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

第1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并购绩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在对企业并购和并购绩效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立足于东方明珠新媒体的并购概况,构建了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对这四个维度指标的计算、分析,评价东方明珠新媒体的经营绩效,并为相关行业的并购提供借鉴。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并购绩效 东方明珠新媒体

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吸收、合并、分立等方式进行并购重组。2015年,我国并购市场交易数量同比上升37%,交易额同比上升84%,达到7 340亿美元,实现了新突破。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选取了东方明珠新媒体并购事件进行绩效分析,认为合理有效的并购活动能够帮助并购企业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市场控制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企业并购与并购绩效评价理论

并购,即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它是企业一种自愿、有偿的产权交易活动,企业法人通过使用资金或股权等方式获得对其他法人重大经营及财务决策的控制权。

(一)企I并购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协同作用来发挥更大的潜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根据来源不同,协同效应可分为以下几种:

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实现协同后,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

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在并购双方管理效率不同的情况下,高管理效率的企业与低管理效率的企业协同后,能够提高低效率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资源丰富的与资源短缺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从而产生管理协同效应,提{并购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实现债务分担及资金共享,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将低资本成本率企业的内部资金投资于高投资报酬率的项目上,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财务能力。

(二)并购绩效评价的界定。企业的并购绩效是指在发生兼并和收购后,目标企业被纳入并购企业,经过整合,完成并购目标,为企业带来业绩、效益的变化情况。从并购绩效的影响角度来讲,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绩效是指企业的并购行为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并购对企业资源整合以及对企业结构调整方面产生的影响;微观层面的绩效是指企业并购行为对企业自身产生的影响,例如资本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等。通过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判断此次并购效果如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协同效应,是否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否加快了企业的发展进程等,从而为企业制定经营发展战略和决策提供依据。

二、平衡计分卡应用于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一)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并购绩效评价的优势。

1.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只注重财务层面指标,忽视了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而平衡计分卡克服了这种局限性,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反映了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长期与短期各方面的平衡,帮助企业建立了动态并购绩效管理体系来评价经营业绩和战略目标。

2.帮助员工践行企业战略,提高管理水平。在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员工与高层管理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贯彻执行,而平衡计分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更好地对员工业绩进行评价,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帮助他们践行企业战略,进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与平衡计分卡之间的联系。并购整合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并购后企业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在整合过程中,为了使企业各个层面均衡发展,需要同时关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变化,有效地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并购整合绩效评价中,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企业战略性持续发展。对于企业并购整合及协同效应的发挥程度来说,平衡计分卡与其有着密切联系,如图1所示。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分别对应着企业并购整合的四项内容,每个维度都发挥着各自的协同效应。企业资本的有效运作能够发挥财务协同效应,运用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指标可以对资本整合是否实现财务协同效应进行评价;通过整合产品和市场,能够形成品牌效应,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更好地发挥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企业整合战略与管理、人员与文化,通过构建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分别对管理协同效应进行评估。

三、案例分析: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东方明珠新媒体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一)东方明珠新媒体并购概况。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2015年6月,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G)的“百视通”通过新增股份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东方明珠来推动媒体融合,实现产业与资本的对接,成立了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数据显示,合并完成后的新“百视通”公司的总股本达到26.28亿股,市值达到837.52亿元。

东方明珠新媒体通过对现有的资源、组织、人员、媒体等进行整合,运用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和资本运作能力,着力打造包括“内容、平台与渠道、服务”在内的互联网媒体生态系统,呈现出“1+6”的结构模式,形成生态体系循环机制。其中,“1”是指云平台大数据,“6”是指互联网电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电信网络、游戏主机、网络视频这六大渠道。

(二)并购动因分析。

1.进一步深化SMG整合改革,开拓市场。由于原SMG存在资本运作分散、同质竞争等问题,通过并购活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拓宽销售渠道,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2.顺应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及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产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顺应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SMG需要对原有的业务结构与定位、资源配置进行调整,积极推进文化传媒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实现产业与资本的对接,提高资源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SMG的国际竞争力。

3.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公信力与影响力。此次并购完成后,东方明珠新媒体将成为我国产业链布局最全面、市值最大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品牌效应的形成、市场份额的扩大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实力,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应用平衡计分卡对东方明珠新媒体进行并购绩效评价。

1.财务维度评价。企业并购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财务协同效应,通过对企业并购整合后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此次并购是否提高了SMG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否提升了经营业绩水平。原百视通公司是在2015年6月成功并购了东方明珠,本文以2015年为界线,分析企业2013―2015年的财务维度并购绩效,并作出相应评价。

(1)盈利能力。企业的财务状况最能反映企业的并购绩效,通过对百视通公司并购前后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解读并购财务维度指标。由表1可以看出,百视通公司在收购东方明珠之前,三项指标有所下降。2015年百视通完成收购,2015年年报能够反映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通过观察表1发现,2015年这三项指标都较前一年有所上升,说明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包括资源、技术及人员各个方面的整合,使得并购企业实现了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提升了盈利能力。从2015年年报中可以看出,并购当年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110.0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3.37%。虽然并购当年发挥了协同效应,但以后年度的盈利状况如何,需要企业密切关注。

(2)偿债能力。并购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同时,并购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资产规模变大,进而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由表2可以看出,企业并购整合后,2015年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有所上升,而且均高于并购之前两年。百视通公司是通过新增股份换股的方式进行的并购,因此资金流出较少,流动比率较高,而且从企业2015年年报上可以看出,并购当年企业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0亿元。速动比率的上升说明企业存货减少,销售渠道得以拓宽。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说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偿债能力增强。

(3)营运能力。从下页表3的营运能力指标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当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去年有所上升,但均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较快,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存货周转率的持续增加说明并购有助于整合销售渠道,减少存货。而总资产周转率虽有上升,但仍低于标准水平0.8,说明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较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营运能力的提升。

(4)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是对企业的经营扩展能力进行分析,通过观察企业的资产规模是否扩大及利润和所有者权益有无增加,来判断企业的成长价值及未来发展趋势。由表4可以看出,企业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大幅下降,且在完成并购后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迅速上升,说明并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整合效应得以发挥。

综上所述,从财务维度来看,东方明珠新媒体的并购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并购双方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拓宽了销售渠道,帮助企业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2.客户维度评价。客户维度主要是从市场角度对并购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市场主要关注客户的品牌关注度和市场占有率。本次合并完成后并购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并购后的品牌整合提升了东方明珠新媒体的品牌关注度,增加了产品的品牌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潜在的客户群,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内部流程维度评价。内部流程是指企业通过改进内部组织运营管理来节约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层面主要通过比较并购前后年度的管理费用变化来对并购企业的内部流程维度进行评价。从表5可以看出,并购前企业的管理费用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并购当年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管理费用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受到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但并购企业为了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必然也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支出。

4.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从人员构成的角度评价企业并购前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将企业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文化等无形资产与战略制定有效结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年报数据显示,2013―2015年,企业技术和销售人员数量逐年增多,并且高学历人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企业在并购后进行了人力资源整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和执行效率。

综上所述,平衡计分卡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绩效分析,突破了传统的财务评价模式,将企业整合协同效应的发挥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相联系,为并购绩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东方明珠新媒体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并购绩效评价的建议。

1.避免盲目追求协同效应。一味地追求协同效应,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可以降低交易和资本成本,但同时也会增加管理和社会成本;另外,如果不及时对目标企业的资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不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管理体制加以改进,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管理链条过长,运行效率低下。因此,通过并购实现协同效应,必须充分考虑影响企业并购的各项因素,只有并购达到一定的企业规模,同时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结构优化,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持续稳定发展。

2.注重并购后的全方位整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效果决定了并购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决定了并购后的企业协同效应的大小。因此,我们要重视并购双方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好组织、人员、财务、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

(1)加强并购后的组织整合。不同企业的组织制度不同,并购后如果未及时进行组织整合,双方企业的组织制度将会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并购绩效,因此企业并购后要加强并购双方组织制度的融合与协调,使并购吸收的各种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加强企业内部资金、信息和技术的交流。

(2)加强并购后的人员整合。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并购必然会导致人才流失,因此,企业不仅要对人员结构进行及时调整,考察员工的需求,更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避免出现经营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等情况。

(3)加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在财务整合的过程中,并购企业应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财务协同效应,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4)加强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企业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文化的整合能够实现双方企业的经济一体化,形成统一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约束力和凝聚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论

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东方明珠新媒体并购整合绩效评价,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这个绩效评价体系,使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同步,更好地监督企业的并购整合活动,以实现并购整合绩效评价的目标。S

参考文献:

[1]刘娇.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构建[D].山东财经大学,2016.

[2]任飞晓.乳制品企业并购绩效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邓迪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第2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综述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协同效应进行研究,与企业了解并购的基本规律密切相关、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同时对国家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我国经济结构更为合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研究企业并购中财务协同效应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财务绩效。

在对公司实行并购后,是否能够增加财务价值,是世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公司并购理论中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当前,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还局限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结构的调整方面,还没有上升到资本经营层面,对企业并购的财务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使财务协同效应有所下降。

(2)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

在实际生产当中,企业并购是企业大量资金的投入,如果决策正确无误,则会给公司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不断扩张;如果决策出现错误,则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者可以导致企业的瘫痪。并购问题本身的性质与管理者的认识不相适应,所以,对并购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出现并购行为后,能够产生财务协同效应,则表明并购行为的成功。

二、国外关于公司并购的研究状况

1.资本成本协同效应的研究

当前,我国评价企业并购是否取得成功的指标是,利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指标法”。“事件研究法”就是对事件发生前后的企业股票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股票价格的变化,确定由此产生的收益率,看其是否会因为出现这一事件而出现异常收益现象的研究方法。“会计指标法”就是对并购发生前后的会计指标值进行观察,研究出现了哪些变化,并以此来断定企业收到的实际效果,这种方法常用来测定企业并购后的长期绩效。Weston 和 Williamson(1970)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认为,企业实行并购行为,可以减少原来需外部融资而得到的费用,可以得到股利方面的差别税收待遇,促进企业向较高的边际收益率发展,使企业的资本配置越来越合理,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本成本。以上观点为企业的并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说明了财务协同效应可以促进企业并购的发展。

2.资本收益协同效应的研究

Markham研究了国际上30起大型并购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在收购行为后的三年中,被收购公司的经营活动,资本支出大量增加,比收购前同一时间内的资本支出超出一倍多,这一数据说明,明显提高了投资机会。

20世纪80年代,Jensen 和 Ruback研究了由于公司的并购行为,而产生的对股东的影响,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收购公司和被收购公司的利润是否由于收购行为而产生了一定的波动。结果表明,在实行兼并当中,被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率大大超过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率;接管行为中,被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率也要大于收购公司的收益率。这种研究结果,说明并购行为对被收购公司非常有利,可以使其资本收益率得到明显增长,但对于收购公司来讲,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3.税负协同效应的研究

实行企业并购后,公司的负债能力明显加强,还可以省去由于投资效益的税收。经过研究大量的实际例子,说明兼并后杠杆比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Amit 和 Livnat研究了大量实际例子,结果表明,如果以财务为目的进行并购,会使现金流出现波动现象,降低经营风险,由于 公司杠杆水平的提高,会出现财务协同效应,再有,实行并购后的公司利润较并购前要低。

Comment 和 Jarrell以1978-1989年NYSE 和 AMEX发生的并购现象作为研究事件,主要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集中化趋势,并进行了实际论证,结果表明,如果经营方向集中,则可以提高公司股票的收益率,使公司的资本收益得到明显增加。然后又研究了企业现金流量和资本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并购,并没有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不会影响内部资金市场的利用。

三、国内研究状况

当前,研究国内上市公司的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主要研究方向都是并购企业的财务绩效和负债能力方面,虽然研究的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国内研究中选择的财务指标也不相同。

1.财务绩效的研究

夏新平和宋光耀在自己的研究中,利用研究公司并购前后的每股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比例、资产负债率等四个会计指标,力求在此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协同效应。其中,利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来研究盈利能力,利用研究资产负债率来观察偿债能力,利用研究公司盈利来源结构来分析投资收益情况。通过上述这些方面的研究,得到并购行为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以从会计指标的变化上得到结果,会计指标变化大小和并购方式、策略等直接相关。

李善民和陈玉利用自己的研究发现,因为并购行为,可以增加公司的现金流量,提高公司短期内的偿债能力,所以它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绩效。并购的企业类型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当进行横向并购时,公司的绩效会不断上升;当进行纵向并购时,公司的绩效首先会下滑,然后才会逐步上升,但在并购的当年没有明显表现;当进行混合并购时,公司的业绩会在本年内大幅上升,但在第二年会出现大量下降的现象。

2.负债的研究

冯巧根在研究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时,认为并购中的财务效应应该分为五个方面,也就是税收效应、股价预期效应、时间价值效应、综合杠杆效应和协同效应。他认为,企业实现并购后,会大幅增加负债能力,冯巧根第一次在财务协同效应中引入了时间价值效应、综合杠杆效应和协同效应,使财务协同效应的内容大为丰富。

冯根福和吴林江以1995-1999年间的201起并购公司为例,对其并购后的负债能力进行了研究,他以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基础,研究了上市公司并购后总体绩效的变化情况,以及负债能力的改变情况,还考察了公司上市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发生后的当前,公司的负债能力和绩效都得到了大幅增长,但如果研究公司后来的发展状况,则发现企业绩效不会出现大的增长,有时还会出现下滑现象,同时公司的负债能力也会下滑。

崔刚和王鑫在著作《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一书中指出,财务协同效应不应该只包括一些金钱效应,如税法方面、财务会计处理方面、证券交易方面等,还应当包括内部财务运作能力和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结论

总之,利用研究国内外有关并购行为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由于并购而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常常自并购行为的动机和并购的协同效应开始,理解为财务协同效应实质上就是,企业的财务绩效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可能表现为实现了财务目标,利用并购,企业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财务协同效应,但并购行为本身和企业长期内的绩效增长没有一定的关联。

参考文献:

[1]赵凌志.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01)

第3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涉及中外宏观和微观的大量事物和现象,但需要实证的数据来证明这些研究假设,所以关于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对这一结论的实证研究主要按照两条主线来展开:检验重组样本公司在存在并购事项下股票市场的反应和检验并购对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真实经济收益)的影响。

一、基于证券市场反应的事件研究法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并购绩效由来已久,文献数量丰富。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较为成熟,采用事件法研究并购成为主流。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Methodology1由Fama和Roll于1969年提出,是并购绩效检验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把企业并购看作单个事件,确定一个以并购宣告日为中心的“事件期”,然后采用累计超常收益方法来检验该并购事件宣告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事件期”长短的选择对于该方法的运用十分重要。一般而言,选用的“事件期”越长,有关事件的影响就越全面,但估计也越容易受到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此后,曼德克教授(1974)~IJ用2O世纪70年代新发展的事件研究法,通过建立一个股票波动模型,论证了“并购是以市场取代无能管理”的观点。1985年,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在总结了大量的此类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并购提高了效率,改善了资源配置,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管理。通过基于股票市场的事件研究,对于并购中目标公司的股东收益基本已形成一致的看法,即收益为正且具有统计的显著~(Asquith,Brunetand Mullins,1983;Gregory,1997,SehipperandThompson,1983;)。Schwert(1996)研究了1975—1991年间18144"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反常收益为35%。Jensen和Rubeck(1983)在总结13篇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后指出,成功的兼并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约20%的反常收益,而成功的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的收益则达30%。

与此相反的是,对于在并购中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的看法却没有统一(Mandelker,1974;Langetieg,1978;Malatesta,1983;Eekbo,1983),或者认为有微小但统计显著为负的超常收益率(Dodd,1980),也还有认为有微小但显著为正超常收益率(Asquith,BrunerandMullins,1983)。Jensen和Rubaek(1983)通过对13篇文献的综合研究得出对1983年以前企业并购的绩效是:并购使目标公司股东的平均收益为50%,其中敌意收购的平均收益超过30%;收购企业股东的平均收益为零,而敌意收购的平均收益则可达到4%;企业并购使两家企业的合并价值计算的收益增长了8.4%,并购提高了收益。Bruner(2002)对1971—2001年国外学术界130篇有关企业并购绩效研究论文作了全面汇总的最新研究表明,目标公司的股东收益要远远高于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具体来讲,目标公司的股东一般有10%一3O%收益率,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率很不确定,且有负的趋向,同时收购公司的长期财务业绩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递减趋势;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综合的股东收益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谢勒(1987)对过去百年问公司兼并做了详尽的研究后,发现企业并购不能系统地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将近70%的合并“没有收效,或者赔本”,只有近1/3的合并达到预期效果。

尽管在实证研究中,利用股价反应短期和长期)来检验并购创造的价值的做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资本市场的微观结构运行不是完全有效率的,因而,股票市场不能充分反映并购所公布的所有相关信息。其次,由于投资者的预期作用,并购宣告日的股价变化早已提前得到反应。此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也会影响股价反映并购价值的正确性。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采用市场反应法的有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他们以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有重组活动的全部公司为样本,采用市场绩效法检验重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论是并购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尽管有上升的趋势,但统计检验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余光、杨荣(2ooo1以沪、深两市1993—1995年38起并购事件为样本,分别估计了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异常收益。得出结果:沪市目标企业的(一1,1)期问和(一5,5)期间累计异常收益分别为10.46%和14.28%,而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可见深市并购企业累计异常收益不显著。

高见等(2000)考察了1997—1998年沪、深两市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表明在公告前或公告后较长时期,目标公司比非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略高,但统计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洪锡熙、沈艺峰(2001)通过对申华实业被收购案的实证研究得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二级市场收购并不能给目标公司带来收益。张新(2003)对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股票溢价达到29.05%;对收购公司产生负效应,收购公司的股票溢价为一16.76%。朱宝宪、陈慧遐f20()4)利用股价法对2003年的148个样本的并购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并购事件在短期内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应,为目标公司股东带来了显著的超额收益。

二、基于公司财务绩效的会计研究法

(一)国外研究综述

绕着并购事项的宣告,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并购的利益为被并购方的股东获得,而并购方股东的利益并不显著。并购利益向目标公司倾斜的发现,促使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并购后公司业绩的评价,在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块争议颇多的领域。由于样本取自不同的时期、研究方法相互独立,在选择衡量“业绩”的指标方面见仁见智,得出的研究结果各异。

在比较并购前后公司业绩所选择的样本时问序列方面,许多研究把“长期”的范围限定在10年以上,也就是说比较并购前1至5年(一5,一1)和并购后1至5年(1,5)公司的经营业绩。此外,样本还必须有公开完整的财务数据,这样使样本范围大大缩小。

Meeks(1977)研究了1964年至1971年164例兼并事件,他以公司的利润为核心指标,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兼并事件发生后,兼并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

在Meeks以后,许多学者都采取了与Meeks相同的基于会计报表的研究方法。Kumar在1985年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对1967年至1970年问241例兼并事件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证实了在兼并后兼并公司的盈利状况显著下降。他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米克斯的看法。

Ravenseralf和Seherer(1987)的样本取自1950至1977年间,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并购前后目标公司的业绩与其所在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并没有表现出改进的势头。Herman和Iowenstein(1988)f3~样本取自1975至1983年间,得到的结论基本相同。Franks,HarrisandTitman(1991)的研究未发现在并购之后的i年中绩效有显著降低的情况。

Healy,Palepu和Ruback(1992)在业绩计量方面,摒弃了可能受到人为操纵的会计数据而采用经营现金流量报酬的概念(特定时期内经营现金流量除以期初资产的市场价值),以经营现金流量报酬对1979年1月至1984年6月之间发生的金额最大的50桩并购案进行研究,观察并购事项的影响。他们发现并购后,现金流量报酬率呈递减趋势。grawal,Jafe和Mandelker(19921则发现市场调整后的公司业绩在并购后反而下降。DeYong(1993)J.~_用多输入、多输的综合指标测定绩效的TEA法对384起并购进行检验,发现并购能够小幅度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Manson,stark和Thomas(1994)以营运现金流量为标准,对1985年至1987年问38个英国的并购事件进行研究。他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并购导致了营运现金流量的改善,而且现金流量的增加与收购期间两家公司总计的超额收益正相关。Megginson,Moregan(2000)对1977——1996年问发生的204起战略并购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并购前后企业集中度变化的大小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在并购后i年内,集中度每减少10%,会导致股东财富减少9%,经营绩效降低1%,企业价值缩水4%,经营现金流减少1.2%。 基于证券市场反应展开的研究严重依赖有效市场的理论假设,但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本身仍存在着争议,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通过事件研究法来考察并购重组对公司业绩提高的方法不适应中国的国情,更多的采取了并购前后公司长期业绩比较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的假设认为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基本面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公司的财务报表上,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数据的变化,可以考察并购重组对公司基本面的效率提高。

(二)围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情况有很大不同,我国并购实践太短,从1993年宝延风波拉开并购序幕以来,也只有短短十年左右时间,对并购绩效的研究起步也较晚。

檀向球fl998)对沪市1997年的198个重组案例进行研究,建立了包括主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主业鲜明率等九个指标的资产重组后绩效评价体系,结论认为进行兼并扩张的企业绩效下降,发生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得到改善,进行资产剥离股权出售和资产置换的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提高。

郭来生(1999)的研究表明1998年沪深多数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当年绩效有所下降。王跃堂(1999)从关联方关系的角度出发,结果显示:关联方资产重组较非关联方资产重组有更为明显的操纵财务报告业绩的倾向,关联方资产重组采用资产置换的比例远高于非关联方,但其绩效并未好于非关联方。

陆国庆(2000)对1999年沪市上市公司不同类型的资产重组进行了绩效比较,结果认为资产重组能显著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对于绩差公司而言尤其如此,但不同的重组类型绩效相差较大,用权益净利率作为评价标准,以资产剥离+收购兼并、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权转让+资产剥离+收购兼并的绩效最好,单纯的收购兼并次之,资产置换和没有实质性重组的股权转让不但没有改善企业业绩,相反还恶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万潮领、储诚忠(2001),冯根福、吴林江(2001),方芳、闰晓彤(2002)分析结果说明:公司业绩在并购重组当年或重组后次年出现正向变化,随后呈下降态势,并购重组没有带来公司价值的持续增长。

李善民、陈玉罡(2002)采用市场模型法,实证研究表明,并购能给并购方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

朱宝宪、王怡凯(2002)运用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绩效评价标准,考察了1998年发生的67起控制权发生转让的并购案例,结论认为:从总体上看,这些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呈现出连年下滑的趋势,绩效水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在并购之后的第和第二年,无论哪一个指标均显示绩效水平连年上升,超过了市场的平均水平,并购确实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

李善民、朱滔(2004)P21999-2001年发生兼并收购的8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和检验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当年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绩效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

余力和刘英(2004),王晓芳(2004)等采用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的基础上,结合重要个案研究,较全面地分析近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绩效。

杨盈盈(2004)认为2000年发生并购上市公司的绩效总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不同并购方式对绩效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收购兼并最优,股权转让次优,资产置换较差。

三、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企业并购战略涉及到企业并购的动因、协同效应以及行业选择等方面,这些方面是并购绩效的直接“推动力”和“源泉”。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的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实际上大部分属于并购后整合效果的研究,很少有从并购绩效的产生的机理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根本上对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意义不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4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战略并购 财务整合 整合效应 平衡记分卡(BSC)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企业结构的变迁,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战略并购浪潮,在我国,并购活动也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企业并购作为一种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也是企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财务整合是并购后整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发挥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前提,又是实现战略并购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整合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并直接影响并购的绩效。同时,对并购后财务整合效应的评价也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整合效果的量化反映,还体现了公司并购战略的成败。

一、战略并购的特征

战略并购是指并购双方以各自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为方向,通过优化并购双方的资源配置,在适度的范围内形成和扩散核心竞争力,产生整合后的协同效应,从而创造出新增价值的一种并购形式。战略并购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考虑,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手段,其行为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由于能产生协同效应,因此,战略并购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战略并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战略并购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并购行为;战略并购的动机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节约交易费用;战略并购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能产生协同效应。理论上说,战略并购会产生价值增量或效用增量,提高社会福利,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二、财务整合与战略并购的关系

1、战略并购与核心竞争力

(1)战略并购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优势和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智慧和能力,更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它需要企业经历长期的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和整合。战略并购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为目的的并购行为,其成功的标志是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具有异质性、价值优越性、不可复制性、缄默性、途径依赖性的特点。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某种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略并购的效应源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2)战略并购是拓展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来看,一般有两个基本的形成途径: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对外部获取来说,战略并购仅提供了可能,而对构成要素的整合才可将其变成现实。战略并购既是拓展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又和企业核心能力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

2、财务整合与战略并购

(1)财务整合是并购企业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资源是经济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及竞争优势的基础,财务资源是企业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与企业获取财务收益相关的各类资源。企业要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一定市场环境下,获得可持续盈利增长能力,这都必须得到财务资源的支持,如果财务资源枯竭,企业将不再具有获取财务收益的能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

(2)财务整合是实现企业战略并购的保证。并购企业组建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双方原有资源不可能平稳、自发的实现整合,必然要以财务整合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并购后,一种共同的优质企业效益系统不会自发产生,要求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企业进行资源的整合。可以肯定,财务资源的整合正成为企业并购扩张的基础和企业管理整合的核心,没有财务资源的整合,企业的并购也非实质性的,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BSC在财务整合效应评价中的运用

战略并购的目的在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利益需要,而此目标需要通过并购后的整合,尤其是对财务资源的整合才能达到,另外,对财务资源的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绩效评价来调整方向及进程,以达到最终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目的。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法是从单维度的角度来考虑财务整合的效果,有明显的缺陷,不能准确的评价企业在战略并购后所进行的财务整合的有效性。平衡记分卡测评法利用了平衡记分卡(BSC)多维的评价思想,弥补了单维度财务评价的不足。因而,对财务整合后的整合效果进行评价,需要采用一个兼顾定量与定性,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等方面的全面的测评体系来进行,而BSC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平衡记分卡测评法来评价财务整合效应的观点。由于战略并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本文认为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构成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要素,因此,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应的评价应立足原有的并购绩效理论,涵盖战略整合效益、文化整合效益、人力资源整合效益和财务效益四个方面。

1、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反映了并购财务整合对企业的综合绩效,是评价体系的核心维度。财务维度是平衡记分卡测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购财务整合的绩效将综合体现在主要的财务综合能力指标上。在选择评价指标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并购交易本身的绩效与并购财务整合的绩效区别开来。资产质量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并购交易本身并不能很有效的提高并购后的企业的资产质量,只有通过有效的财务整合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可以说资产质量反映了并购交易完成后财务整合所带来的绩效,而不是并购交易活动本身的绩效,要正确评价并购企业财务整合的绩效,主要是看其通过财务整合后资产质量是否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如果并购企业经过财务整合,其资产质量得到了显著性的改善,即使其盈利能力暂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高,由于该企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盈利能力今后肯定会上升,仍可认为该并购的财务整合是成功的。相反,如果某些并购企业经过财务整合后,尽管其利润表上利润项目得到了暂时性的显著改善,但其资产质量却发生了实质性的恶化,使其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则该并购的财务整合是不成功的。同时,选择资产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包含了长期的和短期的指标,能将财务整合的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结合起来,比较全面的评价财务整合的效果。从企业财务报表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四方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质量。因此,从这四个方面,利用相应的财务指标来对财务维度进行评价,具体见表1。

2、战略维度

战略整合是并购后其他要素整合的先导,成功的战略整合对财务整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战略整合是指并购企业在综合分析目标企业各项条件后,将目标企业纳入其自身发展战略中,使目标企业的总体运行服从并购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与相关安排及调整,从而获得在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只有符合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在理性并购动机之上的企业并购行为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为企业创造效益。战略协同效应的核心是通过整合实现合并后双方企业互补性能力的结合,创造出另外一种增强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实现长期增长和利润不断提高的目的。战略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资源、能力捆在一起,而是致力于追求他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如果被并购企业的战略能够与并购企业的战略相互匹配、相互适应、相互融合,那么两者之间就能充分发挥出战略的协同效应。该维度主要是通过对并购后企业战略协同效益的评价,进而对财务整合进行评价。该方面的典型指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并购后企业的分销能力、经济增加值、客户满意度、客户留住率、新客户获得率、企业形象度等。

3、文化维度

成功的文化整合将促进和推动财务整合的顺利进行,是财务整合成功的保障。文化整合,就是将不同特质的理财文化,经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合并、分拆、增强、减弱等方式,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财文化质,解决企业并购后由于直接接触而产生矛盾的过程。企业并购整合,在整合物质要素过程中,也在整合着文化要素,整合着企业发展的理念。在现实中,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人们首先看中的是资产、债务和产品等物质要素的整合,但物质要素整合如果不与企业理财文化整合相协调和融合,其结果可能是事倍功半。文化整合实质上是并购企业精神层面的整合,目的是形成理财文化力,理财文化力主要就是理念的贯穿和新理念的推进,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文化整合协同效应的评价可从另一角度反映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效果。其衡量指标主要有:开放变革、对员工的责任、团队协作、等级制度、决策透明度、部门本位主义、长期定位等。

4、人力资源维度

人力资源的成功整合是财务整合的先决条件,合适的财务整合人员既是整合成功的保证,财务整合的成功与否又可检验人力资源的整合效果。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人力资源以其价值的有效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等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性资源成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美国人力资本专家舒尔茨曾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所谓人力资源整合是指为了使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源有效地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进行的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和重新配置活动。评价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为获得并购企业财务整合的长期效应提供保证,并且可互相印证。该维度主要的评价指标有:财务人员满意度、培训支出、沟通、员工积极性、员工保留率和员工生产率、激励制度等。

在BSC评价体系设计中,主要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方面、四个维度对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比较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前后各年的总体综合评价值和分维度综合评价值,可判断并购的财务整合是否从总体上为企业带来了正效应,是否给企业带来了财务上的提升,达到财务整合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财务整合的内容与速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有效发挥财务整合的作用,实现战略并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记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 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第5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客户才是企业生存之本和利润之源,随之掀起了一场追求客户满意的管理运动。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企业绩效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极为重要。源于外部环境变化、能及时、动态的反映公司运营状态和竞争能力的平衡计分卡应运而生。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board),源自于罗伯特.卡普兰与大卫.诺顿于19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该计划对在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会计量度为主的绩效衡量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该研究的结论“平衡计分卡:驱动绩效的量度”发表在1992年哈佛企管评论1月与2月号,平衡计分卡强调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项(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企业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因此,必须改用一个将组织的远景转变为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此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二、平衡记分卡在并购企业绩效评估中应用

平衡记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对并购企业来说,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清晰明确了解是否达到了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战略实施。

首先是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估。其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表明我们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指标通常包括利润、收入、资产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等。正如上文所讲到的企业并购的动因时所说,企业并购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平衡记分卡可以从财务指标的角度看股东们的意见和反映,从而得出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近期和长期的绩效成果。同时将现实值和并购前的对应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给企业并购在财务上带来的效益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

其次是基于客户关系的评估。这一维度回答的是“客户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客户是是现代企业的利润来源,客户对企业态度成为企业的关注焦点。通过顾客的眼睛来看我们公司,从时间(交货周期)、质量、服务和成本几个方面关注市场份额以及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对并购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并购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客户,这些客户对原有企业的产品,经营方式非常熟悉和认可,而并购必然带来原有企业的改变,客户对这种变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来源。基于客户关系的评价,常见指标包括:重要客户的购买份额、客户满意度指数、新客户增加比例、老客户维持率、员工满意度、客户利润贡献度等指标的目标值与实现值的对比。在企业并购前的个企业老客户数量维持的如何,可以说明企业并购后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改变是改进的还是落后的,对企业长远发展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基于内部运作流程的评估。内部业务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回答的是“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按时向客户交货还是为客户创利,都是以企业的内部业务为依托的。企业应当甄选出那些对客户满意度有最大影响的业务程序(包括影响时间、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各种因素),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把它们转化成具体的测评指标,内部过程是公司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并购企业的内部运作,不能简单地采用并购前不同企业内的同类项合并或者分解的办法,必须要注意并购后企业对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业务流程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这些主要业务流程来评估现在企业内部流程的绩效。这样可以有利于企业沿着战略路线发展自己的业务,提高绩效。这就要求并购企业进行流程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人员队伍的群体结构,更要注意保护骨干员工的积极性。部门的整合必须坚持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和兼顾原有各个单元的特色。

最后是企业成长与学习的评估。这一维度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这一类问题。只有持续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并提高经营效率,企业才能打入新市场,最终增加红利和股东价值。根据经营环境和利润增长点的差异,企业可以确定不同的产品创新、程序创新和生产水平提高指标,如骨干人员所占比例、人员流失率、培训及再培训次数、员工提案改善建议次数、员工满意度等,它是BSC的基点。并购企业本质是一个新企业,由原有企业形成的相对新的企业,对这个新企业的员工来说,其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学习和成长从某个侧面反映着企业的学习和成长。

三、总结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既有财务衡量指标,也包括对客户维度、内部流程及组织的创新与成长进行测评的业务指标。对并购企业来说,采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绩效评估是非常必要。平衡记分卡的财务衡量指标用来说明已并购后已经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以便将这个结果与并购前各个企业的相关指标的和进行对比,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继续维持。而非财务指标则是对财务业绩的驱动系统的考察。以达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均包含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任务几部分。

参考文献:

[1]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述评,《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2期

第6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

一、引言

近年来,一些医药行业企业抓住我国医药行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机遇,迅猛发展,并尝试开始并购其他相关领域企业来实现自身经营发展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并购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财务整合工作,这不仅是决定企业并购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并购以后医药行业企业的长远稳定经营发展也有着直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动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越来越多,受到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并购热度不断提升。综合分析,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实施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更加开放,同时为了解决当前医药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国家对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制定了一些支持政策,鼓励有规模的医药行业企业实施并购。

2. 医药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些医药行业企业经营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推动企业下一步的更好发展,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企业开始努力寻求并购,依托并购来拓展优质资源。

3.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影像下,社会上的市场资金流动性非常充裕,而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周期性弱、抗风险能力强以及行业成长性较好等一系列的特点,因而成为企业并购的首选。

并购对医药行业企业的经营发展会带来较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有利于医药行业企业产生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医药行业企业的成本投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适当提高集中度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企业的并购并不是单纯的合并,实现企业并购后的整体效应,需要在财务整合方面加强重点控制管理。

三、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对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重视不足导致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失控问题。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对于企业的并购行为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并购仅仅是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增加的需要,而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的考虑不够,尤其是在财务整合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造成了并购后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企业无法有效控制内部财权,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不统一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内部审计管理力度不足,财务风险漏洞较多等一系列的问题。

2. 企业整合后的资本结构处理不当。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过程中,为了加快并购扩张速度,大量举债融资,然而在企业并购以后并没有对资产以及负债等进行有效的整合,造成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以后出现了资本结构劣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于资本的控制能力,甚至出现了企业并购整合失败的问题。

3. 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在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实施过程中,由于并购实施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两者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架构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财务风险,尤其是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问题更易发生。有的医药行业企业未能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制定良好的应对管理策略,因此很容易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成本增加或者是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加强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措施研究

1. 确保实现财务目标的有效整合。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产业整合,也就是通过提高市场份额等措施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的价值,因此在并购的实施开展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实现医药行业企业财务目标的整合。具体来说,也就是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应该围绕企业的资本、资金以及资产管理等,将财务会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作为基础,围绕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等,重点在资本结构优化、现金流量控制、资金运作管理、资产合理配置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来指导企业并购以及并购后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

2. 科学的进行财务资源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财务资源的整合,精力主要应该集中在资产以及负债的有效整合方面,现阶段在医药行业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中,往往是将优质的内部资产拆分出来,对于各种经营不良或者是容易产生负债的各种资产应该及时进行清理剥离或者是注资盘活。

3. 加强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资金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该重点以资金的整合作为关键,一般来说,现阶段医药行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往往是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在内部建立财务公司或者是内部资金池,将医药行业企业的全资企业以及控股企业纳入其中,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运作的成本,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财务风险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为了保证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整合以后财务工作各方面的规范有序运行,在财务并购整合过程中,应该理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审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以及业绩评价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重点主要是审计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对于审计管理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资金使用运作的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审计,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对于会计核算体系整合,主要是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实际出发,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基本模式下,建立规范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5. 加强财务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短期内规模的迅速膨胀或者是管理难度的增加,造成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或者是举债融资并购难以实现等困难局面。因此,这就要求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对财务风险全面监控。首先,应该加强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管理,重点是对现金资产有效整合,对优质资产合理组合。其次,应该重点关注财务管理风险,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来防范财务风险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方面的风险控制,比如管理组织架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业务工作考评等,防范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投资并购过程中,应该将财务整合作为整个并购工作的关键,依靠科学合理完善的财务并购,提高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经营运转效率,这对于优化并购后的医药行业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医药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张秋生,杨志海.融资能力、所有权性质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4(05).

[2]周绍妮,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

第7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风险防范

企业通过并购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加强研发力量,提高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并不断增强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并购必然面临资金运作困难以及由资金运作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从并购过程的角度来看,并购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融资风险和整合期的财务风险。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在并购中付出太高的价格,就会影响并购方未来的收益,甚至会使企业日后背上沉重的成本负担,进而使企业在债务、经营成本以及利润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

2、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的影响。虽然在短期内并购者在选用金融工具时,既可选用本公司的现金或股票去并购,也可选用举债的方式来完成,但无论哪种支付方式,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支付风险。

3、整合期的财务风险

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经营理念、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财务运作方式的不同,在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如果未能妥当处理不仅会抵消并购所带来的利益甚至会侵蚀原有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财务风险

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就成为企业并购的核心工作。目标企业价格评估产生的风险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加之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中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相关的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缺乏独立的为并购提供准确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中介组织,所以无法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也无法对并购行为提供指导和监督,增加并购的交易成本及新企业的整合成本。

2、企业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给企业并购活动带来许多财务风险。

(1)内部融资及其财务风险。由于我国企业普遍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依靠自身积累很难按计划迅速筹足所需资金,如果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没有快速的反映和适应能力,一旦企业自有资金用于并购,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就会危及企业的正常营运,增加财务风险。

(2)外部融资及其财务风险。我国企业本身负债率已经很高,再借款能力有限。或即使举债成功,并购后企业由于负债过多,资本结构恶化,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债务需要还本付息,企业财务负担较重,如果安排不当,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危机。

在我国,企业在并购中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获得国家和地方相应的信贷和税收优惠;买壳上市;成为“新闻明星”,利用广告效应证明公司效益好的假象等),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判断,企业未来面临风险的估计都做得不够。

3、企业并购整合中产生的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受财务运行过程的影响,存在着并购企业实际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的可能性,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并购企业内部可能会发生管理失误,导致并购企业偏离并购的预期目标,形成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在企业并购整合中,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企业间财务管理模式的差异,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不完全一致,整合期内,财务机构的设置若不能适应并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财务机构重置、人员超编、控制不利等),就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第二,并购企业财务信息不及时、不完整甚至失真,财务预测、参谋功能薄弱或不具备,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纪律松弛,浪费严重。第三,对财务整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所派出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造成并购企业难以有效控制目标企业的运营。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企业并购在对目标企业估价、融资方式与支付方式的选择、企业并购整合等环节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1、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详细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公开信息之外的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着重大影响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使决策更加正确。而信息的充分程度取决于并购企业自身的尽职调查和中介机构水平。

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

2、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求量之后就应着手筹集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额的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有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权益的稀释、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需要来取长补短。

(1)现金支付。在短期内支付大量的现金对一般企业来讲难度很大,对此可首先买壳方向上市公司大股东支付一部分现金,余款以置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来抵偿,以获得上市公司控股权,之后再加以大股东的地位,以股东大会决议的形式使上市公司将资产以现金买回。在承担债务并以现金收购的方式下,买壳方承担出让方对上市公司的一切债务,并按扣除所承担债务后的应付股权款以现金支付。这些方式对收购方来说减少了并购时现金的流出,而对出让方来讲则不会对可收回的现金产生太大的影响。

(2)股票支付。换股并购对于主并方而言,可使其免于即时支付的压力,把由此产生的现金流量投入到合并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对于被并方来说,换股可以使其股东自动成为新设公司或后续公司的股东,分享合并后企业的盈利增长,此外由于推迟了收益确认时间,可以延迟交纳资本利得税。但如果主并方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较低,而被并方又股权较集中,则可能出现主并放为被并方所控制的情况。

(3)卖方融资。并购方以承诺未来期间的偿还义务为条件,首先取得被并方的控制权,而后按照约定的条件进行支付。其

典型形式有:分期付款、开立应付票据等。这些支付方式通常是在被并方盈利状况不佳,急于脱手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支付方式。对主并方而言,卖方融资可以减轻企业即时支付的压力,有充足的时间对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核实,避免可能存在的“并购陷阱”。对被并方而言,延期支付可以获得延期纳税的优惠而且如果并购价格和支付方式按照并购后企业的业绩来确定,被并企业股东还可以享受并购后企业未来新增的收益。

(4)混合支付。并购方以现金、股票、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支付工具,向被并购方股东支付并购价格的一种支付方式。混合支付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可以克服单纯以现金或股票等方式支付的缺点,减轻主并方的现金支付压力和防止其控制权转移,延迟被并方交纳资本利得税,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各种发展机会。因此,目前混合支付方式有逐步上升趋势。

3、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财务整合

企业财务整合必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以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准绳。通过财务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整合与协同效应。企业财务整合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整合。因为财务目标的确定直接决定了各种财务决策的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目前比较常用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于并购双方的财务目标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因此必须予以整合。

(2)财务制度体系的整合。财务制度整合是保证并购后企业有效运行的关键。所有并购成功的企业其财务制度体系的整合几乎都是成功的,相反并购失败的公司其财务制度整合几乎都是失败的。财务制度包括投资制度、融资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利润管理、工资制度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整合。

(3)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是统一财务制度体系的具体保证,也是重组公司及时、准确获取被并购企业信息的重要评价口径的基础。账簿形式、凭证管理、会计科目等必须统一,以利于进行运营业务的整合。

第8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合

0 前言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几年来,公司并购重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快。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初创时期开始,我国内地公司的并购重组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

1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动机

1.1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一般动机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并购重组的动机研究分析,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基于战略、财务这两个方面原因。首先,从战略动机看,并购重组的最主要目标是整合资源,帮助企业实现某种战略目标。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希望通过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整合资金、技术、销售、品牌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或互补;通过战略并购以进入新行业;减少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其次,从财务动机看,并购重组可以通过收购那些价值被低估的目标企业,增加收购方股东权益的价值;通过并购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经营效率以及实现节税目的。

1.2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特殊动机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活动,除了上述的一般动机外,还有着特殊的动机。

(1)买“壳”上市。

这是指并购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壳公司),再以反向兼并的方式注入收购企业自身的有关业务及资产,以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在我国现行的制度下,上市公司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经营发展优势,但上市资格却非常稀缺。这样,企业的上市资格就成了具有某种特殊价值的资源――“壳”资源。实践证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利用一直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旋律和股票市场炒作的热门题材,并导致“壳”资源交易价格被严重扭曲。

(2)政府的“穿针引线”和主导作用。

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是有不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构成。由于不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60%以上,为防止国有资产在转让中流失,政府经常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的活动。此外,这也是由政府在企业中具有的控股地位而决定的。政府对企业并购重组活动进行干预和主导,一方面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政府与一般的市场主题不同,所追求的并不总是经济效益,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经济活动时,正常的市场机制可能会被扭曲,反而适得其反。

(3)美化财务报表,保留上市资格。

我国的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ST处理,第三年若扭亏无望,将被取消上市资格。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资格是很宝贵的公司资源。因此,一些绩效差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常通过一定形式的资产重组来美化其财务报表,即所谓的“报表重组”。报表重组并不能使上市公司真正脱困和扭亏,只是暂时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实现了保配等目的。

(4)从二级市场牟利。

实践证明,若某一上市公司重组消息,往往会引起二级市场的强烈反应,并引起该公司股价的急剧上升。一些上市公司重组的操纵者并不是要真正整合公司的业务以改善其盈利能力,而是要借重组题材搞内部交易以从二级市场牟利。许多案例表明,在并购重组前,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常常一路飙升,等到并购重组公告见报,其股价一路下滑。这种利用重组消息炒作股票的行为,不仅对上市公司本身是种伤害,也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

2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仅仅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的并购重组活动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这也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司并购重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关联交易现象严重。

关联交易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根据相关统计,就目前情况而言,关联交易在并购交易总额中的份额已超过50%。由于关联交易很容易造成非等价交易,上市公司同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之间的资产购买、股份转让、资产租赁等交易,往往都是以不透明的方式、不合理的价格费用来进行,使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益大量想控股母公司转移。这种转移不但使小股东得不到应有的投资回报,也使偿债风险加大,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2)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结构会降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目前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结构下,任何的协议股权转让行为都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生关系。国有股转让的审批过程必须经国有股的持股单位申请,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这样,资产重组离不开政府的介入与参与,这就在无形当中增加了行政对市场的干预,降低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作用。

(3)买壳上市后的公司运作不规范。

前面提到,“壳”资源是上市公司非常宝贵的资源,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很大部分动机是为了获得“壳”资源。由于买壳上市的公司规避了发行监管,许多本应被修正过来的问题进入上市公司,如上市公司的资产不完整、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严重。

(4)并购重组绩效不明显。

关于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公司并购重组与被并购方的绩效呈现正相关性,但对并购方的绩效却至今为能得出一致意见。这表明,并购重组对并购方而言是否真的达到了并购重组的目标呢?现实中很多例子证明,并购重组并不一定能给并购方创造价值,反而有可能损害其股东权益。并购重组是把双刃剑,在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并购重组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3 对我国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建议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完善,我国公司并购重组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对于当前我国公司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下面是本人的一点建议:

(1)完善并购立法,规范并购行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关联方并购、我国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还是大股东利用手中的权利通过并购牟取私利,这些都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准则,违背了证券市场的基本作用,使得资源配置严重失调,大大损害了众多小股东利益。然而产权流动和企业并购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并对经济发展、公平竞争等起很大作用。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条例》、《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是比起西方国家来说,则还存在着法律体系不完整,不能严格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因而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任重而道远。

(2)规范关联方并购,出台关于关联方并购的政策。

目前国家已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但是并没有涉及关联方的并购的相应法规和文件。然而关联方并购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现象,在并购事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严重干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致使整个并购市场效率低下,并且关联方之间的并购披露缺乏规范,因而出台相应政策十分必要。

这主要应从规范关联方并购条件,规范关联方并购后的会计处理、规范关联方并购后的政策监督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等方面着手,严格以战略性重组的要求来限制关联方并购重组。关联方并购重组前应该制定相应的并购文件,包括并购的目的、并购实施的步骤、并购后的整合步骤等、说明本企业与并购关联方的关系以及说明并购的价格是否公平等方面的信息,并予以披露。并购后主要包括说明被并购后资产在企业的经营中的贡献率、整合情况等,并对这些情况对公众予以披露。只有这样的严格规范才可以限制关联方之间的财务上的重组。

(3)加强企业的并购重组整合,提高并购重组绩效。

我国学者关于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并购重组绩效低,企业并购重组失败的概率比较大。这就对企业的并购重组整合提出了要求。整合不仅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具体化和实现途径,而且是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基础性保证。整合不是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一个阶段性工作,而是从基于发展战略考虑的并购重组目标的选择开始到并购重组全部完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全部过程都需要进行整合,整合贯穿于并购重组活动始终。企业并购重组后的整合不仅包括企业间的战略整合、组织和管理整合,还包括企业间的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及财务资产整合等等。通过企业的并购重组整合,提高企业并购重组绩效,使企业达到最大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并购重组的目的和目标。

(4)减少政府部门的介入,建立公平并购重组市场。

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实际上仍然是部门管理,在部门管理体制下,每个公司企业都有一个自己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以行政命令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就成了主管部门的附属物。由于税收等方面利益的存在,政府一般不愿将下属企业卖给外地公司,而是尽可能地在本地企业内部消化,以避免控制权的减少和经济利益的损失,并购重组企业在为政府作出贡献后,不仅可获得财税上的优惠,还可获得行政上的嘉赏。所以忽视企业自身需要,牵强附会地并购重组就有可能发生。建立公平交易的并购重组市场就是要改变现行的部门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对并购重组行为的介入,应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为此,要将行业管理职能和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分离开来,使企业外部的治理机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并购重组的主体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决定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在缺少了政府部门的干预下,外部并购机制的存在,使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并购重组行为负责,就会从跟长远的角度来对待并购重组,这样就起到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从而提高并购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善民.中国上市并购与重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顾勇,吴冲锋.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及股价反应的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

[3]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第9篇: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范文

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始于并购计划决策阶段,体现在并购的易执行阶段,且一直延续至并购后续整合阶段。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定义可归纳为它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发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本文将企业并购面临的财务风险具体归纳为: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及后续整合等各项决策所引起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可能造成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环节 并购过程中前后各环节的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前一环节引发的财务风险往往会影响到后续阶段。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并购前的计划决策的财务风险,体现为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和环境风险。并购中交易执行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为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和并购后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为投入生产运营风险、归还融资债务风险、偿债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等。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始终存在,多数企业在并购时存在着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一)并购前难以量化目标企业价值 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环节,国际上通行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的三种方法是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得到的并购价格也不相同。并购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并购动机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评估方法,但多数企业选用的方法往往都不能达到预计的要求。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指对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评估,它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而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而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得出的,故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难具体量化。

(二)并购中有限的融资来源 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是向各银行贷款、企业自身发行股票或通过债券融资,但这三种方式都难以为较大型的企业并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融资方式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近年来新的并购融资方式如杠杆并购中的卖方融资、管理层并购等,我国还用得比较少。我国很多企业因不符合相关条件也不能采用股票融资方式,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文件对首次发行、配股、增发的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即便符合要求后,企业等待审批的时间仍然很长。

(三)并购中资金支付方式不合理 并购中不同的支付方式均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采用现金并购的企业要优先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如果并购活动占用了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必然导致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能力与协调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股票支付的方式不仅会增加发行的成本,还可能会延误并购的恰当时机,导致并购的失败。它有可能会稀释股权和每股收益,由于新股发行成本高且手续繁杂,极易引来投机者的套利而使并购双方遭受损失,带来较大的风险。现实中部分并购方选择将股票在高位套现,再将现金增持新发股份,或以协议收购的方式,均可以相对市场更低一点的价格实现增持。混合支付因不能一次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四)并购后未能有效整合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未对本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管理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如今很多并购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对自身的发展和定位仍不明确,所以并购完成后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财务协同效应。一般对多数并购企业而言,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双方的财务考核体系均是不一致的,由于与企业有关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而且双方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一致,故很难在完成并购后将双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整合处理。

三、案例分析

近两年,中国海外并购过亿美元的有很多,吉利并购沃尔沃是2010年度中国海外并购金额较大的案例之一。本文引入该并购案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论述,以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为切入点,分析吉利并购沃尔沃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 并购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之一,建于1986年,现有吉利自由舰、吉利熊猫、上海华普、中国龙等系列30多个品种。目标企业――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建于1924年,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

吉利并购沃尔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9年福特花费64.9亿美元购得沃尔沃品牌。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福特决定出售它。2009年4月,福特完成对沃尔沃的评估后通过投行对中国企业发出了出售沃尔沃的情况说明。2009年10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吉利于2009年12月,与福特汽车公司就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2010年3月,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在瑞典签下了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于2010年2和3季度完成交易以投入运营。

(二)吉利并购的SWOT分析 优势(S)体现在自身的内部优势上。吉利并购沃尔沃不仅有助于吉利品牌形象的提升,还有助于吉利引进沃尔沃的先进技术。沃尔沃品牌是一个涵盖轿车、商用车、工程机械、飞机零部件等庞大机械制造业的经典品牌,以质量和性能在北欧享有较高的品牌信用度,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技术是其品牌的核心。沃尔沃并入后带来的技术将让吉利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机会(O)则代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吉利并购沃尔沃有助于吉利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沃尔沃是一个在全球市场都有销售渠道的品牌,它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劣势(W)与威胁(T)主要通过图1、图2、图3表数据分析,体现在财务风险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营业务为豪华车的沃尔沃轿车公司遭到重创,2008年的销量仅约37万辆,同比降幅达20%以上。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总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由2007年的约180亿美元跌至约140亿美元。

2005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盈利约3亿美元,但此后的三年该公司亏损严重。在2008年度,沃尔沃轿车的亏损约为15亿美元。

从表1可总结出2010年吉利控股的经营利润率、税前利润率和边际利润率均比上年度降低了1到2个百分点。但2010年营业额和每股盈利相比2009年均是上升的,这是由于2010年度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增加,以及因低价收购沃尔沃轿车产生大额营业外收入所致。但仔细研究其审计报告以及债券募集说明书,却发现沃尔沃带来的只是账面收益,并不能转化为现金流。从财务报表看,2010年吉利控股的营业利润仅为18.87亿元,净利润的绝大部分不是主营汽车业务带来的利润而是经营外收入。通过查阅吉利控股三年年审审计报告,吉利控股2010年营业外收入为129.63亿元。其中,110.84亿元来自于折价购买。

(三)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财务风险 具体如下:

(1)待定的估值风险。由于双方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称,吉利依据沃尔沃提供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无法准确地判断未来年度沃尔沃的资产价值和赢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评估的风险。吉利对沃尔沃的相关财务信息如负债多少、沃尔沃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是否正确等信息仍是不确定的。极有可能遭遇财务陷阱,引发财务与法律风险。

(2)巨大的融资风险。吉利融资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从国内银行获得贷款、由瑞典当地政府担保的欧盟内相关银行的低息贷款和通过权益融资的方式来吸收海外投资者的资金。吉利并购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国外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直接间接的担保,吉利不一定会获得国际融资。吉利控股为沃尔沃投入的初期运营资金需要10亿美元左右,后续整合阶段则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为了解决并购及后续运营庞大的资金需求问题,吉利进行了多渠道融资,向银行借贷无疑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吉利就承担了融资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吉利控股2010年的财务费用比2009年度增长了128.29%。巨额的利息支出也让吉利承担了巨大的偿债风险。

(3)巨大的支付风险。不同的支付方式所承担的支付风险均不相同。吉利虽引入了战略投资者高盛集团,向其发行可换股债券18.97亿港元及3亿份认股权证,获得25.86亿港元的融资(约合3.3亿美元),但这距初期的并购资金及后续的流动资金需求仍有较大的缺口,吉利需要继续求助于资本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沃尔沃亏损1.2亿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沃尔沃汽车税前亏损高达2.31亿美元。如果不能按李书福预计的在并购后的规定年度内使沃尔沃盈利,那吉利就面临着巨大的支付风险。

(4)后续的整合风险。如何将沃尔沃的品牌、技术、员工队伍和吉利的企业文化及企业发展愿景相互协调和整合,并最终将整合后的产品推向市场,这些问题都是吉利面临的后续整合风险。据福特集团2009年的财务报表披露,沃尔沃轿车2009年亏损额合计高达6.53亿美元。如何使沃尔沃扭亏为盈是吉利并购沃尔沃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并购资金是18亿美元且还需用其自身经营的盈利所得承担沃尔沃的负债。其后续的流动资金仍是一笔庞大的金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市场营销、产品发展和产品分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就意味着吉利若要使沃尔沃有效运营,那就必然承担着高昂的运营风险。对吉利而言,仅仅实现对沃尔沃的并购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沃尔沃进行进一步整合以获得预期的协同效应。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从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可看出企业并购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这些风险影响共同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及规避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针对上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提出管理对策。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 准确预测并购资金且全面调查目标企业。收益法和市场法可分析和测算出企业的未来收益及风险,并准确描述目标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重大风险,总结出目标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竞争的优势劣势,对其未来收益和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测算。并购企业在并购前一定要做到对目标企业的全方位调查,且一定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

(二)扩宽并购融资渠道 在资金的融资环节,并购企业应进行合理的安排,融资前对融资方式的成本进行核算,选择融资工具通常需考虑现有的融资环境和融资工具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和足额的资金保证以及哪一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最低且风险最小,同时又利于资本结构优化。融资中合理安排融资结构并开拓渠道以降低并购的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三)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 并购的支付方式与并购价格、融资策略以及财务风险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资金的支付环节,并购企业应进行合理的安排,选用恰当的支付方式并鼓励并购方式多样化以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吉利运用了“股票+现金”实现了对沃尔沃的并购。在股权比例安排上,吉利无需收购100%的股权即可达到控股的目的。

(四)加强企业并购后整合 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如生产、营销、人员、文化和财务等资源的有机结合。企业并购是对资源的再整合,这也必然导致相关资产和债务等资源价值形态的整合。因此,财务方面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不仅应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整合,还应对其内部绩效评价进行整合。在完成企业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

五、结论

企业并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国内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并购案例发生,从整体看,失败的企业并购案例比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多,分析其原因,多数都是因未处理和未规避好财务风险而导致并购的失败。通过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可看到吉利作为并购企业,它承担了并购所带来的极大的财务风险,故财务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但很多都还是理论上的。吉利并购沃尔沃是较新的并购案例,该案例是否成功,仍需时间的检验,但它为论题“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提出了思考的方向。在众多国内国际企业并购活动失败的案例中,多数归因为未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将财务风险进行量化并给予评价,这些问题仍未解决,因此该论题仍有深究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在开展并购活动前,应着眼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管理,以提高本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及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并购的目标。在并购前尽量规避和预防财务风险,使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对财务风险进行事中控制,使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在并购后做好解决财务风险的准备,尽量使财务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简言之,也即把战略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理念运用到并购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