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智能设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76-02
1 概述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远程教育的内容经历了窄带网环境下的单一文字格式阶段、宽带网普及初期的以音视频为主的单一多媒体格式阶段、到宽带网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聚合语音、视频、演示文稿、文字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再到今天3G、4G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电子阅读内容的分发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便捷程度,人们日渐养成的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电子阅读的习惯。我们在感叹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在思考作为百年大计之本的教育事业,该怎么调整自身的步伐,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发展时代。
毋庸置疑的是,移动互联网中信息的传播、分发已是空前的便捷,这为远程教育内容的传播做了示范性的预演。高速的移动网络又为信息载量大的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创造了基础条件,从内容的分发、传输到最终的内容消费,已彻底消除了之前曾经遏制远程教育的技术瓶颈,使得我们能开始集中精力进行教育内容的创新。
2 目前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通过考察市场上存在的远程教育产品,我们的发现有:
1)娱乐性的内容仍占主体,市场极度缺乏合适的远程教育内容。
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有低头看手机的习惯,这也被戏称为“低头族”。“低头族”们不是在滑动手指看网络小说,就是耳朵里塞上耳机看电影或连续剧。在他们消磨无聊时间的同时,我们也曾发现莘莘学子手捧厚厚的复习资料,紧张地喃喃默背。智能设备似乎只是一个闲暇时才会看看的“娱乐工具”,这些现象其实提醒我们,远程教育的内容还极度匮乏,学生们仍依赖纸质教育内容。举个例子来说,笔者甚少看到学生们利用智能手机来学习英语,但手机作为具备文字展示、媒体播放等功能的集合体有着先天性成为教育终端的优势,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初、高中同步英语教育内容出现在移动设备上,学生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听到标准的课文人声回放,或录音复读,或阅读背诵,该是一种多么高效的学习方式。
2)重视幼儿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却忽略了更高年龄学生需求。
我们可以在AppStore中发现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幼儿教育产品。家长们通过下载一个教育App,就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以游戏形式呈现的、备受孩子喜欢的教育内容。孩子动动手指,通过完成一些画线、排序、填空等游戏,就可以短时间快速掌握几个拼音或英语单词,可谓深度挖掘了孩子的学习乐趣,值得肯定。但继续搜索,面向更高学龄学生的此类交互式学习内容却鲜有发现。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地以图片展示的数学题解题过程等,或大段枯燥文字构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学资料,教学内容的互动性设计严重不足。
3)缺乏系统性的内容规划,在强调内容创新时容易陷入混乱的内容布局。
通过调研了几个教学软件案例,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少内容提供者在强调内容创新的同时,忽略了教育内容的路径特性,即平行、散乱的内容大量出现,各展示单元缺乏逻辑上的顺序,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
结合上面的发现,我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目前存在的教育内容缺口,我们认为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远程教育显然滞后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程度,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创造出新一代的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在移动智能设备上展示的教育内容呢?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技术角度出发,我们产生了构建新型教育内容的新思路:
首先,内容的结构定义至关重要。我们应系统性地对教育内容的元素类型作出定义,比如确定设备所支持的MIME类型,以描述性文件的方式(如XML)对一项教育内容进行构造,以顺序或交叠的方式对内容的时序进行规划,建立适合智能设备特性的媒体内容描述文件;对内容各项媒体格式定义应充分考虑到移动设备的限制,选择编码效率高的编码器对视频内容进行编码,可在获得高质量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减网络流量消耗;考虑实施内容的有效压缩、打包、并嵌入DRM标志,提高内容分发包的传输效率并保护内容的数字版权。
其次,我们应借助于现有的主流构建富媒体应用的开发方式,在规划内容格式中引入交互代码,比如HTML5/JavaScript 代码块,定义事件接口及服务端访问规范,初步实现具有统一定义的交互代码植入规范。交互式内容注入在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性及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将逻辑从展示型内容中分离并脚本化可以提高内容维护的效率并降低开发成本;我们在新内容的设置上是极强调交互性的,为了实现高交互式内容,会开创新的媒体格式,即一种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交互式脚本的新型媒体,对该文件的格式及流式加载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设备端的特性,扩展交互式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利用设备的GPS模块,采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利用设备的语音输入功能,开发语音交互式的内容;利用设备的视频捕获功能,开发视频交互式的内容;利用移动设备这一先天性的“社区化工具”驱动内容的社区化,借助社区化的传播效应和互动功能使难题的解决达到史无前例的便捷等等,使教育内容在如此完备的技术基础上产生革命性的进步。
从产品角度出发,我们应充分调研现有教学过程,对有远程教育需求的教学活动进行产品化的推动。在学校、学区或更高一级范围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沟通,分享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对内容进行精品设计;突破原有教学内容设置的定式思维,让内容“动”起来,完成从“平面媒体”到“富媒体”的转变;教育内容设计的过程应聚集熟悉互联网、熟悉互动体验设计的相关人才,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做内容,以“移动”的思维来做内容,他们像一座桥梁,将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和移动设备的用户连接起来,我们应重视这个角色。
从运营角度出发,如何把这些创新的教育内容推广出去,如何引导用户来尝试新内容并逐渐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成了我们新的挑战。我们通过充分调研远程教育市场,并结合移动互联网大环境的媒体特性,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运营活动:
首先,我们应重视现有远程教育渠道所积累到的用户资源,并尊重他们的使用习惯,采取从线下到线上(逆向O2O模式,Offline to Online)的方式来把传统的离线浏览视频课件的用户通过奖励、免费体验等手段吸引到我们的平台里来。我们可以提供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来快速地导入老用户,并用赠送积分和内容的方式对用户进行鼓励。
其次,重视主流的应用商城,包括Apple的AppStore,Google的Google Play Store,以及国内占主流的安卓市场、应用汇、小米应用商城等App分发渠道,把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放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能够方便有教育需求的用户在市场内搜索找到我们的产品。在应用市场的产品宣传应凸现我们新型教育内容的特性,包括一目了然的图片及详实且简洁的文字说明;我们应制作新内容为主体的视频演示片断,上传到主流的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土豆、国外的YouTube等;与现有的App信息类网站如91手机助手、搞趣网等进行合作来推广我们的终端软件。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社区来推广我们的内容和产品。比如说,鼓励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教育内容的链接,新用户可以点击链接来快速体验我们的新型交互式教育内容,鼓励分享并赠送积分,确保有潜在教育需求的用户得到实质的收获;在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中设置“一键分享”的功能,并提供激励措施来促进用户对我们的内容去做社区化传播;我们应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并开发完备的公众平台服务,利于用户方便地进行内容体验及学习偏好设置,并通过公众平台打造一个与用户交流的渠道。
通过技术、产品及运营的思考使我们能够多方位地审视基于创新内容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优势、产品特性、目标用户群体及所需的资源等各个因素,充分的准备和调查研究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可控因素,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远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粗浅构想。以移动互联网的新思维构建新型的远程教育内容,将会显著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高度的互动性、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精彩的富媒体展示将使远程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承载新内容的教育平台,我们从技术、产品、运营三个视角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到了进行新型教育平台的所需技术、产品特点及推广方式。
本文谨望抛砖引玉,寄望广大重视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享思路,广泛交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找到远程教育内容设置的新方向,并且借助国家对互联网+教育的扶持机会,创建一个革命性的、可运营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吕佳.浅析移动互联网发展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182-182.
[2] 董文琪.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J].江苏高教,2014(5):81-83.
[3] 郭进明.关注移动互联网 关注移动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1(6):50-50.
[4] 陶祥亚,杨成,胡建华.基于UCWEB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信息资源利用模式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0(6):70-74.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实践;思考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平台技术的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趋势。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职业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全覆盖。
一、“互联网+”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互联网,当前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已经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又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运用网络云平台技术,发展互动式“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和实践项目。“互联网+”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能。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专业所需和未来职业需求,随时随地运用课下碎片时间,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建构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扩大了他们的学习范围,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互联网+”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形式多样
近几年,借助互联网平台得到快速发展的慕课(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使教育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变革。这些课程形式都是通过网络,提供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大家共同分享丰富的课程资源,甚至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分享与交流。此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时间、地点、条件等的限制,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欢迎。这些教学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接受和推广,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开展相应的课程改革建设。
(二)信息化学习平台种类丰富
随着社交网络工具的发展及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搭建的课程学习平台也日益增多,如微信公众号、云平台,各类APP等,每一个平台的资源都非常丰富。比如我校有些专业课程创建了公众号,专业教师在上面分享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学生也可以在上面资讯与文章,有效促进了大家的学习与交流;同时,通过使用课程学习APP,同学们可以在上面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的每次签到和学习轨迹都会在该平台上进行记录,使老师能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过程考核的目的。
三、“互联网+”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四大问题
(一)社会力量应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改革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互联网发展迅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对教育的信息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应加大对学校在技术应用方面的支持力度,共同促进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在完成信息资源建设时,社会企业和单位应加强与之合作,校企联合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二)学校应为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学校应加强、加大对它的技术、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除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培训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外,还应加大激励措施,让更多的教师愿意投入信息化课程建设中。此外,在进行信息化改革过程中,学校还应加大对信息化成果的有效利用,信息化成果不应只用作参赛项目或某个阶段的产物,而应提供技术支持,使已建立的各类信息资源得到整合使用。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此时,高职教师应克服畏难心理,逐步养成互联网思维,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教师具备信息收集、整合和多媒体制作等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应发扬工匠精神,不断研究、学习和提高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打造适用的专业知识平台,制定相应的网络学习课程内容与形式,给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促进学生课后的学习;在信息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总结学生学习的情况,注重资源的丰富更新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四)学生应主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课程是基于自学为主的课程学习方式,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下课即学习结束的心态,学会在线学习,习惯运用课下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个人学习主动性。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避免个人时间与精力为学习以外的内容所吸引,以提高学习效率。总之,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才刚起步,仍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状态中。相信通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协进和共同努力,“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家庭场域的重构
根据2016年1月的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0.1%。数字表明手机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媒介使用形式。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满足日常工作生活各种需求,“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①。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占,家庭场域空间作为最重要的私人空间随之发生重构,在特定时空领域蜕变为媒介中枢。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居民在自己的住所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在卧室的接触率高达26%,在客厅的接触率为22.6%②。作为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新兴的媒介中枢,家庭场域的媒介使用频率激增,移动互联网络的频繁使用割裂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卧室和客厅的媒介争夺成就了疏远的陪伴,家庭场域的关系网络组成和作用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家庭场域的重构,以家庭场域为载体的家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一)家庭教育中教与受的角色不断转换。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作为权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知识、规范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因为年龄、身份、阅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更多扮演着受传者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分享取代了单向度的教授。谁更擅长应用电子产品和移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谁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的占有量决定某个时刻的教受关系,某个新知的分享权。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趋于碎片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内容的整体传达。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原本单一的信息源变得复杂,浩繁的移动网络应用工具带来信息的洪流,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无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无疑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缜密的思维和精准判断力,而家庭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调查数据显示③,我国网民有75.1%年龄在10-29岁,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到了2.9%,学历层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势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内容甄别和整合的难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实现多元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对面人际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网络终端成为家庭教育的惯用媒介。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同时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与孩子、教师和专家沟通,而孩子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社区等媒介接触行为自行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对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结构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伤害。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巨变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双方的媒介素养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培养教受双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养教受双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备,普及移动网络终端,提升手机等移动网络载体的使用效率,推广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使家长和孩子保持同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培养家长和孩子批判思维,提高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主动性,有选择性的接触有用信息,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监管。自行生产内容的网络平台,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把关力度,通过网友上传产生内容的平台,要加强对网友上传内容的把关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兴趣知识共享类社区,如知乎、B站、果壳网等,应提高驻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内容输出的质量。
(三)重视在线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教育应用的达到1101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6%,④在线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场域登陆的网校和MOOC课堂,推动家庭教育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连接;另一方面,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带入家庭教育体系,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关系链条。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39-40.
②喻国明、李慧娟.《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6(3).
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不停学”,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学习”。人们对于“学习”的第一反应通常与“上学”有关,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典型学习环境是课堂教学。“学习”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学习过程的结果,学到了什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心智过程,可以用来指个体与学习材料及社会环境之间的所有互动过程;从广义的视角理解,学习是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既然是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那学习的发生地、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路径也就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课堂。由此,“不停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环境与资源。
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神经末梢”,这一学校群体在“停课不停学”期间面临哪些困窘与问题?如何破解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面向未来更好的转型,这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疫情期间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的师生共同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实践,不同地区“停课不停学”的推进实施各有差异,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在这场如“多棱镜”的实践面前,凸显出更多的困境与问题。
(一)学习资源遴选不力适应性差调查(1)表明,国家、省、市、县级资源平台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助教和助学作用。近七成的教师选用国家和省资源平台,近六成选用市县资源平台,还有一半多的教师借助互联网自行搜索选择适合学生的教与学资源。在资源推送过程中,教师遴选的资源是否真正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基础或水平,教师自己心中也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与此同时,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很难掌握网络另一端的学生对资源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即便线上也无法监控。经了解,部分地区面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采取通过当地空中课堂或有线电视定时收看录播课程的方式,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大多是当地城市学校的优秀师资的录播课程,大多为PPT展示和教师的语音解说。有学校校长表示,收看录播课具有灵活性,但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可能学生的接受度就弱一些。就某些学科教学而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反映明显听不懂,学习进度跟不上,甚至有学生反映数学和英语网络教学教师的讲授对我们更像听天书。
就所用资源的评价而言,54.25%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不太能”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不能满足需求的最主要原因则是“资源缺乏个性化”“资源类型单一”及“资源数量少”,选择比例分别为41.17%、37.10%和36.65%。
(二)设备网络支持力度不足问题
“中国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课题组的分析报告(2)指出,60.9%的村有提供电脑和互联网接入的公共场所,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50%)、小卖部(28.6%)、学校(22.7%)、图书馆(21.4%)、政府信息服务站(15.1%)。59.2%村委会拥有电脑;41.2%的村委会开通了互联网;20.9%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家庭比例为16.6%。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落后。据了解,西部某县的农村学校缺乏上网课条件的学生达到30%,这也与有关研究者的调查相一致(“以云南沧源为例,中小学有25%的学生家里不具备终端或网络条件”)。有研究表明,除了智能手机外,乡村家庭的其他物质性数字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疫情期间高达8.07%的学生处于“线上失学”的状态。客观上,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甚至高达70%。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里能拥有联网智能手机或电脑的比例就更低了。调查分析显示,“信息化设备及网络保障不足”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反映的疫情期间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之外线上教学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教师信息素养与线上教学经验缺乏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之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从讲台走到网络前,成为线上网络主播,对着网络另一端的小学生开始线上教学。形势所迫老师们不得不现学现用,下载平台或APP,研究平台或APP的功能与使用,试用平台或APP,开展线上教学。而就如何整合已有教学资源、如何设计线上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单并做好学习后的反馈与指导等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从零开始。由于缺乏线上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老师们都是边摸索边实践。部分研究者反映大部分教师简单地将线下教学直接搬到线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线访谈我们了解到,线下作业布置放到线上,学生完成提交、教师批阅和反馈都需要进行电子转换,这部分工作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极大负担。
(四)专业引领和指导缺位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基本上是由省级部署、市级指导,区县负责组织协调推送相关资源和平台作用。疫情期间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时候亟待得到更多的专业引领和指导,而区县承担教学研究和指导的教研员队伍由于对疫情时代信息化教学的新变化缺乏充分准备,无法及时为教师提供所需支持与指导。“互联网+”带给教研员的不仅仅是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的挑战,同时更是对其在线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急迫需求。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国外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中技术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都是当前我国教研员队伍缺乏和亟待提升的方面。而此前鲜有专门针对学科教研员群体的这些方面的培训,由此对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部分区县教研员在线上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等方面明显准备不足,难以为教师的线上教学提供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五)家长监管与支持不到位
小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居家学习更需要家长的支持、指导与监管。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能力,甚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居家学习并不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留守儿童而言,家长们对其居家学习的监管和支持更是不到位。有的祖辈甚至连基本生活保障及管理都做不到位,更别说督促和指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部分农村家长反映管不住孩子玩手机,孩子不自律,干脆直接“一刀切”不参与线上学习,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整体参与性与持续性不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农村低年段的留守儿童通过上网课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和游戏,开始有沉溺网络游戏的苗头。上网课的效果非但没有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反倒染上网瘾得不偿失。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对策建议
此次疫情极大地考验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实施,更是考验了师生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最本能应对。我们将以反思以上问题的解决之策为契机,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更好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和创新,以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重塑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法和学法指导
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推测,并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为未知而教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和支持学生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并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向社会、向周围世界的学习,是体验、试错以及观察后的获得。所有学习都包含两个过程,即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个体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的过程。将学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框架里来认知,我们对于学科教学还需重新认识,学科教学只是知识和思维工具载体,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再次定义了“教”,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指导、启发、示范,教师除了是教授者,还兼有指导者、学习合作者等多种角色。
(二)加强对县级教研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培训
对于县级教研员队伍而言,应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制定教研员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明确教研员的TPACK框架。引导教研员积极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其日常教学,以解决日常实际教学及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选取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科教研员与学校或片区学科教师群“一对一”结对负责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及后续跟踪指导,重点做好差异化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法指导等能力的提升和培训,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也能够随时随地掌握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设计和开展更适合农村学生的学习活动
正如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兴起,并成为未来的教学常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尚不能正常复学复课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线上教学,对于已复学复课的学校而言,以下建议也可作为线下教学的指导。
一是精心设计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疫情期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最关键因素。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单怎么设计和布置,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的全面深入了解,结合现实环境条件,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单,规定好学习任务单的时间进度安排与成果要求。
二是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今后要引深线上教学,就要以线上导学、组织探究式学习、自主阅读和在线辅导答疑为主,鼓励开展学生自主阅读,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项目研究。如种植观察日记、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基于阅读指南的自主阅读等等。特别是要精心组织线上交流活动,如云班会等。教师可将线上交流活动设计为总体指导与任务布置、过程督促与学习指导、分享展示与总结反馈等过程。有研究表明:研讨、实践以及教授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线上交流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分享、交流和研讨,可以让孩子们分享疫情期间对亲情、对生命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进步,研讨交流自主学习的更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展示和作业情况,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做好个性化反馈与指导,同时也要适时调整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资源遴选和推送。
三是精心遴选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针对学习任务单,教师需要按照实用、适用和好用的原则,遴选学生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从国家、省、市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遴选适合学情的优质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平台遴选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疫情期间各大平台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如“少年得道”“学而思”等推出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免费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开展小范围走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资源。
(四)统筹保障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而言,开展线上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设备网络等信息化环境支持保障不力。由此,在短期内无法配置或安装的情况下,如何统筹保障学生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成为校长考虑的关键问题。校长首先要摸清本校开展线上学习的条件(包括网络、移动终端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统筹安排,充分应用学校、村委会网络与移动终端等设备解决好条件尚未具备的学生的线上学习的网络问题。如果还不够,可通过政府联系相关企业免费赠送流量包和终端的方式保障这部分学生的上网课条件,确保“没有一个孩子掉队”,避免更大数字鸿沟的出现。
(五)加大家长教育指导力度,形成更强家校合力
疫情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凸显了家长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复学复工,家长支持不力、家校共育困境等又将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67.73%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家校共育面临困境”成为学校复学后的最大困难。学校应以疫情期间的家校沟通为起点和契机协同相关部门通过互联网持续地开展家长教育和指导工作,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教育,教会家长科学的亲子教育方法等,以不断强化家校共育,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班主任;挑战;方法
近来倡导的“互联网+教育”其实质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迄今已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无可替代的优势。“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班主任,要怎样才能既继承传统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又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班主任工作模式呢?
一、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学校、家长和班主任的重视。而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学生天生好奇及生性单纯的心理特征,在这方面也值得班主任深思熟虑。网络世界往往比现实世界放纵、自由,更容易使学生放纵自己,不关心现实生活,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奈之感。
2.“互联网+教育”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课堂向网络延伸。一些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网上“虚拟游戏”的侵害,其暴利的场面、诱人的画面往往弄得学生精神恍惚,精力不断分散,渐渐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形成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3.遥控式班级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班级教育管理机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主任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管理,而班主任通过宏观调控来支配班级的正常运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能力过硬的学生干部,而且也注重了班级学生交流的有效性范围。现行“互联网+教育”形势下,学生交流跨越性比较大,思维动态展现平台广,班级管理达不到学生思维领域,特别是学生在浏览一些互联网平台对流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有效获取,而这些平台恰恰却承载了大量的班级管理有效信息。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
1.班主任要多认识和接触网络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网络,深入了解网络世界后就能够准确识别和监督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远离互联网中的“毒药”部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通晓网络了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用优秀的互联网资源去帮助学生学习,发挥其巨大的教育功能,让它成为提高教学的催化剂。
2.做学生上网的引路人和疏导者
互联网内容的隐蔽性和私密性,冲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层次,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于学生的危害特别大。特别是一些后进生,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往往比较强,有时在不注意的时候就被网页上蹦出的游戏所吸引,开始迷恋于此,更有甚者他们还经常利用QQ、微信等网络平台交流游戏心得,而这些是家长和班主任往往不去注意的。另外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他人肯定,就开始在网络游戏中寻找自我定位,如游戏打得不错,也觉得是一种自我成就。班主任这时候必要站出来,讲清网络游戏和不良信息的危害性,引导学生重新回归到学习中来。班主任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和正确引导学生浏览有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网站,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教师”,因为有很多线上课堂可以推荐给学生,并让他们为学生和教师服务。
3.让“互联网+教育”成为家校、师生联系的平台
心理沟通是教育教学中,特别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师生和家校之间的交流是彼此互相容纳的过程,而互联时代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只有家校的教育步调一致,师生之间有沟通之桥,那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也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家校交流的重要平台――“校讯通”成为加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实时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如果得到了家长的协助,“互联网+教育”中家校共育平台的应用就使得班级管理如虎添翼。其中包括多种功能:留言、公告、短信模板、成绩管理、班级资料管理等,家校交流更加快速、方便、有效。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6-01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法制观念等都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应对网络化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出一种适应时展需要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已广泛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撞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新情况层出不穷。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极力宣扬他们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1.网络上的内容具有生动性和广泛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完成,方式单一且内容枯燥。面对日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新时期、新环境中的大学生,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很难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甚至容易因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而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网络时代实现了跨地域的资源共享
互联网营造了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信息传播空间,使得“地球村”的理想逐步变为了现实。在网络上没有地理空间上的局限,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快捷性和及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均呈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能否及时地把握和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被喻为“高速公路”的计算机网络,其信息传输的快捷大大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4.互动性
大学生们进入网络世界,都在进行自己所想要的一种人机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学生更容易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更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而就更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互联网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大学生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认识到学会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对他们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学会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网络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的挑战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受到影响。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极可能会降低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防御能力,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冲击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3.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心理的挑战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带来了挑战。在网上大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均可以被掩盖,这使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上过着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但当他们在虚拟的世界获取的快乐超过现实世界时,就可能引发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出现,如人际关系障碍、安全焦虑、人格障碍等。
三、有效利用互联网,宣扬正面教育的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网络不仅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增加了开展工作的工具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网络,熟悉网络,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国家、民族或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秀产品的营养,增强自身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地抵御腐朽思想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3.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开展网络法制教育
加强对网络监控和管理,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要及时进行“解毒”和“消毒”工作,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网络环境,防范网上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智宣.互联网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2]张光珍.互联网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研究论坛,2010(6)
[3]王畅.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前沿,2012,(10):175―176
Abstract "Dao" and "Qi" are two pillar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evolved into battle in Chinese modern process to survive from the western intruder. Since its birth, journalism education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pragmatism. Under the impac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trend of utilitarianism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is more obvious than befo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henomenon.
Keywords "Dao" and "Qi"; journalism education; utilitarianism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技术与之前相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传播技术领域的变革对于整个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来说,可谓是千年未有之变局。“人类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崛起、媒体深度融合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都对新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赋予了新闻教育崭新的课题。”[1]互联网时代中的崛起迫使传统媒体和新闻教育主动转型,新闻传播教育的“道”与“器”之争也逐渐浮出水面,高校新闻教育到底是培养学生新闻理念还是教授学生娴熟的新闻业务技能,新闻教育应该坚守理念教育,还是转型为职业技能教育为主?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器”之争
《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辩证地说明了事物本源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学说即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相当于西方哲学中所谓的本体论、宇宙观、自然观。人道学说即关于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相当于通常所谓的伦理学说或道德学说,亦称人生哲学。[2]“道”和“器”同样是儒家宇宙论和人性论的中心问题,构成了儒家学理体系的两大支柱。自唐宋以来,伴随心学和理学的兴起,“道”“器”之争逐渐演变成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争。时至清末民族救亡图存之际,这一争论演化又为洋务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体用之争”。这一问题在当下很多学科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当下很多学科也依然面临着“道”与“器”的难题。同样问题也出现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新闻传播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新闻传播教育到底是以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社会知识为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为重点?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重要问题。
2 新闻传播教学中的“道”与“器”之争
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出现的这种重实践、轻理论这种“器”和“道”之争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业界对新闻人才功利化取向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反映。当前新闻业界人才需求的市场定位和社交媒体用户内容生产模式(UGC模式)是造成这股教育功利主义趋势的主要原因。对于上述现象我们可以尝试从实用主义深刻塑造现代新闻教育起源的角度来考察。宗教改革不仅使美洲大陆成为新教徒的聚集之地,同时也为美国科学研究带来实用主义至上的价值准则。美国作为现代新闻传播教育发源地,新闻教育受实用主义潮流的影响尤为明显。1908年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苏里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自现代新闻教育在中国诞生以来,“先后历经20世纪20~40年代的美国模式、50~80年代的苏联模式、90年代到现在的改革求新,伴随着中国繁复多变的近现展轨迹已走过了90年的漫长历史。”[3]考察中国近百年的新闻教育史,不难发现美国新闻教育模式特别是“密苏里模式”对我国早期新闻教育影响颇深。当然不可否认这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新闻教育模式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记者和报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其对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注入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潜流。国内外现代新闻教育从诞生时具有一种功利主义倾向,甚至出现了以技术逻辑代替人文精神。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中都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同时要兼具备良好的科学意识和人文素养。但迫于就业市场的压力,新闻教育在新闻专业理想教育和新闻职业技能之间难以保持平衡。
3 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界困境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国内有学者认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具备“熟练掌握全媒体已成为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人必备的业务素质和能力”[4]为培养目标。在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技术逻辑占据统治地位的形势之下,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传统注重学生理论修养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课程设置模式,显然已经无法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砝码。新闻教育应该顺应技术潮流,对目前课程设置和实训模式加以改革。有学者提出应该“在保留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新闻传播基本技能的核心课程基础上,大幅增加媒介融合与大数据相关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从而保障“互联网+”培养全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5]甚至有学者把市场供求关系照搬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认为“市场的人才需求的变化没有及时传导至教育领域,没有形成对教育领域的压力、牵引力和驱动力,也就是说人才市场没有发挥其最终决定人才生产的作用。”[6]这种功利主义的人才供需关系迫使不少新闻传播院系为增强学生进入职场后的适应性,不得不压缩综合素质类课程,提升新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上述观点认为新闻教育应该完全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养导向,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就业首要培养目标。显然这是一种迎合市场需求而放弃新闻职业操守的短视行为,颠倒了人才培养中思维和技术的地位,存在重视新媒体技术培训而忽视理论思维训练的倾向。高校新闻教育如果把就业市场需求作为学生培养的标准,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博雅教育)的提升,高等教育完全沦为标准人才生产线,教育恰恰不同于商品生产,教育追求的差异化的产品。钱颖一先生就曾呼吁教育的本质最终是为了人,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人格健全的人。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蔡雯(2017)就看到了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新闻教育表现出技能化和工具化的趋势。“一些高校在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调整时,凡与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无直接关系的各类公共课能不开尽量不开,能少开的尽量少开。尤其是文史类、管理类、艺术类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被大量剔除出去。这种做法堪忧。”[7]陈昌凤(2015)也认为在当前的媒介技术变革中,“以媒介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新闻价值观仍然不会过时,新闻价值观的教育仍应当是当下新闻教育中应当坚持的重点。”[8]“新闻传媒为共利益服务的根本属性还要求其从业者对社会有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 ,承担社会?t望者的责任。因此过去一直强调的“通才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等要求在新闻教育改革中不应弱化,而要继续坚守。”[9]学界也存在着坚守理念教育与顺应市场需求的对峙,新闻传播教学改革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困境之中。
4 媒介市场人才需求的业界幻象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专业信息生产传播的门槛,越来越多的未经过专业新闻教育的内容生产者加入到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甚至在一些新闻从业者看来,进入新闻行业没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壁垒。”[10]传播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全民记者时代,专业新闻传播教育已经不如传统媒体时代显得那么不可或缺,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绕过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要求,以UGC模式为主的客户端、头条号、朋友圈、独立SNS网站、微博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中蓬勃发展,视频网站也纷纷加入UGC模式。传播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内容生产模式和媒介生态环境。业界生态的剧变直接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倒逼之势,继续坚守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就会让学生在就业市场失去竞争力。
业界对传媒人才需求显然和学界培养目标难以匹配。无论是传统媒体时期还是当前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二者的关系也迥然不同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如果我们把商品市场的供求逻辑简单地移植到学生培养和业界关系平衡之中,难免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方向上去。业界受市场竞争压力和利润驱使,不得不秉持务实的选材用人标准,更加看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新闻技巧”训练,倾向选择“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技巧型”的学生,不愿意让学生踏入业界之后,再花费时间去适应理论到新闻实践转化的过程。因此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很多院校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人才选择机制值得深思,吴飞(2007)等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一种错误倾向,即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无用,个别媒体甚至以不从新闻专业进人为乐事和特色。”[11]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新生;学生特点;入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04-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入学新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将新生入学教育做成一个持续的、分阶段的、按步骤实施的教育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入学后的自我感知和引导教育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校,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奠定大学学业收获的根基,而这个过程要贯穿于大学第一学年。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积极上进,但意志薄弱
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各种文化思想、不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自身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大学之前的学习缺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了解,这使得他们具体行动的能力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在实际行动中有时不能正确地判断相关问题。
(二)追逐世界潮流,但责任感淡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潮流的追随者,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推崇变革创新,在他们身上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同时,很多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过于现实甚至偏向功利,一些学生仅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将来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上,很多事情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重视个人利益,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乐于参与实践,但判断能力差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尝试的群体,他们向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却涉世不深,没有经验。因此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他们往往难辩好坏,不分真伪,很多事情都会去尝试。另外,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经常简单化、片面化。
(四)自尊心强,但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束缚,有很强的自尊心,习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问题。但他们却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困难
(一)生活环境变化与人际交往困难
新生入学后会进入新的环境,这时候,一方面新生自身想融入环境而表现出强烈的交往意愿,另一方面自己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加之之前家庭教育没有给予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得其不能主动结交朋友,从而阻碍了彼此的交流,导致了孤独感的出现,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心理。其次,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来更加容易地跟世界沟通。一方面获取信息资源更方便,甚至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很容易跟周围的人甚至千里之外的人进行交谈。另一方面,学生的沟通不是通过传统的媒介来开展的,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只有统一的符号,缺少了情感、神情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在真正社会中成长。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新生将大学想象的过于完美,进入现实的大学以后,却发现与理想的差距很大。有些学生因为高考的失误而与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有些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想象不符而存有失望。这些新生无法调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打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失去以前积极进取的心态,变得怨天尤人、碌碌无为。
(三)不适应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
大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每学期都在不断变化着多门课程,同时课程大多是大班上课,课程多、进度快、讲课粗略的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都不能适应。而且,许多学生习惯了中学时的“填鸭”教育,不能主动钻研、分析书本内容,更不懂如何自主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将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而当老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新生往往变得无所适从,迫于学习压力而陷于苦读书的境地。
三、入学教育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网络的益处扩散和行为纠偏,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的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通过辅导员博客、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发表正能量言论,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及时抛出正义观点,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讨论,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使他们能够认清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二)校史、校风教育
校史、校风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认识到各项优良传统以及建校以来的各项成绩、荣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将他们融入到学校特有的风格中。通过校史教育使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校情、概况、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及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通过校史、校风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上进心。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对新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以至今后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将来的职业适合种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要做好的各项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新生深切感受到就业、择业区别,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这样就使新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更有针对性。
四、入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规章制度
新生入校后,学校虽然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学习时间,讲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条款众多,学生不能有效牢记所有的内容。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利用点滴的具体事例对相关条款进行指导和分析,使新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学校的制度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为人做事风气,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学习的中心地位
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课余兼职、知识讲座、资格认证等种类繁多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拓展空间去充实自己和锻炼自己。但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学时虽然面对众多的活动内容,但学习始终是不可动摇的中心主题。应该通过学生集体自习、学习经验交流、中期考试、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形成学习氛围,固化学习习惯。
(三)注重班级凝聚力
班级建设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仍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学习、活动仍旧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实践证明:在团结、学风浓重的班级中,学生们能够拥有归属感,开朗、积极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较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组织他们熟悉班级同学,建立班级意识,带领他们尽快形成有各自特点的、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以上就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新生的特点和由此引出的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些见解。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以认真、负责、热爱学生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更积极、健康、充实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出更多可靠、顶用、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丽颖.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关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2):130-132.
[2]张小姣.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J].铜凌学院学报,2007.
[3]丰硕,张智昱.高校学生入学教育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2006.
[4]马援.简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3,7(2):6-8.
[5]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8,6(90):49-50.
[6]李荣光,王发棠.浅谈高校新生人学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37-141.
[7]戴宏,朱兴同,谢树林.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61-62.
[关键词]互联网 案例教学法 研讨性案例教学 设计性案例教学 实践性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卢毅(1964- ),女,四川眉山人,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戴庆春(1980- ),男,江苏镇江人,重庆科技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校企合作办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306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52-02
“互联网极大地融合了全球信息,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了人们搜索信息的范围”,搜索引擎“以一种智能的、高效的方式,帮助人们在互联网巨大的信息库中搜索出想要的内容,使得互联网的这种海量信息特性真正被人们所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MBA教学中创立的案例教学法,已在我国工商管理教学中得到较广泛地使用。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案例教学法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提供案例,包括提出思考题、学生分析讨论及形成分析报告。今天则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创新能力角度作全面思考,将案例教学扩展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载体。案例教学法的创造性、多样化使用,是做实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有利于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
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形式,案例教学的程序、方法,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等,缺乏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角度作全面思考。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与教改实践,立足于案例教学法但不局限于案例教学法,系统总结梳理案例教学的各种模式,以期为提高大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强化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更多的借鉴空间。
一、改变案例教学观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环境与非网络时代有根本性的不同,案例教学的诸要素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经济生活异常丰富,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人人都能感知社会的变化,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球,大家都知晓,很多评论;信息获取代价极低,极其方便。互联网带来了教育信息的时效性、社会性、便利性,使得互联网时代的案例教学已经与传统案例教学有太多不同了。关于案例教学应有一些新观念:
1.案例教学的界定更宽泛。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以真实的场景呈现、探究、参与、实施的都可归为案例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创业教育理论等项目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录像演示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创新创业训练等,都可归入案例教学法范畴。案例教学不只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更宜课内外结合进行;可以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可以是大型的全局性的,也可以是某个过程某个片段;可以是综合训练,也可以是单项活动;可以是已经发生事实的追述、分析,也可以是未来路径的设计、探讨。
2.教学方法要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总体思考。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更体现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大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训练思维方式,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取舍,就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等的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应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尽可能贴近现实,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给学生真实工作过程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信息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假设,可以虚拟,只要信息的各要素符合客观规律。真枪实弹亦或情景模拟、虚实相间,一样能达到训练效果。案例库的建设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只是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收集资料、制作案例、提出问题、甚至组织讨论,都可以以学生为主。确立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地学,主动地学,探究地学,既训练了专业技能,又能培养调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与此相呼应,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界定。教师是整个案例教学组织活动的策划者、设计者,是案例训练的总导演,关键时刻要能够提供锦囊妙计,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但教师对整个局势的掌控是隐性的,要让学生充分表演。
二、互联网背景下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
案例教学可以多种形式开展,课堂上的举例说明,课程学习小组建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视频播放,项目设计,网络营销,课题研究,创业实践,组织活动,甚至拉赞助、开网店等。互联网时代的案例教学,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功能扩大视野,三是将互联网作为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自主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1.研讨性案例教学。描绘案情,陈述事实,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结果,撰写报告。这种是最基本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用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现实的认识,培养结合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口述,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情景模拟,介质可以是纸质文档,可以是电子文档,可以是视频,可以是真人演绎;案例的来源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学生制作案例可以是老师提供线索,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编;案例的性质可以是成熟的、经典的,也可以是刚刚发生的、争议性的;案例教学的过程可以是对成熟案例的借鉴、总结,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办法进行评析,总结经验教训,归纳成败得失;可以是组织辩论会,对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学生自寻资料,自编案例并分析,用多媒体加以展示;可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间交叉分析。
2.设计性案例教学。如果说研讨性案例教学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案到规律,从事实回溯理论,设计性案例教学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与“PBL(基于项目的学习)”“体验教学法”“团队项目训练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其基本路径为:描述事实(或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项目(或提出要求)―组织讨论―设计方案―呈现方案并阐述设计思想―交流答辩―(付诸实践)―评估总结。设计性案例教学的常用形式有:
第一,理论课成立课程学习小组,各小组设计团队名称、Logo、理念口号等,可培养学生基本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打好组织基础。
第二,描述案例过程与场景,但没有结局,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或有过程有结局,由学生设计除此以外的其他解决方案;或者陈述竞争性案例事件人物一方的所作所为,由学生设计另一方的应对策略;等等。
第三,教师给出项目背景资料,提出要求,学生组建团队,进行团队建设,补充资料开展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多媒体提案、答辩,总结评估;或者教师指定题目(题材),学生找资料,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估;或者教师仅提要求,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寻项目,自找资料,自设题目,自组团队,设计方案,提案答辩,总结评估,撰写报告。
第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
设计性案例教学更多地适用于实践课程的教学,其核心是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案例分析可以是前导、模板,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路径的借鉴。
3.实践性案例教学。研讨性案例教学重在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案例教学重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二者主要用于主课堂内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但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还须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统筹协调,一体化、全方位地训练。实践性案例教学是传统案例教学法的扩展和延伸,通过与创业教育、学生自主实践等的嫁接,真枪实弹地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的专业问题、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类是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或劳务服务;在真实的市场(包括网络市场)开展经营活动;组织具有专业色彩的大型文化活动;学生自主创业;等等。这类活动可充分借助于专业学生社团,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一类是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真实的科研项目研究等。还有一类是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训练包括市场调查、组织建设、战略规划、市场分析、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实施方案、财务预算、风险控制等,最后要形成一份规范的真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创业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还有注册公司,开展真实的市场运作。
2012年3月,教育部就“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做好计划实施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包括科技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大类别,分全国、省市、学校三个层次,可作为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
实践性案例教学是将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也是打破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界限的一种手段,如能形成长效机制,将有力地推动兼具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类案例教学法没有严格的界限,可单项训练也可综合运用,可团队合作也可个人操作,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也可以是工作中的某局部某环节。互联网作为直接的工具使用或许不多,但互联网所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和浩瀚的信息为广泛地多样化地开展案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案例信息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案例教学的组织者是否熟悉真实的社会实践工程的实践过程,案例教学的客体是否充分意识到训练过程的价值和意义等,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多加注意。
1.案例或项目的真实性,评价机制社会化。只有来自实践第一线的真实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还原社会生活科技生产经营管理诸活动的原貌。案例教学的原料使真实的企业有更好的认识价值和训练价值,否则案例教学就变成了井底之蛙的想当然,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案例教学的评价标准应有科学性、社会性、现实性、开放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鼓励创新,对新见解给予充分肯定。评估主体可多元化,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参与,尤其以企业为主。
2.教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互联网时代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明了这堂课(知识点)在这门课程中是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在整个专业架构中有什么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是怎么应用的;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策划能力、创新精神;教师要有对案例教学过程全局的掌控能力;教师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对有关资讯、方法熟悉,随时跟踪前沿发展动态;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实践教育意识,很多时候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执行力的问题。
教师的科研应和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而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现象普遍存在,甚至科研只为评职称,也缺乏有力的引导机制和制约机制。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中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永远不可能上去。
3.加强对学生学习观、学习方法的教育,顺应学科、课程特点。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更深地介入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习惯于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的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必须有个转变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熟悉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方法与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案例教学法可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选择使用,尽量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同时注意各课程间的统筹、协调,整体安排;注重团队训练,有团队才有讨论,分工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注意训练的张力,有压力,但不能过大,造成疲惫会影响效果。
“互联网的发展每天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拥抱互联网就是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互联网时代的案例教学应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多元化地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必将为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2011年,互联网改变了什么[N].北京青年报,2012-01-17.
[2]顾桂芳,郭龙建,李雯.互联网对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及教学方法选择[J].黑龙江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