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

第1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1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10

V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宽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阅读的主动性差。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课外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现阶段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重点探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的语文知识,日常的语言交流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总体而言知识储备还比较贫乏,语言比较枯燥,遇到比较正式的场合时经常会出现无法准确表达自身观点的情况,写作时文章内容十分平淡,缺乏情感,表达不流畅,措辞不合适的情况十分常见。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更加生动鲜明。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思想意识都存在着问题,许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纪律观念,自由散漫。课外阅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感悟文字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而且,课外阅读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十分有帮助。

二、当前我国中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职学生主观上比较喜欢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书籍。但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总体而言,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很少有人会做读书笔记,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精彩内容没有进行摘抄、概括,阅读方式十分粗浅。

(二) 阅读主动性较差、品味较低

教育部明确地列出了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但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基本上很少有学生将此书目中的篇章完全读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教师布置了之后才进行阅读,主动性非常差,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此外,对学生常读的书目进行总结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小说、校园爱情故事、时尚杂志、卡通绘本等书目阅读较多,而诸如上文提到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十分少,少数学生观看过改编之后的文学作品,部分学生只是阅读了故事概要或者精缩版本,阅读原著的比例很低,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十分浮躁。这对于学生思维模式、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的培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三) 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应该是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但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形同虚设,每学期开放的时间非常少,馆内图书资源不够丰富,学校既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又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不利。加上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因此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部分家长甚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大加斥责,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自然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转变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首先,家长及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品德养成、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要能够站在长足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教育实践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能够利用自身的身份,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性格、素养培养的意义,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要正确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够将专业学习与语文知识完全分割开,要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中职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要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此,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在语文课堂之中要能够熟练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多组织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每月读一本好书”等等,月底班会中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读书的感受,交换阅读读书笔记,并评选出感悟最深刻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第2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阅读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课内外阅读文本的交叉点,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获取的方法进行及时迁移,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立足课堂拓展阅读,构建课内外的有机统一体

有效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形成全面认识,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阅读的推荐与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内容、兴趣、习惯、目的等进行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立足课堂拓展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教学相辅相成。

1.从学生阅读兴趣入手,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兴趣作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升学生的阅读课学习效果,并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使学生享受阅读空间。

(1)从名家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名家入手,为学生介绍著名的文学作家,使学生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向学生介绍叶圣陶、巴金、老舍等,从教材中的文本入手,使学生在了解作者文本特征的同时,对文学家的其他文本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了解同一文学家的不同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家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母鸡》时,可以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对作者的语言特点进行总结与认知。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老舍其他相关的文本,比如:《小白鼠》《想北平》《北京的春节》《在乡下》《养花》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老舍其他的文学作品,对老舍的语言特征、表达方式、人生态度等形成一定的认知,并将其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搭建阅读平台,促进学生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激情,教师可以在教室中为学生创建阅读条件,在教室中为学生构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课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规定阅读时间,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文本阅读,从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定的阅读数量以及阅读质量。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定每天早读时间内抽出20分钟进行语文阅读,通过大声朗读,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以及积极性,为学生的阅读进行热身。在中午,为学生留出2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使学生阅读自身喜爱的文本内容。此外,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家长在家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阅读,在每周或者每月为学生购买适量、适当的阅读文本,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资源。学生每天少量时间的阅读,能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使学生自主进行课外文本的阅读,并且积少成多,只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文本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有重要价值。

3.有效把握切入点,进行阅读拓展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准确把握课外阅读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在阅读拓展时,要做好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的选材工作,让学生的阅读有所依靠,同步阅读相关内容,使学生做到及时巩固与拓展与文本相关的内容。

(1)以相同题材的文本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与教学文本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有效拓展,使学生在适量相同题材的文本阅读中,从而对文本进行巩固以及拓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文本的表现手法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教师可以将表现手法相近的文本设置为阅读主题,将表现手法相近的文章进行拓展。

(3)以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在远离现代的历史时代,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找一些创作背景相同的文章为学生进行拓展,使学生通过大量文本的阅读,对文本的创作时代产生形象认知,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学《游山西村》时,教师可以依据陆游生活的南宋时期为出发点,为学生推荐陆游的其他作品《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还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同时期的诗人杨万里、范成大的相关作品等。

二、探究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方法,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教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阅读的相应方法,就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能力。笔者依据丰富的教学实践,对于有效阅读的方法进行了相应总结,主要包括:

1.精读法

对于描写细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存在重大意义的文本段落进行惊喜阅读,做到全面投入。

2.选读法

依据学生阅读的需要,进行有选择阅读,学生在阅读时,要依据阅读的要求,寻找阅读的关键词,找出文章的“主干”略读“旁支”,从而提升阅读效率。

3.浏览法

对于篇幅过长、内容不太重要的文本,可以进行粗略浏览,了解文本的大致意义。

4.摘录法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依据自身喜欢的段落,可以将其摘抄到笔记本上进行优秀文本段落的积累,此外,学生还可以将阅读心得写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批注法

用规范的符号和格式,随读随写,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引导学生阅读时对文本进行思考与分析。

三、对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效果进行检验,提升阅读有效性

教学的检验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与肯定,是教学活动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融合时,要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有效检验,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充分认识,提升学生阅读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美文朗读、利用文本舞台剧进行展示以及读后感互评等方式进行阅读效果的展示。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班级动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班级学生阅读的优秀文本,使学生对于班级其他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有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训练,丰富学生的阅读文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将课内外的阅读进行有效统一,提升课外文本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从而提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并且也对课内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与练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能更好地提高课内课外阅读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通过读者的阅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下面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现状

1.语文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但当下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认知上的求同取向,用标准答案一统天下,造成学生机械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式,进而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2.由于缺乏对文本阅读技巧的讲解和指点,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处于浅层次化状态,审美趣味、阅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师现状

1.教师缺乏应有的文学理论知识,吃不透教材,无力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分析,难于驾驭新课程教学。

2.教师教学方法程式化,照本宣科,在内容分析和结论得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单一化、浅薄化,把自己和学生都阻挡在文学审美之外。

(三)课堂现状

1.互动活动和交流探究流于表面和形式,教师只赋权却不增能效,课堂表现的是学生肤浅的、表层的主体性,失却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的指导,无效教学现象比比皆是。

2.多媒体过多介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实物化,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夺走了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时间和兴趣。

二、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用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展现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当然由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自觉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思维、情感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无需局限于作品所给出的观点、结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阅读是教师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观念、好恶、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让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

(四)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或创造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注重总结。有目的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

第4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育 大学语文 指导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领域的逐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中,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广对外汉语学习工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压力也日趋加大,在世界“汉语热”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母语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高等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要更加明确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程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应更加得到重视。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者、某个诗人、某个作家的少数精品的略读,应彻底改变这种浅尝辄止的应付,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课程的重要地位,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融汇中外、贯穿古今,真正明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学习掌握世界文化的精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精选课外阅读作品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学阶段对于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层次需求,要认真坚持开卷有益的教育理念,精心筛选课外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又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切实避免学生对作品抵触情绪的产生,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在阅读作品的安排上,也要结合课内阅读,使之实现对课内阅读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延伸,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和推广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便利性和时间的合理性,为保障和提升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每个时期确定一个明确的课外阅读主题,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检查方式,强化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面的有效拓展。

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中,明确不同阶段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经典作品,而且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要同时给予相关作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作品的思路和脉络,明确自己要选择重点阅读的作品和研究探索的方向。

二、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获取的知识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升华和跨越,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就要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当前语文阅读的方法主要有类型阅读法、统筹阅读法、“四到”阅读法、比较阅读法、集中研读发,在指导大学生课外阅读教育教学时,要明确不同阅读方法中的利弊,帮助学生探求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引路人,“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式思维,在教无定法的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深化对某个文学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教无定法”的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延伸出不同方式方法对同一部作品的差异性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适合古今中外作品的阅读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究新颖的阅读方式方法,推动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全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开始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初露端倪。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也可以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进一步改进大学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学生主体资源的有效发掘和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细化某个层面文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通过自由结组和明确选题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性阅读。通过合作式学习,每个小组针对同一个选题进行深入性探究,将唐诗与历史有机整合起来,分析每个历史阶段的唐诗特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各显不同诗人的风格和魅力,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创新见解和独特思维。

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府,是的发源地,汇聚着全国各地的精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曾明确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在教育教学中崇尚自然,强调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学府都在彰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探索性研究。对于大学语文课外阅读而言,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文字是固定不变的,但时代却是发展进步的,时间的流逝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语文课外阅读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于单一的模式化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创设更大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

例如,在大学语文的课外阅读中,可以将过去相关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比较个性的观念或者是有待考证的看法和观点提出,然后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去发现和研究,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不完整的版本,历来为诸多史学家或者文学家所探讨。从清朝到今日,对《红楼梦》的研究经久不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注释,诸多文人和学者毕生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研究,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对《红楼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红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对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学习和验证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科学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有效地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实现语言、文学、文化的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的认识品位。在多媒体资源中为学生的学习另辟蹊径,发挥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视听结合中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特别是学生可以在对某个作品的理解中实现动态的感受,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纪录片,将文字与音乐、背景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由于思维理念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势必造成学生对作品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有效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影片等直观教具的使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之中,进而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范畴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而课外阅读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也决定着大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为此,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积极构建大学语文多元化评估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实现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进步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变化,学生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阅读方式方法也产生了独特的理解。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理念,认真研究学校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时发展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先进大学院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革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进步和创新,并将有特色的观点和理念扩大化,甚至升格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行全方位地探索和研究,并将其在评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科学量化。

由于课外阅读的评估范畴较宽,每个课题的评估工作往往涉及到目标实现程度、内容丰富程度、阅读作品的数量、参考书目的层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会牵涉到很多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许多阅读课程只能局限于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方面,而对于其中的创新思维的肯定和技术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到位。因此,很多新颖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此中断,课外阅读教学的延伸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把握,课外阅读教学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地彰显。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和支持,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充分协调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支持,进而将研究结果拓展到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层面。

总之,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升的趋势下,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应加大力度。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学语文自身知识领域的庞大性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复杂性,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因此,要求大学教师要及时明确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学科定位,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持和影响下进一步强化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革新,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协调各级职能部门推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导课外阅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36-37.

[2]杨建成.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4-46.

第5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少数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大量阅读”的有心人,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对于高年级(5―6年级)学生,要求他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阅读的量,则规定了100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可是,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大量阅读的重要,但其质量却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提高他们阅读的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语文老师眼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阅读心理学。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二)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三)人的发展理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三)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通过多种渠道创设学生阅读的场所,如班级组办“图书角”,实行“我捐两本、看书百本”活动;学校尽可能开放图书室,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介绍并购买适合学生的读物并举办亲子阅读活动。

(五)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实验班级。

(二)家校配合,达成共识。

(三)固定时间,营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 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 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 整理、总结出适合中、高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 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尽量能得到家长的配合,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陪孩子一起感悟读书的真谛和快乐,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1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2 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3 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轮实验,进行中期汇报并调整前期方案,使课题研究按预期目标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 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 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第6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一、文盲文阅读教学中的语音问题

随着语言的发展,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越来越小了。现代人读文言,用现代的字音。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阿房宫”的“房”读fáng好了,没有必要读成páng,因为并不影响意义。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知道“下”和“野”是押韵字,在以后的语音变化中,不仅不押韵。声调也不同就行了。用不着非把“野”字的音读成yǎ不可。在读音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异读和“破读”现象,因为音随意变。如“欲王关中”的“王”。读本音wáng,还是破读为wàng,这就要根据语境意来选择了。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同音或音近的,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后来变得不相同了。为了保持通假上音同义通的关系,通假字改读被通假字的音是合理的。平时教学中,可以列出一些常见的让学生记住。通假字的读音也就解决了。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词汇问题

文言中大约有1086个常用字,其中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常用的只有50多个,使用频率却比实词高得多。

在这些词当中,有些词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了。“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的“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和今天的“酒杯”是不同的;像“卮”“为寿”一类的词。在现代汉语里见不到。当然不明白它们的意思。另外一些词。虽然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古今词义有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之间也”。这里面的“恨”不当今天的“仇恨”讲,而是“抱怨”“遗憾”的意思,按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根本讲不通。并且,这个“古今”也是相对而言的,词义的发展有时代性。“售”。现代汉语只有“卖”这个义项;在先秦既无“卖”义。又无“买”义,是“卖出手”的意思。到了唐宋,“售”有“买”的意思了。

三、文盲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法问题

文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常用的只有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一种里又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总的数量不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正确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例如。知道了“两个名词连用,除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外,那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用如动词”这条规律,就很容易判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是名词用如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冬实”两名词连用。名词“实”的本义是“果实”。活用为动词,是“结果实”的意思;“夏荣”两名词连用,名词“荣”的本义是“花”。活用为动词。是“开花”的意思,像这样的规律应该总结出来并用诸文言教学实践。

四、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方法问题

1 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诵读。借助语法知识,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2 加强词语和句式归纳对比练习,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语义。

第7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阅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课标》)。学生个体的知识、生活经历不同造成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人们早已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精辟言论指出了理解多义性的存在。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在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必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的讲是为帮助学生读,为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会阅读。学生阅读是目的,讲解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多讲是为了少讲,少讲是为了不讲,最后离开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也会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做好“放、引、导”三步

“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表达直感,从这个角度直接进入主体角色。如我上《白杨》一课,让学生从单元导语入手,让学生领悟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读课文前,先看“预习”,再要求学生读后谈直感。学生说:“我知道了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大戈壁滩上的白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作者只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自然对课文产生兴趣,自己去读、去解决这些问题。

“导”是教师在运用体态或语言客观评价学生直感的同时,导出学习疑点,通过平等、友好的交流解决疑难。这是师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就是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思考后,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对教学重难点做指点、强调;对学生答不对的作修正,答不全的作补充。即精讲,讲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

“引”是放和导从内容和学法上新的延伸,是学生直感更丰富、更准确的实验时机,也是学生价值需要得到完全实现、创新欲望得到满足的阶段。如《比尾巴》一课通过:问答句反复训练(走出文外、课外),试做连线题,读另外的材料谈直感来完成“引”,效果好。

二、做到“读”与“思”结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读书不是听书,读懂也不是听懂。只听不读,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思维活动,但是这种思维离开了书面语言,很难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一要教给学生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做到边读边思,读、思结合;二要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包办代替。如《桂林山水》一课,读到开头一句教师就质疑“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跟标题有什么关系?读到描写漓江的水一段又质疑: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写这些特点的?文章中为什么将漓江的水跟大海跟西湖作比较?读到结尾处又质疑: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这句跟开头一句有什么关系?这样结尾又有什么作用等。这样读读、想想、问问,就会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注重读的方式和读的时机

读,有时可以代替讲解。有教师曾说:“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读中获得能力。”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语言精髓及言外之意。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和支玉恒上课,就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代替了讲,让学生读中悟,效果很好。

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此重要,要读出质量,就必须把握读的时机和做到读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要为读而读。教学开始前让学生自己读文前导读;字、词教学时读带生字新词的句子;分析课文时,可以分段读,重点段反复读;总结时,可全篇读;巩固课文时按要点读;根据课后要求选择读等。读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造声势让全班齐读;要思考琢磨用默读,还有个别读、自由读、领读、伴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读都要注重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思考,读后有评价,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读的目的。

四、注重读的量和面

坚持以课内阅读为主,切实上好每一堂阅读课,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但是只是课内阅读还不够,课外阅读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吕叔湘老师说:“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

良好的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是一脉相通的,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如何推敲词语、琢磨句子、分析段落、剖析人物等),学生课外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

2.结合课内阅读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要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介绍与课内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学了《金色的鱼钩》时推荐学生读《草地夜行》等。

3.组织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第8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它的重要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训练学生的默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影响并规范了口语。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点应进行基本功朗读的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教师应结合教学来指导,如《乡下孩子》指导学生读出乡下孩子对阳光、自然的礼赞之情。而默读中要突出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是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思考的动力。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魅力。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课外阅读是最廉价、最有效、最积极称职的助教。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导师,阅读教学要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

第9篇: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职业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