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团队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开展企业科技服务的重要责任,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科研工作是实现科技转换的核心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各个专业群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日益清晰起来,传统的个体科研力量有限,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促进科研创新和企业服务,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科研重点在于应用性研究以及技术服务等。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人员和教师针对从事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和企业行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科研团队的稳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345所,高职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超过千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多半。全国高职高专教师人数高达38万余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增长规模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能力在层次、效益以及影响力方面都较为落后。要解决上述问题,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建立创新型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发挥科研功能的良好组织形式,其对于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才能强化高职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训能力和企业科技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构成主要由学院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通过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沟通,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更好地促进“双师型”人才的素质提高。
其次,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高职院校通常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资源不足,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可以整合学院有限的科技资源,进行环境营造,发挥学院教师的科研潜力。同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的交互作用,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从而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
再次,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能够推进学院人才培养并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科研团队成为了校企合作的桥梁。通过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得学院的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同时保障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另一方面,学院可以以科研团队为平台,依托其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技术支持,辐射到行业进行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企业的认知度。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建设困境
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主要是借鉴企业团队建设的模式形成,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以管理类专业为例,目前其主要形式是在学院的组织机构下,以系部或教研室为单位,由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组成,从事专业或专业群内的科研与企业服务。这种科研团队构成主要由以下几点不足:
1.团队带头人资源匮乏且层次不高。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一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瞻远瞩的专业视角,带领团队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实现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团队带头人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并能够通过有效管理,形成团队的创造力。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带头人通常是学院自己培养的专业带头人,他们很难二者兼具。优质的管理类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匮乏导致难以产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2.科研团队组织松散。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更加强调对行业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因此管理类科研团队吸纳了一批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行业企业管理者具备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而科研的动力和能力较弱,往往这一部分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科研方向分散,甚至固守着单枪匹马的科研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较差。科研团队缺乏团队文化建设,基本流于形式,组织相对松散。
3.科研团队的考评、激励不到位。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实现对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整体评价制度,仍然是对教师个体进行考评。为了满足基本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水平,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或者到企业兼职获得劳动报酬,科研动力不足。在职称评聘中,高职院校的考评也通常以科研成果的主持人或者第一完成人作为考评对象,对科研团队的激励缺失,缺乏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4.科研管理机制不够规范。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不合理,对科研团队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要求管理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兼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双师型”素质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然而学院并没有对科研成果制定配套制度加以保证。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相对较低,管理类科研团队的项目来源通常较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的横向课题,同时,大多院校缺乏系统的科研管理制度,加之管理专业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科研热情不高。另外,管理专业教师完成的科研任务很难进行成果转化,难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延续性。
上述问题表明,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仍处于松散的起步阶段。要打造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型科研团队,仍要结合管理类科研团队的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制度上保证管理类科研团队的长足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的策略和建议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具有应用性取向和实践性取向。科研活动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行业企业培训。因此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专业来进行建设科研团队,进而开展科研活动。
1.加强人才引进和聘任,构建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构建需要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应该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他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管理实践和科研工作的领先水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绝大部分为学院自己培养的专任教师,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团队整体水平,可以多渠道引进人才,比如从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中聘请等,并委以团队带头人的重任。同时,根据学院特色,打破目前惯有的专业框架,构建学科交叉、专兼结合、知识技能互补的科研团队,也成为管理类科研团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创新团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科学系统的科研制度,具体包括高效的科研激励和评价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严格的成果管理制度与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等。特别是改善评估和考核机制,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平台。团队外部制度建设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热情,为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建立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把权、责、利进行有效结合,构建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实现科研团队的自我管理。
3.加大科研投入和环境营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应提供丰富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前沿知识的汲取需要了解发达国家的管理动态,前沿资料的获得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其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校企合作。学院应从全局规划科研工作,发挥学院的导向作用,为科研团队开拓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和科研团队项目的推进,高职院校应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另外,管理专业教师应获得宽松的科研环境。它有利于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可通过鼓励科研、适当减少科研人员教学工作量等措施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院校科研团队为企业或学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四、小 结
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研团队仍然处在建设和管理的初级阶段。探索管理类科研团队的创新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打造高绩效的管理类科研团队,实现团队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的目标,才能促进和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和科研氛围,必将提升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志生,张健,曹献飞.基于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3):43-45.
[2] 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1-93.
[3] 江文丽.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2-163.
[4] 戴翔东.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4):45-47.
[5] 吴洁.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12-414.
关 键 词: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71-02
一、 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机制的原则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体系以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来实现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目标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奖罚激励、竞争激励、危机激励等。在高校的科研团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 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但必须从各高校的实际出发, 必须符合科研队伍的发展规律。
1.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原则。“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权的维护。 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建设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符合学校最广大的教师科研人员的根本利益, 并为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所拥护和接受。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绝大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以期达到改善教育教学、 科研等工作的质量, 从而加速实现教学和科研目标。 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机制既要对科研团队进行群体激励,又要尊重成员的个性,对教师进行个体激励, 从而调动绝大多数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重视精神激励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物质激励属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属于最低层次的,却是最基本的一种需要。 物质激励主要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激励激发科研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调动高校科研团队的工作潜能。但是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更高级别的需求, 因此在对科研团队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 更离不开精神激励的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必须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从感情上给予关怀,增加情感的投入与情感的互动, 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在实施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让高校科研团队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感觉到在高校中的归属感和献身科学研究的使命感, 能更好地发挥出科研团队的潜力,激发科研团队的斗志。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激励机制构建应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精神激励,让高校科研团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
3. 科研团队激励与成员激励相结合, 注重团队激励原则。 高等学校的科研团队是根据科研攻关内容和学校科研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科研团体。 建立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 需要坚持团队激励和成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施科研团队激励中既要激励团队, 又要尊重个性,激励团队成员,从而使每个成员全身心投入到团队及科研工作中去。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中,既存在只注重团队激励,忽视对优秀成员激励的现象,也存在只重视成员激励,而忽视团队激励的现象。 尤其是只注重对优秀成员的激励, 往往导致出现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团队或部门利益的现象。 如果成员们对团队或部门利益不注重,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不可能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 而如果只重视团队激励而忽视优秀成员的激励, 往往会扼杀成员的积极性。 注重团队激励和成员激励相结合, 培养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高校科研团队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应把团队激励与成员激励相有机结合, 从整体上设计出既做到团队激励, 又做到成员激励的共同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的高校科研团队。
二、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制度体系
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整个高校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其在高校科研工作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存在严重脱节。 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团队管理体系, 调动科研团队以及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提高科研团队管理的素质及管理能力, 构建适合高校科研团队特定的、 能产生有效激励机制的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1. 建立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薪酬分配制度。企业管理激励理论认为, 合理的薪酬分配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决定工作满意度、激发高校科研团队工作动机、 增强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精神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薪酬分配体系是否合理,关系到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成败。 要使师生在科研中取得较好成绩,首先要进行动机激励,要激励、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其次,当经过努力取得成绩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并予以报酬, 实施对人的物质激励。再次,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人的满意度,满意度高则成为新的激励,满意度低则影响工作的积极性。高校科研团队薪酬分配体系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环境、工作目标、工作压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既要体现竞争性,又要具有公平性。在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使高校科研团队发挥出最大潜力, 既具有竞争力又具有公平性, 合理拉开差距的薪酬制度必不可少。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是薪酬制度有效发挥其激励作用的基础,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意,激发动机。”因此,把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科研团队薪酬分配体系建设中, 建立既具有外部竞争性,又具有内部公平性的薪酬分配体系, 对于激发团队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合理的高校管理团队的培训制度。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及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 个人发展的需要是主体对自身要求或条件不适应而要求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个人在物质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需求,个体发展的需要就会得到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知识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因此,高校必须拿出专门的基金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培训和再深造,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加强对科研团队的培训, 提供机会让科研团队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紧跟科技发展的新潮流。一是通过邀请海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报告会,为科研团队成员提供与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是派出科研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增强对外交流,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三是为科研团队成员积极争取出国或者到高水平大学深造的机会,提高成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必须建立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的培训体系,加大进修培训的力度,增加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开拓国际视野,提高科研团队的水平。
3. 建立合理的高校团队竞争制度。竞争是生物学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之一(无论是同种或非同种,有时也可能是以族群为单位)、化学上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具有的一种效应、社会科学上的基本关系之一,也是经济学上的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我们所说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竞争是为了加强部门与部门、个体与个体间、部门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意识,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提高团队激励效应推动力的良性竞争。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合理的竞争同样是一种激励, 没有竞争,团队就没有活力,将丧失生机。 科研团队及成员只有增强竞争意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进而可以认识不足,及时弥补。对高校来讲,可以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 从而完善科研团队管理。因此,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竞争体系,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进而激励先进,惩处落后,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湛、竞争力强、职业道德高尚、做事踏实的科研团队。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要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为开展合理竞争提供一种宽松、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 提供一个有利于各种人才成长、进步的工作平台。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团队的激励在既要重视物质激励,又要重视精神激励,在合理的薪酬制度下,使团队激励的作用最大化,团队成员的激励最优化。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 让竞争成为高校管理团队激励的手段,制定出一套合理、符合实际的高校管理团队管理制度,从而建设具有高水准、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华荷锋. 高校科研团队研究:基于虚拟团队的概念[J]. 现代教育科学,2005(4).
[2]邓玉林.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D]. 东南大学,2006.
[3]刘正周. 管理激励[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EasyUI;Struts;Hibernate;Spring;RabbitMQ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4009403
0引言
高校科研团队是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勇攀科研高峰的先锋队[1]。一个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与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息息相关,更与高效管理密不可分,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团队的科学高效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1]。但是经查证,在高校中只有少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才会有面向本团队研究生的信息管理系统,绝大多数高校对团队内部研究生的信息管理均是依托于研究生院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种院级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学校视角侧重于成绩、学籍与学位的管理,然而面向科研团队的学生信息管理侧重于促进科研团队的科研效率,其关注:导师公告、查看学生考勤与周报、导师推送学习任务、学生信息报表打印和助管、助研资格快速审查等核心需求。 针对这一缺陷,本文整合当前最新主流框架EasyUI1.4.5、Struts2.5、Spring4.2和Hibernate5.1,运用经典的MVC分层架构设计模式开发出了适合高校科研团队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1关键技术
1.1EasyUI
EasyUI是一组基于jQuery的UI插件集合体,EasyUI可以帮助Web开发人员更轻松地打造出功能丰富并且美观的UI界面[2];另外开发人员不需要编写复杂的Javascript脚本,也不需要对css样式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的html标签即可。EasyUI使用简单却很强大,相较于Bootstrap、extjs等框架,其控件更加丰富,与浏览器的兼容性也更胜一筹,尤其是在企业级OA系统业务中,EasyUI优势更加明显。
1.2Struts
Struts是Apache软件基金会(ASF)赞助的一个开源项目,它是JavaWeb应用中MVC分层架构的一个经典框架[3]。表单实例自动封装和拦截器是最为开发人员津津乐道的两个特性。 在MVC分层架构中,对于大型Web应用,控制层通常由Action构成,模型层由JavaBean组件或者EJB组件实现;但对于小中型Web应用控制层和域模型层的角色均可由Action扮演。
1.3Hibernate
Hibernate是JBoss旗下的一款秀的ORM数据持久层框架,它能够将面向对象的域模型层对象映射到关系型数据库中,这使得开发人员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面向对象思维实现数据库增删改查(CRUD)操作。Hibernate不仅封装了丰富的数据操作方法,还提供了完善的事务管理机制[4]。
1.4Spring
Spring开源框架是由Rod Johnson 在其著作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and Design中阐述的部分理念和原型衍生而来。Spring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为 J2EE 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框架集成环境[5]。Spring的核心是依赖注入(DI)和面向切面编程(AOP)。
1.5ESSH框架整合
本系统是以MVC封层架构设计模式(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展开,分层架构逻辑如图1所示。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的功能正是依托于EasyUI、Struts、Spring和Hibernate框架。
1.5.1模型层 模型层其内包含:域模型层、数据访问层和业务逻辑层。利用Hibernate持久层框架通过配置hbm.xml将域模型层JavaBean对象映射到数据库对应的表中,数据访问层关联Hibernate的SessionFactory实例从而使用Session中的数据操作方法。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为了保护数据原子一致性,对于业务逻辑层中涉及更新数据表的方法要将其置于事务管理器中。1.5.2视图层 Struts的自定义Action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并跳转到登录、注册、找回密码、面向学生系统、面向教师系统和面向管理员系统等页面。1.5.3控制层 本系统并没有涉及太多Action与Action之间的请求关系,所以在控制层中编写的自定义Action并不负责页面的跳转而是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方法。控制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之间的调用关系如图2所示。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功能设计
本信息管理系统有3个子模块:超级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研究生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不同的权限,每一级权限对应不同的服务。系统整体功能设计如图3所示。
2.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良好的数据库设计不仅可以改善数据存取效率,还会减少维护成本[6]。本系统采用MySQL关系数据库系统,它具有体积小、速度快、灵活性高、免费等优点[7]。通过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对象,设计了7张数据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学生考勤信息表、公告信息表、学生请假信息表和周报信息表。 所有数据表模型使用ProcessON构建,如图4所示。
2.3功能模块具体设计
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除个别功能外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本文仅仅围绕学生模块展开,管理员模块和教师模块不再赘述。2.3.1登录与注册模块 用户提交注册表单后,得益于Struts的域模型驱动传值模式,注册表单数据将会自动封装到RegisterAction中的Student实例中,但是此时并不会将数据写入数据库除非用户登录注册邮箱进行账户激活。激活完成后将自动为用户跳转至登录页面;如果用户登录失败,那么系统会将提示信息显示在页面中。 尤其要注意的是,用户在提交注册按钮时,由于后台有发送邮件的业务,这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假如下游业务逐渐增多,那么用户等待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从而造成较差的用户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消息中间件技术来实现后端业务逻辑的异步执行,将邮件发送拆分成一个独立的RESTFul模块,其注册逻辑如图5所示。 对上述串行和异步这两种技术方案进行12次用户注册测试,其平均用时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引入消息中间件RabbitMQ确实大大减少了用户注册的等待时间,而且注册时间不会随着下游业务的增多而增多。
2.3.2面向学生系统模块 该模块主要涉及登陆时长统计、修改个人信息、修改登录密码、上传周报、下载个人资料(excel和pdf格式)、查看公告和导师推送功能。其中个人信息与密码修改、周报上传都是依托于表单元素提交,在后台用自定义的Action处理后再更新对应数据表,导师推送是每一周导师派发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利用WebSocket技术实现该需求。在学生模块中,由于团队人数较多(56人),而每学期的助管和助研名额各只有一个,以往均是由学生抓阄产生最终名单。针对这一实际业务需求,设计了一个针对助研和助管资格的限量秒杀功能。本文着重从3个方面考量: (1)如何缓解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用户在秒杀开始前会不断刷新页面以保证不会错过秒杀活动,这些请求将会访问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毫无疑问,如此高频率的访问将给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带来巨大压力。本文应对方案:秒杀页面静态化,然后将静态化的页面放在Nginx服务器或者Apache服务器中。 (2)如何应对秒杀器以保证秒杀公平性。验证码或者积分策略(用户必须拥有足够的积分才能参与秒杀活动,常见的积分获取方式:在线时间达到某一值)。 (3)如何应对突然增加的服务器带宽。一个秒杀页面200KB大小,假设100并发量,则服务器带宽应为:200KB*100=20MB。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团队而言并不算难题,多数团队都是使用校内的百兆教育网。 将核心业务模块一分为二:用户请求模块和秒杀业务处理模块,用户请求模块将用户请求写入消息中间件中的消息队列,队列容量2,当队列容量满载时,用户请求模块〖LL〗不再处理之后的用羟肭笞而为这些用户跳转至“秒杀结束”页面;接下来,秒杀业务处理模块从消息队列中读取消息,然后更新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表。系统的核心设计思想就是使用消息中间件进行流量削峰,得益于消息中间件,此时到达数据库服务器的请求只有2个。但是,用户在秒杀成功前肯定会不断刷新商品详情页面,以获取是否还有剩余商品,假如这一部分的请求由MySql负责处理,也即这种高频请求每次都会去访问数据层,为了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在业务层引入基于内存的Redis来抗压(Redis在单机模式下可以实现读取数据10W/S次)。系统总体架构如图7所示。
3结语
本文着眼于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对学生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EasyUI框架与经典的SSH框架搭配,整合开发出一套适合高校科研团队针对教师与研究生信息管理的B/S系统。本系统所使用的ESSH框架均是目前最新版本,也为广大Java Web开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整合开发案例。目前,该系统已经服务于重庆邮电大学通信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并得到实验室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将不断改进与完善该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1]高昂,卫文学.基于Hibernate 与剧加把框架的数据持久化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5,25(12):28172820.
[2]李婵.基于J2EE的热电厂生产班组管理系统的开发[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1.
[3]周光前.基于B/S模式小型酒店住宿预订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林秀芬.基于SSH的招投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5]刘波.基于J2EE和设计模式的企业交易平台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 团队 雷锋精神 科技管理团队 构想
团队是企业中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主要通过其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或技能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为了某一特殊任务而相互协作的正式群体。雷锋精神是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发挥成员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一、用雷锋精神指导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意义
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1963年,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一个群众性学雷锋热潮在全国兴起。40多年来,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雷锋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的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2.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他还曾经说过:“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同样,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各国管理大师们关于校园文化的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的文化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着。因此,用雷锋精神指导,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
企业学雷锋,用雷锋精神指导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和正在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倡导移风易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去。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像雷锋那样,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加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积极主动,甚至漠不关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而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2.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有些员工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员工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决克服。
3.缺乏精诚合作精神
科技管理人员缺乏合作精神,做事主动性不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遇事没有主见,有想法也不直接说,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的员工间沟通交流机会少,尤其是部门之间对话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对本部门以外的其他岗位的劳动缺乏认同,工作配合中易产生误会。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部门间存在隐形壁垒,工作难以协调。
三、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构想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可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活力。
1.学习雷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打造忠诚科技管理团队
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实质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溶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中,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主要是表现服从国家分配,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甘居平凡岗位。从表现形式来看,“雷锋精神”同计划经济的人才配置相适应,反映了个人志愿与国家社会需要发展的一致性,成为计划体制下鼓舞人们热爱本职,尽职尽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的精力量。同时当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恰恰需要服从性。因此,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他要求人们做到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不能安于现状、甘于平庸,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2.学习雷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塑造现代科技管理学习型团队
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雷锋精神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的基本理论,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现代本职业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尤其要把“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业团队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他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鼓励科学的合理消费,对人们求富求美求乐的需求已不再简单否定,也不再套用过去的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但这与艰苦奋斗精神并不矛盾。在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水平越提高的条件下,越需要提倡厉行节约、艰苦创业。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是那种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自觉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4.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和谐团队
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与人为善,这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它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对当今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起了极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雷锋精神的根本社会作用,就在于它能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雷锋精神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大力倡导为振兴中华而献身,到在全社会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从树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风尚,到鼓励各行各业学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从广泛宣传勤劳致富、共同富裕,到推进廉洁守纪和建立各方面的职业道德,在这些社会生活的主流中,一大批弘扬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使人们既处处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存在,更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04-03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现阶段,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研团队,是以科研项目为统领,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工作内容,由数量不等的愿意为共同科研目标、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科研团队应运而生。
一、高职院校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要面临高职院校数量的急剧增长,而生源数量在逐年下降的局面。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内涵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可将高职院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优势力量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同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在技术开发、创新等过程中的特长,形成高职院校科研的特色,这会增强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而且在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团队带头人及团队成员的培养与锻炼,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看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客观上会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大功能的发挥,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变高职院校科研现状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266所,占整个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的51%。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水平和数量都与其规模不想适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除了科研起步较晚、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等因素外,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不高与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成果大多由教师“单打独斗”完成的有直接关系。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长,整合有效资源,组建研究目标明确的科研团队并对其加以科学的管理,就能够不断科研成果的质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3.促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现在大部分高职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以后直接任教的,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更没有生产实践的经验,所以对科研工作无从下手。如果在团队带头人的带动之下,将高职教师吸纳进科研团队中,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学习与促进,共同完成科研项目,这样高职院校就会形成能钻研、能创新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科研团队中的教师在科研的过程中,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改进新的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将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带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同步。这样不断丰富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其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科研团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但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核心。高职院校目前缺乏成果突出、科研经验丰富,兼具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团队管理能力的团队带头人。缺乏团队带头人可能导致高职院校在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时想组建科研团队而无法组建,或者勉强组建起科研团队以后,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导致团队研究目标无法完成,未能发挥科研团队的优势。
2.团队组成不合理。科研团队应当由专业、职称、年龄合理的成员组成。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师资条件的限制,及对科研团队认识不到位等影响,现有科研团队大多以教研室、系部等行政单位组成,忽略科研团队的真正需要。另外有的科研团队的组成仅仅为了获得批准,而不考虑团队成员是否能够承担实际工作。这些都无法保证科研团队的正常运行和日后的发展。
3.项目来源较少。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以纵向科研项目为主,横向项目的数量较少。但即使是纵向科研项目,由于科研水平、研究基础、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承担的数量也不多。相对而言,横向项目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的项目来源,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层次的纵向科研项目无法承担,有经济效益的横向项目又不予重视,这样就无法维系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科研团队建设缺乏保障。有的高职院校目前仍没意识到科研团队的重要性,尚未着手组建科研团队;有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且已组建,但由于资金有限,无法为科研团队提供足够的支持;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大多繁重,想参与科研团队的活动,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中。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缺乏保障的体现。
三、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1.完善对科研团队的认知。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意识到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势在必行,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从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得到印证。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为其建设创造便利的条件。高职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参与到科研团队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为科研团队的建设贡献力量;另外,科研团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项目组或研究群体,真正的科研团队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团队成员应各有所长并优势互补,且团队气氛融洽,研究目标明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获得批准而生拼硬凑组成的科研团队因缺乏合作精神而浪费有限的科研资源,也使科研团队丧失长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应当对科研团队的培育、组建、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2.明确科研团队研究目标和方向。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明确的研究目标是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的科研不同于本科院校或科研院所,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必须都是与企业生产、建设紧密相连。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应以此为切入点,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研究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改进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研发新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同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科研目标是可以量化的、具体的,如要获得某级别项目立项或横向项目经费达到多少万元。没有目标的科学研究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科研团队是松散的。
3.加强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团队带头人、科研骨干等科研人才是科研团队发展的关键。科研团队成员的培养可以通过鼓励进修、学术交流、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从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着手,查找差距与不足,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成为科研骨干,从而吸引高职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团队中去,而且能在团队中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方面可以对内部有望成为团队带头人的人才,高职院校予以重点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或外聘团队带头人来带动科研团队的发展。
4.不断健全并完善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保证。尚未组建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明确科研团队的条件,是否可以成为科研团队,如团队带头人的资格、团队成员的结构等;刚刚组建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提示高职院校的鼓励政策;发展过程中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明确各项具体的工作,如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管理、监督检查、结题等;建设期满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明确是否符合验收条件、奖惩等事项。以上就可以看出科研团队建设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保证科研团队科学、健康地发展,也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规避风险,保证其科研水平的提升。
5.建立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只有规章制度加以限制的科研团队是没有活力的,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文化。良好的团队文化是在团队中形成积极向上、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帮助,公平竞争,团队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学术上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团队能够相互协助、不断进步。科研团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人员、目标可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团队文化是保证科研团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
6.科研管理部门做好服务工作。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团队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研管理部门须将高职院校的理念及政策传达到科研团队,同时需要掌握科研团队发展的动向并及时上报到高职院校。由于科研管理部门更了解全院科研人员等情况,因此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应对其进行帮助,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团队发展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因是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应在团队组建、科研成果取得、成果转化等过程中为科研团队提供指导和服务,从而为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华.浅谈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2]何军红.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王瑜.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J].甘肃科技,2009,(4).
[4]陈犁.浅谈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浅析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浅析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 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相结合建设高校科研团队 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论普通本科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策略 高校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团队建设思路分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面向科研团队的网站建设与管理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科研团队的培养 高校导师制度下高效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⑦罗静,陈卫.南大新添一创新群体[N].江南时报,2005-03-01.
⑧“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DB/OL]./20041201/3122980.shtml.
⑨戴军,穆养民,李兴鑫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与建设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1.
⑩林萍.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构建措施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15.
{11}苏娜.高校科研团队的构建与管理[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9.
参考文献:
[1]徐青,张云,应飚.试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王瑜.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甘肃科技,2009,(4).
[4]刘培莉.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各种技术的总称,最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由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活动方式,优化了团队组织形式,拓展了科学研究方法。
1.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念和建设观念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了高校科学研究活动的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有利于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校自身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基于网络的科研团队管理平台,能够理清科研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建设思路,加快人才机制创新和团队运行机制创新。人才机制创新应以立足培养、高端引进、人尽其才、优胜劣汰为基本原则,聚集高层次人才,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团队运行机制创新应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改革考核与薪酬机制为动力,以凝聚学科优势,凝练特色专业为原则,以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为方法,激发科研团队活力,优化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工具和信息联系在一起,科学研究活动不在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消除了机构边界,团队的组成可以跨越多个高校或科研机构,为科研团队的组织形式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2.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团队效能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践行现代的科研方法提供技术支持平台,信息技术推动了电子文献、资料等资源的数字化步伐,使得数字化信息量急剧增长,也使信息的存储、获得、分析和检索的过程变得更加快捷。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共享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多,这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查阅资料信息,扩展科研视野,也有利于科研人员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思维模式和常规的科学研究手段,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灵活选取恰当合适的科研方法。第二,科研人员熟练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并结合实际应用到科学实践中,不仅是时代对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科研技能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并以此来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3.提供了更为科学规范的团队绩效评价方式在传统的科研绩效评价中,针对考核指标的评价或多或少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单位负责人的认知和思维模式限制,亦或是同行业专家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同的专家群体评价同一业绩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缺乏统一的规范。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1)考核指标的计算:传统科研绩效评价的考核指标量化需要大量人工计算,过程繁琐,计算结果可能出现误差。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采用智能计算,相同输入得到同一结果,避免了误差的存在。(2)相关性分析:这里的相关性是指评价对象的研究领域或从事工作与考核指标的相关性,传统的评价方式很少考虑到相关性,即便是有也是人为定义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中,相关性指经过考核指标迭代与评价对象的研究领域或从事工作对比而产生的一个小于等于1的系数。它的特点是根据评价对象的科研活动变化而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途径
1.组建跨地域、跨机构、跨学科的多层次的科研团队高校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全局统筹规划,以网络化数字平台为基础,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吸纳校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建立跨地域、跨机构、跨学科的高质量科研团队,以打破地域限制和组织壁垒,攻克科研难题,进一步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
2.以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科研团队的成长需要学校建立和完善团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是在团队管理制度方面,应以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为导向,明确团队目标,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行政干预,避免行政凌驾于学术之上的现象,并为科研人员创造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对优秀科研成果加以推广,同时对科研人员给予增加科研经费以及职称评定的适当奖励。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建立阳光透明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团队成员的变化、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立项研究过程都要予以公布公开;其次要建立一套科学智能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减少人为对团队绩效评价的干预,用以准确评价团队阶段性的科研活动,让团队了解自身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并加以改进,促使团队健康发展。
3.大力加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资源建设,为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高校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发展得也越来越好,但由于区域经济存在差异,许多高校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水平令人担忧。比如,硬件资源不足、设备陈旧、网络带宽容量不够等都是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应用的主要问题。软件环境方面,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合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因此,高校应当加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投入,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打造数字化科研资源平台,优化科研资源环境,方便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为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4.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建设高质量的科研团队信息素养是指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信息的使用,对于科研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息和充分吸收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对科研活动本身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高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在:(1)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2)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3)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应该特别重视科研人员能力建设,特别是信息资源应用能力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前者是团队人员能及时地拥有配置其所能掌控的资源,达成或超越其既定策略目标的能力;后者是个体或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合作以提高资源掌控效率的能力。二者是提高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关键。
三、结语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管理模式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66-02
科技创新团队对创新发挥的作用日渐重要,并且科技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地创新、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和优秀人才群体;同时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需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高校而言,其基本职能播、高薪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衍生企业和企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决定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校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多功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学科高度综合、交叉、渗透的情境下,科研人员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和研究,而且需要团队攻关。团队的组成、职责分工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等影响学校在协同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1]。
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运行主要依托于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根据科研攻关内容和科研的发展需要,创新团队具有多种不同的组建模式,既有由相同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也有由跨校联合的团队;既有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相对稳定,具有持续申请项目能力的团队,也有以课题和任务为导向的流动性团队。
不管因何种方式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存在于目前高校这样的整体系统中,团队从组建初衷、到后期发展,甚至于最后解散在整的沟通、激励发展过程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对今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发展因素,其中主要存在共性问题: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多但个头小;二是研究方向全但比较分散,表现在高校承接大项目竞争力不强;三是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知名学者领衔实力强的研究团队少,而一位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的模式多;四是现有人事聘用、职称竞升、科研绩效评估等政策大多导向单干,使团队缺乏凝聚力[2]。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根据走访和对一些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调研结果看,存在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从团队的组成规模、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组织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三种: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型科技创新团队和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
2.1 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
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主要针对原创性较强的基础科学研究团队,以申报某个具体的科研项目而组成;团队规模较小,一般在10人左右,以老师带学生方式为主,申报具体的项目,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研究;或是为申请一些较为重大的科研项目,相近研究方向的老师相互合作,从事基础原创性的科研活动。该类型的创新团队管理模式较为简单,没有具体的组织结构,相互开展的合作没有严格的权利约束关系,人员较少,团队合作时间一般以所申请的项目起止时间为准,以课题负责人为主要核心人,围绕项目开展基础性原始创新研究,没有固定的管理组织机构,没有条约性的管理规章制度,成员之间沟通以项目进展需要进行随机性的沟通。一般情况,该类型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关系以所申请的项目维系,项目结束,团队也会随之结束。
2.2 学科型创新团队
学科型创新团队是以学科建设与创新为中心目标,一般是通过高校某一个特色学科为主体,通过科学研究与学科人才培养来提高、带动若干个小的分学科共同发展,促进特色学科发展,促进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发展;或是针对具体的学术方向和科学技术问题,以高校教师为主题,由若干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群体。
学科型创新团队的人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吸收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形成合力,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且按照学科建设的目标,完成一系列的指标要求,产出一批优秀的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学科型创新团队主要围绕具体的学术方向和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由学术带头人负责整个团队的学术方向,指导骨干老师,争取科研项目,辅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在“学科带头人+团队成员”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大团队+方向小团队”的模式,组建了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各方带头人及优秀高水平人才为骨干,以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以及兼职教授为重要力量的学科创新团队。同时建成了以各研究方向带头人为核心,研究人员为骨干的学科方向团队[3]。
就目前而言,学科型创新团队目前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较为活跃的创新群体,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使团队整体在研究领域内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使科学研究得到国内认可,站到国际前沿。
2.3 复合型创新团队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既肩负学科建设的任务又肩负科学研究的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或国际学术前沿或创新领域的重大项目,需要组织科技攻关解决科学问题组建而成。团队组建的总体目标是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主,取得原始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发表和产出一些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基本上是来自校内或校外的相关的优势学科的优势研究个人或团体共同组成;以学术带头人或领军人才为负责人,建设年龄层次合理的科研梯队,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同时以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为己任。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一般以重点实验室或科研中心形式促在,有明确的组织管理结构,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办公室,以领军人才或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核心或负责人,带领一支年龄层次合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有规定性的管理制度下进行重大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开展定期的研究进展汇报,有一定的考评奖惩机制[4]。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在发展过程既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成为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且随着团队的发展,不断为后续发展制定发展规划与目标,形成良性循环。目前高校也越来鼓励这种模式的科研创新团队,具有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途。
3 三种类型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以上叙述了高校目前存的科技创新团队的三种管理模式,从宏观角度,三种不同类型管理的模式在依托平台、完成的目标任务两方面各具特点;从围观角度而言,三种类型的团队在团队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发展周期等方面也各具特点。
(1)宏观层面。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来自于申报的科研项目,目标任务是在项目期限内完成项目的指标,实现某一科研的创新;学科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源自于高校某个重点或优势学科,围绕该学科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学科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是重点实验室或科研中心,围绕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或学术前沿,组织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2)微观层面。三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团队相同之处在于:①有明确的目标;②具有合理的人员构成,在核心人物的领导下完成科研创新任务。三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在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①组织结构不同。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团队成员依据项目情况临时组合而成;学科型创新团队和复合型创新团队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由学术带头人为领衔,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组成各个小的研究团队,根据总体完成目标的需要,及时跟踪进度,开展科研创新。②规模不同。项目型规模较小,一般在10人左右,是相近研究方向的人员组成或某一课题组,老师带学生组成;学科型和复合型规模相近,人数较项目型多,但不固定,有一定的流动性。③生命周期不同。项目型和学科型创新团队一般依据项目和学科建设任务期而定,当项目或建设期结束,团队也随之结束,而复合型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较前两者不一样,复合型创新团队在项目完成或学科建设期任务完成后,可根据国民经济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继续维持团队的发展,开展各方面的科研创新。
4 国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国外关注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早于国内,国外各类科研计划等都在项目实施中采用了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科研技术的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来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美国科学基金会、澳大利亚科学基金会等。同时这些科技创新团队从市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到管理能力都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根据文献检索发现,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主要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规范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一套完整管理运行机制,在团队规模、人员构成、年龄分布、核心任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最早使用团队管理的企业之一,从最初的团队到质量管理,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再到目现在的科技创新团队,可谓是经典的实例。在该科技创新团队中,有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清晰的组织结构。同样,美国科学基金会旗下的诸多科技创新团队也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一定程度规范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团队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保障作用。
(2)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从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来看,其之所以为大家共识为优秀的,其另外一个因素在与团队有明确的科研创新的目标。美国基金会旗下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在组建团队的开始,就明确告知成员需要完成目标任务,在任务完成的同时,也明确了考核的指标。因此明确的团队目标也是成为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多渠道的经费来源。纵观国外这些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的科技活动有多渠道经费支持,既有企业的自身的研发投入,也有社会慈善经费的支持,还有国家一些经费的资助,这也为团队成员在开展一些科技创新中愿意从事长期基础努力,进行原始创新突破努力起到后勤保障,并为团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
(4)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支开放行的团队,主动积极与外界开展合作交流,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与外界优秀的研究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吸收和利用积极的有利因素,带动自身科技创新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发展众所周知的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外,开展合作交流,参与竞争,但又在竞争中借鉴和吸收有利因素,补充自身发展不足;对内,明确目标,归法管理机制,鼓励内部成员交叉合作。内外行之有效的手段最终发展成为了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5 建议
科技创新团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高效的科研团队建设也为人们越来越关注。本人前面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这三类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与国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对比,从高校自身宏观方面和科技创新团队自身围观两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建议[5]。
(1)高校做好宏观布局和设计。结合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现状,应根据高校自身优势与特色,从宏观布局上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设计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模,解决创新的问题,在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开放发展创新团队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工作,科学有效地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多层次,系统地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学发展,为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技创新团队做好微观方面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在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制定明确的科技创新目标,围绕目标,团队核心任务要善于组织和管理团队,结合自身和外界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沟通渠道,确保团队成员在明主、公平、和谐的氛围下开展学术民主的科研环境,从制度上和心里上激励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促进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08,4:87-89.
[2] 陆萍,曾卫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与对策[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86-88.
[3] 张越男,魏皓,唐娜,等.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模式的研究――以海洋科学学科为例[J].北京:教育管理,2012(3):43-45.
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以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为代表的教师科研群体组织,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高校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载体,它要求其成员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每一位成员都以团队为中心,在科研活动中为不断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同心协力、锐意进取。高校科研团队呈现年轻化的特点,青年教师和硕博学生成员是人员构成主体。本文所研究的科研团队新进人才主要指青年教师。近年来,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团队中新进人才的作用也逐步体现出来。以某高校为例,十二五期间,新引进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0%,来校后分别加入了各相关科研团队,为科研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力量,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占学校高水平学术论文总数的20%,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占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的45%,但在作用发挥过程中,也存在诸如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契合度不够、团队资源共享不足、人际交往与沟通不畅、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健全等影响因素。新进人才如何在科研团队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又有利于团队发展,已经成为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 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新进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 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契合度不够
由于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聘人员与高校科研团队之间没有较全面的互相认识和了解,或者出于对项目所需的整体考虑等原因,有些新加入团队人员专业方向与团队研究方向有所差别,目标不太契合,这样就会出现新成员融入团队比较困难,导致新成员科研进展不顺利、科研方向迷茫等问题的发生。
(二)团队资源共享不足
团队缺乏分享机制、团队成员不愿主动分享经验和成果等因素都会造成新加入团队人员对科研团队以往的阶段性科研成果缺乏了解,不能得到这些科研成果的前因后果及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得新成员对于团队的科学研究难以深入进行,不利于新成员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对团队的准确认知。
(三)团队人际交往与沟通不畅
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弹性较大,一般不要求坐班,有些教师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会出现平时不常见面、缺少沟通和交流等情况,如果团队不经常创造成员交往和交流的机会,新加入团队成员就不能较快的与团队其他成员有效融合,不利于团队成员更好的学术交流。
(四)团队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健全
团队的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包含激励方式是否多样化、是否符合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能否促进团队成员科研工作效率提高、能否监管团队的科研进度等方面,如果这项措施不健全,就不容易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对团队工作的监督,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新进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对策措施
(一)实现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契合
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契合可以使成员在科研过程中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科研效率。首先,成员在加入科研团队前,应和团队管理者做好沟通,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与团队研究方向是否一致或是否可以协调,加入团队后,应根据团队整体目标来调整个人研究目标,使二者尽可能的契合。其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和新加入人员做科研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沟通,使团队成员明确了解到团队目标在各个时间节点的达成情况以及个人被分配到的任务对于自身科研素质或个人发展的有效帮助,增强成员对团队目标的信心和支持度,使其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团队目标相契合。第三,团队科研目标的制定和课题申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意见,在保持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包容成员的发展意向,努力让成员在个体层面实现自身价值。[1]
(二)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传承团队优秀成果
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在知识共享上更加积极主动,不仅能够推动团队整体的科研进展,而且能够提高新加入人员对团队实力的深入认识和信心。首先,在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建立相应的知识共享平台,比如设置服务器来共享研究和学习资料,对团队成员的科研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资料库,及时进行信息的与更新,团队成员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定期召开讨论会为团队成员提供学术沟通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团队成员间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成员的科研水平,完成对新加入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团队整体学术水平。其次,建立科研团队外部成果共享平台,比如对团队高质量非保密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或合作研究,举办相关的研讨会等等。在这样的外部成果共享平台上,团队的成果可以得到认可,团队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业内知名度也得到提高,从而达成团队与个体的共同发展,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向心力。
(三)建设优秀团队文化加强团队成员沟通
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要重点打造一种积极专业、活力高效的团队文化,形成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新加入人员融入团队,更好的进行学术交流。首先,建立和谐的人文氛围和成员关系。团队管理者应从自身做起,提倡专业的学术能力和积极的态度,减少负面情绪,提倡团队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和活跃的团队氛围,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团队成员之间也应该彼此尊重,尽量避免出现误解和矛盾。其次,建立合理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团队管理者应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特性,从团队成员的个人层面出发,建立宽松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全体成员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严密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和落实。第三,加强团队的沟通和人际交往。团队管理者与团队成员以及团队成员之间有效沟通,可以提高团队效率,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团队管理者应经常组织团队活动,为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和交流创造条件,团队成员也应有意识的加强与各职位群体成员的交流,促进彼此的默契程度,提高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