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学校将组成由朱文良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逐渐形成以政教处、团委、各班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调查、摸底。学校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摸清学生中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学校将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参加的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和家长,以期通过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三)组建心理健康小组
学校团委将在学生中组建心理健康小组,对参加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成为信息员、小教员。
(四)办好学习园地,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五)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使之能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六)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risk behavior)是最近几十年来在学前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探索需求,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及教育学工作者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主要体现在:
1.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
2.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
3.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
4.尽管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且整合不够。
在幼儿期间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同时还需取得社会与家庭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积极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幼儿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对山东省幼儿园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特点。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编排内容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我们积极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幼儿的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首先,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结合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及要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内容系统(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组织系统(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评价系统。
3.多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就是学习的课程,运用随机、渗透性的教育特点,为教师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提出构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探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主题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区域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家园社区合作中;此外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心理专业水平等等。
通过综合考察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种变量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程度,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提供一些数据和资料,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界定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研究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幼儿心理问题行为,促进幼儿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理,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他们乐于与嬉戏、友好相处的心理品质。
2.使家庭、社区、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3.增强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研究课题将就下列问题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家园社区活动的渗透教育。活动方案在不同年龄班级实施。
(四)研究方法
根据问题和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并将诸方法有机结合。如个案法:建立幼儿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矫治措施。
关键词:中职烹饪;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根据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而且,学生自己缺乏良好的自信心,对烹饪这门课程无法得到认可。所以,心理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勇于接受自身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1影响中职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1.1缺失教育设施:
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空间,才能对学生合理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否则,学生将无法将自己身上的心理想法表述给教师。例如:由于中职院校缺少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设施,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自己的办公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而实际的教育场地应为封闭的空间,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能让学生说出真心话。如果教师在公开的场地辅导和教育学生,学生则会没有安全感,其次,公开的教育场所的保密性也较差,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1.2学校对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从对中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只是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实际上,却没有真实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到具体的辅导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没有实际的作用[1]。
2针对中职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2.1完善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构建完整的辅导体系:
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中职院校的办学观念也应随之改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非常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特征,完善具体的烹饪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并构建完整的辅导体系,进而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激励与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其次,学校要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其主动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促进教师的积极性[2]。
2.2展开实际的心理辅导教育:
中职院校一定要将心理辅导教育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帮助烹饪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因此,在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辅导教育设备和条件,并开设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咨询途径,进而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个别辅导方式或者团体辅导方式,从而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的快速提升教师的辅导水平,并使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在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于教师参考。
2.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
由于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生活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这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比赛、表演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2.4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之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的教育现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并大力实施在教育过程中,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另外,学校要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进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授课。其次,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切勿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否则,学生则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失去研究的欲望[3]。
2.5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普遍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式。因此,中职院校的心理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授课。例如:教师可以让烹饪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功能,在家中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这样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方法,才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中职院校领导和心理教师都应对此受到重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咨询空间,确保学生的隐私不会被侵犯和泄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教师对其的辅导和教育,并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身心,与此同时,中职院校也会为国家培育出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泰宁.中职烹饪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12-23.
[2]杨冬,李世哲.中职烹饪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商,2015,(48):56-76.
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在十几岁到二十岁之间,其身心健康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职业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问题,保证能够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形成有效的培养,推动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论文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如何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简单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8):86.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
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中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章守纪的楷模,做致合理奖惩,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风气。
5、我校广播站每周四有一期《心灵驿站》栏目,心理老师给播音员提供稿件,已播出《自信的力量》、《轻松迎考》等内容。这种形式听众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裨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大软环境的建设。
五、加强心理健康科研工作
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来,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剖析、典型分析等方法、引起大家对心育工作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反思之风、研究之风,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去,反复循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的大环境。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科研将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进一步发展。
一年多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市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听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理沙龙,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工作,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工作。
六、反思及改进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向各位心理教师前辈学习,向其他的教师学习教学,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现场请教、网络请教、书信请教、电话请教等。
2.心理咨询有待完善。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心理老师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积极地参加培训和交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实践、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一、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情绪体验、心理测验、心理开导等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磨炼的坚强意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出其自主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学生高中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校生源丰富,其中部分学生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进校后最初都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保持初中的优势名列前茅。但个别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度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而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且青春期异往问题及逆反心理等都是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学业基础或行为习惯较差,个性心理不够健全,如引导不当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或为校园带来一些心理危机。若想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二、具体实施途径与办法: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以供参考: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选修Ⅱ至少需要108学时,内容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1、课程的安排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可以设置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心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因此建议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选修中的必修课。课型以讨论课、活动课为主,以讲授、探讨、测验、演心理剧、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也可以配合录相、多媒体、计算机统计等方式,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与学生进行有关身心成长、生活实践、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和行为的探讨。
2、课程内容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个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只要是与高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行为训练、个性形成有关的方面都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高一年级授课内容按学期编制出校本教材。内容参考如下:
(1)学习心理辅导
① 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确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②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如训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④ 考试心理调适,预防及克服考试焦虑。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
① 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包括潜力)、局限、短处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人生坐标,准确地、切合实际和可行地设计自我。
②自控。培养学生遇到来自他人、社会的打击、误会及前进中的困难、挫折时,能适度表达自己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耐挫能力辅导。
③ 自信。
④ 自尊。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乐观大度、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主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异性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
(4)情感情绪心理辅导
培养积极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青春期心理辅导
(6)生涯规划辅导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要完成15个学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高一年级每周有3个学时的课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堂课。
开展方式:课题讨论与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实际面临的或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有效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效果、怎样改善人际关系、抑郁心理如何预防和解决、如何提升心理素质等
具体操作:每个班集体选定一个研究题目,或分组选定研究题目,由任课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怎样实施研究等。涉及的内容、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获得,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关键词:芦山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经验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7-0076-0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四川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省教育厅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指导灾区教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抗震救灾,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从汶川到芦山,四川教育系统,在此次考验面前,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及时建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建立高效的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是心理援助工作组织有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援助工作实现全覆盖的重要保障。“4·20”芦山地震灾后,四川省教育厅借鉴“5·12”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成果,及时建立了灾后教育系统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一)成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4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成立了“4·20”芦山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并于当日奔赴灾区。协调领导小组由厅领导和相关处室人员组成,专家组由高校和教育科研系统的专家构成。他们均具有“5·1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
(二)开展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调查
为掌握灾区师生心理援助需求,24—25日,省心理援助专家组分若干小队,分别到芦山、天全等重灾县,与教育局、教研室相关同志座谈,了解灾后学校总体情况,并在他们陪同下深入芦山中学、凤禾中心校、飞仙中心校、升隆中心校、芦山县初中、天全县三小等学校开展6次专题调研,访谈校长及教师30余人,对芦山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了深入了解,对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有了基本把握。
(三)建立联络人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在调研基础上,省心理援助专家组结合“5·12”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建立经验,与芦山县教育局协商讨论,于4月25日率先帮助芦山县教育局建立了中小学灾后心理援助协调机制,落实了联络人,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随着灾区中小学先后复学复课,通过信息渠道,学校心理援助的需求源源不断地反馈到专家组。面对大量的援助需求,专家组在就近直接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更是充分发挥与灾区其他心理专业机构和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及时协调联系中科院心理所、华西医院等专业力量,参与到复学复课第一课——心理辅导课的工作中,以解学校燃眉之急。
(四)协助雅安市教育局制定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省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积极指导市、县(区)、校三级建立心理援助工作机制。在与市教育局沟通过程中,专家组看到市教育局工作相当繁重,许多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加之对心理援助专业工作不熟悉,主动提出协助草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为使方案切合实际,多次与市教育局同志沟通方案内容。“方案”从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加强指导;畅通信息,搞好宣传等方面,明确受灾县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协助制定了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意见”从工作目标及原则、方式及内容、队伍三方面规范外来心理援助组织,为科学有序地开展灾后师生心理援助提供制度保障。4月28日,雅安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至此,协助建立起了市、县(区)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制度,畅通了省、市、县(区)、校信息沟通渠道。灾区各县(区)形成了以心理援助协调负责人、联络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的行政——教研——学校——驻点心理援助组织相互协调配合的县级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机制。
(五)培训灾区心理援助专业力量
为保证心理援助全覆盖,也为当地培养一支“永久牌”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省心理援助协调组和专家组主动与雅安市教育局联系,协调骨干教师培训事宜。为高质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专家组多次与雅安市教科所同志商量培训主题和内容,设计出了符合实际的培训主题、课程内容,并与培训专家讨论了培训方式和方法。到5月6日完成了雅安8个县(区)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同时指导他们完成了本县(区)的心理援助规划方案的编制,为灾区心理援助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普及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方法
免费发送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适用书籍。紧急筹措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灾后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帮孩子重建心灵家园——团体活动辅导手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等书籍,为复学复课期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规范的活动方案,为市、县(区)灾后心理援助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二、专业组织和人员有序参与灾后心理援助
作为“5·12”和“4·20”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的亲历者,总体感觉这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吸取了“5·12”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教训,注意了介入方式和介入时机,做到了帮忙不添乱。
(一)抢险救援(人)阶段(3—4天内)
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金72小时,救人是重点。这时,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主要在后方,协助医疗人员,对伤员进行帮助。进入现场的也主要以有组织的医疗救援人员身份进入,对丧亲家属施以援助。
(二)应急安置阶段
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大都以救援自愿者身份在应急避难场所或帐篷区等人员聚集区域,从事综合服务工作,如协助搭建帐篷、安抚老人和照看孩子等,发挥了社会支持,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过渡安置阶段
学校陆续开始复学复课,心理援助需求量很大。处于待命状态的心理援助组织,主动通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渠道获得需求信息,在统一协调下,对接受心理援助的学校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按照《雅安市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一个心理援助组织定点相关学校,工作时间在一周以上,克服了“5·12”灾后不同的心理援助组织对同一所学校,相同的学生进行重复的心理辅导的弊端,避免对学生造成多次心理伤害。同时,不少心理援助组织还与受援学校建立起了中长期工作目标关系,以保障心理援助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三、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为帮助灾区师生尽快摆脱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重塑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借鉴“5·12”汶川心理援助经验,根据灾后不同阶段师生心理发展状况,特提出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一)重视对心理受创教师(校长)开展康复培训
地震发生后,灾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岗位,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和过渡安置工作,为确保学校安全复课和尽快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经历了抢险救灾、复学复课繁重工作的灾区教师(校长)也已身心俱疲,对灾区广大教师(校长)进行科学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显得非常必要。“5·12”汶川地震灾难及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重大灾害性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危机。尤其是有亲人、学生伤亡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与疏导,必将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进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康复培训计划的实施,促进灾区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康复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及帮助学生康复的能力,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康复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二)学校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芦山强烈地震对学生的心理冲击明显,与汶川地震等灾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与学生交谈中,学生常常自述“当我想起或听别人说到地震的时候会感到难过”、“很难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对过去经常做的事明显失去兴趣”等,感觉“焦躁不安”、“容易发火”等,情绪波动非常明显。加之复学复课阶段,学生多在板房学习;家庭房屋受损,时有余震,学生多住在板房或帐篷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灾前存在较大差异。对学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平复学生心理。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伤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游戏、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并转化灾后的各种负面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并悦纳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正向心理资源,重建对自我和生活的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坦然面对灾难,发现生命的积极意义,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更懂得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获得正能量,进而摆脱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逐渐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注重建立灾后学校心理援助长效工作机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技工院校 对策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中技学生是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的分流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这些学生经历了初中毕业分流和中考失败的打击,在做事和与人交往中容易情绪化,自控能力差,甚至出现自卑、偏激、焦虑、逆反等一系列复杂的不健康心理,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各种困惑。如不正确对待和处理,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以致影响到校园的和谐。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同行共勉。
一、技工院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
技工院校更多的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这意味着中技学生虽然在年龄上与普通中学的高中生一致,有该阶段学生共同的年龄特征,但他们没有升学压力,会更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更早地与社会“亲密”接触。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在校期间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善于创新、善于合作、乐观向上的个性。
二、中技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自卑与自负心理并存,认识问题片面
到技校读书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无法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自暴自弃心理。他们将以往失败的情绪带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勇气,固步自封,自我束缚的绳索成为了他们与师生正常交往的障碍。与此同时,他们又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一面。这些学生看问题容易片面,很少全面、发展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甚至常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从众行为,缺乏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对有这类心理的中技学生不仅要进行美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要进行学习和生活辅导等。
2.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1)偷窃问题。在学校,笔者经常能听到学生抱怨丢了东西,这种事确实让班主任头疼。家贼难防,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将来走进社会,也必然为社会增加隐患。
(2)说谎问题。不能诚实待人,欺骗师长甚至同学也是当前技校生的一大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说谎说多了,竟记不得自己说的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假话当真,连自己也骗了。
(3)自尊心强、怕苦怕累、承受能力差。有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表现出无法适应实习环境和实习要求的问题。有个别同学因违纪被老师批评后不服气,竟然不顾后果冲出教室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态,会阻碍中技生的健康成长。
3.社会交往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信息急剧膨胀,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技有部分同学只限于与同乡、好朋友交往,容易形成“同乡会”“小群体”等。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中技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复杂多变,人际关系微妙、情感淡漠、难以沟通。这充分说明大部分中技学生步入社会最难处理的不是技术业务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的极大不适应,表现为不善于与人合作、沟通。这主要在于学校教育长期忽视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与训练,使学生常游离在集体之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难以适应。
4.性意识觉醒早,渴望接触异性
中技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第一、第二性征的发育,体内性激素的增加,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与向往。这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由于黄色低级思潮的侵袭,使那些性萌发、性觉醒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迷惑,形成错误的观念,以至走入性的误区。屡屡发生的早恋、外租房过夜、少女怀孕等现象以及许多学生对此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都是外在诱惑与内在性观念混乱所造成的恶果。因此,对学生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疏导迫在眉睫。
三、技工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应对学生以上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便是教师施教成功的第一步。笔者建议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此后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等问题,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心灵上的阴影,能堂堂正正地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没受到消极影响,因老师的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得到提高。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事实上,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搞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每学期都设计操作性强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3.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乐观情绪,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自尊是每一个学生生活成功的关键,真正心理健康的学生每天在校园里可以心情愉悦、挺胸阔步。患得患失,常常是妨碍上进的消极心态。正所谓:“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乐观情绪就是一种“良性循环”,为此,笔者学校每学期都制定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情绪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如“欣赏我自己”“乐观心态小智囊——让快乐奔跑”“感恩、宽容、乐观”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互动环节,切实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并能充满自信心地面对困难,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成为朝气蓬勃的中技学生。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舆论与传媒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年级家长会等活动宣传,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创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