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企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特征对比研究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andWilliams,Cressyand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2003、2004年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1997年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North,1991)。
S.J.Page等学者于1997年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Page,1999)。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工业旅游 企业发展 积极作用
工业旅游是指工业企业以工厂厂区风貌、工业生产过程、工人工作场景、先进管理方法为旅游吸引物,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从而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旅游形式。工业旅游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欧洲,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得相当成熟,一些企业的工业旅游生意非常红火。我国工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前景非常看好,一些有远见的大企业陆续启动了工业旅游项目。四川长虹集团公司率先利用其电器生产流水线,开发了工业旅游产品。随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等,也纷纷加入到工业旅游的行列。
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工业旅游表现出浓厚兴趣,竞相加以发展,主要原因是工业旅游不仅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开展企业营销推广,树立企业形象,培养忠诚客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工业旅游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众多知名大企业陆续进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收入:一是从开展产品直销,扩大主营产品销量中获得收入;二是从门票、纪念品销售中获得收入;三是可以从饮食、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服务环节获得收入。法国雪铁龙公司、美国造币厂、德国奔驰公司都利用工业旅游为自己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宝钢、一汽、海尔也依靠工业旅游的开展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工业旅游能够提高企业产品价值。产品价值就是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效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客观价值,可以由产品的功能、耐用度、技术含量等指标来衡量;二是产品的主观价值,这是由顾客主观判断的,主要来自于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对产品和企业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高预期、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可等方面。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有助于紧跟市场发展趋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完善售前和售后服务,从而使产品的适用性更强,客观价值更高。同时,在工业旅游过程中,企业通过对顾客的各种感官刺激,提高了企业和产品形象,增强了顾客购买信心,减少了顾客购买成本,降低了购买风险,缩短了顾客接受企业产品创新的周期,产品的主观价值相应得到提高。
3.工业旅游有利于树立和展示企业形象。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是封闭式的,由于顾客不参与生产过程,所以对企业的了解不多,感觉神秘而生硬,有很大的距离感。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向游客展示企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内涵丰富的企业历史和企业文化……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与企业亲密接触的平台,使游客近距离地深入了解企业,对企业有了正面的认知,通过他们的口碑传播,为企业做了不花钱的广告,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企业亲和力。尤其是当消费者对企业有不正确或负面印象时,如何树立企业的市场形象,光靠干巴巴的文字、生硬的广告宣传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而开展工业旅游,顾客通过直观的感受,在亲身体验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企业有新的认识,全新的企业形象逐渐就树立起来。
4.工业旅游有利于稳定和培育客户。消费者在购买企业产品前,都希望看看这件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整个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卫生、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这种需求是潜在的。开展工业旅游就是对这种潜在需求的满足。游客在参观游览工业企业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对整个生产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对企业有了全新的感受,产生信任感,增加了认可度,逐渐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通过这些客户的宣传作用,又可以引来了一批感兴趣的客户。更为重要的是前来参观的小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企业未来的客户,从小培养他们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企业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未来市场。另外,企业通过工业旅游可以接触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通过与游客的交谈、或设置留言薄、意见箱、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了解游客需求,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有助于企业改进产品和进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5.工业旅游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向游客展示企业先进的管理、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开放的车间、透明的生产和现代化的流水线,因此这些企业往往会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美化厂区和生产车间,改善生产条件,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很难想象一个管理落后、生产秩序混乱、厂区破旧的企业能够开展工业旅游,即使勉强开展也难以为继。此外,由于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是透明的,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要经常暴露在前来参观的游客面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游客对企业形象的认知,这就形成一种压力和挑战,使得员工必须时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这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双阳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有300多年的养鹿历史,梅花鹿存栏11万只,占全国的22.9%,吉林省的39%,形成了完备的鹿文化旅游线,是全国的鹿产品集散地。双阳区天蓝水碧、山川秀美、环境幽雅,是国家级生态区。区内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24.79%,境内共有中小河流17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东北海拔最高、落差最大、面积最广的岩溶景观群。有长春境内最老古木“长山古榆”。双阳农业资源丰富,物产众多,鹿产品和无公害山野菜是双阳特产。
双阳城区距长春市中心区4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有长清、双蒋公路连接长春主城区,长双烟铁路纵贯双阳南北,连接沈吉铁路和京哈线路的主要干线。构筑由北鹿乡、奢岭、中部中心城区,到南部吊水壶区域快速发展的旅游格局,形成长春东南部重要的旅游业发展区域。
基于以上因素,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2000年果断决策,做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吉林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打造农业休闲花园。依据双阳自然条件,提高农村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在区域内有序发展乡间别墅,会议、会展中心、度假村及星级宾馆,把双阳建设成长春市及周边城市居住、旅游、疗养、会议的首选地,成为乡村有城市功能,城市有田园风光,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长春市南花园。
关键词:商贸旅游;企业集群
一、引言
旅游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投资少、规模小、单体企业单打独斗等现象,从而致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了经营效益低、服务质量不佳、联合不够等问题。而提高集团化经营、不断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单体旅游企业联合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原因
(一)资源因素
企业集群可以使企业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快捷和节约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形成资源优势,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旅游集群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发展,企业间的互补性大为增强,加上企业共处于同一区域,信息沟通方便,各方的信息容易掌握,一些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这些都大幅度减少或避免了企业在地域分散条件下经常存在的产品供应不足,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区位成本的最小化,旅游企业往往向景色优美、客流量大的旅游区或旅游城市集聚。
(二)空间交易成本因素
集群内企业互相靠近,空间距离近,可以减少旅游企业和游客的运输成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距离等因素的障碍,但集群效应可以使交易占据优势。集群可以促进互信机制的建立以及交易习惯形成,从而增进相互信任,减少交易的额外成本。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企业布局集中,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高度细化、配合密切的分工协作体系,以社会分工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协同创新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群的竞争机制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不断创新,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不断提升。集群协同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信息、技术的外溢,从而促使大量从事专业化分工企业的集聚。创新可能首先发生在那些有实力、有开拓能力的企业中,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效应,集群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可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结构
(一)旅游企业集聚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企业集群主要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形成。欧洲旅游研究机构(ETRI)的成员SaraNordin,指出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主要通过这两种模式。
1、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靠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企业主要在市场力量的指引下,根据发展需要自发向某个区域聚集,并逐步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市场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企业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为了追逐利润而把集群化发展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通过彼此的竞争与协作,谋求企业的竞争优势。
2、自上而下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上而下的集群形成模式则是政府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政府或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引导大量相关企业实现在某一地区的集聚,或是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引导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大范围的集聚,并通过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建立起相互间的业务联系,促使新的产业集群出现,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盛行。
3、评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的企业集群在资源配置和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上更具优势,但由于权力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往往因个别企业的投机行为使市场竞争秩序遭到破坏,集群也可能随之逆转,集群形成过程相对缓慢。在政府的计划作用下形成的集群则可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和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企业集聚,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约束企业的不法竞争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以及产业规划和执行能力。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市场发育情况,尤其要充分关注特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集聚特征。
(二)旅游企业集聚结构分析
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内部的众多企业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大和分工的不断深化,群内众多企业之间就会逐渐形成某种结构模式。
1、以中小企业为成员的市场式旅游企业群。市场式中小企业群以中小企业为成员,规模都较小。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单一功能上,各生产厂商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很少能拓展到远距离的市场。在发展初期可能以本地客源为主要目标市场,但要获得长远发展,必然要求不断拓展企业的客源市场,而这种结构显然缺乏必要的核心吸引物,不利于客源规模的扩大。此外,旅游企业具有强自然集聚优势,这种集聚往往是以某个或多个核心吸引源为中心的集聚。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2、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旅游企业群。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一般以某个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在周边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同心圆布局形态。大企业通常处于支配地位,中小企业处于或从属地位,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需要提供专门化产品或配套服务,或从事宣传和促销活动。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为核心层,通常以某个标志性的著名景区或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凭借强劲的旅游吸引力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中间的环带扩展层通常是为核心层提供支撑服务的旅游企业,主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产品;最的通常是补充性产业,主要为核心层及环带扩展层提供后勤服务或辅助服务,包括银行、邮电通信、科研机构等。这种模式适合那些仅拥有单个特色旅游吸引物品牌且地理范围有限的区域,是一种小规模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所依托的主体旅游吸引物将客源引进来,然后通过整体联动,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群内企业间的“共赢”。
3、网络综合体式旅游企业群。网络式集群中企业间主要以信息联系为主,这主要是因产业组织对信息时代的适应性而产生的。在集群网络中,众多的企业在集群品牌所起的纵向纽带作用下,开展生产和对外营销活动,实现企业间的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对于旅游企业集群来说,如果企业间能形成连接紧密的旅游组织网络,并能在集聚区内进行恰当的单元功能分工,同时兼顾各单元的互补性,协调布局群内旅游服务设施,企业间就能形成合力,促进集群和区域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枢纽性企业的缺乏可能导致每个单体自成中心,虽可以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但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且容易与周边邻近地区形成正面的竞争碰撞,不利于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缩短群内各单元间的经济距离,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使各单元在产业供应链上发挥各自的功效,在竞争与协作中谋求发展。
4、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确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终极模式。我国大量中小旅游企业应在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组建“龙头+网络”式的旅游企业集群,即在旅游企业为竞争需要形成自然集聚的基础上,政府及行业协会顺势而为,通过制定各种配套政策,有效规范旅游企业竞争行为,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创新等,为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四、天津滨海新区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一)实施创新型、国际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应朝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滨海休闲型都市旅游目的地企业”的方向迈进。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今后应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都市旅游的发展路子。国际化旅游研究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旅游标准的国际化、旅游环境的国际化、旅游营销的国际化、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和旅游人才的国际化等方面。这就要求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发展要走创新型道路。
(二)围绕海河和海滨做足旅游文章
天津延伸海岸、海洋、海河的旅游功能,适应游客休闲度假、娱乐观光的需求,在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上做文章,力争形成渤海湾独具特色的现代复合型海洋旅游产业带。旅游企业应在该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首先,以海岸为主线,形成以海洋、古海岸、古湿地、地热为资源基础,以天津港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建设覆盖塘沽、汉沽、大港、东丽、宁河的亲海休闲“黄金海岸”;其次,大力发展以海洋生态、海防文化、海滨风情、亲海娱乐、滨海新貌等五大主题的滨海旅游格局,开发环渤海和环黄海豪华游轮航线,做大做足“海”的文章。
(三)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旅游产业集群表现为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和价值链的延伸。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实现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其关键是形成相互支撑并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链,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严格按照滨海新区发展规划要求,科学有序发展滨海新区旅游业;建立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灵活的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尤其要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旅游企业实体;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为滨海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王玉梅.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2、吴忠才.商业集聚成因研究[J].商业经济,2007(16).
3、吴忠才.饭店集团纵向一体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李诗白.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创新发展[J].新区建设,2004(6).
5、陶文杰,梁玉社.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形成模式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6、王旺兴.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协同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5).
7、刘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生产业的战略取向与对策[J].城市,2006(3).
8、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J].经济纵横,2002(11).
关键词:组织结构 运营绩效 规模集团化 功能精专化 经营网络化
引言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微观基础,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产业促进的第一着力点。……‘十二五’期间,要更加重视旅游企业在产业促进和旅游强国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争取用五年的时间,初步形成一个‘以大型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活力充沛、新型业态持续涌现’的旅游产业发展良好局面”。可见,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业的基本单元和运营主体,其组织结构的优化程度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
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营绩效分析
本文基于对星级饭店组织结构与运营状况的考察,剖析其组织结构与运营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探寻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趋势。
(一)组织结构考察
1.规模结构。从总量来看,2000-2009年,星级饭店从10481家上升到14237家,增长了35.8%;房间数从948185间增加到1673475间,增长率为76.5%;床位数从1855965张增至3064684张,增幅为65.1%。从增长速度来看,自2005年以来,数量上的扩张速度逐渐放缓;而从平均房间数和床位数的增长情况来看,近几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饭店总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单体饭店规模的显著扩大,我国星级饭店增长模式还是简单的数量扩张型而非规模扩张型。
从不同规模星级饭店的构成比例来看,客房数500间以上的饭店数量为145家,仅占饭店总量的1.02%,房间数占客房总数的6.31%,床位数占床位总数的5.51%;客房数300-499间的饭店占饭店总数的4.3%,房间数和床位数分别占13.43%和12.35%;客房数200-299间的饭店占饭店总数的8.54%,房间数和床位数分别占17.43%和16.81%;而客房数在100-199间和99间以下两种饭店分别占饭店总数的30.54%和55.6%,客房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5.59%和27.24%,床位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6.1%和29.22%。从不同规模饭店的平均规模来看,差距也较大,大型饭店平均房间数为728间,而最小型饭店的平均房间数仅仅为58间。由此可见,在我国目前星级饭店的规模构成中,客房数在200间以下的小型星级饭店占绝对统治地位,饭店总数超过了80%,同时,其房间数和床位数比例均达2/3。
2.类型(所有制)结构。考察十年来星级饭店经济类型结构,即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国退民进”的发展脉络,国有和集体性质的饭店数量比例由占2000年饭店总数的四分之三降到了2009年的五分之二;而十年间其他经济类型的饭店,包括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经济等所有制形式的饭店数量所占比例由16.4%上升到52.6%,占据了饭店行业的一半。
(二)运营绩效分析
1.不同规模星级饭店运营绩效分析。从运营整体状况来看,占饭店总数1.02%的大型星级饭店(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营业收入占全部星级饭店营业收入的近10%;占饭店总数12.84%的中型星级饭店(客房数在200-499间)的营业收入占全部饭店营业收入的40%;而占饭店总数86.14%的小型星级饭店(客房数在200间以下)的营业收入占比为近50%。而从平均营业收入的对比情况来看,规模与营业收入呈正比关系。这表明依靠规模优势,大中型饭店的总体运营效益优于小型饭店企业。
此外,通过对每间客房和人均效益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大中型星级饭店确实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虽然出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每间客房的年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润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全国星级饭店的均值。
但从资产运营效率(绩效)来看,则出现了明显的反差。根据计算,五种不同规模星级饭店的平均营业收入占平均固定资产的比例,分别是35.84%、32.93%、34.73%、47.87%和56.87%。可见,星级饭店的规模与效益并不成正比,运营绩效最好的是客房数99间以下的饭店,运营绩效最低的是客房数300-499间的饭店,这也是以经济型酒店为代表的中小型饭店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的一个旁证。
2.不同类型(所有制)星级饭店运营绩效分析。首先,国有星级饭店的总体运营绩效不理想,无论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还是平均营业收入均低于全国星级饭店的平均水平,仅平均客房出租率超过全国平均指标。
其次,内资星级饭店的运营状况低于全国饭店的平均水平,而外资星级饭店数虽仅占总数的4%,但已表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优势,在某些经济指标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平均营业收入外资是内资饭店的3.6倍,平均利润和利润率内资饭店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当然,客观而言,外资饭店较好的运营效益是由其巨大的资产投入带来的。
因此,应进一步扩大酒店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借助国外先进酒店管理集团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调整和改善星级饭店的组织结构,增进组织运营效能。
旅游企业组织发展模式及变革趋势
对旅游企业发展演进的认识,国内学者认为旅游企业组织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魏小安、韩健民,2003):第一个阶段是市场组织的分散化,基本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市场上经营,我国目前大体上处于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集团化和网络化阶段,旅游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进入这个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国家化阶段,国家建立举国竞争体制,一方面是以企业竞争为基础,以联合竞争为主导,以国家级的大型活动为龙头的体制,另一方面是各个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社会资源全面动员的体制,这是旅游发展更高阶段的体现。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以为,未来旅游组织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两种发展模式的结合与共生(如表1所示)。
(一)规模集团化
集团化的内涵其实就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大型企业的规模化和综合性发展,即实现“顶天立地”式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旅游企业集团化实际上是企业生产要素与发展要素的有机组合,旨在形成生产商、运营商、渠道商和品牌商的“四商合一”的格局和效果,而旅游集团的规模效应体现为单体规模、群体规模和网络规模三个方面(魏小安,2012)。
当然,在规模集团化的过程中,也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目前,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一是有一些集团发展出现过滥的趋势;二是集团过分追求多元化,常常进入一些毫无产业关联的行业,认为这样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实际上其前景并不乐观;三是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加强内部管理,不注重建设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而只是追求盲目扩张,这种倾向很容易产生前些年工业领域中已经发生的所谓“十个集团九个空,还有一个不成功”的尴尬局面(魏小安、韩健民,2003)。
(二)功能精专化
“向规模要效益”并非企业发展的唯一路径。为更好地促进组织有效运转,企业还可以聚焦自身的核心业务,即企业在行业中的分工。而分工体现的是组织在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市场地位。由此,对于中小型旅游企业而言,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以及服务细微化是安身立命之本。这一趋势被称为功能精专化,与上述规模集团化相对。
对于小微旅游企业而言,实现组织功能精专化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利基者和服务精细化两种战略:市场利基者(Market Nicher)也被称为市场补缺者,是指选择某一特定较小之区隔市场为目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以此为经营战略的企业。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实现专业化,主要途径有:最终用户专业化、顾客规模专业化、特殊顾客专业化、地理市场专业化、产品或产品线专业化、服务专业化、销售渠道专业化等。服务精细化战略的内涵是将提供的服务产品做深、做专、做出品牌和特色。如国内第一家多品牌经济型连锁酒店汉庭酒店,其下属的三个酒店品牌,分别聚焦于不同的服务精细化和专业化以满足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汉庭快捷酒店致力于为商旅客人提供便捷的住宿体验,汉庭全季着力于为客人提供最优质地段的选择,而汉庭客栈则立足于为休闲旅游客人提供干净、低价的住宿选择(严斌、吕勤,2010)。
(三)经营网络化
1.实体网络。经营网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旅游企业通过在国内各城市和地区设立连锁机构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如许多酒店集团以自建、委托经营或者特许经营等方式构建网络体系。
实体网络还体现为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盟关系的建立,即企业网络分工。企业网络分工是指若干家企业以交易契约或隐含契约的方式,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的企业网络来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王建军,2006)。如2008年,7天连锁酒店成立了国内首家品牌经济型酒店跨区域联盟“星月联盟”,加盟对象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品牌连锁经济型酒店,从网络系统平台、会员体系、营销管理经验以及酒店管理经验四个方面为联盟商提供支持(黄敏、吕勤,2010)。
2.虚拟网络。经营网络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是旅游企业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在线旅游业务,实现所谓的“鼠标+水泥”经营模式。如港中旅旗下的芒果网采用“网站+电话客服中心”的服务模式,依托先进的电子商务旅行网站和全国7×24小时旅行服务热线,基于统一的后台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旅行预订服务,充分地发挥出了港中旅集团丰富旅游资源的协同效应(徐春晓、李宏,2010)。
综上所述,规模集团化和功能精专化两个发展趋势体现了“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两种发展模式较显著的差别,而经营网络化则是上述两种发展模式实现扩张和渗透的共同特点。可见,两种发展模式虽然存在路径的差异,但在某些运营手段和方式上则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对二者的联系和结合,也可以将其归纳为旅游组织发展的趋势,即“分工专业化、产权多元化、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管理现代化”(张辉等,2010)。
参考文献:
1.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魏小安.老家河南 壮美中原:河南旅游发展新篇[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3.王建军.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
4.严斌,吕勤.汉庭酒店2009年度报告[A].谷慧敏,秦宇.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2010)[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5.黄敏,吕勤.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中国酒店集团—7天连锁酒店2009年度报告[A].谷慧敏,秦宇.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2010)[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6.徐春晓,李宏.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度报告[A].谷慧敏,秦宇.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2010)[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一、旅游发展新趋势
1.全域旅游。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李金早局长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规划,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对于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来说,是指自身各种资源以旅游为核心的全方位整合,以“旅游+”为手段,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
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全方位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出游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目的。智慧旅游仅仅是“互联网+旅游“,而是对旅游模式的重新思考。2014年是中国的智慧旅游年,政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促进自身的管理、服务升级,自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往往是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其某一方面特定的需要而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旅游模式。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升级,由于目标人群定位准确,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16年国内旅游景区将加深主题化趋势,“亲子游”、“蜜月游”等主题依然受宠,景区差异化竞争将在主题化方面愈加明显。
4.以生活体验为主的自由行模式。自由行是指消费者自己安排、自主出行、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且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对于景区的消费不再停留在“景区观看、酒店住宿”这样单一的模式中,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二、旅游公司战略制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旅游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全域旅背景下,单纯的“景区游玩+酒店住宿”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精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此,旅游公司应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地产、酒店、公园等其他资源的联动发展。与其他旅游公司或跨行业公司合作,实现全区域资源的主题化、品牌化,促进所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消费者综合需求。
1.在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各个旅游公司单独经营发展的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全域旅游是大地理范围、宽行业领域的旅游,单个旅游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一整条衣食住行娱的价值链,更无法在横跨几市几省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整合,因而旅游公司之间的联盟就成为了必要,也是应对全域旅游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势互补,旅游主题、概念、资源等的重塑、组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似特质的旅游企业会通过参股、入股或是签署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重构,旅游行业的前景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各个旅游共同体的竞争。
2.智慧旅游不等同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不是特定技术的运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支撑,对于公司而言,智慧旅游带给公司的更多的是管理与服务概念的升级、换代。智慧旅游要求公司使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简化、精细化管理流程,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全而精,服务环节少而准,与此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智慧旅游对公司而言是管理升级的工具,而不是公司发展的目的。积极引进智慧旅游概念的同时,坚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才是应对新形势的方式。
3.主题旅游是对旅游资源形象的塑造,全域旅游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整条吸引游客的价值主题,高水平的主题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重新装饰,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和情感趋向的生活体验。例如红色旅游主打革命胜地教育、重温,这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重温革命情怀,体会革命人士生活的经历。主题旅游的定位要定在游客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或无法深入体会的情景中,主题旅游更适合于拥有特定资源的企业,因而对于旅游公司而言,首先对自身的资源自行梳理;其次找到自身适合的定位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云南旅游企业;跨越式发展
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主席在2013年分别出访中亚四国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具有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显示和承载了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是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道枢纽,是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的基地,是与南亚、东南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是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云南省的旅游企业应着眼于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稳抓“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桥头堡”战略和“一带一路”重大举措为发展引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并据此来实现云南旅游企业的全面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一、云南旅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投诉数量高居不下,旅游社稳坐“被投诉大王”宝座
云南省内有关旅游的投诉数量在国内一直“小有名气”甚至可以称“久负盛名”。只要遇到黄金周、小长假等云南旅游投诉案件的数量就稳步激增,近几年来由于网络和各大媒体的曝光力度的增大,投诉事件显得尤为抢眼。而旅行社一直以来就被冠以“被投诉大王”的称谓。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处理投诉案件态度不端正;2.导游恶意骂人;3.旅行社强迫参加自费项目、强迫旅游者购物。
(二)旅游企业难具规模,经营单一,龙头企业寥若晨星
目前来看,云南省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多数旅游企业散、小、弱、差,并且经营业务单一,上市旅游公司寥寥无几,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从旅行社方面来看,除中、青、国等几家大旅行社在该区域的分社之外,几乎全部为中小旅行社,资金少、规模小、实力弱。自助经营和开发的品牌化的旅游饭店较少,承载力和竞争力很弱。
(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是发展瓶颈
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一次旅游活动的完成需要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多项旅游配套设施的全力辅助方可完成。但是云南省却存在着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的现象:首先最突出的就是旅游交通亟待完善,酒店的数量和档次也难以符合游客需求,特色民宿的质量差强人意。
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云南旅游企业带来的红利分析
云南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动云南旅游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南亚旅游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旅游规模。“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一经提出,变为云南旅游企业突破发展带来了一些列的发展红利: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带来了资金;带来了人气和市场;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和思想。
三、旅游企业如何借“一带一路”之力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多渠道融合资金,提高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云南旅游企业带来了外汇和政府政策上的帮扶资金。旅游企业应该借此机遇,多渠道融资来大力提升和改进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及其它配套设施,使旅游的基本六要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
(二)壮大旅游企业规模,集团化经营实现跨国发展
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力,旅游企业应适时壮大旅游企业的规模、拓宽业务量来满足后期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针对资本雄厚、发展势头强劲的旅游企业应进行横向合并来完善服务链条,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纵向兼并或是实行“强强联姻”,以资本为纽带进行重组改制,实施强强联合,双方将优势互补,加快发展步伐实行集团化经营。同时一些发展成熟、业务水平高端的旅游企业应顺应发展趋势,伺机搭乘“一带一路”这班顺风车将与旅游相关业务发展到国外实现跨国经营。
(三)大胆尝试,开创“中外合璧”管理方式之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走出去”,还囊括了“引进来”,为会云南旅游企业引进新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云南省内的旅游企业可以借鉴和学习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成功旅游企业的管理方法,择其精华,结合本省旅游企业自身发展现状及特点为自己所用,大胆进行尝试,采用先进的培训机制培养人才,利用高效的激励方式运用人才,选用新颖绩效考评方式激励人才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外合璧”的旅游企业管理之路。
(四)应“一带一路”之景设计新颖、多元化旅游产品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给云南旅游企业发展带来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的同时也为云南旅游企业在旅游项目、旅游线路及旅游商品的创新和多元化上提供了思路,开拓了思想。“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融合发展之路,也是沿此路线去追忆、重走古时为了贸易交流而产生的一条珍贵的旅游之路。云南旅游企业应审时度势牢握此次机遇,充分挖掘和探寻古丝绸之路的踪迹,开发出应时应景的旅游项目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同时精心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紧贴“一带一路”要求的旅游路线,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将云南省打造为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向内与国内其他省份的旅游景点串联形成区域联动发展,向外将旅游路线与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国家相连来开阔市场,聚拢人气。
参考文献:
[1]高峰.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J].中国工程咨询,2015,(5):35-37.
[2]杨达,陈伟,郑宇轩.云南交通运输网在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体现[J].消费导刊,2015,(9):54-55.
[3]吕寒松.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J].创造论坛,2015,(5):055-056.
[4]易水.云南主动融入“一带一 路”规划[J].创造,2015,(3):23-25.
[5]赵希.新定位新诠释下看云南如何发力[J].创新云南,2015,(3):030-032.
[6]徐福英,刘涛.新时期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11)23:24.
[7]王玉,左晓丽.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经营管理,2011,(3):15-17.
[8]李如友,黄常州.我国旅游企业效率区域差异及其变动特征[J].旅游论坛,2014,(2):41-49.
关键词:文化旅游 融合 启示
一、西安文化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西安是一个既具有厚重历史,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有着3100多年建城史的西安,既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西安市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列为全市率先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积极贯彻落实“重点在影视、突破在动漫、创新在戏剧、做大在版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资本推动、版块推动、项目推动战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西安市接待海外游客11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8%;接待国内游客7863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业总收入654.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43%,旅游业已成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产业。
二、西安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理念新。城市即旅游。西安市坚持“把城市当景区打造”的理念,走“文化—旅游—城市价值”运作之路,在城市规划上注重旅游功能布局,建成唐乐宫、古都大剧院、唐华歌舞剧院、陕歌大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3700多个;在城市建设上处处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城市的氛围十分浓厚。
2、规划建设气魄大。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下决定投资近百亿元启动“28湖工程”,人工湖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超过5个西湖。仅“昆明湖”面积达到10.4平方公里,相当于人工挖出两个西湖。大手笔规划建设曲江新区,投资兴建了大唐芙蓉园等六大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大明宫、世界园艺博览会会馆等一批特大型旅游项目,旅游项目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
3、推进机制活。为推进曲江新区建设,西安市成立了曲江新区管委会,下设文化旅游企业集团,集团总经理由管委会主任兼任,副总经理以下全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园区建设采取政府给政策、划拨土地的办法,按照征地—举债—市政配套—招标拍卖挂牌—卖地—项目规划—招商—项目管理的流程,迅速实现了土地的增值利用,使土地由开发前的每亩不足40万元涨到300万元以上、房地产由开发前的每平方米不足3000元涨到8000多元。
4、产品特色鲜明。西安旅游商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演艺作品方面,推出了《唐长安乐舞》、《仿唐乐舞》、《秦俑魂》、《长恨歌》、《陕北民间乐舞》等文艺节目,久演不衰,赢得国内外游客的赞誉。旅游纪念品方面,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餐饮方面,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宾客,同时发掘仿唐菜120多种,形成了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现代菜系。
三、对加快宜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1、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坚持城市发展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统一,把文化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把城市作为最美的景点、最好的旅游产品来建设和经营。一是树立“产城共荣”的理念。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旅游是城市发展的引擎。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位内涵、共建共享幸福宜昌的高度和视角来认识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切实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作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进。二是树立“布局优先”的理念。要紧紧围绕宜昌新区建设,对城市中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进行优先布局,加快推进宜昌大剧院、音乐厅、城市规划展览馆、新博物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央文化区、中央商务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将其打造成为开放式的城市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三是树立“快旅慢游”的理念。继续抢抓汉宜高铁开通机遇,加快城际立体综合通网建设,完善景区内部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便捷性。着眼于把游客留在宜昌,丰富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提高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业规模、层次、特色,增强城市“可玩性”。
2、努力创造竞争优势。文化旅游业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品牌是其核心竞争力。宜昌旅游资源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但龙头品牌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是旅游业发展不够的主要原因。宜昌要在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对旅游资源分类研究、去粗取精,选准主攻方向,打造特色品牌,创造竞争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一是要继续做大水电工程旅游品牌。三峡工程是宜昌独一无二、无人匹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要以市场的办法突破两坝一峡旅游体制瓶颈,提升两坝一峡旅游景区建设层次,围绕水电工程打造集参观、体验、博物、演艺等方式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彻底改变“三峡工程旅游就是看大坝”的单调形式。二是打造历史文化特色品牌。从旅游发展潜力的角度看宜昌文化资源,屈原、王昭君历史地位独特,影响深远,可挖掘的潜力大;以关公祭拜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在民间企业主和华人世界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号召力非常强大;以巴楚文化、土家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虽然特点鲜明,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属小众文化,影响力并不强。反观当前宜昌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现状,对比西安成功挖掘杨玉环与唐明皇历史典故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屈原、王昭君、关公文化方面做文章太少,有的几乎甚至是空白,而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反而用墨甚多,这种现象亟待改变。三是打造山水城市特色品牌。宜昌虽生态资源丰富,但城市山水特色还不够鲜明,特别是水资源利用方面,中心城区仅有长江穿城而过,但因季节性因素,长江水位差异比较大,夏季水位偏高,浑浊而危险,冬季水位偏低,水落而石出,亲水性不够的问题十分突出。去年市委市政府“三省八市”考察中,我们曾为徐州的造湖工程所震撼。西安的造湖运动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虽外界有些议论,但西安市民普遍欢迎。未来宜昌新区建设要下决心将城中湖、水景观作为重要部件进行规划,充分利用江北、江南低山丘陵地理优势,通过围山造湖,或扩宽近郊现有水库,规划建设一系列城中湖、水景观,并以此为依托,规划建设高品质城市森林公园、公共绿地。
3、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机制的保障作用,借鉴先进城市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组织领导体制。建立高效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高规格文化旅游业发展委员会,不断探索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二是建立市场引导机制。组建文化旅游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和相关优质资产,参与全市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资本运营。三是强化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参与的区域性协调机制,不断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力度。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各地各部门在文化精品生产、城市品牌营销、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4、加快营销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大宜昌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宜昌城市形象。一是提升城市营销档次。借鉴宜昌新区招商片的成功运作模式,聘请国际团队、国家级团队,精心制作宜昌城市和宜昌旅游宣传片,精心设计城市对外宣传词,提升艺术内涵,增强时代感、未来感。舍得在城市宣传上加大投入,在央视重要频道、黄金时段,知名门户网站和其他新媒体开展宜昌城市形象宣传。二是完善城市对外表达体系。加强城市对外表达,建立包括旅游电视频道、城市形象网站、城市文化旅游标志、旅游吉祥物、建筑造型、公共标志牌等在内的视觉识别系统。三是创作一批精品力作。瞄准普通受众,精心创作一批具有宜昌特色、时代气息的歌曲、影视和文艺作品,改变文艺创作成果在体制内孤芳自赏、体制外无人喝彩的局面。以鸿篇巨制为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精心打造一至两台文化旅游主题大戏,引爆宜昌旅游知名度,扩大宜昌城市影响力。四是加强客源地城市营销。加强与重庆、武汉以及鄂西圈城市的旅游市场联动合作,不断扩大营销合作领域,促进旅游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一、洛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洛阳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善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洛阳旅游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截止至2014年底,全市国内国际旅行社88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6家,三星级旅行社30家,二星级旅行社41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38家;开放性旅游景区(点)74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
(二)洛阳旅游资源遍布全市
洛阳悠久的建都史使其披上了一层浓浓的古文化外衣,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更是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外,洛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部分代表性景区列表如下:
(三)洛阳旅游经济较快发展
近年来,洛阳市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洛阳接待游客总人数946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总收入600.96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创汇23816.28万美元,同比增长17.34%;接待国内游客9385.61万人次,同比增长9.93%。国内旅游收入58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7%。
二、洛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特色单一
洛阳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但是在游客印象里最深的估计也只有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和“甲天下”的牡丹花了。提起洛阳,人们心中除了出现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再无其他。而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洛阳旅游特色单一,在大力宣传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忽略了其他旅游景点的宣传与营销,从而使洛阳的众多旅游资源埋没在这三样盛名之下,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
(二)旅游产业规模小,链条偏短
洛阳众多的旅游资源与洛阳现有的旅游产业规模并不相称,在硬件方面,洛阳现有的星级饭店、旅行社数量等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相比较少。在软件方面,高素质旅游人才、高质量旅游服务也显得捉襟见肘。旅游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效应不强。除了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以外,洛阳旅游产业链条偏短也制约了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洛阳的旅游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上,新型的旅游产品偏少,旅游业链条短小,旅游项目局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带动性不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
面对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滞后的基础设施又成为阻碍洛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瓶颈。每年牡丹花会期间,由于宾馆、酒店价格飙升,房源严重紧张,很多游客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住宿的地方,除了星级酒店、宾馆外,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交通停车场、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多个旅游景点一到旺季就会出现人群拥堵、车辆堵塞的局面,导致我出不去,你进不来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景区景点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四)旅游高素质人才缺乏
目前洛阳旅游业人才状况是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首先,熟悉景区规划、线路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专门技能人才非常缺乏。其次,由于旅游产业的门槛对文化素养要求不高,造成了旅游从业者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多为高中、中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才非常稀少。再次,由于旅游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基层的旅游从业者普遍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造成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三、洛阳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特色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针对洛阳来说,除了宣传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牡丹花外,也要打造其他知名资源品牌。一、对其他的重点景区,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龙潭峡等,要深入到景区内部,因地制宜,突出每个景区的特色,从而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二、针对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要将旅游与文化充分融合,以文化为载体,旅游为形式,推进二者的互动和融合,突出文化旅游特色,从而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洛阳旅游业要想飞速发展,必须要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以强带弱,引起连锁效应,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保证洛阳旅游产业在“科学、和谐、高速”的轨道上发展。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基础上,也要使旅游产业链条增长以及促进各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使传统的观光旅游朝着更加多面、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发展,同时可以使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环保型特色工业等想融合,促使洛阳形成旅游产业规模宏大、链条齐全、各产业相融合发展的健康局面。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洛阳所出现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加快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加大规模建设一批中低档的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住宿需求。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停车场、超市、公厕等,增设城区到各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车。
(四)提高旅游产业员工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随着国际环境的大发展,旅游产业的全方位人才显得更为紧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发展的好,人才要留的好。一、加大投资,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旅游人才。二、加强对各旅游产业员工的培训,可以聘请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培训讲师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可以定时参加各项相关的培训班,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三、加强旅游产业人才的监督与考核,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行为。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