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诊断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附一是浙江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创建于1919年,担负浙南闽东北2000多万人口的医疗保健及危重疑难病症救治任务。据了解,思杰桌面云解决方案目前供温附一2000多名医护人员使用,能够支持任何终端设备平台对后台的安全访问,无论是基于Windows、iOS、Android还是其他平台,访问体验完全一致。医生专家和医护人员可以用任何智能终端打开自己的PC桌面,随时随地继续之前尚未完成的工作。
温附一的信息处处长潘传迪介绍,专家资源始终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温附一专家还承担了科研和教学任务,温附一现有包括留学生在内的4000多名在校生,负责联系33家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指导工作。与此同时,专家们每年需要多次参加全国性会议以及全省、全市的短程培训。温附一还托管4家县级医院及与7家社区中心卫生院结对,专家们也需要经常参与中小医院的会诊工作。此外,温附一还在抗震救灾、传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事件,以及援外、援疆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温附一思考,如何利用移动医疗和移动办公,把专家们“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从而提升医院专家的生产力。
2014年1月,温附一联手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出“智慧医疗”手机门诊系统,这标志着温州公众实现了复诊病人“足不出户、在家看病”的就医新模式。今年3月,温附一与联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医疗”架构及解决方案。9月,温附一选择了思杰Citrix的桌面云解决方案,让医院的专家能轻松实现远程诊断、远程办公。
关键词:糖尿病医药数据库;中医专家;糖尿病诊断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群体智慧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547-05
Diabetes Diagnosis System Integrated with a Variety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WANG Guo -qiang,KAN Hong-xing,WANG Zong-dian
(School of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seriously hazards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crease year by year, but the correct diagnosis rate is not high. Collect the much valuable clinical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iabetes diagnosis of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es? tablish the diabetes medicine database, and combine various data mining technologies to develop a diabetes diagnosis software system. It can automatically diagnose diabetes based on the patient medical information, which can assist the work of a doctor,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 cy, and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probability. Compared to the singl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his system uses the wisdom of crowds to im? 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Moreover, It can be optimized with the new patient data,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estify the validity of the system.
Key words:diabetes medicine database;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diabetes diagnosis system; data mining technologies; the wisdom of crowds
1概述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3500万人,占世界糖尿病人群总数的1/5,患病率居世界第二位,并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超过120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糖尿病人口总数将猛增至8000万至1亿人[1-2]。目前我国年龄在35岁~74岁的成人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为23.6%。就是说,有3/4的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在就诊病人中,治疗达标的病人仅占33%。大多数病人只有被动地等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去就医。我国糖尿病防治状况更不容乐观[3]。
根据上述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无论从人数规模还是增长比率都相当惊人,但是相对应的提前检测和病后治疗却处于严重不足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个落差,关系到我们的全民健康和社会进步。
糖尿病中医专家在诊断糖尿病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临床信息资源(如病人资料、专家经验等),而数据挖掘技术能从大量的数据资源中挖掘出深层次的、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如果将大量的临床信息资源整合到医药信息数据库中,然后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医学信息数据库中,可以挖掘出其中的医学诊断规则和模式,从而辅助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数据挖掘还可能挖掘出一些潜在的、隐含的、甚至中医专家都没有发现的知识,从而能帮助医生优化传统的诊断方法和医疗方案。
2研究背景
国内外已有一些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糖尿病诊断研究。
肖永华等收集了128例吕仁和教授诊治的糖尿病患者的医案,存储于"中医医案数据库"中,对糖尿病类型、分期、并发症、病因、病位等的出现几率及其关系进行相关的查询和分析总结[4]。该研究客观反映了吕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思路与经验,利于专家学术思想的总结,但没有最终形成实用的糖尿病诊断预测系统。
(3)神经网络挖掘模型
图3三种挖掘模型的结构图
2)利用糖尿病数据库数据分别训练3种挖掘模型
在Visual Studio 2005中,针对3种挖掘模型,分别点击菜单命令“挖掘模型|处理”,在打开的“处理挖掘模型”对话框中单击“运行”按钮,即可使用视图“view_diabetes_diagnosis”中的数据来训练挖掘模型,训练完成后将生成3个可以对病人数据进行诊断的挖掘模型。
3)利用群体智慧综合多种数据挖掘模型
我们现在总共有3个数据挖掘模型,对于一个新的病人信息,每一个挖掘模型都能判断出来一个诊断结果,当3个挖掘模型得出的诊断结果不一致,我们采用群体智慧的办法,即“三选二”,以占大多数的诊断结果为准。这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4.1系统测试的诊断准确度分析
下面的图4分别列出了决策树模型、关联规则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利用群体智慧的综合模型的诊断准确度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相比于单个数据挖掘模型来说,使用群体智慧的综合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的准确度。4.2系统优化的诊断准确度分析
由于糖尿病数据库中的病人数据不足,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但本系统可以利用新增病人数据不断地自我训练调整模型,逐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优化的过程如下:当有新的病人数据时,先利用该系统得出一个诊断结果,再由中医专家对系统的诊断结果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数据加入到糖尿病数据库中。如果发现系统的诊断结果和专家的不一致,则立即利用新的糖尿病数据库重新训练,得到一个新的综合模型;如果发现系统的诊断结果和专家的一致,可以暂缓重新训练,当积累到一定个数的新数据后再重新训练,得到一个新的综合模型。然后再使用新的综合模型去诊断病人,如此重复。
为了证明优化过程的有效性,我们将现有的糖尿病数据分成两份,一份占80%,先用这部分数据训练得到一个综合模型,另一
关键词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 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 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 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 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 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将各种传感器、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数字医疗来完善医疗的标准化,进而推进整个医疗信息化的改进,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医疗物联网也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信息技术浪潮的新经济引擎,将对医院和医疗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医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普通的物联网更有突破性,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开阔和宽广。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目前,我国患者的就医环境依然很难令人满意。“耗时、费力、费用高”成为患者对医院的普遍印象。笔者的真实体验是,在一般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就诊,挂号、交费、化验、取药哪项都需要排队。其中挂号、交费、取药以及化验、影像等检查环节人员滞留情况最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就医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欠佳让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最容易积聚的地方,也使得公众对当前公共医疗服务现状的怨声载道。
公共医疗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经过了多年的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曾经以失败告终。早在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报告指出,当时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也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5年,中国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中医改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价虚高给百姓造成“看病难,吃不起药 ”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以药品流通为例,药品的真实成本和药品的质量,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这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花"冤枉"钱吃药和使用假冒伪劣药品的双重胁迫。
在目前,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在推进中,新医改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物联网技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经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另外,医疗物联网在合理配置目前的医疗资源方面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目前,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同时,由于历史上二元体制的割裂,大量优秀医生集中在大医院,患者对社区医院不信任,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治疗和诊断费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现有通信网络,可以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把不同地区的病人数据传输到各种医疗机构,对病人病情进行检测,随时调整用药或提醒病人入院进一步检查。例如,为慢性病患者配备了传感器,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测他们在日常活动中身体状况,这样患者不必往返医院,医生也能得到患者的身体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处理相关异常情况。在美国,仅仅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每年就能减少10亿美元的住院治疗和急诊费用。
此外,医疗物联网也会对医院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资产和药品等植入RFID芯片,医院可以对医务人员、设备、后勤供给、来往车辆和安全保障实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这不仅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速度。
移动医疗:
医疗物联网发展的原动力
医疗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最初设计思路来自移动医疗。最初,是医疗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电子医疗。随后,当代先进的智能移动设备大大促进了电子医疗业的发展。将这些先进的移动设备与电子医疗相结合,便形成了移动医疗服务。近几年来,移动医疗服务已成为电子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移动医疗能够让医疗保健系统更加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所以随着移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的移动医疗正在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模式的实践。
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病人,围绕病人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病人有关的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了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的基本医疗安全、质量就得到了保障。
在以病人和对象的理念指导下,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患者可以接受各种移动医疗设备对其提供的实时医疗服务,无论患者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医生的医疗监护。如果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终端设备接受对健康有益的医疗资讯医生的嘱咐等;也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传感器,获得自身的体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传递给医生;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医生进行交互,实现远程就诊的过程;医疗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掌上资讯等服务。
当然,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
表1是国际联盟对中国老龄化人口的统计。虽然中国的百分比比其他国家低,但是老龄人口的数量到2050年将达3亿多。另外世界日趋严重的流行病的不断变异和增加,也使得相关的公共部门在如何有效地监控病毒传播和医疗保健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正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快速的改变,中国国民的慢性病风险因素也在迅速提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亿。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中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美、英、法等国高4倍至5倍,比日本高3.5倍,亦高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恶性肿瘤死亡率接近美、英、法,高于日本和印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各国;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印度,接近美、英,明显高于日本和法国。此外,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可以说,巨大的医疗和诊断需要和相对不足的市场供给,给医疗物联网技术介入到移动医疗领域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窗口。而伴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更促进移动医疗管理观念的转变。一种以医院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正在转向对象管理。这种转变,是医疗模式向更加人性化发展的推手。医疗物联网促进移动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自由,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快捷的医疗诊断途径。比如医生就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无线装备,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数量128万,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目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基于对呼吸道声音、呼吸气流、心电图等物联网监测设备的研发成功,通过医院和医生为基础的物联网医学中心的监测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远程监测与管理得以实现。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物联网医学对慢阻肺确诊后的治疗和监测效果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仅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浪潮带动了物联网与移动医疗健康服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研发现,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移动医疗健康服务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建立健康呼叫中心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约占38%),其次是短信预约提醒(约占25%)、远程医疗(约占18%)、访问患者病历(约占18%)、跟踪治疗效果(约占17%)、提高医疗健康意识(约占10%)、监测患者状况(约占8%)和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撑(约占6%)。
也正是因为移动医疗具备如此大的发展潜力,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层出不穷。2014年5月28日下午,支付宝对外公布了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据此,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具体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在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禁处方药网络销售。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将占据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前两位,分别占37%和21%。
瞄准医院管理的三个痛点
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我国有医疗机构约30万家,包括医院19万多家;其中私营医疗机构15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1%,私营医院约9000家,占医院总数的3%。对于医院来说,由于涉及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大量人员和病人的管理,为了保证医疗的质量,医院管理早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公众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上一次中国医疗改革的失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医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的整体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当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对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医院物流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这三个难点,就成为保证让医院摆脱繁琐管理工作束缚的战略选择。
痛点1:医院物流管理
医院物流涵盖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其中包括:(1)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2)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3)医用标本送达,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4)医院后勤传送,包括各种辅助物资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
医院的物流系统因为涉及规模庞大的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所以医院的物流管理如果发生错误,将极大地影响医疗质量的稳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而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院物流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药店药库或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可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贵重药品或危险药品上贴有RFID标签,就可以实时获取药品批次、入库时间、存货架位置数量出库时间、去向、使用药品的患者和医生等信息,以便对药品进行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这样,通过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实现药品在流转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动跟踪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说,医疗物联网应用在医院物流运输系统,不但能有效衔接后勤库房与各前线部门科室的物品传送通道,降低人工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极大促进物流环节中各项工作向规范标准化转变。
比如医疗物联网可以监控冷链产品的温度,通过在温度感应电子标签上做好设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温度传感器都会将温度的变化情况转化为电子信号,RFID芯片感应并记录该信号。当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再将读卡器对准电子标签一扫,就能得出该冷藏箱内疫苗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此外,医疗物联网未来更深层地介入到医院物流管理中是与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对接。目前在发达国家,采用不同的物流自动化工具的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既可以传递药品、小型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办公用品等小型物品,也可传递输液、餐车、医疗废弃物等中等或体积较大的物品。据国外权威应用分析结论表明:医流机器人物流系统执行医院内部物资传输任务能够减少75%的运输成本,减少34%运输时间,减少38%的运输可变性。
痛点2: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专业分工细化和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医护、医患、医技等关系复杂;人员组成为技术和知识最密集群体;管理程序、技能、方法复杂多样,协调成本高;同时质量保证靠医生自律和制度强制性双重管理。在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过人工定岗、定编来管理控制,由于岗位人员流动、药品种类繁多、医疗服务环节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安全无法保障,从而加重了职能、管理、人员分工的混乱。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安全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可以在医生的临床操作、病人等候时间、重点部门、重点医疗环节管理、呼吸机和器械设备相关性感染、围手术期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在增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
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手术流程规范管理,增加围术期医疗安全,防止手术差错。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制品时可以全程追踪,提高用血安全。药品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可以保证用药安全,杜绝给药错误。
另外,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医生或护士需要随身携带一大堆病历本,并以手写方式记录医嘱信息。这样既不利于查房效率的提高,也容易因录入和识别而产生误差。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掌上电脑,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详细信息,使病人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医生和护士更可以通过医疗物联网监控系统,对病房和病人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使医生或病人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比如医生和护士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时跟踪和掌握带有RFID腕带的病人的生理状况。医院还可以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医疗物联网甚至可以定位医用垃圾,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
痛点3: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有多至上千种医疗仪器及设备,且目前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额占到了医院固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例。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设备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加,设备科对于设备的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流动设备位置不能实时跟踪,寻找设备费时费力;不能准确统计设备使用率、使用时间、使用状态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对使用者的管理不够充分,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闲置设备不能及时被发现并收回或转借,设备利用率低。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设备管理难题的呢?
和医疗相关物品的管理一样,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医院一方面可以记录医疗设备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可以对设备库存状态进行登记,对设备状态,包括数量、是否待维修、是否待保养、使用年限、设备价格、厂商信息、售后服务、使用说明等进行追踪;同时,医疗物联网与设备科的信息保障系统连接,可以让管理者知道其历史、使用时间、使用者、使用位置、故障记录等,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实现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可以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设备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稳定性高、扩展性强、方便易用等特点;使用该系统可有效地做好医院基础医疗设备管理,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和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另外,以医疗物联网为媒介,通过物与物的相联、物与人的相联,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医院对实物资产的掌控管理。通过RFID标签、条码、二维码识读传感技术,以及3G通信,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医疗物品智能入库和出库,资产盘点、报修和报损、科室管理防盗和报警等功能。
医疗物联网产业带动上亿市场
在2013年,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从智慧医疗到移动医疗,从远程医疗介入到医疗物联网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医疗物联网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最广泛的应用体系,医疗物联网所带动的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智能安防系统、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统、无线定位系统、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产业类型,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
而伴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物联网也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支持。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区远程医疗、住院人员健康实时监测、医疗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等方面。另外,根据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在未来力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的智能医疗产业链,加强了医疗传感设备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地也在近期出台文件支持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比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意见》中,远程医疗已成为该市打造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领域之一。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感知技术加强对医用器械、药品和医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开展基于社区、家庭的新型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用,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医疗体系。
关键词:医疗事故;医疗事故鉴定; 医护人员;药品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62-0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就医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就医就避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医疗纠纷,所以渐渐地医疗纠纷就成了人民群众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中鉴定难作为人们关心的核心难题,已经严重困扰了人们的生活,并且给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从鉴定难出发对医疗事故鉴定的改革之路来谈一些个人见解。
1.首先,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蓬勃发展,但法律却跟不上发展步伐,虽然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等一些法规已经相当的完善,但却仍然无法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法律渴求。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冲突使得医疗纠纷频发。伴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医疗事故鉴定也大幅增多,但医疗事故的鉴定的程序上存在着很大漏洞,使人们在申请医疗事故时,明显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没有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也必须保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这对于医疗事故鉴定程序顺利进行,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其次,要加强对医药市场以及医疗器械市场的规范管理,我国的医药市场以及医疗器械市场一直很混乱,虽然近几年有所关注并加强了管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依然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对药品以及医疗器械工作人员的管理没有很好的落实,再加上外国进口药品对我国药品的巨大冲击,使得国产药品管理更加复杂,同时人们对西药的青睐,使得大量假西药次西药流入我国药品市场,患者也一时无法分辨真假。不少医务人员利用此机会欺骗大批患者上当。
3.加强医护人员的再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由于医护人员长期在一线工作,得不到具体细致的高素质再培训,有的医务人员平时又不注意学习业务知识,再加上基础知识不牢固,又缺乏专科知识和临床经验,还有的知识老化,对一些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典型的病情缺乏充分细致的认识和诊断思路,这使得他们常因判断失误而造成误诊漏诊。甚至对某些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使得一旦发生突然变化或死亡,事先又未向家属交待,而引起医疗争议。随着近几年医院的竞争以及医院信誉的综合评定提上日程,在一些地区许多知名大医院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名声,高薪挖取医护人员,这也使得医护人员过多注重自己的名声,忽视了对自己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更加功利化,同时人们为了名医专家,不惜花费重金,这也加剧了医护人员腐化堕落。
4.加大对病历等医疗机构资料的管理,病历作为我们的直接基本资料往往让我们看不懂,甚至有时候我们根本没有建立病历,针对医疗纠纷的取证困难,我们应该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更好的知道了解调取病人资料,同时为医疗鉴定提供更真实的资料。病历书写不规范,造成举证困难已经相当常见。近年来在受理的医疗争议的案例中,大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病历书写的缺陷和不足。如字迹潦草,或随意涂改,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等等,甚至有些基层医院没有门诊病历。客观、完整、真实的病历对于公正判断医疗事故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重视病历的书写与保管,加强对病历等医疗资料的管理与监督,不仅有利于医疗争议中的举证,也是医疗机构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5.建立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实行“医患沟通管理体制”,尊重是融洽医患关系的纽带,让病人享有知情权是搞好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手术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以及预后、所用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副作用、医药价格和收费标准等都应如实告诉病人或者其家属。凡对病人有损伤的诊治方法都要及时让本人或其家属了解并签字同意。实事求是地解答患方的问题。增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诚信是新型医患关系的核心。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能够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也更加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6.大力发展医疗保险,不断探索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
保险、医疗事故赔偿保险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普遍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及医疗事故赔偿保险机制,以促使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医疗工作有更好地更快地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医务人员从繁杂的争议中解脱出来,方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且也能保证公民更好地享受医疗。
参考文献
[1] 郝从宇. 医疗纠纷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的法庭审查[J]. 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6(04)
[2] 徐智慧,郭晓江. 保持医鉴工作公正性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08)
[3] 刘慧,龚圣济,徐莉. 浅析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医院管理杂志. 2006(03)
关键词:大数据 医院管理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57-02
一、引言
在21世纪,大数据在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各层面、各领域都开始受到重视。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这使得很多医疗机构能够在战略上和资金上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研究。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
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具有4V特点: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数据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决策离不开大数据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医院的规划、战略、营销等等也无不与大数据关联。医疗行业将先行迈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将会决定着医院的未来发展。大数据对医院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与空间。
二、大数据给医院管理带来的机遇
1.规范并提高医院的基础管理水平。大数据时代,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到系统设定的标准水平,减少管理人员水平高低的干扰及主观影响,从而实现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大数据时代,医疗系统将可以获取更加多样和完整的数据,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全局性的数据支持。因此,基于全面数据的驱动,将使医院管理决策更加精确和科学,极大提高了医院的基础管理水平。
2.创新医院的管理方式。比如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岗位管理体系,是结合各科室工作性质、内容、业绩贡献等多方面因素而制定的,不同的科室及岗位根据工作任务多少、难易繁简程度、责任的大小、所需的资格条件等各方面的综合要求,以此来评价每个人具体工作的价值。没有大数据作为支撑,这些繁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大数据创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提高了医院的管理决策水平。
3.提高医院的财务分析管理水平。医院大数据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性,不仅解决了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而且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为医院管理层提供了财务数据的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及盈亏损益分析等,让全成本管理成为可能,实现了财务数据的实时变化、信息挖掘和过程监管,对于提高当前医院整体运营工作效率、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运营风险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将进一步为医院财务决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4.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长期以来,患者和医生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一直是他们之间矛盾主要来源,而且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在大部分时候患者无法真正了解到自身的病情。在大数据医疗时代,医疗的所有信息公开透明,并可以在社会大数据中去对比,这将逐步消除患者与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方便患者了解医疗知识与技术,并能主动地参与,医院尊重患者的想法,和患者一起做治疗决策,从而增加患者对医疗方案的信任度,提高满意度,这些都将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的健康理念和知识,使医疗效果达到最优,也避免了过度医疗,进而彻底改变了医患产生矛盾的环境。
三、大数据给医院管理带来的挑战
1.医疗大数据的挖掘处理的技术问题。迄今为止很多医院在处理数据时仍然只是单一的文本录入、搜索等简单的操作,在数据的挖掘处理、深入分析等方面十分欠缺。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处理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医疗数据量庞大,我国医院信息系统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因此数据的数量大、种类多、非标准化以及不够开放这些问题,都将对医疗行业的数据的处理挖掘以及共享造成很大的困难。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已经没办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怎样才能实现医院数据的自动处理,从而发挥其在医院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
2.大数据时代医院的分析决策问题。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来做决策分析已经逐步代替了传统的经验决策。但是问题也出来了,医院数据的大部分是文本非结构化的数据,传统的数据挖掘策略在非结构化的医疗数据条件下已无能为力,不仅保证不了医疗决策的时效性,而且会丢失非结构化数据的隐含信息,从而影响医疗决策的准确性。对于医院来说,大数据能否有效利用,对提高医院管理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医疗大数据转换为支持医院管理需要的信息,也是医院在大数据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数据时代医疗数据隐私保护面临挑战。现在医院的不同业务流程都存在着很多的节点,都能够对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访问,由于医疗数据的特殊性,这些数据在没有经过妥善处理的情况下,泄漏出去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医疗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但数据的共享与传播,加上行业的特殊性,如何对客户的敏感信息及隐私进行保护,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将是大数据时代医院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4.医疗行业大数据人才匮乏。人才是医疗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和分析数据。医院系统的数据量庞大,数据类型太多,数据来源庞杂,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交杂相混在一起,筛选、处理和分析确实是一大难题。更需要不同于传统数据分析的人才进行分析管理。目前,这方面人才缺口很大,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一支大数据专业队伍是应对大数据挑战和机遇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思考与应对
1.大数据是思维的变革,树立大数据管理意识。大数据不仅冲击着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模式,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数据处理技术,也是一种认识观、方法论,它会带来一场思维的大变革。医院的管理者应树立大数据管理意识,根据医院战略规划、业务需求和长远发展,研究、分析大数据对于医院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密切关注大数据发展及前沿动态,对大数据管理的观念应及时更新,放眼未来,如此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是以大规模数据信息为基础,以高效率的数据存储、传输和计算能力为支撑,以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实现智慧的疾病预防、诊断、管理、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应用的深入,大数据时代将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新型媒体形式和新型资源,新型数据源应持续加入数据共享平台,以此来不断促进院管理决策与研究的发展。
3.加强完善医院客户信息安全建设。大数据在带来产业发展的同时,怎么才能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第一位的就是系统要保证是安全的,包括系统运行的物理及信息安全。在为公众服务时,管理上的疏忽也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医疗信息安全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可以从法律制度的强制、规章制度约束、人员的遵守等方面抓起,切实杜绝核心数据和隐私被泄露的漏洞。
4.大力培养医疗大数据人才队伍。目前,大数据人才缺口很大。只有专业的大数据人才才可能使数据价值得以体现,大数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专业的人员。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各医院应尽早开始搜寻这方面的人才,尽快组建具有大数据建设能力的团队,培养一支懂管理和技术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这将大大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总之,当今医疗机构应该正视和积极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转变思路,积极有效地将数据转换为可用的资源,关键要做到创新并找到科学的发展模式,从而改善医院的管理水平与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提升竞争力,从最根本上实现大数据在医院管理中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惠芳,徐卫国.大数据视角下医疗行业发展的新思维[J].现代管理科学,2015(4):70-72
[2] 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647-657
[3] 王梦影.医疗大数据:核心问题是“人”不是“技术”[J].健康管理,2015(3):24-25
[4] 乔岩,王伟.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健康管理,2014(7):48-49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 山西临县 033200)
关键词:大数据 应用 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224-01
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呢?通俗地讲,大数据就是对网上海量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加工和利用。通常,人们用四个V描述它。Volume:数据量大。IBM在2012年研究指出,已有数据的90%是近两年内产生的,预计2020年的数据将会是现在已有数据的44倍。Variety:种类繁多。大数据的特征不仅仅是数据量的激增,还包括数据结构的演变。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出现了多种类型数据关系,而不只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Velocity:产生速度快。主要表现位数据流和移动性还有处理速度要快,实时性要高。大量新部署的传感器都在时刻地产生新的数据,如何快速的传输、记录这些数据,并快速地对大量的移动的快速的数据请求做出响应,也考验着当前的各种数据系统。Value:价值密度低。虽然大数据的数据规模非常大,但实际上有用的数据并不多,其价值密度可以说非常低。如何在大规模的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数据是大数据分析的关键问题。要在海量的、种类繁多的数据中发现数据间的关系,获取有用信息,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1 大数据的应用
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意义,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实施大数据战略。事实上,大数据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显现,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价值。
在电子商务中,通过跟踪记录消费者的浏览、消费情况进而推断个人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以及客户群体的习惯,并为客户推荐相关的商品。在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大数据使数据共享成为可能,能极大提高政府各部门间协同办公能力,提高办公效率,大幅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最重要的是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智慧城市向更加智慧、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目标迈进。在医疗领域,大规模复杂数据已经变得很普遍,通过对大量病人的各类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有助于更有效地找出疾病成因,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等。
2 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已近开始,并且将持续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数据量越来越多,而且包括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多样及不确定性等问题的处理。大数据在带来种种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
(1)数据的不确定性。大数据的“四V”特征在数据存储、传输、分析、处理等方面均带来本质变化。不确定性数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可以以关系型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流数据或移动对象数据等形式出现。(2)数据的可用性低。随着大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劣质数据也随之而来导致数据质量低劣极大地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也必将导致源于数据的知识和决策的严重错误。(3)大数据分析人才的缺乏。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缺乏合格的分析大数据的人才是大数据分析的头号障碍。请注意,人荒是比机器成本和复杂程序材料更大的交易。(4)安全威胁。海量数据洪流中,黑客的组织能力、作案工具、作案手法及隐蔽程度更上一层楼,其安全威胁更为严峻。典型的有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级持续性安全威胁)。(5)个人隐私问题。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度分析,很容易了解用户行为和喜好,乃至企业用户的商业机密,对个人隐私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3 解决的思路
3.1 技术层面
研究现状大数据可以分为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三类,大数据服务需要能够同时支持这三类数据。对非结构化数据要考虑底层特征、语义特征在内的特殊特征和一些扩展性质,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建模。良好的数据模型才能实现大数据服务最底层的支持能力,因此需要规范大数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类型,提高其兼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非结构化数据去冗降噪、语义匹配等问题的实现;以及借助大数据的实时检测能力与事后回溯能力应对APT攻击等。
3.2 应用方面
大数据时代应以创新理念融合大数据与数据挖掘,重视数据可用性问题。通过大数据的快速整合和有效分析,在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大数据洪流中提取潜在有用的信息,创造“大”的价值。运作时应加强检索、分析、大数据服务能力优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寻找数据洪流大潮中新的立足点。政府部门也应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建立智能平台,引导、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推动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3 数据共享
出于商业意图,企业的数据收集和挖掘可能会侵犯到个人隐私;同时,数据将成为战略资产,一些数据垄断机构无疑将会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掣肘,这就要求政府与监管部门制订规则、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等。
4 结语
大数据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面临着很多技术挑战。虽然这些挑战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困扰,但新科技带来的改变会远大于其存在的问题,大数据很可能会拉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在这次大数据变革中,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最小,甚至存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希望通过在大数据技术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智能城市的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如明.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价值与应对策略[J].移动通信,2012.
[2]李建中,等.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可用性[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
[3]韩晶,等.基于主体行为的非结构化数据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
按照物联网技术体系,物联网主要包含四个逻辑层:感知与控制层、网络层、平台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四大逻辑层共同构建起物联网超万亿级的市场前景。
感知与控制层:通过从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获取环境、资产或者运营状态信息在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通过传感器传输网关将数据传递出去;同时通过传感器接收网关接收控制指令信息,在本地传递给控制器件达到控制资产、设备与运营的目的。在此层次中,感知及控制器件的管理、传输与接收网关,本地数据及信号处理是重要的技术领域。
通信网络层:通过公网或者专网以无线或者有线的通讯方式将信息、数据与指令在感知控制层与平台及应用层之间传递。主要由运营商提供的各种广域IP通信网络组成,包括ATM、xDSL、光纤等有线网络,以及GPRS、3G、4G、NB-IoT等移动通信网络。
平台服务层:物联网平台是物联网网络架构和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它不仅实现对终端设备和资产的“管、控、营”一体化,向下连接感知层,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能力和统一接口,并为各行各业提供通用的服务能力,如数据路由、数据处理与挖掘、仿真与优化、业务流程和应用整合、通信管理、应用开发、设备维护服务等。
应用服务层:丰富的应用是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未来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类群体将衍生出多样化物联网应用,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在平台服务层之上建立相关的物联网应用,例如:城市交通情况的分析与预测;环境状态的监控、分析与预警(例如:水质、风力、滑坡);健康状况监测与医疗方案建议等等。
物联网平台处于物联网四个逻辑层中平台服务层这一环,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枢纽,是万物互联的关键平台层,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是撬动物联网生态的关键,是实现物联网价值的核心环节。
它向下接入分散的物联网传感层,汇集传感数据,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支持具体的基于传感数据的物联网应用。
按照逻辑关系从下层到上层提供四大功能,物联网平台又可以将其分为终端管理(Device Management)、连接管理(Connectivity Management)、应用支持(Application Enablement)、业务分析(Business Analytics)等四个平台。
DMP(Device Management Platform)是设备管理平台。主要对物联网终端进行远程监控、设置调整、软件升级、故障排查等一系列等功能,并通过提供开放的API调用接口帮助客户进行系统的集成在整套端到端M2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中,整体报价收费。可以认为DMP主要面向设备的开、关、停等基本状态的控制,或实时的物联网设备警告等不涉及物联网上层应用场景的设备管理。
CMP(Connectivity Management Platform)为连接管理平台。一般运用于运营商网络上,具体来说连接的是物联网SIM卡。该平台可以实现对物联网连接配置和故障管理、保证终端联网通道稳定、网络资源用量管理、连接资费管理、账单管理、套餐变更等。
AEP(Application Enablement Platform)是上层的业务使能平台。该逻辑层是结合了上层的应用场景,为开发者提供成套应用开发工具(SDK)、中间件、数据存储、业务逻辑引擎、第三方API接口等功能。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结合应用场景的系统开发平台。随着企业在行业中对业务经验、所涉及技术的持续积累,平台的竞争力将逐渐从连接能力转移到平台的多场景化的业务能力。
BAP(Business Analytics Platform)可被称为业务分析平台。该逻辑层包含大数据服务和机器学习两个主要功能。将汇集在云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其可视化。而机器学习是将沉淀在平台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训练,形成具有预测性的、认知的、或复杂的业务分析逻辑。在未来,机器学习必然将向人工智能过度。
作为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物联网平台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都争相追逐这个风口,进入2018年,这种热度持续增高,并愈演愈烈,一个全球化的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到来。但从目前国内行业现状来看,每家平台提供商由于其自身发展状况及优劣势,到目前为止,几乎很少有公司在业务上同时涵盖四个子平台。
比如,BATJ布局物联网平台主要是基于自身传统优势包括云、大数据、硬件管理平台等,打造第三方生态系统同时发挥自身优势。腾讯有QQ物联和微信智能硬件两大物联网平台,巨大的用户数量和社交属性是腾讯物联网平台核心优势。阿里巴巴针对物联网业务整合了智能云、淘宝众筹和天猫电器城,组成智能生活事业部,天猫电器城与淘宝众筹能帮助智能硬件开发商解决市场销售难题。
几大互联网巨头做物联网业务思路相似,硬件联网作为基础第一步,开放数据与生态、技术与接口,构建产业链协同的生态系统。在打造物联网平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BATJ最大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巨大的用户基数和设备接入数量,因此其物联网平台更多体现在设备管理平台DMP和连接管理平台CMP的功能,而业务AEP和BAP的功能比较少涉及。
中国三大运营商目前也高度重视物联网平台的发展,但受限于技术上和设备上的局限性,他们则更多侧重在连接管理平台CMP的发展。2015年7月Jasper与中国联通合作的ControlCenter物联网管理平台正式推出,集聚了API集成功能、生命周期管理、灵活资费计划、设备列表功能、网络诊断功能、自动化引擎和账单及报表功能七大功能。2014年11月中国移动正式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提供从底层IaaS连接到上层应用的全套解决方案。2016年7月15日,中国电信与爱立信签署了物联网连接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携手共建物联网全球连接,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球物联网连接服务。
国内初创物联网平台公司也多以设备管理平台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智能硬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难、研发成本高、开发时间长、销售周期长的困难,助力其他智能硬件厂商设备联网,提高生存能力。其中又以机智云、艾拉物联等几家较为成熟。资料显示,机智云成立于2005年,在成立之初主要业务是为北美高科技企业提供软件研发服务,它主要为开发者提供自助式智能硬件开发工具与开放的云端服务。可以看出,机智云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通过提供简单的、傻瓜化的工具、不断增强的SDK与API服务能力来降低物联网硬件开发的技术门槛,降低研发成本,让更多的开发者共同参与,所以其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设备管理(DMP)方面。
中国物联网AEP、BAP平台渐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物联网平台更深层次的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平台,AEP、BAP平台在中国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市场将达千亿级别。
和国外厂商相比,中国物联网应用支持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起步较晚,但已有厂商逐步意识到了物联网平台更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并已逐渐进入到这个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的阶段,其中又以和而泰的C-Life大数据综合计算服务平台最为代表性。
C-Life平台应该算是目前国内物联网平台领域在AEP和BAP方面发展的最为超前的平台之一。不同于其他平台只是对单一数据的积累和计算,C-Life平台基于AI的场景数据整合服务能力、产业通道数据定义与数据垂直管理运营能力,更注重于多维度数据的打通和跨场景数据的打通,并且基于这些多维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计算,提供家庭场景服务和全行业服务。目前C-Life平台已经能够提供覆盖家庭全场景的智慧家庭服务,及辐射校园、农业、养老、水务、酒店、地产、美业、医疗、家电、制造等各行业解决方案,赋能全行业。
以C-Life服务家庭睡眠场景为例。虽然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智能睡眠系统,但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根据主人发出指示睡觉配合关灯光窗帘等动作,基本没有数据分析那一环。而C-Life在健康睡眠方面,已经可以做到,只要有人上床睡觉,就可以通过接入平台的睡眠监测器监测到,并通过强大的多维度数据综合计算能力,联动打通了空调、香薰机、加湿器、台灯等智能硬件设备,让这些设备根据外部环境主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光线等,从而打造最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通过睡眠监测器还可以监测用户心率、呼吸率、翻身次数、打鼾、咳嗽等睡眠情况和睡眠质量,结合睡眠数据和医疗专家评估,形成睡眠监测报告,并给出涵盖美容、饮食、健康、运动等方面定制化睡眠改善建议。
正因为C-Life平台已经逐渐体现应用使能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的能力,及能够针对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C-Life在全产业链上也拥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包括GE、伊莱克斯、惠而浦、华为、海尔、电信、华润、碧桂园、海信、百果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在内部还设立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研究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以便更好的发挥上层深层次业务分析平台的能力。
【关键词】八年制 诊断学 临床能力
中图分类号:R4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40-02
临床医学发展迅速,它已经从一门古老的经验科学发展成为现代的思维和决策科学。每一个疾病的病因、发展、临床表现和转归都是无数经验的总结,也是科学思维的结晶。医生能力的核心是临床能力,而标志着临床水平高低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临床思维能力[1]。物理诊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桥梁课程,在医学生由基础转向临床学习的过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学期笔者承担了2006 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物理诊断学见习的教学工作,有意识地把培养临床能力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几点体会浅析如下:
1 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1 在教室中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医生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活动,做出对疾病本质的理性的判断,继而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病程的发展与治疗的效果,进一步肯定或修正原来的诊断[2]。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于2009年11月8日通过的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稿)明确提出,基本教育要求其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医学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实施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从旁指导,由此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例如心脏综合病征及腹部综合病征章节,由于理论课课时受限、课堂教学涉及内容少,而同学们初次接触临床,普遍反映单凭看书难以理解。我就以该临床综合病征突出的异常症状或体征为切入点,在见习课课堂中以提问和让同学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临床思路对各临床综合病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如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心脏增大应怎样进行逐步分析从而最终寻找病因?心脏各瓣膜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如何从判断有无腹水、抽取腹水进行分析以区分渗、漏出液,到最终通过一些特殊检查明确腹水病因的三部曲等。这种密切结合临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得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学习兴趣浓厚,进而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在病房进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科的安排从基础到临床,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的顺序进行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分类、分离的,对疾病的认识是从原因到结果的。这样的“正向”教学特点使得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是分散的、条块的,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 Based learning, PBL),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病房见习典型病例,分小组商讨后提出自己的诊断和诊断依据,其他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最终老师以特殊检查结果(多为诊断某疾病的“金指标”)进行答案揭晓并引导大家进一步分析理解。其优点在于:第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阅读书籍和收集资料,成为自主的学习者;第二,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启迪智慧、促进交流、共同提高、有效合作[4]。
1.3 注重对临床医学生循证医学思想的培养
目前,循证医学以其有机结合证据、经验和患者三者关系的创新性为世界医学界关注。这种先进的医学伦理旨在为患者提供经济高效的治疗方案,具有国际意义[5]。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是我国医学教育近几年来建立的新模式,这种长学制的目的在于为各学科培养复合型精英医学人才。因此,医学院校很有必要在八年制教学中引入并贯穿循证医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无论是在课堂案例式教学还是病房床边教学中,我除了强调临床诊断思路中重要的“一元论”和“先从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考虑”以外,也会通过实例教导同学们要有询证医学的思想,敢于向老师和“权威”提出挑战。如谈到肝硬化的常见病因时,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给学生提到了“肝豆状核变性”这一少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让同学们对于人体和医学的奇妙深有感触,备受启发。
1.4 通过考核进一步加强临床思维训练
常言道: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临床带教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诊断疾病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常不加思索地照抄上级医师的诊断,提不出自己的见解。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目标是达到住院医生第一阶段考核的水平,按照大多数医院现行规定,他们在毕业后一年将成为主治医生。而短短两年的临床实习很难达到上述高标准要求,因此早期接触临床、加强考核很有必要,为此,教研室对八年制的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将病案分析列入了考核内容,同时提高了平时考评所占比例,进一步加强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 加强临床技能操作训练
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尽可能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如在课堂上注重规范操作手法和顺序,不定期抽查既往学习的内容,及时发现并纠正手法上的错误;积极发动各科室总住院进行配合,经常在全院范围寻找典型阳性体征的病人,安排同学在业余时间见习典型病例,到急诊跟班,参与专科病房查房,让学生有更多更深的感性认识;运用多媒体心肺腹触听模型辅助教学,方便学生反复揣摩和体会;启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手法过关考核和临床技能操作比赛等。临床操作机会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有利于达到准确、娴熟的要求。
3 加强医德教育,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正确的临床思维来自严谨周密的综合分析思考,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必须要求学生与病人做适当的沟通与互动[6]。医患沟通技巧也是一项最为基本的临床技能,它是进行一切医疗行为的基础,是每个医生都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能力之一。而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医风医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比如:在学习生命体征这个内容时,通过临床抢救病例成功与否的实例,强调如及早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就有很大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反之,则可能贻误治疗,错失良机。又如,大多数的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生服务态度不好或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就提到了本院医生因此延迟晋升的惨痛教训。在带教见习病例时,时刻注意给病人保暖,检查结束时对病人致谢,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通过实例,让同学们领悟到,良好的医德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病人的爱心。
针对学生刚接触临床,欠缺问诊技巧及内科学相关知识,难以得到病人的很好配合这一现状。在训练问诊这一重要的基本临床技能时,大胆采用模拟教学手段,提前一周让同学分组进入专科病房进行熟悉,见习课时每组自选两名同学模拟该专科病房典型病例的问诊,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大量临床实例进行问诊内容和方法的讲解,之后再进入病房面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会了医患沟通的技巧,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病人也积极配合、反映良好。
总之,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比较与分析,中美两国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要求和训练有共性,也存在差别[7],最主要的不足就是中国学生接触临床较晚、时间紧迫,而提出的临床能力培养目标又较高,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所以笔者认为,要摸索出一条与国际接轨,又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关键在于提早接触临床,加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建立正确的临床逻辑性思维,力求培养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平, 林常清.医学院校开设逻辑学课程的探讨[J]. 科学教育, 2OO6, 12(6): 30-31.
[2]孙梯业, 朱锡光, 陈自强, 等.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途径和方法的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4): 291-292.
[3]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稿).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2): 286-287.
[4]张常华, 刘胡慧, 何裕隆, 等. 科学l临床思维与l临床决策[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OO7, 28(11): 1-3.
[5]聂小蒙, 绘晓璐. 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探讨. 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3): 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