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智慧教室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室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教室的意义

第1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还要不断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对于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有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同时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

第2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程;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34-0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学习的保障,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有力保证,课堂纪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美术课课堂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气氛追求活跃,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出现纪律散乱的现象。如何使得课堂活而不乱、灵动有序,美术老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控制课堂气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有可能产生乱的情况。再则教育理念不同对“活”的认识也不同,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看“活”,可能就是乱,但如果用新课标的“生本”理念来看待“乱”,“乱”也就可能是活。从“乱”调整到“活”上面来,就是一种教学智慧。

一、研究教材并包装教材

格尔特兰德指出,“在课堂控制中,应有大约95%依靠动机与兴趣,5%依靠纪律约束。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机,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需要与兴趣,学生就会积极,认真地学习,如果学生出现纪律问题,激发学生动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这些偶发事件会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取决于教师的应变能力。用纪律来约束学生效果不会很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还是在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兴趣上,教师要知道学生要学什么;更要研究怎样使学生感兴趣。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偏低,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学校、教师、家长、自身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大部分是由于所学内容与他们生活联系不够;专业性太强,难度逐年增加,学生却难以理解与接受授课内容所导致。

教师应该深入教材,研究并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生活需求,因势利导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可授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认知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土壤。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我们不妨来学学包装,对教学也像做“广告”一样,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心动,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制定与他们心灵共鸣的教学内容。比如,《绚丽的阳光》一课,我将课题改为“阳光下的莫奈”,将原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包装成这一节课。讲述莫奈的一系列作品以及其精神与追求;讲述莫奈为阳光而画;为时代而画。从而,从其中的一点扩展到整个印象派的全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个抽象的含义,而课题的包装也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生成。同样是讲印象派,但由于题目的不同,往往产生的结果会不一样。

二、抓“厌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对美术缺少热情的学生,他们上课无所事事,自己不学还扰乱他人学习。仔细观察,他们的闪光点,他们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有一次我发现平时爱闹的几位“厌学”生回答问题时,还特别有想法,有些问题回答得还相当准确。我找到了答案,他们不是对美术课完全没有兴趣,只是某些原因阻止了他们。我发现无论是什么性格、什么气质、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他们无论是情感丰富的、理性的、爱脑力劳动的、喜欢体力劳动的,都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开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合作完成作业。这种学习方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要适当地去引导,并让他们感觉到成就感,同学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更好的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术课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其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课堂上往往很容易乱起来,尤其是在课堂练习的时候,纪律极为不好,这样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们往往用大声训斥的方式去解决,但现实表现出来,以恐吓当作教育的捷径并非一种好方法。有时侯面对学生的不断讲话耐心等待可能比大声训斥的效果来得要好。用自己的双眼紧盯着班里相对讲得最欢的那位学生,一直盯,盯到他感觉到不对劲。让学生自己感到错误比强迫他们停下来的效果要更好,用眼神来制止他们,做到无声胜有声。俗话说,“一心不可两用”,当学生还没准备好进入下一环节时,作为老师就要学会等待,严格要求学生,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尽力避免学生同时执行“活动”及“听讲”这两种任务,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专注于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要有耐心等待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之后再来开始下一个环节。尽管这样的等待极有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但一旦学生形成不“一心两用”的好习惯后,我们的课堂将事半功倍。

四、善待学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

第3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一、叩问价值:计算教学的意义何在?

首先,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世界,主要涉及数、量、形三个层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的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计算占了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离不开计算,诚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都必须从计算开始。”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是一种经验性活动。经验性重要表现之一的操作运算行为应该说是数学认知的基础。

其次,计算教学有着独特的心智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强化,学生则“为学计算而学计算”,忽视了计算教学中的思维成分,淡化了计算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的功能。而今,计算教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计算性质、法则、公式等都镶嵌于具体而鲜活的数学情境,都从这些具体的实例情境中抽象出来。教师在教学计算内容时,既要关注算理的得到,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算理产生、改进、完善的探究历程。学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在具体的算法应用过程中,又要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的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再次,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计算是学生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在此意义下,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也就表明了计算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计算将成为连接日常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桥梁,成为日常生活与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个良好契合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追寻策略:计算教学的价值如何实现?

计算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对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抱怨声从未停止过。我们常见的是:学生有的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而对于一些优秀学生中出现的计算问题,许多人则冠以“粗心”之名,计算到底应该怎样教学?传统的许多经验和做法是非常好的。如,教师清晰的讲解、规范的板书、学生足够时间的独立练习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应该加强科学性研究。如,计算情境的有效运用、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究、计算策略的合理优化等。

1.算用结合,丰富学生体验,呈现计算教学之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生活原型中提炼出计算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学习计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计算教学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中必须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教材之所以将“算”“用”相连,从计算的角度看,主要是为了以“用”引“算”、以“用”悟“算”、以“用”促“算”,让“算”在“用”的作用下,更现实、更灵巧、更能凸显教育价值、更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计算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实现算的得法、用的有效。

但“算”中有“用”、“用”中有“算”并不表明在计算教学中要在“算”和“用”上平均分配时间、平均使力。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计算为主、运用为辅”的理念,善于从现实情境中挖掘出计算的信息,然后重点探究算理与算法;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则应体现“运用为主、计算为辅”的理念,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然后重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教学“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购物情境,引领学生深入追问运算顺序:为什么先算乘法?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然后将“13+8+3”中的“3”变成“8”,得到“13+8+8”;再在此算式后面加上3个8,得到“13+8+8+8+8+8”,连续两次的动态呈现,三道相关的算式构筑了一个鲜活的变化情境。伴随学生计算时简便因素的不断增大,计算方法逐步由“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转向“先用乘法算相同加数的和”,由此催生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算法模型――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一过程既让学生领悟了算理,又丰富了学生的购物计算体验,使探究计算顺序的活动超出了纯数字操作的范畴,使学生在计算中感知数量关系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2.理法通融,自主建构模型,呈现计算教学之根。

计算中的算理是指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道理。计算中的方法是指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算法着重解决“怎样算”的问题,算理则是重点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计算教学中,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算法是算理的操作程序,是对算理的抽象与提升,也是对算理的实践验证。算理不清,算法难以牢固;算法不明,计算技能难以形成。学生学习计算时,不仅仅是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更要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不但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达到算理与算法相互融通。惟其如此,计算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计算教学要在算理与算法间来回穿行,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进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要让学生理解:(1)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个24是多少,再求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2)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3个24得72,所乘的积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中,要让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在尝试与探究中掌握算法。

对学生而言,理解算理、建构算法往往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时,教师要注意沟通具体直观和抽象概括之间的联系;在指导学生感悟算理和算法时,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在链接算理与算法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选择,适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比较、反思、评价等。只有让算理、算法和技能和谐融合,学生才能知算理,晓算法;以算理,释算法;依算理,用算法。

3.尊重算法多样化,引领算法优化,彰显教学之本。

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算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计算问题进行不同的算法思考,通过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的优化。

第4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一、时代呼吁的教学走向:开放、公平、尊重和理解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社会转型。首先是经济转型,从原来计划的、管制的、统一僵化的体制转向一个宽松的、有弹性的、相对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实行全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目标取向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理论基础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其次是政府的转型,是指从高度计划体制下的全能政府转向管制型的政府,从高度管制的政府转向中低管制的政府和转向服务型政府的过程。第三就是从人治、法制到法治的转型,出台了和百姓关系最直接、利益最密切的一些法律,关注民生。社会大背景的转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当今世界还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态和功能在演变,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出现了多种文化和价值的冲突和交融,构成这一时期独特的多元文化现象。“多元”不只是文化主体的多元,更是文化价值取向的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这种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冲突。

总体来说,三十年来,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正从扭曲回归理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僵化走向活跃。现代化转型为新经济伦理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制度的“公正性”已经成为共识。人们对“权利”意识的表达是三十年来经济伦理思潮嬗变的必然结果。经济伦理思潮的涌动反映着现代化转型过程的历史印迹,并用思想的力量继续推动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正面对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一项对中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价值观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呈现出矛盾与多元。[1]

我们认为,当代教学要适应更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走向民主、走向和谐;人们的公平和权利意识增强导致对教育公平愈来愈高的呼声,这也渐渐让关注以往容易被遗忘的学生成为教师自觉的意识。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让学生浸润在和谐共融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尊重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以沟通达成理解。

二、当代教学的核心内涵:健康教学的引领

教育教学是历史的产物,一定时期的教学必定是具体的,与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相关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教学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伟大成绩的时代,并在中华民族昂首挺进的时代中继续发展成熟。为此,我们十分必要界定当代教学的概念并进行深刻的剖析。

改革开放取得了丰功伟绩,创造这一惊世奇迹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是,改革开放政策为何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为何能让社会生产力发生几何级数式的增长?在生产力发展的诸内因中,劳动者――人是第一要素、决定性因素。因此,生产力发展的实质是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劳动技能、科学知识等内在素质在一定的外因作用下有所提升的表现。生产力的急剧增长必定是劳动者这个第一要素在特殊的外因激发下发生突变、产生飞跃的结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丰功伟绩,就是因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了长期束缚、压抑、禁锢亿万中国劳动者的种种绳索或枷锁,使他们在精神上、人权上、人格上得到大解放,其创业、创造、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迸发出来,其被严重压抑的智慧和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2]

然而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很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很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快,但水平也不理想,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他还有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等,都需要对人进行进一步的解放。这给当代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当代教学如何让学生获得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和引领未来的能力?回瞻教学的历史背景,迎接时代为教学提出的挑战,必须清晰地界定什么是当代教学。那么什么是当代教学?我们认为,它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内涵在于:

(1)当代教学是以师生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关注人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引领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之品质,并以此构建自身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方法。

(2)当代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由一系列重大概念命题组成核心内涵。这些核心概念是:体现发展观的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实践、活动与教学认识,合作、交往与教学的社会性,人文、科学统整与教学文化性,以及基于信息化媒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这些核心概念已成为当代教学这个发展系统中的重要要素。[3]

(3)当代教学倡导生成性思维方式,体现人类教学实践方式的历史性进程,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在不断发现、凝炼、解决并重新提出问题中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当代教学内蕴着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是事实与价值、人文与科学的有机整合,从而不断趋近于教学的本质。

基于对当代教学概念的界定,重新思考当代教学认识的特质,涉及教学的基础性、教学的实践性、教学的文化性等问题。实现对当代教学品格特性中科学实践性和主体能动性统一的把握,为我们重新认识教学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点。

三、当代教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点: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德性养成

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主体建构以及个体生命发展的逐级呈现过程,它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积极主动创造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等特征。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世界赋予当代教学的使命就是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并引领未来社会健康发展的人。因此我们认为当代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与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让学生体验成功并达成差异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科学精神形成和德性养成的过程。因为科学精神及德性涵养才能为学生提供对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培养引领未来的能力。

当代教学立足信息化时代、放眼全球,因此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是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精神不仅仅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举足轻重,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也尤为重要,它体现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观和自由探索的精神。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客观世界是多元的、多维的,充满着复杂性,因此需要多元、多维、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进行自由的探索。爱因斯坦认为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其次,敢于怀疑和勇于批判的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但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基于证据的怀疑。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波普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了科学的批判精神,他强调科学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精神要求对一切学说保持开放态度,要求在理性批判主义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完善,甚至超越自身所建构的一切。第三,严谨的分析和求实的精神。明晰和严密性是科学思维的显著特点,科学要求各种观念能被定量且能以极度精确性加以检验。科学还需要有实证精神,一切科学的认识都建立在大量的观察和通过实验所获得的事实基础之上的。第四,大胆革新和创造的精神。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但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最后,是人文关怀意蕴下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要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并从中得到启发。另外现代社会实践要求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观念,精诚合作,和谐发展。毋庸置疑,如何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是当代教学面临的哲学省思。

当代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是有效合作与发展的根本前提,个人的修养、社会的和谐以及世界的安宁都离不开德性。德性包括人类普世的道德和价值观,如人性的关爱。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当代教学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炎黄子孙。首先,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德性观念。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德治国”,防患于未然。四维(礼、仪、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等能较好概括其基本道统。尽管有很多封建政教内容需要摒弃,但优良的德性传统必须弘扬,如孝悌忠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等等。东方文化(以儒家为典型)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克己复仁,养浩然之气,强调德行的榜样作用。但是正如先生所说,中国人的“爱”像石头投入水中荡起的涟漪,随着向外的传递依次减弱,这种以爱为代表的德性由内而外推,先家后国再天下,缺乏宗教情怀和相关制度保障。其次,对以西方为主的其他民族文化、宗教、道德要从其精神内核上加以把握。西方国家都以宗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一点异于中国。圣经《旧约》强调上帝的无上威严、主持公道、惩罚罪恶,而《新约》中的上帝以仁慈的面孔出现,教导人们爱人如爱己,包括爱自己的仇敌,倡导爱的行动而非虚假的言论,这些导致西方人德性与行动多半处于一种对神(无论是人格化的还是理智的神)的敬畏,强调上帝子民的平等,超越家国界限。我们认为不论何种文化背景下,德性的最高境界都是敬畏之情、上善若水、和谐共生。

当代价值观紊乱,道德标准不一,我们要考虑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中华民族子孙的何种德性?在交往愈来愈频繁的当代世界,作为世界公民的一员,我们应具有何种德性?东西方文化及道德观价值观如何融合又如何能保持相对独立性。我们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圣人,但教学却不可以不追求高尚的德性,因此德性是当代教学的又一根本旨归,不能等闲而视之,不能让学生在德性上有所进步的教学不是真正的当代教学。

四、当代教学策略:关注人的社会性发展

当代教学的立论点是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获得引领未来的品质。教学也应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因此我们要在变革性实践中实施当代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以达成“人的解放”这一目标。

教学认识过程,实际上是认识主体通过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不仅是构建、保持和应用知识的基础,而且促使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提供获得道德、审美价值经验的基础。通过主体参与,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才能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使学生深刻、灵活、坚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主体参与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的精神,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获得主体的发展。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只有,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即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教学中的社会交往,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相互尊重信任、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的社会,时时需要合作、处处需要合作,不管是在个人生活领域还是社会公共领域都是如此。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个人力量有限),合作的基本前提(尊重、理解、),合作的享受(问题解决、完善人的社会性)等等。当代教学要为所有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优势和特长的舞台,从而逐步获得在未来社会中能够赖以立足的基本品格。

差异发展作为当代教学的一种新思路,有助于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适当的特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教学中的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差异;二是针对学生差异而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三是学生的差异以及目标的不同,直接导致学生发展过程的形态各异。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精神独立性和教育应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盲目趋同。差异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当代教学要启发学生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体验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它是以精神世界的鲜活和丰富程度来衡量的。人在生命过程中意识着、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因此,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这样学生才能认为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真正融入其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获得阶段性成功以后,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还会反思学习的过程,获得对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感悟,对知识进行结构化,从而提升认知的层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就自发形成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与同伴交流体验成功的感受和心得,为别人提供借鉴的同时也汲取他人有益的经验,这种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会促进学生个体思考自己的学习,进而优化认知策略,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J].教育研究,2006(7).

第5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一、主体地位及回归含义

我们这里强调职业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不是说教师要重新成为语文教学一言堂的主人,也不是说教师要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体回归是指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的需要,真正以具有工具性作用的语文去帮学生奠定听说读写的基础,真正以具有语文味和人文性的语文去帮学生奠定人文基础。而其中的“回归”则是指在迷失中找寻回到语文本质的路,是指语文教师在认清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应有价值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自身教学修养,将其中的力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不可否认,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以及地方层面的教学改革,催生了大量的教改成果,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秀的传统被忽视,被丢弃,过多地强调课堂的组织形式如合作探究等,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课改迷失的表现。对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它应当关注两个对象:一是语文,二是学生。语文是指面向高中年龄阶段学生提供的语文教学资料、语文教学目标等;学生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有特定要求的学习对象。

我们强调主体回归还是针对当下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而言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同时我们目前又面临着对“双师型”教师的呼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文化学科的教师尤其需要守住学科底线,真正将“双师”型教师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这样才不至于混淆自身的定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淡化了语文味。显然,这个挑战是不小的,尤其是在由浮华向本质回归的过程中,如何不忘记先进的教学理念等,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主体回归的教学理解

还是让我置身于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来理解主体回归的含义吧。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我们知道站在讲台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携带着教学目标与教学文本来到课堂上,面对的是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对语文没有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专业的学习更是冲淡了本应起着奠基作用的文化学科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自身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那就无法对学生形成一种学科上的感召力量,从而起不到真正的文化奠基的作用。

因而,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将自己首先当成主体,先将自己当成语文――语文教育界曾有名师提出“我就是语文”的观点,在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情境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更要先将自己当成“语文”,只有以自己去阐释语文,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语文。毕竟,我们说学生学习语文,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语文老师,只有当语文老师身上呈现出一种浓厚的语文味道,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爱上语文。

举一个实际教学当中的例子,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文本吗?显然不是,而是文本中的人物,这一人物形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鲁迅先生的情感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仅靠文本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文本的力量本质上是学生在与文本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力量,当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当学生对文本人物缺乏必要感知时,这种力量是无法体现的。此时,教师必须以自身的主体性来阐释文本,才能让这种力量顺利地展开。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在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将自己当成鲁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去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既是追忆,那必然是伤感的,而学生也是有这样的感情经历的;去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既是痛悼,那必然是既有对当局的愤怒,又有对刘和珍的惋惜;去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既是歌颂,那必然是慷慨激昂,必然是热血沸腾的。只有当这种感情的力量在语文教师身上表达出来时,我们认为这才是主体的回归。当我们借着合作探究之名,将这些行为交由学生时,学生其实是无法领会这种效果的,因此看起来是一种更新的教学行为,实际上却是语文味的淡化,也是语文教师主体地位的迷失。

三、职教语境下的主体回归

第6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伊斯兰文明中所蕴涵的一些关于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等宗教道德原则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有些伊斯兰特色社会福利思想对于当前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实践活动,它的价值体系中主要包括:社会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三种思想。而伊斯兰的教民们在谋求基本生存条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实践中,以《古兰经》、《圣训》为依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有效地调整了伊斯兰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为实现伊斯兰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天课”制度、禁止高利贷等具有伊斯兰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伊斯兰教中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

    1.公平秤称货物和禁止重利。伊斯兰教坚决反对称量不公,反对克扣,反对高利贷,“你们一定用充足的升斗,不要克扣。"伊斯兰教对于公平在商业经济中的重视,为阿拉伯民族从事商业经济提供了信仰基础,使人们在经商过程中严格遵守真主的教诲,为伊斯兰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和谐的商业关系。

    2.正义思想。与公平紧密相连的是正义。“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真主是最宜于关切富翁和贫民的。"坚持正义,就必须克服私欲。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的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要求,要求每个社会工作者都要把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义务来实现。

    二、伊斯兰教中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

    作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大原则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巧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它的最初形态是“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它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欧洲宗教压制时期的神权对于人权的侵犯,神道对于人道的压制,主张恢复人权、人性和人道,因此,社会工作人道主义观主要强调的是重视人的生命、平等、自由、民主、和平、尊严等。

    伊斯兰教中的人道主义体现在重视生命、自由、平等、人权等。

    1.重视生命的原则。爱护自己的生命,反对自杀,这是伊斯兰生命原则的首要要求。《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警告那些胆敢犯这种自杀的卑劣罪行的人们";穆圣说:“跳崖自杀者将在火狱中永久地跳崖,服毒自杀者将在火狱中永久地服毒”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伊斯兰教主张人们洁身自好,禁忌吃各种对人身心有害的动物和饮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液体。

    反对他杀和滥杀,这是伊斯兰重视生命原则的重要体现。针对一些父母因为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子女和掩埋女婴的现象,《古兰经》尖锐地指出:“你们不要因为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杀害他们确是大罪。"在伊斯兰教看来,人们不能歧视女性,因为孩子的性别已经被真主前定,人无法改变,在真主面前男女是平等的,谁如果歧视女性,那么谁就违背了真主的旨意。

    这些重视生命的原则有效地维护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与社会工作系统论中强调生命第一的原则有着完全一致的意义。

    2.重视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原则。伊斯兰教所讲的平等包括:信仰、人格和性别上的平等。

    伊斯兰教规定,信仰面前没有地位高低、尊卑之分,凡是念清真言的、悔罪自新的、感念真主的人、行善的人等,无论是那个民族都是真主的信徒,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这些人以前信仰的宗教就歧视他们,而要求一视同仁,信仰真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在伊斯兰教看来,每个人在生理上是平等的,都是真主的创造物,是阿丹和哈娃的后裔,通过父母的抚育而成长起来,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

    伊斯兰教强调男女在各方面的平等。《古兰经》云:“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又强调,平等不是绝对的等同,因为男女在性别、生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造成他们不可能绝对的平等,“男人将因你们的行为而受报酬,妇女将因为她们的行为而受报酬”“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因为真主使他们比她们更优越,又因为他们所费的财产。"

    从伊斯兰教的人道主义可以明显看到对于人的生命、自由、平等、民主、和平、尊严等的重视,特别是这些道德因素被明确写在其核心经典和圣训当中,它要求穆斯林以一种宗教的虔诚去践行这些道德原则,这些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要求中的个别化、接纳、差别平等等原则完全一致。

    三、伊斯兰教中的利他主义道德原则

    巴特利特认为,普遍为社会工作所接受的价值是: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互相依赖的;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人们有共同的人类需求,但是,每个则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个体;民主社会的实质表现于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及通过社会参与来尽到社会职责;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有其职责与能力,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解决困难、预防问题,以及促进自我能力的发挥。

    伊斯兰文明的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亲近近邻、远邻和伴侣、主张与他人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宽容。

    (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1.怜恤孤儿。《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接近孤儿的财产,除非依照最优良的方式,直到他成年,"(17:34)在保护儿童财产的基础上,还要求对孤儿关怀、爱护、抚养教育,要让他们得到人间的温暖、精神上的安抚、生活上的照顾。

    2.贩济贫民。伊斯兰教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倡导和鼓励穆斯林对于那些贫困无力者,量自己的能力,予以周济、同情和资助;积极救助贫困者,提高贫民生活水准,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对贫民的救济,既提倡公开进行,更提倡暗中进行。《古兰经》中讲到:“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能消除你们的一部分罪恶。而且伊斯兰教所讲的施舍不能要求被施舍者回报。

    为了形成一种日常的社会救济制度,伊斯兰教创造了“天课”制度,而且规定为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大功课之一,这种社会制度有助于削富济贫、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起到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

    在伊斯兰教看来,娠济贫民,可以遏制富人贪婪成性自私自利的剥削行为;可以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养成至大至公至慈博爱的美德;可以遏制社会的贫富悬殊,达到共生共存的和谐社会。

    3.对于残疾人、乞丐等的特殊照顾。《古兰经》多处提到,对于贫民、孤儿、乞丐、残疾人等应一视同仁,“至于孤儿,你不要压迫他;至于乞丐,你不要呵斥他,"(93:9-10)还特别强调:“瞎子无罪,跋子无罪,病人无罪。"(48:17)体现了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

    4.善待父母和老人。父母爱护子女,子女也必须孝敬父母。《古兰经》指出,对人们恩德最大的,第一是真主,第二便是父母,多处提示人们要记住父母的恩德,如:“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亲弱上加弱的怀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

    这些价值观念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帮助弱势群体恢复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非常一致,而且对于从事穆斯林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实务社会工作者和伊斯兰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主张与他人和睦相处

    阿拉伯著名哲学家安萨里说:和睦是美德的果实,分裂是恶行的产物。因为美德引发互爱、和谐、融洽,恶行滋生互恨、互妒、对立。

    (三)对待他人要宽容

第7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文化意识;优化讲与练;讨论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34-01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英语老师呢?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虽然这些老师也许各不相同,但是总体特征是非常相似的。接下来我们就论述一下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一、学会与学生打交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

我们要学会对学生微笑。微笑代表着爱,代表着自信。微笑可以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没有一个老是喜欢板着脸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阳光的大朋友”。其次要记住学生的名字,如果在两周之内就可以准确记住学生的名字,马上就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会觉得你想要去了解他们。正如罗马诗人西拉斯所言,人总是在你关注他的时候开始关注你。所以我们可以开始尝试从“记名字”这个细节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可以给学生取个绰号。称呼是人际交往的起点,称呼别人的方式往往反应了内心对别人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得体的称呼会让学生反感,而幽默睿智的称呼则气到沟通感情、融洽关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比如说可以去掉姓氏,直呼名字,或者在名字前加个“小”字,或者根据这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或者特长取一个恰当的“绰号”。比如遇到肯动脑筋的同学我们可称之为“小精灵”,跑得快的同学可称为“小博尔特”,写作好的可以叫“小莫言”……这些称呼包含对学生的赞赏和肯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能促使这种高昂的学习热情保持长久。

没有学生喜欢“干巴巴”的英语课堂。要让学生喜欢你 ,教师就必须广泛地阅读,大量地备“料”,让英语教学“有血有肉”。我就一直保持着阅读这个习惯。在备课时,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会备教学过程与需要训练的知识,诸如词汇、语法、例句等等。其实,根据所授的课文主题去准备一些看似无关的文化知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法。不少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平时语言不多,甚至看起来有点木讷,但一走进课堂,他们就会像充了电似的一下子活跃起来。不仅双目炯炯有神、表情变化丰富,而且说话也变得激昂、连贯、风趣。那种热情与兴奋极有感召力,会像磁场一样吸引学生。

二、重视培养文化意识

任何一门自然形成与发展的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和社会知识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教师要多学点“知识文化”如果教师自身对文化常识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则难免在教学中穷于应付,或者教学缺乏新意,甚至前后自相矛盾。教师应制定阅读计划,特别要留意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胜地、热门运动、体育或者影视明星、著名文学作品、宗教文化、法律常识等。

其次,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

人教版和很多教材都有很大区别,如果不了解教材升级背后的理论知识,教师极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渗透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而且大量任务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显然,一个兴趣单一、知识面窄、求知欲差的老师只能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互动。因此,根据个人知识体系的情况,多阅读适当的英文报刊以拓宽知识视野,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把握教材灵魂,优化讲与练的内容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并不容易,各方面都要体现出智慧的一面。知识面广和学生相处融洽是最重要的素质,而把握教材就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根本了。

减时增效的根本是更新教学思维模式,而更新教学思维模式的根本是领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新教材在内容增大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知识结构,对课文所配置的作业重新优化组合。有的练习是课堂作业,有的是课后复习作业,有点仅供教师选用,还有一些是预习所用。如果全部一股脑在课堂上检查或评奖,不仅是浪费教学实践,而且还会混淆学生视线,无法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所以,我们设计了“弹性作业”,采用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练习“必做”、基础型或加强型练习“选做”,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练习“不做”相结合的形式,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也减少了应付无效作业的课时。

新教材以单元编排,对话引出话题,接着阅读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学习语法和词汇,然后运用所学语言语法知识围绕该单元的题材练习写作,听力练习的内容也与之一致。单元整体化教学有两个原则,即单元词汇集中原则、课与课之间的互融原则。集中词汇学习主要解决学生的听、读、说的困难,教师不应该把时间用在输入与课文教学无关的信息上,个别重点词汇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适当对比、归纳性讲练,但教学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我认为教师不应该采用“一讲到底”的模式,否则会事与愿违。

四、教学中的讨论与评价设计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即组织活动、选题、解疑等等。设计课堂讨论与评价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保障。个性化是讨论与评价的魅力所在。

第8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责任 宽松 智慧

案例描述]

某学期的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后,我像往常一样带上U盘向教室走去。刚到拐角处,眼保健操的音乐响起,可班上的优秀生王祥同学却未在教室里,我见他一脸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一定是出什么事了。原来他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一家玻璃厂上班,工作时间长,工资报酬少,他们觉得没多大出息,一直希望王祥能考上一所重点初中。特别是王祥到了六年级下学期以后,他的父母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们多次跟王祥在电话中说:“你要努力读书啊,你考不上重点初中,我们活着就没有什么奔头,在人家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有一次测试,王祥的数学成绩没有达到优秀。他爸爸知道后,在电话中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然后求王祥:“你要努力啊!千万不能松劲啊!为了爸爸妈妈争一口气啊!”

“我真不想读书了。”王祥大声喊道,“精神上的压力这么大,每次测试都发挥不好,我考不起来了。”听到这里,我安慰、鼓励了王祥一番,叫他先回教室上课。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走进王祥家中。王祥的家境虽不算殷实,但物品摆放整齐,室内外很干净。他奶奶见我来了,忙着端凳、倒茶。我见气氛和好,便和他奶奶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肯定她为王祥读书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操了很多的心,是一位挺称职的奶奶,但是我也告诉她,她儿子给王祥的压力太大了,不是一位优秀的父亲。她对我说:“现在的就业压力这么大,一般学校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王祥将来要有出息,就必须现在打好基础,考上一所重点初中。”

我有点激动地说,考上重点初中的孩子是家庭的一种荣耀,但毕竟是少数,还有那么多的孩子考不上重点,那他们是不是不要活命了?而且成绩的好坏与今后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我跟她开玩笑地说:“现在城里的一些做老板的、当官的,都不是读书好、学历高的人,这可能是当初教育者所没有想到的。”

她思索了一下,反驳我,说自己小学没毕业,读书甚少,现在就是吃了没有知识的亏。

我态度诚恳地告诉她:如果你们让王祥紧张得物极必反,到时候就只能考一所普通初中了。况且孩子以后有没有出息,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孩子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一个强健的体魄。你们现在这样给王祥和自己施加压力,孩子能够正常发展吗?我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就是因为你们自己的思想钻牛角尖,有所急躁,现在王祥的压力很大,成绩不是上升了,而是下滑了。如果你们愿意看着王祥被压力搞垮,你们就继续这样下去吧。

想不到这些话让她很吃惊,尤其是后面的这句话,让她猛然惊醒。她保证自己以后不再走极端了,给王祥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后来,我还抽时间到过王祥家里七八次,跟他爸爸在电话里多次交流,王祥的爸爸终于不再钻牛角尖了,能够坦然地面对王祥成绩的起伏了。双休日的时候,他的奶奶还能主动和王祥一起散散步、谈谈心。王祥的精神状态也很快好转了。

更何况王祥是一个懂事、要强的孩子,他儒雅、善良、宽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其他孩子有钱买零食、买画片,而王祥有钱买书本、买资料;其他孩子自习课上聊天、打闹,而王祥自习课上记单词、做练习;其他孩子一有时间就上网玩游戏,而王祥一有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看书。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王祥取得了年级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转贴于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于理想化,孩子成绩稍不如意或略有下降,家长便非常着急上火,对自己的孩子指责加辱骂,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像上面案例中,王祥的父母把自己的就业压力转嫁给了孩子,害怕未来就业的压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历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压抑,孩子的问题背后有很多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摆正心态,期望值过高的话,有可能适得其反。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老师要开动脑筋,正确引导,帮助家长摆正心态,确立符合自己孩子特点的发展目标。

一、引导父母保护孩子的天真。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家长应深刻认识到:充分享受天真乐趣的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品质和活跃的思维。家长把自己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转嫁给孩子时,孩子就会觉得未来很可怕,觉得未来就业压力不可想像。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低估的心理伤害。

二、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和谐环境。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蓄水池,需要家长每天加水,给他安全感和呵护,让他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创设一个孩子成长的和谐环境。别的孩子有宽松和快乐,如果你的孩子没有,那么他就会变得自卑、自贱甚至自残。要牢牢记住,家和万事兴。

第9篇:智慧教室的意义范文

加勒比海的海滩上有两种不同性格的蓝甲蟹:一种是较凶猛的,从不知躲避危险,与谁都敢开战;一种是较温和的,不善抵抗,遇到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样捣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一味装死。千百年后,人们发现,强悍凶猛的蓝甲蟹成了濒危动物,而性情温和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上许多海滩。动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濒临灭绝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那些软弱的,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案例发人深省,特别是案例中的“示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它不是无能者的无奈,而是智慧的强者;它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它不是倒下,而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联想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反常态地以“弱者”的姿态行事,效果又会怎样呢?不妨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确定位置》教学片段(特级教师牛献礼执教)

学生用“第X组第X个”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教师逐一板书,连续写了几个之后——

师:(故意叹了口气)唉!老师写字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说的速度了,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老师写字的速度快一些。想好以后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老师有困难岂能不帮!学生独立、积极地思考着,不一会儿,一些有创意的想法跃然纸上。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

生1:我的方法是“七3”,“七”表示第7组,“3”表示第3个。

师:有创意!那你为什么把前一个写成汉字,后一个写成数字呢?

生1:我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让看到的人不会弄混。

生2:我的方法是“7(3)”,“7”表示第7组,“3”表示第3个。

师:都写成了数字,有什么需要说明的吗?

生2:后面的“3”我加了一个括号,我的想法跟生1的差不多,也是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

生3:我的方法是“7、3”,我用“、”把两个数隔开,这样别人就不会把两个数弄混了。

……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确实简单多了,那这几种方法又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他们都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

师:同学们真的特别了不起!想到了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而且方法还这么多。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只不过是用“,”把两个数隔开,这种表示叫“数对”。

【案例二】《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特级教师夏青峰执教)

(在学生感知了物体表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后)

师:有个孩子画了两个图形,他用一张纸遮住了它们,每个图形只露了一条边。他让我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1:我认为上面图形的面积大。因为它露出的那条边长。

生2:我也认为上面图形的面积大。

生3:我觉得不能确定。

师:怎么会不能确定呢?你看,这条边这么长,而这条边只有这么短,明显上面图形的面积要大啊。

生3:可是它另一条边可以更长一些啊。

师:我有点听不懂。

生3:他的横边可以画得更长些。

师:你的意思是下面图形的面积还可能更大些?怎么可能呢?老师想象不出来,要么你们画出来给老师看看吧。(学生画)

师:哦,你们画的老师看明白了,这样一来真的是下面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啊。那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为什么?

……

【案例三】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

生:这个图中一共有六个三角形。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上面小的有两个,这两个小的拼起来又是一个。另外还有两个比较大的三角形,是由一个小三角形和它下面的梯形组成的,这两个比较大的三角形拼起来就是那个最大的三角形。这样一共就有六个三角形。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是相当的精彩,面对如此滴水不漏、一拍即合的回答,一般教师的处理大致是“你回答得太棒了!说得真清楚,我们一起鼓掌表扬他”。然而,该教师的处理却不是这样——

师:你们听懂了吗?老师还没听清楚。

老师还没听懂?没听清楚?面对如此不开窍的“笨”老师,那些数出六个三角形的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想当老师的老师;还没数出来的学生都在那里挖空心思地想,希望比老师先找到答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呼声此起彼伏,经教师“示弱”而激将的学生独立思考后,真正理解的是越来越多。

【反思】

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才艺展示,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舞台。教学应该要学的是毕福剑,而不是易中天。案例中的教师“弱”了,然学生却“强”了。那么,教师的“示弱”到底给我们的学生、课堂带来了什么?

一、 “示弱”——构建了平等氛围

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建立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平等关系是教育的基本。佐腾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曾极力推崇:要让教室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示弱”的课堂恰恰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这样的课堂中,由于教师适时主动地向学生“示弱”,使学生不再把教师当“神”而是当成普通的“人”来看待。这样便消除了学生的畏惧之情,防范之心,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愉悦、可接纳的氛围中心灵的窗户悄然打开。在这样的课堂中,由于教师有问题需要探讨,有困难需要帮助,师生在课堂上便构建起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学习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分享探究的过程、战胜困难的过程、获取成功的过程。这种教师“示弱”的课堂,教师不大像“教师”,但由于教师真正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师生间便灵犀相通,精神交融,教学,也因此有了魅力。

二、 “示弱”——提供了探究空间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未雨绸缪、周密部署,对概念的讲解简明扼要,对过程的把握滴水不漏,对学生百思不解的问题一语道破,对学生所犯的过错明察秋毫……教师的表现可谓无所不能、聪明绝顶,然而这样的教学是否又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波利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示弱”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角色的“隐退”,专业知识的“缺位”,思维认识的“糊涂”。一句话,教师“弱”了,然而教师的“弱”却给学生留下了大量“想”的空间,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案例中,教师表示时间来不及,出现“困难”,不怕!学生可以“教”教师,于是种种有创意的表示方法相继出现;学生说得明白,教师却没“听懂”,不急!于是,连没数出来的学生都在那里挖空心思,希望比教师先找到答案……教师适时适地的“示弱”犹如江水中陡然出现的岩石,使平静之水扬起朵朵浪花,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建构,思维向纵深发展。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自始至终都充满浓浓的“学”味,而不可总被教师的“教”所驱动。“示弱”的课堂,起伏有致、轻重有变、张弛有度,让“教”于“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三、 “示弱”——凸显了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