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饮食;习惯;健康;关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前言:健康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身体健康,有人说是思想健康,其实都没有错,人类完整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并且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论述的是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与身体健康密切联系的人类饮食习惯。依靠药物维持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在未来社会,只有通过日常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创造的健康才值得提倡,对健康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如果不注重饮食的卫生和合理的膳食搭配,都将导致人类产生健康隐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很容易满足,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搭配,怎么吃才能获得健康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大事。
1 什么是健康
关于健康,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给出的,它指出健康是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全的一种状态,评判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对感冒和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牙齿清洁,皮肤富有弹性等,这些表现都与人的饮食习惯有着紧密联系。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诸多人群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理念的肥胖症状,是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健康的表现,除疾病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过多摄入营养,暴饮暴食。
2 饮食习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吃,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但怎样吃,吃什么对健康才有好处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吃很多的美味佳肴,很多人经常饮食习惯不一样,不按点吃饭,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并且暴饮暴食,这些对身体健康真的有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要想维持身体健康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靠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必需的营养。相关调查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年摄入的食物量可达1000千克,是靠每天的食物摄取日积月累形成的,因而,维持身体健康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轻易做到的,必须长期依靠科学、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得以获得和保持,反之,如果长期处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下,人的身体机能往往会出现问题。
笔者以前也很挑食,爱吃肉,不爱吃水果,蔬菜,导致身体发育较慢,肥胖,个子也长得不够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果蔬里面富含维生素,对人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肉里面脂肪和纤维含量很高,过度食用容易导致肥胖,伴随肥胖而来就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学过食物营养学这门课程后,我明白了食物均衡搭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后我每餐都加强菜品的营养搭配,过去不爱吃的食物只要是对身体健康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再怎么难吃,也会坚持吃下去,同时加强锻炼,身体健康状况较之于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3 现在生活中应该坚持的健康饮食习惯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忽视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列出一些比较科学的饮食习惯,供大家参考学习。
3.1 要按时吃饭,并形成长期规律。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忙这忙那很多时候就耽误了饭点,造成吃饭时间不规律,时间不够就少吃甚至不吃,时间充裕就暴饮暴食,这是对身体健康具有严重不良影响的饮食习惯,必须加以摒弃,同时不要过度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2 要注重食物营养的搭配,摒弃过度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对自己来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就是美味佳肴,不喜欢吃的就难以下咽。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过度依照自己的偏好来决定食物的摄取,自己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甚至不吃,身体的健康需要均衡的营养来维系,这种择食观只会造成营养的失衡,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3 摄取的食物对象要正确。我们吃的食物一定要正确、科学,病从口入,千万不要为了满足好奇或个人口味而去吃一些野生动物,因为这些不是人类使用的食物,野生动物身上通常寄居着一些尚未被人类发现的寄生虫或传染病,对人体的健康会构成巨大威胁。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起因就是由于人类非法食物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导致原本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变异传染给人,造成严重的灾难。
3.4 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不吃变质的食物。国家相关质量监督检查部门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的生产和质量安全,保证人体健康。我们自己也应该小心谨慎,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参考文献
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联合国的水资源报告指出,全球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因水污染传播的疾病每年致死人数达300万~400万。联合国把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以引起全人类对水资源环境的关注。
水污染威胁水环境安全,除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生态平衡外,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危害人类生存,因此,水环境污染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水环境污染与人类生存和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本期拟谈以下三个话题。
一、 水生态失衡危害无穷
所谓水生态失衡,是相对于水生态平衡而言的,是指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水量缺乏,没有径流,或水质污染,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的环境现象。
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因水源短缺,多数河流干枯或没有径流,仅存河水也几乎失去自净能力,市区清污没完全分流,雨季向河道排污,使水质较差的水体雪上加霜,水生态失衡问题十分严峻。
水生态系统在自然界大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水生态失衡所带来的生态危害和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水资源严重短缺会使区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如河道干涸,使河道功能发生质的变化,仅存的积水使河道黑臭,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湿地日趋干枯,面积减少,功能萎缩;污水灌溉和污水养鱼,造成土壤性能恶化和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植被弱化、土地裸露,使一些地区土地沙化加剧。由水生态失衡涉及到的其他生态环境的不良后果,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城市品位、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
二、 水体富营养化值得关注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增殖旺盛,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2007年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影响到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人类生活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都离不开水。水体一旦出现富营养化状态,会引起一连串的恶果。其一,水体表现变色、变浊,影响景观。其二,水体散发异味,水中藻类及厌氧菌代谢活动可产生具气味化合物,使水体散发出土腥味、霉腐味、鱼腥味等臭味。其三,由于需氧微生物分解死亡的藻类及其他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其四,由于水中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面漂浮死鱼,腥臭更甚,使水产渔业遭受损失。其五,有些藻类能产生毒素,这些毒素能在蛤、蚌等贝壳类动物体内富集,人们食用这些毒贝之后,可发生中毒症状,重则可能死亡。其六,如果饮用水源地,如水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状态,大量藻类可使滤地堵塞,影响水厂生产,为除去水中的气味和毒素,需投加多量的药剂,会影响自来水质量,关系到人们的饮水安全。
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无穷,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应对此高度关注,管理部门更应尽职尽责,动员全社会防范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
三、 水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如前所述,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生态失衡,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同时会影响人类生存,危害人体健康。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
1. 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如甲基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铬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
2. 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铍、苯胺、苯并(a)芘和其他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美国俄亥俄州饮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居民患癌症的死亡率较饮用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高,这是因为地面水受污染较地下水为重。
一、中外膳食模式比较
膳食模式(dietary pattern)是指人们摄入主要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构成。
(一)欧美发达国家:这类地区的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含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较多。
如下表所示:
(二)亚洲发达国家:以经济发达的日本为代表的膳食模式讲究动、植物食品并重,既保持了原东方膳食模式的优点,又汲取了西方膳食模式的长处。
如下表所示:
(三)发展中国家:这类地区的膳食模式因受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如下表所示:
(四)中国居民:由于我国属于多民族 、多文化国家,加之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别较大。
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为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膳食模式的悄然改变还会导致现代病和“富贵病”的发生。
二、理想膳食模式与健康
合理营养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平衡膳食;二是生活条件。而理想膳食模式是一种以食物类表示的评价膳食营养水平的新方法。
理想膳食模式(DDP)如下表所示。
我国大多地区目前尚处于由温饱到小康的过渡阶段(尤其乡村),由于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的状态,科学地制定营养目标、合理调整膳食结构,用以指导摄入平衡膳食尤为重要。中国营养学会于1998年完善与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做到:
1、 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
2、吃蔬果类和薯类;
3、每天进食奶类、豆类及制品;
4、常食适量鱼、禽、蛋、瘦肉类,少吃肥肉与动物脂肪;
5、清淡少盐;
6、进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保持合适体重;
7、饮酒限量;
8、吃安全与卫生的食物。
三、膳食模式与疾病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以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的疾病居多。其中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已占前三位。
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研究表明:人类癌症中约有1/3以上与膳食模式不当有关系。过多地摄入脂类与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肾癌等有密切关系;果蔬类摄入不足与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食道癌等发生有关。当然食物中存在的致癌物及前体或食品加工不当也是癌症高发的原因之一。
编者按:不得不承认,东西方文化是有极大差异性的。但东西方文化似乎也一直在寻找彼此的相同点,以期融合、互补。对“进补”而言亦是如此。然而,至少目前来讲,无果。
西方人没有进补的概念,他们的“进补”是被量化了的实验室标准,而我们则是几千年来的传承与经验。
西医看中医和中医看西医,角度终归是不一样的。都说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很期待。
现代社会,文化杂糅,西医东渐,在继续实践着传统“进补”之时,我们也越来越想从另一方的眼光打量“进补”。
我们当然好奇,西方人“进补”吗?西医如何看待“进补”这个概念?西医如何研究食物与健康之关系?
“如果从食物促进健康的角度看,每个地方的人都在‘补’,只是具体操作不一样。”刘庆春大夫说。
这位武警总医院副主任营养医师,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近20年,他从医学史与营养学的角度讲解了关于“进补”的看法。
进补为经验智慧 营养讲量化研究
冬季“进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包含着两种观念。一是节令观,要顺应自然的力量调和身体;另一种是“阴阳”、“虚实”、“气血”等“人体观”。这都是中国古人经久经验总结的智慧。
那么西方人怎么看呢?“严格说来,西医中没有‘进补’的说法,但也研究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就是营养学。”刘医生说,他认为在“通过食物搭配使人体健康”这个观念上两者是一致的,但具体的操作和人体观则不同。
营养学是从更为微观的角度,研究人体运行所需的各种物质及其具体含量,它会通过严格多次的实验探究出一种食物的具体成分,人体各个器官的具体所需。
“两者最大的不同或许是,营养可以量化,它会研究出,比如人体一天所需摄人的钙物质应当是多少毫克。‘进补’的缺陷可能是无法量化,或者说量是根据经验而来。比如补人参,很好,可补多少呢?”
另外,还有一大不同乃是营养学不会考虑季节变化,认为人体所需跟节令无关。但在这点上,刘医生很赞同“进补”等中医方法的节令观,“比如秋天就是很燥,需要润,我在营养指导中常常也要考虑季节因素”。
“进补”与“营养”是怎么岔开的
有人说,中国很早就有营养学的意识理念,“进补”与“营养”一定有共通之处,但它们是怎么各自发展的呢?这还是要看医学观。
在人类历史早期,医学以哲学形式出现。人类审视自身身体,形成不同的“人体观”,然后提出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
且先来看一条有趣的资料,《剑桥医学史》对古希腊医学有一个简单描述:“它是一种整体医学,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个传统中,要求医生应当特别重视研究每个病人个体健康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它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强调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主动合作。”
这与古老的中医何其相像。其实,在古代,东西方医学确实是很相通的。比如2000年前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与中医类似的食疗法则:“把你的食物当药物,而不是把你的药物当食物。”这正是多吃食物少吃药,以预防疾病为主的医学思想。
而岔路口在哪里呢?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西医的发展实际上是在逐渐背离自己的传统。大约在1616年,笛卡尔树立了新的思维观点,其中一项分解思维极大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发展。人们向着更具体,作用机理的过程方面开拓研究。影响之于医学即把人的器官分解研究、把食物分解开来研究。
此时的中国,出了李时珍等医学名家,确立了食物另外的研究,就是关于食物温、热、寒分类。《本草纲目》等专著代表了中国古代食疗的高峰。
1900年,科学家发现碳水化合物,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营养学。
多看看《中国膳食指南》
西方人“进补”吗?也许可以这样说,虽然“补”的不一样,但“进”则同样是讲究的。刘医生介绍说,营养学研究成果的最有指导意义的呈现就是“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建立于科学成果与人口健康状况调查之上的饮食指南。它针对各国各地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引导民众合理选择并搭配食物,达到平衡、合理膳食,减少疾病,促进全民健康。”
如若检视“膳食指南”之历史,便可发现,这乃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后,建立于公共管理制度之上的对于食品的现代规划。
膳食指南是公共卫生政策的一部分,从最开始政府推荐儿童膳食应当有牛乳到一步步添加,在其上百年历史中它由早期的食物目标推荐,历经膳食供给量、膳食阶段目标演变而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主要死因,其发病率与膳食构成的关系引起注意。此时实验证明血脂可受膳食影响,流行病学观察发现脂肪的种类和数量与心脏病死亡率有关,于是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为心脏病而指定膳食指南。1977年美国提出了膳食目标,成为膳食指南发展的里程碑。1980年美国将膳食目标改为《美国膳食指南》。其他国家也纷纷于20世纪70、80年代提出了各自的膳食指南。
1989年我国修订了第一个膳食指南,1996年对原有指南进行修改,同时对指南进行了量化,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并于1997年,2007再次修订。
【关键词】化学知识 农业 职业中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81-02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学科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与此同时,化学领域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深入,化学将成为影响人类继续生存的关键学科,它对于今后几十年内人类解决材料、能源、环境、食物、健康问题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觉得化学知识和技能不是一项专业技术,认为学了没有多大用处,不需要也没必要学,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农业职业中专化学课只开设一个学期,且教材内容也比较粗浅,但联系了生活实际,是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相应的化学基础知识,为今后投身社会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农业生产,参与社会决策奠定知识基础。因此,从个人要求、职业要求或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农业职业中专学生都应加强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
一 化学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保证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渗透于每个人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等衣食住行之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来自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普遍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因此,农业职业中专的学生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应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怎样选择合适的化肥农药,既能增加产量又能保障人体健康。
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牛奶被人们认为是营养较全面,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食品,因此,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也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和人民的健康水平。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喝牛奶,但是,当人们喝下一杯牛奶时,也喝了牛奶中的抗生素。一个畜牧师告诉我一个饲养业内人人皆知的现状,我国养牛和家禽饲养大多采取圈养方式,为了不造成瘟疫死亡,长期喂食过量的抗生素。这些长期摄入“抗菌药物”的禽畜最后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细菌耐药性的食物链变成了恶性循环。人一旦真的患上耐药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时,常用的抗菌药由于细菌耐药性而无法发挥作用,使感染难以控制,危及病人的生命。作为农业职业中专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必要的化学知识就能熟悉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对人体的功能作用,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哪些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利,哪些有害人体健康,合理地利用化学激素、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就能够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小危害,保障人体健康。
二 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合理地使用农用化学物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研究员高吉喜在2006年的“可持续农业:全球的挑战”论坛上指出:“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中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农业生产使化肥成为农业化学物质的污染源。”
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虽对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农产品数量的要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农副产品有害物质的超标、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抗药性害虫;化学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被退货。生产中使用的农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铅、锡、酞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污染。过量施用化肥就会引起河川、湖泊、内海的富营养化;土壤受到污染,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
农业职业中专的学生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若掌握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就会了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危害性,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们也就会认识到自己是环保的主人,增强环保意识,并懂得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通过减少化肥使用,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用配方施肥,促进养分平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使用生物降解膜等手段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三 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发展智能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
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化学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知识和实践的关系――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粮食酿酒,动植物呼吸,光合作用,服药通常是用温开水送服的,为何不能用茶水呢?为什么新建好的房屋不适宜马上入住呢?银器发暗是怎么回事?使发暗的银器还原怎么做?这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对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渴望,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和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南京市江宁医院营养科 江苏省南京市 2111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方法:本文从饮食能量平衡、健康、饮食与疾病的发生以及饮食能量平衡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日常饮食能量平衡对健康的意义。结果与结论:饮食能量平衡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能量平衡;日常饮食;健康
饮食能量平衡是指日常饮食中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营养素相互之间比例适当,食物中所提供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之间要保持平衡。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饮食与健康和疾病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由不合理饮食所导致的疾病逐年增多,例如代谢综合征类疾病,是一类与人们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代谢类疾病,其是导致超重或肥胖、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 的危险因素,据报道美国的患病率已高达21. 80%[1]。本文从饮食能量平衡、健康、饮食与疾病的发生以及饮食能量平衡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日常饮食能量平衡对健康的意义。
1 饮食能量平衡概述
在人们日常饮食过程中,饮食结构要合理,达到既能满足机体代谢的生理需求,又能避免饮食能量失衡所导致的机体不必要负担和近期或远期的代谢紊乱。在日常饮食中,应遵循能量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保证膳食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保持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之间的平衡。在人体生命代谢活动过程中,机体大约需要四十余种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水。在人们日常饮食过程中,需要保持饮食能量平衡,保证食物的营养供应满足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饮食能量平衡主要包括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氨基酸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平衡及酸碱平衡,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平衡。合理的饮食能量平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饮食能量比例合理,即三大营养物质应保持科学的配比,碳水化合物应占总摄入能量的60 ~ 70%、蛋白质占10 ~ 15%、脂肪占20 ~ 25%。
(2)饮食结构合理,食物应以谷物、薯类和淀粉食品为主,控制糖类制品的摄入。脂肪以植物性不饱和脂肪为主,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控制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1:1:1。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应保持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占三分之一以上,以保证机体氮平衡。在摄入的蛋白质中,成年人应保证必需氨基酸占20%,10 ~ 12岁儿童必需氨基酸占33%,婴儿必需氨基酸占39%,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2 健康的概述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传统理念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健康不再仅仅局限为身体没有疾病或体质强壮,而亚健康亦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睡眠障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体疼痛、肥胖等。因此,健康已不再是单纯的机体没有疾病,保健理念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3 饮食与疾病的发生
现代社会,“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和社会的关注,其是一类由饮食能量失衡导致的疾病,例如饮食中钙元素的缺乏易导致骨质疏松,缺铁易导致贫血,蛋白质缺乏易导致营养不良,而饮食能量过剩则易导致肥胖症、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其既是活人之本,又是健康的最大杀手。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应当合理膳食,保证饮食能量平衡,防止饮食能量失调或失控,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4 饮食能量平衡与健康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群中肥胖症等能量失衡所导致的疾病人数不断增加,饮食能量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饮食与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饮食健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合理科学的日常饮食习惯,保障饮食能量平衡,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而失衡的饮食习惯,致使营养过度或不足,均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饮食能量过剩易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胆石症等疾病,严重者能够诱发结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饮食能量不足则易出现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学习以及工作效率降低,长期能量不足易引发贫血等疾病。在儿童发育阶段,饮食能量不足将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对儿童智力以及身体产生严重危害。饮食能量平衡对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保证饮食能量平衡,才能维持身体健康。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前提,饮食应当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食物,按照生理状况和工作情况维持饮食能量平衡,早、中、晚食物能量比例一般维持在3:4:3 为优。蛋白质是机体所需的最为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机体内的一切脏器,组织,细胞均是由蛋白质构成,体内的蛋白质平均每80 天就要更新一半。因此维持体内蛋白质的平衡不仅是青少年儿童的需求,也是成年人保证健康的基础。科学合理的食物搭配是保证机体获得各类必需营养物质的前提,饮食应当荤素搭配合理,切忌吃荤不吃素以及吃素不吃荤,因为蛋白质、钙、磷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在荤食中含量显著高于素食;而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在素质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荤食。荤食与素食应当合理搭配,二者取长补短,保证能量平衡,共同促进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恩. 饮食在代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展望[J]. 疑难病杂志,2007,6(10):638-639.
人体内部原本祥和、有序的小肠,一时间成了你争我夺的战场。阿力是中性粒细胞,负责接近、吞噬入侵人体的病菌,也是白细胞三人小分队的“带头大哥”,队员淑琳是树突状细胞,负责针对入侵者的情报分析,巨仔则是巨噬细胞,负责吞噬致病菌,是人体的清道夫。三人小分队各司其职,是人体健康的忠诚卫士。幽龙、莲丝夫人和葛兰大王则是病菌三人组,他们在人体兴风作浪、为非作歹,是病痛的始作俑者。
并非所有细菌都有害。致病“菌”团发起的一波攻击使阿力、巨仔身陷包围。不期而至的安特上尉,帮助白细胞小分队解围并有力地扭转了战局。但是,安特使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抗生素,在消灭致病菌的同时,也误伤了有益菌。事实上,不少有益菌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能与人体和谐共处的朋友。于是,傲慢的上尉与永不服输的阿力发生了争执。致病菌、白细胞、抗生素就是这样的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
凡病即药将导致无药可用。战场上的漏网之“鱼”――幽龙仓皇逃回老巢,哭诉着向主子求助。惊悸之余,狡黠的莲丝夫人发现了幽龙身上的变异,病菌们如获至宝,开始酝酿一个超级阴谋。致病方与治病方之间的军备竞赛由此拉开了序幕……大敌当前,人体告急!白细胞和抗生素同仇敌忾,找准葛兰大王的弱点,发起了致命一击,战争局势终于得到逆转,主人健康也得以转危为安。
以上就是4D科普电影《细菌大作战》的基本剧情。
有关医学或健康的话题,尽管与人休戚相关,但因其过于生硬或抽象而令人产生距离感。其实,这种距离感来源于致病菌的细微性和治病过程的复杂性。病菌、病毒这类病原体是那么地微小,以致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加上它们又一直寄生在人体内部,要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有较高的难度。卡通电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可使亲切感大大增加!在医学专家的指导下,电影创作者以人形角色和战争剧情的艺术设计将微观的叙事内容人格化,并以外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来模拟人体内部的环境,感觉就像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医学的冰冷和疾病的可憎就这样被潜移默化地溶解在了卡通故事里,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般的战争演进也把致病方和治病方之间的博弈一步一步推向!
然而,不足20分钟的电影故事难以尽述“内部”战争的微妙:不同种类的白细胞如何各显神通?淋巴细胞军团如何有效发挥战斗力?有益细菌与有害菌如何区分?有益菌对人体有哪些贡献,而有害菌群又为何特别偏好肺部?这一切充满了悬念……
【典型例题】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对碘有了新的认识。
(1)自然界中的碘(127)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该元素在人体中为一种元素(填“常量”或“微量”),如果人体缺乏碘元素就会导致。
(2)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中的碘主要以KIO3的形式存在,KIO3中碘的化合价是,KIO3受热易分解,因此做菜时应注意。
(3)日本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内发生的核裂变可产生放射性碘131和铯137,其中碘131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和个中子。科学证明,每人日服用含碘100mg的碘片能有效阻止碘131的辐射。曾一度被抢购的加碘盐每500g中含碘20mg,按上述标准,即使这些碘都转化成能防止辐射的碘,每人每天也应吃g加碘盐才起作用,这远远超出了人体正常摄入的食盐量,显然是不科学的!
解析:(1)根据微量元素定义及碘的生理功能进行解答。碘是人体中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幼儿缺乏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儿童呆小症、智力低下等病症。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设在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1)+x+(-2)×3=0,解得x=+5。根据信息KIO3受热易分解可知,为了避免长时间加热使其分解变质,做菜时应注意要到菜快要出锅时再加入食用盐。
(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关系进行分析。碘131原子核内含有53个质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碘131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为:131-53=78;因为要有效阻止核辐射,每人每天需要服用碘100mg,每500g加碘食盐中含碘20mg,所以每人每天需要吃加碘盐的质量为500g×100mg/20mg =2500g。
【试题评析】
首先,本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利用时事热点新闻为素材,来考查同学们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化学在保证人类健康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者,本试题也体现了化学计算的应用价值。中考化学计算题不再考查繁琐的计算技巧,更加注重化学计算的原理与实践、实验、生产、生活相结合,这对培养学生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素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题通过化学计算,让学生意识到微量元素超过人体正常的摄入量时会有害健康,体现了化学计算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的运用价值;重视化学计算的方法及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化学计算的实用性。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是依据其在人体中的含量,以“0.01%”为界,含量高于“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为微量元素。(2)常见的常量元素是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和镁,占人体质量的99.95%。其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以蛋白质、糖类、油脂、水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常量元素中钙、钠、钾、磷、镁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3)常见的微量元素主要有碘、锌、硒、氟、铁,可以利用谐音简记为“点心吸附铁”,它们的含量虽然很小,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碘、锌、硒、铜、钼、铬、钴、氟、锰等;第二类为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或叫非必需元素),有硅、镍、硼、钒、铝、锂、钡、钛等;第三类为有害元素,是指具有潜在毒性,人体不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毒害有机体的微量元素,有铅、镉、汞、砷、锡。(4)熟记各必需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对应关系。例如,缺铁会引起贫血症,缺氟易产生龋齿,缺钙幼儿或青少年易患佝偻病等。(5)应建立“合理摄入”观,即营养元素或必需元素摄入不足或者摄入过量均会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摄入钾过量时,会出现恶心、腹泻;摄入锌过量时,易发生锌中毒,免疫功能下降;摄入碘过量时,易引起甲状腺肿大等。总之,我们在解题时要:认真读题、理解条件;联系课本、缜密思维;领会要求、分析解答。
【链接中考】
1.(2011・雅安)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1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 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
①131 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
(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3)日本地震后,个别居民抢购食盐。假设某人经医生确认,每日需要补充166mg KI。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的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如果用该食盐替代碘片提供治疗辐射所需的碘元素,则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kg。
2.(2011・临沂)下列宣传用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用甲醛水溶液浸泡的水产品,新鲜、口感好,可以放心食用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蔬菜、水果能提供和补充多种维生素
D.缺铁会引起贫血
3.(2011・东营)日本3・11大地震引起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引起核泄露。
(1)爆炸是因为可燃物在。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之前要。发生爆炸的氢气来自反应堆燃料棒用作包壳的金属锆(Zr)与水的反应,该反应在高温下生成+4价锆的氧化物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核事故释放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是原子序数为53号碘元素的一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131是一种金属元素B.碘131的放射性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C.碘131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78D.碘131的放射性是化学性质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体育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武术、太极拳、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