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

第1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疗质量;非计划再入院率;重返手术室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重返类”指标是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中的重要指标,包括非计划再入院类指标和重返手术室类指标。目前国外医院管理非常关注“重返类”指标,国内许多家医院也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在我国等级医院评审中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1]。非计划再入院类指标是正常入院诊疗的患者在初次诊疗过程存在问题,导致在短时间内以同一种疾病再次入院。同样,重返手术室类指标是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中发生问题又在短时间内再次手术。这两项指标都客观地增加了患者延期住院的天数,也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利用天津市10所综合医院病案首页信息和医院等级评审申报书的数据,对“重返类”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提示医院存在医疗质量问题,促使其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资料均来自于2012年天津市10所综合医院病案首页信息和评审申报书中的数据(该数据由天津市医院评审评价办公室提供)。10所医院病案首页信息的格式和内容一致,均包括详细的患者一般信息和入出院诊断、手术信息。10所医院评审申报书的数据均提取于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天津市10所综合医院中,包括评审前的三级甲等医院4所和三级乙等医院6所(排序以字母代替),医院的基本情况如病床数、职工人数、出院病例数见表1。

1.2方法 ①非计划再住院指标:本文以“当天再入院率”、“2w再入院率”、“1月内再住院率”对10所医院进行分析比较。②重返手术室指标:本文以“总重返手术室发生率”对10所医院进行分析比较。

2 结果

2.1非计划再入院率 从10所综合医院的当天再入院率、2w再入院率和1月再入院率三个指标中,可以看出E医院、F医院、D医院相对较高,其中E医院最高。C医院、I医院、G医院相对较低,其中C医院最低,其他医院处于中等水平。另外,当天再入院率、两周再入院率高的医院, 1月再入院率自然也高,且最高是最低的9倍之多,见表2、图1。

2.2总重返手术室发生率 从表3、图2中的指标分析,选择总重返手术室发生率对天津市10所综合医院进行医疗质量对比,F医院和A医院总重返手术室发生率分别为0.40%和0.34%,在10所医院中最高。C医院最低,为0.095%。其中,最高是最低的3~4倍。

表3中,对10所综合医院的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也进行了比较,总重返手术室发生率高的F医院和A医院,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也高,分别是0.5%和0.6%。D医院也是高的,为0.5%,其他医院相对较低。

3 分析与讨论

3.1关于非计划再入院率 在欧美一些国家,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率是评价医疗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我国也把此类指标列入医院等级评审的主要考核内容。通过对部分医院的走访查阅病历,发现导致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有:病情发生变化、转科诊治欠缺、医保管理因素、家庭经济困难等[2]。

针对上述原因,那些指标偏高的医院一定要予以重视,临床科室对初诊入院的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患者,做好鉴别诊断,病情发生变化时尽快处理,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提升住院诊疗质量。涉及转科时,要及早请相关科室会诊,决不可将转科拆分为两次住院。另外,切忌钻国家医保政策空子,为了科室利益随意给患者办理出入院手续,造成因违规而遭医保局拒付医药费的后果。

3.2关于重返手术室发生率 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主要原因是手术并发症所致,比如未达手术预期效果、活动性出血、手术部位感染、手术损伤、血栓形成、吻合口漏等,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而且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3]。从10所综合医院的数据对比来看,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率相差较大。经我们访查指标高的医院后,发现医院内部确实存在上述医疗质量问题,建议其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和提高手术操作水平。

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率,作为日常监控的重要指标,一旦发生二次手术,临床科室要在24h内作为不良事件及时上报,职能部门立即干预,督促科室查找原因,围绕围手术期管理和核心制度,制订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病种的质量监控措施,采用质量管理工具(如PDCA、QCC、RCA等)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减少手术重返率,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虎,焦雅辉,赵明钢,等.北京市五家大型综合医院"重返类"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4-7.

第2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1.1提高医务人员专业及思想素质

1.1.1护理人员上岗前培训对于刚到岗位的护理人员,面对并不熟悉的护理内容,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根据医院组织的培训进行学习工作,尽快适应护理工作的工作状态。不同手术室培训制度不同,在培训结束后建立考察评价标准,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从理论到思想都得到明显提升。

1.1.2工作中安排带教手术室这种具有高强度、精神高度集中的空间中,护理人员难免会产生紧张情绪,缺少感染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安排带教则可以对新入职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和提醒,做出讲解和示范,及时回答不懂的问题。具体为对手术室内环境讲解、对最初培训内容总结、对感染的重要性以及无菌区保护的提醒。

1.2围术期患者看护管理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水平有着更好的要求,围术期的护理工作也相应提高水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手术之前的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中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治疗的步骤,在陪护患者的过程中使患者产生安全的心理。体现手术护理的全面性,使满意度大大提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护理知识有很大程度的更新,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做好围术期的患者看护工作,保证患者处于适合手术的安全状态。

1.3提高手术室无菌质量监控

1.3.1手术室中的无菌保障主要保证手术室及相关联空间中的质量情况以及手术中用到的物品达到无菌的要求,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好防感染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不出现感染事故的先决条件。

1.3.2手术切口防感染保证手术室的清洁和达标的空气质量,手术器械要经过消毒达到标准,医生手上的细菌量也需要达标。全方位的保障手术过程中的细菌量以及无菌空间和设备,使手术顺利安全的进行。

1.3.3手术操作管理在手术医生进行手术之前每一个步骤都是要严格保证无菌隔离的,各个操作都是单独的被隔离的,严格区分区域。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无菌效果,影响到患者伤口的感染情况,影响到手术是否成功。

1.4建立核心人员管理制度

核心人员由护士长担当,在对护理人员分配工作时,按照手术的详细情况进行准备,对手术中所用器械和物品等进行合理调度。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执行,并能够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对待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做好护理工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对待急诊手术时,要考虑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长以及当时的工作状态,既保证了年轻护理人员学习锻炼的机会,又能保证手术安全进行。

1.5手术室管理,严格审查防止感染事故出现

在患者手术之前,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保证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手术室。需要检查的项目有:对患者的姓名和病史等基本信息进行核查;检查患者进行手术的手术室准备工作是否完善;检查手术室中的环境情况,保证患者在适宜手术的环境下进行手术;检查医护人员应该消毒的范围和对应时间。

1.6手术室内部的质量管理

对手术室中的无菌区和污染物排放区有明确标识,应该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在术后清理中,要区分清扫工具,并且进行定期的检查、更换。手术间的空气质量也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手术中使用的手术器械,在使用之后要及时更换、消毒。对每一种器械都应该定时检修,专门护理。无菌物品的储藏要严格履行管理制度,放在无菌的储藏室中。对于器械的使用要按照专业人员的指示使用,并且经过定期培训了解设备的性能以及基本维护知识。手术中一次性的耗费物品要做到及时清理,对于医用耗材要准确登记。对于纱布等使用量较大的用品要集体参与管理,减少浪费现象产生。

2提高院内感染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通过落实上述关于医院感染的管理方法,落实质量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比较,经过改进后,合格率和满意率有所提升,同时,对手术中操作规范知识进行抽查,护士考核的合格率也有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可以看出,院内感染的相关管理可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3结语

第3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1推广SCIP的必要性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医疗赔偿机构为何极力在全美各地医院推广普及SCIP的理念?美国年手术量约1500万例,其中约75万例手术会合并伤口感染。因此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并发症相关的花费,其结果造成国家年度花费超过20亿美元[6-7]。虽然影响手术后伤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术前状态、手术技巧和无菌操作、麻醉术中操作和管理以及术后护理多个环节。然而没有一个完全理想的方案可以降低手术后的伤口感染率,因此2006年包括CDC和CMS超过10家医疗和监管机构达成共识,决定推广普及SCIP。首先采纳了多个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并且可以统一规范化实施的措施。目标是希望在2010年底能将术后与感染相关的并发症降低25%[8]。事实上SCIP比原来减少伤口感染率的初衷有了更高的要求。目标集中在减少3类并发症:伤口感染率、心血管意外事件(心梗和房颤)发病率以及血栓和栓塞发生率[9]。SCIP的实施并非包罗万象,而是目标相对明确集中,并努力建立规范化的围术期临床实践步骤和流程。该计划的实施,也与当前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相吻合,而且明显降低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导致的相关并发症[9-10]。虽然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讨论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对于高危患者仍然坚持使用这个措施[11-12]。最近研究证实[13]控制术中血糖水平有利于伤口愈合并降低切口感染。尽管外科疗效改进措施中控制血糖也许对心脏手术后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影响[14],但有证据表明[15]严格遵守药剂科和护理部拟定的胰岛素血糖控制流程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

SCIP在全医院范围内推广SCIP是医院相关科室实施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接受并遵照执行SCIP在各地医院也存在着不同的历程。由于该措施要投入精力、人力和财力,又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早期实施这个计划遇到了多方的阻力和障碍。最初很多医院的手术科室采取了观望和等待的态度。相比之下,一些严格遵守此项计划的医院术后伤口感染率明显下降[16],同时患者受益于住院时间缩短[17]。哈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教育和严格履行围术期抗菌素应用方案,不仅医院伤口感染率下降而且经济获益明显,抽查分析的2年当中都因此节约花费超过20万美元[18]。规章制度建立后不予严格遵守,将必然流于形式而逐渐被搁置和遗忘。在美国SCIP是要求参加的医院根据所定指标自愿收集数据并且上报结果,如果参加医院没有定期上报相关SCIP监测指标,医疗赔偿机构有权力减少医院所需赔付的2%[3]。这些硬性指标也被美国医疗监管机构用于客观评估医院医疗管理质量的标准[19]。医院医疗监管机构和赔偿机构同时也将SCIP实施情况和医疗质量改进状况予以挂钩,且通过检查医院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实施奖罚条例和相对客观的经济赔付机制[4,6]。当今中国医疗行业蓬勃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仅增加病例数量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中国国家卫计委已经开始提倡和重视医院工作的重点要落实在医疗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保障,于2015年12月倡议成立中国患者安全联盟,并通过7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20]。该项举措包括降低医院感染和加强手术安全管理。如何真正将这个理念融入医院文化,需要多层面的教育、支持和监督。切实改变仅限于检查表面工作,而缺乏深入核实客观数据和实效的做法。提高医疗质量管理,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保障患者安全历来就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宗旨。而目前快速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医院发展的重点仍然偏重于加大体量解决患者就医困难的现状。贯彻实施卫计委的倡议,就需要在医院建立围术期安全意识的文化氛围,提倡安全文化和职责管理。建立规范化的体制和流程,手术室内团队紧密合作和互相监督,通过细致核查避免或降低围术期环节中的系统和人为误差。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6,21]。如何将循证医学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将规范化措施流程融入医院日常工作仍然是医疗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使用各大医院统一的或兼容的电子病例系统有利于即时提示,督促遵循规范化管理体系,及时纠正改进管理方案,降低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22]。通过医疗大数据的整合还可以从整体上动态监控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及时干预和处理不良事件。医院管理质量理性的评估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模糊体验,而需要通过对多方面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精确评判。医学发展至今,提倡的安全目标是医疗服务的完美和降低失误至接近零。医务人员追求的改进不是1/%的变化,而是1/‰甚至更细微的提升。

3规范化培训要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

目前,麻醉学科正在向围术期医学转型,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临床实践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包括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23-24],快通道麻醉,以及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25]。这些新型模式的出现除了反映了医疗体制改革对经济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体现了医疗改革对于保障围术期的质量和安全,注重改善患者预后的期待。中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生群体已经全面展开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行业也不例外。年轻麻醉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应当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麻醉学科需要借鉴国外成熟和有效的理念,结合国内和医院现有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麻醉规范化管理方案。将围术期循证医学的科学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今,国内外医学交流广泛,尽管东西方文化和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国内外临床实践的差异和冲突在所难免。传统医学观念和现代医学思维及理念必然也会交叉和相互渗透(图1)。如何整合不同的观念并指导医疗体制改革走向正确的目标,需要临床数据的支持,同样需要建立简单、经济、有效的麻醉规范化管理平台。改革需要有投入,创新必须有成本。单纯强调提高麻醉管理质量而不考虑经济成本核算的思路是无法长久持续的目标。虽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思维理念存在分歧,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继续徘徊观望。麻醉学专业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体制,开拓创新的临床管理模式。也许手术科室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第一步。

第4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 子宫肌瘤; 临床路径;护理

临床路径护理是由对某一特定疾病进行流水线式、程序化的有顺序性、最适宜的医疗照顾计划,需医护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从而使诊治过程优选化、规范化[1]。近年来,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是当前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2]。山东省汶上县人民医院对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进行手术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临床路径护理,疗效较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进行手术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6~50岁,平均(31±6.7)岁。将8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实施临床路径的诊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首先应成立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以护士长为核心,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临床护理路径。

患者入院当天,责任护士应为其详细介绍规章制度、住院环境、主治医生,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认识、了解子宫肌瘤的相关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3]。

患者入院第 2 d,责任护士应告知患者术前检查的重要性,协助患者将各项术前检查完成。为患者详细介绍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手术室环境以及术中配合要点等,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紧张感。

术后给予患者低流量持续吸氧,严密心电监护,并观察手术切口等情况。指导患者术后活动、床上排便、有效咳嗽、饮食等[4]。指导患者取正确卧位,从而使疼痛减轻。肠道功能恢复后,告知患者应少食多餐,从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从而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防止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出院时,告知患者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如卫生、饮食等,嘱其按时复诊,并请患者填写护患满意度调查表。

2 结果

2.1 护患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比对照组高, P

3 讨论

随着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加和我国不断提高的医疗水平,引入高效、优质、低成本的护理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路径既能将关键质量管理原则贯彻,又能减少患者住院费用,节约医疗成本,还能提供给患者高质量、及时的护理服务,并且具有规范诊疗行为、规范医疗护理程序等特点,可作为改善医疗品质及控制医疗成本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临床路径贯穿到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全过程中,将临床护理的内容细化到住院的每一天,做到定量、定质、定时、定人。规范了诊疗项目,防止大包围检查,使平均住院费用得到降低。同时规范了工作流程,避免了医疗行为的随意性,从而使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得到提高,缩短住院日。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医疗费用低,住院时间短, P

总之,子宫肌瘤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的满意度和相关知识掌握率提高、医疗费用降低,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陈琦,曹红霞,梁万年.21世纪临床全新管理模式-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及热点问题.中国全科医学,2004,7(3):208-211.

[2] 吴占荣,吴木兰.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2010,4(5):86-87.

第5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据夏中元教授介绍,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历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都对科室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水平一流的人才队伍。目前,该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同时还是武汉大学麻醉研究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点专科。夏中元教授本人在临床麻醉及危重医学方面有较深造诣,部分技术在华中地区具有开创性和很高的省内外知名度,并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他表示,自己非常有信心带领科室更上一层楼!

先进技术赢得荣誉

据夏中元主任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是华中地区最早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专业,目前已发展为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二级学科。设有中心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疼痛门诊、无痛腔镜中心、麻醉研究室等部门。中心手术室拥有共2层42间手术室,建筑面积8998平方米;术后恢复室2间、床位14张;疼痛门诊治疗室3间;还有一个无痛腔镜中心。所有手术间均为国际化标准层流净化间,配备一体化可视中心管理系统及全信道多媒体视频手术系统。

记者了解到,该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夏中元主任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及危重医学二十余年,尤其擅长心脑缺血患者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特别是在高危心血管手术如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全弓替换手术麻醉,高危颅脑手术如多发巨大动脉瘤手术麻醉,高危缺血性心脑疾病非心脏手术如多次心梗和脑梗死病人手术麻醉等方面经验十分丰富,在新生儿和高龄老年人手术麻醉、特殊病人如极度气管狭窄病人手术麻醉、超高敏体质病人手术的麻醉及已知术中知晓病人再次手术的麻醉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年均实施或指导临床麻醉超过1000台次,参与省内市内急重症抢救会诊超过100例,在湖北省内乃至中南地区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和知名度。

在夏中元主任的带领下,学科中多数亚专业的临床诊疗水平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多年的建设,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原创技术优势。熟练掌握低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大龄法乐四联症患者麻醉处理,复杂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和合并重度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为新技术与新业务的临床应用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制定并优化了低体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光凝术麻醉流程,重度鼾症腭咽成形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流程,重度心功能不全孕妇围术期麻醉处理以及特异敏感体质患者围术期处理流程等等,在提高心肺脑复苏成活率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全年低龄、老年及危重症患者麻醉比例超过50%,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比例超过8%,同比增加21%。连续8年无麻醉安全事故,麻醉相关死亡率小于十万分之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夏中元主任还详细介绍了科室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于20世纪80年代即率先在医院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近5年来,连续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同时共承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麻醉职业危害的监测》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赤芍防治ARDS的实验研究》获美国医学文化信息中心成就奖及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股-股心肺转流用于极度气管狭窄患者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心肺脑复苏学》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科室研发的“口咽联合通气道的研制”“双通道多用途麻醉面罩”“脚踏自复式麻醉机呼吸囊”等新技术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

争创卓越团队,做患者的保护神

作为麻醉专家,夏中元教授总是强调:“麻醉是手术病人的保护神,为手术保驾护航。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凡是麻醉都有风险,哪怕是再小的手术。”

夏中元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品对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显著的抑制性影响,尤其是遇到体质特殊的病人,即会导致一些“小”的麻醉也可能出现问题。他还强调,麻醉是“全程关注”工作。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贯穿病人的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麻醉医生应在手术前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病人近日的体质状况、用药细节等均不能大意。在手术中,麻醉医生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突况的能力。手术结束后,让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地离开手术室,是麻醉医生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同时还应写好麻醉记录,交代好护理人员该病人的麻醉特点以及观察要点;特殊病人应定期访视。

夏中元教授还表示,从根本上讲,麻醉方式选择的原则,主要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及所患疾病、手术部位和方式、麻醉医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以及临床经验、医院设备和病人的经济条件以及病人的意愿综合考虑,其首要原则是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一般来说,颅脑、心胸等特殊部位的手术须全麻;四肢、中下腹部、腰骶部的手术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选择。从某种角度来说,手术时实施全身麻醉是发展趋势。“我们了解到:全身麻醉的意识消失是可逆和可控的。全身不会对患者大脑产生损害,对手术病人的智力和记忆力无不良影响。目前各大医院的全麻比例占到所有麻醉比例的70%左右。”

据了解,当前“优质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在促进各级各类医院进一步强化基础、规范行为、改善服务、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领导非常重视创建“优质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活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部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制定活动方案,督促工作开展,给予政策支持,保证试点病区工作有序开展。

夏中元教授说,为积极响应医院号召,麻醉科结合自身,在临床、管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可行措施,不断丰富和拓展范围,开展了各具专科特色的人性化服务,争创“湖北省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卓越团队”。

此后,夏中元教授详细介绍了科室为争创卓越团队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他说,科室全面修订临床各手术专科麻醉工作制度及配合常规、各班人员岗位职责、手术病人麻醉常规和标准,为病人提供规范化服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依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求等要素实施弹性的人力调配,增加早晚及辅助班,实行急诊班和双人夜班制,保证早中晚在岗人数,确保手术病人安全;并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理念,切实落实“一切为病人,为一切病人,为病人一切”的办院宗旨。夏中元主任指出,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临床服务场所,在这里开展人文服务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工作方法不应再局限于整天只与品和手术操作打交道,而是要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加强与患者沟通,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夏中元教授继续说,科室实行手术病人一对一责任制,医生在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提供病情观察、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指导。采取术前访视,使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更快地在心理行为上与手术相适应,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促进患者术后心理与躯体的康复,有效降低家属的焦虑心理。加强环节和终末质量控制,施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并与专科组长质控、科室质控、院级质控相结合,及时反馈,及时改进,考核结果与经管挂钩。为提高麻醉医生对核心制度的强制执行力,保障病人安全,科室实行麻醉核心制度考核,定期组织全体麻醉医生学习各项核心制度,将考核成绩与个人经管挂钩,并实施患者安全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身体状况风险评估。要求全体成员在科主任的带领下,认真做好患者身份的核对。在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室前,在麻醉医生主导,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共同参与下,共同核对患者身份及相关信息,及时填写“手术患者安全核对表”,确保手术病人安全。

“科室还对手术患者实行全程支助服务。”夏中元教授接着说,由医院出资聘用专职配检人员,经专门培训后,免费承担手术患者接送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减轻家属负担;并实行服务公示,进一步明确手术麻醉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使麻醉工作得到患者、家属和社会的监督。

在各项新措施“多管齐下”的作用下,科室焕发了新面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夏中元主任欣慰地说:“不论科室能否获得卓越团队称号,我们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对患者有利的,这就已经足够了”。

一切为病人,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科室管理是一个医院管理的实质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室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科室的兴与衰。强化科室的管理意识,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是每个科室主任为医院和科室发展应尽的义务。”夏主任总结了科室管理经验,认为要做好科室管理,应从增强科室集体凝聚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有效公平的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科室集体要有凝聚力。”夏主任分析说,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是临床科室的基层领导,要重视领导方法及艺术,做科室内部团结协作的带头人。在医疗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医护之间的协作,彼此之间要多联系、多交流、讲原则、重方法,在工作中力求取得共识。正确处理好科室内的人际关系,如医生和医生的关系,护士和护士的关系,医生和护士的关系,高年资与低年资的关系,高学历与低学历的关系等。只有经常沟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科室集体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凝聚力。

夏中元主任认为,医疗质量是医院和科室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服务满意的程度和医院声誉。要创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高尚的医德等,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养成科学、严谨、求实、谨慎的好习惯,所以,在工作中他主张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做到“一切为病人,为一切病人,为病人的一切”。

在工作实践中,夏中元教授建议加强医务人员职责、医疗行政法规、执业医师法等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医疗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病历作为重要的法律文书和依据,是一个客观材料,其内涵质量至关重要,因此病历书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定要真实和规范化;另外,还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社会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人文科学的普及教育,让他们懂得崇尚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病人,学会如何和病人谈话,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达到共同承担医疗风险,相互配合的目的。“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医院实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我们只要认真地执行体系要求的目标,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要实施全面的跟踪监控,不断地持续改进,使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一个有效公平的激励机制,必将科室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实现度达到最大化”。对此,夏中元主任分析说,要充分挖掘科室人员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科室管理者最常采用的措施是激励手段。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方式是根据绩效,给员工以相应的奖金、工资、晋升、培训深造、福利等,以此来唤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但是如果激励机制操作不当,导致分配不均、相互攀比,可能会造成消极怠工的副作用,这就要求科室管理者应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构建激励机制,不要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激励机制的制定必须有利于尊重个人感情,增强员工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培养群体意识,增强科室凝聚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在协调和改善员工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夏中元主任认为,加强科室管理,除了要做好以上几点,增强全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科室管理者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任期中还要组织阶段性强化培训,进行管理知识的更新,形成人人懂管理,科科会管理的良好状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提高科室人员管理的自觉性,工作有布署、有检查,一级抓一级,级级落实。”

夏中元主任最后总结说:“在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激烈竞争时代,我们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群体管理,才能将科室办成改革创新、群众放心、职工舒心的科室。”

第6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乳腺肿瘤;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15-02

护理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来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设备物品的安全管理等,护理安全管理应成为护理管理的重点。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我们针对乳腺肿瘤专科“单病种管理,综合治疗”的特点, 健全门诊-病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制订具有乳腺肿瘤专科特色的护理质量标准,消除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坚持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1 构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组织

我院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主任委员,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各护理单元成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护理安全三级管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及委员会均有明确的工作制度。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本单元的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向本单元全体护士反馈,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全院护理安全质量进行一次综合检查、评价,组织召开季会,就现存的及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2 制订护理安全质量执行标准

护理部组织各科护士长及病区护士长自下而上地制订具有乳腺肿瘤专科特点的护理安全质量标准,如乳腺癌化疗操作护理安全质量标准、乳腺癌术后肢体功能护理安全质量标准、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安全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中,明确将床旁护理及乳腺肿瘤专科各种护理操作质量标准细化,使每项护理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3 重视护理安全教育

3.1 强化安全意识 除医院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4~5次护理安全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外,以护理单元为小组,定期组织学习乳腺肿瘤专科的各项规章制度。节假日前进行护理安全检查及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时消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3.2 强化沟通意识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沟通,发现疑点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保证医嘱的正确实施,乳腺恶性肿瘤常需要化疗,因此对化疗医嘱更应严格核对,如乳腺癌化疗方案之一CMF,其中C为CTX (环磷酰胺)属烷化剂类抗肿瘤药,M为MTX (甲氨蝶呤)属抗代谢药, 二者仅一个字母之差,极易将药物剂量混淆,从而产生严重化疗副作用,导致医疗事故【1】。管床护士应适时对患者做入院宣教,如检查前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乳腺肿瘤病人绝大多数为女性,治疗牵涉到女性的切除或者保留,另外绝大部分乳腺恶性肿瘤还要面临生存的压力,并且,治疗过程中还包括化疗等能够引起患者巨大不适的治疗,因此,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应主动及时向患者解疑释惑,切实履行告知义务,消除无声操作,使患者理解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配合护士工作,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3 强化服务意识 乳腺肿瘤专科护理既是一门专业工作,更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是技术与服务的统一。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自觉地以病人、医生的要求为导向,以病人、医生的满意为宗旨,为病人、医生提供优质、主动的服务。

3.4 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乳腺肿瘤专科是集外科,内科治疗为一体的地方,外科治疗包括较大切除手术及腋窝清扫手术及再造手术,而内科治疗包括乳腺癌术后的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外科患者护理不当常可造成创口的感染,甚至导致败血症,而术后及晚期转移接受化疗的患者免疫功能会因为化疗而受到严重抑制,常导致院内感染,出现高热,败血症【2】。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乳腺诊疗器械的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3],保证患者就医安全。

4 重视环节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如姓名、住院号,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认真实施患者安全目标,建立执行病人“腕带”识别标示制度。腕带上各种信息要求护士用蓝色圆珠笔认真书写,字迹清晰,不得潦草。将病人使用腕带作为各项治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操作错误。如手术病人,护士应将腕带系在患者健侧手腕,因为乳腺癌手术患者上肢常需要包括在手术野内,不影响术中的查对。完善关键流程的识别措施,如乳腺癌外科手术病人,病房与手术室之间有完善的交接流程,护士认真填写“手术病人转运交接单”,规范交接病人,避免手术室接病人的随机性与偶然性,从根本上杜绝接错人,最大限度地保障病员的生命与安全[4]。制订意外及紧急事件(如气管插管意外拔管、自杀、呼吸道梗阻)的处理预案。

5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5.1 护士配置合理安全 乳腺肿瘤门诊椅位数与在岗执业护士数之比达1∶0.3;乳腺外科病房开放床位数与病区护士之比达1∶0.4;病区加床数控制在总床位数的10%,病区实际床位数>45或危重症病人数达到总数的40%, 中午连班、晚夜班实行双人值班。护士持证上岗,有效注册,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护士不得单独在岗。制订执行护理人员紧急替代制度,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5.2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护理服务设备、设施配套,满足护理工作需要,氧气、吸引器、抢救车等急救设备完好,有安全警示标识。急救物品、器材做到“五定一及时”(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定期消毒灭菌、及时维修补充)。病人病情突变时,相应的抢救器材、物品、药品及时到位。

5.3 警示标识醒目 认真实施防跌倒、压疮、坠床制度,有相应醒目的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防滑倒、防烫伤及药物过敏、饮食的安全标识。治疗室、治疗车上配有“您三查七对了吗?”等温馨标识,防患于未然。

5.4 加强“管道”护理管理 乳腺肿瘤外科术后病人的腋窝引流管、胸壁引流管,氧气管、静脉留置针标识清晰,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加以分辨,及时正确标明植入时间,加强乳腺肿瘤外科术后病人胸部“管道”护理管理,保证“管道”护理安全。

5.5 护理技术到位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一次“三基”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每年举办一期乳腺专科护理技术培训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乳腺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100%。定期选派护士外出学习,掌握护理急救技术、熟悉抢救程序、抢救药品和抢救仪器的使用。

5.6 化疗安全防护管理 乳腺肿瘤专科包括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及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挽救性化疗。化疗的安全管理包括静脉化疗药物配制室安全管理及化疗输注安全管理。

5.6.1静脉化疗药物配安全管理

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时应穿防尘、防静电的洁净工作服,戴口罩,手套一共使用两副,一副为聚乙烯手套,另一副为无粉的一次性乳胶手套,避免裸手接触药品[5]。严格掌握空气层流室中的操作规程、无菌要求及消毒规则。人员进入层流室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幅度要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走动。操作过程中避免抓头、擦手等下意识的动作以及戴着口罩进行不必要的谈话【6】。注意空气净化系统维护,认真记录中、高效过滤网(特别是中效过滤网)的使用时间,及时更换,定期检查[7]。多余的化疗药物应及时弃于密闭的容器内,配制完后的针头和玻璃安瓿置于自封袋,从传递窗传出洁净区,弃于锐利盒内集中处理。配药后的注射器应弃于带盖的专用桶里,每日配制后由专人收集送供应室处理。

5.6.2 化疗输注安全管理

建立三级护理监控网,对化疗药输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责任护士专人负责完成输注化疗药物的整个过程,并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的颜色变化,针眼及周围静脉的色泽等,询问和听取患者的感觉,并如实记录。责任组长定时查看并确认输液部位。对重症、疑难及输注强刺激化疗药物者由护士长进行三监督。对于外周静脉不适合进行化疗的患者,尽量采用深静脉置管化疗【8】,如采用PICC(经外周静脉植入深静脉)插管。对长期PICC置管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每周通管,防止管道阻塞【9】。

5.7 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年老衰弱或偏瘫乳腺肿瘤病人及时加用床栏并适当约束,以防跌伤、自伤。危重病人及行走不便病人外出检查,病区要安排工作人员护送。卫生间配有“紧急呼叫铃”、扶栏。有医疗锐器伤、有毒药液配置的防护措施和处理流程。

6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

护士熟练掌握乳腺专科常用药的作用、注意事项。根据门诊各专科特点配备的备用药存量、存放位置合理,专人负责,定时交接清点,各类药物标识醒目。利多卡因麻药现用现抽取,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病房小药柜的管理,统一药品存放的品种、数量,定期、定班次补充检查。药品的使用和多余药品的处理有相应的规范。按照药物应用途径分为内服药、外用药、注射剂、消毒剂四类,严格分区存放,设置醒目标志,防止混放混用[10]。氯化钾等高危药品单独存放,并有醒目标识。毒麻、专人、专柜加锁保管,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秀泉,苏仲玲,许德芬,等.静脉化疗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0A):1740.

[2] 刘胜文.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20.

[3] 霍孝蓉,宋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知识问答[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45.

[4] 邹晓华,扬琳.腕带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332-1333.

第7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44-02

国家卫生部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明确提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的要求。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是医院管理的前提,而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是医院管理的关键。

1 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做法

1.1 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组织及制度,不间断地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使全院人员充分认识到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市场竞争的源泉。医院建立健全了院级、职能部门及科室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共同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形成各环节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服务保障工作。各个组织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职责、考核方案等,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委员,抽取机关及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质管科,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全程有效管控;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科主任任组长,负责该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管理。医院每季度按系统进行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大检查和召开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分析会,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国家和军队制定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病案管理规定》、《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新业务、新技术管理暂行规定》、《院内、外会诊制度》、《采供血管理规定》等,为医院加强医疗创新和质量管理提供了政策保证。

1.2 抓好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为医疗技术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人才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最根本的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管理,首先要提高人员素质。医院要重视人才培养,并把它作为重要战略工程来抓,在搞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抓好年轻医务人员的培养,重点是加强“三基”、“三严”训练,进行年度考核,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科主任、护士长,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运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本级质量管理的作用。鼓励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是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制定了“准入规定”、“评价标准”、“奖惩规定”等,加大管理和扶持的力度,不仅解决了病人疾苦,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管理,提升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医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管理的规定》、《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等规定来规范全体人员的行为,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推行“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服务模式,坚决制止医疗活动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实行价格公开制、一日清单制、群众举报制,增加了费用透明度,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病人满意率。

1.3 实施有效管理,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重视门、急诊工作门、急诊是医疗工作的最前线,也是医院的对外窗口,是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多发地。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专科会诊制,防止跨专业收治。对门诊病历、处方质量,按标准定期检查,奖优罚劣。成立了急救领导小组及急救分队,制定了突发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了应急救治能力,确保快捷、准确、有效地抢救病人,增强了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加强病房及手术室管理实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职能科室检查与科室自查相结合:(1)抓好制度的落实,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急危重病人抢救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审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2)抓好住院病历书写质量,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制定具体评分标准、奖惩措施,坚持科室、医院两级审查在院和出院病历,保证了住院病历甲级率达标(3)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针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进行监控,降低院感率,减少漏报率。(4)加强毒麻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保证急救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这些管理,均对住院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各环节质量起到保障作用,为取得预计的终末质量提供了保证。抓好疑难、危重病人诊治疑难疾病的诊断水平和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是衡量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的标志。

2 制定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

必须在了解医疗服务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对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安全性医疗服务最大收益特点就是与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安全是第一要素。

2.2 有效性患者到医疗服务机构来就医就是为了解除病痛,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使患者的病痛得到解决或缓解,如果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无效或低效的就谈不上优质。

2.3 价谦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集中表现在服务价格上。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医疗服务,以价谦者为质优。如果某项医疗服务有效但价高,群众有需求但不可及,同样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2.4 便捷性医疗服务机构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向患者提供服务、方便患者。患者有病但不能就近诊治,就不方便,不方便就不是优质。同样,急救不能得到及时处置,或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使病程延长,就是不快捷,也不能说是优质。

2.5 效益性就医疗机构而言,如果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则该项服务有效益,可以持续,反之,该服务不可持续。而患者支付的费用相对其受益而言要“值得”,只有这样,该项服务才有持续性、反之亦然。

2.6 忠诚性患者通过就医过程的感受,对该医院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深信不疑,且乐于向周围的群众宣传,更好地树立该医疗机构的形象,同时也体现出服务优质。

3 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途径

3.1 首先要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改变和纠正不合时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陈旧理论。

3.2 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思想、先进方法和先进技术,如持续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临床审核等,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

3.3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重视医疗服务质量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医疗、护理、技术队伍,就不可能有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

3.4 注意加大医疗服务信息公示范围和力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让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在市场竞争和市场选择中起作用。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病人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3.5 要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费用的控制机制。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过快的增长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

3.6 更要加强对员工的医德医风教育、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这是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管理内容。

第8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外请专家;手术;管理规定;死亡纠纷

在基层医院若遇到有病情复杂,经院内会诊不能解决的,或无具备资质的手术人员,或需高新技术方能解决的疾病,可邀请外院专家来院手术会诊,这样,既可方便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医治,又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既增加了基层医务人员医疗学术间的动态交流,利于学科发展,又可避免资源浪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但医院若没有严格的"外请专家来院手术会诊的管理规定",或有规定而未落实的话,仍会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甚至有造成患者死亡的恶性事件发生,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为此,我想以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惨痛教训事例,来警示大家,希望能够引以为戒,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提醒"基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手术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标记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1]。"医师接受会诊任务后,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查患者,完成相应的会诊工作,并按照规定书写医疗文书"[2]。"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严格履行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3],保障患者安全。

1 外请专家来院手术应注意的问题

1.1外请专家,未严格执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不提前查看患者,不了解患者病情,不参加术前讨论,姗姗来迟;所在医院管理不到位,手术部位无标识,未执行手术核查制度,导致做错手术部位。

上世纪80年代,我在某骨科医院进修时,曾听老师说过1例先天性髋外翻患者,男,8岁,当时邀请上级医院知名骨科专家来院手术,因是知名专家,所以姗姗来迟,等患者麻醉好,消毒好,铺好巾,专家才到;专家一上台,就按照铺好的手术部位,熟练地打开了左侧髋关节,结果此关节结构正常,这时才认真核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X光片等,方才发现患者是右侧疾病;立即又对右侧进行了髋臼造盖术。术后院方如实向患者赔礼道歉,得到患者家属谅解,好在是30年前,医患关系和谐,未引发纠纷。近年来关于做错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的事例也有许多报道,但仍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

1.2术后只顾招待专家,忽视患者,发生意外,最后导致死亡纠纷。

某二级医院一腰椎结核患者,女,50岁,邀请专家手术,术后本院手术医师只顾去护送专家,忽视患者,由麻醉医师将患者送回病房时,发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积极抢救后,呈植物状态,在医院免费医治1年后死亡,给予经济赔偿。

1.3外请专家,不把握手术适应症,如高血压、低血钾等,未认真进行术前风险评估,盲目手术,导致死亡纠纷。

某二级医院一脑膜瘤患者,女,5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6年,术前2d查血压170/120mmHg,血钾3.00mmol/L,经降压、补钾后,术前1d测血压150/90mmHg,血钾3.18mmol/L,麻醉会诊时,麻醉科医师提出患者低血钾问题,建议暂停手术,待血钾纠正后再手术;病区医师仅给予口服补钾,但同时又继续2次/d使用甘露醇降颅压,次日坚持按时手术(因为邀请专家已到),结果麻醉用药后,患者血压高达210/110mmHg,即给对症处理后,患者出现血压低,继之测不到,且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麻醉医师联想到昨日会诊患者有低血钾问题,立即急查血钾为2.4mmol/L,即给予快速补钾、使用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抢救后,心跳、血压恢复,即停止手术,转入SICU,数天后死亡,导致纠纷,院方给予大额经济赔偿。

1.4过分信赖外请专家,不遵守操作常规,只顾观摩手术,忽略患者,导致死亡纠纷。

某二级医院一颈椎狭窄患者,男,58岁,邀请上级医院知名专家来院手术,因专家时间宝贵,术前准备匆忙,仰卧位麻醉后,因专家已到,未进行心电监护(未贴电极片),急忙翻身(俯卧位)消毒术野,因过分信赖专家(预计手术一个多小时),未再翻身行心电监护;术中患者出血多(有高血压病史),专家强调清理术野,即全力吸引切口血液,未及时评估出血量,医师、麻醉师均在认真观摩专家熟练而高超的技术,忽视了患者的存在,专家提醒查看生命指证时,麻醉医师敷衍了事,用手摸脉搏跳动,手测血压说正常,手术在紧张地进行,专家视出血量多,要求给予输血,但已为时太晚,入不敷出,结果,待专家把关键手术步骤做完后离院,本院医师将手术切口缝合后,将患者翻身为仰卧位时,发现患者早已呼吸、心跳停止,最后只能以高额的经济赔偿了结这起纠纷。

2 小结

以上事例说明,专家的手术技术是高超的,但若医院不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及医疗核心制度,如:术前讨论制度,手术核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外请专家来院手术会诊的管理规定"等,可能导致手术错误,甚至死亡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原本抱着邀请专家手术,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障患者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期望,结果却事与愿违,教训是惨痛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院近年来,注重医院质量管理,于2011年1月已成立了质量控制办公室,完善制度,狠抓落实,认真分析本院及他院典型的死亡纠纷病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尤其是自2012年10月份启动等级医院评审工作以来,质控办负责制定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法律法规汇编》《应急预案汇编》《医院质量管理流程图解》《患者安全目标与制度流程汇编》等医院质量管理系列丛书,并分级分类组织培训,要求把制度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每周我们组织业务查房,从医疗、护理、院感、合理用药、合理用血、危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等多方面检查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尤其严格执行我院"关于加强外院专家来院手术会诊管理的规定",并跟踪检查手术全过程(病历是否完整?术前检查是否完善?术前评估情况?有无进行术前讨论?术前访视?知情同意?手术标记?手术核查?术中操作?术后护送、交接?术后记录是否及时?等),经多环节监管,严把手术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使医疗纠纷数逐年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S].卫办医政发[2012]第94号.

第9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院医疗质量,针对部队医院特点,结合我院工作实际,2009年度医院坚持姓“警”为“兵” 的服务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重点,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年度医疗工作指示,积极修改制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并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多位一体的管理措施,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达到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实现了外树品牌、内树形象的双丰收。现将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完善组织明确职责

健全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责任务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本年度初医院经过多方调研,进一步完善了适合我院发展需要的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了各级质控组织的作用。

1.1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首长、医务处和临床医技科室专家组成,在院首长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管理作用:(1)在院首长领导下,对全院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2)质量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结合医院实际,修订和完善医院质量监督检查标准,并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价,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高;(3)检查和指导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效果评价及奖惩措施;(4)开展医务人员质量意识教育,对新职工和进修、实习人员实行岗前培训、质量管理教育;(5)定期对医疗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及时向院领导及有关部门反馈,提出提高医疗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提出修订和完善管理规定的意见;(6)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遇由特殊情况随时召开,研究问题、总结工作;(7)设立质量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执行委员会议定事项,承办委员会日常事务工作。

1.2明确机关职能部门职责根据业务分工,由机关职能部门医务处主抓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作用:(1)履行对科室质量管理督促、检查任务,负责本部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及日常检查工作计划;(2)定期组织质量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质量管理检查,并根据《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进行考评;(3)负责制定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质量讲评,开展专项质量管理活动。

1.3成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并充分发挥作用医疗技术质控、服务质量管理、医疗安全防范和医疗成本控制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够取得实际效果。加强科室基础质量、医疗工作环节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使每个科室都建设成具有立体网络结构的基层质量体系。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由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和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科主任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抓职责落实:(1)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经常性检查;(2)检查本科室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医院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3)依据检查情况提出奖惩意见,在奖金二次分配中落实,以示督促;(4)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5)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会议,分析探讨科内医疗质量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做好会议记录;(6)按月进行医疗质量科室自查,并上报科室医疗质量安全分析报告。

2完善制度

根据卫生部及军队、武警部队医院相关制度及质量服务管理工作制度等相关规定,按照科室提议、医务处起草方案、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核的程序进行医院医疗管理工作制度的修订完善,如:完善修订《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规范化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规范化诊疗制度》以及医院医疗工作相关工作制度。

3组织学习

年初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共同讨论制订了院内学习计划,通过外聘专家等形式组织医疗制度专项学习,学习形式以全院大课教育与科室内部学习为主,内容包括制度学习、法律法规学习、质控标准学习,医疗规范学习、医疗质量管理典型案例分析等。

4检查督促

检查督促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年度检查方式主要采取科级监控、院级监控、环节监控和终末监控四种形式,同时对各级监控制定了详细的监控计划,并加强组织实施。

4.1科级监督 科级监控主要根据任务特点分为每月监控及每周监控两种模式。

4.1.1每周监控即科内的常态检查,每周进行一次,由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检查,并完成科室医疗质量自查记录,主要是对单位的质量目标及岗位责任人进行管理、控制,每周针对科室内部情况实施自我考评并如实记录考评结果,重点检查:关键环节如危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病人管理、有创诊疗操作、医疗文书完成等;重要岗位如临床值班、三级医师查房等。

4.1.2每月监控即定点监控,每月进行1次,由各科室自我进行检查监控,结合上海市质量管理相关要求,进行科室医疗质量自查并按月上报《医疗质量科室自查表》。

4.2院级监控院级监控主要根据任务特点分为每月监控及每周监控两种模式。

4.2.1每月监控每月1次,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监控。监控目标主要为病案质量、各种统计指标、医疗保险管理、院内感染、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等;对科级监控情况进行汇总、评价;对门诊处方、住院病历等进行抽查;对单病种质量及医疗缺陷进行监控;不定期对重点问题进行督查;按月统计科室运行质量指标,如:床位周转率、床位使用率等。并结合临床、辅诊科室责任制考评办法具体落实。

4.2.2每季监控每季度进行1次,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考核与综合评价,提出处理意见,并对科级监控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对门诊病历及已归档病案进行检查评级。

4.3环节监控以医务处值班检查和科室日常检查为手段,完成医疗环节监控。

4.4终末监控以每个病人诊疗活动完毕的科室医疗质量总评以及归档病历的终末质量检查手段落实。本年度进一步加强了终末质量管理力度,在原来返聘的两位老专家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员力量,外聘医学院退休教授参与终末质量检查,确保终末质量。

5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养成对提升医师的诊疗水平、提升医疗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近年来编制调整后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的现状,医院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加强医师良好医疗习惯的培养。

5.1加强沟通技巧培养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有效沟通可使医患双方获益,提高患者满意率,促进医患间良好和谐的合作氛围,减少医疗工作中的差错和纠纷。医院年度针对医院年轻医师较多等客观情况通过外请专家、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沟通技巧的培养。

5.2组织病历书写评比病历书写是诊疗活动的客观记录,为加强全体临床医师对规范书写病历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组织了多次全院的病历书写评比活动,方式主要为采取住院医师书写大病历、主治医师书写首次病程录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病历质量水平。

5.3制定手写病历制度自应用“军字一号”系统以来,电子病历相比过去的手写病历,快捷方便等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在应用中仍然存在病历复制、粘贴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医师病历书写能力的提高以及临床思维的形成,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影响的发生,医院在加强电子病历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低年资医师的手写病历制度,作为低年资医师年度考核指标汇总记录,以督促年轻医师提升病历书写水平。

5.4强化科内讲评制度年度各科室均制定了科内讲评制度,每月对重点医院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操作常规、医院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等进行讲评,结合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医院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同时对科内讲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指导意见,督促整改,努力提升。

5.5落实规范化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师查房是疾病诊疗活动中极其重要又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诊治方案,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而三级医师查房又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年轻医师帮带、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有力措施。医院结合目前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中存在的不足,修订了医院三级医师查房规范并督促落实,以三级查房为重点,规范医疗习惯养成。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