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5
国家的总体计划历来以5年为一个周期,2003年,当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得硕果之际,教育部出台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新一轮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和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2003年将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拐点,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此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8
2003年11月6日,全球最大的18所开放大学的校长同时出现在“上海世界巨型大学峰会”上,举行了一次中西方远程教育领域最大规模的高层对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总干事约翰?丹尼尔,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和校长们一起阐述了各自对远程教育的理解和展望。18所来自全球著名的远程教育大学的校长在介绍了各自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之后,共同签署了《开放大学上海合作宣言》。当今社会正朝着知识密集、相互依赖且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项基本人权,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巨大压力。未来远程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将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促进远程教育发展,对机会、质量和成本效益三角关系的良性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校长们一致同意成立全球的开放大学网络,选择课程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合作办学、学位承认、交流信息和实践经验并提供交流的论坛、研究和工作人员交流等六个领域优先开展合作。
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与合作。在了解世界远程教育的发展中,我国的远程教育正快步走向世界。
300
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今后5年内,将引进300门国外优秀网络教育课程,促进高等院校等的双语教学;重点开发300个网络课程和素材库等教学软件,逐步建成国家远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机制,形成高质量、全方位的国家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库。
网络条件硬件设施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这已是耳熟能详、尽人皆知。近几年,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教学特点,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素材库和一批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但是,从全国来看,优质教育资源仍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标准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难以实现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信息孤岛”。因此,加强国家教育资源库建设,建设国家级的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引进国外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国家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建设,逐步建立起国家级高等教育资源库,无疑是一项从根本上推动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措施。
1000
在60多万所中小学中选出1000所,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对每一个入选学校来说,既是崇高的荣誉,也意味着艰巨的责任。2003年12月18日,“千所校”的代表第一次齐聚北京,大家共同探讨实验6年来的得与失。
1997年,为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具有示范和窗口作用的先进学校,教育部启动了“全国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6年来,实验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培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中,实验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围绕“应用”和“绩效”,在资源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积极创造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头上的光环将渐渐暗淡。
10000
教育部长周济于2003年12月16日在北京宣布,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经过科学论证,认真实施,在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0个贫困县中10000所乡村中小学的远程教学示范点全部建成。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和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各项目单位通力合作,以大学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的作用,集成各方面的人才优势,编写了适合西部地区项目培训的卫星数据接收技术培训教材,并制作了配套光盘;开发了多种媒体的、适合中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资源,形成了用数字化资源带动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当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这些成功的做法使人们看到了在贫困地区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10000个点建成了,但它不应是完结的终点,而是全面推进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的建成将为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0000
到2003年底,从“校校通”工程开始实施起到目前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约4000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而2000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是3000所。中小学生计算机拥有量已经从平均150人一台发展到现在平均35人一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发展速度、推进速度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仅政府投入就达到500亿~600亿,如果将公司(企业)赞助、学校提供场地和家长自购计算机等情况统计在内,可能达到上千亿的投入。但是,大投入,是否实现了大产出?目前的调查结果十分令人忧虑。相关调查表明,已建设的校园网络中,大约90%还都处在一种闲置或是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充分运用硬件设施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仅占10%左右。大多数学校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硬件环境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正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焦点矛盾之一。研究探索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效率、效果显著提升的模式和方法,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投入与大产出,已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1000万
我国有1000万中小学教师,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2003年,为提高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决定实施“教师网联”计划。“教师网联”计划将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将成为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既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也要为教师终身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为教师职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地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提供了可能,而学会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师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国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教师教育领域内行业联合,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建立和依托优质高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必将加速教师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使迅速提高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成为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网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尽快出台培训时间、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评价指标、收费标准、利益分割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参与“教师网联”计划的有关单位和高校,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开展工作,否则,将会影响计划的顺利实施。
100亿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在未来5年内,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约100亿人民币,在全国农村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韦伯的社会变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性化,在韦伯看来,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揭示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有非理性走向理性,但是理性化的过程并非渐进或连续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西方社会的经济理性化并不是一个自行延续的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非直接地通过内在的一般理性化从资本主义早期形成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载人的态度和气质方面需要有急剧突破和飞跃,韦伯认为完成这一态度和气质领域内的突破和飞跃的主要动因是经过改革的宗教意识。具体地说,这一栋因就是欧洲宗教改革中崛起的加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等基督教的新教教义的逻辑和心理的眼里所产生的“世俗禁欲主义精神”。
西方发展了资本主义,不仅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还发展了在其它各地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形式和方向。这就是(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 理性的工业组织只与固定的市场相协调,而不是和政治的、或非理性的投资赢利活动相适应;所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之所以获得了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与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方式联系着(即使通常所谓的商业化、可转让证券的发展、投机的理性化、交换等等一类东西也是与之联系着的)。
经济生活整体上的显著特征可以说是经济理性主义。在技术和经济组织领域的这种理性主义的进程,无疑决定了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WWw.133229.Com合乎理性的组织劳动,以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毫无疑问是他们毕生的最重要的 目的之一。
资本主义在西方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为西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改写了西方甚至是世界的历史。在一部世界文化史中,即便是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们的中心问题,归根结底,也不是资本主义活动发展本身,中心的问题毋宁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或从文化史来说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起源及其特点的问题;这个问题与资本主义劳动方式的起源问题肯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并不是一回事。
韦伯指出:初看上去,资本主义的独特的近代西方形态一直受到各种技术可能性的发展的强烈影响,其理智性在今天从根本上依赖于最为重要的技术因素的可靠性。然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它依赖着现代科学,特别是以数学和精确的理性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科学的和以这些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发展又在其实际经济应用中从资本主义利益中获得重要的刺激;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曾经受到经济考虑的鼓励,这些考虑在西方曾对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甚为有利,而这一鼓励是从社会结构的特性中衍生出来的,当然, 并非社会结构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方面中具有无庸置疑的重要性的是法律和行政机关的理性结构。 那么这种法律从何而来?韦伯分析如在其它情况下一样,资本主义利益毫无疑问也曾反过来有助于为理性的法律方面,在试图做出这种说明时,我们首先考虑了经济状况,因为我们承认经济因素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与此相反的关联作用也不可不加考虑。因为,虽然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的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
一种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这种经济是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所欲达的经济成功,这与农民追求勉强糊口的生存是截然相反的,与行会师傅以及冒险家式的资本主义的那种享受特权的传统主义也是截然相反的,因为这种传统主义趋向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的投机活动来追求经济成功。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从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这一角度可以说完全是非理性的,但它却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资本主义文化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包含着各式各样东西构成的一个完整世界。那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出理性思想的这一特殊具体的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品,韦伯指出,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 ,其实这也是韦伯在这部著作中所要论证的观点。
韦伯同时还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宗教改革的 某些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也并不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其实,在宗教改革之前,资本主义商业组织的某些重要形式业已存在了,这有力的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其实韦伯只是希望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更进一步的说,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释。在这本着作中韦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加尔文教的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韦伯认为:加尔文主义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无可置疑的优越性能够与这样一种斩断个人和尘世的千丝万缕联系的倾向有关系,这种关系源于基督教胞爱在加尔文信仰所导致的个人内心孤独重压下所采取的特殊形式,教义就是如此的,整个尘世的存在只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服务的,被选召的基督徒在尘界中唯一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服从上帝的圣诚,从而增加上帝的荣耀,与此宗旨相吻合,上帝要求基督徒取得社会成就,因为上帝的意旨是要根据他的圣诫来组织社会生活。因而在尘世中基督徒的社会活动完全是为“增加上帝的荣耀”。为社会的尘世生活服务的职业中的劳动,也含有这一特性。在加尔文教中,这成为了他们伦理系统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胞爱只能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存在,而不是为肉体服务的,那么这种友爱首先只能表现在完成自然所给予人们的日常工作中;渐渐地,完成这一工作开始具有了一种客观的、非人格化的特性:只是为我们社会的理性化组织的利益服务。 这便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天职观”。
同时,韦伯还指出,作为基督教的主要特性的禁欲主义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理性化的发展。这种禁欲主义是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禁欲主义的,清教徒的禁欲主义是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禁欲主义在西方的最高形式里便有一种明确的理性特征。禁欲主义使得教徒的修行生活发展成为一套合乎理性的行为的有系统的方法,目的是克服“自然状态”,使人摆脱非理性的冲动的影响,摆脱对外界和自然的依赖。清教徒就象所有理性的类型的禁欲主义一样,力求使人能够坚持并按照他的经常性动机行事,而不依赖感情冲动,这种禁欲主义的目的是使人可能过一种机敏、明智的生活:最迫切的任务是摧毁自发的冲动性享乐,最重要的方法是使教徒的行为有秩序。
禁欲主义如何深入个人的思想之中?如何确定自己受到恩宠呢?况且只有在证明具有与自然人生活方式明显相异的特殊行为之后,才有可能取得这种恩宠,由此产生出对于个人的推动力,激励个人有条有理的监督自己的行为,以使自己获得恩宠,并因此而把禁欲主义注入其行为之中。但是,这种禁欲主义行为意味着人的整个一生必须与上帝的意志保持理性的一致,而且这种禁欲主义再也不是一种不堪承受的负担,而是每一个确
信拯救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与自然生活不同的圣徒们的宗教生活再也不是离开尘世的修道院里度过,而是在尘世及其各种机构里度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在现世中(但又是为了来世的缘故)将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的职业观引起的结果。
在私有财产的生产方面,禁欲主义谴责欺诈和冲动性的贪婪。被斥之为贪婪、拜金主义等等的是为个人目的而追求财富的行为。因为财富本身就是一种诱惑,但在这里禁欲主义是那种“总是在追求善却又总是在创造恶的力量”,这里邪恶是指对财产的占有和占有的诱惑力。因为,禁欲主义,为了与《圣经•旧约》保持一致,为了与善行的伦理评价相近似,严厉的斥责把追求财富作为自身目的的行为;但是,如果财富是从事一项职业而获得的劳动果实,那么财富的获得便又是上帝祝福的标志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项世俗的职业重要殚精竭虑,持之不懈,有条不紊的劳动,这样一种宗教观念作为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
当着消费的限制与这种获利活动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样一种不可避免的实际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中小学校应当抓住信息化建设大机遇,有效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利用信息载体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素质,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包含四种子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融合的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评价的能力,知识更新、运用、迁移的能力,课程开发、整合、设计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搭建起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
(一)信息搜集、整理、融合的能力
在今天这样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成正比。教师需要将各种信息转化为学科知识,并融合到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当中。英语学科有其显著特点,一门语言的背后是其特殊的语言环境,是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那么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时,一定要把语言和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在以单元为单位的英语课讲授之前,或者之中,在合适的时机加入地道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这会大大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有着过硬的文化背景信息收集,整理,融合能力。
(二)知识更新、运用、迁移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有效地将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扩展,英语作为世界最流行?Z种,每年更会产生大量新词,新意,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紧跟时代脉搏,注重语言的时效性,及时准确的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另外,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对于其他地区国家的实事都能及时的掌握,那么英语教师经常应该经常观看新闻,了解其他国家的实事动态,把这些及时有意义的消息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增加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有趣性。
(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的能力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建设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有效总结,是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英语课程设计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不断开发新课程,整合现有课程,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出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的课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听说读写。在听说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突破,网络上已经出现大量训练学生听说的课程,尤其是网络外教的听说课程,使当下的学生能够足不出国就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的经验。还有一些口碑较好的英语学习软件像口语100中英语教科书课文的听读,跟读,评价,过程与环节已经相对很完善,深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与青睐。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注册登录这个学习软件,能够在这里听到最地道的教科书中的音频,教师通过留作业的方式,检测学生在口语方面的掌握程度,学生们对此软件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留的口语作业中去,系统通过即输入即输出打分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练口语的积极性,这很好的体现了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开发设计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组织、监控、评价的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高效地、科学地组织教学,构建信息化教学情景。英语教学情境的正确引入无疑是衡量一节英语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积极的带动学生最快的最立体的进入到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知识当中去,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那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教学情景引入资源,像PPT教学软件,优酷视频,新浪视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视频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教师能够把枯燥的语言知识通过更立体,逼真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而监控能力主要通过网络作业形式实现,通过给学生留网络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动态化全程监控,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程度。网络博客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体现了教学评价能力的信息化成果。学生通过在校园网或者新浪等网站注册博客,构架起了一座沟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桥梁。同学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积累的好文章,大家共同分享,共同交流,相互促进,做到优秀资源的共享。另外,英语教师可以整理一天的观察,对孩子出色的表现,在博客上通过文字,照片等形式进行反馈。也可以对阶段性的竞赛成绩进行总结,或者在博客上发表学生表演英语戏剧的优秀视频,这样一来全班家长,同学通过登录博客,可以及时观看博客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受到表扬的同学和家长,会觉得这是一种荣耀,会更加鼓舞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既使是没有得到表扬的家长和孩子,也将得到积极的作用。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博客向家长和同学们展示推荐优秀的英语阅读类书籍,优秀的电影视频,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这些资源无疑都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成人学习理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33-0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以“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创新高级研修”为代表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相继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却呈现偶发、低效的发展现状,已成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话题。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综合国内外的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等内容。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意识与道德。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实施与评价、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本文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成人学习理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其应用策略,以期为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一些有益尝试。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成人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运用成人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成人学习能力、成人学习动机、成人学习特征等理论与成人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策略等密切相关,成为今天成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的成人智力发展和韦克斯勒(D.Wechsler)、卡特尔(Cattell)等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证实了“成人能够学习”,“成人学习能力的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也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成人学习动机理论认为“成人对学习中可能体验到的快乐感、自尊感和自信心等是维系成人学习特别是自发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成人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等个人因素和教育环境相一致的程度”。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了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内部的特点。
成人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成人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创造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倡导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③提供多元化选择的机会;④开展面向问题的学习;⑤以行动为本位、合作探索:⑥鼓励积极参与。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策略、培养方式、培养氛围等方面,明确提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遵循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原则。
1.教学发展原则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本能力培养应确立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为目的培养理念,将偶发、低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为协作、持续、高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文化。
2.设计整合原则
在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师独立于其他职业人群的核心职业素养是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设计与整合”)素养。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内容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单纯强调多媒体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弊端,达到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3.分层递进原则
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习需求和目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例如,将教师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培养分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两个层次,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培养分为“关注技术应用”、“把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三个层次。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为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现状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
4.问题导向原则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从解决实用问题入手,选择针对性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习内容,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5.行动本位原则
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成人,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储存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这些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是一笔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训者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资源,通过教法研讨、教学观摩、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作品创作、操作演练、评价反思等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继续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促进他们将所学、所感同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原有经验认识和能力水平基础上,完成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建构。
6.服务支持原则
按照成人学习动机理论,各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中各个环节和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氛围。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让教师在培训中体会到快乐感、自尊心和安全感;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学校各方的政策支持,制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如培训证书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与评奖评优相关联等),增加教师对参加培训后有利结果的预期,以便很好地强化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培训后的成功感;三要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服务。
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框架设计
目前,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文献共34篇,其中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有:
黄纯国探讨了混合学习模式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论述了培训中需特别处理好的“讲授与探究、课堂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五大辩证关系。张静等“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并将企业中柔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柔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赵健等“从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支持协同教学的资源型教学环境的视角出发,从中观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支撑作用”。周红春等“结合暨南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与策略”。
由此可见,国内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信息化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等局部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工作较少,且不够系统全面,难以满足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笔者设计构建了“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的培养模式,详见图1。
在图1中,首先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将其分为初、中、高三种层次。初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中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不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还能用于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较高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三种水平层次教师的培养目的分别为基础起步、能力提升、应用与发展。
在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同层次,分别为初、中、高三种水平层次的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技能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与发展研究等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每一层次培养体系又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分别设计了两组培训主题(课程),即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发展研究等六组培训主题(课程),体现从“知识与技能”到“设计与整合”、从“教学实践”到“发展研究”等由低到高的、循序递进的培养原则。同时,对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相应地设计了体现行动本位的专题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自主式、协作式等六种类型的培养方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教师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基本能力。在图l模式中,针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和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笔者把培养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形成、设计与整合能力形成、实施与评价能力养成、研究与发展能力养成、意识与责任养成等五个阶段,体现由基础到提升的渐进过程,其中“意识与责任养成”贯穿始终,以沉锚效应固化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分析
上述培养模式在应用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对高校教师进行定位分层。所谓定位,是指高校教师对照三种水平层次的标准,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一种判断,初步确定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属于那一种水平层次。而“分层”则是指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尊重教师自己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水平层次上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后有所提升。
1.初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目前,在高校,仅仅具有初等水平的教师通常是刚刚入职的非信息技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以及利用PowerPoint自制教学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对信息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内在需求。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重点“关注技术应用”,通过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计培训,使其具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教学和进行多媒体课程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以政策驱动、服务支持等方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达到提升其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的目的。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初等水平教师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教学知识与技能。对于这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常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知识专题讲座和操作技能演练,使他们掌握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信息和音视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学设计的培训,可采用“传递-接受”与“行动-探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举办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专题讲座,开展教案设计、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法研讨等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
2.中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中等水平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教法研究,但还不具备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要提高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通过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途径和方法以及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学习,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简单的政策驱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任务为内核,以课堂为平台,通过技术驱动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从量的改变到质的提升”。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多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校园网和互联网,通过专家导引式培训、自我导向式学习、远程培训学习等,开展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式培训,使教师具备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创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多采用“行动-探究”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等方式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学会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掌握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3.较高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较高水平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使之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同时还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策导向和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课程设置外,真正的动力核心是教师源于成就需要的发展驱动。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教学实践培训,宜采用“自主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和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课件制作、展示、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对情境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达到培养“实施与评价能力”和全面提升“设计与整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发展研究培训,宜采用“协作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例络协作工作平台,设计并上传学习任务,并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充分的认知工具,要求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习任务,跨学科组建学术共同体(教学团队),协作完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建构。
五、结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能力,培养原则包括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建构的“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教师的水平因势利导,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进行,从政策驱动下的被动学习到技术驱动下的带动学习、再到发展驱动的主动学习都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
基金项目:本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与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1201001)和重庆工商大学教研项目“我校教师教学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11345)资助。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独立学院;跨校区教学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与内容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校园信息化是以传统校园为基础营造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人才的质量与效益的双提高。其中,采取网上教学是使高校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跨校区教学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难以提升的问题。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手段达成实验室、教室的数字化教学,通过网络不但能够做到同一校区各个教室之间的联接,同时还能够在不同校区之间互相转播各教师的授课实况。此外,对于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也极其有利。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阶段性、创新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该项建设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从技术方面来说,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到的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层面,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系统、教学课程管理系统、考务和成绩管理系统等,这些子系统共同建构起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从制度方面来讲,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信息化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组织结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尽管大部分高校实施了一系列的针对性的计算机操作、网络技能的培训,其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通常在进行这类活动的时候做不到严格的考核,使得考核显得形式化。这样一来,导致现今高校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依然无法熟练地操作算机与网络系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2.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研发不合理
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较为落后,这是因为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无法满足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需求,使得信息管理的效率低下,导致一些原始信息数据只能够停留在电子表格上,无法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也无法大规模地采用信息手段实施科学的整合。同时,部分高校因受自身教学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的影响,往往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研发外包给第三方软件运营商。然而,尽管这些专业公司的软件开发能力较强,却不懂得高校教学的管理模式和环节,往往会忽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研发出来的程序出现许多不合理情况。
3.高校内部教学管理信息整合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普遍存在政令不一的现象,这是主要因为受到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约束。这一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是数据类型差异及开发技术的标准的差异,通常是各个部门独立开发一套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信息无法全面整合,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正常进行。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1.提高管理队伍信息技术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但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该进程的受益者。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如何,完全受制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增强自身获取、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的素质,以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高校而言,应当积极的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强化培训,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扫除技术上的障碍。
2. 研发符合高校实际需求的信息系统
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不同的高校均有着各自的教学管理工作方式,因此,在研发高校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而言,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应当符合高校的教学管理实际,而且,还应当鼓励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积极的参与到这一研发过程中去,全方位的采纳各方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在投入运行之前,务必采取严格的系统调试,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效率运作。
3.制定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的决策层需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实施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制度,使得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实现协调统一,避免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共同谋划并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稳步实施。也就是说,高校需要按照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况,制定符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制度本身的系统性,实现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确保高校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此外,还应当依据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制定或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 心理认知角度 英文电影 英语文化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文化学习。(Carl James,2003;Lyons,1968;张德禄,2005;常宗林,2004;乐眉云,2006)如果我们只重视句子的完美形式而忽视其文化背景,就会变成Hymes(1967)所说的“文化怪物”(转引自张德禄,2005)。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普遍受到重视。西方学者Haviland(1975)认为文化是可以学习的;本族语者的文化知识是通过文化移入的方式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而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一种有效的文化学习手段就是通过英文电影感触西方文化的。Raggett(1975)(转引自桂诗春,2001)试验说明视觉图像比言语记忆保存的时间要长得多。近年来,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包括文化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傅琳,2006;姚静,2005;刘悦,2005;刘丽丽,2004)。电影作为一种集音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能提供给观赏者四种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关系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Lustig & Koester,1999)。它具有形象的直观性,能让观赏者直接地感受,使记忆更为深刻。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优势可以从长时记忆、心理语境和心理图式三个方面探讨。
二、记忆结构与英文电影
1.长时记忆与英文电影
记忆的目的是把信息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当我们记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总是不停地重复才能记住但不久遗忘掉。但当我们看完一部感人的电影或文学作品后,若干年后其中的情节还历历在目。心理语言学认为,记忆结构有三个层次——感觉记录器(sensory register)、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长时记忆是记忆的最高层次,是保存知识的仓库,用来理解推断新的信息。桂诗春(2001)认为影响语篇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读者对语篇内容有无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它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本族者,促进双方的交流,因此文化知识应被长久记忆。长时记忆包括一般知识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如欣赏电影,前者叫做语义记忆,后者叫做情节性记忆。语义记忆相对稳定,而情节性记忆则是动态的,语义信息可以通过情节性信息的轨迹提取。例如,英法百年战争及法国女英雄的名字这些历史文化常识可以从《圣女贞德》(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这部英文电影情节中获取。十八世纪的建筑样式这一西方文化常识可以从英文电影《爱国者》(The Patriot)的情节中直观地感受到。十七世纪英国皇家的官级服装样式可以从英文电影《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Caribbean)的情节中形象地获取。陈旭光(2002)认为,电影都是以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的,通过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的人,折射出广阔繁复的社会。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蕴含在地理环境、社会行为,以及支配这些行为的思维观念中。英文电影可以提供英语国家独特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这些方面的文化与电影情节相糅合,从而使观赏者在欣赏电影情节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知识的长久记忆。
2.心理语境和英文电影
在阅读理解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读不懂概念存在的具体语境,就不能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有时理解概念所处的语境,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心理语境论认为,由目标或文化所规定的某些语境可以提供一个概念里的特征之间的连接和一个范畴里的概念之间的连接。能够成为概念关系的知识基础的不仅是语境目标,还可以是文化目标。例如,教堂、牧师和婚礼在中国是互无关联的,但是在西方国家却归为有紧密联系的范畴。如果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任何非本族语者就会对这种归类方式感到难以捉摸。因此,一个范畴里的概念由特定的文化相联结,不同文化里的人们进行交流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促进交流的成功。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能够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刻地理解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心理语境。例如,在西方国家,狮子是百兽之首,在西方文化中与国王这一概念紧密相连,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可以从英文电影《狮子王》中直观地感受到。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由西方文化所连接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建立本族语者的心理语境,从而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心理图式与英文电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尽管作了不少努力,但有些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一些建构得不错的英语语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对所学习的材料没有现存的图式,这种情况对理解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摆脱那些起干扰作用的细节,因此在语篇理解中导致错误。Barlett(1932)的研究说明,图式在语篇处理中具有指引作用。由于中西的心理图式不同,学生在语篇理解中往往感到困难,从而造成错误的判断,因此,建立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是准确理解英语语篇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类似英语本族语者的心理图式,而且这种心理图式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完善。英文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可以使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心理图式。
图式中的某一点或几点被激活就可能会激活整个图式,也就是说,教堂、黑色礼服和胸前的白花就很有可能说明这是一个西方教徒的葬礼,葬礼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到场亲友一般不能像在中国葬礼上一样号啕大哭。有了这样的心理图式,我们才不会因英语本族语者在葬礼上穿黑色而不是白色丧服而感到诧异。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更容易建立起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从而准确地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具有“可接受性”(Carl James,2003)。
三、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可利用性
英语电影应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途径之一,然而,英语电影欣赏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李月林,2003)。针对英语电影对西方文化学习的影响,笔者在其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六个班183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其娱乐功能在学生中仍占有绝对优势。76%的学生看英文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英语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只是娱乐的附带品。尽管24%的学生以增加文化知识为目的观看英文电影,但其中认为在英文电影中所学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和跨文化交际偶尔有所帮助的占到76%,而认为从来没有帮助的也占到了1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英文电影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中的作用,而意识到英文电影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部分同学对电影中的文化信息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英文电影在改善学生文化学习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具体原因,可以从心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阐释。
首先,我们所记忆的是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如果只注意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而不注意里面可能隐藏的文化内涵,看完电影后就只能记住其音乐的动听、画面的优美和故事情节的感人,而不会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根据调查,55%的学生偶尔注意电影情节中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中西比较;3%的学生未曾注意过情节中的文化内涵也未曾进行中西比较,这说明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时,没有把其中的文化信息作为重点,因而这些信息没有得到记忆。
其次,记忆编码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联系原则,该原则认为在一起发生的感知、思想和其他的心理活动会在记忆里联系在一起,所以只要其中的一些环节在以后出现,它就会触动其他相连的事情。例如,在英文电影《龙凤配》(Sabrina)中,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沙布里娜谈论了一个平民姑娘与王子相爱拒绝皇室用钱收买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如果观赏者被故事本身的内容或由故事所引发的思想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触动,就会触动其他所有相连的情感。例如西方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触动就会带动平民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拒绝收买的故事、沙布丽娜、当时用的关键词语“buy off”、电影的名称和演员的名字。相反,如果欣赏电影过程中没有思考西方的等级制度,即使看到这一词语也想不起前面的其他环节。根据调查,76%的学生偶尔联系课堂上所学的文化知识,3%的学生未曾联系过。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课堂所学的知识,这也是利用英文电影改进文化学习没有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信息遗忘是记忆的一个普遍规律。心理学认为,回述和再认会提高记忆强度,降低遗忘率。根据调查,71%的学生看完电影后偶尔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述和再认,而从来没有此习惯的学生占到了11%,回述和再认的频率非常低,所以即使在看电影过程中学到某些知识,也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复习而很快遗忘掉。
懂得了记忆运作的原理,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培养多思考的习惯,多注意电影情节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多联系课本上所学的文化知识,多重复回述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尽管英文电影蕴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样,但由于其比较琐碎,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没有现实性,因此不能同文化课本中的知识等同起来,一概而论。因此,笔者认为,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课本与英文电影相结合,课本为本,电影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学习更为有趣,理解更为深刻。
四、结语
英文电影作为英语国家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成为非本族语者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本文从心理认知角度介绍了英文电影作为现代媒介促进文化学习方面的优势,并解释了学生利用英文电影改善其文化学习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了解了记忆原理,学习者应该培养合理利用英文电影的习惯,通过英文电影的帮助,开阔文化视野,在轻松愉快的情节中结合课本文化知识实现对西方文化学习的长时记忆目标。
参考文献:
[1]Barlett,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46-62.
[3]Haviland, W. A. 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5.
[4]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102-143.
[5]Lustig and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M].New York:Longman,1999.
[6]Lyon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68.
[7]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34.
[8]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
[9]傅琳.英语影视教学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6,(3):144-145.
[1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6-112.
[12]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148-150.
[13]刘丽丽.英文原版电影走进综合英语课堂的尝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3):105-106.
[14]刘悦.英文电影欣赏课的学习策略和基本教学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8-120.
[15]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96-140.
[16]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0-263.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各种语言技能课程,比如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都要建立在词汇教学基础之上。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模式来看,词汇教学往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因此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但是掌握一个词,并不只是了解该词的词义,还需要掌握这个词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形式(读音和汉字)、内容(意义)和功能(用法)等方面,这使得词汇的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技巧上不断探索。本文借助认知心理学者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尝试提出一套对外汉语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认知负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认知心理学者在实践中深化并不断发展了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说。一是认知结构包含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和时间都是无限的。二是认知负荷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weller。一些实证支持内在、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呈负相关这一观点。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可以增加内在认知负荷,而材料的呈现方式及教学设计方式容易使得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则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努力。Sweller提出,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为达到上述目的,Mayer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数量大、内容庞杂且具有开放性,词汇之间在语音、意义、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使得学习者要面临学习材料本身难度较大的问题,容易造成内在认知负荷增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往往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如果教师教授词汇无序或教学设计不合理,易造成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如果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语料库、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控制学生信息输入量和输入过程,就可以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但如果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形式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或者非语言信息过量,反而会加重信息加工的负担,从而收到反效果。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让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使网络生动呈现学习信息,或在虚拟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汉语情景,归根结底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造不同的汉语词汇教学的外部条件。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手段引入词汇讲解的不同阶段来建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学生词汇学习的难度。
(一)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汉语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授课依据,教材中的词语一般与课文相配合,使得一些教师上课时不能筛选词语,对于词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也并不明确。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词汇的难度及使用频率应该是确定教学顺序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词汇的呈现阶段,利用语料库了解词的频率,并筛选出教学内容,是降低学习材料难度,进而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关键。一般来说,综合课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都有训练,因此对词汇的要求较高,可以从词汇形、音、义、用法等角度进行教学,教授内容较为全面。而听力、口语等单项技能课,可以以意义和用法的教授为主。因此,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合理分配认知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多媒体环境下分模块教授词汇
一些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无序、无差别地教授词语,这容易阻碍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已有信息的关联与提取。不良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容易增加外在认知负荷。教学中遇到那些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词语时,可以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信息模块,再由简到繁、由分到整地依次呈现并讲解。因为小的模块占用的信息加工资源少,在工作记忆中能够被同时加工。在教学设计阶段,可以考虑以小模块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和讲解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记忆,加深学生对抽象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将虚拟技术引入词汇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
应用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可以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自主体验汉语词汇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模拟教师授课,从而克服时空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其学习过程应更有实践性。对不具备在中国本土学习汉语条件的学生而言,虚拟课堂环境和虚拟教师无疑使得学习成本更低,通过人机交互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有课堂学习条件的学生,虽然能够与真实的教师互动进行语言实践,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仍能随时练习汉语词汇,从而延伸了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认知投入,增加有效认知负荷。
(四)利用网络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下练习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建设网络课堂辅助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的大量资源在网络课堂中提供给学生,供其学习和查阅。教师也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在网络上发起讨论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能够让学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建构信息化词汇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注意信息适量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接收的信息更丰富、更生动。信息技术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够让学生以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通道实现信息的认知。但是,如果将过量的信息全部呈现给学生,容易让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也容易干扰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关联和加工,这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让教师更容易获得教学资源,但也对教师筛选有效教学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信息要适量,重点要突出,呈现信息的顺序和策略也要科学合理。
(二)对信息技术不能过度依赖的原则
词汇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担者。而作为交际工具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内容又包含着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一旦利用了信息技术,就容易将词汇与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大量结合呈现。而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文本等多种方式的冲击下,其认知容易局限于事物的表象,缺乏对事物本质和事物关系的深刻认知。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展示效应,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三)信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信息环境下,学生不再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要主动利用多层次的技术手段提高语言技能训练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有效认知负荷和学习主体的认知投入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扩大词汇量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是词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五、结语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信息化手段
体育课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现在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国家教委教体(1992)11号文明确规定:“各类体育课均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学时的12%。而体育理论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多以教师口授为主,偶尔会借助挂图、绘画等常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会使教师在备课时感到信息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上好一堂体育理论课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备课,收集背景资料,了解最新的教学科学成果和人体科学的发展,注意体坛动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般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理论教师,大多数的体育实践教师不愿意上。这些因素造成了体育理论课的基本障碍。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以其新颖、直观的形式以及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以《运动损伤》的理论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体会。
课的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身体健康知识部分的延展内容。是针对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但对自身生理知识了解少,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特点而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为以下几点:
认知目标:了解身体结构特点和损伤原因;
技能认知目标:初步具备避免运动损伤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规避运动风险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提高规避危险动作减少运动损伤的能力,难点是了解骨骼、关节、肌肉的协调运动规律。
本课所讲内容――骨骼、关节、肌肉是实际存在但很难直接观察到的,而这三者发生损伤的时机具有突发性,在课堂上如果进行实际模拟又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本课教学中,使用了应用软件、flas等信息化手段,生动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要素。
首先,通过“快乐运动”的视频导入新课,向学生灌输了绿色运动的概念,也提醒学生运动中需要注意,尽量不要发生运动损伤。
在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讲解骨骼、关节、肌肉以及三者与运动的关系。例如,在骨骼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隐约摸到自身骨骼,但是有皮肤、肌肉等的阻碍,很难有清晰的概念。而骨骼的flash中通过动画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骨骼的作用,整体的形态等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又例如关节。关节是连接骨骼的枢纽,但是“关节是怎么连接骨骼的?连接以后又是怎么和骨骼一起动起来的?”学生的疑问,在关节flash的展示中很容易的得到解答。而在肌肉的教学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肌肉以及运动中使用的肌肉等信息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关节的flas,将关节生动形象的展示在是实际存在但是用肉眼很难观察到的,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很轻松的理解理论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以及实际实践的能力。flas便于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理论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师的语言动作,启发学生学习。而学生通过自主尝试,互相对比,观摩讨论、探究互动、归纳总结等方式很容易的形成系统的概念。
知识引申部分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使用教学应用软件来完成的。
通过网络调查,中职学生最喜爱的运动是篮球,而在篮球活动中,踝关节、手指、膝关节的损伤最为严重。考虑到运动损伤的突发性、教学模拟的危险性和不可操作性、中职学生好奇心、探索欲望强以及他们的青春期逆反心理等因素,我们开发了“篮球运动损伤模拟实验室”,通过学生独立操作,自主学习、探究,总结运动中造成损伤的因素,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损伤的目的。
软件的使用,易于学生观察体会,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操作教学软件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很容易的总结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教师引导归纳。教师把握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伤害的因素。
在学生了解了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后,使用生活中运动损伤后果的真实图片,加深学生对于损伤的危害的印象,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规避危险的意识。
本课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新颖、生动形象;易于学生观察体会学习,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动手实际体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积累信息。
通过教学实例证明,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体育理论教学,通过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视听刺激,能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来,使学生在兴趣昂然的情况下接受知识,并能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地感知、理解和记忆,避免了因传统教学方法上的定势而使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