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

第1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审视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现实问题。中国梦作为新时期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价值指向。

相关性审视: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共性

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共性问题是研究两者关系构建的基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审视是准确理解两者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存在着诸多共性。

核心内容一致性。中国梦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指个人梦、家庭梦,中观层面主要是指集体梦、国家梦,宏观层面主要是指世界梦。社会责任感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指个人责任、家庭责任,中观层面是集体责任、国家责任,宏观层面是世界责任。由此可见,两者从不同维度划分涉及的对象都涵盖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及世界,从心理学心理变化的过程来讲,一般都是在对个人、家庭、集体、国家、世界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做出行动选择。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对象、认知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相关性,故两者存在核心内容的一致性。

价值取向一致性。中国梦源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社会责任感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软实力”。新时期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及实现国家建设和长远规划的现实需要。两者从目标的定位和实现过程来讲,都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及社会、国家的发展为目标。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

鲜明特征一致性。中国梦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能够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国家发展的诉求;具有鲜明导向性,旨在号召全体人民为实现美好蓝图不断奋斗;具有包容性,让每个人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梦;具有实践性,中国梦的提出还强调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同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性,目标是为了实现大学生自身、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具有奉献性,明确了个人要勇于奉献,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状的主要表现为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注重“小我”忽视“大我”。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的价值取向趋同,鲜明特征上具有一致性。

个性化审视: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性

价值追求与内在动力。中国梦与个人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必备素质,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及社会、国家进步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从认知转为实践的过程,也是从精神到现实的过程。总的来讲,中国梦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的是一种内在动力。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性可以在价值追求与内在动力上进行区别。

最终归宿与基本目标。中国梦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离不开对他们责任感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在充分认识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做出的认知与实践选择,这些认知与实践选择往往具有普遍性,是基本的价值诉求。中国梦主要体现了在涉及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侧重于实现国家、世界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价值归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以实现大学生的自身成长为基础,侧重于强调大学生对自身及社会的贡献。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别,尽管两者在内容上涉及的对象都较为广泛,但呈现出的目标指向略有差别,集中表现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

多元主体与单一主体。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的实现主体是全体人民。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就决定了其依靠力量的多元化,按照从事职业和劳动性质的不同,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可以涉及工人、农民、大学生、商人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现主体是其自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方向,还把服务社会和贡献国家作为应有之义。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是全体人民,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梦的大众性与广泛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主体往往局限于大学生自身。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性可以在多元主体与单一主体上进行区别。

交互性建构: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双圆结构模型

根据心理学心理过程三阶段理论,人的心理过程要经历认知、情感、行为三个阶段。笔者将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模型建构为由社会责任感认知、社会责任感情感、社会责任感行为、中国梦认知、中国梦行为五个基本要素共同组成的双圆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第一,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和情感对中国梦的行为能产生显著性影响。在特定事件中,往往社会责任事件与中国梦事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社会责任事件中很多时候能体现中国梦的诸多思想内涵,在中国梦事件中也能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诸多情感要素,因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中国梦相互影响、联系密切。大学生在社会责任的认识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往往经历认知、情感、行为的变化过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中国梦存在交互影响的部分,即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及产生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有关中国梦的实践,也就是能对中国梦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

第二,中国梦的认知能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产生显著性影响。中国梦的理论高度就决定了其内涵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决定了中国梦能涵盖很多与中国梦相关的内容,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是全体人民,其中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梦实践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往往存在许多共性,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梦的认知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产生显著的影响。

第三,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终落脚点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国梦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要完成既定目标就需要全体人民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同样,大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认知,而且还要转化为多样化的社会责任感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完成既定的目标和实现自身价值。从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阐释与现实反馈中可以看出,要真正实现两者的目标和愿景,最终都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将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中。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AE15002_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胡联合:《中国梦:中国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梦》,《探索》,2013年第3期。

第2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解读

《汉语大词典》把“责任”解释为:“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分内应做的事情;做不好分应做的事情而应该承担的过失。”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也研究责任的含义:伦理学认为,“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表现为他人或社会对个人的道德义务,其还对责任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舆论学认为,社会责任指“人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特别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纵观以上各个学科从不同视角关于责任的研究可以看出,责任隶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个人主动的、自觉的承担某种社会义务,也可能是没能履行某种社会义务所要承担的一定后果。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内容

首先,大学生要对自我负责,对自己的事业前途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主角,是民族和国家振兴的希望,当代大学生要关心自我的发展和成长,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为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做好充分准备。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是对他人、集体、国家负责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大学生要关爱他人,对父母和亲友主动承担责任。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关爱家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维护团结,主动减轻父母的负担等,是对家人承担应负之责。关心他人、信守承诺、相互尊重、乐于助人、真诚待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的社会基本责任。第三,大学生要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承担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担当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重任。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

“德才兼备”是我国自古以来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标准,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网络化是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征。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依赖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充实进新的内涵。互联网使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的人们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前所未有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中西方文明相互交流,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带来了多元价值的激荡,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网络虚拟世界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进行制约,也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陷入困境。因此,在这样高度开放和自由的时代背景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转型时代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今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活力的群体,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表现出同国家和民族并肩作战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此外,当今社会腐败、诚信缺失、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严重的影响。因此,规范引导和端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3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社会责任;个案

一、背景

中职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未来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发展进程,中职生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和任务。然而,我国还存在相当多的中职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本文以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和思考,旨在提高我国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案例

实录一

通过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对自己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不强,有近5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不乱丢废弃电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时也不会把垃圾带回去;有4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清扫马路、植树造林和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甚至有1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应该为国家尽绵薄之力。访谈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只考虑个人将来的生活状况,根本就没有想过国家、社会还需要自己贡献些什么,自己还应为社会留下点什么。此外,中职生还存在仪表问题,有的中职生头发剪了几次仍不合格,有的编出种种理由不穿校服,有的戴着耳钉,老师来了放下头发挡着,老师一走马上把头发别到耳后在同学中炫耀。打架也是中职生的常事,有的班内打,有的学生打,还有的叫了外人来帮着打。这些情况都反映出中职生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令人担忧。

实录二

班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教育形式,通过班会以达到提高认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班级凝聚力,促进中职生形成社会责任感。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学工处和校团委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如校团委以《扬起理想的风帆》为主题,中职生是——迈好职校生活的第一步,建立良好的团风,班风,中职生是——将爱心奉献社会,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中职生是——坚定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从这里走向成熟。对于主题团会广大团员同学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同学的自我教育,既锻炼学生干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很多团会开的非常成功,效果很好,很多中职生都树立了社会责任感意识。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非常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自我意识浓重

目前,很多中职生在平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比较强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追求物质上的利益,不会尊重他人,放纵自己,对社会要求过高,缺乏奉献精神,没有树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理念,把个人得失看得重于一切。

第二,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中职生应该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事实上还存在相当多的中职生没有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学习风气恶劣,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的现象,随意损坏公共财物和设施,不文明行为处处可见,社会角色责任弱化。

第三,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中职生由于处在特殊的青春发展期,他们长期受到家庭的溺爱,个人意识强烈,对家庭和自己有比较明确的责任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而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分割开来,形成狭隘的个人主义,不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对待他人态度冷淡,不会尊重他人。

笔者认为,导致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远远不如大学生,能力有限,没有树立奋斗目标,社会责任感淡薄。其次,家庭方面的原因,很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没有让主动孩子承担责任,中职生无法独立适应社会,也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最后,学校和社会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且许多教师自身素质低下,给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纷纷追求个人利益,趋利避害,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要想改变我国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和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以身作则,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家庭而言,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小事做起,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让孩子对家庭负有责任感,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中职生应该努力学习,加强自身锻炼,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品格,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服务社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当然,中职生应该主动加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为自己未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 语

社会责任感是中职生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着中职生的人格健全,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前途。树立和培养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中职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培养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精心努力。

【参考文献】

[1]谷海玲,陈兵,张吉库.浅析青年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

[2]毛贵尧.公安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江西警察学院2010、2011、2012级大学生为例[J].科技资讯,2013(13).

第4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字:社会责任感 微观 数据分析 影响因素 对策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思想道德品质,它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①。笔者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总结后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在笔者看来,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指一个人具有对国家、社会、弱势群体、他人、家庭、同学和朋友以及对自己负责的思想认识,它是一种包含宏观和微观方面较多内容的意识形态。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深入地了解当前社会环境下80末期和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笔者对上海市10所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以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现象为主,能够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查结果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法,对上海市10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每所高校发放150份问卷,剔除了无效问卷之后,对1247份问卷进行了数据输入整理,并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SPSS V17.0 (中文版)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社会责任感概念的了解情况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44.8%的同学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55.2%的同学认为自己对社会责任感比较了解。同时,对了解社会责任感的人群进行继续调查后发现,大家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停留在宏观层面,例如90%的同学能够做到爱护环境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但仅有30.1%的同学认为自己去学校网站浏览学校的相关通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26.2%的同学认为自己洗衣服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2)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表现

表1你对以下选项的认同度

由表1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呈一般态势。大部分同学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大部分80末期和90后大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有较大关系,他们在家里被父母宠溺,对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往往表现较为冷淡,在性格方面也表现地过于自我。

(3)对弱势群体的责任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66%的同学认为别人有困难时应尽力帮助。但当提及帮助别人的一些条件时,9.1%的同学认为帮助别人要看是否对自己有利,14.7%的同学认为不计报酬的奉献太难做到,10.3%的同学认为见义勇为牺牲自己太不值。

(4)对家庭的责任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0.4%的人的大学生活费用是全部由家庭支持的,而由家庭负担一些,个人勤工俭学解决一些的人仅占33.8%的比例,靠各类奖学金支持的人更是只占到了10.4%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依靠自我解决困难的意识较弱。

而在涉及到平时在家是否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这个问题时,有35.8%的人在家里会做家务,但是很少会主动做,有28.1%的人是会经常主动做家务的,只有15.3%的人是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5%的同学认为在孩子上大学时,父母应该为孩子洗衣服,12.9%的同学认同从小父母就宠爱我,不让我自己洗,同时也造成了10.5%的同学认同因为我不会洗衣服,所以大学期间衣服带回家让父母洗。

(5)对朋友和同学的责任

在如何处理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80末期和90后的大学生在对待朋友和同学时包容之心不够宽广,在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时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适应和协调,比较倾向于发生正面冲突,但是值得认同的一点是在发生争吵后,绝大部分同学还是会选择事后反省并积极与同学沟通道歉的。

(6)对自己的责任

在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笔者着重研究了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持有的态度中,23.3%的同学认为只要期末考试不挂科就行,21.7%的同学认为随便学学,混张毕业证书,45.8%的同学认为钻研专业知识,为找工作打基础,甚至有9.@的同学抱有能懂就学,不懂便罢的态度。在谈及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时,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心态,13.3%的同学认为是为了课外学分,11.5%的同学认为是老师的要求,为了班级荣誉的同学仅占调查总人数的6.5%。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需要加强对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7)影响因素

表2 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从上表可以看出,造成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教育方面看,80末期和90后大学生自小的生活中心为“好好学习”,其余便由父母负责。此种成长环境,为大学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不能做到生活自理,自己的衣服等要留到周末带回家由父母洗,自己到校需要的行李也是由父母来收拾,一旦父母没有做好,还要抱怨父母。在很多细小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上自己总是拿不定主意。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看,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金钱万能”思想、“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错误思想将大学生引向了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精神食粮的错误轨道,使他们看问题、做事情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浮躁。而且在当前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媒业起着十分重要的向导作用,各种选秀节目的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出名要趁早“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忙于各类选秀节目,活在不切实际的梦想中,忽视了现实生活。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过度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成果,教育方式也多为“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愿望得不到实现。

三、增强80末期和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由于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素质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在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和访谈结果分析后,就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个人方面

1.端正学习动机,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做到学习与娱乐双结合。明确自己的主人翁态度,在学习、生活中凡事需要自己解决,多问为什么。

对父母索取少一些,回报多一些。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凡事都依赖父母。在课余时间尽量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宽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

2.学会换位思考,提升个人班级荣誉感

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应时常站在他人的角度观察问题,尤其是在集体生活中更要懂得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把班集体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去做,爱集体,爱他人,不要凡事都依赖班干部,更不要将责任推卸给班干部,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例如,我们可以在班级内实施值周班长制,让每一个同学在值周班长的岗位上体会如何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参与到班级管理的体系中来,增强每一个同学的班级存在感与班级荣辱观,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站在不同的位置看问题、考虑问题,让同学们懂得如何在自我的岗位上尽其责、谋其事、用其力,积极配合他人,尽心尽责地完成任务,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

(二)学校方面

1.加强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大部分高校都将文化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但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代高素质大学生的标准不仅仅是凭借成绩就能出现在红榜上的、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学生”,更是要成为21世纪新时代的道德标兵。思想教育虽然不能够量化,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引领着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未来走向,指引着大学生的行为取向。高校应对学生道德发展教育加以重视,将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人。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在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将同学们关心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事进行深入分析,与同学深入探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其主动思考,主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

2.营造学生自我发展空间,在实践中塑造自我

学生会、社团联这类学生性的自主团体,笔者认为学校、老师等方面应该充分放权,使得学生在既认的工作框架下发挥自我最大价值,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给予他们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和实践自己想法的舞台,当然在管理方面也是要做到权责统一的,在应负责时也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展现自我。

此外,学校也应举办一些贴近学生的实践活动,拉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发挥自主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与学校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汲取经验,更早地接触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及其责任感,加深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为今后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社会方面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正面的引导,要注意疼爱的方式,不能过分的宠溺孩子,以他们为全世界的中心。要让孩子尽早独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与他人和谐相处,要敢于承担责任,父母在平时的日常行为中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2.净化网络环境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网络媒体环境进行净化,严格审核大众媒体的报道质量。比如,目前网上热议的“少年搀扶老人被判赔7万”事件曝光之后,很多人在网上调侃说现在扶老人已经是一项贵族运动了,这样一来以后很少有人会愿意去扶跌倒在自己面前的老人了。之前网络上也有不少关于好心人由于扶老人而被误认为肇事者的报导,这些报导向大家传递着一个好人不会有好报的信号。这些报导的人本是想为这些好人讨一个公道,但是也给很多人留下了阴影,大家都不敢轻易伸出援助之手了,所以才会有令人震惊的“小悦悦”事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80末和90后的大学生总体而言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社会责任感表现较弱,因此,为了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21世纪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人才,依然需要各方加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璐、丁凯.论社会责任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价值和对策.高教高职研究考试周刊,2007:23

[2]许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A].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3):第3卷

[3]戚艳萍、刘玲、吕素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对策研究[A].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5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党的十高度重视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求加强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化教育在弥补传统教育的柔软性上有突出的作用;在制度化教育的过程中,以成文的规定和制度规范为基础,通过硬性的标准去开展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定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作为众多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对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职责的认知和道德情感,具体来说如对生命、具体行为、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责任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社会责任意识相对缺乏。近期发生的 “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制度与教育没有有效衔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教育制度的制定上,缺少师生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目前高校德育制度的制定缺乏师生参与,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实际情况。高校制度教育既没有反映教师的意见,也没有与制度规范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思想素质水平相结合,师生对制度的认可、关心程度低,制度教育无法取得良好成效。

第二,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教育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单一化。大学生责任感制度化培育过程中,单纯的宣讲、应付型的计划与规定,使制度教育的实质和精神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依赖于理论课堂的教育,社会责任没有置放于社会大环境中去,没有关注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三,教育成效的考核上,缺少科学测评,制度化教育效果缺乏保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对其应该进行持续科学监督考评。现阶段缺少对教育计划进行考核,没有阶段性教育效果的测评,没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检验等。这些监督考核的缺失,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成效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去衡量和评价。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的理性分析

制度是通过一定的体系规范和法律条文来表现出来,旨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对社会公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具有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时效性等特征。制度化教育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先例。儒学将其道德原则与和祖宗法制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早期的具体的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先例。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促进大学生向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化培育,即把教育与制度有机结合,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去巩固高校德育的效果,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实现制度下的他律和道德自律的结合,在多重约束力的作用下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制度育人的理念为高校德育成果的取得与巩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将是高校跳出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制度对教育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开展教育活动,二则是间接利用制度规范潜移默化的实现教育目的。以上两种形式,都要构建科学的制度教育体系。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正确的育人理念、具体的授课制度、有效的考评机制等,还要借鉴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为现代教育服务。制度体系的设计需要找准制度与德育的切合点,注意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的结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结合,通过硬性的强制和软性的内化,在他律和自律的相互配合下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的路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强化是毋庸置疑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充分发挥制度化的教育作用。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的正确方向

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重视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教育大学生,促使他们去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在制度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制度育人”“知行合一”。解决思想问题,必须依靠实践,在实践中去运用检验所学知识。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关键,制度规范的制定实施都必须围绕大学生,教育内容上除了理论教育,对实践教育及其开展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

2、构建理论课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授课制度

以制度的形式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予以规定,教育成果才能达到预期标准。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的培育过程中,对理论课、实践课进行课时的规定,借鉴韩国以义务服务活动来弥补没修满的学分以及对自己的违纪行为承担责任的制度。按照2:1的标准分配课时,要求学生必须投入到公益志愿、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去,通过实践去检验其所获取的理论知识,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观念。如果学生不能按照该授课制度完成学习,则需要通过课外时间来补修,或者通过义工活动来弥补。

3、建立健全考核测评制度体系

考核测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制定考核测评的具体规则和标准,包括数量、质量、方式、效果等的统一的度量衡,定量与定性标准有机结合;其次,构建考核测评的专门机构,通过的专门的机构去专项研究,对教育实况进行公正客观的考评,从而得到最真实可靠地信息数据,及时反馈制度化教育的成绩和效力;最后,辅之以奖惩激励制度,通过正负两方面的强化,更有效的去改变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方面,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大学生年度综合测评中,将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品德素养的主要部分,通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次数、时间、性质等予以评价,给予相应的加分等方式,去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4、完善教育法律纪律制度规范

法制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育的热点而被广泛关注,宣传法律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通过法律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高校在制度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规章条例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理解,并在大学生中进行普及和贯彻。必要时根据学校的不同实际以及大学生所表现的出来的思想状况,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管理条例和规范,通过签订自律责任书、社会服务合作协议等形式,让大学生以自律、自觉地方式去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精神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是高校德育的新方向,也是高校德育的必经之路。通过制度化的教育方式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将制度育人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高等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

第6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责任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3-02

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人生在世肩负着各种使命责任,社会的责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对于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承担并履行了一定的责任,从而产生的符合内心需要的情感体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1]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由此,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背景不同所定义的社会责任感也不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是我国现阶段社会成员的责任感。离开了这一核心,现阶段我国成员的社会责任感毫无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包容当代高职生普遍而合理的价值目标追求,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同时能够吸收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成分,阻挡社会中不良信息,满足高职生多元文化的需求,避免高职生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化,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明确了基本途径。高职学生要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责任感不断有所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才能更到位,才能无私地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将核心价值观践行作为自己首要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乐于奉献,勇于负责。无论学品还有人品他们都有明显提升,然而,由于自身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高职生希望自己能承担起自己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对社会责任感又比较茫然,缺乏详细认识。[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奋斗目标产生偏差,功利倾向明显。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期,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美好的设想并乐意为此而奋斗,但部分学生没有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虽然力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和物质享受的需求,[3]他们把个人奋斗目标凌驾于社会理想之上的信念,造成了社会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现状。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往往受个人主义支配,容易陷于功利目标,重物质实惠。

2.价值取向发生错位,社会价值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当今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悄然发生变化,以个人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义已成为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倾向呈现利益化。他们常常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具体目标上,对“我”之外的事却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相对弱化,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容易成为空谈。

3.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知行脱节严重。高职生的身心发展处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阶段,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事务的正义感等都得到了增强。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还在摸索中前行,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在价值观取向上,思想观念还是比较狭隘,以自己为中心。因此,这样的道德情感水平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力量,常常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动的脱节。

三、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1.场域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理应承担对学生进行系统责任教育的重任。责任感的培育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倡导隐性渗透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改变以往理论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隐性渗透式与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的责任教育模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情景剧表演、主题研讨、辩论赛等形式,巧妙地创设多种情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唤起学生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的强烈愿望,从而自主地践行责任。[4]其次,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贯通责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每个公民应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注重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生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从而外化为责任行为。

2.实践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关键在于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把“知”“情”转化成“行”,就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途径。社会实践要成为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引导,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创设校园文化情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培养高职生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为高职生践行社会责任提供重要的渠道。如开展社团文化节、专题演讲比赛、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和毕业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以及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逐渐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二,引导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为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可以鼓励学生以宿舍、班集体为单位,人人都参与管理,既能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同时,可以实行“以高带低”模式。从高年级中选聘学生担任低年级的助理班主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承担责任,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荣誉,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第三,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勤工助学模式,既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同时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四,创造社会实践机会。高职院校要以社团为依托,根据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调查、扶贫帮困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公益活动等平台,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使其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3.制度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职教系统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由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要形成规范完善的制度机制,使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作长久地坚持下去,建立制约机制。评优评先机制、学生道德档案的建立和优奖劣罚的制度等各种方法都会加深高职学生对责任内涵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完善权责教育和追究机制,形成一种赏罚分明的氛围。学校通过对制约机制的有效建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制止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思维和态度。比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结合在校期间操行表现,并将考核成绩和毕业成绩挂钩,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责任、体验到责任,促使高职学生责任感从学校强制监督逐渐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承担,为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提高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并据此评定出各类奖学金和优秀干部等,这种把学生当作产品的评价标准,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5]所以,高职院校在建立制约机制的同时,还应强化激励机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通过肯定和奖励学生的某些言行来激励学生巩固和保持这种优良的行为方式;后者则跟前者恰恰相反,通过否定和惩罚学生的某些言行来激化学生减弱和消退这种错误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首先,通过学生都认可的方式来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好学生给予奖励,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从而树立责任意识;其次,要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坚决摒弃,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引导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并自觉履行。

参考文献:

[1]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丁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

[3]刘申辉.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

第7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笔者以某综合性大学的在校生作为调查样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96%。通过对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结合多年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观察,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表现如下:

1.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认知)。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度。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首先表现在责任观念上。有的大学生缺乏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弱势群体缺少同情心;有的大学生对家庭的给予心安理得,自私索取,缺乏感恩;还有些大学生缺乏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态度,环境保护意识差,乱扔废旧电池,为了贪图方便经常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由此看来,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认识不足,淡化或者层次较低,缺乏高层次的自觉服务他人、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2.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脱离(行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但践行程度较低。据调查,当问及“对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行为你持有什么态度?”,63.76%的同学选择“不赞同,但自己偶尔也会”,仅有36.85%的同学选择“不赞同,自己从来不会”;再问及“你会当场制止吗”,63.2%的同学选择“有心制止,但怕起争执而默默忍受”,只有 4.8%的同学选择会坚决制止。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做出较理性的判断,但缺少有效的方法。调查中,当问及“当你骑车不小心将一位老人碰倒,是否下车将其扶起,并看伤势情况送其就医?”。75.63%的人选择会;当问及是否愿意为改变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陋习做出努力时,86.25%的人选择愿意,但其中64.73%的人则表示愿意但不知道怎样做且担心没有效果。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强烈,但因自身素质、社会环境等差异,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上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

3.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较明显(价值取向)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在积极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利益需求的同时,价值取向上产生偏差,自我利益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有74.2%的学生选择“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当问及有关大学生职业选择问题时,共有73.63%的同学希望去外企、国企、事业单位等,而只有21.37%选择去西部、去基层,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过分强调薪金待遇、地理位置等。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重视自我,个人方面考虑较多,社会需求较少考虑,实用性和功利性明显增强。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的路径选择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强化、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高校在教育内容、载体、方法以及途径等方面有所深化。

(一)丰富教育内容

1.中国传统责任。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着深厚的责任思想,先秦儒家 “义利观” 、“天人合契”就是典型的代表。“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克己让人”、“心忧天下”、“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点,分别揭示了责任思想的不同境界,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了借鉴。所以,高校应将中国传统责任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强对传统责任文化的传承。

2.感恩教育。近年来,国家和社会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了很多努力。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融入到责任教育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组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日常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深化教育内涵

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面伟大的旗帜来凝聚青年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获得“免疫”[1]。

社会责任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其基本内涵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应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动、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检验自己的言行。惟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全面胜利,“中国梦”才能如期实现。

(三)拓宽培养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途径。一要构建和谐校园,将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渗透到校规校纪、学生守则中,使责任意识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二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2.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载体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而知、情、行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引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最终内化为社会责任感。[2]具体而言,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锻炼品格,了解社情、认识国情,亲自感受社会责任感的履行意义,促进社会责任的真正建立。

(四)创新培养方法

1.加强校园文化网络的构建。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课余时间都用在网络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在 QQ空间、微博、微信等上建立“爱心传递”、“感动就在身边”等专题;在学校网站开设社会责任感教育专栏,宣传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等。

2.加强加强公益社团的培训和指导,加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深度。高校应鼓励在校大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氛围浓厚的公益社团,如“自强社”、“思源社”、“爱心社”等公益社团。并对志愿者精神、基本工作方法给予培训、指导和帮助,使其能够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同时,高校可参加或者举办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比赛等,加深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第8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重庆市天府技工学校 重庆 400704)

摘要:社会责任感是中职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部分中职生中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的问题,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因素。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中职生;社会责任感;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44-03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任及所承担义务的认识、情感、信念和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中职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但目前在部分中职生中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需要在中职教育中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状

从现状来看,目前多数中职生已经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中职生还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自我担当的责任感 部分中职生缺乏对自己前途负责的意识,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很少思考,对来校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有的表示自己并不想来读书学技术,是父母“强迫”要求来的,对自己为何来中职学校读书,以及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对于自己今后立足社会、贡献社会的作用没有过多的思考。有的学生缺乏对个人形象负责的意识,一些男生社会习气浓,染头发、纹身、戴耳环。有的学生为人处事缺乏诚信,甚至养成了随意说谎的不良习惯。

缺乏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部分中职生不懂得作为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在校有混日子的思想。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要么热衷于玩手机,要么埋头睡觉,教师布置的作业常找借口不完成,除了应付考试外,下课很少预习、复习或看其他课外书籍;有的学生不关心自己的学业,对考试成绩报无所谓的态度,在学校里得过且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缺乏自觉守纪的责任感 有的中职生没有敬畏纪律的意识,在行为习惯上自制力差,组织观念、自律意识、自制能力比较弱,随意违反校规校纪,迟到、早退、旷课不断,吸烟、赌博、酗酒全沾,说脏话、谈恋爱均会。遇同学间小摩擦,不沟通交流,不及时向教师汇报寻求解决,往往以互相不服气的心态,采取挑斗言行,激化冲突,进而导致打架斗殴。

缺乏爱护集体的责任感 部分中职生没有维护集体荣誉、形象的意识。在集体生活中事事只顾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处事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有的学生随意损坏公物,在公共场合乱写乱画,习惯性不爱护校园、教室、寝室的环境,随意乱丢纸屑、垃圾;上课时不注意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有时故意捣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有的学生不守宿舍作息规则,深夜吹牛、打电话、听音乐,不顾及他人已就寝休息。

缺乏感恩社会的责任感 中职生现已享受国家全免学费的政策优惠,困难学生还可享受生活费、住宿费补助,定向委培生另外还有委培企业提供的助学金、奖学金,这较好地解决了中职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上的经济压力。但一些中职生却没有感恩社会的意识,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在校还是那么懒散,没有激发起更加用功学习来回报社会的自觉行动。

缺乏体贴父母的责任感 有的中职生用钱大手大脚,消费上盲目攀比,过分追求名牌、享受,不懂得节约,不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不懂得体贴父母、关心父母。有的学生回家很少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有的学生回家不愿主动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听不进父母对自己学习、生活、思想、品行方面的建议和忠告,甚至随意顶撞父母,与父母关系较为紧张。

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

造成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多种多样,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自身原因  中职生多数中学时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年龄多数不超过18岁,涉世不深,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往往认识片面。他们总认为读中职校“低人一等”,过分地看低自己,学习动力、信心均不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由于自身素质的关系,他们自我意识普遍较重,理解社会的能力普遍不强,认识问题看不到实质和主流,以为现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都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家庭原因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长的教育。家庭对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至关重要,但一些家长没有重视子女自理生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子女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和意识。现在的中职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物质比较富足的时代,从小被父母宠爱,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他们经常想的是别人应该为他们做什么,很少考虑自己也应该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更有的父母怕子女在外面吃亏上当,教育子女在外面少管闲事,还有的家长本身不能勇于承担责任,久而久之,其所教育出来的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自然淡漠。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一直过于偏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宣传成才与个人前途、个人利益的关系,强化学习的个人动机,弱化学习的社会价值,淡化了对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教育往往偏离育人与塑造人的轨道,忽视德育的功能,很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德育课的道德常规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没有在学生中建立起相应的道德责任感。有的教育者责任感的示范性较差,工作不负责任,缺少敬业精神,待人不真诚,贪图小便宜,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利益为主体展开竞争,优胜劣汰,因此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使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追求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一己私利产生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假冒伪劣等社会现象日渐暴露出来,尚未成熟的青年人很容易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从而否定社会价值,丧失社会理想。加之受当代西方个人主义思潮传入的影响,人们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为本位,这种思潮为涉世不深的没有多少判断力的中职生所接受,认为以自我为中心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滋长了追求个人利益、追求实惠、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行为。

培养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中职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担当起历史重任。中职生正处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教育,学校应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培养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应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中职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责任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应教育引导中职生对个人行为负责,做到言行要文明,说话要算数,做事要诚信,学习要努力,学会自觉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对班级、学校的形象负责,不做有损集体的事。还应教育引导中职生学会尽量多去考虑别人,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教育活动是中职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要保证教育活动取得效果,必须不断完善丰富活动内容,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会、读书活动、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劳模人物、感动中国人物和学生身边的“责任典型”教育激励学生,使他们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改进学校教育方式 枯燥乏味的教育方式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学校不仅要完善教育内容,还要改进教育方式,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让中职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感知。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学校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学生在“三自”教育管理活动中体会自主、自觉、自为、自律的重要性,从而强化责任观念。学校还要在发挥好班主任教师、德育教师在德育和责任感教育中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在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让中职生一点一滴地培养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世界观、品行、生活方式、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教育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教师必须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教师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率先垂范,则对学生的行为必然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教师轻视社会责任,也必将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认真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用自身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爱心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身教,才能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强化社会实践体验 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养成和加强。社会实践对于促进中职生融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兴趣爱好、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要让中职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中职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做出贡献。要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等有益的活动形式,给中职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上的洗礼,获得积极的责任感体验,使他们从心灵上产生触动,从而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构建教育协作体系 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事,家庭、社会应与学校共同努力,积极营造一体化的良好育人环境。在家庭里,要突出子女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培养,父母要以身作则,在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上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既要让子女学会做事,也要让子女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在社会上,各类组织、各个领域、全体公民都应积极关心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各类宣传媒体不能过多宣传社会道德滑坡、漠视社会、自私、暴力等阴暗面的事件和思想,以免腐蚀青年人的心灵和思想,要慎重选择题材,着重分析事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给人以警示,提醒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各级政府应着力树立一个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导向,净化社会环境,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社会风气和氛围。学校还要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与社会的合作,建立联动机制,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合力。

参考文献:

[1]石瑞红.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2006(2):38-40.

[2]陈珊.浅析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商界,2009(11):128-129.

[3]李振玉.关于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2010(4):28-29.

[4]于浩华.新形势下当代青年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5]张昌勋.浅析当代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36-37.

第9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责任感;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14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96

高中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过去、立足现在和面对未来。当然,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也会认识到历史的是是非非,从而养成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并且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如何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自然融入到高中教学之中,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加以渗透和熏陶。

一、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有了社会责任感,人们才会更加团结,才会避免恶意的竞争和相互伤害,才能在责任感的推动下,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高中历史教学有着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先天条件。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课堂讨论、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各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活动,深刻领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对于一个人来说社会责任感有多么重要,这事关一个人的荣誉感,c他人相处互动的方式等各个方面。

在课堂讨论中,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都有承担责任的体验,如轮流担任组长,组织好每次课的讨论,发挥组长的组织领导职责、调动小组气氛职责、安排成员发言演示职责,最重要的是与小组成员保持密切互动,发挥一个称职的领导者的职责。在历史学科中,很多史料的学习都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和争辩的机会,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往往各执一词,这个时候就要看组织者的领导能力了。当然,在讨论中,关于历史人物的褒贬,我们也往往会从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是否具备责任意识和行动等方面去进行评论和评判。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和途径。

二、从课外拓展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除了通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外,还要从课外途径进行补充。如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到附近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或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或城市去亲身感受和发现历史的踪迹,给学生讲述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让学生从这些事迹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并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进行总结,通过展览或在班级里讲述等方法去宣传历史人物的事迹,自觉自愿地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免不了会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学生的言谈举止可以反映出来其与人交际的能力和做人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仔细观察,如果发现有不适当的地方,应该单独与学生进行沟通,比如有的学生到了高中还是有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谈话。同时,教师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也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其他同学向其学习。

三、联系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整个课堂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另外,教师也不太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在讲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历史事件本身,并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相应的探讨,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抱有一种陌生感。所以,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延展度。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不能只是让学生听听而已的故事,而是要启发学生去沿着历史的脉络思考,从历史中收获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我们要引领学生发现偶然背后的必然,从而给自身的成长带来启示。

比如在进行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从教材内容出发,从中找到可以结合价值观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该部分的内容包括“人性的复苏”,“在民的政治启蒙”等知识点。历史故事的主角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在当时的选择给历史带来了无法改变的浓重一笔。人性有优点也有弱点,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人性中所有特点,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做法。同时,也要深刻的认识到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如果一味遵循人性中自由的意志去行动,就有极大的可能与社会整体背道而驰,做出一些危害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发展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社会的人来说其价值所在。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中应该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意识,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徐晓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中国教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