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

第1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Linux技术;计算机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97-01

为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国内软件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健康持续发展,我国于2006年4月开始,由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该《通知》要求,今后无论是我国境内生产的计算机,还是进口计算机产品在国内销售必须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否则不允许上市出售,并且要求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先锋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内的多家生产计算机的生产厂商陆续与美国微软公司签订了价格昂贵的购需合同。而作为物美价廉的Linux技术却被人们所忽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长期的单一的教学内容结构。

一、高校普及Linux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Linux是一个来源于网络、发展于网络,并逐渐成熟于网络的操作系统。1991年,芬兰人Linus Torvalds通过Internet了,其自行开发的一个自由的UNIX操作系统——Linux的消息,从而宣布了Linux操作系统就此诞生。自此不计其数的编程人员加入到开发和维护的队伍中来,使Linux逐渐成长起来,同时,多家软件公司也推出了Linux版本操作系统,得到了世界各大软硬件生产厂商的拥护及喜爱。随着网络的推广,各大高等院校的计算专业学生及系统软件研究人员也将目光对准了Linux的研究和开发,极大地推动了Linux的发展。至今,Linux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可靠性强,稳定性高、性能卓越的高级操作系统。由于Linux有着价格低廉、品质良好与稳定性高等方面的优势,我国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都越来越多地运用Linux系统软件。如:Linux在在服务器领域,性价比优势更加明显。Linux可安装在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中,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视频游戏控制台、台式计算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等。我国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Linux软件事业,有助于我国自主软件的开发,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并且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点份额。而高等院校对于Linux的运用推广起着极大的作用,对于该系统的运用,软件专业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对国内软件市场的研发也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国的信息化产业正在发展时期,急需的Linux技术专业人才,为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更加迅猛,高等院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的软件发展有微软以及Linux为代表的两种模式。微软的Windows软件体系是采用不开放源码的,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只能学到如何操作,而理解不到软件的内涵,而Linux是一种开源软件,源码开放,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免费获得,大力推广Linux软件的应用,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起着深刻的意义。

二、高校Linux操作系统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为满足国家对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推广,相关部门计划建立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通过示范教学,培养大批Linux专业技术应用人才。同时,为加快推广的速度,部分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以Linux技术内应为内容的教学。但,大部分学校也仅将此操作系统作用知识介绍给学生,并没有成功的将此转为技术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Linux操作系统教学的现状,各学校应按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以此,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发挥高校对Linux的推广的积极作用,实现提高国内软件市场的积极影响。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现今所有高校大学生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该课程包含两方面内容: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应用实践内容包含: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办公系统以及Windows下的网络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影响面较广。若将Linux系统加入到该课程当中,将大大加快Linux系统普及应用的步伐。结合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可分为两种: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添加Linux技术方面的知识。将Linux操作系统基础课程以公选课的形式,鼓励学生全员参加Linux操作系统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第二种课程改革方案是全面推广使用最新的Linux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在Linux系统平台下开展实践部分的内容的讲解。使用金山公司的WPS Office for Linux或美国Sun公司的开源软件Open Office等办公软件。以上两个办公套件的具有功能卓越,且免费方便获取的特点。在Linux下,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相关的应用都有成熟的软件支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华洋老师编著的《基于Linux环境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已经面市,在该书中,对该技术有着较为详细的讲解。在外部应用环境以及相应技术力量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此种教学改革方案明显优于第一种改革方案,且较为彻底。现如今,中小学阶段已经将Windows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已经很成熟,大学生也已经对Windows操作系统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为避免学生在重复学习相同内容的过程的厌烦情绪,也为顺应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校应积极吸引Linux软件的师资以及相关人员的培养,尽快推广以Linux系统为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增加Linux基础的课程内容远远达不到标准的。目前,国家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中,高院应承担起培养国家高新技术人才的重担。全力培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Linux技术研发人才以及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水平,Linux技术应用和推广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将Linux基础、系统管理、网络管理、Shell程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内核设计等内容带到课程当中,将Linux平台这种新奇的技术,作为重点课程全面推广。

四、结束语

培养大规模的Linux各层次的人才变得越来越迫切,Linux作为开源软件在世界各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信息产品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全社会的共识,需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共同推进。在当前Linux的应用,卷起一股热潮,这股热潮将着信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强,而我国高校关于Linux技术的普及工作尚未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的Linux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只有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才能全面推进加快民族软件市场的运作、进定步保障国家信息的安全,促进Linux产业得到腾飞。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单片机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41-02

一、前言

针对德国《工业4.0》,我国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1]明确了我国制造业遵循弥补工业3.0欠缺,追赶工业4.0发展进而实现制造强国的三个发展阶段,同时明确了制造业以自动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对机械类毕业生的机电控制技能,尤其是基于单片机的自动化系统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片机作为机电系统的主要控制器之一[2],其原理与应用是机械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针对于单片机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很多教学工作者已经提出教学改革方法[3][4][5],就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然而针对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融合问题,细化考核问题尚缺少响应的研究。针对目前我校机械类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大纲陈旧、实践环节不足、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探讨,以期系统提高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适应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需求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

1.适应学科发展,优化教学大纲。随着电子技术、IC工艺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片机技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目前教学大纲还与10年前相近,教材陈旧、编程语言还采用汇编语言、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分离等。使学生很难深入掌握单片机知识,即使花大力气学习,毕业后亦发现与需求脱节。新形势下,必须对教学大纲进行全方位改革,方案如下:(1)适当增加课程课时尤其是实践课时:改革后由原来的32课时(理论22课时,实验10课时)增加到48课时(理论22课时,实践26课时);(2)优选教材: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基于C语言的单片机应用编程,以及基于Keil与Proteus的联合仿真内容;(4)细化考核:由原来的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改成期末考试占40%,实验占40%,平时作业、出勤占20%。通过教学大纲的改革,使每位任课教师、每个班级均统一按照新的方案开展教学设计,从源头上进行改革创新。

2.紧跟技术进步,丰富教学手段。长期以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均由两个环节组成: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两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因理论枯燥乏味,比如寄存器、三总线、中断系统等知识相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理论、时间分离的教学形式,很难短时间内做到融会贯通,教学效果有限。因此我们改革方案如下:(1)理论知识形象化:将指令中的寻址形象化为寻宝,直间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1]等自然形象化为黄金、藏宝箱、藏宝图等;(2)理论、实践教学融合:虽因单片机实验室有特殊要求,很难理论和实践课程安排在一个教室,但现代化的仿真手段则改变了传统的模式,针对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基于Proteus与Keil的联合仿真,完全解决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3)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针对单片机的主要功能如中断、定时、输入输出、串口通讯等,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个项目,要求学生3人一组,分工进行硬件电路设计、C语言设计以及Proteus仿真;(4)采用个性化实验教学:针对学校单片机实验条件有限的现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从淘宝购买个性化的单片机开发板,如寻迹小车、搬运小车、四旋翼飞机等,利用开发板配套的例程进行学习。

3.注重过程管理,细化考核指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然而传统考核方法确基本关注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是学生考试前突击记忆基本概念,实践能力基本不被重视。改革方案:(1)优化成绩总评方案:期末考试占40%,实验占40%,平时作业出勤占20%;(2)细化实验考核指:将实验分成4个项目,注重考核基础知识应用、编程技能、调试技能以及总结分析能力;(3)注重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平时实验内容主要以综合实验为主,同时期末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都安排一个综合应用题,将单片机的主要知识,如最小系统、输入输出、中断、定时计数、串口进行综合。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对本课程的系统改革旨在提升学生在机电控制方面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对机械本科毕业生机电控制技能方面的需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系统教学改革,并经过2轮的机械大三学生的教学验证,我们发现:(1)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演变为主动购买开发板进行实践学习(图1),遇到编程应用问题会主动与老师交流;(2)经过48个学时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均能完全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并制作实物(见图2);(3)通过Proteus与Keil的联合仿真实践,增强了学生利用设计软件进行开发的能力;(4)通过细化考核,注重平时理论与实践投入,释放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可见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达到了改革的初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相信对他们毕业后适应就业新形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Z].中国制造2025,2015.

[2]高春甫,王冬云,马继杰.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张宏伟,阎有运,王新.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06-208.

第3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更改 督导模式 探索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督导是以督导学校教学工作为主、全面开展督教、督学、督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督导人员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教学改革方案与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改革措施、提供决策咨询,可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只有不断完善督导机制,建立全新的督导模式,才能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1.明确督导意义,摆正督导功能

督导的目的是通过督导、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教学活动情况,实事求是地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指导帮助、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督导可以概括为:督教、督学、督管三大部分。涉及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师学术水平、校风、教学设备、经费、校园环境等。美国专家认为“现代督学”与“传统督学”的区别在于传统督学是自上而下,具有权威性的督导,教师是被监督的对象,而现代督学则是一种科学的、民主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活动。它有如下作用:

1.1 教学督导是学校有效实施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保证,教学督导比较重视过程,有助于加强教学环节管理,能对各类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和教改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与指导。

1.2 教学督导是标尺、是杠杆,同时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及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督导人员通过听课和调查研究等方式,对学校教学改革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通过教学督导会发现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促使他们及时纠正状态与目标的偏差,保证教学工作向既定目标迈进。

1.4 及时沟通。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各个职能部门,督导教师将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并可直接向系、部反映,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也可直接与任课教师交谈。

1.5 专业指导。督导教师往往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望,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他们提的意见都是善意的、真诚的、极易交流与沟通。部系主任还有领导责任,与教师的专业贴近,可以进行直接的专业指导。

1.6 迅速整改。学校督导委员会成员,来自教学各个部门,分工比较具体,看问题比较客观,不受外界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敢讲真话,对事不对人,敢于接触最敏感的问题,深刻剖析,提出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1.7 学术性。从教学督导中接触到大量的学术管理和学科建设问题,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学双方沟通与合作的教学问题,考试方式的改革问题,公共课应如何加强的问题,等等。督导成员可以与教师探讨和交流,从而使教学改革良性发展。

2.掌握督导原则,完善督导机制

教学督导工作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革、充实、完善。这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 注重实效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质量管理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注重业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到“六看”:既看教书育人的态度,看教案的备课深度,看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效果,看学生满意程度,看教学改革的措施,看教学研究成果。

2.2 独立性原则。

督导委员会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独立开展工作,在其按计划进行工作过程中,不受校内某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干预。为达此目的,要求教学督导工作人员必须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进行工作。

2.3 客观公正原则。

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现状。评价过程要做到“四公开”:既公开组织、公开听课、公开考评、公开算分。公平、公正地采用语言评价与打分评价相结合,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2.4 把握导向原则。

质量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杠杆、指挥棒,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要努力做到如下三点:

(1)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2)通过评价,促进课堂生动活泼、务实高效。

(3)通过评价,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2.5 鼓励创新原则。

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志存高远、爱校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教师要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激发教师更大的劳动热情。

2.6 民主性原则。

教学督导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要相信、尊重、依靠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教师,以便发挥他们的支持、配合和参与作用,并倾听他们对教学督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7 科学性原则。

教学督导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结合。采集资料、诊断评估要有合理的程序、途径和方法。分析问题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既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保证督导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

3.教学督导工作必须认真处理好几个问题

坚持“以督促教、以导助改、导督并举、重在提高”的方针,实现教学督导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3.1 各种督导有机结合。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的, 仅仅对教学进行督导是不够的, 因此我们在实践工作中, 除了主要抓好教学督导工作外,我们还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师德、学生的公寓、教风、学风等工作开展督导。

第4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32-02

一、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在一大批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学者的引领下,许多职业院校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有效地促进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工作。但是,在具体改革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改革理念引领

“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1]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改革工作并不平衡。一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工作才刚刚启动,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改革的精髓没有得到准确的把握和领悟;还有些院校课程改革变成了课程改良,改革的基本要求没有得到落实。

(二)教师课改能力不高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对于为什么进行课程改革不清楚,对于怎样进行课程改革不明白,不知道课程建设和改革从何入手;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课程设计,但走进课堂后,拿的是老教材,用的是旧方法,教的还是原来的内容,课程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三)课程改革质量标准不清晰

“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行动之前,有必要制订详细的课程开发方案,细化课程开发过程,确立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2]为了深化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保证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使课程改革成为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抓手,必须明确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和基本要求。

二、建立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总理提出,教育要做到四个“符合”: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求,教育要符合时展的要求,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3]。这四个“符合”也同样适合课程改革的质量要求。课程改革、课程开发所推行的方案和措施必须符合教育学原理、课程原理、课程理念和职业教育理论,即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课程改革必须遵守课程开发的一般规范要求,所推行、推荐的方案和措施;文字表述应该准确、规范,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实用性原则

课程改革必须符合行业实际、生产实际,符合职业院校各类课程的现状,适应学生和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所拟订的质量标准应便于使用,满足需要;标准要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各项内容和要求应该清晰明确;尽量做到具体化、可检验、可操作。

三、课程改革质量标准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引进与继承的关系

课程改革必然会引进一些新理念、新内容、新做法或新举措,在学习新方法的基础上,要挖掘传统方法中的长处,做到新旧结合,取长补短,使之更加完善。

(二)实现教学改革理论的本土化

各种改革的理论和学说不仅要经过学习、领悟,还必须充分地考虑本地、本校的实际,做到教学改革理论本土化。课程改革文本应该是教师能学会、容易学会并愿意在教学工作应用的,课程改革中研究的内容应能在指导教学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明确课程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关系

精品课程是具备完整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核心内容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知识结构。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成果的转化,应该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特征,如科学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四)课程改革能使相关联的各方都受益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衡量一套改革方案、一项改革举措是否科学、合理,除了符合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要求外,还必须通过方案的实施让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受益,学校和教师也会间接受益,改革方案应该得到各方的拥护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126.

[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OL].新华网,2009-10-11.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1.

[5]张俊丽.十年课改,理性回归[N].襄阳晚报,2011-10-06(16).

Comment on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Vocational Schools

RUAN Xian-hui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yang Hubei 44102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vocational schools is deepening gradually,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lack of the guidance of reform idea, defective teachers’ curriculum reform abilities and linkage of clear quality standard for curriculum reform, etc. Therefore,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follow scientific, normative and practical principles to establish quality standard for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od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rriculum,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theory and make the stakeholders obtain benefits from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curriculum reform; quality standard

收稿日期:2012-01-23

作者简介:阮先会(1953- ),男,湖北谷城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第5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经过广泛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结合我院通信专业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管理及通信电源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本课程的专业教学,培养从事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测试及线路维护处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1.2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分析

1.2.1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本课程是我院相关通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2008年以前主要采用《通信电缆工程》教材,辅以教师补充部分光缆知识,靠教师组织教学资源,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而后,在我院通信建设教研室李立高副教授努力下,成功编写《通信线路工程》教材,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尽管有了系统的教材,但是,笔者通过几年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高职高专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得出,现在的教材课程内容编排无法适应学生对今后职业能力的需要,缺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

1.2.2教学模式分析

一直以来,本课程都是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穿插实验和实习,因理论知识较多,实验设备较少,学生动手机会相对很少,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式的去接受相关知识。为了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我院以通信技术专业为试点,对本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建立教学情境,没有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根据以上分析,迫切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2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及措施

2.1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

2.1.1课程改革理念

首先从通信线路工程达到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出发,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及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过程和认知学习规律,归纳学习领域的职业能力要求,选择合适载体及任务项目、模块、案例等形式设计学习情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改革方法如图1所示。

2.1.2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上述改革理念,结合本课程对职业岗位能力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适合本专业课程的专业岗位有:通信工程线务员(施工与维护岗位)岗位、线路工程设计员岗位及工程监理员岗位等,具体的思路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在明确职业岗位指向和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线路工程建设要求,由我院聘请的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来理顺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按岗位指向划分课程模块,在实证研究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模块,使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结构上完整系统化。

2.2改革措施

2.2.1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我们很多教师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我们每次课都要准备大量的内容去给学生讲解,因此,总是感觉时间紧,内容多,老师拼命地讲,学生拼命地听和记,结果很多学生感觉跟不上,听了记不下,记了跟不上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中。为改变这一矛盾,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笔者认为教材只是供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及学生不能局限于教材,一定要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及目标,制定适合职业岗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当然,教学内容一定是系统的。同时,教师应根据企业新技术应用,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通过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把握本课程关键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上。

2.2.2转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转变,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

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课程,也是非常贴合工作职业技能岗位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或模块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更重要的应用我院新建的通信光缆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2.3改革教学内容

依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要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培养企业工作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3教学内容改革

3.1传统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内容是基于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的,没有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岗位为目标的。如以2007年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线路工程教学大纲”(略)为例,其教学组织与课时分配(含实验)如表1所示。

从上述大纲可看出:该大纲未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过少,不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2课程改革方案

3.2.1教学内容模块(见表2)

3.2.2各模块主要教学内容

模块一:光缆、电缆基础(见表3)

模块二:通信线路工程施工(见表4)

模块三:通信线路工程测试与维护(见表5)

模块四: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见表6)

模块五:综合实训(见表7)

3.2.3职业能力训练(见表8)

3.3教学评价改革

本课程评价具体方案如表9所示。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应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操作、课程操作测验、项目考核等多种形式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第6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电子电工 教学改革 高效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剧增,尤其是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尤为突出。我们要加强和改进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深化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沿着科学的发展方向前进,这对于创建电子电工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电子电工专业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结合,促进电子电工教学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根据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特点,对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重点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同时为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电子电工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和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电子电工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教学效果,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优化配置,合理进行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问题的重要措施。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改革要以目前专业为主体,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的电子电工专业能力为原则,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体现学生特色的电子电工课程体系。电子电工专业新课程改革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及时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和对电子电工专业的要求,科学有效地增、删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构建形式,科学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和教学实践课的比例,开设具有竞争力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建立专业最优化的课程比例结构,为增强电工电子专业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同时,电子电工课程的设置不要过于追求理论化、系统化和专业化,而忽视它的应用性与适用性,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重视电子电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他们所学的课程内容满足将来就业需要。

二、积极推进改革,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将打破以往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融入现代化教学元素,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因此,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作科学、有效的部署,强调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进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建设,这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电子电工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既枯燥乏味又生硬难懂,我们更应该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优势,使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形象化、生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实践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素质,它对构建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教育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一线人才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电子电工专业强调课程设置要与企业的第一线新技能、新知识、新操作和新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力争做到因材施教。我们要通过实践课程改革,使广大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经过实训基地的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员工,使广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科学设置实验和实训课程,通过积极实践、教学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巩固电子电工的理论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第7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

求不相适应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在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专业学科的特点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学科要求的课程设置状况。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课程体系目前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内容,即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情况,例如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停课集中复习考试,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学得不扎实,最终导致企业不认可等等的各种问题。我们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认可的企业仅占20%。为了使这种局面得到扭转,为了使课程体系得到新的开发,进而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就必须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重新定位,让学生的技能掌握真实,让学生培养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与能力,这样来提高自己。

3、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缺乏

传统的课程体系,只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在现实生活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单一,更有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应用能力,一辈子只教一门课,只学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而脱离与现实世界。一些纯理论的东西只要脱离了现实,只要脱离了这个社会,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而应用电子专业与各学科的联系和运用却是非常紧密的。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本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实际意义,形成不了一整套完整的可以运用于现实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就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就更加谈不上国家以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利用了。

二、目前市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现状

做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之一是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所以,我们在部分地区针对就业需求量较大的一些企业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并以问卷的形式去了解一下有关企业对电子专业的学生的情况,例如学生岗位的分布情况和对课程、知识、技能需求程度等等。调研结果表明:在技术难易度中,最简单的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占15.7%;最困难的为程序设计占40.3%。在重要等级中,最高的为使用电子仪表,占35.1%;最低的为辨识及选用电子元器件,占8.9%;在未来需求中,最高的为组装微处理器电路,占32.6%;最低的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占15.2%。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课程目标需要由“知识客体”向“学生主体”转变。教学的目标需要由原来的“教程”向“学程”转化。在课程内容上也要有所改革,改革后相比较改革前更加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让学生更加具有自由性,让他们自由的发展期个性和发展方向,而不再使用那种学分制,加大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比重。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突破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改革上充实和完善专业课的一体化。让学生在了解这门课时,也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均衡全面的发展。

2、教学方式的改革

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第一,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大胆的进行,尽量避免老师采用一支粉笔和一本书一直讲一节课的方式,并减少理论课,由过去2000多个课时直接减到1500多个课时。在课程安排上及时的融入和更新、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在基础课上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采用模板式来教学专业课,在课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来思考、回答问题,用那种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下,主动的学习和查看相关的资料。

3、实践教学的改革

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在学校学习缺乏目的性,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也就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老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讲解;第二,学生的知识面不到位,不知道怎么样去了解一项事物。了解一项事物时,一般最好先了解它在现实社会中的用途和范围,然后再就是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原理等等。

(1)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

以职业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应对企业电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给予充分考虑同时对国家职业标准加以注重,从而使教师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围绕着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三级能力平台的设计进行强化;在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力求全程教学。

(3)“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实施的“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的方式,从而来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

第8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在高职茶学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满足现如今社会中对于茶学人才的需求,在制定茶学专业教学目标时,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两者相互融合推进专业发展。在下文中,笔者就财务会计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并且结合相关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

财务会计学;茶学;地位;实践

0引言

专业教育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整体质量,所以在进行专业教学研究的时候就要结合实际,根据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国是茶学的发源地,世界各地的茶学的源头都在中国,所以茶学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地位,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历史。现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茶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的项目,其中就有专业的定位,专业的具体教学方案,专业教学目标,之后的就业方向等等。但是从现如今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整体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也跟不上,所以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1高职茶学专业的具体现状与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1.1茶学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的改革

1.1.1优化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的院校依旧存在着专业目标设定不清晰的问题,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模糊导致了专业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就业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较差,实践能力较为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积极进行专业内容的改革,优化高职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清晰的专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要掌握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毕竟茶学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所以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掌握茶学领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就业过程中可以有着更为清晰的就业方向。

1.1.2针对性的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要对我国的茶产业进行详细的调研,清楚地了解我国茶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与发展覆盖的领域。从调研的结果上可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的茶学专业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主要的方向还是集中在人文类、管理类、茶学类,主要的实践目标集中在茶叶评审、茶艺表演、茶叶加工等方向。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的培养出满足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不断的推进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1]。

1.2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人才教改方案的实施

1.2.1成立教改领导小组

为了确保专业内容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要进行专业化的教学保障机制建设,在学校内部设立教改领导小组进行监督与具体策略的商讨。这个教改小组的成员一定要有着较高的业务水平与较强的改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学校日常的教学改革任务进行更好的管理与决策。

1.2.2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

加大资金的投入与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不仅仅是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还要对于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加大专业的师资投入,大力的实行“双师型”为主体的教师团队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与此同时突出各种教学项目的研究实施,在研究过程中对表现突出、成绩优良的教师予以奖励,以此不断的鼓励推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1.2.3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

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针对于教学的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中就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有就是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的目标规划,教师团队的规范化管理与教师技能的专业化评估等等。想要真正的确保改革方案的实施,就要将其落实到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真正的推进高职茶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

1.2.4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更好的提升茶学专业的教学效率,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机制,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能力与技能的综合性素质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对于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确保实践课程要占整体课程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让学生们有着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提升。之后还要进行岗位化的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接触到具体的工作流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加强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加大茶艺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们的茶叶感官鉴定能力,将理论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真正发挥理论学习的意义。要想真正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只是限于课程之内的实践培养,还要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全面的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安排学生们到校外的学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们真正的接触到具体的岗位制作流程,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意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所在[2]。

2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探究

2.1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配合着主干课程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一般情况下是对于具体的茶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分析,从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账单数据的记录上去分析得出具体的产业发展趋势。其中对于财务会计学的主要应用表现在几个方面,对于茶产业的税收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更为具体的茶产业税收情况,之后再将具体的结果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贴近于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切实的实践目标,使得教学设置顺应于茶产业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有就是利用财务会计学可以更好的进行业务操作,对于茶产业的各个生产部门进行更为详细的调研,分析出其中的各项细节,更好的进行茶学专业实践内容的确立,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根据具体的分析研究得出之后的茶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为了高职茶学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切实的数据基础,更好地进行茶学专业就业方向的制定,有利于培养出适应于茶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2.2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提供基础的茶产业发展数据,还有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的一种培养,财务会计学是一门权衡利益的学科,而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就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在茶学专业中融入财务会计学可以很好的灌输给学生一种最为基础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改变了茶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将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茶学教学之中,形成一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茶学专业知识为主线,其中又伴随着相关的会计学的各种学科知识,以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为辅助,针对性的进行茶学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还有就是很好的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师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好茶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一些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外不断的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真正的推进高职茶学专业的进步发展[3]。

3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每年的茶叶生产不仅仅是要供给国内消费,还有很大一部分要出国产销。我国茶产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不仅如此,还带动着周边的相关产业一起快速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形之下对相关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与相关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的具体能力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设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1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不仅仅是给专业目标与内容设置提供了更为切实的数据基础,还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竞争上岗的时候更加具有优势,还可以省去上岗之前的相关培训。这样不仅仅是节省了相关用人企业的时间,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增强了就业竞争力[4]。

3.2促进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整体效率

财务会计学的应用在专业相关制度的设置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财务会计学的融合运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对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不仅仅只是对于茶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学习,还要对于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将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校方也会进行师资团队的调整与建设,实施相应的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茶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4结束语

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去,可以很好地促进茶学专业教学的改革发展,根据基础性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与确立,从可以加快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实践之中,全面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综合技能,更好的发挥出高职茶学专业的教学作用,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职茶学专业的改革发展。

作者:刘新超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45-03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市建设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院校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1]。目前,在我国2600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本科招生规模大幅上升[3],目前,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地方院校前列,可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推行十多年,但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生教育继续沿袭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模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导致人才培养分散化、随机性较大[5],尤其是地方院校师生比例小,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到位,尚未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6]。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层次与水平。人才培养责任重于泰山,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不能让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必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全过程培养监控与管理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改革思路

本科教育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对社会、家长、学生及用人单位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专业系负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承担专业教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学院级业务型领导应回归专业系参与专业研讨活动,指导和支持专业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教辅人员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以专业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辅导员按年级配置的惯例,根据专业配置辅导员,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促进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专业系为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专业系负责提出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各教学模块与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全过程专业引导,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确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1.建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分工协作培养体系。以专业系为核心,建立专业系与有关院系进行教学分工协作,以及与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系负责全方位人才培养;任课教师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专业意识和学习引导;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侧重学习、学风引导;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协同配合和工作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完善专业系教学活动制度。明确专业系教学组织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和内容,要求将学生培养进程和有关问题纳入专业系日常教学研讨活动范畴,使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专业系教学活动不仅要讨论专业课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教材选择与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考试改革等情况,而且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引导、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意识、学风考风建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施方案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