迎”时,有27人选择“非常欢迎”、75人选择“欢迎”,分别占22.69%和63.03%,两者共占83.19%。可以说在职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在村官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初步实现了个人理想和价值,因此愿意继续为此奋斗。
对于“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有71人认为是“发展空间”,占59.66%。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在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的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未来。还有16人选择“待遇保障”,占13.45%。虽然比重不高,但工资待遇确是大学生村官们共同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另外,还有21人认为是“各级组织的关心培养”,占17.65%;这一方面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大学生村官的离职,或许与得到相关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较少有一定关系。
大学生村官渴望帮助和关注的心态,无形中在提醒我们,各级组织在通过层层选拔将大学生送到村官岗位后,并不代表这项工作业已完成,还需要在大学生任职村官的期限内、甚至离职后,继续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从感情上将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使其安心工作。
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从校园直接进入农村工作,即使在农村生活过的大学生村官,其生活经验与面对村民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能力还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对农村工作他们谈不上得心应手,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与成就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有11人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人适应能力”,占到9.24%,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认识到这个问题。
“到农村创业去”,这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的初衷之一。但几年村官工作下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却是寥寥无几,表明在农村创业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最大障碍”,接受我们访谈的98位大学生村官中有33人选择“缺乏经验”,32人选择“缺乏资金”,20人选择“缺乏项目”,分别占33.67%、32.65%和20.41%,另外10余位分别选择了“缺乏技术”、“缺乏组织支持”和“缺乏政策鼓励”等。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既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创业经验,更缺少社会资源,在缺乏创业环境和氛围的农村,想开辟一条创业之路实属不易。因
此,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可以宣传,但不能一味鼓励大学生村官们都去模仿。
“群众工作方法”急待培训
在深入访谈后,部分大学生村官感到融入当地群众生活存在困难,这个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这既有语言沟通障碍、对当地民风民俗不够了解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族势力的存在排斥大学生村官的融入等方面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大学生村官能力不足,不能很快满足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而遭到群众的冷落。
解决大学生村官个人能力不足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种形式的能力培训。在“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方面,有101人次选择“群众工作方法”,占到84.87%,居于各项培训内容的首位。这表明从高校的象牙塔走到农村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们普遍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欠缺,服务群众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甚至可能大学生村官抱着一片炽热之心去为群众服务,由于工作方法不适当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与理解,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感隋或许就会造成伤害,而群众对大学生村官也就缺乏一种理解。
因此,在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群众工作方法方面的岗前培训,特别是与农民群众交流交往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在心理和能力上有所准备。俗话说“十里一乡风”,各个村的民风民俗均有所不同,在这方面,各个基层组织,特别是镇街和村级组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培训和帮助。
“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仅次于“群众工作方法”的,是“涉农法律法规”和“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分别有91人次和85人次,占到76.47%和71.43%。
这一方面表明,随着农民利用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所学专业属于“法学类”的只有15人,占12.61%。调查中,部分法学类大学生村官帮助村民打官司的实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大学生村官对于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有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急于改变所在村面貌的心情溢于言表,迫切需要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实施帮助。
对于“最急需的培训内容”,还有40人次选择“如何做一名合格大学生村官”、占33.61%,37人次选择“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占31.09%,33人次选择“创业致富技能”、占27.73%,28人次选择“农村实用技术”、占23.53%,11人选择“信息技术”、占9.24%,反映出大学生村官所需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待遇差别和婚恋问题需重视
在问及“您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是否满意”时,60人表示“满意”、47人表示“一般”、12人表示“不满意”,分别占50.42%、39.50%和10.08%。如果将“一般”形同如鸡肋,有更好选择即可抛弃的话,大学生村官对工资待遇的满意与不满意可谓平分秋色。
与此相关联的是,对于“您所在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有72人认为属于“一般”,27人认为属于“富裕”,20人认为“较差”,分别占60.50%、22、69%和16.81%。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们对在比较富裕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比较满意,对于在集体经济较差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给予了谅解。
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的差别来看,虽然市、区均实现了统一的工资待遇,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状况的不同,给予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有明显差别,甚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调查的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市各区县的大学生村官福利差距较大,即或是同一区县的各个村(社区)之问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目前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
例如,江宁区的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较高,平均年薪约在5-6万,调查统计中的工资待遇“满意”率远高于其它区县,同时表现出来的续签合同继续留任的意愿也高;浦口区各村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和经济条件差的村之间会有1-2万元的收入差距,大学生村官之间多有感觉不公者;六合区大学生村官的收入较低,约3万左右,大学生村官另谋出路的比例就比其它区县为高,同时感叹生活压力大的比例也高。
因此,如何平衡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福利待遇水平,是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行动之一:创业促就业扶持行动
针对问题:
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等。
行动目标:
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有一个大的增加,新增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有一个大的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存活率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当地创业环境和创业工作的满意程序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扶持45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
行动内容:
(一)推进三千创业培训计划
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依托三峡大学等在宜高校高职开展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与市工商局联合开展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
(二)实施千名创业者资金扶贷计划
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快贷款发放。扶持千名小老板做大做强,实现市场主体由个体向微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三)开展百名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百名创业者的创业风采,在全市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具体措施: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创业培训对象,面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简称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三峡大学等院校,注重困难群体、青年、妇女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免费给予接受不少于3个月的后续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2009年,市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新增1500万元,县、市、区担保基金新增100万元。全面开展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突破1亿元。
3、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依据国家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城建、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以及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向社会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认定30个创业孵化基地,报请市政府授予“××市创业孵化基地”匾牌;建立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化、针对。
5、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行动之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针对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导致我市部分农民工返乡。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共有15.55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近7万人,目前仍有2万返乡农民工尚未就业。
行动目标:
为返乡农民工提供3万个用工岗位;帮助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对1万名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健全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无缝隙创业就业服务,确保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或成功创业。
行动内容:
1、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上门开展返乡农民工登记,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着重引导他们进入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2、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专项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送岗位到集镇、到村头、到农户。
3、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月采取集中送岗位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专项招聘活动。
4、开展促进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完善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5、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活动。各县市区选择50-10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6、开展送信息活动。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训就业信息,编印“春风卡”等宣传册,通过新闻媒体、通讯、广播和现场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送信息上门。
7、开展送信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级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工作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的表彰活动,激发返乡农民工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热情。
具体措施:
1、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监测统计机制。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台账,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及时对本地返乡农民工人数、返乡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统计分析。
2、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本市城镇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抓住我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项目建设的机遇,鼓励本地企业使用当地农民工,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输入地及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转移就业。
3、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鼓励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内企业,在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组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享受培训补贴。
5、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监控,落实企业裁员提前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随意裁员。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行动之三:扶企稳岗促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在招聘用工方面,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突出。
行动目标:
建立企业用工快速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使我市企业用人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保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同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行动内容:
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具体措施: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为企业招用工搭建立体服务平台,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措施:
一是完善客户经理服务。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对企业招聘用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职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响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回访,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开展个性化职介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介方式。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专场招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试行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方便。每个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主题招聘会,如二季度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季度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近期(4月中旬),拟组织一批用人单位在部分乡镇开展与农民工面对面招聘洽谈活动。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要,组织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定点、定向培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实习见习基地。采取合作培训、定向分配的方式,使企业得到合适的技术劳动力。
四是企业推介服务。市场信息区设立专门的宣传展示栏,以《企业园地》、重点企业展示等形式,免费对企业进行推介;
五是强化用工指导。针对目前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等问题,结合就业形势和工资指导价位的宣传,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用人策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每季度一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台、电视台、市内各大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固定栏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多种渠道职业需求信息;
七是实行会员制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联合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座谈、联谊或评选诚信用人单位等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如对××全通涂镀板厂等我市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专人专班一揽子服务。
八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服务。丰富和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的内容,在搞好档案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聘用人、工资、社保代缴等全方位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行动之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和岗位供给的限制,较多地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和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易发,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待遇难以得到落实,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同时也对工伤后的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行动目标:
80%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医疗有保障,伤残有补助。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稳定就业局势。
行动内容:
1、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建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及时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2、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在医疗期内医疗有保障,医疗期终结后伤残有补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的后顾之忧。
3、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简化流程,规范服务,设置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窗口,专门配置农民工工伤保险咨询及报案电话,简化业务流程。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市医保处三天内送问候到医院、送关心到床头、送政策到手上。
具体措施:
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建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齐抓共管,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参保。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统一印制《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指南》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服务卡》等,深入到农民工密集的项目工地上,深入到建筑企业单位上门宣传。与建委部门联合举办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促使建筑单位和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保。
3、严格把关,强制参保。争取建委部门的支持,对于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企业,建委部门不得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对于中标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不缴纳项目工伤保险费的,不办理工程合同备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
4、部门联动,督促参保。与市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施工企业专项检查考核内容,督促各建筑企业参保。与劳动监察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建筑用人单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
行动之五:社保窗口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排队时间长,缴纳社保费往往要跑几个部门和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致用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时间不够。
2、广大群众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就业创业信息的方式较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较窄。
3、基层社区在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其贴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行动目标:
逐步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前移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简化参保人员的办事程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创业;将社保政策、就业信息、创业宣传等资料放在社区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和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使广大的群众更迅速更方便掌握就业服务信息,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从而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参保缴费更便捷,工作流程更高效,人民群众更满意。
行动内容:
1、“送政策”:编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资料、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社区和银行网点向市民发放,把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
2、“送服务”:开通三峡农行各网点代征代核社会保险费业务,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参保缴费。
3、“送信息”:将就业创业信息,及时通过报纸等媒体,传递到千家万户。
采取措施:
1、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投入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基层社区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优势,让广大群众了解行动的内容和意义。
行动之六:减负解困保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对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私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生存面临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社平工资基数的逐年上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压力增大。
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五缓四降一不变”措施,帮助创业就业群体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稳定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支撑水平不降低。
行动内容:
1、在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对2009年度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四项险种中企业承担的缴费费率作相应调整,以减轻企业负担。医疗保险费率由7%下调为6%,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5%,生育保险费率由0.8%下调为0.6%,工伤保险中二、三类行业的缴费费率分别由1%下调为0.8%、2%下调为1.8%(一类行业费率0.5%暂时不变)。
3、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2009年允许按照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100%,作为本人当年缴费基数。
具体措施:
1、摸清企业参保及经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缓缴社保费的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审查后,报市政府、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及时为符合条件的缓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与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协议,明确还款期限,缓缴期内,不加收滞纳金。如逾期则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对经核准的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继续划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发生人员转移、退休等业务时,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缴纳社会保险费。
5、对缓缴期满后,能够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无力补缴其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或企业仍不能正常缴费及补缴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转入正常欠费单位管理。同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动之七:和谐用工示范街创建行动
针对问题:
超市、餐馆、歌厅、茶楼等第三产业员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管理难度大,有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用工管理,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这些企业中劳资纠纷频发,员工不稳定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行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新型用工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共渡难关。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单位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引导更多的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行动内容:
根据市政府“三产兴城”发展战略,选择就业岗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管理乱、投诉概率高的餐饮娱乐行业以及小商铺小公司密集的街道(路段)为创建对象。一是有针对性宣传法律法规,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支撑,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帮助规范用工行为,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不减薪,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责承诺》,引导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三是为创业就业者免费发放和提供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劳动合同等文书范本、劳动保障监察办事指南。
具体措施:
一是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认真贯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把努力为创业、就业者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赢;二是做到四个结合。即创建活动与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创建活动与年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年检单位的覆盖范围。创建活动与开展守法诚信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创建活动与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监察的效率;三是举办1-2期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法律监督和协调劳资纠纷基层组织。
行动之八: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等企业停产、限产、裁员、减薪,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失去工作,造成生活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行动目标:
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全市各技校及相关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对70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3个月以上培训,努力促进95%以上的受训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促进技能就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
行动内容:
省、市、学校及培训机构三级协调统一,配合联动,共同搞好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项目。
在××市工业技校、市第一技校、市第二技校、市第三技校、市商业学校、市机电技校、市纺织技校、秭归技校及市劳动培训教育中心等9家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为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任务,市局召开“××市技工学校特别职业培训管理工作会”。各技校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先后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专班工作机制,加强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及县市区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特别职业培训,营造“人人了解培训、个个参加培训”的社会氛围。主动承办夷陵广场举行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的“四送”活动。在三峡日报劳动保障专栏整版刊登各技校特别职业培训的招生简章。深入乡镇、街道、社区,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特别职业培训政策。
三是规范管理。出台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特别职业培训的对象与时间、开班申请、系统录入、开班检查、日常抽查、结业考核以及补贴审核等内容。组建专班,不定期分批对培训机构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创新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驻地培训”活动,对长期学习班学生和短训班返乡农民工实施昼夜和周末交替培训,减少学生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冲突,确保学生教学和培训农民工学员两不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设备,学校、企业合作采取由学校派老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出专家传授技术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行动之九: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街道、社区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充分,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不高,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行动目标: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用好2009年度政府安排的30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为2000名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行动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能鉴定强培训、素质就业促民生”为主题,认真贯彻省政府创业促就业文件精神,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依托街道、社区为2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行动措施:
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分辖区对进城农民工人数、就业状况、从业工种、技能培训情况、鉴定取证意愿等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会同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直播××等主要媒体和栏目,采取新闻、公告等形式将行动内容、步骤、免费鉴定对象条件等公之于众,同时适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政策现场咨询报名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单》、《办事指南》等资料,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为活动造势,营造氛围。
三是免费开展技能鉴定。选择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就近就地分片分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活动,让技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农民工顺利取得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典型宣传扩大影响。努力培养、挖掘、发现一批在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农民工典型,通过媒体对个案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巩固活动效果。
行动之十:农民工维权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劳动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行动目标: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和有效解决全面促进我市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和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行动内容:
落实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切实发挥源头治理拖欠工资违法行为的保障作用;强力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月支付、季结算”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欠薪应急资金制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健全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合力;完善诚信评价制度和激励引导机制,落实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披露制度;大力推广农民工维权夜校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完善劳动监察与法律援助合作机制,开辟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