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

第1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语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文化基础课,应看到高职教育下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使教学为“职业特色”服务。

一、实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及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总理曾说:“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培养求知,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见,高职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其“知识实用性”和“高等职业性”,重在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养,即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水平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综合语文能力及情感精神内涵,具体包括社会交际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内涵修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科学调整教学方法,符合“职业教学”特色。

二、赋予语文教学“职业”生命力

高职教育下的语文课程其生命力就是突出“职业特色”,发挥语文的实用功能,切实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养。

(一)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语文课程地位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往往是经普通高校录取筛选遗留下的群体,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低,学习态度缺乏严肃性,学习目标及期待较低,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综合素质较低。教育部也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技能贫穷期,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质量和专业结构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可见,如何通过教育切实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水平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职业教育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应认真研究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找准定位,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倾向,使得基础课地位十分尴尬;大多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普通高等语文教学模式上,难以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内容和方式拘泥于传统学科化系统的类型,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忽视学生的职业差别,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亟须提升;职业教育下的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二)选择符合地域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语文课的学时有限,无法像义务教育及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长期、系统学习,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地域特色、贴近本地区行业特点、岗位特点和学生专业特点;应以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能力为起点;注重适用性、人文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认同感;关照学生的就业需要、个性需求和发展需要。同时细化教学内容,开设形式多样能够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选修课及语文活动。

(三)突出实用性,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语文根基薄弱,但思维较活跃;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低,对联系生活的事物较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把语文知识贯穿于多种教学方法之中,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到应用文写作模块,“计划”与“总结”是使用率高,较实用的必讲文体,按传统教学计划设置,计划文体2课时,总结文体2课时。两种文体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采用对比式教学方法,把黑板一分为二,计划与总结同时对比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计划是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总结是做了什么,做得怎样”,这种设计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对比学习,加深记忆。进一步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提供不同的范文参考。高职学生一般懒于动脑,教师就要时刻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辐射思维和对比思维等等,并引导他们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这种思维,使学生看到语文的实用性,自觉成为语文的“乐之者”。高职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要体现四个贴近,即贴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专业和贴近就业方向,每节语文课都应是这四个贴近的有机融合。

(四)科学设置语文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语文的考核方式应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要素与精神要素的融合,参考社会行业考核标准,科学设置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考核体系应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参与语文活动情况、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等,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应找准“职业”定位,关注学生职业人的身份特征,侧重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真正融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中,创新真正从职业教育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法,让语文很好地为“职业特色”服务,让语文真正走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第2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考核评价;职业素养;课程类型;评价环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作出的综合评价。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总体存在着重对知识学习的评价,而与实际职业素养脱节的问题。

职业课程考核是评定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督促学生系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和检查。考核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根据近几年突出职业技能类课程逐渐增多、课堂组织形式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单一模式的情况,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我们对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科目和独立设课的教学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探索。

我们根据课程性质、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不同,各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明确课程的类型属性,具体分为:考试、考查、实训和考证,考试课程与其他三类课程的比例大致掌握为1∶1。各课程在开学前一个学期末制定好课程考核采取的评价环节,平时表现(出勤和课堂表现)、阶段检测以及期末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课程在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时,明确阶段检测的次数、内容、类型和分数分配比例。

考核评价的成绩架构是考核的成果反映,根据不同的考试方式确定成绩评定。考试课考试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设置平时、测试阶段、期末测试进行综合成绩汇总。考查课考试、考查课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或百分记分制,主要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阶段性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实训、考证课成绩考核实习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记分制,实训成绩考核方式用日常观察考核、笔试口试、报告、现场操作、答辩及专业导师鉴定等多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方式。

我们在公共素质类学科的考核评价实践中,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和改善,教学过程围绕怎样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例如,表达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变化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方面。高职层次的学生设立两门课程,考试课程和实训课程,分别采取考试总评和实训等级制,从而使教师获得了更多地教学空间,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进一步优化。

语文学科采用“平时素养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强调“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每个学期学习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出勤占10分,课堂表现占20分,阶段性考核占30分,作业与实践活动占10分,期末笔试占30分。这种评价方法,不但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专业学科而言,采取“互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细化,评价设置了详细地步骤和采分点。按项目模块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每名学生根据对该模块单元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明确自己的程度,如实地填写该单元的学习自评单,如果分组项目由小组组内自评和组外互评。教师和专业导师评价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综合学生、小组及教师或专业导师的成绩比例为3:4:3,确定学生该模块定量成绩。“彼此互评”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增进同学情谊,“综合评价”可以实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符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建设的要求。

第3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定位 就业能力 职业需求 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际上承担着教学任务和“职业技能”培养双重任务,然而众多学院仍旧把重点放在训练考试上,根本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究其原因是根本没有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始终要突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深入了解。本文通过剖析国家政策,并深入学生与企业间调查,总结出了满足职业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一、公共英语的地位与作用

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2008年修订中,提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进一步贯彻“加强实用、加强表达、加强听说”的 “三加强”的要。而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公共英语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定位方向于职场之中。

因而高职公共英语是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专业中凸显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尤其是2012年6月14日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告知公共英语是将基础英语和职场英语内容进行有效深度融合在专业支撑中突出的是其高等性,职业性与服务性。

二、调查报告与座谈分析

1.根据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动机与职业需求相关性对旅游、西餐、中餐烹饪、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国际经融、国际商务等非英语专业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率95.4%,应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工具性动机的指数超出其他,所以唯有确定职业需求动机,学生受利益刺激,对英语的学习目标也就明确了,对英语的热情也就提高了。

2.在举办一系列与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座谈后,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定位,而英语运用能力却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因而外在动机在英语学习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在研究并了解岗位需求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基础之上,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最终达到实现教学与岗位的对接、满足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的目的。

三、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1.明确学习动机,满足职业需求。

(1)以职业需求为动机开发和构建英语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分析英语职业,按照行动的逻辑选择教学内容,将工作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而后根据各专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确定职业标准职业素养标准,要求各专业院系、行业企业合作,制定行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职业需求及所需职业素养把要求融合于英语各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2)深层次校企合作是加强英语职业素养训练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术的获取,决定了工学结合是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根本的“学中做”与“做中学”体现的是英语学习性生产和生产性学习的基本规则。在这种机制下,英语职业能力与工作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3)企业文化英语需求成分逐步融入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高职生英语职业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为学生积极搭建职业素养内容丰富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平台。校园英语文化的长期熏陶会让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不断增强。

(4)行业企业参与英语课程开发是教材建设的基本保障。行业企业参与英语课程开发,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保证了英语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在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共同制定英语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开发出反映行业企业的英语实际需求职业标准,加强了英语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与职业标准衔接的可能性。

2.实现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

(1)大班教学与小组协作齐头并进。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皆是大班学生,为了优化大班教学效果,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让学生分组活动,组织任务多样的满足职业需求的活动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中。如展览会,用英文介绍各种展品,与客户交易等。同时开展第二课堂,召开大型的烹饪小吃街,招聘会,旅游景点介绍等等。

(2)重构模块与辅助教材并列前行。为了满足职业需求,教师拆解模块,选取与本专业学生相挂钩的部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以此展开任务教学以及职业和文化素养的拓展。教师还需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在企业人员协助下编撰辅助教材,以满足各专业不同的英语职业需求以及职业本位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大听说部分,以适应涉外交流需要,增加社会竞争力。

(3)教学考核与职业能力并驾齐驱。学生在职场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现场交流能力,因而设置职业英语技能的口语考核,并加大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才能让学生从而为岗位需求而努力学习。引入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办公室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每学期末在学生中开展测评工作,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上应定位于高技能型外语人才,更注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英语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高等教育的特性,又要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英语学习中。这样公共英语教学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英语职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祥林,杨凤翔.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普通文化课改革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

[2]李刚.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职教论坛,2009(11).

[3]赵芝英.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J].2008(4).

[4]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

[5]贡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9(1).

第4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 3P模式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002-02

一、前言

在很多人眼里,口译是一个金领职业,能结交达官显赫、参观风景名胜、品尝美味佳肴以及赚取丰厚报酬。口译的这些待遇往往让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初兴趣盎然,趋之若骛。但是,对大部分同学而言,这种学习积极性所维系的时间并不久,很快便由喜欢变成害怕甚至抗拒。对于口译,想说爱它并不容易。如何才能激发和保持口译学习的积极性呢?

另外,由于我国翻译专业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基于传统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职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评估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有待加强。不少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毕业生既不熟悉职场翻译的工作环境,也不了解职场翻译的工作过程,无法胜任职场翻译的工作任务。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呢?

随着人们对以上两个问题认识的愈益深刻,翻译教学界开始思考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长期以来,国内口译教学一直存在技能与专题之争。目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辅以不同语篇题材开展项目模拟演练的口译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具体开展哪些口译技能和项目模拟训练?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技能训练和项目模拟?技能训练和项目模拟该如何操作?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形成共识。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受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和ARCS动机模型的启发,本文以口译的工作过程与学习领域为视角,提出了“职业训导-项目模拟-顶岗实习”口译课程设计模式。希望本文能在口译学习动机的激发、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口译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对口译教学的启发

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一旦与生产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都能得到体现。可见,学习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归纳教学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工学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理念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吻合的。

工学结合理念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旨在实现教学与工作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未来职业岗位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姜大源,2007:1)。在职业行动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结合便构成了该职业的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等三个部分构成。每一个学习领域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

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口译的技能性、知识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但要进行口译职业素养的学习,还要开展大量的项目模拟与观摩演练,同时鼓励学员参加顶岗实习并独自承担口译实践。工学结合理念完全适用于口译人才的培养。因此,熟悉口译的工作过程并将典型口译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是每一位口译教师的职责。

三、口译的工作过程与学习领域

3.1 口译的工作过程

在国际口译研究史上,最早关注口译过程的当属瑞士职业译员赫贝尔(Jean Herbert)。早在1952年赫贝尔就发表了《口译手册》,把口译过程分成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步骤。但他讨论的主要是语言转换和口译技能问题,并未触及在这些操作活动之下的译者心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语言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学者安德逊(Anderson)将译员在现场工作阶段的思维归纳为思维构建、思维转换和思维外化三个认知阶段(刘和平,2005:42)。法国释意派理论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也认为口译是一个译员理解与被理解的思维过程,并将口译程序概括为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张吉良,2011:2)。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实证研究受到重视,口译研究进入更具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阶段。针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这两种口译工作方式,吉尔提出了著名的精力分配模式(Efforts Model)。吉尔认为,口译是一个听力与分析、口译笔记与短期记忆、笔记解读与译语传达等多任务处理的过程,口译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求译员在听、记、译等环节科学分配和协调自己的精力(Gile:1995:161)。然而,以上种种口译过程模式都只着眼于译员在口译现场的思维表现,并没有充分反映口译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事实上,口译的工作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等三个阶段。其中,现场表现阶段是口译的主要环节,是在译员协调任务支配下的由听辩、记忆和笔记再到表达的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口译的工作过程又可细分为准备、听辩、记忆、笔记、表达、协调和评估等七个具体环节。

3.2 口译的学习领域

从工作方式上看,口译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无论交传还是同传,其目的均在于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实现清晰、无障碍的即时沟通。就两种口译模式的使用情况而言,交传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如外交会晤、双边谈判、访问以上关于口译工作过程的描述为口译的学习领域圈定了范围,包括准备阶段的职业素养准备训练以及工作和评估阶段基于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的任务实践。职业素养训练的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心理。任务实践则既要有交传也要有同传;既要有会议口译,更要有社区口译。

在翻译活动中,译员在有限时间、有限客观条件下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储备及信息工具解决翻译难题并顺利高效完成翻译任务的素质能力统称为译员素养。根据厦大模式,口译是译员对来源语篇与跨文化交际成分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的语言以及语言外知识加以理解,应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守一定的译员职业准则,用目的语对来源语的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可见,译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

就两种口译模式的使用情况而言,交传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而同传,由于其具有不占用会议时间的优势,已发展成为会议口译中最常用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国际场合。几乎所有正式的国际多语言会议以及国际组织都采用了同传作为标准口译模式。

按其发生的场合,口译可分为会议口译和社区口译。会议口译主要服务于国际组织或其代表之间的交流,发言者面对全部听众进行单向的(除问答环节)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会议口译有固定的行业组织(如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统一的工条件和良好的报酬,吸引了大多数人的关注。我国部分高校甚至在研究生阶段专门开设了会议口译培训项目。

社区口译主要服务于国家内部的公营服务部门,属于对话性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也包括为听障人士提供的手语翻译( Pochhacker, 2004: 15) 。社区口译在我国发展迅速,对译员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其职业地位却迟迟得不到承认,一个常见的观点是,这种谈话型口译更简单,随便找个会英语、懂点专业的人来做就行了,不用像会议口译那样专门培训。但是,这种“更简单的口译”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口译课程设计的3P模式

口译课程在设置上应包括准备、工作以及评估等三类课程。基于此,作者将口译训练分为职业训导(Professional Training)、项目实训(Projects Simulation)和顶岗实习(Practical Work)等三个层次。我们将其命名为3P口译课程设计模式。职业训导是口译训练的基础环节,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心理等,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语言能力、拓宽知识面、掌握口译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因此,该阶段可以分别开设语言对比、百科知识、口译技能、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或内容的学习。项目实训既是对职业素养的巩固,通过一个个基于真实工作情景的项目模拟,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任务。口译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形式基本一致。从工作场所上看,要么是社区口译,要么是会议口译。因此,这一阶段可以分别开设商务口译、医疗口译、移民口译、法庭口译、会议口译等课程或形式的学习。基于国内的实际,应针对当地的具体需求加大社区口译的训练。顶岗实习是对职业训导和项目实训学习效果的检测和总结。另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课堂所学,体验和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为独立进入口译职场做好准备。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安排或者自主选择分别观摩和体验各种形式的社区口译和会议口译。通过顶岗实习,学员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最终决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口译的工作并将口译员作为自己就业的最终选择。

3P口译课程设计中的职业训导、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与口译过程中的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相呼应。它们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系,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构成口译训练的一个完整体系。

五、结论

3P口译课程设计模式的提出是对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和ARCS动机模型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国内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但是,就国内高校以及培训机构的口译训练实际情况而言,该模式在口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高校在制度保障、师资水平、硬件建设、配套教材等一系列条件方面无法满足该模式的教学需要。因此,各学校与培训机构应该尽早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使学校教学组织有章可循,也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双重角色得到保障。与此同时,还要投入重金引进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口译教学队伍以及口译工作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高水平的口译实训室和语料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长期的口译实习基地建设,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 Pochc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 tudies[M ]. London: Routledge, 2004.

[3] 姜大源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第5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医专体育教育随着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并培养了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创新效果。但体育教育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趣味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中阐述了实施医专体育教育的教学策略,从而增强体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体育教育更好地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趣味性;实效性;多样化教学;教学策略

一、分析医专体育教育职业素养的改革

医专体育教育改革中本着快乐体育、终身锻炼的思想,彰显了体育的教育特色及特征,培养适应社会型的人才,才能使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或职业,那么医专体育教学的职业素养改革就是“适应时代,按需发展”这个改革趋势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医专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素养的先决性

医专院校应结合当今社会的职业需求,形成良好的校风、职业态度和行为、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实践和锻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标尺,按照社会所需要的类型来培养医专特有的人才,就需要医专师生共同结合当今社会的要求来不断提高自己能力,完善自己的素养,将医专体育教学内容与现实职业发展、专业技能定向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在教学实践当中,在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既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又培养了学生专业的技能水平和积极向上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医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缺乏新意

传统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技能教学为主,缺乏体育教育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关联,体育教育思想严重匮乏。医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受学校的重视,受场地环境和设施的制约,不能充分发挥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亮点,从而受其影响,不能积极调动医专院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没有将体育学习进行提升和完善。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是体育教师通过学生热身后,简单的讲授动作分解步骤,之后做准确的动作示范,然后就让学生反复的练习,课程结束前在做剪短的评论以及纠正错误的动作。大多数体育教学都是在操场上演练,基本上没有什么新意,缺乏社会实践技能经验,教学方法陈旧过于落后,体育教师太过于灌输式讲授,没有把学生做为课程的主体,没有过好的疏导学生自发学习的习惯,学生缺乏自信心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师资力量不足,医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改进和定期培训教师出去进修学习,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到本学校进行推广并总结,创新出适合于医专院校体育教学的新范式。

2.体育课程要改进教学形式

医专体育教学内容本着教学大纲的宗旨,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但日逢峻下,传统的医专院校体育教学仅把体育测试放在首要之位,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团体合作的集体精神。长期以往,导致了体育课程不受学校重视,体育课时也逐渐占用或减少,经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每周仅有一两节体育课,只有30%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是必然要上的,而其他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上不上无所谓。综上所述,医专体育课要提升在学术心里的位置,体育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也削弱了高职体育教育的有效性,更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医专体育教育的新思潮下,体育教师应迎合社会需求、体育竞赛市场需求,选用演示法、操练法、灌输法、翻转课堂、体育竞技比赛来传授体育技能知识等。

二、体育教学措施的改革趋势

(一)体育观念要革新

医专体育教学的观念要在体育课中进行改革,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适应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会市场需求的本领,才能步入社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医专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体育教学经验,边上课边观察,边总结边创新新颖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喜欢上体育课并爱上体育运动等。学生身心健康了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

(二)充分做好课前、课中、课后准备工作

结合医专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体能与测试目标,根据医专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差异、个性差异、体能差异等等,编排设计不同人群的训练计划,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整个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就是起到引领的作用,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首先是体育教师通过课前充分准备,挑选一些学生愿意接受的小活动,热热身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本节体育的兴趣,使学生从不愿意上体育课转变到主动想上体育课,并结合体育教师的预留提示,在课下做了很多充分的体育及技能的知识准备,使体育课上减轻了理论部分,直接由体育教师略微点拨便切入主题,进行规范示范,并组织学生趣味比赛形式复习所学内容,这样使体育课及开心快乐,又轻松易懂,学生们不得不喜欢这堂生动的体育课。

(三)医专体育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依据医专体育对教师的时展需求,推出围绕“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方法。本着社会形势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不同职业性的体能辅助训练,这样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起到身心健康的辅助教育作用。医专体育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通过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融入多样化教学模式,利用竞技比赛、体育动作分解演说、初步认识体育启发等新形式开发学生潜能,继而在医专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终身体育学习理念。

三、小结

医专体育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有必要采取优化的教学策略措施,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将体育游戏活动编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互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效地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让体育活动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推动医专体育教育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习茵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单灿.浅议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104-105.

[2]艾尼瓦尔•司马义.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5):91-93.

第6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1实训准备实训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备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首先要充分熟悉本次实训内容。了解本内容在专业岗位技能的实际应用,同时备好接受实训课的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技能基础等。第二,教学方法及学生准备:针对课程和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提出什么要求(如分组等)。第三,教具准备:包括教学设备(软硬件)准备、课件准备、人员准备等。在此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准备好实训所需的设备和道具,如多媒体,机房,工作台等。教具及教学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实训内容和岗位特点。第四,职业素养与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本次实训中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注意实训安全,端正态度。针对知识内容进行相关的职业训练,如职业礼仪、企业常识、企业文化等。

2教学实施本阶段是实训课的重要环节,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传授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技能的学习中来。在实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按第一阶段的备课内容,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训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本阶段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实训教学,达成素质与能力训练的目的。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岗位特点,知识运用特点,并在完成学习目标后体验到成就感。职业教育的课堂就是企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课堂。要让教学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对实训指导老师和专业教师也有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懂得企业及生产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熟悉相关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等。其次,作为专业教师,自身知识和技能必须要紧跟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更新;必须时刻关注本专业的知识在相关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市场需求。就是说能够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以致用。在这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情感目标。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成效,关键在于教者所采用的教学实施方法。

3实训评价总结和结束实训课学生活动结束后,评价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项内容可以放在第二阶段来完成。评价总结包括了教师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重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他们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3.1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表现及反馈,判断实训课的效果。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反思,以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这个过程可以放在课后进行。

第7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教学;职业素养

一、高职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技能工作者的重要人才培养机构,以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高职院校现代化教学培养体系的指标中,能够总结出四项职业素养的能力体现: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专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是学生在其行业内的发展中,是否能够以普遍社会价值观形成其职业操守,以及基本的企业和社会道德标准。职业意识,指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能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迎合企业发展与时代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意识培养方向。专业技能,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技术手段,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方向。赋予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创造社会价值是高职院校的必备责任,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职业态度,指学生是否具备在职业压力中,摒弃不良的思想格局,始终以敬业精神为主导,发挥出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义务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就是职业指导的重要方向,完善各部分能力的共同提升,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

二、依托职业指导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

第一,建设“活动性+课程性”为基础内容的职业课程体系。基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方向的引导,在职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当体现出教学本质的课程性,突出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依托的教学方向。一方面,针对课程内容规划出具体专业技能的应用实践课程,通过丰富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普遍的多专业共同开展的职业指导课程,应当涵盖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内容,从而明确学生在职业态度上的奉献精神与合作意识的提升。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系统化的课程安排,同样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丰富个人经历的同时,在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实质性与活动性。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化的性格与个人修养同步提升,而活动中熏陶出的个人气质,将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提升的职业素质。第二,促进“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培养”教学资源完善。以专业技能为培养需求的方向上,需要完成职业标准的客观需求。那么就要从就业方向上完善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技能方向也有所区别。那么提升各个专业的学生完善个人专业技能,需要与实际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教育发展方向,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资料。在明确学生的专业技能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例如会计专业,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实践工作的操作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会计初级考试与中级考试等,而同时也要为学生规划出整体职业生涯,令其在就业之后的不同时间段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学习计划,成为社会实际职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与此同时职业指导中也要附加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通过整合项目化实训资源、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以及教材资源,在校园中形成实践工作与活动资源的融合。形成“教、学、做、练、行”的整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方向,有利结合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促成素质教育中完整的资源体系。体现出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综合化职业素质提升。第三,发挥“文技”结合的多元化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学生培养职业素养需要多元化的平台体系,从而促进多方面职业素质的普遍提升,以及共同培养职业素养的学习生活环境。其平台的完善与整合内容包含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校园文化、专业技能、社会活动与校园活动、实践演练与创业实践、素质拓展与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职业指导的教学内容中,应用不同方式的培养内容,丰富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全面认识,激发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形成。同时开展“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规范,从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提升,包括时间管理意识在内的多重职业意识的构建,创新意识、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沟通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服从纪律的观念形成。令其在多种课程的配合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其职业文化活动的整体氛围。第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沟通交流。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并非朝夕之间,而多数职业指导课程中未能形成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主要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职业意识,都是思想范畴的综合素质内容,那么只有保障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良好的交流模式,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建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念,形成对于工作内容的客观认识与工作责任的主体意识。在职业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亲人、教师、朋友、监护人、鉴证人、指路人等多重教育指导的不同身份转换。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保持实时沟通和深化了解的交流模式,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多方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6-127.

第8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企业生产模式,以生产作业指导书为载体,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形成产品为导向的教改模式,在以接近企业化为工作任务培养学习中,培养和提高教学的综合实效性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作业指导书课程改革

一、背景资料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是笔者所在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模拟企业生产,基于产品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理念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学校以往的常规教学流程是“理论-实验、实训教学”,这基本上是保留在单一的技能培养层面上,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所需的人才需要、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企业生产线的岗位生产作业指导书(以下简称作业指导书),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企业生产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在国家级改革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在重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以企业作业指导书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按企业要求改造相应实训室,同时加大教学过程的改革,由之前的“理论+实验、实训”改为“企业+产品+生产线”的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企业化课改的准备工作

1.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

为了打造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生产实训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型实训室,学校聘请了社会企业一起参与建设了首条带有生产性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厂房设计和布局,配置了2条生产流水线,共有工位50个,其中生产工位48个,检验工位2个。2套生产检验设备,24套通用设备,焊接机以及点胶机、先进的焊接机、制板机、产品检验等专用设备,满足了生产小型电子产品和专业课程的需要。

2.配置了不同产品生产(工作)任务情境下的作业指导书

为把企业的标准、规范、科学、市场化的理念融入到作业指导书中去,在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中,学校配置与之对应的作业指导书(《电烙铁使用作业指导书》《分立件插件标准作业指导书》《质检员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分立插件外观检验标准》等多个文件。

作业指导书分布在具体的各个教学工作任务中,也相当于企业生产各工序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些生产任务、生产流程,在生产线的工位牌上明白、准确、清晰地标示出,让学生知道在生产或实训教学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操作步骤是什么,做到心里明白,同时体现了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控制。作业指导书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①作业名称、适用范围;②作业质检具的准备;③操作流程图;④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安全注意事项;⑤编制者、审核、批准、修订;⑥作业前后的要求及验收、交接等。

3.编制丰富多彩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除了给学生配置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外,学校配置了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自主编写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动画课件、学习任务书、相关电子产品安装工艺标准、课程学习标准、微课视频教学等。这样极大方便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

学校除了安排专任教师教学外,还聘请企业方技术骨干、行业能手一起参与教学,以保证教学不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校企对接,管理对接。

三、作业指导书编制原则

采取企业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出的学生更能接近企业的实际生产用人需求。为此,在编制作业指导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由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编制

作业指导书专业性非常强,不可能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当然也不能完全由企业人员单方完成,要根据企业的技术目标要求和危害(隐患)辨识分析以及教学需要进行编制。要由企业方的班组长或技术骨干与校方的教师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并按作业指导书的项目内容及要求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形成一个系统可执行又便于教学的作业指导书。

2.根据培养对象融合教学需求和企业生产来编制

在编制指导书时,不能一味只考虑企业的要求。在满足企业生产基本前提下,融入教学知识,同时注意生产对象是学生,不是员工,其最多算个准员工,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制。

3.编写形式上可灵活多样,通俗易懂

编写作业指导书最终目的是给学生生产和学习使用。为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在编制指导书时,多采取图表、填图、图形等形式多样又通俗易懂的模式。例如对于电阻、电容的安装,要求采取实物图片的样式标明安装的技术要求、最佳的安装参数、容易出现的安装问题等等。同时均配制有相应的视频,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基于企业作业指导书教学过程实施及应用

1.实施前准备

教学实施前准备相当于企业的岗前培训。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组织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掌握其中的内容,为上线生产(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新上岗的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完成后,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严格按企业制度要求执行,同时,每个生产现场的工位牌上均放置有作业指导书,以便于学生在每天的工作学习中予以实施。

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企业工作机制。实训室采用小组化教学,学对应企业的线长,副组长对应线长助理,学习委员对应品管员。电子专业实训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小组生产线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工作情境下学习,完成实训或真实的生产任务,培养学生在学习生产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培养其职业习惯与职责履行的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2.过程实施

以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生产实训在校内新建设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进行,以实训生产的方式组织实施。比如生产(组装)“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一电子产品,其教学流程为:开班前会下达任务领料检测安装测试、检验总装产品终检及评价成果展示、总结7S作业结束。课程的教学流程如下。

(1)开班前会:教师总结过去的学习工作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学生作自我着装、仪表的检查。

(2)下达任务:教师布置当天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3)领料:助教发放,线长签领生产物料和生产用具。

(4)检测:上线前,检验物料(元件)的好坏,品管员监督,确保产品质量。

(5)安装:上线组装生产产品。务必对照作业指导书,按标准工艺要求安装。

(6)测试、检验:按标准对半成品进行测试、初检,品管员监督,保证产品合格。

(7)总装:对合格的半成品进行总安装。

(8)产品终检及评价:对成品进行终检后入库,同时对完成的产品进行评价(与课程成绩挂钩)。

(9)成果展示、总结:展示产品,增强自信心,并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10)7S作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7S作业,学习企业管理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及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效果,最终形成良好职场素养。

3.应用注意

为充分发挥作业指导书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来要求自己,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执行。

(2)带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教育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以避免事故及伤害的发生。

(3)带班或实习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包括出勤、精神状态、学习状况、生产情况等,并及时评价。

(4)不同电子产品按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学时。

(5)提醒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将指导书及记录用于生产结束后存档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依据。

(6)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到持续改进,使作业指导书保持真实有效性。

4.应用效果

通过以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学习,学生的一致反映如下。

(1)把理论课本改变成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学起来通俗易懂,很容易上手,并达到项目要求,按照指导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做,可逐步学到教学知识。

(2)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业指导书被视为“学习宝典”。

(3)比较容易形成较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对学校2013级电子专业的学生依照作业指导书实施教学以来,得到了全校的教改评价中的较高评价。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端正学习目的均有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小结

事实证明,在经过企业化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学习和训练后,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方法以及职业习惯与职责、职业素养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在学校2012级、2013级电类学生使用后,企业优先录用。其中2012级不少学生工作几个月就走上了一线生产管理岗位,如2012级电子电路班有5位学生当上了生产线长、班组长等。还有的进入了工艺部门工作,这些都说明了课改的作用。下一步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作业指导书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解决完善,使其在课改中发挥更大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惠群,陈桂兰,张莹.高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

[2]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吴冰冰.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8).

第9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课程开发教学形式及方法职业素养

一、课程分析

(一)课程任务分析。

课程是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它可以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科目课程,也可以是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的实验或实训课程,还可以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汽车营销礼仪》课程是汽车营销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实施环境分析。

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销售已成为汽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汽车销售不仅是连接市场需求和企业效益的纽带,也是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职高专类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素养及职业能力是学校的任务。分析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办学条件,通过走访汽车4S店,了解毕业学生及企业对课程的需要、对汽车销售人员职业素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将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了使课程内容与未来汽车销售岗位对应,《汽车营销礼仪》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并在教学中实施完善,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情境演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完善岗位必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从企业角度分析,他们清楚的意识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突破不仅是企业文化、品牌效应,还要有一批高素养的汽车销售队伍,所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除了重视应聘汽车销售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外,在关注他们的身高、体形、相貌等条件之余,更加重视个人的礼仪修养和职业素质。理由是第一,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助于赢得顾客的信任。汽车销售人员彬彬有礼,举止有度,谈吐不俗,端庄稳重,落落大方,自然真诚,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就会使对方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从而赢得尊重和欢迎,为彼此沟通创造良好的铺垫;第二,专业礼仪规范,更能体现企业、品牌形象。好的汽车品牌的形成是在汽车流通过程中靠汽车的质量和优质服务产生增值效应的,而增值效应是靠汽车销售人员在对客户的服务中去完成、实现的。所以,各汽车品牌都制定了汽车销售礼仪标准和服务规范,为提升企业与品牌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奠定基础。

这些都帮助我们找到课程开发的依据和条件,为完成课程开发设计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汽车营销礼仪》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企业的本质、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及汽车营销人员岗位的基本要求,了解汽车营销及服务流程;技能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汽车营销礼仪行为规范;态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提升自身修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汽车营销礼仪》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课程观,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职业专业技能教育的内在统一,在课程设中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汽车营销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各个汽车品牌4S店展厅销售顾问岗位职责,结合展厅销售流程即:客户开发、展厅接待、需求分析、产品展示、试乘试驾、报价签约、新车递交和售后跟踪八个环节销售顾问所呈现的标准礼仪规范分析入手,根据汽车营销人员职业岗位礼仪能力需求和行动领域所需职业能力分析,架构了该课程体系,从职业分析入手,优化课程结构设计,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突显职业特征设计学习情境,在充分体现职业特征的同时,兼顾个性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课程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宗旨即使学生们掌握展厅销售流程各环节的礼仪规范,培养学生具备汽车销售过程中的销售礼仪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组织。

《汽车营销礼仪》课程内容及组织设计主要指教学标准及学生学习要点等相关教学文件的设计,包括:每个模块的地位、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进度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都在每个模块的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体现。

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课前教师将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开发教材,及教学课件制作和《实训任务单》等教学准备工作。教学中行动学习法贯穿教学始终,在知识的获取上,采用讲授、视频演示、图像对比分析说明相结合,促进学生多感官接受信息;在知识理解与应用上,采用案例分析将企业(汽车品牌4S店)典型应用案例引入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境,教师不断地转换角色,从教学主体,到教学辅助,教学过程中不断减少自身的教学活动量,增大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量。学生从被动接受新知识,到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多种行动学习方法,还能够引发学生工作行为的改变;在技能应用上,采用布置小组任务形式,学生以团队工作方式,通过团队合作、沟通、计划、问题解决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强化知识的应用,技能的反复强化。

每一模块若干情境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阶段结束后,教师将带领学生到汽车4S店现场进行观摩,观察汽车销售顾问的工作行为和岗位礼仪规范。学生观摩后要进行小组回顾,反思真实的汽车销售顾问所展现知识、技能与态度与课堂所学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差别,提出固化点和改善点及其措施。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进行认知的传导;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模拟、小组讨论及小组任务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培养学生反省能力,使好的做法固化,将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使学生在过程学习中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课程资源。

汽车营销礼仪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围绕汽车4S店展厅销售工作流程为基础,即客户开发、客户接待、需求分析、产品说明、试乘试驾、报价签约、交车服务、售后跟踪等八个环节,结合汽车4S店展厅对销售人员的礼仪要求设计八个模块,形成以汽车销售礼仪实训大纲、计划、教师手册、学员手册和PPT课件比较规范、完整的材体系。

独具特色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则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及学生使用同一内容的教材,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教师使用教师手册侧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施方式、教师点评要点、评价指标;学生则使用学生手册更加侧重礼仪实训课程目的、礼仪课程内容、礼仪课程要求、模拟演练后小组自评和互评的标准等。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汽车营销礼仪教学结果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课程开发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了检验课程结果,《汽车营销礼仪》课程形成“评学评教”相结合教学评价体系,即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同时还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互相促进,共同完善教学。

1.对学生成绩考核办法。

2.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教学效果。

三、特色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一)遵循展厅销售流程的职业导入。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遵循展厅汽车销售流程各个环节销售礼仪规范,使八个教学模块稳步推进,通过实际案例教学的应用,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们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素养,并完成了必要的职业角色的转换,从而成功地实现了职业导入的流程化运作。

(二)完善教学全过程控制。

在八个模块和实训任务单的设计上,按照案例分析、知识铺垫、技能训练、总结分享、课后展厅走访等活动,完成从任务的提出,过程的引导、结果的分享交流,再到最后的总结提升,形成了严谨的实践训练体系,确保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三)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化。

《汽车营销礼仪》课程考核实施方案,以能力评价指标为导向,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评教,强化教师自我持续改善意识,逐步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提升。

在《汽车营销礼仪》课程教学中,融入汽车品牌文化,使学生们通过了解汽车品牌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激发自我完善,提高修养,同时,创建模拟汽车4S展厅场景的技能训练,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成功的欲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在完成技能训练任务的过程中,职业基础能力在加强,职业素养在提升,职业情感在升华,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能力、素养、情感培育融为一体。

四、结论

《汽车营销礼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紧密结合未来岗位的需要,扩展本课程的内涵,既保留汽车销售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同时还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在融入实践性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达到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在充分体现职业特征,兼顾个性发展中,使高职高专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