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企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特征对比研究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andWilliams,Cressyand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2003、2004年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1997年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North,1991)。
S.J.Page等学者于1997年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Page,1999)。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工业旅游 企业发展 积极作用
工业旅游是指工业企业以工厂厂区风貌、工业生产过程、工人工作场景、先进管理方法为旅游吸引物,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从而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旅游形式。工业旅游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欧洲,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得相当成熟,一些企业的工业旅游生意非常红火。我国工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前景非常看好,一些有远见的大企业陆续启动了工业旅游项目。四川长虹集团公司率先利用其电器生产流水线,开发了工业旅游产品。随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等,也纷纷加入到工业旅游的行列。
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工业旅游表现出浓厚兴趣,竞相加以发展,主要原因是工业旅游不仅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开展企业营销推广,树立企业形象,培养忠诚客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工业旅游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众多知名大企业陆续进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收入:一是从开展产品直销,扩大主营产品销量中获得收入;二是从门票、纪念品销售中获得收入;三是可以从饮食、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服务环节获得收入。法国雪铁龙公司、美国造币厂、德国奔驰公司都利用工业旅游为自己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宝钢、一汽、海尔也依靠工业旅游的开展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工业旅游能够提高企业产品价值。产品价值就是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效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客观价值,可以由产品的功能、耐用度、技术含量等指标来衡量;二是产品的主观价值,这是由顾客主观判断的,主要来自于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对产品和企业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高预期、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可等方面。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有助于紧跟市场发展趋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完善售前和售后服务,从而使产品的适用性更强,客观价值更高。同时,在工业旅游过程中,企业通过对顾客的各种感官刺激,提高了企业和产品形象,增强了顾客购买信心,减少了顾客购买成本,降低了购买风险,缩短了顾客接受企业产品创新的周期,产品的主观价值相应得到提高。
3.工业旅游有利于树立和展示企业形象。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是封闭式的,由于顾客不参与生产过程,所以对企业的了解不多,感觉神秘而生硬,有很大的距离感。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向游客展示企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内涵丰富的企业历史和企业文化……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与企业亲密接触的平台,使游客近距离地深入了解企业,对企业有了正面的认知,通过他们的口碑传播,为企业做了不花钱的广告,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企业亲和力。尤其是当消费者对企业有不正确或负面印象时,如何树立企业的市场形象,光靠干巴巴的文字、生硬的广告宣传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而开展工业旅游,顾客通过直观的感受,在亲身体验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企业有新的认识,全新的企业形象逐渐就树立起来。
4.工业旅游有利于稳定和培育客户。消费者在购买企业产品前,都希望看看这件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整个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卫生、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这种需求是潜在的。开展工业旅游就是对这种潜在需求的满足。游客在参观游览工业企业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对整个生产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对企业有了全新的感受,产生信任感,增加了认可度,逐渐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通过这些客户的宣传作用,又可以引来了一批感兴趣的客户。更为重要的是前来参观的小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企业未来的客户,从小培养他们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企业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未来市场。另外,企业通过工业旅游可以接触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通过与游客的交谈、或设置留言薄、意见箱、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了解游客需求,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有助于企业改进产品和进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5.工业旅游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向游客展示企业先进的管理、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开放的车间、透明的生产和现代化的流水线,因此这些企业往往会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美化厂区和生产车间,改善生产条件,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很难想象一个管理落后、生产秩序混乱、厂区破旧的企业能够开展工业旅游,即使勉强开展也难以为继。此外,由于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是透明的,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要经常暴露在前来参观的游客面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游客对企业形象的认知,这就形成一种压力和挑战,使得员工必须时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这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双阳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有300多年的养鹿历史,梅花鹿存栏11万只,占全国的22.9%,吉林省的39%,形成了完备的鹿文化旅游线,是全国的鹿产品集散地。双阳区天蓝水碧、山川秀美、环境幽雅,是国家级生态区。区内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24.79%,境内共有中小河流17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东北海拔最高、落差最大、面积最广的岩溶景观群。有长春境内最老古木“长山古榆”。双阳农业资源丰富,物产众多,鹿产品和无公害山野菜是双阳特产。
双阳城区距长春市中心区4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有长清、双蒋公路连接长春主城区,长双烟铁路纵贯双阳南北,连接沈吉铁路和京哈线路的主要干线。构筑由北鹿乡、奢岭、中部中心城区,到南部吊水壶区域快速发展的旅游格局,形成长春东南部重要的旅游业发展区域。
基于以上因素,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2000年果断决策,做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吉林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打造农业休闲花园。依据双阳自然条件,提高农村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在区域内有序发展乡间别墅,会议、会展中心、度假村及星级宾馆,把双阳建设成长春市及周边城市居住、旅游、疗养、会议的首选地,成为乡村有城市功能,城市有田园风光,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长春市南花园。
关键词:商贸旅游;企业集群
一、引言
旅游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投资少、规模小、单体企业单打独斗等现象,从而致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了经营效益低、服务质量不佳、联合不够等问题。而提高集团化经营、不断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单体旅游企业联合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原因
(一)资源因素
企业集群可以使企业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快捷和节约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形成资源优势,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旅游集群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发展,企业间的互补性大为增强,加上企业共处于同一区域,信息沟通方便,各方的信息容易掌握,一些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这些都大幅度减少或避免了企业在地域分散条件下经常存在的产品供应不足,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区位成本的最小化,旅游企业往往向景色优美、客流量大的旅游区或旅游城市集聚。
(二)空间交易成本因素
集群内企业互相靠近,空间距离近,可以减少旅游企业和游客的运输成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距离等因素的障碍,但集群效应可以使交易占据优势。集群可以促进互信机制的建立以及交易习惯形成,从而增进相互信任,减少交易的额外成本。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企业布局集中,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高度细化、配合密切的分工协作体系,以社会分工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协同创新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群的竞争机制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不断创新,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不断提升。集群协同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信息、技术的外溢,从而促使大量从事专业化分工企业的集聚。创新可能首先发生在那些有实力、有开拓能力的企业中,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效应,集群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可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结构
(一)旅游企业集聚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企业集群主要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形成。欧洲旅游研究机构(ETRI)的成员SaraNordin,指出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主要通过这两种模式。
1、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靠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企业主要在市场力量的指引下,根据发展需要自发向某个区域聚集,并逐步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市场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企业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为了追逐利润而把集群化发展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通过彼此的竞争与协作,谋求企业的竞争优势。
2、自上而下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上而下的集群形成模式则是政府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政府或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引导大量相关企业实现在某一地区的集聚,或是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引导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大范围的集聚,并通过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建立起相互间的业务联系,促使新的产业集群出现,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盛行。
3、评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的企业集群在资源配置和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上更具优势,但由于权力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往往因个别企业的投机行为使市场竞争秩序遭到破坏,集群也可能随之逆转,集群形成过程相对缓慢。在政府的计划作用下形成的集群则可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和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企业集聚,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约束企业的不法竞争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以及产业规划和执行能力。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市场发育情况,尤其要充分关注特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集聚特征。
(二)旅游企业集聚结构分析
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内部的众多企业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大和分工的不断深化,群内众多企业之间就会逐渐形成某种结构模式。
1、以中小企业为成员的市场式旅游企业群。市场式中小企业群以中小企业为成员,规模都较小。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单一功能上,各生产厂商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很少能拓展到远距离的市场。在发展初期可能以本地客源为主要目标市场,但要获得长远发展,必然要求不断拓展企业的客源市场,而这种结构显然缺乏必要的核心吸引物,不利于客源规模的扩大。此外,旅游企业具有强自然集聚优势,这种集聚往往是以某个或多个核心吸引源为中心的集聚。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2、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旅游企业群。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一般以某个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在周边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同心圆布局形态。大企业通常处于支配地位,中小企业处于或从属地位,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需要提供专门化产品或配套服务,或从事宣传和促销活动。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为核心层,通常以某个标志性的著名景区或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凭借强劲的旅游吸引力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中间的环带扩展层通常是为核心层提供支撑服务的旅游企业,主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产品;最的通常是补充性产业,主要为核心层及环带扩展层提供后勤服务或辅助服务,包括银行、邮电通信、科研机构等。这种模式适合那些仅拥有单个特色旅游吸引物品牌且地理范围有限的区域,是一种小规模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所依托的主体旅游吸引物将客源引进来,然后通过整体联动,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群内企业间的“共赢”。
3、网络综合体式旅游企业群。网络式集群中企业间主要以信息联系为主,这主要是因产业组织对信息时代的适应性而产生的。在集群网络中,众多的企业在集群品牌所起的纵向纽带作用下,开展生产和对外营销活动,实现企业间的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对于旅游企业集群来说,如果企业间能形成连接紧密的旅游组织网络,并能在集聚区内进行恰当的单元功能分工,同时兼顾各单元的互补性,协调布局群内旅游服务设施,企业间就能形成合力,促进集群和区域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枢纽性企业的缺乏可能导致每个单体自成中心,虽可以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但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且容易与周边邻近地区形成正面的竞争碰撞,不利于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缩短群内各单元间的经济距离,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使各单元在产业供应链上发挥各自的功效,在竞争与协作中谋求发展。
4、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确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终极模式。我国大量中小旅游企业应在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组建“龙头+网络”式的旅游企业集群,即在旅游企业为竞争需要形成自然集聚的基础上,政府及行业协会顺势而为,通过制定各种配套政策,有效规范旅游企业竞争行为,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创新等,为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四、天津滨海新区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一)实施创新型、国际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应朝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滨海休闲型都市旅游目的地企业”的方向迈进。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今后应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都市旅游的发展路子。国际化旅游研究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旅游标准的国际化、旅游环境的国际化、旅游营销的国际化、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和旅游人才的国际化等方面。这就要求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发展要走创新型道路。
(二)围绕海河和海滨做足旅游文章
天津延伸海岸、海洋、海河的旅游功能,适应游客休闲度假、娱乐观光的需求,在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上做文章,力争形成渤海湾独具特色的现代复合型海洋旅游产业带。旅游企业应在该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首先,以海岸为主线,形成以海洋、古海岸、古湿地、地热为资源基础,以天津港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建设覆盖塘沽、汉沽、大港、东丽、宁河的亲海休闲“黄金海岸”;其次,大力发展以海洋生态、海防文化、海滨风情、亲海娱乐、滨海新貌等五大主题的滨海旅游格局,开发环渤海和环黄海豪华游轮航线,做大做足“海”的文章。
(三)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旅游产业集群表现为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和价值链的延伸。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实现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其关键是形成相互支撑并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链,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严格按照滨海新区发展规划要求,科学有序发展滨海新区旅游业;建立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灵活的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尤其要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旅游企业实体;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为滨海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王玉梅.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2、吴忠才.商业集聚成因研究[J].商业经济,2007(16).
3、吴忠才.饭店集团纵向一体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李诗白.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创新发展[J].新区建设,2004(6).
5、陶文杰,梁玉社.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形成模式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6、王旺兴.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协同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5).
7、刘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生产业的战略取向与对策[J].城市,2006(3).
8、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J].经济纵横,2002(11).
关键词:组织结构 运营绩效 规模集团化 功能精专化 经营网络化
引言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微观基础,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产业促进的第一着力点。……‘十二五’期间,要更加重视旅游企业在产业促进和旅游强国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争取用五年的时间,初步形成一个‘以大型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活力充沛、新型业态持续涌现’的旅游产业发展良好局面”。可见,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业的基本单元和运营主体,其组织结构的优化程度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
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营绩效分析
本文基于对星级饭店组织结构与运营状况的考察,剖析其组织结构与运营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探寻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趋势。
(一)组织结构考察
1.规模结构。从总量来看,2000-2009年,星级饭店从10481家上升到14237家,增长了35.8%;房间数从948185间增加到1673475间,增长率为76.5%;床位数从1855965张增至3064684张,增幅为65.1%。从增长速度来看,自2005年以来,数量上的扩张速度逐渐放缓;而从平均房间数和床位数的增长情况来看,近几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饭店总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单体饭店规模的显著扩大,我国星级饭店增长模式还是简单的数量扩张型而非规模扩张型。
从不同规模星级饭店的构成比例来看,客房数500间以上的饭店数量为145家,仅占饭店总量的1.02%,房间数占客房总数的6.31%,床位数占床位总数的5.51%;客房数300-499间的饭店占饭店总数的4.3%,房间数和床位数分别占13.43%和12.35%;客房数200-299间的饭店占饭店总数的8.54%,房间数和床位数分别占17.43%和16.81%;而客房数在100-199间和99间以下两种饭店分别占饭店总数的30.54%和55.6%,客房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5.59%和27.24%,床位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6.1%和29.22%。从不同规模饭店的平均规模来看,差距也较大,大型饭店平均房间数为728间,而最小型饭店的平均房间数仅仅为58间。由此可见,在我国目前星级饭店的规模构成中,客房数在200间以下的小型星级饭店占绝对统治地位,饭店总数超过了80%,同时,其房间数和床位数比例均达2/3。
2.类型(所有制)结构。考察十年来星级饭店经济类型结构,即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国退民进”的发展脉络,国有和集体性质的饭店数量比例由占2000年饭店总数的四分之三降到了2009年的五分之二;而十年间其他经济类型的饭店,包括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经济等所有制形式的饭店数量所占比例由16.4%上升到52.6%,占据了饭店行业的一半。
(二)运营绩效分析
1.不同规模星级饭店运营绩效分析。从运营整体状况来看,占饭店总数1.02%的大型星级饭店(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营业收入占全部星级饭店营业收入的近10%;占饭店总数12.84%的中型星级饭店(客房数在200-499间)的营业收入占全部饭店营业收入的40%;而占饭店总数86.14%的小型星级饭店(客房数在200间以下)的营业收入占比为近50%。而从平均营业收入的对比情况来看,规模与营业收入呈正比关系。这表明依靠规模优势,大中型饭店的总体运营效益优于小型饭店企业。
此外,通过对每间客房和人均效益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大中型星级饭店确实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虽然出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每间客房的年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润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全国星级饭店的均值。
但从资产运营效率(绩效)来看,则出现了明显的反差。根据计算,五种不同规模星级饭店的平均营业收入占平均固定资产的比例,分别是35.84%、32.93%、34.73%、47.87%和56.87%。可见,星级饭店的规模与效益并不成正比,运营绩效最好的是客房数99间以下的饭店,运营绩效最低的是客房数300-499间的饭店,这也是以经济型酒店为代表的中小型饭店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的一个旁证。
2.不同类型(所有制)星级饭店运营绩效分析。首先,国有星级饭店的总体运营绩效不理想,无论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还是平均营业收入均低于全国星级饭店的平均水平,仅平均客房出租率超过全国平均指标。
其次,内资星级饭店的运营状况低于全国饭店的平均水平,而外资星级饭店数虽仅占总数的4%,但已表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优势,在某些经济指标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平均营业收入外资是内资饭店的3.6倍,平均利润和利润率内资饭店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当然,客观而言,外资饭店较好的运营效益是由其巨大的资产投入带来的。
因此,应进一步扩大酒店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借助国外先进酒店管理集团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调整和改善星级饭店的组织结构,增进组织运营效能。
旅游企业组织发展模式及变革趋势
对旅游企业发展演进的认识,国内学者认为旅游企业组织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魏小安、韩健民,2003):第一个阶段是市场组织的分散化,基本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市场上经营,我国目前大体上处于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集团化和网络化阶段,旅游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进入这个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国家化阶段,国家建立举国竞争体制,一方面是以企业竞争为基础,以联合竞争为主导,以国家级的大型活动为龙头的体制,另一方面是各个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社会资源全面动员的体制,这是旅游发展更高阶段的体现。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以为,未来旅游组织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两种发展模式的结合与共生(如表1所示)。
(一)规模集团化
集团化的内涵其实就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大型企业的规模化和综合性发展,即实现“顶天立地”式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旅游企业集团化实际上是企业生产要素与发展要素的有机组合,旨在形成生产商、运营商、渠道商和品牌商的“四商合一”的格局和效果,而旅游集团的规模效应体现为单体规模、群体规模和网络规模三个方面(魏小安,2012)。
当然,在规模集团化的过程中,也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目前,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一是有一些集团发展出现过滥的趋势;二是集团过分追求多元化,常常进入一些毫无产业关联的行业,认为这样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实际上其前景并不乐观;三是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加强内部管理,不注重建设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而只是追求盲目扩张,这种倾向很容易产生前些年工业领域中已经发生的所谓“十个集团九个空,还有一个不成功”的尴尬局面(魏小安、韩健民,2003)。
(二)功能精专化
“向规模要效益”并非企业发展的唯一路径。为更好地促进组织有效运转,企业还可以聚焦自身的核心业务,即企业在行业中的分工。而分工体现的是组织在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市场地位。由此,对于中小型旅游企业而言,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以及服务细微化是安身立命之本。这一趋势被称为功能精专化,与上述规模集团化相对。
对于小微旅游企业而言,实现组织功能精专化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利基者和服务精细化两种战略:市场利基者(Market Nicher)也被称为市场补缺者,是指选择某一特定较小之区隔市场为目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以此为经营战略的企业。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实现专业化,主要途径有:最终用户专业化、顾客规模专业化、特殊顾客专业化、地理市场专业化、产品或产品线专业化、服务专业化、销售渠道专业化等。服务精细化战略的内涵是将提供的服务产品做深、做专、做出品牌和特色。如国内第一家多品牌经济型连锁酒店汉庭酒店,其下属的三个酒店品牌,分别聚焦于不同的服务精细化和专业化以满足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汉庭快捷酒店致力于为商旅客人提供便捷的住宿体验,汉庭全季着力于为客人提供最优质地段的选择,而汉庭客栈则立足于为休闲旅游客人提供干净、低价的住宿选择(严斌、吕勤,2010)。
(三)经营网络化
1.实体网络。经营网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旅游企业通过在国内各城市和地区设立连锁机构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如许多酒店集团以自建、委托经营或者特许经营等方式构建网络体系。
实体网络还体现为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盟关系的建立,即企业网络分工。企业网络分工是指若干家企业以交易契约或隐含契约的方式,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的企业网络来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王建军,2006)。如2008年,7天连锁酒店成立了国内首家品牌经济型酒店跨区域联盟“星月联盟”,加盟对象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品牌连锁经济型酒店,从网络系统平台、会员体系、营销管理经验以及酒店管理经验四个方面为联盟商提供支持(黄敏、吕勤,2010)。
2.虚拟网络。经营网络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是旅游企业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在线旅游业务,实现所谓的“鼠标+水泥”经营模式。如港中旅旗下的芒果网采用“网站+电话客服中心”的服务模式,依托先进的电子商务旅行网站和全国7×24小时旅行服务热线,基于统一的后台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旅行预订服务,充分地发挥出了港中旅集团丰富旅游资源的协同效应(徐春晓、李宏,2010)。
综上所述,规模集团化和功能精专化两个发展趋势体现了“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两种发展模式较显著的差别,而经营网络化则是上述两种发展模式实现扩张和渗透的共同特点。可见,两种发展模式虽然存在路径的差异,但在某些运营手段和方式上则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对二者的联系和结合,也可以将其归纳为旅游组织发展的趋势,即“分工专业化、产权多元化、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管理现代化”(张辉等,2010)。
参考文献:
1.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魏小安.老家河南 壮美中原:河南旅游发展新篇[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3.王建军.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
4.严斌,吕勤.汉庭酒店2009年度报告[A].谷慧敏,秦宇.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2010)[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5.黄敏,吕勤.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中国酒店集团—7天连锁酒店2009年度报告[A].谷慧敏,秦宇.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2010)[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6.徐春晓,李宏.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度报告[A].谷慧敏,秦宇.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2010)[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一、旅游发展新趋势
1.全域旅游。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李金早局长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规划,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对于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来说,是指自身各种资源以旅游为核心的全方位整合,以“旅游+”为手段,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
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全方位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出游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目的。智慧旅游仅仅是“互联网+旅游“,而是对旅游模式的重新思考。2014年是中国的智慧旅游年,政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促进自身的管理、服务升级,自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往往是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其某一方面特定的需要而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旅游模式。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升级,由于目标人群定位准确,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16年国内旅游景区将加深主题化趋势,“亲子游”、“蜜月游”等主题依然受宠,景区差异化竞争将在主题化方面愈加明显。
4.以生活体验为主的自由行模式。自由行是指消费者自己安排、自主出行、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且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对于景区的消费不再停留在“景区观看、酒店住宿”这样单一的模式中,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二、旅游公司战略制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旅游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全域旅背景下,单纯的“景区游玩+酒店住宿”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精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此,旅游公司应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地产、酒店、公园等其他资源的联动发展。与其他旅游公司或跨行业公司合作,实现全区域资源的主题化、品牌化,促进所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消费者综合需求。
1.在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各个旅游公司单独经营发展的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全域旅游是大地理范围、宽行业领域的旅游,单个旅游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一整条衣食住行娱的价值链,更无法在横跨几市几省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整合,因而旅游公司之间的联盟就成为了必要,也是应对全域旅游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势互补,旅游主题、概念、资源等的重塑、组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似特质的旅游企业会通过参股、入股或是签署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重构,旅游行业的前景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各个旅游共同体的竞争。
2.智慧旅游不等同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不是特定技术的运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支撑,对于公司而言,智慧旅游带给公司的更多的是管理与服务概念的升级、换代。智慧旅游要求公司使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简化、精细化管理流程,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全而精,服务环节少而准,与此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智慧旅游对公司而言是管理升级的工具,而不是公司发展的目的。积极引进智慧旅游概念的同时,坚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才是应对新形势的方式。
3.主题旅游是对旅游资源形象的塑造,全域旅游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整条吸引游客的价值主题,高水平的主题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重新装饰,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和情感趋向的生活体验。例如红色旅游主打革命胜地教育、重温,这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重温革命情怀,体会革命人士生活的经历。主题旅游的定位要定在游客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或无法深入体会的情景中,主题旅游更适合于拥有特定资源的企业,因而对于旅游公司而言,首先对自身的资源自行梳理;其次找到自身适合的定位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云南旅游企业;跨越式发展
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主席在2013年分别出访中亚四国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具有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显示和承载了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是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道枢纽,是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的基地,是与南亚、东南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是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云南省的旅游企业应着眼于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稳抓“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桥头堡”战略和“一带一路”重大举措为发展引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并据此来实现云南旅游企业的全面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一、云南旅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投诉数量高居不下,旅游社稳坐“被投诉大王”宝座
云南省内有关旅游的投诉数量在国内一直“小有名气”甚至可以称“久负盛名”。只要遇到黄金周、小长假等云南旅游投诉案件的数量就稳步激增,近几年来由于网络和各大媒体的曝光力度的增大,投诉事件显得尤为抢眼。而旅行社一直以来就被冠以“被投诉大王”的称谓。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处理投诉案件态度不端正;2.导游恶意骂人;3.旅行社强迫参加自费项目、强迫旅游者购物。
(二)旅游企业难具规模,经营单一,龙头企业寥若晨星
目前来看,云南省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多数旅游企业散、小、弱、差,并且经营业务单一,上市旅游公司寥寥无几,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从旅行社方面来看,除中、青、国等几家大旅行社在该区域的分社之外,几乎全部为中小旅行社,资金少、规模小、实力弱。自助经营和开发的品牌化的旅游饭店较少,承载力和竞争力很弱。
(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是发展瓶颈
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一次旅游活动的完成需要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多项旅游配套设施的全力辅助方可完成。但是云南省却存在着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的现象:首先最突出的就是旅游交通亟待完善,酒店的数量和档次也难以符合游客需求,特色民宿的质量差强人意。
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云南旅游企业带来的红利分析
云南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动云南旅游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南亚旅游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旅游规模。“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一经提出,变为云南旅游企业突破发展带来了一些列的发展红利: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带来了资金;带来了人气和市场;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和思想。
三、旅游企业如何借“一带一路”之力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多渠道融合资金,提高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云南旅游企业带来了外汇和政府政策上的帮扶资金。旅游企业应该借此机遇,多渠道融资来大力提升和改进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及其它配套设施,使旅游的基本六要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
(二)壮大旅游企业规模,集团化经营实现跨国发展
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力,旅游企业应适时壮大旅游企业的规模、拓宽业务量来满足后期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针对资本雄厚、发展势头强劲的旅游企业应进行横向合并来完善服务链条,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纵向兼并或是实行“强强联姻”,以资本为纽带进行重组改制,实施强强联合,双方将优势互补,加快发展步伐实行集团化经营。同时一些发展成熟、业务水平高端的旅游企业应顺应发展趋势,伺机搭乘“一带一路”这班顺风车将与旅游相关业务发展到国外实现跨国经营。
(三)大胆尝试,开创“中外合璧”管理方式之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走出去”,还囊括了“引进来”,为会云南旅游企业引进新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云南省内的旅游企业可以借鉴和学习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成功旅游企业的管理方法,择其精华,结合本省旅游企业自身发展现状及特点为自己所用,大胆进行尝试,采用先进的培训机制培养人才,利用高效的激励方式运用人才,选用新颖绩效考评方式激励人才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外合璧”的旅游企业管理之路。
(四)应“一带一路”之景设计新颖、多元化旅游产品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给云南旅游企业发展带来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的同时也为云南旅游企业在旅游项目、旅游线路及旅游商品的创新和多元化上提供了思路,开拓了思想。“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融合发展之路,也是沿此路线去追忆、重走古时为了贸易交流而产生的一条珍贵的旅游之路。云南旅游企业应审时度势牢握此次机遇,充分挖掘和探寻古丝绸之路的踪迹,开发出应时应景的旅游项目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同时精心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紧贴“一带一路”要求的旅游路线,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将云南省打造为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向内与国内其他省份的旅游景点串联形成区域联动发展,向外将旅游路线与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国家相连来开阔市场,聚拢人气。
参考文献:
[1]高峰.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J].中国工程咨询,2015,(5):35-37.
[2]杨达,陈伟,郑宇轩.云南交通运输网在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体现[J].消费导刊,2015,(9):54-55.
[3]吕寒松.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J].创造论坛,2015,(5):055-056.
[4]易水.云南主动融入“一带一 路”规划[J].创造,2015,(3):23-25.
[5]赵希.新定位新诠释下看云南如何发力[J].创新云南,2015,(3):030-032.
[6]徐福英,刘涛.新时期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11)23:24.
[7]王玉,左晓丽.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经营管理,2011,(3):15-17.
[8]李如友,黄常州.我国旅游企业效率区域差异及其变动特征[J].旅游论坛,2014,(2):41-49.
【关键词】日本;地方旅游业;发展模式
0 引言
战后数十年来,日本政府从未放弃对地方旅游环境的整治,尤其是近年来对地方旅游环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力度较大,使得地方旅游业迅猛发展,成为继日本三大都市圈[1]之后的又一旅游业推手。据日本观光厅近三年来的住宿旅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外国人在日本地方宾馆住宿的人数为1186万人,2014年为1575万人,2015年为2514万人,实现了三年持续大幅上涨,且增速惊人(详见表1)。
表1 2013―2015年日本三大都市圈与地方宾馆外国人
入住人数对比表
(单位:万人宿,%)
注:表中“增加比”栏是用当年三大都市圈与地方外国人分别增加的住宿人数除前一年度各自的人数所得.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日本观光网站数据整理、计算.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发展调整期,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省份都想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格局。虽然我国国情与日本不同,但是对于同样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的我国来说,借鉴日本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使我们在制定地方特色旅游发展策略、发展入境旅游方面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时间。
1 日本地方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1.1 地方层面上构筑牢固的观光立国推进体制
日本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在地方层面上构筑的牢固的观光立国推进体制,具体包括地方公共团体、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观光委员会、日本商工会议所观光专门委员会和宾馆・日式旅馆等其他团体及JATA(日本旅游业协会)、ANTA(全国旅游业协会)、日本观光振兴协会等。这些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团体活动涉及到日本社会的多个层面。以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观光委员会为例,其作为日本最大经济团体――“经团联”(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简称)的下设委员会之一,同“产业竞争力强化委员会”、“地域经济活性化委员会”、“农业活性化
委员会”等一同负责“经团联”政策活动中的产业关系。在地方观光立国推进体制中,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观光委员会强调地方的自主性,谋求通过与跨区域观光组织及大学等的合作,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而这也正是日本政府试图通过实施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以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等为代表的民间F体对于日本政府借助观光立国战略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并最终实现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提升的战略部署是高度认同并积极跟进的。
而作为日本行政主体之一的地方公共团体,依据宪法享有自治权,与国家这一行政主体并行存在。由此,由地方公共团体与民间团体协同构筑的地方层面上的观光立国推进体制,同日本中央政府在中央层面建立的观光立国推进体制之间不仅形成“主从附属”关系,而且形成牢固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使得日本旅游观光战略在地方推进过程中获得了有力的体制保障与充分的实施自由。
1.2 构建紧密的“产官学”合作体系
日本旅游业的快速、健全发展,离不开日本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缔结的紧密的“产官学”合作体系。日本政府向地方选派专家,对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选派指导人员负责地方旅游战略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及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开设旅游相关专业课程的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旅游教育相符,要编制实用性强的教材。此外,高校、政府与旅游产业间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旅游发展相关课题。为了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设有实习制度,向旅游产业派实习生。而旅游产业也要通过向大学选派讲师或开设讲座等形式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这种紧密的“产官学”合作体系,将政府、高校和产业界捆绑在了一起,可以使理论层面的认知通过最终的实践环节得到检验与及时反馈,从而保障日本地方旅游业良性发展。
1.3 地方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人才是确保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根本保障[2]。对于年轻人不断向大城市及首都圈城市集中、生产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持续下降、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地方而言,旅游人才的培养更是牵涉到旅游业能否顺利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日本地方政府在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施旅游人才的培养。第一,对当地年轻人进行旅游业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真切感受到家乡变化的过程中自愿留下并积极投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另一方面,挖掘老年人再就业潜力,对其开展外语培训、或引导其利用自身技能优势服务当地的旅游业。由于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透彻,甚至本身就是当地某一文化领域传承人,因此,老年人在旅游业中的“现身说法”,能更好地向本国及外国游客传递日本文化,成为日本文化对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第二,通过高校设置旅游观光相关专业,培养导游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借助民间团体、培训机构等力量,向旅游业输送所需人才;第三,培养留学生旅游业就业技能,解决当地旅游人才不足问题。比如北海道“产官学”机构制定了“留学生滑雪指导员培养计划”,凡是合格的留学生就可以获得“滑雪指导员资格”,从而有效解决外国滑雪游客增多而懂外语的滑雪指导员人手不足的问题。虽然日本地方旅游人才依然缺口严重,但是通过地方政府与民间团体的不断努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在人才层面上的支撑会不断增强。
此外,日本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还包括因地制宜地进行美化国土战略、地方形象传播战略等内容。随着国家总的观光立国战略目标的调整,日本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的内容也会有所调整,但是其对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作用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
2 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地方旅游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发展地方旅游业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此,建议我国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旅游发展规划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转变政府职能、联合民间力量、共同推进地方旅游发展进程
当前我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模式造成政府承担的管理职能不断扩大,而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相对不断缩小,只能对旅游企业进行引导。地方旅游业要想获得稳定发展,必须尽快依法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不仅是旅游业的“主导者、管理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同时赋予旅游部门更多的执法权。另一方面,要借鉴日本地方政府的做法,借助联合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的力量,构筑牢固的地方旅游发展推进体制。
2.2 搭建政府、校企三方沟通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等院校负责。由于缺少校企之间的交流平台与完善的实习制度,高校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往往无法马上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应多为高校与旅游企业“搭桥”并积极参与到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发展问题探讨中来,多多倾听旅游企业的实际诉求,指导地方高校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政府更要充分调动地方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相关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开发,进而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政府、高校、企业应紧密合作,共同为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构筑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2.3 完善旅游业发展财政政策,加强监督及奖励措施
政政策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相关的财政政策还不尽完善,对地方旅游业发展缺乏细致地财政测算与规划,造成总体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尤其是对旅游地区“软件建设”投入过少。因此,应借鉴日本的相关做法,加大人力、信息支持力度,根据各地政府所做旅游发展规划划拨财政资金。要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要对旅游业开展得好、软、硬件建设效果显著的地方政府给予奖励,调度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对旅游业与其经济效应的分析,以往的研究区大多集中在中部、东部旅游发达城市,但对西部地区研究尚少。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吐鲁番市为研究区,通过弹性分析,贡献率、拉动率计算等方法,分析吐鲁番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以期提出吐鲁番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促进吐鲁番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属于新疆旅游开发早、发展较快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开发旅游景点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问卷数据及中国报告大厅:行业数据(酒店旅游餐饮)。通过弹性分析,求得各指标弹性系数,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求得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相关性,最后求得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及拉动率。
三、旅游经济发展因素的弹性分析
通过对旅游要素的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解释这些要素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会产生何种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宾馆床位数和旅行社数量和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历年均小于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星级宾馆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及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大于1或者接近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变化的敏感性大。从2005年开始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
四、吐鲁番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作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收入增长对地区GDP产生影响,同样地区GDP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计算得出表2,吐鲁番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系数r为0.715,通过了0.01的水平检验,说明吐鲁番地区GDP与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总体上升,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因受到北京奥运会安保问题、世界性金融危机、新疆本地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新疆旅游业面临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吐鲁番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骤然下降,此后又呈稳步上升的局面。
根据测算方法,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贡献率基本在4%左右,2009年受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贡献率为最低水平,仅为2.26%。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拉动率平均保持在0.56%,2009年GD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也相应出现负值。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以2008年、2009年为界,2008年以前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这两年受诸多因素影响,贡献率、拉动率达到最低水平,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在2009年甚至出现负值,从2010年开始,局面有所好转,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步回升。2013年6月正值吐鲁番旅游高峰期,在吐鲁番当地出现社会异常事件对吐鲁番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吐鲁番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出现滞后反应,持续下降。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干旱区、民族地区着眼,分析吐鲁番这一特殊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在对吐鲁番旅游要素的分析中发现,吐鲁番旅游业开发较早,旅游收入虽然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旅游人次逐渐增加,人均消费也逐年上涨。为推动吐鲁番旅游业以及当地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当地旅游收入与其他城市保持相似的稳步上升趋势,旅游人次也同步增加,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应注重开发旅游项目,尤其是有特色的夜间活动,让当地一日游逐渐发展成为过夜游;(2)吐鲁番旅游受其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发展吐鲁番旅游,需要改变当地旅游产业单一、收入过于脆弱的现状,并加大当地安保力度,提高当地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促使更多游客前往;(3)政策的保障相应也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旅游、经济等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
吐鲁番地处西北干旱区、民族聚居区,且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社会发展备受关注,然而当地旅游资源基A较优,对其旅游业发展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吐鲁番景区主要集中在市区,而作为特殊民族地区,其民族居民大多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受到外来人口的冲击,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且没有足够的地方认同感,在从事旅游过程中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上吐鲁番地处西北干旱区,受地理环境及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限制,旅游投入不均衡,使得吐鲁番旅游开发虽较早,但是发展水平并不高,其中诸多原因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