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梅花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冬天是漫长的,每个时间段的冬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曾写过《立冬》这首诗,字里行间,“小资情调”极为鲜明地显露了出来。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于火炉旁,边取暖边温酒驱寒,醉眼蒙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立冬了,这时万物收藏,纷纷规避寒冷,不过,“诗仙”李白,烈酒入肚,丝毫不减挥洒自如的诗歌情调,是不是还在美酒当中,酝酿着三百篇的诗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是写立冬之后不久的江南的:“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冬至是冬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意味着冬天已过去了一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的《小至》让人眼前一亮,不失美好的憧憬。作者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既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又让人浮想联翩。
冬天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这个最冷的节气在古人笔下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大寒时节的早上,陆大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出城,虽然太阳无光,风大温低,城外一片苍茫萧条的严冬景象,连动物都很少见,且这时候年关将近,他又身处异乡,但他却没有感到悲凉,心中反而涌起一股山川依旧、悠然陶醉的豪情,这是一种何等境界的人生旷达啊!宋代诗人文同,虽然名气不怎么大,却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风呼啸,屋内寂静凄清。睡不着的时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节气,应该喝酒啊!屋里寒冷,砚里的墨都结了冰,灯花堆积了很多也不管它。衣袍虽又破又薄,但只要有书读就行了。这是一幅让人钦佩的寒夜苦读、舍我其谁的画卷,诗人那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气神让人掩卷难忘!
提起冬天,人们最想念的是雪,因此雪也成了冬天的代名词。古诗词中描写冬日雪景的非常多,也都很有特色。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只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却十分空旷明净。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馀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一开始先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却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提起冬天,还有一种花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也都能猜到,那就是梅花。古诗词当中,赞美梅花的作品甚多,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笔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发着幽香,在冬天里凌寒开放。这首梅花诗,不加雕饰,语句十分朴素自然,虽简短,却很有味道,让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洁。写梅花给人深刻记忆的,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树报春的红梅缀满琼枝,半开香脸,娇态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渔家傲》,温婉地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写得真是令人心醉。
关键词:林黛玉诗词;悲惨身世;高尚的品格;冲破封建束缚;艺术特色
第七十回写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扬,偶或小会,诗社就发起填词,黛玉写的是《柳絮词――唐多令》。“粉堕百花明,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或成隆F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在这首缠绵悱恻的词中,黛玉以柳絮自况,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也完全切合黛玉的性格及其遭遇。关盼盼与燕子楼的典故,明显有自况之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宝钗的《临江仙》同是吟柳絮,一者欢怜自信,一者悲戚缠绵,这不仅是艺术风格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身世与未来命运的差别。
另外,如《桃花行》可当作《葬花吟》的姊妹篇,同样以象征的手法哀叹身世。在五美吟《西施》篇中,黛玉对西施这位古代美人的身世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官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徒然令人怀恋,其命运之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寄身贾府,虽有知己体贴,但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黛玉的诗词最能体现其高洁性格特征。如第三十七回写“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迎春限韵,惜春监场,黛玉做的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妖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门帘半卷,门扉半掩,一位娇弱的少女懒洋洋地倚于门旁,看着海棠如梨花般的洁白,如梅花一样的风韵,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少女的秋情无人可以诉说,于是,这位“怨女”只能于“秋闺”中独自抹泪痕。很显然,这幅“赏海棠”画中的主人公非林黛玉莫属,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洋溢于诗的字里行间;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也像海棠花一样高洁了,这样的诗句在大观园中除了林黛玉外,无人可以写出。相反,宝钗则只能写出“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诗句,发出“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感慨。从此,可以看出她恪守妇德的矜持态度及平时之所以能笼络人心是因为“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原因。而史湘云的诗则写得跌宕潇洒,极合她的个性。所以林黛玉的诗是“风流别致”,宝钗的诗是“含蓄浑厚”,可见风格上是绝不相同的。
咏白海棠时,作者让史湘云“压制群芳”,在奉和螃蟹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所以作者绝非只是在表现林黛玉的诗才出众,还是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所以在咏菊抒情时,自然是黛玉的三首评为最佳。因为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能与相适合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最能表现她的性格特征。
《菊梦》中写道:“醒时幽然同谁诉,衰草寒烟无情”。秋菊酣睡,一觉醒来,面对的只是衰草寒烟,满腔的幽怨无可诉说。黛玉的处境与秋菊又何等的相似。所以黛玉也把当作知心朋友,当作可以倾诉“秋情”的知己。“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没有人知道我的情怀,唯有可以认作知己去问一问。之所以被黛玉视为知己,是因为它严冬独放,不畏严寒,有着刚正不阿的品格。而林黛玉身处封建势力的包围之中,为人行事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与花具有内在的共同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显然林黛玉在此以自比了,曹雪芹因头制帽,因人而异,精心安排,让诗作者的个人气质、生活处境与所咏之物的特征吻合。林黛玉的咏菊诗充满着秋情愁绪,洋溢着对孤高不阿的赞美。而薛宝钗的《忆菊》就一派寡妇脸,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
林黛玉之所以成为《红楼梦》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典型,除了她的才气和高洁的品格,那种离经叛道的反封建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林黛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精神的踪迹。
陈广文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北京市九届政协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北京市网球协会主席、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名誉会长。
编者按:许多老同志都有这样的感觉:干了一辈子工作,退休后突然没了着落,有一点失落和茫然,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
但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九届政协主席、北京市网球协会主席陈广文,却全然没有退休后的那种孤寂感。他网球打得棒、梅花画得绝,给人的印象:乐观向上、身体健康、心态平和、笑对夕阳。
在陈主席看来,保持良好心态,有益身体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呢?陈广文主席总结出16字人生感悟:以静养心、以动健身、以德律己、以善待人。
本刊还特邀陈广文主席写这篇文章,谈谈他的健康养生之道,希望能给广大老年朋友一种启迪。
开篇我先送给大家16个字:以静养心、以动健身、以德律己、以善待人。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人生感悟。
不少像我这样从党政工作一线半退或全退的老同志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忙了一辈子工作,突然闲了下来,往往会有一点失落和茫然,有时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干什么都“不自在”、不顺心。
我长期从事组织工作,和老同志打交道多,看到一些同志退下来后判若两人,对自己如何过好退休生活早有心理准备,在半退休的时候就开始调整心态,要求自己一定要“以静养心”,努力做到三不较劲:
一是“不和自己较劲,犯不上”。
二是“不和某些人较劲,不值得”。
三是“不和组织较劲,没有用”。
心态平和了,身体就健康了,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如何叫自己能长期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呢?我切身感受到,闲下来得有点新爱好、新追求。
画梅花以励志
我一直喜欢阅读赞美梅花的诗词,喜欢梅花的高洁、清香的韵味和凌寒傲雪、俏不争春的品格。于是我选择了画梅花,以自我激励、激发自己乐观向上的情感。
2003年年初我从市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开始了我的绘画之旅。
如何学好画画,我总结了四点经验:
首先要喜欢。
其次要执著,我学画梅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一天画16个小时是经常的事。
然后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比如画国画需要宣纸等材料,如果在报纸上练,你很难找到感觉。
最后离不开名家指导。我向名家王成喜大师请教了3次,对我很有帮助,以后基本靠自己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纵向看,我的画技年年有提高。从2005年到现在,先后在日本东京、北京中山公园、北京画院美术馆、全国政协、香港展览中心等地办了五次画展。
我敢办画展,实属老而张狂。不过我办画展的出发点和专业画家有所不同。第一,是向教我画画的老师交作业,请他们为我这个“老小学生”打分;第二,是以画会友,交流心得体会;第三,希望给像我这样的老同志一点启示,能多点爱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生活更加充实!
动静相宜、生命不老
除了画画,我还打网球,以求“动静结合,以动健身”。
我1994年开始学习打网球,那时侯工作忙,只好抽时间打。现在有闲暇了,我一星期至少要打3次,每次都坚持两三个小时。
网球能带人跑动,在追球的过程中能享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身体也会大量出汗,这是一种很好的身体排毒。
我曾有12年慢性肠炎的历史,还有高血脂、脑梗塞、胃病等,但我一直不喜欢吃药,因为是药三分毒。我更相信生命在于运动。我虽然是72岁的老人了,但目前精神、身体都很好,这和坚持画画和打网球、动静结合有很大关系。
“以德律己”、“以善待人”,既是为官之道,也是保持心态平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秋瑾咏植物诗人格蕴涵艺术特点
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女革命家,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她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词,仅《秋瑾集》就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1],共二百四十余首。秋瑾的诗歌,大体可以1903年入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亲抒怀之作,虽然不能与其后期诗词相比,但从具体内容看,这些诗歌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而是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环境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思想,同时与后期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咏植物的诗歌,蕴涵着她的人格,体现了她的思想,并且直接影响了她后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过去研究秋瑾诗歌注重后期的革命诗,对咏颂花草诗的研究较少。其实,秋瑾咏植物诗中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少女思想的反映,也是她后期思想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她后期的写作心态,在其一生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秋瑾集》[2]中,直接咏植物的诗歌有二十首,它们是:《残菊》、《分韵赋・柳》、《分韵赋・梅》、《分韵赋・玫瑰》、《分韵赋・秋海棠》、《分韵赋・杜鹃花》、《分韵赋・芍药》、《分韵赋・桃花》、《分韵赋・兰花》、《菊》、《白梅》、《咏白梅》、《秋菊》、《春柳》四章、《红莲》、《白莲》、《水仙花》、《梅》十章、《春草》、《咏白梅》。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很多都代表了秋瑾前期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反映了她少女时代的思想和对高尚的人格品质的追求。研究这些诗歌可以了解秋瑾前期的人格蕴涵,同时也可以了解她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咏植物诗中的人格蕴涵
秋瑾是出自仕宦家庭的闺秀,性格豪爽,有正义感,有才学,娴于辞令,好吟诗作词。在少女时代还练就了骑马、使剑的本领,以及一身精湛的武艺。家庭的宠爱,古代剑侠的影响,加上奔放不羁的生活,塑造了秋瑾豪放的性格。在她的那些咏植物的诗中,能以真情咏物,在咏物的过程中不仅抒发了自己喜怒哀乐,还把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物象之上。在这些诗中,物象就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外化,其人格精神与菊、梅、杜鹃、海棠、莲等植物融合在一起,物我交融,不分彼此。黄宗羲在《景妙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秋瑾的这些咏植物的诗亦如此,她注入了自己的真情,许多物象蕴涵着她所追求的人格精神。
(一)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使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秋瑾酷爱梅,在她的咏花诗中,咏梅的就有五题十四首之多。寓意尤为明显的是她的《梅》十章。她以“侠骨棱棱”的梅赞颂崇高的人格和高雅的风神:
欲凭粉笔写风神,侠骨棱棱画不真。
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
又如:
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晶莹如玉的梅花不怕霜雪,再冷也不愿依傍在华丽的高楼里。厌恶富贵,蔑视世俗,不趋时附势,不去依傍琼楼、攀附显贵以取恩宠,而是倔然挺立于严霜寒雪之中,这就是诗人的人格。“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更透露出诗人追求人格独立,维护个性尊严的新的时代气息。其他如《白梅》也表现了同样的内容:
仙人缟袂倚重门,笑掷明珠幻絮魂。
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
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独立自怜标格异,肯因容易便承恩?
诗中,白梅穿着“缟袂”,“笑掷明珠”,潇洒自由,坚强的白梅独自月游。秋瑾借白梅的形象,抒发自己玉骨冰姿以及标格独立的精神,表示自己决不做那种“承恩”之人。
在《梅》十章中写道:“如何不遇林和靖?漂泊天涯更水涯。”“可怜憔悴罗浮客,独立零霜碎雨中。”“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自怜风骨难谐俗,到处逢迎百不售。”
这些诗句中梅的艺术形象,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志难偕俗的叛逆性格,以及不畏、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
梅为百花魁,梅之傲雪,梅之清香,梅之高雅,素为诗人所称颂。在秋瑾的咏梅诗中,用梅花表达对高洁品质的追求的诗还很多。如《梅》:
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
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
再如《咏白梅》:
雪玉妆成千万枝,冰霜雅操最宜诗。
花坛独步盈盈立,嫩萼含葩淡淡姿。
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
孤山处士空唐突,未许门墙网粉施!
又如《梅》(十章):
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
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
梅花“江南品最高”,她不庸俗,“不与夭桃一例娇”。风雪中的白梅如玉般的枝条,盈盈地独步,嫩萼淡淡的姿态,多么高洁!诗人以梅自喻,称颂了梅花高洁不俗的坚贞品质,抒写了作者傲岸不羁、不随俗俯仰、追求高洁不俗的高尚人格。
(二)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花凋谢后傲霜怒放,具有一种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秋瑾的《菊》写道:“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赞颂的就是这种气节和精神。这首诗作于湖南时期,秋瑾婚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情调上由以前的欢快转向冷静,而且在题材上也不像以前那样偏重于春天以及艳的花木,多写带刚劲之气的菊、梅等,表现了她那种孤高、自洁、顽强的性格。她描写的形象为后人留下的就是那种献身革命的精神和“铁骨霜姿”的英雄形象,也表达了她的人格追求。
傲霜而放,花谢也不随风飘零,多为诗人所称道。秋瑾有一首《残菊》:
岭梅开候晓风雪,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这是一首赞美残菊的诗,特别被人称道的一句是:“残菊犹能傲霜雪”。虽然残了,但是它那枝叶在冷风之中仍然表现出一种高傲的气质,这也正是秋瑾自身一种性格的体现。所以不光是盛开的有它的美,连开败的都能让人感觉它那坚毅的生命力,好像在告诉你虽然今天秋风一起宣告百花都凋零了,似乎我也在随着它们要凋零了,但是你看我这姿势,明年我还来,这是一种王者之气。这些气质都是诗人所赋予它的一种人文性格,也是自比。
(三)秋瑾平生非常爱花,她在《水仙花》一诗中吟道:“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这恐怕是她写了这么多咏花诗的重要原因吧,但是这并非是一般女子闺阁本色的流露,而是她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她钟爱梅、兰、菊的风骨和品质,表现了自己与黑暗现实尖锐对立的志趣、抱负和“性难偕俗、身无媚骨”的高洁襟怀。她写过一首意义深远的《兰花》诗: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在众多的花种当中,兰花“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美花配美人,多么的高雅!“羞伍凡葩斗艳俦”这是与凡花的区别。这首诗虽是为其嫂张淳芝所画兰花而题的诗,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它寄托着秋瑾高洁的情操和羞与流俗为伍的高贵人格品质。此外,她还有《水仙花》: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是赞水仙花的洁白、芳香,使人爱水仙成“癖”,由此不难体会到诗人对高尚情操的向往。还有一首《红莲》反映的也是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洛妃乘醉下瑶台,手把红衣次第裁。
应是绛云天上幻,莫疑玫瑰水中开。
仙人游戏曾栽火,处士豪忆梅。
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这首诗借吟咏红莲歌颂了那种天生丽质的纯洁品格,这是她一生追求的美好人生,也是她个人人格的绝好写照。另外一首《白莲》也写于同一时期,咏颂对象不同,但表达的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是一样的。
(四)秋瑾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反对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从切身体会中逐步形成的。她不甘心被视为弱者的思想,在咏花诗中也有体现。她少女时代的《桃花》诗,大胆地想象桃花自瑶池被谪向人间,特为闺中的妇女开放,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艳色芳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
料因王母瑶池谪,独向深闺仕女开。
前面已经说过,她喜欢高洁素雅,她有一首诗:“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这很好地体现了她的人格。秋瑾貌美,心灵更美,她喜欢质朴、高洁,反对粉饰,这样的爱好和美学观,在当时来讲,是反传统的,逆世俗的。她在《梅》十章也说:“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与这种反传统美学观相适应,在《桃花》中表示对娇艳的桃花不赞赏,她认为那是一种富贵华丽,独为贵族妇女所欣赏。诗人对色艳芳浓的桃花的这种态度,也正是她厌恶艳妆浓抹和富贵气的一种表现,也是她不热衷势利的高贵人格的一种反映。
秋瑾追求自由爱情,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在《秋海棠》一诗中表达出来: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封建包办婚姻给她带来很深的痛苦,使她更深刻地感受到妇女要改变受压迫、被轻视的地位,只有图自强、争独立。这正是她后来成为妇女运动先驱者的思想基础。
秋瑾爱国主义人格精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在她的咏花诗中也闪现着耀眼的光彩。如《杜鹃花》,就不是一首寻常的慨叹春光易逝之作: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象征爱国志士的杜鹃鸟啼血以挽留春天,却依然无济于事。作者眼见祖国大好河山一天天沦丧,志士前赴后继却不能挽住危局,而她自己虽然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青年时代,但无法实现抱负。壮怀激烈的秋瑾只能发出报国无门的慨叹、感时伤世的忧愤。这些都体现出她崇高的人格。
二、咏植物诗的艺术特点
在近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秋瑾咏植物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这些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典数目多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春柳》四章中用典数达27处。整首诗通过柳树多种典故的使用,表达了秋瑾对春光、对柳树的热爱,对那些虚掷时光、以春柳为玩吟的人的不满和鄙视。下面将其咏植物的诗中的典故一一列举,来说明其诗歌特征:
《残菊》:残菊犹能熬霜雪、白眼;
《分韵赋・柳》:舞楚腰、颦恨、灞陵桥;
《分韵赋・梅》:庾岭、清香、夭桃;
《分韵赋・玫瑰》:种玉堂、和露斗新妆、第一香;
《分韵赋・秋海棠》:一丛浅淡一丛浓;
《分韵赋・杜鹃花》: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
《分韵赋・芍药》:将离、减却腰间金带围;
《分韵赋・桃花》: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王母瑶池谪;
《分韵赋・兰花》: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
《菊》:彭泽、黄花;
《白梅》:笑掷明珠幻絮魂、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咏白梅》:雅操、独步、嫩萼含葩淡淡姿、孤山处士空唐突;
《秋菊》:篱下墙边处处栽、千枝喜向谢庭开、冷吟、醉酹寒香拨旧醅、帘卷西风人比瘦、曾闻解组陶彭泽、圃露庭霜手自培;
《春柳》四章:汁染衣、陌上烟轻、帘前香暖燕双飞、先生园巷、处士楼台、白门、珠帘画舫绿沙洲、廉吏宅、美人楼、欧阳堂外、苏小门边、陌上萋萋、征夫何处觅封侯、近拂楼头远拂桥、隋堤、龙池、雀舫、一曲竞歌、三眠学舞楚宫腰、蛾眉样、和雨拖烟、灵和惯妒舞腰肢、五斗、紫芝、永丰坊;
《红莲》:洛妃乘醉下瑶台、次第裁、处士豪忆梅、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白莲》:水云乡、东皇、红尘、寒簧;
《水仙花》:凌波女、嫩白应欺雪;
《梅》十章:瑶台、林和靖、嫁东风、罗浮客、天涯沦落、女郎身、一枝安、宋相端严见亦难、东阁、自怜风骨难谐俗、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已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回思何逊太风豪、每遇花时折柬招、孤山林下三千树、冰姿不怕雪霜侵。
从以上列举的典故中可以看出秋瑾在咏植物诗中运用典故的频繁程度,她借前人之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形成其咏物诗的个性特点。
(二)用“变态”的女性心理书写思想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特点。古代女性咏物或为解闺中之闷,或表思念之情,或渴望爱情的甜蜜,这都是一个封建时代少女正常的心理,但是秋瑾的心理则是反其道而行的叛逆心理。这里的“变态”女性心理表现为:化柔情为强悍。铁骨不是柔情,“冰姿不怕雪霜侵”不是柔情,“残菊犹能傲霜雪”亦不是柔情。“争奈黄花耐晚风”、“几度开来斗晚风”这是强悍的男子之气概,铮铮铁骨而不带半点懦弱,化庸俗为高雅,秋瑾笔下的植物不是妖艳、富贵、世俗的,而是孤傲幽洁、高雅脱俗的。如“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这些梅、兰高洁不俗的品质是高雅的映射。《秋海棠》的“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和《梅》十章的“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以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又同霜雪斗春!”歌颂它们敢于同风霜斗争的精神,不仅如此,她还赞扬它们抗拒浊世污染,不因富贵而易志的品格,化羞涩为大方。秋瑾咏花性格不含蓄,不含羞涩的表情,这里只有满怀热情的梅花,“铁骨霜姿”的。
(三)“引领时代精神,侠骨豪情尽情释放”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咏物诗发展到近代,已经不是仅仅为了抒怀而咏物,而是为了理想,为了时代的使命而咏。秋瑾就是将咏植物来作为引爆革命思想的前奏,为呼唤历史使命打下思想基础的女诗人。秋瑾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近代社会,是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她咏花咏树不是无病,而是不甘于被封建思想束缚,她敢于冲出封建的牢笼,“不与夭桃一例娇”,虽然“天涯沦落无人惜”,但是始终相信“残菊犹能傲霜雪”。作为一个女性,她不是第一个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的人,但是在咏物诗的历史中,秋瑾却是将反抗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咏植物言志的第一人。启蒙思想带给她新的希望,诗中的侠骨精神是她情感的强烈表达,是振奋的。她带来了侠骨时代的诗歌风格,给近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动力,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呼唤着历史的使命。
(四)直抒胸臆、不加雕饰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瑾弟秋宗章说:“姊天性伉爽,诗词多为兴到之作,别有意境,弗加雕琢,恍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非若寻常腐儒之沾沾于格律声调、拾古人唾余者可比。”[3]这段话概括了秋瑾艺术风格的特点,同时也是她咏花诗内涵的体现。她的诗《白莲》这样写:“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还有《梅》十章:“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咏白梅》:“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这些虽然是她咏花之作,但从中表露了诗人的美学观点,喜爱素朴、质雅,反对伪饰、雕琢。秋瑾这种美学观与她坦诚、热诚的性格特点有关,“惟其坦率、热诚,故反对伪饰、虚妄、华而不实,惟其坦诚、热诚,故尚质朴、重本色。”[4]了解了这个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秋瑾在咏花咏树咏草的诗歌中寄寓了她的崇高人格精神以及表达了她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是其咏植物诗的一种特征。秋瑾的这种审美取向,在这些咏植物的诗中都有体现。秋瑾将历代人们对这些花草树品质特性的概括运用到咏植物诗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感染力。虽然这些咏植物诗在艺术表达上也有不尽完美之处,有些显得不够成熟,但研究和总结这些诗歌,对研究秋瑾的后期诗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咏植物诗的不完美也影响不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秋瑾对近代诗歌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1]《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郭长海同志的《秋瑾集外诗辑存》录14首,《学术月刊》1981年第8期刊徐培均同志的《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录1首。其他尚有部分致陈天华、徐锡麟的诗词未刊行。
[2]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秋宗章:《六六私乘补遗》,东南日报・吴越春秋,第348―370期。
[4]郭延礼:《秋瑾资料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55页。
参考文献:
[1]秋瑾.秋瑾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延礼.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长海,郭君兮.秋瑾全集笺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6]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一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8]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9]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二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0]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三辑)[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问方式题型分值
2011广东苏轼宋减字花
木兰词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时节是什么时候?简答题3
2011安徽欧阳修宋琅琊溪七绝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简答题4
2014山东陈与义宋寻诗两
绝句七绝“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简答题4
2014天津黄庚宋暮春七绝《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简答题2
2015安徽杜甫唐月圆五律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简答题4
从上表可以看出,鉴赏古诗词中画面描写的作品主要选自唐宋诗词,题型是简答题,分值相对稳定,考查频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围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这首诗(词)的第×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是怎样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情景。描述时要忠于原诗,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生动。
②概括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氛围特点,例如冷清、恬静、雄浑、空茫等。
③分析思想感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分析景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务必具体化,严防空洞无物。
答题模版:这首诗(词)运用××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的画面(××图),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精题示例: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
(唐)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问题: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题步骤:
步骤一:描绘图景画面。这首诗的前六句句句写景,众多的景物交织成一幅优美的画面。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孤月、小楼、寒江、柴扉、江波、绮席等,描绘这些图景时要使用动词或形容词进行适当修饰,力求准确优美。
步骤二:概括氛围特点。诗歌描写的是月圆之夜的美景。月圆之夜万籁俱静,一切都显得安静而祥和,皎皎月光洒落在江波、绮席之上,又显得异常清新。由此可以概括出诗句营造的氛围特点:静谧、清新。
步骤三:分析思想感情。诗歌所描写的众多景物之中,“月”居高临下,月光普照万物,是主角。而且又是“月圆”之时,此情此景,诗人不免睹月思乡,又由“月圆”想到万家“团圆”,诗歌表达的情感就非常清晰了。答题时要具体,切忌空洞。比如仅答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是不妥的,应答出“睹月而生的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等画面,营造了静谧、清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睹月而生的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绍兴十二年八月,高宗、秦桧为了讨好金人,“分化陕西地界,割商、秦之半畀金国”,长安遂归金人。这首词当作于此前。
“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③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而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因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单于:曲调名。
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辛弃疾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这首词的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描绘了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萧杀而壮阔的氛围。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目睹眼前衰景油然而生的浓郁的哀愁。
2.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程的担忧。
3.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百鸟啼鸣、桃李芬芳的热闹春景图。前句写春鸟啼鸣,中句写桃花明艳照人,后句写梨花清丽洁白。营造了轻快、欢欣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因有丰收预兆的喜悦之情。
二、赏万千之象,悟造境之妙――古诗词鉴赏中的意境分析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题方式题型分值
2012福建李钢宋望江南词“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简答题
3
2012湖南李益唐度破
讷沙七绝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简答题6
意境分析题的作品主要选自唐宋诗词,多为非名家非名篇,这种题型的考查常常融合在意象及景物描写的考查之中。纵观近年来的命题规律,纯粹的意境分析类试题考查的频率比较低,分值也不太稳定。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对这首诗的××联作一赏析。
答题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各种意象交织而成意境,不同的色调(如红、绿、白、黑)、不同的特质(如雁、柳、月、猿)、不同的处所(如江南的红花、雨巷,边塞的大漠、孤烟),必定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氛围特征。要使用专业术语,对图景营造的氛围进行概括,常见的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新恬淡、富丽堂皇、明净绚丽、虚幻缥缈、繁华热闹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众多意象组成意境,意境又为一个“情”字而来,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言志,归根到底,最终必须回到作者抒发的情感上来。归纳情感要结合意境尽量做到细化,切忌空洞。
答题模版: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抒发了)××的情感。
精题示例:
(2012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G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G鹈泉:泉水名。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选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大雁、日出、寒光、铁衣等意象,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壮美图景。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氛围特征。诗歌描写意象中的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日出东海,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显得苍劲、雄健;红日和寒光,通过颜色等的比照映衬,又显得异常壮美,诗歌雄健、壮美的意境由此可知。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战初归”可知是战罢归来,将士凯旋而归的喜悦之情自不必说。一个“雁”字,又流露出无法排遣的思乡思亲之情。而“满碛寒光生铁衣”又暗含慷慨悲壮的情怀。
参考答案:全诗借助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大雁、日出、寒光、铁衣等意象,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时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日出东海,铁衣生寒的图景。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既有胜利者的喜悦又有对家乡的思念,同时又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相思・山驿
(北宋) 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这首诗的颈联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调】 天净沙・鲁卿庵中[注]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该元曲前三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首诗是用什么手法营造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这两句借湿冷的月、黄昏的雨、傍晚的云、秋叶的声和大雁的鸣叫,描写了雨后的清秋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悲凉、孤寂的意境,抒发了词人目睹凄凉秋景而生发的浓浓的羁旅之思。
2.此联借栖鸟、落月、孤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寂静的清晨行旅图。远处的树木寂静地站立着,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远处的天边上悬挂着残月,微茫的月色下隐约矗立着孤独的城池。此联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苦和思乡之情。
3.前三句写青苔之上,古木参天;苍云飘逸,秋水无边;红叶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隐约可见。青苔、古木、苍云、秋水、红叶、山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4.这首诗用衬托的手法营造意境。作者借助庭院、石榴、树阴、流莺等意象,描写石榴花明媚,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树阴遍地相映衬,营造了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悠闲旷适之情。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赏析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题方式题型分值
2012山东晁补之宋吴松道中五律(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简答题3
2012山东晁补之宋吴松道中五律(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简答题5
2012江西秦观宋江城子词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简答题4
2013山东江清山寺夜起五律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简答题4
2013江西辛弃疾宋水调歌头词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简答题2
2014安徽马子严宋西湖春暮词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简答题4
2015福建陆游宋秋夜纪怀五律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简答题3
2015天津黄庭坚宋雨过至城
西苏家七律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简答题2
赏析意象是近年来诗歌鉴赏的重头戏,也必将成为未来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试题考查的作品基本选自宋代诗词,题型主要是简答题,分值相对稳定。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请概括××等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诗(词)表达的情感。
2.请简要分析诗(词)中××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词)描写了××之景,请从××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的××句(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6.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
①准确概括意象特征,明确意象(景物)内涵。如柳――送别、留恋;落花――失意;竹――气节,虚心,积极向上;兰――高洁;松柏――伟岸,坚强;梅――不屈不挠;子规――悲惨,思念故乡;猿猴――哀伤,凄厉;大雁――孤独,思归;孤云――孤独,漂泊;月亮――思乡思亲等。在此基础上,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氛围特点,如幽深冷寂、孤凄悲凉、闲适静谧等。
③分析并揭示意象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感情由意象(景物)而来,一定要做到情景交融,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而且要具体化。
答题模版:这首诗(词)描绘了××等意象,渲染了××的氛围,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精题示例:
(2015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问题: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概括意象特征,明确意象(景物)内涵。这首诗描写了尘土、紫烟、丽日、红花、柳色等意象,这些意象色泽鲜艳明快,暗示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朦胧的紫烟与丽日、红花、柳色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艳丽、空明;涤净的尘土与散发着芳香的红花清新醉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空明清新的氛围,令人陶醉。
步骤三:分析并揭示意象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色调明快的景物描写,抒发了雨后天晴作者访友时的轻快与喜悦,也流露出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了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营造了一种空明、清新的氛围,抒发了雨后天晴作者访友时的轻快与喜悦,也流露出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甘州・寄李筠房
张炎[注]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注:张炎,南宋著名词人。李筠房,南宋浙江湖州人,张炎的友人。宋时两人情趣相投,时常相聚,而宋亡国后两人天各一方。此词即是张炎寄词远慰隐遁山中的老友,勉以梅花相赠,共保岁寒之贞。
词的上片写了何种景象?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③。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②的的:鲜明的样子。③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中“云”“柳”两个意象。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坡羊・北邙山①怀古
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②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注:①北邙山: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自东汉魏晋以至唐宋,洛阳或为首都,或为陪都,曾经盛极一时。于是,距洛阳不远的邙山就成了许多帝王公卿、达官贵人选择墓地的宝地。②庆会:喜庆吉祥的集会。
曲子的前三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望远,望见的是被暮云遮掩的荷花、西北风中失群的孤雁、残月下大片的沙漠等意象,营造了苍凉、哀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老友的殷切思念之情,抒写了国破家亡之后的忧伤悲凉之感。
2.“云”,突出云雾缭绕的朦胧景象,表现九华山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的缥缈迷离之美;“柳”,表现眼前绿水送别的清弋江村边,柳枝如丝,轻拂桥面,营造出朦胧而优美的氛围,反衬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惜别之情。
3.曲子的前三句描写了作者登临所见的景色:一阵阵悲风,一缕缕荒烟,遍地坟茔,到处是残缺不全、字迹漫漶的墓碑,营造了一种悲怆、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人一旦死去便万事成空的主旨,对统治者永难满足的欲望给予当头棒喝。
四、笑颦知人性,霜雪见风骨――古诗词鉴赏中的形象解读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题方式题型分值
2012安徽杨万里宋最爱东山
晴后雪七绝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简答题4
2012江苏温庭筠唐梦江南词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简答题4
2012天津杨万里宋野菊七律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简答题2
2012湖北贾岛唐送邹明府
游灵武五律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简答题4
2013辽宁张t宋竹轩诗兴七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简答题6
2013重庆钱继章清鹧鸪天・
酬孝峙词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简答题4
2014山东陈与义宋寻诗两
绝句七绝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简答题4
2014上海陆游宋镜湖女七律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简答题4
从列表中不难看出,鉴赏诗歌形象是多年来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考查的作品大多选自唐宋诗词,题型均为主观简答题,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首诗(词)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3.请概括××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的××联描绘了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
①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句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人物的特点和身份,如“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坚韧不屈的形象”等。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特点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了解人物形象。同时,还要关注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往往对人物起衬托作用(包括正衬和反衬)。
③概括塑造形象的意义。诗人塑造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塑造自己的形象,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抱负、喜好;塑造他人的形象,往往表达自己的赞美、向往之情。如果是咏物诗中塑造“物象”,一定是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操、追求和品格,答题时要做到物我统一。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特点)××(身份)的形象。诗中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抒发(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志向、志趣、节操)。
精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一:简要概括人物形象。从这两首诗句不难看出,陈居士是一个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文人形象。这句话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人物的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和身份(文人雅士)。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特点。从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中,可以看出陈居士洒脱的性格;从诗句“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中,可以看出陈居士高雅的情趣。由注释可知,陈居士的身份是一位文人雅士。
步骤三:概括塑造形象的意义。从诗面上看,诗人极力表现陈居士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形象特征,表现了诗人对陈居士的赞美,其实也含蓄地表露出作者潇洒倜傥的个性。
参考答案:诗中“陈居士”是一个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文人雅士形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的高雅情趣。诗句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色彩,含蓄地表露出作者潇洒倜傥的个性。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 黑漆弩・村居遣兴
刘敏中
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①。掩白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闲将得失思量,往事水流东去。便宜教②画却凌烟,甚是功名了处?
注:①伧父:鄙贱之夫。②便宜教:即便,即使。
前两句刻画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放船
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杜甫一生漂泊,生活凄苦,诗作中大多为多愁善感的形象。而这首诗一反常态,表现出一个全新的诗圣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的全新形象。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侧犯・咏芍药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词的下阕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前两句刻画了一位居住荒野、悠闲自在又含有傲兀不平之情的隐士形象。“长巾阔领”说明作者衣着简朴,表现了他逍遥自在的情怀;“深村”点明其居住的地方的幽静状态;“伧父”的称谓表明作者已经完全是个农夫的形象,而世俗之人无法理解,抒写了傲兀不平之情。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心情舒畅的全新的诗人自我形象。作者泛舟游览,看到沿途的青峰、黄橘、大江,自己稳坐船头,兴味盎然,逸兴遄飞,好不自在,抒发了游览山水时的轻松愉悦之情。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知情意行
一、古诗教学“知情意行”的内涵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孔子提出“学思行并重”的教学方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行动应并举。荀子认为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亦突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方法论,即教育、学习、行动要充分结合。这些理论思想是各位教育家们教育实践的伟大结晶,突出了教学由知到行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知情意行”一词源于心理学中人的道德行为辅导模式,“知”即对事物的认知,个体观念;“情”即情绪、情感;“意”即意志、决心;“行”即具体行为。这里,笔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综合角度出发,将“知情意行”这一概念引入古诗教学,对古诗教学中的“知情意行”有新的见解。
(一)所谓“知”
本文中的“知”,主要指古诗中蕴含的知识。笔者从学科角度出发对小学古诗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绘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关于数学的知识。如《山村》中含有十个数字和“里”“座”“枝”等量词;《江南》中有东、西、南、北方位知识;“欲穷千里目”、“危楼高百尺”等诗句中含“千里”“百尺”等计量单位等。
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浮力知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光的折射知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化学相关知识等等。
关于音乐、绘画的知识。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关于琴、笛、琵琶等乐器的的知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关于色彩以及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知识等等。
关于社会、人文的知识。如《元日》、《清明》等诗中关于除夕、清明等节日风俗的知识;《敕勒歌》、《望天门山》、《泊船瓜洲》等诗中关于塞外大漠、江河湖海、名山圣水的地理知识;《塞下曲》、《示儿》等诗中关于历史战争的知识。
(二)所谓“情”
诗主要是表情的,诗词中的“情”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小学古诗题材以山水田园、边塞羁旅、亲友离别为主,传递的诗情相对浅显却丰富多姿,悲愁苦闷、喜恋欢愉、愤懑感慨等情感耐人寻味,或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或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喜爱,或抒“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叹,或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等。诗之所以让人动容,正是因为情感的真切流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所谓“意”
“意”即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①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一首诗的生命和精魂。意境的生成基于丰富的意象群,把握意境需充分了解意象。意象有来自自然的、生活的,也有人类创造或虚构的。小学古诗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包括天文地理、神仙鬼怪、建筑、器物等。意象的不同组合建构出丰富的意境,展现出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意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把握意境。
(四)所谓“行”
“行”即具体行动,是知、情、意结合与相互作用后的终极产物,是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具体实践。古诗教学中的“行”在于将诗中积极的知识、情感实践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可进行劳动实践;“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可进行勤学惜时实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进行勤俭节约实践等。实现“行”,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要求。
二、小学古诗“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
(一)授以“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是教师、学生、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独自与文本进行对话,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进行。古诗具有高度的简缩性与凝练性,对小学生而言,诗中的大部分知识是相对陌生的,这将影响学生对诗歌深意的把握及系统学习。因此教师应加以指导,提供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架。
1.讲授法授知
讲授法主要适于低年级学生。低年段学生处于诗词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一些必须掌握的音、义、律等难以理解,这就需教师讲解。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应读“xiá”,教师应稍作讲述,之所以念“xiá”,是因为按照古代音律,压“a”韵,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指导法授知
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③古诗中大部分知识,都可通过此法进行教学。在上新课前,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古诗。通过阅读课文、参考书或网络查询等方法了解诗体、创作背景及诗中描写的某些事物的知识等。如讲授《石灰吟》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讲授《元日》、《清明》等诗时,可先让学生了解除夕、清明的相关习俗等。
3.讨论交流法授知
讨论交流法即针对某一话题,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通过相互讨论、启发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古诗教学中,此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含有关于乐器的知识,学生可交流讨论,分享自己所知的乐器的相关知识。在此,讨论交流法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进行互补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容得以完善与扩充。
(二)感以“情”
诗歌教学要达到高效,关键靠情的感化作用,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记忆的唤醒,实现学生、教师、诗人的三情交融。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1.景以生情
有些诗歌是对自然或生活场景的直接描绘。这类诗歌与学生生活场景贴切,能直接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授《村居》时,教师可播放春天杨柳轻飞,莺歌燕舞的视频,唤起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与感受。同时可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与感受。诗中生动的场景配以视频和学生的表述,直接激发学生对有趣的放风筝活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读以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④通过读培养语感,深解诗意,进而领悟诗情。教师要注意采取恰当的诵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如于谦的《石灰吟》,整首诗可谓意浅情长,因此可通过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体悟诗人无惧无畏、坚定豪直的气节。
3.想以领情
情感的通达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事物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空间即越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供丰富而贴切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教师可提供北风呼啸,孤雁哀鸣的音频或视频材料,让学生先从听觉、视觉上感知悲沉的景色,同时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如亲人远行,同学离别等,想象诗人与挚友分别时的伤悲,通过移情想象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画以传情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亦是一幅生动的画。可以说古诗教学亦是绘画教学,因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为诗配画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诗中的意境与情感为基准,学生可大胆创作。如教授《江南》时,可让学生画一幅“鱼趣”图,活泼机敏的小鱼嬉戏于青翠的莲叶间的景象便跃然纸上。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 学生亦可通过创作一幅青山绕田、鲜花傍房的“乡间庭院图”来具体感受。通过画作,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其饱含的情感似乎一下从画卷中流溢出来,直接传达给了学生。
(三)辅以“意”
每首诗都是一种意境的展现,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露情感。意境教学能辅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古诗,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意象的挖掘与赏析,体味作者的“诗心”,把握作品中的“诗情”,从而更加真切的理解与内化字里行间的知识与情感。
1.音乐诗画,创设意境
音乐、诗画借助其独到的感染力,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表情达意的作用。音乐能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诗画则能在视觉上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两者在古诗意境教学中有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但学生仅仅读,很难进入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情境中。此时,可辅以古曲《送别》,以凄婉的音乐营造离别的不舍意境,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地就蔓延开来。又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可出示一幅《春意图》,古色古香的画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可让学生边朗读边欣赏画卷,并找出诗、图中的物象,再进一步想想图上还有什么没画的,你觉得该怎样画更恰当呢?这样,学生兴趣激增,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画卷所创设的意境中。
2.倾听诵读,引发意境
诗歌起源于劳动的歌声,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适宜于吟咏、朗读。因此可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吟咏创造气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让学生倾听老师朗诵,或自己有感情的诵读,同时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银河从高远的空中落到了人间的情境。学生通过诵读,透过自己的声音,似乎听到了一泻千里的瀑布撞击大地的声音,进而感受到诗人对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
3.想象联想,扩充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简缩,加之其夸张、拟人等创作手法,给教学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象,发挥学生想象,扩充意境。如李白《夜宿山寺》就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寺中楼宇的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想象,这山究竟有多高呢?站在这高耸入云的危楼之上,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进而扩充出丰富的景象:巍巍古寺屹立山巅,此时站在楼的最高层,似乎伸手可摘到星星、触摸月亮,寂静空旷的灿烂星空让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却都轻言细语,唯恐惊扰了天上仙人的美梦。这样,简单的两句诗,通过联想想象,更加引人入境。
(四)持以“行”
持“行”,即秉持行动。在教学中渗透行动,以行动促进教学。持行以使诗歌的内在价值外显化、直观化、实践化。古诗持以“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行”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教育性,寓教于乐;饱含科学性,使人信服;富有趣味性,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1.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基础持“行”
古诗中饱含诗画美、音乐美、哲理美等多种元素,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鉴赏玩味,如带领学生体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词句美;欣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画卷美;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哲理美等等。通过对古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领悟美、鉴赏美的能力。
2.以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为基本持“行”
诗情的传递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性灵,使学生的情感并不断丰富、完善。小学古诗中以爱国之情、亲友之情、喜物之情占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情感教学。如《游子吟》中对母亲为子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浓厚的朋友之情;《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中对桃花的喜爱赞美之情等。通过情感熏陶,教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朋友互助、学会热爱自然与生活等。
3.以完善学生品德人格为导向持“行”
古诗词中有很多素材能用以对学生进行品德及人格教育。如王冕的《墨梅》,可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确立以梅花的“不折不挠、坚贞不屈”为学习榜样,教育学生秉正自身人格;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可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提炼出“轻言细语,勿扰他人”品德形象,教育学生在同学学习、教师工作时注意轻言轻行,尊重他人。通过分析诗歌中或具体、或抽象的形象,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
4.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持“行”
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讲授《村居》后,教师可组织一次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在学习《乡村四月》之类的田园诗后,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次乡间行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风貌,体验一下乡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乐趣,提高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四者并重。古诗教学倡导“知情意行”,既顺应了新课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知情意行”教学也是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靓霞.虚实相生的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6期.
我们先来赏析一下,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但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这首唐代诗人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口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
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不过故事中确实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也称“桃花运”。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像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
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竟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人们遂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或交桃花运。
为什么把艳遇成为“桃花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