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金融资本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资本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资本市场

第1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关键词]资本 市场 金融风险 有价证券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很大的成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的加深,这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性。因此应该对资本市场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从而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确保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一、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积聚的原因分析

金融风险由于资本的缺乏而不断的累积,同时,国内的消费率要远远的低于投资率,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好转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消费不足,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来进行拉动,导致资本市场中在不断的累积风险。

在进行国债投资的时候,由于没有十分清楚的投资主体,这就使得这部分的资金最后很难收回,这就使得资金在向社会资本进行转化的过程当中是低效率的。银行需要足够的流动的资金来完成负债与资金之间的平衡,不能够将大量的私人储蓄作为资本进行运用。在投资领域应该是由个人进行投资,而现在这种情况恰恰相反。由于大量的公共性投资沉积在投资领域,这就使得银行常常面临资金不平衡的问题。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金融风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资本市场中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之间没有达到相应的平衡状态。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银行中的短期资金数量不断的减少,而长期资金却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的上升,这与正常的情况刚好相反。这就使得银行在短期之内没有办法将贷款回收,导致大量的不良资产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发展,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发展和进步。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资金在资本化程度上还远远的不够,大量的资金并没有完成向资本的转化,还停留在货币的阶段上。而国外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量的货币都是以资本的形式存在。由于国内的资本的不足,这就使得国外资本大量的涌入国内,进一步加大的我国货币向资本转换的难度。

二、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这就使得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逐渐的放开资本市场。但是随着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的增大,这就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大大的加大了风险的概率。

1.国际资本流动有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国家的发行货币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等现象,最终导致证券市场受到波及。通常情况下其传导机制为:国际资本流入导致经常账户或国际资本项目的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影响到国内基础货币的供应,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因此扩张。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使社会总需求上升,价格水平上升,从而给该国带来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发生之初,证券价格往往会上升,但随着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便会采取措施,紧缩银根,导致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持续通货膨胀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资金匮乏,上市公司盈利减少,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下跌。国际资本流入冲击证券市场的另一通道,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和汇率波动。从历史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资本流动对泰国、菲律宾等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大冲击,直接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了打击。

2.有价证券的供求失衡可能形成泡沫问题

从各国实践情况看,开放后外国投资者对国内有价证券需求迅速增长,然而有价证券的供给却相对有限,其结果是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上涨。以股票市场为例,市盈率是衡量股票相对投资价值最常用的概括性指标。该比率越高,一般来说风险就越大,投资价值就越低。在墨西哥,从1988 年到l993 年,该比率增加了几乎5 倍,而中国香港和泰国这一比率从1990 年到1993 年翻了一番。供求失衡造成了资产价格虚高,市场的风险逐步孕育,为资产价格的最终下跌埋下了隐患。

3.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

外国投资者的参与将会加大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 年的研究,在国际资本流量增加的时期,股票市场收益的绝对波动没有明显增加的迹象,而相对波动性却都增加了,特别是在国际资本流动本身波动较大的时期。新兴债券市场的收益波动性比成熟债券市场更大,这主要是由新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变化较大和相对较低的流动性所致。我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目前仍然规模较小,在拥有巨额资本的国际投资者集中性的大规模投资活动作用下,很可能影响资产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性风险,严重削弱市场的稳定性。

三、资本市场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资本市场在不断的成长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不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忽视其蕴含的各种风险。这就需要对资本市场当中的金融风险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从而尽可能的消除金融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资本市场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金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它可以使一部分人通过风险获利,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受到相应的损失,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风险的重视,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够自觉的贯彻到行动中去。这样能够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或者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后能够沉着的应对。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

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强宏观调控,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贸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

3.努力促进金融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与金融机构证券化发展相协调

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用于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有限,银行发展过程中的负担很难得到减轻。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应当积极拓展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比重。在进行资本融资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不能因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潜在风险而放弃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发展,为此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放慢放缓其进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脚步,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与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发展水平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金融机构在实施证券化的过程中规避各种潜在风险,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

4.应该以稳健和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

资本管制的自由化将推动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对填补国内储蓄与投资缺口十分必要,这将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比没有资本流入条件下更高的增长率。然而,新兴国家的经验显示:一个金融系统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经济体,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使经济过分波动甚至是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很多金融机构不是无法运转就是濒临破产。重要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与极大的恐慌,资本出逃和经常账户赤字引发了货币危机,金融机构的崩溃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四、总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走向完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这一切都使我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不断的增多,并且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加强资本市场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防范机制,从而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灿秋.金融风险管理的本质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J]财经科学, 2003,(02)

[2]肖峻.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 2006,(11)

第2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一、创业板助推经济转型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此外,我国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因而,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极其明显(见图1)。所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加工型经济转向创新经济,是增强国民经济素质、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的紧迫任务。

创新目标是如何将自主创新科技转化为产品、转换成市场、转变为生产力、形成产业链,最终成为创新经济的。而从创新科技到产品、形成市场、形成产业、成为创新经济,最需要风险投资的推动。其不仅可以解决创新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还能为创新企业提供使其强大的一系列增值服务的风险投资业。而形成发达的风险投资业,建立完善的创业板市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风险投资基金退出通道就不会被堵塞。

二战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别是美国创业板NASDAQ在促进美国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金融体系效率和金融结构的差别是形成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体系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更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创业板市场不能仅仅从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层面来考虑,还要从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政策制定者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二、套期保值对冲价格波动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今天,应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然而,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中国远洋深陷FFA、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折戟,加上之前的“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境外金融衍生品已经屡次使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不但未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反而亏损累累,损失惨重(见表1)。

探究巨亏原因,主要是境外的期货市场往往具有其独特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企业参与者除了必须了解现货供需的基本情况,还要对国际金融环境、汇率变动、市场的波动规律、投资者的分布、交易规则等相当熟悉,才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套期保值方案。由于我国企业远离海外市场,企业很难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滞后的信息往往使企业错失交易机会,而且还会成为投机基金所猎杀的对象。

从套保巨亏得到的主要经验教训是必须加大国内期货市场创新力度加快期货市场创新的步伐,力求品种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全方位突破,改变衍生品交易受控制和被摆布的局面。具体而言,我国期货市场历经坎坷,已逐步驶向平稳快速增长的跑道,但利用套期保值发挥保障国民经济各产业安全飞行的跑道却仍有重大缺失。目前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仅有19个品种,但主要集中于农产品、有色金属和工业品,缺乏畜产品、黑色金属,能源品种仅有燃料油,工业品刚刚起步,金融期货更是难见踪影。衍生品种缺失仍是制约企业套期保值的根本。由于国内没有相应的衍生品种,我国相关企业只能选择陌生的境外市场。将国内期货市场逐步向境外投资者开放,活跃国内期货市场,使国内期货市场成为国际投资者认可的定价中心。这样企业在国内就可以完成套期保值,避免去海外市场沦为“弱势群体”。

三、债市扩容支撑投资增长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完善了发债制度,扩大了流通市场,促进了金融系统整体的效率和稳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因此,发展债券市场的空间,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扩大公司债券市场和政策金融债券市场规模。尤其是对公司债券来说,应进一步扩大发行体范围、增加发行体数量。目前,我国能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规模、信用度、产业政策的适用性、银行担保的必要性等制度性制约仍然存在,应简化审查制度、缩短审查期限、缓和审查资格以及发行无担保债券。同时,大力支持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着力提升评级公司整体素质,为公司债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监督环境。

2、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正如股票市场一样,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机构投资者参与,需要机构投资者开展理性的投资行为。因此,应完善有关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的各类制度、基础条件和税收制度,放宽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对债券特别是对公司债券投资的限制,大力扶持针对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债券型投资基金,引进国外投资者,为债券市场发展创造更好的需求环境。

3、不断对公司债条款设计进行创新。中国现行的债券市场以固定利率债券为主,而公司债券作为由证监会主导发行的券种,公司债券的相关法规没有对债券利息以及偿还方法进行限定,这为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了相应的空间。在设计公司债券条款时,可以考虑创新信用结构和期权结构,使用不同的担保方式,加入可回售、可赎回等特殊条款,为公司债券的发行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结束语

2008年12月8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相关的债券发行等措施,这对于拉动国内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3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Abstract: The global economy was damag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which spread from the sub-prime crisis of USA, our economy was also affected. Now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capital market is facing a threat ,but it is also an opportunit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of this financial crisis and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sums up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资本市场;金融创新

Key words: post-crisis;capital market;financi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37-02

1剖析金融危机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骤然恶化,美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纷纷出现流动性困难和财务困难,濒临破产边缘,连带影响股价暴跌和全球股市的进一步下跌。面对市场的急剧动荡和恐慌,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援金融机构维护市场稳定。欧洲一些小国经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动荡。美国次贷危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第一,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发生很大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得风险急剧增加。传统的投资银行是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的,对资本金要求很低,但是面对利率的诱惑和竞争的压力,投行开始大量从事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逐渐演变成追逐高风险的对冲基金。与此同时,这些投行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第二,美国金融市场长期过度自由化,衍生品层出不穷,监管长期缺位,直至出现系统性的崩溃。有人曾经说过,在美国,只要是你想的到的东西,就可以立即包装卖出。这话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金融创新的能力,所以各种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在美国非常多,这其中很多产品没有受到监管。一旦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危机就来得很快。第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用体系越来越“廉价”,过度透支现象严重,为以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以申办信用卡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留学生到美国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拿到申办的信用卡。但到了90年代末期,一个刚到美国的留学生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收到信用卡,甚至在机场刚下机就会有信用卡公司主动要为其办理信用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人透支消费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而透支的利息高达17%左右,信用卡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遗余力地到处寻找下一个客户,甚至主动给毫无信用记录的人邮寄信用卡。高额的利润使得信用卡公司可以承担较大比例的坏账,这样信用卡公司就没有动力进行风险控制,出现了问题就将其作为坏账核销。但是好景不长,如果哪天没有了这17%的高额利润,风险就显现出来。

2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资本市场的处境

这次的金融危机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危机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其GDP占全球70%左右,所以,站在全球角度,这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呢?数据显示,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没有受到国际信贷市场问题的严重影响。但2008年年中以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以超出预计的速度放缓。2008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GDP增幅9.9%,较上年全年的11.9%明显回落。就目前来看,金融危机从多个层面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逐步显现,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在损失数量、持续时间、蔓延地域等多方面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目前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因为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大,出口增幅会下降,出口对GDP的贡献将会下降。第二,小部分资金会外流。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后,一些公司因为资金缺乏,可能会撤回部分海外投资,或者把附属机构及在海外的投资卖掉以解大本营的燃眉之急。但因为目前中国资本账户的限制,有些直接投资不一定能马上撤出去。第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过去动辄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增长的可能性不会有了。在中国资本市场处于艰难转型和痛苦蜕变的时期,金融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不过有挑战就会有机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受益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是金融市场最发达、信用扩张工具运用最多的市场。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尽管金融危机蒸发了数十万亿美元的账面财富,但全球资金并未干涸,总要在市场上找去处。

资金会流向哪里?可以从资金偏好的几个基本原则来看:一是经济复苏较快的经济体,良好的基本面和较快增长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这方面,不少新兴国家市场被看好;二是被低估但相对安全的市场领域,比如石油、矿产等资源类的大宗商品市场;三是货币被低估的市场,存在资产升值的可能。当然,各经济体的市场制度和自由度,也是一个常规性的重要因素。上述三个因素中,一、三两个因素在中国都有着明显体现,这对国际资本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以股市为例,中国股市是反映市场看法的典型窗口。中国股市现在不仅被国内外资金看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中国经济的复苏,2009年全年实现8%的增长应该没有问题。从中央政府一波强于一波的推动调整结构来看,这也是经济复苏态势确定无疑之后,才可能出现的政策举措。率先复苏的经济,不仅带给国际资本信心,也带给国内外企业以信心。

宏观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现在既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

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资本市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稳妥的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3.1 创新与监管的平衡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创新不均衡与风险监控难等问题。一方面,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以巩固市场基础、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滞后,市场交易的低迷不振,显示了市场风险的存在,制约了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从美国的教训上我们可以看出,要在创新和监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能有所偏颇。在推进创新时要注意:首先,金融创新应注重安全与效率的平衡,安全优先、风险可控的原则。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特点,决定了金融创新的需求大和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较薄弱,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的金融创新,避免发生金融创新的风险失控情况。其次,金融创新应是全方面的,协调发展的。从市场的长远发展看,金融创新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只有全面、协调地推进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金融创新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3.2 信用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约束不严格,信用体系不发达等问题,成为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信用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加强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信用制度体系,将市场各方参与者,包括个人与机构都纳入信用体系之内,为管理和评估各方信用提供全面、真实的有效信息。二是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确保信用制度基础的坚实、稳固。三是建立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对各种违反信用制度或破坏信用的机构、个人给予必要的处罚。四是建立科学的信用监控预警系统,力求做到能随时监测与及时防控信用风险。

3.3 监管体制美国的监管模式强调横向综合性监管与功能性监管,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不同监管机构的不同监管理念、监管目标与监管操作难以协调,在缺乏充分有效沟通协调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或监管弱区。二是相对松散的综合监管与多头监管,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容易在履行监管职责时相互争执与扯皮,降低监管效率。而对市场效率的片面追求,则导致部分监管的无效与市场风险的增大。

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十几年发展,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当前,市场监管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尚未完成,由制度转型与市场调整带来的股指下跌与市场震荡,使市场功能减退,市场作用下降。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维护市场的稳定,确保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

要发挥市场监管对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严格监管与持续监管的原则。当前,市场监管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加强监管机构间的联系与合作。虽然我们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但混业经营已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也出现了金融业务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需要建立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应对风险隐患。

第二,加快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基础制度的健全完善是防范市场风险的根本,当前市场监管的重点应集中于解决好股权分置改革的后续问题;改革发行监管制度,为注册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规范与完善;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行为等。通过市场制度的改进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投资价值和以市场投资为主的资本市场。

第三,逐步稳妥地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应该要审慎地进行。建立一种有进有退,松紧结合的市场监管,在尽量阻断国际金融风险向我国资本市场蔓延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国内企业、金融机构的海外购并重组,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果中国能够很好地利用形势,吸引国际资金,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并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继续改革,在理想状态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可能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邢继军.世界金融危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祈斌.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J].中国金融,2009.

[4]李本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中国中国房贷和金融市场的影响[J].2008.

第4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行为金融理论是从人的观点来解释金融学和投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怎样形成的,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因此受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影响,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

行为金融理论以有限套利理论和非理模式为两大理论基石,其大致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分支: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近年来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中,有四种模型BSV(Barberis.Shleifer.andVishny,1998)模型、DHS(Daniel,Hirshleifer,andSubramanyam,1997)模型、HS(HongandStein,1999)模型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edtheory,andmode)和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

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通过心理和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引入,已经成功的对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如股权溢价之迷、流动性之迷和可预测之迷、封闭基金之迷,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小公司现象与规模现象、股票市场的季节效应、周内就效应,并可将理论运用于对投资者行为、投资经理选择和公司金融的分析中去。

在金融实践方面,行为金融研究的丰硕成果,在国外已经开始为投资行为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尤为重要的是,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在许多方面建立起良好的“同盟”关系。确切地说,用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行为金融理论中寻求到它们存在的理论依据。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开始了解行为金融,并把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易犯的认知错误、后悔规避(regretaversion)、非完美的自我控制等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自身的投资实践中,以完善投资行为。一些先行者甚至还建立了行为金融投资基金,试图利用金融市场上人们的行为特性和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完善投资策略来完善市场套利的实践。

二、行为金融学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一个的突出问题是过度投机性,其最主要原因就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非理。东方证券冯玉明等研究人员2001年所作的对1994年9月到2000年10月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A股股票月度数据的统计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动量效应,中国的证券市场不是一个有效市场,行为金融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同样存在。

(一)对我国当前股市面临的持续性低迷的解释

根据期望理论,投资者的效用(价值)不再是财富的函数,而是获利与损失的函数。价值函数与标准函数的主要区别在于参考点的存在。参考点的位置是由个体的主观印象确定的,它是个体进行比较的现状参照。价值函数在参考点以上的部分(获利区间)与标准效用函数相同,是凹函数;在参考点以下的部分(损失区间),价值函数是凸函数,且其斜率有明显增加;在参考忘附近,价值函数的斜率有明显的变动,表明人们风险态度的变化——对损失的感受大于获利。

我国股市自2001年7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弱市之中,就与投资者在价格发生逆转之后,面临不确定性的政策性因素,对风险的厌恶程度递增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心理因素作用的必然后果就是基于“羊群行为”模式的股价过度反应,此时即便宏观经济基本面有“利好”因素或管理层出台一些针对股市的“利好”政策,但由于投资者具有“损失恐惧”,不能利用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理性预期,因此,股市对利好“消息”的反应肯定与在股市上涨时不能同日而语。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股市中政策还能够起较大作用的情况下,要改变股市的疲软状态,必须考虑到投资者在认知上的偏差,加大“利好”政策出台的力度和集中度,以加强投资者对于政府搞好股市的信心,影响投资者的心理。促使投资者的行为摆脱参考点以下部分的凸函数区域。

(二)对我国资本市场“圈钱饥渴症”的解释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债券融资逐步取代了股票融资,成为国际融资的主渠道。始于1987年的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1992年至今,股票融资远大于企业债券融资。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债券市场。上市公司跃跃欲试上市募投筹资,截止2001年10月31日,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累计发行股份总额为4757.35亿股,其中上市股份为1466.8亿股,总计筹资额约为人民币6300亿元。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圈钱饥渴症”的“火爆”现象。

市场时机理论是行为金融学对于证券发行。资本结构,投资等公司金融领域进行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这个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而公司经理是理性的,在投资者非理性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股价往往错误定价。假如在公司股价高估的情况下,公司经理很明显会采取发行新股的做法。而且,由于问题的存在,经理并不一定选择公司真实价值的最大化,而可能从加强自身的特权出发,在企业规模等其他目标方面最大化。这样,公司经理就会倾向子在股市进行融资,或扩大投资规模,或持有现金,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其他证券,以投资者的非理性亢奋来建立自己的“帝国大厦”。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圈钱饥渴症”的成因。

我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者数量很少。资金总量也不多,整个市场投机气氛很浓。投资者为赚取二级市场差价而购买市盈率高的新股,为企业恶意圈钱提供了条件。此外,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整和经理股票期权等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司内部问题非常严重。公司经理不是以公司的真实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往往倾向公司经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决定了公司经理融资和投资行为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也是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圈钱饥渴症”的在内原因。

三、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对我国结构投资者的启示

(一)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传统投资策略还存在投资者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变动,而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某些行为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行为金融投资理念的交易策略相应也就更具有相当的持久性。从国外看,基本市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有价值投资策略与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等等。近年来,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本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如行为金融学大师RichardThaler发起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有一些还取得了复合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

(二)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开放式基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基金份额的赎回,基金经理要根据其对赎回量的估计确定资产的流动性,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计投资者的行为决策方式。投资者往往在受到压力时高估风险,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可能大量赎回,而从众心理又可能深化这种趋势,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压力。另外,由于投资者的后悔与谨慎心理,他们常常利用人制度转移其对经济结果的责任及受到的压力,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点,基金经理就能确定合理的管理费率,提高基金的运作水平。

机构投资者本应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的领导者,但我国的各类基金却一直是投资风格模糊。其可以考虑利用市场现象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并依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1、反向投资策略与价值投资策略

该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好的股票。如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账面价值比值低的股票、选择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等。行为经济学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

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消息的不完全,往往对政策信息表现出过度反应,尤其是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面消息的反应尤为强烈。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库和专家队伍则可以对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可以采取反向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大量的“跟风”,“跟庄”的羊群行为。使整个市场的预测出现系统性偏差。导致股票价格的偏离,并随着投资者对价格趋势的积极跟进而进一步放大了价格与股票基础价值的偏离。这些对股票价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终都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价值回归而出现异乎寻常的股价下挫或上扬,也就带来了相应的价值投资机会。

ST股的股价往往在特别处理或特别转让的消息公布后现出不跌反涨的现象。从现为金融学的角度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壳资源的稀缺性,这类公告效应带来的不仅是公司陷入严重困境的角度看,更是该公司可能会成为潜在并购目标,紧接着就有资产重组等大动作,给投资者带来其未来收益流价值的预期。这类股票也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构成之一。

2、动量交易策略

该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寻求在一定期间中股价变动的连续性。如股价变动连续趋涨,则采取连续卖出的策略;如股价变动连续趋低,则采取连续买入的策略。

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比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更加严重。根据赵学军、王永宏(1998-2000)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两倍,而Odean(1998)的研究中,国外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1.5倍。处置效应会带来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幅,而这一差价最终的收敛意味着那些有大量资产收益未实现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资产亏损未实现的股票有更高的预期回报。利用这一异象可以采用动量交易策略,也就是基于过去股票价格的走势,通过差幅获利。

另外,由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带来的锚定效应等也会导致其对新的信息反应不足,使得股票的上扬或下挫趋势会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对此也可以运用动量交易策略,从业绩变动与事后股价的这种关系中捕捉到获利的机会。

第5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融资政策;金融政策;政策衔接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6-0038-03

一、资本市场条件下货币供应模式

1.单一商业银行融资渠道下的货币供应模式

在单一商业银行融资渠道下,资金由盈余方向赤字方转移只能借助于商业银行渠道进行,商业银行在资金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金融媒介的作用。具体说来,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将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以贷款的方式投向企业。商业银行在发挥金融媒介作用过程中就像一个“蓄水池”,一方面资金盈余者以存款的方式将手中: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另一方面资金赤字方以借款的方式从商业银行借入资金。在二级银行体制下,社会资金通过商业银行渠道能够实现多大量的转移,或者说,商业银行金融媒介作用大小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制定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水平,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影响到货币供应量M1。

2.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双重融资渠道下的货币供应模式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直接筹措资金。这样,在资金由盈余方向赤字方转移过程中,会有相当部分资金绕开商业银行这一媒介,通过证券市场直接流入企业,这即是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因此,在资本市场条件下,社会资金发生分流,一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放于商业银行,进入商业银行“资金池”,然后由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流向企业,增加货币供应量M1,另一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放于投资者的资金账户内,进入资本市场“资金池”,然后由投资者通过购买债券、股票的方式流向企业,增加货币供应量M1。在我国,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融资是由证监会核批的,从而证监会实施的融资政策对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具有调节作用,进而对货币供应量M1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条件下,与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相对应,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机构有两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证监会。如果中央银行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通过商业银行系统流向企业的货币数量M1就会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下降,物价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则相反。然而,如果证监会放宽证券市场的融资政策,那么,通过资本市场流入企业的资金就会增加,货币供应量M1就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增加,物价水平就会上升,从而会部分抵消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反之则相反。

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证监会融资政策的现状考察

自2007年初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2007年6月起,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从4.4%快速上涨,到2008年4月达到8.5%(见表1和表2)。为此,中央银行也相继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6月的11%上调至2008年6月的17.5%(见表3)。然而,伴随着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证监会核准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筹资金额却在2007年7月至9月呈爆发式增长,随后呈回落态势(见表4和表5)。

我们以证券市场筹资总额作为自变量x,以货币供应量M1作为因变量y,建立二元一次函数y =a+bx。我们选取2007年7月至2007年9月证券市场筹资总额与货币供应量M1(见表6和表7)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812740,两者高度正相关(见图3)。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筹资总额的增加对货币供应量M1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我们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证券市场筹资额与货币供应量M1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076634,二者几乎不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两年间,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较弱,其原因在于我国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格局中占比较低,特别是2008年1月后证券市场筹资金额极度萎缩(见表7)。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6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一)会计与资本市场是供需关系,中间联系纽带是会计信息。

资本市场的历来是推动会计准则提升的最大动力,也是会计准则最主要的用户。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决定资金投向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进行资源(资本)有效配置的基础。衡量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无假造盈余的,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而且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监管政策的合理性。资本市场越规范,越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

(二)会计信息正确反映上市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尤为重要。金融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的成本。

金融是的核心。金融企业上市是中国改革的大局,不仅是一两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事,而且是推动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改革中的成本之“筐”,改革过程中的很多成本和代价最后都沉淀到银行业这个“筐”里了。所以消化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消化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代价。以前,由于银行改革进展不快,基本不让银行到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2000年5月份,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各个行业都取消限制,都可以上市。但是,强调上市必须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做不到这点,资本市场就很难发展。这必然要求会计信息要建立在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否则怎么要求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呢?因此,会计准则是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理性投资的基础的基础。

二、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这些年,我国在企业会计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度非常快,但是集中在典型的工商类企业,覆盖面还不全,特别是涉及到金融类企业,当前的会计准则尚不能真实反映他们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规范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金融企业实施。该制度对当前金融企业涉及的主要业务及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均与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一致。但与金融企业上市信息披露对会计改革的要求,仍显落后,存在以下不足:

(一)应收未收利息如何计入财务报表。2001年以前财政部的规定是360天以内的应收未收利息要进账。2001年规定180天以内的应收未收利息要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还要照章纳税。2002年1月1日,财政部规定从180天降到90天。这些会计准则确认应收利息的标准相差巨大,应收利息虚拟成分很大,不利于反映真实的利润水平,也容易造成虚假纳税的现象。

(二)的会计准则偏低,不能正确反映比一般工商企业复杂的金融企业的常规贷款以外的风险及风险准备。比如信用证方面的风险、表外担保业务的风险、抵押品价格方面的风险、银行金融机构相互拆借的风险,以及承兑汇票之类支付工具的风险。这些风险按中国目前的会计制度难以充分反映,对这一方面的风险所计提的准备也很不充分。

(三)会计制度对贷款的分类问题,更广泛地说,就是对银行资产的分类问题。国际普遍采用的五类法按照风险概率进行分类,即不管贷款是否到期,都要进行评估,都要按其概率分为不同的类别,同时要按照这个损失概率提取准备金。我们现在的制度则不是这样,一方面,我国计提坏账准备已与国际接轨,按五级贷款的百分比,即正常类贷款不提、关注类贷款,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划分仍使用期限法,两者不一致。这既涉及到央行对贷款分类的要求,又涉及会计制度对各类贷款计提准备金的要求。

(四)披露准则高于会计准则的缺陷。中国证监会现在采取这种办法是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下的一种无奈选择。所谓披露准则高于会计准则主要是中国金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披露财务会计报告要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披露,同时,中国证监会认为,提倡有经验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类企业进行审计。

这样做在银行不良资产累积不多时,两个会计准则得出的盈利等财务数据较接近,问题不大。但银行如果有比较高的,上累积的不良资产,同时又不能通过正常提取准备金来消化时,问题就出来了。没有提取准备金的部分,在历史上形成的超额盈利可能已经通过分红分掉了,所造成的历史问题会一次性地出现在现年的盈利和净资产数字上。当期两个会计准则得出的盈利等财务数据不一样,往往反映了以前积累下来的问题。民生银行在上市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是将以前积累的、按照当时的会计制度没有提取准备或者核销的不良资产,相对隔离起来,如果出现了问题,由老股东承担。这样,新股东就没有把他们投入的钱用于消化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或者核销这些不良资产。这种办法能够把新老股东之间的利益划分得比较清楚,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倘若四大国有银行其中之一上市,由于其历史累积不良资产规模远比民生银行大得多,用隔离方法,不仅不能正确反映其盈亏,而且很可能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对国家不利。所以处理这种多年积累的棘手问题还有待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

三、当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对资本市场的

(一)上述二中的(一)、(二)、(三)方面,总的来说都容易导致高估银行的利润,同时也容易多交税,减少了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投资者如果不弄清楚这些事实的话,很容易在投资中造成失误。

与此同时,现行的制度中也有一些低估银行实际盈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最主要的表现是营业税。中国对商业银行征收营业税,营业税的税基是商业银行的一切利息毛收入和手续费收入。银行收到的利息,不管付出多少利息,须先交6%(按进入WTO要求,明年改为5%)的税。不管怎么改,都非常高,而且作为税基来讲是不尽合理的。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也会投资者对银行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判断。

(二)当前类信息披露准则容易引起投资者认识上的混乱。

披露准则高于准则这种临时办法,要求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做备查审计报告。该报告在披露时是作为附录出现的。虽然这样有利于投资者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但附录中披露的财务评价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做出的会计评价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容易使投资者在判断标准上产生混乱,投资者难免会问,我是依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判断还是依据国内会计准则判断上市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特别是在我国投资者财务知识较低及涉及利益的情况下。

四、完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会计准则的提高是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的前提。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应强调基础建设与规范的关系。基础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发展,是从无到有,他应该包括法治、规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对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把这些基础性建设搞好,才能够规范。可以想象,中国在几年以前,《证券法》还没有出台,再往前数几年,连《公司法》也没有,这种情况下,能讲什么规范?当然是很困难的。会计准则作为证券市场如此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准则,如果质量不够高,规范化很难取得进展。

(二)正确认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中国将来的会计准则应该既参照成熟市场国家中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考虑中国国情和特色。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有些所谓特色,并不是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所设计的,而是过去传统计划经济的特色。这些特色恰恰是需要我们改进的。不能说我们强调会计准则要适应中国特色,就把一些需要改革的、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东西继续保留。比如前面提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按贷款期限划分贷款种类,是我国粗放型经济的产物,已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应大胆废除。因此,在这方面更多地要向国际标准靠拢,这至少是资本市场监管者搞好资本市场的迫切需要。

(三)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大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精粹。在典型工商类企业会计方面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会计准则在典型工商类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需要做出规定。中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经历的年头还不长,经验也很少,所以进一步加大改革的的力度,加快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的步伐,国际经验是必要的。

(四)抓紧资本市场其他配套基础建设,为会计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包括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及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水平,同时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只有按国际标准,奠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促使公司管理层忠实履行充分披露义务,促使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公信力才有可能提高,“三公”原则才有可能得到贯彻落实,资本市场的健康迅速发展才有保障;投资者利益才能最终得到保护。

「参考

1.财政部:200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ISAB:国际会计准则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财务报表的披露。

3.孙铮:《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的实证》。

第7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 金融风险 有价证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进一步加深,国际资金流动性在我国资本市场得到有效的强化管理。尽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以及破坏,但是我国坚定继续开放资本市场的基本方向并不因此而发生改变。在这一改革背景下,正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蕴含的金融风险,并且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 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积聚的原因分析

缺乏资本是金融风险积聚的根本原因。我国现行经济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投资和消费的比率极不平衡,投资率较高而消费比率偏低的现实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GDP是由需求带动的,而需求主要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现在我国投资率很高,投资额大,消费肯定就相应的减少。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太强,挤压了消费,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金融资产的长期资金比重过大,导致资本市场中蕴含了巨大潜在的金融风险。

比如投入一块钱的国债必须配套两到三倍的银行资金进入投资领域,当投资主体不明确时,投资收回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有些国债项目可能根本上就不可能收回投资的。这种投资的资金运作性质决定了货币在金融体系为转化成社会资本长期存在,但这种资本是效率很低的。应该看到,银行运转是一种资产与负债平衡的过程,它需要流动性保证。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停留和沉淀在投资领域,停留在投资领域的应该是资本――是私人资本形式存在的货币资本,现在反过来了,把货币作为资本使用,把大家的储蓄作为资本在运用,这样风险太大了。所以,过度的财政性投资必然引发银行长短期资金比例严重失衡。

此外,资本市场中长短期资金比例失衡也是金融风险逐渐增大的一个原因。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银行系统的中期与中短期资产比重比例关系基本上颠倒的,在银行系统里,过去是长期资金占小部分,大部分是短期资金,现在相反,长期资金比重很大,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而短期资金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不正常的比例关系是很危险的,长期贷款收不回来,必然形成巨大的不良资产,加大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

从经济内涵方面看,改革二十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很快,但仍然缺乏资本,或者说资本化不够,同时也表明货币没有很好转化为资本,这里不仅指私人资本,也包括社会资本。我国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本化程度不高。与国外相比,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社会资金的一大半是资本,相对少的一部分是作为货币使用的,而我国绝大部分是以货币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是资本,现在我国的资金大都以货币形式存在。国内缺乏资本,国外的资本大量进来,国内资金很难转化成资本,这表明我国资本化过程存在一定问题。

二、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

虽然资本市场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必然趋势,但在开放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1、国际资本流动有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国际资本流入通过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进而造成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其传导机制为:国际资本流入导致经常账户或国际资本项目的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影响到国内基础货币的供应,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因此扩张。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使社会总需求上升,价格水平上升,从而给该国带来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发生之初,证券价格往往会上升,但随着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便会采取措施,紧缩银根,导致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持续通货膨胀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资金匮乏,上市公司盈利减少,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下跌。国际资本流入冲击证券市场的另一通道,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和汇率波动。从历史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资本流动对泰国、菲律宾等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大冲击,直接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了打击。

2、有价证券的供求失衡可能形成泡沫问题

从各国实践情况看,开放后外国投资者对国内有价证券需求迅速增长,然而有价证券的供给却相对有限,其结果是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上涨。以股票市场为例,市盈率是衡量股票相对投资价值最常用的概括性指标。该比率越高,一般来说风险就越大,投资价值就越低。在墨西哥,从1988年到l993年,该比率增加了几乎5倍,而中国香港和泰国这一比率从1990年到1993年翻了一番。供求失衡造成了资产价格虚高,市场的风险逐步孕育,为资产价格的最终下跌埋下了隐患。

3、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

外国投资者的参与将会加大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的研究,在国际资本流量增加的时期,股票市场收益的绝对波动没有明显增加的迹象,而相对波动性却都增加了,特别是在国际资本流动本身波动较大的时期。新兴债券市场的收益波动性比成熟债券市场更大,这主要是由新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变化较大和相对较低的流动性所致。我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目前仍然规模较小,在拥有巨额资本的国际投资者集中性的大规模投资活动作用下,很可能影响资产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性风险,严重削弱市场的稳定性。

三、 资本市场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我们在享受资本市场为宏观经济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利益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潜在金融风险。笔者认为可采取下述措施来防范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与安全。

第一,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金融风险是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既是对人类的巨大挑战,也会给人类带来某种机遇;它既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但人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规避和防范。为此,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以及防范意识。以便面对金融风险发生时,能沉着冷静,勇于面对,努力化解金融风险,力争减少损失。

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强宏观调控,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贸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

第三,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放慢证券化速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有限,难以减轻银行的负担。应当适当地发展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增加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重。从外部缓解银行压力的同时,从金融机构自身出发,则应实现其资产证券化,不能因其可能产生风险而放弃这方面的改进,只需暂时放缓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步伐,要使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跟得上证券化的步伐,才能做到有效控制风险。

第四,应该以稳健和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资本管制的自由化将推动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对填补国内储蓄与投资缺口是十分必要,这将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比没有资本流入条件下更高的增长率。然而,新兴国家的经验显示:一个金融系统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经济体,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使经济过分波动甚至是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很多金融机构不是无法运转就是濒临破产。重要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与极大的恐慌,资本出逃和经常账户赤字引发了货币危机,金融机构的崩溃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参考文献:

[1]赵丽敏.《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与金融风险规避问题的探讨》.华北金融,2009;06

[2]肖峻.《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研究》.海南金融,2006;11

[3]魏灿秋.《金融风险管理的本质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财经科学,2003;02

[4]何宏庆.《全球化视阈中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第8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状况及巨额游资的特点

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世界500家跨国公司有400家落户中国,国际资本的大量涌 入,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国际资本异常流动 形成国际游资?从表面上看,国际资本流动杂乱无章,实际上是流动有序的。不同资本的市 场收益率、货币市场的利率、汇率和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预期等众多因素决定了资本的流向 。正常的资本跨国流动对国家经济、贸易和投资都有促进作用,对于国家而言,资本正常地 流入流出是获得开放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假如一旦资本跨国流动由正常变为异常,形成国 际游资,必将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发生资本异常流动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其经济安全也 必受损害。一般看来,凡是资本突然大幅度变动都属异常流动。异常流动可以由决定资本流 向的因素突然出现重大变化引起,也可以由金融投机活动引起。决定资本流向的基本因素除 突发性的政治、军事冲突外,国家(尤其是大国)货币金融政策的突然变化也是重要因素。 实际上投机活动不但可以使基本因素变化,而且能使资金逆基本因素所决定的方向流动。在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大量资本自由地跨国流动,发达国家的各种基金在资金跨国流动中占据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金融资本市场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投资投机者能很方便的把资金从 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因而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破坏性就大大增加。其破坏性主要有 3种:第一种是在经过资本长期的大量流入后,流入突然大幅度减少,甚至由净流入变为净 流出,此时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如果本国已经有严重的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必然迅速 破灭;如果国家长期依赖外资流入以弥补贸易收支赤字,向外支付外国投资收益和对外国贷 款还本付息,则进出口贸易将会无法正常进行,还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而进出口受影响和债 务危机会使经济无法正常运行,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流动的异 常变化可以沉重打击国家经济安全。第二种是在资本长期流入或少量流出后,流入突然大幅 度增加或由少量流出变为大量流入带来的破坏性。大量外资突然流入给资金接受国的经济和 金融体系带来如何消化这些资金的问题。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出口下降,国内信贷过度扩张 ,这些都对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若资本流入国经济已经过热,资本的流入可能引 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以购买股票和债券方式流入的外资大幅度增加,将引发泡沫经济推 动泡沫急速吹大。如果大幅度增加的是以借贷方式流入的外资,除引发通货膨胀外,这种流 入可能不会立即产生更多的问题,但它为以后的债务危机爆发埋下了祸根。假如资本流动的 这种异常变动与第一种异常变动结合起来,所产生的问题会相当严重,即在这些债务即将到 期时,外资流入大幅度减少,甚至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则债务危机难以避免。第三种是 在资本长期流出或少量流入后,流出突然大幅度增加或由少量流入变为大量流出。这种情况 产生的问题与第一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近似。不过由于以前该国资本流入不多,其对国家经 济安全危害的突然性可能小于第一种情况,但也可能产生长期不利影响。资本流动的易变性 和异常流动的破坏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较大的差别。发展中国家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实行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为国际资本投机攻击创造了条件。在规模庞大的国际流动资本面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应加强有效抵御国际资本攻击的手段和能力。

国际游资通常也称“燕子资本”或“热钱”。是指在不同的市场中不断游动,通过短期 内利用大量资金制造局势的办法过度投机,从而获取暴利的资金。国际游资以现金、短期存 款、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种基金的形式出现。当前最主要的存在形 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基金。国际游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暴利性。它所追求的是远高 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暴利越高游资规模越大,其流动速度越快。美国前10位的共同基金 回报率均在20%以上,最高达36%。二是流动性。牵动游资的杠杆是投机回报率,在高回报 的空间与时间段里来无踪去无影,就像“燕子”一样轻飘。巨额游资之所以活跃在金融证券 市场上,正是由于股票与期货市场的现代化清算系统和极强的投机性满足了其流动性的要求 。三是风险性。风险和利润是一把双刃剑,利润高的区域风险自然也大,正像人们常说的“ 山高的地方风大”。追求暴利和承受风险是国际游资在运动中的主要曲线。四是敏感性。巨 额游资都是以价值形式存活的,对市场有天然的敏感性,稍有风吹草动的市场变化,行情波 动,国际游资就可能做出快速反映的行动。五是短期性。国际游资其使命是通过过度投机获 得暴利,其运行规则是利用金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空间和时间段,在短期内以巨资投入,高 速流动,时间可以是几天、几周和数月。这与一般性投资须几年、几十年收回投资获得利润 有本质的不同。国际资本投机的交易频率很快,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活跃在全球市场 上的这类资金在72000亿美元以上。六是快速变动性。巨额游资根据全球资本市场回报率高 低的判断,快速流动。今天还在股市冲杀,当看到无太多利益可图时,明天就会移到势头看 好的期货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它具有来源多、隐蔽性强、很难防范的特点。

发展金融资本市场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保证

国际游资在历史上的一贯表现充分说明,一国金融资本市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安危,它是国家经济安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1997年7月在 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一场凶猛的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大地震。亚洲多国经济惨遭 重创,俄罗斯和巴西也成为多米诺骨牌的牺牲品,这场危机造成的汇市、股市剧烈波动,使 世界经济恶化的一幕幕阴影至今令人难忘。80年代后期,金融风暴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频频 接踵而至。1987年由于短期债务引发的全球股市大崩溃;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导致英镑 狂跌,英格兰银行损失100多亿英镑,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注入了上百亿英镑救市,意大利政 府也投入了40多万亿里拉企图挽救本国货币的命运,但都无济于事。结果英国和意大利不得 不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其主要诱因是两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可见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未 能幸免。1994年底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由于资本大量抽逃,两天内使新比索暴跌了40%; 其外汇储备的50亿美元也付之东流。“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虚拟资本崩溃往往是导火索 。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价格变幻无常,而资本市场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加使其 变得更加复杂。事实证明,金融资本市场风险的防范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究竟应该怎样把握金融资本市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呢?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处理好金融 资本市场“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经济安全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金融资本 市场的发展,那么国民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游资威胁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的 稳定和安全是经济体系非常重要的特征,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经济的稳定性反映了它的要 素之间系统内部纵向、横向和其他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 的能力。安全是当实体在受到内外威胁以及在难以预测因素作用条件下,显示其生存和发展 的状态。经济体系、生产资本和银行金融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越稳定,经济就越有活力,对 经济安全的评估就越高。如果体系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和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 定,这是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的信号。经济安全的本质说到底是经济与政权机构 之间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利益、政策目标、国防潜力等都能得到保障。保卫经 济安全不仅仅是捍卫国家利益,而且也是政府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决心和能力的体现。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最大限度地确保我国经济利益,在全球经济竞 争中得到保障。二是要想方设法使我们这个有机体在受到外力冲击的情况下确保不出问题。 由此看来经济安全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本文中我们所要考虑的主要是 涉外方面,即:外国游资可能从金融、外贸、产业这三个领域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从 各方面分析,外贸和产业这两个领域相对金融领域要好办得多,我们应把防范的重点放在风 险最大的金融资本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已逐渐连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随着许多国家由 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世界逐渐走向一个经济即全球经济;一种 体制即多样化和多种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市场即自由贸易市场;金融资本市场使资源 获得迅速流通和优化配置,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一次次的金融危 机席卷各国时,中国并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但并不表明我们在这一领域没有漏洞。究其主要 原因,一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二是外资不能进入中国A股市场。这20多年 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额外汇储备,使我们躲过浩劫,否则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因此 ,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应摆在首位。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只讲安全不讲发展,是最大的不安 全。如果我们不通过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来支持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就是最大的不安全。 中国能躲过以前的金融危机也只是暂时和幸运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资本领域的 最终开放使这种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它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其它国家金融危机 对中国的影响,二是国际金融体系自身的影响。可以预测,中国在较长时间仍然只是世界金 融体系的参加者,而不是领导者和主导者,这就使得我们只能参与而不能支配国际游戏规则 的制定,也无法去组织对国际金融资本体制的改革,没有主动权和决定权就意味着中国防范 金融资本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我们只能依靠自身资本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 提高,而不能依赖国际金融资本体系的改革来消除风险。综观各国金融风暴,无论是保卫经 济安全还是解救危机,除了依赖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最 主要还是要靠本国内部力量。在现实世界中,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并不完全平等,发达国 家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获益较大。在国际合作抗击金融风暴中,各国都把本国的国家利 益放在第一位,追求对己有利的合作条件,不愿接受对己不利的条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 国,决不能指望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充当自己经济安全的保护神,我们的切身利益最终 还是要靠自己来保护。

第9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

关键词:“大小非”减持;金融资本;产业资本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82-03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fusion and chaos of market valuation system caused by the “non-size” reduc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system differences between financial capit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are summarized and expound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It is also propos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market valuation system will be the game result between financial capit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At same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market valuation system is the symbol of close integration between financial capit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Key Words: “Non-size” Reduction; Financial Capital; Industrial Capital

一、引言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结束,我国股市自2005年998点短短两年时间上涨6倍之多,接着股指又从6000多点的高位8个月内跌到3000点以下,最低达到2000点附近,最大跌幅超过60%。短短一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便由“黄金十年”的大牛市,转眼变成了不知底在何处的熊市,一时间,无论基金、券商还是各路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纷纷在探究为何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我国的证券市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诚然,前期涨幅过大,期间没有一次真正、充分的调整,市场必然要进行回调,另外目前的宏观调控、从紧的货币政策、高位运行的CPI和 PPI、屡创新高的油价、企业业绩增长的不确定性都是这次股市暴跌的罪魁祸首,其中大家一致认为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大小非”的减持以及其所造成目前市场估值体系的困惑和混乱。

据WIND资讯统计,2008年、2009年、2010年限售流通股解禁市值分别大约为2.55万亿元,6.3万亿元和6.7万亿元,累计解禁市值约15.55万亿元。据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收盘,两市总市值为18.9万亿元。因此,“大小非”注定将会逐步成为证券市场上最大的参与者,原来由基金、保险公司、其他机构投资者以及散户参与的市场将会迎来一个更有话语权的伙伴。面对如此庞大的拥有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大量筹码的原来的产业资本出现在金融市场里,市场原有的机构和参与者都感觉到无所适从,市场原有的估值体系被打破,所有的技术分析失效而失去意义,我国的证券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必然面临着转型期的估值体系紊乱,而最终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将决定将来新的证券市场估值体系的建立。

二、金融资本的市场估值体系

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里,金融资本一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市场估值体系和方法:即在基本面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基本逻辑下,通过比较公司估值方法得出的公司理论股票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从而指导投资者的具体投资行为。公司理论股票价格的估算方法简称股票估值方法,主要分为股票相对估值和股票绝对估值两种:

(一)股票相对估值方法

PE估值法:PE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盈率,有两种计算方法,静态PE=股价/每股收益(EPS)(年);动态PE=股价×总股本/下一年净利润(需要自己预测)。

PB估值法:市净率(Price/Book)就是每股市场价格除以每股净资产的比率。

PEG估值法:市盈率相对利润增长的比率(市盈率/盈利增长率)。 如果PEG>1,股价则高估,如果PEG

EV/EBITDA估值法:就是计算企业价值与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的比率。

(二)股票绝对估值方法

DDM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即股利折现模型,根据股利发放的不同,DDM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零增长模型、不变增长模型、二段增长模型、三段增长模型、多段增长模型。

DCF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即现金流量折现方法,DCF估值法与DDM的本质区别是,DCF估值法用自由现金流替代股利。公司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for the firm )为美国学者拉巴波特提出,基本概念为公司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求之后剩余的、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前提下的、可供公司资本供应者(即各种利益要求人,包括股东、债权人)分配的现金。

EVA经济增加值估值:Economic Value Added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数量值,企业价值是未来EVA的现值之和。

RIM剩余收益模型:剩余收益模型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信息,以公司权益的账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内在价值的数理模型。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方法:主要是运用期权定价模型(OPT)来计算和衡量公司的价值,该模型认为,只有股价的当前值与未来的预测有关,变量过去的历史与演变方式与未来的预测不相关 。

(三)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方法的对比

股票相对估值方法的特点是主要采用乘数方法,较为简便,使用市盈率、市净率、市售率、市现率等价格指标与其他多只股票(对比系)进行对比。它并不是直接从公司股权价值的内在驱动因素出发来进行价值评估,而是从价值驱动因素对公司未来获利能力(未来股权价值增长的能力)的反映程度出发,间接评估股权的价值。乘数估值法的最大特点在于不能直接计算出公司股权的内在价值,该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无法肯定可比对象的价值是正确估值的,因此无法准确确定拟估值公司的内在价值。

绝对估值法主要采用折现方法,较为复杂,是直接从公司股权价值的内在驱动因素出发来进行价值评估。但绝对估值法通常被认为理论虽完美,但实用性不佳,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相关的基础数据比较缺乏,取得准确的模型参数比较困难,不可信的数据进入模型后,得到合理性不佳的结果,从而对绝对估值法模型本身产生信心动摇与怀疑。另外,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到总股本1/3,与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估值模型中全流通的基本假设不符,而且中国上市公司分红比例不高,分红的比例与数量不具有稳定性,所以在我国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估值方法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财务状况的公司,对于不同公司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择取不同估值方法。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乘数估值法,根据摩根斯坦利添惠1999年的报告,成熟市场上证券分析师最常使用的估值方法是乘数估值法(超过50%的使用率),剩余收入估值法(EVA)使用的概率只有30%多一点,贴现现金流量法(DCF)只有不到20%的使用率。表1对两种金融资本估值法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三、产业资本的市场估值体系

我国证券市场随着股改承诺限售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小非”解禁进入二级市场,逐步实现全流通,来自实业企业的产业资本就随着“大小非”的解禁进入了二级市场,他们对于市场的估值将不同与原有的金融资本。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考虑估值的差异在于股权成本,从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和隐含股权成本的回报来看,当隐含股权成本远远低于预测的实际经济回报率时,资本市场将对于产业资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产业资本不再抛售限售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大量回购,大举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产业资本引领市场发现价值。另外,现有“大小非”股东在衡量二级市场投资回报时会参照产业资本回报率,产业资本往往比金融资本更关注隐蔽资产,例如:土地价值,企业所拥有用户的价值、企业商标的价值、渠道的价值、股权的价值等等,从这些角度去寻找,也许还会发现一些公司的资产没有被市场充分挖掘。它参与定价实现的方式就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套利,而它的收益率依据的是产业投资的回报率,当二级市场投资回报远远大于产业资本回报率时,此时的产业资本也将大举进入资本市场,反之将从资本市场上退去。

另外,产业资本在全流通后介入资本市场的程度和时机与金融资本有不同的其他多种因素,一是产业资本自身对现金是否存在强烈需求;二是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发展前景是否明朗乐观;三是大股东控股比例是否足够维持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四是上市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是否为大股东惟一的利益依托,比如是否有更具诱惑力的投资机会产生。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估值的最大差异在于:产业资本以长期的眼光衡量投资的内在价值,其投资回收期通常长达10年以上,而以公募基金为主的金融资本,其最长的考核期限也就3-5年,价值取向则比较短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资本可能愿意为了长期利益牺牲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未尝不能避免投资者急功近利的目光。

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

由于“大小非”解禁,逐步实现全流通,产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使我国目前A股市场正面临两种估值体系的碰撞:第一种估值体系是旧有的二级市场证券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估值体系,或称价值投资,通常以市盈率和市净率相对估值体系和现金流量折现法绝对估值体系来估值;第二种估值体系则是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市值估值体系。自2007年10月至今的本轮股市深幅调整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是目前整个证券市场“大小非”减持下市场估值体系的困惑所致。旧的估值体系的打破,新的估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我国股市正面临阵痛,“大小非”的减持只是市场重新构建估值体系的起点,未来证券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估值体系将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和结合中逐步形成和建立。

另外,我国资本市场渐入全流通时代,这将打通金融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相互转换的通道,从而开启了国内A股市场金融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套利机制。产业资本的“托宾Q套利机制”将与原有的金融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展开博弈,最终全流通时代市场估值均衡由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博弈共同决定。

最后,新的市场估值体系的建立将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两者不同估值体系博弈的结果,同时新的估值体系的建立也标志着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紧密结合。因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的估值体系不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必须要进行博弈,博弈的本质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套利机制,它会让市场估值回归到合理的状态。

五、结论

随着我国股市步入全流通时代,资本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由金融资本主导的市场估值体系逐步被打破,新的市场估值体系尚未建立,市场估值体系陷入困惑和混乱,金融资本的主导地位将让位于产业资本,未来将逐步进入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主导市场的新机构时代。目前“大小非”减持下市场估值体系的困惑,仅仅是由于过于集中的“大小非”减持彻底扭转了股市的供求关系,摧毁了旧的市场估值体系,所导致的暂时的扭曲,“大小非”解禁后,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估值体系的博弈,市场也将构建新的估值体系,新的市场估值体系的建立将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两者不同估值体系博弈的结果,同时新的估值体系的建立也标志着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紧密结合。由于“大小非”问题是中国特色问题,没有有效的国际经验可借鉴,“大小非”减持下市场估值体系的困惑、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两者不同估值体系的博弈和新的估值体系的形成也将会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Fernández, Pablo: “Valuation using multiples, How do analysts reach their conclusions?” SSRN working papers, 2001.

[2]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s: “How we value stocks?”, 1999.

[3]Penman, Stephen:“The articulation of pricing-earnings and market-to-book ratios and the evaluation of growth”,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 235-259. 1996.

[4]田辉.乘数估值法在证券市场股权估值中的应用[J].中国资产评估,2004,(5):21-23.

[5]朱锡庆,黄权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8):60-63.

[6]潘国英.相对估值法之应用与局限[J].中国石油石化,2004,(3):63-6.

[7]肖明,万亚琴.剩余利润模型估值及其应用[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