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

第1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问: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一门将理科、工科相结合的专业。高分子材料,又可以称作石油化学工业。在发达国家,石油化学工业里60%~70%的产值是由高分子来体现的。高分子专业涉及合成与加工两个方面,到了硕士阶段分设理科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工科的“高分子材料”两个专业。

问: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答: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导论。其中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都有相对应的实验课。

我认为一个专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高分子也是一样。不能说哪类学生特别适合学这个专业,我倒觉得更应该是学生在选择高分子后,能够主动去适应这个体系,发挥自身的特点,不断深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学好。

小编插话:如果能够不断深入学习,持之以恒,说不定就会像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霍华德他们一样,成为厉害的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在学习的路上,就算脚踩荆棘也要大步前行,来看看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吧。

问: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答:困难主要在于从经典化学到高分子化学的改变。高分子是混合物,所以高分子化学的化学式,结构不明确。在经典化学中,化合物有明确的分子式,但到了高分子化学,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说大概是这样,不够明确,这会令学生困惑。

等到学习高分子物理,困惑就更多。因为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很多东西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研究过程中,觉得应该是那么回事,至今没有定论。这种现象,对学生甚至老师来说,都是困惑的。

此外,高分子是大分子混合物,每一个聚合物的分子量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分子量庞大,且混在一起,此时就需要统计理论来总结规律。高分子物理里有大量统计理论,而统计理论对一般人来讲,很难理解。

问:大家是否有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理解误区?

答:很多人认为高分子材料是不环保的,特别是所谓的“白色污染”,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高分子材料从制造、使用、处置和无害化处理的多环节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是对环境污染最小和能量消耗最少的材料。国内之所以出现“白色污染”,是因为人们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垃圾分类处置的习惯。学习和掌握了高分子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成为你事业的方向,还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健康和环保。

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哪些行业就业

答:各行各业都可以。我们系大多数学生读研究生、出国,真正本科一毕业就去工作的好像很少,硕士毕业很容易找工作。

第2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第3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1、自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由山大南区材料学院与山大东区晶体材料研究所实行“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材料学院。材料学设有金属材料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等。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近60年发展,学科基础坚实,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水平较高,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育人体系。

3、学院按二级学科建系,现设有材料科学系、材料工程系、信息功能材料系及材料液态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材料研究中心和材料表征与分析中心等教研单位。

第4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46-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针对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根据工程界、企业界对未来高端工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了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加工、生产和应用技术并具有较强组织、开发、管理能力的,适应现代大工程要求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一流高级工程人才。

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然而,目前在学校大扩招的背景和就业的压力下,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本科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我校是首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单位,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探索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

许多高校通常将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这一学期正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当前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把找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就没有太多时间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了;即使找到工作的同学,部分用人单位也要求其立即上岗实习,导致没有时间做毕业设计;此外,随着考研热的兴起,参加考研的同学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准备考研复试或学校调剂上,以致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相对较少[1,2]。

1.2 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不牢固[3]

由于近年高校不断扩招,为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许多高校不得不压缩课时,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基本概念模糊、专业知识整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但在做毕业设计时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整体思路不清晰,普遍存在查阅、整理、分析和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差,看不懂英文资料,写出的开题报告条理性差,不会设计可行性研究方案,不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1.3 指导教师精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使得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加。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用于指导学生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另外,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所给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不强。

1.4 毕业设计经费不足、条件有限

针对目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课题的类型主要为工程技术研究,即以高聚物的制备、改性和应用及材料设计、加工和应用研究为主。工程技术研究类型的课题对场地、设备数量、耗材数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校现有的实验室条件根本无法满足部分实验测试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学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1.5 管理不善,考核不严

各高校虽然都对毕业设计有一套管理办法,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缺乏有效监控等现象,导致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质量欠佳。

2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2.1 与企业合作,真题真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社会主体,其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技术改造项目、新技术试用等,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毕业设计,不仅能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培养采用了“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半年在企业学习,最后半年做毕业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规定,毕业设计优先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岗位实习的企业进行。如果企业的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都认为找不到适合学生做毕业设计的题目或企业不愿、认为不宜在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则经过学生申请,校内指导教师同意,才能更换企业或指导教师作毕业设计,但必须选以企业实际问题为题、有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而且,要求部分相关工作在企业进行。由于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对该企业的全貌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开展毕业设计得心应手,效果较佳。

2.2 丰富毕业设计类型

过去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的类型较为单一,主要是工程技术研究类的课题,虽然有一部分工艺设计类的课题,但是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设计内容离真正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存在较大差距,这种选题比较单一、涉及面窄的现状不利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因此,对卓越试点班学生的毕业设计类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卓越计划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类型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特点灵活选择,除研究及设计类型的题目外,允许申报产品质量工艺管理技术、起草企业标准及其他标准、产品营销技术等类型的新型课题。今年,合作企业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除了研究类题目,还有很多调研报告类题目,课题来源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

2.3 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度

建立和完善了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为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企业安排技术骨干作为企业指导教师,选定实际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和学业指导,负责把握毕业设计的方向,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双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完善,可以帮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汲取两家之长,又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

2.4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为此,成立毕业设计督导组,对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选题申请表、毕业设计任务书等进行了严格审查。正式进入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后,在毕业设计前期,对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翻译进行检查;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进展程度;后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情况。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的管理,保证毕业设计的正常运行,从根本上杜绝毕业设计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考核环节。通过答辩考核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理解程度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我们建立了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由指导教师评阅成绩(40%)、评阅教师成绩(20%)和答辩成绩(40%)给出学生的总成绩,而指导教师评语由校内指导教师评语及企业指导教师评语两部分构成,校内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与企业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加权平均后计入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单。在毕业设计答辩中,答辩委员会至少有1名企业高级工程人员,答辩主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担任。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如何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通过一年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班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现有的毕业设计类型和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随着卓越工程师班学生人数的增多,必须探索新的课题来源途径和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研究型等各个领域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杭祖圣,谈玲华,唐青,等.科学发展观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分子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广东化工,2009,36(10):213-214,218.

第5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83-02

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特点

经过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子的理论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与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1-6]。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分子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现行中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都将高分子相关知识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对涉及高分子科学研究前沿的理论、测试方法以及高分子的新产品介绍等内容点到为止,该课程的学习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高分子科学的窗户,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高分子学科中的地位,通晓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高分子在染整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来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基础课程,衔接不够

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高分子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后续课程(如《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和《染料化学》等)的学习必须以高分子为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创新学分实验、创新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开展也必须要有高分子基础,因此为了让染整方向的本科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平台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课程学习为基础,但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物理化学》等课程也在此学期开设,因此课程开设时间过早,缺乏基础课程的知识,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多、学时少,课时紧张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部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包括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分类与命名、基本原理、高分子合成反应与方法等,涉及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共聚合等;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如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等)、分子运动、力学状态与转变,物理性能等。对于高分子专业的本科阶段,通常会开设《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程,分别在32至48学时不等;而对于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门课程,48学时,相对来说内容多、课时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课程体系的完善、讲授内容的连贯与取舍等都显得非常重要,对任课老师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三)注重理论,缺乏实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理论学习课程,没有相关实验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相应的实验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迫切,能够让所学知识与理论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最初的原料出发,选择合适的聚合方法与聚合反应,得到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用得上的高分子产品。

二、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了解高分子的应用,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总结了几点教学改革举措。

(一)规划本科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授课前完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与知识。

(二)多媒体资源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效结合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表现力、良好交互性和极大共享性等特点,它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教师几乎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建议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教学难点与重点等相关教学文件进行监督,要求授课过程中课件放映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将学生上课情况、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平时作业等与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进行综合评定。

(三)增设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课是对理论课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直观的现象和结果验证理论学习的真实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轻化工程专业开设实验课程,但涉及的实验众多,要求任课老师充分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重复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认真编写实验讲义。此外,学校和学院应重视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突破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框架,增加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额,注重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效结合,开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高分子材料用途广泛,遍及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因而在课程讲授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概论、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方案中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

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尝试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针对大学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以趣味讲座和座谈的方式进行专业介绍,了解专业背景,告知学生轻化工程这个专业是以化学与高分子为学科背景的,加强学科平台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实施学生双导师制

全面推进学生双导师制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及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三)强化实验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采用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大纲的规范下完成实验要求,将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资助下,实现学生创新训练的全参与和全覆盖,指导教师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在创新实验中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强化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毕业离校前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也是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从课题的选择、采取的技术路线、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所学知识与理论的应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与高分子相关行业的人数众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为学生的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和就业奠定坚实的高分子基础。

四、结语

根据国内外行业需求和自身特色,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围绕复合型、创新型染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2]刘兆丽,曹亚峰,谭凤芝,李沅.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索[J].科教导刊,2013,(1):82-83.

[3]喻湘华,鄢国平,李亮,吴江渝,郭庆中,曾小平.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4]胡建设,周爱娟,王宏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0,(5):70-73.

第6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结合国内外的工程硕士教学现状,通过分析国内工程硕士的课题研究方向和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脱轨现象、上理论课时间不足等问题,在借助于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导师制、灵活培养模式,确保创新实验能力培养的效果,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分子材料工程实践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对工程硕士创新实验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积累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实验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直都受到高度重视[1,2]。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高层次复合人才在传统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需求非常大,国家为了弥补学术型硕士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而工程硕士创新实验能力培养又成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美国的工程类硕士教育起源,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战后,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工程活动的涉及层面迅速拓宽,复杂性与日俱增,对工程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其工程类硕士培养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专业实践应用而非学术研究,培养目标是未来设计和开发的工程师。美国自开展工程硕士教育以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多样性的培养模式[4]。在美国学校工程类硕士培养的模式主要为培养方式的不同,如本硕连读制、远程教育三年制等,但其课程标准与学位要求是统一的,都必须遵循美国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和各专业学会(协会)提供的统一的专业认证标准[5]。英国的硕士学位教育分成两种类型[6]。一种是给予课程学习的硕士,称为MSC(MSCourse);另一种是基于研究工作的硕士,称为MSphil(MSphilosophy)。此外,还有一种类似我国工程硕士的研究工程师学位。英国工程教育是以让毕业生取得专业头衔(即专业资格)为主要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英国的专业资格已经把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融为一体。严格的入门要求、多样化的候选资格,加上灵活的注册路线,保证了专业资格的质量。我国工程硕士教育从1984年提出,经历了从试点到奠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自从奠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后,工程硕士教育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04年的180个培养单位、38个工程领域、年招生3万多人、在校生10万余人。从发展的势头看,工程硕士教育充满着活力。为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核验收,已下发(1997)57号文批准全国70多所高校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总的来说,大多数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7,8],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经过多年发展经验[9],目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相比国外,现在国内开设工程硕士培养点的高校数量在大幅度增加,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对工程硕士资格认证标准重视不够[10,11]。就目前高分子材料工程工程领域来说,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将工程硕士的课题研究方向和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存在脱轨的问题,在定课题方向时,把企业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研究生研究的课题与生源单位生产技术不搭。学生在企业工作很忙,无法保证上理论课时间等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高分子材料加工硕士点拟逐步摸索出一种新型的双导师制、灵活培养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资源平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本课题以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为样本进行研究,课题完成鉴定后推广到我校其它研究生专业。

2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授课方式改革、学位论文形式改革、课题来源研究内容改革等进行研究,培养出在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主要研究内容。

2.1课程设置体系研究

由于工程硕士自身特点即能够来上课的时间很少,生产实际经验丰富。本项目改革是想在时间少的情况下,使学员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发挥各自的长处。在课程设置体系设置上改革以往只注重在理论教学,必修课多的特点(至少17学分)。根据学生所在生产岗位需要多增加一些选修课(原来是11学分)。并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2授课形式及方式研究

目前的工程硕士大多都在生产岗位作领导工作,工作很忙,集中上课存在的难度很大,本项目拟采取的办法:远程网络上课(视频和师生互动交流上课),即课件点播、在线答疑、在线辅导、同步和异步讨论、在线测试、专家讲座等方式。即用时下流行的BBS进行提问和沟通。

2.3学位论文形式改革

由于目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比较单一,通常采用撰写“大论文”方式。依据此问题本次改革拟采取的办法为:学位论文形式: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

2.4课题来源研究内容改革研究

现在学生的课题大多源于校内导师课题,这与研究生所从事的专业严重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拟采取的办法:校企联合培养,针对企业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传统高校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新材料发展的以生产技术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生产“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由此,我们将努力尝教授走进企业,老板走进校园,企业员工(学生)走进实验室的目的。

2.5导师管理改革

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攻读工程硕士学位者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导师与工程单位选派的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3创新实验能力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取决于其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而如何深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是目前症结之所在。材料学院就这一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

(1)聚焦企业需求,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的办学理念随着工程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不断更新工程硕士教育的办学理念,将以服务企业为宗旨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之中,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于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可以自带科研课题。即工程硕士可以带自己单位的科研课题,课题的完成可以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现有实验条件完成。学校具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基础条件和高水平教师,实验室开放运行,资源共享。

第7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药物制剂专业学习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验技术、药事管理实务、药物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实用药物学(含药化、药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生物化学、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与中成药等。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新能源、医疗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医疗/护理/卫生;

4 学术/科研;

5 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员、分析研究员、制剂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药物制剂研究员;

2 分析研究员;

3 制剂研发工程师。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

制药企业从事药剂生产工艺操作、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监控测试、生产技术管理、药品营销、药事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可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药剂专业在平时的学习中专业课程主要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这些,通过几年的学习后毕业生主要是从事药剂师工作的居多,也可以从事药品销售,研发等这些职业。

第8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材料化学 课程体系 建设

一、引言

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材料科学及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而是材料制备、组成、结构和性能等方面涉及的化学问题[1-6]。目前国内已有140多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其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定位教学型大学,依托地方,借力总校,培养适应中山乃至珠三角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材料化学专业是理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已招收九届,已成为我校“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8个专业之一。2012年以前,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定位于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在经过多次调研和细致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2012年我们将材料化学专业调整为电子与信息功能材料,目的是培养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的调整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文简述了在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与同行交流。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课程与课程体系是相互联系、相对划分的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内容之间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充分发挥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校专业人才培养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包括“综合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段式培养体系。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根据这三段式培养体系构成。

(一)综合培养阶段课程

综合培养阶段课程是由教务处安排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英语、体育和军事实践、理工类通识、大文科类通识、计算机基础、创业教育、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及健康教育,共计58学分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和其他类六方面内容,由教务处确定课程目录,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计8学分。这部分课程主要是鼓励教师利用研究成果,开放有利于文理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

(二)专业培养阶段

专业培养阶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基础》和《现代仪器分析》,共计33学分。专业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子材料》和《印制电路材料与工艺》。其中,选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和《电子材料》为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在部分需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中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如现代仪器分析、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课程中均设置了课内实践课程内容。

(三)多元化教育课程

多元化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四大部分。这些课程旨在为推进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分层、分流教学而设置,供学生选修。材料化学专业的提升类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技能》《专业英语》《半导体材料》《工业分析》《材料物理基础》《大学生数学提高课程》和《大学生英语提高课程》等14门课程,共计18学分。另外三部分则根据其他专业和教务处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可自由选修。学生可以在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中任选一个部分,也可以在各模块间实行学分互换。

(四)实践教学课程

随着我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明显增加。实践教学安排以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按照“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展开。材料化学专业不仅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基础实践,即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与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即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即毕业(论文)设计和生产实习;综合素质,即军事实践、思政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这部分学分是36学分。通过实施“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为特征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提高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深入,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材料化学专业办成省内优秀、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为社会输送基础扎实、技能优良、创新能力较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长员,李文魁,多树旺,娄谨,沈友良.材料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江西化工,2009(3).

[2]董秋静,罗春华,韩燕,崔玉民. 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

[3]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4]耿树东,张福胜,张钰.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

[5]瞿晓岳,刘常坤,孙延一.材料化学专业阶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6]李松林,阮建明,刘继进,何轶伦,周忠诚,黄劲松,欧阳鸿武.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7]文胜,龚春丽,郑根稳,汪连生,周环波.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

第9篇:高分子材料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 工程实际 综合能力

当前,企业对工科院校的毕业生要求很高,需要招聘进来的毕业生不仅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创新实践和实践开发的能力。作为工科院校的专业老师,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尽快地与企业工作相适应,就必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要加强学生在校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工科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熟悉相关测试仪器和加工设备,了解工厂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给学生提供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实验空间。因此,有必要考虑如何在本校本专业现有的生产设备、测试仪器的基础上撰写新的实验大纲;考虑如何匹配合适的专业教师去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安全知识熟悉后,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实施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一、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内容,而实验教学的完成却有多种方式。目前,在国内众多的工科院校里,开设实验教学的传统方式主要有:课堂专业实验、生产一线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堂专业实验是基础,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一系列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来完成;生产一线认识实习一般是通过指导老师联系本专业相关企业,让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先给学生讲解企业内部的生产一线运转情况,然后将学生带到生产一线去,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岗位状态、了解实际生产及工艺过程。毕业实习则是比认识实习更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让学生真正地处于不同的生产岗位上,遵守现场工作条例,正常上下班,观摩现场工程师的实践工作,协助现场的工人完成工作任务,在日常的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毕业实习是学生真正切身感受到本专业特色的实践环节,以我们学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这批工科学生以往在工厂中的毕业实习工作需要逐个岗位地参加聚合物材料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准备、配方的选择、工艺条件的设定、生产设备的操作和控制、测试手段的选择和测试仪器的操作、材料性能的分析与改进、实验结论的撰写等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机制的改变,如今很难像十几年之前那样容易地联系到相应厂家让一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完成完整的毕业实习环节,因此需要在学校现有的专业实验基础上建立新的、与毕业实习相仿的实验体系。笔者所在研究所的老师讨论的结果就是建立聚合物大型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主张在现有在实验设施的基础上,编写实验大纲讲义,安排学生就选择的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如聚合、加工成型)、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

二、大型综合实验教学的特点

综合实验能够将相关多门课程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而且还能通过解决意料之外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所学知识,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团队合作、积极探讨的能力。通过总结大型综合实验过程中的所学知识和经验,可以将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学生从“变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大型综合实验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到服务和引导的作用。同时,实验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的特点,还要设计一些障碍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具有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应变的能力。

学校里的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型综合实验,可以在本校现有的生产设备、测试仪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工厂实际生产的氛围。老师针对现有的生产设备,初步拟定一系列研究方向,提前购买相应的实验原材料。学生选择好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后,与指导老师联系,商讨研究实验方案后必须自己去实施实验,老师只会给予必要的引导。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知道如何采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思维方式。

三、聚合物大型综合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们学校的品牌专业,近几年来,学校对本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也得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财政资助。目前,本研究所已经具备聚合反应釜、湿法纺丝机、熔体纺丝机、复合材料缠绕机、挤拉成型机、塑料注塑成型机(双螺杆配套)、哈克流变仪、同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万能材料试验机、万能制样机、双辊混炼机、平板硫化机等加工设备和测试仪器,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和性能测试实验室。这些硬件设备条件的具备,为本科生专业大型综合实验的开设以及专业老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操作平台。

聚合物材料大型综合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在3~4周内完成相对独立的小型专业研究课题,具体工作包括:收集所选定的实验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撰写报告等环节。一般6~8人为一个研究小组,学生自己分工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设定研究方案,选择实验原材料、加工设备及性能测试设备;然后与指导老师商讨实验可行性,完善实验方案后才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

四、聚合物大型综合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指导老师必须严格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对实验室的相应设备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在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后才可以允许其自己动手操作。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主要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聚合物大型综合实验教学一般设置在第八学期开设,这时候学生正处于毕业前夕,有的忙于找工作,有点已经进入毕业论文实验阶段,所以合理安排时间很必要。特别是前几个学期的专业基础实验没有学踏实的学生,不管是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完善角度,还是从安全角度去考虑,更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大型综合实验课程。

2.定期的小组讨论。因为实验不仅是一个验证理论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大型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会有意地设置一些障碍,允许学生实验失败,但要求学生对失败的实验进行分析,找出失败原因,提出改进方法。虽然只是短期的小型实验,但是整个流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从选材到加工成型,到性能测试,它们所包含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的异常现象,所以要求指导老师和您指导的学生之间保持很好的互动,多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和严重错误,指导老师必须及时作重点讲评,让学生引以为戒,在以后的操作中不至于重犯;对实验结果异常的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调整,特殊问题特殊分析,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如实记录实验进度和实验结果,及时分析和讨论,为小组讨论和最后的实验报告做准备。实验报告要求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报告内容中不仅需要反映实验目的、步骤、内容和结果;更要体现实验训练过程,要就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作出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并对本小组的实验作出综合评价产品,包括自评和互评;我们的学生是工科类学生,所以报告中还需要包含成本核算内容,让学生去探讨分析自己产品的性价比。

4.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报告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此次课程成绩打分的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我们将实验成绩分成三部分,实验报告占50%,报告中包含改进实验的可能会得到较高的分数;实验操作过程占40%,对违规操作生产设备或仪器的学生,指导老师会扣减这方面的成绩;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占10%,对无故旷课的学生给予减分。

五、聚合物大型综合实验教学的教学体会

从初步设定聚合物大型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开始,至今已经有三批学生完成这门课程。发现该课程的设置是将多门实验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包括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加工工艺学、聚合物加工设备、聚合物材料性能测试等课程的实验内容,使其成为专业教学的纽带,将多门课程连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

大型综合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实验过程从头到尾各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时首先得自己分析、解决,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大有提高。在设定方案和分析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去查阅大量的文献,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各个科研小组内需要很好地分工合作才能高效地完成整个实验计划,因此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大型综合实验教学对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选择实验方案的多样性,突发问题较多,指导老师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预防工作,对安全教育要特别注意到个人,所以要花费指导教师很多的精力去组织相应的实验。同时,由于实验原材料和测试设备的多样性,实验室方面也需要投入相应的配套服务,及时对相应设备做好调试及维护。实验室开放必须进行规范管理,实验室人员和指导老师在实验期间必须坚守在岗位,以防突发事件发生。

聚合物大型综合实验教学让工科学生能够在进工厂正式工作之前对聚合物材料的实际生产全过程和测试手段、改进途径有了基本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快速灵活地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提升他们在未来就业或进一步深造时对聚合物材料相关专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尧,王少愚.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及其扩展[J].教育与职业,2008,(26):163-164.

[2]赵天婵,吴福民,李尧.论工程教育中的综合实验[J].教育与职业,2006,(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