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1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阅读 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必然要经过文本阅读的阶段,科学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值得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呈现“泛概念化”。有的高中语文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面比较窄,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长期采用一套比较封闭的标准和方式给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这就导致了文本教学过程中的“泛概念化”。例如,有的教师一讲到《项链》这篇文章,就只会想到资本主义妇女的虚荣;一讲到《雷雨》,就只能想到周朴园的冷酷自私等等。这些结论并不完全错误,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文本内容最终永远只能得出一套结论,这对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束缚,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再产生新的体验,对文本内容有新的理解。

2.教师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深入阅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阅读多元化、个性化都概念的兴起,很多语文教师主张学生在阅读时少说为宜。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本阅读的核心是文本,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互动,与其他无关,于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既不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也不带领学生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与思想深度,这就难以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更不会有心灵的碰撞。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习惯,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但不会得到提高,还容易形成一种固化的模式,阻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改进和提高。

3.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不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只按自己设定的框架进行,几乎从不考虑学生,更不会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解读文本,原本应该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社会阅历、情感体验和年龄特征等因素。但是教师往往自己主导文本阅读进程,不考虑学生需求,只就文本解读文本。这种背离学生,背离目标的解读方法,会导致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失衡,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在原有的框架中很难突破。

二、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

1.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文本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对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吸收。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按照传统的框架进行解读,只让学生接受作者的思想,还应该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能够超越传统框架中的思维认识,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应该得到重视。高中学生要进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心灵的对话。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要与作者进行对话,能在接受文本所表达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有创新观点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框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思想越来越成熟。

2.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性阅读。高中学生的文本阅读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内在需求基础之上,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有阅读动力,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高中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是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极具艺术特点,同时还有很强的思想意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们进行能动的联想和想象才会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能动的分析与阅读。在实际的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想象,在其中继续一定程度的介入,学生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阅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解读泛概念化、解读不够深入、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问题,要提高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能动性阅读,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瑾.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7).

[2]高正鑫.高中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宜宾学院学报.2009(10).

[3]邱维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J].语文学刊. 2011(02).

第2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教师的传授方式缺乏人本思想,学习动力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人本理论指导下中职院校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关键词:人本理论;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四大教育类型中的一种,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和国家提供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始终积极响应,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有所长,一般在课程安排中以专业课为主,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将专业课作为主要授课方向时,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尤其是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相对于专业课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课时的安排上还是学生重视程度上文化课都处于“副”的地位,从而导致了教师主观上的随遇而安,学生主观上的无动于衷,文化课原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中职院校中一去不复返,尤其是语文教学质量更是不尽人意。然而,实质上,语文所有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语文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所述的原理、现象的,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1.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念分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该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独特的学习观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教育。人本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它的重点是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并且有着自己的个人感知观点,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2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促进是教学的目标,而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觉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种类型,学习方式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经验学习主要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西,学习动力则主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为主,学习就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融合其中,学习效果较为显著,那么也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认知学部分只涉及到心智,并不涉及学生的情感和个人意义,所以它与学生无关,很大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没有个人意义,那么它必然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方式。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特征一,全神贯注,指的是学生将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特征二,自动自发,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主体主动投入到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发现探索学习的意义,特征三,全面发展,学习的意义除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特征四,自我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着大致的了解,因此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做出客观的评估。

2.人本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2.1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人本理论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急需树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中职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不要将其看作是一门副科来对待,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堂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塑造自身的品格、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使课堂成为弘扬生命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殿堂。

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并非单指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以生为本”分析每个学生的特性,并规划其发展方向,把语文教学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时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二者是彼此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学习时不能脱离学生的情绪感受而孤立进行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人本理论认为学习不只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所学的知识内容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将会分离,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作用,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会缺失。

2.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心理治疗人员和委托人的关系一样,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鼓励、关心和帮助学生,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驾驭生活,引导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语文知识武装自己,促使其潜能得到发挥。

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自身才是其学习的内因,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化人。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坚信通过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是能够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问题;策略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我国各专业人才的摇篮,逐渐受到社会各界重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文化课程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之中开设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但给予文化课程教学较低的关注。职高语文教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忽视。同时,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职高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对我国职高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重塑职高语文教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作者在职高语文教学之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重技能培养,忽视职高语文教学

伴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人民在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后,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传统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是“学习成绩不好才会去的学校”,这直接导致了普通学校人满为患,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严重受限。同时,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职高的教育认识的局限性。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教育之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来看,关注点往往在于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中专业教育,而非文化课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与管理过程之中,文化教育的缺失。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部分职高语文教师对于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实践。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对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在语文教学之中,往往处于“权威”地位。在实际语文教学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指导,使学生最终习得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把握并非简单灌输即可达到,而是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辅之。目前,职高语文教学之中教学方法单一问题值得我们给予较大关注。教学方法单一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薄弱的职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引起学生职高语文学习的轻视与厌学情绪高涨。

(三)职高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缺失

良好的人格魅力,对于教师而言更具深远意义。职高语文教师应注重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但是,由于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目前我国职高学校之中由于对职高语文教师工作的忽视、领导支持相对较少,等等。直接影响到了职高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直接导致了部分职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得过且过,进而导致了教师人格魅力缺失现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由于教师工作是面向身心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学生,如果职高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素养的修炼,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职高语文教育工作与以往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我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所学认为,为了能够更好提升我国职高语文教育工作实效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职高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对于自身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的转变。能够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基本任务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入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在实际的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能够认真、负责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结合职高语文教育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进行深入教学。不能够因为是职业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只有职高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对于职高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教法的研究,才能够一步一步改变外界的不利影响因素。

其次,注重职高语文教学法的多元性特征。职高语文教学由于其教学对象的特征性以及教学外在环境的影响,更要求职高语文教学法“出彩”。职高学生往往会选择一门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如果职高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则可以使学生们在枯燥专业学习之余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性,进而使职高语文教学实效性得以提升。《语文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富有创新活力。”职高语文教学法应当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法选择时,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能够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例如,可以通过对国内外语文教学法研究,或者对其他学科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后,进行创新。笔者认为职高语文教学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够提升职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第三,塑造教师人格魅力。笔者认为教师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高尚品德、无私爱心、人文修养等层面。职高语文教师应当能够首先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入手,加强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深入领悟与融会贯通。同时,注重对自身品德及人文修养的培养。通过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从自身素质修为的提升为学生作出榜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习得以及人生态度的形成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瑞钦.激发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03).

[2]陆莉.改进职高英语教学方法 培养职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0,(25).

[3]张佑昂.语文教师对职高学生就业观的指导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第4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摘要: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

关键词:试论 正确 认识 小学 语文 教学 规律

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第5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价值衡量;职业特征

职业教育的开展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的开展也要以职业需要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目标,只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得到体现,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一、以职业教育的价值衡量语文教学的实施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衡量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人们思想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可以为市场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可以为失去职业的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服务,使这些失去职业的人员重新具有新的职业能力,而因此获得新的职业。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可能是一种满足感的需求,也可能是一种获得感的需求,还可能是一种爱的归属与成就感的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精神满足的去除物质化的需求,这也是职业教育去除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正像一些教育家认为的那样,如果职业教育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作为教育实施的终极目的,那么职业教育的价值就显得过于狭隘,以此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的实施,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必然失去对职业精神层面的需求,转而变得只是满足于生存所需的就业需求,这样的职业教育就是去除其本应有的价值体现。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提升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与掌握语文知识的教育,其教学价值的体现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就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而是人的发展的教育,它所发挥的教育既要满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又要满足于学生的精神需求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需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除了要掌握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学会怎样做人,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等,让职业教育实施中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较为突出的差异就是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需要,同时,职业教育还要满足学生对未来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学生正是通过职业教育方式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基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对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语文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重视语文技能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职业教育的实施中,要做到行之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就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只有通过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而在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实施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恰恰忽略了语文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一些现有的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依然承袭着普通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与学生现实的职业技能的需要相脱节,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感兴趣,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欠佳。因此,要从职业学习的理论层面改革现有的语文教学的实施理念,要改变原有的不适应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以职业的需求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重视语文教学职业情境的创设,创新职业语文教学的方式,以职业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开展目标,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从职业特征的层面来理解语文教学的实施

现代职业教育本身包含着诸多的属性,这些属性都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独有的属性特征,其中职业教育所蕴含的职业技能的属性特征,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属性特征,其他的属性特征只是这一特征的附属特征。

职业是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与其他教育语文教学有所区别之处,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施也必须要以职业的形式来实施,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从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上,语文教学都要以职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要力求使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职业特征的需要,要使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向社会开放,沿着职业特征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以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以职业性特征作为教学实施的方向,要立足于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与优化,使教学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创设语文教学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职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开展中,以职业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职业教育为视角,对语文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6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着力于夯实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一个目标。语文基础,以前通常指“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其次,还应该包括基本习惯和基本方法,这样语文基础就包含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习惯、基本方法四个方面。

学习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素质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加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向能力迁移,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能力。在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把知识讲准讲活讲到位,强化知识网络的贯通编织,抓住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平时教学,研究每一个能力训练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做辅垫和支撑,能力训练也要注意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坡度。在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别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语文基础的教学,我们又以语言基础知识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综合运用中学习语言,从纷繁的语文现象中概括出语文的各种规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活的语言。其次在文章的阅读教学中突出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去了解、体会作者是怎么样运用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的。我们还注重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从微观上具体处理好教材。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习惯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出发点。著名的出发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叶老要求培养的良好习惯,主要指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是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培养学习习惯。一是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课上认真听讲、记录的习惯。二是先复习后作业,课上认真听讲、记录的习惯。二是先复习后作业,作业有错及时自觉订正的习惯。三是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四是上课积极发言,响亮回答的习惯。五是阅读时随时查字、词、曲。边读边思考边摘记的习惯。六是课外阅读出刊和练笔的习惯。七是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通过严格要求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自觉性、主动性。

学法指导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方面。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是目的,教能力、教方法比教知识更加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从内心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导学”上发挥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发出,达到会学善学的境界。

第7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

一些学校和地区在推进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的过程中时常遭到非议。语文教学能否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我国当代一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证明这样做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成功。

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程序,钱梦龙的自读教学五步程序,林伟彤的五环形教学程序,欧阳代娜的阅读教学四步程序和作文教学六步程序等。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按四步程序规范(述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语文教学程序包括课前准备(例如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例如个别指导和提优补差)三大环节。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实质上就是将有关语文教学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内在规律用“规范”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使教师能够按照规范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先后次序或前后步骤开展教学活动。

(二)语文训练任务规范化

语文训练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为或书山题海过度机械操练,效率不高又有损学生健康;或训练任务忽多忽少忽有忽无,学生忽疲于奔命忽清闲无事;或训练少而无序使得学生不能达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准;或语文训练完全应试化,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有必要将语文训练的项目和内容,训练的数量和质量,训练的时间和序列等用一系列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期量指完成具体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限和数量,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量指标,它反映着全面完成各项语文训练任务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对语文训练任务用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可提高语文训练的全面性和计划性,克服语文训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去除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训练任务,使学生的训练负荷均衡,使语文训练处于有期有量比例恰当井然有序的状态。在这方面魏书生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他把6类34项语文训练任务落实到每天每周每学期每个学生身上,要求定时定事定人定质定量完成训练任务。

(三)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规范化

它体现在建立并实施了一套对语文教学进行检查反馈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检查反馈的内容,如备课检查、作业检查、听课检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检查、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情况检查,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情况检查、课堂常规检查等;包括检查反馈的方法,如教师自查互查、教研组检查、领导检查以及学生反馈、教师反馈、个别反馈、座谈会反馈、家长反馈以及包括检查反馈的计划、时间、次数。检查反馈规范化对于遏制随意的过多过滥的重复低效的检查反馈活动,及时真实地了解语文教学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语文教学方案,纠正违规行为,遏制马虎偷懒现象,实现对语文教学全过程及时有效的系统控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性质

(一)概括性

它是在对零散的语文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将认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规范“固定”下来并加以实施后形成的一种语文教学的管理模式。这种规范要求应当是概括性的,是属于相对粗线条的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这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否则就会统得过细过死,束缚教师手脚。

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内容、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三个方面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使语文教学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无章可循变为有章可循。师生据此知道何时何人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哪些事应当多做,哪些事应当少做,哪些事应当先做,哪些事应当后做。如果把语文教师的组织教学看作是一种微观管理行为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实质上就是运用规章制度对语文教学进行的宏观管理。

(二)系统性

每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有特定的基本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局或框架。某一点两点片面孤立的规范性要求是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的。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是在语文教学程序、语文训练任务和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等方面由其中诸多规范性的要求构成的较为全面的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化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可行性

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具有可行性。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要做到切实可行,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不违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文教学大纲。

如果在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中有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规定,有对迟交作业不交作业不认真做作业或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的罚款或“错一罚百”等种种以罚代教的规定;有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采取的过份加重课业负担有损学生健康的规定;有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的工作好坏、奖惩教师和决定教师上下岗及职务晋升的最主要依据的规定等等,那么这些与有关政策法规和语文教学大纲相抵触的规定就不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它必然会被遏制、取缔,因此它是不能合法存在,不具可行性的。

2.不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具体地说是不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违背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必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听说读写相结合原则、文道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相互促进原则和双基并重原则等等。我们即使在优秀语文教师自定的教学“规矩”中也不难发现体现这些原则的踪影。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只能遵循,否则不会成功,因而也就无可行性可言。

3.不脱离师生实际

第8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科学化;语文

“语文教学科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从“求知”层面上看,其关键是获得对语文教学特质的一般认识,究其实质是对语文“教学本体”的求真回归;从“求实”层面上讲,探讨的则主要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问题,即在对语文教学本体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语文课如何教得更多,教得更好。本文拟从教育、教学、课程三个层面切入对语文教学本体的探讨,以期在“求知”层面上为语文教学最优化摸索前进的方向。

(一)语文教育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

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教育应当如何进行的观点有差异,但他们对教学内容中语言因素的重视却较为一致。这是因为人总是社会人,人必须生活在社会“交往行为”的联系之内,而语言是交往的主要载体、基本工具,人要成为社会人,要满足“交往”的需要,就不能不习得语言,不得不进行言语交往教育。语文教育是人为满足“交往”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

“交往”是人成之为人的前提和基础,“交往教育”是“人”的教育的基础构成、最低域限。它与其他各育一起为促进人的社会化而努力,共同构建“人”的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苏联学者B.C.列德涅夫曾在其所著的《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正面提出过,只可惜长期未引起我国语文教育界的重视。事实上,“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宽和延展。现代教育即便涵盖德、智、体、美、劳“五育”,也并不意味将教育的内涵全部包容。在当今开放的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交往能力成为现代社会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而缺乏足够交往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不仅愈来愈难以胜任工作,甚至还面临生活与生存的难题。别立“交往”一词,可谓甚合时宜。

(二)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语言运用的教学,促进个体言语习得,发展个体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较之“生活世界”自发状态下无明确目的、无科学序列的言语实践来说,“科学世界”的言语技能训练将学生送上了言语发展的高速公路。“言语技能训练”不是字、词、句的“习题操练”,它是循着精细的心智动作要素和合理的心智动作顺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合乎言语心智活动法则的言语活动方式的操练。是按预定的范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分项逐一有序进行的技术化练习活动。序列性、实践性和技术化是“技能训练”有别于“习题操练”的科学高效之所在。

语文教学中,一切淡化言语技能训练的主张都是完全错误的。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语文教学专业化的“瓶颈”。否定言语技能训练,也就否定了语文教学,否定了语文教师存在的必要!

(三)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言意转换是一切言语实践的本质所在。在“生活世界”的言语实践中,“意”是主帅,是灵魂,表达时必先立意,理解时必求知意。以言表意、据言知意是“生活世界”言语实践的基本模式。

然而,言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科学世界”的语文教育就旨在消除言意差异,促成言意转换。语文教学中,“言”是主体,是核心,表达时必先积言,理解时必求辨言。由文解道,因道悟文是“科学世界”言语实践的基本模式。

只是“科学世界”言语活动何其多也,各科教学无不以言语作品的学习贯穿始终,无不以言语形式层面的穿透作为教学之首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穿透的目的而论,语文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都有不同:就语文教学以外的各科教学而言,言语形式层面的穿透是为了把握言语内容;就语文教学而言,则是为了获得实现言语内容的途径。

立足于言语形式,以言语形式为主,是语文教学与社会性言语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语文课与其他各课程的根本区别。“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选文涵盖百科,但其自身又独立成科,而不消溶于百科之间,其根本依据即在于此。一味强调“文道统一”、“内容形式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之类,均未辨清语文教学之本质。

(四)语文课是具有学科课程特点的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百科课程,它与各门科学相对应,是根据教育的需要,从相关学科选取一定的基本知识按照科学的逻辑编排而形成的课程体系。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个体言语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课不是学科课程。语文课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知识在语文课中不具备目的意义,对于语文课来说,知道什么是语言没有本质意义,而能不能使用语言,会不会开展语文活动才是语文课矢志不渝的追求,其终极指向只能是个体的言语能力。因此根本地说,语文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应用性课程,而不是以获取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学科课程。

以上,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由远及近、条分缕析地论证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这是“求知”层面的规律探求。由知而后行,才可能在“求实”层面上结出硕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所有课程的学习,关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它不应只是一门简单的没有质的变化的课程。语文教育应如何具体设置课程,各阶段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应如何实现最优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与实验研究。它不是一些人将不同观点、不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几次会议糅合成一个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所能解决的问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也不能还是混沌一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要充分认清语文科学化的意义,用自身的行动努力地去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使语文教学朝向更加正确、更加光明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尽管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房贞政. 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