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古诗教学的重难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教学的重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第1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古诗词;影响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草长莺飞”等一系列的生物现象上,写下千古佳句。而生物学科教授的生物学的一般现象和规律本身就蕴含着无限诗意,因而在平日的教学中,在分析、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同时将与生物学相关的诗、词、歌、赋穿插于课堂,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的同时,品诗人的情,悟诗词的意,不仅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诗词的引入,可以在课程导入、重难点解析、练习设计等方面体现它的价值。

一、在课程的导入中,适当运用古诗词,易使课堂荡漾一种美的韵味,并及时牵住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藻类植物”时,引用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为开场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简单的几句就勾勒出江南春天的美丽,学生在体会这首熟悉的诗词同时,设问:春天来临时,澄碧温莹的江水,就像是天空般湛蓝。那么,江水为什么在春天泛起了绿色?

短小精悍的诗词,美中充满韵味,以古诗词为引言,使课堂透着一丝文学的韵律美,集中着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丰实性。

二、将古诗词融入教学重难点的解析,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例如在讲授“生物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时,吟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句营造的归园田居的意境,易使生活经验缺乏的学生联想到劳动的快乐,田园生活的安逸,在这种意境中,话锋一转:归隐生活的陶渊明,在南山下种豆,可豆田杂草茂盛,豆苗稀疏,为什么披星戴月的耕作,仍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此时诗词是一种载体,借助这一载体,发掘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从而在知识的迁移与学生的自行探究中,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

又如,在讲“食物链”时,与学生同吟辛弃疾笔下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并结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引导学生写出一条食物链。学生凭借小学自然课中的点滴记忆,写出食物链,再以此为教学对象,从学生的书写中“生成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通过层层解析,步步引导,最终将诗词的美定格在教学的难点,使其不攻自破。

蕴意深刻的古诗词,意味深远,悬念无限,利用它的深邃解析教学重难点,易增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如同章回体小说的“悬念”,在学生质疑、思考、讨论中,使美的诗词与教学重难点完美结合,有效呈现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在美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三、在练习中引入诗词,变换试题情景,引发学生注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词中描述的自然现象,不是由温度引起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群言辞就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又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其中的“春燕啄泥”是燕子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 行为。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诗句形象生动地突出描述了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 行为。

也可设置生物学科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诗、词、歌、赋,让孩子们沐浴在诗词的意境中,体现课程的整合与渗透。

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古诗词的美,尊重古诗词的韵味

古代文人墨客善于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来直抒胸臆,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诗人眼中的生物学现象,以及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细节。

例如,引用李商隐《无题》中提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结合昆虫变态发育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春蚕的“死”,只是化蛹,变态发育中的一个阶段,并没有死。诗人对春蚕发育的过程一定了解,也知道春蚕吐丝作茧化蛹的过程,而在诗中只是托物言志,夸张了蚕的“死”,而对春蚕无私奉献精神的赞誉才是诗词本身的主旨,因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辨析,不能让学生产生怀疑和误解,影响诗的内容和韵味,毕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在中学生物教学的课堂中运用古诗词,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意境的美、语言的美,还表现在情感的美,但在生物教学中,不能过多过滥地使用,既要让学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惊喜和期待,又要避免“岁岁年年花相似”的淡然和漠视,而应因地制宜,适时巧妙地加以运用。

在教学中,品读古人含蓄委婉、意境深邃的诗词,品尝古人千年佳酿、绵香醇厚的思想,不仅是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潜移默化间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能力,渗透着人文精神,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调动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使古诗词折射的美真正体现在生物教学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科间互补学习的意识,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55

[2]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第2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教学;运用

中国古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精炼隽永之美、古风悠远之韵,同时它也是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诗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古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它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和努力的。诗歌的个中神韵不是单单靠教师反复的讲解可以言表的。然而信息技术有着神奇的魔力,他能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它将声,形,画集中在一起,只要运用的好,将会使学生在直观美妙的声、光、形、色组成的画面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理解内容,探究内涵,体悟情感。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因

(一)时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环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1]4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中外,大家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都有着一致的认可。而古诗,他所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由于时间的久远,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词句的生涩让很多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但是,小学学生处于童年期,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中的音乐、图片、声音和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些恰恰迎合了这一学段孩子的特点,将古诗的基调用音乐传达,将描述的场景,久远的物品等等用图片展示,将古诗当时的背景用视频介绍……这些都大大激起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启发学生思维,突破难点,更好理解体会。

小学学段的孩子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在教授古诗时,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迅速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孩子突破古诗的难点,使其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学习古诗《悯农》,如何让大多数从未见过农田的都市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是本诗的重难点。在教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我通过展示在烈日下,农民伯伯辛苦耕作的一幅幅图片,孩子们很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诗人的感叹,我通过视频展示一粒种子到餐座上的米饭这一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产生了与诗人同样的感慨。由此,本诗的重难点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中得到了完美的突破。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我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来阐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的运用。

收集信息,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1]7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1]14现代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前查找,学生能从网上查询到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对于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地方再查找,再学习。课前的信息技术运用,让孩子的自主性,个体差异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顺应了教改的方向。

(二)信息技术在课中的运用。

1、下载录音,感知韵律美、节奏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13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对诗文朗诵中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2]网络的资源丰富,让我们能很容易找到教材中古诗的优秀朗读材料,学生在这样的跟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在听读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遍播放录音时,要求孩子认真听,边听边想象画面。第二遍播放时,可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默读古诗并注意录音中的重音和停顿。播放第三遍时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高声齐读,同时强调在朗读中尽量呈现抑、扬、顿、挫。这样的录音跟读,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模仿欲,促进了孩子的朗读欲,使枯燥无味的朗读有了趣味性。

2、展示图片,发现欣赏画面美。

中国的古诗语句精炼,多一字不可,缺一字不行。这一字一句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这些画有的暗淡无光,有的花红柳绿,有的暗香疏影,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精密幽远,有的动静相宜……正如诗人苏轼所言,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句中的画面美,对于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想象去发现从而欣赏是有一定困难的。叶圣陶先生指出:“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让他们易于发现古诗中的画面美。如:教授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诗句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而对于大多数未曾去过庐山的孩子,他们难以感受体会这幅雄壮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庐山香炉峰初晨和庐山瀑布从上喷涌而下的真实图片,学生们不禁发出连连赞叹,体会到了诗句中描绘出的壮丽景象。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而这些,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孩子,又是另一难点。因此,我出示一尺的长度图片,让学生想象诗中“三千尺”的长度,体会其夸张的比喻。出示浩瀚宇宙中银河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寻找银河和瀑布的相似点,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人比喻和想象的精妙。图片的运用,启发了学生产生联想,帮助他们理解了古诗内涵,感受到那无与伦比的意境美,在他们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在黑板上板书诗意让学生记忆,反复让学生对着文本启发联想的陈旧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动态演示,视频播放,理解感受意境美。

每一首古诗,都有着独特的意境美。在教学时,巧用视频,能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所诠释的意境。视频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身,易于表现诗的意境。孩子们在观看视频时,各种感官同时得到了调动,兴趣得到激发,注意力充分集中。如教学古诗《绝句》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用视频展现了这样一段画面: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暖花开,泥融土湿,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被这一美妙春色深深吸引,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后感。回过头来看诗句,孩子们惊讶于诗人的描述,短短几句,初春的美丽景象尽在其中,再读古诗,那份悠闲,那份清新的意境令人神往。

4、配乐诵读,营造氛围,感受,抒感美。

每一首古诗,都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深深的思乡之情,或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正因为如此,每一首古诗有了不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诗中情感美的必要条件。音乐的加入,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快或慢的音乐与古诗或激烈或绵长的情感相应,让孩子们在音乐渲染的不同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当古诗抒发作者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时,我们可以选择舒缓或是轻快的音乐,当古诗抒发了诗人精忠报国的大无畏之情时,我们配上慷慨激昂的音乐,在配乐诵读的同时,在诗句中用醒目的斜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在这抑扬顿挫中,孩子们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相关联的艺术画面,在想象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如此强烈的艺术氛围中,孩子们怎能不有所体会,有所思考?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的运用。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实现文本和读者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而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孩子们在课后继续专研。通过课后的拓展,孩子们的拓展思维得到了培养。这种思维的养成,促使他们以后再次学习古诗时,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文本,而是对文本背后更多信息的收索和探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首高度浓缩凝练的诗句将膨化开来,诗中的情意将如喷发的的火山岩浆,火光四溅,壮美华丽。

1、吟唱古诗,升华情感。

鄂教版低年段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数为诗人们的经典诗作,他们中的很多都被后世的歌者编成歌曲,广为传唱。在学完古诗后,可让孩子们上网查找对应的歌唱版,跟唱吟诵。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在吟唱中,走进诗人内心,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如古诗《静夜思》、《游子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能在网上找到歌唱版。在教学中,我曾开展过古诗新唱诗歌会,孩子们在歌声中唱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令人映像深刻。

2、横纵向迁移,走近古诗,走近诗人。

横向纵向的迁移,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享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横向拓展主要指寻找描写内容相同的古诗,比如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植物的古诗,描写送别的古诗等等。在学习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这种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列举出了一些,随后让孩子们回家上网查阅更多类似古诗。通过这样横向的拓展,孩子们在朗读中,了解了古时儿童的生活状况,被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吸引。纵向的迁移主要是比较同一位诗人,他在不同时期所写古诗,初步体会他个人风格。这一迁移让孩子对某一位诗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帮助他们在学习该诗人其他名诗时,更好体会人物情感。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第3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根脉,是我们的国之瑰宝,同时也是语文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浮躁、苍白,我们可以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精神的雨露甘泉,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这些美的境界中,感悟古人的智慧才情,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国学修养。然而,如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充盈着学生的头脑,加上古诗文特有的含蓄凝练,使学生潜心学习古诗文变得十分困难。现在初中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少教多学”模式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我们并不陌生。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可以算是最早的关于“少教多学”的论述了。在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批判了教育过程中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并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少教多学”并不是要求教师减少教学内容,而是要精讲、少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并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把朗读、赏析、品味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前提。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天性和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教师尽可能少讲,让学生多学。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完全有能力完成古诗文学习中的大部分任务。在翻译理解古诗文时,学生需要将字词之间的各个意思联系起来,把古汉语习惯使用的单音节替换为双音节。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升。教师要放心地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将“少教多学”应用到古诗文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少教多学”模式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少教”,并不是少教学,或者不教学,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是通过教师针对性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古诗文部分文章理解起来晦涩难懂,一堂语文课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预习必不可少。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自主预习,例如作者、字词读音和含义等。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时,文章篇幅较长,文中较难的字词较多,如果全部放到课堂上去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自主解决。这样不仅减轻了师生上课时的负担,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更容易加深印象,了解字词的意义、用法,掌握重难点。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对于学习知识往往是凭借感性认识与自己的兴趣。学生无兴趣、无精打采,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授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所学内容饱含兴趣,就不会排斥学习,反而会以学习为乐,勤于研究,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了《小石潭记》后,我们可以布置“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给游客讲解一下小石潭”,学习《捕蛇者说》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讲几个统治者剥削百姓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继续听课的兴趣,带动学生思考。

(三)注重课后学习反馈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一般都是通过课堂作业来完成,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作业,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想法,自己还有哪些模棱两可的地方,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例如,学了《送东阳马生序》后,还可以让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直接说说学习的心得体会,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请你调查一下小组学生学习条件,并与作者的条件做比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等。这些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这些意象,才能体会到“断肠”之情。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字、词、句上面,使学生在了解基础的前提下产生对全篇的整体认识,从而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篇。在这种情况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馈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形成“教学反馈”的良好过程,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指导。

第4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来说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第一,它能有效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中国传统美学讲求完整美,凡事要有头有尾。教师们惯用了这样的开场白:“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在下课之前何不使用简明扼要的结束语,譬如“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这样便做到了首尾呼应。第二,它能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如果去掉完整的美学追求,“课堂小结”亦不乏实际意义,这也正是其真正价值的体现。小结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教师口述,或是引导学生归纳,其小结的最终目的之一不外乎表现在: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又加之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遗憾,一节课下来,即便他们能“吃得下”也不一定能“消化得了”。该如何解决呢?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借助“课堂小结”画龙点睛之笔。第三,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架设桥梁。教学活动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怎样才能把相对独立的教学连接起来形成整体呢?设置悬念是引导学生学习。恰如其分的课堂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兴趣调动起来了,我们还何必为学生学不好而费煞心血呢?

二、不拘一格的课堂小结策略

笔者曾多次观摩过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并结合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发现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设计形式多样且各显神通,但殊途同归。主要有:梳理归纳、练习训练、延伸拓展、探究讨论等策略。

梳理归纳策略:将所学知识按照重点、难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归纳,概括成整体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把学的知识由繁到简,归纳整理,虽话不多,收效甚大。在这种气氛中结束新课,会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这在忽玉朝老师的生物课堂教学《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中得以体现他在教学完一节课后用简明的语言指出:昆虫的生殖为有性生殖,根据发育特点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这样做有利于重点突出,有抽丝剥茧之功效。又如何建彬老师讲授完《人文环境》一课后,使用了这样的语言:本节课讲解了民族,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造就了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经济水平。

练习训练策略:教师可以在课尾安排练习,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本课情况的检查,又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总结。如张继东老师在《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中,最后借助练习册的填写,让学生领悟到了这节课的中心议题是什么,重、难点在哪里。

延伸拓展策略:根据课文内容,将知识适当延伸拓宽,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点明课外阅读的内容,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促使思维发展的飞跃。袁丽老师在《古诗苑漫步》一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谈到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凝结,提到了几首与电影插曲相关的古诗词,如《满江红》与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邪》与电视剧《还珠格格》,并随堂播放了其中的一首曲目,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与古诗词的联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也为日后古诗词的学习做铺垫。

探究讨论策略:比起前几种课堂小结形式,探究讨论型的灵活度较大,更多地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亦能很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是联想教学很好的呈现方式。例如:笔者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为民族独立而战》时,最后的课堂小结部分留给学生,让其思考并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无可比性?如果有,那么请通过讨论得出二者异同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一来,既总结了当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还温故旧知,并且亦得出新知来。

第5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电教媒体 优化教学 激发兴趣 强化朗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的诗词名篇。这些优秀的古代诗词,集中反映了诗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小学生学习一些古代优秀诗词精品,有利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中,尤其是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古诗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

如我在教《望洞庭》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洞庭湖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洞庭秋月图”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同学们,秋天的夜晚,晴明无风,诗人远眺洞庭湖,平静的湖面在月光的辉映下,明亮而迷蒙,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美丽的君山点缀在湖中,就像白银盘中的一枚青螺。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刘禹锡看了洞庭湖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使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而用今义讲是不恰当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跑”的意思,而不是“走路”;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而不是“坐下”;更有一些字、词和诗句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不能真正、牢固掌握诗句的意思。

如我在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讲到,老朋友在黄鹤楼同“我”辞别,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到扬州去。他坐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怎么样了呢?(投影出示:滔滔江水图。图上一叶孤舟顺流而下,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际。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 “尽”就是消失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掌握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解释。只要我们恰当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轻松学习古诗,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媒体,强化朗读训练

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具有感悟、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中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在电教媒体教学中可以使朗读的语言变成可感的声音,让古诗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优美的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登鹳雀楼》后,播放了一段滔滔黄河水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令人振奋,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巧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知识,从而增强古诗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我在教《题西林壁》一文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话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庐山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教学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五、妙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在古诗中字字高度凝练,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教师要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展现古诗描绘的意境,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创设情境。

如我在讲授完《所见》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一个清幽的林间小道上,路旁树木茂盛,树下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有一个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歌声在树林里回荡。他突然听见有知了在鸣叫,他想要捕捉正在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一动不动的神态……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第6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新课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呢?这就成了站在课改一线的教师应当思考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赢在课堂,应从以下四点着手。

一、高效课堂离不开对教材重点的准确把握、难点的突破

我认为,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语文课的教学“三维目标”,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分解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古语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我们在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展开教学。由此,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教材是教师备课的基本依据,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教材并阅读各种参考资料。在带学生走进文本之前,老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熟悉甚至吃透教材,师生熟悉文本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底线。教师在备教材确定重难点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确定;(2)根据文本特征确定;(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确定;(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确定,等等。

(二)借鉴教学经验,以“前车之鉴”为重难点。经验是最好的资本,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经验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循环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本来应该是重点的,却在之前的教学中被我们忽略了,因而再次讲授时,要把其当做一个重点突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敢于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前提下,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做学生的指明灯和好帮手,培养其严谨、创新的思维。为此,我们在转化自身角色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由学习的监督者转变成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时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走出以往特定的角色模框,不能再沉溺在传统的角色扮演中,不再是板着脸督促学生听讲、练习、完成作业的令人生畏的长者,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束于师生关系,平等地进行对话,不授予鱼,而注重授予渔,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帮手。

(二)由固定思维的表现者转变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者。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做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因其表意隐晦、含蓄,主题具有多样性。此时,我们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究,让他们畅所欲言,自言其说,而不能限制他们的思维。

三、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课堂教学中,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课,如有的老师擅长讲小说,有的老师擅长讲古诗文……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精彩的课,但也会有一些让自己觉得汗颜的课,有的课讲了两三轮,还不尽如人意,讲不透彻,学生也听得不知所云,这样,以己之昏昏而欲人之昭昭,怎可如愿?

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体现的是对主将的要求,主将弱,他的兵又能强到哪里去呢?其实谁也做不到课课精彩,遇到自己没有把握的课,我们事先就多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人家怎么讲,切入点好不好,思路是否清晰?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一些优质教学资源,反复揣摩,仔细体味、领悟,再结合自己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把握,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设计教学思路,并运用于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注意对后进生的转化

在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后进生的存在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后进生在学习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视学习为负担,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记忆水平低,等等。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他们进行转化。

(一)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只有要相信人人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对后进生可以提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给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有些后进生对古诗文的背诵很是头痛,于是教师可以教给其背诵方法,让他们在课后背,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在班级背诵。当他们能够顺利背诵时,他们就会树立学习古诗文的信心。

(二)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后进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有表现欲的后进生,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一些改编的课本剧。如教学《雷雨》、《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课文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班里表现欲强的后进生,让他们分角色扮演,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7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一、了解教材中每组课文的知识结构

1.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学段的课文编写都有很强的系统性,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各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的编排和知识结构,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年级注重字词的学习掌握,中年级注重词句的阅读掌握,开始习作,高年级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落实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三、四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结合课文的词语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教学五、六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3.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型,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如人教版教材中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上水》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中,《桂林上水》属精读课文,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时,必须精讲多练,把握课后练习和拓展训练。《七月的天山》属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大意,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独立阅读的能力。

4.在语文教材中,根据不同的学段,都编排了诗歌、古诗、文言文等,诗歌突出朗读、背诵。古诗和文言文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读懂。根据学段的不同,各个年级古诗教学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鹅》一文,重点突出读读背背,识字写字,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这几首古诗要突出读读背背,解词解句,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高年级应突出自主感悟,朗读欣赏,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中《七步诗》这首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感悟每句诗的意思。

二、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分析教材得知,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教学目标是:(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三、分析教材要仔细体会课后思考练习显示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相互联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如,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桂林上水》一课,课后的练习是: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把课文背下来;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抄下来。从教材课后思考练习来看,注重从“文体”向“学体”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了解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弄清每一组课文作者的编写意图,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第8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体现素质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它也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留给后人们的这些璀璨的精华,让我们永远有吸取不尽的精神营养。如今这些古诗在我们的中学新教材中,更是熠熠生辉,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两年的中考试题中,这些古诗词的考试也占有一定的分值,因此,传承我们的精神文明,搞好古诗词教学是很好的一个途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让这一思想渗透在我们教育教学中的角角落落呢?那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我个人的观点发表一些看法。

一、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古诗教学,大都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先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然后彻头彻尾地把诗意串讲一下,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似乎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却扼杀了学生,先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后是占据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要想打破常规,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多下功夫,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设计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的入手,然后探索未知,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与本节所讲诗词有关的内容,然后开场导入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课中,安排学生自学,可借助工具书,给他们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开始交流成果,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如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安排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会很快迎刃而解,这样在交流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便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既突破了重难点,又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不但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授人以渔”教会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岂不是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让学生理解、促进、消化和吸收

古人作诗词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用词更是反复推敲,一字一词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的是传神之笔,有的是点睛之句,诗人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因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味,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还可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因为古诗讲究押韵,平仄相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当学生通过读、诵体会诗的意境时,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而且这种美的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口语中去,有利于净化和美化学生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先生曾说:“唯有书读,方能精讲”,当学生通过自学熟读古诗词后,重点便是掌握古诗词的意蕴了,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更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如: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我们给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我们可以配乐范读,或用投影打出画面,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再让他们配合这些去读,边读边思考,这样把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想象力,也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与壮美,此外,除了读中感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诗,常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话意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依诗作画,即以绘画的形式把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表现能力。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彻底开放了学生,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梁。

三、以教师为主导

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或对某些难点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时,大家会各抒己见,成为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记者,而此时,老师就要顺势引导,随机应变,充当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当然,除了教师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外,还少不了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这种表扬,鼓励性的话语,更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更有兴趣地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样也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改变了以教师为主角的地位,让教师切实地起到引导性作用,切实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第9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全面发展;交流拓宽;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66-01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古诗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特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对"自学古诗六步法"进行了认真研究。

"自学古诗六步法"具体内容:一拆:在不改变词义的基础上把诗句拆开;二释:解释拆开的重点或学生不明白的词语;三连: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四悟:感悟诗句连接后的意思,总结重点含义;五评:围绕重点含义评价诗词中的重点句子;六展:对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展示,或阅读链接。

例如: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⑷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似乎。

三连:诗句之间增加一些连词,使诗句更加完整。

四悟: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五评:评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展 :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自学古诗六步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1)自主感知,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阅读前,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查阅的资料,做到:知诗人,明背景,抓重点、字读准。了解字义,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 " 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

(2)自主学习,拆分理解。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学习留下难度和余地。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解字词,对诗句拆分,解释字、词的意思,为解释诗句奠定基础。

(3)自主感悟,连句译意。古诗意境深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后,通过增加一些成分把句子连接起来,这样能在体验中,有自己的理解。

(4)自主研究,译诗品意。通过诗句和解释诗句后的句子对比,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的能力。放宽思维,说出自己的理解。不盲从书本,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

(5)深入体验,交流拓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班级交流,表现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努力想象,进入诗境。

(6)自主创作,扩展延伸。学生自主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研究、评价,让学生掌握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创作。

"自学古诗六步法",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互动共进,共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了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自学古诗六步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促进其个性和谐发展。学生学习态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从传授灌输式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学校从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研发者,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自学古诗六步法",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中,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及帮助的途径,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把听教师讲知识的过程变成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操作易,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通过八年来的实践,"自学古诗六步法"无论在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