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脊椎损伤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医正骨疗法;椎移;特发性脊柱侧凸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FSM) o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METHODS: From 2001 to 2006, 62 AIS patients und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at the time of treatment ranged from 10-18 (mean 14.3±3.38) years old. The patients whose Cobbs angles were ≥10° and <39°,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FSM and orthopedic shoes, and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traction, physical therapy and massage.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Group A and B were 93.5% and 70.9%,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words】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vertebral displacem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0引言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是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脊柱侧凸,占整个脊柱侧凸的80%,行成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1]. 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部分患者最终可导致躯干严重畸形,影响心、肺功能,甚至造成截瘫,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AIS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有新医正骨疗法配合矫形鞋的综合治疗方法和牵引、理疗配合按摩治疗,但尚缺乏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的综合评价. 为评价2种疗法的疗效,我们设计了此实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1/2006年收治AIS患者62(男16,女46)例,年龄10~18(平均14.3±3.4)岁,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表1 ). 通过检查胸腰椎偏歪棘突确认发生椎体旋转位移例数(表2),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患者入院后行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测量Cobb角,并计数发生旋转位移的椎体数目. 患者取直立位,用软尺测量双侧髂后上棘高度,两者之差为双侧髂后上棘相差值.表1一般情况和椎体旋转位移情况(略)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端坐在特制的正骨矫治椅上,固定双下肢,术者先用一只手搭患者侧凸反向肩膀,引领患者向侧凸方后内侧旋转另一只手掌大鱼际顶住侧凸椎体的棘突,沿棘突缘由上而下向侧凸反方向轻推,反复多次,使其椎间小关节松动. 然后,用拇指触诊法查清棘突偏歪,确定旋转位移的患椎,以患椎棘突左偏为例,嘱患者上举左手搭于头上,右手抱胸,术者右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左侧缘,左手沿患者胸前搭其右肩部,嘱患者前屈45°,左侧弯30°术者引领患者躯体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右拇指向棘突偏歪的反方向推顶,可感觉患椎有椎体移位,往往伴随有“喀”一声,患椎复位,上述治疗每周2次. 穿矫形鞋纠正骨盆代偿改变:嘱患者直立,比较双侧髂后上棘高度,把低侧下肢全鞋底垫高,根据相差值,决定鞋底垫高的高度. 嘱患者穿矫形鞋行走锻炼,每日约2 h. 另用自配中药袋蒸热后嘱患者放于胸、腰下热敷,2次/d,每次约20 min,对照组:采用TR 200型脊柱牵引床牵引,牵引量按患者体质量比例调整,每日持续牵引20 min. 另采用WDCD 4100型超短波治疗仪,进行胸腰部超短波治疗,每次15 min,1次/d,再由按摩医师做腰背肌按摩,每次40 min,1次/d. 治疗组、对照组均以治疗4~6 wk为1疗程.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Cobb角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Cobb角和双髂后上棘相差值用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统计旋转位移椎体个数为1, 2, 3和3个以上的病例数和疗效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的病例数,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4~6 wk后,治疗组的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均较对照组高(P
3讨论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侧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仍然病因不清,任何一种理论和假说均不能完全解释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真正病因[4]. 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空间发生和发展的畸形,脊椎的轴向旋转是脊柱侧凸的基本畸形之一. Adams在1865年就指出脊柱后凸伴一侧旋转是脊柱侧凸的主要发生机制. Somerville(1952年)和Roaf(1966年)也认为脊椎的轴向旋转是脊柱侧凸的首要因素. 虽然脊椎旋转在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中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脊柱侧凸的进展、胸廓的继发畸形及外观的改变都与脊椎的旋转有着重要的关系[5]. 而单(多)个椎体旋转位移又是引起整体脊椎旋转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经临床触诊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脊椎棘突偏歪,即有椎体的旋转位移[6].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间,因其活动量大,损伤机会多,自我保护能力差,脊柱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之后,引起单(多)个椎体的旋转位移,造成了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进而引起脊椎的旋转,使脊柱侧凸逐渐加重. 纠正了椎体的旋转位移,就能消除或改善脊柱的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上根据其侧凸度数(Cobb角)大小不同采用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Cobb角
作者发现脊柱的侧凸旋转均伴有骨盆的代偿性改变,为了巩固疗效,加快治疗进程,减少患者的痛苦,在纠正椎体旋转位移的同时,穿矫形鞋把脊柱侧凸下肢的鞋底垫高,这样,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总重心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视觉,特别是本体觉在大脑中的控制、反馈及调节,自动加强凸侧椎旁肌的收缩,使躯干重心移向凸侧,这种机体补偿运动的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脊柱的侧凸[7]. 热敷中药的应用,对椎旁软组织、椎间韧带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同时能进一步放松椎旁软组织,增强手法治疗的效果.
牵引、按摩、理疗等治疗虽然也同样能改善脊柱的侧凸,但其在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疗效等方面较新医正骨疗法还有一定差距. 尤其牵引治疗对脊柱旋转的纠正缺乏准确定位,对正常椎间关节、肌肉和韧带有一定的副损伤.
总之,新医正骨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损伤小,痛苦少,安全性好,有显著疗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吉昌,屈金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科治疗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3(7):965-967.
[2]Roach JW.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J]. Orthop Clin North AM, 1999,30: 353-365.
[3]King HA, Moe JH, Bradford DS, et al. The selection of fusion levels in thoracic idiopathic scoliosis[J]. J Bone Joint Surg(Am), 1983,56:1302-1304.
[4]王渭君,邱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5):380-382.
[5]邓幼文,邱勇. 脊柱侧凸畸形脊椎旋转的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4:236-238.
关键词内科疾病手法治疗脊柱平衡
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去往往重视相关内脏病变自身,而相对忽略脊柱病变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治疗重点是药物或手术治疗为主,但治疗结果并非总随人愿。有学者认为很多内脏疾病的产生其实与脊柱受损有关,而通过对脊柱的治疗,这些病证常常能获得治愈或好转[1、2]。1997年以来,我们通过整脊手法配合药物电火花疗法治疗51例因脊柱病变伴发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脏器功能障碍者,取得了较好疗效,从而也证明了上述论点。现将有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1例患者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1、3岁;病程3~6个月者2例,7~12个月者5例,13~24个月者15例,24个月以上者29例。病证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病变,其中支气管哮喘1例,心率失常4例,高血压症4例,顽固性失眠7例,慢性胃炎16例,胃、十二指直肠溃疡10例,头痛症9例;有外伤史者31例,外伤史不详者18例。发病部位主要在下段颈椎及上、中段胸椎,单处椎体发病32例,多处椎体发病19例。
1.2临床表现
1.2.1内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原有单一或多脏器病变症状和体征以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耳鸣、烦躁不安、心慌、气短、气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腹泄、便秘等。
1.2.2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症状和体征:51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局限性颈、胸、背疼痛及沉重不适感,脊椎病损处一侧或二侧明显压痛,病损锥体相邻二个棘突左、右偏移,棘突间隙增宽,部分病例在脊柱两侧病损段可摸到条索状肌束,X线或CT检查:除少数病例可见小关节骨质增生、两侧小关节突不对称等改变外,多数病例无阳性体征。
2治疗方法
2.1整脊手法纠正和治疗小关节错位,方法如下:先以掌揉法或拇指揉法在病损脊椎痛点处行自上而下轻松柔和按摩数遍,以使棘突、横突处附着的肌肉韧带松弛。而后根据病损脊椎的位置分别采用不同的整脊手法。颈椎小关节错位者,嘱患者端坐,颈部自然放松。医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并侧转,先缓慢侧转移动2~3下,放松颈肌,再等颈部及头部转到最大角度时,定点拇指瞬间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嗒”声;胸椎小关节错位者,嘱者者端坐,双手自然下垂。医者两手自患者双肩外侧环抱患者上胸,双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上端,手指交叉相握,患者略向后仰,背靠医者右膝,头置于医者右肩,医者上身略向前倾,右膝顶住患者背部的患椎脊突,在患者呼吸未了时,医者双手用力往后下方挤压,右膝同时往前上方顶推,此时可闻及关节复位“咔嗒”声。
2.2药物电火花疗法采用深圳通宝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HZY―Ⅱ型多功能电火花治疗仪,药物以维生素B族类注射液或中药当归注射液为主。在整脊手法结束后于脊椎两侧痛点处分别注射有上述药液等组成的混合液1~2ml,同时在针柄处施加高频电火花1~2分钟。注意注射时针尖快速通过皮下,逐层进针,回抽无血时方可注药。
3治疗结果
3.1诊断标准诊断标准要求既符合内科各91《按摩与导引》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总99期)ChineseManipulation&QiGongtherapy.June2001,Vol.17,No.3
单科疾病诊断要求,同时又有脊椎小关节错位表现。51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要求。
3.2治疗标准疗效标准主要从内科病症消除情况和脊椎小关节错位位置恢复情况等为主要参考因素。分为痊愈:内科疾病症状消失,脊椎小关节错位位置恢复正常;显效:内科疾病症状减轻,脊椎小关节错位位置恢复较稳定;好转:内科疾病症状减轻,脊椎小关节错位位置恢复不稳定;无效:内科疾病症状无改善,脊椎小关节错位位置无改变。
3.3治疗结果上述治疗方法一般每周1~2次,10次为1个疗程。本组患者中,痊愈18例,占3529%;显效24例,占4706%;好转7例,占1373%;无效2例,占392%;总有效率达9608%。
4典型病例
文某某,男,48岁,干部,1999年4月2日诊。间断失眠、多梦2年,复发加重3个月。2年前因车祸致间断失眠、多梦,难以入睡,入睡后多梦不断,醒后难以入睡,曾经间断性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近3个月来,上症加重,伴头痛,头晕,健忘,烦躁不安,神志恍惚,纳差神疲。内科诊为失眠症,口服中西药未见成效。检查见:颅脑CT(-),EKG(-),颈椎CT示“C5~6骨质增生”,胸椎CT示T2压缩性骨折”,体检触诊见C5~6压痛(+),C6棘突向右偏歪。经用上法治疗1次,当晚睡眠即有明显改善。共用上法治疗4次,睡眠即告正常,半年后随访至今,未诉睡眠困难。
5讨论
内科疾病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脊椎损伤可能是其中之一[3、4]。美国人贝尔墨认为,脊椎是人体的控制器,一旦大脑和躯干之间“精神冲动”的正常传导出现障碍,则可能导致多种疾病。脊椎是人体的支柱,有保护内脏神经等的作用。由于脊椎损伤、劳损、蜕变或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等因素,造成颈、胸脊椎失稳,引起颈、胸脊椎小关节错位,进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容易导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功能受到损害,甚至累及相应脊神经根,压迫或损害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而出现内脏诸多相应疾病症状。
中医学认为,行经脊椎部位的督脉,督率周身阳气,为人体健康之本。脊椎的任何损伤病变都会导致督脉正气不足,经络不通,气血不畅,阳气减弱,进而阴阳失调,引发各种病症产生。
整脊手法针对脊椎小关节错位引起骨错筋挪,出现的筋肉损伤和各种内科相关病症。以手法复位为主导,局部按摩为辅助,纠正脊椎小关节错位,并使之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整脊手法治骨治筋,能缓解痉挛,松解粘连,调节阴阳气血,改善血液循环;药物电火花疗法在治疗颈、肩、腰、腿疼痛上疗效显著[5、6]。其用于脊椎小关节错位,主要作用在于高频电火花治疗仪通过高频放电形成的高电压、低电流,在病灶周围形成一个高频电场,使肌体病灶范围内带电颗粒产生带有良性扩散的均衡震动,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受压组织代偿和抗病能力,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和消散。整脊手法和药物电火花疗法二者协同作用,通郁闭之气,消雍聚之邪,散瘀结之肿,进一步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脊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内科疾病,其错位体征极其细微,有时常规X线检查并无特殊改变,故临床上一些内科疾病经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本病存在可能。在具体治疗上,治疗手法宜“轻、巧、和、缓”,用力要“稳、准、狠”。
参考文献1.张长江.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
2.余宗南.胸椎小关节整复法在内科病中的应用.中国骨伤,1999;12(1):59
3.王启承.浅谈手法推拿在治疗内脏疾病中的应用.甘肃中医,1999;12(5):46
4.刘广庆.推拿调理脊椎治疗内脏疾病.按摩与导引,1999;15(6):46
论文关键词:黄鳝,主要,病害,诊断,治疗
1、黄鳝细菌性肠炎治疗方法
此病的症状:病鳝行动迟缓,全色发黑尤以头部是最明显,腹部出现红斑,红肿,轻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肠内无食,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0克。②加强饲养管理,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季节每50千克黄鳝用磺胺噻唑5克或呋喃唑酮1克拌饵料投喂,连喂35天。④治疗需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外用药物常用12ppm漂白粉或10ppm生石灰,也可用0.20.3ppm禽用红霉素泼洒全池。⑤每50千克黄鳝用大蒜250克,分别捣烂溶解,拌饵料投喂,连喂35天。
2、黄鳝赤皮病的治疗方法
此病多为捕捞或运输造成外伤,细菌侵入皮肤而引起。其症状为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以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其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均匀,使水呈1ppm。②5%10%食盐水洗擦患部或把病鳝放入2.5%的食盐水浸洗1520分钟。
3、黄鳝烂尾病的治疗方法
此病由气单孢菌中的一种细菌引起。病鳝尾部发炎充血,继之肌肉坏死腐烂,以致尾柄或尾部骨肉烂掉,尾脊椎骨外露。此病在密集养殖池和运输途中容易发生,严重影响鳝鱼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这种病一旦发生,治疗十分困难。因此,应切实注意以防为主。防治方法:①注意鳝池的水质与环境卫生,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危害。②此病可用0.24ppm呋喃酮全池泼洒.③此病可用0.25单位/毫升的金霉素浸洗消毒效果良好。
4、黄鳝毛细虫病的治疗方法
病鳝时常将头伸出水面,腹部向上。其他症状同棘头虫病。经解剖肉眼可见后肠内有乳白色细小如线的毛细线虫,体长为211毫米,其头钻入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导致肠中其他病菌侵入肠壁,引起发炎溃烂,如大量寄生可引起死亡。防治方法:①药物、清塘,用0.05ppm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预防此病。②每50千克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57.5克拌饲料投喂,连续喂6天,③把兽用敌百虫片〈0.5克/片〉用水浸泡后碾碎拌饲料混合使用0.1%、浓度,连喂6天。④用贯众、荆芥、苏埂、苦楝树根皮等中草药合剂,按50千克黄鳝用药总量290克(比例为16:5:3:5)加入相当于总药量3倍的水煎至原水量的l/2,倒出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将第二次药汁拌入饲料投喂,连喂6天。如鳝池内兼患有棘头虫病,此法也可治疗。
【关键词】 中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2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病程较长,容易复发。此种病症常常会致使患者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腰痛、腿痛,从中医学的角度,将其归于腰痛或者是痹症的范畴[1]。目前,诸多学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再加上劳损、损伤、着凉或者是受寒,损害纤维环,髓核突出,神经根受到压迫或者是刺激,使得神经根受到压迫或者是刺激,造成神经根局部水肿、充血,致使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症状[2]。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种疾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非手术治疗法,现选取我院从2012年4月到2013年6月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2年4月到2013年6月共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6例,其中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最小的是29岁,最大的是77岁,平均年龄是(49.2±1.4)岁;病程最短的是5天,最长的是9年,平均病程是(4.1±0.4)年。本组患者排除合并脊椎结核、腰椎骨折、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排除脊髓明显压迫,二便失禁患者等。
1.2 治疗方法 本组116例患者,给予其激素治疗,静滴地塞米松,每次5mg,每天1次;250ml甘露醇(浓度是20%),静滴40ml复方丹参注射液+500ml葡萄糖(浓度是10%),脱水7天后停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药方:黄芪30g,牛膝、杜仲、狗脊、续断各15g,白芍、桂枝、当归、川楝子各10g,甘草6g.用水煎服,每天1剂。连续服用10天,然后间隔1-2天,再继续服用10天。如果患者血虚严重,则加量当归;如果患者肾虚严重,则给予羊藿;如果患者阳气虚,则给予患者黄芪;如果患者疼痛严重,则给予患者制草乌、制川乌;如果患者下肢麻木,则给予患者鸡血藤。除此之外,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取患侧肾俞、环跳、昆仑、委中、大肠俞、夹脊穴。具体方法:取患者的俯卧位,消毒腧穴,直刺进针,留针15min-30min,每天1次,连续针灸10天,与中药同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均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状态,直腿可提高70度,可以正常工作;显效: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轻度下肢或者是腰部症状,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可以参加原来工作;有效: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不能正常进行原来工作;无效: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没有改变,甚至加重。显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χ±s)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来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
2 结 果
在本组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治愈58例,占50%,显效32例,占27.6%,有效21例,占18.1%,无效5例,占4.3%,显效率77.6%,总有效率95.7%,见表1。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后,椎间盘受脊椎纵轴的外界作用力,如牵引力、扭转力及挤压力,缩减髓核的含水量,失去弹性,随之出现椎间隙变窄现象,周围韧带出现松弛。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跌仆劳损、风寒湿邪,致使经脉不利、气血凝滞、腰膝不坚、肾气不足,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腰痛、下肢痛,在劳累以及腹压增加后,症状加重,当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减轻[3]。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理,去除病因,消除炎性改变,解除痉挛、压迫,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力,有效恢复机体动态平衡。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上多采取保守治疗方法,缓解临床症状。对本组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中医治疗,是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治疗的方法,祛风除湿、补气血、止痹痛、益肝肾,中药药方中,桂枝、白芍、黄芪、当归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牛膝、杜仲、狗脊、续断具有强筋壮骨的作用;川楝子、当归、红花具有行气、化瘀、止痛的作用;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另外,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可以舒筋通络,恢复气血,消除肌肉痉挛、紧张,消除局部炎症,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西药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局部消肿、消炎,有效巩固疗效[4]。
据相关资料报道,通过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0%。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法,使得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显效率达77.6%,治疗总有效患者111例,所占的比例是95.7%。由此可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此种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椎管狭窄和小关节结构,有效促使血液循环,修复损伤组织,加速功能重建,消炎、消肿,提高治疗效果,见效快、安全、可靠,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是临床诸多治疗方法中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兵,李碧瑶,郑庆山,等.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1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杂志,2011,30(3):210.
[2] 陈建伟,马涛,等.腰椎问盘突出症两种药物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3):161.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手术切除;临床效果
作者单位:3521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骨科
椎管内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因生长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因肿瘤位置特殊,给早期确诊治疗带来困难,随着诊查手段的进步及显微手术的应用,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1]。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神经外科、骨科收治33例临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0~68岁,平均45岁。颈椎管4例,胸椎管9例,腰椎管14例,骶椎管6例。硬脊膜外20例,髓外硬膜下8例,髓内5例。
1.2 临床表现 ①颈段椎管内肿瘤表现为颈肩痛,双上肢疼痛、感觉障碍,本组1例患者2年前有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手术史。②胸段椎管内肿瘤患者大部分表现为胸背痛,胸腹部束带感觉,单侧或者双侧下肢根性疼痛,肌张力增高。③腰段、骶椎椎管内肿瘤主要表现为慢性腰痛,下肢反射性痛,麻木、无力现象,本组患者感觉障碍4例,运动障碍5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例。
1.3 辅助检查 33例均行脊椎正侧位片X线检查,显示脊椎退行性变,部分椎体骨质增生,2例椎间孔扩大。12例行CT扫描检查提示:脊髓增粗或移位5例。33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发现病变,并明确诊断部位。腰穿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显示完全或不完全梗阻12例(36.4%),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10例(30%)。
1.4 治疗方法 手术具体方法依据肿瘤性质及脊髓位置关系而异,术前简易定位(标志物用X光或MRI定位)。以肿瘤部位为中心,行正中入路切口逐层暴露至椎板,用磨钻和铣刀将椎板切除,暴露硬脊膜外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操作下切除硬脊膜外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入路相同,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打开硬脊膜,显微镜下小心剥离暴露硬脊膜下肿瘤组织,一般境界较清,完整或分块切除肿瘤。髓内肿瘤操作经脊髓后正中切开,星形细胞瘤界限不清,根据颜色、硬度行瘤内分块大部分切除。本组25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8例行椎板复位,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维持脊椎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本组患者神经鞘瘤15例(45.5%),脊膜瘤10例(30.3%),星形细胞瘤3例(9.1%),脂肪瘤2例(6.1%),室管膜瘤2例(6.1%),转移性肿瘤1例(3.0%)
2.2 治疗结果 15例神经鞘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例。10例脊膜瘤8例全切,2例次全切除。脂肪瘤及转移性肿瘤均全切除。2例室管膜瘤全切1例,次全切1例。3例星形细胞瘤均次全切除。手术全切除率达78.8%,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轻瘫症状(较术前加重)。本组无手术死亡。
3 讨论
椎管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5%,70%~80%肿瘤为良性肿瘤,椎管内肿瘤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症状轻且多样化,临床体征不典型,多被误诊为颈椎病,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2,3]。本组有12例早期被漏诊及误诊,误、漏诊率达36.4%,椎管内肿瘤可以发生在脊椎内任何节段,但以胸腰椎多见,本组23例占70%。根据本组资料,疼痛为首发症状,患者颈椎、胸椎及腰椎酸痛、束缚感,较为固定皮肤感觉障碍时,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在辅助检查方面,X线和CT只能起到提示作用,MRI已成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肿瘤在MRI不同序列的信号特点及强化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与脊髓的关系,还可对肿瘤的性质作初步判断。在诊断过程还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空洞症、脊椎结核、脊髓蛛网膜炎、颈椎病等鉴别。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已成为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4]。一旦明确诊断,应尽量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脊髓的压迫和改善脊髓的功能,在不增加脊髓功能损伤的情况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肿瘤在硬脊膜外无需切开硬脊膜,暴露瘤体直接切除;肿瘤在髓外硬膜下的剪开硬脊膜,将瘤体暴露用丝线牵引,分离出穿过瘤体的神经纤维再予以切除。髓内的肿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注意保护脊髓血液循环,最小程度牵拉脊髓,减轻手术对局部脊髓血液循环的破坏,以利于术后脊髓功能康复,不勉强全切除,术后配合综合治疗,达到进一步提高椎管内肿瘤的手术疗效。
脊椎生物力学实验证实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对维护脊椎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后路手术及椎板广泛切除会影响椎体稳定性,利用椎弓根螺丝钉固定技术,对于保持椎管内肿瘤术后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可起到很好的作用。本组有8例患者(近2年来)采用此项技术,术后经X线、MRI检查均无松动及断裂现象。
参 考 文 献
[1] 马维虎,刘观,徐荣明,等. 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17(1):2427.
[2] 林智敏,兰周华,林锦波,等.5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治疗与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2):369370.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并骨质疏松症;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050-02
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原因为腰椎管、神经根管或者椎间孔狭窄将马尾神经挤压,而导致了许多的症状,如腰腿疼痛、严重的间歇性跛行,甚至导致患者丧失行动能力而卧床不起。治疗该疾病的重点在降低椎管的压力,缓解马尾神经的压迫,保持脊椎的稳定性,并且避免出现并发症。该疾病的发病人群一般年龄较大,许多患者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或者合并各种基础性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因此在治疗上存在许多实际的困难,其也是需要医疗人员研究的课题[1]。为探讨腰椎管狭窄并骨质疏松症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腰椎管狭窄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的手术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总结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腰椎管狭窄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男21例,年林伟55~75岁,平均年龄为(61±2.4)岁;女11例,年龄为57~76岁,平均年龄为(62±1.8)岁。上述患者的病程为(3±12)年,平均病程为(3±1.2)年。在对病情进行诊断时,患者均进行了磁共振或者CT检查,拍摄到了其腰椎正侧位和双斜位的具体情况,患者的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均超出2个。根据腰椎管狭窄原因的不同,上述32例患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天性原因 由于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出现的先天性椎弓峡部不连接及滑脱、先天性脊柱裂的患者8例;②骨病或创伤原因 其他骨病或者创伤累及脊椎而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的患者5例,如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骨炎湖综合其他创伤等;③退行性原因 由于关节突增生、肥大,并逐渐向椎管内部聚集,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化、或相关机能退化、后纵韧带钙化、椎管后壁及侧壁的骨及周围的纤维组织出现增生而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的患者19例,在总数中占有较大额比例。
上述患者的均存在情况较为恶劣的腰骶部酸困情况,无法长时间站立,或者在行走之后,病情更加严重,并表现出双腿酸胀、肿痛、麻木、感觉迟钝、发凉等症状,在卧床休息后症状及有所缓解,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则会出现双腿感觉功能退化、肌力逐渐弱化,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2]。
1.2 治疗方法
在进行手术之前,患者需要进行CT扫描或者其他影像学的检查,医生制定好合理的手术方案。手术时需要检查好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医疗耗材到位。对患者做好消毒工作后,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静脉复合麻醉。患者的胸、髂部需要使用软垫高度稍微抬起,并取俯卧位。在病变节段的中心位置为入路,行切口,将估摸剥离,并出棘突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根部,确认腰椎狭窄的具置。在情况较为严重、狭窄程度较深的一次,将黄韧带切除,并将椎板内增生的部位和已经出现内聚、增生、肥大的关节突一并清除。再对主板后壁以及侧壁中已经变厚的纤维组织、腰椎间盘突出和后纵韧带的骨化部位进行彻底清理,扩大根管,以降低压力。在椎板后方的正中部位需要使用专门的椎板咬合钳在追内进行潜行扩大操作,使马尾神经的压迫解除。再将切口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设置负压引流管。在缝合时,需要将腰背肌筋膜与棘上韧带进行缝合;将侧椎板与上下关节突软组织彻底剥离,在使用骨凿在其表面进行粗糙处理,并冲洗干净,再已经切除的同种侧椎板骨质足量的移植于该部位,将腰背筋膜与棘上韧带仔细缝合,避免移植的骨块位置移动,而积压到脊髓,最后对手术的外部切口进行常规缝合。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卧床静养,静养时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一般约为3个左右,经过CT扫描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植入的骨质已经与组织完全融合,才可以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3]。
2 结果
32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恢复情况良好,没有切口感染的情况,植骨质移植后,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排斥反应,愈合时间为2个~4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0.5)个月。在经过手术治疗后,使脊椎的稳定性增强,消除了病因,32例患者中,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酸肿、麻木等症状完全消除的患者28例,症状明显改善的患者4例,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3 讨论
3.1 治疗的基本原则
患者在诊断后,确诊属于腰椎管狭窄并骨质疏松症时,需要进行CT扫描、磁共振或者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确认椎管狭窄的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原则上,一般先实施保守治疗,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确认无效后可以转为手术治疗。常规的治疗方法较为丰富,如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盘摘除、椎间隙及椎体周围植骨术,但是其缺陷在于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患者适应性不佳,身体损伤大,且手术成本较高。也存在许多不适合手术的情况,如患者存在全身性的关节退变,则不适合进行创伤较大的手术[4]。
3.2 该组实验中手术方式的优点
该组实验中进行的手术具有以下优点:①适应广泛:该手术方适用该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对患者自身体质也没有特别的要求;②操作简单: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一侧,进行椎板切除,并对椎管进行潜行扩大,再切除已经骨化的椎间盘及后纵韧带等,有效降低椎管所受到的压,从而形成完善的神经通路[5];③对患者的身体损伤小:手术过程所需的时间及麻醉时间均较短,出血少,平均出血量约为300 mL,对患者的身体损伤也较小;④成本低:手术过程中不需要通过拍片进行定位,无固定,不仅降低手术伤口的感染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手术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郭含军,郁有来,朱亚平,等.双侧腰椎板间环形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96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0):45.
[2] 叶斌,陈友燕,马辉,等.不同方法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096-1098.
[3] 尹书东.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53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2-73.
[4] 张庆林,冯彩燕,李江,等.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46-47.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 治疗 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若是急性暴力所致,多病情严重,可是全身复合伤的一部分,则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挽救生命。如果是单纯脊柱骨折,则按骨折的分类和稳定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脊柱骨折分类判断脊柱稳定性及影像学明确脊髓有无受压和受压的部位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无神经损伤的稳定性骨折或相对稳定性骨折如单纯压缩骨折、轻度爆裂骨折或安全带损伤可卧硬板床,酌情进行闭合复位,积极进行腰背肌锻炼,4~6周后辅以外固定使病人早期活动,这类骨折经保守治疗均可有良好效果。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病人,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椎管内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后路手术内固定】
1)Harrington器械内固定术
组成 Harrington棒由上钩、下钩、C形环、撑开棒(或压缩棒)组成。最初用于治疗脊柱侧凸,后经改进,增加加压棒,使Harrington装置更加完善,广泛用于脊柱骨折,至今仍公认为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或不伴截瘫的有效治疗方法。特点是简单安全,轴向撑开力强,对脊柱序列严重错位或多节段骨折疗效尤佳。但对前中柱作用小,固定阶段长,可有断棒、脱钩的缺点。
适应证 前纵韧带完整的脊椎骨折脱位与爆裂骨折均可采用撑开棒;对有后凸畸形的不稳定骨折,有人用加压棒。固定范围是骨折脊椎的上、下2~3个节段。固定段太短则固定不牢,太长则又使腰椎活动丧失。而植骨融合只限于骨折脱位节段。
注意事项 ①放置上钩的最佳位置是胸椎的下关节突,放置下钩的最佳部位是腰椎的椎板上缘。②Harrington棒适当弯曲,以适合脊椎的生理弧度,避免脱钩。但Harrington棒在骨折处稍前突或加上Adward套棒,可发挥良好的三点挤压作用,维持过伸位,使前纵韧带紧张,使骨折、脱位复位。③不应过度撑开使骨折复位,以免造成脊髓损伤。④如单棍放入,可致脊柱不稳,症状加重。⑤最好同时做植骨融合。
并发症 主要有脱钩和断棒,发生率在20%~40%,其原因多为技术性,如将Harrington棒插在两层骨皮质间或Harrington棒未适当弯曲,使承受的矫正应力过大,此外,骨质疏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预防措施 ①可增加多根经椎板下钢丝固定,也可经棘突根部贯穿钢丝固定。Harrington棒与节段性钢丝合用是较理想的力学系统,兼有二者之优点。②改良的 Harrington棒和椎弓根螺钉结合在稳定性、抗轴向载荷和抗旋转方面均优,实际上结合了Harrington棒、Djck钉及角度螺钉3种内固定器的优点,具有短节段、三柱、三维内固定的特性。
2)Edward套棒系统 虽然Hairrington器械治疗脊柱骨折脱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两根直的Harrington撑开棒在腰段仅能发挥纵向牵伸力,无脊柱过伸作用,对前中柱撑开力不足。因此,术后腰椎生理性前凸和椎管内径不能完全恢复,其抗旋转作用与矫正前后移位的作用亦较差。Moe和Denis在治疗椎骨骨折中,将Harrington棒中部弯成前弧形压在后凸的椎板上,以构成三点固定,对抗屈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原有缺点。Edward综合了Harrington、Moe、Luque器械的优点研制出改良的Harrington棒一聚乙烯套筒器械,用于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该法增加了骨折复位与固定的力点,可同时矫正轴向挤压、成角畸形、水平及旋转移位,并起到动力性维持脊柱稳定的作用。套棒器械包括Harrington撑开棒、上下钩、套筒3部分。套筒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外观呈圆筒形,直径有3种:12、14、16mm。为减少套筒在体内占据空间,从而减少残腔,人们将Edward套筒的中心圆孔改为偏心圆孔,内径改为略小于Harrington棒外径,使之套入Harrington棒后接触紧密不滑动。它具有4种应力效应:①通过牵伸作用,对抗前屈压缩,矫正伤椎后凸畸形。②其前推力具有间接撑开作用。③传递侧方推力,矫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畸形。④传递动力性稳定,维持复位位置。
3)Luque手术 1976年Luque首先将两根“L”形棍对称置于棘突两侧使成长方形,采用椎板下贯穿钢丝结扎“L”形棍;由于多根钢丝多节段固定,使内固定牢固,能有效控制旋转,可避免Harrington棒的脱钩、断棒等并发症。但无轴向撑开力,其复位力量较差,单独用于胸腰椎骨折者不多,多用于矫正脊柱侧凸。治疗胸腰椎骨折多采用Harrington棒撑开,使骨折椎体复位满意后,再以Luque钢丝多节段固定好;缺点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亦较多,椎板下穿钢丝有损伤脊髓的可能,因此应用机会不多。
我是一个打工妹,最近,在公司上班下楼中,因同事在后面呼唤,我回头答应,导致一脚踏空,从5楼的楼梯上滑摔到4楼,导致胸椎第11、12压缩性骨折。在住院期间,我看到了一本旧杂志上面有这样的文章,说香港影星张柏芝、杨恭如2人过去在拍摄电视片时不慎摔伤脊椎,受伤的也是胸椎第11、12节。我不明白,我怎么跟这两位女明星受伤的部位一样?难道这也是“明星效应”?脊椎骨损伤咋不谋而合?
深圳 黄梦苗
黄读者:
您真会联想,连脊椎骨损伤也在考虑“明星效应”,看来也是位“追星妹”哟!至于您的疑问,这是因为脊柱受伤时往往有一个纵向压缩的暴力,第11、1 2节胸椎和第1节腰椎正处于后凸的胸段和前凸的腰段的交界处:同时胸椎由于与肋骨相连,形成胸廓,因而相对固定,而腰椎则活动的范围比较大,这3节脊椎又处于相对固定的胸段和灵活的腰段之间的交界处,两个因素相加使得第11、12节胸椎和第1节腰椎处于受力最大的部位,因而在脊柱外伤中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这样的部位一旦受伤,如果救治不当,很容易造成下肢及大小便和等丧失。
所以,对于脊柱受伤的人,在场的人员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救治方法,要用救护车转送,不要急匆匆用出租车运送,因为出租车空间狭小,病员不能平躺,只有屈曲,这样的姿势容易导致脊髓和神经损伤,给患者造成终身遗憾。其次,在搬运伤员时,两人必须平抬,另一人将伤处托起,使之过伸,动作必须协调一致,放上担架时,伤部可用一软垫垫起,以维持伤者伸展位。否则,如果救护不当,即使是单纯的骨折,也可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而至截瘫;对已有脊髓损伤的伤者,可增加损伤的程度,甚至可导致死亡。
据悉,香港那两位影星在过去脊柱受伤后。在场的人没有慌张,而是嘱伤者不要动,然后急呼“120”来救治。如果他们当时乱抬乱搬,再将伤者往出租车或小车里塞,可想而知,这2位影星也许从此告别艺术生涯。
值得注意的是,脊柱损伤大多数都发生于交通事故、工伤、高处坠落、剧烈的体育活动等遭受暴力的时刻,而黄小姐的损伤则是下楼梯不慎踏空台阶造成的,因此,要接受这个教训,在生活中时时注意防范。以后在上下楼梯时,必须全神贯注,一步一步踏下去,必须踏在下一个或上一个楼梯级之上,且稳妥扎实之后,再动第二步,如此“足踏实地”,就可避免外伤。另外,上下楼梯时不宜做其他事,也就是说,出门前把一切该做的事做好,回家时一切事都等到家后再去做,上下楼只管上下楼,高度集中了精力,就不至于摔跌了。如果有人喊您,或在楼梯上碰到同事或熟人,待自己脚跟站稳了再答应或交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防患于未然”。
坐姿后仰135度较佳
我的工作是天天同电脑打交道,难免天天做板凳。为了预防脊椎发生毛病,我便坐得笔直,如此,好吗?
北京 夏红
夏读者:
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是人们过去对养生健身的要求。“坐直了,挺起胸”,人们从小也时常接受来自妈妈或爸爸的提醒。确实,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坐得笔直,如座钟一样,不仅可以美化外表,对骨骼和消化系统也是有利的。
然而,前不久英国《福布斯新闻网》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却颠覆了这一传统思维。在北美放射线学会的年会上,英国一个由放射线学者组成的小组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坐得笔直,会造成脊椎过度疲劳,使神经受到牵制,从而导致背部慢性疼痛。而对于需要长期保持坐姿的人而言,背部与地板呈135度角是理想的角度,将身体自然放松,脚与地板保持接触,这样的姿势对脊椎的压力最小。
这项在英国阿伯丁市伍登德医院开展的研究,参与者均为没有背部疼痛或外科手术病史的健康志愿者,让他们分别保持坐直、趴着和135度角的姿势。通过对仪器记录结果的分析,研究小组负责人魏塞姆·阿廖尔·巴塞尔博士说:“当脊椎承受到压力后,就会偏离自然的方向,分析结果证实,135度的坐姿是最佳生理角度,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90度。”
当然,135度角的确不太好把握,且容易从椅子上摔下来,因此,人们倒不必刻意追求,只要坐着时尽量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曲线,即颈椎向前,胸椎向后,腰椎向前,身体稍稍向后倾,让肩部靠在座椅背上,将空出的腰部垫个软垫,身体感觉舒适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这种最合理的姿势,也不要保持很长时间,否则也会对脊柱造成伤害。
强直性脊柱炎也遗传?
我的父亲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前不久,我因腰背及全身关节疼痛到医院就诊,也被查出患有此病。现在,我担心极了,难道这种病也有遗传?若这样,我那未出世的孩子,将来也会患这样的毛病吗?
安徽 方向东
方读者: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俗称“不死的癌症”,是世界性的一大疑难杂症。该病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慢性全身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同时,这是一种具有家族倾向的风湿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男女比例是7:1。男性病人中半数最终会出现脊柱的强直、驼背或直背,5%~10%的病人最终会发展为严重的残废,丧失生活以及工作的能力。而女性病人多数为轻型和良性过程,她们一辈子都会-间歇地出现腰痛或关节痛,但仅有极少数病人会发展为残废。
可见,这类病人在生育问题上,不能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而应“重女轻男”。因为女孩将来患此病的概率要比男孩低得多,即使患病也多无大碍。
为此,有关专家谆谆告诫道,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有必要了解一下对方及其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无年轻时起病的脊柱关节病。如果有的话,可以检查一下强直性脊柱炎的遗传基因(HLA—B27),以免夫妻双方均带有同一个病的易感基因,给下一代的健康带来隐患。
当然,如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孩子查到HLA—B27阳性,也不必过于担心。若是女孩,将来患此病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即使有也很轻;若是男孩,也只是50%的可能。至于你那未出生的孩子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暂时不得知。但愿你生个“一朵花!”
注意:HLA—B27.90%病人的这个基因为阳性,但并非有这个基因就会得强直性脊柱炎。
“腰突”咋易引起腰椎侧弯?
最近,我因腰痛和左腿麻木到某中医院作检查,医生告诉我患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说突出物在左边,腰椎往左侧弯,左侧骶髂关节有轻度后错位,属于“腰突”并发症。我不明白,“腰突”咋易引起腰椎侧弯以及骶髂关节错位?另外,我们办公室王芳突出物也在左侧,腰椎却往右侧弯,疼痛麻木却是右腿,这是怎么回事?同是“腰突”,腰椎侧弯咋不一样?
安徽 黄晴晴
黄读者:
您所说的腰椎侧弯,应该说成腰椎侧凸较准确。那么,腰椎为什么会形成侧凸呢?这主要为腰背肌的反射性保护反应。向患侧侧凸称同侧侧凸,向健侧侧凸则称对侧侧凸。此名称仅指腰脊柱而言。具体缘由,主要由椎间盘突出(未粘连型)的位置有关。如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内侧(腋部),发生对侧侧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C”形侧凸:若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侧,则为同侧侧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C”形侧凸。您很可能就是属于同侧侧凸。其次,有的人突出物较小,或从后纵韧带两侧突出,突出物大小不等,介于上下二条神经根之间,则可出现交替性侧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形侧凸。
还有的人根本没有腰椎间盘突出也可发生脊柱侧凸,这可能多与改变身躯重心有关,使重心放在健侧,以减轻疼痛症状。也有的人腰椎平直,乃脊椎病时的保护性反应,以减轻对后侧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等组织的压力。有的人长期翘二郎腿或长期打电脑做姿不正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凸。另外,临床上还有的病人存在着腰椎后凸或过度前凸等,都与脊椎病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关,望注意鉴别。
那么,“腰突”咋易引起骶髂关节错位呢?我们知道,骶髂关节是人体骨盆环的组成部分,分别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属于人体的微动关节。“腰突”患者一旦出现脊柱侧凸,必然出现患侧骶髂关节长时间受到异常向上牵拉(拽),久而久之,即可造成骶髂关节错位。临床上有前错位和后错位之分。两侧臀部不平衡,患侧比健侧稍高。X线片显示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高度,前错位较高,后错位较低。患侧关节面排列紊乱,间隙略宽。
另外,根据您的主诉,您的椎间盘突出物很可能位于神经根的外侧(或称“肩口”突出),而您的同事突出物则位于神经根的内侧(或称“腋下”突出),即神经根与马尾成角处。所以,虽然突出物同在一侧但腰椎侧凸方向则正好相反。
总之,“腰突”是主要矛盾,治愈了“腰突”,骶髂关节错位以及腰椎侧弯(凸)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何谓椎间盘突出的“个性化”治疗?
我平日身体健壮,喜欢运动。一天和儿子玩耍,将儿子抛起来用手去接后,突然感到腰部剧烈疼痛,连走路都困难了。到医院就诊,一位姓赵的主任医生经X线和CT检查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和脱出,并对身边的实习医师说我的“突出”很有“个性”,也需“个性化”治疗。请问,赵主任医生说的腰椎间盘突出有“个性”是什么意思?
湖北周玉炳周读者:
赵主任医生说的腰椎间盘突出有“个性”可能有这样多层意思,一是突出因人而异、因职业而异、因病而异等,如中老年人容易突出,女性容易突出,司机、电脑职业者容易突出,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脊椎侧弯症的人容易突出:二是突出部位、方向、多少上的“个性”,如别人一般是单个突出或脱出,而您则是同时“占有”;二是治疗上的“个性”,即别人的治疗方法比较单纯,或牵引或推拿或手术,可您的治疗要复杂的多,甚至要施行“捆绑式”的“阶梯化”治疗。
哪一种方法也未能证实肯定有效。非类固醇抗炎药除减轻神经受压所致的炎性反应外,还具有止痛效果。这类药物应用较多,但尚未见到治疗腰椎管狭窄获得确切疗效的研究。扑热息痛影响肝肾功能,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影响肝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肌注降钙素(Calcitonin)可减轻疼痛,增加行走的距离[1.2.4]。
治疗腰椎管狭窄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练和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病人很有效,这种锻练腰呈屈曲位,多数病人能耐受。用马具设计的踏车行走锻练,因腰椎不受力,故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摩、电刺激和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然而,对辅助腰椎活动和进行更强的理疗做准备还是有益的,锻练和理疗较安全,可延迟手术治疗,锻练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即使不减轻症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1-3]
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缩。
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一般认为,用于治疗根性痛的疗效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组病人,用于减轻根性疼痛,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仅有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
Derby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好,其手术治疗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差,其手术治疗也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对根性痛<1年者,应用激素封闭治疗不能预测手术效果。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10例(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Ciocon等人对3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疼痛减轻长达10个月。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虽有硬膜外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1.2]。
2手术治疗
2.1手术指证当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症状和体征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一致。单纯影像学改变绝不能作为手术适应证。必须强调:手术治疗目的是减轻下肢适应症状,而不是减轻腰痛,虽然术后腰痛也有减轻,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而不是治愈。术后远期随访中,仍有增生再长入减压区的可能,使神经受压症状复发。手术也不可能使已经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恢复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自然发展过程[1]。
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式文献报告很多,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减压和有限减压两类。
2.2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横向平面,由侧隐窝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黄韧带,受累神经根在直视下从硬膜起始部至神经孔出口的整个行程行彻底减压,所有嵌压神经根的侧隐窝行减压,尽管临床症状提示仅为面狭窄,单侧神经根受压。理由是椎管狭窄是一种多平面疾病,面减压远期效果不理想[1.2]
2.3有限减压方法理由是退变性椎管狭窄多为阶段性,主要为黄韧带打折、增生性肥厚、小关节和关节囊的增生以及纤维环膨出所致。在矢状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狭窄。因而应行选择性的有限减压,以保留较多的后部骨和韧带结构,从理论上讲,可减少术后发生脊椎不稳定。该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将椎板外侧前部斜行切除,选择性的行单侧或双侧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McCulloch[5、6]介绍的方法:后正中皮肤切口(面5cm),向两侧游离后,分别作双侧减压,一般先行左侧。距中线1cm弧形切开腰背筋膜,避免损伤棘上和棘间韧带,顺棘间韧带和椎间隙向侧方剥分离椎旁肌,单侧椎板切除范围:向上达黄韧带起点处,向下至黄韧带止点(连带下位椎体上1/4椎板)。内侧小关节切除至椎弓内界,以保证达到关节突下彻底减压,对Ⅰ。滑脱同时行横突间植骨。然后,在另一侧行类似手术。这种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间韧带的技术称之为减压术(Microdecompression)[6]。
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方法与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相比较的前瞻性与随机分组研究的结果已有报告。这两种方法平均随访3.7年,其临床结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间较长,发生神经损伤为12%。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中26%因术中减压不理想,不得已又改为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
近年来,人们主张对双平面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椎板切除,应通过神经学检查选择其中之一为引起症状的平面(责任椎),可行走路前后检查或选择性神经阻滞。某一神经根阻滞后症状消失,即表明该神经根受压。一组报告中,28例两平面解剖性椎管狭窄中,23例(82%)认为是一平面引起症状,5例(18%)认为是两平面引起症状,减压手术仅在认为引起症状的1~2个平面进行。虽是两平面狭窄,但仅行一平面减压手术,术后效果与两平面狭窄者相似[6]。
2.4植骨融合问题近年来,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行融合的作用讨论较多。减压后没有同时行植骨融合术,已有并发腰椎滑脱的报告,减压同时行小关节全切,术后腰椎滑脱多达2倍,是术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时行植骨融合术,使手术复杂化,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增多,康复时间延长,一般认为同时行脊椎融合术对患者康复无益[1]。下列因素应考虑需同时行植骨融合术[1、2、6~11]
2.4.1伴有退行性椎体滑脱Laus等人报告单纯减压取得成功。这表明由于椎间隙变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该阶段可获得自然稳定。然而,另有资料表明,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Postachini等人报告16例术前有滑脱,术后随访8.6年的结果,其中6例单纯减压,另10例同时行融合术,发现未行融合者骨质长入椎管较多,临床效果不及同时行融合者。近年来的文献分析资料表明,若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可获得更满意的手术效果[1.5]。Postacchinit和Cinotti等人发现,术后骨质增生在腰椎单纯减压未同时滑脱阶段融合者较常见。
2.4.2伴有脊柱侧凸或后凸对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广泛减压,有造成脊柱失稳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时行关节融合术。但并不是所有椎管狭窄伴侧凸后凸者均行融合术,是否同时行融合术,取决于4个方面:①应考虑弯曲的柔韧性。如果在侧屈位X线片显示弯曲可部分纠正,单纯减压有弯曲发展的危险。②弯曲是否为进展性,若有进展就有融合的指证。③伴有椎体侧方滑脱,表明该阶段不稳定,单纯减压会加重不稳定。④侧凸凹侧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行凹侧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切除,难以达到凹侧神经充分减压,扩大减压需考虑融合术[1]。
2.4.3同一平面复发性椎管狭窄当确定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同时行关节融合术。因再次手术需增加小关节的切除,以扩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小关节切除超过50%会导致阶段性不稳,特别是小关节向矢状面倾斜时。复发性椎管狭窄伴有医源性滑脱时,再次手术必然要考虑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2.4.4小关节去除过多由于手术时小关节切除或切除>50%会引起不稳定,应同时行脊椎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椎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但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后(表明节阶活动性明显增加),即使另一侧完整性良好,也将会发生不稳定,单侧或双侧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50%),对脊椎的稳定性影响甚微[13.14]。
2.5脊柱内固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时应用内固定器械争议较多。内固定的目的是:①纠正脊柱畸形;②稳定脊柱;③保护神经组织;④降低融合失败或提高融合率;⑤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因而其适应证为:①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③复发性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性椎体滑脱;④屈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10°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应以短阶段固定为主,根据术者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滑脱行融合术时,同时行内固定是有益的[15~17]。
2.6手术疗效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的疗效普遍认为较好[1.5.12]。文献中取得疗效满意的差异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结果表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随时间推移又有加重的趋势。在一组研究中,20%术后获得短期满意疗效,平均8.2年症状又复发。另有一组,27%术后初期疗效尚好,5年后症状又加重。Katz等人发现,不论减压融合与否,75%效果满意持续7~10年后,23%需再手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和曾行面椎板减压。症状复发可以是原手术部位狭窄复发、邻面狭窄有发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稳。相反,也有作者报告一组病例,术后平均13年的临床结果满意优于平均7年者[18~20]。
2.7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2.7.1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手术减压后的疗效影响,文献所报告的差异较大。在一组报告中,糖尿病术后疗效差的比例较大,易发生术后伤口并发症。优良率仅为42%,而无该病者为91%。另有一组报告却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72%),无该病者为80%。有资料表明:术后减轻与活动有关症状的疗效与无该病者相似,但对减轻下肢持续疼痛与感觉异常的疗效不肯定。这是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本身残留神经症状[1]。
2.7.2其他因素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①病人选择适当;②术式确定正确;③术中操作精细。Katz等人报告194例手术结果,其中40例疗效不满意,认为主要原因为:①术前全身情况差;②存在多种疾患;③背部症状较下肢症状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术史者,腰管狭窄术后的疗效受影响。已有资料表明,在腰椎手术中发生小关节骨折是发生晚期腰痛的一种潜在因素。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