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院校的实验室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并称为新世纪高校建设的三大支柱。医学院校的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乎高校的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及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综合实力和发展前途,所以说,“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为培养新时期医学教育现代化高素质新型人才,必须要做好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以西部地区某医学院校为例,目前该校800元以上的设备共13188台件,总价值2亿多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临床,药理,生理,生物等科室的科研与教学。该校各实验室常常各自为政。在不同的科室,即便实验内容大致相同,也需要装备多台相同的仪器,资源很难共享,导致仪器的重复购置。有些专业开设的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常常是上半年课程很多,下半年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课了,所以一旦实验结束,实验室场地则长期闲置,造成很大浪费,这种状况还不利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科的全面发展。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种:教研室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研究型实验室管理。笔者工作的学校因单独成立了药学院,所以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合并成为功能实验室,这样既优化组合了人才及仪器设备,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 管理模式不科学
新世纪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高校的扩招规模在不断加大,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经跟不上需要了,有些方面严重滞后,缺乏科学指导。实验仪器、实验用房与配套器材破旧不堪,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技能操作培训,不能与时俱进;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靠普通的安保人员来兼顾的,他们只会使用,不会对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使得实验室器材与设备的维护效率低下、损耗甚至是遗失,有的甚至没有认真研究仪器使用说明,不能按正确操作规程使用仪器。
2 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科学的指导性建设目标和微观稳定的建设规划。这就牵涉到时间和金钱的投入。然而,有些院校的实验室建设的实际经费投入很有限,只制定了近两年的预算。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实践操作性很强,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更多的要依赖于实验室及临床操作实践。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实验室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实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要与时俱进,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变化和发展的。
3 师生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实验课,特别是对新开课程所安排的实验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实验室人员专职少,兼职多,工作态度怠慢,很少开展业务培训;实验管理制度不健全,资料收集和保存不规范、不全面;开设较多演示实验,主要以实验讲解为主,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率较低。
4 监督不到位
为确保实验质量,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容小视。然而在笔者调研中不难发现,有些院校的实验室管理缺乏健全的监督制度,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实验室建设没有专门的督导评估机制和标准,只是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涉及到实验室建设,才临时抱佛脚收集些资料,对学校没有较强的约束力和督促力。
加强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1 完善管理体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管理好一个实验室,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对于仪器设备的采购招标、入库验收与财产登记、定期检查与维修、报废注销、等方面,都要根据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教学科研的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应制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来鼓励高素质专业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打造爱岗敬业、精力充沛、年龄和职称结构都相对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此外,还可以采取岗位辅导、定期培训、外出深造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 加大经费投资力度
一方面应加大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津贴投入,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调研,根据工作实际来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考核量化标准,设定一定的岗位津贴,建立起相应合理的薪酬制度;在购置实验室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实用性,该花大价钱的一定不能含糊。这样既激发了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又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和教学工作。
3 重视实验室建设
对高校本身而言,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管理部门应努力打造一支年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管理井然有序的实验室师资队伍,提高本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为了朝着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开设了诸如英语,体育等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如环境生物技术,卫星海洋学等。这就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从学科长远发展来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建设必须要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4 加大监督力度
实验室建成后由谁来管,怎么管也是新时期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很可能达不到最初的建设目标,甚至造成更大的浪费。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应因校制宜,百花齐放,着重考察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份、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我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使学生乐学,教师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通过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愈差。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诚然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既做先生,又做学生,只要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第二要热爱学生。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第三要了解学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够一够,达到在原有的起点,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有所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老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是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去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其次,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第一,教师要在讲授课文时,巧妙构思,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教师做好学生的帮手,帮助他们扫除障碍,克服困难。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教学中要“学会”到“会学”转化,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固有问题
1.经济合同类型复杂,实际管理僵化
根??高等学校的经济合同来看,其主要分为两个种类,收款合同及付款合同。其中付款合同主要包括购置物资、劳务支付、对外支付、个人款项等,而收款合同则包括联合办学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有资产处置合同,接受捐赠合同,应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合同。由此可见学校经济合同类型的多样化及复杂化,而在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中由于高等学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经济合同,可以说在高校日常运行中的随时都可能会有相应的经济合同进行履约,但是在管理工作中却无法对合同履行、签订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及管理,无法做到全过程管理的效果,无法达到现今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对财务合同动态管理的要求。
2.财务管理工作中审核工作与经济合同管理之间脱节
目前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经济合同及审核工作的进行属于不同的人员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因此在实际中存在着审核人员对经济合同的了解不够的情况,因此在报销审核工作中无法科学、全面、准确的对项目进行支付业务。如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员出现遗漏,财务部门再不精准地掌握合同内容,就容易造成多付款,少收款等问题的出现。
3.合同管理较为粗放
一是高校的每个处室或部门出于职能需要,都会牵头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经济合同。二是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有时拿不到经济合同,或者拿到经济合同时间比较滞后,也容易在有关款项催收,支付过程中出现纰漏。
4.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合同签订部门和人员作为经济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缺失。经济合同签订的重点部门是学校的后勤基建部门,招生培训部门等。以上部门容易出现摸不清自己的家底,管不好自己的合同台帐,尽不到合同执行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不能第一时间催收催办。
二、解决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1.建立完善、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
现今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现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需要面对较为复杂的过程及一定的财务风险,为此必须要根据高校实际的经济流动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保证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同时,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具体性、可行性等特点,通过管理体系来对合同管理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以此来保证在合同管理工作的进行下可以有效的规避其存在的风险,并维护高校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使管理体系可以作为管理活动开展的唯一依据。
2.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由于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此在管理工作的进行中必须要保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并且在经济合同管理中高素质人才作为其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人才队伍进行建设。首先,需要扩大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吸收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其次,制定完善的培训学习制度,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吸收最新的经济合同管理知识,从而使其适应岗位职责;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形成学习意识及竞争意识,从而有效的提升经济合同管理的综合水平。
3.做好经济合同全过程的审查及管理
在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中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其签订和审查过程的管理,这也是保证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其也关系着合同的履约执行能力,根据就经济合同签订及审查的内容,需要做到以下部分。首先,需要加强对合同签订及审查的重视程度,保证在经济合同签订中可以做到组织审计、财务等部门等对经济合同管理进行共同的审查及管理。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合同的条款内容进行校对及审查,保证后续工作可以得到高效的开展及进行。
4.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动态化管理功能
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构建最关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财务数据动态化录入。财务部门要设定录入端口,由主管会计根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情况,依据合同目录及时录入收入和支出金额。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财务数据要及时更新,对已经收付的款项,在记账软件下账后,要同时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中登记。
关键词:高校;学生寝室;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2
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在校学生的主体,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就要根据他们的思想状态、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寝室作为相对独立的空间,是学生生活、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正逐渐取代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阵地。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寝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普遍实行,学生对班级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同班同学之间的距离被拉大,沟通的时间被缩短。从高校生活的特点来看,寝室是学生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不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每天学生一般会在寝室13个小时左右。除了8小时的睡眠时间外,还有4、5个小时用于学习、交流等。在寝室外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食堂中度过,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寝室是一个相对独立和私密的环境。学生会在寝室中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自己的思想状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等情况,且相互之间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把教书育人工作从课堂延伸的寝室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9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性也印证了加强寝室建设的必要性。他们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充满自信和激情。但同时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由于一个寝室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经济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寝室是一个容易产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寝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寝室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寝室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在如何进行寝室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认识上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还应该充分体现实效性、建设性和持续性。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服务为基础,提高认识,加强基础建设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寝室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当作强化高校育人职能、完善高校育人环节的必要举措。大学生寝室建设不是后勤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专营之事,它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寝室管理工作上,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统一认识,实施综合管理。同时,良好的寝室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寝室建设的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寝室成员的身心健康,加强学生对寝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高校应增加投入,改善寝室大环境,建设完备的寝室基础设施。
(二)以制度为保障,规范学生在寝室的日常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寝室实现育人功能的外部机制。制度管理既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健康向上寝室氛围的有力保障。高校寝室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管理制度、条例、行为准则、评比制度、奖惩办法等,使广大学生有章可循,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不失寝室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组织为骨干,实现学生的互查、互学、互助
由于现在各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和所带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且寝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私密的空间,在管理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可以以年级或楼层为单位建立学生自己的自查自检组织,进一步实现学生在寝室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学生党团组织作为优秀学生的集体,其先进性和组织性对于加强寝室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学生公寓的党团组织建设,不仅会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管理,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示范寝室,通过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
(四)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为纽带,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辅导员进驻学生寝室,与学生“同住、同吃、同睡”,能较快地掌握学生中的动态,比较容易发现学生中的问题,也易与学生建立感情,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还要加强和公寓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寓管理员和门卫作为学生寝室的直接管理者,往往更加了解各个寝室的状况和学生的一些日常动态。而学生由于和他们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他们面前也会表现的更加真实。所以,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和公寓管理人员的沟通和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动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竞争的不断升温,学生对心理抚慰的需求与日俱增。心理咨询员进学生寝室,不但可以增加和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便于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更易于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
(五)以优秀典型为榜样,营造积极健康的寝室氛围
积极的宣传可以起到引导舆论、榜样示范的作用,正确的指导可以让大学生寝室文化向着正确、先进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定期进行优秀寝室的评比,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对寝室建设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提高他们参与寝室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宣传要及时、全面,可以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用深厚的大学精神和优秀寝室的氛围去影响他们;可以召开寝室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组织各院系学管人员和学生骨干参观优秀寝室,实行典型引路,榜样示范。
三、结语
高校学生寝室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高校学生寝室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也就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和寝室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1.1 高校学生档案的含义和内容
高校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材料,形象的说,它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材料积累,同时反映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环节。在学生毕业离校后,这些信息材料的本质发生变化,以“人事档案”的身份重新启程。
高校学生档案主要是指涵盖学生的入学(招生)、入团、入党、学业、奖惩、毕业等重要信息,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时已由所毕业高中转入学生信息档案,那么,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形成的新的信息材料,就是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学生基本信息;(2)入学材料;(3)学业概况;(4)思想政治表现;(5)身体素质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6)技能情况;(7)社会活动情况及评价;(8)信用情况(9)奖惩情况;(10)毕业材料。
1.2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它高校档案的区别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他类档案相比较而言,具有过渡性,记录的是以人为主的信息积累和管理,不具有长期性和永久性等一般档案信息的特点,因此学生档案的过渡性使其具有学生培养的过程性,学生档案的构建与管理不能与其他档案管理实行“等量齐观”的管理方法。
2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多遵循高校档案管理基本模式,学生档案由系部进行学生原始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理,涉及上交的档案则遵循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办法,上交至综合档案室存档保存。学生档案有其特殊性,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资料,与学校其他档案资料不同,具有过渡性,对于学生档案管理而言,过程性是其重要的特点,这也使得传统档案管理上交模式不适合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2.1 系部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档案管理成为学校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或者学生管理部门的附属品,学生档案无专人负责,兼职管理广泛存在,这使得学生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不受重视,通常在学生毕业年度突击整理,学生档案材料填写时常不规范,缺漏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档案被视为“中转的纸张”,随意堆放处置的现象普遍。
2.2 学生档案内容单一化,无个性
中学时代形成的学生信息资料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大学时期形成的新的信息资料有学生成绩单、学籍登记表、健康情况表等,这种单一化的高校学生档案资料现状难于全面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能力。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是培养、教育合格师资,素质培育尤为重要,作为“准师资”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记录应是丰富多彩而非呆板枯燥的,师范教育要培养的师资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3 学生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受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制约,学生档案管理方式更为落后,学生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信息化的管理仅限于学生基本信息的简单检索和查询事务,未形成数据库形式的电子档案信息,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
2.4 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高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高校各职(下转第195页)(上接第176页)能部门、教学系部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授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学生面对最多的两大群体,受教学计划、开课安排的学期或学年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在任课年度形成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信息材料。与学生沟通最多,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生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者。
3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行学生档案管理的专职化
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的管理者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很多院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没有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一方面使得学生辅导员本身不重视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使得对于学生的管理流于形式。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专业、负责任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用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情感、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投入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师长兼朋友。对于各院系的学生档案管理,应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认真完成档案的形成、收集、汇总、检查、上交等工作,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无误。
3.2 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加强对于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学生档案不应该只是记载学生成绩及其学籍情况的“冷表格”,而是成为记载学生在校期间“鲜活”生活的“成长记录”,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势在必行,过程性学生档案的管理要求要具有一支负责任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学生管理经验,能够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的点滴提炼升华,构成具有生命的档案材料,笔者认为:在学生在校期间,构建学生特长档案、诚信档案、社会实践档案、公益活动情况档案、文体活动情况档案,将学生的学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综合考察,并给予科学的评价,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依据。然而,这必然会加重学生档案管理者的工作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从学校人才培养全局的角度,提高对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物质、设备、人员给予保障,惟此能够保证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接教育局通知近期,全国各地发生多起针对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恶性伤害事故,根据当前校园安全卫生工作的季节特点和全省教育系统安全视频会议及教育局的要求,各学校、幼儿园在寒假前后和元旦春节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排查整改,举一反三,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在岁末年初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开发区中心学校通过“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主题,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了全区元旦安全工作大检查工作,我们认真组织,严密排查,扎实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元旦安全大检查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元旦安全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各级安全工作责任.深化落实安全工作大检查,巩固提升各校安全工作的成果,全面做好全区各校安全工作,特别是元旦、春节、寒假放假前,各单位要以专题讲座、班(队)会、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一次以交通安全、旅游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极端天气防范、人身安全等为重点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在放假期间不在野外玩火,严防引发森林火灾,不购买和食用“三无”及其他不卫生的食品,引导学生外出安全乘车,文明乘车,不参与刺激且危险性较大的游乐项目,确保人身安全。对学生家长(监护人)重点开展在校居家取暖、洗浴的用电、用火、用煤、用气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防止火灾、中毒、触电等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继续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全区安全大检查活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在元旦、春节期间抓好全区教职工安全教育工作,重视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校校长抓分管副校长,副校长抓科室重点部位的责任人,逐级签订安全保卫责任书,并进行考核兑现奖惩,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事事讲安全,保安全。对学校的重点部位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自查,做到查制度落实、措施的得力、排查隐患,确保实验室、微机房、办公楼、各种辅助用房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强化全面安全意识,引导全区师生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二、制订方案,周密安排。
在元旦安全工作大检查活动中各校领导高度重视,各校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传达贯彻通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寒假前后和元旦春节期间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通知精神,各校长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要求,制定了各校在元旦、春节期间集中做好安工作检查工作活动方案,各校(幼儿园)进一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重点检查存在盲区和死角,对前一阶段排查出的隐患,一定整改落实到位。利用元旦有利时机,全区再次全面开展一次校园校舍安全隐患大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建立隐患台账,一般隐患立即在假期进行整改,对较大的安全隐患制定了整改方案,限期进行整改。
(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各校(幼儿园)重点检查宿舍、食堂、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等人员密集的重点场所。重点检查日常防火检查巡查、建筑消防设备设施和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是否符合要求等情况。
(三)上下学交通安全情况。各校(幼儿园)重点看是否建立校车维修保养制度并做好日常记录情况,落实冬季安全行车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情况等制度落实情况。
(四)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情况。各校(幼儿园)重点检查安保人员是否按要求配备到位,技防、物防设施是否配齐配足并得到有效应用,是否建立并落实门卫、值班、巡逻等内部安全管理制度。
(五)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各校(幼儿园)重点检查学校是否制定《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检查每学期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并针对近年来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责任制落实工作。各校(幼儿园)重点检查建立健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责任,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全面建立校内所有人员一岗双责安全管理制度,既搞教学、又管安全,既抓服务、又保安全,实现安全监管网格化、全覆盖、零死角,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全区各学校利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校园安全知识》,各校还购买了校园安全知识挂图、宣传条幅、串旗、消防知识挂图、消防知识读本,分门别类地挂到各重点部位。增强了全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三、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
按照今年签订的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依照安全工作的要点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各级责任制,在元旦期间集中做好安全工作大检活动期间,中心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对全区范围内的重点及要害部位进行了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防自然灾
事故、防失密、防投毒等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各校的安全及稳定。
四、加大值班力度。
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校长要管理好学校,必须树立民主思想,发扬民主作风,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校管理“机器”能够围绕预定目标和谐运转。
一、校长要树立依靠教师的民主观念
对于学校的管理来说,人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民主观念。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校长固然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人无完人,就个人的学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来说,教师一定有不少超越校长的地方。所以校长应放下架子,从情感上尊重教师。只有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倾听教师的呼声和意见,校长才能树立威信,管理好学校。
二、校长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制定工作目标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安排考试和检查总结教学工作外,日常的教学工作都要由教师去完成,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学校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留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制度要求,不必规定过细、管得过死;应减少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一些教学“弹性”。教学工作制度既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可行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以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创造力,使学校管理工作在教师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态势下达到优化。校长还要多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观摩教学和交流经验,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要让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校长除了要发挥校委会、工会、教导处、德教处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外,还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各项管理目标、教改方案等的制定,都要鼓励教师发表意见和看法。此外,学校还要制定鼓励教师提建议的政策,使教师主动地关心学校大事,自觉履行主人翁的管理职责。校长要善于把教师的合理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把教师的合理建议渗透到学校工作中去,写进学校工作计划或工作要点中。这样,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就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能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力量。
四、要让教师参与学校工作评估
校长应大胆放权,让教师自己制定与学校总体管理目标紧密联系的责任目标,并指导教师实施和评价。这样,能使教师由认识上的“认同”发展到情感上的“认同”,以达到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的“默契配合”。教师参与学校目标管理和评价的范围可以拓展到德育的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以及教学工作的评优等。
五、让教师参与监督,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让教师参与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置身于教师的监督之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奖励办法、改革措施等都应向教师公开,由群众掌握评价的尺度。这样,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才能起到监督作用。学校要健全学校民主生活会制度,校长应作为普通一员参加生活会,也可建立“批评日”制度,由校长主动做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意见。校长还要走进教师中,诚心诚意地向教师征询意见。这样,教师对学校领导、对校长的帮助支持,才会由不自觉到自觉,形成一种自觉的监督氛围。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让教师参与监督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校长要把教师的监督落到实处。这里根本的一条就是校长要有健康的心态,把教师的批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该采纳的采纳,该改正的改正,该落实的落实,暂时不能解决的应给予答复。凡是被采纳的意见,校长应及时反馈到教师中去,做到条条有着落。这样会使教师受到鼓舞,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学校管理 管理智慧 管理艺术
说:“所谓智,便是指人们的聪明智慧,所谓谋,便是指人们对问题的计议和对事情策划。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所以智比谋更重要!”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不是事必躬亲的力气活,也不是人盯人的劳苦活。管理学校,讲的是智慧。没有智慧融入的管理,只能是疲于奔命的管理,是只能事倍功半的劳作。
学校的目标是育人,育人牵涉的是方方面面的工作。不讲智慧,不注重统一协调与协作,那么,教育就最终会成为害人的工具。因此,学校管理必须融入智慧,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进行切实规划,扎扎实实地执行,智慧地反思,使规划执行有力,执行有果。拉罗什富科说:“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管理者千万别放弃用智慧管理学校。
1.以人为本
学校要想做到智慧管理,首先要尊重、关心、信任每一位教师。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学校承前启后的重要力量。只有教师切实发展,才能真正贯彻管理者的思想,执行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由于每位教师的个性、生活阅历、性格、情感等存在差异,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学校应帮助教师挖掘潜能,为教师的生命成长提供可能,学校尤其要重视人文管理,重视情的投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可能,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对教师管理,必须融入人性,融入智慧,让他们树立信心,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在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深入一线,多多了解教师的个性特长,真切把握教师目前的教育教学处境,善于“给猴子一座山,给巨龙一条江”,搭建成长的平台,一是让他们的特长有所发展,二是通过其特长的发展助力学校的发展。很多时候,发展教师的个性特长,反过来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使教师对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过来培养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同时,管理者智慧地对教师进行管理,还在于鼓励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引领他们以平常心对待教育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思考这不和谐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更便于管理者落实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能力。
2.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
以人为核心的学校管理,立足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除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外,还非常重视通过各种途径集思广益,汇集教师智慧,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每个班子成员发挥聪明才智,在涉及学校的重大事务和决策时,能提出建议。校长应建立行政议会制度,通过行政班子成员的定期聚会交流,碰撞思想,凝练智慧。校长对集中起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筛选,或交由班子群体讨论,从而获取更接近于学校实际的管理方案,使学校的发展少走弯路。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切勿搞个人英雄主义,不要以为自己是校长,是能人,可以主宰学校的一切,自己的一切思考、一切做法都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永久执行。抱有这种思想的校长,注定前途灰暗,注定会让教育走向失败。学校不是校长一个人的,校长永远不能孤芳自赏地管理,不能顽固地执行所谓的计划,不能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校长在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根本来说,是集体众人之力,又接受众人的监督,使管理公开透明,行事公平公正。校长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对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校内各部门各类人的各种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目的。
学校的发展满是动态与艰巨的,学校的工作满是繁重与复杂的,这都要求管理者多多思考,抓住民主管理的切入点,敢于放下身子,不搞特殊化,尊重职工(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差异、不同的意见等),与他们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民主管理成为学校的需要,成为全校上下的需要,自然才能激发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意识。
4.有效沟通
善疏则通,能导则安。校长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管理者,而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沟通者”,主动走到师生当中去,在与师生沟通上下工夫、花力气、做文章。校长如果能把“有效沟通”融入到骨子里,能够和师生多交流,就能够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进行规划、决策,就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就能够凝聚起全校上下的意见,管理目标自然就会落到实处。在学校管理中,作为一校之长,应和师生多沟通并充分发扬民主,鼓励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只有多沟通和民主管理,才能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现实中,某些校长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把校长负责制理解成了“学校家长制”,大事小事都是校长一言堂,势必造成学校事无巨细,校长都要亲力亲为,一切都要等校长定夺,下属放不开手脚,遇事拿不定主意,甚至产生推靠思想。这样,造成校长高高在上,做事不民主,自己说了算,家长作风严重,不能和教师打成一片、有效沟通,更不能听取教师的反面意见。
今天,学校管理已经告别蛮荒时代。学校管理要做好,就要掌握管理的艺术,体悟其中智慧。只有融入智慧的管理,才能从管理中生智慧,才能提升管理思想,真正实现以思想管理学校,使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31-02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越发值得关注,成长环境造成的主体特殊性让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然而这一主体属性的变化推动了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进程,也推动了大学管理模式的变革。
一、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探究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推进了学校管理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这一管理模式是学校尊重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学校把学生当作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特性,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校管理不合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也是大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
1.缺乏明确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和长期规划。目前,各所大学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既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也没有长期的规划。没有制度作为依据,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一旦遇到问题就无法及时、合理地解决。合理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力依据。没有长期的规划,学生的流动和学生干部的轮换就会造成既定的管理模式又重新开始,新一届的学生和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也就没有以往经验作为参考。
2.学校管理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自我管理形式的单一。对我国高校而言,更多的是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具体管理行为只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学校并没有认识和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对最终决策并没有什么影响。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一般仅限于学术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等,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学校重大管理活动和决策都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的管理。代表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的学生组织形式单一,常见的如团、学、青,这些学生组织的成员多为老师任命,人数较少,不能代表大部分同学的意见。而且学生组织的作用更多的是面向学生,对老师的作用微乎其微。
3.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持续性不强。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事,认为自己只要一切服从安排就可以,没必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自己好处不大的地方,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渴望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当提出的建议未被学校采纳,就失去了积极性。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认为参与学校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也就不愿意再参与其中。
4.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的能力不够。大学生社会工作能力欠缺,在学校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中往往观点分散,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在关键时刻,更是缺乏高质量的、实质性建议。既不能为学校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不能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甚至提出不切实际的构想,过多地考虑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不能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90后”泛指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既传统又前卫,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都是前人难以企及的。”①面对“90后”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审视以前的思路和方法,创新面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非“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但作为不满或刚满20岁的年轻人,在“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中,这些问题更为显著。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得不从“90后”这一大学校园主体的特点出发,才能就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积极热情,敢于挑战。积极热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是“90后”大学生的共有特点。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喜欢挑战新事物、寻求刺激,当然一旦他们对新事物缺乏新鲜感,就容易失去往日的热情,这一特点源于他们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
2.素质较高,自尊心较强。“90后”的成长过程几乎非常顺利,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较高,思想先进。他们的高素质也仅限于学习或者文体特长方面,工作能力缺乏锻炼,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更缺少挫折教育。抗挫折承受能力较弱,使得他们一旦遇到困难,自尊心受到打击,很容易失去信心,不愿意再继续下去。
3.信息来源多样,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多样的信息渠道和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深刻地影响着“90后”一代,使他们的信息来源多样,价值取向更加务实。他们接受的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畅通,这在一定程度使得他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有别于非“90后”。他们尊重和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同时,努力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在关注集体活动给自己带来荣誉的同时,更注重实际收获。
4.独立自信,团队合作意识不足。由于“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家庭和学校的生活环境造成他们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乐于展现自我,喜欢独立完成任务,同时这也使得他们与人分享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独立自信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担当责任,团队意识的缺乏则会阻碍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三、“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改进措施
现阶段面对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根据特点结合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对策。“当代的大学生与过去不同了,他们有自己更加明确的思想和追求,对于管理者也不再是唯命是从。”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学生应利用好自己的主体地位,学校应大胆改革,转变角色,由绝对的领导者向引导者过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活动。
1.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丰富和完善学校管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学校应信任“90后”大学生,利用他们富有激情、敢于挑战的特点,创造更多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也让他们能够有所创新,避免教师包办和少数学生干部代办,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合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学校管理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多以学生代表或学生组织的形式,较为简单片面,应该丰富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学校应赋予“90后”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权利,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强调主体间的合作及多方向的持续互动。
2.健全相关制度,构建大学生参与管理机制。长远的规划、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机制是高校管理的基础和保证。“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要落到实处,长远的参与规划、顺畅的参与途径、多样化的参与形式、严格规范的参与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包括公开听证机制、民意调查机制、咨询审议机制、选举投票机制等等。学校应转变对学生的传统态度,尊重并理解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克服目前学校管理中学生参与角色的缺失问题,在制度安排层面上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才能得以更好地落实。
3.保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学生自身来说,需不断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若提出的建议未被学校采纳,应该想更好的解决方案。从学校方面说,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学校应及时采纳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形式上的敷衍,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要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属于管理者,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4.理解和利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首先,学校应尊重和理解“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站在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很好地沟通,引导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至于出现消极情绪。其次,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时间,允许他们犯错,建立起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信关系,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后,“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的背后是坚强、勇敢和自信,他们是值得信赖的一代,学校应积极发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成长。
5.注重培养“90后”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将“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落到实处,就必须注重对他们参与能力的培养。参与管理或者参与决策不是简单的举手或投票,它需要一定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作为基础。“90”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拥有较强的自主自立精神和民主参与意识,需要的只是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培养。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道德责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识得以养成,从而在学校的民主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活动的层次及范围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既能够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又可以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创新参与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注释:
①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14.
②姜玮,李真,李捷.“90后”大学生管理特点及方法[J].传承,2008,(11):48.
参考文献:
[1]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李宁.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02).
[3]斯琴格日勒.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
[4]韩延伦等.学校管理:问题、理论及模式[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