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道路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体思路
依托我市西部山区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生态和民生三大底线,充分体现独特的太行山水文化,促进旅游区整体改造提升,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进度,提升旅游发展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确保旅发大会顺利召开。
二、重点工作任务与分工
(一)建设旅发大会主会场及分会场
由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牵头,以东太行景区为大会主会场,以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等重点景区为分会场。其中在东太行景区建设一个集办公、接待、会议、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商务区;在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等景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提升接待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旅发委、行政审批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林业局、环保局、水利局、电力公司、活水乡、管陶乡)
(二)旅游区整体改造提升
1、重点景区整治提升。由市旅发委负责牵头,按照《河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开展A级景区专项整治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从景区环境整治、旅游安全、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厕所革命、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全面抓好A级景区整改提升工作。在为筹办旅发大会营造良好的景区环境的同时,完成以下工作:
(1)东太行景区4A创建;
(2)古武当山景区4A恢复;
(3)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十六沟等重点A级景区提档升级工作。
(责任单位:各所涉重点A级景区、市旅发委、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管陶乡)
2、完善停车场建设。由市旅发委负责牵头,制定停车场建设计划,实施A级景区和美丽乡村停车场新建、改扩建工程,在停车场设计上更加注重生态化、智能化、特色化。旅发大会承办前,完成以下工作:
(1)旅发大会主会场新建停车场建设;
(2)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十六沟等景区停车场的改扩建等。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交通运输局、行政审批局、国土资源局、活水乡、管陶乡)
3、加快标识标牌建设。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牵头,依托旅游专线、旅游环线、太行山高速(武安段),科学合理设置旅发大会承办地旅游外部交通标识,完善景区“最后一公里”标识系统,推动旅发大会承办地旅游标识标牌统一标准、双向互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旅发委、活水乡、管陶乡)
(三)加快建设旅游交通网
1、加快旅游路网建设。由市交通局负责牵头,全面加快我市西部旅游交通提档升级,构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和承办旅发大会的交通服务体系。实现“高速连接线连通域外、旅游快速线直达景区、内部小环线串连景点”,建立旅发大会承办地通达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其中包括:
(1)完成平涉线下天庙至沙洺段改建;
(2)加快旅游大环线(贺进—龙井)和旅游小环线(活水—柏草坪)项目建设;
(3)柏草坪至朝阳沟景区道路拓宽改造;
(4)完成下天庙加油站—前柏山村东新规划道路(长约2公里、宽30米);
(5)朝阳沟—后柏山道路排险加固。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审批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管陶乡、贺进镇)
2、加快景观大道打造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局和林业局共同牵头,对旅游环线、旅游专线重要节点开展绿化造林工作,重点做好旅发大会观摩线路周边景观、生态林设计、建设及美化工作。确保旅发大会承办前呈现效果,实现旅游道路两侧处处皆景。其中包括:
(1)平涉线下天庙至沙洺段道路两侧;
(2)旅游小环线活水—柏草坪段道路两侧;
(3)柏草坪—朝阳沟段道路两侧;
(4)朝阳沟—后柏山段道路两侧;
(5)沿线驿站和观景平台周边;
(6)平涉线沙洺段东侧北至四里岩水库坝下,东至河道岸堤,南至旅游专线,西至平涉线范围内土地的绿化。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园林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管陶乡、贺进镇)
3、加快建设河道治理工作。由市水利局负责牵头,主要对沿平涉线、活水—柏草坪(白云川)旅游环线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沿河打造风景带,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观。其中包括:
(1)宅清沟—白王庄河道水系景观打造;
(2)闫庄村东河道水系景观打造;
(3)石河湾河道水系景观打造;
(4)盘龙山—下天庙河道水系景观打造;
(5)七步沟路口—李家庄教堂段水系景观打造;
(6)京娘湖—四里岩水系景观打造;
(7)其他区域水系景观打造。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
(四)实施美丽乡村战略
由市农工委负责牵头,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景”,对旅游区道路沿线所有村庄进行改造提升,对旅发大会承办地核心区域沿线所有村庄实施道路、临街建筑、厕所、污水治理、垃圾一体化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干净整洁、景致别致的美丽乡村。在部分区域进行重点建设:
1、白王庄美丽乡村建设及村内街道打造休闲小吃一条街;
2、宅清沟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打造以及宅清沟—白王庄沿河道V形或U形木步道修建;
3、石河湾美丽乡村建设及村南修建月亮形公园;
4、口上村美丽乡村建设及水利文化打造;
5、楼上村美丽乡村建设及戏曲文化打造;
6、前、后柏山美丽乡村建设及木步道修建;
7、朝阳沟美丽乡村建设及知青文化打造;
8、柏草坪美丽乡村建设及红色文化、商帮文化打造;
9、寺峪脑美丽乡村建设及原生态古村落打造;
10、后临河古村落打造。
(责任单位:市农工委、文广新体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水利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管陶乡、贺进镇)
以上项目建设中,由市财政局负责帮扶白王庄、交通运输局负责帮扶宅清沟、安监局负责帮扶石河湾、矿山公司负责帮扶前柏山、冶金局负责帮扶后柏山、水利局负责帮扶口上。楼上、朝阳沟、柏草坪、寺峪脑、后临河等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单位待定。
(五)打造建设特色旅游新业态
1、实施景观灯光工程。由市水利局负责牵头,依托四里岩、京娘湖2座水库,开展夜间亮化工程,打造灯光璀璨的山水精美夜景。(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电力公司、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
2、精心打造“古韵宋街”。 由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牵头,依托京娘湖景区京娘文化以及游客中心前酒楼街道,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古韵宋街”,增强旅游吸引力。(责任单位: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旅发委、活水乡)
3、发展休闲采摘旅游。由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牵头,依托田鑫农场农庄原有采摘园,进一步扩大采摘面积,打造休闲采摘体验旅游新业态;河道水系景观打造和水系吊桥修建。(责任单位: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水利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活水乡)
4、建设特色醋文化展示中心。由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牵头,依托原“一支刘”醋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醋文化展示中心(醋博园)。(责任单位: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活水乡)
5、建设水利精神展览馆。由市水利局负责牵头,在京娘湖停车场谋划建设水利精神展览馆。(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活水乡)
6、谋划建设知青文化展览中心。由市旅发委负责牵头,依托朝阳沟浓郁的知青文化,选址建设知青文化展览中心。(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管陶乡)
7、地博园改造提升。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从提升太行地质文化入手,对地质公园博物馆进行精细化改造。(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
(六)扎实开展旅游环境整治和建设行动
1、抓好观摩路线沿线建筑风貌提升。由市工商和食药监局负责牵头,分别按照责任区域对旅发大会观摩路线沿线(平涉线下天庙—沙洺段、旅游环线等)建筑物立面、沿街门店设施、广告招牌进行统一规划,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工商和食药监局、活水乡、管陶乡、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公安局)
2、抓好农家乐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由市工商和食药监局负责牵头,对区域内农家乐的发展做一定的规划,引导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农家乐,规范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市工商和食药监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旅发委、活水乡、管陶乡)
(七)加快旅游建设项目土地流转、项目规划设计等前期急需完成的各项工作推进进度
1、旅游项目土地流转。由活水乡、管陶乡牵头,按所在区域分别对需绿化美化区域的土地进行流转,为旅发大会观摩线路周边景观、生态林设计、建设及美化工作提供土地保障。其中包括:
(1)沙洺村东北至四里岩水库坝下,东至河道岸堤,南至旅游专线,西至平涉线范围内土地;
(2)宅清沟—活水道路两侧(白云川)可视范围内土地;
(3)活水村西大棚及插花地土地;
(4)前渠—门王庄—马店头两侧土地;
(5)荒庄—朝阳沟—柏草坪两侧可视范围内土地;
(6)田鑫农庄附近下天庙和旅游小环线以北、奶奶庙以东区域土地;
(7)抓好洞天府景区建设土地调规工作。
(责任单位:活水乡、管陶乡、市国土资源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公安局)
2、加快沿线驿站、观景平台、桥梁建设。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牵头,抓好驿站、观景平台、桥梁等重点旅游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相关手续办理以及项目招投标工作。
(1)平涉线沿线6个驿站建设;
(2)白王庄牌坊附近驿站建设;
(3)柏草坪岔路口附近驿站选址、建设;
(4)荒庄隧道—后柏山观景平台选址、建设;
(5)寺峪脑附近观景平台选址、建设;
(6)旅发大会主会场桥梁修建;
(7)前柏山村东桥梁修建;
(8)楼上桥梁修缮等工作。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活水乡、管陶乡、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3、抓好旅游道路沿线环境整治。由活水乡和管陶乡负责牵头,分别按照责任区域对大会观摩沿线(平涉线下天庙—沙洺段、旅游环线等)以及旅游专线路界以外可视范围内的环境进行整治,做好观摩沿线沿途的违章建筑、残垣断壁、有碍瞻观的建筑物包装等。其中包括:
(1)陈家坪附近违建临建;
(2)朝阳沟—柏草坪两侧违建临建;
(3)前、后柏山道路南侧等处违章建筑。
关键词:青海 乡村旅游 SWOT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68-02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近年来,以“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青海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青海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ns)。
(1)青海省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交汇地带的青海,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具备加快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条件。
(2)青海省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和互助县古城村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全省已拥有互助土族风情游、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游、贵的黄河民俗文化游、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2010年1月―8月,乡村旅游经济收入3亿多元。据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不论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
2.劣势(weaknesses)。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见表1)。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见表2)。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这是人们对乡村旅游项目最形象的描述。青海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3.机遇(opportunities)。
(1)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随着汽车逐步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及青海省道路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自驾车游青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省外游客进青海旅游的选择。自驾车游客大多选择环境优美、有独特风俗风情的地方作为目的地。截至2010年7月,已有13万辆自驾车驶入青海,自驾车游客的大量涌入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2行业支持。乡村旅游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化的优化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国家的支持。青海省旅游局制定了《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强化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提升各类型的“农家乐”、“牧家乐”。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选择重点旅游乡镇,从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市场宣传、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培育典型,逐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保护性地挖掘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
(3)基础设施改善。自2000―2008年间,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62.33亿元,其中约40多亿元直接用于和带动旅游公路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旅游公路的服务水平,青海省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加大对旅游公路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假期的调整。我国节假日制度调整后,小长假增多,带薪休假制度也全面实施,给人们的度假生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加之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体验性的休闲型、享乐型和学习型旅游度假方式,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4.威胁(threats)。
(1)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和引导不力。由于对乡村旅游还缺乏认识,观念和理论还比较落后,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不清楚,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旅游的意义,没有意识到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重要性,产品与市场脱节。
(2)项目建设盲目,重复建设严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许多单位和个人急于瓜分乡村旅游这块蛋糕,却很少来考虑与论证游客流量等经营要素,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行业竞争的无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
(3)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真山真水”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前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诱因,但环境系统本身也很脆弱。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使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垃圾增加、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众多负面影响,如果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丧失生态优势。
二、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例如: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贵德县打造以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观赏民俗风情为主的农家宾馆、农家院旅游项目;有国家AA级风景区――桃花园林风景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发以餐饮、赏花、娱乐为主的“休闲园”和“农家乐”;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则开发以“撒拉人家”为主的休闲旅游。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化。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大力扶持,简化手续。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并在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青海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笔者相信,只要全省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就能使青海的乡村旅游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08(19)
2.青海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青海日报
3.青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人民网.2010.9.10
根据现代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发展的大趋势,立足市场,充分发挥乡土民俗文化特色、生态与产业资源潜力,将观光为基础,体验休闲为目的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围绕体验经济自主创新,农家乐传统模式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就业增收,乡村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发展,做精做好春花秋月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特色乡村旅游社区,探索五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文化理念
春花秋月是国人世代传承的经典意象和审美情结。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围绕这一文化发展主题,以田园诗风、桃李香径、柴门芳滨、花间草堂、竹里人家为背景,以山水田园诗的人文意趣为源流,以大井铺(明清古驿文化)、大井(古井传说)、女儿坟(罗江四大名墓)等乡土名胜为历史文化题材,以现代原生态农耕文化体验为回归方式,以人与自然契合为哲理韵味,致力营造自然清新、闲逸静美的体验空间,醉月迷花、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
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形象氛围的塑造,主要采用淡而有致、雅而不俗的白描手法加以勾勒,通过深度发掘资源内涵,嫁接诗性文化,取意造景,借景传情,情景交融,抒发性灵,以传达春花秋月的核心理念。主题展开着重围绕观花赏景、吟风弄月、明清古驿、斗鸡乡俗等文化旅游题材,以休闲、娱乐、度假、养生为经营主线,多元组团为园区布局模式,集约和集中有机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模式,为发展乡村旅游和体验经济提供新视角。
三、开发思路
(一)发挥本土以林果业为主导的三农资源优势,108国道餐饮经济和紧邻绵阳休闲经济圈的口岸优势,将特色林果业、特色乡村旅游和口岸市场有机结合,产业为躯,文化为魂,打造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庄,继国光村“千鱼欢”乡村旅游社区之后再创新亮点,探索新模式,联手打造金山镇乡村旅游产业基地。
(二)结合旅游社区开发,在原村委会设施基础上,全面打造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形成集村委会、村支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管理服务活动功能一体化的乡村社会管理新型发展平台。
(三)围绕春花秋月这一人文主题,通盘把握其与特色农业、生态环境、旅游开发、体验经济、示范农户、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多重结合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开发要紧扣发展目标(春花秋月核心形象塑造和形成核心经营功能)集中投入,示范农户(10-15户)集中转型,社区组织基地和环境配套集中打造,招商开发区集中发展。在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扶持移民农户多层次参与,自主创业;在农户集中居住区要统筹协调,处理好资源利用与共同发展的关系,既要加速形成突破效应,又要整合推进,实现共享经济;开发还要与“三建五改”的村容村貌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加大资源市场运作的力度,借大井—金山段乡村旅游加速开发之势,精心策划包装特色娱乐、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全面推进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的开发,要致力挖掘原大井镇相关资源的潜力,向旅游社区集约发展,形成集聚功能。
(六)由于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涉及范围较广,各农户民居聚落在空间布局上相对分离,加之开发规模和整体配套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发可作两期推进,首期集中开发罗绵路西侧春花秋月主入口相关区域,二期后续开发纵深区域,形成环线景区,逐步打造国光五星两村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整体格局。
四、总体布局
春花秋月集中发展区(一期)根据环境与资源状况,主要以五星村四组邻近罗绵路相关区域作为开发的核心部分,按照入口功能区、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两点一线)、招商开发区、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四大功能板块进行总体布局。
(一)入口功能区:春花秋月标志形象、明清古驿形象(大井名胜景观)、古驿站主题餐饮群
罗绵路西侧五星村入口处为中心的南北两翼临公路区域纳入入口功能区。该区通过环境整理改造,主要布置标志性形象造型为中心的一点两线景观组合,展示春花秋月的主题内涵和诗性氛围,配合标志性形象在主入口恢复以大井名胜景观为主的明清驿站文化,在南侧结合招商引资打造与春花秋月主题风貌吻合的古驿站餐饮小型街区,布置生态停车场。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梨园芳滨、花间草堂
春花秋月农户休闲庄园以两大民居聚落群为主干,一是沿入口道理两侧的民居聚落(23户),一是道路以西的民居聚落(15户)。该区最突出的景观特色是成片浅丘型的梨园桃园、葡萄园和鱼塘,因地制宜,沿道路集约集中打造花香农居格调和古驿客站风情的休闲庄园,内外呼应一体化发展具有开发的可行性。人文主题:梨园芳滨、花间草堂,简约纯朴的现代原生态生活方式。开局:主要围绕两大聚落沿道路两侧的农户为主(10-15户),逐步扩展形成整体格局。
(三)招商开发区:月亮山、女儿坟、望月楼、斗鸡坊、翠微别业
1.入口道路西翼北侧的坡顶台地是春花秋月观景揽胜之处,作为观景中心应当具有观赏、休闲、娱乐等基本功能,形成游点、看点、停留活动点。人文主题:月亮山、女儿坟、望月楼、斗鸡坊有机整合。开发以原蓄水池为中心,在保留蓄水功能的基础上营造望月楼为标志性建筑和斗鸡坊为娱乐特色的观景休闲群落。在月亮山南侧台地恢复女儿坟和祭祠,营造春花秋月的乡土祭拜名胜景观。市场定位:以观景品茗、休闲娱乐、祭拜为主的特色民俗园林。
2.在入口道路北侧鱼塘环状区域,拓展园林车道,沿道滨水开发休闲假度集群(2-3家)。人文主题:翠微别业。市场定位: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延伸业态,探索银发产业、乡村老年公寓的发展模式,提升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的品质。
(四)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
在五星村委会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围绕打造新型社区组织建设基地的目标,紧密结合以春花秋月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整合创新资源,整治改造,形成开放型的具有复合功能的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和商务接待中心。
五、景观设计
春花秋月在景观设计上注重阴阳虚实、气韵节奏和自然和谐,追求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原生态田园风情的有机结合,景观建筑审美元素的人文表达与乡村旅游的市场功能交融互动。
(一)入口功能区
主体形象造型:在主入口左侧空地布置天然榕树造景,吊挂月亮和春花秋月标志符号,地面草坪丘、块石、植物配景,夜景灯饰营造氛围。树后侧区域布置大井(双层井)和照壁(青砖、嵌青石、大井考记刻石)组合的纪念性景观,传承大井古驿文化。
入口道路配套景观造型:内设石竹木混合材质跨街门楼,灯笼吊挂,路右侧坡缘布置造型栏架,古驿站特色形象的社区指南标识牌。
挡土墙美化造型形成辅标志形象:景观斜坡种植床造型,床架褐色或绿色木质风格,栏杆间隔造型,中间部分设计凸状春花秋月文字符号,四周以花卉嵌饰陪衬,扩坡种植攀缘性植物绿化,再现自然可见因素。
古驿站餐饮小型街区形象营造:建筑外观造型明清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为特征,色彩组合青石墙基、粉墙、褐色柱架、绿色窗楹,吊挂灯笼,护路栅栏彩篱,景观树(孤植、丛植)、木质灯杆灯具(造型方灯)、店招红色为主,明清古驿文化氛围营造。
停车场布置:小型街区空置场地和入口道路内左侧空地。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梨园芳滨、花间草堂)
民居外部改造:建筑外观装饰以汉唐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为特征,粉墙,墙基石材或木质板条,褐色柱架,绿色窗楹,墙基上部延伸条架平台花箱点缀,吊挂灯笼和吉祥挂件饰物。建筑间以桁架、门廊等元素装饰,丰富空间层次和人文色彩。
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体验型农家乐的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加以综合改造,重点突出单一居住环境向居家经营一体化转型,内部装饰以山水田园诗性文化、大井古驿文化、民俗吉祥文化等艺术符号为主,营造民居古驿客栈的人文气氛。
户外经营环境氛围营造:扩展庭院,整治空置区域,开放式经营,庭园布置栅栏彩篱、景观竹树、竹木架门楼、大井古驿文化景观、诗画艺术挂件装点,竹木景观廊架装饰游道,栽种攀缘性植物,吊挂花卉,布置行道树,杆式造型路灯,庭院布置太阳伞、休闲桌椅等。
园区综合整治与造景:对道路、水塘、果林、垃圾排污处理进行整治改造,观光道路沿道布置风格多样的竹木廊架,吊挂花卉、栽种攀缘性植物,竹木编栅栏花篱,局部区域布置木制攀登观景架、花车花坛小品、乡土农具小品,提供游人休息处,垃圾箱、标志牌,在果园适度开设步游道(砖铺道,石材踏步等),水塘以自然式水景为主,采用卵石、片石压顶护岸,结合草坪景观树、花境、石景、游玩水车等营造水岸田园情趣。
(三)招商开发区
月亮山、望月楼:观景中心在保留蓄水池功能的基础上,借物造景,以中式楼阁错层回廊为特色,在坡顶区域形成半围合庭院格局,布置斗鸡坊(方形斗台,竹栏围合,四周观众位,斗鸡品种选择:天然斗鸡,本地混种鸡等),以民俗杂艺为特色的娱乐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在庭院周边布置景观树、草坪石景、步游道、花架门廊和观景露台,供游人观景休闲品茗。
翠微别业:环塘布置汉唐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的休闲度假养老庭院,庭院半围合平层二层多元组合,色彩:粉墙,褐色柱架(含墙基),绿色窗楹,房顶露台花架与塘畔步游道、休闲草石坪、木制水榭、孤植丛植景观竹树、石景、小型健身设备组合,功能配置结合老年公寓的开发营运。
(四)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
对五星村委会进行整改,整改目标:在充实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与活动中心等功能的基础上,与春花秋月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复合功能(如会议接待等),重点改造围墙,缘坡台地景观,建筑外观与灯光工程等,有机融入大井古驿文化内容(明清驿馆),形成乡村旅游社区的外部建筑形象和人文生态特色。
六、营销策略
(一)春花秋月以梨山花海、明清古驿为特色,以富有人文情调的现代原生态田园文化观光体验,特色休闲餐饮娱乐、养生养老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招商开发区(观景中心和古驿街区)组团经营,发挥各自特色和业态差异联动发展,游购娱吃住行整合营销,特色民俗娱乐,以斗鸡等民俗杂艺为卖点,特色餐饮以大井镇传统乡土菜系与特色农家菜结合创新,积极引进特色休闲娱乐、特色餐饮、老年公寓开发为主的市场资源。
(三)以集中发展区为龙头,有序推广,加速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千鱼欢”、“春花秋月”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经济走廊。新晨
(四)注重“千鱼欢”至“春花秋月”走廊一线108国道两侧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主入口形象群的灯光工程建设。
(五)围绕春花秋月人文主题和以“金山雪艳”闻名的梨山花海,配合县、镇旅游的整体开发,滚动推出系列节庆活动,与国光村“千鱼欢”联手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如梨园赏春、大井乡祭、古驿寻踪、斗鸡会等。
(六)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线路,共创罗江旅游新局面。
(七)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春花秋月的乡村旅游形象,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过境客源,自驾游客源和绵阳休闲餐饮客源。
(八)举办中小型文化主题活动和发展人文基地,广泛吸引各界名人参访,借名、借智、借力积极造势,提高春花秋月的文化知名度。
1目前乡村公路的状况
“要想富,先修路”。这在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无数次的证实。在此,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使得吕河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的发展。吕河镇交通便利,水陆通行,过境东吕、316国道安旬段、十天高速吕河工业园区段沟通东西南北。旬吕江南路已全线通车,进一步拉近了与城区的距离,吕河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公路实现村村通。全年新修通村水泥路6条16.5km,新修公路4.2km,改造村级道路9km,全镇交通基础面貌不断改善。西康铁路、襄渝铁路对这些公路的修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2乡村公路对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一,交通运输设施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交通的发展。“农业收入仍占农户收入的主要部分,农户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的现实加剧了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尤其是对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就住房而言,乡村公路的成功修建就会促进农户建造房屋。首先,公路的修建可以方便快捷的运输建造房屋所需的钢筋水泥,这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还提高了建造房屋的效率。其次,公路的修建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农户向公路两侧靠近,以依靠扩大的人流物流资源。
第二,公路建设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梨河村以前是一片桔园,现已成为临近竣工的十天高速(湖北十堰到甘肃天水)、“安旬”二级公路以及“旬平”二级公路的交汇处。因为这些公路的修建,这里的桔园现在都被占来用作盖楼,把以前分散的居住点变成现代新居民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这是农村城镇化的开始。公路建设使沿线农户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增强,使城镇的城市功能、职业特色和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加强,使区域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三,公路建设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冬青村的狮头柑、平定河流域的大棚蔬菜、江店村的烤烟都是吕河镇的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的发展依赖于交通设施的完善。交通的发展不仅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还便于引进外来资金对这些产业的支持。此外,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实现乡村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促进乡村与外界之间物资、信息、人才、资金等的流动,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落后地区封闭的发展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四,公路建设创造了直接就业机会和更加广泛及长久的间接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梨河村因“十天”公路等的修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一来在这里就业离家近,可以照顾一家老小,而且住宿问题也不用发愁。也不至于因长期离家而造成家里没人管等现象。二来也可以利用闲时回家种地,定期回来照管,也不用因没粮食而买着吃。这里的工资也是相当不错,每人每天100元,而且管吃管住。这和在外地打工的工资差不多,但是较外地相比方便的多了。所以这对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公路的修建还为依附于公路而开设的零售、餐饮等相关行业提供了更大范围、更加广泛的间接就业机会。“通村公路还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速度,特别是把农民从小农经济中吸引出来;同时,同村公路还缩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
第五,公路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和旅游条件,直接推动了乡村旅游带、旅游圈的形成和拓展。随着人们对都市美景的审美疲劳,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越来越受青睐,交通的发展则为成功的开拓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家庭,便捷的公路交通条件则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乡村公路存在的缺陷
第一,乡村公路在修建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征地的补偿问题。梨河村对于所占的农民房屋,政府按两个等级给予一定的补偿。一等房屋按450元/㎡进行拆迁、二等房屋按350元/㎡进行拆迁。所占土地按1800元/667㎡进行补偿。而对于所占土地有橘树的按每棵树50元进行赔偿。但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房屋等级的认证很难达到完全公正化、完全准确化,即便等级能得到准确认证,等级之间的补偿差距也并不能代表房屋之间的等级差距,这就产生了很多矛盾。
第二,农村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增加了通行困难。吕河镇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给乡村公路建设带来了难度,道路线性比较差,且弯多、弯急、坡度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遇到夏秋季的雨水天气,山地公路的山体滑坡现象比较严重,致使许多乡村公路被破坏。加之养护不到位,道路不堪重负,不能经久耐用。而且许多道路建设标准不高,很多路面宽度仅3.5m,汽车会车困难。再者,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许多乡村公路是“断头路、泥巴路”。
第三,乡村公路在修建过程中未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且存在安全隐患。吕河镇的乡村公路很多是盘山公路,公路的修建必须开山毁林,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有一定破坏,而且盘山公路特有的弯多弯急及坡陡等特点也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残渣废弃物的随意堆砌破坏了原有植物的生长。此外,因开山而进行的爆破对当地居民的房屋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像险滩村一组就因公路的修建导致许多农户的房屋的墙面出现裂痕,更严重的是墙面出现错位。虽然政府对这些情况都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是乡村公路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小觑。这种只注重效益提高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必将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
4关于公路建设相关问题的建议
4.1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区划、土地总体利用、农业产业基地及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统筹规划,与农村山、水、田、林、渠治理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交通需求、资金供给和公路使用功能,恰当利用地形,合理选择路线方案、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型式。在项目实施安排中,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做好示范带动,讲究重点突破,分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的各项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和贪大求高,切不可因农村公路建设增加乡村债务负担。公路交通设施的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和效益第一。公路设施建设应坚持可靠、耐用、适用、实用。#p#分页标题#e#
4.2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要把工程质量效益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实现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4.2.1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公路建设的规划。规划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统一,与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既充分认识到公路工程迫切性,又要科学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的第一位的同时,不断利用公路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汉江大桥即将竣工,这将为连通吕河镇与旬阳县发挥着重要作用。吕河镇更应在此基础上打通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充分发展县域经济。其次,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各村应加快接通断头路,合理踩点,尽量避免弯道路线,降低成本,建立完善的交通网。
4.2.2在公路建设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旧路利用、占补平衡及借土回填造地,尽可能减少占地,减少拆迁,要尽可能利用旧路资源和工程设施,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健康的民风民俗。公路修建要坚持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大力推广车辆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经济、适用、节能、安全的运输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使交通工程与生态环境,农村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农村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农村公路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新农村的交通建设走上一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4.3加强乡村公路的管理,完善乡村公路的养护体制
首先,应确保乡村公路的质量,建立可供量化的考核目标。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源配置效果,实现公正、公开、透明化。其次,应合理保护乡村公路。乡村公路的修建本来就存在很大的难度,不仅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还占用了一定的土地,如果修好的公路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就会造成机会成本的增大。因此乡村公路应不断寻求有效地管理机制,把公路的养护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本条件与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设施较完善。近10年来,湖山村政府大力兴建公共服务设施:现全村各角落的道路约6.2km,有5km铺设了水泥路面,道路硬化率达80%;进村道路有1.2km安装了路灯,道路亮化率达65%;村庄绿化率55%;全村通自来水400户,有卫生厕所的占全村户数的65%;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包括2200m2的教学楼和800m2的宿舍楼;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建设了灯光球场、门球场,台球桌等;为丰富老年的文化生活,还设立老年活动中心,内有图书室、电视播放室、音乐器具室、象棋室;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购置80个垃圾箱、2辆垃圾运输车,修建1个垃圾场,完善了配套环卫设施,并组建1支3人的固定保洁清洁队伍,2天统一收集处理一次垃圾,开展动态保洁[4]。
2以养猪业为主导产业。湖山村产业以养猪业为主,全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其中畜牧业中的饲养生猪是湖山村的优势项目,全村生猪存栏有6000头。已成立的“绿湖养猪专业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逐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有力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迈出了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全村现有外出人员约200人,引进了鞋类、针织和婚纱等小型加工厂5家,建设1个机砖厂,开发生产辉绿岩的竹湖山矿山,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员的就业问题[4]。
3政府投入沼气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湖山村将沼气建设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动员会,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沼气技术培训,让群众认识沼气,向群众介绍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村掀开沼气建设的新热潮。2003年下半年,镇党委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全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技术的决定》,决定每年从有限的镇财拨出3~5万元扶持沼气建设,根据建池大小、供气情况对每个建池户给予300~1000元的资金扶持。2009年,该项扶持已增加至1500元,并建立绿野沼气服务指导站,直接为农户免费建池,全力支持生态村沼气循环模式发展[5]。同时,还成立沼气研究机构,创办了“南安市绿野沼气技术开发研究所”,配套完善服务设施,自主开发了“绿福家”沼气系列产品。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当地的沼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泉州地区技术力量最强的沼气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湖山村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湖山村的经济主要依赖
第一产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沼气生态村,其沼气主要运用“猪—沼—果”生态模式,新生猪的排泄物排入沼气池中,燃烧的沼气向农户提供燃料能源,满足农户的生活所需。该村总户数420户,现有沼气用户368户,用气率为87.6%,中心村用气率达到98.0%以上。沼气池中发酵完的物质又作为有机肥料,用来喂鱼、养兔、种菜、种果,促使养殖中的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推动养猪业和种植业沿着生态的方向循环发展。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种、养业有机地联结起来,关键环节是建沼气池,将人、畜粪便,秸秆及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直接纳入沼气池中,经发酵后产生沼气和无毒无害的沼液和沼渣。沼气可用作学校及畜牧、林、果场的生活能源或生产用能(幼仔、树种保温,饲料烧煮等);沼液可作为有机肥、饲料、饵料和“准农药”;沼渣除作有机肥外,还是种菇、养蚯蚓的好原料。政府还引进了沼气发电、沼液作物施肥、沼液养殖等技术,村委会无偿帮助群众架设引液管,将所有沼液引到田间,统一收集,作为农作物肥料[6]。
湖山村富丽乡村及循环农业建设的思考
科学谋划,力创富丽乡村
课题组以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农村环境整治经验,提出构建富丽乡村相应的发展措施,以促进农村环境整治与循环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打造既“美丽”又“富足”的“富丽乡村”。该研究所涉及的富丽乡村及构建路径见图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农村走一条富有个性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要求以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构农业生态系统为重点,实现“绿色富村”,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循环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育乡村优势产业,发展乡村经济
1通过“乡村旅游综合体”构建富丽乡村。乡村旅游是当代“三农”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旅游经济,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式,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开阔农民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同时,乡村旅游对提升乡村集体经济,美化村容村貌,强化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便是新型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乡村旅游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并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打造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对现有农家进行整体包装提升,改厨、改厕、改卫、改水,统一粉刷外墙,打造美丽乡村移民新村,不仅要让村庄变美,还要让移民富起来。品农家菜、干农家活,玩溪谷涉水,让人感受到了最原始的生活乐趣。村美、生态好,村民开办“农家乐”,不出家门,也可以巧赚生态钱,走上致富路。具体思路:①推出全猪宴等乡味餐饮。养猪为该村的主要产业,猪肉品质好,人们在这里能吃到“大锅大骨炖萝卜”等全猪宴,再品尝农家的蚵仔煎、烧肉粽、牛肉羹、面线糊、卤料、黑粿、麻糍、九重粿、肉圆等特色小吃。②修整“农家乐”民宿区。根据村庄布局规划,以改水、改厕、改路和村庄绿化、美化、花化为主要内容,重点抓好排水、排污与环境整治,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做好房前屋后植物的美化绿化,形成花香民舍。根据村现有地形和用地特点,进行路网和生活区建设。道路网络方面,进行道路拓宽和路面硬化;在村西建设包括旅游接待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和商业服务网点在内的村民综合活动中心。依据现有村民住宅现状,整合形成4个特色住宅区。每个居住区与道路交汇处或村庄入口处形成公共活动点,供村民休闲娱乐和交往。在水系沿岸建设绿化带,形成“路随水走,绿伴路行”的景观带;住宅小区内设有中心绿地,周围和道路两侧植树种草,形成村中心、小区和庭院三级绿化系统。③打造休闲度假区。在西南部的植被茂密低山处建立休闲度假区。以“富丽、欢乐”为主题,依托周边山水资源,展现以闽南文化、农耕文化为底蕴,侧重休闲娱乐功能以及农业体验功能,集乡村青山绿水、田园风情、移民特质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养生圣地。
2拓展养猪业的价值链,进行产业链的分解和整合。1985年,著名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价值链是企业进行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设计、采购、生产、营销、交换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多种活动的集合),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大部分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它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甚至长期保持优势。价值环节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分解、价值链的协调、治理和兼并、重组、整合。价值链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还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链之间,企业可以通过影响供应商或销售渠道价值链的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企业与其价值链的关系使双方受益[7]。养猪业的基本产业链为“饲料-养猪场-屠宰场-市场”,目前湖山村有规模不大的饲料厂,分散的养猪场,已有村办现代集中屠宰场和“益绿”猪肉直营店家。建议:①开创万头的无公害绿色猪肉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使全村现有规模养殖户全部入区养殖。以养猪协会为龙头,将原有分散养殖的模式转变为集中饲养,在村庄整治的规划区内新建一个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厂,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猪养殖产业,创造自己的优质猪肉品牌,从而提高养猪户的收入。②建肉类加工厂,可以开发熟食品及衍生的伴手礼,如把肉和骨头一起加工为适合老年人和儿童补钙的休闲食品,既好吃又补钙。③进一步完善益绿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引导组织农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统一品种、技术、生产资料、产品标准、品牌、经营,打造“益绿”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同时,保障社员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销“e化”。建构相关农产品产销网,结合网络、物流业、宅配等服务,使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渠道拓展至本市其他消费市场。以“e化”工程为媒介,使产官学界人士针对猪肉产业发展之需求,提出政府“e化”服务、观光“e化”服务与生活消费“e化”服务等工程。目前湖山村已实现物联网的应用,能实时监控直营店售卖情况。顾客通过数码条可查询该猪产于那家养猪场,但还不能提供即时的可视化饲养及屠宰情况。未来可进一步引进电子信息工程,并使用互联网手机查询,让消费者更放心,购买更方便,还可以进行网上预定。
4做大石材产业。项目组在湖山村的考察中发现,山上有成规模的大大小小的球状风化辉绿岩,目前主要经村民挖掘售卖,用于制作墓碑和桌椅。湖山村拥有丰富的石材,由于受到道路状况的制约,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在山脚建立石材加工厂,将优质的石材原料与先进的加工机器相结合,对石材进行深度加工,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对石材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掘湖山村石材资源的价值。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这里还可以建特殊石材地质展览馆。
5茶稻综合发展。利用湖山村200hm2山地种植有机油茶,发展油茶产业。在沼气综合利用上形成“猪—粪便—沼气(粪便生化物)—有机肥—有机油茶”的生态循环链,施行种植、养殖并举。在沼气综合利用所提供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引进优质的油茶品种,坚持野生初榨的发展思路,在“野生采集、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上统一操作规程,积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综合开发油茶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油茶产业运营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行沼气—稻—鱼模式,建立33hm2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同时在稻田中饲养鱼类,为市场生产特色鱼产品。鱼可以吃草吃虫,鱼的粪便又是水稻的优质肥料,同时,水稻田可为鱼类遮阴和提供一些有机生物饵料,促进无公害优质大米产量的提高。
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立足优势、做大产业、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我镇大力推广机械插秧和工厂化育秧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和壮大绿化苗木、油茶、烟叶生产、食用菌、碧根果生产等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截止2015年,全镇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6554.6亩,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80%以上。一年来,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新增育秧工厂2座700平方米。目前,__锋帆现代农业已投入200万元对扬名300亩农田进行改造,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发展家庭农场8家。 2、着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本镇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旅游兴镇。突出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推动生态、旅游和文化等领域融合发展,着力将__乡村旅游示范带打造成为集生态涵养、湿地观鸟、湿地体验、科普教育和休闲度假为目标的生态湿地休闲旅游聚集区。如,我镇__文化村于2013年8月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批准,列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单。按照《__市__区__镇__古村落保护规划》的要求,目前已完成该项目前期土方等基础工程的施工和规划中古民居、古戏台、大王庙、岳飞赛宝场、古牌坊、廊亭等项目的修缮复建工程的公开招投标,并已开工建设,计划2016年底完成以上项目的建设工程,预计2017年完成规划中生态驳岸、环境休整、水电改造、垃圾收集、污水排放处理、旅游公厕、绿化亮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工程的建设施工,并完成项目验收。2016年,我镇还申报了__园林和__养老中心两个上亿元的投资项目,正在向发改委、林业局等部门申报批复。2015年,__山庄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__山庄旅游观光有限公司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__山庄和__生态农庄分别获得“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先进单位称号。我镇获得“__省美丽宜居小镇”和“__省优秀旅游乡镇”称号,沙山村获得“__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3、提升对辖区重点上税企业的支持和帮扶。先后到______液压坝科技有限公司、__有胜竹木业有限公司进行走访座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__液压坝今年已拿下近亿元订单,全年纳税有望突破400万元。__有胜竹木业有限公司由于遇到资金及技术两大短板,投资千余万元的企业目前处于半停厂状态,与江苏吴江的合作难以持续下去,该企业现正在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目前正在与山东、浙江客商商谈合作事宜,我镇将积极协调配合企业做好相关工作,力争企业早日步入正轨,为我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一是加大市重点的华电福新__新能源有限公司风电项目的对接力度,确保该公司拟投资10亿元建设100兆瓦风电项目,及时开工建设。二是农村道路通畅工程。我镇今年乡级畅通工程计划13.5Km,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2.03Km,撤并村道路硬化2.596 Km,老村道加宽3.63 Km。目前,我们正在按公路部门要求,加快建设__至__山乡级道路路基,计划在6月底前完工。其余道路正在抓紧设计规划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三是__圩__小流域重点水土保持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等待批复下达。四是__河治理项目,已完成建设规划,待计划下达后,立刻组织招标实施。
5、加大落户未开工项目的跟踪力度。一是我镇多次邀请__酒业投资人来__就落户情况进行对接,对制约落户的经营许可证迁移与省、市、区部门进行咨询和沟通,正在按要求办理,__酒业公司法人表示只要许可证迁至__,
立即开工建设,产品的设计也在同步进行。二是去年12月份注册的五加门业,落户高新区,由于场地等问题一直没有开工建设,今年我镇配合高新区与投资人进行沟通,4月份还专程到北京五加门业总部就落户问题及有关政策进行交流,现在喻总就落户一事来高新区进行磋商。三是对今年1月份注册成立的渔光互补项目制约落户的用地问题与林业部门和__保护局进行协调,争取早开工早建设。 6、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来抓,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管理创新为保障,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便利、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的美丽村庄。截至到2015年和平美好乡村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乡村文明新风。1、新引进工业项目较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从一季度企业纳税情况来看,目前我镇辖区只有鸿叶集团吴田分公司和__液压坝科技有限公司是上税大户,其他企业多以第一产业为主,缺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法形成工业产业集聚带动效益。工业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2、在谈招商项目落户难,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足,规模小、实力弱,加上旅游产业前期投入大,短期内难已以产生经济效益。镇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商贸和农业企业,收入来源基数不大。
3、发展环__旅游业品牌推销力度不强。我镇水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还开发出一批“__”“__”“__”等农产品商标,并取得了10余个绿色农产品认证,但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宣传等因素影响,旅游促销力度仍不够大,各类旅游项目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导致旅游知名品牌不够响,市场效益并不明显。四、下步工作安排为完成今年的各项经济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重点项目对接推进力度。一是安排专人加强跟踪对接华电拟投资建设的100兆瓦风能发电项目、科信风力发电建设项目、天康集团渔光互补项目、北京五加门业项目、__酒业建设项目,结合去年年底外出招商捕获的项目信息,由主要领导率队外出招商,重点走访温州、滁州等有意向外迁企业。二是客商夏总拟在我镇投资坚果种植,我们现正帮助他与先期已落户我镇的合肥洽洽食品公司联系,促成他们在技术和种苗提供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客商夏某将完成投资注册工作,下步将着力开展山场流转等工作。三是继续搞好____液压坝科技有限公司、____景区__园林绿化有限公司、__市林下生态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使企业投产达效。 2、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的力度。密切加强与国地税部门的协调联系,认真排查税源,加强征管,坚决堵塞征管漏洞,真正做到应收尽收。积极落实财税支持经济发展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植税源,依靠优惠政策吸收税源。
3、深入开展主要经济指标摸排。做好规模以下企业列统工作,对所有技改项目和新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新增长点数据库。对预计2016年销售收入能够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规下企业和新建项目纳入数据库管理,跟踪调度,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改变既脏又乱的农村形象
2015年以来,我们把整治农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举全区之力持续攻坚,有效改变了农村一脏二乱面貌。一是高度重视,突出摆位。结合实际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整治任务,组织49个行政村干部外出观摩整治经验,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建立区级领导和部门包保乡(镇)和村屯责任体系,区委书记、区长多次率队逐乡督导,大力度抓好落实。去年至今,区领导带队巡查20余次,随机抽查56次,召开调度会21次,通报会23次,始终保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二是加大投入,保障需要。2015年该区建立100万元财政专项基金,与市财政拨付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10万元打捆使用,2015年4个乡(镇)1个涉农街道分别得到40~50万元不等的专项资金;保证整治重点资金需要,2016年区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春季以来修补城乡结合部重点地带温虎路3.8公里破损路面,清理更换87块牌匾,政府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发挥乡村投入积极性,全区乡村用于环境整治投入累计分别达到510万元和557万元。三是集中攻坚,突破难点。毗邻松花湖风景区的江南乡域内石材加工企业遍地开花,石材乱堆杂乱无章随处可见,我们实行区乡协同作战,出动570多人次逐家突击整治,彻底改变了这一区域的面貌。对几十年形成的难中之难“柴草垛”问题,与各乡研究确定指定位置,组织乡村干部集中突击,限时搬走。对常态保洁这一难点,该区将一个靠近城区的涉农街道,即红旗街道6个村全部纳入城市保洁范围,在其他4个乡(镇)43个村全面推行小白山乡“乡带村”保洁模式,统一配备车辆、设施及保洁队伍,实行统一保洁,同时在各村全面落实“三包三责”,使家家都承担保洁责任,形成常态保洁机制。四是建立机制,形成常态。将改善农村环境列入区“十三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今年正月刚过,我们就提早启动春季农村环境整治。去年以来的“六清”整治,全区农村清垃圾26492吨,清柴草2810堆,清粪堆3876立方米,清院落4992户,清沟渠735公里,清死角846个。吉林市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对该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报道,特别是2016年5月10日《江城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进行了详细报道。
二、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
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同时,积极调整思路和措施,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一是确定美丽乡村培养布局。分别在通往松花湖的吉丰东线沿线,通往磨盘山旅游线路,万科国际度假区道路沿线,以及重点公路吉桦线,安排基础条件较好的孟家、王相、苏相、段吉、梨树、两家子等村,培养打造样板,使之发挥先行带动作用。二是积极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先后在经申报列入美丽乡村计划的苏相村、王相村分别修筑了4800延长米的道路边沟,在段吉村通往万科度假区的道路修建了2200延长米的标准化围栏,对阿什村修建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2015年以来,全区省、市新农村建设项目累计12个,完成投入333万元,其中修建道路3条4.6公里,完成投入200万元,村村通覆盖率达到100%,户户通达到85%,乡村硬环境大大改善。三是积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先后打造了江南乡阿什哈达摩崖阁石刻、旺起镇大石村三清宫、小白山乡佛手山文化公园、前二道乡朝鲜族民俗村,前二道乡农民画等多处文化品牌,使之发挥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四是推动乡村环境向既净又美转变。2016年区政府投入215万元,由区林业局统一采购各类名贵绿化树苗10余万株,提供给各乡(镇),对18条25公里村路进行了绿化美化,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五是积极创新创建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去年以来,评出了100户美丽庭院,500户干净人家,同时将美丽乡村列入全区“四个最美”评选活动,去年王相、孟家、苏相、段吉、阿什5个村被评为最美乡村,并在全区大会上受到表彰。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富村裕民
一、重设计,因地制宜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立足村情实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各功能分区、微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体现特色和品位。
突出人文特色。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充分搜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生命力。粮画小镇所在的寿东村,以粮食画为产业,充满艺术气息,定位是创作氛围浓厚的艺术小镇。教育小镇所在的王桃园村,125户、5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崇文重教的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的心仪之地,定位是宁静温馨的书香小镇。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以产强村、以富促美,通过四种模式,打牢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引入产业。寿东村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海增粮艺这一专门制作粮食画的企业,实现村企合作,形成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挖掘产业。王桃园村对教育现象进行挖掘,形成卖点,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三是整合产业。杂粮小镇所在的郭辛庄村,在原有种植传统下,整合北方所有杂粮品种,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四是做强产业。黄瓜小镇所在的翟庄村,将原有的黄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谋求绿色旅游、技术输出等新的发展方向。
突出旅游特色。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意,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上下功夫,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打造的各个特色小镇,街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满地绿树红花,各具风格、形式多样的农家院、乡土文化展示厅、老电影放映屋、传统小吃作坊等旅游创意点,彰显了乡村特有的恬静优雅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徜徉其中、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突出环境特色。坚持走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把美丽乡村的核心卖点落在“美”上,用“美”的环境引导方方面面的建设。走进馆陶已建成的首批美丽乡村,浓郁的乡土风情扑面而来:被弃用的大粮食缸种上花草,错落有致地摆成了一景;石磨、轱辘、碌碡、老井这些传统村落印迹,载满幽古之情;百年土房、纺车、织布机、煤油灯,唤起人们对故乡“美”的记忆。
二、重建设,因势利导巧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方式上,精准投入、科学引导,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探索了市场化融资运作模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主要通过投入引导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垃圾站、污水处理厂、供气、供暖设施等,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仅占7%),群众自筹800万元,整合社会各类资金1.2亿元,吸引工商资本6000万元,有效化解了资金瓶颈难题。
村级自筹促动。集体经济壮大有能力的村,率先拿出积蓄,投入村“两室”建设,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翟庄村是“中国黄瓜之乡”,依托黄瓜产业年均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村史馆、黄瓜大学、县委旧址等,有力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
民资涌入牵动。注重村企共建,通过先行企业示范带动,让众多企业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主动加入进来。金隅集团为粮画小镇寿东村捐资100万元作为村发展基金;海增粮艺有限公司除在村内建设粮画加工厂外,还投资20万元修建道路1公里。黄瓜小镇翟庄村,由中国黄瓜研究所、河北工程大学参与共建。杂粮小镇郭辛庄村,由中国农科院参与共建。花木小镇所在的李沿村,由冀南花卉公司参与出资建设。民资的大量涌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
三、重效果,因陋就简锁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扔掉老物件,没有拆掉老房子,而是把这些有历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作进一步包装提升,留住了美好,锁住了乡愁。
传统现代相融合。在保护传统方面,修复保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房子、老水井、古树等,保留村庄记忆符号,抢救性搜集了农村中的石磨、石滚等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乡愁和记忆。同时,在改造中积极融入更多现代时尚文化元素,让新旧文化在农村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教育小镇王桃园有音乐厅,粮画小镇寿东村有咖啡屋,让村民和游客在田园式的农村中享受城市般的品质。
面子里子相协调。在提升面子方面,推进改厕、改厨、通路、通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基础功能;对村庄主街道、胡同、闲散宅基、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强化里子方面,利用村民学校、荣誉室、广播站以及村歌、村规民约等载体,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厚道、公道、正派、勤奋、开放等品质的美丽村民。
生态生活相统一。垃圾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既有助于保护生态,又能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环境也改变了人,广大村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也渐渐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纷纷种植花草、绿植,装点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形成了保护生态与方便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重协同,因人成事聚合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借助外在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协同协力、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上下协同。县委常委直接分包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并从县直各单位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创建村任第一书记,组建特色小镇建设团队,实现资源下沉、工作下沉、干部下沉,把工作做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坎里。打造的15个特色小镇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全心投入,示范带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规划引领,政府引导。
着眼长远,充分规划。大多数乡镇通过规划引领创建美丽乡村。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主抓《打造“美丽张家・生态家园”总体规划》,狠抓农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农村公路三项建设;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晋档升级年、干部作风转变年、计划生育精细化管理年、环境卫生整治四项活动;实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实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着力打造特色乡村。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汤沟镇直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三方面作用,重点开展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夜间亮化、村庄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化六项工作。贵州省贵阳市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美丽乡村”创建,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区(市、县)按照1:1配套资金,市直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新闻单位和市管企业定点结对帮扶示范村。
二、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主导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此举足以提升乡村的内在经济实力,壮大集体经济。如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很多乡村已经起步。浙江省安吉具有的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还有的村发展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全县已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湾镇鲁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三、综合整治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山西省长治市通过产业园区化支撑“美丽乡村”创建,重点建设了长治县振兴新区现代农业园区、潞城辛安泉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共涉及138个村、8.6万农业人口和13.32万亩耕地。浙江温州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千项百亿”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让农田不仅能生产粮食,还能借助生态、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养生等多种功能发展二产、三产。
四、依托项目带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实施“美丽乡村”创建。福建长汀县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着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林业发展、农村管理创新等工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此外,该县还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制度,每年拿出5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专项用于奖励先进乡镇。贵州省锦屏县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浙江省温州市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上规模、多模式地集聚改造农房,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江苏省金坛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改造县级公路,建设“风情农路”。金坛交通部门对全市乡村公路进行通盘设计,将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时着力体现地域文化,如创建“农家风情路”、“红色文化路”、“水乡生态路”和“茅山旅游路”。
五、建设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有机农业。
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山西省长治市通过园林化把生态美丽导入乡村,积极开展自然生态农村园林化实践。江苏省东海县在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把今年确立为“项目突破和生态创建年”。东海县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温泉生态旅游业、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农业、设施农业要效益,为农村生态“减压”。
六、提升农村环境,推行清洁生产。
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乡村品位。如修建垃圾池、垃圾房和垃圾坝;改造重点路段,补植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修建文化广场。辽宁省政府年初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村内道路要有硬化,道路两侧要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要有树木、垃圾收集池、保洁员和村规民约;乡(镇)要有垃圾、污水、养殖粪便处理等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广西也是通过“清洁乡村”打造“美丽广西”,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生产生活质量。
新疆广大农村通过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了农村传统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绿色用能方式的变革,以此勾勒“美丽乡村”画卷。新疆各地实践总结出了“十大农村沼气生态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将沼气与畜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秆、生活污水等生产沼气,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沼肥,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田有机质水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八、城乡统筹创建,连片联动推进。
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县、乡或镇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大规模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发展。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着力发展整村推进,全面改造提升,并突出示范引领特点,实现县级“美丽乡村”目标。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重点提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乡村”大格局。
九、实施循环经济。推动村美民富。
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按照“玉米-猪-沼-果”的发展模式鼓起了农民腰包,也美化了村庄环境。此模式实现了“种植玉米不花化肥钱、养猪养牛不垫圈、做饭照明不用柴和电、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产业链上的循环经济已成为泾川农民增收、泾川乡村美丽的主渠道。
十、围绕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