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统计与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回归模型;四川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64-02
引言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关系密切,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形式,将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地影响到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中国进入“十二五”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明晰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找出不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劳动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人口大省,其经济发展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四川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四川省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做出统计分析,以期对加快四川省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有借鉴意义。
一、分产业的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本文引入劳动力资源总数这一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把就业和地区生产总值按照第一、二、三产业分开作为变量,基于《四川统计年鉴2011》中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产业就业和分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之间计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EP1为因变量, 以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及三次产业生产总值GDP1、GDP2、GDP3 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做参数统计检验。因劳动力资源总数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在模型中就不引入常数项,模型如下:
LnEP1=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符号说明: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GDP1代表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GDP2代表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GDP3代表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EP代表总体就业人口(万人),EP1代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EP2代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EP3代表第三产业就业人口,LFR代表劳动力资源总数,μ代表随机误差。符号在后文中出现不再重复说明。)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1=1.164634 LnLFR-0.321820 LnGDP1
t=(89.97170) (-19.62997)
R2=0.912729 AdjustedR2=0.97881 F-statistic=188.2546
上式显示模型拟合的效果很好,但是经对数处理后的系数不能直观反映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总数之间的关系,故用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在EVIEWS中回归后变量中劳动力资源总数LFR的系数为0.685403,即每10万经济活动人口约有6.8 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符合经济意义。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劳动人口众多。从模型中显示第一产业GDP与第一产业就业关系的结果看,第一产业GDP的系数为-1.723037,系数为负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对劳动力不具吸纳作用而是产生就业的挤出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劳动积极性提高是原因之一;农业现代化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是原因之一;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也可能促进第一产业的就业饱和并排挤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借鉴第一产业就业模型,以第二产业就业人口EP2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2=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2=0.632199LnLFR+0.170181LnGDP2
t=(89.72048) (20.49607)
R2=0.975924 AdjustedR2=0.94586 F-statistic=729.6217
第二产业具有GDP 高产出的显著特征,GDP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GDP的增长与其就业人口增长呈现一致变动的关系;目前,四川省第二产业GDP发展吸收就业的能力仍然很强。
(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如上,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EP3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3=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3=0.580312LnLFR-0.281684LnGDP2+0.554490LnGDP3
t=(82.97539) (-5.302039) (10.80001)
R2=0.991395 AdjustedR2=0.990383 F-statistic=979.3299
比较第三产业模型与前两次产业模型在劳动力资源总数上的系数可以看出,第三次产业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很有限。式中,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影响为负数,说明二次产业的增长吸纳了更多就业人口,致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相对减少。
从上可看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众消费水平低较低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
(四)总体就业与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分析
因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对就业人口影响较大,对各产业的就业影响也各不相同,故根据以上分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以总体就业人口EP为因变量,以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及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EP=α*LFR+β1*GDP1+β2*GDP2+β3*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总体就业人口模型:
EP=0.846424 LFR+0.191139 GDP2-0.353723 GDP3
t=(395.6410) (8.563305) (-12.46845)
R2=0.947600 Adjusted R2=0.941436 F-statistic=153.7145
总体就业人口模型中变量LFR(劳动力资源总数)的系数为0.846424,其值的范围在0和1之间,符合经济意义:四川省经济在排除三次产业经济发展及其他因素影响下,可保证84.64%的劳动力就业。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经济发展对总体就业产生了不同影响。
二、结论
三次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各不相同。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出现劳动力挤出效应;第二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快,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能够提供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还不能发挥其对就业增加的拉动作用。因此,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如要充分扩大就业,切实缓解就业压力,还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出考虑。
三、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对促进就业具有直接作用,而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 GDP 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 %(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 0.606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 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 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6)
关键词:经济水平;主成分分析;SPSS统计软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51-03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各行业、各部门相互协调发展的综合系统,对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有利于宏观政策的制定,调控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湖北省孝感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城市,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为了实现孝感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有必要采用数学的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了解孝感市近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孝感市近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以确定影响孝感市近5年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并从比较分析中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找出优化经济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给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指标的确定
2主成分计算的方法步骤、程序设计及结果分析
应用相关矩阵方法计算主成分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原有指标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其相关系数矩阵R;
应用SPSS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
(1)选择菜单AnalyzeDate ReductionFactor;
(2)把参与主成分分析的10个指标变量选到Variables框中;
(3)在Factor窗口中单击Descriptive按钮,依次点选Initial solution,在Correlation Matrix框中选Coefficients,点击Continue;
(4)在Factor窗口中单击Extraction按钮,在Display框中选中Unrtated factor solution和Scree plot选项;
(5)在Factor窗口中单击Scores按钮,选中Save as Variables项和Display factor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6)保持其他默认设置不变,点击OK。
SPSS系统默认从标准化后的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出发求解主成分,因此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下用到的各主成分、特征根、特征向量及相关数值都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
通过上表以及SPSS系统的操作,可得下面的图表(分析结果图)。
考察表2,根据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所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要大于等于85%),前2个主成分可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8.58%的信息,而从第4个主成分到第10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提取前二个主成分从总体上看,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主成分分析较为理想。
考察表3,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很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主成分以后的特征值都较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已经成为可被忽略的“高山脚下的碎石”,这能够直观地看出,提取两个主成分为宜。
考察表6,第一主成分对所有的变量(除X、X外)都有近似相等的正载荷,系数都在0.105附近,可以认为是对所有经济指标的度量,反映了孝感市总的经济水平情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总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第二主成分在变量X、X上有较高的正载荷,在变量X、X上有较高的负载荷,在其余变量上有较小的正载荷或负载荷。可以认为这个主成分是用于度量第二产业工业对经济水平的影响。所以第二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是经济环境中的增长能力因子,提高第二产业工业的产值可以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可见,第一主成分反映的信息不但全面而且集中,它反映的是经济环境中的经济基础因素,有效提高这10个指标的发展,就可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二主成分虽没有第一主成分反映的信息那么集中,但从因子载荷最高的两个指标,X、X仍可看出它是经济环境中的增长能力因子。提高工业、制造业产值可以在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实际情况也说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其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等产业就会相对落后一些,所以总的经济水平比较低。
3分析与建议
3.1孝感市目前的经济状况
孝感市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第一二三种产业比较均衡,但农业发展相对于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来说,发展态势良好。如2007年全年生产总值48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09.1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产值190.8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180.78亿元,增长14.3%。
3.2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地区生产总值(GDP)即经济总量不大且增长速度缓慢
从原始数据表可以看出,2003年的GDP总量为343.55亿元,2007年是480.79亿元,5年间只增长了137.24亿元。为此,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孝感市投资增长速度不快
2005年投资增幅达到16.5%,2007年达35.6%,投资增幅低于同时期湖北省平均水平。投资增长不快主要原因是缺少大项目支撑,特别是过10亿、50亿的项目。如黄冈市火电项目投资就有220亿元之多。荆门也有总投资48亿元的火电扩建项目。但孝感市目前最大的投资项目不超过5亿元,全市自1998年总投资19亿元的黄麦岭矿肥结合项目投产以来,一直没有投资过10亿的大项目。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孝感市作为一个目前劳动力低成本和工业化还不够发达的地区,社会购买力还很有限,产业水平还不高,很难形成以消费和出口需求为主体的增长机制。因此,一段时期内我市的增长机制必然是一个以投资拉动为主体的增长机制。为此,抓投资、抓大项目是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力,也是增强我市未来发展后劲的关键,大招商、招大商,才有大发展,让更多的企业落户孝感。
(3)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从全国来看,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工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从孝感市的产业结构上看,2007年产业结构比为22.7∶39.7∶37.6,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缓慢,这种农业偏高的结构,决定了孝感市经济实力较弱,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的现状。因此,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无法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民向城镇聚集,实现城镇化,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强市先强工业,要把工业作为发展我市经济的主要思想。一是孝感市现有工业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吸引新的工业企业到孝感落户。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统计资料.孝感统计年鉴(2003~2007)[M].孝感:孝感市统计局,2003-2007.
[3]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孝感市政府网[EB/OL].
[5]梁晓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研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0,(2).
The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WANG Cheng-yi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Xiaogan University, Xiaogan 432000, China)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统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41-02
客观上来讲,经济产业结构是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为了加快县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当抓住关键性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不能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应当结合县域情况,全面协调三种产业类型的比例,实现经济发展最大化,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水平,造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金和劳动力都在向着第二或第三产业进行转移,带动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改变基于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展望,调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来了三种类型产业的比例不协调问题。(2)就是在寻求发展是产业升级转型中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处理这两个问题要统筹规划,要协调统一,注意均衡。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为了转变我国“加工产业”的落后局面,想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增加第三产业的市场比重,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转变过程中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准则,在重视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真实层次和水平。根据各县域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基于高品质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水平。
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工业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产业,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更应当重视工业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当今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由于各个县域的经济状况以及工业发展程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实际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升级,向工业化产业转型。对于目前将工业发展当做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我认为主要是有下面几点原因:(1)想要发展第三产业,想要发展服务产业,就离不开工业产业的支撑,同时工业也需要服务业的协助,两者共同促进,拉动社会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2)县域相对于城市的服务产业需求较小,这就要求在发展服务业的时候重视突出地域特色,有效控制服务产业类型和规模,避免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浪费县域资源,形成不好的市场竞争环境。(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工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在众多产业中名列前茅,在国家税收,就业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因此想要为县域经济做好保驾护航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发展工业产业,达到县域经济高水平的硬性标准。
国家在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将工业作为优先扶持发展的对象,这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价值,同时还对其他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效应。一个优质工业产业的形成,能够带动服务业等诸多行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的首选。
三、从关键位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
新形势下,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偶然发生的。想要完成逆转,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县域产业为了应付一时的任务,在薄弱的实力下进行发展,没有创新的生产技术,没有独特的核心产品,这给工业产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挑战。为此,笔者研究分析得出下面几点,用来作为产业调整的发展意见。
1.从基层抓起,对县域现有企业进行统筹规划,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奉行“重点发展,整体提升,全面协调”的发展原则。进行实际操作之前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基于产业结构现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选择升级转型产业、企业,对它们进行改造和提升。从根本入手,重视技术的创新,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改进,摆脱之前的简单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突破的过程中,注重政府的有效干预和配合,做好企业调查,下达最为准确的调整指令,为成功实现突破做好铺垫。
2.重视产业内部的提升和发展。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关键设备以及核心技术的提升,重视科技攻关和产品创新研究。目前,我国县域产业的高新设备和材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进口,这不仅会提高产品的造价,同时也会浪费不少的经济资源。因此,应当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高科技人才搞技术、搞创新,对关键设备和重点技术进行攻关,尽量减少技术垄断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应当突破国外相关企业对其的技术壁垒,为县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当然,发展就离不开合作,积极进行技术融合等,还应当努力将第一第二产业转型至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四、重视市场主体的增长质量
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探索,发现民营经济能够在县域产业构成中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力,能够为整个经济领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对这些产业重视,用市场来考察最优质的产业构成,积极解决下面几个影响产业质量的问题:一是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无特色,企业重复性高,应当对其关键性事物进行重点突破,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二是民营经济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改造,对其发展规模,以及企业现代化程度进行提升,同时国家放宽政策,给予相应的扶持。三是招商引资向来是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路线之一,但是不能空喊口号,应当基于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填充产业空档,加大优惠政策力度,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打下坚实基础。为整个县域经济产业Y构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于整个经济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上三点都是为了提高市场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精益求精,做大做强
在进行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县域产业中的特色企业予以保留,在这个追求高品质的时期,应当抓住精品产业,有计划的去做大做强,避免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打个比方说,瑞士手表,其产业规模不大,但是品质优良、有独特的品牌色彩,拥有着很大的发展优势,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和学习,重视精品产业的发展,在保留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的特色转型,从而推动整个县域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
我国重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当中,应当实事求是,留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发展产业的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打破技术壁垒,做好科研攻关。同时,应当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填充空档,寻找特色产业,争取做到精益求精,并将其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参考文献:
[1] 任凤,李豫新.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21-31.
[2] 欧向军,沈正平.产业结构转换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初探――以江苏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3):31-34.
[3] 宁鑫.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3):5-7.
关键词:GIS;普查;宏观经济统计;系统分析
我国对于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等一向都是十分重视,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要对这种基础性的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的对待和处理。随着我国经济与人口的不断增长,所需要统计的信息数量也在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所以需要引入更加系统的统计方法,才能对如此海量的信息科学资源进行有效归纳整理,并加以科学利用,最终成为相关部门对发展路线与决策制订的重要依据和参考。GIS的统计系统作为IT技术领域高速发展的产物,已经在各行各业的统计方面崭露头角。GIS拥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综合了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多重功能,效率极高的同时又能充分的实现普查与统计分析的目的。
1统计行业的GlS分析
1.1 GIS的含义探究
GIS的意思是地理信息系统,其具有管理、显示与采集分析等多重功能应用,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处理。GIS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趋向于成熟,被大量地应用于了各方各面,包括公共管理、环境评估、交通安全、资源调查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化的系统。
1.2 GIS的发展现状
GIS由于自身具有的多重优越性和先进性等原因,所以得到了很多国家与组织的高度重视。美国最早的对GIS展开了深入的钻研,并成功的将其应用到自身的统计管理系统之中。很快,欧洲等国也基于GIS研发出了适合自身国情与条件的统计系统,将GIS广泛的应用在了地理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统计等各个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投身到了GIS的统计研究当中。
在我国,GIS也已经逐渐的开始起步,统计部门与单位已经积极的将GIS引入到自身对统计的工作当中。在新世纪的初期阶段,国家统计部门就已经根据GIS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
2 GlS设计研究
想要集成普查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就需要将GIS进行各级行政区的划分,将所划分的单元为核心进行逐一统计归纳,并最终实现跨门类的数据集成。利用GIS特有的数据查询、空间定位与数据分析等功能特性,可以快速的提供辅的决策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的共享与反馈,大幅度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能更加及时的将统计数据进行,将统计服务做到更加的直观与透明。
如今的我国统计业务都是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划分的,最小的单位都是居委会,但普查所要求的最小单元则是小区,所以我国的统计业务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必须要尽快的在如今行政区为单元划分的体系基础上在进行细分,建立更加标准统一的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这就需要GIS的积极引入。
2.1元数据库的建立
在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统计的数据往往具有多维度、分布式、多变性和异构存储等多重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还要进行不同样式的数据库分散处理,同时还要依托于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不同的行政地区,从而形成了多源异构的数据整合问题。统计部门往往在对人口、农业和经济等方面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会出现时间跨度大和采集系统不相同等问题,所以导致其的指标体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想要对这些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就需要考虑到其的指标系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等属性,并构建出相应的分析图来进行充分的考虑。
元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所收集归纳到的底层基础数据库之上加入元数据层,然后将相应的地名、统计与信息等数据库加上用户的信息,再通过元数据控制对数据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信息元数据,在根据这些元数据进行有机的集合。
2.2数据分析的深刻挖掘
GIS中的统计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对数据的深刻挖掘与分析,需要坚持的以设计目标为数据的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算法进行计算编程。后期再通过对数据进行数次的分析与编辑总结,利用多重的分析方法对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并最终利用模块的方式进行输出和展示。
3区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系统
区域宏观经济往往具有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等多重特点,应用GIS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构建与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有效的促进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分工协作,并最终达成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标准规范的运行体系之下,统计元数据需要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对GIS所形成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展示,根据不同的系统与数据进行功能维护。GIS模块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编辑与管理等功能,在系统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需要与其他的系统模块进行区分与独立,要深度分析数据模块,为GIS模块进行单独的对待。要为GIS创造出独立的输入与统计条件,根据不同的地理信息进行归纳与输入,尽可能的将数据进行直接的输入与输出,为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创造空间展示平台。
GIS模块在数据查询模块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灵活的空间特点进行数据的统计与查询等功能。还可以通过关键字等对地理要素信息进行搜索查询,进行精确定位或者是模糊定位;还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图层,对封闭区域进行选取,按照GIS所划分的不同行政区对所需要求值的消费、单位、人口、投资等各方各面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查询的汇总。
数据经过了收集与归纳后,需要集中的输入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分析需求,可以对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不同方面的处理,从而对所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在数据编辑展现模块,对目标的数据进行复制、调整等操作,利用软件生成诸如条形图、饼图或折线图等统计图表,实现统计数据的最终汇总。
关键词:财务危机原因多元统计分析危机预警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学者们大多数只针对纯财务指标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却忽略了非财务信息的作用。很显然,单一的财务数据所能体现的信息还不够完整,很难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难免会造成预警的偏差,而非财务信息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地补充,因此,引入非财务指标构建预警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许多现代企业面临着危及生存的问题,财务危机是企业的一大重要问题,许多企业管理不得当,财务环节控制不到位,并且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财务危机是法律意义上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企业财务危机有负债危机、市场危机、收益质量危机,除此之外,长短期资产配置不当、企业财务机制不健全、管理层的财务管理素质低下、企业本身的风险意识薄弱等都会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由于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负债来获取收益,因而当风险意识不强时极易形成高度负债,在企业出现入不敷出的财务危机时便会导致破产。
二、多元统计分析
(一)多元统计分析概述与作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标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多元统计规律包含很多内容,主要包括多元正态分布及其抽样分布、多元正态总体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阵的假设检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对许多数据进行观测以及预测,多元统计分析即为分析多元数据的统计方法。根据统计规律性对未来企业财务情况做出预测,根据多元的数据对财务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设想与观测,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财务危机情况以及危机程度,让企业提早知晓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并做好全方面的应对措施。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主要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主要是使用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首先,在建模的过程中利用随机抽样和对应样本法在企业中进行选择,选取各类指标来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变量越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就建立的越好。其次,利用抽样选取法抽选出样本和变量,依据这些样本和变量使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第三,将企业中抽取出来的多个变量通过线换选出较少的数量并且是重要的变量,由于变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要以最少的变量来建立模型,所以要将相关重复的变量除去,最后剩下各不相关的变量,全方面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主成分分析。
三、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作用
(一)对财务危机进行分析和预测
多元统计可以通过抽取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对企业未来的财务危机进行分析和预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预测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并且经过验证判断企业是财务危机公司,或是非财务危机公司,或是中间状态公司。这种方法的正确率十分高,但是如果预测的年份越远,预测的准确率就会越低;反之年份越近预测的精确度就越高。因此,企业需要及时更新企业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根据不断变化的数据和指标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分析,提高预测的准确率,对未来所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适应的措施。
(二)减小财务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减小财务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可以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对企业进行分类,依据采集到的数据建立的模型,辅助分类企业判断是否处于财务危机状态。如果预测结果为财务危机企业,必定会引起相关部门对企业发展的重视,以及采取各类的方法对企业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合理地防范,企业会谨慎对待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加强风险意识,减小负债率,减小财务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三)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以多元统计分析对各个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使我国的每个企业都能够划分清楚,并且采取最全面、有效的体系适应国内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危机带来的影响,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束语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项对研究企业财务危机十分有效的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多元统计分析可以为企业带来完善的财务预警体系,使企业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财务危机,对未来发生的财务危机采取适当的、避免发生的措施,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杰,王蔚佳,刘兴智.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
[2]付娟,刘延平.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域经济效益[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目前,财务危机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企业开始采取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司的财务危机,并对公司危机做出及时的预警指示。通过对多元统计方法的运用,为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做出正确的预警指示,以达到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目的。
一、我国财务危机的预警现状研究
从实际理论出发,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系统建设是我国企业控制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根据我国企业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持所建立的预警系统,为公司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式提出全新的思路,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警体系,为我国企业提供预测危机的管理方法,提高预警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变化,以及能够发现造成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指导,转变企业经营的不良形式,以避免形成ST、PT的财务状况。此外,企业得到的预警提示越早,越能够减少在财务会计中的不必要费用和支出。与此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管理,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目的。
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及时发现预警提示。财务危机的提示是在发现预警情况的基础上,这时需要对企业中各项经营环节的监管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预警,只有准确发现财务危机的预警情况才能够对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其二,寻找预警来源。确定企业财务危机的前提是找出预警根源,一般情况下的预警根源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带来客观影响的原因,另外一种是内部的主观原因所造成的影响。只有寻找出预警的来源,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其三,及时分析预警原因。在确定预警后,需要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产生预警的原因和根源,为解决企业的财务危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对预警原因的走势情况进行分析,为接下来的具体措施带来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其四,解决预警情况。在对预警情况进行分析后需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根据预警情况的具体程度、情况严重的高低来选择出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迅速的预警提示在企业财务危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出现财务危机预警时,应该利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在财务危机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分析的方式是从多种现象、多个指标的相互关系中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的一种方式,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运用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评估,由于我国的会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来帮助企业渡过财务危机中的预警情况。
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还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能够将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较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多元系统分析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预测,分析其中评价的综合性结果。在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评估中,多元系统分析方式主要是通过辨别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类别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类别分析指的是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构成形式是将类似的元素集合成一个完整的群体,再同相似程度进行融合,达到所有元素集合为一个整体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整体能力进行评估。
与类别分析的方式有所不同,辨别分析是根据已有样本的种类和准确的辨别规定,对隐藏的样本种类进行评估和探究,根据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需辨别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的运营走势进行判断和分析。主成分的分析方式是将以往的数据指标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数据指标,通过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反映出更多的财务指标信息的一种分析方式。
由于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同,所以财务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企业危机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未能按时偿还到期的欠债而产生的财务困难和危机,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全球金融动荡、企业管理不妥、企业决策错误等原因,都可以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企业一般是由个人或者集体所经营,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管理员工和决策者的努力,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有较高的要求。在财务危机警示的多元系统分析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并且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选择合理的预警手段,这样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根据选取的数据指标,企业通过运用辨别分析的评估方式,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在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企业内部进行抽样选取。根据选取的样本,通过辨别分析的方法对选取样本进行分类,按照已有的辨别规则,构建一组全新的辨别函数。
在应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体系中,对企业所收集到的数据和财务的各项指标进行处理和分析,在财务危机的警示应用中,运用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进行分析,并准确把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财务危机的发生次数,有效对企业存在的危机和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减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财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冲击。
Abstract: 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for developing airport economy in Nantong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Nantong airport economy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空港经济;SWOT分析;战略
Key words: airport economy;SWOT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026-02
0 引言
空港经济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南通空港产业园的建设而进入了南通视野。空港经济就是以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来发展具有较强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进而对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产生直接、间接的经济影响,使得资本、技术、人力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这是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产业。空港经济对于促进南通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匹配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战略改进方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南通空港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发展战略。
1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优势
①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南通作为“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内的新兴城市,其最大的优势是靠江靠海靠上海。南通兴东机场位于南通市市区东北的兴东镇,是江苏省最早投入使用的纯民用机场。与“寸土寸金”的上海相比,南通机场可有效缓解上海机场资源压力,具备成为上海浦东机场主要辅助机场的地理区位。②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空港经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地区产业结构、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了对区域航空运输的需求。③机场空域条件好,实力日益增强。南通兴东机场净空条件良好、区位优势凸显,吸引了多家航空公司纷至沓来,目前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先后选择在机场集中飞训。由于南通机场是江苏省内不多的纯民用机场,功能较为完善,并且由于不涉及军方,管理体制和报批手续相对顺畅,具备将来大规模扩建、拓展的优良条件。
2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劣势
①航线和航班受限。截止2013年,南通兴东机场共有十三条航线,通航城市都集中在国内,还没有开通国际航班。航线航班比较缺乏,导致票价相对较高,影响商务旅客的出行便捷。从货运来看,2012年南通兴东机场货运量为1.11万吨,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三。客运量和货运量差距显著。②基础设施不具备优势。从基础设施上对比江苏省内乃至长三角各机场,不占有任何优势。③航空类人才缺乏。在南通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航空类专业人才几乎难以见到。
3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机遇
3.1 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南通地区航空快递包裹运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航空货运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南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3.2 两大空港产业园的建立 2013年4月,南通空港产业园正式开始运营,该产业园以发展空港物流业、飞机维修配套服务业、临空型先进制造业、通用航空基地及航空培训服务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构筑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枢纽基地以及民用航空集聚区。南通空港产业园以兴东机场为依托,总体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一期)。目前华夏航空工程有限公司和顺丰速递已经进驻园区。另外2013年7月南通市政府启动了通州湾空港产业园的项目建设,该空港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是由一座4E级机场、5万吨级港口、铁路和公路融为一体的海陆空联动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这两大空港产业园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南通空港经济的发展。
3.3 国内外空港物流发展强劲 中国航空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民航总局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航航空货邮周转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9%。南通空港货邮吞吐量2006年-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9.8%,超过我国的平均预期水平,发展势头强劲。
4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威胁
4.1 竞争对手的威胁 长三角地区机场众多,其中南京禄口机场发展最为迅速,货邮量和客运量均是南通空港的十几倍,而上海独特的一市两场格局,其空港货邮量几乎是南通空港的100多倍。由于上海机场的地理位置优越,与南通地理位置较近,从南通到上海机场只要2小时不到,便利的交通使得上海机场抢占了南通空港不少客货运量。
4.2 其他物流运输方式威胁 南通市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市航空货邮吞吐量1.29万吨,铁路货运量94.3万吨,公路货运量0.82亿吨,水路货运量2.67亿吨。水路货运量占了全市总货运量的76%。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货运在全市的运输能力不强,竞争压力巨大。
5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战略分析
根据对南通发展空港物流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相应的SWOT矩阵(表1)。结合这个矩阵,本文提出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具体措施,下文具体分析几个重点策略:
①政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南通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临空经济,组织行业专家以及各职能部门对发展空港经济进行专项规划。进行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城市发展与空港经济区具有的共生性,避免空港与城市经济发展脱节,合理规划空港经济的定位,形成机场、空港经济区域与腹地经济三者互动机制。规划时还应与南通本地产业经济的特点相结合,形成有区域特色的空港经济产业,塑造特色品牌。②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航空产业。航空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临空指向性,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空港经济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南通市应紧抓国际航空产业转移的机遇,面向长三角公务机和通用航空市场,依托空港产业园航空器维修制造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支线飞机以及公务机等航空器维修和制造业;同时以顺丰速递南通转运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航空快递物流业,最终形成一个集空港物流、飞机维修配套服务、临空型先进制造、通用航空基地及航空培训服务等产业的航空城。③机场实施错位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南通兴东机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江苏部分机场以及上海机场,因此可考虑与周边机场错位发展。上海浦东机场主要面向国际货运,所以南通可主要发展国内货运与航空快递。首先,利用地理优势,抢占苏中、苏北地区大部分的货运量。其次,建立更有效率的航班时刻协调机制,有效协调空域资源,继而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放的空中走廊。④增加航线航班,改善机场交通,带动人流、物流增长。机场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空港经济辐射的范围,同时机场的客货运量也直接影响临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机场资源,增加航线航班,争取开通国际航班,带动客货量的增长。
总之,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国家政策对航空产业扶持的有利条件下,加上以上发展策略,南通的空港经济必将得以充分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张凤岩,范永康.大庆发展临空经济的SWOT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11:101-104.
【关键词】宏观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全球性金融危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第三季度后,我国实体经济开始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由治理因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向“保增长,放衰变”转变。从目前国家经济情况看,宏观政策的调整基本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经济运行开始步入正轨,主要表现为:投资持续上升,消费稳定增长,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增强;工业增速稳速上升;金融行业运行正常,社会信心基本恢复。但危机并未结束,虽然经济形势好转较快,但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复苏非常吃力,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在短期内还难以迅速恢复。受出口下降,产能过剩,就业困难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等压力,世界经济走势依然不是很明朗。
就在国内出现复苏迹象的同时,通货膨胀的声音悄然在民间传开。国内成品油价迎来再次调整。自2010年4月14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20元;当前1年期和2年期品种的收益率分别为1.4941%和1.8746%。同样两年的资金运作期限,如果直接投资2年期品种,按照单利计算,投资人获得的利息为本金的3.7492%(1.8746%×2);如果分两次投资1年期品种,第一年的利息率为1.4941%,要达到同样3.7492%的回报,第二年投资1年期国债的收益率需要达到2.2551%,这比目前的1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了0.0076个百分点,也就是76个基点。这意味着,市场预期,1年期利率在1年后将上行76个基点。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对通胀预期的升温。
在国内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会增加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国家有必要对宏观政策进行微调,以保证我国经济正常稳定的复苏。
一、通货膨胀简要介绍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学上把它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显著的上涨。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1]。
通货膨胀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公式为:
其中:πt为现期的通货膨胀率。Pt为现期物价水平,Pt-1为基期物价水平。
二、通货膨胀的依据
1、出口下滑和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增长,引发通货膨胀。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内需出现停滞或者不同程度的下滑,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强烈的紧缩效应。在进出口贸易对我国GDP贡献率已达70%的条件下,我国GDP增长率由11.5%(07年第二季度)下降到8.9%(09年第三季度),已连续7个季度持续下降。
在出口严重下滑和内需无法迅速提高的条件限制下,原有的被高投资和高出口掩盖下的产能过剩已加速显现。一些企业生产能力不能被充分利用、利润下降,国内出口贸易开始受到影响。由于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市场经济国家,一些经济体制和结构不够健全,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较低,国内需求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导致出口受阻的产品无法在国内消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及人民的生活和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但长期来看如果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会加剧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的矛盾,最终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流动性过剩易引起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在2004年由国有商业银行首先提出,此概念提出后一直被不断地引用。现在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指实际的货币存量对预计的均衡货币存量的正向偏离,也就是指经济中存在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经济过热现象和通货膨胀危险[2]。在宏观经济上,流动性过剩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
广义货币量与GDP的比率,常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最常用的标准。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的RM2与GDP的比值为160%,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的57%和俄罗斯的21%,更远远高于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19%。由此可见,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经非常严重。货币流通速度和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共同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但从我国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来看,三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以RM2代表广义货币供应增长量,CPI代表物价水平,NGDP代表名义GDP,RGDP代表实际GDP。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经网1997年~2009年相关月度及季度统计数据
1998年到2002年,RM2处于下降阶段,国内出现通货紧缩,RGDP在8%左右;从2003年开始RM2开始大幅上升,连续7个月增幅超过20%,并于2003年8月到达极大值,它的上升带动了CPI的上升,GDP的增长率也在升高;从2006年6月到2008年12月,RM2与CPI保持一致,GDP的增长率在10%左右。由此可见,RM2与CPI、NGDP、RGDP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为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幅不断提高,从09年1月的18.7%上升到9月的29.3%,增幅连续6个月超过25%。
2009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9.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7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8.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银行为中央政府1.18万亿投资还要提供配套贷款,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大了流动的压力。长期的流动性过剩和货币供给短期内大量增加使得通货膨胀有了货币基础。
同时,由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截至09 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21,3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84%,是世界第一储备大国。大量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两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 18%,并且有升值幅度加大的趋势。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国际上套利的热钱大量流入,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压力,使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雪上加霜。
过于巨额的流动性在短期内注入市场,如不能迅速被生产领域消化,可能造成短期内货币供给过剩引发通货膨胀;即使新注入的流动性全部进入生产领域,也会引起总需求快速扩张,导致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但综合多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近期马上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M2/GDP)在不断上升表明国内经济景气度还不高。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下降,短期内货币扩张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推动作用减弱,所以短期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经济景气度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通货膨胀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尽管CPI和PPI双双回升,但是并不会马上就带来通胀,只是会为明后年出现通胀埋下伏笔。现在价格同比还是下降的,环比在上升说明经济在复苏是好现象。也可以说,双收窄,说明市场价格在逐步回升,通缩压力在明显减小。
很多学者认为,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为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动力,也是未来中国物价上升的最主要动力。而对于过剩的中国金融资本而言,参与大宗商品的投机不成主流。因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市场部在中国,中国金融资本还没有能力主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而国内期货市场的资金规模大约只有1000亿元左右。所以,不会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
但在低通货膨胀率的可能下,警惕资产泡沫是必须的。过剩的资本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必然向大宗商品及资本市场流动。尽管是否有资金进入股市还有争论,但股价在2009年近一倍的涨幅和最近创业板市场的火爆登场等表现无不向世人昭示中国股市的“不差钱”。房地产方面,总所周知房地产中有大量的银行资金,如果出现房价的大幅下跌,将直接表现为银行坏账迅速增加,会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四、宏观政策的经济调整
在外需即出口持续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目标唯有依靠增加消费和投资来实现。但在通货膨胀的风险逐渐放大的情况下,应对宏观政策组合进行适度调整。应将宏观经济调整的目标和重点放在能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充分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切实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有效带动消费增长、充分化解通货膨胀的风险等内容上。
一般而言,当经济处于紧缩状态时,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对经济复苏所发挥的作用要高于货币政策。但是,财政政策无法改变现有经济结构,不利于长远的发展。所以,有效的货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景气程度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应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将货币政策转向中性或者适度紧缩状态,以避免国内货币发行过量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同时防止经济增长出现下滑[3]。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动力不足。这种发展方式缺乏稳定性,国际市场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中国经济会立刻出现波动。应当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2、积极调整投资方向,抑制产能过剩,扩大内需
在现有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万亿,GDP就能增长3.3%。所以,合理增加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投资对短期目标的实现确实有支撑作用,但是长期却会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的矛盾。因此,在确保投资规模不减的前提下需要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将投资集中于能长期有效带动国内消费显著增加的行业。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内需有效增长。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度一直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贫富差距较大,贫困人口过多。加上中国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消费一直不占主导地位。因此,为有效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之外,还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以便充分降低居民谨慎性动机,减少货币需求,刺激国内消费。
3、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上
货币政策结合财政政策才会发挥宏观政策的潜力。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和通货膨胀的抬头。截止2009年5月,信贷迅速扩张,规模已达5.18万亿元。虽然,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在短期内能刺激国内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存在着扩大资产泡沫、影响银行体系稳定、引致通货膨胀、推高产能过剩等多方面隐患。目前,信贷高速增长主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有关。除对拉动GDP有短期效果外,对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社会消费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经济结构与分配体制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长期不能改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信贷规模和方向的控制,对私人投资部门的信贷进行引导,在信贷放卖弄进行必要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五、总结
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增长必然的伴随品会一直存在,过高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过快和货币供应过于宽松的产物。短期内,我国经济处于短周期的调整恢复期,难以再次出现1992年、2007年的超高增长,因而出现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而长期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但只要政府控制得当,措施及时,通货膨胀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经济仍将重新恢复平稳增长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