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计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1、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我局成立了由任组长,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工作组成绩纳入目标管理,工作组要求严格,坚守工作岗位,确保工作组蹲得住、沉得下,与群众同吃同住。
2、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工作。做到有实施方案,规划设计,预算项目等,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半年来,我驻村工作组按照县委总体工作要求,精心组织,精心规划,周密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工作组深入村小组进农家,摸实情,广泛征求农户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二是组建村小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协调干部多方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广泛召开新农村建设宣传动员大会。会上推举了德高望重的村民当选理事会成员。三是规划设计新村,编制了规划总平面示意图。在县、镇新农村建设领导的周密研究和镇、村组织技术人员测量下,编制了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总平面示意图,并编有说明书,按照示意图和说明书编报预算项目和资金。四是参与编制了村新农村建设拟定计划建设项目。拟定了村的新农村建设主要项目。五是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在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阶段,多次访谈村民,了解实情,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帮村民所需。一边宣传我县新农村建设政策,一边为村民解决规划房前房后如何硬化、水冲式厕所排污设计、资金方面如何筹集等问题。督促指导村新农村建设中的旧房拆迁、“三清”、“三改”。
3、严格要求,树立形象。根据县委要求,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同村干部一样的工作考勤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坚持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与农民朋友谈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让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投入为主,全面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成效
半年来,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积极配合“两委”工作。村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1、群众集资。至6月上旬,村群众按每个2000元集资,共集资十万元,已完成集资任务。
一、项目基本情况
耿武村位于仲兴乡西北部,全村632户,2607人,有9个自然庄,总面积8800亩,其中村庄占地1900余亩,通过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将原有9个自然庄拆并为耿武、双丁、欧庄三个新区,需拆迁600户,拆迁面积11.3万平方米,新建农民新居600套,85000平方米,规划占地280亩,新增耕地1600多亩,耿武新农村建设采取以“村民为主,村级负责,乡级指导”和“科学规划,统一建设,配套齐全,节约耕地,突出特色”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耿武新农村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上海瑞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承建,计划该项目于2011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二、采取主要措施
土地整理是项目建设的龙头,为抓好该项目顺利实施,乡党委成立了以孟庆伟书记为总指挥、朱卫生乡长为常务副指挥的项目指挥部,下设建设组、摸底调查组、宣传工作组、后勤保障组和工作办公室,加强对项目工作领导,分管领导和班子成员具体抓好项目实施。
(一) 认真勘测、科学规划。县国土部门邀请省规划设计院和南京规划设计院分别对村庄土地进行现状测量、制图和制定复耕规划。遵照“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沟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项目要求,根据实际科学设计出田块、水系、路网,便于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二) 加强引导,尊重民意。通过对项目区所有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和征求意见,组织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三次到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学习考察,98%以上群众均表示支持此项工作。
(三)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工作组指导下,组织村民对村庄整理前田块、宅基地等进行丈量登记,重新确认,对地面附着物,主要是房屋进行丈量和登记,排查矛盾,解决纠纷,为此后补偿和土地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施工、保证质量。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施工,三个新区统一建设,均安排监理人员入驻,组织群众代表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五)公平分配,消除隐患。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整理出的土地和新建农民新居分配原则和方法。根据村民实际,除公共设施及户均宅基地占用外,整理出土地重新分配,界定土地权属,由村民签字确认,统一流转,即“帐分、地不分”。对农民新居分配按房型结构实行抓阄分配,消除人为因素。
三、关于新村建设
根据群众意愿和实际,确立了耿武、双丁、欧庄三个规划新区,以“农村特色、城镇标准、皖北新村”为主题,以“宜农、宜居、宜游、怡人”为目标,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为原则,在规划上,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水、电、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中心,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休闲娱乐、老年公寓等功能齐全。目前老年公寓建设完成。
在建设上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新建二层楼房600套,单套面积158平方米,并设有后院、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比较符合本地特点。600套农民新居正抓紧建设,100套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明年4月份将全部完工。
四、关于农业产业调整
该村原来是国家土地治理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加上这次土地整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本条件。在项目上将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将整理出1900亩土地化为特色农业区、现代农业试验区等两个功能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关于土地复垦
根据县政府要求,保障县重点工程用地,在双丁、耿武、小薛家三个自然庄实施边建设、边拆迁、边复垦,目前已拆迁82户,砍伐树木1.8万棵,在拆迁方面:坚持走群众路线,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农民意愿办事情,采取农户申请,村委会同意,乡政府奖励,并签订自愿拆迁协议书,由农户自行拆迁。对于拆迁有困难的,村委会予以一定的帮助,形成“拆迁户舒心,干部顺心,政府放心”农村拆迁新模式,从而确保拆迁方面完全尊重民意,不仅完成了县政府下达300亩的土地复垦任务,而且还完成了740亩县政府重点工程用地指标。
虽然该项目任务重,资金缺,工作量大,风险高,难度大,政策性强,但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努力下,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征求农民意见,按农民意愿和要求修正和整改,确确实实让群众满意。
六、几点启示与思考
1、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政策与愿景宣传为前提:新农村相关政策宣传及规划愿景宣传,是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关键,让农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2、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加强领导与协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求较高职位县级领导主抓新农村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需求量较大,像耿武村600户,整村推进整个项目需要资金约1个亿,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问题。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项目整合、多元化投入、社会多方参与,方能解决资金投入问题。耿武村是以土地整理项目为龙头,依县政府文件规定,按净增耕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解决农民新居建设启动资金,同时选择较为实力建筑商垫付一部分,确保农民新居顺利建成。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在道路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争取财政补贴,供电问题采取申报农电整改项目争取供电部门支持,自来水问题采取申请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水利方面采取申请水利项目,现代农业建设申请国家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所有这些都得上级部门支持和乡村两级积极争取才能实现理想目标。
4、旧村拆迁彻底、农户搬迁新居是新农村建设成功标志之一。拆迁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操作不好会引发各种矛盾发生,甚至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更甚导致新农村建设失败,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给政府背上沉重负担。因此,拆旧工作一定要结合实际,反复讨论,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科学合理制定拆迁方案和补助方式,公平、公正、公开,营造良好拆迁氛围。农民配合拆迁,农民自愿拆迁,杜绝强行拆迁,确保好事做好,干成事、不出事。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06年6月开始,至2008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乌中旗××镇城镇发展规划;
2、乌中旗××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乌中旗××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乌中旗××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乌中旗××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乌中旗××镇村镇建设规划;
7、乌中旗××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中旗××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乌中旗××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乌中旗××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05家。是乌中旗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乌中旗“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05年,××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截止到8月末,全乡社会总产值完成74,42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1%,比去年同期增长11%。增加值完成20,883万元,完成年计划指标的81%,比去年同期增长11%。招商引资引进到位资金3,950万元,新上项目11个。财政税收工作完成1056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20%。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工作夯实落靠
1、粮食直补资金及时发放到位。粮食直补资金两次共发放粮食补贴资金94.5万元,激发了农民的备耕和结构调整的热情。
2、农业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在“科普之冬”活动中,共培训人员4500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000余份,播放科普录像25场。大力发展青玉米、小杂粮、马铃薯、果品、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今年青玉米种植面积达12000亩,小杂粮种植面积40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000亩,果品改造面积500亩,花卉棚室20栋,占地面积150亩,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项目建设开局良好。
(1)乡村道路建设:东柳乡路二期工程建设于5月初开始施工。该路红星乡段共申请到国家资金319.5万元,水泥路宽6米,现鸡冠区境内路段已经完工。五条通村水泥路建设已接近尾声。路总长18.8公里,其中,红星村6.1公里、红胜村4公里、前进村3.2公里、鸡兴村2公里、朝阳村3.5公里,路面平均宽度4米,总投资7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9.6万元,其余资金由乡、村自筹。五条村路修建工作预计9月中旬可全部完工。
(2)生态沼气项目建设:全年计划新建8立方米沼气池980个,总投资3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7万元,其余农民自筹。现已建成标准化沼气池150余个,现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10月下旬可全部完工。
(3)青玉米喷灌项目建设:通过向省水利厅申请青玉米喷灌专项资金,计划实现喷灌面积1550亩,总投资124.2万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60余万元,其余资金村里自筹。现已安装青玉米喷灌设备3套,喷灌示范面积达100亩。
(4)标准化卫生厕所修建工作:与沼气建设相结合,计划全年新建标准化厕所350个,产品选用双坑交替式整体设计方式,申请到国家资金15万元,资金已经到位,正在陆续施工中。
(5)人畜饮水项目建设:计划为西太村四组210户居民安装上城市自来水,计划总投资21万元,申请国家人畜饮水资金10万元,其余资金农民自筹,现项目正在施工。
4、畜牧业发展较快。在稳定完善原有的朝阳、红太仁和、西太、东太养牛小区的同时,大力发展养猪业。以康文霞、冯德森、刘玉敏、李云龙等养猪大户为龙头,先后引进大白、长白、杜洛克等优质育肥猪品种。到目前,年饲养量达千头以上的养猪场7个,其中,红星2个,红胜3个,前进1个,朝阳1个,饲养路达百头以上的养猪户20余个。
5、农业安全体系进一步稳固。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新打灌溉井15眼,插柳植树3万株、治沟3条500延米,植树保林600亩。全力做好春季防火、夏季防汛抗灾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会。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现无一起重大火灾、水灾事件发生。
二、工业企业发展较快
1、健全了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了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继续对各项目实行党政成员挂钩联系责任制,针对项目的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在建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对新开工项目,积极帮助协调理顺关系,解决项目开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保证施工顺畅;对已批项目,加快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协助办理报建手续,促其早日开工。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组织村书记、主任到华西村、兴十四村参观考察学习,组织了乡村两级部分人员参加了哈洽会招商活动,完成了2个签约项目。上半年招商引资额达到3950万元,提前完成了过半任务。上半年新上项目11个。其中,红星洗煤厂总投资1000万元,6月初开始投入生产,年生产加工洗煤110万吨,预计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可实现利税840万元。朝阳环保砖厂总投资1000万元,5月初开始投产达效,年可生产环保砖3000万块,预计年产值可达600万元,可实现利税150万元。
3、重点项目协调工作落到实处。年初以来,全力协助区里解决了东太工业园区土地征用工作,为项目的正式开工建设扫清了障碍。
4、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不减。进一步规范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并下发了《红星乡安全生产实施方案》,与各村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先后组织企业公司人员下到各村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印发安全生产宣传单1500份,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了全乡的安全生产意识。
三、财政税收工作提前完成
今年财政税收计划完成1686万元,到8月末已经完成105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63%,比去年同期增长20%。
1、强化税收征管,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大了财税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税收法律知识宣传月为契机,创新宣传形式,实行预算外资金集中管理。
2、明确责任,严格税收征管。一方面强化了目标责任。把全年的财税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村委会,落实到人,作为村班子年终工资考核的硬性指标,确保全年任务完成。另一方面强化组织协调。密切联系国税、地税部门,对财税收入每月都进行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征管措施,努力增加收入。
3、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增收、多收。针对全乡实际,加大了闲置资产盘活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一大部分闲置资产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仅发展了地方经济,而且为今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五是强化支出结构调整,确保了重点项目支出需要。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保吃饭”和“保建设”的关系,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同时,集中财力想方设法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在专项资金管理上,实行审批、报帐、审校、验收制度,加大了专项资金检查监督力度,保证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维护全乡社会的稳定,较好地服务了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四、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机构,典型带动、试点先行
1、领导重视,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陶忠良、乡长王立山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乡党委副书记李霞、乡政府副乡长孙绪邦、赵晓光担任,并抽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教卫生、党办、政办等10多个部门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副乡长孙绪邦担任,并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等办公设备。
2、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重点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入手,采取农民自愿方式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试点先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施全面展开。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朝阳、红星两村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年初,与包扶我乡的市区领导实现了对接。两个试点村也先后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五年规划》,红星、朝阳两村结合“八荣八耻”,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主要村路绿化已经完成,红星村设立了标准化村标铁大门,进一步完善了农民休闲广场,铺设了水泥道板2400平方米,铁栅栏200延米。两个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其他村新农村建设。其他6个村也先后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设立了办公室,通过召开会议集思广益,制定了本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使得我乡新农村建设全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五、社会各业协调发展
1、环境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共出动大小车辆23台,春季共清运垃圾9600立方米,清理边沟8600米,还农民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
2、四旁绿化抢前抓早落到实处,共栽花3万株、义务植树4万棵、完成造林817亩。
3、乡村道路修建工作进展顺利。积极向上争取帮扶资金,开工建设了东柳乡路二期工程,红星、鸡兴、红胜、前进、朝阳五个村级水泥路总计18公里。目前除朝阳村路建设正在设计筹备之中,其它村路建设已全面展开,进展顺利,预计10月末可全部建成通车。
4、计生工作抓紧抓实。以创建优质服务先进乡为目标,认真落实计生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三结合”工作,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努力提升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5、认真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工作,目前全乡参保户数为1112户,参保率达6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和定位增加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应地,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多重战略目标。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教育,即通过教学传播普遍知识。19世纪末期,德国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时主张科研是大学的第二个职能,即通过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目标可归纳为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一)教育服务: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
教育服务职能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现代农业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要求农业专业人才具备宽广的理论知识面和多样化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层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专题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二)科研服务: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发挥科研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提供先进技术研发成果并推广应用,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在研发基金和课题专项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建设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形式,组建研究项目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合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政府财政支助和政策扶持,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创办科技成果推广实体机构,解决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技术难题。
(三)社会服务:决策咨询与社区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既包括为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市场调研和发展规划等决策咨询服务,又包括在农村地区宣传新观念和传播新知识,促进城乡文化交融,改善人文氛围,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要素
在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目标的统率下,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势资源和支撑保障。概而言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素包括人才、科技、信息、物资、观念和环境。其中,人才、科技和信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物资、观念和环境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并改善农村社区环境,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素。
(一)“人才”是基础
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科技和管理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为各地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适应各地区、各时期农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培训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科技”乃关键
科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科技创新、科技传播及科技应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已从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中心向科学研究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转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福利水平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及其成果应用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和传统技术革新既是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服务的体现,也是服务“三农”、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
(三)“信息”创平台
信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网络平台,“三农”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共享与运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整合资源,联系政府、企业、协会、农户和消费者等新农村建设多方参与主体的现代化手段。高等农业院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企业数据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农产品交易拍卖平台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市场供求服务信息,在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之间传播分享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协助政府管理决策参考。
(四)“物资”成支撑
物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将图书资源、体育场所、医疗设施、教学设备、计算机及网络等物质和设备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服务。高等农业院校的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等在社区的共享为农村地区福利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
(五)“观念”为先导
观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倡导“科教兴农”理念,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农村文化观念,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高等农业院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师生下乡实践,建立农村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农村远程教育等形式,高等农业院校推动城乡文化交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六)“环境”作保障
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地区政策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氛围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高等农业院校为改善农村社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献计献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服务目标定位,有机整合服务要素,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基础、学科特色和科研实力等因素,立足各地区、各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合理选择并组合各种服务路径,以实现教育效益、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
(一)树立服务“三农”办学理念
高等农业院校首先要树立“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必须始终把科教兴农、科教兴国作为第一社会责任,以科普为载体,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经营和管理的农业复合型人才。将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校史、校训和校园文化中,通过举办征文、摄影、书画、歌咏比赛等主题的文娱活动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闻媒体宣传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能和社会影响力。
(二)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二是培养高素质的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任务的优质研究生。高等农业院校应以传统农科专业为核心,实施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学校+农业企业”、“学校+农村”、“学校+农业协会”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综合运用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构建以农为本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应着重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以农为本”的学科和课程特色,通过创办农业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农产品营销和农业旅游等特色学科专业,采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形式,综合考虑农业特色、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国际办学经验等因素,构建公共必修课程系统、农科专业课程系统、交叉学科特色课程系统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课程系统,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与此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全面开设综合课程体系,开展对农业企业员工和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重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四)发展农企教学实践基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为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路,坚持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并重,携手农业企业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农业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其既是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单位,又是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经验和经营管理实践案例的提供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携手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旅游企业等,构建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实践基地,采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科技活动周、学科竞赛、调查研究等具体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农企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相关农业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五)实施技术研发推广机制
高等农业院校应大力开展跨领域、跨产业的研究与合作,引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具体而言,高等农业院校可通过实施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技术研发推广机制,组织科教人员定期下乡调研,鼓励科研专家深入基层讲学,成立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企业研究中心、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中心等以农为本的科研项目小组,加速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实际推广应用。同时,在薪酬设计、科研论文奖励、课题立项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着重向对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从而调动教科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设立管理决策咨询中心
关键词:水利经济 增产增收 塘堰整治
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为着力点,建设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首先要健全水土保持相关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县结合实际,积极同计委、国土、建设、环保、法制等部门协调,酝酿出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在广泛征求区(市)县及相关部门意见后审批。该《办法》一旦出台,不仅可以进一步规范我县城乡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县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法制化、制度化,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而且还能使水利经济在增产增收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 如何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监督力度
近年来我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一是继续做好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近年来在各乡镇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平方公里。二是广泛开展水土流失面上治理工作,利用集雨节灌、塘堰整治等工程,通过修建塘、池、沉沙凼及沟渠来收集利用雨水,同时理顺了坡面水系,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面上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三是继续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我县按照生态强县的目标,开展水保生态修复工作,共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四是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乡镇等地通过开展土地整理,理顺排水沟渠,修建蓄水池等水利水保措施,整治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五是发动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2011年我县出资200多万元,在自主经营的土地、矿山范围内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同时加大了城市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力度,保护生态的理念日益增强,生态工程不断涌现。
二、治理、监督和管理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多次率领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题检查指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县现场办公,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并就新形势下,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办法。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于2010年中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制定了计划,部署了工作。
(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抓好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任务
2011年是全县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重要的一年。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并确定启动1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农村水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县水务部门责无旁贷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各新农村示范点的水务项目实施方案。二是按照实施方案指导各区(市)县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防洪排涝、安全饮水、生产用水、排水治污和水环境治理等水务工作。在实施中,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加大对新农村示范点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三)以统筹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城市水务管理新模式
一是创造性地实行六城区农业和环境用水统一调配,全年调配环境用水近8000立方米;二是首次科学调配3个时段的雨洪水近4000立方米,改善了城区水环境质量,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扬;三是为改善市域生态环境,创新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湿地的建设方案,将在年底完成沱河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规划设计,人工湿地治污工程也纳入年度计划,现已完成初步设计,预计8月下旬开工;四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并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论证和咨询,及时提出了改善我县中心城区水环境的基流保障方案、分散就地处理与集中二次处理及生物处理相结合的城区污水治理方案,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五是清理整顿沱河排污口的设置,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江河排污口实行严格审批,对全县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普查登记和建立数据库;六是完成了争创人居环境工作涉及的水环境和生态用水的调配工作。
(四)以规划统领整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要求,开展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及“十二五”规划》、《沱江河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对关口水库规划的前期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为全面提高我县城市防洪能力打下了基础;加强对优先发展重点镇水利工作指导,制定了《推进优先发展重点镇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完成了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的水利发展规划工作。
(五)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0*年上半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深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不断致力提高公众规划意识,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效能,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开创规划工作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导向,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推进
1、开展各类规划编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上半年以来,县域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继续推进,完成*两岸整治专项规划的初审工作,完成县城绿地、交通设施专项规划的评审工作,完成北入城口—城南隧道景观改造、盘龙市民休闲广场专项规划方案。坑口、云山片区中心区块修建详细规划有了新进展,石坑里、桃花坞、新兴街等区块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2、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全面铺开。根据我县新农村建设计划,开展仁川镇整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柳岸、方山等6个村已进行规划草案公告,岭下、平象、姜华坑等村规划初稿已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其他村正在编制之中,这些规划将较好地促进各村经济生活的统筹发展。
3、磐安工业园区、新城区规划逐步完善。转变观念,强化服务,认真指导磐安工业园区搞好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各工业功能区以及新城区的有关规划编制工作。
(二)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为契机,城乡规划管理取得新突破
1、村镇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结合《城乡规划法》,我局通过认真调研,明确乡村庄规划管理主体,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
2、严把“一书三证”发放工作。“一书三证”发放是规划管理的核心工作。我局在严格把关的前提下,注重现场踏勘,兼顾工作效率,切实做好各类建设项目“一书三证”发放工作。半年来,核发云山水厂、广播电视发射台、尖山镇火炉岭村新农村建设用地、新城区翠溪防洪堤一期工程等市政、公建项目等选址意见书40件;核发磐安新城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磐安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4件,共计用地面积21.4万平方米。核发磐安县陈亮农副产品保鲜厂、浙江和和箱包有限公司等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28本,共计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全县农(居)民建房共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许可证》22本,共计建筑面积0.5万平方米。
3、深化“阳光规划”。严格实施《磐安县县城规划管理若干规定》和“阳光规划”制度,4月份,冷水镇政府要求修改总体规划,我局及时会同县国土局、县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论证。有效地减少了规划修改的随意性。每个建设项目都实行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布地点为政府公示栏和建设项目现场,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开。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走访活动,对批后在建重点工程进行了走访,及时了解项目建设动态。
(三)以提高公众规划意识为目标,规划监察力度不断加大
1、预防和查处违章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把违法建设遏止在萌芽状态,划分了规划监察责任区域,加强日夜巡逻,确保及时查处全县范围内重大违法建设项目。实行区域巡查责任包干制,责任人对所辖区域建设情况全面实施监察,并做好巡查记录。半年来,共查处违法建设案件84件,配合综合验收66起。其中,自行拆除违法建设1起,罚款处理的20起,停工、整改的29起,正在查处的34起。有效遏止了违法建设的发生,教育了违法者和广大群众,维护了《城乡规划法》的严肃性。
2、社会各界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积极组织开展规划宣传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充分利用《今日磐安》、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广告牌等进行大力宣传,并向公众发放《城乡规划法》读本200余册。通过宣传,使社会各界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以做好基础测绘工作为抓手,测绘管理再迈新台阶
1、基础测绘工作深入推进。完成城区数字化地形图修测1平方公里,完成西山林场1:500数字化地形图1平方公里和圆塘林场1:500数字化地形图2.5平方公里,进一步推进我县基础测绘工作的发展。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共计完成新渥、仁川等11个乡镇25个村1:500数字化地形图3.5平方公里,确保了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现时性,能更好结合实际地形地貌,编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
2、测绘服务全面开展。及时为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提供测绘服务,共计完成放样50多件,土石方计算20多万方。免费为方前下山移民小区测绘地形区2幅,放样10件,土石方计算2万方,共计减免费用5万元。较好地提升了规划部门在广大群众心目中为民服务的形象。
(五)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1、深入开展蹲点调研活动。为进一步了解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月份,局班子成员带队分5次走访了2个联系村、3个联系企业,向有关企业、村干部、群众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分别参加了深泽乡马祥村和仁川镇流岸村组织的规划问题座谈会,专门就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的开展及工作作风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全面了解了群众的需求和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积极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绿色通道”规划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明确了服务企业、服务新农村建设责任人和责任领导,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办事方式全面优化,设立了行政许可科和村镇规划管理站,承担全部行政审批职能,真正实现了“一窗式服务”和“一站式办公”。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叫随到,随到随办,努力改善审批服务。
3、依法办理、法制和建议、提案工作。承办县人大建议、县政协提案共17件,已于规定时间内全部答复。已解决落实的为13件,正在解决的为4件。工业难题交办9件,已全部与交办单位企业取得联系和沟通。依法受理各级各类16件,其中县长信箱8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以往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尽量加以解决:
一是部分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着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经费不到位,进度还不够快等问题。
二是部分乡镇对违反《城乡规划法》案件处理职责不清、查处不力。
三是规划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当前繁重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任务。
四是部分群众规划法律意识淡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1、加快完成县城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北入城口—城南隧道景观改造、盘龙市民休闲广场、*两岸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并通过评审。继续开展石坑里、桃花坞、新兴街等区块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坑口、云山片区中心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云山片区给排水专项规划施工图设计。
2、继续开展仁川镇整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强村镇规划服务工作。完成仁川镇月岭、洋坑等村庄规划编制并通过论证,完成全县示范整治村庄规划编制。做好其他乡镇规划编制指导工作,加快推进水、电、道路、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生产。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全县规划员参加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规划业务水平,加强全县规划管理工作。
3、继续指导工业园区、新城区规划编制。继续指导磐安工业园区搞好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各工业功能区以及新城区的有关规划编制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乡镇工业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全方位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努力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1、深化“阳光规划”。完善批前、批中、批后项目公示制度,积极探索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网上公示办法,尝试实行重大规划方案审批公众听证制度,努力提高规划透明度,确保规划的公平与公正。
2、优化规划管理方式。落实责任到职能科室,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模式研究,优化城乡管理网络和方式,确保真正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3、强化服务制度。积极开展对县优势企业、县重点工程及民生关注的项目“绿色通道”规划服务。兼顾效率和公平,积极探索行政许可职能内部运作方案。
(三)继续加大规划监察力度,确保规划严肃性
1、进一步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些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违法建设项目。同时,立足预防,进一步加强批后跟踪管理和日常巡查,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行为。
2、进一步加强规划宣传工作。结合磐安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报纸《今日磐安》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增强规划震慑作用,促进规划法制意识深入人心。
(四)进一步搞好基础测绘工作,全面加强测绘管理工作
1、加强基础测绘保障工作。认真服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测绘技术指导和测绘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工作机制,推动“数字磐安”建设。
2、开展应用“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运行维护系统方案,挑选3-5个重点部门作为试点单,对“服务平台”进行掌握应用,然后提出建议和意见,再由省测绘局和第一测绘院修改完善。
(五)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1、继续抓好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局系统年度学习计划,继续开展《城乡规划法》及新农村建设等有关内容学习,有计划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和廉洁从政教育,切实增强队伍廉洁从政意识。
2、继续抓好维稳工作,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掌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深入实地,直面群众,做好政策法规的引导解释宣传工作;遇到问题“不推、不拖、不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超前做好矛盾的疏导化解,因势引导和消除的发生,把上访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镇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的,拓宽培训项目,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深化和创新服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培训转移计划
2014年全镇计划培训农民1130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0人,成人双证制培训40人,绿证培训160人,农函大培训300人,家庭工业业主培训100人,新型农民素质培训330人。
三、工作要点
(一)制订计划,提高培训质量
1、制定切实可行的农培工作计划。各村(居)、要从“二个转变”的要求,即从适应性向战略性、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制订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镇成校要根据镇农培计划方案的要求,切实抓好方案的指导和落实工作,并协助全镇各村(居)、集管委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2、提高培训质量。坚持把获证率作为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求培训获证率达到80%以上。证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证书、操作证书、合格证书等由县及县级以上鉴定管理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
(二)突出重点,增强培训成效
1、把创业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要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培训。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家庭工业发展灵活性的特点,做好现代家庭工业业主的培训,促进现代家庭工业健康发展、蓬勃发展。要以农村青年为重点,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以项目发展为龙头,带动低收入农户、农村大龄劳动力、留守妇女、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种养大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人员、农家乐经营者、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2、继续抓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坚持“符合实际、具有实效、可以实用”的原则,围绕我镇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稳定就业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追求,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农民工返乡的实际,重视下岗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农民转岗就业。
3、积极探索与新农村建设相对接的各类培训。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协作,突出文化、体育、新农村服务等项目,把农民培训融合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以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农村实用人才、村信息员和青年农民为重点,启动实用信息技术培训活动。
4、组织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探索利用电大、农广校、成校等途径,着重对村干部、青年农民培训开展“双证制”培训,使受训农民既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又取得成人学历证书。引导参加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人员参加成人学历教育。
(三)深化服务,提升工作水平
1、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的政策意见和典型事例的的宣传,扩大培训影响,促进学习技能热情。各村(居)、集管委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
新农村是什么样子?城乡一体化应该怎么统筹?2010年10月13日上午,黄河岸边,礼花喧腾,彩球飞扬,河南省新乡市平原新区桥北乡黄河生态城新农村建设项目奠基议式隆重举行,这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正式开工,标志着平原新区城镇化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它的建成也将成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典范之作。
农村城市化的新版本
黄河生态城是河南金碧成置业有限公司、河南金碧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新乡市平原区桥北乡3个行政村(小辛庄村、刘庵村、破车庄村)联合建设的新型社区,是新乡市平原新区以新型城镇化带动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投入5亿元人民币对社区进行建设,对农业产业一体化进行建设、生产、经营。该社区的建成,将原桥北乡的3个行政村的3000户村民整体搬进新居;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疗、文化广场、社区超市、物业管理、服务管理等一应俱全,是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农田和滩地7200亩由河南金碧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部以租赁方式集约经营,公司将把这里规划为“黄河生态农业观光园”科普教育基地,以农业种植、养殖、深加工、生态农庄等为主要经营项目。农民安置后的节余土地由公司进行商业开发。
奠基议式还特意请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原稽查特派员刘吉,他指出:新农村建设到底是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还得看一段时间,这种模式可以搞,别的模式也可以搞,群众的创作性模式也要搞,新农村建设不是盖几栋楼房,黄河生态城社区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模式。金碧成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环则认为,新农村建设要考虑后续工作建设,要考虑农村整体的发展,真正解决农民的吃饭就业问题。
杨志环说,通过黄河生态城新农村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让农民从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安置农民就业,引导农民参与经营,将农民变为社区的产业工人、技术工人、项目的经营管理者。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实现公司与农民合作经济一体化。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是着力点
新农村建设究竟要走什么样的路子,这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有人说新农村建设需要以企业介入的方式来进行改造,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的链接都需要全方位的统筹。
面对黄河生态城建设,杨志环娓娓而谈。他说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他已测划核算了需要改造的每户村民的房屋和树木的实有财产,在新盖的社区里,考虑到贫困家庭的需求,有各种样式的房屋可供村民选择,以实有财产差额补贴的方式住进社区新房。这种方式可使当地政府从盖房的大投入中解脱出来。同时,社区农田和滩地7200亩由金碧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租赁方式集约经营,村民除了年底可以领取土地出租费用外,还可参与公司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将来还可以股份形式进入土地的流转中,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尽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杨志环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策划设计出生态农业的建设方案,引进高科技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农业,使黄河滩地更富有朝气;杨志环还计划与国外市场对接引进特色养殖业,引进匈牙利的特色圈养鹅可直接供应国外需求。在杨志环的设想下,下一步将邀请国内专家、技术人员来为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现代农业生产。
谈到农村文化,杨志环自信地说,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就是解决了三农的重要问题,在农民无后顾之忧后,农村文化建设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大社区中,大家共同劳动,和谐发展,社区文化也会更融洽。
黄河生态城是近年来新乡市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晶,也是为了最终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
共同协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可以看到,黄河生态城的规划正是以党的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行产业、供应、加工、销售“一条龙”;依靠产业一体化经营,产生新的经济增量,逐步将农业由弱势产业转为强势产业;以转变方式为主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说:平原新区“黄河生态城”新农村建设项目,是新乡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要实践。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有力推进平原新区建设“科技新城、产业基地、农业硅谷、休闲之都”的整体进程,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全市城镇化步伐提供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