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急诊急救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急救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诊急救护理

第1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MI)即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痛、药物不能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与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例数逐年上升,每年新增约53万人,多数于家中发病,部分患者可于发病后因可救治的心理失常、休克在1h内迅速死亡。某院进行AMI急诊急救护理路径改良试点活动,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月某院收治后确诊为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1~78岁,平均(65.3±3.2)岁;合并高血压62例、合并糖尿病29例;调度出车92例、住院自报28例;于改进前接受急诊急救抢救护理患者60例为常规组,改进后患者60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据常规调度院前急救标准、院内救护标准实施救护。观察组:①设立专项救护车,接到调度后,抢救小组迅速集结待命,1~3min出车,通过车载电话,由两人负责分别家属与医院取得联系,交流信息,医嘱绝对卧床休息,就地取卧位或半卧位,②抵达:?抵达后,迅速查体、进行体征监测、观察症状,行导联心电图,避免情绪激动,安抚患者,必要时可注射、使用备用吗啡等镇定剂、安慰剂,给予言语安慰,必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给予面罩或鼻管吸烟,必要时给予高浓度;建立静脉通道,留置针管,搬运时避免触碰;?于救护车中,行常规心电监护、配合监护血压等指标,观察患者神志,针对性的给予降压、升压,抗过敏、强心治疗,观察副作用;?早期灌注治疗,评估患者病情,适应证及禁忌证,签字同意后,应用0.9%氯化钠100ml+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配合监测溶栓指标,控制给药速率[2];⑤实施预见性的护理,选派经验丰富、坚毅果断、抗压能力强的护士,熟练掌握抢救方法,发挥自我能动于医嘱前给予相应措施,缩短救护时间;③安全转运:?转运前,医嘱家属患者行车风险,避免患者自主活动;?准备充足的人员与工具,快速安全转移至救护车上[3];?途中严密监护,以熟练的护理操作、积极真诚的言语,尽力消除患者顾虑以紧张情绪;?交接时将获取的完整信息通报给交接医护人员;④院内由专业医师评估病情,若需手术介入治疗,立即连通可移动病床,配合相关监护设备,推送至心导管室[4]。

1.3观察指标 死亡率、6月内复发率、救护期间并发症例次;发病至送院时间、急诊室至球囊扩张时间与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操作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患者结局比较 观察组死亡率、并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 观察组发病至送院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常规组相比,*P

3讨论

医院收治心肌梗死急诊急救路径已基本成熟,多数患者有既往诊断与治疗,且症状多较典型,诊断主要体现在生命体征获取与低血氧症、酸中毒并发症鉴别评估,诊断路径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体征监测,明确原发病与合并症,以采取用药、器械通气、介入甚至是手术治疗。不同医院抢救技术、抢救效率存在一定差异,抢救技术在短时间难有突破性进展。影响患者获取有效的抢救干预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调度与准备因素;②交通因素;③途中抢救效率;④医院内诊断与治疗方案选择;⑤家属配合。一项关于深圳急救中心死亡原因报告显示,急诊停留成为急诊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对患者重视程度也影响急诊急救开展效率,心肌梗死发病急骤,若预后不良如死亡,医方有充足的理由推卸责任 [4]。

改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用,争取足够的抢救时间、规避危险因素、抑制病情进展。观察组死亡率、并发率、住院时间均由于常规组,但因病例数过少、随访时间过短,未得出可有效抑制存活患者复发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贤玲,闫加兴,刘贤宝,等.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探讨,2012,12(31):6145-6147.

[2]曾文莉,肖燕.急性心肌梗死112例急救护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5):16-17.

第2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室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9~69岁,平均年龄(25.8±10.2)岁。车祸致伤41例,刀刺致伤9例,坠落致伤7例,挤压致伤3例。合并2处损伤49例,3处损伤7例,4处及4处以上损伤4例。颅脑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32例,胸部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22例,腹部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6例。

1.2急救护理方法

1.2.1迅速开展伤情评估与身体检查:在接收到患者后迅速检测其意识、脉搏、呼吸、血压、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判断伤情,正确指导急救对策。存在部分患者出现昏迷甚至休克,无法主诉具体症状,需护理人员认真对患者全身情况开展检查,准确详细的总结全身损伤情况。1.2.2确保呼吸道的畅通:多发伤患者会发生呕吐情况,由于体内的损伤会使呕吐物中混入血块等物质,造成呼吸困难,进而头部产生缺氧反应。在收治患者后,及时将其头部侧偏,将口腔、鼻腔及呼吸道内的异物取出,存在假牙的患者及时摘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供氧量做好输氧工作,防止氧中毒。如患者存在颅脑或胸腹的损伤,持续昏迷,应开展气管插管,保证无菌的环境,做好消毒、吸痰管及时更换等工作。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给予湿化液药物并雾化吸入。经常对患者翻身,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保证呼吸的通畅性。

1.2.3保证有效的体内循环:造成多发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出血,在伤后24h是大出血致死的最危险阶段。患者血压发生下降会使静脉萎缩而影响穿刺的开展,当患者入院后,有效建立2~3条静脉通道开展706代血浆与林格液的静脉滴注,防止患者出现休克或血压下降等情况。存在颅脑损伤患者需给予甘露醇的静脉滴注,保证血流的合理灌注量,在输液过程中控制速度避免发生全身循环功能的衰竭。

1.2.4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及时控制出血:因多发伤患者多为开放性损伤,伤情比较严重、失血量多,若不及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则会造成大量血液在短时间内流失,使血容量锐减而直接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及时控制出血是减少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者可以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伤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要立即使用加压板固定和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止血,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腹部损伤并有内脏外露者,应先用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盖住,以防受压,外用绷带固定包扎;胸部损伤并有气胸者,应先使用加厚无菌敷料覆盖,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再穿刺胸膜腔拍气减压,并尽快转运至医院救治;对于伤口出血呈喷射样涌出者必须立即进行止血,尽快找到动、静脉活性出血点,给予结扎和无菌纱布包扎止血,并补充血容量,护送手术室手术。

1.2.5开展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利用心电监护仪检测患者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一旦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及时上报医师给予有效措施。应用微量泵保证升压药物的使用速度,患者血压趋于正常后可停止升压药物。观察患者的四肢活动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肢体骨折。抢救室留置尿管,并观察尿液量、颜色等情况,并开展备皮、剃头、备血等工作。

1.2.6严格开展管道护理工作:由于多发伤患者的特殊性,所需要开展的管道护理工作较多,包括气管切开管、胸腔闭式引流管、CVP管、双腹腔引流管、尿管、胃管等,在护理过程中,保证各种管道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如发现患者的引流液颜色等发生异常,及时上报给予相应处理。在管道的接头处需利用无菌纱块进行保护,每天更换敷料,在变化时还要注意避免拉扯情况。

1.2.7有效开展转运护理:患者经过临床抢救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后,须转入手术室或观察病房,在转运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全程陪护,避免发生意外引起病情恶化,需要严格确保患者的呼吸畅通,保证各种管道的固定与通畅,待进入病房后仔细开展交接工作,防止发生遗漏情况。

2结果

60例患者经急救护理后,痊愈38例(63.3%),病情缓解并中轻度伤残10例(16.7%),重度伤残8例(13.3%),死亡4例(6.7%)。

3讨论

第3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救护理;护理模式;整体护理

作者单位:450052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随着急救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护理人员掌握现代化医疗设备和过硬的抢救技术,而且要转变观念,改变被动从属医疗的护理急救模式,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护士参与了急救的全过程,在抢救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多年临床急诊护理实践,谈一下转变对急诊患者急救护理模式的体会。

1 转变被动从属医疗的护理急救模式

传统的护理模式决定着护理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医生的医嘱支配着护理,在这种护理模式下,护士的专业知识不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的制约,对急诊患者的救治十分不利。所以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从整体护理观念出发,运用医学护理知识,结合思考和急诊护理经验,对危重病患者,正确进行初步诊断,应急处理和抢救,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先由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的支持救治,主动做好急诊患者救护工作,为危重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危重患者来诊时,护士在医师未到达之前,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和搜集病史资料,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做好抢救,同时及时通知医师。如心脏骤停患者,护士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对急性食入性中毒患者要迅速做好消化道清洗排毒工作;对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要做好包扎固定止血,尽快输液处理,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可疑地西泮中毒昏迷患者,接诊人员应迅速向其家属或朋友搜集患者病史资料,询问有关情况,立即做出诊断,在通知医师的同时,迅速进行洗胃抢救。从而培养了护士在疾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中的独立能力,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因被动等待医师检诊,下医嘱而延误抢救时间。

2 坚持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急诊护士不仅要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而且要注重研究社会条件,环境变化,情绪影响等与疾病的关系。急诊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心理上会出现严重压力,产生危机感和濒死感,对医护人员抱有祈求心理和依赖心理。因此,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的同时,还须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其焦燥和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给患者以安全感,以精湛,熟练的技术获得患者的信赖,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体贴和宽待患者,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对患者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丧失理智的行为,进行耐心劝导,帮助患者面对现实,努力使患者情绪尽快调整到平稳状态,在躯体得到救治同时,心理也得以康复。应讲究文明礼貌,注意从仪表、举止、神态、语调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对于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指导,有的患者对疾病发生预后不了解,而麻痹大意不配合治疗,护士应让患者了解病情和有关医学知识;而有些患者因其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害怕预后不好,往往产生恐惧心理,思想压力大,护士应观察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科学解释,让其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消除恐惧心理。做好环境心理护理,抢救室和监护室虽然为抢救患者的严肃场合,但为了照顾患者情绪,环境不要过于肃穆,可张贴壁画,插一束鲜花,对于室内的抢救设备,可以告诉患者是备用的,以缓合患者的恐惧感。

转变急救护理模式,先由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的支持救治,对患者做到分秒必争,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坚持开展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只要伤病患者存有一线生存的希望,就应尽心尽责,快速、准确地进行抢救。

参 考 文 献

第4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应用效果

0引言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由于该科室具有病情变化快、危重等特点,因此要予以患者及时有效的抢救。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本次研究选取83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抢救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3),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7±3.4)岁,其中有25例为心血管疾病,有34例为呼吸系统疾病,有24例为脑血管疾病,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的急诊急救护理,即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先快速评估患者的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协助医生进行救治,在急救结束后,将患者安全的送回病房;观察组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具体如下:在对患者行现场救护时要,急诊的护理人员要和现场的救护人员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救护车转运至医院途中,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备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为患者争取抢救的时间,在患者到达后,为患者安排好急救床,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并迅速的判定患者的病情,将其分类救治,分为1类和2类患者,1类患者主要为病情危急、生命体征不稳定,重度昏迷等患者;2类患者主要为病情变化快,严重创伤等患者。在对患者行急救中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予以患者吸氧治疗,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在急救中要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予以患者全程的陪护,在行相关检查时,可以先联系好各科室再前去检查,在送患者至病房时,要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确保无误后签字确认。

1.3评价标准。

采取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100分,满意:70~99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数据之间的对比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共有34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5%,观察组共有42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8%,组间比较(χ2=4.311,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有14例,满意的有17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度为78%,观察组非常满意的有16例,满意的有24例,不满意的有3例,满意度为93%,组间比较(χ2=4.038,P<0.05)。

3讨论

急诊危重症抢救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抢救中要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时间。如果护理人员在抢救中出现错误,就会影响抢救效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抢救模式,该模式贯穿于整个抢救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抢救工作的标准化,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失误,从而提高抢救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P<0.05)。综上所述,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改善了护患关系,具体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燕平.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58-59.

[2]韩淑鹏,付晓丽.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28-29.

[3]张倩倩.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4):294-295.

第5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关键词: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急救;护理

有机磷农药中毒在急诊科较为常见。有机磷农药中毒需要及时有效救治,在救治过程中,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选择在我院救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救治的有机磷中毒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为神志模糊、瞳孔变小、皮肤湿冷、口吐白沫等,上述患者已经确诊即刻实施救治。观察组患者30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0例和20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5和64岁,平均年龄为40.5±4.7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9例和21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4和66岁,平均年龄为41.5±6.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有机磷农药中毒常规护理处理:首先及时有效的清除胃内和皮肤等处毒物,询问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中毒相关情况,对患者进行洗胃,清洗皮肤、头发等处毒物,在清洗毒物过程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腹痛等症状改变情况。一旦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新的症状要立即上报临床医生。根据医嘱应用阿托品等急救药物。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呼吸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干预:①心理护理。护理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了解情绪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患者积极积极配合,利于医护操作进行,提高救治效果。②饮食指导。有机磷农药毒物对患者的胃肠道刺激性较强,在救治过程中的洗胃、禁食等措施,严重引起胃液和肠液丢失,同时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巨大刺激,要注意患者营养补充,根据患者救治情况给予高能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逐渐向普食过渡,逐渐增加饮食量。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改变情况,其中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抑郁情绪进行评定,上述两个量表评分结果满分均为100分,实验中量表评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②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由专门护理人员指导下通过自设问卷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和本组干预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和本组干预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组别

n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

干预后

对照组

30

59.2±2.9

52.3±4.7

60.8±5.5

53.3±4.9

观察组

30

58.7±3.3

48.8±3.6

59.3±4.1

47.4±4.0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对护理满意共18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满意共12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9例;观察组患者中满意和基本满意所占比例为93.3%;对照组患者中满意和基本满意所占比例为70.0%;观察组患者满意和基本满意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理因素或心理情绪对患者的救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部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因为悲观厌世,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了绝望而服毒;部分患者因为家庭矛盾所致而一时丧失理智而服毒,所以在此类患者急诊急救过程中,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1-3],在护理过程中重视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急救效果。再者,救治措施中,洗胃等操作对患者胃肠道黏膜损伤较为严重,影响到患者消化系统,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利于及时补充营养,提高预后[4-5]。本文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观察组的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所以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此类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救治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立音,费湘平.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J]. 全科护理,2014,12(1):724-725

2汪朝霞. 急性有机磷中毒46例院前急救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4,5(4):72-73.

3郭庆如,蒲超,陈梅,丁虹,符巧萍.CVVH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体会[J].四川医学,2014,1(3):186-187

第6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呼唤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院内服务向院外服务拓展。急救电话的开通就满足了这点。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素,要求参与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检查出诊的器械和急救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做好院前急救医疗定位很重要。

【关键词】 急诊;院前急救;应急管理

1院前急救的特点

1.1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

2.2我院地处边疆,地理位置复杂,出诊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3出诊人员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是出车途中及时与呼救者联系,每隔5分钟与对方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对方或患者实施恰当而必要的现场自救措施。对交通不便的,及时指导对方将病人安全转移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为急诊、急救争取时间。二是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伤情、病情比较特殊的病人,及时告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病人到医院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和救治。

2.4加强急救物品和急救器材的管理。定时检查、更换;出诊使用后应给予及时补充到位。确保其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5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这么严重啊”等不恰当语言;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或医生)的过错,避免引发医疗纠纷。转运过程中一定要对病人及家属“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切忌由于粗心给病人带来风险,强调细节管理与风险控制。

3健全落实各项规则制度,医护密切配合

3.1处置时间急救服务对象是各种急、危、重症和意外伤害的病人,急救工作体现了一个“急”字,患者起病急,有效抢救时间短。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所以要求医疗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果断。

3.2口头医嘱对现场实施抢救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确认后方可处置执行。在医生未到达现场之前,护士应采取和实施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3.3医、护工作缺一不可,在抢救工作中要与医生做好沟通,双方协调好关系,根据瞬即变化的病情,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3.4熟练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如要求急救中心的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人人过关,并且运用自如,以达到有效的救治。

3.5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为更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常用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能正确使用,以降低致残率。

3.6常用药物的使用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反应等要熟练掌握。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疗,药物的正确使用,观察内容应该熟练掌握,使患者真正达到有效的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4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文书,本着对患者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详尽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及时签字;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医疗、护理文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完整的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真实的病情演变过程、救治的措施、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该药物时会考虑使用的剂量等问题,护理记录会给院内医生提供一套完整、可靠的院前抢救的医疗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证据。

5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第7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多见病,其具有病死率高、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1],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为心肌持续缺血严重,部分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因此做好接诊急救护理工作对保护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思路是进行早期心肌再灌注,挽救患者濒死心肌。本院一直以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急救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在32-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78例患者发病时具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剧烈疼痛,出汗、呕吐、面色苍白等表现。

1.2护理方法

1.2.1氧疗护理氧疗护理可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窘迫,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还有效预防心律失常,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氧疗的流量根据患者病情调节,病情发作时选择6L/min的氧流量,病情稳定后降低氧流量至4L/min。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给予面罩通氧;对于重度低氧血症的患者,通氧过程要加压;对于急性心衰竭的患者,采用加乙醇吸氧,因为乙醇可使肺泡扩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改善气体循环功能[3]。早期吸氧有助于缓解心前区疼痛,本研究中78例患者中有42例救治时面色苍白,疼痛剧烈,采用充足的给氧后病情逐渐稳定。

1.2.2静脉通道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进入急诊科后需马上进行静脉通道建立,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信号,给予扩冠、抗凝等对症药物治疗,静脉滴注速度要缓慢。为了防止患者病情突然变化,通常需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及时应对突况。

1.2.3药物止痛镇静心肌梗死疾病发作时患者心前区会疼痛,剧烈的疼痛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儿茶酚胺的分泌也会增加,从而使患者心率加快,心脏排血量、耗氧量增加,此时患者易躁动不安,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会扩大[4]。因此对疼痛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应迅速使用杜冷丁或者吗啡进行止痛镇静。

1.2.4心理护理心肌梗死疾病病情危重,患者病情发作时较焦虑恐惧,濒死感与恐惧感会促进儿茶酚胺的分泌,进而加快心跳速率,因此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感意义重大。向患者讲述情绪对疾病恶化的危害,给予患者鼓励,强化患者自身精神力量;语气平和,尊重患者大声喊叫等疼痛表现;讲述成功治愈的案例,增强患者信心。

1.2.5溶栓治疗相关研究报道,心肌梗死发病后及时溶栓可降低病死率,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病死率可降低50%。溶栓可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再通冠状动脉,有利于患者的远期预后。对于近期有过脑出血、外科手术、肝肾功能不全等溶栓禁忌的患者则避免溶栓治疗。溶栓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调节输注速率,100ml的葡萄糖溶入溶栓药物后一般要求30分钟内滴注完毕,滴注速度太慢会影响溶栓治疗效果。另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倘若出现过敏反应、心律不齐等并发症应及时上报。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78例患者均安全转送入病房治疗,其中痊愈53例,好转22例,死亡3例,总体抢救成功率96.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临床上备受关注的课题。相关研究表明[5]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与否,与发病的程度、救治的及时程度有绝大关系。因此,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对策具有现实的意义。

给予心肌梗死患者充分的吸氧,可控制心肌梗死面积,同时可避免低氧血症的出现;有效的药物镇痛可缓解患者心肌绞痛;心理护理可增强患者信心,缓解患者恐惧情绪;而溶栓治疗有降低梗死面积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积极的急诊急救措施,比如吸氧、静脉通道建立、药物镇痛、溶栓治疗、心理护理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痊愈53例,总体抢救成功率达到96.2%,可见急诊急救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刘绍芳,赵玉,陈海燕,等.改良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救治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19):56-57.

[2]刘贤玲,闫加兴,刘贤宝,等.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31):6145-6147.

[3]孙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2(09):805-806.

第8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第9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急救护理的着眼点应视安全第一优先科室安全文化可以理解为将安全第一优先整合到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项操作规范之中,并付诸于每天的工作实践中。安全文化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构成全科的统一行为。急诊科早期救治工作的特点是病因尚未明确,抢救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发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抢救患者死亡危险性高。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对重危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分秒必争地抢救患者生命。越是如此越应视护理安全为护理工作的命脉,一切抢救工作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即为100×0=0。急诊工作随机性、时限性强,急诊抢救患者就诊有一定的逆时间性。晚间小夜班往往是就诊高峰,急诊护士尤其抢救室护士一定在认真工作的同时,注意护理安全。既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繁重、紧张的抢救工作和技术操作,又要承担护理工作责任。我们在急诊护理技术上视安全为先,提出细致严谨,求实慎独。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尤其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上。用熟练准确的操作和急诊抢救技能,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时刻将安全摆在首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抢救风险,保证护理安全,增强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强化内涵建设,实行科学管理科室安全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管理手段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必须强化内涵建设,坚持科学管理。科室为危重症抢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核心制度,如抢救制度、查对制度、转送危重症制度、抢救物品管理制度等,要求科室护士严格遵守,并随着工作中发生的问题随时修订以持续改进。规章制度带有强制性,是提高各级人员事业心、责任心,增强团队凝聚力,预防各种事故、差错、矛盾发生的保障。制度建设内涵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是护理抢救工作的安全设计。科室团队组成安全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教育全体护士既要遵守制度,更要尊重制度。我们通过制度来规范抢救工作,也通过制度文化保障全体护士对制度的自觉遵守,以双重作用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强化管理功能,实施系统管理急诊抢救是多人协作的群体劳动,科室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交流互动是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应该是经常的、自觉的、坦率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急诊抢救中高风险服务还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单位时间内来多个抢救患者造成急诊环境拥堵,使抢救资源严重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成批伤员造成的患者身份识别困难等。需要当班护士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各项制度的统一性、抢救安排的科学性、抢救过程的严肃性做到系统实施,才可取得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如患者身份识别我们采取至少两种以上方式进行核对;对昏迷患者、有沟通障碍的患者及老人、小孩均由陪伴家属参与核对等。其他方面如患者防跌倒的醒目标识、各种管道的清晰标记、复苏设施及药品的完好与便利、急救技术的灵活应用、紧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院感染的预防等每个环节均有系统的制度流程及防范措施。从环境设施的规范及完备、护理技能、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从而保证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安全。

强化责任意识,实施量化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急救物品的管理,抢救速度再快,操作技能再高,但抢救物品发生故障,不能形成抢救功能,这种高技能和快速就是无效的。而急诊科又是半开放的医疗场所,每天行行各类人群都有,物品的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管理,在平时工作中要保证做到急救物品管理的“一专”、“四定”。即专人保管,定数、定位、定卡片、定期检查。我们除设一名富有责任心和有专业能力的器械护士专人管理抢救物品外,在物品管理制度上主要的措施有:(1)健全各类登记本,建立药品登记本、抢救车登记本、贵重药品物品登记本、毒麻药品登记本及各类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并认真登记。每月科室指定一人协助器械护士共同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并及时更换,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2)班班核对,每班护士认真交接班,贵重物品药品共同检查并签字,急救器械有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尽快修理。(3)随时检查,每周二护士长抽查,急救车内药品及用物完好率应在100%。(4)及时补充,抢救后药品及时补充,抢救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清洁整理,并做好下次使用准备。抢救物品完整的应急管理状态,应是一应俱全﹑百分之百有效的物品,是放置位置固定、不易在紧急抢救中发生使用错误的物品;最主要的是用在患者身上立即能够迅速形成抢救功能的物品[3]。只有在管理中层层把关,才能确实保证抢救物品时刻处于完好的应急状态。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我们在抢救物品管理中,不断优化物品管理,做好物品的明示,使标识清晰,每月在科护理总结会里分析物品管理中的漏洞,不断持续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