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第1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民族文化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出发,凡是在民族融合、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民族内的人民集体创造、继承、再创等反应本族的文化精神、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具有此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的统称。在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长河里,民族特色这一支流永远夺目璀璨,激情四起。它所带来的美,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经过漫长的历史检验,这些民族特色逐渐成熟,民族特色之美逐渐被人士所接受认可。民族特色之美主要由文化内涵来诠释。通过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教学相融合,把民族特色之美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特定的纹样造型、结构、色彩等形式的表达,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设计师将具有特定内涵的传统图案的装饰造型、 色彩及工艺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在服装上,使民族元素在现代生活的审美中得以升华。

2 民族文化素养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培养

服装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所认知,有针对不同民族文化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大纲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目前,国内服装设计院校大多数以培养学生的服装创意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侧重学生设计技能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服装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学生缺乏宽阔的文化视野及民族文化素养,设计出的服装缺乏人文关怀,服装即是商品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能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需要,唤起民族情感。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宽阔的民族文化知识面,能够设计出充满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注重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教学内容以突出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相融合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增加民族服装设计实践创新内容的比重。具体改革如下:

2.1 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理论素养

民族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综合信息,在理论教学阶段,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浓厚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能动性。理论教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特征,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识别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差异,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第二阶段,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后,选择两种不同的民族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差异,并进行小组讨论;第三阶段,对分析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进行再设计。根据课堂观察、课后问卷反馈,学生在理论课时中学习兴趣很高,在民族和不同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服装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

在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后,需要把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进行融合,提取民族元素进行服装产品设计。由于民族文化元素众多,根据服装设计的特色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民族元素进行专题教学,如民族服装图案提取、民族服装款式提取、民族色彩提取及民族特色服装工艺提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教学及探讨,让学生掌握如何提取民族元素方法,掌握把民族元素应用到服装中去的设计创新能力。

以民族服装图案提取专题教学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图片资料展示不同设计类别中应用民族图案的案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线。以优秀设计作品作为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灵感,合理的把民族元素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这部分训练可分三个阶段:(一)民族元素资料整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不同民族文化区域的典型图案,建立民族文化数据资料库;(二)课堂演示: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提炼民族元素图案,并把图案进行设计应用到服装中去。让学生掌握从资料图片―提炼―设计等完整的过程及方法。(三)学生练习:教师课前做好准备,从世界各民族选取具有典型特色的40个民族,要求每个学生挑选其中一个民族进行民族元素调研,提取这民族的特色图案元素进行设计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从课堂及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的色彩、款式、工艺、图案等方面中,锻炼学生眼―脑―手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民族元素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

(图1,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书法元素进行创新 )。

2.3 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

服装设计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技能外,还要使理论与市场相结合,了解服装企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产品特色、市场定位、品牌的风格、产品的组够及上货计划等。因此,在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市场,在掌握好基本童装设计能力的前提上要做民族风格服装品牌的市场调研,首先从专业服装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去认识商品的特点及民族风格服装的设计要求,了解民族风格品牌的运作。经过小组成员及教师的认真分析得出调研结果,再根据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小组分工,模拟某一民族品牌做出下一季度的产品设计方案,并以成衣的形式呈现。通过调研―设计方案―产品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正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后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产品奠定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结合理论讲授、市场调研、案例分析法、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市场结合,提高学生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服饰产品。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相关设计元素应用服饰产品的款式、色彩、材质、装饰等方面中,并使民族元素转换为市场价值,提高服饰产品的附加值。

第2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外民俗;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巧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以旅游为主导,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民俗文化,增强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旅游工作的实践中去。然而,作为中职学校来说,安排学生外出实地学习的机会并不多,更别说探索世界民俗文化,因此只能通过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将实地的东西“搬”到教室内,供学生学习。

一、什么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是将文字、实物、图形、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材料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组合,再通过投影仪、屏幕等电子设备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减轻教师备课、上课压力

中外民俗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不仅要求老师上知天文气象下知地理地形,还得了解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演变、民族风俗。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由于诸多因素,根本不可能游遍世界各地,设身处地去了解各国的风俗民情。而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将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收为己用,或者资源借鉴,既弥补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知识的不足,又为备课节约了时间。另外,计算机可以代替纸和笔,运用工具栏进行绘画比用笔进行绘画更准确、更节约时间,同时还能完成纸笔不能书写出的东西,如声音、视频等。

中职教师常常因为担心学生上课听不懂或不认真听而感到焦头烂额,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教学辅助材料通过制作成课件的形式一一展示给学生,直观、形象,解决了教师不能用语言和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愉快。

2.让课堂更形象生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外民俗教学中,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图形、音频、视频等创设情景教学,丰富了课堂,告别了以往教师口述带来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耳目一新,在生动逼真的情景中产生不一样的视觉视听效果,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将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为讲解提供有力的证据,使讲解内容更直观

学生是情感动物,尤其是中职学生基本年龄在15至17岁或者更大一点,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当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他会产生疑惑,去辨别知识的真假,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佐证材料去证明,增加说服力。另外,当老师讲到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使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4.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精心设计出能体现知识规律并且能展示知识内涵的课件,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直观形象,新颖生动,信息丰富,它能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声情交汇、寓教于乐,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从而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愿学、乐学。并且信息呈现方式多样,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强记忆的持久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怎样更好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

1.熟悉教材并了解本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中外民俗重点介绍了中国和世界上部分民族的概况和民俗文化

知识教育目标:全面了解各民族的基本知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传统节日、等。

技能培养目标: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辩论获得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认识,并能够更好地解决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水平。

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难点:如何更好地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我总结出各民族风俗的差异;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深入研究民俗旅游活动。

2.确定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模式制作课件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课程的引导与互动,着重采取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讲授内容的先后顺序上,采取模块式教学,即以旅游活动线路为主导,运用情景教学法依次讲解中国的二十多个民族民俗文化,再延伸至国外,从亚洲开始由近及远依次探索世界几十个民族国家的民俗文化,并加以评价或总结。把每个民族或国家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每讲完一个模块,教师便在世界地图上进行标注,以加深印象。例如,泰国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制作课件时,先从佛教和大象引入,让学生猜接下来要讲解的是哪个国家,然后再由浅入深地将讲解内容(泰国地理位置、起源、气候、国旗、国花、货币、饮食、婚姻、宗教等等)制作成精美的课件。

3.具备多种多媒体要素

(1)建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

建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需要以下硬件:工作站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资金不足的情况则每个教室安装一台教师机、一台大型投影仪及幕布、扩音系统。

(2)安装各种供老师教学使用的软件

根据本门课程及每位老师自身需求进行软件安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设计创建型、演示播放型、模拟实验型、教学游戏型、资料或工具型。

(3)建立教学素材资料库

根据本门课的需要,建议收集多本旅游专业的电子书籍,如中国旅游地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概论、中外民族风情、中国客源国等;另外,从互联网上下载多种课件设计素材,如声音效果、文字库、音乐、图片库、图标、动画等,或者通过自己创作、整理出新的素材进行收藏。

(4)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以上几点精心准备,制作出的课件形成了既有清晰的知识点又有完整、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既具有科学性又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制作软件通常用PowerPoint(功能强大、简单易学),另外还有Flash(偏向动画)、Authorware(偏向图标创作方式及函数)、Director(动画及交互功能)、Dreamweaver(网页课件)。后面几种相对于PowerPoint来说较难。

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课堂上播放视频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

一节课课堂视频时长一般要求控制在15分钟以内,过长则会造成听觉与视觉疲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因此,选材要集中针对学科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核心学习活动、重要主题及关键实验进行设计开发,力求做到主题精炼、内容专一。

2.要制作出一个像样的课件,就得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许多教师制作出来的课件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往往流于形式化和粗糙化,缺乏个性和生机,只是文字、图画的简单拼合,达不到教学课件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师把教学内容变成电子文档搬到屏幕上了事,变成了文字搬家,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的优势。要怎样改善这一问题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请行家传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能和技巧;二是购置设备,使得教师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手段;三是经常性地举办多媒体课件比赛,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研讨会,让教师们相互学习。

3.材料来源正确无误,且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制作课件首先要明确教学主线,以此拟定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规划制定教学模块,再根据模块进行课件的制作。制作课件前有一个收集整理材料的环节,教师务必要认真对待,首先要保证材料的正确性,且与教学内容相关,再细分重难点,制作出的课件要求主线明确,有主有次,章章衔接。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上的多样,不理会内容的主次,认为只要把许多漂亮的图片、精美的动画弄进课堂就行,使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内容却杂乱无章的黑板报。最后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4.多媒体只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播放多媒体时仍然需要教师讲解或者师生互动

教师的言语、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音的抑扬顿挫,均带有感彩,有感彩才会有感染力。另外,很多环节必须靠教师通过“说”“做”“画”“演”“交流”才能让学生更为深刻、熟练地掌握所教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这些是计算机无法做到的。

5.多媒体不能取代板书

用多媒体展示板书,固然省时省力,整齐美观,但它少了教师书写的过程,相当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被取消掉。教师随着教学的进行随手写下的板书具有即时性,是带有感情的、有艺术品位的,比起电脑设计的“板书”学生更愿意亲近教师的粉笔字板书,面对老师的当堂书写,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另外,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用手写汉字的能力有所退化,而通过教师优美的书写,可以直接感召学生的模仿欲望,会对学生的写字练习起到推动作用。

第3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韩间友好往来,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初到中国,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是他们首要动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也主要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语言教学研究时间较长,文化教学相对薄弱。(崔希亮,2012)“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教学。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苏金智(1992)总结文化教学的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林国立,周思源(1997)“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陈映戎(2011)通过与国内外语界文化教学策略和形式的比较,从文化教学策略与具体形式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二、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文化类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任务型教学法(thetask-basked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设计、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特定设计的“任务”,从而达到语言应用和语言习得目的一种教学理论。该教学法突出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很多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目前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口语、听力等课型中研究得比较充分,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文化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空间较大。因此如何使文化课更有特色、更吸引留学生是目前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运用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进行设计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类课程是独立于语言教学以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为主的一门课程。其中文化知识点的选取按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文化百题》,结合韩国学生的兴趣,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中国地理状况及十大名胜古迹、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京剧及地方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本课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参考对外汉语课程设计理论,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实施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类课程进行设计。

(一)总体设计【教学对象】中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中国文化具备一定的了解;能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沟通。【教学总体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韩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状况、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概况;2.通过搜集资料、情景表演,加强韩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3.通过中韩文化对比,提高韩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时间】本单元教学时间为20周,每周2课时,两周一个文化点。【教学重点及难点】中韩文化对比。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本课程教学设计采用Willis(1996)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三个步骤,即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中(task-cycle)、语言焦点(languagefocus)。任务前为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导入课程阶段;任务中是任务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语言焦点我们称之为任务后阶段,是教师的总结归纳及布置作业部分。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1.任务前阶段任务前阶段为实施任务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由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导入每节课的话题,让学生明确任务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第二,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词句及句式表达,为学生完成任务做准备。第三,通过“头脑风暴”,调动学生大脑里存储的语言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引导韩国留学生把以前知道的、已经想到的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第四,介绍本节课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中国文化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任务中阶段本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后,让韩国留学生个人或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及文化知识上的帮助,以促进任务的完成。这一阶段可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笔者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任务归纳为四大类,即游戏竞赛任务、角色扮演任务、情景模拟任务、文化对比任务。这些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具体采用哪种任务设计,要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来定。比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及名胜古迹的时候,教师可采用游戏竞赛类任务,让韩国留学生推荐最喜欢的一个名胜古迹。(2)任务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数量确定任务汇报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单独汇报或者小组汇报。小组数量不宜过多,4人左右为宜。小组汇报的人选由学生自己推选,轮流进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有发言机会。汇报时,教师让学生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汇报时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等汇报结束后一一纠正。(3)教师点评。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就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颁发小礼物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3.任务后阶段(语言焦点)任务后阶段是任务完成的终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也分两个步骤:(1)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带领学生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强化操练;师生共同利用重点词语、句式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复习,以写作文的形式就本节课所学的文化点做一个文化对;另一类是预习,就下次课的文化知识点搜集资料,准备上课时做简单报告。

四、小结

第4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要“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民间美术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学生美术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如此,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情趣,更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并了解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的重任。现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美术中灵活运用民间美术资源进行粗浅探讨。

1多途径地开发民间美术资源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多元化的人文资源使我国民间美术呈现出精彩纷呈争奇斗艳的艺术形态。以广西为例,壮锦、绣球、民族头饰、蜡染花布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也为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原生态教学资源。当前,国家对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民间美术比例也相应拓宽,如人教版的三年级《美术》就编入了“民间玩具”这一内容,详细介绍了江苏无锡泥塑大阿福、陕西千阳布公鸡、北京沙燕风筝等民间玩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美术教学效果。但另一方面,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仍较少,因此,还需要教师做好“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发更多更有效的民间美术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到更能多更丰富的民间美术,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对此,一是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优选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并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资源,以做到《美术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的“以中小学生发展为本”,如一些比较简单的竹编、草编、剪纸等;二是从课程性质出发,优选能促进学生艺术美感及民族自豪感等培养的较深层次的民间美术资源,以做到《美术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青少年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如年画、泥塑、刺绣、兜肚、挑花头巾等;三是从地域特色出发,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做到《美术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应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老师和学生的需要”,以广西为例,绣球、蜡染花布、民族头饰等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很不错的辅助教材。

2营造学习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调查表明,小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主要与感情需要的内驱力有关”,是为了“从学习的本身获得一种内在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娱乐性,努力营造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民间美术资源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题材样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态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可通过营造学习情境提升教学效果。以剪纸为例,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着实浓郁的人文知识,且趣味性强,对于辅助教学有积极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剪好的图片(如十二生肖)导入本课教学,利用剪纸所蕴含的吉祥寓意、美好祝愿以及民俗习惯等激发学生为长辈、为教师、为朋友设计剪纸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主线的氛围中,既认识到剪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掌握了剪纸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3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模式

第5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农村学生对英语言理解上的偏差,如果学生的英语阅读不能及时跟进,导致英语实际能力无法有效提高。另外,有效的阅读方法的缺失也使得农村地区小学英语阅读的状况令人堪忧。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缩小差距,加强阅读教学,才能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西方文化和课堂教学两方面,针对问题进行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一、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受家庭条件、学校办学条件等影响,阅读量严重不足,英语能力较低,极大影响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阅读时间。小学阶段三、四年级每周四课时,五、六年级每周五课时。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英语教学,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追求“学习成绩”,只能讲授新课,讲解练习题,没有专门的时间指导阅读教学。

2.缺乏阅读指导。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固然是决定其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没有教师的得力指导,要想发展谈何容易。

3.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出现偏差,缺少阅读方法。

二、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究和实践。

1.大处着眼西方文化

不同的语言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传达这不同的文化内涵。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课堂,也是了解和学习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但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少之又少,因此这个重任只能落在英语教师的身上。为此,老师应结合教材的安排,适时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顺利进行英语阅读减少阻碍。如饮食文化与阅读教学:

了解西方文化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一次的公开阅读教研中,老师讲授“Hot Soup!”的故事时,给学生讲解了相关的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乐学。当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时,觉得没什么兴趣,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多了解一些西方的饮食文化,他们会觉得很自豪。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还有民俗文化与阅读教学:在上动物一课时,教授“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通过我的补充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学习,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再出现理解错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他们明白了同一个词或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中的不同意义,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了基础。

2.小处着手课堂

2.1充分利用教材

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师生手中几乎都没有什么阅读训练材料,教材就成了我们唯一的训练材料,PEP教材每个单元C部分都有Story time,故事生动有趣、图文并茂、难易适中,是结合我们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扩展延伸出来的,对于Story的教学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先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VCD或听录音机,然后提出更多细节性的问题,学生在文中找答案。待学生对故事梗概、细节都清楚后,再进行欣赏性的阅读、角色表演等。还有每单元的Let’s sing and let’s chant 部分,待学生会唱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改编词,然后大胆唱出来,不仅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也促进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

2.2优化教学设计―― “导、读、练”阅读三部曲

“导”,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正确的引导、精心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如对课文前卡通图片的介绍和猜测,介绍阅读内容的背景,介绍部分文中生词,让学生根据标题讨论猜测文中大意等等。“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如略读,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快速阅读找到文章大意;精读,快速阅读抓住情节,掌握要点,并提出细节性问题;研读,从中心思想出发,整体把握篇章结构、文章内涵和作者观点,让学生重新系统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练”,巩固训练,加以运用。以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为主轴,以听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为副轴的整体训练,可以以问题、表格、访谈、表演、写作、展览、评价等方式进行。

2.3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这就要求学生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诵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

其次,为了让学生边看书边读书,有的教师往往让学生用手指着书读书,殊不知这样做是不好的,这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到阅读的效率,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的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以避免频频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现象。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使用字典和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2.4抓住阅读兴趣,用好阅读的“重武器”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保持阅读兴趣。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对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也较短。老师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的设计,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是上好一堂阅读课的“重武器”。

第6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学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瑶族人口有260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多山区的省份。瑶族长鼓舞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并未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为此,有必要围绕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发及其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一定研究。

1 概述

1.1 瑶族长鼓舞简介

瑶族的长鼓舞诞生之初是瑶族人民在祭祀盘王时所跳的舞蹈。跳舞者手中拿着长鼓,身穿瑶族传统服装,肢体动作效仿砍伐树木、建造房屋、穿越山谷等,形象逼真,带有浓重的原始意味。长鼓舞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双人舞、群舞、单人舞等,可是当今我们见到的通常是群舞,双人舞与单人舞被囊括在群舞之中,和这种舞蹈的存在方式相关,其大多出现在公共场合,如祭奠、庆贺新生命的到来、庆贺农业的丰收等。还有部分地区会辅以锣笙、芦笙等,为长鼓舞增添不同韵味。总而言之,瑶族长鼓舞体现了瑶族群众的果敢、积极、坚韧、无所畏惧的性格。

1.2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民族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使学生体验具有民族舞蹈个性特征的舞蹈动作,有利于其正确把握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其均具有柔韧、淳朴、奔放、旷达的特征,方式众多,类型多样。

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民族舞蹈的内在意蕴和审美。瑶族长鼓舞的内在意蕴便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有效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宏伟的气势、绚丽的色调、夸张的动作等元素呈现出来的便是阳刚美;愉悦欢快的节奏、轻逸的舞姿,极尽协调的色调,极富曲线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便是柔和美。

2 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舞蹈教育均在全面开展教改工作。传统教学内容的滞后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的降低是促使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以瑶族长鼓舞为例,随着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各界所熟知,其在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地方高校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瑶族长鼓舞资源,邀请瑶族长鼓舞艺人参与高校舞蹈类课程的改革,同时也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开发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刘小春等通过广泛地调研和走访瑶族长鼓舞源地及发展发展地,并与瑶族长鼓舞艺人进行访谈交流,最终编撰了我国首部关于瑶族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瑶族长鼓舞》。这部丛书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节庆民俗的关系、传承与保护、变迁与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这部丛书为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有地方高校从实践层面探索了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钟宁教授、汪云田老师详尽介绍了瑶族舞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编排了瑶族舞蹈作品《敲起铜锣追男崽》,使学生们对民族舞蹈特别是瑶族舞蹈的历史及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利用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展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对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述。

3 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应当以着重凸显瑶族长鼓舞为特色的课程,把瑶族L鼓舞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中。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制定详细的瑶族长鼓舞教学计划

经过深入了解瑶族长鼓舞,对各个地区调研的资料加以汇总后,结合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提出两套教学计划,且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可以尝试开展“瑶族长鼓舞基础动作练习”,对经典的瑶族长鼓舞动作加以整编,选取典型的动作分步骤教给学生,使其领会这种舞蹈所独有的风格内涵,一学期大概教授3~5个民族舞蹈。在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经典动作组合以前,应当先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舞蹈动作,更科学地领悟舞蹈的内在意蕴,同时为之后的作品改编奠定基础。

二是可以尝试“成品舞蹈创排”,在学生学会该舞蹈的经典动作组合以后,让学生基于民族舞蹈要素编排成品。如此,能够使学生经过掌握瑶族长鼓舞成品舞,一方面提升表演水平,另一方面牢固掌握动作要领与特点。

3.2 将瑶族长鼓舞视为所有专业的公共课

个性化课程的开展不可拘泥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应当以学校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构建瑶族长鼓舞民俗舞蹈经典课程开放系统,创编部分容易学会的、蕴含民俗特点的动作,调动非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切实体会到这种舞蹈的独特风采。瑶族长鼓舞教学一方面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更为多样,另一方面有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3.3 注重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

地方高校应注重每个学习周期后的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表演一个舞蹈片段,使学生全面展现自己在一个学期中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瑶族长鼓舞,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与学习这种舞蹈,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4 结语

地方高校必须深入地挖掘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对舞蹈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在舞蹈类专业中开设瑶族长鼓舞相关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舞蹈类课程体系,在传承和保护瑶族长鼓舞的同时,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永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9):239.

第7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过年了》,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了》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感受过新年的气氛,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模拟过新年的生活场景,如做花馍,蒸花糕,剪窗花及新年娱乐等。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教学,

也可以有机的结合各种场景进行综合性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式、手段:

本课注重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贴近儿童的生活。需要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过年氛围的教学环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故事入手,将示范性教学技术环境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化、交互性强的特点,利用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合理的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同学,对传统文化和过年的民俗还处在被动感知的阶段,有一定的认知但未形成体系,还不太会区分那些民俗是过年特有的,不同的地域有什么不同点过年习俗。所以,需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信息,创设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制作菜肴拼盘装饰与环境布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布置新年家庭环境,模拟过新年的情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学会合作,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有选择的进行活动及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技术上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室内环境布置与置办年夜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过新年的音乐与录像资料,彩纸、剪刀、胶水、笔墨宣纸、蔬果实物等。

学生准备:彩泥、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阶段

(1)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课前准备做得真好,为了表扬你们,请你们听一首儿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谈话

:同学们,这首儿歌说的是什么节日呢?(春节,又叫过年

教师在红纸上用毛笔板书课题:过年了(作为对联的横批)

设计意图:儿歌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民族习俗。以传统的方式展示课题,显示教师的基本功。

二、讲授新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年的来历吗?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播放课件《年的来历》)

谈话:看了动画片,请问传说中的年是什么呢?(是怪兽)为什么要挂灯笼,放鞭炮?(为了赶走年)

总结:这其实只是传说而已,今天的人们过年更多的是为了表示喜庆、团圆和对来年的祝福!

(2)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播放课件2,展示不同区域人们的过年习俗。)

谈话:看了PPT你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你的家乡有哪些过年习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说知道的过年习俗。

总结: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都有着去旧迎新,为来年纳福的涵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白年的来历,丰富对“年”的认识。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3)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过一个喜庆,丰盛的新年。看,何老师为过年准备了那些年货呢?一一向同学们介绍对联。(对联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灯笼,倒福,(福要怎么贴?让学生贴)窗花,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年夜饭(年年有余,汤圆,饺子。年年有余:问生,这是什么菜?你们家的团年饭里有这道菜吗?年年有余的余通剩余的余,意寓来年粮米满仓,富裕有余。汤圆:代表团团圆圆,合家欢乐。饺子:我国北方代表性的过年食品,人们往往把硬币等好彩头包在饺子里。)——边介绍边挂灯笼、贴福贴对联贴窗花等。)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创设年的氛围。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制作方法。

a

让学生分析老师出示的“年货”的制作方法。

b重点讲剪窗花的过程:折--画--剪--打开--贴。学生看微课,学习具体方法,介绍并出示代表性的图案与设计方案。这是什么?谁来把它贴到合适的位置?真好看,窗花怎样剪?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课堂时间吧。(用微课向学生讲解剪窗花的过程与方法。)微课学习后,请学生回忆剪窗花的步骤,教师板书。

c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彩泥做团年饭的方法,拧、捏、搓、压、揉。(我们中国人的团年饭讲究色香味俱全,既要形式美又要颜色搭配美),学习基本的泥塑方法并在投影仪下示范制作。

d用教师范作把教室装扮起来,使教室具有节日气氛。

5)

动手制作。

谈话:以前都是大人们忙过年,今天我们也来开动脑筋,动手制作,剪窗花,包饺子,把我们的教室布置得充满了节日气氛,大家一起来体会参与的快乐,过个开心年吧!

a学生选择制作项目,进行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b对学生制作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示。

三、展示与评析阶段

采用吃团年饭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围桌而立,(请最先停下来的同学来做客)并对团年饭进行评价。再让学生以挑窗花的形式,对窗花进行评价。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制作方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为学生的自评,互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拓展阶段

(播放课件儿歌《新年好》)

活动中结束:在倒计时的钟声中,孩子们尽情欢歌!随着课件,一起唱儿歌《新年好》,律动中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欢乐的过年氛围,同学们尽情体会新年到来的喜悦感受节日的美好,对所学的知识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业要求

1、学生选择一样“年货”进行制作;

2、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展示到展示区。

教学评价

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安排合理,教学手段多样而富于变化,能创造性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投影仪下进行展示等。整节课注重创设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创作热情。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作品富有创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年级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是应及时给予鼓励,并明确指出不足,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向。

第8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包饺子;教学设计;意图分析

一、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包饺子的兴趣,学会包饺子的方法。

(2)劳动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际交往的能力;能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二、课程要求

(1)教学重点: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在包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乐趣,增强学生爱生活的信心。

(3)教学准备:饺子皮、各种馅、碗、筷、锅等劳动工具。

三、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大家都记得周六我校有什么固定的活动吗?(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由实践活动为话题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听说我校同学个个聪明机灵,动手能力特别强,这节课老师非常想见识一下,行吗?同学们的声音多么洪亮啊,从你们自信的脸上,我看到了胜利的光芒。同学们真是个个冰雪聪明,因为你们会勇敢的展示自己。老师太喜欢你们了。那你们喜欢吃饺子吗?(生答)老师也特别爱吃饺子。饺子已经成了我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大家想一下:我们过什么节的时候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生:春节。

师:对,我们中国人除了过年要吃饺子表示喜庆团圆、吉祥如意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日子也要吃饺子,是哪一天呢?

生:冬至。

师:是的,我们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你们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资料,那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回答)

生:展示关于饺子的来历资料。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设计意图:过年、冬至吃饺子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事情,而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学生知道的并不多,课前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既丰富了学生对民俗知识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哦,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你们还知道那些有关饺子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吗?(生答)你们知道的真多,想不到饺子里面还包含这么多的民俗文化,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查的、问的、综实课上学的。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生分别从饺子的传说、俗语、谚语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体会饺子的文化魅力,了解了饺子的传统文化。】

师:是啊,俗话说的好:“好吃不过饺子。”饺子这种食物已经占据了我们中国人的心灵,就连外国人都称赞好吃,并且花样也越来越多,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各式各样的饺子吧!

课件出示:花样饺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饺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由学生的真实感受水到渠成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师:花样饺子欣赏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没想到饺子还有这么多的花样。

生2:真想自己动手包饺子……

师: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板书课题。包水饺

2:猜想问题,呈现步骤。师:同学们在家包过饺子吗?(生答)那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包饺子的?应该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注意听,有问题的一会儿可以补充。(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考察学生的生活常识,大部分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基本步骤】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包饺子的基本步骤,不过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其实每个步骤里面都有不少学问呢!下面老师就一步一步教给同学们怎样包饺子。

(师在展台慢慢包,生仔细观察并说出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具体了解包饺子的过程,行动之前掌握了学习方法,无异于上阵带好了武器,在操作的时候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师:看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知道了包饺子的基本方法……

生2:我们想包饺子……

师:那好,我们现在就比赛包饺子,比赛之前考虑一下:在包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讲究卫生,注意安全,质量要好,分工合作……

师:考虑的真周到!我们包饺子的时候要先洗手,放上适量的馅,把边捏紧,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包的快,包的好,包的饺子有创意,开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初步体会分工合作的必要性。】

3:动手操作,参与指导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师参与活动并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

师:好了,我们每个小组都已经包好饺子了,各组互评一下,哪个小组包的饺子最好?谈谈你们的经验吧!

师:饺子包好了,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生:煮饺子。

师:对,我们现在开始煮饺子,谁有煮饺子的经验?

生:我在家煮过饺子……

师:那好,我们邀请××同学给我们煮饺子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这份劳动的快乐与同学分享,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活动反思】

第9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影视方向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