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生态修复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修复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修复规划

第1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关键词 太平湖;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植被处理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96-02

1 项目背景

为保护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的水环境,改善区县城区及近郊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黄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区县项目)。本设计所在地太平湖湖滨带(龙门乡段)位于322省道东侧沿岸及西侧局部山麓,南起龙坑桥南,北至俞家新村附近,全长约1.3 km,面积约7.2 hm2。

2 发展目标

一是去除核心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及对湖滨带的各种不合理的侵占,恢复湖滨带健康的物理基底;二是恢复工程区湖滨带生态系统的规律性:建立健康的湖滨带生态结构,使湖滨带生态系统由失调的病态恢复为正常的良性循环状态,并能正常发挥其各项功能[1-2];三是恢复工程区湖滨带的截污、过滤和污染物的净化功能,削减面源污染负荷,降低入湖污染物量;四是恢复工程区湖滨带的景观优美性,改善与美化滨湖环境,促进太平湖旅游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总体定位

一是以龙门河水系为生态基地;二是以本地历史人文资源为文化特色;三是具备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游憩休闲等服务功能。

4 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包括“一湖”、“两线”、“三脉”、“五节点”,其中“一湖”:太平湖;“两线”:湖滨游览线、湖上游览线;“三脉”:水脉、绿脉、文脉;“五节点”:茶香竹韵、双亭春晓、龙门揽月、金沙碧浪、渔舟唱晚。

5 详细设计

5.1 茶香竹韵

景观上主要体现出“茶”与“竹”2个当地的特色物产。以322省道南侧的山峰为背景,借景层次感丰富的茶园以及姿态丰盈的竹子,打造大气、简洁的入口景观。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上,立面突出仿竹的景观柱列,并结合仿流水山石的跌水景观,为游客营造轻松、愉悦的山野景象。同时,在景观柱列的另一端设置鲤鱼的雕像,体现“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

5.2 双亭春晓

双亭为原有景观建筑,但外观已经损坏,景观效果不佳。设计建议修整,结合周边铺地,打造一处适合游人驻足赏景、凭栏远眺的节点景观。在园路的材质上,利用青石板等自然石材与木栈道相衔接,以丰富游人的感观。在植物设计上,进一步加深春景的效果,利用碧桃、早樱、垂丝海棠等开花小乔木,结合春鹃、金森女贞等灌木,沿岸种植鸢尾、菖蒲等花形优美的水生植物,体现春花浪漫的景观特点。

5.3 龙门揽月

位于沿岸地形较宽处,相对有利于景观营造。结合弧形的地形特征,建造有弧度的亭廊建筑,既能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又能多角度观赏太平湖美景。此处湖面较为宽阔,在炎炎夏夜,湖风送爽,游客在此赏月品茗,可称为龙门一景。

5.4 金沙碧浪

得名于此处原有一片金黄色的沙滩,新旅游码头建筑以徽派建筑坡屋顶为景观元素,结合现代的工艺,利用轻钢结构以及玻璃幕墙,打造与环境相融与文化相通的建筑形式[3]。植物以秋色叶树种为中心,突出植物色彩层次丰富、姿态优美的特点,选择黄山栾树、银杏、榉树以及鸡爪槭、红枫等树种。水生植物选择芦苇、芦竹等挺水植物,以丰富沿岸景观。

5.5 渔舟唱晚

以餐饮为特色,同时在节庆时可打造民俗活动,如以打年糕、包粽子吸引游客。植物景观突出冬青的特点,以茶花、梅花、构骨球等冬季观花、观果的植物为主要特色,与西侧的山林绿地相呼应,形成立面丰富的景观效果。

6 高程112~115 m工程措施及植被处理

6.1 西岸112 m水岸线

工程措施:松木桩+柔性生态带。植被处理:可选用漂浮植物荇菜和菱(需界定范围)、沉水植物苦草、菹草、黑藻。

6.2 西岸115 m水岸线

工程措施:叠石固土。植被处理:可选用乔灌木及挺水植物相结合,如水杉、落羽杉、芦苇、菖蒲等。

6.3 东岸115 m以下水岸线

工程措施:局部叠石挡墙或浆砌毛石或做漫滩处理营造多空隙环境。植被处理: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挺水植物相结合,如苦草、睡莲、芦苇等。

6.4 东岸115 m以上水岸线

工程措施:局部叠石固土。植被处理:增植早樱、桃花等春花植物。

7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一方面为旅游休闲活动提供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应成为旅游地吸引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与各个节点的主题定位相呼应,形成自身的主题和特色。同时,按照人们对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需求,确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科学布点,形成网络,方便游人。①入口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商业设施、餐饮设施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②景点综合服务设施:如小型停车场、商业设施以及餐饮设施等。③沿线小型服务设施:如公厕、小卖部、垃圾桶、小型茶座、休息亭廊以及座椅等。

8 结论

太平湖湖滨生态修复工程是对现状环境进行保护、整理。本规划设计方案力求减少对湖滨带的各种不合理侵占,恢复湖滨带健康的物理基底,恢复生态系统的规律性,建立健康的生态结构,改善与美化湖滨环境,促进太平湖旅游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5]。

9 参考文献

[1] 王超琼,师和新.浅析生态修复中的植物景观[J].景观设计,2014(1):104-107.

[2] 孔杨勇,夏宜平.沉水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园林应用[J].中国园林,2005,21(6):65-68.

[3] 刘学勤,邢伟,张晓可.巢湖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实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S2):51-55.

第2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哪种修复方法适合松花江的水生态修复,要根据松花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1)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把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完全复原意味着对所有上下游及滨河带的输入输出(水质、水量、泥沙、生物有机体)的改变、复原,由于河流和流域的联系,只有在对整个河流系统和绝大部分流域都进行完全修复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在松花江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修建了大量水资源利用工程、防洪工程等(如取水口、排污口、拦河坝、堤防、河流裁弯取直、渠化等),加之各种人为破坏和干扰,河流原始形态和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可能再建立过去的那种原始条件。2)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是在保持动态平衡时,不断发展演化的。河流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稳定性。正相反,河流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洪水、侵蚀和水质变化的扰动,来保证其多样性。河流的退化正是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生态系统在自然力与人类共同作用下,已经形成了新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没有必要让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松花江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应该是结合防洪、河道整治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工程规划,对河流系统恶化甚至丧失的(或即将要恶化和丧失的)必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修复,完善河流自调节机制,并使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2松花江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任务

2.1松花江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纵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和竖向连通性;对松花江而言,就是要保持其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实施退耕还湿,恢复滩涂生态系统;加强沟通水系,增强过洪能力;加大恢复植被力度,增强滩涂生态功能;修复缓冲区,控制人为干扰和过渡利用;采用生态型护坡,避免河道直线化和河岸的混凝土化,使其具有作为河流的自然形态。

2.2水质、水量、水文、水力条件的改善

水质条件的改善要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生态技术治污、源头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水量条件的改善是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最低生态水位)和最大流量(最高水位)。水文情势和水力条件的改善是尽量保持自然河流丰枯变化的模式,使河流两岸水陆交错带以及滩涂湿地有适当的洪水的干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3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

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包括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3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3.1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修复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在满足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

3.2与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该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要与松辽流域和哈尔滨市的防洪规划相协调,还应与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市政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等规划相衔接。

3.3自然自我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当外界干扰未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可以按照自组织功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目标。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则需要辅助人工干预措施创造生境条件。然后,充分发挥自然修复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

3.4确保生态系统用水需求

应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用水,应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确保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

3.5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污水达标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4松花江水生态修复措施建议

目前的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江段,现有江道形态已失去天然河道的特点,这是哈尔滨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应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修复,建议如下:1)虽然受两岸堤防限制,整个江道形态固定,但江道内河流的蜿蜒形态依然存在。同时,鉴于现有堤防是多年历史形成的重要防洪体系,而且目前还达不到100年一遇标准。因此,建议两岸堤防位置不变,保持现有江道水流形态的蜿蜒性以及两岸堤防的非自然形态。2)江道内已有不少滩岛、浅滩和深潭,地表景观较为丰富,具有多样化的水生环境和动植物栖息地,不易再造浅滩和深潭,而应结合《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洪规划修编报告》,清除主江道有碍行洪、恶化航道及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淤积滩涂,增强河流的泄洪功能。3)现状堤防已将江道严重缩窄,最窄处仅有1.5km,不宜为了土地开发利用或顺直堤防。将堤防向江道内推进,进一步挤占河流的空间和洪水的行洪空间,不利于河流的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修复。4)鉴于现状堤防、大坝等人工构筑物破坏了江道水流的横向和竖向连通性,可采取措施恢复或改善,修复松花江两岸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使该江段河流廊道成为具有生命源泉意义的百里生态长廊。5)由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建设以及松花江7个规划梯级的建设,河流纵向连通性修复困难,但需加强河流水生鱼类等生物的生态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生生态问题的趋势,及时进行科学研究并采取适当修补措施。6)合理设置生态缓冲区。从哈尔滨市的实际出发,应用生态修复理论,针对哈尔滨松花江城区段堤岸及堤内水陆交错带,研究探索能促进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联系,恢复横向、竖向连通性,并适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的生态型河流堤岸及生态缓冲区。修复中,应尽量采用非工程措施,如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如生态良好部位不加干扰自然修复、破坏部位人工植树种草等措施。但为了保证堤岸的安全,在某些部位,如冲刷较大的部位,可采取工程措施,修复材料应尽量采用建筑材料和植物材料的组合。

第3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一、水生态系统特性和功能

水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由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其滨河、滨湖湿地组成的河湖生态子系统,其水域空间和水、陆交错带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境。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可分为流域尺度、河流廊道尺度、河段尺度。其中,流域生态系统是以河湖为主体,边界清晰、结构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1.水生态系统特性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可从纵向、横向、垂向进行分析:纵向主要表现为河流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性和河流纵向形态的蜿蜒性;横向主要表现为水—陆两相性,从河流向岸边依次为河道、洪泛区、高地边缘过渡带、陆域,此外,河流横断面表现为交替出现的浅滩和深潭的形态多样性。垂向主要表现为水体表面的水—气两相性和底部的水—泥两相性,河流基底对于水生生物起着支持(如底栖生物)、屏蔽(如穴居生物)、提供固着点和营养来源等作用。水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性:流域性:即以流域为整体,河湖为主体,边界清晰、结构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以河流水系相联系,具有地表、地下完整的水文循环过程。复合性: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多样性:河流与湖泊及河流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形态的蜿蜒性、河流横断面形的状多样性,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河床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生境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连续性:水生态系统具有从河流源头到河口的空间连续性和生物过程的连续性。2.水生态系统功能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生境支持、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人类生产生活三个层次。生境支持功能是水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基础功能,体现在水文循环、气候调节、土壤形成、水源涵养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是水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支持。服务功能是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效用,具体体现在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污染降解、景观、文化等多方面。3.水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是指水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并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其各项功能没有受到损害,进而能持续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状态。水生态安全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需求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即水生态安全既与水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可再生能力有关,又与人类开发活动密切关联。水生态安全的实质是以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持来保障其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提供。

二、我国水生态系统状况分析

1.水生态系统状况全国主要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程度、水环境状况、重要湿地保留率和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等方面的调查评价总体为以下结果:①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在全国主要河湖223个生态基流控制断面中,生态基流满足程度为优和良的有167个,占比74.9%,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区、珠江区及东南诸河区以及北方大江大河上游河段。满足程度为差和劣的有46个,占比20.6%,主要分布在辽河区、海河区、淮河区和黄河区等。在83个敏感生态需水控制断面中,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为差和劣的有23个,占比27.7%,主要分布在海河区以及松花江区、辽河区和黄河区下游河湖。②水环境状况。最近完成的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对全国主要河湖8499个水功能区评价表明,水质不达标的水功能区有4444个,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及太湖流域的水质达标率均低于40%。在评价的168个湖库中,近一半湖库处于中度及以上富营养化水平。③湿地保留率。对217个评价单元的湿地保留率评价为优和良的有130个,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区、长江区和珠江区。湿地保留率为中等及以下的有87个。黄河区、海河区和西北诸河区约70%以上湿地评价结果为差和劣。④水生生境状况。对全国546个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的评价表明,生境状况为优和良的有206个,占37.7%,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以及松花江;生境状况为中等的186个,占比34.1%;生境状况为差和劣的154个,占28.2%,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淮河流域。主要河流纵向连通性评价表明,受由于水库大坝阻隔,近一半的河流纵向连通性较差。从历史进程分析,我国水生态状况总体呈恶化趋势,已对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问题成因分析造成我国水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主要江河源头区冰川消融加快,降雨、蒸发、下渗等水循环过程发生改变。干旱区范围扩大、荒漠化程度加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洪涝频发对治理和改善部分区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新挑战。②部分地区水资源、水能等的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或超出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水资源配置缺乏与区域水土资源、生产力布局的统筹,我国约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地区尤为严重。黄河、辽河、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82%、76%、106%,超过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到30万km2。与此同时,废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远远超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③水生态涵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不合理的开发模式和人为活动造成与河湖争地,水源涵养区、河湖沼泽区、蓄洪滞涝洼淀区等的水生态涵养空间遭受严重侵占,导致河湖水、沙等循环条件显著变化,湖泊及河流尾闾萎缩,水生态空间格局遭到挤压和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有230余个萎缩,其中89个干涸,总萎缩面积约1.4万km2。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了28%。此外,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构建自净自渗、蓄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认识不足是导致城市水生态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④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河湖生态退化。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水改变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阻断鱼类洄游通道。在强调工程的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及经济合理的同时,忽视了工程布置、结构、材料等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和河床材料硬质化,形成“三面光”河道,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和水质恶化,使河湖基本生态的功能受损或丧失。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方向和措施

1.工作进展2007年以来,水利部开展了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报告中均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规划重要内容。2010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七大流域综合规划等,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任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水利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需水保障等作为主要规划内容。2004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4个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2013年7月,水利部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启动了两批10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制定了《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导则》《国家水生态文明市评价标准》《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近年来,对黄河、塔里木河、黑河进行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科学调度,取得了明显成效,黄河实现连续十六年不断流,塔里木河下游干涸二十多年的台特马湖重新过流,黑河下游的东居延海重现生机。连续实施“引江济太”,将长江水调入太湖,实现了“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标。对扎龙湿地、南四湖、白洋淀等湖泊湿地实施生态补水,维护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水生态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立法保护不足。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在保护,我国目前在水生态保护方面的相关法规依然薄弱。②体制机制亟待改革。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实施主体、资金来源、运行维护等方面缺乏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和统筹,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的不适应。③监控体系薄弱。我国目前的水生态安全评估标准、监测体系等非常薄弱,造成水生态状况监控、风险预警、责任追究、措施效果评估等缺乏基础支撑。④缺乏流域统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布局重视局部利益和效果,缺乏流域性统筹和治理措施的系统性,个别地区甚至以营造水域景观、后续土地开发为主要目的,破坏了流域整体的水生态系统。⑤水生态修复工程重视工程措施,对监督管理措施重视不够,对已实施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不足,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⑥水工程建设中的水生态保护相对薄弱。水工程建设重视对水资源的功能性开发,忽视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如防洪规划强调对洪水的控制,但对洪水的出路、疏导考虑不足;水系河道整治、滩涂海涂围垦、蓄滞洪区建设等中缺乏与水生态保护的协调和统筹。

2.基本原则和总体方向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向自然恢复转变。改变以往“以需定供、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的工程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将自然修复和人工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建设生态友好型水工程。②流域统筹,系统修复。充分考虑流域水生态体系结构和功能的流域性、层次性、尺度性,转化治理模式,从流域层面提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原则、目标和总体布局。③技术创新,综合治理。创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注重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发挥重点区域的示范作用。我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总体方向是以水资源紧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区域为重点,以实现江河湖泊沟通、水系完整,水质良好、生态多样、文化传承为目标,从国家、流域、区域、城市等不同尺度提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任务,逐步构建空间均衡、功能完备、管理完善、保障有力的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逐步退还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对水生态作用显著的重点水工程实施生态调度,使基本生态环境需水得到基本保证;重要水域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节水治污和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以及河湖连通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善河湖水量过程、加速水环境恶化地区河流湖泊水体的流动性,促进水体自我调节功能的恢复和增强,使河湖水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受损的重要水生态得到初步修复,合理调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维护主要河湖正常生态功能;基本建立水生态监管体系,加强对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要着力实现以下转变:从局部区域和河段向区域和流域尺度转变;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转变;水环境治理从注重水质改善向水生态系统治理修复转变;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从行政推动向理念、立法、技术及标准制约阶段发展;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

3.主要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健全水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加快实施水生态红线管理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划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的行为;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分区、生态区划,明晰水生态功能定位和空间分区,划定河流、湖泊及河湖滨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切实维护水生态空间,划定水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水生态红线;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城市规划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控制用水总量,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确定江河主要控制断面以及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生态水量标准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开展长江三峡及上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黄河干流水库、淮河闸坝群等大江大河闸坝水量联合调度试点,完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水资源紧缺河流的水量调度。(2)强化流域统筹协调管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坚持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点源与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制定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加快批复实施全国及七大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在全流域层次上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防洪减灾、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等要求,科学配置流域、河流廊道及具体河段不同空间尺度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管理措施。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建立流域防污控污治污机制。建立和完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经济利益之间的分配关系。创新河湖管理模式,推行水体治理及管护“河长制”。(3)构建生态友好型水工程体系,发挥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水工程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体系,协调好水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强化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环节的水生态保护。倡导仿自然、低影响水工程建设,河道工程布局应维护河流天然形态,保持河流蜿蜒性,维护湿地、河湾、急流、浅滩等多样性栖息生境。实施水库、闸坝生态调动运行,满足河流生态需水。实施农村河塘沟渠整治,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沟渠整治、河渠连通等措施建设生态河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4)构建生态水网体系,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河湖水系连通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坚持恢复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以构建流域生态水网体系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河湖连通性,提升河湖水环境容量,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功能。在东部地区,加快骨干工程建设,维系河网水系畅通,率先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在中部地区,积极实施清淤疏浚,新建必要的人工通道,增强河湖连通性。在西部地区,科学论证、充分比选、合理兴建必要的水源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在东北地区,开源节流并举,有条件的地方加快连通工程建设,恢复扩大湖泊湿地水源涵养空间。(5)实施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以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湿地以及水生态脆弱和恶化区域为重点,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逐步扩大水源涵养林、河湖水域、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京津冀“六河五湖”生态修复治理,长江经济带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继续推进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湖泊和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河湖内面源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的生态综合治理。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对鱼类“三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划定为水生态重点保护和保留河段,采取禁止或限制开发措施,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修复,实施地下开采量与地下水水位双控制。华北地区依托引江引黄等工程,结合调整种植结构以及退减灌溉面积等休养生息措施,逐步削减地下水开采量。(6)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引导,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格局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的宜居生活空间,并以此为引导,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加快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安排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城市透水空间,保障足够的洪涝水蓄滞空间。(7)促进科技创新,强化监管能力开展与生态用水、配置与调度、生态修复技术、生态补偿、水生态评估与监测、管理机制与保障措施研究等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我国水生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展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系统监测,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估。建立水生态预警及决策系统。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加大对违规、无序开发活动和破坏水生态行为的监督管理。

四、结语

第4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通过分析宁阳县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宁阳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立健全并完善规范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沿岸人民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

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宁阳县宁阳县境内长10km以上的河道有17条,其中长20km以上的有4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有8条,100km2以上的有3条。东部山丘区河道主要属黄河流域水系,西部平原区河道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目前,随着宁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受到过度开发,由于对河道生态认识不到位,大量河道被人为侵占甚至被垃圾覆盖,造成水系退化,大量污水直排造成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进行河道治理势在必行。

1存在的问题

1.1河道堤防老化退化严重宁阳县河道大部分河段位于山区及丘陵区,均为季节性的排洪河道,两岸堤防残缺不全,现有堤防堤身单薄、安全超高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低,现状河道大部分河段还达不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堤防建筑物设计标准相对较低,质量差,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冲刷破坏、沉陷、裂缝、坍塌、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河道工程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已失去原设计能力,严重危及防洪安全。

1.2河道生态环境恶化河道自身淤积严重,加上大部分河道处于长期断流状态,有的河床内被侵垦种植了庄稼,有的栽满了树株,有的河床被侵占圈建成了养殖场所,有的河床垃圾成堆,几乎成了垃圾场,河床糙率增大,形成行洪障碍,导致行洪排涝能力普遍降低,危及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直接威胁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3对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主要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水清岸绿、水流通畅、生物多样、人水和谐、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环境秀美的河道环境。

1.4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维修建设经费,绝大多数中小河道得不到防洪治理,一些急需维修的工程项目得不到修缮,严重影响其功能和工程效益的发挥,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更是无法实施。

1.5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治理滞后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几乎所有中小河道都缺少科学系统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当前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也仅仅是以防洪除涝减灾保安全为主,没能做好与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的结合文章。

1.6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宁阳县河道大多数为山洪季节性河道,河道比降较陡,洪水来势猛、流速快、冲刷力强,洪水历时短,汛期大量河水被白白流掉,汛后绝大多数河道都处于断流状态,河道水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

1.7管理养护不到位河道作为基础设施,管理涉及战线太长、面广量大,管理尤为困难。长期以来,产权不清,管理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陷入了多头管理的怪圈。由于缺少维修养护管理经费,缺少专职管理人员,河道得不到日常维护管理,河道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生态治理对策

2.1转变治理观念,理清治理理念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合理划分水功能区,严格实施分类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搞好河道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请一批生态治理设计理念新、思路宽、水平高、经验多的规划设计部门对现有中小河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结合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投资少、见效快、易推广的原则,逐步按规划计划分批次分年度实施。

2.3预防控制污染,保护河道水源据调查,目前,造成宁阳县河道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对于这些污染,应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加强监管,减少污染。

2.4加大资金投入,多元化筹措资金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县政府与驻地乡镇、村的资金投入,力争早日把中小河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防灾减灾体系,防洪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基本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生态系统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河道管理部门为主体,通过竞标对外承包,组织承包户按规划要求营造护堤护岸林木,积极引进推广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和优质苗木,向管理要效益,用作维修养护经费储备金,作为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2.5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河岸植被建设,构建河流生态走廊,治理与控制河道水土流失,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2.6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应以打造安全生态河道为龙头,发挥龙头带动示范作用,在大汶河宁阳段的工程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工程治理与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结合文章。在洪水冲刷严重的险工河岸段,采取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硬质护砌方式,对于洪水冲刷较缓的平工河段,选择生根快、能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柳树干,进行干根网、草皮等软性生态护坡、护岸方式。同时,按照“建设节点、串联景点、突出特点、形成看点”的治理思路,做好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工程的融合。

2.7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应着重规划建设一批拦蓄滞洪工程,能拦则拦,能蓄则蓄,能滞则滞,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后,多建一些梯级坝及生态滞留塘,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汛期雨洪资源,用拦河坝或湖泊、塘坝等增加拦蓄水量,优化配置水资源。

第5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第6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分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近年来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这不仅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便,还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产生消极的影响,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给予了水土保护工作极大的重视。但是我国复员辽阔,不同地方的经济情况、自然情况以及水土流失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采取一种修复措施,那么结果可能难以令我们满意。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水体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分区实施,确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在对我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的原则、不同生态修复区的状况的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工作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时,只有遵照一定的原则来开展工作,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这些原则包括:主导因子原则、水土保持工作分区原则、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分异性原则、人口和地带性原则。其中对于主导因子原则我们需要明确植物生长的主导因素是水,而我们用来反映他的指标是干燥指数,并以干燥指数为主导因素来划分生态修复一级区;对于水土保持工作分区原则我们需要明确他是在一级区划分后,按照相关部署对生态修复二级区进行划分;对于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我们需要明确他是为了使分区结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结合行政区界进行的区域划分;对于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分异性原则我们需要知道它是根据区内相似的区域进行区域的再次分配,从而方便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于人口和地带性原则我们明确它是对主导因子的有力补充,使得水土保持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不同生态修复区的状况分析

根据各地区的降水量、人均基本农田的不同情况,我们将生态修复区大致分为湿润带生态修复区、半湿润带生态修复区、半干旱带生态修复区和干旱带生态修复区。针对不同的生态修复区,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措施。

1、湿润带生态修复区

我们所说的湿润带生态修复区一般包括长白山黑土漫岗区(该区涉及辽、吉、黑)、长江以南红壤丘陵区(该区涉及苏、浙、皖、沪、湘、鄂、赣、闽、粤、桂、琼)、四川盆地及其东南土石山区等(该区涉及川、渝、湘、鄂、贵、云、陕),该区的特点是降水非常的充足,区域内植被的恢复潜力很大,因此我们应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快速修复,从而为全国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树立一个榜样。本分区生态修复的主要对象是稀疏的林地、荒山和荒坡,、退耕还林后形成的灌木林地等。

2、半湿润带生态修复区

我们所说的半湿润带生态修复区一般包括长哈沈黑土漫岗区(该区涉及黑、吉、辽、蒙)、北方土石山区(该区涉及京、津、冀、鲁、豫)和太兰以南黄土高原区(该区涉及甘肃、陕西、山西等省)。该区特点是降水较为充足,有利于植被的尽快恢复,所以我们应积极地减轻水土流失危害,一步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本分区生态修复的主要对象是疏、灌木林地、中覆盖度草地和裸土岩砾地。

3、半干旱带生态修复区

我们所说的半干旱带生态修复区一般包括内蒙古高原区(该区涉及蒙、黑、吉)、太兰以北黄土高原区(该区涉及陕、甘、晋、宁)、青藏高原区(该区包括藏、青)、伊犁河谷区(该区涉及新疆西北部)。该区的特点是降水较少、生态修复的难度较大。

4、干旱带生态修复区

我们所说的半干旱带生态修复区一般包括内陆河流域区(该区涉及新、蒙、甘、青)和“三化”草原区(该区涉及新、青、蒙、甘、藏)。该区的特点是经济不发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稀疏,进行生态修复的难度大。本区的生态修复的主要对象是已经干涸的内陆河下游湿地及“三化”草原区。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措施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目标

不同的地区,由于当地自然和经济情况的不同,其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的侧重点不同,进而设定的生态修复目标也应有所区别。我们制定生态修复目标时,应该综合考虑是否有利于保持地表基底的稳定性,保护并恢复;是否有利于脆弱生态的保护;是否有利于生物群落的恢复;是否有利于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等。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目标,才能保证相关工作顺利的进行。

2、对生态修复分区措施进一步完善

虽然已经开展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由于我国各地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修复评价和生态环境分析指标体系,使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项目的验收和效益监测等工作更好地开展。

3、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

依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区的结果,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生态修复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可以系统的开展。在编制的生态修复规划中,应明确本区域内生态自我修复的特点,明确生态修复分区治理的相关内容,如分区的目标、原则、重点和范围等,并按照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来进行相关内容的编写。

四、结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治理工作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对相关工作进行改进,从而保证其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唐克丽,史立人,史德明,等.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17.

第7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大沽河流域覆盖青岛市一半的市域面积,是青岛市重要的水源地。其中大沽河胶州段长41.5km,河道平均宽度660m。大沽河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种,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大沽河下游胶州段靠近胶州湾入海口,河道开阔,湿地资源尤为丰富。但经济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沿岸人口的快速增长都对大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湿地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几十年来,大沽河中下游段采挖河砂对河道内湿地破坏十分严重,当地农民在河滩湿地耕种农作物,造成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湿地面积缩小,综合环境质量下降,而排污总量又伴随经济活动的加快发展而快速增加,直接导致地表水甚至地下水资源被污染。大沽河流域地表水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大沽河上游的COD、氨氮主要由农田径流污染引起,大沽河下游的COD、氨氮主要由城镇生活、工业企业引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农业施用化肥农药越来越多,沿岸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沽河流域地下水质量不断变差,主要超标项目有硝酸盐氮、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地下水达到三类标准的只占所有监测井的20%,水质为四、五类的水井达到80%左右,地下水水源需展开保护。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大沽河沿岸,甚至影响胶州湾海域和整个青岛地区的生态环境。因而对大沽河流域的保护和空间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保护既有的湿地等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3大沽河流域(胶州段)规划2012年7月,《青岛大沽河流域(胶州段)保护与空间利用规划》,该规划将大沽河流域定位为:青岛市的生态绿轴;确保青岛市生态安全的屏障;青岛市重要的水源地;统筹沿岸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根据规划,大沽河流域(胶州段)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区、城乡建设区三类。生态保护区为生态特别敏感或关系生态区域安全的地区,严格限制开发。大沽河胶州段主要包括堤坝内用地,大沽河入海口、棘洪滩水库(部分),约占滨河规划总用地的7%。生态保育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本地和下游的用水安全。主要包括滨河沿线现代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发展地区约占胶州段滨河规划区总用地的65%。城市建设区可集中进行旅游接待设施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约占滨河规划区总用地的28%。按照这个分区来看,大沽河胶州段的湿地大部分位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内,对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可以说有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它将有利于改进胶州市沿河两岸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胶州市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改进整个胶州湾的大环境,使大沽河流域湿地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生态环境缓冲区。

2大沽河流域(胶州段)湿地规划保护的效果分析

根据《青岛大沽河流域(胶州段)保护与空间利用规划》,近年来青岛和胶州两级政府对大沽河两岸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对流域内湿地进行了必要的整治和修复,带来了初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水岸带湿地修复工程水岸湿地修复带主要栽植芦苇、蒲草、千屈菜、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其中芦苇种植面积为水生植物总面积的80%以上。水生植物主要功能为降解拦水坝内河流污染物,对降低COD含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丰富了沿河景观,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根据2014年8月笔者的现场调研和观测,已初现草茂水清的繁荣景色。

2.2生态岛建设工程大沽河流域胶州段生态岛大小总数为13个,总面积约1.27km2。最近几年,结合了采砂残留的沙丘,经过人工整合建设生态岛,岛上种植水生植物为主,点缀旱柳、垂柳等耐湿乔木树种,生态岛周边种植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2014年8月现场调研时,生态岛绿意融融,河水水质优良。优美的环境有助于当地旅游的开发,势必会极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3滩地湿地修复工程大沽河流域胶州段滨河规划区滩地面积1319.1hm2,规划退耕还湿面积923.4hm2约占70%,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实施中。据2014年8月的现场观察,大沽河支流覆盖区域的滩地保护尚未系统开展,部分区域还处于原始状态。

2.4护岸修复工程大沽河前期治理多采用传统护岸方式,河岸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硬化之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现在的护岸设计遵循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理念,采用生态护岸,把河水河滩河岸植被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河堤公路上安有太阳能光板,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避免了大规模铺设电缆、管路时对湿地的破坏。按照规划进行的综合整治让大沽河得以旧貌换新颜,青岛市母亲河获得了新生,大沽河两岸的绿化,特别是堤坝顶部道路绿化和河滩地绿化,岸边各种乔灌木植物和河道湿地水草区块的有机结合,宽敞通透的堤坝公路,勾画出一幅诗画般的田园风光带,不仅开启了沿岸居民的崭新生活,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沽河治理中实施的水岸带湿地修复、生态岛建设、河滩地湿地修复、河滩地退耕还湿等工程,不仅使岸变绿了,水变清了,而且降低了枯水期与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水流落差,极大保障了市民的饮水安全,对青岛市乃至山东半岛全域范围内的生态优化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无法用数字或金钱能够衡量的巨大成果。此外,经过综合整治,大沽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丰茂的湿地成为候鸟天然的栖息地,以大沽河为绿色中轴,一条贯穿南北的生态长廊已初具规模。

3关于湿地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保护对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周围居民的保护湿地、爱护家园的意识。大沽河胶州段下游沿岸已建成了多处宣传教育基地,应该充分利用好。已经封顶的大沽河博物馆要做好收尾工作,积极谋划筹集后期的文物收集、整理展示、政策宣讲等软设施建设,建议结合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手段,用生动形象的音视频、立体模型等方法进行宣传教育。还可将大沽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地理资源,特别是湿地、水资源等相关内容添加到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并组织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从切身感触到的实际环境中,从小接受湿地资源保护、爱护家乡的教育。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湿地资源。以地方性立法的手段严禁在生态保护区内进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保育区内的开发和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另外对城乡建设区的区域规划理应离开主干河道和重要的支流100m之外,对建设开发内容也应列出适当的负面清单,严禁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潜在危险行业建厂、经营。

3.2开发保护并举,合理规划和布局决策,减少人为干扰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合理利用也是为人类、为社会创造价值。比如,少海国家湿地公园临近胶州湾和大沽河入海口,据当地老人讲当年是为了蓄水而将毗邻胶州湾入海口的河流弯道处人工围地圈造起来的湖区,后改造成湿地保护区,现为国家4A级湿地科普公园。湿地周边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周边的经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对周边的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加上公园内水域全封闭、不流通、自我循环周期长的致命缺陷,易使公园湖区水质形成劣化趋势,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人为负面干扰作用。

3.3加强基础研究,保护既有生态系统要强化地域性的基础科学开发和研究,借助国家级、地方性等不同层面的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根据当地湿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保护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要因地制宜,避免胡规划、乱改造。比如借助当地原有水生植物,适当引进以证明安全成熟的外来植物,形成多样性组合,营造湿地景观。通过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草地的不同组合、合理搭配,形成一个渡河、多层次、立体的群落结构。林地设计成具有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主林层和次林层选择阳性树种,中下层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耐阴的小乔木和花灌木。对于此前天然或人工培育已形成的林带群落,除非明确为不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的种群外,不宜彻底改造,以免因改而废。应该因地制宜,以合适的树种、草种补充填充为最佳,既节约工程造价,又有利于局地生态的延续和快速恢复。

3.4制定定期考察修复制度要建立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各动植物的生长时间,制定相应的时间规划表,定期对区域生态系统状况进行考察,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整改或微调,保证大沽河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第8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第9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

关键词:采矿迹地;利用方向;生态修复治理

我国采矿迹地面积大,多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生态修复难度大,造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采矿迹地的治理势在必行。采矿迹地生态修复要因地制宜,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详细调研、科学分析,同时对某一立地可提供植被生长需要条件的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其可利用的潜力,决定其利用方向。

采矿迹地生态修复治理应该首先确定其利用方向,并从宏观上规划出合理的布局,从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使其具有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并能维持生态平衡,使其效益最大化。

就河北省采矿迹地的现状和治理情况为例简要谈谈采矿迹地的利用方向。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把河北省采矿迹地利用方向分为四个类型:恢复耕地、建设经济林、营造水保林、建造地质景观公园。

1、恢复耕地

恢复耕地对水土肥条件要求较高,并要求地块较大、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和灌溉条件,方便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第四十二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采矿迹地治理的方向首先应该考虑恢复耕地。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恢复耕地呢,我们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1996-12-23,1997-06-01实施)》标准要求,结合实践经验,以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水源条件、社会经济等条件划分了恢复耕地的指标。见下表3。

河北省采矿迹地恢复耕地指标

我国采矿迹地面积大,多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生态修复难度大,造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采矿迹地的治理势在必行。采矿迹地生态修复要因地制宜,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详细调研、科学分析,同时对某一立地可提供植被生长需要条件的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其可利用的潜力,决定其利用方向。

采矿迹地生态修复治理应该首先确定其利用方向,并从宏观上规划出合理的布局,从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使其具有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并能维持生态平衡,使其效益最大化。

就河北省采矿迹地的现状和治理情况为例简要谈谈采矿迹地的利用方向。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把河北省采矿迹地利用方向分为四个类型:恢复耕地、建设经济林、营造水保林、建造地质景观公园。

1、恢复耕地

恢复耕地对水土肥条件要求较高,并要求地块较大、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和灌溉条件,方便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第四十二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采矿迹地治理的方向首先应该考虑恢复耕地。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恢复耕地呢,我们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1996-12-23,1997-06-01实施)》标准要求,结合实践经验,以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水源条件、社会经济等条件划分了恢复耕地的指标。见下表3。

2、建设经济林

需要一定的水肥条件和交通条件,对地块大小要求不严格,有方便经济林管理和采收的交通条件。

经济林林地资产就是指承载着经济林林木的土地。这类土地的地利等级一般较高,多属于低山、矮山、近山,交通条件较方便,其生产力一般要高于其他林种。

影响经济林地栽植的主要因素:经济林的树种和品种,经济林树种的年龄和生长阶段,经济林树种的经济寿命,经济林树种的产量资料,经济林的经营成本,经济林产品的销售价格,地利等级等。

3、营造水保林

我省绝大多数采矿迹地属于低山丘陵区,气候干旱、土层薄、交通不便,营造水保林是我省采矿迹地生态修复治理的主要措施。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改善环境。

水土保持林是为防治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主要作用表现在:改善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等为主要目的,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4、建设地质景观公园

采矿迹地位于公路、铁路可视范围、城镇附近,生态治理时应当考虑其景观效果。

对矿区景观重建,不仅是对一个塌陷区的治理或一个工业厂房用途的更改,也可能是对矿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全面的整治和重塑,通过生态、经济、社会方面的分析,创建具有较高价值的多功能的景观,改变矿区的整体形象,比如设立相应的生态功能区:开发为新的工业园区、住宅用地、农林用地、渔业及水利用地、娱乐用地、休闲用地、自然保护用地等。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矿区规划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手段,而确定采矿迹地利用方向是规划的重要一环。将采矿迹地生态治理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衔接起来,从而做到宏观治理和局部治理有机的结合。

我国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率还较低,能够正确把握采矿迹地的利用方向,利用科学的技术措施,一定能够减少采矿迹地生态治理中的资金浪费,并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从采矿迹地到景观公园”作者:常江。煤炭学报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