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供应链质量管理具有极其重要性,需要借鉴ISO9000中质量管理的定义来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并且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来系统地了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可以借助的质量管理工具。
关键词:ISO9000;供应链;质量管理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质量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质量管理立足于企业内部,其弊端已逐渐显现:2001年世界手机第三大生产商爱立信由于一重要原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差错被迫停产,最终导致其与Sony公司联合生产手机[5]。2005年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最终调查出含有苏丹红的是调料中的辣椒粉,其辣椒粉全部购于河南驻马店一个小调味品公司,据统计由此给肯德基带来的直接损失仅4天就2600万,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如此类似的事故在企业运营中不胜枚举,可见今日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的质量竞争,而是其所属供应链的质量竞争。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否则由于供应链成员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造成本企业产品返工、滞销、客户投诉、维修等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ISO9000族标准中质量管理四大基石
ISO9000族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在全球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对质量管理有如下定义[3]: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所谓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质量策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策划、管理和作业策划和编制质量计划三项内容。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通过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测量、环境诸因素来进行控制,并排除会使产品质量受到损害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各项原因,以减少经济损失,取得经济效益。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由目的出发,企业的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两类。
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企业应确保质量管理实施框架能推动和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能使顾客满意,并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涵盖了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朱兰曾经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质量管理三部曲。ISO9000族标准中又加入了质量保证。可以说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
笔者认为这四大基石的关系为:企业首先要制定符合本企业的质量策划,其中要制定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然后进行各项活动时要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质量控制,测量实际的质量结果,与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如果没有达到质量目标,则需要分析原因进行质量改进,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以上活动。如果达到目标则设立更高的质量目标重新进行以上活动。随着不断地这样递升,企业的质量保证才会不断地提高,获得更多的信任。因此,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
自从20世纪60年代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以来,有关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图2展示了典型的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图。由图2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核心企业担任起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应重点研究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以利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
物流企业也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中每一个运输环节都会涉及到物流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物流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有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从图2来看,产品制造质量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元器件供应商、装配企业、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共同保证的;产品分销质量是由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企业共同保证的;售后服务质量是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的。可见,供应链质量管理十分强调企业间的协同质量保证。并且应重点从核心企业分析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实施。
三、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笔者提出的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是受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定义启发,从质量管理四大基石出发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供应链主体的核心企业如何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每一个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措施方法、可利用的工具。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策划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质量策划。
(2)选择优良的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少而精。
(3)建立统一、明确的质量标准规范。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设定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重点要编制供应链质量管理计划。
(2)核心企业应该建立起对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全面、准确、动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往企业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对于绩效表现好的供应商应给予激励措施,对于绩效表现不好的供应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应该为动态的,根据所供应产品的重要度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绩效评价周期[3]。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3)供应链质量策划中需要审核供应链所有结点企业的存留必要性。供应链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结点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多,对于核心企业而言,质量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4)核心企业应该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提出要求。在描述商品质量标准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准确,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格式以便能够消除和供应商之间因为对商品要求的理解不同而造成商品质量下降[1]。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决策支持系统;AHP方法;动态博弈;Nash均衡;树图;甘特图。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控制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供应链结点企业间应实行事前质量控制。
(2)核心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结点企业质量的监督作用。
(3)核心企业和其他结点企业应加强合作关系。
(4)建立实时的质量信息反馈协调平台。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打破企业围墙,与重要元件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用契约的形式书面约束,更要在企业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氛围和思想。
(2)核心企业在得到其他结点企业信任后,可以派相关人员进入企业质量监测与检验部门,这样可以消除送货后抽样检验,发现供应产品合格率不符合标准返回造成的损失。或者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组织可以协调质量任务、分布质量计划以及监督企业间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
(3)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质量信息共享、质量信息反馈和质量优化。
(4)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质量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供应链质量问题环节,并进行质量预测。
(5)核心企业应对分销商进行严格管理,产品交给分销商但是销售权不能同时转移。应对其销售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进行严格的登记,防止出现恶意竞争。
(6)选择先进的物流企业,争取对物品的流动情况可以实时追踪。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直方图;控制图;散点图。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改进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核心企业应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在成本控制下进行合理质量改进。
(2)依据木桶原理,重点改进供应链薄弱环节[2]。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专门负责持续改进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供应链质
量改进的目标和策略,进行企业间项目策划及利益冲突协调,对供应链质量改进成果进行监督及评估、奖励。
(2)企业可以尝试使用价值分析法或者应用系统分析技术分析整个系统的构成因素,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系统是否在最优状态下运作。
(3)通过数据挖掘或者统计分析技术发现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或培训帮助改进薄弱环节,确保质量系统融合。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数据挖掘技术;因果图;亲和图;关联图;优先级判定矩阵;PDPC法;雷达图。
(四)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保证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出现质量问题,应以正确、诚恳态度回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社会。
(2)争取全球知名质量认证机构认可。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要求供应链结点企业向核心企业出具质量保证计划书。同时一级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同样的保证。
(2)核心企业最好在产品的设计中就让专业的国际测试机构或全球知名的认证机构参与。及时申请目的市场的认证,将极大地帮助核心企业确保高效的产品生产流程,节约成本,从而让整个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满意[4]。
(3)重要产品以及服务应争取得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认可。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HACCP;KCDS;LINT。
四、结论
传统企业质量管理重点集中在企业内部过程,而对外部过程关注较少,上下游结点质检是一种纯粹基于定单约束和验收约束的质量关系,结点之间相对封闭和缺乏合作。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在众多研究质量管理的文献中,给出供应链质量管理措施的文献并不少见,但是并不系统,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提出了基于ISO9000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本实施框架包括四个板块: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策划,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控制,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改进,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保证。
每个板块都包含以下三部分:
第一,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遵循的原则。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从理论高度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第二,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可实施的措施。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可以实施哪些措施,从实践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第三,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能采用的技术和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效率。
以上内容将对企业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提供全面的指导,对其具体实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伟,刘南.供应链竞争力与经济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196-198.
论文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关资料表明,采用质量链管理可以取得数倍的投资回报。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
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质量链联盟内各成员都是独立运作的,质量链是基于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将各种所投入的资源要素(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等)变换为产出(服务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并利用信息网络组织在一起的,因此,质量链在组建之初应明确成员在联盟中的地位及承担的相应的质量责任,并识别质量链的关键节点,确定关键质量特性、质量瓶颈等对产品质量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质量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联盟组建之初进行,以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从而保证成员之间的各项质量工作建立在统一的质量体系之上,保证成员之间的质量接口,是质量链管理工作得以高效运行。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如质量信息、各种实体资源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信息已经成为质量链管理的重点对象,各种实体资源的实际流动也是基于与之相关的质量信息的运作而运动的。在联盟组建之初,应对可预见到的各种质量信息及其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加以统一和标准化,建立模型,确定它们在质量信息系统中的存储格式,建立它们的流转机制,开发出一个强大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质量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个部分是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基于供应链进行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2.1质量链管理研究
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指出在这种模式下,缺乏开发性与信息共享,企业间缺乏或无法展开质量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协调,进而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质量策划与优化、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打破这种质量黑箱,需要实行质量链管理模式,作者其后提出了一种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如采购、生产、运输等等,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6]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7]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通过专题[8]“供应链质量管理(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从不同的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和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要更广,除在供应链环境下研究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控制外,对供应链本身也进行研究(如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性等)。
2.3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
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目前关于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研究。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
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装备研制过程中对供应商管理的研究应着重于建立更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选择体系;除对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估外,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产品制造质量的控制;研究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逐步引入供应商共同参与等。
3.2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
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装备结构复杂,质量信息量大,进行质量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部门、单位数目众多,因此研究重点应在于质量信息的选择、筛选、分析,质量信息特别是涉密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分配等。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 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3 肖媛,服务企业质量链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金国强,刘恒江,质量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质量管理,2006.
5 Chu-Hua Kuei, Christian N. Madu, Chinho Lin, Wing S Chow, Develop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upply chain quality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2.
6 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
对于物料、包装、运输这些在普通用户头脑里很少涉及到的细节,H3C供应链的各部门每天都在仔细思量,而针对流程里名目繁多的手段和方式所做出的思考,目的只有一个――快速、及时、准确的高质量的完美交付。
对于H3C公司而言,供应链是与客户打交道最为频繁的部门之一,同时也是企业的“主动脉”之一,容不得失误或停滞。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他们会碰到什么样的难题,如何去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怎样监督其中的全部流程?在与H3C供应链部门交流后,我们对此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体系架构:
兼顾用户需求与效率提升
H3C公司的供应链主要分为三个较大的体系,即客户供应体系,产品供应体系和专业化职能平台体系。
为了能更好的从日常的交付过程和客户的实际需求中总结经验,供应链体系把供应模式相似的客户划分到一起。H3C拥有不同的客户群,有大客户,有行业,也有商。基于这种分类方式,供应链的流程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当然也更有效,从基础的原材料选择,到最后的交付方式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依据各自特殊要求,分门别类、循序渐进。
产品供应体系主要是负责产品制造导入、制造策略制定、接收及处理订单、组织一些订单的交付和生产制造等工作。这其中,也包括产品的开发等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流程。按照产品的分类来组织整个供应体系,从原理上看会显得简单一些,毕竟,同一种类的产品,在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运送的各个环节以及交付方式等方面,都很相似。
与前面两个体系不同,专业化职能平台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会更加多元。这个部分有相当多的分层,包括平台、制造、质量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不同的职能,在日常的操作中,整个流程非常严谨,环环相扣,强调专业化和高效。专业平台需要支持所有人的产品供应和客户群的物流运作,需要在质量层面管理所有人的产品,需要在采购层面去监管所有的原材料。在这样一个平台性的部门中,从整体的角度看,产品的优势,采购的优势和技能优势,都能够得到集中体现。它就像是一首歌的主旋律一样,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对供应链的工作执行进行把握。平台体系的目标,就是为效率的提升创造价值。
过程管控:让品质更有保证
“有活动的地方就有质量。研发有研发的质量,制造有制造的质量,服务有服务的质量。而供应链对质量保障的最终目的就是完美交付。”这是H3C公司的信条。
H3C供应链体系的质量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各司其职,首先是QA(Quality Assurance),也就是质量管理。这个职能的人员不多,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容置疑。他们要保证流程体系,包括质量策略、质量目标、质量文化、文件体系、仪器计量等,都合理有效。QA会从流程、框架以及规则制定的角度做考虑,而不是纯粹的检验动作的功能。
其次是QC(Quality Control),也就是通常说的质量检查。他们从原料到出货,在从头到尾整个过程不知多少个环节上,每个环节都设有职责各不相同的检验。这一块包括不同的分工,如IQC是负责对原料的管控,IPQC是负责对生产过程的管控,而FQC则是对成品入库前的管控。
第三是QE(Quality Engineer),质量保证,针对不同产品、不同业务模式,根据质量目标和质量体系要求,实施对生产活动实施质量管控,可以说是“执法”角色。他们主要负责外包流程的管控、改进。在外包方面,H3C的模式比较独特。对于核心的外包厂,H3C会有一个团队驻场办公,可以实地看到相关过程和改进。比如,有些问题,如果觉得合作伙伴处理速度慢,或者说处理问题不彻底,H3C就会自己去处理解决。这种方式,会让外包环节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H3C会严格要求和强制外部团队根据H3C的规定来操作。一般的外包,都是直接接收做好的产品,而H3C不仅要求外包产品的结果好,对整个过程也要掌控。
这种严格的过程控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地体现客户的价值。普通来讲,如果能够提供一个质量上乘的产品,客户应该就会满意了。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多变化。很多情况下,客户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质量上乘的产品能够在非常好的环境中生产出来。厂房里的生产设备是不是先进、可用,员工经过什么样的培训,生产流程怎样策划,质量监控人员如何监控,物料的来源是否通过较大的厂家所采购,这些都是H3C对过程严格把关的因素。
下一道工序是客户
打造3A级供应链,是供应链系统中每位员工的最终目标,也是支持“质量文化”的另一个聚焦点。所谓的3A,是指快捷(Agility)、柔性(Adaptability)和协作(Alignment)。由于供应链的“下一道工序就是客户”,因此,打造3A级供应链的努力,从2004年成立之初,至今从未间断过。
要在客户和供应链之间搭建起畅通的桥梁,端到端的订单交付流程就成为整个流程中的重中之重,而快捷则是其中最为表象化的一个指标。“整个交付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被全面打通。只有当不同环节各自的目标明确、操作规范时,整个链条的信息流、商务流和实物流才能实现高速运转。”H3C供应链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条订单业务的“高速公路”,让客户享受到快捷的服务。
1.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98.公共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一)基本概念
库存是指企业用于未来的生产、服务或销售但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储存物品或商品。库存的形态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半成品、产品等三大类。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和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
供应链库存管理就是依据企业生产计划的要求和库存状况制定采购计划.并负责制定库存控制策略及计划的执行与反馈修改,以达到合理地确定库存量以及合理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加销售额的目的。
(二)传统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的区别
1.主体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技术是以单个企业为对象,而供应链的管理方式不是孤立地、分割地研究库存,而是从系统角度,使各经营者的之间形成“链”的关系。环环紧扣。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
2.库存管理的目的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分类及重点管理,同时确定订货的时间以及订货数量,使该企业库存总成本最小。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库存管理与顾客需求真实地一致起来,对经营过程中的库存数量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以强化经营的竞争力。
3.库存管理的方法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是谋求“保证供应而又是小的储备量”。要求不缺货。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任务是通过适量的库存来达到合理的供应,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供应链库存管理关键
性的突破在于放弃了“保证供应”,允许缺货,利用总成本最低来进行决策。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原有的库存控制方法实时性太差。
库存信息传递速度慢,且易失真,进而导致需求放大现象――“牛鞭效应”。已有的各种库存控制方法,其订货点的确定都只局限于仓库中库存量的消耗情况,而没有与生产联系起来,或者虽然考察了企业的生产,但由于其模型固有的缺陷。不能实现实时定货,这不能不说是原有库存控制方法最大的遗憾。
2.由库存拥有者管理库存。
虽然供应链中每一个企业独立地寻求保护其各自在供应链中的利益不受意外干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影响了供应链优化运作,导致重复建立库存,因而无法实现供应链全局的最低成本,使得供应链系统的库存会随着供应链长度的增加而发生需求扭曲。
3.库存管理理念落后。
源头供应商不能享有足够的市场信息,无法做到快速回应用户的需求。库存分散、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库存控制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通常是企业自备库存,这就很容易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造成“牛鞭效应”,导致库存难以实现最佳控制。
4.企业自身的库存控制技术已被充分利用。
企业自身的库存控制技术条件有限,但要改变这种状况却很难。企业没有完善的分类管理,在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情况下,对重点物料的控制不会很完整。调研发现,我国许多制造型企业都处于这种状况。并通常依靠某些独享性技术、特殊的政策保护,从长远看,这是危险的企业行为。
三、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对策
库存费用是构成供应链成本的主体,库存是供应链驱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使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水平达到最优,特提出相应对策:
1.实施柔性化组织管理。
实施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必须提高其所在供应链的柔性以提高其竞争能力。厂商的柔性化组织通过快速调整生产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持其企业和分销网络,避免企业陷入困境并加速产品上市。当厂商面向高效的供应链运作时,又可同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效率。
2.建立渠道竞争优势。
厂商想在行业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时刻保持效率。许多厂商把供应链管理看作实现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希望将生产成本推给供货商以剔除部分劳动成本。这种削减成本的策略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竞争效率。
3.外包非核心业务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效率。
所谓“外包”,即企业将非核心的后台业务如信息技术管理等对外承包给专业性的公司,如IBM等,后者以更专业性的标准和规模经济获得效益,实现企业与专业性公司的双赢局面。外包非核心业务无疑可以更大限度地获得依靠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同时减轻本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管理负担,降低运营成本。
4.建立加强预警时间系统管理。
库存控制对策之一是由库存预警时间系统组成。它是指当企业发现自己该批“批量库存”处于需要补充的时候,向物流公司发出“警告指示”,要求物流公司立即送下一批批量库存来补充。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该于何时发出送货指示便成为关键,我们把它称为库存预警时间点。
5.完善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首先,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系统论和为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思想。采用了当代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既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必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实现质量管理现代化;其次,要求供应链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6.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库存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其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物流公司与企业必须紧密合作才能保证货物的及时送达。企业首先应做好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对自己的MIS(企业管理软件)一定要重视。
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应采用“电子化”,将信息以“电子流”的方式传递,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还能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
7.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模式。
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弥补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CPFR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CPFR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CPFR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综上所述.库存是供应链驱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库存费用又是构成供应链成本的主体.它对支持企业竞争策略的供应链能力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只有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即加快建立、健全中国的信用体系,完善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战略伙伴间的关系和信任。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供需协调的管理机制,才能使新的库存对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库存优化与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王夏阳.供应链库存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5-41.
[4]高本河,缪立新,沐潮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鲜食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15.276
1 引 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鲜食品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生鲜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生鲜食品产业的零售商来说是一个商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如何通构建一个健全的生鲜食品供应链系统,已成为现代生鲜食品经营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
2 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于生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学者对生鲜产品的研究也越发重视。其中,在生鲜产品的商业模式方面,赵光洲等[1]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得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弥补传统贸易方式不足的结论;赵冕[2]基于电商企业进行了生鲜产品物流模式的研究;吴芝新[3]提出O2O是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李忱等[4]针对O2O商业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其优劣势;杨柳[5]等人对生鲜产品的O2O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在生鲜产品的供应链研究方面,蒋侃[6]对目前生鲜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生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优化措施;甘小冰、钱丽玲、王岩[7]等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生鲜产品供应链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后,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依托”为主体的生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Yong Bo Xiao研究了易变质品供应链上、下游整体优化的问题,采用集中式系统来实现这种协调;Xiao Qiang Cai研究了生鲜品从生产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新鲜度的问题,并进行建模来表明供应链各方的最优决策对保持新鲜度的作用。
但是,以上的研究一方面是电商企业生鲜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没有从传统零售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而本文在基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的前提下,以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分析生鲜产品在采购、库存、配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3 存在问题
3.1 采购中的问题
(1)根据经验值制订采购计划,缺乏科学性。经对附近生鲜市场的调查发现,零售商对生鲜食品的采购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值。这种采购方式会增加成本,估算过量时会带来库存积压增加库存成本,估算过少时会导致缺货成本。
(2)对供应商的选择缺乏科学性。生鲜食品的供应渠道较多,且优劣评价指标很多,一般零售商会凭借主观的认识对供应商做出评价。这种做法无法准确地判断最佳供应商渠道,增加了生鲜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不确定性。
(3)缺乏有效长期合作。生鲜食品的供应商多、供应量小、供应周期短,这导致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供需关系是临时、短期合作关系。生鲜食品的供应渠道存在不稳定性,缺乏合作共惠的关系。
3.2 库存中的问题
(1)存储过程中生鲜产品质量下降。在存储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另一方面由于顾客对生鲜品的挑选活动,会造成在存储过程中生鲜产品质量不必要的下降,从而影响需求量,使零售商的利润降低。
(2)积压库存。在生鲜品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残次品等,这会占有一定的成本,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带来较大浪费,使零售商的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
3.3 配送中的问题
(1)配送成本过高。生鲜产品易变质的特点,为了保证其质量,在配送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存储条件(例如低温、低湿等),从而导致配送成本过高。
(2)配送时间过长。由于有些消费者距离零售商太远,导致配送不及时,无法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配送设施缺乏。生鲜产品需要严格的运输存储条件,但是目前的零售商还无法完全满足其所需的条件。
4 策略建议
4.1 采购管理策略
(1)科学选择供应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超市在生鲜采购中,建立了专门的质量体系来考核生鲜供应商。在这样的控制体系下保证了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居于上乘。
(2)直接采购,与生鲜食品原产地合作。生鲜产品具有易变质、价格波动大的特性,过长的采购渠道会大大增加损耗成本和降低新鲜度。同时,生鲜食品的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大,通过与原产地的供应商合作,可以较为精准地制订采购计划和定价。
4.2 库存管理策略
(1)使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法。VMI即让供应商来管理零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零售商生鲜品的库存量并维持其库存水平。这种建立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基础上的VMI库存管理方法,能实现双方的信息共享从而分摊库存成本。
(2)与饭店、学校等需求量大的单位进行合作。利用消化系统对每天的尾货和残次品进行处理,将损失尽量减少到最小。
(3)建立健全的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生鲜产品损耗的情况加强监督管理,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对生鲜产品的质量监督。
(4)张贴温馨提示。对于销售损耗的情况,要加强对人为损耗的管理,设立提示牌提醒顾客轻拿轻放,出台文明消费者优惠政策来提高消费者素质。
4.3 配送管理策略
(1)与终端(社区便利店)合作。通过让利的方式实现与终端的利益共享,使更多的消费终端加盟,能够有效地减少运营成本,同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2)可以推出线上下单。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后,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自动匹配出距离其最近的门店,再由消费者选择自提还是配送,一方面缩短了配送时间;另一方面降低了配送成本。
(3)与第三方物流M行合作。第三方物流等零售商物流体系较完善,拥有相对先进的运输设备,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时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
5 结 论
本文对生鲜食品供应链中几个关键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相应地提出一些优化策略。这对于控制采购库存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及提高食品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从而提高零售商的盈利水平,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条件和掌握资源所限,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在零售商自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方面涉及较少,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所需要完善的。
参考文献:
[1]赵光洲,王玉芳,蓝宇洁.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12):37-39.
[2]赵冕.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吴芝新.简析O2O电子商务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73-74.
[4]卢益清,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2013(11):98-101.
[5]杨柳.生鲜产品的O2O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5:13-16.
互联网 电子商务 供应链 供应商管理 质量管理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演变与互联网1.0向2.0的不断纵深,以虚拟经济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正逐步走上历史舞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乘数效应”,带动我国传统经济领域的二次腾飞。可以说,电子商务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平台作用,汇聚了海量生产信息、交易信息与消费者信息,改变着消费行为、企业形态与社会价值创造方式,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远超过工业时代。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必需要对传统的采购管理方式和项目操作模式进行改革及创新。以京东商城当前的模式为例,通过建立企业采购内部商城――京东合作店,创新结合电商平台技术与服务,帮助企业集团总公司与各省分公司之间建立起“企业采购、商城对接”的内部电商平台,解决了集团集中采购与分公司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既能获得集团采购模式专业化、一站式、透明化等好处,又能对各省分公司个性化、本地化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
企业采购内部商城――京东合作店的采购模式简化了以往传统大型集团化企业招投标的繁琐流程,以仓配一体化的快速物流服务让客户享受到国际领先的网购体验。而且借用京东自营电子商务平台,商品品质、物流配送服务、技术平台支撑服务都由京东进行保障,充分节约了企业的人力和管理成本。
在目前未引入企业――网店采购模式的情况下,仍将面对零星需求搜集汇总、供应商询源、供应商资格审核、项目招标采购评审、合同签订、物流配送等一整套的供应链管理流程。如何借鉴电商的用户感知管理模式优化供应链管理流程,下面参考互联网电商淘宝商城――天猫的质量管理方式浅谈如何做好供应链质量管理工作。
淘宝――天猫商城(简称淘宝商城)作为如今最大的互联网网购中心,是目前B2C领域杰出的企业代表。淘宝商城必须保证自己的质量才能得到顾客的好评和好信誉。质量管理好比一幢建筑的构造,若结构不合理,则会倒塌。淘宝商城通过设置入驻开店的质量管控、日常运营中的质量管理、售后质量管理和管理体系评价及建议这4个模块,使其管理完善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地位。
2 进驻质量管理
2.1 淘宝商城商铺入驻管理方式
淘宝商城目前在商铺入驻方面主要建立资质分级认证管控、违约保证金管控和服务费返回激励制度,从资质和金钱奖惩2个方面建立入驻门槛。确保入驻商家的质量。具体情况如下:
(1)资质分级认证管控:目前淘宝商城按照3种资质进行分级:a.旗舰店;b.专卖店;c.专营店。要获得不同的资质必须由商家提供不同级别的完备的申报材料:具有完整授权链条的授权书和中国商标网上该品牌的商标注册信息及状态查询信息(也可以是经销商出具的正规渠道证明);拥有注册商标或者品牌;拥有正规的品牌授权书(专卖店);签署入驻淘宝新平台服务合约(专卖店)以及身份验证。
(2)违约保证金管控和服务费返回激励制度:淘宝商城根据不同的品牌、商铺规模、市场影响力等要求入驻商家缴纳违约保证金,以确保商家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了促使商家更严肃地对待在商场的经营行为,提高商家经营服务能力。商城采用有条件的技术服务费年终返还制度,根据经营规模、服务质量等指标的达标情况对商家的技术服务费进行部分乃至全额返还。
淘宝商城通过上述2种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入驻商铺都是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商铺,另一方面通过奖惩管控手段保障商铺后续能够提供优质产品、优良服务。实现商城与商铺的良性发展。
2.2 运营商现状及借鉴
现有的传统运营商与供应商仍然处于传统的敌对型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采购目标、低价中选所驱动的,注重短期目标。运营商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考虑其能给运营商带来什么,多以价格、质量和服务作为主要评估指标。因此没有实现对供应商的分级管理和良性的惩罚激励机制落地。
借鉴:运营商可以借鉴淘宝的入驻认证和商家资质分级以及考核和激励制度建立自己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模式。
结合传统的供应商分类方法,考虑增值性和竞争力2个维度(增值性主要包括设备的重要性、行业技术壁垒和产品的可升级性;竞争力包括产品/设备自身属性、市场影响力、采购难度、企业信誉和合作潜力)。综合权衡风险情况,将供应商分为3类,即战略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对不同类别的供应商建立不同的合作策略,同时根据供应商的能力变化及合作情况动态进行升降级管理。图1为供应商分级管理方式示意图。
3 日常运营质量管理
3.1 淘宝商城日常运营商铺质量管控方式
淘宝商城目前通过“正品标识”对商品进行认证;通过“买家评论”发动群众对商品质量和服务共同把关;通过“支付宝”系统的到货确认后付款的方式由消费者最终亲自对产品质量进行管控。具体情况如下:
淘宝商城对卖家商品严格把关,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认证来保证产品质量,质量好的产品会显示“正”字,代表是正品,是通过检验的。另外通过商家承诺的七天无理由退换等方式来保障商品质量。
建立买家评论机制,这是对日常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里能直接地了解到顾客的感受和评价,通过广大消费者实现众包服务以了解产品质量的好坏,促进商家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实现真正的质量管控。
支付宝系统
通过货到付款的方式切实保证买家权益,防止网络交易中的欺诈行为。
3.2 运营商现状及借鉴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目前在产品认证、供应商评估领域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有了卓越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正品认证:目前已经通过驻厂检测、飞行检测、到货检测等一系列的产品质量检测方式来保障产品质量满足要求,但是在信息共享和透明性方面还有待提升。目前质量结果通过平台,再通过各省在各个线条分转,数据的汇总、上报、审核、整理、分发层层进行处理,及时性、透明性及数据有效性大大削弱。
买家评论:目前运营商针对供应商的评论机制主要采用质量检测问题情况和供应商后评估进行。质量问题情况同正品认证一样,主要在共享及时性方面。后评估机制主要问题是按季度事后评估、评估滞后严重、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相反淘宝的即时评估机制能够给其他消费者带来较大的参考价值,也能给质量差的商户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货到付款:目前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合同款项支付上也普遍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但是在质量考核方面,一方面存在后评估与质量问题及合同款支付链条脱钩,另一方面由于直接使用部门与付款部门信息不透明,导致考核扣款难。
从以上可以看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数据交互不畅、不及时、不透明、不共享造成的。因此借鉴淘宝商城等电商模式,运营商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产品/供应商的多维度管理平台,并且该平台要直接面向供应链各层级人员。从平台上可以直接反馈某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直接对某供应商/产品进行评价,能够反映最真实的用户感知。
4 物流体系管理
4.1 淘宝商城物流管控手段
淘宝商城通过“淘宝大物流”计划对物流企业进行约束管控从而提升物流自身服务质量;通过平台对接,实现物流信息透明化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用户感知;通过退货运费险,解除消费者的退货担忧,为退换货提供了物流保障。
4.2 运营商现状及借鉴
目前企业的物资运输分为2个部分,分别为企业自主运输和供应商负责运输。企业自主运输主要针对库存产品,从厂家库――大区库――省库――地市库。供应商运输主要针对货到施工现场产品,从厂家库――地市公司施工现场。
这2种运输模式,物资等其他主要相关信息目前省内都通过供应链系统承载,缺乏物资配送情况的可视化(由谁配送、配送进度),而且对于小地市/零星需求;在这种配送管理模式下很难得到及时响应。可以借鉴淘宝对物流商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对配送需求进行分类,分级别响应,满足不同的配送需求;另一方面在供应链平台对接供应商与物流信息使各地市分公司需求方充分掌握到货进度,降低线下沟通的成本。
从以上淘宝网质量管控的各种手段可以看出目前电商平台消费质量管控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从各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符合消费者的习惯,这是由于电商消费是由用户直接自行采购来决定的,用户的支持是电商与商户发展的关键。
目前运营商的企业采购是一个大的供应链链条,上面穿插着计划部门、建设部门、使用部门、维护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监督部门、上级监管机构等各个单位和部门。不可能一日实现变革,目前只能通过逐渐吸收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实现一点一滴的优化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2] 淘宝大学. 电商运营[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 黄若. 我看电商[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关键词:动态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供应链;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制造企业经常面临种种问题使企业内部供应链不能顺利运转,而实现组织信息中心数据共享是保障供应链协调运转的前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则是动态信息能否有效利用的基础,也是供应链协调运转的保障。
2 共享生产动态信息,保障供应链协调运转
2.1制造企业管理常见问题和主要原因
企业管理经常遇到生产进度和订单时间冲突、生产物料储备不足引发停工待料,帐目数据与实际库存不符,种种原因使生产计划常因订单变更和插单情况而被动调整,降低了生产效率,影响了产品交付进度。上述问题主要由于各环节管理信息未能进行动态调整并且未能在各部门中充分共享从而造成关联链节运转失控、不能及时调整作业偏差所致。信息化社会,信息互通的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企业供应链内部的信息则相当于组织运转的血液,信息有效利用与否则关系到组织机构的生存和健康,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的牢固和协调。
2.2解决问题的途径
2.2.1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的目的
通常的管理模式下,相关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如无法及时沟通,将会使供应链运输途径阻塞,严重影响组织效率。企业建立动态信息处理系统,通过系统,组织中的生产部门、仓库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流配送部门和财务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本部门影响供应链节点作业进度的不良因素,以便及时纠正作业偏差和调整方向。实现信息中心数据共享实时更新,为各部门提供动态信息数据,使企业随时掌握部门间配合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协调和平衡各环节的进度,保障企业内部供应链各环节的良性运转。
2.2.2有效的信息共享途径
企业可以通过基于Web应用的企业群组协同工作平台管理组织实现组织目标,并可根据自身实力和目标有选择地使用成本和功能适用于本企业的系统平台。而从较多实践应用中发现ERP、Notes以及Excel是良好的搭配,不但可以实现完善的工作流控制和文档数据库系统管理,还可以实现工作过程的自动、智能和整合处理。由于企业管理涉及岗位、人员很多,处理流程也有繁杂多变等特点,优秀的管理系统对于整个组织成本的控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ERP:无疑是公认的企业信息化的数据中心,但是在ERP中建立完善的工作流会变得比较困难且成本较高,而Notes等平台可以成为ERP的好助手,Excel则是办公司运用最广泛、人人都会使用的数据库软件,有效结合使用几乎可以涵盖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
2.2.3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来自于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来自于供应链各节点基层工作,例如:采购计划、原材料储备量,库存物料情况,生产作业进度等等,对于基础信息数据的捕捉、录入及汇总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是有效分析管理数据的源泉。企业可通过加强管理、强化培训、绩效考核等方法措施保障此项工作的有效进行。
2.2.4管理数据来自基层而高于基层,基层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管理系统思路的贯彻,例如定制经济安全的库存量、合理的原材料储备量、确保产品质量等组织管理目标是各项作业实施的依据。
2.3通过信息化管理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2.3.1加强原料采购管理
加强采购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原料采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购管理部门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采购成本同时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取得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相应提高。企业采购部门应加强对市场情况的分析把握,并对原材料建立合理的采购量和采购周期,严格控制采购成本,还要为生产提供及时的保障。同时企业应通过完善的试验检验手段对于原材料品质进行严格把关以保证产品质量。
2.3.2优化物料库存管理
优化库存管理既是信息化管理的结果,也是供应链协调运转的保障。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库存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品三大类。企业有一定量的库存能有效缓解供需矛盾,运用恰当时会为企业增加投机盈利。但是由于库存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如果库存量过高就会占用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库存量是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库存管理的目标是建立经济安全的库存,既减少库存成本,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又能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为不确定需求提供保障,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
2.3.3注重生产过程管理
企业生产部门应充分利用内、外部信息,调动有限的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提高生产率,解决生产进度和订单交付时间冲突。同时具有对设备、人员状态和负荷能力、销售订单的变化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和预知的能力,并对采购物料的交付进展情况以及订单内部加工和外委加工执行情况的动态信息做到随时了解,还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随时动态调整生产进度,调节机台能力,加强工器具管理以及工人安排,使产能达到最优化,提供订单及时交货的保障。保证生产设备的数量和运行状况良好,加强检修维护,并合理安排调配技术工人的工作时间,确保生产过程高效无阻。如遇交货周期短但现场施工急需的货物,我公司将紧急启用应急方案,第一时间组织各相关部门研究协调并积极与用户沟通,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保证为客户供货。
2.3.4控制产品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必然是企业管理目标的重中之重,对于产品质量的过程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运用也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目标。采购、生产等各环节管理的责任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做到产品从原材料入库、生产加工直到出库各环节的加强控制,规范各流程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对各道工序进行监测记录,每道工序均有详细且操作性强的作业指导书,保证产品符合各项标准,对生产过程运用科学的过程控制方法,进行全程监控记录,以严密的过程追踪控制和精确的数据分析确保产品质量。
2.3.5加强外部协同管理
供应链系统管理不仅是内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而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中心,与内外关联部门或实体建立广泛联系,形成供应链条网络。通过各经营部门或单位充分共享信息、共担风险,本着合作和共赢的理念,建立相互信任和长期发展的策略,最大限度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激励;供应商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绿色供应链促使物流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其成功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不但实现了数据的准确快速传递,而且提高了装卸运输、仓库管理、采购货物等处理的自动化能力,从而使订货、包装、储存、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模式。在整体的绿色供应链中,信息的传递量大量增加,反馈信息跟需求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的传递,这样的话就要要求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是畅通无阻的,这就促使物流企业为了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要使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当生产与流通规模越大时,就越要考虑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此时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手段就越重要。
2.绿色供应链可以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消耗。 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各个环节都达到优化,用先进的设备让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快速的进行流动,以实现最大的程度资源使用和最小程度消耗量和环境污染影响,减少仓库储存和资金使用,大幅度缩短流通路线,进而有效的减少流通的资金费用。“无污染”、“无危害成分”、“无废物排放”贯穿着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始终, 绿色供应链是经济运行和生态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作用
就拿群体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维持这个供应链的最重要的挑战。可持续性供应链关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环境绩效是提高供应链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多年来,西方的一些国家不断的面临从工会施加的压力,工作者请求改进工作环境,提高薪资报酬。但现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股东的注意力。事实上,供应链管理企业内管理不同, 原因在于供应链中的委托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委托问题指的是人为了私人的利益而进行低效的管理,从而损失了委托人的利益。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有着自己的利益导向,例如时间和成本, 这可能与绿色供应链发起者的绿色化产品导向背道而驰,导致结果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目标不符。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委托问题, 链上企业对供应商设置了监督机制,以此提高原材料环保质量和增强供应商环保意识。
三、对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只对供应商进行监督还不足以提高原材料绿色化水平,实行必要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原材料环保质量、增强供应商环保意识有着重要影响。供应商对提高产品环保水平的成本比如预防成本、 评估成本等比较敏感, 但是与此同时却没有意识到提高环保水平所带来的优势, 比如降低质量问题、提高顾客满意度等。 如果供应商只关注到增加的成本, 那其努力提供高环保水准的原材料将成为一席空话。本文主要从政府管制、 经济激励、 文化激励3个角度提出了对供应商提供绿色原材料的激励机制, 从而使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得到渗透。
1.经济激励
供应商的质量成本不可能全部得到政府的补偿,这时经济激励机制将会起到协调的作用,供应商将会努力提供满足制造商需求的原材料以避免失去合作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用绩效工资来激励供应商。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增加收益,向供应商支付绩效工资这一措施将有助于供应商努力提高原材料环保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为优化产品质量的付出成本、质量成本都将获得一定数量的补偿,这样会对供应商产生直接的激励效果。
2.技术激励
虽然绿色产品好处颇多,但是生产绿色产品必然离不开大量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技术创新相对缺乏, 相关人才较少,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对供应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鼓励其积极投入到绿色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当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派遣优秀人才对生产技术进行指导,优化生产线,鼓励创新生产技术等等,以此来激励企业发展。
四、结语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同时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开发的潜力,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中合理有效的刺激性机制,对绿色供应链的有效操作具备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