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课标新课程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四维课程总目标。这就把2001实验稿中的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成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据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且要切实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此,笔者结合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种乐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上好第一课,渗透数学观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是我们与数学同行。该章教学是渗透新课标的数学价值观、方法观和学习观的好机会。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各科学习充满着新奇,如何把好奇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课就至关重要。笔者并不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通过讨论“生活处处有数学;生产时时用数学;我们怎样学好数学”三个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家科学精神的感召下,在生产生活真实案例的体验中,认识到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去当数学家,但我们一定要追求人人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一课内容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探索——归纳”这一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准备,也是新课标的重要指导思想。
2.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好的导入可尽快的让学生的思想集中起来,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导入的方式很多,可由故事引入,由实际生活引入,由新旧知识冲突引入,更多的是由问题情景导入。如在学习指数运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讨论:一张厚度为0.08mm的纸片,将它对折36次,其厚度是多少?起初,学生对该问题很不以为然,个个跃跃欲试,算得很得劲并通过归纳得结果为0.08×236 mm,紧接着当教师告诉学生,如果将这厚度绕着地球赤道,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多时,学生至此大一惊,进而产生了一种希望掌握这种新的运算方法的良好愿望。
二、张驰有度,分层设计
1.巧妙地结合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大类。有意注意要求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学习效果显著,但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无意注意学习效果差,但能调节学习中的疲劳。所以教师应该在重视有意注意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无意注意调节情绪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多媒体的应用,课堂练习等等都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相似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2.分层设计个性化教学情景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如分解多项式9(a-b)2-4(a+b)2,对于中、差两类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①x2-y2;②9x2-4y2;③9(a-b)2-4(a+b)2,这样的分层设计化解了难点,起到启发、引导作用。第①②题可让差生来解答,第③题可让中、优学生来解答,同时鼓励差生也尽可能尝试一下。这样,使各类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同程度地积累解题思想和方法。在参与活动中,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更使他们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地提高,直至对数学产生恒定的兴趣。
三、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1.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讲清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创造等过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常常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概念、公式、定理的背景、来源及其推导过程,揭示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由此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教授“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就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在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创造发明”的愉悦,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重视解题思路的数学思想分析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去开通解题思路。
如图一:已知抛物线y=x2+bx+c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若y<0,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1<x<4 B.-1<x<3
C.x<-1或x>4 D.x<-1或x>3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1 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1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就便于教师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1.3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2 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2.2 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要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呼唤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化,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化。那么什么是学生生活呢?学生生活包括学生的本能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本能生活与成人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的本能生活是学生的自我生活,是用学生的特有语言、情感、思维、行为表现出来的。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自我生活应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写“我自己的生活”,自由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习作训练,关注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写自我成长史作文。我们应该让学生以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群体生活委题材,写在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经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艺术源于现实,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而是写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使写出来了,这样的文章也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真实的感情,感动不了读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诀窍,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发现美,找回自己的写作兴趣。想要写好现实生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事物时做到充分利用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时运用,保证它们的完全开放,然后把这些感觉到的形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细致描写,这样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将观察到的生活放进作文中。
二、趋向主题化的写作
什么是主题化的写作呢?主题,或称专题、课题、话题,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话题作文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写作的广阔空间,考场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考话题作文的命题,能把学生从写作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让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和谐地发展,在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中充分展示个性,彰显才情。而所谓的“话题作文”,就是拟定一个话题,规定一个相对广泛的写作范围,开启学生思考,激活学生联想、想象、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不限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限制,给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的一种新型的命题形式。
同学们可在同一个话题中心下,叙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和见解等等,甚至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话题作文既不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不受限于表达方式或体裁的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自由性。其主要形式有:(1)“命题”式。(2)“导语”式。(3)“材料”式。(4)“图画”式。
三、跨学科的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虽没有明确提出跨学科写作的写作教学目标,但也能从中看到倡导写作走进学生各科的学习生活及他们的社会生活的语句。新课标中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而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现实、学生的生活主要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也就带有跨学科写作的写作教学理念。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劳动、体育、音乐、美术、社会等学科的学习活动室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智力背景和素材。跨学科的写作就是寓写作训练于其它学科教学中,让写作成为各科学习的一部分。
首先,可以创造条件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各种综合性写作活动。如与艺术学科合作创作和演出短剧、相声,编写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的文字解说;与社会自然学科开展观察、参观、考察、调查、访问、读书、宣传等活动,撰写观察日记、考察报告、调查报告、访问录、读书笔记、宣传广告等。其次,在写作课上创设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训练。如在写作课上组织学生画画、听音乐、做实验等,然后让学生捕捉亲身的经验和瞬间的感受,以不同的立意角度去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四、呼唤创新精神的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自由表达,放开各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写有创意的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在国际上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要运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如通过编故事、续故事、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字材料的敏感度。如果学生对于一些写作素材是毫无想法的,那么这样进行的写作就没有什么新意和内容,也不会受到读者的好评。只有让学生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那么他们才能在接触文字材料时产生灵感,能运用材料进行创作,进而有所创新。
一、借助儿歌识字
儿歌生动形象,文字简短有趣,易读易记,读来押韵上口,深受低段学生的喜爱。如学完复韵母“ɑi、ei、ui”之后,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编出儿歌《小燕子》:“小燕子,飞呀飞,一把剪刀身上背。飞来又飞去,剪刀挥呀挥。剪得桃花红,剪得柳枝翠,剪出大地披绿袍,剪出祖国山河美。”学生听了,兴趣盎然地跟着背。在大部分学生会背之后,我让学生看着这首儿歌,带有拼音指读几遍。最后,再让学生用笔圈出这首儿歌中带有“ɑi、ei、ui”的音节。就这样,学生在背儿歌中积累了语言,在读儿歌中认识了汉字,在圈圈画画中巩固了汉语拼音。
二、运用实物识字
实物是识字的宝贵资源,如挂图、报纸、水果、食品袋等物品。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这些实物,剪下字做成“识字剪报”。如在教“榴”时,我先出示石榴的实物,问学生:“这是什么?”出示拼音:shí liu,学生拼读后教师板书:石榴。这样,学生把实物与生字相对照,减小了识字的难度,增加了识字的情趣。然后,再利用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反复识记这个字。
三、通过字谜识字
在认识生字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某些生字,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的字谜其实就是一种字形字义分析的过程。如教“冰”字时,我出示谜语“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邦邦。”通过念字谜,学生无意识中记住了生字的各个组成部分。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一编儿歌、字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编字谜让大家猜,简单乏味的生字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采用比较法识字
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繁后简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学习许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的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同样也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午—干、日—田—白,这样既能互相比较,还能达到识字目的。
五、结合竞赛识字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运用竞赛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比如:“开火车”,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念出字卡上的字,哪个小组“火车”不间断,哪个小组获胜;“我也要当老师”,谁先记住了生字,谁就可以当老师来教同学们识字;“考考你”,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字卡,迅速挑出组长所念汉字的字卡,组长轮换着担任。通过各种竞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
六、找到熟字识字
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加,学生学习生字时,我们要引导他们把生字和熟字或熟的偏旁联系起来,逐步掌握观察、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如加一加:票字加一个风字就组成飘;换一换:“苹”把“艹”换成“讠”变成评;合一合:利用学过的字组成新字,自+心—息;找一找:找出和它音近、形近的字进行比较区别,如天—夫等。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来记忆字形。学生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找一找”中不仅记住字形,也提高了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识字过程中得到锻炼。
【关键词】 教学目标制定;整体性与全面性;共同性与差异性;显性与隐性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 新教材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识点也考虑了方法、情感因素,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充分挖掘.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较大的弹性,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进行加工处理,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需要适当展开或补充,如何取舍增补,都需要教师去深入探讨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进而提出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发挥好教材应有的作用.
二、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整体性与全面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注重结论与过程的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情感体验、道德生活的整体关怀.
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五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参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样进行设定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通过比较、讨论,感悟出竖式计算的优越性,能正确进行计算,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由于每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要求,还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要注意柔性设计,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弹性化地将目标落实.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需要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 而对于“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目标则不能一刀切,要求人人达到同一尺度.
四、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显性与隐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隐性的.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抽象的目标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引导教学的展开,同时关注学习过程性与体验性、隐性与潜在性,使之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教者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使用了“经历”“体验”等词语,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通过这些词语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可监控性.
五、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思维性与思想性
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它的广度,还要注意它的深度.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比较第一、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包饺子的个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统计抽样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根据数字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应用题. 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空间,富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激起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六、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逻辑性
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小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使学习内容更富有问题性与挑战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音标;绘本教学;意义;问题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标教学很有必要,它将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来达到高效课堂呢?实践发现,小学生音标教学使用绘本会增加教学效果。绘本主要指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起源于西方,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也被称为“儿童书”“小人书”。由于音标绘本教学采用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更加符合21世纪学生在“读图时代”的学习需求,因而可以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主动学习音标。
一、新课程理念下音标绘本教学存在的意义
1.绘本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音标学习兴趣
小学是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音标的学习显得异常重要。但是,有些教师不注重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没有做好英语长跑的“助跑”工作,从而造成“起步慢”的问题。绘本教学通过其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出相对和谐的课堂英语学习气氛,改善学生学习热情低的现象,另外,由于绘本教材以图片和绘画为主,学生乐于接受,在欣赏故事图片时,学生受到旁边出现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音标绘本有助于学生拼读与识记英语单词
学习音标时,学生课堂上积极表现,但在课后却可能忘得一干二净。而面对深奥的英语教材,大多数家长也“无能为力”,这时,绘本教材就发挥了重大作用。音标绘本教材上,简单的文字配上丰富的图片,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课上学习的内容,即使没有老师在一旁讲解,学生也可以凭借课堂记忆学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而绘本教学有助于学生课后进行单词拼读训练。如果六年级的英语教师注重将绘本中的图片、故事穿插在课堂
上,引导学生关注绘本中单词旁边的音标,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识记单词。
二、我国音标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班制教学制约音标课堂
由于我国小学普遍采用大班制教学,每个班级的学生在50~60人不等,这使英语课堂的音标教学受到大班制的局限,教师只能注意到个别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无法针对全班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更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碰到不会拼读的音标和单词又不主动提问时,就只能“将错就错”,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随着六年级英语学习单词量增加,学生需要识记的单词也就渐渐多了。面对英语单词,许多学生因“不会读、不会背”而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一些原本喜欢英语的学生也会开始讨厌起英语来。
2.教材、课时问题严重
教材问题是我国音标绘本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没有统一音标绘本教材,因而每一所学校使用的音标绘本可能不同,有些学校甚至不适用绘本教材,教师只能用卡片来代替绘本教材,使音标教学活动过程有些“辛酸”。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面对升学压力,普遍不重视音标教学,在音标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也是能缩短就缩短,呈现出敷衍的状态。
3.英语教师在应用绘本时的不足
面对小学音标绘本,一些教师往往会由于缺乏经验而“手足无措”,想把音标绘本当作音标教学辅助工具,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如何教授给学生,从而呈现出运用不当的问题。笔者结合六年级学生音标学习的现状,归纳出以下四点问题:
(1)教师不理解绘本的真实意义,没有把绘本图文结合的优势发挥出来。在进行音标教学时,教师往往抓住那些解说词不放,而忽略了图片的意义,使学生对绘本的兴趣大大降低。(2)教师把绘本教材与课本相提并论,对绘本文字进行语法分析,使课堂又归于“枯燥”的尴尬境地。(3)教师反复提问绘本中的内容,比如,一再询问“rose”的发音,学生开始会很有兴趣,但逐渐就失去了兴趣。(4)有些教师不重视音标绘本的作用,误以为绘本教材是学生自己看的书,里面图片没有教材语言的意义大,因而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的音标学习得不到绘本的辅助。
三、如何在小学英语音标教学中运用好绘本
上文中提到,我国没有固定的音标绘本教材,而且大班制教学也制约着音标的课堂教学。因而,教师要想做好音标教学,就应该考虑到这两种情况,并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寻找合适的绘本教材。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音标绘本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收集、整理富有趣味性的不同内容,做一个有心的
教师。
除了解决教材的问题以外,教师还要重视绘本教材与课堂的结合。比如,在六年级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把词汇和音标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归纳学生需要拼读、识记的单词之后,再将单词的音标融入绘本故事中,利用图文配合课堂讲解。当教师讲颜色的单词时,可以把单词融入一个故事,比如,在蓝蓝“blue”的天空下,一棵大树随风摇摆着它的绿叶“green”,穿着黄色“yellow”衣服的小孩在公园里欣赏着红“red”花儿,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在绘本中寻找所描述的颜色,重点让学生通过发音慢慢熟悉单词的音标,并引导学生把单词、音标、词义绑在一起。而当教师讲食物时,则可以融入另一个小故事,小明饿了,他先吃一个“egg”鸡蛋,没过多久小明渴了,小明就喝了一杯“milk”牛奶,之后他又饿了,就再吃了一个“cake”蛋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绘本讲课时不能给学生一种“生拉硬拽”的感觉,一定要衔接得当。这样,学生在了解绘本图片和解说文字中故事内容的同时,也学习了单词的音标,使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充分发挥绘本的
魅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把绘本引入音标教学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被英语的魅力所吸引,降低学生抗拒甚至厌恶英语音标教学的可能性,并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状态,积极学习英语音标,给英语单词、口语及写作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误区分析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校一位物理老师在对鲁科版初三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压强”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设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理解压强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知道对比法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与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提高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本案例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可谓煞费苦心。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如下误区:
1.三维目标割裂
物理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有效地引导着一线物理教师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备课时,教师们固然需要关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但不应忽视了三者之间的统一性和交融性。如,学生正是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才获取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的知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其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应该说它们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若将这一和谐的整体人为地割裂为若干子目标,则会造成目标叙写的冗长,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压力;还会导致目标叙写的重复,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只有一个,但“探究”一词却在三维目标中五次出现;也容易出现分类混乱,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严格来说应属于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而“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则属于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
2.目标叙写大而空
教学目标是用来完成的,不是用来包装课堂、展示教师理念的。而有些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却过于笼统与空洞。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等教学目标定得太大,放之四海而皆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经常分不清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一是体现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各学段的培养目标,三是整个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四是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当把这样几个概念混为一谈时,势必造成教学目标的泛化,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导致物理课上虽然热热闹闹,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未获得真正的增长与提高。
3.行为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是指学习者通过预定的学习过程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可见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究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但在本案例的第三部分,多次出现“培养学生……”“使学生……”“让学生……”等语句,皆是站在教师视角将行为主体设定为教师。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教师在叙写目标时随意地套用语法,有的则是因为教师总把完成教学目标当作自已的事,而不是学生的事,所以总是在课堂上努力地多教,再多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4.行为动词不当
行为动词,通俗地讲就是用以描述教学活动后,我们预计学生“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词语。行为动词必须准确、可操作、可测量。从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在行为动词的使用上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是偏离课标。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压强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们清楚地看到课标在描述对“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的要求时用的行为动词是“知道”,属于认知性目标第一层次的要求,但在案例的描述中,教师用的是“认识”,属于第二层次的要求。教师忽视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备课时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而忽略了“教到什么程度”,从而导致教学随意性太大,有时超标,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而有时又低于课标要求。
二是不可测量。在案例中,课标要求被直接陈述为学习目标——“理解压强的概念”。怎样才叫“理解”了呢?很难操作和测量。可见教师在备课时,缺少对课标要求进行创造性翻译的过程,缺少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当我们把“理解”这一行为动词具体化为“能解释……现象”“能……进行计算”等,就使教学目标变得可操作、可评价了。
5.行为条件缺失
教学目标的首要功能是对学习者起到导向作用。如案例中的“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认识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两个目标,都缺少对行为条件的限定。假如我们在前者之前增加一定的提示,如“通过类比速度的概念,……”,在后者之前给出完成行为的情景,如“通过小组讨论,……”,这样制定出来的学习目标,其导向性自然会大大增加。
6.表现程度过高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本案例中,教师通过“理解”这一行为动词来确立对“压强的概念”的认知层次要求。课堂上我们面向的是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而课堂上我们展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却是要所有的学习者面对的共同目标。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是基本的、共同的,是学习群体通过努力可达到的一个标准,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不能过于理想化,而应通过一定的方式符合实际地表明一个学习群体所能达到的共同程度,如“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例题的计算”“至少能举出一到两个生活中增加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叙写的策略研究
科学叙写教学目标的前提,一是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理念、定位课标要求;二是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智力发展水平。另外,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采用由行为观的代表马杰(R.F. Mager)提出的“三要素”叙述法发展而来的“ABCD”四要素行为目标陈述法,能有效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ABCD”四要素分别是指“行为主体”(Audience)、“学习行为”(Behaviou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我们物理组基于课标要求,从学情出发,利用“ABCD”方法,将“压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陈述为:
第一,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C),学习小组(A)共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B),至少有90%的小组能得出正确的结论(D)。
第二,类比速度的定义(C),学生(A)能明确压强概念的意义,能写出压强公式并能记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B),至少有80%的学生能正确完成课本的例题计算(D)。
第三,学生(A)能结合压强公式(C),说出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B),每种方法至少能举出一个实例(D)。
1 激励兴趣,让学生学会倾听,乐于思考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例如教学《能沉浮的鸡蛋》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杯事先准备好的饱和的食盐水,然后拿出一个鸡蛋放入食盐水中,鸡蛋浮在食盐水中,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咦?”声不断,有的学生急着问:为什么鸡蛋不下沉?有的说是鸡蛋有问题吗?有的说水有问题吗?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知不觉地卷入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乐于倾听,达到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目的。
再如我在执教《探索神秘的宇宙》一课时,先让学生看录像,创设出宇宙星空深远广阔,奥秘无穷的情景后,这时教师便会放下架子,放松面孔,会对学生说:“哎呀,同学们都看得这么入迷,想说什么,谁想说,就站起来说吧。”这时学生会对老师亲切的话语所感染,关注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倾听老师的每一句话,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会不断地激励:“同学们的思维真活跃,知道得这么多,今天我们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探索神秘的宇宙。”教师的一句表扬,一次鼓励,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受任何约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个性和品格也就以充分的显露,产生一种强烈的争先恐后的表现欲,愿意倾听,乐于学习,为我们下面环节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2 善引导,巧设计,让学生学会合作,主动探究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合作精神,由于我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互相补充,只有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收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述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准备,鼓励他们真正走出去调查实际情况,了解我们济宁的环境状况,收集一些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经过实际调查,他们不仅了解了城西大运河的污染情况和城区老运河的污染、治理状况,而且知道了济宁城区的主要街道的噪声污染和夜晚的大气污染。并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及采取的补救措施。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组织,分小组介绍济宁污染情况以及我国其它地方和世界上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如1974年发生在我国的石油化工区的光化学烟雾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以及酸雨给英国、印度造成的损失等)。最后,学生自己组织了总结,谈谈受到什么样教育或说说有什么收获。这样一来,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小组的学习形式也得到了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效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我在《探索神秘的宇宙》的第三环节,第二轮的“挑战无极限”,重点是想体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老师事先准备了一些挑战题,让各组进行抽题,抽到题签后,对问题的答案先在小组内探讨,探讨后确定被挑战的小组,被挑战的小组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有意把问题延伸,你还了解有关这个问题的其他知识吗?这样一来探究性学习有效地连接课内外阅读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分层训练,让学生张扬个性,大胆交流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及其意义
新课程标准是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参与和实践。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积极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使得中学物理与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关系,一方面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知识和实验能力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得到较大的促进和发展,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其所倡导的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物理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实验性是物理学的基本特性,正是这种实验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为了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发展趋势所提出的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改革手段,然而在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实施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不统一,由于受到传统的理论型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验性物理教学准备不足,甚至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从而对实验教学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用功能的发挥。二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由于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这对学生也提出的挑战,由于受到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禁锢,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思维意识还未建立起来,多数是依赖教师督促的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欠缺。三是硬件环境条件制约发展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对学校的硬件水平和实验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另外一些学校虽然具有实验教学的硬件环境,但在实践中却实施仓库式的管理模式,仅仅进行简单化和粗放式的实验教学,浪费了相关的实验教育资源。四是部分学校教学模式僵硬呆板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例如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将每一步骤进行固定,不允许学生主动探索,学生很难进行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