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产业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成都市 第三产业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引言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我们一般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成都市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对成都市乃至整个四川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推动成都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贺爱忠(2001)认为现阶段阻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待优化。江小涓等(2004)实证分析得出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市化进程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吴海瑾(2004)实证分析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显著。李淑方(2005)指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决定了其第三产业发展的差异,对于三地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要区别对待。曾国平等(2007)研究认为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造成了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将随着经济发展程度进一步扩大。曾黎(2012)实证研究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是造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王志豪(2012)实证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对第三产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在研究该问题时,主要研究了中国各省份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单独研究某个市的很少,而对成都市第三产业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1991―2012 年度经济数据考察影响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并基于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成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策,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市通过资产重组,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产业发展形式,推动流通产业现代化。这些措施使成都市第三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不断充实提高,新兴的第三产业不断涌现,规模迅速扩大。其一、二、三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见表1)。
由表1可知,成都市2012年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48.1亿元、3790.6亿元、4000.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比1990年增加了50多倍,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4.3%、46.5%、49.2%。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9.2%说明了第三产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对成都市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增速减慢,且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速很快,已从1990年的76.46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4000.3亿元,但从2010年开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开始下降,从2010年的51.8%降到2012年的49.2%。这说明成都第三产业发展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发展后劲不足,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成都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2012年北京第三产业产值为13582.4亿元,占比达76.36%;上海第三产业产值为12060.76亿元,占比为60%。与之相比,成都市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所占比重,都明显落后。
(2)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第三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成都第三产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其内部结构明显改善。2012年,成都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7%。但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商贸餐饮业等的比重仍然偏大,其产值占到了第三产业总产值的近40%。而新兴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信息、科技和咨询服务等现代化的、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薄弱,不利于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说,成都市第三产业增速减慢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有密切关系。
(3)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幅度不断增强,但其潜力仍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迅速。2012年成都市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为17.9%、34.7%、47.4%,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比较合理。但其就业率增加主要集中于传统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高级人才缺乏。一般发达城市如北京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76.5%,成都市与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成都市吸收就业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
三、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实证模型的设定
(1)理论基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AK?琢L?茁 (1)
其中,Y表示产量,A表示生产技术水平系数,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琢、?茁表示K和L的产出弹性。
对上式取自然对数并进行相应转换,得到线性对数计量经济学模型:
LnY=LnA+?琢LnK+?茁LnL (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同样也可以用来分析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上述分析表明: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都对第三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2)实证模型设定。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结合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实际情况,选取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第三产业的总产出,劳动投入量L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表示,资本投入量K以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入表示。由于成都市技术进步率的数据缺失,本文没有讨论技术进步率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此外,为了使模型估计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本文还加入了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率、进出口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四个对第三产业发展有影响的变量。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91―2012年,数据来源于历年《成都统计年鉴》和成都统计信息网。本文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对数,得到对数计量经济学模型,因而对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且使用的对数模型也能够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数据的处理采用Eviews计量软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实证模型设定为:
LnGDP=C+?茁1LnK+?茁2LnL+?茁3LnPGDP+?茁4 LnCL+?茁5LnIE+
?茁6LnPI+u (3)
上式中,GDP表示成都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K为固定资产投入;L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PGDP为成都市人均生产总值;CL为城市化率;IE为进出口额;PI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实证结果及分析
(1)单位根检验。平稳性检验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前提。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可能不平稳,因而在进行协整分析前,需要先检验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方法分别检验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ADF值都大于10%的临界值,所以都是非平稳的。但经过二阶差分之后,所有变量的ADF值小于1%的临界值,这说明第三产业与固定资产投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以及其他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进行协整检验主要是为了查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LnGDP、LnK 、LnL、LnPGDP、LnCL、LnIE和LnPI采用OLS方法进行回归,结果如下式所示:
LnGDP=1.8213+0.5424LnK-0.3625LnL+0.6320LnPGDP+
0.8514LnCL-0.0899LnIE+0.0202LnPI
(1.658) (2.532) (-2.031) (3.427) (3.317) (-3.077) (1.643)
R2=0.9994 F=4357.89 DW=2.0172
从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看,R2达到了0.9994,模型的拟合度较高,除了LnPI(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t值有点不显著外,其他变量的t值的绝对值都大于1.96,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F统计量也较大,说明变量之间关系显著,因此能进一步检验残差序列u的平稳性(见表3)。
表3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显示:残差序列u在1%的显著水平下平稳,表明回归方程中的LnGDP、LnK 、LnL、LnPGDP、LnCL、LnIE和LnPI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协整检验的结果只是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即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选择当滞后期为1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检验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成都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成都第三产业发展是人均生产总值、进出口额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回归方程,成都市固定资产投入与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显著增加0.54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每提高一个1百分点,第三产业反而下降0.3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大都集中于交通运输、仓储、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从事金融、保险、计算机咨询服务的高级人才较少,从而导致就业人数增加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产生了副作用。此外,人均GDP和城市化率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存在显著影响,两者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显著增加0.63和0.85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为负,可能是因为成都市出口的是一般贸易品和机电产品,而进口的技术由于缺乏高技术人才而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导致其对第三产业产生了反作用。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和就业人数是成都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优化就业结构。同时,成都第三产业发展是人均生产总值、进出口额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第三产业产品的出口,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人均生产总值。
基于上述分析,要实现成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对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成都市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加快对原有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技术改造,使其能更好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强化第三产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第三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高人力资本、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因此只有不断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才能为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都市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重视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并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为第三产业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其竞争力。此外,要高薪引进和培养一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并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人才进行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0.85 个百分点,因而发展第三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推进城市化进程。成都市要继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化进程。
4、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推动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
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为主,这导致了第三产业增速减慢。因此,成都市要改善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以促进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注: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研究――关于四川省“农村清洁工程”实施的农户参与意愿及效益调查”(项目编号:2013ZR0049)资助。)
【参考文献】
[1] 贺爱忠:中国第三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调整思路[J].科学・经济・社会,2001(1).
[2] 江小娟、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3] 吴海瑾: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数理统计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4(11).
[4] 李淑方: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5] 曾国平、何薇: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地区差异问题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6).
一、引言
影视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影视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时尚、前沿的专项旅游项目。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纷纷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因此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分析影视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不仅能够加快影视旅游业的产业融合速度,还能够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影视旅游的概述
所谓影视旅游在西方常常被成为电影引导旅游,它具体是指旅游的目的地曾经出现在荧屏上、电视中、影视中,促使旅游者更多的来到某地进行旅游。著名学者刘滨谊曾经明确的指出:“影视旅游的原因就是利用影视拍摄、演出、制作的全过程,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的一种过程。”对比国内外的影视旅游具体定义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影视和旅游都是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活动,两个概念能够互为补充,完美契合,从而为影视旅游下一个更加完整的定义:“影视旅游主要是指由于影视著作、播映和模仿相关影视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例如:在影视旅游业发展中,影视外景地、影视基地都可以作为影视旅游业活动的项目。
三、产业融合的概述
产业融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由数字技术革命衍生的一种新型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直到20年9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为新型产业革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产业融合理念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在1994年美国学术论坛提出:“通过计算机、电信、以及电子信息的发展和传播,更多的产业融合项目得到空前的发展。”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互动交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是根据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这一条规律发展的。
(二)信息产业融合趋势加强,无论是电信行业、电视行业、广播行业、还是出版印刷行业,都属于信息产业融合的趋势和范畴,信息产业融合将音乐、视频、文件、照片等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进行信息传递。
(三)技术产业融合是根本,技术产业的创新,是很多新型产品融入其中,通过战略调整,将新产品、新服务供应到新的市场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长期以往企业边界消失,从而实现了产业融合。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的特点
(一)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发展
从影视诞生开始,它就具备了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在影视发展的早期,这种吸引是没有意识的。例如:电影《庐山恋》对庐山的宣传,电影《西游记》对九寨沟的宣传等,这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不具有主动意识,人们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之前无意识的宣传不同的时候,如今很多旅游业的目的就是借助影视来进行宣传和发展。例如:英国旅游局每年都会推出英国电影旅游业总攻略,其中详细的介绍了70部经典的英国影视作品,将影视中涉及的120个旅游胜地进行了一一的阐述和介绍,很多旅游者可以沿着这些旅游路线图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地,游览和重温影视剧中主人公所到的风景胜地,感悟影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又如:此前热播的《阿凡达》掀起了全球热狂潮,著名旅游景点张家界就将乾坤柱改成了阿凡达路亚山,并且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发展,从而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二)从后期宣传变为前期宣传
旅游目的地的早期主要是借助影视作品的进行宣传,这时往往是影视作品的后期阶段,不是前期宣传。例如:《庐山恋》的拍摄并不是为了宣传庐山,但人们观看完影片,游览庐山也成为游客的重要活动,又如:《西游记》的拍摄并不是为了宣传九寨沟,选择九寨沟纯粹是为了电影拍摄所需要。因此影视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后期宣传来吸引更多的游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由后期宣传演变为前期宣传,在影视早期拍摄或者选景的阶段,旅游管理者就做好了营销宣传方案和计划,与影视业签订协议,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例如:在拍摄《非常勿扰》的时候,北京旅游局早早的就与影片开发商之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将长城、紫竹公园、欢乐谷等著名国家风景旅游区融入其中。
(三)从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影视旅游业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后期宣传变为前期宣传、影视旅游业也逐渐进行了产业融合,从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影视基地应用而生。游客在参观影视基地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影片拍摄遗留下来的各种物品,包括服装、道具、饰品等,还能够体验各种特效技术,飞檐走壁、威亚钢丝都能够亲自体验。新型影视基地的构建,不仅能够用于拍摄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场地,体现了影视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融合趋势,实现了又产业到产品、市场、企业的有机融合。例如:韩国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自从播出后就带动了韩国泡菜这种食品的热销,不仅开拓的了食品市场同时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值得国内学习和借鉴。
五、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推动影视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影视旅游地发展模式
影视旅游管理者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产业融合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影视外景地和内部发生地两方面入手,增加游客的旅游量。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需要大量的外景地作为辅助,很多旅游景点在拍摄之间可能是闻所未闻,但已经利用和拍摄,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出完美、惊艳的亮线,就会吸引很多游客来此地,从而摇身一变成为旅游的胜地,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例如:在拍摄《罗马假日》的过程中,罗马曾不被人所熟知,但经过影片一宣传,罗马成为热门景点的旅游胜地。又如:在拍摄《古墓魅影》这一影片的时候,塔普伦寺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寺庙一度成为热门观光胜地,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此外,影视作品不仅需要大量的外景地作为辅助,同时影视作品自身的发源地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内容,据相关资料显示,与影视外景地相比,很多的人们选择去影视发源地进行旅游。例如:系列电视剧《乔家大院》,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观众热议,很多旅游者都直奔那火红的灯笼大院。由此可见,影视旅游管理者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将影视外景地和影视故事发源地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影视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大力发展影视文化旅游模式
一部影视作品的传播和发展,不仅是作品本身故事内容的传播和发展,更是一种影视文化的体现。例如:影片《少林寺》一经播出后,就在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国武术的狂潮,中国武术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很多游客都让子女在中国学习武术功夫。又如:韩剧《冬日恋歌》的播放极大的丰富了韩国的服饰文化、彩妆护肤等旅游产业,很多中外游客都纷纷前往韩国购物。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影视文化旅游模式,学校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本国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六、结束语
【关键词】内生型产业集群 外源型产业集群 FDI
一、不同模式的产业集群对FDI的影响
外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并逐渐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内生型产业集群是指一些地方依靠传统和当地力量产生的集群。
嵌入式的外源型集群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一种现象,一般是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或税收的特殊优惠政策等聚集而成。在讨论产业集群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时,应该将发展中国家的内生型产业集群与这种外源型产业集群分别论述。
集群的产业演化路径不同,对FDI的影响机制也不同。从演变过程来看,两种集群的发展初期,都无法开展大规模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但在集群的成熟期内生型集群的FDI活动开始增多,大量企业走向自主的国际化经营。但外源型集群很少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即使有,也是由跨国公司集团总部所进行的一种非自主的投资活动。
“内生型”模式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而“外源型”则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自然演进,依靠内生力量实现增长,是一种整合性力量;后者是对传统的中断和冲击,是一种嵌入性力量。
二、两种集群对发展中国家FDI拉动效应的差异
目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外源型集群虽然产成品的科技含量略高,但实际只侧重于高科技产品的简单组装等劳动密集环节,不掌握核心技术,对比内生型集群和外源型集群的产业结构的优劣,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来说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所以,内生型集群与外源型集群的差异,不在于产业结构,而是由于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根本性区别,导致二者对发展中国家FDI的拉动能力有明显的差距:
1.企业剩余的最终流向不同
外源型集群与“草根型”的本土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于两种不同的市场秩序、政治伦理框架之下,分厂的存在意义是将落后地区市场秩序中能攫取的利润,输送到更稳定、更完善的发达地区市场秩序之下,并借助发达地区市场秩序这一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要素,求得更大的发展。所以,两种集群内企业剩余的最终流向是不同的。
2.技术整合能力的控制者不同
技术整合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研发中心、总部、市场总部等设在发达地区,不仅仅是人力资本、市场网络等要素的作用,法律秩序的完备性、社会发展水平等制度环境要素的作用同样重要。
3.企业家的生产能力不同
企业家是企业的另一大核心资源,但企业家是内生的,企业家群体的管理能力也是内生的,企业家的能力是无法用现金买到的。外源型集群只能生产车间以传统产业为主,以“专业市场、家族经营”为主要模式。而外源型集群则是以外资带动,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这两种集群的共同弱点是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核心技术,但外源型集群同时还存在“根植性”弱的问题。早期在广东投资的大量台商为了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迁往苏南,形成所谓“候鸟经主任”,却生产不了“厂长”。内生型集群则为培养本地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学习网络,能够诞生大批“农民企业家”等各类创业型人才。
4.创新能力不同
内生型拥有完整的技术演进路线和演进能力;外源型一般是技术输入或设备的输入,不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外源型集群缺乏核心技术,是体现在缺乏系统的生产技术,只是输入了某些环节的依赖性的技术。外源型集群利用的主要是低端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技术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技术研发能力完全由外方掌握。内生型集群的形成初期多以模仿、跟踪、组装为主,但一般拥有自主技术。
5.交易网络的区位不同
内生型集群是新的交易机会的发源地,过去分散的个别、少量的交易机会,不足以支撑一家企业的经营,而集群内交易频率高,构成了位于集群内的交易网络。外源型集群的交易网络一般在集群外部,如一些中心城市,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可能并不在集群内部,集群内也不足以形成足够开放的市场体系,一般只是部分企业之间的固定的配套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宿主经济”、“依附经济”难以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只能通过“内生型”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三、我国产业集群衍生FDI的案例分析
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在产业集群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是产业内企业较多向海外转移的时期。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尤其是浙江省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集群,已经开始涌现出一批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采取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向拉美、东南亚乃至欧洲等地进行大规模投资,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目前,温州市拥有以轻工业为主的十二大特色产业包括制鞋、服装、打火机、眼镜、汽摩配、纽扣、塑编、制笔等,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涌现出了一批大型企业,制鞋行业的奥康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该企业最初只是产业集群中一家3万元资本的小型工厂,经过10余年发展,资产已超过1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采取了战略联盟与直接投资并举的方式。2004年,奥康与意大利鞋业巨头GEOX公司合作互相进入对方的销售网络,此举使奥康通过GEOX的全球营销网络,实现了快速扩张。同时,该公司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直接开设了品牌形象店,还投资在意大利维罗纳建立了设计开发和信息中心,直接聘用国外著名设计师进行设计。国内的信息中心也从国外引入著名设计师设计,从而实现了生产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21-23.
[3]赵伟,古广东.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棉花产业化;经营现状;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075-02
1 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1.1 棉花产业化经营的情况
由于受到经济计划条件的影响,我国的棉花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但我国却早已经对棉花市场具有一定的需求,现今,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过去的棉花的收购价格主要是由市场的形式来决定,但是,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在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显然已经成为了市场化经营的最佳方式,将棉花的种植生产、加工、经营以及消费衔接成为一个整体。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将生产、流通、纺织加工和销售为一体化的领头棉花企业,为真正实现棉花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 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阻碍
当今,我国实施的棉花产业体制及其基本政策的目的在于稳定棉价,以保证在棉花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资源的分配,保障人民的生活。尽管这一体制有所成效,但是它只是适应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在我国向当今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很多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障碍。首先,棉花资源的分配仍然延续高度集中的计划配置,很难适应整个市场环境,是棉花产业化的产业链发生偏差,并且在利益分配、价格管理、政府调控、企业经营等多方面受到来自产业链两头的制约,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很难使棉花产业化经营得到协调稳定的发展。其次,目前,由于我国棉花产业的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和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棉花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产业环节和领域过于分离,间接性地加大了棉花产业管理的费用和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很难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统一有序的棉花产业化经营市场。接着,由于现在棉花产业的经营模式仍然要通过行政授权,棉农只能进行种植和生产,无法参与棉花的加工流通领域,增加了棉花的流通环节,这使得棉农丧失了棉花生产销售的主体地位,降低了他们劳动的经济效益,进而使农民丧失种植棉花的积极性,而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再次,棉花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主体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满足不了棉花产业化经营的需求。现今,大多数棉花生产的主体还是很分散的小规模个体,直接导致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很难实现棉花产业化经营。最后,实现棉花的产业化经营也能促进棉纺织企业的发展和棉花产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我国类似这样的领先企业较少,不能够积极地带动棉花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棉花以及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的水平还比较低,阻碍了棉花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进程。
2 棉花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的分析
2.1 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通过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来调整棉花产业的生产布局和结构,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并形成地方化和专业化种植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以此来促进棉花产业的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棉花的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增加科技因素,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对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有强烈的需求,所以说提高科技水平的开发和运用是很必要的。同时,领头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棉花企业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实现整体上的产业增值,并进行利润的及时返还,这些都有利于增加棉农的收入,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有效地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这样也可以扩大棉花产业的规模,降低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成本,提高棉花产品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
2.2 棉花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在我国开展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有很多优势,第一,国家很注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在政策和经济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国家也对此成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小组,对产业化的发展进行组织领导。第二,国内进行了棉花体制的改革,为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比较宽松的行业内部环境,扩展了棉花的流通渠道,也为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可能。第三,“七五”以来,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了大量资金在主产棉省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建设上,建设目标在于良好的种育体系,为棉花的种植提供了生产基地和齐全的设备,这些都为棉花的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部分基地的棉加工厂在棉花的销售经营方面与科研单位进行了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相关制度和产业的一体化经营进行了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 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措施
棉花产业在受到企业管理体制和法规政策的影响下,也涉及科学研究、生产、加工、纺织、经营以及销售等各个方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加快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措施。
3.1 将现有的棉花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由于我国的棉花产业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棉花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增加了棉花产业管理的费用和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形成,由此可见,应从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角度出发,改变我国现有的棉花产业管理体制。首先,对现有的相关政府的管理部门进行一定调整,制定统一协调的棉花产业化经营政策,真正地实现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支持政策,来促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其次,可以通过改变政府管理的相关职能,调节棉花的总储备量和进出口量,来建立棉花产业风险的保障机制,同时,对棉花的生产和流通进行间接性的调控,发挥市场机制在棉花的价格的形成和资源分配中所起到的作用,为棉花产业化经营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3.2 加大棉花产业管理体制中的科技创新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纺织行业对棉花的品质要求也随之增高,但是,我国在棉花的质量上面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棉花的长度类型比较单一,高档棉花的比强度也比较低,满足不了纺高支纱的需求,并且各生态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各不相同。同时,我国种植的棉花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但经济效益却相对偏低,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棉花价格的升高,从而,在国际棉花市场上失去了一定的竞争能力。通过加大棉花产业管理体制中的科技创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通过对棉花品种的技术创新,培育高产量、优质、抗逆等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的棉花新品种。其次,对专用棉的新品种进行培育和与开发,如生产有机棉,这将会很大的促进我国的棉花产业及纺织工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发展前景。最后,充分利用棉花副产品的技术研究,对棉花的副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这样才能实现棉花的产业化经营。
3.3 推进棉农的合作组织
建立并推进棉农的合作组织是整个国际棉花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对棉农的合作组织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实施更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棉农必须进入市场,加上我国棉花的生产过于分散,生产风险也很大,由此可见,建立一个代表棉农利益的新型棉花经济市场,也就是棉农的合作组合,这样不但能够解决棉农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分担以及回避风险的机制,进而从根本上保护棉农的切身利益。其次,要实现棉花生产的集约化、区域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必须要培育棉农的合作组织,它可以在组织内部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棉花生产的更大规模的专业化,从而获得更具规模的经济效益。因此,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将棉农合作组织进行广泛的建立和推广,是棉花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建设要求。
3.4 建立统一而有序的棉花市场
为了实现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在国家的政策和宏观调控下,应该注重培育建立起既符合于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经济市场相接轨的棉花市场体系。随着棉花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放开,在所有具备条件的产区或销售区域,以棉花产业化经营机构的现有设施为基础,建立棉花批发市场,使已经得到国家资格认可的棉花企业和大型的棉农合作组织进行入场交易,实现产销的直接见面,批发市场上价格不受任何限制,公平竞争,可以在现有的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新建或依据其他交易所,开展棉花期货交易业务,进而与国际棉花的市场进行接轨,由此可见,建立统一而有序的棉花市场可以为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必备的交易场所。
3.5 加强领头棉花企业的发展
在农产业中,棉花产业是属于一种比较弱质的产业,尽管社会的收益很大,但是自身的经济效益却很偏低,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通过国家对棉花产业的投资和政策上的宏观调控来扶持棉花产业上的领头企业,让这些领头的大企业来带动的棉花产业化的经营,这也是加快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进程的一条最根本也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通过领头的棉花企业的雄厚基础条件和强带动力,来开阔市场,引导棉花的生产和深度加工。领头企业与当地的棉农合作组织进行结合,通过融资,发展成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形成较大规模的一体化产业集团,以此来带动整个棉花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及特点;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5-3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是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繁荣进步,推动“三农”裂变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举措之后,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推模式,已彰显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如何推进白山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白山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解的课题。
近些年,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从实际出发,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实行城乡统筹、工农对接、产销一体,进一步提升龙头、夯实基础、富裕农户,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构建起具有白山特色的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精心编制并逐步实施了《白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全力建设具有白山区域特色和资源基础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生态医药产业化体系、长白山林木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畜牧产业化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了矿泉水绿色饮品保健品、人参西洋参、林蛙、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山珍野果、林产品、畜产品等龙型产业。白山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将步入快速裂变的发展阶段。
1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一是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以人参、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香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蓝莓、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以山菜、野果为主的野生采集产业;以林蛙、鹿为主的特种养殖产业;以食草型、食粮型和特色形为主的绿色畜牧产业;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等七条龙型经济体系,建成了一批以西洋参集团、抚松长白山参业有限公司、长白参隆集团为代表的人参、西洋参加工龙头企业;以永利药业为代表的林蛙加工企业;以长白山制药和抚松中药、宏达药业、天力泰药业和健今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以大阳岔食用菌总公司、国资北药有限公司;长白山绿色食品公司为代表的山野菜加工企业;以宝健木业、云龙木业为代表的林木产品加工企业;以万隆牧业和金鹰泉乳业为代表的畜乳产品加工企业;以山货市场和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营销企业。截止2011年底,全市现已建成各类龙头企业580户,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8户,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6户,区域性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到289户。同时,基地建设基本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全市已建成人参西洋参GAP生产基地300万平方米,达标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规范化封沟养蛙751条,放养面积达260万亩;建设山珍野果保护基地4.5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650万平方米;山野菜保护家植面积1.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7.36万亩;野猪养殖10000头。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达56个,总面积达8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83个品种。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较上年增长20%;龙头企业加工业产值实现55.6亿元,销售收入实现43.9亿元。
二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不断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担保公司+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经营模式,逐步建立新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93个,吸纳农户近2万余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是农业产业化国企改革初见成效。去年我们对几家国有农垦龙头企业进行了破产、改制、重组、兼并和出售,盘活资产1500多万元,解决企业债务包袱9000多万元。西洋参、抚松参业、参隆集团等一批国有参业企业,完成了企业改造。一批森工企业转制变为民营企业,转制后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的产业龙头。随着农产品加工多样化、专业化、健康化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品牌,创立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已有3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获得国内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2个,获得省名牌产品8个。一些农副产品已成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已成为我市农产品形象,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文章通过对山东省烟台、青岛、威海三地市的渔民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了三地市渔业养殖的基本情况,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影响因素。从Logit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渔业生产年限、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的比例、保费补贴水平、年龄、对保险了解程度、保险重要性、保障程度、赔付水平、对理赔定损服务满意度等因素与渔业保险需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保费水平与渔业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的得出立足于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视角,对于构建完善的渔业保险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渔业养殖;渔业保险;影响因素;Logit模型
[基金项目]山东渔业产业体系和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贾清茹(1990-),女,山东寿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险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陈盛伟(1971-),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保险与农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水产品捕捞量约占世界的六分之一,水产养殖量约占世界的70%。自1978年实施“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政策以来,渔业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渔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渔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对满足国民优质蛋白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渔业产业的稳定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但是,水产养殖对环境条件以及管理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温度的升降、氧溶量的变化、污水废水的影响、饵料的质量以及洪水、海啸、异常海潮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都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水产养殖保险标的多样性、差异性,防灾防损工作的难以施行造成的高风险性,保险责任的复杂性和难以鉴别性,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事故的频发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使得保险公司对开展水产养殖保险非常谨慎,水产养殖保险的开展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以养为主”方针的深入落实,水产养殖保险逐渐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各级政府的重视,推动了学术界对渔业保险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王朝华系统阐述了渔业产业以及渔业保险的风险,并详细介绍了渔业互保协会的制度诚意和必要性[1];庹国柱论述了构建渔业保险巨灾风险机制的必要性,并从巨灾风险机制的制度、规模、原则、融资安排以及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2];龙文军、张成、王瑞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水产养殖保险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促进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3];Mosehini&Hennessy的研究发现农户对保险的需求受到农户的风险态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风险爱好者倾向于自担风险,而风险厌恶者更喜欢通过购买保险分散风险[4];MonteL.Vandevee通过log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学历水平、费率水平、保障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家庭收入、风险管理办法等因素对农户的保险需求产生显著影响[5];叶晓凌对影响浙江省渔业保险的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6];徐小怡用二项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渔业保险需求的因素[7]。
纵观文献可知,各学者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也试图从各方面寻求促进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策略。“需求催生供给”,水产养殖保险的供给应该以渔民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但是,基于渔民视角对水产养殖保险的实际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水产养殖的现状,从渔民的需求出发,利用山东省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的200份调查问卷,从微观层面分析影响渔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旨在为建立完善的渔业保险体系,增强渔业保险的保障能力提高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
二、问卷设计及组织实施
(一)问卷设计
为了了解山东省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影响因素,2015年初,我们对山东省威海、烟台、青岛3个重要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水产养殖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50个问题构成,采用封闭性和开放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问卷的5个部分分别针对养殖户的个人信息、水产养殖生产情况、水产养殖风险情况、水产养殖保险市场需求情况以及水产养殖保险的市场运行情况展开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89份,样本有效率96.9%。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选择本校的学生干部组成调研小组,并事先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和讲解;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首先对受访者进行问卷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受访者了解水产养殖保险及其作用,增强对问卷的重视和配合,尽可能减少了问卷填写的随意性。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通过样本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男性占了86%,年龄主要分布在40-6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多为初中和高中;84%的被调查对象从事渔业生产年限在5年以上。可以认为,被调查者能够较好的辨析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且他们渔业生产经验较为丰富,对渔业风险和渔业保险有较为充分的认识。
同时,86%的被调查者属于家庭养殖户,养殖方式中,海水养殖占到58%,其次为池塘养殖;大约一半的渔户固定成本投入在20万元以下,而78%渔民养殖收入占到家庭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的被调查渔户以家庭个体养殖为主,水产养殖规模适中或偏小;同时,渔民家庭生活对水产养殖收入的依赖性较大,风险的发生可能会给渔户的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如表1所示)。
三、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渔民对风险的认知情况
一般认为,渔民对风险的认知情况的差异性,会影响到对保险的购买以及险种的需求。从表2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渔民认为自然风险、病害以及污染是导致水产养殖损失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自然灾害和污染带来的灾害,渔民感到最力不从心,难以采取防灾减灾措施进行施救。在自然风险中,台风、赤潮对受访者造成最大的困扰,这与58%的被调查者采取海水养殖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水产养殖的对象生活在水中,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水温的控制和水质的监控是渔民面临的最严重的技术风险。
风险的发生给渔民造成的损失程度存在差异,对渔民的生活的影响也相应的不同,渔民对风险感知程度和对保险的购买力也就不同。从表3可以看出,84%的被调查者遭受的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一半以下,说明风险的损失比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由于水产养殖的高成本收入却偏低,73%的被调查者在风险发生后基本可以或者难以维持生活,说明风险事故对渔民生活的影响较大。一般认为,风险给渔民造成的影响越大,对保险的需求越大,因此,从渔民对风险影响的认知情况看,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潜力强劲。
(二)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认知情况
风险因素的存在,促生了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潜在的需求,但是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认知情况是决定潜在需求能否转换为真实需求的内在动力。渔民对保险了解的越充分,对保险分散风险、保障成本的功能越认可,实际购买力就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46%的渔民对渔业保险了解甚少,36%的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了解相对充分;82%的渔户认可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性。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渔民对保险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这可能与水产养殖保险刚刚起步有关,但是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认识,这可能得益于最近几年社保宣传的强化,使得民众的保险意识普遍提高,进而提升了对水产养殖保险的认可。
表5进一步反映了渔民对保险的实际需求情况,被调查者对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比较理性,仅6%的渔民不清楚自己为何购买保险。同时,大多数渔民认为收入水平和生产风险因素对渔业保险的实际购买起到决定性作用;渔民在购买保险时,考虑因素依次是理赔速度、费率、保险条款与责任以及防灾减损技术。这为保险公司开展、完善水产养殖保险提供了指引,要提高勘察、定损的质量和理赔速度,通过合理的费率吸引投保对象积极投保;保险条款应当通俗易懂,并向投保对象解释清楚;要增强防灾减损技术,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
(三)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情况
渔民虽然对水产养殖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但是,对保险的支付能力却显得有点乏力(如表6所示)。70%的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年保费支出额在5000元以下,同时希望费率在6%以下,这与大农险费率在6%-7%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更与理论上渔业产业高风险对应的略高的保险费率要求存在偏差。同时,一半以上的渔民期望保费补贴比例在40%-60%区间,这与现行的保费补贴试点地区的20%-30%的补贴水平也存在差距。这一方面可能与渔民对“保险保成本”原则的理解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渔民的高风险、高损失,导致收入降低,购买力减弱,对保费、费率、补贴的要求相应的较敏感。
从渔民的投保途径来看,约一半的渔民倾向于“渔业主管部门或乡镇干部动员”,约四分之一的渔民喜欢“亲戚朋友同事推荐”。因此,渔业保险的推广应该集合各方力量,加大政府部门的参与,促进渔业保险向强、向大发展。
四、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基本假设与模型选择
本文研究认为影响渔民参与水产养殖保险的因素主要有渔民的基本情况、风险因素对渔民的影响、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认知情况、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反馈、政策环境因素五个方面。
养殖渔民对“是否购买水产养殖保险”这一问题有两种答案:“是”和“否”;对于这种机会概率问题或“0-1型”问题,在模型设定上,通常可选择逻辑生长曲线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两种形式,他们分别对应模型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但是Logit模型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能够克服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出于实际情况考虑,本研究用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二)影响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因素变量
根据本文的基本假设,选取五类解释变量作为影响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因素,用于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选取的变量赋值如表7所示。
(三)影响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由于“是否购买水产养殖保险”Y是一个二元取值变量,我们选择Logit模型来描述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为此,设第i个观测者选择Y=1的次数比例为Pi,即Pi为第i个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概率;以选择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机会比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Z,令:
上式中β0为常数项,μi为随机误差项,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为所求Logit方程的回归系数,z为第i被调查者选择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机会比的对数,Pi为第i个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概率。
(四)影响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因素的理论模型与参数估计。本文以调查问卷数据作样本,利用Eviews7.2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首先将所以解释变量纳入模型,得到模型1,其中性别(X2)、学历(X3)、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满意度(X10)、对险种的满意度(X11)四个变量对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影响不显著,然后根据各变量的P值,逐步剔除不显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2,下文将围绕模型2进行回归解析(见表8)。
表8列出了该模型的回归系数、Z-统计量及Z-统计量的P值,可知回归方程如下:
1.从模型的整体检验程度来看,赤迟信息准则和施瓦茨准则值分别为0.244和0.382,似然比系数值为0.889,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这一问题88.9%可以由选定的11个解释变量解释;LR值为93.287,LR检验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00,所以该模型整体高度显著。
2.从各变量的显著性程度看,五类解释变量中有11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渔业生产时间(X4)、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X5)、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的比例(X6)、保费补贴水平(X15)在1%水平下显著;对渔业保险了解程度(X7)、渔业保险重要性(X8)、保费水平(X12)、保障程度(X13)、赔付水平(X14)的检验值在5%水平下显著;年龄(X1)、对理赔定损服务满意度(X9)在10%水平下显著。
3.在11个变量中,保费补贴水平(X15)的系数大于2,说明保费补贴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影响非常大;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X5)、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的比例(X6)系数在1.5-2之间,说明这两个变量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影响比较大;保费水平的系数为负值,说明此因素值的增大,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产生反向的影响。
(五)影响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因素分析
1.渔民的基本情况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影响。渔民的基本情况中包含五个因素,其中性别、学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年龄、渔业生产时间、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对渔业保险的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总体而言,渔民的基本情况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年龄与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有较为显著(10%)的正向影响,该变量的系数为0.392。年龄越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能更好的把握渔业生产的规律,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因此会削弱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渔业风险的高损失性认识更为深刻,体质的下降、生活压力的增大促使他们对待风险的态度逐渐转为消极型,因此他们希望最大程度的分散风险,用相对少额的保费支出减小风险损失。因此,年龄对保险的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
从事渔业生产年限与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存在较为显著(10%)的正向影响;变量系数为1.410,影响程度较大。渔民从事渔业生产的时间越长,目睹、经历的渔业风险就越多,对灾害损失给家庭造成的影响感受也越深,越希望通过购买渔业保险来分散风险。
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与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存在显著(5%)的正相关性;变量的系数为1.903,影响程度非常大。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越高,渔户的家庭生活对渔业生产的依赖程度越大,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给渔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越严重,因此渔户希望通过购买保险进行风险分散的需求就越大。
2.风险因素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影响。本次调查主要探讨了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的比例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影响,损失占收入的比例越高,风险的破坏性越强,对渔民生活的危害性越强,渔民对保险的需求相应提升。因此,调查发现,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的比例与水产养殖保险需求呈现显著(5%)的正相关性,且变量系数1.946,对其影响程度也非常大。
3.渔民对渔业保险的认知情况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影响。渔民对渔业保险的认知包含对渔业保险了解程度和渔业保险重要性两方面的认识,两个因素都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且都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产生正向影响,说明这一类因素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影响比较大。
渔民对保险的原则、目标等方面了解的越清晰,会深化对保险重要性的认识,对保险分散风险、保成本的认可度会相应提升,因而会刺激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增加。
4.渔民对渔业保险的反馈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影响。渔民对渔业保险的反馈包括对理赔定损服务、防灾减灾工作、险种的满意度,以及保费水平、保障程度、赔付水平六个因素。通过模型分析,渔民对防灾减灾工作、险种的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因素通过显著性检验,且保费水平对保险的需求产生负向影响。
对理赔定损服务满意度与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呈现较强(10%)的正相关性,该变量的系数为0.058。渔民参与水产养殖保险目的就是在发生灾害损失后及时获得应有的赔偿,以维持正常的渔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如果保险理赔定损过程有失公允或者赔偿不及时,则渔民的投保目标得不到满足,保险的信誉也会有所降低。渔民花费了资金进行投保,在风险发生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保险公司周旋于理赔定损,各种摩擦的出现会降低渔民对保险分散风险的期望,降低投保热情。
保费水平与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呈现很强(5%)的相关性,且变量系数是-1.302,这说明渔业保险的保费对渔民参与相互制渔业保险具有反响影响,而且影响很大。因为保费水平越高,渔民的费用支出越大,造成生活压力加重,使得购买渔业保险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2008年6月,《农业部关于下达2008年渔业互助保险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项目资金的通知》(农财发[2008]78号印发),首次启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项目,对沿海七省重点渔区的渔民渔船参加渔民人身平安互保和渔船全损互保给予25%保费补贴,总补贴资金1000万元,共带动地方财政配套补贴8680万元。同年,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的业务规模首次突5亿元,完成了相当于过去9年的互保业绩,这充分显示了保费与渔民参与渔业保险的反向关系。
保障程度和赔付水平与水产养殖保险需求之间都呈现很强(5%)的相关性,变量的系数分别为1.215和1.314。这说明保障程度和赔付水平对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保障程度越高、赔付水平越高,在渔民受灾后更能充分的获得赔偿,从而减轻损失带来的影响、尽快恢复生产,因而渔民参与保险的意愿越强烈,保险需求越大。
5.政策环境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影响。本次调查中,政策环境因素包含保费补贴水平这一变量,从模型分析表面,政策环境因素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变量系数为2.261。因此保费补贴水平与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且系数大于2,对其影响程度在模型的11个变量中最大。
保费补贴一方面凸显了政府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视,会刺激保险公司开展水产养殖保险项目,竞争的加剧会激励保险公司优化服务、增强竞争力,进而使水产养殖保险市场规范化,增强渔民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保费补贴会直接减小渔民的费用支出,降低购买保险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压力,因而会使水产养殖保险的实际需求明显增加。从开办渔业保险的经验也可以看出保费补贴对水产养殖保险需求的刺激作用:2008年,农业部开展保费补贴试点后渔业互保协会的保费激增,虽然中央仅有1000万元的补贴,但是带动了地方财政8680万元的补贴,减轻了渔民的保费负担,刺激了渔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对山东省水产养殖保险需求调查的实证分析表明,总体而言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受年龄、渔业生产时间、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的比例、对渔业保险了解程度、渔业保险重要性认识、对险种的满意度、保费水平、保障程度、赔付水平、保费补贴水平等11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保费水平对保险的需求产生反向影响,补贴水平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程度也最高。
(二)启示
1.应该提高对渔业保险的补贴。科学实施保费补贴,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保费补贴可以对渔民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并在投保时向其解释说明应缴保费、政府补贴、实缴保费等内容,以提高渔民对补贴的认识和投保积极性。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为避免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和“钓鱼问题”,施行“层层补贴+倒补贴联动机制”,保障中央、省、市、县补贴按时全面到位。但是这样不仅延长了补贴资金的划拨周期,而且地方政府限于财政压力可能不愿扩大保险覆盖面。因此,渔业保险财政补贴可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补贴,并根据地区经济实力差异适当调整补贴比例,但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不应低于50%。
2.渔民的保险意识还有待于提高。由于我国渔民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偏低等因素造成渔民的保险意识差,渔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渔业主管部门或乡镇干部的职能优势,深入到渔业村镇开展水产养殖保险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要保障渔民对渔业保险的满意水平,利用渔民口耳相传的途径,增强渔民的投保意识。
3.要建立合理的保费机制,适当降低保费水平。对不同的养殖品种、风险状况不同的地区施行弹性保费制度。并且通过费率减免制度,提高渔户积极施行防灾救灾措施,降低道德风险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朝华.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保险,2013,(08):16-22.
[2]庹国柱.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里程碑——论《农业保险条例》的特点与贡献[J].中国保险,2013,(02):12-18.
[3]张成,龙文军,王瑞民.我国水产养殖业保险发展特点、问题和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3,06:05-10.
[4]Mosehini&Hennessy,TheUtilityAnalysisofChoiceInvolvingRisk[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9,56(8):279-304.
[5]MonteL.Vandevee,SurveyofU.S.MultiplePerilCropInsuranceLiteratureSince[J].Review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1.
[6]叶晓凌.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及运作模式——以浙江渔业保险为例[J].浙江金融,2012,(01):45-46.
[关键词]陕西;文化产业;影视业;促进机制;影响因素
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是文化产业璀璨的一员。文化产业具有无污染、高附加值,尤其是以现代影视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而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其对基础设施要求较低,发展门槛较低,因此为陕西这类经济相对落后而传统文化优势明显的地区则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因此,探讨现代影视产业对于陕西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影视品种和优化影视品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质量和合理布局。本文试图在分析影视产业对于陕西发展的作用以及陕西具有的优势,为陕西发展影视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影视产业对于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陕西作为西部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近年来,陕西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连续举办西部贸易洽谈会和欧亚经济论坛,并借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但是受制于经济文化环境,陕西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升反降,而大规模发展能源和化工业必然带来严重的环保压力。由于黄河作为陕西的重要水源来源,其水量远不能满足发展大化工和大能源的需求,因此,探索低耗水、低污染的环保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已经受到国内许多地方的重视。2006年6月,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的《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详细提纲)》,明确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陕西省发展文化产业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新的机制调配和运作之下,近年来我省各文艺团体精品佳作不断出现。在文艺创作上,陕西省实施精品战略,共创作戏曲、话剧、歌剧等各类剧(节)目6DO多部,其中搬上舞台的有200多部,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大型剧(节)目60多部。创作电影24部,电视剧104部2247集。现代眉户戏《迟开的玫瑰》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榜首;电影《图雅的婚事》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电影《美丽的大脚》,电视连续剧《郭秀明》、《热血兵团》,歌剧《司马迁》、话剧《又一个黎明》、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等十多部作品分别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等众多奖项。同时,文学“陕军”近年来也不甘寂寞,《秦腔》、《青木川》、《村子》、《高西沟调查》等新作迭出。尽管这些文化产品为陕西带来的一定的社会声誉,但是却很难与文化产业联系起来,没有为陕西经济的发展带来应有的影响。因此,探索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影视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都把影视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影视产业链作为链接陕西文学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的突破口,是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优先确立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陕西在发展影视产业中的优势
尽管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尤其是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和湖南等有特色省份相比,陕西的文化产业差距还较大。无论在发展战略上,在市场运作上,在硬件建设上都有较大差距。但是陕西同样有自己的优势,积淀千年的陕西文化资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骄傲。
1.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
底蕴深厚的民间文化,影响深远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对外交往文化和现代文化等,构成了文学创作上的丰厚资源,且“文坛陕军”的成就早有定评。文学作为影视文化产业链的上游,是决定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陕西素有“文学重镇”之称,因其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三秦文化传统,陕西的作家们从自己的历史资源与现实基础出发,逐渐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文学创作作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原点”,其价值可呈放射状辐射到多个领域,进而衍生出来的作品、影像,就可成为陕西文化产业链的核心价值。同时“文坛陕军”的成果又可以为打造陕西影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
2.具有影视创作的人脉基础。
西安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主要的几家大型电影制作单位,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才培养体系。其影视制作人才在全国影响很大,业内甚至有“没有西影人就组不成剧组”之说。现代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文学、绘画、音乐等许多方面,西安不仅具有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在许多综合大学中也逐渐开设类似的专业,例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部分院校也逐渐开设影视制作和动画制作专业,这样的人才基础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技术支持能力强。
如今影视文化产业的制作手段,其科技含量之高令人刮目,其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也令人振奋,影视仿真3D制作是高精电子技术前沿,影视制作的全部数码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西安高新区有30多家软件企业,又有科技部批准的软件园,其中有不少软件企业正在为国外加工游戏软件。陕西特别是西安是中国在国际上知名度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西影集团又是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加上西安密集的科技人才和相对北京和上海更低的制作成本,如果政府部门有意识地用政策去引导,西安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一个全国影视制作中心和国际化的影视产业基地。
这样的文化、地域、科技优势为什么不能整合到陕西的影视产业链发展架构中去呢?
三、对陕西影视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是发展的前提。
应认真学习外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进经验,树立文化产业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为此,一是建议在全省开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讨论活动。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各类文化机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明确思路。二是建议邀请国内外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专业机构和专家,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制定系统科学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进一步明晰文化产业的价值和优势,确立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逐渐将秦汉唐文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影视业,与其他文化 产业相比,影视业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和社会影响力,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确立影视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2.分清事业和产业是思路。
建议根据文化的性质任务、自身规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和同步发展的原则,将具有政治意识形态属性和公益性的文化产品、生产组织和生产环节定位为事业。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比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和代表我省文化艺术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等,列入财政预算,重点扶持,同时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文化艺术水准,提高服务质量,促其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将可经营性的文化机构和文化产品定位为产业。如旅游业、影视制作业、会展业、演出业、广告业、文化娱乐业等。对这些部门和单位制定出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将其完全推向市场,让其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谋求生存发展。
3.体制创新是核心。
一要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大流通、大市场、大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建议学习上海、湖南的做法,设立一个涵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影视传媒、文博旅游等在内的文化产业高层权威协调机构,由一位副省长任组长,在省政府办公厅设立专门办公室,全面负责文化娱乐、演出、音像、影视、文博、展览等文化产业的市场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使其在赋予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使职权。二要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建议省委、省政府通过市场调查后,放低文化产业投资市场的准入门槛,发挥金融投资、社会融资的作用,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升级。
4.完善政策是保障。
一是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是推动我省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建议省委、省政府定期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工作会,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制定科学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蓝图,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我们认为,规划中可以明确提出从2004年到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发展。相关政策要突出鼓励创办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各类文化产业。二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完善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打击盗版、剽窃、制假等侵权行为的力度,以利于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5.集约经营、项目带动是模式。
一是建议我省走集约化规模经营之路,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龙头、各类中小企业互补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陕西广电集团、《陕西日报》报业集团和陕西出版集团的筹建步伐,加快陕西旅游集团、西部电影集团、陕西发行集团的改制步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集团的组建过程中,尽可能一步到位地分离政企职能。尽快形成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产权要多元化,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及非文化性企业控股。要以资本为纽带,按市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发挥集团的整体效应。建议先从文化产业的制造、流通、服务等行业人手,进行外资进入的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部门。也可以通过项目引进的方式,吸引外资参加文化产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应当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相关产业,建议发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彩票,吸引民间资本。西安作为文化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其发展更要高质量、快速度。建议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尽快整合一些对文化产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项目,如西部影视城,陕西、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原“四城会”的大型体育场馆,“一线两带”区域的文化旅游景区等,使其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二是建议省上认真总结《华商报》进行体制创新、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在发展国有大集团的同时,重视民营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
6.优化人才环境是关键。
电影《武侠》剧照
云南因其秀美的风光和四季宜人的气候,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外景地。尤其在本世纪初期,国内外大量的剧组纷纷到云南各地取景拍摄,与此同时,云南各个地州大大小小的影视城也应运而生。一时间,云南作为“天然摄影棚”的名号也渐渐被广为流传。
然而,在云南影视基地风光无限的表象下,却是其落后于全国的影视产业发展。相比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横店影视基地,云南的影视基地缺乏人才、技术,更不用提独立出品影片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发展云南的影视产业,成为了政府文化部门和影视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云南影视基地的运营出发,来探讨其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
一、云南影视基地的发展对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1.云南影视基地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首先,从优势来看,云南影视基地有如下优势:第一,云南气候条件优越,一年四季气温平均,没有异常极端的天气情况,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影视剧的外景拍摄;第二,云南风景优美,且在不同的区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地域风情,可以满足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影片拍摄。比如:既有具有都市时尚气息的电影《李米的猜想》(拍摄于昆明);又有充满田园气息的古装片《武侠》(拍摄于腾冲);还有魔幻色彩浓烈的《无极》(拍摄于元谋),等等;第三,云南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多民族、多文化的结构使得云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取之不尽的题材。例如:田壮壮导演拍摄的,展现茶马古道悠远厚重历史的纪录片《德拉姆》;张暖忻导演以西双版纳为背景拍摄的《青春祭》等等,都是对云南不同民族和文化挖掘的典范。
其次,我们来看劣势。第一,云南的影视基地数量多,但是比较分散,且规模小。从2003年云南省委提出,积极发展影视产业,把云南打造成中国最美、最优、最佳的影视创作基地,建设“东方好莱坞”以来,云南相继建立了十余个影视基地,几乎遍布了云南的东南西北。(《云南十大影视基地拍戏的东方好莱坞》,昆明信息港,2009年7月31日)但是,这种“一窝蜂”式的发展使得云南的影视基地风格雷同、规模小、分散,未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统一且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各自为战,反而不利于整体的发展;第二,影视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影视基地地处偏远,交通不方便;此外,其经营单一,没有相关的配套业务。这点已经在第一部分做过论述,就不再重复;第三,经营管理人员的非专业性。很多影视基地的经营管理人员并不了解影视产业的相关知识,导致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2.云南影视基地的表象兴盛与落后的影视产业的矛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影视基地的发展有比肩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基地——好莱坞的优越条件。并且对比目前国内最大,最成功的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云南影视基地的发展也有太多的优势。但是为何它的发展却远远不如横店?本人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云南的影视基地只是一个拍摄地、观光地。从表面上看,云南影视基地每年都有大量剧组到此取景拍戏,看似很兴盛。但正如在优劣势分析中提到的,第一,它的数量多,但是形式风格雷同,大多数都是一些明清仿古建筑和街道,没有鲜明的特色。(玉龙湾影视基地的东南亚风格稍具特色)因此,大部分剧组在选址时,宁愿选择距离更近,同样拥有明清建筑的横店影视基地。第二,规模小、配套设施建设、专业人员的培养等等都还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当一个剧组来到这个地方,它只能够拍摄一部分的场景,就必须转场到其它地点,于是,云南影视基地也就不可能作为剧组的一个固定的拍摄基地,只是一个过站而已。所以,在没有剧组进场的时段,它们就成了一个旅行的观光地,并且是一个没有多少卖点的观光地。
反观横店影视基地,规模庞大,拥有历史各个不同时期的仿式建筑。不同题材、风格的剧组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实景。并且可以负担多个剧组同时进行拍摄。除此之外,横店影视城配套完善,不仅拥有可以满足剧组拍摄的各种设备器材,还有完备的生活、娱乐场所,为长期驻扎的剧组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基地”。(《横店发展历程》,http://)
其次,云南缺少具备一定实力的影视制作机构。影视的拍摄制作是影视产业的龙头,有了制作的作品,才有了产业的基础。云南拥有影视制作的优良土壤,却缺少耕耘的人才。近些年来,在昆明注册的影视公司也有上百家,但有影响力的却几乎没有。几年前,著名演员于荣光在云南注册了“润视荣光影视公司”,并希望重新打造玉龙湾影视基地。虽然近两年也有不少作品问世,但独木难支,并不能显著提升云南影视制作能力。曾经联合出品过《德拉姆》的“大通道影视公司”近年来也没有新的作品。而作为云南曾经的大型制片厂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更多的也只是作为外来剧组的合作方,提供简单的设备和场地支持。
再次,云南尚未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影视产业除了影视制作之外,还有影视的发行、放映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影视产业链的建立在云南还处在空白阶段。第一,由于影视制作机构的缺乏,云南本土独立出品的影视作品很少。缺少作品,自然谈不上发行和放映;第二,影视营销相关人才的缺乏。没有人去营销、推广,即便有好的作品,也没有办法形成市场;第三,影视衍生品的开发极度欠缺。以影视基地的旅游开发为例,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是云南影视基地当中,旅游收益相对较好的一个。但是,它的收益的大部分也只是来自于基地门票的收入,与影视剧相关的体验式的收益相对较少。这也说明了影视基地对于衍生产品开发的欠缺。
二、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影视基地建设的强化与调整
(1)以影视基地建设为基础,强化硬件、软件及基础设施建设
影视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影视制片业的兴盛,而影视制片业兴盛的前提则是影视基地的建设。因此,针对前面几部分的分析,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应该继续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并且应该做如下的调
整和改进。
第一,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修缮和更新受损或者老化的影视基地硬件设施,包括基地内的房屋、道路的整修;植被、绿化的修剪和移植等等,增强对外来剧组的吸引力;第二,完善影视基地内相关配套服务。尽快建立包括器材租赁、维修;服装、道具出租、出售;群众演员集散地等在内的影视制作配套服务;第三,从政府层面来讲,除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影视基地完善以上内容之外,还应该加大力度,对影视基地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和改进。比如:道路建设、餐饮、住宿区域的建设,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等等。让云南的影视基地可以真正成为影视剧组能够长久的、方便的、安心工作和生活的基地。将影视基地的运营带入正常的轨道,而不是一个靠门票收入勉强度日的“伪景点”。
(2)整合影视基地资源,提升竞争力
将云南省内众多的、分散的、相对较小的影视基地整合,成立一个有较强实力的集团,统一的管理、开发云南的影视基地资源。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由政府和主要影视基地合作,共同出资成立联合体。政府作为主要出资人,负责总体的投资和设施建设;影视基地按照出资比例,选出主要管理者,负责基地的运营管理。或者由政府牵头,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影视集团,整合省内影视基地资源,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第二,将各个影视基地的建筑风格和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去除雷同和重复的部分,让不同的影视基地体现其地域和民族特点;第三,在运营上,实现各个影视基地的跨地域合作,资源共享,消除地方政府由于旅游收益而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第四,政府应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吸引剧组到云南影视基地拍摄。比如,起初可以免收剧组的场租费,提供更多的免费配套服务。要把眼光放到长远的发展上,切忌急功近利。
2.推进从影视拍摄地到影视制作地的转变
(1)加快培养专业影视制作、营销人才
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将云南影视基地从影视拍摄地到影视制作地转变的重要措施。专业人才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来实现。
第一,在自主培养方面,我们可以依托云南艺术学院以及其它综合院校的影视艺术系来实现。依靠高校优质的师生资源,展开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给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以及就业的平台,与学校实现双赢的合作效果。第二,在自主培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政府层面,积极向影视产业发达地区引进高水平的影视制作、营销人才。云南拥有艺术创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都将云南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基地。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并且提供资金和服务,给艺术家们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让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很好的为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服务。第三,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再结合上面论述的“影视基地建设的强化与调整”的实施,云南的影视产业发展就有了扎实的根基。
(2)充分开发影视产业链的相关环节
影视产业链的开发,是云南影视基地从影视拍摄地到影视制作地转变的深化。产业链的开发,就影视创作的阶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制作前、制作中,制作后三个阶段。
第一,在影视拍摄制作前阶段,我们可以建立相关的创意公司和营销公司。前者专门针对云南的特点,挖掘出优秀的故事和剧本创意;后者可以通过营销方式,将这些创意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推广,寻找有兴趣、有实力的买家,吸引他们到云南来创作。第二,在影视拍摄制作过程中,建立正规的设备和人才买卖、租赁机构,为剧组的拍摄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物力、人力资源。同时也推动云南本地人员的影视专业素质的提升。第三,在影视拍摄制作完成后,应该建立相应的影视营销机构。营销公司可以具体针对影片的云南特色,指定相应的发行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的节庆或者习俗,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营销手法。从政府层面来说,可以举办少数民族电影节,为云南本土电影提供一个推广、交易的平台。第四,成立相关机构,进行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包括主题公园、主题商品等等。
3.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挖掘与运用
(1)形成以民族题材为主的影视剧制作体系
云南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充分挖掘民族元素来制作影视剧是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
第一,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来进行影视创作。云南多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神话和传说,也有很多故事已经被拍成了影视剧,比如:《阿诗玛》。虽然现代人拥有同以往不一样的审美需求,但我们可以将那些神话传说加入现代审美的元素,用比以往更先进的技术,制作出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魔幻巨制。第二,改变人们固有的“少数民族代表着落后”的思维观念。以往的影视创作中,涉及到民族题材或者农村题材,创作者往往把切入点放到他们的经济水平层面,给观众误导。其实,如今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已经很好,幸福感甚至远远优于大城市的居民。因此,在创作中,我们应该将他们现代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展现出来,他们也拥有特点鲜明的潮流和时尚。在这一点上,云南在多年前拍摄过一部叫做《五朵金花儿的儿女》的电视剧,就做的很好。它讲述了五朵金花的子女们的情感和生活,以及他们同父母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差异。电视剧很好的将白族的民族元素和现代时尚结合,并融入了喜剧元素,展现了不一样的少数民族风情。
(2)利用民族元素进行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
上面提到,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是建立影视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于云南来说,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也要紧扣“民族元素”这一核心。
第一,依靠影视基地,建立电影主题公园。主题公园中,我们可以复制或者再现当时影片中的景象和生活场景,让游客参观或者进行更深一步的情景体验。比如白族的扎染、制作银器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摩梭族的走婚风俗等等。纵观好莱坞,环球影城保留了多部经典影片的拍摄场景,供游客体验;迪斯尼公司更是借助迪斯尼乐园,将其电影形象推广到全世界。(《好莱坞营销》,谷淞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81-114页)第二,利用影视剧中的民族服饰、道具,制作服饰和工艺品。影视剧中款式多样、色彩绚丽、配饰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往往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从而刺激观众形成相应的消费需求。既增加了影视作品的知名度,也实现了后续的盈利。例如傣族的长裙,藏族的藏刀等等。迪斯尼公司甚至创立了自己的服饰品牌,广受消费者欢迎。第三,影视剧原声大碟的制作、发行。原声大碟可以将影视剧中优美的民族歌曲汇编整理,集结出版。对于喜欢民族歌曲或者喜欢相关影视剧的观众而言,这是一份珍贵的收藏。在好莱坞,原声大碟的制作早已经是常态化,每一部影片、电视剧,都会制作,深受消费者喜爱。
>> 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俄罗斯电影的发展与现状 俄罗斯网络数字化产业发展现状 俄罗斯电信产业现状及走势 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俄罗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俄罗斯促进民用航空业战略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郑州发展创意产业的现状、优势及对策 俄罗斯酒店业的发展与现状 浅析俄罗斯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俄罗斯孔子学院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前景分析 俄罗斯家电市场发展现状及对中国家电企业的启示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及英文出版材料:Zelentsova e,加利福尼亚.创意产业。俄罗斯的概况[电子资源]/莫斯科创意产业局;俄罗斯和东欧研究所。赫尔辛基:创意罗盘项目,2011年出版,56页。
[2]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挑战评估创意经济走向及作出明智的决策[电子资源]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2008年。网址:http:///en/docs/ditc20082cer_en.pdf。 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创意经济:一个可行的发展方案[电子资源]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2010年。网址:http:///en/docs/ditctab20103_en.pdf。
[3]阿尔巴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其顿,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
[4]俄罗斯在2005年经济转型期出口份额:音乐50.86%、影视制作70.49%;设计:图形及建筑设计38.2%、时尚25.94%、玻璃艺术28.16%、室内艺术21.6%、珠宝首饰61.01%、玩具18.03%;新媒体:视频游戏33.45%、在线影音下载85.16%;视觉艺术:绘画0.62%、摄影21.91%、雕塑87.38%、古董0.0%。
[5]俄罗斯在2005年经济转型期进口份额:音乐22.08%、影视制作16.13%;设计:图形及建筑设计33.40%、时尚49.86%、玻璃艺术58.33%、室内艺术5.13%、珠宝首饰12.42%、玩具63.58%;新媒体:视频游戏47.72%、在线影音下载14.5%,视觉艺术:绘画61.78%、摄影34.14%、雕塑53.75%、古董82.16%。
[6]影视制作占视听艺术出口总量的1.11%,进口总量的1.17%。
[7]参见:Zelentsova.梅尔维尔.文化政策和文化经济:建立区域战略经济。2010年。
[8]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