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德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二、宇宙诞生之争(蒂姆·雷德福)
当今世界上两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一方是坐在轮椅上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他可能是仍然在世的最著名的科学家)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将由《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
另一方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他是膨胀理论的泰斗之一,试图解释在最初的一刹那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他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说,霍金和图罗克理解错了,因为类似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砰然一声就诞生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出现,因此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是毫无意义的。
这一争论的实质是个重大问题。所有证据都表明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始,而且这种开始包括空间和时间这两方面。我们的宇宙150亿年来一直在膨胀。那么,存在着早于我们的宇宙诞生时刻“之前”的宇宙吗?宇宙膨胀会终止吗?
天文学家们一再提出的假设认为,我们的宇宙密度还不足以使其自身的扩张停下来。再过数十亿年之后,所有星系都将会衰颓,但是尚有余烬的星系残骸还将永恒飘荡,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霍金在其最新写就的论文中检验了爱因斯坦的某些思想,并利用纯理论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
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教授最近说:“他们声称以某种比其他关于这些问题的设想更自然的方式建立了低密度宇宙理论的模型。这是一个变异理论,利用了霍金早些时候提出的某些思想。”他还说,林德认为霍金和图罗克的理论模型没有给出正确的宇宙密度。“他们的理论已受到天文学泰斗林德的抨击”。
这两种论点都以名为宇宙膨胀的瞬间为论据。在宇宙膨胀的瞬间,宇宙砰地一声从无到有诞生了,并以比光速快得多的速度自我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反引力。但是这种论点认为,由于引力是负能量,所以这种反引力肯定代表正能量。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物质只不过是冻结的能量,因此,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都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塌缩。
宇宙膨胀问题已经让天文学家们着迷了17年之久。它会形成一个在扩张和崩溃之间实现临界平衡的宇宙吗?或者会形成一个具有“负曲线”和无限未来的宇宙吗?马丁·里斯教授说:“这正是林德以及霍金和图罗克试图要弄明白的问题。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得出不同的膨胀结果,使我们能够推导出最终统一的但是拥有负曲线的宇宙。霍金一图罗克论文中的新东西将证明,你也能够更自然地做到这一点。”
霍金提出的新论点,意味着哲学家现在不得不考虑时间有始无终的问题。这可能是更令人头痛的问题。
马丁·里斯教授说:“林德对他所称的永恒膨胀笃信不疑。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滋生新的大爆炸。林德提出的反对意见之一是,他认为霍金所说的起源大爆炸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发生一次大爆炸,那么就会引发无数次大爆炸。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霍金所关心的初始条件就会消失在比我们所能料想到的更深的宇宙史迷雾中。”
(选自《大家知识随笔》,李绍明译,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示范教案】
宇宙的边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关键字:多媒体教学 小学语文 语文出版社S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小学语文作为国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学如何高效的进行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受到学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学的方式得到创新和拓展,语文与多媒体的结合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丰富课堂的内容。
1 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1 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多媒体比起传统的板书教学显得更为灵活,而且多媒体的塑造能力较强。小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较差,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声画结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的参照,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1.2 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板书的书写往往会浪费掉很多时间而且容易出错,而多媒体则可以通过PPT的播放,减少了时间上的不必要浪费。因此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备课授课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效率。
1.3 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
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情感受力。在许多的课文中,都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小学生对于的感情的体会尚不成熟,文字的描写并不能使学生真切的领悟,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对感情进行直观的展现,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语文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应用
2.1 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气氛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更为方便和灵活。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背景来达成与课文思想感情的统一,而且还可以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图片和小标识。例如,语文出版社出版的S版二年级教科书中课文《秋天》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背景图可以是红了的枫叶,这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正式的授课之前添加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秋天图片,如挂在枝头的苹果,落满树叶的街道等,使课文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增加课文的可视性。在视觉的刺激之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踊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感悟与体会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带动全班同学主动学习的目的。再如,四年级课文《种子》的末尾,作者写道“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籽包起来,唯恐丢失一颗。”这里的种子不仅是指真实的物品种子,还指女孩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要使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就要对课文进行演绎,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实现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课文的日常化演绎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作文的感情底蕴和更深层的内涵。
2.2 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对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小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了解甚少,而语文课正是拓展他们认识的学科。例如,在讲授《登鹳雀楼》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作者进行讲述,再从作者所生活的盛唐时代进行分析,对诗人写这首诗所体现出的广阔胸襟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对唐代的生活风俗、行为礼仪进行拓展性的讲解,充分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诗作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再如,《十二月歌》一课提及很多传统节日,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对几个节日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对普通教学的扩充。
2.3 突出重点,有目的的进行课程教授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一条线进行,容易忽略重点中心。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重点部分进行着色,以突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层次的分类,着重进行复习和巩固。例如,在《贺年卡》的教学中,重点是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可以着重对字词的编排,通过仿写文字、看字读音、看拼音写字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字词的记忆。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优秀的文字片段,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具有可重复利用的优点,因此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教授,还可以进行对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克服遗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的另一特点就是容量大、信息量大,可以储存视频、音频、图片等文件,使学生在视听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互动,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设计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现代的科技突飞猛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灵活的特点,让学生将课件复制到自家的电脑上,在家庭中实现自我学习。学生与老师作为教学的主角,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互相表达,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的交互性更为强烈,学生参与度更高,与教师产生更多的交流,在教师成熟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能够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社会不停发展的产物,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便利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语文作为一门感性形象的学科,对教学方式具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释,还要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拓展,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不了这一要求,还经常造成时间上的不必要的浪费,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要求,这就启发教育者们要不断走教学的创新道路,把多媒体与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邵瑜.信息技术支持语文学科教与学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安全 意识 能力
近几年来,校园内外频频发生小学生安全事故。因此,各级政府要求学校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重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断加强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并积累了一点经验,取得了很好成效。
一、传授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这样可以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知识。另外,我通过网络查阅地震相关资料,向学生讲解有关地震知识和防灾自救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 “灭”字时,我让学生掌握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的图画,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在让学生轻松掌握“灭”字的同时,我有机地向学生讲授了灭火方法、各种火险的防范及火灾自救等知识。
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防范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冒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使自己感到困惑,于是毅然回家找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可以安全过河的确切答案才过河。以此,我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小马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学习《跳水》时,总结了造成船长儿子身处险境的状况,表面是因为水手们开玩笑过分、孩子没有考虑安全就冒然追猴子而造成的,其实主要是因为水手和孩子的安全意识淡薄。我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二、教给安全方法,提高安全能力
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我特意让学生思考:“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做,谁的方法最好?”绝大多数同学都肯定了司马光的做法。也有同学提出寻求大人来救。我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并告诉学生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同学们就要大声哭喊以引起周边大人的注意或者赶紧跑去找大人来救人。向学生说明: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必须想办法向其他人呼救。
在教学《老山羊和狼》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老山羊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穿狼的阴谋诡计,没有上狼的当而引来杀身之祸。让学生明白: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明辨善恶是非,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财物而上当受骗。
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中“这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地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这段话时,我向学生解释说明,之所以没有自救,是因为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才放弃了自救,并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了怎么办?”学生发表了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我进行了总结,并要求学生牢牢记住。
三、激发学生爱心,倾注安全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老麻雀对小麻雀的舍身救助和保护,伟大的母爱终于战胜了凶手,保住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在《斑羚飞渡》一文中,老山羊为了种族的生存不惜当垫脚让小山羊踩着自己的脊背穿过山涧。语文练习册中有这样一段:在一个旅游景区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落,在瞬间即至的生死关头,年青的母亲和父亲将自己的女儿高高举起。结果父母双双遇难,惟有小女孩存活下来。
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体验母亲孕育自己的那份艰辛,同时贯穿安全教育,我让每个学生自做一个布袋,然后放在自己的腹部,里面装上一个鸡蛋。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把装鸡蛋的布袋取下,能坚持一个星期的受表扬,能坚持两个星期的有奖状,能坚持三个星期的奖励一台学习机。结果一半学生不到一个星期就把鸡蛋给弄烂了。坚持最长时间的学生只有十天。
通过此项体验活动,同学们对母亲孕育生命进行了理性思考。认识到母亲十月怀胎孕育一个新生命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保护鸡蛋不到一个月就给弄烂了,可是母亲孕育自己的孩子却要坚持十个月,在这十个月里母亲还要忍受极大的生理痛苦,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母亲孕育一个新生命是多么不容易呀!
生命是宝贵的,是来之不易的。以此,我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我们就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关爱生命关爱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是对父母合和社会负责。
四、创设情景演练,掌握安全技能
活动目的:
1、能围绕话题,较连贯、流畅地谈论自己在假期中的事情。
2、能耐心地倾听同伴讲话,了解别人的谈话内容,养成不打断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开学前教师对部分幼儿进行家访,与家长、幼儿交谈,了解幼儿的假期情况。
2、布置展览“假期生活记载表”,自制、绘画的各种作品。
3、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话题:教师与幼儿一起围坐在展览角,引导幼儿观看同伴的作品和“假期生活记载表”,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假期中最高兴的事和假期中学会的本领”自由谈话。(启发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中的内容接给同伴)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和课件,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背景:(展示课间到屏幕上,学生齐读)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课件打在大屏幕上)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2)写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幻灯逐一显示下列文字)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显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4人小组讨论)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设施知道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物产丰饶思恋家乡
教学目的:1、认识各种车辆,大致了解它们的功用。
2、认识8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制作识字集,将识字教学进行课外的延伸。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生字,并将生字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车辆的图片,“智慧果”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瞧,谁来了?(丁丁)今天的丁丁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做车来的)丁丁又坐着车到外面的世界去了,他又有什么收获呢?咱们听听他说什么?(指名发言)你们知道这么多车,看来你们非常喜欢车(边说边贴一辆车),那我们今天就和丁丁一起走入车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学生搜集资料的展示、交流。
老师知道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车的资料,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收集的是哪方面的资料。(指导说完整话)看来同学们收集了各种资料,现在老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资料去和老师或小伙伴展示交流。[点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交流展示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老师没有指名展示,而是让学生走下座位,去给老师小伙伴介绍,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每个孩子有了锻炼的机会。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
(三)新课的学习。
1、过渡:谁受到了老师或同学的表扬?(学生举手)看来同学们对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咱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一边说一边在图旁边贴词语)
你猜猜这个词语念什么?(车轮,车门,车灯,车窗,座位,方向盘)请一名同学带读。
2、丁丁看到你们这么聪明,特别高兴。听(课件丁丁的声音:车的世界可丰富啦!咱们先去城市看看。点击出图。)
(1)同桌两个人先说说认识什么车。
(2)请一名同学上台操作。先说是什么车,说对后点击,并带大家读词。
(3)请一名同学上前带着读全部词语。
(4)同桌互相读喜欢的词语。[点评:既培养了合作学习,又是对词语的巩固练习。]
(5)这些车我们在城市里经常能看到,那你们想不想到农村去看看?(老师指课件,出示农村图。)老师点击鼠标学生读词语。
3、来车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那么你们想不想让咱们的教室也变成车的世界?(想)那就要靠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提要求:
(1)先找找你们组的位子里藏着什么?
(2)图摆好,把词卡分给小组内的同学,大家读词卡,把和图对应的词,贴在图上。
(3)用这辆车说点什么:造句,作用,你根据什么判断出是这辆车,都可以。(派一名代表汇报)[点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各有分工。学生要在合作中完成共同的任务,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汇报在黑板上贴图(边贴边读)
4、同桌两人互相读读黑板上你喜欢的词语。要是这些词语离开了图,你还认识吗?咱们来试试。
大屏幕出示课件,学生读词。(公共汽车火车小轿车救护车无轨电车警车洒水车自行车卡车拖拉机马车消防车三轮车货车摩托车出租车)
5、看来难不倒你们,一些字宝宝跑出来你们认识吗?画智慧树,做聪明果。(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个组一组字和一个大苹果,苹果上有音节。学生根据音节找到字贴上,派一名同学到前面组词带读。)小组合作汇报,有不会的字贴上。请小老师教大家认。如果没有不会的就进行下一环节。[点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经过前面的多种活动,学生已经将生字在词语中反复认读,通过这个环节的检测,既复习了汉语拼音,又能知道学生还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
6、相互检测54、55页的词语和必认字是不是都会读了,然后评价。
(四)课外延伸,制作识字集。
1、过渡:老师知道大家不仅认识了课内的字、词,而且还认识许多课外的有关车的字词,想不想做成识字集展示给大家?(想)学生做识字集。老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上前用实物投影交流、展示。让学生走到老师中间去给老师展示自己的识字集,不会的字也可以问问老师。[点评:课外的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学生对车的有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了许多课外的生字。这一环节照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做识字集,老师没有统一的要求这个识字集必须做成什么样,而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五)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和丁丁一起又去外面的世界学习了许多知识,认识了许多字。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的车?(想)咱们下节课就和丁丁一起去欣赏世界名车。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蒲公英图片、《蒲公英的梦》歌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激趣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课前以梦为题谈话,容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便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蒲公英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略)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识字能力、挖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学生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9.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步骤: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牛顿、家庭、零用钱、成绩、麦子、夸奖、卡特、通红、发愤、遇到、任何、刻苦钻研、习惯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能用适当的速度默读课文。
3.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4.培养认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导入
1.启发谈话。
(1)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会往天上飞呢?
(2)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恰恰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牛顿画像)
(2)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爱动脑筋,擅长提问,乐于钻研)
对,所以牛顿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这种擅长提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做风车的故事》。
(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字、词、句下面画上横线或打上“?”然后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也可同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3)标出自然段序号。逐自然段地读课文。思考: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每段写牛顿干什么?有什么问题记下来。
(4)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提纲自学。
(三)交流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1)读生字。(指学生读、齐读)
(2)多音字组词。
2.交流理解词语情况。
(1)可以结合实物理解的词语:锯、斧头、凿子。
(2)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的词语:扇、捡起。
(3)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攒、羞、习惯、得意、夸奖、果然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点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同学互相交流解决。)
5.梳理归纳主要问题。
(四)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2)同桌互相交流。
明确:①通过读第一自然段知道牛顿是英国巨大的科学家。②通过读第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在小学念书时就特别喜欢做手工。
(3)“特别喜欢”还可以怎么说?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呢?
明确:①“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斧头、买锯、买凿于。”从“攒”这个词就能看出牛顿非常喜欢做手工。攒”是积聚、积蓄的意思,课文中是说他把奶奶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存起来,用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说明他太喜欢做手工了。②“整天忙着”就是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把时间几乎都用在做手工上,说明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影响了学习。
(5)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牛顿生在农民家庭;第二句讲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第三、四句是具体讲牛顿怎么喜欢手工。这一段主要讲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说明牛顿对做手工很有兴趣。
(6)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忽略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你们觉得牛顿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7)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写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村子里装风车,他是怎样做的?请用笔勾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
2.交流、讨论。
(l)出示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意思有什么异同?
(2)他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读书中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3)牛顿不仅仔仔细细看,而且还想亲自做一个,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4)“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
学生交流:去掉“每天”行不行?为什么?“钻进屋子”改为“走进屋子”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丁丁当当”行不行?
(5)你能想象出牛顿做成风车后,告诉奶奶的情景吗?谁能读出那种高兴的语气?
(6)学生感情朗读。
(7)小结:通过读书知道四、五自然段是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通过具体写牛顿看风车、做风车着了迷,说明他对做手工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做手工上,以致于影响了学习。
(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三、四自然段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那么五、六、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对小风车有什么见地?牛顿怎么做的?他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读书情况。
(1)牛顿把风车带到学校,同学们有哪些见地?
明确:夸奖
(2)大家会怎样夸奖牛顿呢?
这风车
牛顿,你
(3)听着大家的夸奖,此时牛顿的心情怎样?
明确:得意
(4)听了卡特的话,牛顿又有怎样的反映呢?
明确:发愣
(5)牛顿为什么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
明确:只做感兴趣的事而忽略学习是不对的。
(6)读卡特的做法和后面的几句话。理解“希罕”“迸发”。
(7)这两自然段都在讲什么?
明确:牛顿因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请同学们继续读书,思考:面对这样的嘲笑,牛顿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默读第七自然段。
(1)思考: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流一滴眼泪?
明确:因为牛顿没有灰心丧气,他也不埋怨他人,而是以发愤学习、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和刻苦钻研的实际举动,改正了过去学习不够刻苦、不求甚解的缺点。
(2)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4.谁能谈谈牛顿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家?谈谈你了解的牛顿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介绍牛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提纲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2)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以及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后,再读书并通过互助学习,讨论,老师指导等方法提高学习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却没有流一滴眼泪,以及以后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牛顿从小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并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探究活动
太阳光是白的吗?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