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船舶分油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30-03
一、引言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愈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指的是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引进面对面教学来改进E-Learning教学的不足。随后,混合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高校教育领域,并得到高度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为例,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课程:船舶分油机是《船舶柴油机》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依据国际海事组织2010年在马尼拉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 ,简称“STCW公约”)、课程标准等要求,确定了本项目的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学时:2学时。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职水上运输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对2012级学生该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有想法、有创新,渴望成功,网络、智能终端使用熟练,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定期维护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当前学情分析,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当中。
知识目标:深化理解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掌握分油机拆装步骤与维护保养方法。
技能目标:熟练完成分油机的拆装;掌握疏通、清洁、检查、更换等常规维护技能。
素质目标: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油机的正确拆装。
教学难点:掌握分油机的维护方法。
5.教学策略
由于分油机是高精度的、由众多零部件互相嵌套并高速回转的设备,内部结构相当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对维护保养的要求极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获得直观认识,费时费力费财,非常适合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来呈现。
为此,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依托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虚拟拆装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三、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学生登录课程教学平台,选择教学单元,动手操作Flas,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分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点,然后领取任务单,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自主学习微视频(教师录制)等相关资源,初步了解船舶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流程,完成课前测试。老师根据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按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课中学习的分组合作做准备。
2.课中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环节1:情境创设
老师结合自己在远洋船舶上的工作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分油机进行拆装维护呢?结合企业工程师的情境解读――依据SOLAS国际公约和船舶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的要求,强调了职业船员对分油机应具备的能力与责任,让学生明白了远洋船舶分油机拆装维护的重要性。
环节2:知识学习
在教学平台上,学生结合分油机拆装步骤的排序游戏,画出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拆装流程图,在趣味的学习中,熟悉了拆装维护流程;通过观看微视频(企业工程师参与录制),学习常规的维护方法;接着,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总结出拆装的注意事项和常规的维护方法。
环节3:仿真演练
如何高效地完成分油机的正确拆装呢?启动仿真软件,进入虚拟拆装环境。老师先演示讲解,然后学生对照演示开展虚拟拆装练习,观看一步,操作一步,如果出现错误操作,软件将自动提示及时更正,犹如给每名学生配备了一位专业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解决了过去教学中因缺乏及时纠正而使学生容易学到错误操作的问题。
软件设计均按照分油机拆装规范制定,从专用工具的选择到专用工具的使用,从拆装位置到拆装顺序,从关键零件的标记定位到精密零件的摆放与保护,学生充分领会了分油机拆装的四大注意事项。
学生反复练习,完成虚拟拆装考核;在愉快的仿真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分油机的正确拆装步骤,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为后面的维护保养做好了准备。
环节4:实践操作
本环节在实训场所完成。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进入该场所之前,学生先在教学平台上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然后佩戴安全帽和防护手套,老师在操作现场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Y合任务单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指挥协调下,分工配合,团结合作依次完成拆装前的工具准备、拆卸、维护保养与装复等步骤。
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学生对泄水孔、排渣孔等细小通道要逐一清通,不能有脏堵;对分离盘片、分离盘架等易脏污部件要先浸泡再清洗;对活动底盘、立轴等高速运动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异常磨损和裂纹;对易老化的密封圈、塑料堵头等要及时更换。
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查看微视频、查阅英文说明书或小组讨论,自主寻求解决之道;老师巡回指导,实时记录典型操作行为,并上传课程平台,同时确保实践操作安全。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掌握分油机的拆装及维护方法,充分领会定期维护、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学生对船员职业的认同感。
环节5:总结评价
实践操作完毕,各小组上传任务单,进入总结评价环节。老师根据巡回检查情况和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和评分,并对分油机的拆装要点及维护方法进行总结。课后,学生结合自己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在教学平台上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3.课后拓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课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观看学习老师上传的典型视频,并针对学习上的困惑,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并提交学习心得;点击查看多元评价成绩,了解自己对本任务的掌握情况;链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学习范围。同时,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信息化教学效果
针对“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调查对象为授课教师和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有: 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感悟;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认同和建议;在教学实施中,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和课中学习的创造性等表现;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内容掌握的程度、团队情感体验的情况、信息化教学的效果等。 从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船舶分油机”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1.认同感
95%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喜欢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氛围。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得到组员和教师承认时,会有较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信息化教学活动实施前有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等各环节。
3.团队合作
在实践操作环节,团队合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小组长在教学开展中发挥了较大的协调与领导作用,学生相互之间也增强了合作的责任感。同时,这种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协作能力提升明显,教师也能做到因材施教。
4.创造性思维
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热烈切磋讨论的气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一定情境下,引起了联想与想象,从而产生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在“分油机”单元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对“分油机”相关的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改变着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倾向,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授之自主学习的方法,使课堂信息量充足、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创造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鲁昕.以信息化促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4,48(12):8.
[2]唐文晶,武马群.基于虚拟系统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大赛赛项设置规程与组织机制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50-54.
[3]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12-18.
[4]娄洁.关于高职工科专业课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81-83.
然而,现实的师生关系不容乐观。教师讽刺、挖苦、辱骂学生,甚至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近年来,由师生冲突引发的法律诉讼呈上升趋势,暴露出目前师生关系问题的严重性。[1]
目前,师生关系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界有识之士也纷纷开出自己的药方。大家一致赞同的是,由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所以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也应该以教师为重点。要想优化师生关系,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然而,绝大多数研究者只是提出了倡议性的观点,而空泛地提倡师生民主平等之类的理论并不能保证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唯有从完善教育规范着手,对师与生的行为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明确界定师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违反规范的行为的相应处理措施。唯有如此,教师职业行为才能有最基本的约束,教师职业素质才能有最基本的保障,恶性师生冲突才能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教育规范的含义和内容
教育规范源于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学者马和民认为[2],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它是约定俗成的。它依靠学校成员自觉认同,缺乏强制性与约束力,属于隐性控制,如果依靠教育习俗来优化师生关系,势必与大多数学者提倡师生平等民主真诚理解之类异路同途,缺乏必要的实现保障,因此不在本文讨论的教育规范之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则是正式规范,主要依靠制度、权力、组织的力量来强制人们执行,属于显性约束。教育规章主要由学校组织及各部门制定,并由学校各级机构、部门督促执行。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借助学校组织的权力来施行,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评价组织成员履行规章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成员对教育规章主要是遵守、履行,而较少认同、协商,因而规章具有某种非自觉性。教育法律是由国家颁布,有明文规定的,需要有专门机构或部门来执行,具有极大的强制性,本文所述的教育规范即指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两个方面。
目前教育规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全国性教育规范已有不少,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资格条例》《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规范的颁布虽然很有意义,但也存在着有“法”难依的严重问题。从影响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目前教育规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过于笼统化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医生照管人的身体,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与审核才能取得行医资格。教师照管人的心灵,更应接受严格的筛选、把关。然而,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却过于笼统化,缺乏明确具体的细则规定,这就为一批并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素质不高甚至低劣的人误进或混入教师队伍大开了方便之门。
《教师法》第十条规定[3]:“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从这条规定来看,“遵守宪法和法律”,只要无违法纪录即可通过,可以说具有操作性;“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也是明确的;然而,“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显得十分模糊,如何判断并评价一个人的情感、品德,既无具体办法,也难以把握实行;再有,“有教育教学能力”也是不清楚的,怎样才算有教育教学能力,要有哪些教育教学能力,都没有具体规定。《教师资格条例》第六条中补充说[4]:“有教育教学能力,应当包括符合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除了身体条件外还有些什么条件,再无说明了。如此看来,只要不曾触犯法律(这是大多数人都容易达到的要求),有相应学历,通过相关考试,人人都可为教师。现实生活中单以高师院校学生而论,具有这些条件但不爱学习、品行低劣,“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者不乏其人,然而并不会影响其毕业后为人师表,误人子弟甚至害人子弟。《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5]:“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然而,哪些行为可列入“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之中,却没有细致明确的规定。对于一些恶性伤害事件,还可以参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教师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无明显伤痕的教师言语虐待、情感虐待行为,该如何界定和处理,则由于缺乏具体规定,使得学生和家长难以维护自身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学校及有关管理部门也很难采取强制措施。
(二)学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相对于教师的权威而言,学生是弱势群体。面对教师程度不同的侵权行为,如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学生凭借什么保护自己呢?法律规则按其内容规定不同,可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两种。所谓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则。所谓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它又可分为命令性规则(即人们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
遍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都是只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全部属于义务性规则,却找不到一条授权性规则,授权学生有权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学生只有义务和责任,缺乏相应的权利保障。在这样的教育规范背景下,当学生笼罩在个别素质低劣的教师之下,自然也就无法反抗,不懂得该怎样反抗,即使反抗也难以胜利。不少家长也忌惮自己的孩子在“人家手里”,即使对某些教师的言行举止心怀不满,往往也只是忍气吞声,不敢声张。
相比之下,美国的校规中对学生的权利有明文规定,如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列出了儿子矿矿在学校的校规[6],其中规定学生的权利有:(1)获得可能的最好的教育。(2)作为一个个人而得到公平的对待。(3)通过个人或者学校的代表组织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4)如果有违犯纪律的问题,应被事先警告通知(也就是说,只能处理再犯,不能处理初犯)。(5)参加课外活动。矿矿有一次违规,但老师没有警告就给他处罚,他根据第4条权利,认为是老师违反了校规,因而闹到校长助理那里,最后以胜利告终。
(三)缺乏程序性规范内容
我国当前教育规范中明显缺乏程序性的规范内容,尤其在对行为不良学生处理的方面,教师的自由裁量权很大,随意性很大。试以体罚为例说明,体罚是导致师生关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政府多次明令严禁体罚学生。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仍然长期存在着体罚现象,而且有的还相当严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学生犯错,要加以教育,有时候也需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但如何使惩罚行为合理并受到限制,避免对学生产生不当的身心侵害,这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日本与美国在体罚问题上的差异,以从中获得一些借鉴[7]。日本在法律上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但却频繁地出现体罚学生致死的恶劣现象。美国虽然许多州在法律上容忍体罚,但却将体罚程序制度化,从而未出现过体罚学生致死的严重现象。尽管美国在法律上容忍体罚,但对教师使用体罚规定了一连串的严格法定程序:学生犯规――教师找一个见证人――命令学生摆好姿势――老师持木板一边心平气和地打一边填写书面报告――见证人签字――送交校长室存档。这些规定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范围与程序有了严格的限制,以免学生的身体受到不当的伤害。而日本呢?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第11条明文规定,校长和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可以加以惩戒。惩戒有两种:一是带有法律效果的惩戒,如停学、勒令退学等;二是作为事实行为的惩戒。但是法规没有对作为事实行为的惩戒加以界定。让学生稍站一会儿不是体罚,而是作为一种事实惩戒,若让学生站的时间过长,就成了体罚。但是站多长时间为事实惩戒,多长时间为体罚,没有明确界限。结果是冠以惩戒之名的体罚横行于中小学教育实践之中。
日美在体罚问题上的不同做法对我们如何认定和对待体罚很有参考意义。对于违规学生,必要的教育处罚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教育规范的界定和处理程序。否则,若任凭个别素质低劣的教师随意裁决与处理,就有可能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完善教育规范,优化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宣传教育规范
凡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有关的教育规范应印刷成册,在新生入学时发至人手一册,使三方人士都知规懂规守规,相互监督。知法才能守法,尤其学校的校规,班级的班规,更应明确落实于文字,达成认同,让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都确切了解,磋商修订接收,然后大家共同遵守,如此教育规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师处罚学生时的任意性。
(二)明确规定教师资格
对于教师资格作出具体明确细致的规定,尤其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能力要有清晰的界定和审核标准。纯洁教师队伍,让那些不配做教师的人、不适合做教师的人难以轻易获得教师资格;也要为清除那些已成为教师但不能为人师表的人提供明确的操作标准和依据。不严格把关教师资格,空谈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明确学生的权利规定
在教育规范中不可缺少对学生的授权性规定,对学生的各项权利尤其是对学生休息的时间以及除课业以外的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给予足够的保证。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更需要凭借教育规范的保护,以有效维护自己的权利。
(四)处理失范行为注重程序
对学生失范行为的处理,必须在程序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教育规范的程序确定和解决问题。处罚学生时须依据教育规范的程序追究学生的责任,非依教育规范程序,教师个人不得擅自追究学生的失范责任。
(五)设立专门执法机构
设立相应的执法机构,专门负责检查处理学校工作中的教师违规事件。对于成年人来说,买了假货劣货,有315热线电话,有消费者保护协会。对于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冲突,应该也有相应的专门处理机构,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作有力保障,即使有完善的教育规范,当学生权益受到教师侵害时,仍然无能为力。该条若不能彻底落实,师生冲突问题即无法解决,优化师生关系仍然只会是美好的理想而已。
参考文献:
[1] 田国秀.1980年以来我国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7).
[2]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131.
[3] [4] [5]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编.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20.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会计信息 比较优势
会计国际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会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国际资本流动性的需要,要求企业提供具有通用性的、可比性的会计信息。由于各国企业实际情况并不一致,因此,会计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那么应如何选择会计国际化的路径,才能更好的提供具有决策支持效用的会计信息,本文试图从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一、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
(一)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含义 “会计信息比较优势”概念,是笔者借用经济学上“相对比较优势”的含义,结合会计的本质特征而提出的,以此分析会计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关于会计的本质采用会计信息含量观的观点进行解释,是与价值计量观并存的会计观点,与后者着重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如强调用公允价值的模式对资产进行计量)不同,其关注的是会计系统中传递的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信息含量观认为,会计系统是一种信息来源,只有提供具有比较优势(与其他信息来源相比-)的会计信息,才能巩固会计人员作为信息提供者的竞争地位(威廉斯科特,2006)。克里斯藤森(2006)认为:会计的本质是指在使用估价语言和代数式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确认规则的选择决定了会计系统的竞争优势(同其他的信息提供者相比较)。与此相关,我国学者提出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王跃堂,2004)”,认为是会计计量和报告构成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以上研究表明,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和对信息需求的满足性决定了其竞争优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定义为:在投资者搜寻的各种据以决策的信息中,会计信息能提供比其他信息来源更为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说,既然信息能潜在的影响个人决策,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以证券市场对各种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为引导,来提高其对投资者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不仅具有可比性,而且具有与决策相关的独特性,如用事项法披露的特定会计信息。二是保留某种方法更能客观地反映特定的经济事项,即要保持国家特色。如在企业合并方法的选择上,我国家仍保留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发两种方法并存的状况,原因在于我国部分企业合并仍属于同一实体控制下的性质,用权益结合法才能真实、合理的反映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与会计的核心竞争力有所不同,前者包含了会计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意义更为广泛。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与会计信息质量也不相同,前者还包括其他一些内容,最明显的特征是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更关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特定信息的要求,如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和核心能力信息的自愿披露比例。
(二)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来源 从前述可见,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信息含量观认为,会计是使用估价语言来传递会计信息,选择不同的会计估价政策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如不同的折旧政策(直线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计量原则(如采用应计制或收付实现制)也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由此也间接决定了会计系统的竞争优势。如有学者对会计利润和现金流量进行了横截面研究,发现股市对每股盈利具有超前显著反应,而对现金流量反应则较滞后,但两者都说明股价与不同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吴世农等,2001)。二是会计信息的披露机制。研究证明,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时机也将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也将有助于产生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如有学者进行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问卷调查,其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在主要指标、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和财务预测信息等方面加以改进或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这说明投资者都对会计信息有需求(吴联生,2000);还有学者对沪市1995至1997年的会计信息进行了考察,发现会计信息如收益、净资产、剩余收益等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说明能力,这说明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陈信元等,2002)。财务报告应该披露诸如资本的来源及其流动性、经营成果以及可能对收入有重大影响的异常事项及其不确定性等方面的信息。这就使得投资者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有利于增进证券市场能力,使投资者直接投入到最有生产效率的地方。这两方面是决定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主要方面,其主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对于决策的相关性和有利于商业交流以及管理需要。这是因为:会计计量和报告可以提供许多用户化的服务;会计计量和报告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关键决策是相关的;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完美性图表结构都是许多非财务信息难于模仿的。
(三)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培育 从上述可见,会计信息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会计能提供信息含量较高的、具有高度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从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见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培育也应从以下方面人手:进行制度创新,即采用新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和披露机制以及监管制度;培养适应生成会计信息需要的会计人才;保持我国会计的中国特色。
二、会计国际化的内涵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 一般人们认为会计国际化是指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因此,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已有研究表明(朱国泓等,2004),会计国际化的本质是对会计规律性的认同及基于会计规律之上的认识和应用能力竞赛,因此,会计国际化就是向会计的规律性靠拢。其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与模仿、借鉴与创新、协调都是对特定规律的追求、认可与超越。会计国际化因不同国家及其会计影响力的差异。笔者认为,从会计的本质来看,以能否增强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化的评价标准,是一种客观而现实的选择。建立这种机制有助于把握会计国际化的基本方向,并由此设计会计国际化的系统安排。此外,它还为会计国际化的形似与神似、速度与效果提供了重要指南。
(二)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扩大。目前世界
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企业经营和投资跨越了国界,不同国家的企业管理者和拥有资本的投资者都需要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即对我国的会计信息提供者来讲,不仅要向国内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要向参与国际竞争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如我国沪深交易所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00多家为B股公司,在境外市场有50家H股公司,还有大量在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也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二是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更为复杂。企业管理的需要促使会计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国际经营的经济事项和投融资所介入的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会计要处理的内容也发生更为复杂,因此要求会计准则更新,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生物资产会计等都是现行会计准则中新加入的内容。在实际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生成会计信息时还会面临更多挑战。三是会计信息含量要求更高。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是要求财务报表内披露的内容增加,对表外信息的需求也提高了标准。如要求更多的披露具有前瞻性的财务信息、关于知识资本的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企业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更为相关的信息。
三、会计国际化与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
(一)会计国际化能提生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条件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在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新准则的国际化对产生会计信息比较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计量方法和内容上有改进和创新。我国新准则中,不仅修订了原来实施的就准则,更增加了许多有关新业务的处理规则,如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这扩充了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信息幅度。另外,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历史成本计量所传递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性逐渐丧失,已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在计量方法上引入公允价值等多种可实施的方法,用以计量能提供具有较强价值相关性的信息,同时也使企业的会计语言能与国际经济环境相适应从而起到为决策提供信息的作用。二是减少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的成本。会计比较优势还意味着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成本的经济性。我国目前本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标准需要做的调整已经较少。这表明企业使用的国际化的会计准则会减少企业的会计信息生成本。在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上也有所改进,信息使用者可以从多渠道、以多种形式获得信息,也大为降低了使用成本。三是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对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仍规定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的准则中规定仅采用购买法)。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我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这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产生比较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通过会计信息优势的比较对会计国际化实施动态调整 在中国会计准则改革与国际协调问题上,笔者认为不应纠缠于会计标准的具体差异上,其核心仍然是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及披露等。换言之,即是会计国际化应以是否能增强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为判断标准,如有偏差,应以此进行动态调整,以使会计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作用。
(三)会计国际化对形成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影响 关于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前文已进行过讨论。在实践中也有较多研究文献,如有学者运用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以下简称AB股公司)2001年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经验数据,分别从国际化的结果和过程的角度,就会计盈余质量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对改革效果做出实证性分析,以此评价改革的合理性(王建新,2005)。研究结果表明:从国际化结果来看,AB股公司分别在中国会计准则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条件下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不能显著地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从国际化过程来看,两种准则体系下盈余质量差异的绝对值变化显著且逐年减少,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形式上协调促进了实质上的协调,提高了会计盈余的质量。因此,可以预见我国新实施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这对形成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将产生有利的影响。
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必要性;措施;方法
初中英语学习是为高中、大学学习更多、更难的外语做语法和语感上的基础性铺垫,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除此之外,英语是我国重点开设的一门学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及学生的升学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优化初中英语的教学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在新课标的实行下,积极分析、探讨、优化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措施对提高英语课堂质量、提升学生英语水平显得尤为急切和重要。
一、优化、改革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与作用
1.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革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英语教学,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听写能力与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打好英语基础。因此对传统的英语教学进行优化与改革,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顺应了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高课堂质量都有明显的作用。
2.进行优化、改革初中英语教学方法,顺应了教育界与社会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而教育也同样迎来改革的黄金时期,优化和创新初中英语教学,改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不适合的育人模式,积极进行探讨式、互动式、交流式、实践式及合作式的英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最重视的任务之一,也是教育界的工作重心。而在新时期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外国市场合作的机遇越来越多,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我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升级转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对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优化、改革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顺应教育界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优化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与新措施
1.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技术进步对教学的影响之一就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吸引力。例如,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可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片、计算机、电视机以及广播等教学器材,将传统的黑板教学搬到可多样化操作的计算机屏幕上,使教学方法具有现代气息,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初中英语北师大版的第五单元Audrey Hepburn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外国影片如《罗马假日》中的经典镜头即女主角与男主角在西班牙广场游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英语发音。然后,老师再播放现代英语的发音,对比两者的差别,让学生对英语的发音有感性上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2.创设交流情景,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敢于用英语与人交流,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交流的语言之一。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交流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英语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气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受到语感熏陶。比如,老师可定期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讲视频或电影,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英语,同时老师还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开始的前十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不限主题畅所欲言,目的是让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英语。除此之外,老师还可让学生模仿表演一些电影经典片段,或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表演,把英语日常交流的场景搬到课堂上,为学生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3.大力开发分组教学模式
在优化英语教学方式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一起分成不同组别,让学生组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交流学习技巧、解答心中对知识点的疑惑。在小组中还要选出小组长,对小组组员进行监督,起到协调、联系、沟通与监控的作用,让小组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学生团体。老师要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效果的考核,检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可以让小组间形成竞争关系,在竞争中让学生感受到紧张与激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做内驱力的引导。
优化、改革与创新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对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外语人才结构的调整有重大的作用,对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需要教师队伍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需社会各界的鼎力配合。为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优化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焦红肖.浅谈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活”起来[J].学周刊, 2014(23).
论文关键词: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传授道德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实效低下,难以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堂教学“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加之崇高的人类道德理想和泛政治化倾向的德育目标空洞而遥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德育课如何“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并逐步认同、内化,优化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心理暗示的内涵
《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人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是在无对抗情绪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暗示往往不易受到个体的抵触和对抗,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会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
心理暗示法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将心理暗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理论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暗示则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人的学习活动是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受制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意识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吸收各种信息,并对意识时时刻刻地施加影响,增加或削弱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益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意识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起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意识协调起来。因此,教学应力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正如洛扎诺夫所说,暗示教学法“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实践证明,通过心理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心理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近年来,心理暗示教学法在我国学校中也逐渐得到重视。有人认为,心理暗示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改革的新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心理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和经验渗透到德育教学实践中,以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同时青少年具有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在德育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将德育知识和道德规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人和环境的暗示作用渗透,相比直接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暗示环境
暗示机制存在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环境心理学认为,任何环境都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它是产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我们的行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课堂心理环境是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它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同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环境可以分为人环境和物环境两方面。人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心理场。教学中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所谓物环境就是周围物体与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心理场,如教室布置温馨整洁,课桌椅摆放井然有序,灯光柔和明亮,班风标语积极奋进,一个整齐有序、轻松舒畅、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来感染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在和谐的人环境和物环境中感受和领会规则、秩序、尊重、平等、民主等等。
(二)暗示者——教师权威的运用
心理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受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的“自卑、自贬心理”——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暗示者比自己更高明更具有智慧,自己应该向暗示者请教,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放弃自主思维。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心理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受暗示者很少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者的权威性及受暗示者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威信来自于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教师的威信越高,相应地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望、信任度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烈,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规范和要求,主动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认同、接纳教师传递的理念和价值观,努力使自身行为更趋向于教师的期望等,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所以,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己的权威作用,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
言语或非言语的心理暗示手段,如语言、手势、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都可以含蓄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起到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的作用。如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找到自信,赢得力量,消除戒备和对抗心理,形成支持性的课堂心理气氛和积极的情绪效应,从而强化教师所期待的课堂行为;而语气的转换、话语的停顿、眼神的凝视、表情的严肃可以暗示和提醒学生自律,抑制课堂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避免直接的批评和师生矛盾冲突。另外,师生间的、距离同样也可影响暗示的效果,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坐在后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如班主任通常把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其纪律意识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和相对距离的改变来强化暗示。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四)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有缺陷。人的依赖性越强、人格越幼稚、主见越少,就越容易受别人暗示,“自我”越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学生的“自我”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倾向,而课堂上教师享有职业所赋予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要慎用心理暗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如教师往往会列举一些名人、伟人或历史人物寒窗苦读、逆境奋发的事例来激励学生,但无形中却渲染了学习的艰苦性,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反而望而却步。此时不如多给学生以“学习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难的”“我能成功”等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又如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不能取代自我判断和自主思维,教师过多的提示、帮助,会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被学生无限放大,最终使学生缺乏自主性,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潜能被压抑;教师对课堂上不良现象和学生违纪行为的放纵,暗示着学生的行为被认可,可以随心所欲,虽违反纪律却可以不受惩罚,误导学生藐视纪律和规则;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评价和贬低,会引发学生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教师对社会现象和现实事件的歪曲评价、偏激看法或愤恨抨击,容易诱发学生的反社会倾向等。所以,教师要慎用、善用心理暗示。
(五)引导心理暗示向自我暗示升华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自身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是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相应改变的心理活动。
论文摘要: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段,集文字、图像等诸多信息功能为一体,具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优势。笔者认为,教师应尽快掌握好这门技术,寻找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它的传播和普及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环境,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用于教学中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笔者认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确实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种资源为基础,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促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和运用好英语这一对外交流的工具,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相比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建立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题整合式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对应关系,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反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统一式”授课也是弊端之一,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无法因材施教,因而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然而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这大大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限制了教师的知识空间,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也从学生活跃的思维浪花中体会、感悟和学习到了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它的特点为: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网络化的,知识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的。
二、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密度大
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承载信息的媒体如声音、文字、图象、动画、视频等,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优势。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信息,增加教学密度,使英语教学更为生动,形象逼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
三、建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交互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从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在交互式学习中,侧重获取知识的方式,使学习具备获取知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教师的重心由“知识库”型向“指导师”型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实现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数量多,教师只能满足大多数的需求,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体特征得不到体现。网络的优势使得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网络技术保证了一人一机,使学生能够共同享有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完成学习。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培养兴趣,授人以渔 转贴于
当今世界,电脑和英语是现代人必备的两项工具。一般而言学生对电脑普遍具有浓厚的兴趣,对英语,则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如何将这二者协调统一起来,让电脑更好地为英语服务呢?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媒介。在英语泛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和英特网的优势,浏览英文网站,直接阅读原版材料。教师确定阅读主题,提供相应的网站或文章,学生上网自主浏览,然后整理出阅读笔记,以供课堂交流或网上。一旦学生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英语还有何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所浏览的文章感兴趣,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他们肯定会想办法解决。长期以往,英语词汇量自然会激增,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同时,电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了学生网上阅读,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也就可以继续学习,这样,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从教师指导变成了自主学习,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六、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有着如此多的优势,然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好坏却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化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所以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引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能把许多静态的文字、图片设计成动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们的想象、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开拓,尤其是某些过程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既使学生学习兴趣加厚,又让学生的直观印象增强,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创设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细心观察情境变化,判断、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不但得到锻炼,而且对英语语法结构及其内在联系也能梳理清楚,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又提高了整体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3.设“释疑”的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释疑”情境是指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从问题入手,通过情境变化的观察一层一层进行递进分析,最终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网络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比如说,网络教学缺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的那种气氛,缺乏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网络课与常规课的结合,还应积极组织网上沙龙,让学生通过沙龙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进行网上讨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保证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信息化教学,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必将对传统的英语教学造成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一、缜密有效的课前准备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师课前认真备课是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前提,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备课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但与其他科目也有不少相通之处,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精心准备硬件软件和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2.课前认真吃透教材,把握每课教学精髓
3.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实效
4.备教法学法,做到好中选优
二、注重有效组织教学,建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关键
1.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倡导情感教育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大部分是上机实践操作,教学组织与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的差别,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与学生的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笔者倡导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处理事情的方法得当、语言得体是建立师生情谊,消除学生对立情绪的关键。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初中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学习内容,通过作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就能触动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三、注重教学反思,善于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研渠道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补充
优秀的教师善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知识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置反映了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数学学科人才的需求热点。到2007年全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成为理科第一大专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学校在师资不足、基本教学条件欠缺、甚至对专业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却由于种种原因,办起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的当务之急。我校1998年开始试办该专业,为了建设好这个专业,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制定了较完善的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特色,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专业发展已得到省内外高校的认可,并于2008年评为安徽省特色专业。我们认为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与培养方向一致
全国现在400多所院校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部分院校该专业的建设主要是依托数学系,有些院校依托计算机系或者信息工程系。同样是数学系所办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定位和自己的培养方向,有自己的要求。按专业方向,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以计算数学为专业方向。第二类以应用数学(如运筹与控制科学、组合数学、金融数学、密码学等)为专业方向。第三类以信息通信为专业方向。第四类以应用软件为专业方向。从以上情况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特色。全国各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体现在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上,因此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通用性,也要考虑到理科专业的特点,突出优势和特色。我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下设置了运筹与控制和应用软件两个专业方向。为使实践教学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色。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北京及全国其他高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突出办学特色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挂靠在理学院下的,考虑到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业市场现状以及应用软件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从2003年级开始,我们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方向调整为应用软件和运筹学(优化与控制方向),以应用软件为主。在应用软件方向形成两个特色,一个是软件测试技术的培养与教学,另一个是数据库应用方向的实践与教学。结合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课程设计,着力培养学生软件测试及数据库方面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和思路。
2.1注重基础与专业内涵
加强数学基础教学,逐步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和抽象化,加强学科专业各学期重点课程的教学,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并强化实验过程,同时弱化对实验结果的评判,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拓宽知识面,注重全面发展。注重专业的内涵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并重,选择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特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有相当多的课余时间自学,明确课外作业要求,确保学生今后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2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我们安排了三次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三次课程设计分别是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加强课程设计的管理,不流入形式,注重培养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会分析系统,解决复杂系统的分解与接口问题。在作课程设计时,同学们能够自学J2EE,SQL2000等,这对学生的编程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毕业论文或设计应该与实际紧密结合,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与指导教师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参加一些项目的开发,设计题目尽量来自于社会实际需要,这样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开发系统的能力,学生真正了解项目开发流程,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注重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以往附设于某一门课程中独立出来,实行实验课程单列,以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单列应该是符合学科实验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而且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课程单列并不改变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影响实验的完成,同时增加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分析环节。每门课程的实验尽量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相应减少验证性的比重。在考核时,实验考核与课程理论考核处于同等重要地位,这样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我系建立了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室,免费供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省级奖励。
2.4狠抓实习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设置了两个实习环节,分别是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实践能力。认识实习进行两周,主要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开发流程及需要掌握的知识。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也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锻炼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学生在实习中积极参与公司的项目开发,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并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结合毕业设计课题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计的质量。
3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首位
没有特色、不适应时展的传统计划式教育不能全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置时,要尽量避免使培养的学生仅仅成为低级的软件编程人员,没有突出计算与应用软件方向的实质;或教学计划只是简单的将一些数学类与控制类课程拼凑在一起,没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学生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控制领域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多地兼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不同需求。同时培养学生使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同时教师及时了解把握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知识与动态,在教学、科研良性互动中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又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以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有高比率深造的机会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通过几年来对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并进行大量的调研与分析,我们的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认定为校特色专业,并于2008年认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专业的快速发得益于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特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 大学数学,2003(1):6-10.
[2] 李林,曹晓东,吴春霞. 一般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理工高教研究,2003(4):127-128.
[3] 方贤文,许志才,许峰.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滁州学院学报,2006,8(3):44-46.
[4] 唐晓静.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大学数学.2007,23(1):9-12.
[5] 高胜哲,董宇峰. 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 大学数学,2007,23(1):13-15.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Explo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Major
FANG Xian-wen, YIN Zhi-xiang, LI Y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论文摘要:中职文化课课改一直是个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该领域参与者的努力方向。“立足现实,有‘的’施教”的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探索。该模式的思路很简单,关键是大胆实践,细心实施。而以学生现状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文化知识运用的能力为原则的指导思想则是该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文化知识运用的基本能力是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是科学有效的,也是客观的。但笔者在十多年的一线教学中,却很难说真正完成该目标。归纳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整体文化素养较差。大多数初中文化课欠账太多,在有限时间内赶上并达到目标很难;加上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很难对其提出统一要求。二是许多学生不认真上课,教学计划很难完成,教学效果微乎其微。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也就很难用心投人到教学工作中。
中职文化课课改的难题该如何破解呢?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立足现实,有‘的’施教”的教学模式,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所谓立足现实,是正视上文所述的学生状况并以此为前提实施教学;有“的”施教中的“的”即目标,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不同层次的教学,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目标中的“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基本能力”的要求。该模式可行的前提有两点:一是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二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差异。当前中职学生确实具备这两个前提。众所周知,国家近几年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相当大,比如允许中职生参加高考升人高等学府深造这一政策就会吸引一部分文化基础好的学生通过努力人高一级院校学习。而另一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其目标很现实,就是能学到一技之长,获得就业机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胆实施以下教学模式:文化课教学不再分专业单独上课,而只分升学班和就业班,以大班形式上课。简单一句话,即分班上大课。具体步骤如下。
一、调查摸底分班
要分班必须先摸清学生的真实情况。这项工作在新生人学时就要开始:从学生的初中档案了解其文化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求学目标;借助摸底测验掌握其真实水平;结合对家长和初中老师的访谈了解其综合素质。经过以上的前期准备,本着客观、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升学班和就业班。
二、教学大纲编写及教材选配
班级分配完毕,下一步的重点就是编写教学大纲。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所以,要组织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根据学生状况编写本校的教学大纲,但必须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大纲为准绳。我们的原则是升学班的大纲基本不作变动,因为将来高考试题的命题是以此为依据的,所以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就业班的大纲则要有大的改动,侧重点要放在技能训练和能力提高上,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基础。我们学校是本着实用性、技能性、可行性的原则编写就业班的大纲的,比如语文课增加应用文学习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人处世等方面文章的选用;英语增加口语训练及专业术语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等。
在校本教材选编上,按照大纲的要求,升学班按教育部指定教材教学,就业班以指定教材基本篇目为参考,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并在知识面和能力训练方面增加要求,同时增加就业信息、人才素质等内容相关篇目的选编。
三、教师的选配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关系如何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升学班,选拔精通业务、富有经验的教师为主;在就业班,则以年富力强、勇于探索、富于激情的青年教师为主。当然,配备教师队伍同样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自愿的原则。
四、成绩考核办法的革新
由于教学大纲和目标要求的不同,必然要在学生考核办法上有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对就业班学生,不能单纯地以考卷成绩来评判其成绩,而应该更多地从口语表达、写作、随机应变的能力等方面设置考核的内容,原则是设置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一些考核项目。比如将模拟招聘会现场、现场作文、讲故事等众多形式的考核作为其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有提高,个个有进步,从而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五、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在新的教学尝试中,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分班初期学生不稳定,经常出现升学班和就业班学生来回转班,这是一种自然磨合的过渡期。往往有个别同学凭一时意气选班,可上了一段课后,感觉赶不上课或不适应教学方式,所以要求转班。在实践中,往往是升学班转就业班的多,这是因为就业班上课方式灵活,压力小。这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果学生基础好,升学几率高就应劝告其踏实学习;如果基础不太好,又不能安心学习,就可以调整到就业班。
2一个别教师在排课时可能会有情绪,不愿意给就业班上课。这就要求学校在激励机制上有所建树,既要通过宣传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达成共识,产生合力,又要合理进行利益分配,调动教师积极性,以产生动力。对于口语课、实践课等特殊课堂教学要针对教师投入的精力、时间给予合理公平的酬劳。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校内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
以上是中职文化课教学新探的基本框架,其中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但在我们近两三年的实验中,笔者总结出至少应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1)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由厌学到想学,学生学习的态度逐步变得稳定、健康。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