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信息化,问题,策略

作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柜幼儿园内蒙古·鄂尔多斯014300)

1幼儿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对幼儿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

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使用计算机,其实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人们信息素养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信息时代必需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智力与能力开发,是培育未来人才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

1.2对幼儿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足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大多数幼儿园都已配备了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等设备,但县镇、农村幼儿园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县镇的幼儿园拥有多媒体教室,农村的幼儿园甚至达不到每班都配备电脑、投影仪,极少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管理,没有很好的用于教学与研究。

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大部分教室还是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1.3师资问题,教室素养不足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给教师也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2幼儿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2.1信息化教学思想认识的转变

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实现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其硬件建设方面如何,很少去关注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没有很有效的方式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自身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重硬件建设,同事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应用的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媒体的利用效率,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媒体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递教学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

2.2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围绕教学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的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而这些新生的事物对很多教师来说以前未接触过,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2.3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活动

多媒体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还能够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利用幼儿的学习动机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让幼儿认识了长方形后,教师提问:“长方形真调皮,它会变成大小不同模样出现在不同的物品当中,你们想想,看看什么样的物品当中藏着长方形呢?”这一问题立即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不同的物品,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可以用长方形这种图形制造很多物品。这时,还可以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把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呢?”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想象,让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动画将四边形切割补成长方形,让幼儿也学着做一做。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得了较好的多元化教学效果。

2.4运用信息化到幼儿日常教养中

第2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资源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及其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

广义的的说,能用来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目的服务的各种资源,包括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1]。

1、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即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系统,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网络机房等“物”的环境。也包括维持这些“物”的环境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它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2]。

2、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教育机构人员、专家学者、IT行业教育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开发者、教辅管理人员等。它是数字化教育信息生产者、设计者、传播者及管理者的集合。

3、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及其类型。通常简称为教育信息资源,是指数字化了的教育信息的集合,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教育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其类型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等类型[3]。在线讨论、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等。

(二)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从以上涵义描述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与教育信息化资源是部分和整体、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少任何一个要素整体功能将为“零”。形象的说这三个要素犹如组成水桶的3块桶壁,决定水桶盛水多少的不是看其中的长板有多长而是看其中的短板有多短!其效用关系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用=资源整合程度×Min(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效用)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

1、“十五”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投资1800万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于2001年初建成了校园网,之后对校园网进行了五次扩容、设备更新的改造,现有主要网络设备:核心路由器2台,防火墙2台、核心交换机3台、汇聚交换机19台、二层接入交换机170多台。学院网络中心现有各类服务器40台。学院用于教学、管理的计算机台数约1200多台,达到每7生一台。学院有多媒体教室14间,多媒体教室比率13%。学院有1000用户的网络版趋势杀毒软件一套。学院磁盘阵列存储能力14TB。视频会议系统1套。

2、目前,校园网信息点覆盖家属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办公区、图书馆、后勤服务区所有场所。校园网楼宇之间达到1000M,各信息点桌面达到100M。

3、校园网域名:gnun.省略。公网IP地址:申请公网CERNET IP地址6000多个,Chinanet地址1个。学校校园网现有两条百兆出口与互联网连接。

4、在系统平台的建设方面实现了DNS、WEB、E-MAIL、、上网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教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络综合布线实验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机原理实验系统、计算机类考试系统、汇文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校园卡结算、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综合消费、控水、控电、圈存转帐、门禁等功能。

(二)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方面

1、信息管理机构人员方面,我校专业从事信息化资源管理方面的机构只有三个:一是网络中心,现有12名工作人员;二是电子阅览室,有工作人员3人;三是精品课程制作室,目前只有1名管理人员。其中有部分属兼职工作人员与无专业能力的临时工。

2、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方面,我校有院长课题对我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做过问卷调查,随机选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抽取有效样本200人,依据《标准(教学人员)》设计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部分。在此本人引用研究结果:(1)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同;(2)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和能力薄弱;(3)被调查对象应用与创新意识淡薄。

(三)信息资源建设与使用方面已建成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

1、数字图书资源:拥有超星20万种,匡九羽60万种, CNKI(1994年至今的CJFD、CDMD、CPFD、CCND四个库, 127个专题);2、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等数据资源。3、精品课程: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校级精品课程。而其中只有5门能基于网络平台下正常运行;4、尚未建立校级的教学媒体素材、试题库、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在线讨论等信息系统平台。

三、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构成教育信息化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处于失衡状态。主要矛盾表现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该矛盾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存在,因为有钱可以很容易买来设备,但对于促进人的素质及知识信息的发展却没那么容易与迅速。我国在这方面已经从重环境建设转向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及师资能力观念的培养。就像以前没锅(环境资源),现在有锅了,种哪些菜(信息资源)和菜怎样做(人力资源)合吃者(学习者)胃口就是主要问题了。而在我校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都相对甘肃省别的高校落后,与发达地区更无法相比。尤其更存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

四、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在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方面

1、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及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有线信息点覆盖率达到98%及无线网络实现园区全覆盖;发挥好网络基础服务,合理构建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信息化平台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开发和建设特色数字资源;推行实名制上网和实施网络安全监控;建设IPV6实验室及网络继续教育学院。最终实现在校园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课程都能通够通过校园网实现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四A理念(ANYWHERE、ANYTIME、ANYONE、ANYSCORE)的“数字校园”。具体包括:1、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点的覆盖论达到98%(2011年-2013年);2、2011年,争取完成新校区图书馆、实验楼、信息楼等楼宇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新旧校区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与校园网的10G带宽的联接。(2011年);3、完成南苑1-2号,中苑1-3学生公寓网络延伸,信息点进学生宿舍工程。(2011年-2012年)4、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2012年―2013年)。5、全面推行实名制上网和网络安全监控(2011年-2013年)在学院管理范围内,全面实现办公室、教职工、学生及其他人员实名制上网。实施网络安全监控设备及软件,促使学生安全、健康上网。6、甘南州教育科研网节点建设(2011年),继续与教育厅科技处、省网中心及CERNET甘肃分公司协调,将CERNET甘南州中心节点设在我院。发挥我院在甘南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7、IPV6实验网的建设(2011年-2012年)为向IPV6网的逐步过渡,建设IPV6实验网,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2、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方面

加快建立或完善:(1)学院协同办公系统,形成学院内部通信平台、内部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文档管理自动化等功能。(2)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招生工作、入学管理、宿舍管理、学生学籍、学生事务、助学管理、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团委工作、思想政治、综合测评、就业指导、离校管理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3)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科研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著作/论文/专利/鉴定成果)、成果获奖、论文收引、学术交流、科研情况、科研考评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4)人事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有环节:机构编制、人事档案、岗位竞聘、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岗绩考评、工作考勤、劳资福利、选拔培养、人才交流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5)国有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设备的基本信息、需求计划、市场调研、招标采购、资产登记、使用日志、维护保养、实验室、材料物品、房屋土地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6)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继续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项目管理、招生管理、收费管理、学员管理、成绩管理、证书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一体化、网络化管理,把继续教育学院从繁琐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高效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7)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浏览实验信息、预约实验、查询实验成绩、预约实验审核、批改实验报告、实验信息等功能。(8)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对餐饮、公寓、洗浴、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医院、车队与能源动力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9)统一门户,统一门户面向学校所有教师、教辅人员、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及校友,集中管理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服务,采用先进的单点登录技术、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10)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构建并维护用户基本信息库(含国别、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帐号(卡号)、密码(采用单向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存储)与用户身份(教职工/学生/校友/特殊访问者)等),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唯一的电子身份。

(二)在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以“拿来”为主,自建资源库为辅。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一门较优秀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人员与学科专家等,且动辄花费几十万元。结合我校目前尚未开发过一门网络课程的实际,本人认为应该通过收集国家免费的优秀信息资源、购买或请求共享名校内部优秀资源、使之本地化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借鉴开发校本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

1、加快精品课程和校内优秀课程建设统一平台通过统一平台的建设,帮助教师以自助建站的方式定制内容可动态编辑的精品课程申报与课程网站,实现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的素材上传,并最终实现在互联网或校园网上的课程的网络应用系统。

2、民族特色资源――藏族文化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1)藏族风俗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以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的整合和利用为目标,通过建立多媒体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其他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递,使原本分散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横向集中、立体共享,最终建成集多媒体信息收集、分析、、交互为一身的综合多媒体数据库,实现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共享和效用的最大化,为政府、企业、民众等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媒体数据信息服务,向海内外客观、全面地以多媒体信息介绍和展示甘南州的历史和现实。(2)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与研究建设,以拉卜楞寺院所藏藏文古籍文献为基础,幅射青海、四川、云南、,形成轴心的网状文献搜集、整理分布研究蹲点,最终把全藏区所有物质载体的藏文古籍文献资料,一应俱全制成电子图书。(3)藏文信息平台建设,以校园网为依托,进行藏文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我院藏文化研究中心典藏中心、研究中心、专播中心的成果进行筛选、整理以互联网网站的形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在我院藏文版网面及藏文化研究中心的专题网页的基础上,建设藏文信息平台,全面传播我院安多藏文化研究成果、文献资源等。(4)藏语音教学系统,涵盖了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的全部功能。使藏语言教学教学信息化,藏语音教学系统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声音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师通过电脑,利用声音,音乐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三)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方面。

1、聘请省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导我校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讲座。

2、切实转变(更新)观念,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从领导管理层层到普通教师大部分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硬件环境的信息化,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就是信息化教学,网络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就是上网,经常听到的就是――网上什么信息没有?找见了学就行了。夸大了网络的教育功能,似乎环境建设起来了,信息化的学习就自然发生了,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当然大部分人的关注点在他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没有深入思考研究这个问题。(2)普通教师:认为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学校的事。(3)网络中心:我的职责只是搞好环境平台的维护,至于信息内容那是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事,因为我不是搞教学的。(4)学生:上网就是娱乐。等等。所以首要的是对这些人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教育与培训,转变观念。

3、成立专门的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机构,形成信息化人力资源团队,制定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我校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信息资源开发的专门机构,只是依靠教师单打独斗,形不成战斗力。而且构建一个有效的良好的基于网络的信息教学系统不是一两人能完成的,况且他们可能根本不具备相关的技术条件。加之没有要求与奖惩措施,也没人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

4、强化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不妨先强迫学生及教师利用。从网络流量、电子阅览室的访问及数字图书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我校学生对这些仅有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率都极低。这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教育信息资源将有可能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当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培训很重要,我们一直都开设有相关课程,但学生对信息化资源使用率很低,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长期的信息资源建设缺失,无多少适当的资源可用而导致学生及教师对这一重要学习方式的淡化。所以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使信息有人消费。在这方面课借用兰州大学的做法,对适合在网上进行教学活动或相关信息资源丰富的课程我们规定其中的约三分之一的课时必须依靠网络进行,并计入考核。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目的是唤醒“尚在沉睡”的信息化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兴趣。

总之,作为甘肃地处偏远藏区的一所高校,我们在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化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的群体中。我们要认真调研寻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以第五次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契机,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53.

[2]陈庄,刘加伶,成卫.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14.

[3]孙凡士,田小勇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M].科学出版社,2008:18

[4]何俊丽.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情报探索,2005,(6)

第3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 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反思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职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探索 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向研究 基于“互联网+”下的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研究 现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要素研究 高职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云计算在现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与思考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2]陈琳,李振超.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8-41.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EB/OL]..2012.9.3].

[5]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5,102(46):16569-16572.

[6]刘成新.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5-17.

[7]王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3):258-262.

第4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主化等特点。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是指,学校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过程。

国外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思考

国际上,亚洲地区如新加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政府层面着手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日本、韩国也都从政府层面给予了政策规定和经费支持;美国、澳大利亚除了国家、州层面分别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所部署外,还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两国认为,技术启迪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学生的视野是完全可以打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对技术融入当代教育,做出了相关十大挑战预测,其中《地平线报告》(2012基础教育版)指出:数字媒体素养成为各学科专业的主要技能,而且越来越重要;中小学需要面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尚未得到当今技术和实践的足够支持。

在美国,“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行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BYOD是美国中小学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关键特征,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美国中小学推行BYOD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使学校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及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利用“自带设备”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信息时代数字公民的素养。

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随着“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著名论断——“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使原来处于自发状态的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真正的推动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推动。但是如何将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开发与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及使学生在21世纪的数字环境下全面而健康地成长,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校校通”工程

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倡导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阶段。迄今为止,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程及相关概念的,如,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素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等等,是2005年由王珠珠、刘雍潜、赵国栋、李龙联合署名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下)。在报告中,专家们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挖掘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该报告制定并成功应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调查统计了一批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的珍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6项对策。在总结成绩时也看到存在的问题,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重建设、轻应用;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不高;在旧的教育观念下使用新的技术的问题。

当时《浅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一文,提出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就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引发广泛的思考和关注。

2. 数字化校园

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形式,部分地区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内部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系统。由于这些系统采用的开发技术平台不同、开发人员变化等原因,导致校园内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很多大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始在不同地区针对中小学现状提供各种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一些信息化建设专家也关注到“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问题,北师大黄荣怀教授在《信息化领导力与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阐述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及对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开展“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相关课题研究;建立“泛在接入”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开展电子教材、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工具的研究和实验;开设若干门在线学习课程(选修、校本);管理信息化要先“明晰”业务流程。

3.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也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焦点,除了微软、IBM等公司专项培训外,随着教师初级、中级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出版,行业协会统领下的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有关资料显示,到“十一五”结束,全国共培训了中小学教师600万人次。

4. 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从最简易的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到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出现,再到电子教材的制作、“电子书包”的热炒,iPad进课堂的实践兴趣以及对APP资源开发的热情,人们对改变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的共识,无不深深印证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日益彰显出的革命性影响。

2010年,教育部将上海虹口区作为“电子书包”的实验基地,上海市将“电子书包”的实验和推进工作写入了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虽然后来在出版资源、教育管理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学校实际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暂时出现了制约因素,但是在上海闵行区、浦东区也已先后开始了“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的实验。浙江、江苏常州等地对“电子书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广东佛山、深圳等地在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方面更是走在前面。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建设、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的尝试,为学生在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应该如何学”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促进并健康地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前辈何克抗先生曾撰文阐述构成教育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媒介,教学过程的最终效果是这四要素的相互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教育媒介的核心。到底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教学工具,还是可发挥生产力作为发展原动力的作用,即“工具论”和“动力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依然在分歧中难达一致。这可能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硬件建设、环境建设投入巨大之后,在实际应用上总给人捉襟见肘、不尽如人意的感觉的原因之一。

机会与挑战

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重硬件环境建设,轻软件资源开发;重教师如何教的培训,轻学生如何学的研究;重政府资金投入的专项,轻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与推广;重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发表,轻应用型理论的研究、梳理与提升。

第5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3-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整体现代化方式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于改善教育状况,促进人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资源方面。首先,各级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完善基础性硬件环境构建,从计算机的购置到网络环境的布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当前学校网络已由最初的校园网建设发展到了今天对数字资源的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次,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不少学校通过加快校内网站资源建设,以及不断丰富校内专业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并分派专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使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

1.1.2 培养了大量信息化人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由于很多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因此,使得信息技术专业性知识得以不断延续和开拓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新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地区性应用水平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取得了较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层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因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硬件设施的购置到软件环境的构建与东部地区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2 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合理现象

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硬件设施的不断配置完善,还需要在这个平台山,不断开发实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但在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兼顾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开发适应和满足当下教育状况的软件资源。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就理论而言,确实是当下我国教育中需要亟待开发的项目,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开发者并没有在开发前通过了解学校这一较小的教学环境,在合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

1.2.3 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问题

部分地区或学校在进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往往更偏重于信息化资源的内容,这种缺少安全保证的开发方式,是极不利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长远性发展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也起到了一定阻滞作用。

1.2.4 评价体系缺失现象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往往各自为阵,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方式,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看,是极不科学的。而同时,由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进行测评,使得学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愈加稀少,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趋向平衡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东、中、西地区只有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化发展,方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以不断缩小中西部与我国东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加快实现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2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将不断趋向合理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科学合理,将改变旧有的较为盲目的开发模式,而充分遵照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宜的开发,避免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使得开发的信息化资源理论过深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对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裨益不大。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实现很好的衔接。资源开发后应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具体应用,避免信息资源开发后出现闲置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开发前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即时价值。

2.3 信息化资源将更有安全保证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与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步进行。仅重资源开发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的现象,是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趋势的,缺乏安全保证的信息资源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淘汰,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2.4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建立,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互不交流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为信息化整体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确立提供较好的依据。

3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实现在各地区建设程度的趋向平衡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断趋向合理化、信息化资源更有安全保证,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以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第6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信息化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强调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关注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学前教育信息化包括六个方面:(1)配备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要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的。(2)建设适合的信息化资源,适合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游戏软件、专题学习网站、娱乐网站等。(3)培养较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4)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幼儿学习活动,为幼儿学习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创设情境,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5)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6)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产业。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民办园为主,达到标准办园条件的幼儿园数量有限

农村幼儿园形式以民办为主,多数乡镇没有独立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绝大部分都是散落在农村私人民宅的民办园和小学撤并以后因空置校舍而开办的幼儿园。达到标准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如乡镇中心幼儿园、县级幼儿园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整个乡镇的幼儿需求,导致入园率低。

2.教学资源单一、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

幼儿园选址布局不合理,有些幼儿园隔壁就是污染严重的工厂。办园条件差,在农村乡镇中的幼儿园,活动室、保健室、户外活动场地、玩具设备不齐全。空间狭小,不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3.幼儿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工作待遇差,缺乏职业培训机会

研究显示,农村幼儿园教师学历以中专和高中为主,占总数的56.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3.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10.1%。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工资基本依靠收取保教费来解决,工资普遍偏低。农村幼儿园教师基本没有职业培训机会。

4.教育经费匮乏,多数幼儿园靠低廉收费艰难运转

学前教育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靠低廉收费或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申请部分经费而艰难运转。在经费中占的拨款比例少。

5.幼儿园办园条件和水平难以满足幼儿家长的期望和需求

随着科学育儿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重视和认可学前教育。家长希望幼儿园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目前还不能给幼儿提供很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笔者在查阅一定文献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学前教育中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学前教育对口支援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的对口支援是指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一方对经济不发达或实力较弱的一方实施援助的一种政策。学前教育的对口支援旨在城乡之间、高校与园所、园所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帮扶的合作关系,向教育资源不足的一方“输血”,发挥高校、优质幼儿园的“造血”优势,从而缩小办学差距。

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实施的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其中提高质量任务的措施之一是“要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为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低投入、高回报的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对口支援模式。

r村地区推行信息化进程较缓,其中硬件设备、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幼儿教师的培训等都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让农村幼儿和教师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支援工作项目的终极目标。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对口支援有这样几种实施建议:

1.加速发展“三通两平台”并提供技术保障

2.专项资金购买专业机构开发的学前教育服务项目

3.引入市场机制运营

4.鼓励幼教专家积极参与开发优质课程

5.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对口支援在不同省市有不同的规划,但该模式给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新途径。

(二)“安康家园”网络平台

安康计划是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起的大型公益互联网项目。“安康家园网络”是安康计划中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落地项目。这个项目由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起,一直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始终以公益形象定位。“安康家园”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幼儿园门户网站,其实有一定管理的功能,因此把它称为网站规划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包括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宝宝的管理、课程管理、课件管理、资源管理等。“安康家园”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我国学前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处于薄弱环节,农村学前教育、管理问题更加突出,“幼儿园小学化”“入园难”等问题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学前教育信息化为解决幼儿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为解决教育资源短期、投入不足,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我们应抓住信息技术时代的优势,为创建现代化、文明化的幼儿园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张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27-29.

第7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广西 高等教育 信息化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6-02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西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步晚、基础薄弱,与我国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在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弥补差距,又要着眼于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为将来的发展做各方面的准备,预留拓展空间,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对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讨,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并讨论相关措施对策。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二是平台教育相关软件和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三是平台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设施、硬件环境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的铺设、线路和设备性能提升、各种终端如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等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二是相关应用环境的建设,如自动化、数字化的办公平台,教学教务管理系统,财务、人事、档案、工程基建等管理系统,校园卡平台等基础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

教育相关资源建设包含应用于教学、科研、培训的相关资源建设,如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电子教案、题库、图书、期刊、培训资料等资源的创作、收集、整理和共享。

平台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包含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与管理,相关技术、管理团队的建设,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big data)也称为海量资料,指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量规模巨大到难以通过短时间和少量软件进行管理、处理和整理的资讯信息。而大数据技术则是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通过合理的算法、结构、硬件环境,快速获得大量数据中潜在的信息、规律以获取很高的回报。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出现在一两条关键信息中,也不是在选取样本的一部分数据中,而是通过处理全部数据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中进行提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应具备处理海量技术的管理功能、学习相关分析功能及其他拓展功能。

云技术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也称云计算。云的概念原先是指网络或互联网底层和基础设施,现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求、易于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息息相关,海量数据难以下载到某一两个终端进行处理和计算,因此通过大规模分布式计算集合数以百千计的终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按需反馈至终端客户端。也就是原先需要把较高性能、专业技术要求的处理软件安装在一台终端上,现在则是安装在网络上的多台计算机终端上进行使用,终端只需要向网络(云)请求结果即可。

运用了云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应能够向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甚至定制服务,促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整合与共享。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1.基础设施方面。广西高校的教育网络已于2012年跨入IPv6门槛,在高速接入CERNET的基础上,校园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进行了升级,节点设备能够满足需求。校园网已覆盖大多数教学、办公、生活区,可提供WWW、电子邮件、VPN等多种基础网络服务应用。

2.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各大高校已建立了门户网站、教学管理部门2级网站,一些高校建立了更为丰富的特色和专题网站、学生网站。资源总量具备一定规模,网站栏目较为齐全、合理。

3.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各高校都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如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系统、校园卡系统等,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此外,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为领先的高校,精品课程与教育技术平台也已投入使用并逐年稳定增长。

4.组织与管理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有完善的网络中心团队与规章制度,一部分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为例,在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移动学习成为发展趋势的时代潮流下,广西各高校却尚未建立起免费、高速便捷的无线校园网供教职员工与学生使用,无线信号覆盖率低。

2.信息与资源数量、质量较为落后,难以符合实际需求。以精品课程为例,国家精品课程网有精品课程近1万5千门,而广西的精品课程总量根据广西师范大学所收录的名目仅有80余门,不足其中的百分之一,且精品课程的利用率不高,缺乏后续投入,许多课程已在3年前就已停止更新。课程以罗列为主,缺乏交互,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又如就业信息,各大高校的就业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极为缓慢,无法起到有效的信息服务。

3.信息与资源缺乏共享、互动平台。无论是精品课程还是各种信息,全区都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平台,更缺乏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整合平台,也没有在已有的大型教育技术平台上进行整理统筹,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三)造成问题的原因

1.观念落后。各高等院校的信息主管领导建设观念滞后,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认识不足,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理念,对互联网和学习科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造成了重投入轻应用、重复建设、投资不均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不够深入,以至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积极性不高,教务教辅后勤人员也不重视配合。

2.资金投入不足。根据2013年的信息,广西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为1.28亿。广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与其他省份特别是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用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明显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大部分高校在年度预算中也缺少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能购置与升级满足信息化所需的设备和应用。

3.人才缺乏。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缺乏,造成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出现了困难和偏差,如教育资源无法贴近实际需要、缺少应用间的接口和拓展空间,以及难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恰当的信息技术培训。

4.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各高校通常是由网络中心负责技术管理和维护,而在建设上,网络中心在高校中的行政位置与职责决定了其难以独立承担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任。对一些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更新换代难以及时进行。

5.评价体制欠缺。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应如何评判所做的工作缺乏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现有的评估主要是专家评估,且局限于硬件建设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加快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和转变观念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长期、持续、统筹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主管领导应积极了解信息技术的前沿动态,重视平台的实际应用,听取专家意见从专业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为平台的规划设计预留如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等中长期服务项目功能的接口;广大高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参与规划和建设平台,将平台资源运用到工作当中。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

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投入攻坚,需要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应严格管理论证,不仅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需要加以论证,更重要的是要以新技术新服务代替陈旧的软件和过时的项目,使用低廉免费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而避免进行重复建设,或在昂贵且有同性能同质服务可选的建设项目上浪费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需合理论证项目的需求和性能,预留出将来可拓展升级的空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专家、具有相关项目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应从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对这些急需的专业人员进行倾斜,并加大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大量培训并吸收一线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平台的建成与完善、更新与维护工作当中来。

(四)完善管理与评估体系

发达省份地区进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时,走过一些弯路,为实现广西在这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应避免在管理与评估工作上简单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唯一目标。在管理上由领导行政管理、网络中心维护逐渐过渡到技术专家管理、全体教师更新维护的新阶段;在建设项目上除基础设施建设外,更要考虑资源与服务的开发、整合甚至宣传运营;在评估上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多听取教学和学术人员的意见,淘汰和更新一批过时的项目、资源,主要注重平台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成效,请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评估评价。

第8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探析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高校建立完善健全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畅通共享。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策略

在当今时代,各大高校在对信息化硬件配置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院的网络平台建设以及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等。建立一个系统的、较为健全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有部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某些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教育管理人才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性,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信息管理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管理人员应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创新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国社会需求的人才都需要面向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过程并不只是将信息化机械引入教育过程中,而是一种转变教育理念的过程。现阶段,有些高校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足,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只不过是单纯的引用校园网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硬件软件设施,忽略了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教学平台的建设,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最终就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编制出现偏差,无法构建健全的信息化建设队伍,阻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

(二)信息管理理念存在着误区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以功能来划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科研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等。通常情况下,系统以日常事物为主心骨,减轻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不足,导致网络可利用程度被局限,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近段时间以来,各大高校加大了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投入,逐步健全和优化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但是由于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各部门上报数据存在较大的出入,数据信息无法统一,管理效率不高。

(三)教育信息管理功能过于单一

在高校的各个教育管理部门中,每个部门都拥有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部门有财务管理系统、人事部门拥有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教育部门拥有教育信息资源系统等,但是,这些管理系统中只涉及到自己部门工作的相关内容,因此,其涉及面窄。而从整个校园全部信息来看,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都息息相关,因此,当前的教育信息系统建设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存在功能单一性。另外,当前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设备利用效率等情况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无法从系统中查询,因此,教育信息系统的单一性,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

(四)资源同步与资源共享性弱

当前各大高校的教育信息系统都是由各部门单独进行建设和管理,因此,在应用系统的建设方面都是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进行建设,这就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配合的能力,最终导致:各部门建设管理系统的相关软件和硬件配置与信息数据资料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旦各部门之间数据资料长期得不到共享,就很容易造成信息资料的重复,一方面降低了管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不一致,阻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和进步。

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各大学校才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而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畅通性,可以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为此,各大高校应该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将“管理本位”转变为“教学本位”,将“结果处理”转变为“过程监督”;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总之,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变为显性、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知识集合,便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和共享,最终为调控教学过程、教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1]。

(二)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管理

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是为了整合校园中原有的管理体系和原有的教育业务,以便达到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共享的目的。同时,校园一卡通系统是一种面向全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校园门户网站管理有效性。在一卡通系统中,身份认证统一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该系统中包含了校园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本信息,进而为一卡通管理系统中学生和教师个人信息的统一管理提供有效依据。而身份信息数据库的变动可以及时反应到一卡通数据库中,就可以节省很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可以有效避免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三)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体制,应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共建为宗旨,以信息为本,展开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各大高校必须转变当前的管理模式,展开集中管理,而信息的使用则采用分级使用方式,使各个部门能够及时享用信息资源。同时,各大高校应该注重网络中心与学习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一卡通系统健康运行为前提,健全校园公共教育平台,以便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信息系统,进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校园教育信息资源的畅通和共享,为校园师生打造一个现代化办公和网络教学的教育环境,提高校园管理效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另外,高校各个部门应该积极支持教学决策和辅助决策,提高学校本身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益,促使学校逐渐形成网上办公、网上教学以及网上服务的校园网络公共平台[2]。

参考文献:

[1]张勇.基于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问题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6,22(1):230-230,231.

第9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为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探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走访调研了部分地区,在获取详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设备管理机制不健全,设备资源使用目的不明确。农村地区信息化设备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学校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或机构不合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没有公开的进行监督检查,使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大打折扣。其次,信息化设备资源的使用目的不明确,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2.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平衡,角色难以转化。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平衡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学校管理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而致使信息化建设不能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上;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对整个信息化教育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全面,把信息化教育单纯地理解为用信息技术“彻底包装”起来的外在形式,这种片面的认识让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大打折扣,也缩减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环境和时间维度,致使设备无用武之地。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城乡观念的差异,农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难以实现信息化所要求的角色转换。

3.教育资源匮乏,仅有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很多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由上级部门配送(以光盘为主)或利用卫星接收,网络下载和校本开发获得的资源甚少。为提供并开发教育资源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三模式”———多媒体计算机房、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光盘播放点在农村很多学校已经配置到位,但是这些系统真正被利用起来为教学服务的又有多少值得我们思考。同时,上级配送的光盘资源存在实效性、可修改性及交互性差,不能与课程教学配套等弊端,大多数已经被淘汰。可见,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单一,种类少,质量不高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还很弱,几乎没有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创造教育资源的作用。

二、有效对策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发展过程中总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而信息化建设完善和发展过程,正是以解决一系列矛盾为体现。因此,要使信息化建设在西部地区中小学,尤其是在贫困边远地区良好的发展下去,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做一些中长期的投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优化资金投入。农村中小学学校要有自己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要管理好、用好现有的电教资金,还要多方筹措。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容忽视软件建设,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要充分分析其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教育功能,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同时还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和现有资金。

2.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驱动教师利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知识,处理、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优化教育过程,调高教育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