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服务业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

第1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 分类 相关概念

服务业包含了门类繁杂的服务部门和行业,而其生产的服务产品又具有非实物

业、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因此对服务业进行分类就会有不同的依据和标准。

学术界公认的服务业分类,最初由布朗宁和辛格尔曼依据服务业在经济中发挥的功能将服务业分成四类,分别是流通服务、生产服务、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其后卡托齐安根据服务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把服务业分成传统服务业、补充服务业(工业化过程的补充,如银行、金融等)和新兴服务业。在实际应用中,按服务对象一般可分类为是生产业,生活(消费)业,公益业;按发展历程一般可分类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根据其知识密集程度分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按照资源配置的机制分为包括市场型服务业与非市场型服务业;按是否已盈利为目的分为营利业与非营利业;按竞争态势分为自然垄断业与竞争业等等。这些分类形成交叉互补的服务业体系。下面重点分析一些主要的服务业的概念

一、传统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是指运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并且在工业化以前就已存在的服务业,包括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以增进和改善人体体能的行业,如商贸业、修理、理发、餐饮业、住宿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酒店住宿业等。所谓传统即指需求在工业化以前就广泛存在,也指生产方式是“传统”的。

二、新兴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或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这些行业的收入弹性一般较高。主要包括在后工业化时期出现迅速发展的教育、医疗、娱乐、文化和公共服务等。

三、流通服务业

按照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同,流通服务业可分为广义流通服务业和狭义流通服务业。广义流通服务业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零售、餐饮、物流、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狭义的流通服务业仅仅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物流等四个产业。在中国,流通业又分泛义、广义与狭义三种。狭义的流通业就只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广义的流通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泛义的流通业除上述五大细分行业范围外,还包括酒店业、休闲娱乐业、拍卖业、典当业、旧货业、专卖业。

四、生产服务业

生产服务业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一般认为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主要投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生产过程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含咨询、、广告、培训、劳务中介以及部分要素市场)。

五、消费业

消费业是指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或基本民生要求的服务业,它也包括绝大部分公共服务在内,包括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公共(社会)服务业。个人消费服务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几个领域。公共(社会)服务业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消费需求,提高公共福利。公共服务业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宗教服务,政府、邮政、非盈利机构,其他专业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具体包括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酒店住宿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体育健身产业、社区服务业、市政与公共服务业、农村生活服务业等行业。

第2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摘 要 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现代服务业得到了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产业形态。这主要是源于信息技术的催生和发展。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部门进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产业;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高速发展,逐渐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两手同时抓好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内涵 关系 作用 发展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一般内涵

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以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

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根据以上的理解,可以得出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需要考虑两个维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根据这个维度划分段的不同,现代服务业可以分为4种类型,如图1所示。

从以上演进路径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这个概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现代服务业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动态性特点。现代服务业对技术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业态、业务模式、竞争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阶段,服务业对技术的依赖是不同的,所以判断一个服务业是不是“现代服务业”,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包括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扩大。可以乐观地判断,当一个国家完全进入信息社会后,所有的服务业都将成为现代服务业。

(2)现代服务业日益与信息化和网络化结合。现代服务产业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服务主体和需求主体的有机网络,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并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3)现代服务业日益与新兴化与高度专业化结合。更为专业的现代服务产业,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由经济和社会组织内部进行的服务活动外置出来,或基于新兴技术服务而形成的,它体现了更为精细的专业化社会分工。

所以说,从现代服务业的一般内涵来看,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及作用

1.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

由于信息技术的强大的影响力,通过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很多传统服务业发展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促进了服务业的集约化,使得金融业、教育业、文化娱乐业等传统服务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传统产业部门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改造,吸收信息化发展的先进交易、生产和分配方式,不断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发展。比如说,通过信息技术的改造,传统金融业实现了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产品在银行之间、银行内部、银行和顾客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网,大大提高了业务结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是现代金融业成为了全球化的支柱。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为流通服务的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物流仓储、商业饮食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地质普查、维修租赁、理发照相、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如教育科研、旅游娱乐、广播电视、体育保健、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产业,如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军队警察、社会团体等。四个不同层次所占的比例可以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属于传统服务业的第一个层次和不属于商业产业部门的第四个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所占的权重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传统服务业的信息改造,可以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这是社会、经济的需要和趋势。

由此可知,是信息技术的产生,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信息技术是基础,由于增强了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顺应社会需要和发展趋势才产生了和发展了现代服务业。

2.信息技术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

信息技术产业本身就含有和发展出了许多现代服务产业,比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这些一般都统称为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适应性和高度倍增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和源于为信息产业服务的大量服务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时,由于这些服务业产业链延伸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信息咨询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等,它们可以提供更深入、更具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服务。

这里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由信息技术产业衍生和发展出的很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如新浪、百度、中华网、搜狐等企业,就是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网易、盛大是利用互联网提供娱乐服务;阿里巴巴、卓越、淘宝是利用互联网提供物流服务:携程、易龙是利用互联网作旅游服务等。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因为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区别就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程度。

所以,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产业的产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工具,顺应时展的需求,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产生了新型服务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由于信息技术地更深渗透和不断提高,也衍生出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这些服务产业都为并将一直为当代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传统的产品开发、生产、交付的流程注入服务业发展模式中,现代服务业的正朝着后台运营联合化、技术平台网络化、运作规程标准化、前台操作自助化的方向发展,整体上呈现“服务业产品化”趋势。

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下,现代服务业将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顺应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创新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目前,国外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集中表现为信息技术设施,包括计算机、各种软件和数据库等资源的创新和充分利用。电信设施传递信息的基础比较优势,必然促进现代服务业进入国外市场以及服务业市场的国际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服务业除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服务商品的技术含量之外,还纷纷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进一步使得服务业技术创新产业化。

其次,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现代服务业需要依靠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全球化,服务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中占据不倒的位。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也引领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领域。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两手抓,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荫芬,史运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及作用模式研究.北京工业出版社.2009.

[2]盖建华.信息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机理.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

第3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集群 特征 对策

在当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服务业发展日趋知识密集化、技术密集化,服务业越来越显示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特征。世界经济无论是进入了后工业(服务经济)时代,还是新工业经济时代,服务业正取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成为反映和判断一国或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突出体现了知识含量比较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业,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一方面是指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以致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的专业的服务机构,即一些专业服务和新兴服务业。

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传统服务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是不断变化拓展的,因而应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划分也是不断地调整的。

根据上述对服务业界定,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应该包括以下行业:(1)金融保险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风险投资、信托等行业。(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包括现代物流业等。(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包括固定电信服务、移动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等。(4)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开发、管理等行业。(5)社会服务业。包括会咨询、法律、会计、评估、会展、广告等行业。(6)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开发、技术交流、监督和推广等行业。(7)教育、文化、体育服务业和旅游业等行业。

在现代服务业集群中,现代服务企业是关键企业,在集群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给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或服务过程,并接收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供应者是指为服务企业提供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企业,一般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相关机构主要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政府相关机构等;人文环境指服务企业聚集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氛围;产业区的基础设施是某一区域的道路、通信和安全;政策环境是指政府关于特定产业及区域的政策和法律规定。

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特征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在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与发展,根据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以及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这里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特征归结为以下方面:

1.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集聚经济特征

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从而使得这些活动变得更有效率和经济合算。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输移动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使购买活动的空间范围相对集中,节省其用以购买商品和获得服务的时间,缩短购买路线,并方便满足其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对生产者来说,表现为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式的信息流动很快,可以使集群区内企业迅速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减少市场盲目性。同时,现代服务业集群把分散的企业聚集到某一空间内,从而扩大了交易的规模。

2.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衍生及吸聚效应特征

产业集群犹如生态学中的种群,规模越大也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一是吸引外来者的加入。据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的估计,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集群存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二是催生衍生公司的诞生。衍生公司是由企业内的人员或者母体公司中的企业分离出来创办的新公司。

3.以资源共享、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优势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特征

现代服务业集群内部具有顺畅的信息流动和互动机制,为集群内部垂直或水平联系的服务企业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集群内部既有激烈的同业竞争,又有群内多种层面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形成优势产业。地域的集中性使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弹性专精等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使产业和区域竞争的优势更加明显。

4.以分工与专业化合作为基础的集群网络特征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具有企业间网络组织的特征和优势,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柔性,较多的无形资产和较高的声誉,长期和约,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知识转移和共同学习,更高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定制化等等。这种合作网络包括服务企业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服务企业的持续创新。

5.现代服务业集群根植性特征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的专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关系,其他非正式制度(如地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如地缘、家庭、人际关系),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往来关系,形成了集群及其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机制,这使得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

6.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创新特征

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之间有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集群中的强势企业瞄准集群外部高新知识进行外向型学习,而弱势企业则从这些知识在集群内部的后续扩散中学习,从而形成“外部引进一内部扩散”的良性知识流动,推动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集群持续动态增长。

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要从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转为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要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以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的发展。

1.制定规划和目标,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

国家和政府应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重点,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状况,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保证,系统地制定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涉及到大量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做好政府角色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政府规制, 倡导和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文化氛围

现代服务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地规制。通过多途径奠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制与扶持政策,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奠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帮助或协助组建服务业行会,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应实施有效的政策或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各种有利于企、学、研、官、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3.多渠道加强投入,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行业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4.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在服务业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而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素质高、知识面广,尤其是那些在解决难题问题、沟通和协调合作等到特殊训练的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必备的。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要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动加速的机遇,大力引进国际智力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他们回国创新创业。

5.促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服务业的相关统计中,部分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中分类没有统计。因此,应通过构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利用已有标准对服务企业的监督、检查、评测等市场规范机制的建立,形成以标准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标准深化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来有为L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2004,5

第4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一个正式提法。但目前对“现代服务业”提出明确概念的文献并不多,理论界对该概念的提法也未取得一致认同。综合起来包括:1.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具有科技知识含量高、技术信息相对密集等特点的服务业;2.现代服务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中分化形成的,是为现代生产过程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所谓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而服务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对“现代服务业”作出如下定义: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点,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局有全局性影响的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

1.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科学技术实现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将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部分服务活动进行外置,交由具备专业技术和专项人才的服务机构运行,其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某一领域的特殊服务,并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此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化、知识化和人才专业化的特征。

2.对合约和法律的依赖性很强。提供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和接受服务方形成交易,前提是以合乎法律条文的合约形式来确定所提供服务的相关事宜,所以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受法律约束的委托关系。因此现代服务业需以合约为纽带,并高度依赖于契约和法律的效力。

3.具有城市趋向性。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这些生产要素会流向城市,并通过城市集散。并且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人口规模和密度是决定城市服务业比重的重要因素,大型成市较容易地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地。因而现代服务业的城市趋向性比较明显。

4.产业高附加值,经济推动力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相关部门更有利于进行产品的推广,创造更为广泛的经济效益,实现高附加值。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现代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经济推动力明显。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低。根据2005-201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可知,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由73395亿元逐年上升至203260亿元,但平均增幅却为8.5%,低于GDP及第二产业的平均增幅,分别为9.79%和12.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较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5年至2010年相关数据计算可得,该比重分别为38.4%、33.2%、34.9%、36.2%、36.4%和36.3%;房地产和金融业以外的“三高”型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信息技术、中介服务、文化产业等行业总和所占比重分别为42%、41.3%、39.6%、40%、39.4%和39.3%,呈现出了一定的下滑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过度依赖工业来实现经济增长,对发展服务业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严重滞后于工业领域,形成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的整体层次偏低的情况。

2.现代服务业中的部分行业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中国现代服务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银行、电信、保险等,存在明显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致使其他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市场,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行业壁垒的存在和垄断性提高了业务扩展的进入门槛,这必然导致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并且,严格的进入限制缩小了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的投资渠道,导致其竞争能力差,经营效益不佳。

三、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业,提升服务业中间需求产业地位已是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可重点针对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走调整和优化结构并重的道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力量,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服务业体系。

第二,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走市场化道路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继续推进体制改革,改进一些垄断性行业中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服务。此外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程度,改善投资方式能引导更多外资投向我国现代服务业,从而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加快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现代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制定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强化岗位职业素质,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的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大力施行人才引进机制,并加强对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的高端素养来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小结

当前,我国各类服务业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行业结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2003(2).

第5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新兴服务业; 营业税; 税制改革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通过对部分传统服务改造升级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高端服务业。因其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以及创造工业需求和引导新型消费等重要功能,从而备受世界各国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早在2002年召开“十六大”时,就确立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目标。但在近十年的工商税收改革特别是营业税法改革中,始终没有作出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积极反应。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营业税征管机制

(一)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与范围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形态概念,必须立足产业形态研究其相对传统服务业形态所独有的特征。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增加值低、乘数效应小和劳动力素质较差等方面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现代服务业则应具有五大基本特性,即知识性、高附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性,也可能只具有其中一两个特性。例如旅游业只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而缺乏高科技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能同时具备现代服务业的五大基本特性。

广义的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范围既包含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住宿、洗浴、洗衣等很早就有的“旧式”服务业或传统服务业范畴,还包括现代物流、金融、通信、资产评估、法律、会计、质量认证等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后者通常称之为“高端服务业”。本文研究的现代服务业,是超越了传统的批发零售、旅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概念,立足新时期的“朝阳产业”即狭义的现代服务业概念。也就是在工业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阶段时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以及部分改造后的“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根据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现代服务业界定为九大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将现代服务业范围概括为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现代电讯与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旅游及相关服务、中介服务、服务外包、文化与体育服务、教育培训、健康与社会服务、环境服务等十二项服务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是新经济的体现者,从一开始便具有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等优势,更突出了其高成长、高增长、高科技知识含量和强辐射等产业特征,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营业税征管机制的客观需求

财政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决定税收,没有经济发展,税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税收又对国民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即通过“杠杆作用”发挥出税收对经济的“抑扬”效应。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快慢、规模大小、效益高低,不仅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好坏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败,还直接影响到地方税收结构和税收水平;而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现代服务业在成长历程中的结构优化和竞争力增强等,尤其需要税收的支持。营业税是流转环节税收,直接牵动着现代服务业的每一步运行活动和投资者的每一分收入,如果将之与具有雄厚基础的传统服务业同等征税而不实行“差别对待”,那么这种“新生事物”将很难立足国民经济领域,更谈不上强势发展了。所以,营业税征管机制应与现代服务业需求配套,革除目前不相适应的旧规定,弥补现行法规政策缺陷,制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营业税制。

二、现代服务业环境下的营业税制缺陷和问题

(一)税目与现代服务业态不相对应

1.墨守陈规,现代服务业受冷漠。现行营业税目仍为1993年确立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9个。近年来涌现出的民办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科技推广、环保、动漫、信息、节能等新兴产业,其中科技、环保、节能、信息、动漫、广告、中介与、物流、会展等生产性“高端服务业”均已具备独立产业形态,且其创造利税能力强劲,但在营业税征收范围中仍捆绑于传统的“服务业”税目。

2.结构混乱,税收杠杆作用缺失。目前的“服务业”税目包罗万象,涵盖了日常生活、卫生健康和生产经营等各类“服务”,但旅游、广告、、中介、咨询、会展、信息等作为工业生产,大都已发展为独立产业形态,但税收待遇却没有差别;同时,运输业按运输途径和手段方式设为陆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和装卸搬运5个税目,当现代物流业兴起,却要横跨“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两大范围,境遇十分尴尬。而在交通运输业税目内,货运和客运以及客运中的公共交通业同出租车业,定价标准、成本利润水平差异很大,统统混杂于同一税目内显失公允。

3.个别税目名不副实。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和保险业发展的成熟化,“金融保险业”税目名称已不适应时展要求,容易误解为保险业是同“金融业”并列的独立产业。而事实上,它不是独立“产业”,而是“金融业”内一个分工经营并同银行、证券、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典当等平行发展的“行业”,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完全独立运行并处于强势,与其他金融产业在经营范围、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不宜将之继续同“金融”并列。

(二)税率与新兴服务业扶持需求不对称

1.结构单一,差别调节功能弱。各类劳务或服务都有特定的目标和对象,运营方式、手段、途径各不相同,所产生的收入价格、成本费用千差万别,而其税率仅有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和5%(金融保险业、服务业等)两档。很难体现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同行业内不同运营项目的差别调节。例如,“交通运输业”税率没体现货运与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与个体出租业的差异,邮电通讯业税率没体现强势行业(电信业)和弱势产业(邮政业)之间的差异等。

2.高税率抑制现代服务业发展。税率是税负的标志。对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等实施5%的税率近20年,即使金融危机后工业复苏亟需金融支持,营业税率也丝毫不变,仅在2010年出台截至2012年底之前给予农村信贷3%的优惠扶持;无形资产涉及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象征,《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形成的无形资产,给予所得税前按实际价值加计150%扣除的优惠,而营业税率规定5%,显然过高并且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相脱节。

(三)减免税优惠与现代服务业需求脱节

税收优惠包括税后的减免税优惠(又称“直接优惠”)和税前营业额扣除或抵免优惠(又称“间接优惠”)两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列示的法定免税优惠共七项。其中,直接优惠主要围绕社会公益事业(老幼残育养、婚介、殡葬)、社会福利、公共事业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惠及工业生产服务的仅局限于第七项“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间接优惠的“差额计税”仅包括建筑业分包工程、广告制作与播报分离的广告业、旅游业和运输业跨境(区)组织旅游和运输、房地产转售(租)等,为生产服务的物流业、信息业、租赁业等,均未涉及。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营业税政策机制

(一)优化营业税税目结构

重新梳理征收范围,必须注重新兴产业并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突出对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增设、分设相关税目,切实做到税目细化,既达到照顾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特定目的,也能满足计税和征管操作简便的需要。建议除了原税目“服务业”外的六个行业两项资产共八个税目保留,原“服务业”新增和分设健康与社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租赁业、教育培训业、广告及业、咨询与中介业和节能服务业九个独立税目。此外,“建筑业”税目分设独立税目“房地产业”。如表1所示。

经过调整后共设立18个税目,不仅保留了原来税目的营业税征收范围,还拓宽到了整个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了税目同所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一一对应。

(二)调整营业税率

依据我国服务产业的营业收入水平、获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求等多种相关因素,利用经济学方法测定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以及营业税负担能力,依此一一对应地设计出具体的营业税率。在税率设计上,房地产业实行5%~10%的幅度比例税率,可规定由各省级政府根据纳税人开发保障房(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普通标准住宅、大户型住宅、豪华别墅等不同房型、地方价格水平和盈利空间等具体情况确定,个人销售非唯一生活居住房应按房地产业税目征税。这样,就可以体现营利性房产同非营利性房产销售的差别调节效果;对应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务范围和规模逐步萎缩而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的邮政业务,实行照顾性税率1%;对物流、与中介、教育培训这些生产且获利较小的税目,以及涉及到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无形资产,也给予适当照顾,确定为1%~3%,但对境内开发无形资产转让给境外单位的,则仍应按5%税率征收营业税;对房地产开发产品、电信业务、文化演出业务等“暴利”项目,则确定为5%~10%不等的较高税率;最后,应纠正原税法对广告制作高税率与广告低税率的错误定位,将具有“暴利”特征的广告业务由现行的3%上调为8%,而将广告制作这类成本较高相对利润较低的业务由原来的5%下调为3%。最后,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积极主张并严格落实联合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节能减排计划的国家,也是工业规模较大并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应该在营业税政策上首先表明中央政府的意图和决心,建议节能减排服务业实行“0税率”。

(三)完善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

国家应坚持强化间接优惠,逐步弱化直接优惠。除了采取减免税等税后优惠措施,如规定对工业生产服务的“高端服务业”给予开业后免征营业税1―2年,免征期满再减半征收营业税2―4年;对节能减排服务业可以延长减免税期限,比如免征3年后在减半征收5年等之外,更应参照各省区一些先进做法;对特别需要扶持发展的新兴服务业等统一规定“差额计税”等间接优惠办法,比如专利服务以专利总收入减去付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利规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四、结论

现行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并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阻碍。只有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拓宽征收范围,细化税目和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安排税率结构和水平,实行不同行业、资产的差别对待,才能发挥营业税对服务型经济的调节功能,使之成为扶持和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进而推动工商各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乾杰,范雅菊.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2):101.

[2] 李文.激励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国家税收政策研究[J].税收与经济,2008(3):87-89.

第6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1信息服务和智力资本的概念

1.1什么是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存贮、加工、传递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提供服务等;而狭义的信息服务(或称信息提供服务)则是指专职信息服务业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

开展信息服务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1)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是信息服务的对象,是信息产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动力;(2)信息服务者:是从事信息服务的各机构及机构中的有关人员,是信息服务的主体,它通过选择、加工、提供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3)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它构成了信息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本质特征;(4)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复印机、图书流动车等技术设备以及阅览室、情报咨询室、照排室等服务场所;(5)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如索引技术、软件技术、视频技术等,它是实现信息服务效能的必备“软件”。

将信息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从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行业部门,在我国是近20年来的事情。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统计,2004年我国拥有信息服务机构4万余家,除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市建立了信息机构外,各种类型的信息经营企业也纷纷成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无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工作效率、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1.2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是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并具有研究、实践潜力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精华部分,从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角度看,属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JohnKenneGalbraith写给经济学人的主编MichaelKaleeki的信件中出现。Galbraith认为智力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

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他在1991年对智力资本提出较具体的定义:所谓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因此智力资本是指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因素构成。在智力资本的三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既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桥梁与平台,又为人力资本设计创造结果;关系资本是人力资本运营的结果,同时,其形成之后又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产生影响和作用。

布鲁金提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构成,即智力资本的“四模块”。企业人力资本是由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和特定的心理素质所构成;市场资本是指公司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主要包括客户和他们的信赖度、销售渠道等;知识产权资本包括公司商业机密、技术专利、产品商标等;基础结构资本是公司骨架和黏合剂,为员工及基本工作的联合提供力量和方便,它包括公司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等。

此外,其他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HughMacDonald认为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组织内,并能产生差异优势的知识。Sveiby将智力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1999年,世界智力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企业智力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无形资产,诸如专利、商标、许可证、企业形象、顾客忠诚度、管理技能,等等。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均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例如,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带给企业的首先是防御性价值,即从法律上保护企业的名称或其产品的品牌不被别人使用。同时,商标也具有进攻性价值,它在市场上把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有助于实行差别化战略,建立品牌优势。

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作用

2.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开发我国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缓解信息噪声、信息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电子空间”,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2.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业,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3如何加强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管理

在高速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并保持领导地位,需要采用一整套创新、开发和应用知识的周密战略。这主要缘于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来自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有形资源的比例正加速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源于创造智力财富和知识的无形资源。因此,知识时代的组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可以产生、获得和应用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知识密集型企业,无不把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获得并保持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依据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服务业应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对智力资本的管理:

3.1建立智力资本管理体系

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于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形成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智力资本的发展。有效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奠定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这对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须依据信息服务企业的特点,遵照指标体系确立的准则,建立适合于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评估指标体系。

3.2设立专职智力资本管理人员

近年来,国外许多著名大公司因重视企业智力资本的作用,纷纷设立了首席知识官(ChiefKnowledgeOfficer,CKO)。CKO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技术开发、智力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等职能工作。目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42%建立了智力资本管理平台,出现了“首席知识主管”、“首席学习执行官”、“全球知识经理”等新职位。

3.3以智力资本开发推动智力资本管理

智力资本开发是指在系统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在正确确定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之后,通过有效发挥企业已有智力资本、不断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所在网络范围内实施一系列系统的动态的战略管理活动。我国企业应构建以企业智力资本开发为核心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以人为本”开发企业人力资本。

3.4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实力来自于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服务机构还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信息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信息服务机构急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职业专家(如企业诊断师、企业管理顾问师、工业工程师、企业信息化工程师等),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我国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因此,在强调人才年轻化的同时,在培养信息服务人才时主要要求具备以下五项能力:现代信息传播能力、图书馆网络延伸能力、信息加工分析综合能力、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以及灰色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本管理向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

3.5加强管理创新活动

对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创新,以此获得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管理创新是对智力资本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达到既定目标。一般来说,在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本的管理是前提和出发点,以结构资本为保障和支持,促进个人智力的创造,鼓励将个人潜在的智力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并对其中重要的智力资本实行法律保护。

3.6促成企业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变

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就会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而资本最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使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和最优化的配置,同时也使智力资源的培育有了客观必然性,带动对智力资源生长本身的投资。信息服务业要实现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化,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智力资源的个人投资权。不管是技术入股还是智力入股,都意味着智力资源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应当为智力资源确定一个相对的价格评估体系。只有适当地进行量化,才能进行比较和竞争;三是应当建立智力资本投入运营的预期目标体系。智力资本投入的大小,不仅在进入生产流通过程之前要作适当的评估,而且要对其增值提出预期目标,最后根据实际利润进行分配。这促使企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第7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摘要: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机构正处在一个信息业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各种咨询机构和网络供应商的出现,将对传统的信息机构构成极大的威胁,作为传统的占有信息提供主导地位的信息机构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竞争对手的挑战。面对信息经营的竞争,所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恰恰将决定信息机构的命运。与之相适应的是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管理越来越重要,有效的智力资本管理将使信息机构在信息服务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1信息服务和智力资本的概念

1.1什么是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存贮、加工、传递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提供服务等;而狭义的信息服务(或称信息提供服务)则是指专职信息服务业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

开展信息服务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1)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是信息服务的对象,是信息产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动力;(2)信息服务者:是从事信息服务的各机构及机构中的有关人员,是信息服务的主体,它通过选择、加工、提供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3)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它构成了信息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本质特征;(4)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复印机、图书流动车等技术设备以及阅览室、情报咨询室、照排室等服务场所;(5)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如索引技术、软件技术、视频技术等,它是实现信息服务效能的必备“软件”。

将信息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从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行业部门,在我国是近20年来的事情。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统计,2004年我国拥有信息服务机构4万余家,除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市建立了信息机构外,各种类型的信息经营企业也纷纷成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无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工作效率、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1.2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是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并具有研究、实践潜力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精华部分,从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角度看,属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JohnKenneGalbraith写给经济学人的主编MichaelKaleeki的信件中出现。Galbraith认为智力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

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他在1991年对智力资本提出较具体的定义:所谓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因此智力资本是指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因素构成。在智力资本的三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既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桥梁与平台,又为人力资本设计创造结果;关系资本是人力资本运营的结果,同时,其形成之后又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产生影响和作用。

布鲁金提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构成,即智力资本的“四模块”。企业人力资本是由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和特定的心理素质所构成;市场资本是指公司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主要包括客户和他们的信赖度、销售渠道等;知识产权资本包括公司商业机密、技术专利、产品商标等;基础结构资本是公司骨架和黏合剂,为员工及基本工作的联合提供力量和方便,它包括公司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等。

此外,其他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HughMacDonald认为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组织内,并能产生差异优势的知识。Sveiby将智力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1999年,世界智力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企业智力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无形资产,诸如专利、商标、许可证、企业形象、顾客忠诚度、管理技能,等等。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均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例如,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带给企业的首先是防御性价值,即从法律上保护企业的名称或其产品的品牌不被别人使用。同时,商标也具有进攻性价值,它在市场上把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有助于实行差别化战略,建立品牌优势。

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作用

2.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开发我国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缓解信息噪声、信息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电子空间”,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2.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业,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3如何加强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管理

在高速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并保持领导地位,需要采用一整套创新、开发和应用知识的周密战略。这主要缘于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来自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有形资源的比例正加速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源于创造智力财富和知识的无形资源。因此,知识时代的组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可以产生、获得和应用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知识密集型企业,无不把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获得并保持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依据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服务业应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对智力资本的管理:

3.1建立智力资本管理体系

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于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形成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智力资本的发展。有效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奠定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这对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须依据信息服务企业的特点,遵照指标体系确立的准则,建立适合于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评估指标体系。

3.2设立专职智力资本管理人员

近年来,国外许多著名大公司因重视企业智力资本的作用,纷纷设立了首席知识官(ChiefKnowledgeOfficer,CKO)。CKO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技术开发、智力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等职能工作。目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42%建立了智力资本管理平台,出现了“首席知识主管”、“首席学习执行官”、“全球知识经理”等新职位。

3.3以智力资本开发推动智力资本管理

智力资本开发是指在系统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在正确确定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之后,通过有效发挥企业已有智力资本、不断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所在网络范围内实施一系列系统的动态的战略管理活动。我国企业应构建以企业智力资本开发为核心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以人为本”开发企业人力资本。

3.4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实力来自于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服务机构还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信息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信息服务机构急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职业专家(如企业诊断师、企业管理顾问师、工业工程师、企业信息化工程师等),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我国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因此,在强调人才年轻化的同时,在培养信息服务人才时主要要求具备以下五项能力:现代信息传播能力、图书馆网络延伸能力、信息加工分析综合能力、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以及灰色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本管理向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

3.5加强管理创新活动

对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创新,以此获得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管理创新是对智力资本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达到既定目标。一般来说,在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本的管理是前提和出发点,以结构资本为保障和支持,促进个人智力的创造,鼓励将个人潜在的智力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并对其中重要的智力资本实行法律保护。

3.6促成企业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变

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就会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而资本最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使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和最优化的配置,同时也使智力资源的培育有了客观必然性,带动对智力资源生长本身的投资。信息服务业要实现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化,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智力资源的个人投资权。不管是技术入股还是智力入股,都意味着智力资源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应当为智力资源确定一个相对的价格评估体系。只有适当地进行量化,才能进行比较和竞争;三是应当建立智力资本投入运营的预期目标体系。智力资本投入的大小,不仅在进入生产流通过程之前要作适当的评估,而且要对其增值提出预期目标,最后根据实际利润进行分配。这促使企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第8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和高精神享受服务质量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二十多年来,上海物业管理从传统的住宅物业和一般意义的办公楼物业管理,向创意园区、科技示范园区、交通枢纽、文化体育场馆、超高层建筑、大型国际展览、旅游商业、港区码头、金融贸易、度假休闲等新型物业管理业态发展。比如,上实物业管理的环球金融中心摩天大楼、浦江物业管理的虹桥机场枢纽、怡德物业管理的黄浦江两岸码头、生乐物业管理的大学园区、保利物业管理的证券交易大厦、漕河泾物业管理的开发区、新市北物业管理的高新企业园区、百联物业管理的购物中心、豫园商城物业管理的旅游景区、淮海物业管理的商业街、东方明珠物业管理的电视高塔、化学物业管理的工业园区、地铁东方物业管理的地铁交通等,这些新的服务业态和实施管理中形成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呈现出融入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势头。

上海一批品牌企业,如明华物业服务企业近期新增钱学森图书馆、外滩源33号、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上海美术馆等管理项目,创新尝试“集群组织模式”,在公众物业管理领域提升服务团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东湖物业管理的张江创新园、世纪金融大厦、浦东机场保税区、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等,以“设备设施专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形成办公楼物业管理的传奇品牌;陆家嘴物业建立的以物业服务为主体的“96916”呼叫中心,用电子平台实现了“一个电话,五大功能”,集报修、应急抢修、投诉、家政服务、租赁中介于一体;上海徐汇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利用各类先进仪器辅助维修决策,通过现代物业维修“望、闻、问、切”的技术手段,解除了千家万户的烦心事。又如上置物业集团开通的物联网,跨越了传统物业服务产品的边界,跨越了物业管理固有的服务模式,跨越了住宅小区的管理区域范畴,深化了“点对点”的管家式服务理念,帮助业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各种难题;德律风物业成功培育了一系列为运营商提供“一揽子”服务所需的先进技术,管理幅度延伸到国家重点工程洋山深水港,成为上海信息化领域生产的主导者、信息和媒体运营商最大的物业服务商。

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各物业服务保障单位采用严格的团队管理、科学的作业流程、先进的维保工艺、节能的环保技术,创造了中国物业管理史上超大型国际展会物业服务保障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开、闭幕式的礼仪服务、VIP贵宾接待、外语小语种翻译、咨询引导、租借播音、参观讲解、出入口管理、大型停车管理、司机之家服务等,超出了传统物业管理的范围。面对持续超大客流、持续高温、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高强度安全标准等考验,锤炼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服务意识的年轻物业人。虽然以上企业在整个物业管理行业中只占小部分,从事的物业服务建筑面积占全市物业服务的比重不大,但是,其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催人奋进,恰似优良的种子,播撒在物业管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要珍惜、爱护和使用好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弘扬、传承世博物业服务的“五敢”精神,期盼着物业管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收获更多成果。

二、加快实现物业管理的历史性跨跃

《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服务业对提升产业能级和居民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但是发展现代服物业管理务业,已经提升到国民经济发展宏观战略层面和当前重点任务之一。物业管理是我国服务业中不可忽视的板块,其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能力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物业管理经济,是推动服务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物业管理行业要根据上海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步伐。如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发展陆家嘴等金融集聚区的物业服务;配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图规划,发展北外滩、外高桥港区、洋山保税港区、临港航运服务集聚区等物业服务;结合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发展虹桥商务区、地区总部、地标性建筑、特色商业街等商业物业服务;依托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政策,发展面向消费、面向社区、面向业主的物联网经济;利用世博园区重新改造功能转变的契机,发展会展、长三角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等物业服务;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步伐,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数字出版等园区的物业服务;适应社区服务新特点,延伸社区养老安居型物业服务等。

第9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从知识资源的视角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分析,抓住了服务创新能力的本质内涵,但是基于该视角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却在实际中容易碰到知识资源难以度量、实践操作难以找到抓手的问题。本文认为,可尝试从服务创新过程的角度探索服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现有研究提出的服务创新过程模型多为三阶段模型,该三阶段是指概念阶段、发展阶段和引入阶段[14]。1)概念阶段(从新服务概念产生到概念检验)。概念阶段回答了服务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客户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些问题。概念阶段的活动水映了企业的服务开发能力,表征了企业在提供全新服务或增减既有服务的功能、改进特征的能力。2)发展阶段(从商业分析到人员培训)。发展阶段的活动水映的是企业的服务生产能力。服务生产能力的提升对于服务概念的工程化实现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服务业来说,服务生产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服务生产过程中程序或技巧的改进,而且包括所使用的设备和软件的改进,如物流服务中使用GPS跟踪设备、超市使用物联网技术、旅行社使用新预定系统等。3)引入阶段(从小规模测试到跟踪改进)。引入阶段的活动水映的是企业的服务营销能力。服务营销能力是企业有效获取服务产品创新价值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更好地处理和满足客户需求、打开新的市场或对企业的既有服务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为了保证服务创新活动的协调进展,企业应当具有较强的组织支持能力———这也是企业成功实现服务创新的必要条件。从Daft[15]提出的创新管理“双核心理论”来看,技术型创新与管理型创新密不可分,企业应有效地集成技术与管理,并在产品、过程和组织上实现持续进步[16]。魏江、陶颜和翁羽飞在2009年对中国知识型服务业创新障碍的调查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是制约中国服务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17]。一项服务创新能否有效开展,与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组织整合等组织支持能力有很大关系。早期Mills、Hall和Lei-decker等曾提出了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弹性模型,指出低水平的形式化、高度的专业化、低水平的集权化有利于“顾客合作的创新组织”的创新绩效的提升[18]。服务企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企业作为特定知识和诀窍的提供者,培育专业人力资源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良好业务培训的人才在推进“企业-客户”互动创新过程中能起到重要的界面(Interface)作用[19]。跨职能整合(cross-functionalintegration)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升作用已受到高度重视[20]。对于服务企业而言,跨职能整合有利于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显性化和编码化,对服务创新活动的有效、持续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1]。基于上述讨论,本文从创新过程的视角出发,提出企业层面的服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底层指标基于上述基本框架,笔者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量表,与服务创新研究领域的学者(包括1位教授、1位副教授和2位讲师)进行反复讨论,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调研机会,对10家服务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并请这些企业中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当面试填,从而确定了问卷的底层指标(见表1),进而编制了5分Likert量表。

2.2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问卷的填写者为服务企业的高管以及与服务创新有关的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他们通常在各自所在的公司服务了2年以上,对公司的整体状况有较深了解。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调查小组依托于知识型服务业自然基金研究项目,借助相关政府机构的帮助,并使用所在大学部分EMBA、MBA学员以及所在研究团队的人际网络。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440份,问卷回收率为44%。由于回收问卷中的26份(5.9%)问卷缺少企业所属行业等关键息,因此有效问卷为缩减为414份。

2.3因子分析首先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Bartletttest)。计算结果显示:样本的KMO值为0.857,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1),因此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2),4个因子对所有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达到58.92%,其综合反映底层指标的效果较好。除了因子4———“服务营销能力”的Cronbach'sα系数值为0.672外,其他3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在0.7以上,据此可认为因子分析通过了内部一致信度检验。在上述因子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4个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各因子之间基本不相关,各因子基本无重复信息,无需做二次因子分析。对因子分析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各因子与底层指标的数量关系式。

3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度量模型构建

3.1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由于各因子之间互不相关,因此不能用因子分析法确定4个因子对服务创新能力的解释权重。本文将层次分析(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法与因子分析法相结合,利用AHP法最终确定服务创新能力度量模型。依据AHP法的使用要求,本文设计了专家打分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专家个人的基本信息;二是问卷主体部分。拟基于专家对因子的两两比较来确定AHP的判定矩阵。在测量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时采用九分位的相对重要比例标度(见表4)。经验表明,采用1~9的标度是合理的,能充分反映因子间重要性程度的比较关系。由此构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B,矩阵B中各元素bij表示横行因子对各列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值。专家问卷主体的设问语例如下:“对于一个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来说,当仅考虑服务开发能力和服务营销能力时,您认为服务开发能力和服务营销能力相比,服务开发能力……”。在数据收取方面,为保证问卷质量,笔者充分利用参加相关创新管理国际会议之机发放专家调查问卷。在第五届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会议(GMC)①、第六届技术管理国际会议(ISMOT)②上,共收集20份有效专家问卷。参与问卷填写的专家,均为国内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这保证了问卷填写的质量和来源的广泛性。

3.2判断矩阵构造基于问卷回收数据,对20位专家的打分进行几何平均,得到4个因子FO、FP、FD和FM对服务创新能力(SIC)的综合判定矩阵,具体计算公式为:

4服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研究依托于两个关于浙江省知识型服务业创新与发展的项目(浙江省科技规划、浙江省社科规划)开展问卷调查,以浙江省知识型服务企业为样本,对已得到的服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应用分析。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与通讯服务业(ICT)、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4类[25]。课题组采用电子和纸制两种形式的问卷进行调查,发放给知识型服务企业的部门经理级别以上的领导。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45.7%。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来自于金融业、ICT、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4个KIBS行业。回收问卷中,来自金融业的企业有111个(占样本总量的34.7%),来自ICT的企业有74个(占比为23.1%),来自科技服务业的企业有44个(占比为13.7%),来自商务服务业的企业有87个(占比为27.2%)。另外,1.3%的被调查者没有回答自己企业所属的行业。依据本文提出的度量模型,对浙江省4类知识型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本文虽然只对浙江省知识型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次评价,没有与国内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但是仍能看出浙江省知识型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现状。可以发现:浙江省4大知识型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综合评定值均在2.2~2.5之间。相对而言,ICT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要高于其他3个行业。ICT服务业是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类新兴服务业,属于高创新性行业,其所赖以生存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使得企业不得不提高创新频率,以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可以看到,商务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最低。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是:浙江省的产业特征导致商务服务企业的创新需求不足。商务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等行业,其发展往往受到制造业服务需求显著影响。浙江省以民营经济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中,不少行业和企业仍处于出口代工的发展阶段,对高端的法律服务需求和精准的咨询和调查需求极为有限。这种需求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商务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