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航天技术的进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技术的进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天技术的进步

第1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本届大会以“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为主题,很有意义。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想,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就畅想“登九天兮抚彗星”“援北斗兮酌桂浆”。上世纪中叶以来,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到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再到探测器登陆火星,人类的探索一步步向浩瀚的宇宙延伸。从这一伟大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第一,追求科学真理。人类永远有探索未知的理想,科学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霍金说:“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弄个明白——它为何如此,为何存在”。宇宙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有的国家、有的民族走得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都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追寻。航天人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人类的进步,都有一种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航天事业之魂。坚守这种精神,人类迈向太空的步子才能更大、更远。

第二,促进人类和平。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开发利用太空应以和平为本。航天技术用于和平是人类之福,用于战争是人类之祸。当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空间威胁等共同挑战越来越多,除了和平利用太空,别无选择。1951年国际宇航联成立的宗旨,就是全球宇航界联合起来,推动和平利用太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说:“为了人类的和平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他们向全世界倡议“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和平利用太空,才能呵护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第三,谋求民众福祉。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动全球计算机、通信技术全面发展。中国的空间技术成果已有约2000项应用于国计民生。在汶川地震等抗灾救灾中,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对灾情研判、救援引导、通信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日常用的微波炉、卫星导航仪、肾脏透析仪等,都是航天技术的衍生品。航天科技在造福民众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广阔空间。

第四,扩大国际合作。共享太空是各国的平等权利。联合国专门宣言,倡导太空开发应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各国气象卫星数据实现全球共享,多达16个国家联合建设国际空间站,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资源卫星,都是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中国已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71项航天合作协定,为多个国家提供整星出口和卫星数据资源等服务。中国愿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发展航天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秉承合作开发、共享太空理念,加强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让太空开发的成果造福全人类。

第2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物理知识;生活;应用分析

引言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是我们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我们的思维得到开拓。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因此,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我们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认知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都是极为重要的。加强两者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物理学习的直观性,更具有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提升生活技能。

一、生活实际与物理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都被归类为物理的方面,比如说树叶会漂在水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氢气球可以飞上天,但吹出来的气球却会掉在地上;水往低处流;水底石穿的现象;航天员在月球行走是漂着走;冬天毛衣容易起静电;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这些生活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情,却无一例外都可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而我们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正是对生活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物理是最早的物理学家们对自然界的现象的总结,后来逐渐形成了物理这一专门的学科,物理科学家们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深入,但物理还是从相对简单的现象入手的。物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物理课本中就有很多生活化的小例子,但是,更多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增加学习物理的乐趣,我们学习起来会更好理解,同样的,将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也能够开发我们的创造力。

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1、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在高中物理中,属于分子学的范畴,所以,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对我们学习分子学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纳米技术如下:

(1)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虽然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现象。

(2)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清水,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健康。

(3)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进交通工具的性能。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理想材料,能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延长发动机工作寿命。

(4)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微型药物输送器,可携带一定剂量的药物,在体外电磁信号的引导下准确治疗。纳米机器人,其体积小于红细胞,能疏通脑血管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的脂肪和沉淀物,还可“嚼碎”泌尿系统的结石等。

2、车辆速度计

在我们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中讲到速度计是来测定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本文来解释一下它是如何来测定机动车的瞬时速度。

当车以一定的速度行驶时,对应着车轮的一定转速,这时经过变速机构也使软轴以一定的转速转动,从而由电磁感应使感应盘也转动,使指针偏转一定的角度,那么在刻度盘上对应的位置刻上对应的车子速度,由于指针的转动角度与感应盘的转动角度是相等的,而感应盘的转动与软轴的转动成正比,而软轴的转动与车轮的转速成正比,而车轮的转速完全与车速成正比,所以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速度值完全由汽车的行驶速度来决定,所以测出的速度就是这个时刻车子的瞬时速度。速度计中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电磁感应、力矩转动、力矩平衡及仪表的刻度刻制和实际数据的处理.这都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体现。

3、航天技术

针对航天技术学习高中物理力学,就是在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航天技术的所有内容,了解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获得大量的有关航天技术的资料,包括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视频的,文字的,图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删减,最终获得那些形象的,有趣的,励志的等等对我们学习高中物理力学有价值的资料,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内容,我们还应该利用课外的时间多多关注一些航天技术,感受物理知识所带来的强大的力量,明白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科技进步的联系。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我们自己了解到的航天知识,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困。在航天技术中所应用到的力学知识如下:

(1)天体力学和轨道力学

为了开发宇宙,我们必须对各个行星的运动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必须用近代的力学知识进一步描述天体的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为了节约能量,必须对各种航天器的轨道进行优化。关于这方面,我们可以举例子。比如AOTV,就是气动辅助变轨转移飞行器。大家知道,要改变航天飞行器的飞行轨道,需要很大的能量。有时几乎是做不到的。一些力学专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即利用航天器在再人大气层中所受的气动力,来改变飞行轨道,就可以节省许多能量。

(2)大气层飞行力学

大气层飞行力学的重点是空天飞机的上升段轨道优化。由于空天飞机使用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它受到很大的阻力和气动加热。为了节省能量,必须对上升段的轨道进行优化。

(3)结构动力学

不论是航天器,还是运载器,都存在大量振动问题。例如,运载火箭的长细比例较大,就必须进行振动塔试验和结构动力学的计算。建造振动塔是非常费钱的。随着今后火箭直径的加大和长度的进一步增加,进行全尺寸的振动试验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必须在建立正确的模拟火箭结构的结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运载火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振动现象,若处理得不好,就可能造成发射的失败。

结语

总之,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第3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牛顿力学;工业革命;人类文明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其中的“理”就是指的“物理”。此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道出了物理学的重要性。物理学一词,源自希腊文physikos,很长时期内,它和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同义,探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变化规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扩展、深化,物理学以纯思辨的哲学演变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力、热、电、光、磁、声,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得到了一系列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并形成理论,最终形成发明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物理学的高技术和强渗透性也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物理学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提供了精神财富。

迄今为止,物理学所创造出来的所有成果无一不是人类身体某一部位的延伸和替代。人造卫星、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等等是人类眼睛的延伸;手机、电话、雷达等等是人类耳朵的延伸;汽车、轮船飞机等运输工具是人类腿和脚的延伸;枪炮、导弹和火箭等等是人类胳膊和手的延伸;电脑、机器人是整个人的延伸;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也离不开物理学,X光、核磁共振、CT、B超、放射性疗法等等都是基于物理学。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

一、物理学初建

古时候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造了物理这门学科的名称,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对物理的很多认识却是错误的,比如他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一理论最终被伽利略的“大球小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所。古希腊哲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并发明设计制造了多种机械,如螺旋扬水器、军用投射器。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天文学从强势的“地心说”到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哥白尼、布鲁诺等天文学家付出了巨大努力。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物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古代物理学还称不上真正的科学,更多的是基于思辨,对于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的总结。

二、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巨著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力和运动关系的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把物体运动统一在一个严密的理论中――牛顿力学。根据牛顿力学,我们知道了: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到地上;惯性是什么;为什么划桨能使船前行;为什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并出现阴晴圆缺等等。这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发展出许多学科:宇宙天文学、航空航天科学、工程力学、建筑学、机械制造、原子核科学等等。宇宙天文学的发展,使我们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航天科学的发展让人类的飞天梦成为现实。

三、物理学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蒸汽机的发明是基于热学的发展。蒸汽机利用水沸腾产生的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做功,产生动力带动机器工作。从18世纪晚期开始,蒸汽机广泛应用在采矿、冶炼、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并出现蒸汽轮船、蒸汽机车、蒸汽汽车,蒸汽机成为了当时各行业的主要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促成了传统手工业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陆上和海上长途运输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

四、物理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使用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有磁效应,开始人类研究电与磁的相互关系的序幕。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创立了电磁学的基础,使发电机和发动机的制造成为可能。德国工程师西门子根据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可能产生电流的原理,发明了第一台自馈式发电机,可以产生较大的功率,同时体积也较轻巧。从此,电能开始成为主要能源并推动工业向前发展,继而出现了电动机、电机车、电灯、电视机和电工仪器仪表等许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电器设备。1873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的《论电与磁》开创了电动力学,是现代电工学的开端。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是现代通信的基础,无线电、手机、卫星就是通过电磁波进行信号传输,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和交换信息。

五、物理学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出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是一场不同于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革命,标志着工业进入自动化时代。

(1)物理学与微电子技术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研究出一种点接触锗晶体管。晶体管是20世纪一项重大发明,开启了微电子革命的先声。1954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第一台使用晶体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以晶体管为基础的集成电路,也叫芯片,使信息处理设备小型化、便携化。如今,大到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小到各种生活设备,凡是有电的设备,几乎都有芯片对信息进行处理。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微电子技术使得信息接收、存储、处理更加便捷和高效。计算机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使生产、办公、家庭生活自动化。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电气化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

(2)物理学与能源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供应,传统的电能、水能、化学能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能极大缓解能源危机。核能的利用得益于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从19世纪末发现放射性到1932年发现中子、正电子和氘,原子核理论为核物理奠定了基础。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铀核的裂变,从而找到了一种利用核能的途径。1942年,美国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它显示核能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也有两座正在运行的核电站: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电能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控核聚变,这种核聚变可以用海水和轻核作为原料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

(3)物理学与航天技术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航天技术使得人类的飞天梦成为现实。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如今,人类发射的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天文气象、海洋监视、测地探矿等应用卫星,在经济、军事和科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航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和物理学密切相关,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物理学的指导和运用。火箭推进技术、人造卫星运行轨道计算、空间通信、载人航天器设计技术、登月技术、深空探测技术等一系列航天技术涵盖了基础物理学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各个领域。可以预见,未来人类移居外星球、发现外星人、寻找宇宙的起源等等都离不开基于物理学的航天技术的发展。

六、物理学与人类未来

物理学是一门不断改变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从宏观的经典物理学发展到微观的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并将在未来深入到粒子物理、纳米材料物理、天体物理(引力波)、生命科学物理领域。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宇宙的组成是什么,物质的最基本粒子是什么,人类是否能穿越时空,人类是否能实现长生不老,这些问题都需要物理学去解决。物理学将继续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第4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英文名称: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893

国内刊号:11-1929/V

邮发代号:82-14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5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飞行 模拟技术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飞行模拟技术也获得较快的发展,为飞行实验研究提供了发展与研究动力。飞行模拟技术在发展与应用中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分析其特点的同时也分析这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空中飞行模拟技术

1.1 空中飞行模拟

飞行模拟技术对行员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帮助,模拟环境以及模拟操作可以让飞行员或者是航天员在模拟训练中逐渐熟悉飞行器的操作流程,模拟技术对行环境或者是航天太空环境的模拟可以让飞行员或者航天员在模拟训练中适应飞行环境,为实践飞行的操作与适应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讲,飞行模拟主要是通过专业设计制造的飞行模拟器来实现有关的动力学研究以及运动学的仿真,让飞行员在视觉上、触觉上产生相同的感知,针对训练效果以及模拟效果来对相关技术进行调整与设计。

1.2 空中飞行模拟器

飞行器主要是一种实验研究对象,通过飞行器来研究飞机或者是航天器的系统设计、飞行性能、设计参数的合理性等,是一种实验性的模拟器。模拟器是将现代模拟技术以及现代仿真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依据设计以及研究的需要建立相关的模拟器,因此这个模拟器又叫做空中飞行的地面实验室。飞行器主要是通过一些感应系统以及一些电传系统来让飞行员在飞行器中感应并作出相应的行为来改变飞行器的特性,对飞行器进行有关的专业操作,对相关的技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专业的探索。另外,在飞行器的模拟训练中会模拟操作相关操作流程,对飞行器的性能进研究分析,对飞行器的内部结构以及相关的参数等进行研究。

2 飞行模拟技术的特点

2.1 视景显示系统

视景显示系统是飞行模拟器的眼睛,视景的范围越广,那么飞行员在实践飞行中的任务的覆盖范围也就会相应扩大,对于目标的确定也就会更加清晰明了,这种视景状况对于战斗飞行器愈加有利。一般情况下,模拟的飞行器在水平位置上最好保持正负160度左右,在垂直位置一般是90度到负40度的垂直视景。视景显示技术在显示系统中应用范围较广,一般视景技术又分为球幕视景以及头盔视景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球幕视景技术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技术上较为成熟,性价比也较高。头盔视景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应用范围较窄,虽然这项技术在各项性能以及指标上更为理想,但是这项技术相当复杂,对于仿真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范围较小。

2.2 飞行模拟器计算机系统

飞行模拟器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以及再现了仿真环境,对物理环境进行实时仿真,对于模拟器来说,实时仿真系统是飞行器的核心系统。计算机系统对飞机的复杂性能以及高精度设备进行高度仿真模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对系统进行管理与操作。计算机系统下列显著特点:需要控制的通道多,子系统繁多;整体化操作与控制;计算机系统一般实现多种采样并且采样的速率都是非常高的,这样才可以计算机系统有效控制与管理模拟飞行器;计算机需要掌握以及控制的模型也是比较复杂的,每一个模型的各个模块又有很多的通讯数据需要管理与监控。

2.3 国际标准化

飞行模拟技术在发展中各个国家加强模拟技术交流,将模拟技术相关规范进行国际化以及标准化规范,提高世界模拟技术发展水平。对于各项技术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各个国家在模拟技术研制与完善过程中也逐步向国家标准化要求靠近。

2.3.1 虚拟现实技术

在现实虚拟技术应用中可以通过一个训练平台来完成多项飞行模拟任务,一机多能功能在实践中获得有效应用。另外,还需要强化飞行员的飞行任务以及飞行内容,满足现实飞行技术发展需要。例如,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模拟训练环境,让多个飞行员同时进行有关的训练,在训练内容上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上自由切换,根据飞行员自身的掌握情况来切换飞行训练内容。飞行课程制定上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加深训练难度,增加飞行员的工作任务,这样才可以无限接近现实环境,提高训练效果。

2.3.2 环境建模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是为了建立更加逼真的虚拟环境,获取实际环境中的三维数据,并且结合实际需要来建立与三维数据相对应的模拟环境。环境建模技术最为显著特点技术建模环境的逼真性,代表着仿真技术的进步。

2.4 操作与接口系统

操作系统为飞行员提供了操纵杆的同时系统可以对飞行员的操作过程进行跟踪以及信息的记录与分析,操作系统的真实程度对于模拟机的真实程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接口系统是模拟机与飞行模拟驾驶舱链接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的通道。驾驶舱中的设备与计算机的交互都是通过接口系统来完成的。

3 飞行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愈加重视模拟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飞行模拟器具有高度仿真效果,可以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飞行员在教学以及训练中都可以在视觉上、行动上以及感知都获得高度真实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受到很多国家,尤其是军方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飞行模拟技术以其高度高全性、经济效益以及训练的有效性获得国内外相关人员对于此项技术的重视并将模拟技术进一步发展与研制,提高技术的应用性能。

3.2 加大研制费用,增加采购量

各个国家结合自身飞行技术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飞行模拟技术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增加了模拟技术的采购量,满足实践研究与训练的需要。例如,美国在五年内就采购了36亿美元的模拟器用于军方使用。美国军方以及飞行器的制造商都不同程度投入资金来研制不同类型的模拟机型,满足军用以及商业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飞行模拟技术主要是将航空航天技术以及飞行工业中的相关飞行器进行研究,对空中飞行进行仿真实验并建立相关的飞行建模来探索空中飞行技术,对飞行器的内部结构、系统的参数等进行研究与模拟。飞行模拟技术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来实现模拟技术,这项技术对于航天航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捷. Thales B737 模拟机系统初窥[C]. 2010年飞行模拟设备管理与维护研讨会论文集,2000.

[2]贺光武.全动飞行模拟器操纵负荷系统的运行与维护[C].2010 年飞行模拟设备管理与维护研讨会论文集,2003.

作者简介

杨苏(1980-),女,江苏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遂宁分院。研究方向为飞行模拟训练器。

第6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之向往。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太空,并为此做出过大量的探索。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遨游太空提供了可能性手段, “”升空,“天宫”遨游,中国航天的好戏接二连三,中国“空间站时代”指日可待。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并且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脚踏实地,亦要仰望星空。人有好奇心,只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地球空间资源有限决定人类要走出地球。抚今追昔,从“两弹一星”的撼动天地,到“东方红一号”的比肩强国,从“嫦娥”的飞天探月,到太空行走的坚实足音……顶层设计者对中国梦的苍穹勾勒,正是自信于这个国家发展处于螺旋向上的实力使然。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这纵横,是天空的高度,也是历史的厚度。

从看客到主角

从远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神舟”“天宫”“嫦娥”,这些字眼凝结中国先祖对太空无限想象。而今天,它们恰如其分地成为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航天器的名字。

1903年,鲁迅翻译出版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三个探险家乘着炮弹飞船射向月球去旅行的故事,在当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译文的序言中,鲁迅指出,人类是不断进步蕴含希望的生物,将来总有一天会克服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束缚,在太空中逍遥自在地飞行,他甚至还预见了未来太空殖民、星际战争的爆发。

经过多年投资和战略实施之后,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成为太空大国的征途上,也凸显了变太空为重要的民用和军用领域的目标与雄心。现在,卫星可以为中国的飞机、导弹和无人机导航,同时还可以监测农作物产量及外国军事基地。中国火箭和航天员参加的飞天任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成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之源。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创始人约翰・洛格斯根说:“太空能力赋予中国与大国相关领域的合法地位。”据估计,中国的太空预算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相比仍相形见绌。但是,中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它的预算。过去一年,它成功进行了19次太空发射,数量上仅次于俄罗斯的26次,超过了美国的18次。未来几十年,中国将进行大量堪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此前探索飞行任务相提并论――甚至可能超越的――太空发射,包括量子通信卫星和本世纪30年代的载人登月任务。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推举二号F火箭,成功将10艘神舟飞船、12人次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

华盛顿特区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刘易斯说:“我不担心中国会突然超越我们。我担心我们自己心猿意马,有朝一日明白过来,意识到他们已经在太空占据了非常强大的地位。”

太空力量崛起与地缘政治

时间追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事实上,中国现在仍然依赖他参与研究发射的太空系统 “”火箭。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无法支撑,该工程很快就暂停了。

1978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派遣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回的石头。中国科学家对这块石头进行了切割,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月球实物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建造了先进的通讯和情报卫星,并向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它开始了航天员培训计划,并开始建造出载人飞行航天舱和太空飞机。2003年,随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中国的太空竞赛开始实现目标。从此,中国取得了快速进展。

而此时,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在头顶上方的太空绕轨飞行――这样的安全体系确保了任何试图拦截或篡改信息传递的行为都会向发送者和接收者发出警报,理论上量子加密是不可破解的。在全球电子侦探时代,量子通信网甚至可以避开最先进的网络情报活动,同时令潜在的对手或间谍蒙在鼓里。除了加强经济安全之外,它还将享有战略安全优势。

展示太空能力常常转化成地面影响。中国的太空崛起可能重组太空伙伴关系。与模糊的火星之旅恰恰相反,中国国家航天局给很多国家发展新的伙伴关系、开展积极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大好机会。美国航天基金会中国政策高级研究员瑞恩费认为,在航天领域的某些方面,中国的技术领先美国,比如对接。

第7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

冷战结束之后,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更加活跃,合作水平更高,范围更广,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合伙企业”、“资产共享”、“以货易货”、“超级市场”以及“培训学校”五种模式。

“合伙企业”模式:合伙企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指两人以及两人以上按照协议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具有财产共有,责任连带等特点。顾名思义,在载人航天领域,以“合伙企业”模式开展的国际合作主要指参与合作的各方,多是具有一定航天技术的国家,通过联合投资、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载人航天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就是“合伙企业”模式的典型案例。

“资产共享”模式:“资产共享”模式是指国家通过“相互利用空间设施”的方式进行合作。此前,各国采用“资产共享”模式进行了多次合作。1988年,苏联同法国签署载人航天合作协议,规定法国向苏联“联盟号”间站派驻宇航员进行太空活动。1993 年,美俄签署协议,由俄罗斯向美国提供“TM 号”宇宙飞船,作为美国“自由”号空间站的救援飞船。

“以货易货”模式:所谓“以货易货”模式,就是各主要航天强国根据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交换太空技术以及应用成果的方式进行合作。例如冷战时期,苏联与澳大利亚就曾达成协议,交换外空科研数据并进行人员交流。

“超级市场”模式: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涵盖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等多个领域,数量多,价值大,恰似商品玲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对太空科技成果有需求的国家根据自身需求,同航天强国进行合作,从强国的航天成果“超级市场”中寻求引进相关技术产品。这种客观存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超级市场”模式在未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培训学校”模式:载人航天领域的培训学校主要是先进航天国家在国际协议允许的范围内为其他国家传授航天技术和培训航天员。冷战时期,苏联的加加林航天中心曾经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东德的宇航员提供培训。在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为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也先后培训了韩国、中国等国家的宇航员。

显而易见,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各有特点。不同合作模式的准入门槛各异,合作方式有别。在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中,“合伙企业”以及“以货易货”两种模式要求参与合作的国家具备一定的载人航天科技水平,拥有一定规模的太空设施,可以独立承担分工并有能力获取可供交换的太空科研成果。而针对尚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国际合作往往或是通过“资产共享”模式“借用”或者“租用”先进国家的空间设施,或是通过“超级市场”模式购买先进成果,或是通过“培训学校”模式吸收先进经验。

除此之外,五种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模式的运作方式不同,风险与收益也有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大部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均涉及到敏感技术交流乃至技术转让,因此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信息和国家安全风险。载人航天工程具有政治经济安全等战略价值,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竞相争夺的制高点之一。当今世界的载人航天工程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投资,国有机构或企业运作,具有浓厚的政治背景。这就决定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大多发生在政治关系稳定密切的国家之间,合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间政治关系的走向。

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战略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大国,有能力同世界各国开展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2012 年 6 月,中国“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站手动交会对接、自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度迈上新台阶。在随后的新闻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强调“中国将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认识到同美俄相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技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航天产业资源转化能力、市场化能力和产业技术能力不强,削弱了中国航天的总体竞争力。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也面临着投资风险加大、技术攻关难度提升等问题。为此,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王兆耀曾表示,中国希望未来在“技术合作”、“太空应用”、“航天成果”以及“航天员培养和联合飞行”等方面重点开展国际合作。

具体而言,在航天科技方面,尽管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行、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但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太空行走,以及航天科技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同美俄等国存在巨大差距。目前,中国正处在从运营短期空间站到建立长期空间站的关键时期,在火箭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方面也有待更进一步突破,在对地观测、航天医学、材料加工、生物技术、天体物理以及太空环境等多个领域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美俄等先进国家的载人航天领域的经验,促进本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

在载人航天工程投入方面,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投入同美俄等国家相比仍然有限。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在 2009年的报告显示,当前世界上各国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分担投资与风险,提升航天活动的经济收益。目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仍然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自1992 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起,中国在该领域已经投资接近400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一投资规模远远低于美国和前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较低水平。同时,资金渠道单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有必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多元化资源来源渠道,提升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

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科技和经济价值,更具有政治和战略意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开展国际合作的背后都存在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两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还以载人航天工程为平台,广泛开展同欧洲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争相提升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既令全球瞩目,也引起了部分国家的猜疑。因此,中国应当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模式选择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多种备选方案。由于不同合作模式适用于载人航天的不同领域,准入门槛不同,收益和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中国选择何种模式开展载人航天合作,需要综合权衡合作目标与自身情况,在合理评估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合伙企业”模式:中国采取该模式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加强与他国交流合作,吸收他国的先进科技,同时也有利于以开放的姿态,化解国际社会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无端质疑,有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风险方面,“合伙企业”模式要求合作参与方具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与经济基础。参与合作的任何国家一旦因为经济原因无法确保投资,将导致整个工程陷入停滞。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载人航天尖端科技的交流,因此,容易出现法律纠纷以及泄密风险。载人航天工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国家间能否进行高水平的载人航天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间政治关系是否稳定,战略互信是否建立。当前,正是由于中美战略互信缺失,美国质疑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意图,阻碍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等大型合作项目。

“资产共享”模式:中国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已经拥有运营短期空间站的能力,通过共享空间资产的方式开展国际合作的条件开始成熟。采用“资产共享”模式参与国际合作,因可能涉及到诸如不同航天器交会对接等“高难度动作”,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同时,该模式涉及到载人航天器等核心航天科技的交流,需要明确的协议框架防范法律风险,以及严格的制度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目前,中国已经尝试以“资产共享”模式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的“神八”飞船上就搭载了德国的 SIMBOX 科研项目。

“以货易货”模式:载人航天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据统计,中国自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已经通过载人航天活动取得了上千项科研成果,具备了开展“以货易货”的条件。中国同其他国家交换太空科研活动的成果,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由于这一模式主要通过科研成果的交换来实施,相比合伙企业和资产共享模式而言,合作方式简单,不涉及到联合投资与技术协作等高风险环节。该模式合作周期通常较短,因此可以抵御经济动荡以及国际关系波动等外部影响。但鉴于这一模式涉及到高水平技术成果交流以及交换,因此在合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相关国际机制,避免触犯国际规则,严格防范泄密等信息安全风险。

“超级市场”模式:在载人航天科研成果的“超级市场”中,中国既是“供货商”,也是“消费者”。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太空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可以向他国出售或转让以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出于推动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考虑,中国也有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科研成果的需求。中国作为“供货商”参与合作,既有利于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收益,也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风险方面,由于该模式不涉及到投资,技术协作等环节,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让,因此,合作方式简单,合作周期较短,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较低;在该模式中,中国作为“供货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政治风险;若作为“消费者”,则需要充分评估国际关系波动对合作的影响,审慎进行合作。

“培训学校”模式:航天工程高度复杂,不仅需要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先进国家的经验指导。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由于直接涉及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更需要先进国家运营经验的支持。长期以来,美俄是世界上仅有的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因此也是国际社会仅有的载人航天系统培训的提供者。目前,中国成为了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独立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初步具备了提供载人航天培训的能力。中国开展宇航员培训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取合理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与合作方的双边关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在风险方面,尽管国际上相关经验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预防风险,但在合作过程中,仍要特别重视信息安全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多方面的必要性。由于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各具特点,因此,中国载人航天应当在确定国际合作战略目标主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间关系等国际因素以及目标合作方特点等国别因素,衡量收益与风险,在此基础上具体选择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模式。

从短期看,由于目前世界尚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调整期,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还处在调整与重组的进程当中,因此,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应当慎重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合伙企业”模式,重点开展风险较小、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对于美俄等航天强国,可以择机以“资产共享”以及“以货易货”模式开展合作。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可采取“超级市场”以及“培训学校”模式,进行成果转让以及科技援助,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第8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High Technology),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 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

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1 蔡莉,王新.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及发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第9篇:航天技术的进步范文

“日心说”的提出,是天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虽然“地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这两种观点都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通过这两个理论说法,也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中,有许多定律,如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本文就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提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万有引力与航天;容易混淆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32-0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成为了经济强国,在时局稳定,经济强力支持的情况下,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整体来讲,我们国家的水平与世界其他的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是在某些领域,我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万有引力与航天渐渐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万有引力的发现为人们探索世界探索宇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万有引力与航天,人们开发和利用了天空资源,并且成功的进入了天空。航天技术的开发,也为我国的军事领域、科学发展以及文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一、“地面追及”与“空间站对接”

(一)概念分析

追及是运动学中常常涉及到的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是否能够同时到达一个地方。匀速来说,去追的速度大于被追的速度,那么一定会被追上;若被追的速度大于去追的速度,那么一定追不上。若是去追的速度大于被追的速度,那么可能会追上,也可能追不上。

空间站对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考虑诸多因素。首先是飞行环境的不同,飞机飞行离不开稠密的大气层,而航天器发射出去之后,是要在真空的环境下飞行。还有就是飞行速度的不同,对接时,航天器需要时刻调整自己的速度,达到与空间站相同轨道的同一速度。

(二)“地面追及”与“空间站对接”易混淆点

在太空中,飞行器之间的对接与地面上物体的直线运动是不同的,因为对于“空间站对接”来讲,飞行器若变速的话可能会发生脱离轨道的现象。如果两个飞行器想要在同一轨道成功对接的话,不止需要速度的变化,更需要考虑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地面追及”两个物体的运动变化只需要考虑速度就可以了。

二、“地上受阻减速”与“天上受阻变轨”

(一)概念分析

由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在地面上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了阻力,则会产生与运动速度方向相反的加速度,并且会做减速运动,直到最后停止运动,这是所谓的“地上受阻减速”。而“天上受阻变轨”并不是受到阻力的影响,卫星之所以运动,靠的是正常的无动力,由运动学的规律可以得知,卫星如果受到了阻力,卫星运动的速度就会变小,但是它轨道的半径变大的话,它的运行周期也会变大,所以这不能证明卫星受到阻力,运动速度一定会变小。

(二)正确解释

行星在天上变轨,容易忽略万有引力的影响。假如,行星受到阻力的因素,那么卫星的速度减小了,如果这时卫星轨道的半径还没有发生变化,就算万有引力没有变化,向心力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行星一定会做向心运动。所以说,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卫星会做变轨运动,轨道的半径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等也会变化。

三、万有引力的适用条件

(一)概念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在伽利略提出了向心力和离心力后,牛顿推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体现了古代人类对引力的理解,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探索地面的物体所受重力作用时发现的,这个定律解释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万有引力的发表可谓是17世纪物理学中最伟大的成果,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天体如何运动的规律,也为天文观测提供了帮助,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等,更计算出了很多人类无法探测到的天体质量,推倒了古人许多愚昧的说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认知。

(二)适用条件

万有引力适用的条件在于质点间引力的计算,如果不能把物体看做是质点的话,定律就无法成立。如果不是质点,则需要将物体分解为许多质点,依次求出每一个质点的引力后,再求总和。

四、地面上物体受的万有引力不等于向心力

(一)概念分析

万有引力是指任意两个质点在连心线方向上互相吸引的力,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没有关系。向心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存在的力,它是一种提供给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要的力。每一个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所以说势能之间的差才是向心力所存在的原因。

(二)正解

地面上物w受到的万有引力不等于向心力,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 一个分力,万有引力是固定的,然而向心力在不同地区却是不一样的。只有在物体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时候,万有引力全部充当了向心力,这时,万有引力才等于向心力。

结论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对航天事业的大量投入,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好。首先在卫星方面,我国自主研发了各种类型的卫星,如东方红,北斗二代等。在通信、气象预报和军事侦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载人航天的发展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近些年来的一大亮点,从之前的神舟系列,到后来的天宫系列,一直持续提高。深空探测也在计划中一步一步的进行着,我们国家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先从月球开始探测,并且很顺利。我国的火箭水平也达到了可以与国际水平同步的状态了,虽然我们的号还没有其他国家的火箭那么完善,但我国一直在进步。

地球是广阔的,宇宙是浩瀚的。而在我们所不知道的领域,更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从远古时期人们的迷信到现代社会崇尚科学,用科学说话,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浩瀚的宇宙以及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是渺小的,但是探索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更要认真学习,探索宇宙,开发可用资源,来更好地保护地球。

参考文献

[1] 陈昱至.小议中学物理中关于航空航天的问题[J].科技展望,2015,(04):231.

[2] 李全英.应用航天技术开展高中力学教学的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