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资源共享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资源 一体化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64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 in Integrated Courses Teaching
LIU Jianfeng, WANG Na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Abstract In the aspect of cours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effective use in integra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integr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resource; integration; use
自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产生一来,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把教、学、做很好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在交流互动中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他们喜欢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数字化生存方式,对网络有着天然的兴趣和适应能力,更喜欢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探究学习而非被迫接受知识。习惯于网络化生存的这些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充满抵制情绪,①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而一体化教学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对实际的操作和与操作相关的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但是其他一些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不稳固,过一两天学生就将所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这样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掰一[扔一[,实际上学生最后只掌握了很少的一点知识,老师教了100%的知识,而学生最后只掌握了30%~40%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就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②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这些资源和内容为学生的“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等不同需要,对于实现教学改革的“三个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③
如何在一体化课程中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果呢?我们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进行分析、运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这门课之前应当具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系统检修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同时,该课程将为汽车新技术、汽车整车检测等课程学习提供支撑,是学生到汽车服务企业从事汽车发动机检修岗位工作前必须要学习的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上课之前,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预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这一种方式,学生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少、形式枯燥,预习的效果也不好,而且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门课,重点难点等都不了解。但是现在有了精品资源共享课,上课前学生就可以登录相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很多内容,例如通过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内容的阅读了解,这样他们就知道所要学习的课程是怎样的,有了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所有的学生都比较关心课程如何考试,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考评方式与考评标准的学习来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最后在上课前学生还要浏览学习指南等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阅读了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就知道这门课所学的内容是什么,他们要掌握的技能有哪些,老师怎样考试,考试评分标准是什么,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学习这门课程。
传统教学中,上课前老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只能通过以前给这些学生上过课的老师和学生的成绩单进行了解,而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而如果上课前我们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那么对学生的了解就会更加全面,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里有很多课前测试,老师要要求学生先通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系统检修3门课程的网上测试,测试通过后将成绩打印出来,这门课开始前带到课堂交给老师以后,才可以参加接下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的学习,没有通过测试的学生继续学习后再次进行测试直到通过为止,否则授课老师有权不让该名学生参加此次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就能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相关的课程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为发电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尽可能将学生拉在同一水平线上,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就会比较顺畅,因为大家的基础都夯实了。
而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帮助老师讲授课堂的难点和重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在理论部分的讲解中,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在黑板上画图,使用挂图等有限的教具和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困难;有些难点老师已经费了很大劲讲了好几次了,而学生还是不理解,学习效率很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我能力来慢慢地理解了。而在发动机电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有很多Flash和动画,能够非常生动地将原理给演示出来,老师只要结合动画进行讲解,虽然讲得不多,但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吸收,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在实操前要先有老师进行演示,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老师一般只能演示一遍操作项目,而这一遍实操后学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实操步骤和注意事项,只是对实操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如果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一定是错误百出,老师还要再次进行讲解操作,既增加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得还不快。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有很多的实操教学录像这类资源,这样老师操作完一遍后,就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他们来回想老师是如何操作的,这样边看边做,学生就会在实际的操作中快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反复地观看录像,相互讨论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规范操作动作,提高操作速度。
同时我们有一些操作项目由于场地、车辆、耗材、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操作。例如燃油系统低压油路燃油压力的测试,由于车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实操练习,期间还要排放燃油,存在不安全因素。那么在传统教学中,就只能是由老师操作一遍给学生看看,或者干脆不操作只是讲一讲就完了,这样学生当时可能记住,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忘记,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里我们可以运用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让学生在网上通过燃油压力测试的虚拟/仿真训练,查找不足,熟悉步骤和相关安全注意事项,等熟练以后再到实车上去操作,就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
在课后的学习中,传统教学一般通过老师留的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理解消化,这种形式的复习很难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容易脱钩,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案例库提供了很多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案例,其中有很多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案例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知识点还没有理解,或者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不用像过去那样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直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平台,到专题库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自学,还可以将老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教学录像等资源找出来进行复习和回顾,或者到网上进行搜索,并且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的交流、讨论,有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我们复习自学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老师可以不用留课后作业,但是要要求学生必须在完成复习后,进入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完成相关测试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
由此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如何运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断摸索,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能把课讲得更清楚,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愿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省级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汽车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及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JG2014020254
注释
① 滕厚雷.大班教学模式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14(1).
关键词:资源共享;大学生培养;媒介素养教育
一、资源共享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一)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现代高校依托互联网技术将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综合整合的应用平台,是现代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源共享包括传统的图书资源共享,也包括互联网上的应用资源共享,是高校学生获得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信息窗口。基于资源共享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能够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资源辨别观念,提高高校学生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当人们面对多重媒介传播的信息资源时,能够拥有媒介传播中的信息真实性判断能力,能够从信息资源管理中获得相应的媒介判断标准,从而对人的思维判断产生影响。基于资源共享下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资源判断标准,正确理解大众传播下信息资源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资源共享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
资源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应用、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高校合理应用互联网媒体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互动交流平台,大学生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增强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能够应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资源互动交流,例如:通过电子邮箱,QQ等多种交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引导,不仅方便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自我资源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媒介素养能力逐步增强。
(二)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
资源共享为现代大学生的资源应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途径能够为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应用空间,促进大学生自身信息资源的时时更新与发展。如:表1为大学生资源共享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调查表。表中显示:大学生应用资源共享后,在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辨别能力、创新应用方面有明显提高。
三、基于资源共享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资源共享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资源共享是现代高校文化逐步完善发展建设的重要平台,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可以将资源共享作为信息资源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电子索引和评价系统,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查询信息的概括内容,通过电子信息资源的索引指导对信息资源类型和信息真伪程度得到初步的判断,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资源进行了解,为学生信息资源应用和评价做引导,提高了学生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资源共享环境中对大学生的网络资源应资源,通过不同形式的文章内容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文化思想的引导,对学生的思想媒介素养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资源共享下的多平台协调运行,增加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
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下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可以充分应用资源共享下多重传播交流形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应用。高校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资源应用中有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大学生自身对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因此,高校内部开展资源共享多平台的应用也应当为大学生的网络平台提供“范围”,一方面通过“新闻网”、“人民网”等权威网站的信息资源分享,增强了高校资源共享与社会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能够保障信息资源传播与应用在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资源多平台共享也可以将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共享资源作为学生文化搜索和文化建设的素养引导,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传播信息资源。
(三)资源共享下建立广阔的媒介素养交流平台
现代互联网环境为高校资源的应用、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将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连接使用能够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应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资源共享下建立广阔的媒介素养交流平台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自主辨别能力的提高,同样能够为学生媒介素养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例如:高校大学生能够应用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资源共享手段参与到社会话题探讨中来,学生在组员共享的平台下不仅能够获得传统阅读模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互动,将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表达出来,使资源共享下学生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资源辨别能力逐渐提高。
(四)资源共享下鼓励学生媒介素养的深层次探究
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信息资源辨别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现代互联网资源作为一种新型开发资源,大学生合理应用高校信息共享资源,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网络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能应用来自微博和网页上的信息资源对比明确网络信息的真假,提高了学生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资源共享推进我国现代高校媒介资源的进一步探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论
资源共享环境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是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源创造和资源合理应用的重要措施,这种资源共享的措施在我国现代高校资源应用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引导我国高校教育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宇嫣.校园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王可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资源共享框架 语言 音乐 脑加工机制 认知能力
一、引言
资源共享框架是在对语言和音乐关系的认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假设。该框架通过双系统的方法对认知加工过程中的领域特异性知识和整合这些知识的共享神经资源做了基本的概念区分,并且提出语言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加工机制上的共享和重合(Patel,2012)。事实上,这一理论框架提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语言和音乐在句法加工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来自神经心理学的证据认为语言和音乐在句法加工的脑机制上是分离的;另一方面,来自神经成像方面的证据指出两者存在重叠,即“句法整合资源共享假说”。之后,研究者对该假说进行了发展,认为它不仅可以用于解释语言和音乐句法理解的在线加工,而且还可以用于说明两者在语音层面上的关系。这就是资源共享框架。
简言之,该框架认为,语言和音乐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上具有更深层的联系,尤其是在声音的感知方面。本文将对该理论框架本身以及相关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希望可以有助于今后的研究者更深入地认识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
二、资源共享框架的早期研究回顾
(一)来自神经心理学的领域特异性证据
在语言和音乐的神经科学研究中,最让人振奋的发现就是正常人在脑损伤后,语言和音乐认知上存在选择性的缺陷。即有的脑损伤患者虽然在语言方面存在障碍,但是音乐感知的能力很正常;有的脑损伤患者在语言方面没有问题,但在音乐认知上出现了困难。前者称为失语症,后者称为失乐症。虽然这样的病例很少,但却意义重大。因为这意味着语言和音乐在大脑中很可能是有特异性的、相互分离的。例如,Peretz和他的同事所研究的一个病人GL(失乐但不失语)。他是一名脑中风患者,初级听觉皮层区没有损伤,但是听觉联合区周围的缘上颞回受损,之后发现该患者在音乐句法认知上存在缺陷,不能感知音乐的调性,但是经失语量表的测查,他的语言句法理解加工没有问题。此外,在失语但不失乐的案例中,以俄罗斯作曲家Shebalin最为典型。他的左脑先后经历了两次中风,伤及的脑区主要是颞叶和顶叶。在第二次中风后,他的语言在理解和产生上都出现了困难,但是他却依然创作出了多首高质量的乐曲,这说明他的音乐认知能力并没有因此受损。
(二)来自神经成像技术的证据:挑战领域特异性
如果仅仅是依据来自神经心理学上的证据,我们将可以断定语言和音乐在认知功能上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但是,来自神经成像技术方面的诸多证据则表明正常人在语言和音乐加工上存在重叠。比如,Maess和Koelsch等的脑磁图研究中发现,对和声序进中走调和弦的察觉激活了布洛卡区和右半球的对应脑区,表明音乐规则有可能也在这个脑区进行加工,因此,布洛卡区的语言特异性受到质疑,为语言和音乐的神经机制的重叠性提供了证据(Maess et al.,2001)。Brown等研究发现被试对不规则的、或与预期不符合的和弦序进的觉察激活了包括布洛卡区、维尔尼克区、颞上回等在内的皮层网络(Brown et al.,2006)。这个研究结果与前面所述的Maess的研究结果都认为语言和音乐加工很可能分享一些共同的神经基础。
总之,来自fMRI、ERP以及PET等多种技术的实验研究都发现语言和音乐在正常人的认知加工上有重叠。
三、资源共享框架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
(一)资源共享框架简述
神经心理学和神经成像技术从不同的视角表明了语言和音乐的脑机制上的联系。前者支持“领域特异性的分离”说,而后者则挑战“领域特异性的重叠”说。资源共享框架正是为了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进而引导未来的研究方向。
资源共享框架有两大基本原则:
首先,语言和音乐的表征是领域特异性的。比如,语言中的词汇知识和它们的句法属性涉及到一系列的表征是不同于音乐中的和弦语和声关系的表征的。资源共享框架所假定的领域特异性表征是储存在不同联结网络的长时记忆中的。因此,这些表征很可能就是选择性损伤的区域,从而也就导致了语言和音乐认知上的分离。
其次,对领域特异性知识的相似的认知心理操作和加工,表明两者在神经资源上是有共享的。之前假定了领域特异性,也就是在概念上区分了表征和加工。如果语言和音乐在加工上共享神经资源,那么就可以观察到相似的大脑特征。
实证研究上,最有力并且最多的证据是对于语言和音乐的句法理解加工和声范畴学习的研究。在句法层面,语言和音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比较丰富,并且在领域特异性上的争议也是一直持续;在语音层面,研究的焦点是音乐能力和语言音位能力之间的联系,并且取得了不少的证据。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育和临床上,包括一些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因此,对于语言和音乐在认知神经资源上所共享的本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资源共享框架的句法研究
根据神经成像技术方面的证据以及相关的认知理论,Patel以依存位置理论、预期理论以及调性音高空间理论为基础,提出语言和音乐在结构整合加工上共享神经资源,这就是“句法整合资源共享假说”。 该假说认为,加工词或和弦所需要的认知资源是由它们本身与整个句子或乐曲的关联性决定的,关联程度较小的词或和弦,需要更多的加工资源,才能把它们从“表征”中提取出来。对于音乐和语言而言,两者在表征区域是各自独立的,但加工时所需的资源及负责加工的脑区却是相同的(Patel,2003)。
在过去将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中,焦点主要在于语言语义加工和音乐和声加工的关系上。近年来由于SSIRH假说的推动开始将语言句法加工和音乐句法加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Fedorenkl等人(2009)的行为研究表明语言和音乐结构整合的一些方面依赖于共享的加工资源。Slevc等人(2009)发现在语言操纵类型(句法或语义)、语言预期和音乐预期上显著的三因素交互作用。因此,加工和声非预期和弦干扰了语言句法加工,但不影响语义加工。
资源共享框架在句法层面上已然做了很多的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证成果,但是至今尚不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罹患脑损伤的普通个体身上存在音乐和语言句法能力的双重分离。目前为止,来自失语症的研究主要是早期的Frances等和Patel等,尤其是后者使用非音乐家作为被试发现语言和音乐句法失调之间存在联系。因此,想要真正说明资源共享框架句法层面的假设,在失语症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三)资源共享框架的语音研究
和句法类似,语言和音乐在声系统上似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看,两者很可能具有深层的相似性,即两个系统都依赖于习得的声范畴的心理框架。因此比较研究音乐和语言声系统的焦点,就是产生和保持这种习得的声范畴的机制。这些机制在何等程度上被两者共享?一种可能是,这些机制没有共同之处:音乐和语言声系统之间的认知分离和神经分离似乎说明的确如此;另一种可能是,音乐和语言的声范畴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机制,称之为“共有声范畴学习机制假设”,这种重叠对于围绕人类交流能力的发展而展开的实际和理论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杨玉芳,2012)。
四、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资源共享框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贯穿整个框架的两大原则。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在线加工还是认知发展的其他方面,区分领域特异性知识和整合这些知识的神经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语言和音乐共享的神经资源也有可能被其他心理机能的加工所共享。
资源共享框架是根植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因此,对该框架的检验需要将认知理论和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相结合。而这一研究的目标就是从完善或修正理论框架出发,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从而阐明语言和音乐能力所共享的认知神经基础。
参考文献:
[1]Patel A.D. Language,music,and the brain:A resource-sharing
framework[A].In:Rebuschat P.,Rohrmeier M.,Hawkins J.,et al.,eds. Language and Music as Cognitive System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04~223.
[2]Maess,B.,Koelsch,S.,Gunter, T. & Friederici,A.
D. Musical syntax is processed in Broca’s area:An MEG study[J].Nature Neuroscience,2001,(4):540~545.
[3]Brown,S.,Martinez,M.J. & Parsons,L.M. Music and
language side by side in the brain:a PET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of melodies and sentences[J].European J.Neuroscience,2006,(23):2791~2803.
[4]Fedorenko,E.,Patel,A.D.,Casasanto,D.,Winawer,
J. & Gibson. E. Structural integration in language and music:Evidence for a shared system[J].Memory & Cognition, 2003,(97):1~9.
[5]Slevc,L.R.,Rosenberg,J.C., & Patel, A.D. Making
psycholinguistics musical: Self-paced reading time evidence for shared processing of linguistic and musical syntax[J].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09,(16): 374~381.
[6]Patel.音乐、语言和脑[M].杨玉芳,蔡丹超译.上海:华东师范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 知识模块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64-02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凭借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的积累,于2013年获批辽宁省第三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论文中介绍了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结构及在制作资源共享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3]朱小丽,李宇宏.《国际商务单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
关键词:网络资源共享;实践教学
1前言
教学资源共享指不同的主体对于存在于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在不同程度上的共同享有、享受或使用,主要包括教学人力资源共享、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等。教高[2012]4号文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1]。刘延东2012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动力......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2]。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还远没有达到普及或熟练应用的程度,高职院校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全面”[3]。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网络教学资源方面交互性不强、低水平复制、特色不明显、缺乏有效资源管理等缺点”[4]。现代职业教育要“网络信息化”,体现学习者“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和“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考虑因素[5]。本文立足高等职业院校现状,从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出发,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不同参与主体的三种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QQ远程授课互动模式、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模式。此三种模式可以同时并用也可以单独进行,能够解决职业院校不同参与主体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有效进行资源共享。
2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2.1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指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精品课程网站视频资源等途径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虽然我国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和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不少高校已经初步具备校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功能的综合性网络学习平台并投入使用。精品课程网站或服务平台也是一种易于操作、受众面广的资源共享模式。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主办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各品牌院校所开发的精品网站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详细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授课视频等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不同所引起的教学资源限制,也可用来解决一些小专业或新增专业的教学资源受限问题。
2.2QQ授课互动模式
新版的QQ6.0拥有强大的可视通讯功能,可以通过群视频为多达200人进行PPT或视频远程授课,并可同时进行多人的现场互动问答。画中画功能更使教师如在现场,把教师和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QQ6.0,不同地域的双方可以轻易完成人力资源共享和课程资源共享,比起企业耗资巨大的远程会议设备,该模式简约灵活,非常适合于不同院校和校企之间远程授课、远程讲座和远程实训指导。
2.3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模式
不少职业院校都拥有自主学习教学软件,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的“大学英语视听说实训及自主学习软件”,自主学习实操性强,且多设有等级过关测试,可以在人机互动中“做中学,学中做”,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说实践教学中可以设定不同目标,有益于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中的课程衔接;一些小语种专业(例如日语、韩语)也通过该软件另修一门外语。自主学习软件“体验”“个性化学习”特色适合于中高职对接院校的课程衔接,也可以在不同专业之间资源共享。
3共享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应用
3.1共享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的获取仅靠专业教师传统授课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在麦可思(Mycos)2013年英语类高职高专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有效的口头沟通交流能力”被企业认为是大学生理解交流中最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调查中,此项能力反而最差(占82%,远低于最高项“理解性阅读“98%);与此类似,在管理能力各项能力要求中,企业认为应该最重要“谈判技能”和“财务管理技能”也在调查中显示最差。
3.2共享模式在不同院校合作中的应用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国家教育部积极鼓励各区域要“优化职业教育政策环境,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6]。本课题组在探寻中高职一体化合作途径过程中,尝试将QQ远程授课互动模式和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模式运用于中高职对接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也同样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3.2.1实现不同院校师资共享,优势互补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中高职课程应循序渐进、相辅相成,中职过程有高职的基础课程,高职课程设置也以提高中职核心课程能力为基点。对于一些基础类课程,例如商务专业中职阶段的基础英语课程,可以通过QQ授课互动模式由师资力量较强的高职院校完成,避免了中职院校外语师资力量不足,也使中高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自然衔接。
3.2.2凸显职业性,减轻教学管理负担QQ授课互动模式不仅适用于中高职对接中的师资共享,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也可以有效节约教学资源,使继续教育学员足不出户便能完成课程任务。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部分在职行业人士,该群体属于继续教育学习群体,特点是到校少,学习时间少,多数课程只能在企业完成。QQ授课互动模式下,专业教师只需要和学生约定具体时间,届时通过QQ播放视频和自由交流即可完成课程任务。该模式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酒店或商务企业在职员工非常灵活有效,也大大减轻了教学管理负担。
3.2.3合理整合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和高职院校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在中高职对接过程中,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共享也应列入重要合作内容,例如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软件,中高职一体化听说实践教学可以资源共享,中职院校英语专业完成0-2级(也可用来替代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高职院校完成3-6级。在目前职业院校资源缺乏,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该共享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办学成本并提高内涵建设。
4存在问题及建议
上述的三种模式针对多数办学条件一般的院校简单易行,可以作为常规的授课模式在校企之间或不同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问题:在师资资源上,不同院校或校企之间需要适时调整共享时间,不易于常规教学管理;在课程资源上,多数院校师生对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意识还比较薄弱,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外的精品课程知晓度很低,大部分教师对全国知名的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比较陌生;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缺乏有力的版权保护措施等[7];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软件的权限也会给共享带来一定困难,微课的制作版权也是问题之一。但是,在职业院校“职业性”“开放性”大背景下,此三种共享模式为职业教育体系中中高职课程衔接、继续教育远程教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合作途径,也为不同高等院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教高[2012]4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3月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3]商业平,赵金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21):18-21.
[4]刘昭斌等.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及实施[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6).
[5]教职成[2012]12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6]赵熹.基于职教集团平台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2013,(26).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高校资源整合利用研究(SSKLZDKT2011058);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XS2011005).
作者简介:任菊香(1971-), 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管理硕士。 赵文娟(1983-), 女, 山西平遥人, 硕士。
【摘要】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文章从当前网络资源共享的意义和现状出发,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并以本体构建了网络资源知识框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资源共享模型。
【关键词】资源共享;本体;高校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06-02
1 引言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发源地和承载体,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图书馆就是这一资源的载体。高校网络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为了完善和顺应学校的发展,各高校图书馆都积累了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除了学科和专业的参考书外,更多的还有一些励志、综合性等读物。知识等电子资源的发展非常迅速,任何一个学校图书资源的发展都不可能赶上电子资源的发展,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一定区域内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共享模型。共享模型的构建是图书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
本体作为共同认可的、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概念间关系确定了本体概念的精确含义,通过定义共享和通用的领域知识,帮助人和机器间的明确交流,支持语义交换。本体研究更加宽广的空间,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构建顶层概念框架,本体更加突出知识共享的功能,更加着眼于给出人类认识事物的领域知识总框架。本体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相关领域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概念的精确含义,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达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使该领域内的不同系统、模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因此,将本体应用于共享模型的构建,可以保证模型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2 高校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意义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典型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工程有[1]:管理中心设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上海松江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南京江宁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等等。
虽然,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工程在各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体制上各自为政,各图书馆缺乏有效沟通机制,馆藏网络资源建设没有统一规划、资源的完整性难易保障。其次还是观念方面的不重视。理论上各单位都认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践中更多的一些图书馆只热衷于共建,不太情愿共享。结果是一方面使得一些特色图书馆演化成“信息孤岛”[2],另一方面一些小的图书馆不重视建设,而寄希望于共享。再次,网络资源建设技术的不统一。各高校各自为营,建设图书馆系统,使得共建系统衔接困难,成本高,另外各图书馆录入格式的不统一,也给共建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享模型的构建在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方面既必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资源共享是该模型构建的主要目标。一定区域内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联盟,使得各个馆的资源能够在更大的空间更广的范围内被更多的用户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
(2)共同编制图书目录。馆藏网络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共建。这就要求区域内所有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共同合作,使用共同的知识框架和图书目录。共同知识框架和图书目录的使用,提高了共建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共同采购。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合作购买一些网络电子资源,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购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布。
(4)合作建设专业网络图书馆。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在购买网络资源时可以有所侧重。如,医科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医学生物类资源的购买和建设;理工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理学和工学类资源的购买建设;财经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经济、财务管理、会计等方面资源的购买和建设等等。区域内的省图书馆或主办方图书馆可以在中间做协调和补充,以保障共享网络资源专业和综合的兼顾及完整。
(5)网络技术的共享和共建。区域内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这样可以促使各馆的技术力量合作建设,实现技术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提高了技术解决的能力,也减少了技术人员工作量。
3 基于本体的知识构建
3.1 本体: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称为本体论、实体论或存在论,是对自然存在及其本质的研究,其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科学的内涵。对于本体的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被人们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美国Stanford大学的知识系统实验室的学者Tom Gruber在1993年给出的定义,即“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Borst在此基础将本体定义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提出了本体定义的4层含义:明确性、形式化、共享性、概念化。
明确性(explicit):指本体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是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formal):本体的表示形式应该是计算机可读的。
共享性:(share)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本体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现象的抽象模式,该模式定义了现象间的相关概念。
本体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相关领域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概念的精确含义,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达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使该领域内的不同系统、模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
本体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表示打好了基础,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领域本体的构建为人和人之间以及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了共同的词汇;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
3.2 框架本体的构建:本体是概念和概念关系的集合,它构建并确定了某一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提供了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构建本体的目的就是实现一定程度的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的重用,避免了重复的分析某一领域知识,本体的分析,清晰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从而为知识表示和知识工程化处理打好了基础。另外,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知识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了共同的词汇,而且也使得不同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成为可能,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如何获取领域本体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形成概念体系是构建汉语框架网络本体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
文章采用一种半自动的本体构建方法,以FrameNet作为本体构建的理论框架,以菲尔摩的框架语义学为基础,充分利用FrameNet本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专家知识来推导出本体间的基本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建立与其他本体的映射,实现本体间的重用和共享。
汉语框架网络本体的获取是基于学科的,在构建学科框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叙词表、分类表及其他知识分类体系等现有的知识本体,采取本体学习的策略,通过机器学习从领域语料库中抽取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为本体构建人员提供参考,将专家的自顶向下和机器学习自底向上的结果相结合构建本体,识别领域内外相关的概念及关系创建新的本体,最后将已有的本体与新建本体进行融合。
3.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本体框架的构建:文章以学位作为顶级本体,学位种类作为二级本体,学科作为三级本体,专业作为词元,将整个图书馆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本体框架构建。构建结果如表1:
4 基于本体的资源共享模型构建
4.1 资源的共享模式: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各馆网络资源更好的共享和互利互惠。各图书馆各自为个体按一定模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网络,遵照共同的协议和统一的标准实现共享模式联合体,如图1。
书目共享是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这就要求区域内各参与馆合作选出一个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心馆,根据构建的本体统筹书目规划,并将标准化后的书目存储在中心馆服务器上,各其他成员馆辅助中心馆书目建设,并共享建设好的书目信息。
联机编目共享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的质量,是实现共享模式的重要环节。各馆藏单位要共建共享,必须实行统一的编目,依据构建的本体框架实现编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馆藏共享的实现既保障了图书馆联盟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购置,提升了各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各馆各司其职,使得网络资源逐步扩充完善而不增加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 参与共建共享的所有组织包括各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的一些情报机构的电子资源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行, 实现一站式服务。
4.2 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参与建设的各馆资源间有着各种不同的数据模式[4],共享模型的构建就是要屏蔽这些差异,为用户提供一种统一的检索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工作原理就是不同数据库都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界面,系统将用户查询请求转化为针对不同数据库的查询表达式并将检索结果以统一的格式汇总后呈现给用户。
共享模型主要包括用户模块、中间模块、数据访问模块和控制模块。
用户模块针对用户的检索需求而设计。用户可以在此模块自由选择要检索的数据库和检索条件,提高了检索的查准率并缩短了检索时间。检索结果按相关度由大到小排列返回给用户。
中间模块是处理模块,针对用户模块提出的请求数据进行解析,转化为各数据库所需的检索语言。用户提出查询请求时不需清楚知道每个数据库接口的语言,只需提供界面信息即可,中间模块通过查询解析器自动转化为各数据库所需要的检索模式。
数据访问模块将中间模块提交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库检索语言,并从数据库中提取检索结果数据。
控制模块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安全保护。主要通过加装防火墙及服务器,实现数据服务器的安全。
5 结语
信息时代的今天,再大的图书馆也无法单独拥有用户所需的全部资源,而且各图书馆的重复建设必然也造成了数据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晏红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2011,8(4):45-48
[2] 邹晓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对信息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2011,21(23):83-85
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先进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需求背景下,以国际上该领域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基础,阐述构建先进资源共享环境的关键要素及机制。
学习联盟项目简介
学习联盟项目(简称TLF)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资助的合作计划。它免费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所有学校提供数字化的课程内容,以支持学生学习这两个国家教材中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技能。自2001年以来,TLF开发了超过9000多种数字课程资源,向超过25个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其他组织采购资源,内容覆盖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合作模式、规范与标准、技术支持与创新应用等方面。
学习联盟项目分析
学习联盟项目在基础教育领域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在于其包含了构建先进资源共享环境的关键特性。
1.融合学习对象技术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方式
学习联盟项目提供了以简明方式呈现的课程资源包与学习对象环境。作为资源网站,TLF与国内众多的资源网站的不同,关键就在于学习对象。学习对象是指“任何具有可重用性并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2],是在结合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科学思想以及有关教学理论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3]。下图表明了教育资源发展生态环境中学习对象的作用和地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习对象不是指一幅图片、一段音频,也不是指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上述材料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起来的教学构件,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思想。开发者要保证学习对象应用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因为它不是整个课程的教学构件,而是“粒度适当的,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多次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构件”[3]。基于学习对象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方式为高效开发和共享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2.以标准与规范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
学习对象虽然具有可重用性、再生性、适应性和可测量性,但要保证学习对象能够在不同的信息系统、资源存储器和学习平台间灵活地传递,必须建立统一的数字内容标准,以规范学习对象的开发和使用。在TLF中,标准与规范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资源的描述、封装等层面,更渗透到了课程的质量保证等方面。人们制定了相关的质量保证框架,用来确保所有产品满足TLF在质量设计、开发、传递和维护上的要求。TLF质量保证框架的根本原则是:用户(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各个开发阶段收集的用户反馈;涉及多学科的开发团队,以确保教学和技术的双重质量;使用最适当的媒体形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技术的可达性。该框架能够帮助内容开发者和提供者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便于专题小组和教育专家对各个工作阶段进行评价。另外,在内容开发技术、版权管理、可达性、元数据等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规范。其中,内容开发的技术规范涉及可达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持久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版权管理规范包括公平的权利许可、权威的权利品牌、灵活的权利交易和合法权利的遵守等方面。
3.高可用性渗透在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诸多环节
可用性是促进资源共享与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资源的可达性、可变更性和可重用性是学习联盟在设计时的一个基本考虑。TLF中的资源分类清晰,包括交互式多媒体资源、交互式测评资源、来自合作机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课程资源包和教师观点。TLE对资源的核心设计原则还有着明确的界定:首先,学习活动必须让学习者积极并且批判性地学习。其次,学习者必须明确知道学习目的。再次,成功的学习设计需要关注教学法、介面、信息和交互四个核心设计元素。
4.优质服务是创建资源共享与管理环境的保障
TLF的资源开发者可以是教师、学生以及专门的公司,并由教师专题小组和用户专题小组负责审核。使用者可以在网站上查看部分资源,也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与他们取得联系,以获得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
资源网站分门别类地提供资源和相应的服务支持,如开发设计流程、开发技术支持等。网站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多种查找资源的方式。对于每一个学习对象,使用者可以查看该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描述和相应的元数据标准,对学习对象进行预览、免费下载、查看相关链接以及评价等。此外,网站还专门为教师制作了教师指导手册,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资源。
除上述资源服务外,网站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如何开发、定制以及使用学习对象的相关指导,并提供所需要的相应工具软件的下载链接。
5.创新应用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的持久动力
学习联盟项目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建立合适的资源、推进这些资源同学校教育相结合、作为发展的持久动力。
学习联盟项目每年都设立了不同的研究主题,以推进TLF数字化资源应用。如2007年的主题是关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评价、学习联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联盟中学习对象的使用和影响;2008年的主题是关注课程内容对本地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参与度的影响等;2009年的主题是关注教师使用电子课程资源的动机等;2010年的研究重点则为如何提升教师使用资源的效果、影响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相关因素。
学习联盟项目的启示
学习联盟项目是一个由政府倡导和推动的国家级项目。自2001年至今,该项目始终关注数字化学习的创新性应用,并不断在实践中努力尝试,在e-Learning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备受人们瞩目。它在以下方面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1.将“学习对象”理念贯穿于资源设计、管理、组织和使用的各个环节
学习对象由一个或多个文件组成,或者独立工作,或者按学习序列以一个组件的形式工作。它是通过内容的完整性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对象的大小来定义的,它应该支持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而不仅是指定的模式。内容的设计应该确保在线学习体验可以被整合到教室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把教室延伸到真实世界中,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加强学生的理解。
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分布性、集成性、动态性和海量性。我们应在“学习对象”的层次上,将资源共享环境建设中的技术特性(如技术标准、可存取接入性)与教育特性(如高质量教学资源、教育教学原理的满足等)融合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可重用单元,为未来高可用性的、生态化的资源共享环境打下基础。
2.服务是构建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从TLF项目的实施来看,在资源的制作、使用、优化等环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服务。在资源的制作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参与度以及各个开发阶段中的反馈,让教育专家、多媒体开发者、教学设计专家和技术专家加入到资源制作中。在资源的使用上,课件类资源具有详细的资源使用指导手册,包括教学应用策略建议、资源的适用群体和范围、可存取性说明等。平台中内嵌了资源应用、管理信息的公告平台,为资源服务提供了内在的、稳定的支持。在资源的优化环节,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和可选择的主题,让学生能以更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利用资源环境推进使用者信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资源的使用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更是提升资源使用者信息素养的过程。从TLF项目的实施来看,应用是推进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应用的过程是探索的、渐进的,是创新扩散式的。这是因为与小规模的、离散的、静态的资源系统完全不同的是,先进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更多承载的是聚合社会资源、提升使用者信息素养的功能,应持续、有效地推进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注:本项目受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级生态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建设及应用研究”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张虹波,李玉顺等.e-Learning资源共享环境及共享机制建设发展现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41-02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善和推动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功能的开放,增强其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高校乃至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
高校数据库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建成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服务和管理。其一,高校把馆藏图书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化。许多高校把本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数目、经典文献、新到馆的书目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化,减少了馆藏数目数量的过少或者是原本文献的丢失而导致的拒借现象,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多数高校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了本校的硕博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数据库、本校教学参考书库,除此之外,还购买了光盘、视频讲堂论坛、随书光盘等。其二,高校图书馆还进行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高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基于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把其进行数据化的转化。如:好多高校都建立了论文数据库如:学位论文数据库,博硕论文自建库,优秀论文数据库。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我国成功地建成了CALIS(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是1998年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将高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结合起来,建成了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九五期间CALIS建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七个地区中心(东北、华东北、华东南、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和国防信息中心,发展了152个高校成员馆,其中华东南中心包括了上海地区10所高校成员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大学)。”[1]“十五”期间,完善了CALIS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建设了一批数字图书馆基地,把‘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命名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现在CADAL项目建设已经普及全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让高校师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因素。共享成本过大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主要经济因素。共享成本过大就意味着信息资源通过共享花费的成本超出图书馆本身资源利用而付出的代价,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没有办法维持下去。要降低信息资源的共享成本就必须通过完善、改进技术,建立共享机制来实现。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如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就会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
(二)技术因素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支撑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技术因素是制约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因素。网络化和自动化是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各地高校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落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设施不完善,信息检索功能不全,用户界面不友好等等都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和运行。另外,规范化、标准化也是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管理因素
行之有效的管理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因素可以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理解。管理体制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都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乏相互联系和统一管理,严重地制约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能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手段对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得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我国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政府采取强制性的措施,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共建不平衡,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值规律对高校的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给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持久的动力。
(四)人才因素
人是最积极的要素,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水平。图书馆人才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化,这就形成了对高校图书馆人才的高素质、高标准、全方位的需求。我国高校图书馆要引进一批具备信息技术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图书专业情报知识的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检索、组织、传递能力等专业方面的素质,建设一个符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才人储备。
三、加强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举措
(一)建立经费保障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其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因此,加大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体系,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刻不容缓。首先,政府应该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经费的拨款数额。其次,经费的配置要合理化。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要合理配置用于文献订购、网络租用、异地检索、购买服务、馆际互借和复制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的经费比例,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严格程序进行管理,使经费的预算与分配最大程度地体现其公共性。”[2]最后,应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经费的来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明确资源利用的产权关系和成员馆的权责,克服行政效率低下的缺点。
(二)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随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向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对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外,还要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这就要求通过创新各种各样的途径,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来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高素质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如在工资待遇、住房标准、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此外,还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的学术氛围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图书馆工作。其次,要对图书馆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高校图书馆要不停地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要求。最后,要合理制定考核标准,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构建完备的机制体系,才能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按规律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指导。目前我国缺乏对此问题的综合性研究,缺乏系统性共享机制体系的构建。”[3]因此,我们要创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必须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建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其次,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我国应尽快出台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如图书馆法、共享法规等,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再次,统一标准,实现数据的兼容、交换、转换。制定规章,建立联机编目组织。最后,要保护知识产权。修订著作权法,明确用户的使用权限等,从而避免由知识产权而引起的争端。
(四)健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
信息资源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健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应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实现联机共享编目,使得成员馆可以在编目上直接下载资料,实现资源的共享。馆藏数据库的建设也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整体规划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发挥各个成员馆的优势和各自的特点,建立一批专门的特色数据库,把自己馆具特色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内容。另外,在技术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检索、记录、控制、传递,严格执行编目标准和规范,实现数据格式和信息存储标准化,方便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赵丽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10)
摘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建设优秀的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走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工学结合道路,采用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和深化课程的内涵建设,在突出“精品”特色上下工夫。同时,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资源收集和整理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精品资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内涵建设;“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41-03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教育部在2012年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工作中,对各项相关工作要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建设与申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组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集课程师资、教学内容、专业技术、实验实训、相关制度、创新特色等于一体的整体建设。需要建设者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组建一个优秀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是保证课程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的关键。课程团队的组建要注意对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及职业资格、专业工作经验、专职教学经验、年龄、研究领域等的综合考虑。
课程团队通常是由优秀的高校在职教师和企业优秀技术骨干、资深兼职专家构成的。团队负责人要有主持相关领域科研项目、发表相关领域科研论文或获得政府科学技术奖励的经历,同时要具有制定合理的计划、统筹规划安排工作及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求专业素质高,在课程所在领域有比较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教学经验,能正确把握课程的脉络;要具备踏实肯干、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取得好的建设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入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基本资源建设的内涵要求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申报,首要工作是深入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所需要的基本资源及其内涵。
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可按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的要求加以组织。课程模块即课程的章和节,教学单元则包括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几种主要基本资源的内涵如下。
课程介绍 要求体现课程特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与定位、教学内容覆盖面、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对授课对象的要求、教材与参考资料、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等。
教学大纲 即课程大纲,包括课堂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验大纲等,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应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实施计划表,包括具体教学进程、授课内容及时间、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
考评方式与标准 即本课程最终对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的评价方案与标准,包括考核的形式、内容及所占比重等。
学习指南 即课程导学,是教师对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建议与指导。
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是对课程总的教学要求,通过对学习的调研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方案,包括引入导语、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解决策略、课堂提问、内容编排等。
教学录像 教学录像按教学单元录制,包括教师授课录像、实验实训演示录像等原创资源,采取MP4格式(标清或以上)。
教学课件 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和演示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所制作的教学资源,所采用的素材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如应是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或基于服务器的交互式课件,必须能够通过常用浏览器正常使用。
教学案例 即课程中引入的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所需技能的实际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能说明一定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案例中所采用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深入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拓展资源建设的内涵要求
课程拓展资源是指能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进而提出拓展性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拓展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拓展资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同时又具备多样性、交互性,能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等。
几种主要课程拓展资源的内涵如下。
案例库 除基本资源中用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以外,提供的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多个案例。可以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为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
专题讲座库 根据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每一次讲座要有不同的主题,经长期积累和资料保存,可建立较为完整的专题讲座资源库。也可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
素材资源库 搜集各种媒体素材,对应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建立资源库。
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 通常是提供网络上已有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检索系统,提供相关网址,如专业论坛、专业技术网站、专业厂商官方网站等。
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 自主研发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供学生进行仿真练习,或与企业行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协同开发仿真练习系统。
试题库系统 建立试题库,能够随机生成不同的试卷,供学习者进行测试练习。试题库的题量相对要大一点,难度要适中,应尽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
广泛收集课程资源
广泛收集资源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重中之重,每一个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都需要课程组的成员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收集和整理。为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分工协作 课程组成员分工承担任务,每一位主讲教师负责所讲章节的基本内容,非主讲教师协助主讲教师完成整理、修改、上传等工作。
网上收集材料 网络上的资源广泛及时,更新也比较快,要注意搜索、整理和归类,并注明出处,及时上传到课程网站上。
自主资源的收集整理 课程组的主讲教师平时的授课资料、实训资料、授课课件以及外出培训学习的相关资料,都要及时地进行积累和整理归档,这些均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学生资源的收集 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通过实训而完成的作品的收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优秀作品对下一届学生的学习能提供很好的鼓励和帮助。
树立精品意识,把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
从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知文件及指标体系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共享”和“精品”这两个词上。共享是指资源要通过网络提供给所有有需求的学习者,精品是指资源的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明确建设精品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搞好课程的课堂教学就行,提供的优质资源要能够为学习者获取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提供帮助。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先进的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中要体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体现在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优秀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等。
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要体现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理论与实训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能轻理论、重实践,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其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组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实用型的教材,也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非常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严格的教学管理 要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学校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工作,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考核与监督,保证教学质量。
立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课程建设
工学结合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能完成本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性,培养学习者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提高个人从业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作知识储备。应积极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在引入的真实工作情境中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进行理解与思考,并掌握完整的工作流程。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课程教学载体 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资源。课程组应与合作企业专家进行交流沟通,根据岗位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共同选择适合学习者学习的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对项目各类需求和特点的分析,归纳出岗位典型的若干真实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内容,从而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和素质。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工学结合注重的是“思维”与“行动”的统一,“情境”与“发现”的统一,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式学习。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从“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成熟的教学方法中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选择。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入,按照根据工作流程分解成的若干真实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对每个真实任务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重点和难点,从中提炼和序化教学内容。可以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科学设计学习情境,由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引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指导、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比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检查以及企业专家的讲座和指导等都要作好安排,适度把握教师示范、归纳总结、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综合提高、现场实训等过程,提供恰当的工作任务进行能力训练,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朱亚兴,朱小平,曾文权.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3]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3(1).